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5205A - 绕线型电感部件 - Google Patents

绕线型电感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5205A
CN111755205A CN202010070149.2A CN202010070149A CN111755205A CN 111755205 A CN111755205 A CN 111755205A CN 202010070149 A CN202010070149 A CN 202010070149A CN 111755205 A CN111755205 A CN 1117552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und
cover member
wire
shaft portion
inductanc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01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5205B (zh
Inventor
野矢淳
牧内浩平
奥田浩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55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52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52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52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被要求高可靠性的条件下为适当的绕线型电感部件。绕线型电感部件(10)具备:芯部(20),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柱状的轴部(21)和分别设置于轴部(21)的轴向的第1端、第2端的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它们分别设置于第1支承部22a的底面(45)、第2支承部(22b)的底面(45);线材(60),其卷绕于轴部(21),且第1端部、第2端部分别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以及外罩部件(70),其至少覆盖轴部21的上表面处的线材(60),端子压入深度为0.85[μm]以上,顶面的单位面积的粘合力为3.28[gf/mm2]以下。

Description

绕线型电感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绕线型电感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子设备中搭载有各种电感部件。绕线型电感部件具备:芯部、卷绕于芯部的线材、将芯部的上表面处的线材覆盖的外罩部件。外罩部件的顶面成为在将绕线型电感部件安装于电路基板时被自动搭载机的吸引喷嘴吸附的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49391号公报
然而,对于上述的外罩部件,通常在成本、制造工序中的绕线型电感部件的操作这点来看,例如使用环氧树脂等树脂。然而,以往的绕线型电感部件通常绝大多数成为在意民生设备的设计,特别是由树脂构成的外罩部件,很难谈得上考虑到面向车载用设备等被要求高可靠性的条件下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被要求高可靠性的条件下为适当的绕线型电感部件。
作为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具备:芯部,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柱状的轴部和分别设置于上述轴部的上述轴向的第1端、第2端的第1支承部、第2支承部;第1端子电极、第2端子电极,它们分别设置于上述第1支承部的底面、第2支承部的底面;线材,其卷绕于上述轴部,且第1端部、第2端部分别连接于上述第1端子电极、第2端子电极;以及外罩部件,其至少覆盖上述轴部的上表面处的上述线材,端子压入深度为0.85[μm]以上,顶面的单位面积的粘合力为3.28[gf/mm2]以下。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外罩部件的裂缝的产生,并且确保制造工序、安装工序中的操作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在被要求高可靠性的条件下适当的绕线型电感部件。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绕线型电感部件的主视图,图1的(b)是绕线型电感部件的端面图。
图2是图1的(a)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绕线型电感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压入深度测定试验的说明图。
图5是粘合力测定试验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粘合力测定试验的测定方法的说明图。
图7的(a)是表示变更例的绕线型电感部件的立体图,图7的(b)是绕线型电感部件的剖视图。
图8的(a)是表示变更例的绕线型电感部件的立体图,图8的(b)是绕线型电感部件的剖视图。
图9的(a)是表示变更例的绕线型电感部件的立体图,图9的(b)是绕线型电感部件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变更例的绕线型电感部件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10a、10b、10c…绕线型电感部件;21…轴部;22a…第1支承部;22b…第2支承部;20…芯部;50a…第1端子电极;50b…第2端子电极;60…线材;70、70a、70b、70c…外罩部件;Du、Ds、Dd…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附图存在为了使理解变得容易而放大表示构成要素的情况。存在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与实际的尺寸比率或者其他的附图中的尺寸比率不同的情况。另外,在剖视图中,标注阴影线,但为了使理解变得容易,存在省略一部分的构成要素的阴影线的情况。
图1的(a)、图1的(b)、图2以及图3所示的绕线型电感部件10例如是安装于电路基板等的表面安装型部件。该绕线型电感部件10例如在搭载于车辆的通信设备等设备(车载用设备)等的电子电路中使用,但不局限于此,能够在一般民生用设备、工业用设备、医疗用设备等各种设备中使用。
绕线型电感部件10具备:芯部20,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柱状的轴部21和分别设置于轴部21的轴向的第1端、第2端的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它们分别设置于第1支承部22a的底面45、第2支承部22b的底面45;线材60,其卷绕于轴部21,且第1端部、第2端部分别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以及外罩部件70,其至少覆盖轴部21的上表面处的线材60。
轴部21形成为沿作为轴向的长度方向Ld延伸的四棱柱状。轴部21具有在高度方向Td两侧的上表面31和下表面32、以及在宽度方向Wd两侧的一对侧面33。此外,高度方向Td和宽度方向Wd是与长度方向Ld垂直的方向,高度方向Td是与外罩部件70的顶面73垂直的方向,宽度方向Wd是与外罩部件70的顶面73平行的方向。另外,针对高度方向Td,将外罩部件70侧设为上方,将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侧设为下方。
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分别设置为具有从轴部21的第1端、第2端起向高度方向Td和宽度方向Wd延伸的长方形的主面的长方体的凸缘状。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支承轴部21,使长度方向Ld与安装对象的电路基板平行。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与轴部21形成为一体。此外,轴部21、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优选通过滚磨加工、倒角加工等使角部和棱线部成为曲面或者平面。
如图1的(a)、图1的(b)所示,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具有朝向轴部21侧(内侧)的内表面41、朝向与内表面41相反一侧的外侧的端面42、宽度方向Wd两侧的一对侧面43、高度方向Td上侧的顶面44、高度方向Td下侧的底面45。第1支承部22a的内表面41与第2支承部22b的内表面41对置。此外,底面45是与绕线型电感部件10的安装对象的电路基板对置的面。内表面41和端面42垂直于长度方向Ld,侧面43垂直于宽度方向Wd,顶面44和底面45垂直于高度方向Td。此外,将由“长度方向Ld”、“宽度方向Wd”限定的平面设为制品平面。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绕线型电感部件10的芯部20而言,例如,从第1支承部22a的端面42至第2支承部22b的端面42的沿着长度方向Ld的长度(长度尺寸L1)为1.6[mm],从第1支承部22a和第2支承部22b的底面45至顶面44的沿着高度方向Td的长度(高度尺寸T1)为0.85[mm],第1支承部22a和第2支承部22b的一对侧面43之间的沿着宽度方向Wd的长度(宽度尺寸W1)为0.8[mm]。此外,芯部20的长度尺寸L1、高度尺寸T1以及宽度尺寸W1不局限于此,例如,芯部20的长度尺寸L1也可以为1.40[mm]以上、1.75[mm]以下。由此,能够减少它与在长度方向Ld上邻接的其他部件的接触可能性。另外,芯部20例如高度尺寸T1和宽度尺寸W1也可以为0.6[mm]以上、1.09[mm]以下。由此,能够减少它与在高度方向Td和宽度方向Wd上邻接的其他部件的接触可能性。另外,例如,芯部20的高度尺寸T1与宽度尺寸W1也可以相等。
作为芯部20的材料,能够使用磁性材料(例如,镍(Ni)-锌(Zn)系铁氧体、锰(Mn)-Zn系铁氧体)、氧化铝、金属磁性体等。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粉末进行压缩成型和烧结,来获得芯部20。另外,作为芯部20,也可以是以含有磁性粉的树脂为材料的成型品。
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分别设置于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在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上,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分别覆盖底面45的整个面、内表面41、端面42、一对侧面43中的靠底面45侧的端部。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例如通过使银作为导电成分含于玻璃粉末而成的导电性糊剂的烧成而形成,也可以在其表面根据需要实施Ni、Cu、Sn等的镀敷。
线材60呈螺旋状卷绕于轴部21。线材60直接卷绕于轴部21,相对于轴部21例如形成由1圈线材构成的单层。此外,线材60不局限于单层,也可以将线材绕着轴部21卷绕,形成2层、3层,而形成多层。另外,也可以将多条线材60卷绕于轴部21。线材60例如包含具有圆形状横截面的芯线和覆盖芯线表面的覆盖材料。作为芯线的材料,例如能够以Cu、Ag等导电性金属材料为主成分。作为覆盖材料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氨基甲酸乙酯、聚酯、聚酰亚胺、聚酰胺以及它们的混合材料等绝缘树脂材料。
线材60的第1端部、第2端部分别与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电连接。线材60与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间的连接例如能够使用热压接。例如,在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的锡(Sn)等镀敷层上热压接线材60,由此能够将线材60的芯线与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电连接。此外,线材60与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连接的方法不局限于此,能够使用软钎焊、熔敷等各种公知的方法。
线材60的芯线的横截面直径例如优选在14[μm]~20[μm]的范围内,更加优选在15[μm]~17[μ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线材60的直径约为16[μm]。上述线材60的直径越大,则越能够抑制电阻成分的增大,上述线材60的直径越小,则越能够增加线材60向轴部21的卷绕圈数,另外,能够抑制线材60从芯部20的外形外探。
外罩部件70形成为覆盖轴部21的上表面31处的线材60。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罩部件70形成为覆盖轴部21的上表面31与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的顶面44。外罩部件70具有长度方向Ld两侧的一对端面71、宽度方向Wd两侧的一对侧面72、在高度方向Td上朝向与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的顶面44相同的方向的顶面73。外罩部件70的顶面73为平坦面。此外,外罩部件70的一对端面71、一对侧面72可以为平坦面,也可以不是平坦面。在本说明书中,平坦面是指表面粗糙度Ra为50[μm]以下的面。外罩部件70例如在将绕线型电感部件10安装于电路基板时,能可靠地进行自动搭载机的吸引喷嘴形成的吸附,顶面73成为被自动搭载机吸附的面。另外,外罩部件70,作为在利用吸引喷嘴进行吸附时等制造工序、安装工序和使用环境中,防止线材60损伤的保护部件发挥功能。
如图2所示,外罩部件70的厚度Du由轴部21的上表面31的线材60的最上部与外罩部件70的顶面73之间的距离表示。外罩部件70的厚度Du优选为27[μm]以上109[μm]以下,更加优选为30[μm]以上107[μm]以下。
外罩部件70使用端子压入深度为0.85[μm]以上,粘合力为3.28[gf/mm2]以下的部件。作为该外罩部件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系、氨基甲酸乙酯系、硅系等树脂,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罩部件70使用丙烯酸系树脂。作为外罩部件70所使用的树脂,优选基于TMA法的测定下的软化点为45[℃]以下的树脂,更加优选40[℃]以下的树脂。外罩部件70的软化点的一个例子例如为36[℃]。作为外罩部件70的固化方法,例如能够使用UV固化、热固化等各种公知的方法。
此外,外罩部件70也可以包含金属磁性粉、铁氧体粉等磁性材料,由此,能够提高绕线型电感部件10的电感值(L值)。另一方面,外罩部件70也可以不含磁性材料,而是非磁性体,由此,能够减少磁性损失,提高绕线型电感部件10的Q值。另外,外罩部件70可以为多个树脂的混合材料,也可以包含二氧化硅、硫酸钡等非磁性体的填料,由此,能够调整热膨胀系数。
另外,外罩部件70优选为,即使在热冲击后,也维持端子压入深度为0.85[μm]以上的状态。作为热冲击,例如能够使用以在将绕线型电感部件10在-55℃的温度环境下放置30分钟之后,在125℃的温度环境下放置30分钟为1个周期,并反复进行该周期的试验方法。此外,在本申请的说明书、附图中,在记载为“-55℃~125℃的热冲击试验”的情况下,是指上述的试验方法。
更具体地,就外罩部件70而言,优选的是,即使在上述-55℃~125℃的热冲击试验的1000个周期之后,也是端子压入深度为0.85[μm]以上,更加优选的是,即使在该热冲击试验的1500个周期之后,也是端子压入深度为0.85[μm]以上,最优选的是,即使在该热冲击试验的2000个周期之后,也是端子压入深度为0.85[μm]以上。
如后所述,外罩部件70的端子压入深度为0.85[μm]以上,由此能够抑制外罩部件70的因热冲击试验导致的破裂。换句话说,在上述的情况下,针对即使在各周期之后,进一步追加的热冲击试验,也能维持抑制了外罩部件70的破裂的状态。
端子压入深度如以下那样进行测定。
试验装置:ENT-2100(株式会社Elionix),压头伯克维奇(Berkovich)压头(65.03[°],As(h)=26.43[h2])
测定条件:开始时压头载荷0[mgf],结束时压头载荷350[mgf],分割数500[步骤],步骤间隔20[msec],温度30[℃]
图4表示端子压入深度的测定的概要。在端子压入深度的测定中,在由SUS基板构成的试验台101上载置绕线型电感部件10,使用上述的试验装置,在所载置的绕线型电感部件10的外罩部件70的顶面73的中央按压试验装置的压头102。然后,凭借上述测定条件,对压头载荷为350[mgf]时的凹部的深度(压头102的压入量)进行测定,作为由压头102形成于外罩部件70的凹部的基准深度。
另外,外罩部件70的粘合力如以下那样进行测定。
试验装置:TAC-1000(RHESCA Co.,LTD.制造的粘性试验机(Tackiness Tester))
测定方法:探头测试快黏(probe tack)法
测定条件:探头和工作台温度20~30[℃],探头直径5[mm],试验台材质SUS430,动作模式模式5,按压速度0.5[mm/sec],按压载荷1000[gf],按压保持时间10[sec],提起速度0.1[mm/sec],最终提起距离1[mm]
图5表示外罩部件70的粘合力的测定的概要。在粘合力的测定中,使绕线型电感部件10的外罩部件70的顶面73与由SUS基板构成的试验台111的上表面111a对置,在测定探头112上固定绕线型电感部件10。测定探头112具有负荷传感器(载荷传感器)。
图6表示由测定探头112测定的载荷的变化。在图6中,横轴是时间(Time),纵轴是由测定探头112测定的负荷(载荷)。根据图5的状态,使测定探头112向下方移动,通过上述的测定条件所记载的压力将绕线型电感部件10的外罩部件70的顶面73按压于试验台111的上表面111a之后,使测定探头112向上方移动。在该移动中,将在绕线型电感部件10的外罩部件70离开试验台111的上表面111a时,由测定探头112测定的负的压力测定为粘合力。
(作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绕线型电感部件10的作用进行说明。
绕线型电感部件10具备:芯部20,其具有沿轴向(长度方向Ld)延伸的柱状的轴部21和分别设置于轴部21的轴向的第1端、第2端的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它们分别设置于第1支承部22a的底面45、第2支承部22b的底面45;线材60,其卷绕于轴部21,且第1端部、第2端部分别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以及外罩部件70,其至少覆盖轴部21的上表面处的线材60,端子压入深度为0.85[μm]以上,顶面73的单位面积的粘合力为3.28[gf/mm2]以下。
本申请的发明人等针对绕线型电感部件10,研究了面向车载用设备等的被要求高可靠性的条件下的使用,在温度范围比-55[℃]~125[℃]这种普通消费类设备大的条件下进行热冲击试验。然后,在绕线型电感部件10中,在由一般环氧树脂构成的外罩部件70中,发现了存在扛不住上述热冲击试验,外罩部件70破裂的情况。
因此,本申请的发明人等,针对外罩部件70,设想了通过进一步提高其柔软性,来提高上述热冲击试验的耐性,在进行研究之后,在基于上述的独自的测定方法的评价中,发现了若外罩部件70的端子压入深度为0.85[μm]以上,则在上述热冲击试验中不产生外罩部件70的破裂。
另外,本申请的发明人等通过研究,发现了上述端子压入深度越大,则外罩部件70的破裂的抑制的效果越是提高,但另一方面,发现了随着端子压入深度增大,产生其他的问题。具体而言,发现了若端子压入深度增大,使外罩部件70变软,则树脂的粘合力增大,使绕线型电感部件10的操作性恶化。特别是,明确若多个绕线型电感部件10在外罩部件70彼此接触,则导致相互附着,从而在绕线型电感部件10的制造工序、安装工序中操作变得困难。
因此,本申请的发明人等进一步设想了基于上述的独自的测定方法的评价的结果,发现了通过该测定方法,将顶面73的单位面积的外罩部件70的粘合力设为3.28[gf/mm2]以下,由此能够抑制绕线型电感部件10的外罩部件70彼此的附着。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绕线型电感部件10中,通过外罩部件70的端子压入深度为0.85[μm]以上,顶面73的单位面积的粘合力为3.28[gf/mm2]以下,即使在-55[℃]~125[℃]的热冲击试验中,也不产生外罩部件70的破裂,能够抑制外罩部件70彼此的附着,能够提供一种在被要求高可靠性的条件下为适当的绕线型电感部件10。
如以上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效果。
(1)绕线型电感部件10具备:芯部20,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柱状的轴部21和分别设置于轴部21的上述轴向的第1端、第2端的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它们分别设置于第1支承部22a的底面45、第2支承部22b的底面45;线材60,其卷绕于轴部21,且第1端部、第2端部分别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以及外罩部件70,其至少覆盖轴部21的上表面处的线材60。
根据该绕线型电感部件10,能够抑制外罩部件70上的裂缝(破裂)的产生,并且确保制造工序、安装工序中的操作性。这样,能够抑制绕线型电感部件10的可靠性的降低。
(2)外罩部件70在-55[℃]~125[℃]的热冲击试验后,端子压入深度为0.85[μm]以上。这样,能够提供一种在被要求高可靠性的条件下为适当的绕线型电感部件10。
(3)就外罩部件70而言,由轴部21的上表面31的线材60的最上部与外罩部件70的顶面73之间的距离表示的外罩部件70厚度Du为27[μm]以上109[μm]以下。因此,能够确保线材60的最上部的覆盖性、外罩部件70的平坦面,并且也确保低矮化、外罩部件70的固化性。
此外,以下,表示本申请的发明人等实际制作绕线型电感部件10的实施例并进行了评价的结果。
(裂缝产生的确认)
如表1所示,作为绕线型电感部件10的实施例和比较例,制作外罩部件70的端子压入深度不同的样本1~5,实施2000个周期-55℃~125℃的热冲击试验。另外,针对该热冲击试验之后的样本1~5,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外罩部件70,确认了破裂的有无。此外,针对样本1~5中外罩部件70的端子压入深度,通过外罩部件70的树脂种类的变更、组成的变更、固化条件的变更进行了调整。
表1表示各样本1~5的上述热冲击试验后有无破裂的确认结果。此外,在表1中,在上述热冲击试验后的样本1~5中,将没能确认破裂的样本设为“G”,将确认到破裂的样本设为“NG”,记载于“热冲击试验”栏。
[表1]
No. 1 2 3 4 5
端子压入深度(μm) 11.45 6.59 3.63 0.85 0.12
热冲击试验 G G G G NG
如表1所示,针对外罩部件70的端子压入深度为0.12[μm]的样本5,在上述热冲击试验后确认到外罩部件70的破裂,但针对外罩部件70的端子压入深度为0.85[μm]以上的样本1~4,在上述热冲击试验后无法确认外罩部件70的破裂。
(外罩部件70的粘合力与附着的确认)如表2所示,作为绕线型电感部件10的实施例和比较例,制作外罩部件70的粘合力不同的样本1~35,使作为外罩部件70的树脂彼此接触,确认了附着的有无。此外,如表2所示,在通过上述的测定方法计算了粘合力[gf]后,测定外罩部件70的顶面73的面积[mm2],基于该粘合力与面积,计算了外罩部件70的顶面73的单位面积(1[mm2])的粘合力[gf/mm2]。此外,针对样本1~35中的外罩部件70的粘合力,通过外罩部件70的树脂种类的变更、组成的变更、固化条件的变更进行了调整。
[表2]
Figure BDA0002377093440000111
如表2所示,在外罩部件70的顶面73的单位面积的粘合力为3.28[gf/mm2]以下的样本1~30中,不产生外罩部件70彼此的附着。另一方面,在外罩部件70的顶面73的单位面积的粘合力超过3.28[gf/mm2]的样本31~35中,产生了外罩部件70彼此的附着。
(变更例)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以以下的方式进行实施。
在图7的(a)和图7的(b)所示的绕线型电感部件10a中,外罩部件70a不覆盖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而仅是在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之间,覆盖轴部21的上表面31和侧面33的线材60。在该情况下,优选由轴部21的侧面33的线材60的最外部与外罩部件70a的表面(侧面72)之间的距离表示的厚度Ds为19[μm]以下。由此,能够保护轴部21的靠侧面33侧的线材60,并且减少对外部的影响。
在图8的(a)和图8的(b)所示的绕线型电感部件10b中,外罩部件70b不覆盖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而仅是在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之间,仅覆盖轴部21的上表面31处的线材60,不覆盖轴部21的侧面33处的线材60。即使在这样的绕线型电感部件10b中,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能够确保线材60的最上部的覆盖性、外罩部件70b的平坦性,并且确保低矮化、外罩部件70b的固化性。
在图9的(a)和图9的(b)所示的绕线型电感部件10c中,外罩部件70c仅在芯部20的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之间,覆盖轴部21的上表面31、侧面33以及下表面32处的线材60。外罩部件70c,对在线材60中卷绕于轴部21的绕线部61与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50a、第2端子电极50b的连接部62之间的过渡部63进行局部覆盖。在该情况下,由轴部21的下表面32处的线材60的最下部与外罩部件70c的表面(下表面74)之间的距离表示的厚度Dd优选为107[μm]以上199[μm]以下。由此,能够保护轴部21的下表面32侧的线材60,并且也在能够减少对外形的影响的范围内确保涂覆容易性。另外,也能够抑制由安装后的树脂涂层导致的线材60的断线。
此外,在上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10a、10b、10c中,也可以将外罩部件70a、70b、70c形成为覆盖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的顶面44。另外,外罩部件70a、70b、70c也可以形成为覆盖第1支承部22a、第2支承部22b的端面42、侧面43。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向芯部20仅卷绕1条线材60,但不限定于该结构。图10所示的绕线型电感部件200在芯部210的轴部211卷绕多个(在图10中为2条)线材221、222。在第1支承部212设置有第1端子电极214和第2端子电极215,在第2支承部213设置有第3端子电极216和第4端子电极217。线材221的第1端部连接于第1支承部212的第1端子电极214,线材221的第2端部连接于第2支承部213的第3端子电极216。线材222的第1端部连接于第1支承部212的第2端子电极215,线材222的第2端部连接于第2支承部213的第4端子电极217。此外,如图10所示,向芯部210仅卷绕2条线材221、222,但线材也可以仅卷绕3条。具备这样的多个线材的绕线型电感部件能够应对变压器、共模滤波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等多个应用。此外,在图10中,多个线材分别连接于不同的端子电极,但也可以电气并联地与共用的端子电极连接。由此,能够减少线材的直流电阻。

Claims (16)

1.一种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芯部,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柱状的轴部和分别设置于所述轴部的所述轴向的各个第1端、第2端的第1支承部、第2支承部;
第1端子电极、第2端子电极,它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1支承部的底面、第2支承部的底面;
线材,其卷绕于所述轴部,且第1端部、第2端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电极、第2端子电极;以及
外罩部件,其至少覆盖所述轴部的上表面处的所述线材,端子压入深度为0.85μm以上,顶面的单位面积的粘合力为3.28gf/mm2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55℃~125℃的热冲击试验的1000个周期之后,所述外罩部件的端子压入深度为0.85μ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55℃~125℃的热冲击试验的1500个周期之后,所述外罩部件的端子压入深度为0.85μ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55℃~125℃的热冲击试验的2000个周期之后,所述外罩部件的端子压入深度为0.85μm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部件的由所述轴部的上表面的所述线材的最上部与所述外罩部件的顶面间的距离表示的外罩部件厚度为27μm以上、109μ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部件厚度为30μm以上、107μ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部件覆盖所述轴部的侧面处的所述线材,由所述轴部的侧面的所述线材的最外部与所述外罩部件的侧面间的距离表示的外罩部件厚度为19μm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部件覆盖所述轴部的下表面处的所述线材,由所述轴部的下表面的所述线材的最下部与外罩部件的下表面间的距离表示的外罩部件厚度为107μm以上、199μm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部在制品平面中短边方向的宽度尺寸为0.60mm以上、1.09mm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部在制品平面中长边方向的长度尺寸为1.40mm以上、1.75mm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向所述芯部仅卷绕1条所述线材。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端子电极覆盖所述第1支承部的底面整个面,
所述第2端子电极覆盖所述第2支承部的底面整个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向所述芯部仅卷绕2条所述线材。
14.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向所述芯部仅卷绕3条所述线材。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部件的顶面为平坦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部件覆盖所述轴部的侧面处的所述线材,将所述侧面覆盖的所述外罩部件的侧面为平坦面。
CN202010070149.2A 2019-03-26 2020-01-21 绕线型电感部件 Active CN1117552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8921 2019-03-26
JP2019058921A JP7180491B2 (ja) 2019-03-26 2019-03-26 巻線型インダクタ部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5205A true CN111755205A (zh) 2020-10-09
CN111755205B CN111755205B (zh) 2023-03-07

Family

ID=7210369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70149.2A Active CN111755205B (zh) 2019-03-26 2020-01-21 绕线型电感部件
CN202020140433.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350259U (zh) 2019-03-26 2020-01-21 绕线型电感部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40433.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350259U (zh) 2019-03-26 2020-01-21 绕线型电感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69023B2 (zh)
JP (1) JP7180491B2 (zh)
CN (2) CN1117552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80491B2 (ja) * 2019-03-26 2022-11-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インダクタ部品
JP7302562B2 (ja) * 2020-09-18 2023-07-0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インダクタ部品
JP7363726B2 (ja) * 2020-09-18 2023-10-1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インダクタ部品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44845A1 (en) * 2006-04-27 2010-02-25 Nec Corporation Circuit substrate, an electronic device arrangement and a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r the circuit substrate
JP2010050216A (ja) * 2008-08-20 2010-03-04 Nec Tokin Corp インダクタ
US20110128107A1 (en) * 2008-06-05 2011-06-02 Koa Corporation Chip indu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4082382A (ja) * 2012-10-17 2014-05-08 Tdk Corp 磁性粉体、インダクタ素子およびインダクタ素子の製造方法
CN204596775U (zh) * 2014-05-14 2015-08-2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模块
KR20180005913A (ko) * 2016-07-07 2018-01-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몰드 인덕터
JP2018056179A (ja) * 2016-09-26 2018-04-05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2018170393A (ja) * 2017-03-29 2018-11-01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電磁波シールド用フィルム、および電子部品搭載基板
CN108735434A (zh) * 2017-04-25 2018-11-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器部件
CN108735471A (zh) * 2017-04-25 2018-11-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器部件
US20180337001A1 (en) * 2016-11-24 2018-11-22 Tdk Corporation Electronic component
CN108987040A (zh) * 2017-05-31 2018-12-1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器
CN211350259U (zh) * 2019-03-26 2020-08-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绕线型电感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38060A (en) * 1974-09-26 1976-03-30 Sakae Watanabe Bobinresukoiruno seizohoho
JP2003168611A (ja) * 2001-09-18 2003-06-13 Murata Mfg Co Ltd 高周波用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4068501B2 (ja) 2003-05-21 2008-03-26 埼玉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表面実装用巻線型コイル
JP4415256B2 (ja) * 2004-06-01 2010-02-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コイル
JP2005347588A (ja) * 2004-06-04 2005-12-15 Murata Mfg Co Ltd 巻線型コイル
JP2008010675A (ja) * 2006-06-29 2008-01-17 Murata Mfg Co Ltd 巻線型電子部品
JP2010258314A (ja) * 2009-04-28 2010-11-11 Taiyo Yuden Co Ltd 巻線型インダクタ
JP2011086751A (ja) * 2009-10-15 2011-04-28 Panasonic Corp 磁性体コアの製造方法
US8975993B2 (en) * 2010-11-26 2015-03-10 Tdk Corporation Transformer
JP6570876B2 (ja) * 2015-05-21 2019-09-04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
JP6680037B2 (ja) * 2016-03-30 2020-04-15 Tdk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44845A1 (en) * 2006-04-27 2010-02-25 Nec Corporation Circuit substrate, an electronic device arrangement and a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r the circuit substrate
US20110128107A1 (en) * 2008-06-05 2011-06-02 Koa Corporation Chip indu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0050216A (ja) * 2008-08-20 2010-03-04 Nec Tokin Corp インダクタ
JP2014082382A (ja) * 2012-10-17 2014-05-08 Tdk Corp 磁性粉体、インダクタ素子およびインダクタ素子の製造方法
CN204596775U (zh) * 2014-05-14 2015-08-2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模块
KR20180005913A (ko) * 2016-07-07 2018-01-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몰드 인덕터
JP2018056179A (ja) * 2016-09-26 2018-04-05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US20180337001A1 (en) * 2016-11-24 2018-11-22 Tdk Corporation Electronic component
JP2018170393A (ja) * 2017-03-29 2018-11-01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電磁波シールド用フィルム、および電子部品搭載基板
CN108735434A (zh) * 2017-04-25 2018-11-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器部件
CN108735471A (zh) * 2017-04-25 2018-11-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器部件
CN108987040A (zh) * 2017-05-31 2018-12-1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器
CN211350259U (zh) * 2019-03-26 2020-08-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绕线型电感部件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洪等: "绕线片式电感表面金属化研究进展", 《材料研究与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5205B (zh) 2023-03-07
JP7180491B2 (ja) 2022-11-30
JP2020161613A (ja) 2020-10-01
US20200312527A1 (en) 2020-10-01
CN211350259U (zh) 2020-08-25
US11569023B2 (en) 202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50259U (zh) 绕线型电感部件
US10614950B2 (en) Coil component assembly for mass production of coil components and coil components made from coil component assembly
US20200013539A1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JP6730397B2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US10366819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4700991B (zh) 电感元件以及电感元件的制造方法
US1076304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JP5885121B2 (ja) アンテナ用コイル部品
KR102138889B1 (ko) 코일 부품 어셈블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630743B1 (ko) 세라믹 전자부품
TWI510524B (zh) Inductance element
US10224144B2 (en) Surface-mount inductor
CN111540588A (zh) 线圈部件
CN112562968A (zh) 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19040943A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JP4342790B2 (ja) 表面実装用磁性部品とそれを用いた表面実装回路装置
EP2896944B1 (en) Temperature sens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emperature sensor
CN111326329B (zh) 绕线型电感器部件
US11610726B2 (en) Coil device and pulse transformer
JP4203952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50978A (ja) 低背型チョークコイル
US20240234009A9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JP2005340566A (ja) コイル部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