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6642B - 副车架的构造 - Google Patents
副车架的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746642B CN111746642B CN202010227855.3A CN202010227855A CN111746642B CN 111746642 B CN111746642 B CN 111746642B CN 202010227855 A CN202010227855 A CN 202010227855A CN 111746642 B CN111746642 B CN 11174664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shaped bracket
- subframe
- pair
- extension memb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01—Traction couplings or h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type
- B60D1/04—Hook or hook-and-hasp coupl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副车架构造,其即使在针对U字托架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也防止副车架及在动力装置室内配置的动力装置的变形。前副车架(10)具备U字托架(30),该U字托架(30)配置在各延伸构件(14)的车辆前方,在侧面观察时向车辆前方倾斜并下方延伸,U字托架(30)由平板构成,具有分别与各延伸构件(14)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面(14a)连接的左右一对连接部(36),U字托架(30)的底面部具有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朝向上方立起的倾斜面(38)。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辆前部的动力装置室的下方设置的副车架的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副车架(发动机架构件)安装有大致U字状的牵引钩的构造。即,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构造中,牵引钩沿副车架的侧梁的长边方向配置并与副车架的上表面连接。使牵引钩的下端向下方突出,以使其与牵引用绳的卡定钩的卡合脱离作用容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9-702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构造中,由于牵引钩与副车架的上表面连接,因此在例如通过路肩石等障碍物、陡坡路面而车身与之接触时,存在副车架在向牵引钩输入的载荷的作用下变形的可能。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副车架构造,其即使在针对U字托架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副车架及在动力装置室内配置的动力装置的变形。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发明为在车辆前部的动力装置室的下方设置的副车架的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一对延伸构件,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后构件,其与各所述延伸构件的车辆后方端部连结并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U字托架,其配置在各所述延伸构件的车辆前方,在侧面观察时向车辆前方倾斜并下方延伸,所述U字托架由平板构成,并具有分别与各所述延伸构件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面连接的左右一对连接部,所述U字托架的底面部具有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朝向上方立起的倾斜面。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获得下述副车架构造:即使在针对U字托架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副车架及在动力装置室内配置的动力装置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前方侧的下方观察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副车架构造的前副车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前副车架的左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前副车架的仰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前副车架
12 动力装置室
14 延伸构件
14a (延伸构件的)侧面
16 后构件
30 U字托架
32 侧壁
34 横壁
36 连接部
38 倾斜面
40 卡定用切缺
42 凹部
P 动力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表示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下”表示车辆上下方向(铅直上下方向)。
在车辆前部配置有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副车架构造的前副车架10(以下简称为副车架10)。如图1所示,该副车架10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动力装置室12的下方。
副车架10支承未图示的前轮用悬架装置,并且,借助未图示的底座机构支承动力装置P(例如马达、发动机等驱动源的单元)。
如图1所示,副车架10构成为包括左右一对延伸构件14、14、后构件16及加强部件18。在各延伸构件14的车辆前方分别安装有作为牵引钩发挥功能的U字托架30。
副车架10设有借助螺栓及螺母分别与多个车身侧部件连结的多个车身连结部。多个车身连结部由左右一对前侧车身连结部20、20、左右一对中央车身连结部22、22及左右一对后侧车身连结部24、24构成。
前侧车身连结部20将副车架10的车辆前方侧与未图示的前分隔壁连结。中央车身连结部22将副车架10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与未图示的前侧车架连结。后侧车身连结部24将副车架10的车辆后方侧与例如未图示的外伸叉架连结。
左右一对延伸构件14、14以在俯视观察时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稍微扩开的方式配置。各延伸构件14的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由呈矩形状的闭合截面构成。另外,各延伸构件14例如由钢铁材料形成。
后构件16配置在左右一对延伸构件14、14的车辆后方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在后构件16的上表面例如搭载有电动动力转向装置26等。另外,后构件16例如由铝、铝合金等轻金属形成。在后构件16的下表面侧借助多个连接点配置有加强部件18。该加强部件18对由轻金属形成的后构件16进行加强。
如图2所示,在各延伸构件14的车辆前方侧配置有在横向地侧面观察时朝向车辆前方倾斜并下方延伸的U字托架30。U字托架30由平板构成,从车辆前方侧或车辆后方侧观察呈大致U字状(参照图4)。另外,U字托架30分别安装于左右一对延伸构件14、14(参照图1、图3)。
如图1及图4所示,该U字托架30具有:左右一对侧壁32、32,其沿着车宽方向相互相对;以及横壁34,其沿车宽方向延伸,将左右一对侧壁32、32的下端彼此相连。在各侧壁32的上端侧设置有左右一对连接部36、36,该左右一对连接部36、36分别与各延伸构件14的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左右两侧面14a、14a连接(参照图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横壁34及左右一对侧壁32、32彼此一体地构成,但也可以将横壁34及左右一对侧壁32、32分体构成并相互接合。
在横壁34的下表面设有面向接地面(地面G)的底面部。该底面部具有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朝向上方立起的倾斜面38(参照图2)。在横壁34的车辆后方端设置有仰视观察呈大致圆弧状的卡定用切缺40(参照图1、图3)。
各侧壁32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随着从与横壁34连续的下端侧趋向上端侧的连接部36而变大。即,如图2所示,侧壁32的上端侧的宽度尺寸(W1)大于下端侧的宽度尺寸(W2)(W1>W2)。
如图2所示,U字托架30的位于最下方的最下端与副车架10的位于最下方的最下端相比配置在上方位置。即,图2的虚线B示出使副车架10的位于最下方的最下端沿水平方向延长的部分,该虚线B与U字托架30的位于最下方的最下端相比位于下方。
如图4所示,在各延伸构件14的下表面部的安装有U字托架30的附近部位设有在左右一对连接部36、36之间朝向上方凹陷的凹部42。
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副车架构造的前副车架10基本上按照以上方式构成,以下说明其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U字托架30由平板构成,且设置为向车辆前方倾斜并向下方延伸。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副车架10与路肩石等障碍物接触之前,能够通过U字托架30与障碍物抵接的抵接声音事先通知驾驶者。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副车架10、动力装置P的变形,并抑制U字托架30接触时的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U字托架30借助连接部36与延伸构件14的左右两侧面14a连接,从而在由于与障碍物的过度接触而输入了很大载荷(剪切载荷)时,能够抑制U字托架30自身从延伸构件14的左右两侧面14a脱落及副车架10变形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U字托架30的底面部设有倾斜面38,该倾斜面38以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朝向上方立起的方式倾斜。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U字托架30在与障碍物接触时借助倾斜面38滑行,缓和与障碍物初始接触时的冲击,并抑制U字托架30自身破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U字托架30的最下端与副车架10的最下端相比配置在上方位置,从而能够抑制由与障碍物接触导致的U字托架30的破损、脱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U字托架30的侧壁32的截面积随着趋向上端侧的连接部36而增大(参照图2的W1>W2),从而能够提高连接部36的连接强度,能够确保牵引时的牵引强度。另外,在与障碍物轻接触时将输入的载荷向副车架10的延伸构件14传递,从而能够抑制U字托架30自身破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延伸构件14的下表面部的安装有U字托架30的附近部位设有凹部42,从而能够确保用于安装卡定于U字托架30的卡定用钩的空间,使安装作业容易完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凹部42形成纵截面而该凹部42作为加强筋发挥功能,从而能够针对副车架10的沿车辆前后方向输入的载荷确保刚性/强度,能够在与斜坡、障碍物接触时防止副车架10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横壁34的车辆后方端部设有卡定用切缺40,从而在将卡定用钩安装于U字托架30的横壁34时,能够通过卡定用切缺40的引导作用卡定卡定用钩。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沿车宽方向具有规定长度的横壁34,从而具有能够将两个卡定用钩同时安装于横壁34的优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分别在左右一对延伸构件14安装有U字托架30,从而能够对应于牵引作业选择两个U字托架30双方或其中某一方,能够提高牵引时的便利性。
Claims (6)
1.一种副车架构造,其为在车辆前部的动力装置室的下方设置的副车架的构造,该副车架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
左右一对延伸构件,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后构件,其与各所述延伸构件的车辆后方端部连结并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
平板制的U字托架,其配置在各所述延伸构件的车辆前方,在侧面观察时向车辆前方倾斜并下方延伸,
各所述延伸构件的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由呈矩形状的闭合截面构成,
所述U字托架由平板构成,并具有分别与各所述延伸构件的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左右两侧面连接的左右一对连接部,
所述U字托架的底面部具有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朝向上方立起的倾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U字托架的位于最下方的最下端与所述副车架的位于最下方的最下端相比配置在上方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U字托架具有分别包含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的左右一对侧壁,
各所述侧壁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随着趋向所述连接部而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延伸构件的下表面部在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之间具有朝向上方凹陷的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U字托架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使所述左右一对侧壁的下端彼此相连的横壁,
在所述横壁的车辆后方端设有仰视观察呈大致圆弧状的卡定用切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U字托架相对于所述左右一对延伸构件分别配置延伸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65307 | 2019-03-29 | ||
JP2019065307A JP7048532B2 (ja) | 2019-03-29 | 2019-03-29 |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46642A CN111746642A (zh) | 2020-10-09 |
CN111746642B true CN111746642B (zh) | 2022-06-07 |
Family
ID=72603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227855.3A Active CN111746642B (zh) | 2019-03-29 | 2020-03-27 | 副车架的构造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12418B2 (zh) |
JP (1) | JP7048532B2 (zh) |
CN (1) | CN11174664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530860B2 (ja) * | 2021-04-26 | 2024-08-0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70206A (ja) * | 1982-10-13 | 1984-04-20 | Nissan Motor Co Ltd | 牽引フツクの取付構造 |
JP2002274194A (ja) * | 2001-03-15 | 2002-09-25 | Nissan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パワー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
JP2005289100A (ja) * | 2004-03-31 | 2005-10-20 | Honda Motor Co Ltd | サブフレームのステー構造 |
CN105799777A (zh) * | 2015-01-16 | 2016-07-27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副车架结构 |
CN105799783A (zh) * | 2015-01-16 | 2016-07-27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副车架结构 |
CN105829192A (zh) * | 2013-12-27 | 2016-08-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副车架结构 |
CN205769568U (zh) * | 2016-05-31 | 2016-12-07 | 上海联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撞结构的汽车前副车架 |
CN108602533A (zh) * | 2016-01-28 | 2018-09-2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构造及车身前部构造的冲击吸收方法 |
CN109204567A (zh) * | 2017-06-30 | 2019-01-1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及其车身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44128A (en) * | 1968-11-12 | 1970-12-01 | Nelson Storm | Support trailer |
JPH0687156U (ja) * | 1993-06-04 | 1994-12-20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
JP2000006835A (ja) * | 1998-06-24 | 2000-01-11 | Suzuki Motor Corp | サスペンションフレーム |
JP4497649B2 (ja) | 2000-04-26 | 2010-07-07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タイダウンフック |
JP4830499B2 (ja) | 2006-01-13 | 2011-12-07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JP4816364B2 (ja) * | 2006-09-25 | 2011-11-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構造 |
JP5776207B2 (ja) * | 2011-02-16 | 2015-09-0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JP5870680B2 (ja) * | 2011-12-22 | 2016-03-0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WO2014066275A1 (en) * | 2012-10-22 | 2014-05-01 | Honda Motor Co., Ltd. | Front subframe for a narrow offset collision |
JP2017077736A (ja) * | 2014-03-07 | 2017-04-27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JP6522981B2 (ja) * | 2015-02-18 | 2019-05-2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
2019
- 2019-03-29 JP JP2019065307A patent/JP7048532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3-27 CN CN202010227855.3A patent/CN111746642B/zh active Active
- 2020-03-30 US US16/833,929 patent/US1131241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70206A (ja) * | 1982-10-13 | 1984-04-20 | Nissan Motor Co Ltd | 牽引フツクの取付構造 |
JP2002274194A (ja) * | 2001-03-15 | 2002-09-25 | Nissan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パワー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
JP2005289100A (ja) * | 2004-03-31 | 2005-10-20 | Honda Motor Co Ltd | サブフレームのステー構造 |
CN105829192A (zh) * | 2013-12-27 | 2016-08-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副车架结构 |
CN105799777A (zh) * | 2015-01-16 | 2016-07-27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副车架结构 |
CN105799783A (zh) * | 2015-01-16 | 2016-07-27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副车架结构 |
CN108602533A (zh) * | 2016-01-28 | 2018-09-2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构造及车身前部构造的冲击吸收方法 |
CN205769568U (zh) * | 2016-05-31 | 2016-12-07 | 上海联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撞结构的汽车前副车架 |
CN109204567A (zh) * | 2017-06-30 | 2019-01-1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及其车身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307700A1 (en) | 2020-10-01 |
CN111746642A (zh) | 2020-10-09 |
JP7048532B2 (ja) | 2022-04-05 |
US11312418B2 (en) | 2022-04-26 |
JP2020163958A (ja) | 2020-10-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239627B (zh) | 车辆后部构造 | |
JP5652604B2 (ja) | 電気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CN111746643B (zh) | 副车架构造 | |
JP2013103590A (ja) | 電気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4924665B2 (ja) | 車体の後部構造 | |
CN111746641B (zh) | 副车架构造 | |
CN110893761B (zh) | 车辆地板下面结构 | |
CN112776895A (zh) | 车辆下部结构 | |
CN111746642B (zh) | 副车架的构造 | |
US10479392B2 (en) | Vehicle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 |
JP4710381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CN110893760A (zh) | 车辆地板下面结构 | |
JP5765272B2 (ja) | トーイングヒッチメンバ及び車体構造 | |
CN113910846B (zh) | 拖车挂接装置及牵引装置 | |
JP6488952B2 (ja) | 車両前部構造 | |
JP7156222B2 (ja) | バッテリプロテクタ | |
CN110949521B (zh) | 前副车架结构 | |
CN108622207B (zh) | 车辆后部结构 | |
JP7054464B2 (ja) | プロペラシャフトガード | |
JP2005067347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112789215A (zh) | 车辆的车身结构 | |
JP6459031B2 (ja) | 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の取付構造及び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ブラケット | |
JP2018122652A (ja) | 車両後部構造 | |
JP7144527B2 (ja) |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
JP2012166599A (ja)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