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79770A - 一种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79770A
CN111779770A CN202010781373.2A CN202010781373A CN111779770A CN 111779770 A CN111779770 A CN 111779770A CN 202010781373 A CN202010781373 A CN 202010781373A CN 111779770 A CN111779770 A CN 1117797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l
double
inner ring
row
ball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813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郁彬
于洋
周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Aodelu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Aodelu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Aodelu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Aodelu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8137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797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797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797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43/00Assembling bearings
    • F16C43/04Assembling roll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43/06Placing rolling bodies in cages or bea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nting Of Bearings Or Others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轴承装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包括工作台,工作台上沿所述双列球轴承的传输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加球机构和第二加球机构,第一加球机构被配置为向双列球轴承的第一沟通中填入钢球;第二加球机构被配置为向双列球轴承的第二沟道中填入钢球;工作台上还设有推拉机构,推拉机构被配置为推拉第二加球机构,以驱动第二加球机构带动双列球轴承的内圈相对外圈平移。第一加球机构和第二加球机构可分别并同时向双列球轴承的第一沟道和第二沟道中填入钢球,在加球完毕后,利用推拉机构拉动第二加球机构,使加完球的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与外圈处于同一轴线上,将对应的钢球保持在对应的第一沟通、第二沟道中,加球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装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
背景技术
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支撑机械的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按运动元件摩擦性质的不同,轴承可分为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两大类。滚动轴承一般由外圈、内圈、滚动体和保持架四部分组成。按滚动体的形状,滚动轴承分为球轴承和滚子轴承两大类。球轴承在安装的时候,钢球需要一颗颗地准确定位在内圈和外圈之间的沟道内。尤其是对于双列球轴承,需要将两列钢球分别注入到两列沟道内。
现有的双列球轴承装球装置通常是将钢球布满一侧的沟道后,再将轴承整体旋转或者将钢球安装机构旋转,再将钢球放入另一侧的沟道中。而且,现有的双列球轴承装球装置效率低,同一时间段内,只能对一个双列球轴承进行装球操作。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能够在同一时间段内对两个双列球轴承进行加球操作,而且在依次向两列沟道中加球时,无需转动双列球轴承或者加球的部件。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沿所述双列球轴承的传输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加球机构和第二加球机构,其中:
所述第一加球机构被配置为向所述双列球轴承的第一沟通中填入钢球;
所述第二加球机构被配置为向所述双列球轴承的第二沟道中填入钢球;
所述工作台上还设有推拉机构,所述推拉机构被配置为推拉所述第二加球机构,以驱动所述第二加球机构带动所述双列球轴承的内圈相对外圈平移。
作为上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球机构包括第一支座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座的第一出球机构、第一内圈抵持机构和第一推球机构,其中:
所述第一出球机构被配置为向所述双列球轴承的第一沟通中输送钢球;
所述第一内圈抵持机构被配置为抵持所述双列球轴承的内圈并使所述内圈相对所述双列球轴承的外圈偏移;
所述第一推球机构与所述第一内圈抵持机构连接且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内圈抵持机构升降,所述第一推球机构被配置为将所需数量的钢球推入所述第一沟道中。
作为上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出球机构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出球通道、与所述第一出球通道连通的第一出球器,所述第一出球通道的出球口能够对接所述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空隙,所述第一出球器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出球通道中输送钢球。
作为上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内圈抵持机构包括第一顶杆、导向杆及第一顶杆驱动件,其中:
所述第一顶杆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座,所述第一顶杆能够插入所述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中并带动内圈相对所述双列球轴承的外圈偏移;
所述导向杆同轴套接所述第一顶杆,所述导向杆的端部设有与其同轴的第一弧形凸台,所述第一弧形凸台能够伸入所述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且所述导向杆的外壁沿其轴向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被配置为引导从所述第一出球通道的出球口出来的钢球进入所述第一沟道;
所述第一顶杆驱动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顶杆及所述导向杆同时相对所述第一支座升降。
作为上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推球机构包括第一推杆及第一推杆驱动件,所述第一推杆与所述第一导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推杆驱动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推杆沿所述第一导向槽升降,且所述第一推杆能够抵挡所述第一出球通道的出球口。
作为上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加球机构包括第二支座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支座的第二出球机构、第二内圈抵持机构、挡球机构和第二推球机构,其中:
所述第二出球机构被配置为向所述双列球轴承的第二沟通中输送钢球;
所述第二内圈抵持机构被配置为抵持所述双列球轴承的内圈;
所述挡球机构能够进出所述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所述挡球机构被配置为隔开所述第一沟道中的钢球;
所述第二推球机构被配置为将所需数量的钢球推入所述第二沟道中。
作为上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出球机构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二出球通道、与所述第二出球通道连通的第二出球器,所述第二出球通道的出球口能够对接所述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空隙,所述第二出球器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二出球通道中输送钢球。
作为上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内圈抵持机构包括第二顶杆、第二顶杆升降驱动件及第二顶杆旋转驱动件,其中:
所述第二顶杆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座,所述第二顶杆能够在所述双列球轴承的内圈相对外圈偏移的情况下插入内圈,且所述第二顶杆靠近其端部处转动套接有导向套,所述导向套的端部设有与其同轴的第二弧形凸台,所述第二弧形凸台能够伸入所述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且所述导向套的外壁沿其轴向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被配置为引导从所述第二出球通道的出球口出来的钢球进入所述第二沟道;
所述第二顶杆升降驱动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顶杆相对所述第二支座升降;
所述第二顶杆旋转驱动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顶杆相对所述第二支座旋转。
作为上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挡球机构包括弧形的挡片和连接杆,所述挡片的宽度小于所述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间距;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挡片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顶杆。
作为上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推球机构包括第二推杆及第二推杆驱动件,所述第二推杆与所述第二导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推杆驱动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推杆沿所述第二导向槽升降,且所述第二推杆能够抵挡所述第二出球通道的出球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利用第一加球机构和第二加球机构可分别对两个双列球轴承进行加球,加球效率高,而且在第一沟道加完球向第二沟道中加球时,只需通过转动挡片的方式,即可隔开第一沟道中的球向第二沟道中加球,无需转动双列球轴承或加球机构,且在加球完毕后,利用推拉机构拉动第二加球机构,使加完球的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与外圈处于同一轴线上,将对应的钢球保持在对应的第一沟通、第二沟道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中的第一加球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中的第一加球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5是图3的主视图;
图6是图5沿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第一加球机构中第一顶杆与导向杆的装配图;
图8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中的第二加球机构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中的第二加球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0是图8的主视图;
图11是图10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2是第二加球机构中的第二顶杆与挡球机构的装配图;
图13是挡球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中搬运双列球轴承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工作台,200-第一加球机构,210-第一支座,220-第一出球机构,221-第一出球通道,222-第一出球器,230-第一内圈抵持机构,231-第一顶杆,232-导向杆,2321-第一弧形凸台,2322-第一导向槽,234-第一顶杆驱动件,240-第一推球机构,241-第一推杆,242-第二推杆驱动件,300-第二加球机构,310-第二支座,320-第二出球机构,321-第二出球通道,322-第二出球器,330-第一内圈抵持机构,331-第二顶杆,332-第二顶杆升降驱动件,333-第二顶杆旋转驱动件,340-挡球机构,341-挡片,342-连接杆,350-第二推球机构,351-第二推杆,352-第二推杆驱动件,400-双列球轴承,500-推拉机构,600-模具,610-支撑板,620-外圈定位台,630-内圈定位台,640-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至2所示,本发明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包括工作台100,工作台100上沿双列球轴承400的传输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加球机构200和第二加球机构300。其中,第一加球机构200被配置为向双列球轴承400的第一沟通中填入钢球;第二加球机构300被配置为向双列球轴承400的第二沟道中填入钢球。工作台100上还设有推拉机构500,推拉机构500被配置为推拉第二加球机构300,以驱动第二加球机构300带动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相对外圈平移。另外,双列球轴承400放置在模具600上,由模具600携带双列球轴承400随输送线按传输方向移动。即,在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相对外圈偏移的情况下,第一加球机构200和第二加球机构300分别向双列球轴承400的第一沟道和第二沟道中填入钢球,在加球完毕后,利用推拉机构500拉动第二加球机构300,使加完球的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与外圈处于同一轴线上,将对应的钢球保持在对应的第一沟通、第二沟道中。
具体地,如图3至图7所示,第一加球机构200包括第一支座210及设置于第一支座210的第一出球机构220、第一内圈抵持机构230和第一推球机构240。其中,第一出球机构220被配置为向双列球轴承400的第一沟通中输送钢球;第一内圈抵持机构230被配置为抵持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并使内圈相对双列球轴承400的外圈偏移;第一推球机构240与第一内圈抵持机构230连接且能够相对第一内圈抵持机构230升降,第一推球机构240被配置为将所需数量的钢球推入第一沟道中。即,第一内圈抵持机构230起到定位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并带动内圈偏离外圈的作用,以在内圈与外圈之间形成填球空隙,便于钢球进入第一沟道中。为了使钢球保持在第一沟道中而不在内圈与外圈之间形成的填球空隙内跑偏,本发明中的模具600起到承托第一沟道中的钢球作用。如图14所示,模具600包括支撑板610,支撑板610上设有两个相对的且呈弧形的外圈定位台620、与外圈定位台620同轴且呈弧形的内圈定位台630及多个定位柱640,内圈定位台630高于外圈定位台620且低于双列球轴承400的第一沟道的高度,各定位柱640均匀分布于两个外圈定位台620的外周,各定位柱640与外圈定位台620之间形成卡持双列球轴承400的外圈的间隙,双列球轴承400的置于内圈定位台630内侧,即内圈定位台630位于双列球轴承400的外圈与内圈之间,在向第一沟道中填球时,各钢球落在内圈定位台630上,又因为内圈相对外圈便宜,使得内圈与外圈之间的填球间隙呈现自内圈靠近内圈定位台630侧向远离内圈定位台侧逐渐减小趋势,因此,钢球只会停留在内圈定位台630上。
本发明中的第一出球机构220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出球通道221、与第一出球通道221连通的第一出球器222,第一出球通道221的出球口能够对接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空隙,第一出球器222被配置为向第一出球通道221中输送钢球。将第一出球通道221倾斜设置,便于钢球滚向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空隙;第一出球器222为本领域常用的机构,这里不再赘述。
对于第一内圈抵持机构230,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内圈抵持机构230包括第一顶杆231、导向杆232及第一顶杆驱动件234。其中,第一顶杆231活动设置于第一支座210,第一顶杆231能够插入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中并带动内圈相对双列球轴承400的外圈偏移;导向杆232同轴套接第一顶杆231,导向杆232的端部设有与其同轴的第一弧形凸台2321,第一弧形凸台2321能够伸入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与外圈之间,且导向杆232的外壁沿其轴向设有第一导向槽2322,第一导向槽2322被配置为引导从第一出球通道221的出球口出来的钢球进入第一沟道;第一顶杆驱动件234(如气缸)被配置为驱动第一顶杆231及导向杆232同时相对第一支座210升降。设置第一弧形凸台2321,可以在第一顶杆231及导向杆232下降时,第一弧形凸台2321进入双列球轴承400的外圈与内圈之间并与内圈定位凸台630接触,从而使从第一导向槽2322流出的钢球整齐地置于内圈定位凸台630上。
另外,第一推球机构240包括第一推杆241及第一推杆驱动件242,第一推杆241与第一导向槽2322滑动配合,第一推杆驱动件242被配置为驱动第一推杆241沿第一导向槽2322升降,且第一推杆241能够抵挡第一出球通道221的出球口。利用第一推球机构240可以使各钢球顺畅地进入到第一沟道中。
如图8至图13所示,本发明中的第二加球机构300包括第二支座310及设置于第二支座310的第二出球机构320、第二内圈抵持机构330、挡球机构340和第二推球机构350。其中,第二出球机构320被配置为向双列球轴承400的第二沟通中输送钢球;第二内圈抵持机构330被配置为抵持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挡球机构340能够进出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挡球机构340被配置为隔开第一沟道中的钢球;第二推球机构350被配置为将所需数量的钢球推入所述第二沟道中。
同样的,第二出球机构320原理同第一出球机构220,第二出球机构320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二出球通道321、与第二出球通道321连通的第二出球器322,第二出球通道321的出球口能够对接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空隙,第二出球器322被配置为向第二出球通道321中输送钢球。
对于第二内圈抵持机构230,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内圈抵持机构230包括第二顶杆331、第二顶杆升降驱动件332及第二顶杆旋转驱动件333。其中,第二顶杆331活动设置于第二支座310,第二顶杆331能够在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相对外圈偏移的情况下插入内圈,且第二顶杆331靠近其端部处转动套接有导向套3311,导向套3311的端部设有与其同轴的第二弧形凸台3312,第二弧形凸台3312能够伸入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与外圈之间,且导向套3311的外壁沿其轴向设有第二导向槽3313,第二导向槽3313被配置为引导从第二出球通道321的出球口出来的钢球进入第二沟道;第二顶杆升降驱动件332被配置为驱动第二顶杆331相对第二支座310升降;第二顶杆旋转驱动件333被配置为驱动第二顶杆331相对第二支座310旋转。即,在第二顶杆升降驱动件332(如气缸)及第二顶杆旋转驱动件333(如电机)的先后带动下,第二顶杆331能够先后进行升降、旋转,第二顶杆331下降后,第二顶杆331的端部插入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中,此时,内圈仍相对外圈处于偏心状态,同时,挡球机构340也随第二顶杆331下降进入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第二顶杆331带动挡球机构340旋转,使挡球机构340旋转至第二沟道下方并遮挡第一沟通中的钢球,第二出球机构320往第二沟道中输送钢球。
为了使挡球机构340既能旋入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又能遮挡第一沟道中的钢球,本发明中的挡球机构340包括弧形的挡片341和连接杆342,挡片341的宽度小于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间距;连接杆342的一端与挡片341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第二顶杆331。
与第一加球机构200中的导向杆232同理,第二加球机构300中的导向套3311的设置,可利用导向套3311的第二弧形凸台3312,可以在第二顶杆331下降时,第二弧形凸台3312进入双列球轴承400的外圈与内圈之间并与挡片341接触,从而使从第二导向槽3313流出的钢球整齐地置于挡片341,当第二沟道中的钢球全部加完,推拉机构500往后拉第二加球机构300,使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与外圈同轴,然后再驱动第二顶杆331旋转,第二顶杆331带动挡片341旋转至没有钢球位置,然后驱动第二顶杆331上升,使挡片341脱离双列球轴承,最后回位。对于推拉机构500推拉第二加球机构300的结构,可将第二加球机构300的第二支座310与工作台100滑动连接,利用两个平行设置的气缸与第二支座310连接,即可平稳地推拉第二加球机构300。
使各钢球顺畅地进入到第二沟道中,本发明中的第二推球机构350包括第二推杆351及第二推杆驱动件352,第二推杆351与第二导向槽3313滑动配合,第二推杆驱动件352被配置为驱动第二推杆351沿第二导向槽3313升降,且第二推杆352能够抵挡第二出球通道321的出球口。
本发明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的工作原理是:模具600首先随输送线将双列球轴承400搬运至第一加球机构200下方,第一内圈抵持机构230中的第一顶杆231下降伸入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中,第一顶杆231在伸入内圈时,使内圈往外偏移,使内圈与外圈之间的一侧间隙变大,这时,第一出球机构220启动,向第一沟道中输送钢球,各钢球沿第一导向槽2322逐个下落,当第一出球机构220出完所需数量的钢球,第一推杆241下降推钢球,使各钢球成排位于内圈定位凸台630上,然后第一顶杆231及第一推杆241上升,模具600继续携带该双列球轴承400移动至第二加球机构300下方,这时第二内圈抵持机构330中的第二顶杆331下降,伸入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中,此时,内圈仍相对外圈处于偏离状态,驱动第二顶杆331旋转,使挡片341位于第二沟道下方并遮盖第一沟通中的钢球,这时,第二出球机构320启动,向第二沟道中输送钢球,各钢球沿第二导向槽3313逐个下落,当第二出球机构320出完所需数量的钢球,第二推杆351下降推钢球,使各钢球成排位于挡片341上,接着,推拉机构500往后拉第二加球机构300,使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与外圈同轴,然后再驱动第二顶杆331旋转,第二顶杆331带动挡片341旋转至没有钢球位置,接着驱动第二顶杆331带动挡球机构340上升、回位,模具600携带加球完毕的双列球轴承往下游输送。
可见,本发明利用第一加球机构200和第二加球机构300可分别并同时对两个双列球轴承400进行加球,加球效率高,而且在第一沟道加完球向第二沟道中加球时,只需通过转动挡片341的方式,即可隔开第一沟道中的钢球向第二沟道中加球,无需转动双列球轴承400或加球机构,且在加球完毕后,利用推拉机构500拉动第二加球机构,使加完球的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与外圈处于同一轴线上,将对应的钢球保持在对应的第一沟通、第二沟道中,加球精度高,且这种加球方式不会对钢球造成损伤;而且该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整体机构紧凑,实现了既能完成复杂工序又要整体体积小的要求。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00),所述工作台(100)上沿所述双列球轴承(400)的传输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加球机构(200)和第二加球机构(300),其中:
所述第一加球机构(200)被配置为向所述双列球轴承(400)的第一沟通中填入钢球;
所述第二加球机构(300)被配置为向所述双列球轴承(400)的第二沟道中填入钢球;
所述工作台(100)上还设有推拉机构(500),所述推拉机构(500)被配置为推拉所述第二加球机构(300),以驱动所述第二加球机构(300)带动所述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相对外圈平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球机构(200)包括第一支座(210)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座(210)的第一出球机构(220)、第一内圈抵持机构(230)和第一推球机构(240),其中:
所述第一出球机构(220)被配置为向所述双列球轴承(400)的第一沟通中输送钢球;
所述第一内圈抵持机构(230)被配置为抵持所述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并使所述内圈相对所述双列球轴承(400)的外圈偏移;
所述第一推球机构(240)与所述第一内圈抵持机构(230)连接且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内圈抵持机构(230)升降,所述第一推球机构(240)被配置为将所需数量的钢球推入所述第一沟道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球机构(220)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出球通道(221)、与所述第一出球通道(221)连通的第一出球器(222),所述第一出球通道(221)的出球口能够对接所述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空隙,所述第一出球器(222)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出球通道(221)中输送钢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圈抵持机构(230)包括第一顶杆(231)、导向杆(232)及第一顶杆驱动件(234),其中:
所述第一顶杆(231)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座(210),所述第一顶杆(231)能够插入所述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中并带动内圈相对所述双列球轴承(400)的外圈偏移;
所述导向杆(232)同轴套接所述第一顶杆(231),所述导向杆(232)的端部设有与其同轴的第一弧形凸台(2321),所述第一弧形凸台(2321)能够伸入所述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与外圈之间,且所述导向杆(232)的外壁沿其轴向设有第一导向槽(2322),所述第一导向槽(2322)被配置为引导从所述第一出球通道(221)的出球口出来的钢球进入所述第一沟道;
所述第一顶杆驱动件(234)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顶杆(231)及所述导向杆(232)同时相对所述第一支座(210)升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球机构(240)包括第一推杆(241)及第一推杆驱动件(242),所述第一推杆(241)与所述第一导向槽(2322)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推杆驱动件(242)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推杆(241)沿所述第一导向槽(2322)升降,且所述第一推杆(241)能够抵挡所述第一出球通道(221)的出球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球机构(300)包括第二支座(310)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支座(310)的第二出球机构(320)、第二内圈抵持机构(330)、挡球机构(340)和第二推球机构(350),其中:
所述第二出球机构(320)被配置为向所述双列球轴承(400)的第二沟通中输送钢球;
所述第二内圈抵持机构(330)被配置为抵持所述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
所述挡球机构(340)能够进出所述双列球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所述挡球机构(340)被配置为隔开所述第一沟道中的钢球;
所述第二推球机构(350)被配置为将所需数量的钢球推入所述第二沟道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球机构(320)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二出球通道(321)、与所述第二出球通道(321)连通的第二出球器(322),所述第二出球通道(321)的出球口能够对接所述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空隙,所述第二出球器(322)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二出球通道(321)中输送钢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圈抵持机构(230)包括第二顶杆(331)、第二顶杆升降驱动件(332)及第二顶杆旋转驱动件(333),其中:
所述第二顶杆(331)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座(310),所述第二顶杆(331)能够在所述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相对外圈偏移的情况下插入内圈,且所述第二顶杆(331)靠近其端部处转动套接有导向套(3311),所述导向套(3311)的端部设有与其同轴的第二弧形凸台(3312),所述第二弧形凸台(3312)能够伸入所述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与外圈之间,且所述导向套(3311)的外壁沿其轴向设有第二导向槽(3313),所述第二导向槽(3313)被配置为引导从所述第二出球通道(321)的出球口出来的钢球进入所述第二沟道;
所述第二顶杆升降驱动件(332)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顶杆(331)相对所述第二支座(310)升降;
所述第二顶杆旋转驱动件(333)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顶杆(331)相对所述第二支座(310)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球机构(340)包括弧形的挡片(341)和连接杆(342),所述挡片(341)的宽度小于所述双列球轴承(400)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间距;所述连接杆(342)的一端与所述挡片(341)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顶杆(331)。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推球机构(350)包括第二推杆(351)及第二推杆驱动件(352),所述第二推杆(351)与所述第二导向槽(3313)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推杆驱动件(352)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推杆(351)沿所述第二导向槽(3313)升降,且所述第二推杆(352)能够抵挡所述第二出球通道(321)的出球口。
CN202010781373.2A 2020-08-06 2020-08-06 一种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 Pending CN1117797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81373.2A CN111779770A (zh) 2020-08-06 2020-08-06 一种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81373.2A CN111779770A (zh) 2020-08-06 2020-08-06 一种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79770A true CN111779770A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65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81373.2A Pending CN111779770A (zh) 2020-08-06 2020-08-06 一种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7977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0616A (zh) * 2020-12-02 2021-04-06 昆山奥德鲁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加球合套装置
CN113997229A (zh) * 2021-11-09 2022-02-01 杭州赛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轴承钢球装配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0616A (zh) * 2020-12-02 2021-04-06 昆山奥德鲁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加球合套装置
CN113997229A (zh) * 2021-11-09 2022-02-01 杭州赛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轴承钢球装配装置
CN113997229B (zh) * 2021-11-09 2023-03-28 杭州赛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轴承钢球装配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79770A (zh) 一种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
CN109108623B (zh) 一种卧式自动压装机
CN113560883B (zh) 变速箱悬置组装生产线
CN113572321B (zh) 一种转子磁钢片装配机
CN109027023B (zh) 用于辅助自动装配轴承的定内圈灌珠组装平台及使用方法
CN211219828U (zh) 一种大型原料加工锯床进料系统
CN212690610U (zh) 一种双列球轴承的加球装置
CN110470262A (zh) 一种自动化程度高的送料装配检测设备
CN217920033U (zh) 一种钢结构生产线自动上料装置
CN206832138U (zh) 一种烟花组盆机推料装置的驱动机构
CN114738390A (zh) 一种高速轴承内外圈自动装配机
CN109590725B (zh) 孔轴类长工件自动装配装置
CN219689236U (zh) 一种顶升机构
CN112610616B (zh) 一种加球合套装置
CN216104684U (zh) 一种可自动出料的塑料滚轮工装
CN216531034U (zh) 一种电机轴的卡簧滚珠一体安装装置
CN211591691U (zh) 高速立式复膜机的下料机构
CN201313728Y (zh) 输送带导向机构
CN113524012B (zh) 一种滚磨自动落料装置
CN204389400U (zh) 一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其反应杯加载存储机构
CN219243352U (zh) 一种油气管道内检测器的投收装置
CN220811104U (zh) 可滑轨道式托盘堆垛机
CN219314460U (zh) 旋转推拉折叠竖直升降装置
CN220578295U (zh) 一种磁性转子上料装置
CN219469163U (zh) 一种薄膜分切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