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30692A - 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30692A
CN111830692A CN201911142955.XA CN201911142955A CN111830692A CN 111830692 A CN111830692 A CN 111830692A CN 201911142955 A CN201911142955 A CN 201911142955A CN 111830692 A CN111830692 A CN 1118306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photographing
refractive power
conditional expre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4295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30692B (zh
Inventor
山添纯一
定直高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mr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mr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mr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mr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8306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06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306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06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 G02B15/143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310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且光学性能优秀的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摄影镜头和具备该摄影镜头的摄影装置构成为,包括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通过在将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固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由此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满足规定的条件式。

Description

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且光学性能优秀的内调焦式的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根据针对数字摄像机的高图像质量化的要求,在摄像元件的大型化、具有短的法兰距(flange back)的无反光板摄像机(mirrorless camera)的普及发展的过程中,针对摄影镜头强烈要求光学的高性能化并且小型化。
在满足了上述的要求之后,还存在优选为内调焦类型的镜头的问题。即,内调焦类型的镜头由于适合于对焦透镜的小径化和轻量化,因此能够提高对焦速度以及对焦精度。并且,内调焦类型的镜头还存在如下较大的优点:因对焦透镜的小径化和轻量化而即使进行对焦操作也几乎不移动重心以及镜筒的机械长度不变,因此摄影时的操作性好。
作为这样的内调焦类型的镜头,提出了如下一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相对于像面固定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强的正折射力的对焦透镜组(第二透镜组),通过减小调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来缩短光学全长、即从第一透镜组的物体侧面到成像面的距离。
作为上述的内调焦镜头的其它结构,提出了如下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和3):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相对于成像面固定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强的正折射力的对焦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并且在该对焦透镜组的像侧配置具有负的折射率的第三透镜组。这些内调焦镜头为在物体侧配置有正折射力的组且在像面侧配置有负折射力的组的远摄结构,从而能够实现光学全长被缩短、镜头更加小型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61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3517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6-907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由所述专利文献1提出的内调焦式镜头的第三透镜组的折射力为正,该内调焦式镜头没有采用远摄结构,从而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不足。
在所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内调焦式镜头中,第一透镜组的全长相对于光学系统整体的全长之比大,从而小型化不足。
在由所述专利文献3提出的内调焦式镜头中,作为调焦透镜的第二透镜组的折射力弱,在对焦时第二透镜组的移动量大,因此光学系统整体的小型化不足。
本发明是鉴于以往的内调焦镜头的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且光学性能优秀的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构成为:包括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通过在将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固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由此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所述摄影镜头满足下面所示的条件式。
3.0≤(1-b22)×b32≤10.0…(1)
0.1O≤L1/TL≤0.30…(2)
其中,
b2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b3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L1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全长,
TL为该摄影镜头的光学全长。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摄影装置构成为具备:所述摄影镜头;以及摄像元件,其配置在所述摄影镜头的成像位置,将由所述摄影镜头形成的光学像变换为电信号。
发明的效果
根据像这样的本发明,能够构成一种小型且光学性能优秀的内调焦式的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像差图。
图3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像差图。
图5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像差图。
图7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四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四实施例的像差图。
图9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五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五实施例的像差图。
图11是本发明的摄影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G1:第一透镜组;G2:第二透镜组;G3:第三透镜组;100:摄影装置;102:摄影装置外壳;104:透镜安装件;106:透镜镜筒;110:摄影镜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包括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通过在将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固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由此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
在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而具有收敛作用,由于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而具有发散作用,由此实现有效的远摄结构,从而能够避免摄影镜头的大型化的同时达成远摄化。
另外,在本发明中,采用了通过在将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固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的、所谓的内调焦式的调焦方式。通过该内调焦式的小径和轻量的调焦透镜的结构,能够进行高速的调焦,并且在调焦时,光学全长不变,容易使镜筒成为密闭结构,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尘埃、灰尘等从镜筒的间隙侵入到镜筒内。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1)。
3.0≤(1-b22)×b32≤10.0…(1)
其中,
b2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横向倍率,
b3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横向倍率。
条件式(1)示出与调焦灵敏度、即成像面的移动量相对于作为调焦透镜的第二透镜组的光轴方向的移动量的比有关的值。通过满足条件式(1),能够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
当该数值低于下限时,第二透镜组的焦度变弱,因此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时,第二透镜组不得不进行大的移动量。因而,由于第二透镜组的移动量的增加而光学全长变长,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当该数值超过上限时,第二透镜组的焦度变强,因此为了维持高的成像性能,需要很多片透镜以进行像差校正。因而,由于透镜片数的增加而光学全长变长,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条件式(1)的下限更优选为3.1,更进一步优选为3.2。条件式(1)的上限更优选为9.0,更进一步优选为8.0。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2)。
0.10≤L1/TL≤0.30…(2)
其中,
L1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全长,
TL为该摄影镜头的光学全长。
条件式(2)示出第一透镜组的全长(第一透镜组的从最靠物体侧的面到最靠像侧的面的距离)相对于摄影镜头的光学全长的比。通过满足条件式(2),能够进行小型化和良好的像差校正。
当该数值低于下限时,构成第一透镜组的透镜片数被限制,难以进行像差校正,无法维持高的成像性能。
当该数值超过上限时,第一透镜组的全长变长,该摄影镜头的光学全长也变长,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条件式(2)的下限更优选为0.11,更进一步优选为0.115。条件式(2)的上限更优选为0.28,更进一步优选为0.27。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的间隔比第一透镜组的全长小。通过具有该结构,能够使透镜组间隔适当,并能够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3)。
0.10≤f2/f1≤0.50…(3)
其中,
f1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f2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式(3)示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相对于第一透镜组的焦距的比。通过满足条件式(3),能够进行小型化和良好的像差校正。
当该数值低于下限时,第二透镜组的焦度变强,为了维持高的成像性能,需要很多片透镜以进行像差校正。在该情况下,透镜片数增加而光学全长变长,因此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当该数值超过上限时,第二透镜组的焦度变弱,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时第二透镜组的移动量变大。因而,由于第二透镜组的移动量的增加而光学全长变长,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条件式(3)的下限更优选为0.11,更进一步优选为0.115。条件式(3)的上限更优选为0.40,更进一步优选为0.35。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4)。
0.8≤|f3|/f12≤2.2…(4)(4)
其中,
f12为所述第一透镜组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合成焦距,
f3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式(4)示出第三透镜组的焦距相对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中的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的合成焦距的比。通过满足条件式(4),能够进行小型化。
当该数值低于下限时,第三透镜组的焦度变强,用于维持高的成像性能的像差校正需要很多片数的透镜。透镜片数的增加导致光学全长的增加,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当该数值超过上限时,第三透镜组的焦度变弱,远摄结构变弱,从而光学全长变长,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条件式(4)的下限更优选为0.9,更进一步优选为0.95。条件式(4)的上限更优选为2.0,更进一步优选为1.9。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5)。
0.50≤TL/FL≤1.20…(5)
其中,
FL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该摄影镜头的焦距。
条件式(5)示出光学全长(不包括白玻璃等的空气当量长度)相对于该摄影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焦距的比、所谓的远摄比。通过满足条件式(5),能够兼顾像差校正和小型化。
当该数值低于下限时,相对于摄影镜头的焦距而言光学全长过短,从而难以进行球面像差、轴上色像差等的校正。并且,像差产生量相对于组装误差的比、即组装误差灵敏度过高,从而被要求高精度的组装、高的部件精度,是不期望的。
当该数值超过上限时,相对于摄影镜头的焦距而言光学全长变长,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条件式(5)的下限更优选为0.65,更进一步优选为0.80。
条件式(5)的上限更优选为1.18,更进一步优选为1.16。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6)。
2.0≤FL/Y≤10.0…(6)
其中,
Y为最大像高。
条件式(6)示出摄影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焦距相对于最大像高的比。通过满足条件式(6),能够获得小型化和适当的视角范围。
当该数值低于下限时,摄影镜头的焦距变短,需要广视角范围的像差校正,从而难以取得远摄结构。为了保持法兰距并实现广视角范围的像差校正,需要采用在物体侧配置有负折射力的透镜组且在像面侧配置有正折射力的透镜组的反远距类型的结构。当采用反远距类型的结构时,相对于焦距而言光学全长变长,因此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当该数值超过上限时,焦距变长,与其相应地光学全长变长。因此,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条件式(6)的下限更优选为3.0,更进一步优选为3.5。
条件式(6)的上限更优选为8.5,更进一步优选为7.0。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为构成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的透镜的总数为10片以下。
当透镜片数超过该数值时,由于配置很多的透镜而光学全长变长,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更优选的是,透镜的总数为7片以上且10片以下。通过将透镜片数设为该范围,能够兼顾高性能化和小型化。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为所述第一透镜组具备至少一片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透镜,所述正透镜满足下面的条件式(7)。
0.012≤ΔPgF1≤0.100…(7)
其中,
ΔPgF1为在以穿过C7(部分色散比为0.5393、νd为60.49)及F2(部分色散比为0.5829、νd为36.30)的部分色散比与νd的坐标的直线为基准线时所述正透镜的部分色散比相对于基准线的偏差。
条件式(7)是用于规定第一透镜组中的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的异常色散性的式子。通过满足条件式(7),在第一透镜组中使用异常色散性高的正透镜。此外,在第一透镜组中包括多个正透镜的情况下,只要任意一片正透镜满足条件式(7)即可。
作为一般的色像差校正的方法,在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组内,具有负折射力的透镜使用高色散玻璃,并且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使用低色散玻璃。但是,在将折射率取为纵轴且将波长取为横轴的直角坐标中,高色散玻璃的色散特性为二次曲线式,低色散玻璃的色散特性为直线式。因此,即使将高色散玻璃与低色散玻璃组合,也难以在所有的波长区域进行色像差的校正。因此,通过配置满足条件式(7)的正透镜来达成轴上色像差的校正,在高性能化方面是优选的。
条件式(7)的下限更优选为0.013,更进一步优选为0.0135。
条件式(7)的上限更优选为0.080,更进一步优选为0.060。
为了更良好地校正色像差,优选的是第一透镜组具备两片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透镜,更优选的是两片该正透镜均满足条件式(7)。
此外,当将玻璃的针对g线(435.84nm)、F线(486.13nm)、d线(587.56nm)、C线(656.27nm)的折射率分别设为Ng、NF、Nd、NC时,阿贝数(νd)、部分色散比(PgF)能够表示为如下。
vd=(Nd-1)/(NF-NC)
PgF=(Ng-NF)/(NF-NC)
另外,上述玻璃材料C7的坐标和玻璃材料F2的坐标是指将部分色散比设为纵轴且将针对d线的阿贝数νd设为横轴的坐标系中的坐标。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为所述第三透镜组具备至少一片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和至少一片具有负折射力的透镜。
该条件规定了第三透镜组的结构。第三透镜组通过具备至少一片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和至少一片具有负折射力的透镜,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畸变像差、像散等像差,在高性能化方面是优选的。
为了更良好地校正畸变像差、像散等像差,更优选的是第三透镜组具有两片以上的负透镜。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为第三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配置的透镜具有负折射力。通过具有该结构,能够良好地校正由于在比第三透镜组靠物体侧的位置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组而产生的像差,在高性能化方面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第二透镜组与第三透镜组的间隔比第一透镜组的全长小。通过具有该结构,能够使透镜组间隔适当,并能够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为第二透镜组包括不具有空气间隔的一个透镜成分。不具有空气间隔的一个透镜成分是指单透镜、接合透镜、复合非球面透镜等。通过具有该结构,能够抑制调焦的驱动机构的大型化,并能够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
优选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所述摄影镜头和摄像元件,该摄像元件配置于所述摄影镜头的像侧,将由所述摄影镜头形成的光学像变换为电信号。在此,对所述摄像元件等没有特别限定,也能够使用CCD传感器、CMOS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元件等。作为本案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例示使用数字摄像机、视频摄像机等这些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另外,该摄像装置可以是透镜被固定于壳体的透镜固定式的摄像装置,也可以是单镜头反光相机、无反光板单镜头相机等透镜更换式的摄像装置,这是不言而喻的。
<实施例>
接着,基于数值表和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数值表的各表中,f表示整个系统的焦距(mm),Fno表示光圈值,ω表示半视角(°),Y表示最大像高(mm),TL表示光学全长(从最靠物体侧的面到成像面的距离)(mm)。在面数据中,r表示曲率半径(mm),S表示孔径光圈,d表示透镜厚度(mm)或透镜间隔(mm),Nd表示d线的折射率,vd表示d线基准的阿贝数,ΔPgF表示在以穿过C7及F2的部分色散比与νd的坐标的直线为基准线时部分色散比相对于基准线的偏差,H表示光学有效半径(mm)。在可变间隔中,摄影距离(mm)表示从物体到摄影镜头的最靠物体侧的面的距离。INF表示无限大。
在示出透镜结构的透镜结构图1、3、5、7、9中,摄影镜头具有第一透镜组G1、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在成像面IMG成像,具有孔径光圈S。F表示调焦的方向,在附图中,左侧表示物体侧。
在各纵向像差图2、4、6、8、10中,从左侧起依次表示球面像差(SA(mm))、像散(AST(mm))、畸变像差(DIS(%))。
在球面像差图中,纵轴表示光圈值(在图中,用FNO表示),实线表示d线的值,短虚线表示g线的值,长虚线表示C线的值。
在像散图中,纵轴表示像高(在图中,用Y表示),实线是弧矢面的特性,虚线是子午面的特性。
在畸变像差图中,纵轴表示像高(在图中,用Y表示)。
[实施例1]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摄影镜头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透镜结构的透镜截面图。该摄影镜头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G3构成。决定该摄影镜头的光圈值的孔径光圈S配置于第三透镜组G3内。
第一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在物体侧呈凸形状的正弯月透镜、双凸透镜与双凹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二透镜组G2由双凸透镜构成。
第三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在像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孔径光圈S、双凸透镜、双凹透镜、在物体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双凸透镜构成。
在该摄影镜头中,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三透镜组G3在光轴方向上固定,并使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
[各表]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11
[面数据]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21
[可变间隔]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22
[各透镜组的焦距]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23
[实施例2]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摄影镜头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透镜结构的透镜截面图。该摄影镜头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G3构成。决定该摄影镜头的光圈值的孔径光圈S配置于第三透镜组G3内。
第一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双凸透镜、双凸透镜与双凹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二透镜组G2由双凸透镜构成。
第三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双凹透镜、孔径光圈S、双凸透镜、在像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在物体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双凸透镜构成。
在该摄影镜头中,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三透镜组G3在光轴方向上固定,并使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
[各表]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31
[面数据]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32
[可变间隔]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33
[各透镜组的焦距]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41
[实施例3]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摄影镜头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透镜结构的透镜截面图。该摄影镜头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G3构成。决定该摄影镜头的光圈值的孔径光圈S配置于第三透镜组G3内。
第一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向物体侧凸的正弯月透镜、双凸透镜与双凹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二透镜组G2由双凸透镜构成。
第三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双凹透镜、孔径光圈S、双凸透镜、在物体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构成。
在该摄影镜头中,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三透镜组G3在光轴方向上固定,并使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
[各表]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42
[面数据]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51
[可变间隔]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52
[各透镜组的焦距]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53
[实施例4]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摄影镜头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透镜结构的透镜截面图。该摄影镜头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G3构成。决定该摄影镜头的光圈值的孔径光圈S配置于第三透镜组G3内。
第一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向物体侧凸的正弯月透镜、向物体侧凸的正弯月透镜与在像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二透镜组G2由双凸透镜与在物体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三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双凹透镜、孔径光圈S、双凸透镜与双凹透镜的接合透镜、在物体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双凸透镜构成。
在该摄影镜头中,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三透镜组G3在光轴方向上固定,并使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
[各表]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61
[面数据]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62
[可变间隔]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63
[各透镜组的焦距]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71
[实施例5]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例所涉及的摄影镜头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透镜结构的透镜截面图。该摄影镜头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G3构成。决定该摄影镜头的光圈值的孔径光圈S配置于第三透镜组G3内。
第一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向物体侧凸的正弯月透镜、双凸透镜与双凹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二透镜组G2由双凸透镜构成。
第三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双凹透镜、孔径光圈S、双凸透镜、双凹透镜、在物体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双凸透镜构成。
在该摄影镜头中,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三透镜组G3在光轴方向上固定,并使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
[各表]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72
[面数据]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81
[可变间隔]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82
[各透镜组的焦距]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83
摄影装置100的实施例如图11所示那样通过借助透镜安装件104安装于摄影装置外壳102的透镜镜筒106来支承摄影镜头110。被摄体像通过摄影镜头110被成像于成像面IMG,被摄体像被显示于显示器112。
[条件式数值对应]
Figure BDA0002281447780000184

Claims (9)

1.一种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通过在将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固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由此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所述摄影镜头满足下面所示的条件式,
3.0≤(1-b22)×b32≤10.0…(1)
0.10≤L1/TL≤0.30…(2)
其中,
b2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横向倍率,
b3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横向倍率,
L1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全长,
TL为该摄影镜头的光学全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0.10≤f2/f1≤0.50…(3)
其中,
f1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f2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0.8≤|f3|/f12≤2.2…(4)
其中,
f12为所述第一透镜组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合成焦距,
f3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0.50≤TL/FL≤1.20…(5)
其中,
FL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该摄影镜头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2.0≤FL/Y≤10.0…(6)
其中,
FL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该摄影镜头的焦距,
Y为最大像高。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的透镜的总数为10片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组具备至少一片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透镜,所述正透镜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0.012≤ΔPgF1≤0.100…(7)
其中,
ΔPgF1为在以穿过C7及F2的部分色散比与νd的坐标的直线为基准线时所述正透镜的部分色散比相对于基准线的偏差,C7的部分色散比为0.5393,νd为60.49,F2的部分色散比为0.5829,νd为36.30。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透镜组具备至少一片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和至少一片具有负折射力的透镜。
9.一种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摄影镜头;以及摄像元件,其配置在所述摄影镜头的像侧,将由所述摄影镜头形成的光学像变换为电信号。
CN201911142955.XA 2019-04-23 2019-11-20 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 Active CN1118306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1807 2019-04-23
JP2019081807A JP7246240B2 (ja) 2019-04-23 2019-04-23 撮影レンズ及び撮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30692A true CN111830692A (zh) 2020-10-27
CN111830692B CN111830692B (zh) 2023-09-15

Family

ID=72911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42955.XA Active CN111830692B (zh) 2019-04-23 2019-11-20 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07391B2 (zh)
JP (1) JP7246240B2 (zh)
CN (1) CN11183069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67579A (zh) * 2021-11-08 2022-03-11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
WO2022179632A1 (zh) * 2021-02-27 2022-09-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长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83553A (zh) * 2021-03-29 2023-11-1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65827A (ja) * 1993-03-13 1994-09-22 Nikon Corp 防振補正光学系を備えたズームレンズ
JPH08220437A (ja) * 1995-02-10 1996-08-30 Nikon Corp 近距離合焦可能なズームレンズ
JPH0961717A (ja) * 1995-08-19 1997-03-07 Ricoh Co Ltd 高変倍大口径ズーム光学系
JPH10197793A (ja) * 1997-01-06 1998-07-3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
JPH10206737A (ja) * 1997-01-28 1998-08-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小型なズーム光学系
JP2002098894A (ja) * 2000-09-26 2002-04-05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した光学機器
US20090009884A1 (en) * 2007-02-19 2009-01-08 Sony Corporation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20120212842A1 (en) * 2011-02-17 2012-08-23 Sony Corporatio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14109761A (ja) * 2012-12-04 2014-06-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
JP2016090725A (ja) * 2014-10-31 2016-05-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マクロ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JP2019060918A (ja) * 2017-09-25 2019-04-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88283B2 (ja) * 1999-09-24 2004-11-1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投写レンズとそれ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4235176A (ja) 2013-05-30 2014-12-15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レンズ
JP2016016146A (ja) 2014-07-09 2016-02-01 株式会社カプコン ゲームプログラム及びゲーム装置
JP7086709B2 (ja) 2018-05-14 2022-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12105980B (zh) * 2018-05-18 2023-04-28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JP7237706B2 (ja) 2019-04-11 2023-03-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65827A (ja) * 1993-03-13 1994-09-22 Nikon Corp 防振補正光学系を備えたズームレンズ
JPH08220437A (ja) * 1995-02-10 1996-08-30 Nikon Corp 近距離合焦可能なズームレンズ
JPH0961717A (ja) * 1995-08-19 1997-03-07 Ricoh Co Ltd 高変倍大口径ズーム光学系
JPH10197793A (ja) * 1997-01-06 1998-07-3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
JPH10206737A (ja) * 1997-01-28 1998-08-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小型なズーム光学系
JP2002098894A (ja) * 2000-09-26 2002-04-05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した光学機器
US20090009884A1 (en) * 2007-02-19 2009-01-08 Sony Corporation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20120212842A1 (en) * 2011-02-17 2012-08-23 Sony Corporatio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14109761A (ja) * 2012-12-04 2014-06-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
JP2016090725A (ja) * 2014-10-31 2016-05-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マクロ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JP2019060918A (ja) * 2017-09-25 2019-04-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79632A1 (zh) * 2021-02-27 2022-09-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长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167579A (zh) * 2021-11-08 2022-03-11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46240B2 (ja) 2023-03-27
CN111830692B (zh) 2023-09-15
US11307391B2 (en) 2022-04-19
JP2020181000A (ja) 2020-11-05
US20200341247A1 (en) 2020-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09148B2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
CN111913274B (zh)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JP6548590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030743B2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
JP5931117B2 (ja) 撮像装置
US11592651B2 (en) Zoom optical system,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zoom optical system
JP6545002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497514B2 (ja) 広角ズームレンズ
CN110501810B (zh) 光学系统和摄像装置
JP2012022080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1830692B (zh) 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
JPWO2013031188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0632746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JPWO2013031180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US20110007405A1 (en)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14063269A (zh) 光学系及摄像装置
US8228615B2 (en) Zoom lens and camera having the same
JP576733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7188276B2 (ja)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機器
JP5417006B2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2020190680A (ja)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機器
CN113960774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JP2013054191A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576771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767334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