CN111867488A - 持针器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持针器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7488A
CN111867488A CN201880091366.0A CN201880091366A CN111867488A CN 111867488 A CN111867488 A CN 111867488A CN 201880091366 A CN201880091366 A CN 201880091366A CN 111867488 A CN111867488 A CN 1118674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ture thread
grip
needle
needle holder
groov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136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67488B (zh
Inventor
佐藤雅俊
森下宽之
下田桂圣
畠中孝侑
太田雅也
松冈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riority to CN20231092074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8303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8674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74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74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74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69Suturing instrument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e.g. endoscopic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82Needle or suture gui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Needles ; Sutures; Needle-suture combination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2Needle manipul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9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 A61B2017/00296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mounted on an endosco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Needles ; Sutures; Needle-suture combination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066Needles, e.g. needle tip configurations
    • A61B2017/0608J-shaped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持针器包括:挠性管部,其能够插入到软性内窥镜的通道中;硬质部;第一把持构件,其自硬质部的顶端延伸,具有沿着长度轴线延伸的槽部;第二把持构件,其以能够相对于第一把持构件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与硬质部连结;以及突起部,其向与长度轴线交叉的方向突出,第一把持构件的槽部具有:底面,其在第二把持构件相对于第一把持构件闭合时与第二把持构件的外周面的局部即把持面相面对;以及内壁面,其与底面交叉,在底面与槽部的缘之间延伸,第一把持构件具有:曲针按压部,其设于第一把持构件的槽部的缘,连同第二把持构件的外周面和突起部一起按压曲针;以及线按压部,其设于第一把持构件的槽部的底面,在该线按压部与把持面之间按压缝合线的局部,将缝合线的与局部的一端相连的部分移动自如地保持在形成于槽部的内壁面与第二把持构件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

Description

持针器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持针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使用曲针和缝合线缝合体内的组织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插入于软性内窥镜的通道而使用的持针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持针器利用一对把持构件把持与缝合线连结的曲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1971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使用曲针和缝合线缝合体内的组织的方法中,把持并对缝合了的缝合线进行牵拉,将组织彼此拉近。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持针器假定仅把持曲针,而未假定把持缝合线,成为在利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持针器把持缝合线时一对把持构件对缝合线施加剪切力的结构。而且,若利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持针器牵拉所把持的缝合线,则应力集中于缝合线的特定的部分。缝合线会由于向缝合线的剪切力、应力集中而受到损伤,从而意外地被切断。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考虑利用把持钳子等处置器具把持并牵拉缝合线。然而,在该情况下,需要将插入于软性内窥镜的通道的处置器具由持针器更换为把持钳子等其他处置器具,因此缝合作业的效率下降。因此,强烈期望一种软性内窥镜用的持针器,该持针器能够把持曲针和缝合线。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时实现稳定地把持曲针和不损伤缝合线地把持缝合线的持针器及其使用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持针器,该持针器用于把持曲针,该曲针具有针尖和连接有缝合线的针基部,其中,该持针器包括:挠性管部,其能够插入到软性内窥镜的通道中;硬质部,其设于所述挠性管部的顶端;第一把持构件,其自所述硬质部的顶端延伸,具有沿着长度轴线延伸的槽部;第二把持构件,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与所述硬质部连结;以及突起部,其向与所述长度轴线交叉的方向突出,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具有:底面,其在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闭合了时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外周面的局部即把持面相面对;以及内壁面,其与所述底面交叉,在所述底面与所述槽部的缘之间延伸,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具有:曲针按压部,其设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的所述缘,在压入所述曲针时,连同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和所述突起部一起按压所述曲针;以及线按压部,其设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的所述底面,在压入所述缝合线时,在该线按压部与所述把持面之间按压所述缝合线的局部,利用所述线按压部和所述把持面压入所述缝合线的所述局部,并且,将所述缝合线的与所述局部的一端相连的部分移动自如地保持在形成于所述槽部的所述内壁面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间隙。
根据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持针器,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具有与所述底面交叉且与所述内壁面相面对的第二内壁面,将所述缝合线的与所述局部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部分移动自如地保持在形成于所述槽部的所述第二内壁面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隙。
根据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持针器,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具有与所述槽部的所述缘相连且与所述内壁面交叉地延伸的外缘面,所述突起部自所述外缘面的顶端向与所述外缘面交叉的方向突出,所述曲针按压部位于所述外缘面与所述内壁面的交界。
根据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持针器,也可以是,所述间隙比所述缝合线的直径大。
根据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持针器,也可以是,在利用所述线按压部和所述把持面压入了所述缝合线的所述局部的状态下,所述底面和所述把持面大致平行。
根据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持针器,也可以是,所述突起部具有在利用所述线按压部和所述把持面压入了所述缝合线的所述局部的状态下卡挂所述缝合线的位于所述槽部外的第三部分的卡挂面。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是一种持针器的使用方法,该持针器包括:挠性管部,其能够插入到软性内窥镜的通道中;硬质部,其设于所述挠性管部的顶端;第一把持构件,其自所述硬质部的顶端延伸,具有沿着长度轴线延伸的槽部;第二把持构件,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与所述硬质部连结;以及突起部,其向与所述长度轴线交叉的方向突出,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具有:底面,其在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闭合了时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外周面的局部即把持面相面对;以及内壁面,其与所述底面交叉,在所述底面与所述槽部的缘之间延伸,其中,该持针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使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和所述第二把持构件自所述软性内窥镜的顶端突出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把持构件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之间把持具有针基部和针尖的曲针;以及保持使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和所述第二把持构件自所述软性内窥镜的所述顶端突出的状态,在所述第一把持构件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之间把持与所述曲针的所述针基部连接的缝合线,在把持所述曲针的步骤中,利用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所述槽部的所述缘以及所述突起部压入所述曲针,在把持所述缝合线的步骤中,利用所述底面和所述把持面压入所述缝合线的局部,并且,将所述缝合线的与所述局部的一端相连的部分移动自如地保持在形成于所述槽部的所述内壁面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间隙。
根据上述第二技术方案的持针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具有与所述底面交叉且与所述内壁面相面对的第二内壁面,将所述缝合线的与所述局部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部分移动自如地保持在形成于所述槽部的所述第二内壁面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隙。
根据上述第二技术方案的持针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具有与所述槽部的所述缘相连且与所述内壁面交叉地延伸的外缘面,所述突起部从所述外缘面的顶端向与所述外缘面交叉的方向突出。
根据上述第二技术方案的持针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是,所述间隙比所述缝合线的直径大。
根据上述第二技术方案的持针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是,在利用所述底面和所述把持面压入了所述缝合线的所述局部的状态下,所述底面与所述把持面大致平行。
根据上述第二技术方案的持针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是,在利用所述底面和所述把持面压入了所述缝合线的所述局部的状态下,将所述缝合线的位于所述槽部外的第三部分卡挂于所述突起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持针器,能够稳定地把持曲针,也能够不损伤缝合线地把持缝合线。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持针器的使用方法,能够稳定地把持曲针,也能够不损伤缝合线地把持缝合线,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缝合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持针器插入到软性内窥镜中的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上述持针器的整体图。
图3是表示上述持针器的把持部的立体图,表示第一把持构件与第二把持构件闭合的状态。
图4是表示上述持针器的把持部的立体图,表示第一把持构件与第二把持构件打开的状态。
图5是表示从挠性管部的长度轴线延伸的方向观察到的上述持针器的把持部的图。
图6是表示从连结轴构件的长度轴线延伸的方向观察到的上述持针器的把持部的图。
图7是上述持针器的把持部的图6的VII-VII线处的剖视图。
图8是上述持针器的把持部的图5的VIII-VIII线处的剖视图。
图9是上述持针器的把持部的图6的VII-VII线处的剖视图,表示利用上述持针器把持曲针的状态。
图10是上述持针器的把持部的图5的VIII-VIII线处的剖视图,表示利用上述持针器把持曲针的状态。
图11是上述持针器的把持部的图6的VII-VII线处的剖视图,表示利用上述持针器把持缝合线的状态。
图12是上述持针器的把持部的图5的VIII-VIII线处的剖视图,表示利用上述持针器把持缝合线的状态。
图13是从沿着与挠性管部的长度轴线和连结轴构件的长度轴线正交的轴线的方向表示利用上述持针器把持缝合线的状态的图。
图14是从沿着与挠性管部的长度轴线和连结轴构件的长度轴线正交的轴线的方向表示利用上述持针器牵拉缝合线的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上述持针器的使用方法的一过程的图。
图16是表示上述持针器的使用方法的一过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4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插入软性内窥镜1的状态的图。软性内窥镜1包括插入部2和操作部7。
插入部2具有拍摄部3、主动弯曲部4以及软性部5。从插入部2的顶端起分别依次配置有拍摄部3、主动弯曲部4以及软性部5。在插入部2的内部设有供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插入的通道6。在插入部2的顶端设有通道6的顶端开口部6a。
拍摄部3能够拍摄成为处置对象的部位。拍摄部3在持针器20自通道6的顶端开口部6a突出的状态下能够拍摄后述的持针器20的把持部23。主动弯曲部4能够根据操作者对操作部7进行的操作而主动地弯曲。软性部5是具有挠性的管状的部位。
操作部7与软性部5连接。操作部7具有把手8、输入部9、通道6的基端开口部6b以及通用线缆10。把手8是由操作者把持的部位。输入部9接受用于使主动弯曲部4弯曲动作的操作输入。通用线缆10将拍摄部3所拍摄的图像向外部输出。通用线缆10能够经由处理器等图像处理装置与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连接。
图2是表示持针器20的整体图。持针器20具有挠性管部21、硬质部22、把持部23以及操作部31。挠性管部21是具有挠性且从顶端21a延伸至基端21b的纵长的构件。如图1所示,挠性管部21能够插入到软性内窥镜1的通道6中。在挠性管部21插入到通道6中的状态下,挠性管部21的顶端21a能够相对于通道6的顶端开口部6a突出没入。挠性管部21的顶端21a能够进入到软性内窥镜1的拍摄部3的拍摄视野内,被拍摄部3拍摄。
在挠性管部21的顶端21a设有硬质部22。硬质部22由硬质的材料形成。在硬质部22设有把持部23。在挠性管部21的基端21b设有操作部31。
图3和图4是表示持针器20的把持部23的立体图。把持部23具有第一把持构件24、第二把持构件25、第一突起部26(突起部)以及第二突起部126。第一把持构件24和第二把持构件25构成为能够进行开闭动作。图3表示第一把持构件24与第二把持构件25闭合的状态,图4表示第一把持构件24和第二把持构件25打开的状态。
第一把持构件24自硬质部22的顶端延伸设置。第一把持构件24沿着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中,第一把持构件24和硬质部22一体成型。
第二把持构件25以能够相对于第一把持构件24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与硬质部22连结。具体而言,例如,通过连结轴构件37相对于形成于第二把持构件25的贯通孔38和形成于硬质部22的贯通孔39插入,从而第二把持构件2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硬质部22连结。第二把持构件25能够绕连结轴构件37的长度轴线Y2转动。
第一突起部26和第二突起部126设于第一把持构件24的顶端部,向与长度轴线Y1交叉的方向突出。第一突起部26和第二突起部126隔着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地设有一对,在第一把持构件24和第二把持构件25闭合的状态下,第二把持构件25的顶端部位于第一突起部26与第二突起部126之间。
如图1和图2所示,操作部31具有操作部主体32、滑动件33、限制滑动件33相对于操作部主体32移动的固定机构(未图示)以及用于解除固定机构的固定的解除按钮34。
操作部主体32的顶端与挠性管部21的基端21b连接。滑动件33以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32进退的方式与操作部主体32连结,能够沿着操作部主体32的长度轴线的方向进退。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挠性管部21的内部配置有沿着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延伸的操作线35。操作线35是柔软的线,能够传递来自操作部31的操作力量。操作线35的基端与操作部31的滑动件33连接。操作线35的顶端与连杆机构36连接。连杆机构36构成为包括第一连杆构件36a、第一接头构件36b、第二连杆构件36c以及第二接头构件36d。操作线35的顶端与第一连杆构件36a连接。第一连杆构件36a利用第一接头构件36b与第二连杆构件36c连结。第二连杆构件36c利用第二接头构件36d与第二把持构件25连结。即,操作线35的顶端和第二把持构件25经由连杆机构36相互连接。因此,用于操作第二把持构件25相对于第一把持构件24的开闭动作的操作力量从操作部31经由操作线35和连杆机构36向第二把持构件25传递。
通过使滑动件33沿着操作部主体32进退动作,能够使操作线35沿着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进退。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滑动件33沿着操作部主体32向基端侧移动,能够将操作线35向操作部31侧牵引。滑动件33利用固定机构固定在所期望的位置。因此,若在滑动件33牵引操作线35的状态下固定滑动件33,则能够维持牵引操作线35的状态。通过将操作线35向操作部31侧牵引,第二把持构件25相对于第一把持构件24向闭合的方向移动。另外,通过将操作线35向把持部23侧推出,第二把持构件25相对于第一把持构件24向打开的方向移动。
图5是表示从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延伸的方向观察到的持针器20的把持部23的图(主视)。图6是表示从连结轴构件37的长度轴线Y2延伸的方向观察到的持针器20的把持部23的图(侧视)。图5和图6表示第一把持构件24和第二把持构件25打开的状态。图7是图6的VII-VII线处的剖视图。图8是图5的VIII-VIII线处的剖视图。在图5~图8中,从容易观察附图的观点出发,省略了连杆机构36和连结轴构件37。
如图5~图8所示,第一把持构件24具有外缘面24a和槽部24b。
外缘面24a与由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延伸的方向和连结轴构件37的长度轴线Y2延伸的方向规定的平面(以后,将该平面称为“基准平面”。)平行,并且沿着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延伸。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外缘面24a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外缘面既可以相对于基准平面倾斜,也可以是随着靠近顶端而逐渐向第二把持构件侧靠近的面。
槽部24b沿着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延伸。槽部24b具有沿与外缘面24a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为一对的第一内壁面24c(内壁面)和第二内壁面124c以及位于第一内壁面24c与第二内壁面124c之间的底面24d。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壁面24c和第二内壁面124c分别与外缘面24a交叉,并且沿着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延伸。第一内壁面24c和第二内壁面124c隔着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成对设置,在第一把持构件24和第二把持构件25闭合的状态下,第二把持构件25位于第一内壁面24c与第二内壁面124c之间。底面24d设置为位于第一内壁面24c和与第一内壁面24c相面对的第二内壁面124c之间。底面24d与外缘面24a平行,并且沿着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延伸。由第一内壁面24c、第二内壁面124c以及底面24d划分出的槽部24b沿着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延伸,外缘面24a将槽部24b夹在其间地设有一对。外缘面24a与槽部24b的第一内壁面24c和第二内壁面124c交叉,位于槽部24b的外缘。
在外缘面24a与第一内壁面24c的交界设有轨道引导面24e,在外缘面24a与第二内壁面124c的交界设有缘24f。轨道引导面24e与外缘面24a的交界成为槽部24b的缘24f。外缘面24a与槽部24b的缘24f相连,与第一内壁面24c(第二内壁面124c)交叉地延伸。另外,外缘面24a与槽部24b的缘24f相连,与轨道引导面24e交叉地延伸。
如图7所示,第一把持构件24的槽部24b具有与底面24d交叉且在底面24d与缘24f之间延伸的第一内壁面24c(第二内壁面124c),在第一内壁面24c(第二内壁面124c)与缘24f之间具有轨道引导面24e。关于轨道引导面24e的详细情况将在后述。
第一突起部26和第二突起部126自外缘面24a的顶端突出,沿与外缘面24a交叉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一突起部26和第二突起部126自外缘面24a的顶端向与外缘面24a交叉的方向突出。
在第一突起部26的外周面的局部设有承受面26a和卡挂面26b(参照图8和图13)。
承受面26a形成于第一突起部26的外周面中的基端侧。卡挂面26b与承受面26a相连,是相对于承受面26a倾斜的倾斜面,并且至少包含第一突起部26的外周面中的最为远离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的部分地设置。另外,在第二突起部126的外周面的局部设有承受面126a和卡挂面126b(参照图6和图13)。承受面126a形成于第二突起部126的外周面中的基端侧。卡挂面126b与承受面126a相连,是相对于承受面126a倾斜的倾斜面,并且至少包含第二突起部126的外周面中的最为远离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的部分地设置。关于承受面26a、卡挂面26b、承受面126a以及卡挂面126b的详细情况,将在后述。
如图5~图8所示,第二把持构件25具有包含把持面25a、第一侧面25b以及第二侧面25c的外周面25d。第一侧面25b和第二侧面25c与把持面25a交叉。
把持面25a是在第二把持构件25相对于第一把持构件24闭合时与第一把持构件24的槽部24b的底面24d相面对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把持构件25的把持面25a位于比第一把持构件24的外缘面24a靠底面24d侧的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把持构件25的把持面25a与第一把持构件24的底面24d平行,并且沿着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延伸。第一侧面25b和第二侧面25c隔着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成对设置,把持面25a位于第一侧面25b与第二侧面25c之间。至少包含第一侧面25b、把持面25a以及第二侧面25c地构成第二把持构件25的外周面25d。
接下来,参照图9~图14,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的结构。
图9是图6的VII-VII线处的剖视图,表示利用持针器20把持曲针40的状态。图10是图5的VIII-VIII线处的剖视图,表示利用持针器20把持曲针40的状态。图11是图6的VII-VII线处的剖视图,表示利用持针器20把持缝合线50的状态。图12是图5的VIII-VIII线处的剖视图,表示利用持针器20把持缝合线50的状态。在图9~图12中,从容易观察附图的观点出发,省略了连杆机构36和连结轴构件37。
如图9和图10所示,曲针40呈具有预定的曲率的弧状的形状。曲针40具有能够刺入组织的针尖41和与缝合线50连接的针基部42。
如图1~图4所示,通过将操作线35向操作部31侧牵引,产生第一把持构件24和第二把持构件25对曲针40的把持力量,曲针40的局部被第一把持构件24和第二把持构件25把持。
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利用第一把持构件24、第二把持构件25以及第一突起部26(和第二突起部126)压入而把持曲针40。图10是图5的VIII-VIII线处的剖视图,因此只看到了第一突起部26,但与第一突起部26同样地,也利用第二突起部126压入而把持曲针40。在曲针40被把持时,从第二把持构件25的包含把持面25a的外周面25d对曲针40施加作为把持力量的矢量力F1。在曲针40被把持的状态下,第二把持构件25与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成预定的角度地倾斜。因此,从第二把持构件25朝向顶端侧且外缘面24a侧的矢量力F1被相对于曲针40施加。
如图10所示,矢量力F1被分成沿着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的方向的矢量力F2和与矢量力F2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矢量力F3。曲针40被矢量力F2向第一突起部26(和第二突起部126)按压,被矢量力F3向第一把持构件24按压。不仅利用矢量力F3将曲针40向第一把持构件24按压,也利用矢量力F2将曲针40向第一突起部26(和第二突起部126)按压,因此持针器20的把持部23能够稳定地把持曲针40。
第一突起部26(和第二突起部126)能够承受矢量力F2。第一突起部26利用第一突起部26的外周面中的形成于基端侧的承受面26a承受矢量力F2。第一突起部26的承受面26a以能够抑制在持针器20把持曲针40时曲针40因矢量力F2而晃动的程度与第一把持构件24的外缘面24a交叉地设置。为了稳定地承受矢量力F2,第一突起部26的承受面26a优选与外缘面24a正交地设置。与第一突起部26同样地,第二突起部126利用第二突起部126的外周面中的形成于基端侧的承受面126a承受矢量力F2。
第一把持构件24能够承受矢量力F3。第一把持构件24利用槽部24b的缘24f承受矢量力F3。如图9和图10所示,曲针40具有预定的曲率,因此在曲针40被把持的状态下,曲针40的局部进入到第一把持构件24的槽部24b。在曲针40的局部进入槽部24b的状态下,曲针40与槽部24b的缘24f抵接,利用槽部24b的缘24f承受矢量力F3。也就是说,在槽部24b的位于外缘面24a与第一内壁面24c(第二内壁面124c)的交界的缘24f设有曲针按压部27,曲针按压部27按压曲针40(曲针按压部27承受矢量力F3),从而把持曲针40。
在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中,利用第一把持构件24、第二把持构件25、第一突起部26以及第二突起部126支承并把持曲针40。更详细而言,利用设于第一把持构件24的槽部24b的缘24f的曲针按压部27、第二把持构件25的包含把持面25a的外周面25d、第一突起部26的承受面26a以及第二突起部126的承受面126a支承并把持曲针40。因此,曲针40不仅被矢量力F3向曲针按压部27按压,也被矢量力F2向承受面26a和承受面126a按压,因此被稳定地把持于持针器20的把持部23。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能够稳定地把持曲针40。
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利用第一把持构件24的槽部24b的底面24d和第二把持构件25的把持面25a压入并把持缝合线50。在第一把持构件24的槽部24b的底面24d设有线按压部28。在把持缝合线50时,利用线按压部28和第二把持构件25的把持面25a按压并压入缝合线50的被把持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用于例如消化道的组织的缝合作业。消化道的组织的缝合所使用的缝合线50是直径比曲针40的直径细的构件,例如为直径0.150mm~0.199mm、直径0.270mm~0.349mm的大小。
如图12所示,在把持缝合线50时,利用设于槽部24b的底面24d的线按压部28和第二把持构件25的把持面25a压入缝合线50。底面24d和把持面25a在第一把持构件24与第二把持构件25闭合时彼此相面对。另外,缝合线50是细径的构件。因此,在利用线按压部28和把持面25a压入缝合线50的被把持部分的状态下,底面24d和把持面25a大致平行。另外,此时,把持面25a稍微进入槽部24b,把持面25a位于比外缘面24a靠底面24d侧的位置。
底面24d与把持面25a大致平行,因此从把持面25a对缝合线50施加的矢量力(把持力量)中的沿着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的方向的矢量力几乎不起作用。因此,缝合线50被线按压部28和把持面25a均匀压扁地把持。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能够不使应力集中于缝合线50的特定的部分而可靠地把持缝合线50。
如图11所示,在第一把持构件24的槽部24b的第一内壁面24c与第二把持构件25的外周面25d的局部即第二侧面25c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61(间隙)。同样地,在第一把持构件24的槽部24b的第二内壁面124c与第二把持构件25的外周面25d的局部即第一侧面25b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62。第一间隙61和第二间隙62分别比缝合线50的直径大。
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在把持缝合线50时,利用线按压部28和把持面25a压入缝合线50的被把持部分,并且,将缝合线50的与被把持部分的一端相连的第一部分51(部分)移动自如地保持于第一间隙61,将缝合线50的与被把持部分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部分52移动自如地保持于第二间隙62。
如图11所示,缝合线50的第一部分51未被第一把持构件24和第二把持构件25压入,因此在第一间隙61移动自如。同时,缝合线50的第一部分51与缝合线50的被把持部分的一端相连,因此被持针器20的把持部23保持。同样地,缝合线50的第二部分52未被第一把持构件24和第二把持构件25压入,因此在第二间隙62移动自如。同时,缝合线50的第二部分52与缝合线50的被把持部分的另一端相连,因此被持针器20的把持部23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中,形成有第一间隙61和第二间隙62,因此在把持缝合线50时,能够将缝合线50的与被把持部分相连的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保持为移动自如。因此,第一把持构件24和第二把持构件25的剪切力不会施加于缝合线50的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能够适当地防止缝合线50被剪切力切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中,形成有第一间隙61和第二间隙62这两者,但即使在例如仅形成有第一间隙61的情况下,至少在第一间隙61,缝合线50也不受剪切力而被保持为移动自如。
如图11所示,在外缘面24a与第一内壁面24c之间以及外缘面24a与第二内壁面124c之间设有轨道引导面24e。轨道引导面24e隔着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地设有一对,第一内壁面24c、底面24d以及第二内壁面124c位于一对轨道引导面24e之间。轨道引导面24e是从外缘面24a的端部朝向槽部24b的倾斜面,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槽部24b引导缝合线50的长度轴线(轨道)。通过设置轨道引导面24e,在利用持针器20把持缝合线50时,缝合线50的长度轴线易于沿着横切槽部24b的方向(与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交叉的方向)。通过利用轨道引导面24e沿横切槽部24b的方向引导缝合线50的长度轴线,从而易于利用持针器20的把持部23把持缝合线50。
图13是从沿着与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和连结轴构件37的长度轴线Y2正交的轴线的方向表示利用持针器20把持缝合线50的状态的图。图14是从沿着与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和连结轴构件37的长度轴线Y2正交的轴线的方向表示利用持针器20牵拉缝合线50的状态的图。
如图13所示,缝合线50被轨道引导面24e沿着横切槽部24b的方向引导,被第一把持构件24和第二把持构件25把持。
在第一突起部26的外周面的局部设有卡挂面26b。卡挂面26b与承受面26a相连,是相对于承受面26a倾斜的倾斜面,并且至少包含第一突起部26的外周面中的最为远离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的部分地设置。卡挂面26b沿着所把持的缝合线50被牵拉时的缝合线50的轨道设置。另外,在第二突起部126的外周面的局部设有卡挂面126b。卡挂面126b与承受面126a相连,是相对于承受面126a倾斜的倾斜面,并且至少包含第二突起部126的外周面中的最为远离挠性管部21的长度轴线Y1的部分地设置。卡挂面126b沿着所把持的缝合线50被牵拉时的缝合线50的轨道设置。
如图14所示,在利用底面24d(线按压部28)和把持面25a压入缝合线50的被把持部分的状态下,将缝合线50的位于槽部24b外的第三部分53和第四部分54分别卡挂于卡挂面26b和卡挂面126b。在缝合线50被牵拉时,缝合线50除了被把持部分之外,也在第三部分53和第四部分54受到牵拉力。因此,缝合线50不易受损。并且,由于能够从底面24d(线按压部28)与把持面25a之间的把持缝合线50的被把持部分的部分、卡挂面26b以及卡挂面126b对缝合线50施加牵拉力,因此也能够以较大的牵拉力牵拉缝合线50。
另外,在利用持针器20牵拉所把持的缝合线50时,根据牵拉缝合线50的方向,既可以仅将缝合线50的第三部分53卡挂于卡挂面26b,也可以仅将缝合线50的第四部分54卡挂于卡挂面126b。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利用设于第一把持构件24的槽部24b的缘24f的曲针按压部27、第二把持构件25的包含把持面25a的外周面25d、第一突起部26的承受面26a以及第二突起部126的承受面126a压入曲针40。因而,持针器20能够稳定地把持曲针4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利用设于槽部24b的底面24d的线按压部28和第二把持构件25的把持面25a将缝合线50的被把持部分均匀地压入。因而,持针器20能够不使应力集中于缝合线50的特定的部分地把持缝合线50。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形成有第一间隙61和第二间隙62,因此在把持缝合线50时,将缝合线50的与被把持部分相连的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保持为移动自如,不会对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施加第一把持构件24和第二把持构件25的剪切力。因而,持针器20能够适当地防止缝合线50被剪切力切断。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能够稳定地把持曲针40,也能够不损伤缝合线50地把持缝合线50。
接下来,参照图15和图16,说明使用了上述形态的持针器20的方法(使用方法)。图15和图16是表示持针器20的使用方法的一个过程的图。
从患者的自然开口将软性内窥镜1插入到消化道内。
接下来,如图15所示,使持针器20的第一把持构件24和第二把持构件25从软性内窥镜1的通道6的顶端开口部6a突出。在使第一把持构件24和第二把持构件25突出的状态下,将具有针基部42和针尖41的曲针40把持在第一把持构件24与第二把持构件25之间。
在利用持针器20把持曲针40的步骤中,利用持针器20的第一把持构件24、第二把持构件25、第一突起部26以及第二突起部126把持曲针40。此时,如图9和图10所示,利用第一把持构件24的槽部24b的缘24f(曲针按压部27)、第二把持构件25的包含把持面25a的外周面25d、第一突起部26以及第二突起部126压入曲针40,稳定地把持曲针40。
接下来,如图15所示,一边利用持针器20把持曲针40,一边将曲针40向消化道内的对象组织刺入多次,将缝合线50挂在对象组织上。之后,将曲针40从持针器20释放。
接下来,如图16所示,在使第一把持构件24和第二把持构件25从软性内窥镜1的通道6的顶端开口部6a突出的状态下,将与曲针40的针基部42连接的缝合线50把持在第一把持构件24与第二把持构件25之间。
在利用持针器20把持缝合线50的步骤中,利用持针器20的第一把持构件24和第二把持构件25把持缝合线50的被把持部分。此时,如图11和图12所示,利用第一把持构件24的槽部24b的底面24d(线按压部28)和第二把持构件25的把持面25a压入并把持缝合线50的被把持部分。在利用第一把持构件24的底面24d和第二把持构件25的把持面25a压入缝合线50的被把持部分的状态下,使底面24d和把持面25a大致平行。因此,持针器20能够不使应力集中于缝合线50的特定的部分地把持缝合线50。
另外,持针器20利用底面24d和把持面25a压入缝合线50的被把持部分,并且,将缝合线50的与被把持部分的一端相连的第一部分51移动自如地保持于第一间隙61,将缝合线50的与被把持部分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部分52移动自如地保持于第二间隙62。因此,持针器20能够不对缝合线50施加剪切力地把持缝合线50。
接下来,如图16所示,在利用持针器20把持缝合线50的状态下,向使缝合线50的被把持部分远离对象组织的方向牵拉缝合线50,对缝合线50赋予张力,将对象组织束紧(缝合收缩)。
在利用持针器20牵拉缝合线50的步骤中,如图14所示,将缝合线50的位于槽部24b外的第三部分53和第四部分54分别卡挂于卡挂面26b和卡挂面126b。通过使牵拉缝合线50的力分散于缝合线50的被把持部分、第三部分53以及第四部分54,难以对缝合线50造成损伤,另外也能够根据缝合作业的状况以较大的力牵拉缝合线50。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持针器20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持针器20稳定地把持曲针40,进而也能够不损伤缝合线50地把持缝合线50。因而,能够高效地进行例如使用了软性内窥镜1的对消化道内的对象组织进行缝合的作业。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改变构成要素的组合、对各构成要素进行各种变更、删除。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把持构件24和硬质部22一体成型的例子,但第一把持构件与硬质部也可以分体。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第一把持构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硬质部,以能够相对于第二把持构件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连结于硬质部。除第二把持构件之外,通过使第一把持构件也能够转动,能够使一对把持构件的开闭动作的范围更大。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有由第一连杆构件36a、第一接头构件36b、第二连杆构件36c以及第二接头构件36d构成的连杆机构36的例子,但连杆机构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连杆机构只要能够将利用操作线35传递的操作力量向第二把持构件25传递,就也可以是任何结构。另外,也可以通过将操作线35和第二把持构件25直接连接起来,而设为不设置连杆机构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能够使持针器的结构更加简单。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上述形态的持针器,能够稳定地把持曲针,也能够不损伤缝合线地把持缝合线。
根据上述形态的持针器的使用方法,能够稳定地把持曲针,也能够不损伤缝合线地把持缝合线,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缝合作业。
附图标记说明
1、软性内窥镜;2、插入部;3、拍摄部;4、主动弯曲部;5、软性部;6、通道;7、操作部;8、把手;9、输入部;10、通用线缆;20、持针器;21、挠性管部;22、硬质部;23、把持部;24、第一把持构件;24a、外缘面;24b、槽部;24c、第一内壁面(内壁面);24d、底面;24e、轨道引导面;24f、缘;25、第二把持构件;25a、把持面;25b、第一侧面;25c、第二侧面;25d、外周面;26、第一突起部(突起部);26a、126a、承受面;26b、126b、卡挂面;27、曲针按压部;28、线按压部;31、操作部;32、操作部主体;33、滑动件;34、解除按钮;35、操作线;36、连杆机构;37、连结轴构件;38、39、贯通孔;40、曲针;41、针尖;42、针基部;50、缝合线;51、第一部分(部分);52、第二部分;53、第三部分;54、第四部分;61、第一间隙(间隙);62、第二间隙;Y1、挠性管部的长度轴线;Y2、连结轴构件的长度轴线;124c、第二内壁面;126、第二突起部。

Claims (12)

1.一种持针器,该持针器用于把持曲针,该曲针具有针尖和连接有缝合线的针基部,其中,
该持针器包括:
挠性管部,其能够插入到软性内窥镜的通道中;
硬质部,其设于所述挠性管部的顶端;
第一把持构件,其自所述硬质部的顶端延伸,具有沿着长度轴线延伸的槽部;
第二把持构件,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与所述硬质部连结;以及
突起部,其向与所述长度轴线交叉的方向突出,
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具有:
底面,其在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闭合了时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外周面的局部即把持面相面对;以及
内壁面,其与所述底面交叉,在所述底面与所述槽部的缘之间延伸,
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具有:
曲针按压部,其设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的所述缘,在压入所述曲针时,连同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和所述突起部一起按压所述曲针;以及
线按压部,其设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的所述底面,在压入所述缝合线时,在该线按压部与所述把持面之间按压所述缝合线的局部,
利用所述线按压部和所述把持面压入所述缝合线的所述局部,并且,将所述缝合线的与所述局部的一端相连的部分移动自如地保持在形成于所述槽部的所述内壁面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针器,其中,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具有与所述底面交叉且与所述内壁面相面对的第二内壁面,
将所述缝合线的与所述局部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部分移动自如地保持在形成于所述槽部的所述第二内壁面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针器,其中,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具有与所述槽部的所述缘相连且与所述内壁面交叉地延伸的外缘面,
所述突起部自所述外缘面的顶端向与所述外缘面交叉的方向突出,
所述曲针按压部位于所述外缘面与所述内壁面的交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针器,其中,所述间隙比所述缝合线的直径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针器,其中,在利用所述线按压部和所述把持面压入了所述缝合线的所述局部的状态下,所述底面和所述把持面大致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针器,其中,所述突起部具有在利用所述线按压部和所述把持面压入了所述缝合线的所述局部的状态下卡挂所述缝合线的位于所述槽部外的第三部分的卡挂面。
7.一种持针器的使用方法,该持针器包括:
挠性管部,其能够插入到软性内窥镜的通道中;
硬质部,其设于所述挠性管部的顶端;
第一把持构件,其自所述硬质部的顶端延伸,具有沿着长度轴线延伸的槽部;
第二把持构件,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与所述硬质部连结;以及
突起部,其向与所述长度轴线交叉的方向突出,
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具有:底面,其在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闭合了时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外周面的局部即把持面相面对;以及内壁面,其与所述底面交叉,在所述底面与所述槽部的缘之间延伸,
其中,该持针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使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和所述第二把持构件自所述软性内窥镜的顶端突出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把持构件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之间把持具有针基部和针尖的曲针;以及
保持使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和所述第二把持构件自所述软性内窥镜的所述顶端突出的状态,在所述第一把持构件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之间把持与所述曲针的所述针基部连接的缝合线,
在把持所述曲针的步骤中,
利用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所述槽部的所述缘以及所述突起部压入所述曲针,
在把持所述缝合线的步骤中,
利用所述底面和所述把持面压入所述缝合线的局部,并且,将所述缝合线的与所述局部的一端相连的部分移动自如地保持在形成于所述槽部的所述内壁面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持针器的使用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具有与所述底面交叉且与所述内壁面相面对的第二内壁面,
将所述缝合线的与所述局部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部分移动自如地保持在形成于所述槽部的所述第二内壁面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持针器的使用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具有与所述槽部的所述缘相连且与所述内壁面交叉地延伸的外缘面,
所述突起部从所述外缘面的顶端向与所述外缘面交叉的方向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持针器的使用方法,其中,所述间隙比所述缝合线的直径大。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持针器的使用方法,其中,在利用所述底面和所述把持面压入了所述缝合线的所述局部的状态下,所述底面与所述把持面大致平行。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持针器的使用方法,其中,在利用所述底面和所述把持面压入了所述缝合线的所述局部的状态下,将所述缝合线的位于所述槽部外的第三部分卡挂于所述突起部。
CN201880091366.0A 2018-03-22 2018-03-22 持针器及其使用方法 Active CN1118674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20744.4A CN116983034A (zh) 2018-03-22 2018-03-22 持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11352 WO2019180867A1 (ja) 2018-03-22 2018-03-22 持針器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20744.4A Division CN116983034A (zh) 2018-03-22 2018-03-22 持针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7488A true CN111867488A (zh) 2020-10-30
CN111867488B CN111867488B (zh) 2023-07-14

Family

ID=6798689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20744.4A Pending CN116983034A (zh) 2018-03-22 2018-03-22 持针器
CN201880091366.0A Active CN111867488B (zh) 2018-03-22 2018-03-22 持针器及其使用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20744.4A Pending CN116983034A (zh) 2018-03-22 2018-03-22 持针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405289A1 (zh)
JP (1) JP6986622B2 (zh)
CN (2) CN116983034A (zh)
DE (1) DE112018007329T5 (zh)
WO (1) WO20191808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929590S1 (en) 2019-12-26 2021-08-31 Olympus Corporation Needle holder for endoscopic surgery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51587A (en) * 1997-10-09 1999-09-14 Ethicon-Endo-Surgery, Inc. Needle holder with suture filament grasping abilities
US20020120282A1 (en) * 1999-12-20 2002-08-29 Kilpela Thomas S. Multiple lumen crimp
JP2014014624A (ja) * 2012-07-11 2014-01-30 Nihon Covidien Kk 医療用縫合具
CN104582590A (zh) * 2012-08-24 2015-04-29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缝合器
CN105120768A (zh) * 2013-08-06 2015-12-0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缝合器
CN106659497A (zh) * 2014-07-03 2017-05-1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缝合持针器及内窥镜系统
CN106714703A (zh) * 2014-09-29 2017-05-24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缝合器
WO2017145337A1 (ja) * 2016-02-25 2017-08-3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持針器及び縫合セット
JP6197151B1 (ja) * 2016-02-25 2017-09-1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持針器、縫合セット、ならびに縫合システム
WO2017154958A1 (ja) * 2016-03-08 2017-09-14 信行 櫻澤 内視鏡手術用の持針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縫合方法
JP2018000391A (ja) * 2016-06-29 2018-01-11 株式会社産業情報総合研究所 把持器、持針器及びアタッチメン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47650B2 (en) * 2003-10-30 2006-12-12 Woojin Lee Surgical instrument
DE102009010101A1 (de) * 2009-02-24 2010-08-26 Karl Storz Gmbh & Co. Kg Medizinisches Instrument zum Ergreifen von chirurgischem Nahtmaterial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51587A (en) * 1997-10-09 1999-09-14 Ethicon-Endo-Surgery, Inc. Needle holder with suture filament grasping abilities
US20020120282A1 (en) * 1999-12-20 2002-08-29 Kilpela Thomas S. Multiple lumen crimp
JP2014014624A (ja) * 2012-07-11 2014-01-30 Nihon Covidien Kk 医療用縫合具
CN104582590A (zh) * 2012-08-24 2015-04-29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缝合器
CN105120768A (zh) * 2013-08-06 2015-12-0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缝合器
CN106659497A (zh) * 2014-07-03 2017-05-1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缝合持针器及内窥镜系统
CN106714703A (zh) * 2014-09-29 2017-05-24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缝合器
WO2017145337A1 (ja) * 2016-02-25 2017-08-3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持針器及び縫合セット
JP6197151B1 (ja) * 2016-02-25 2017-09-1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持針器、縫合セット、ならびに縫合システム
WO2017154958A1 (ja) * 2016-03-08 2017-09-14 信行 櫻澤 内視鏡手術用の持針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縫合方法
JP2018000391A (ja) * 2016-06-29 2018-01-11 株式会社産業情報総合研究所 把持器、持針器及びアタッチメン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7488B (zh) 2023-07-14
JP6986622B2 (ja) 2021-12-22
JPWO2019180867A1 (ja) 2021-03-11
DE112018007329T5 (de) 2020-12-03
CN116983034A (zh) 2023-11-03
WO2019180867A1 (ja) 2019-09-26
US20200405289A1 (en) 2020-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11020B2 (en) Needle holder for endoscope, suture set, and suture system
JP4053147B2 (ja) 内視鏡治療装置
JP2017520329A (ja) ニードルパッサーを備えた止血クリップ
US20220039637A1 (en) Medical systems,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s
US9782197B2 (en) Tissue grasping device
EP3305215A1 (en) Device for endoscope
EP2617367B1 (en) Suture thread pushing apparatus and suture thread pushing system
CN111867488B (zh) 持针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13164176A (zh) 医疗设备
JP6180694B2 (ja) 縫合装置
WO2022137432A1 (ja) 医療用ステープラおよび縫合方法
WO2018229925A1 (ja) カテーテル
JP2004097624A (ja) 拡開式把持鉗子
JP6996000B2 (ja) 内視鏡システム
CN111741707A (zh)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和内窥镜系统
CN215899794U (zh) 夹具输送装置
US20220218330A1 (en) Needle holder for endoscope and operating method of suture needle
US20230277177A1 (en) Clip unit, clip delivery device, and loading method of clip unit
US20230200806A1 (en) Traction tool, traction system, and traction method and suturing method for suture thread
WO2023037486A1 (ja) 締結装置、内視鏡システム、および縫合方法
US10729431B2 (en) Suture device
US20110270234A1 (en) Endoscopic surgical instrument
CN116650051A (zh) 夹具及夹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