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66767A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66767A
CN111766767A CN201911080286.8A CN201911080286A CN111766767A CN 111766767 A CN111766767 A CN 111766767A CN 201911080286 A CN201911080286 A CN 201911080286A CN 111766767 A CN111766767 A CN 1117667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ing
image
toner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802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富士良太
加藤正则
尾崎善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66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667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33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characteristics, e.g. temperature,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photoconductor
    • G03G15/5037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characteristics, e.g. temperature,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photoconductor the characteristics being an electrical parameter, e.g. volt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the force produced by an electrostatic transfer field formed between the second base and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transfer through an air gap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4Power supply control, e.g. power-saving mode, automatic power turn-of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8Driving control for rotary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speed control, stop position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33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characteristics, e.g. temperature,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photoconductor
    • G03G15/5041Detecting a toner image, e.g. density, toner coverage, using a test patch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载体,在该图像载体中形成潜像;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将色调剂从与所述图像载体相对的显影构件转移至所述潜像,并使所述潜像显影;显影电源,该显影电源在所述图像载体和所述显影构件之间施加显影电压;周期检测器,该周期检测器检测所述显影构件和所述图像载体在周向方向上的周期性信息;以及校正器,该校正器基于所述周期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周期性信息校正所述显影电压或所述潜像的曝光量。所述显影装置和所述显影电源中的至少一者被设定成使得所述色调剂的电荷向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所述潜像的供应率达到80%以上。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特开2015-004875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检测与随着显影套筒的振动周期而发生的周期性改变有关的信息,并校正显影偏压,从而调节图像质量。
发明内容
在传统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由于辊状显影构件和图像载体(例如,感光体)的振动和偏心,显影构件和图像载体之间的间隙(以下称为“DRS”)周期性改变,并且在间隙大或小的位置出现周期性的浓度不均(所谓的条带(banding))。
为了应对周期性的浓度不均,例如,检测显影构件和图像载体之间的间隙的周期,并且基于周期通过调节曝光量(换言之,显影构件与图像载体之间的电势差)来校正显影量。
但是,在周期性的浓度不均(所谓的条带)中,高浓度区域和低浓度区域之间的浓度差根据面积覆盖率而变更。面积覆盖率越高,浓度差越大。因此,当用在图像载体的轴向方向上恒定的曝光量控制校正量时,因为浓度差根据面积覆盖率而变更,所以浓度校正的有效性对于每个面积覆盖率是不同的。要注意的是,面积覆盖率是指表示在感光体上形成的图像的每单位面积使用的色调剂量的值(%)。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与色调剂的电荷向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的供应率小于80%的情况相比,减少了在图像载体的轴向方向上出现的图像浓度不均性。
本公开的某些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方面解决了以上优点和/或以上未描述的其它优点。然而,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各方面不需要解决上述优点,并且本公开的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各方面可以不解决上述优点。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载体,在该图像载体中形成潜像;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将色调剂从与所述图像载体相对的显影构件转移至所述潜像,并使所述潜像显影;显影电源,该显影电源在所述图像载体和所述显影构件之间施加显影电压;周期检测器,该周期检测器检测所述显影构件和所述图像载体在周向方向上的周期性信息;以及校正器,该校正器基于所述周期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周期性信息校正所述显影电压或所述潜像的曝光量。所述显影装置和所述显影电源中的至少一者被设定成使得所述色调剂的电荷向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所述潜像的供应率达到80%以上。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显影装置和所述显影电源中的至少一者被设定成使得所述色调剂的电荷向所述实心区域中的所述潜像的供应率达到90%以上。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显影电压是AC电压叠加在DC电压上的叠加电压,并且所述AC电压的幅值Vpp被设定为0.8kV以上2.2kV以下。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AC电压的幅值Vpp被设定为1.0kV以上2.1kV以下。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提供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检测器,该检测器检测所述显影装置内的显影剂中的色调剂浓度。根据所述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色调剂浓度而增加所述显影剂中的色调剂量。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提供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所述图像载体和所述显影构件彼此相对的区域中,所述显影构件的圆周速度被设定为比所述图像载体的圆周速度快。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提供了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所述图像载体和所述显影构件彼此相对的区域中,所述显影构件的圆周速度与所述图像载体的圆周速度之比在1.4至2.5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色调剂的电荷向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的供应率小于80%的情况相比,减少了在图像载体的轴向方向上出现的图像中的条带。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与色调剂的电荷向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的供应率小于90%的情况相比,减少了在图像载体的轴向方向上出现的图像中的条带。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与AC电压的幅值Vpp小于0.8kV的情况相比,减少了在图像载体的轴向方向上出现的图像中的条带。另外,与AC电压的幅值Vpp高于2.2kV的情况相比,消耗的能量更少。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与AC电压的幅值Vpp小于1.0kV的情况相比,减少了在图像载体的轴向方向上出现的图像中的条带。另外,与AC电压的幅值Vpp高于2.1kV的情况相比,消耗的能量更少。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与不考虑显影剂中的色调剂浓度就改变色调剂量的情况相比,减少了在图像载体的轴向方向上出现的图像中的条带。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与在图像载体和显影构件彼此相对的区域中显影构件的圆周速度与图像载体的圆周速度相同的情况相比,减少了在图像载体的轴向方向上出现的图像中的条带。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面,与在图像载体和显影构件彼此相对的区域中显影构件的圆周速度与图像载体的圆周速度之比小于1.4的情况相比,减少了在图像载体的轴向方向上出现的图像中的条带。另外,与在图像载体和显影构件彼此相对的区域中显影构件的圆周速度与图像载体的圆周速度之比大于2.5的情况相比,较少发生色调剂从显影区域的分散。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实施例的示意性构造图;
图2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单色单元的构造图;
图3是示出控制系统的硬件构造的框图;
图4是示出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周期性浓度不均的实施例的图;
图5是示出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实心图像和低面积覆盖率的图像的实施例的图;
图6是示出感光体和显影辊之间的间隙差与根据高面积覆盖率和低面积覆盖率的高浓度区域和低浓度区域之间的浓度差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7A是示出根据高面积覆盖率和低面积覆盖率的高浓度区域和低浓度区域之间的浓度差的曲线图,而图7B是示出根据高面积覆盖率和低面积覆盖率的高浓度区域和低浓度区域之间的校正后的浓度差的曲线图;
图8是示出感光体和显影辊之间的电势差与图像的浓度(D)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9A是示出显影之前感光体和显影辊的状态的示意性图像,而图9B是示出由感光体与显影辊之间的电势差引起的显影过程的示意性图像;
图10A是示出实心区域中的感光体与显影辊之间的电势差引起的显影状态的示意性图像,而图10B是示出具有低面积覆盖率的感光体与显影辊之间的电势差引起的显影状态的示意性图像;
图11A是示出当由实心区域中的感光体与显影辊之间的电势差获得的色调剂的供应率较低时显影状态的示意性图像,而图11B示出当由具有低面积覆盖率的感光体与显影辊之间的电势差获得的色调剂的供应率较低时显影状态的示意性图像;
图12是示出当色调剂向潜像的供应率低时,根据面积覆盖率的差异感光体和显影辊之间的间隙的变更量与感光体和显影辊之间的电势差的必要校正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3是示出当色调剂向潜像的供应率高时,根据面积覆盖率的差异感光体和显影辊之间的间隙的变更量与感光体和显影辊之间的电势差的必要校正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4是示出在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根据面积覆盖率的差异高浓度区域和低浓度区域之间的浓度差的曲线图;
图15是示出在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根据面积覆盖率的差异高浓度区域和低浓度区域之间的浓度差的校正量的曲线图;
图16是示出在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根据面积覆盖率的差异高浓度区域和低浓度区域之间的校正后的浓度差的曲线图;
图17A是示出根据高面积覆盖率和低面积覆盖率高浓度区域和低浓度区域之间的浓度差的曲线图,图17B是示出根据通过增加色调剂向潜像的供应率而产生的面积覆盖率的差异高浓度区域和低浓度区域之间的浓度差的曲线图;
图18是示出当色调剂向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的供应率为100%时,根据高面积覆盖率和低面积覆盖率高浓度区域和低浓度区域之间的浓度差的曲线图;
图19是示出用于测量色调剂向潜像的供应率的图像形成器的实施例的图;
图20是示出当改变色调剂向潜像的供应率和面积覆盖率时,从感光体与显影辊之间的间隙减去高浓度区域和低浓度区域之间的浓度差而获得的值的图表;
图21是示出当改变色调剂向潜像的供应率和面积覆盖率时图像质量的评价的图表;
图22是示出显影电压的AC电压的幅值Vpp与色调剂电荷的供应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以及
图23是示出显影辊与感光体的圆周速度比与色调剂电荷的供应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描述用于执行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以下称为示例性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在附图中由箭头符号X表示的方向称为设备宽度方向,并且在附图中由箭头符号Y表示的方向称为设备高度方向。垂直于设备宽度方向和设备高度方向中的每一者的方向(箭头符号Z方向)称为设备深度方向。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至图22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
图1示出了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的实施例。首先,将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的总体构造。接下来,将描述显影装置100。
<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构造>
如图1中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0是基于电子照相系统的设备,其包括记录介质存储器12、色调剂图像形成器14、转印装置16、记录介质传送装置18、定影装置20以及控制装置70。
记录介质存储器12具有在形成图像之前存储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P的功能。
色调剂图像形成器14具有通过进行充电、曝光和显影步骤形成由稍后描述的由转印装置16构造的中间转印带所承载的色调剂图像的功能。作为实施例,色调剂图像形成器14包括单色单元21Y、21M、21C和21K,这些单色单元使用不同颜色(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的色调剂在每个感光体22上形成色调剂图像。例如,色调剂图像形成器14能够根据图像数据形成由多种颜色构成的色调剂图像。感光体22均是图像载体的实施例。
除了由每个单色单元形成的色调剂图像的颜色以外,单色单元21Y、21M、21C和21K具有相同的结构。下文中,当不需要区分单色单元21Y、21M、21C和21K及其组成时,将通过省略单色单元21Y、21M、21C和21K的字母(Y、M、C和K)给出描述。每个单色单元21均包括感光体22、充电装置24、曝光装置26、显影装置100和清洁装置28。
转印装置16具有承载由每个单色单元21形成的每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并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传送的纸张P上的功能。转印装置16包括中间转印带30、四个转印辊32、驱动辊38、二次转印单元36和张紧辊34。中间转印带30为环形。四个转印辊32通过与感光体22一起夹持中间转印带30而形成咬合部。中间转印带30借助驱动辊38沿箭头符号方向周向移动。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作为实施例,单色单元21Y、21M、21C和21K沿中间转印带30的周向移动方向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布置。因此,每个感光体22上的由单色单元21Y、21M、21C和21K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叠加在中间转印带30上,并由转印辊32转印。
在中间转印带30的周向移动方向上在单色单元21Y、21M、21C和21K的下游侧且在二次转印单元36的上游侧,设置有周期传感器90,该周期传感器90检测关于感光体22和后述的显影辊106的在周向方向上的周期性信息。周期传感器90是周期检测器的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由于显影辊106和感光体22的振动和偏心,每个显影辊106和对应的感光体22之间的间隙(即DRS)可能周期性地改变。当显影辊106和感光体22之间的间隙周期性地改变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的色调剂图像的浓度可能在周向方向上周期性地改变。换句话说,在中间转印带30上的色调剂图像的浓度与显影辊106和感光体22之间的间隙之间存在相关性。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周期传感器90通过检测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的色调剂图像的浓度,来检测周向方向上的关于感光体22和显影辊106的周期性信息。周期传感器90检测例如单色单元21Y、21M、21C和21K中的每一者的周期性信息。
二次转印单元36包括:转印辊54,其与保持中间转印带30的色调剂图像的表面接触;以及对置辊56,其布置成与转印辊54相对,并且中间转印带30插设在其间。二次转印单元36设计成将由中间转印带30承载的每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传送的纸张P上。
记录介质传送装置18具有传送纸张P以使纸张P经过二次转印单元36的咬合部N1和定影装置20的咬合部N2的功能。记录介质传送装置18包括多个传送辊44,还包括传送带46。传送辊44由以接触状态布置的一对辊形成。传送辊44设计成沿着传送路径18A传送存储在记录介质存储器12中的纸张P。
传送带46具有环形带缠绕在分开布置的一对辊上的构造。传送带46在纸张P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二次转印单元36的下游侧并且在定影装置20的上游侧。传送带46设计成沿着传送路径18A将借助二次转印单元36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P传送到定影装置20。
定影装置20具有在咬合部N2处定影色调剂图像的功能,该色调剂图像已经借助转印装置16转印(二次转印)到纸张P上。定影装置20包括加热器62和加压辊64,环形带在加热器62中周向移动,加压辊64与加热器62压力接触。纸张P传送到加热器62和加压辊64之间的咬合部N2,因此纸张P的色调剂图像通过加热和加压而定影。
控制装置70具有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0的每个部件的功能。例如,控制装置70设计成根据从外部装置(未示出)接收的作业数据来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0的每个部件(以使每个部件进行相应的操作)。作业数据包括用于使每个单色单元21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数据(图像信息)以及用于其它图像形成操作的必要数据。
图像形成设备10包括多个色调剂盒140Y、140M、140C和140K,其存储不同颜色的色调剂(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另外,图像形成设备10包括色调剂传送装置142,该色调剂传送装置142将每种颜色的色调剂T从色调剂盒140Y、140M、140C和140K传送到单色单元21Y、21M、21C和21K的显影装置。色调剂传送装置142包括:传送路径144,其连接色调剂盒140Y、140M、140C、140K和各颜色的显影装置100;以及布置在该传送路径144内并传送各颜色的色调剂T的传送构件(未示出)。
<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图像形成设备10的操作。
从外部装置(未示出)接收到作业数据的控制装置70使色调剂图像形成器14、转印装置16、记录介质传送装置18以及定影装置20操作。在色调剂图像形成器14中,每个感光体22由相应的充电装置24充电,感光体22借助相应的曝光装置26曝光,从而形成潜像(即静电潜像),然后每个感光体22的潜像借助相应的显影装置100显影成色调剂图像。因此,在每个感光体22上均形成了色调剂图像。
接下来,从电源(未示出)向每个转印辊32施加电压(一次转印电压)。由驱动源(未示出)驱动的驱动辊38使中间转印带30沿箭头符号方向周向移动。
因此,每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叠加并且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
另外,记录介质传送装置18在周向移动的中间转印带30所承载的每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到达咬合部N1的时刻,将纸张P递送至咬合部N1。在二次转印单元36中,电压(二次转印电压)从电源(未示出)施加到与对置辊56的外周接触的电源辊(未示出),因而每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经过咬合部N1的纸张P上。
接下来,记录介质传送装置18将已经二次转印有每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的纸张P传送至咬合部N2。因此,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借助定影装置20定影到经过咬合部N2的纸张P上,从而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随后,纸张P借助传送辊44排出至排出单元66。
<显影装置>
接下来,将描述显影装置100。
如图2中所示,显影装置100具有:壳体102,其容纳显影剂G;显影辊106,其保持显影剂G;层厚度调整构件108,其调整显影剂G在显影辊106的外周表面上的层厚度;以及显影剂搅拌传送器125。显影剂搅拌传送器125具有第一搅拌传送室123和与第一搅拌传送室123相邻的第二搅拌传送室124。此外,第一搅拌传送室123设置有第一螺旋推运器109,并且第二搅拌传送室124设置有第二螺旋推运器111。
如图2中所示,作为实施例,显影剂G由两组分显影剂组成,该两组分显影剂包括带负电的非磁性色调剂T和带正电的磁性载体CA。
壳体102具有显影辊室122,显影辊室122存储显影辊106以及显影剂搅拌传送器125(第一搅拌传送室123和第二搅拌传送室124),显影剂搅拌传送器125设置在显影辊室122的斜下侧。在壳体102中形成有分隔壁103,该分隔壁103将第一搅拌传送室123和第二搅拌传送室124隔开。壳体102设置有流入开口(未示出),该流入开口沿Z方向在分隔壁103的两端处与第一搅拌传送室123和第二搅拌传送室124连接。
显影辊106具有:磁体辊106A,其呈圆筒状并经由轴(未示出)而被壳体102固定地支撑;以及圆筒状的显影套筒106B,其沿周向方向可移动地支撑在磁体辊106A的外部。磁体辊106A在外周表面的周向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磁极(未示出)。显影套筒106B的轴向方向上的端部固定有齿轮(未示出),旋转力从显影马达134传递至齿轮,并且显影套筒106B经由齿轮沿图2中的箭头符号R1的方向旋转。
第一螺旋推运器109包括沿Z方向布置的旋转轴109A和支撑在旋转轴109A的外周上的螺旋传送叶片109B。第一螺旋推运器109例如沿R2方向旋转,从而在搅拌显影剂G的同时传送显影剂G。
第二螺旋推运器111包括沿Z方向布置的旋转轴111A和支撑在旋转轴111A的外周上的螺旋传送叶片111B。第二螺旋推运器111例如沿R3方向旋转,从而在搅拌显影剂G的同时沿与第一螺旋推运器109相反的方向传送显影剂G。
显影辊106电连接至显影电源130,该显影电源130在感光体22和显影辊106上施加显影电压。叠加电压(其中用作交流电压的交流分量(AC)叠加在用作直流电压的直流分量(DC)上)作为显影电压从显影电源130施加至显影辊106。注意,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AC分量的波形是矩形波。然而,不限于此,波形可以是三角形波或正弦波。AC分量的频率例如优选在5kHz以上至20kHz以下的范围内。
AC电压的幅值Vpp优选例如为0.8kV以上至2.2kHz以下,更优选为1.0kV以上至2.1kHz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kV以上至2.0kHz以下。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AC电压的幅值Vpp设置为1.5kHz。
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将从显影电源130施加的显影电压设定为使得色调剂T的电荷向感光体22的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的供应率为80%以上。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是指感光体22的面积覆盖率为100%的潜像。色调剂T的电荷向潜像的供应率是指用于用色调剂T的电荷中和潜像电势的中和率,在下文中可以简称为“中和率”。
如图22中所示,随着显影电压的AC电压的幅值Vpp增大,色调剂T的电荷向潜像的供应率(即中和率)增加。例如,通过将AC电压的幅值Vpp设定为0.8kV以上,使色调剂T的电荷向感光体22的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的供应率达到80%以上。色调剂T的电荷向感光体22的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的供应率(即中和率)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稍后将详细描述色调剂T的电荷的供应率。
壳体102的底部设置有磁导率传感器132,该磁导率传感器132检测显影剂G中的色调剂T的浓度(以下称为“色调剂浓度”)。磁导率传感器132是通过检测包括非磁性色调剂和磁性载体的显影剂的磁导率来检测显影剂G中的色调剂浓度的传感器。磁导率传感器132是检测器的实施例。
尽管省略了图示,但是用于补充新色调剂的传送路径144(见图1)连接至显影装置100的壳体102的上部。
<显影装置的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显影装置100的操作。
在显影装置100中,借助第一螺旋推运器109和第二螺旋推运器111的旋转,第一搅拌传送室123和第二搅拌传送室124中的显影剂G沿与Z方向相反的方向传送,显影剂G从而循环。于是,借助第一螺旋推运器109传送的显影剂G供应至显影辊106。
当显影剂G供应至显影辊106时,在显影剂G借助磁体辊106A的多个磁极保持在显影套筒106B上的情况下,显影剂G借助显影套筒106B在R1方向上的旋转而被传送。保持在显影套筒106B上的显影剂G进入显影套筒106B的外周表面与层厚度调节构件108的前端之间,从而层的厚度被调节,并且显影剂G传送至与感光体22相对的区域。
在感光体22和显影辊106彼此相对的显影区域中,从显影电源130在感光体22和显影辊106上施加显影电压会引起显影套筒106B的显影剂G的色调剂T转移至感光体22的潜像。例如,借助感光体表面电势Vs和作为施加至显影辊106的显影偏压的显影电压Vdev之间的差电势Vcln,色调剂供应(换言之,转移)至形成在感光体22上的潜像。结果,在感光体22上形成色调剂图像。
<控制系统>
接下来,将参考图3描述图像形成设备10的控制系统的硬件构造。
如图3中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0的控制装置70例如由计算机构造。控制装置7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71、只读存储器(ROM)7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73、非易失性存储器77和输入/输出接口(I/O)75。CPU 71、ROM 72、RAM 73、非易失性存储器77和I/O 75经由总线76彼此联接。
CPU 71是中央处理单元,并且执行各种程序并控制部件。具体地,CPU 71从ROM 72或非易失性存储器77读取程序,并且使用RAM 73作为工作区域来执行程序。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用于执行各种类型的处理的执行程序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77中。
ROM 72存储各种程序和各种类型的数据。用作工作区域的RAM 73临时存储程序和/或数据。非易失性存储器77是即使电源被切断也保持所存储的信息的存储装置的实施例。例如,使用半导体存储器,但是,可以使用硬盘。
色调剂图像形成器14、通信单元82、曝光装置26、马达组80、周期传感器90、磁导率传感器132和色调剂传送装置142连接至I/O 75。色调剂图像形成器14包括:用于施加显影电压的显影电源130;以及周向移动显影套筒106B的显影马达134。马达组80包括用于驱动传送系统的各种辊的马达。
控制装置70通过基于由周期传感器90检测到的周期性信息来控制从显影电源130施加至感光体22的显影偏压或从曝光装置26向感光体22施加的曝光量,调节感光体22与显影辊106之间的电势差。因此,色调剂T对感光体22的显影量被校正以进行浓度校正。在浓度校正中,参考具有恒定的面积覆盖率的输出浓度分布图来控制从显影电源130施加至感光体22的显影偏压或从曝光装置26向感光体22施加的曝光量。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显影偏压或曝光量的校正量根据面积覆盖率的差异而变更。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用20%的面积覆盖率和80%的面积覆盖率的平均值进行校正。控制装置70是校正器的实施例。
图像形成设备10利用由一个显影装置100形成的输出图案中的曝光图案的面积比来控制感光体22的轴向方向上的输出图像中的浓度差。换言之,通过改变面积覆盖率可实现输出图像在轴向方向上的浓度差的控制。在显影电源130中,设置要施加在显影辊106的轴向方向上的恒定的显影电压。
<操作和效果>
接下来,将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和效果。首先,在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和效果之前,将描述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
在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将从显影电源施加的显影电压的AC电压的幅值Vpp设定为0.6kV。在显影辊和感光体彼此相对的区域中,显影辊和感光体的圆周速度被设定为相等。
通常,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如图4中所示,显影辊与感光体之间的间隙(DRS)由于显影辊与感光体的振动和偏心而周期性地改变,从而在打印方向(即周向方向)上间隙大或小的位置会出现周期性的浓度不均(所谓的条带)。因为显影电场取决于显影辊与感光体之间的距离,所以当显影辊与感光体之间的距离改变时,色调剂的显影量也会改变。因此,当显影辊与感光体之间的间隙大时,图像的浓度减小,而当显影辊与感光体之间的间隙小时,图像的浓度增大。
在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周期传感器检测由于显影辊与感光体之间的间隙的周期性改变而引起的周期性信息,并且基于周期性信息控制曝光装置对感光体的曝光量(具体地,显影构件与图像载体之间的电势差)。因此,色调剂的显影量被校正。
但是,在周期性的浓度不均(所谓的条带)中,高浓度区域和低浓度区域之间的浓度差(ΔD)根据面积覆盖率(Cin)而变更。图5示出了具有100%面积覆盖率的实心图像和具有低面积覆盖率的图像。如图6中所示,随着感光体与显影辊之间的间隙的差(ΔDRS)增大,对于较高的面积覆盖率而言,浓度差(ΔD)增大。
因此,如图7A和7B中所示,当利用在感光体的轴向方向上恒定的曝光量(校正显影辊和感光体之间的电势差)控制校正量时,浓度校正的有效性对于每个面积覆盖率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浓度差随面积覆盖率而变更。如图7B中所示,特别是当面积覆盖率高时,校正不足,并且浓度差(ΔD)可能增大。要注意的是,在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显影辊和感光体之间的电势差V在感光体的轴向方向上是恒定的,并且通过改变面积覆盖率来实现轴向方向上的感光体的输出图像中的浓度差的控制。图8示出了感光体和显影辊上的电势差V与浓度D之间的关系。
在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以20%的面积覆盖率和80%的面积覆盖率的平均值进行校正。在这种情况下,面积覆盖率包括对色调剂的显影量的校正过度有效的一种面积覆盖率和对色调剂的显影量的校正不足的另一面积覆盖率。当过度校正和不足校正同时存在时,浓度差(ΔD)会增加,并且校正可能会导致打印质量的意外下降。
例如,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其中根据输出图像图案假定面积覆盖率,并且在感光体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处调节曝光量。然而,不可避免地增加图像形成设备的复杂性和成本,例如计算存储器的容量增加。
关于感光体与显影辊之间的间隙变更的浓度差(ΔD)根据面积覆盖率而不同的原因包括色调剂的电荷向潜像的供给率(即中和率)的差异。指示色调剂对潜像的占有率的色调剂的电荷供应率由于显影咬合部中的色调剂的移动而改变。如图9A中所示,当显影辊和感光体之间没有电势差时,显影辊的具有负极性的色调剂T不会移动至感光体。如图9B中所示,当显影辊和感光体之间存在电势差(例如,显影辊的电势<感光体的电势)时,显影辊的色调剂T移动至感光体的具有正电势的部分(具体地,曝光部分中的潜像)。
如图10A中所示,当附着在显影辊和感光体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层的电势相等时(换言之,当电势差消失时),显影处理停止。该状态被定义为色调剂T的供应受限状态,换言之,该状态被定义为色调剂的电荷向潜像的供应率(即中和率)达到100%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感光体和显影辊之间的间隙变更时,在显影辊和感光体(即,附着在感光体上的色调剂层)之间也不会出现电势差,并且不施加用于供应色调剂的力。因此,当色调剂的电荷向潜像的供应率高时,感光体与显影辊之间的间隙的变更对浓度差(ΔD)的影响低。
相反,如图10A和10B中所示,当在不同的面积覆盖率的情况下以相同的曝光量形成潜像时(即,当显影辊和感光体之间的电势差相同时),每单位面积的必要电荷量变更。如图10B中所示,当面积覆盖率低时,每单位面积的必要电荷量减少。相反,如图10A中所示,当面积覆盖率高时,需要更大的每单位面积电荷供应量。换句话说,当面积覆盖率低时,与实心图像(即,面积覆盖率为100%)的情况相比,感光体所需的色调剂T的量减少。
因此,当面积覆盖率低时,色调剂T的电荷的供应率(即中和率)有可能增加(见图11B),而当面积覆盖率高时,色调剂T的电荷的供应率可能减少(见图11A)。因此,对于每个面积覆盖率的色调剂的电荷的高或低供应率导致关于感光体和显影辊之间的间隙变更的浓度差(ΔD)。
例如,当使色调剂在显影咬合部中飞散的显影电场低时,或者当色调剂量少时,色调剂供应性能低,并且无法提高色调剂的电荷的供应率(即中和率)。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1B中所示,当面积覆盖率低时,感光体所需的色调剂T的量少,很可能达到色调剂T的供应受限状态,并且色调剂的电荷的供应率增加。当达到色调剂供应受限状态时,显影电场的依赖性几乎消失,并且色调剂不太可能飞散。因此,不太可能发生关于感光体和显影辊之间的间隙变更的浓度改变(见图6)。
然而,如图11A中所示,当面积覆盖率高时,感光体所需的色调剂T的量大,不可能达到色调剂T的供应受限状态,并且色调剂T的电荷的供应率(即,中和率)降低。当未达到色调剂供应受限状态时,色调剂很可能在感光体与显影辊之间的间隙(DRS)小的位置飞散,并且色调剂不太可能在感光体与显影辊之间的间隙(DRS)大的位置飞散。因此,很可能发生关于感光体和显影辊之间的间隙变更的浓度改变(见图6)。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与在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相比,对于感光体22的形成图像的实心区域的潜像电势,在显影装置100中的咬合部经过期间色调剂T更有效地显影,因此使感光体22的电势更接近显影辊106的电势,并且将感光体22设定为色调剂T的供应受限状态。
更具体地,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将从显影电源130施加的显影电压的AC电压的幅值Vpp设定为0.8kV以上(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1.5kV)。因此,增强了色调剂T从显影辊106到感光体22的飞散性能,从而提高了色调剂供应性能,并且即使在高面积覆盖率的情况下,色调剂T的电荷的供应率(即中和率)也得以提高。如图22中所示,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显影电压的AC电压的幅值Vpp被设定为1.5kV,因此,色调剂T的电荷的供应率(即中和率)达到97%以上。因此,对于所有面积覆盖率,色调剂的电荷的供应率维持在高水平,并且输出对于感光体22和显影辊106之间的间隙变更浓度稳定的图像。
根据以下表达式计算实心区域中色调剂电荷的供应率(即实心区域中的中和率):
实心区域中的中和率=(经过咬合部后的色调剂层电势-潜像电势)/(显影辊的电势-潜像电势)×100%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实心区域中的色调剂的电荷的供应率被设定为一百分比以上,该百分比是作为浓度校正标准来参考的轮廓的面积覆盖率。
图12示出了在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根据面积覆盖率(Cin)的差异感光体和显影辊之间的间隙(DRS)的变更量与感光体和显影辊之间的电势差(V)的必要校正量之间的关系。感光体和显影辊之间的间隙(DRS)的变更量与感光体和显影辊之间的间隙的差(ΔDRS)具有相同的含义。在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如上所述,从显影电源施加的显影电压的AC电压的幅值Vpp设定为0.6kV,并且色调剂T的电荷的供应率(即中和率)低。如图12中所示,在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在实心区域(面积覆盖率100%)的情况下,随着感光体与显影辊之间的间隙(DRS)的变更量增大,感光体和显影辊之间的电势差(V)的必要校正量也增大。
图13示出了在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根据面积覆盖率(Cin)的差异感光体22和显影辊106之间的间隙(DRS)的变更量与感光体22和显影辊106之间的电势差(V)的必要校正量之间的关系。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从显影电源130施加的显影电压的AC电压的幅值Vpp设定为1.5kV,并且色调剂T的电荷的供应率(即中和率)高(见图22)。如图13中所示,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与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相比,在实心区域(面积覆盖率为100%)的情况下,针对感光体22与显影辊106之间的间隙(DRS)的变更量,感光体22与显影辊106之间的电势差(V)的必要校正量更低。
图14示出了在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当感光体22与显影辊106之间的间隙(DRS)以50μm变更时,根据面积覆盖率(Cin)的差异的浓度差(ΔD)。如图14中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面积覆盖率为100%的浓度差(ΔD)与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相比更小。
图15示出了在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当感光体22与显影辊106之间的间隙(DRS)以50μm变更时,根据面积覆盖率(Cin)的差异对浓度差(ΔD)的校正量。在图15中,用20%的面积覆盖率和80%的面积覆盖率的平均值校正浓度差(ΔD)。
图16示出了在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当感光体22与显影辊106之间的间隙(DRS)以50μm变更时,根据面积覆盖率(Cin)的差异校正后的浓度差(ΔD)。在图16中,通过从图14中所示的浓度差(ΔD)减去图15中所示的浓度差(ΔD)的校正量而获得校正后的浓度差(ΔD)。如图16中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与在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相比,针对包括100%的面积覆盖率的所有面积覆盖率的浓度差(ΔD)更小。特别地,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与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相比,针对100%的面积覆盖率的浓度差(ΔD)更小。
图17A示出了根据打印方向上的面积覆盖率的差异的浓度差(ΔD)。图17B示出了当色调剂T的电荷的供应率(即,中和率)增加时根据打印方向上的面积覆盖率的差异的浓度差(ΔD)。如图17B中所示,通过增加色调剂T的电荷的供应率来减小根据打印方向上的面积覆盖率的差异的浓度差(ΔD)。
图18示出了当在实心区域中的色调剂T的电荷的供应率(即中和率)为100%时,根据打印方向上的面积覆盖率的差异的浓度差(ΔD)。如图18中所示,当在面积覆盖率为100%的实心区域中色调剂T的电荷的供应率为100%时,根据面积覆盖率的差异的浓度差(ΔD)消失。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显影电源130被设定成使得色调剂T的电荷向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的供应率达到80%以上。因此,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与色调剂的电荷向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的供应速率小于80%的情况相比,减少了感光体22的轴向方向上出现的图像浓度不均。
另外,在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从显影电源130施加的显影电压是AC电压叠加在DC电压上的叠加电压,并且AC电压的幅值Vpp被设定为0.8kV以上且2.2kHz以下。因此,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与AC电压的幅值Vpp低于0.8kV的情况相比,减少了图像载体的轴向方向上出现的图像浓度不均。另外,与AC电压的幅值Vpp高于2.2kV的情况相比,消耗能量更少。
示例性实施方式
通过使用图19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300,将显影电压的AC电压的幅值Vpp替换为0.4、0.6、1.0、1.2kV的范围中的一者,色调剂T的电荷的供应率(即中和率)被控制为75%、80%、90%、100%。色调剂T的电荷的供应率(即中和率)是固定的,且输出具有所有半色调(面积覆盖率为20%、50%、80%、100%)的图像。
将感光体22和显影辊106之间的间隙(DRS)设定为230μm和330μm,并且测量浓度。以ΔD作为浓度差获得数据。此外,根据具有半色调的图像评估图像质量。
如图19中所示,在图像形成设备300中,用于感光体22的电势传感器302在显影装置100内设置在显影辊106的在感光体22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侧。电势传感器302测量在感光体22上显影的色调剂和在感光体上没有显影的色调剂的电势,并且计算色调剂T的电荷的供应率(即中和率)。在未提供显影辊的情况下测量没显影的色调剂T的电势。
图20是示出了对于每个面积覆盖率和色调剂T的电荷的每个供应率(即,中和率)从感光体22和显影辊106之间的间隙的差(ΔDRS)减去浓度差(ΔD)而获得的值的图表。
图21是示出了对于每个面积覆盖率和色调剂T的电荷的每个供应率(即,中和率)具有半色调的图像的质量的评价的图表。这里,“○”表示目视观察不能清楚地识别周期性条带的水平,并且“x”表示目视观察可以清楚地识别周期性条带的水平。在图20所示的图表和图21所示的图表之间,数值彼此不对应。这是因为浓度的绝对值根据具有半色调的图像而变更,因此会出现可见度的差异,并且容易看到半色调。如图21中所示,通过设定电荷的供应率(即中和率),可以证实,通过将色调剂T的电荷的供应率设定至80%以上,在面积覆盖率为100%的实心区域中具有半色调的图像中没有识别出浓度的周期性条带。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要注意的是,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部件,并且省略其描述。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将从显影电源130施加的显影电压的AC电压的幅值Vpp设定得较高。然而,与此不同,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在感光体22和显影辊106彼此相对的区域中,显影辊106的圆周速度被设定为高于感光体22的圆周速度。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作为实施例,在感光体22和显影辊106彼此相对的区域中,显影辊106的圆周速度被设定为是感光体22的圆周速度的1.8倍。换句话说,显影辊106与感光体22的圆周速度比被设定为1.8。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来自显影马达134的旋转力传递至显影辊106的显影套筒106B,因此显影套筒106B周向移动。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将从显影电源130施加的显影电压的AC电压的幅值Vpp设定为0.6kV。
在图23中,用曲线图示出了显影辊和感光体的圆周速度比与色调剂电荷的供应率之间的关系。如图23中所示,随着显影辊与感光体的圆周速度比的增大,色调剂T的电荷向潜像的供应率(即中和率)提高。例如,通过将显影辊与感光体的圆周速度比设定为1.4以上,色调剂T的电荷向感光体22的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的供应率(即中和率)达到80%以上。
在感光体22和显影辊106彼此相对的区域中,显影辊106的圆周速度与感光体22的圆周速度之比优选在1.4至2.5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5至2.2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1.7至2.0的范围内。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显影装置100被设定成使得色调剂T的电荷向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的供应率达到80%以上。因此,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与色调剂T的电荷向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的供应率小于80%的情况相比,减少了感光体22的轴向方向上出现的图像浓度不均。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在感光体22和显影辊106彼此相对的区域中,显影辊106的圆周速度被设定为比感光体22的圆周速度快。因此,与在图像载体和显影构件彼此相对的区域中显影构件的圆周速度和图像载体的圆周速度相同的情况相比,减少了感光体22的轴向方向上出现的图像浓度不均。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在感光体22和显影辊106彼此相对的区域中,显影辊106的圆周速度与感光体22的圆周速度之比在1.4至2.5的范围内。因此,与显影构件的圆周速度与图像载体的圆周速度的比小于1.4的情况相比,减少了在感光体22的轴向方向上出现的图像浓度不均。另外,与显影构件的圆周速度与图像载体的圆周速度之比高于2.5的情况相比,较少出现色调剂T从显影区域的分散。
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要注意的是,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部件,并且省略其描述。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将从显影电源130施加的显影电压的AC电压的幅值Vpp设定得较高。然而,不同于此,在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显影装置100内的显影剂G中的色调剂浓度增加。在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将正常状态下的显影装置100内的显影剂G中的色调剂浓度设定为高于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显影装置内的显影剂中的色调剂浓度。
在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如图3中所示,显影装置100内的显影剂G中的色调剂浓度由磁导率传感器132检测,并且当磁导率传感器132检测到的值低于阈值时,色调剂传送装置142内的传送构件(未示出)被驱动以增加显影剂G中的色调剂的量。例如,当实心区域中的图像被更频繁显影时,由磁导率传感器132检测到的显影剂G中的色调剂浓度降低,因此色调剂传送装置142将色调剂补充到显影装置100中以增加显影剂G中的色调剂的量。因此,由于显影装置100内的显影剂G中的色调剂浓度增加,显影区域中的色调剂T的量增加,并且色调剂T的电荷向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的供应率增加。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控制显影装置100内的显影剂G中的色调剂浓度,以使得色调剂T的电荷向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的供应率达到80%以上。
在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显影装置100设定成使得色调剂T的电荷向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的供应率达到80%以上。因此,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与色调剂的电荷向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的供应率小于80%的情况相比,减少了感光体22的轴向方向上出现的图像浓度不均。
注意,可以采用将第一至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显影电源130的设定和显影装置100的设定之间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设置进行组合的构造。以这种方式,与仅使用一种设定的情况相比,可以将色调剂T的电荷向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潜像的供应率设定为80%以上。
可以修改第一至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每个构件的构造。
尽管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特定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不限于那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实施其它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
为说明和描述之目的提供了对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上描述。并不旨在穷举本发明或者将本发明限制于确切的公开内容。显然,多个变型和变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所选择和描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及各种适用于完成特殊目的的修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理应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载体,在该图像载体中形成潜像;
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将色调剂从与所述图像载体相对的显影构件转移至所述潜像,并使所述潜像显影;
显影电源,该显影电源在所述图像载体和所述显影构件之间施加显影电压;
周期检测器,该周期检测器检测所述显影构件和所述图像载体在周向方向上的周期性信息;以及
校正器,该校正器基于所述周期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周期性信息校正所述显影电压或所述潜像的曝光量,
其中,所述显影装置和所述显影电源中的至少一者被设定成使得所述色调剂的电荷向图像的实心区域中的所述潜像的供应率达到80%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所述显影装置和所述显影电源中的至少一者被设定成使得所述色调剂的电荷向所述实心区域中的所述潜像的供应率达到90%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所述显影电压是AC电压叠加在DC电压上的叠加电压,并且
所述AC电压的幅值Vpp被设定为0.8kV以上2.2kV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所述AC电压的幅值Vpp被设定为1.0kV以上2.1kV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
检测器,该检测器检测所述显影装置内的显影剂中的色调剂浓度,
其中,根据所述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色调剂浓度而增加所述显影剂中的色调剂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在所述图像载体和所述显影构件彼此相对的区域中,所述显影构件的圆周速度被设定为比所述图像载体的圆周速度快。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在所述图像载体和所述显影构件彼此相对的所述区域中,所述显影构件的圆周速度与所述图像载体的圆周速度之比在1.4至2.5的范围内。
CN201911080286.8A 2019-04-01 2019-11-07 图像形成设备 Pending CN1117667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9784 2019-04-01
JP2019069784A JP7379851B2 (ja) 2019-04-01 2019-04-01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66767A true CN111766767A (zh) 2020-10-13

Family

ID=72605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80286.8A Pending CN111766767A (zh) 2019-04-01 2019-11-07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10316A1 (zh)
JP (1) JP7379851B2 (zh)
CN (1) CN11176676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07809A (ja) * 2021-07-02 2023-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89852A (ja) * 2021-12-16 2023-06-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0258A (ja) * 1995-01-09 1996-07-23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28732A (ja) * 2007-11-27 2009-06-1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222878A1 (en) * 2010-03-15 2011-09-15 Fuji Xerox Co., Ltd.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18985B2 (en) 2010-03-31 2012-07-10 Eastman Kodak Company Image printing method with reduced banding
JP2015004875A (ja) 2013-06-21 2015-0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00082B2 (ja) 2013-12-25 2018-03-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0258A (ja) * 1995-01-09 1996-07-23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28732A (ja) * 2007-11-27 2009-06-1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222878A1 (en) * 2010-03-15 2011-09-15 Fuji Xerox Co., Ltd.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10316A1 (en) 2020-10-01
JP7379851B2 (ja) 2023-11-15
JP2020170028A (ja) 2020-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99783B2 (ja)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1055459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62017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024804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prevents toner charged with polarity opposite normal charging polarity from being collected
EP2669742A1 (en) 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138147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1766767A (zh) 图像形成设备
EP3048491A1 (en) Image formation device
JP525108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9135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94276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20967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5830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9513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501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688024B2 (en) Cleaning device having magnetic brush roll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therewith
JP20172196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337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44697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43618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47446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5225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67016B2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7121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776198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