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48936B - 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48936B
CN111848936B CN202010803729.8A CN202010803729A CN111848936B CN 111848936 B CN111848936 B CN 111848936B CN 202010803729 A CN202010803729 A CN 202010803729A CN 111848936 B CN111848936 B CN 1118489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rs
reacting
vacuumizing
copolyester
re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037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48936A (zh
Inventor
石燕山
安书怡
宋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Deheng Zhiy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Ruian Applied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Ruian Applied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Ruian Applied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0372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4893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489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489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489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489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68Polyester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 C08G63/685Polyester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containing nitrogen
    • C08G63/6854Polyester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containing nitrogen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6856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78Preparation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78Preparation processes
    • C08G63/82Prepar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atalyst used
    • C08G63/85Germanium, tin, lead, arsenic, antimony, bismuth, titanium, zirconium, hafnium, vanadium, niobium, tantalum, or compounds thereof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制备原料包括二元醇、叔胺醇、二元酸和钛酸酯;其中,所述叔胺醇的用量占所述可降解共聚酯的0.05~0.3wt%。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二元醇、叔醇胺、二元酸和第一批钛酸酯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酯化反应,1.5~4.5小时;(2)对上述酯化反应后的体系升温,抽真空进行预缩聚反应1.5~2.5小时;(3)在上述预缩聚反应结束后加入第二批钛酸酯进行反应,然后抽真空进行缩聚反应,降温出料即得。本发明提供的性能优异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同时也具有比较好的颜色。

Description

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白色污染”是指城乡垃圾中或散落各处,随时可见的不可降解的塑料废弃物对于环境的污染。它主要包括塑料袋、塑料包装、一次性聚丙烯快餐盒,塑料餐具杯盘以及电器充填发泡填塞物、塑料饮料瓶、酸奶杯、雪糕皮等。面对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人们希望寻找一种能替代现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应运而生,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达到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
可降解材料包括脂肪-芳香族共聚酯、脂肪族聚酯等,其中的脂肪-芳香族共聚酯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既可以满足生物降解的要求,又具有比较好的力学性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是近年发展的重点,比如PBAT和PBST等材料。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是可以生物降解共聚酯中最终要的一类,对性能做了多种改进。CN201910846634.1芳香族二羧酸、脂肪族二羧酸经过连续酯化后,加入环氧大豆油、并进行连续预缩聚,在预缩聚过程中环氧基通过酯交换接入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分子链中,然后在更高温度条件下,连续的进行缩聚,使得分子量、特性粘度达到目标值。然而,合成PBAT的过程中,通常采用钛酸正丁酯作为催化剂,但是这个催化剂会和己二酸发生作用,生产的产品呈现出严重的红色。
CN201910388763.0涉及一种支化型生物降解聚酯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制备方法是先将二元醇、支化助剂、芳香族二元酸、脂肪族二元酸进行酯化反应,反应结束,再加入三官能团氮丙啶基团化合物,最后缩聚得到支化型生物降解聚酯。选用的是锗类催化剂,价格较贵,提高生产成本。
CN103649167A的发明人观察到反应中得到的生物可降解的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产物会变色,通常颜色范围为粉色至红色。因此,当变色是明显的并且不能用颜料、增白剂或填充剂容易地克服或掩盖时,非白色聚合物产物的美学外观成为将聚合物用于最终用途的障碍。虽然,其提出可以采用山梨酸等多羟基的化合物作为颜色稳定剂。然而,这些稳定剂需要合成完聚合以后再加,步骤复杂,不容易混合均匀,影响材料的强度等综合性能。
CN102007160A中采用多官能团的化合物作用支化剂,并加入含磷的化合物作为颜色稳定剂。分别筛选支化剂和颜色稳定剂,支化剂为甘油、季戊四醇、三羟甲基丙烷、均苯四甲酸酐等多元醇或者多元酸。然而,这种方式还需要加入含磷类的颜色稳定剂,助剂含量增多必然影响材料的综合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在聚合过程中,采用多乙烯多胺作为支化剂,钛酸正丁酯、钛酸异丙酯作为催化剂,通过控制多乙烯多胺的用量,可以得到颜色比较白,力学性能好的产品。
具体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其制备原料包括二元醇、叔胺醇、二元酸和钛酸酯;其中,所述叔胺醇的用量占所述可降解共聚酯的0.05~0.3wt%。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叔胺醇与所述钛酸酯的重量比例为(0.85~1.2):1。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叔胺醇为式1和/或式2的化合物:
式1:
Figure BDA0002628335250000021
式2:
Figure BDA0002628335250000022
其中,n为1~15的正整数,R1、R2、R3、R4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甲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二元醇和二元酸的摩尔比例为(1.5~2.5):1。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二元酸包括脂肪族二元酸和芳香族二元酸;所述脂肪族二元酸占所述二元酸摩尔量的46~52wt%。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脂肪族二元酸包括己二酸;所述己二酸的重量至少占所述脂肪族二元酸的80wt%。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二元醇为脂肪族二元醇;所述脂肪族二元醇中丁二醇含量至少不低于85wt%。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如上所述的生物可降解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二元醇、叔醇胺、二元酸和第一批钛酸酯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酯化反应,1.5~4.5小时;
(2)对上述酯化反应后的体系升温,抽真空进行预缩聚反应1.5~2.5小时;
(3)在上述预缩聚反应结束后加入第二批钛酸酯进行反应,然后抽真空进行缩聚反应,降温出料即得。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批钛酸酯和第二批钛酸酯的重量比例为1:(0.3~1)。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批钛酸酯和第二批钛酸酯分别为钛酸四丁酯和/或钛酸四异丙酯。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性能优异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同时也具有比较好的颜色。本发明发现,叔胺醇也可以在脂肪酸中己二酸含量大于90%的脂肪芳香族共聚酯中,具有比较好的稳定颜色的作用。通过控制叔胺醇与钛酸酯的比例,可以制备出颜色比较好的生物可降解共聚酯。与此同时,通过采用叔醇胺,在避免使用颜色稳定剂等成分的前提下,依然没有影响共聚酯材料的力学强度,甚至通过叔醇胺与制备原料中的二元酸等成分之间的相互反应作用下,有助于提高聚合物链段之间的交联密度,有效改善了共聚酯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此外,由于本发明中起到稳定颜色作用的叔醇胺是通过化学键合的方式作用在共聚酯分子链段上的,稳定性很好,将共聚酯存在较长时间后依然保持很好的颜色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
参选以下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法的详述以及包括的实施例可更容易地理解本发明的内容。除非另有限定,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以及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当存在矛盾时,以本说明书中的定义为准。
本文中所用的术语“包含”、“包括”、“具有”、“含有”或其任何其它变形,意在覆盖非排它性的包括。例如,包含所列要素的组合物、步骤、方法、制品或装置不必仅限于那些要素,而是可以包括未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此种组合物、步骤、方法、制品或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当量、浓度、或者其它值或参数以范围、优选范围、或一系列上限优选值和下限优选值限定的范围表示时,这应当被理解为具体公开了由任何范围上限或优选值与任何范围下限或优选值的任一配对所形成的所有范围,而不论该范围是否单独公开了。例如,当公开了范围“1至5”时,所描述的范围应被解释为包括范围“1至4”、“1至3”、“1至2”、“1至2和4至5”、“1至3和5”等。当数值范围在本文中被描述时,除非另外说明,否则该范围意图包括其端值和在该范围内的所有整数和分数。
此外,本发明要素或组分前的不定冠词“一种”和“一个”对要素或组分的数量要求(即出现次数)无限制性。因此“一个”或“一种”应被解读为包括一个或至少一个,并且单数形式的要素或组分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所述数量明显旨指单数形式。
本发明中的词语“优选的”、“优选地”、“进一步地”、“更优选的”等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可提供某些有益效果的本发明实施方案。然而,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其他情况下,其他实施方案也可能是优选的。此外,对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方案的表述并不暗示其他实施方案不可用,也并非旨在将其他实施方案排除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外。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其特征在于,其制备原料包括二元醇、叔胺醇、二元酸和钛酸酯;其中,所述叔胺醇的用量占所述可降解共聚酯的0.05~0.3wt%。
本发明中所述二元醇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羟基的多元醇,本发明中对所述二元醇的种类并不作特殊的限定,可以选用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种类的任何一种或多种组合的二元醇,例如:乙二醇、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3-丁二醇、1,2-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庚二醇、辛二醇、链烷(9~22)二醇、3-甲基-1,5-戊二醇、链烷-1,2-二醇(C17~20)、1,3-或1,4-环己烷二甲醇、1,4-环己二醇、氢化双酚A、1,4-二羟基-2-丁烯、2,6-二甲基-1-辛烯-3,8-二醇、双酚A等二元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二元醇为脂肪族二元醇;所述脂肪族二元醇中丁二醇含量至少不低于60wt%。
优选的,所述脂肪族二元醇中丁二醇含量至少不低于85wt%。
进一步优选的,脂肪族二元醇为丁二醇。
本发明中所述二元酸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结构中含有两个羧基的羧酸,可以选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各类二元酸,对其种类并不作特殊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二元酸包括脂肪族二元酸和芳香族二元酸。
进一步地,所述脂肪族二元酸占所述二元酸摩尔量的40~60wt%。
优选的,所述脂肪族二元酸占所述二元酸摩尔量的46~52wt%。
本发明中多所述脂肪族二元酸的种类并不作特殊限定,可以选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各类脂肪族二元酸,可举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环己二酸、甲基环己二酸、乙基环己二酸、环戊二酸等,可以是上述组分单独使用,也可以是上述组分的任意比例混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脂肪族二元酸包括己二酸;所述己二酸的重量至少占所述脂肪族二元酸的60wt%。
优选地,所述己二酸的重量至少占所述脂肪族二元酸的80wt%。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己二酸的重量至少占所述脂肪族二元酸的90wt%。
本发明中对所述芳香族二元酸的种类并不作特殊限定,其可以选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各类芳香族二元酸,可以列举的有:对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或间苯二甲酸、甲基取代苯二甲酸、乙基取代苯二甲酸、卤素取代苯二甲酸、羟基取代苯二甲酸、萘二甲酸、取代萘二甲酸等。
优选的,所述芳香族二元酸为对苯二甲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二元醇和二元酸的摩尔比例为(1.5~2.5):1。
本发明中所述叔醇胺为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至少两个醇羟基和至少一个叔胺结构的化合物,可以选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各类叔醇胺化合物。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叔醇胺结构中含有至少三个醇羟基。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叔醇胺结构中含有两个叔胺结构。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叔胺醇为式1和/或式2的化合物:
式1:
Figure BDA0002628335250000061
式2:
Figure BDA0002628335250000062
其中,n为1~15的正整数,R1、R2、R3、R4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甲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叔胺醇与所述钛酸酯的重量比例为(0.85~1.2):1。
申请人在完成本发明中发现,通过采用山梨酸、含磷化合物、氮丙啶基团化合物等成分作为颜色稳定剂,固然可以避免共聚酯呈现粉色或偏红色的问题。然而由于上述稳定剂成分主要是通过物理共混的方式添加到共聚酯材料中,因此,这些助剂成分与共聚酯聚合物链段之间的作用力较弱,一方面可能造成组分之间相容性较差,在共聚酯材料内部形成应力集中点,影响共聚酯材料的力学强度。另一方面,由于助剂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缓慢的迁移到共聚酯材料表面,导致材料存放一段时间之后重新变色,颜色变深等情况。
通过大量的研究,申请人发现通过叔醇胺作为颜色调节剂不仅可以有效调节制备得到的共聚酯材料的颜色,避免其颜色偏粉色或红色,呈现白色,还能有助于改善共聚酯材料的力学性能。可能是由于将多官能度的叔醇胺加入到二元酸和二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过程中,在钛酸酯化合物的催化作用下,叔醇胺参与到酯化反应过程中,在生成的预聚物中形成支化结构,而第三步终缩聚之后,使得在共聚酯分子结构中保留一部分支化链段,而这些支化链段通过自身的构象调节,有助于抑制特定发色团的形成,避免共聚酯材料呈现特定的颜色。与此同时,在与钛酸酯化合物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促进共聚酯在缩聚过程中生成一定程度的体型交联,形成三维交联网络,从而有助于改善共聚酯材料对外界应力的响应速度和响应能力,使其能够吸收更多的外界能量而不被断裂,有助于提高共聚酯的力学强度。
然而,申请人还发现,并非所有的多官能度化合物均能达到类似的效果。例如申请人采用成本较低的三官能度甘油来代替本发明中的叔醇胺,结果发现并不能抑制共聚酯出现颜色,其测试的a值显著高于采用叔醇胺制备的共聚酯材料。而且,所得共聚酯材料的力学强度甚至反而降低,可能是三官能度甘油的引入破坏原先酯化反应过程的平衡,导致共聚酯结构严重的不规整,从而影响其力学性能。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由于本发明中的叔醇胺与钛酸酯化合物之间有着较密切的相互依存、功能上相互支撑。由于钛酸酯结构中的钛与叔醇胺的叔胺结构之间存在较强的罗和作用,能较快的与叔胺中的氮原子共用电子对,形成较强的静电作用力,促进叔醇胺的酯化反应,而由于钛与甘油中的氧原子之间的结合力较弱,对其催化酯化作用不够强,从而影响甘油的参与酯化反应过程,导致采用甘油制备得到的共聚酯对颜色稳定性的作用不够明显。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如上所述的生物可降解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二元醇、叔醇胺、二元酸和第一批钛酸酯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酯化反应,1.5~4.5小时;
(2)对上述酯化反应后的体系升温,抽真空进行预缩聚反应1.5~2.5小时;
(3)在上述预缩聚反应结束后加入第二批钛酸酯进行反应,然后抽真空进行缩聚反应,降温出料即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批钛酸酯和第二批钛酸酯的重量比例为1:(0.3~1)。
本发明中所述钛酸酯是四氯化钛和醇化合物在氮气氛围下反应得到的化合物,反应可以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反应过程中释放的气体可以由碱液进行吸收,出料得到所得钛酸酯。通过选用特定的醇类化合物来调节钛酸酯结构中的烷基链长度和烷基链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批钛酸酯和第二批钛酸酯分别为钛酸四丁酯和/或钛酸四异丙酯。
本发明中在对所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的制备过程中,需要在第一步的二元醇、二元酸和叔醇胺的酯化过程中加入一部分的钛酸酯,然后在第三步的终缩聚阶段加入剩余的钛酸酯,进一步催化预聚物的缩合聚合。本发明中对步骤1、步骤2和步骤3中的酯化反应、预缩聚反应、终缩聚反应的具体操作和控制参数并不作特殊限定,可以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方式进行相关参数的调控。其中第一步的支化反应温度一般控制在200~250摄氏度范围内,第二步和第三部的预缩聚反应和终缩聚反应的温度控制在230~250摄氏度范围内,同时在终缩聚反应过程中控制真空度在200Pa以下进行反应即可。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二元醇、叔醇胺、二元酸和第一批钛酸酯加入到反应釜中,在200~240℃,氮气氛围下进行酯化反应1.5~4.5小时;
(2)对上述酯化反应后的体系升温至240~250℃,抽真空至15kPa以下,进行预缩聚反应1.5~2.5小时;
(3)在上述预缩聚反应结束后加入第二批钛酸酯(剩余的钛酸酯),抽真空至50~200Pa进行反应1.5~3.0小时,然后降温出料即得。其中出料可以为常规的熔融挤出造粒、干燥等方式进行即可。
为了提高产品的粘度,也可以加入高活性成分进行进一步的扩链或交联。其中对所述交联或扩链过程中采用的交联剂和扩链剂成分并不作特殊限定,可以选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各类高活性成分,例如环氧缩水甘油醚等环氧单体、异氟二酮二异氰酸酯等异氰酸酯单体、癸二酰氯等高活性酰氯单体等。本发明中对所述扩链和交联过程和方法并不作特殊限定,可以将缩聚产物经混合搅拌后送入增粘釜,添加所述扩链剂或交联剂等成分进行增粘,具体的反应参数,例如反应温度、真空度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内容做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50g 1,4-丁二醇、30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40mg三乙醇胺、4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到向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然后继续升温至240℃,抽真空至8kPa,反应2h。再加入40mg钛酸正丁酯,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55g 1,4-丁二醇、30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60mg三异丙醇胺、6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到向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后,继续升温至240℃,抽真空至8kPa,反应2h,再加入40mg钛酸正丁酯,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将50g 1,4-丁二醇、28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50mg三异丙醇胺、6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后,继续升温至240℃,抽真空至8kPa,反应2h,再加入60mg钛酸正丁酯,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实施例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50g 1,4-丁二醇、32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40mg三异丙醇胺、3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到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后,关闭氮气抽真空至8kPa再反应2h,然后升温至240℃,加入30mg钛酸正丁酯反应1.5h,再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实施例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50g 1,4-丁二醇、30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30mg三异丙醇胺、3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到入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后,关闭氮气抽真空至8kPa再反应2h,然后升温至240℃,加入30mg钛酸正丁酯反应1.5h,再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实施例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50g 1,4-丁二醇、30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50mg叔醇胺A、3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到入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后,关闭氮气抽真空至8kPa再反应2h,然后升温至240℃,加入30mg钛酸正丁酯反应1.5h,再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其中,所述叔醇胺A具有如下结构:
Figure BDA0002628335250000101
实施例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50g 1,4-丁二醇、30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50mg叔醇胺B、3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到入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后,关闭氮气抽真空至8kPa再反应2h,然后升温至240℃,加入30mg钛酸正丁酯反应1.5h,再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其中,所述叔醇胺B具有如下结构:
Figure BDA0002628335250000102
对比例1: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50g 1,4-丁二醇、30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6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到向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然后继续升温至240℃,抽真空至8kPa,反应2h。再加入40mg钛酸正丁酯,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对比例2: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50g 1,4-丁二醇、30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30mg甘油、6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然后继续升温至240℃,抽真空至8kPa,反应2h。再加入40mg钛酸正丁酯,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对比例3: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50g 1,4-丁二醇、30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20mg三异丙醇胺、6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然后继续升温至240℃,抽真空至8kPa,反应2h。再加入40mg钛酸正丁酯,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对比例4: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50g 1,4-丁二醇、30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80mg三异丙醇胺、6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然后继续升温至240℃,抽真空至8kPa,反应2h。再加入40mg钛酸正丁酯,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对比例5: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50g 1,4-丁二醇、30g对苯二甲酸、8g丁二酸、22己二酸、3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到入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后,关闭氮气抽真空至8kPa再反应2h,然后升温至240℃,加入30mg钛酸正丁酯反应1.5h,再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对比例6: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50g 1,4-丁二醇、30g对苯二甲酸、5g丁二酸、25己二酸、3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到入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后,关闭氮气抽真空至8kPa再反应2h,然后升温至240℃,加入30mg钛酸正丁酯反应1.5h,再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对比例7: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50g 1,4-丁二醇、30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3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到入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后,关闭氮气抽真空至8kPa再反应2h,然后升温至240℃,加入30mg钛酸正丁酯反应1.5h,再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然后加入50mg山梨酸搅拌混合,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性能测试
1、申请人对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中的生物可降解共聚酯材料,使用全自动测色色差异进行LAB值测定,其中测试样品的厚度为0.8±2mm,其测试的a1值结果如下表1所示。
2、申请人对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中的生物可降解共聚酯材料,采用万能电子拉伸试验机根据GB/T 1040-92上的标准进行拉伸强度测试,其中拉伸速度为50mm/min,其测试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性能测试表
a1值 拉伸强度(MPa) 断裂伸长率(%)
实施例1 6 23.7 674
实施例2 4 24.5 679
实施例3 4 23.5 675
实施例4 3 23.3 672
实施例5 6 22.5 673
实施例6 3 24.9 688
实施例7 4 23.7 680
对比例1 12 19.7 671
对比例2 12 21.0 673
对比例3 9 20.5 670
对比例4 9 25.4 500
对比例5 4 20.3 670
对比例6 11 20.5 670
对比例7 3 20.9 661
3、此外申请人将上述部分实施例和对比例中的可生物降解共聚酯在常温常湿环境下存放3个月后,再次测试其LAB值,其测试结果a2值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性能测试表
a2值
实施例2 4
实施例6 3
实施例7 4
对比例7 6
从上述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中通过将叔醇胺引入到可生物降解共聚酯分子链结构中,在不额外加入山梨酸、含磷化合物、氮丙啶基团化合物等有助于稳定共聚酯颜色的成分的前提下,成功制备得到颜色很浅,基本白色,甚至无色的共聚酯材料。与此同时,通过采用叔醇胺,在避免使用颜色稳定剂等成分的前提下,依然没有影响共聚酯材料的力学强度,甚至通过叔醇胺与制备原料中的二元酸等成分之间的相互反应作用下,有助于提高聚合物链段之间的交联密度,有效改善了共聚酯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此外,由于本发明中起到稳定颜色作用的叔醇胺是通过化学键合的方式作用在共聚酯分子链段上的,稳定性很好,将共聚酯存在较长时间后依然保持很好的颜色稳定性。
前述的实例仅是说明性的,用于解释本发明所述方法的一些特征。所附的权利要求旨在要求可以设想的尽可能广的范围,且本文所呈现的实施例仅是根据所有可能的实施例的组合的选择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因此,申请人的用意是所附的权利要求不被说明本发明的特征的示例的选择限制。在权利要求中所用的一些数值范围也包括了在其之内的子范围,这些范围中的变化也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解释为被所附的权利要求覆盖。

Claims (1)

1.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其特征在于,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50g 1,4-丁二醇、30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40mg三乙醇胺、4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到向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然后继续升温至240℃,抽真空至8kPa,反应2h,再加入40mg钛酸正丁酯,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将55g 1,4-丁二醇、30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60mg三异丙醇胺、6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到向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后,继续升温至240℃,抽真空至8kPa,反应2h,再加入40mg钛酸正丁酯,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将50g 1,4-丁二醇、28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50mg三异丙醇胺、6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后,继续升温至240℃,抽真空至8kPa,反应2h,再加入60mg钛酸正丁酯,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将50g 1,4-丁二醇、32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40mg三异丙醇胺、3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到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后,关闭氮气抽真空至8kPa再反应2h,然后升温至240℃,加入30mg钛酸正丁酯反应1.5h,再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将50g 1,4-丁二醇、30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30mg三异丙醇胺、3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到入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后,关闭氮气抽真空至8kPa再反应2h,然后升温至240℃,加入30mg钛酸正丁酯反应1.5h,再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将50g 1,4-丁二醇、30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50mg叔醇胺A、3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到入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后,关闭氮气抽真空至8kPa再反应2h,然后升温至240℃,加入30mg钛酸正丁酯反应1.5h,再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其中,所述叔醇胺A具有如下结构:
将50g 1,4-丁二醇、30g对苯二甲酸、30g己二酸、50mg叔醇胺B、30mg钛酸正丁酯依次加入到入反应瓶中,升温至230℃,在氮气氛围下酯化反应3h后,关闭氮气抽真空至8kPa再反应2h,然后升温至240℃,加入30mg钛酸正丁酯反应1.5h,再抽真空至120±10Pa,反应2.5小时,降温取出物料,得到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其中,所述叔醇胺B具有如下结构:
CN202010803729.8A 2020-08-11 2020-08-11 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18489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03729.8A CN111848936B (zh) 2020-08-11 2020-08-11 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03729.8A CN111848936B (zh) 2020-08-11 2020-08-11 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48936A CN111848936A (zh) 2020-10-30
CN111848936B true CN111848936B (zh) 2023-04-18

Family

ID=72972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03729.8A Active CN111848936B (zh) 2020-08-11 2020-08-11 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489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21420A (zh) * 2020-12-14 2022-06-14 彤程化学(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及其合成方法
CN112898550B (zh) * 2021-01-27 2022-10-18 江苏睿安应用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降解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20388B (zh) * 2021-01-27 2022-10-21 江苏睿安应用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降解脂肪-芳香族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73719B (zh) * 2021-08-02 2024-04-05 江苏睿安应用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老化可降解聚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195997B (zh) * 2021-12-09 2023-07-07 彤程化学(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及其合成方法
CN115260470B (zh) * 2022-03-23 2023-11-17 旭科新材料(山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制备聚酯薄膜材料的组合物、聚脂薄膜材料及其应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7149A (zh) * 2010-11-29 2012-05-30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生物降解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34360B2 (en) * 2011-07-15 2016-05-10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Color-stabilized biodegradable aliphatic-aromatic copolyesters, methods of manufacture, and articles thereof
JP6231875B2 (ja) * 2013-12-26 2017-1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現像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WO2019055441A1 (en) * 2017-09-14 2019-03-21 Huntsman International Llc POLYURETHANE ISOLATION FOAM COMPOSITION COMPRISING HALOGENATED OLEFINS AND TERTIARY AMINE COMPOUND
CN110105555B (zh) * 2019-05-10 2020-02-14 淄博成达塑化有限公司 支化型生物降解聚酯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7149A (zh) * 2010-11-29 2012-05-30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生物降解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48936A (zh) 2020-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48936B (zh) 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JP5847938B2 (ja) 生分解性脂肪族/芳香族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を製造するプロセス
US5470941A (en) Thermoplastic biodegradable resins and a process of preparation thereof
CN1071342C (zh) 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用于生产可生物降解模制品的用途
CN111848935B (zh) 一种含有酰胺基团的可生物降解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20388B (zh) 一种生物降解脂肪-芳香族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US20030204029A1 (en) Process to produce polyesters which incorporate isosorbide
CN105273176B (zh) 聚酯制备用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144965A (zh)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JP2014524958A (ja) ポリ(ブチレン−コ−アジパートテレフタレート)の色安定化法
CN111892701B (zh) 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EP1844087B1 (en) Poly(trimethylene terephthalate) composition and shaped articles prepared therefrom
JP2015501856A (ja) ポリ乳酸樹脂および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ブレンドおよびこれを利用した成形製品
CN112898550A (zh) 一种生物降解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32684A (zh) 耐水解和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树脂组合物
JP2882756B2 (ja)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からなる延伸中空成形体
WO2023226835A1 (zh) 一种聚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558547A (zh) 脂肪族生物降解共聚酯的生产方法
KR100349595B1 (ko) 생분해성 공중합 폴리에스테르 제조 방법
CN115806658B (zh) 一种聚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181380A (zh) 一种生物降解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A1082387A (en) Adhesion promoted block copolyester compositions
EP2270065A2 (en) Poly(trimethylene terephthalate) composition and shaped articles prepared therefrom
TW202336080A (zh) 共聚酯樹脂及其製備方法
JP2023128925A (ja)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14

Address after: 214000 building B, No. 35, Changjiang South Road, Xinw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Jiangsu Ruian Applied Bio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700 unit 02, 06 / F, unit 3, building 2, Yunsheng Science Park, No. 11, spectrum Middle Road,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Deheng Zhiyuan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08

Address after: Room 210, No. 6 Lianhuayan Road,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0700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Deheng Zhiyu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4000 building B, No. 35, Changjiang South Road, Xinw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Ruian Applied Bio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