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36444B - 旋转装置以及钟表 - Google Patents

旋转装置以及钟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36444B
CN111736444B CN202010203758.0A CN202010203758A CN111736444B CN 111736444 B CN111736444 B CN 111736444B CN 202010203758 A CN202010203758 A CN 202010203758A CN 111736444 B CN111736444 B CN 1117364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rotary bezel
rotary
support
bez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0375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36444A (zh
Inventor
长泽翔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9965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7076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364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364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364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364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9/00Indicating the time by visual means
    • G04B19/28Adjustable guide marks or pointers for indicating determined points of time
    • G04B19/283Adjustable guide marks or pointers for indicating determined points of time on rotatable rings, i.e. bezel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9/00Indicating the time by visual means
    • G04B19/28Adjustable guide marks or pointers for indicating determined points of time
    • G04B19/283Adjustable guide marks or pointers for indicating determined points of time on rotatable rings, i.e. bezel
    • G04B19/286Adjustable guide marks or pointers for indicating determined points of time on rotatable rings, i.e. bezel with locking means to prevent undesired rotations in both directio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使旋转部件以稳定的状态旋转并能实现小型化的旋转装置及具备该旋转装置的钟表。具备能旋转地设于作为装置主体的手表壳体(1)的外周的作为旋转部件的旋转表圈(11)、和在三点处能滑动地支撑与该旋转表圈(11)的中心正交的作为旋转面的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的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因此由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在三点处能滑动地支撑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因而能以稳定的状态保持旋转表圈(11)并能使旋转表圈(11)以稳定的状态旋转。并且,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支撑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因而能够减小旋转装置(10)整体的外径,能实现手表整体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旋转装置以及钟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手表等钟表中使用的旋转装置以及具备该旋转装置的钟表。
背景技术
例如,在手表的旋转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公知以下结构:在将旋转表圈能够旋转地配置于手表壳体的外周时,在其间配置将棒状部件大致折弯成环状而成的旋转限制部件,由该旋转限制部件赋予咔嗒感来使旋转表圈向一个方向旋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81960号公报
这种旋转装置构成为,在手表壳体的外周面设有锯齿状的卡定齿,在旋转表圈的内周面设有固定旋转限制部件的一端部的固定部,并且为了使旋转限制部件的另一端部卡定于手表壳体的卡定齿,在该旋转表圈的内周面设有用于使旋转限制部件的另一端部在径向上弹性变形的切口凹部。
由此,该旋转装置构成为,使旋转限制部件的一端部固定于旋转表圈的内周面的固定部,并且使旋转限制部件的另一端部配置于旋转表圈的内周面的切口凹部,来将旋转限制部件安装于旋转表圈的内周面,在该状态下将旋转表圈与旋转限制部件一起安装于手表壳体的外周面时,使旋转限制部件的另一端部弹性地卡定于手表壳体的外周面的卡定齿。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旋转部件,其能够旋转地设于装置主体的外周;和三个以上的支撑部件,其至少在三点以上能够滑动地支撑与上述旋转部件的中心轴正交的旋转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将本发明应用于手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放大主视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手表的A-A向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手表的B-B向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分解示出图1所示的手表的旋转装置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手表壳体的放大主视图。
图6的(a)~(d)示出图4所示的旋转表圈,(a)是其放大侧视图,(b)是其放大后视图,(c)是示出(b)所示的旋转表圈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d)是(c)的C-C向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7的(a)、(b)示出图4所示的旋转装置的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a)是示出将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配置于手表壳体的第一、第二收纳孔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b)是示出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的各限制片的放大立体图。
图8的(a)、(b)示出图4所示的旋转装置的第一~第三支撑部件,(a)是示出将第一~第三支撑部件配置于手表壳体的第一~第三保持孔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b)是示出第一~第三支撑部件的各支撑片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示出在图2所示的旋转装置的D-D向视下,第一旋转限制部件与旋转表圈的卡合凹部卡合,并且第二旋转限制部件从旋转表圈的卡合凹部脱离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在图9所示的旋转装置中,旋转表圈旋转而第一旋转限制部件从旋转表圈的卡合凹部脱离,并且第二旋转限制部件与旋转表圈的卡合凹部卡合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在图3所示的旋转装置的E-E向视下,第一~第三支撑部件支撑旋转表圈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1来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手表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该手表具备作为装置主体的金属制的手表壳体1。在该手表壳体1的12点侧和6点侧的各侧部,分别设有表带安装部2。并且,在该手表壳体1的2点侧、4点侧以及8点侧,分别设有按钮开关3。
如图1~图4所示,在该手表壳体1的上部开口部经由玻璃密封件4a设有钟表玻璃4。并且,在该手表壳体1的下部经由防水圈5a安装有后盖5。另外,在该手表壳体1的内部经由中框7设有钟表模块6。
在该情况下,在钟表模块6的上部设有文字板(未图示),并如图2及图3所示,在该文字板上的外周配置有分离部件8。虽未图示,但钟表模块6具备使指针在文字板的上方运动的钟表机芯、电光学地显示时刻等信息的显示面板、以及电驱动上述部件的电路部等钟表功能所需要的各种器件。
然而,如图1~图4所示,在作为装置主体的手表壳体1的上部的外周设有旋转装置10。在该情况下,在手表壳体1的上部的外周,遍及整周设有切口部9。旋转装置10具备配置于手表壳体1的切口部9的作为旋转部件的旋转表圈11、分别限制该旋转表圈11的旋转位置的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以及支撑旋转表圈11的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
如图1~图4所示,旋转表圈11由钛、不锈钢等金属或硬质的合成树脂呈环状地形成。该旋转表圈11经由环状的密封件17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外周的切口部9,该外周的切口部9位于手表壳体1的上部。
即,如图2及图3所示,在旋转表圈11的内周面设有装配密封件17的装配凹部11a。在位于该装配凹部11a的下部的旋转表圈11的内周面,设有与设于手表壳体1的切口部9内的周面的卡定突起9a卡合的卡合部11b。
因此,如图2及图3所示,旋转表圈11构成为,在使密封件17装配在装配凹部11a内的状态下,从其上方嵌入位于手表壳体1的上部的外周的切口部9内,使卡合部11b与手表壳体1的切口部9的卡定突起9a卡合。由此,旋转表圈11不会向手表壳体1的上方脱出,并且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手表壳体1的上部外周的切口部9。
并且,如图2~图4及图6所示,在该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即作为与旋转表圈11的中心轴正交的旋转面的下表面,沿圆周等间隔地设有多个(例如60个)卡合凹部18。上述多个卡合凹部18的截面分别大致呈梯形。
即,卡合凹部18构成为,如图6的(b)~图6的(d)所示,在位于与旋转表圈11的旋转方向的一个方向(箭头X方向)相反一侧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倾斜部18a,并在位于旋转表圈11的旋转方向的一个方向的内表面设有第二倾斜部18b,在上述第一倾斜部18a与第二倾斜部18b之间设有底部18c。
在该情况下,如图6的(d)所示,第一倾斜部18a设置为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朝向其旋转方向的一个方向(箭头X方向)以约40°的角度倾斜。由此,第一倾斜部18a构成为,当旋转表圈11向一个方向旋转时,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下述的各限制片20接触地滑动,由此下压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限制片20。
并且,如图6的(d)所示,第二倾斜部18b设为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朝向与其旋转方向的一个方向(箭头X方向)相反的方向以约70°的角度倾斜。由此,第二倾斜部18b构成为,在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交替地插入卡合凹部18内时,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限制片20以能够接触或分离的方式抵接,由此限制旋转表圈11向与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如图2及图7所示,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分别具备:限制旋转表圈11的旋转的限制片20;和对该限制片20在推压到作为旋转表圈11的旋转面的下表面的方向上进行施力的作为螺旋弹簧的限制弹簧21。限制片20具备:能够出没地插入设于作为旋转表圈11的旋转面的下表面的多个卡合凹部18的任一个的突起部22;在上表面设有该突起部22的台座部23;以及设于该台座部23的下表面并对限制弹簧21进行导向的导向轴24,上述部件由具有滑动性的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为一体。
在该情况下,如图2、图5及图7所示,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各自构成为分别配置在设于手表壳体1的切口部9的底面的预定部位的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内。上述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中的第一收纳孔部25在手表壳体1的切口部9的底面中设于避开按钮开关3的部位、例如位于7点侧的部位。与此相同,第二收纳孔部26设于例如位于11点侧的部位。
即,如图2、图5及图7所示,上述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分别具备:设于位于其上下方向上的上部侧的部位并沿上下方向能够移动地配置有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台座部23的大径孔部27;和设于位于下部侧的部位并配置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导向轴24和限制弹簧21的小径孔部28。
如图2、图5、图7所示,大径孔部27的外形比台座部23的外形稍大,其形状形成为与台座部23的形状相同的大致椭圆形状等非圆形状。由此,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构成为不会以各导向轴24为中心在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内旋转。
如图2、图5及图7所示,小径孔部28形成为比限制弹簧21的外径稍大且比台座部23的外径小的圆形状。因此,限制弹簧21构成为,当限制弹簧21与导向轴24一起收纳在小径孔部28内时,限制弹簧21的上端部与台座部23的下表面弹性接触,并且下端部与小径孔部28的底部弹性接触。
由此,如图7所示,限制弹簧21构成为对台座23在朝向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的上方推出的方向上进行施力。在该情况下,限制弹簧21的弹力设定为以下的程度:在利用其弹力朝向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的上方分别推出突起部22时,即使台座部23的上部侧向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的上方突出,也维持台座部23的下部侧配置在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的大径孔部27内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2及图7所示,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中的各限制片20的突起部22形成为能够出没地插入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内的山形形状。即,该突起部22具备根据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中的第一倾斜部18a的滑动而被下压的滑动部22a、和相对于卡合凹部18的第二倾斜部18b以能够接触或分离的方式抵接的抵接部22b。
在该情况下,如图2及图7所示,突起部22的山形形状的高度、即从台座部23朝向旋转表圈11突出的长度形成为与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的深度大致相同,或者比其稍长。由此,突起部22构成为,在插入卡合凹部18内时,山形形状的上端部22c抵接于卡合凹部18的底部18c。
在该情况下,如图2及图7所示,滑动部22a形成为与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的第一倾斜部18a大致平行。并且,抵接部22b形成为与卡合凹部18的第二倾斜部18b大致平行。另外,突起部22的上端部22c、即山形形状的上端部22c呈圆弧状。
由此,如图2及图7所示,突起部22构成为,在插入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且山形形状的上端部22c抵接于卡合凹部18的底部18c时,滑动部22a隔开间隙地与卡合凹部18的第一倾斜部18a面对,抵接部22b与卡合凹部18的第二倾斜部18b面对地抵接。
在该情况下,如图7所示,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台座部23的外形大致呈椭圆形状等非圆形状,并构成为,在插入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的各大径孔部27内时,不会以各导向轴24为中心在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内旋转。
并且,如图2及图7所示,台座部23构成为,在突起部22插入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内时,以在台座部23的上表面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的方式配置于旋转表圈11的下侧,并且台座部23的上表面配置在与位于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的上端部的手表壳体1的切口部9的底面大致相同的平面上。
并且,突起部22构成为,在如图2及图7所示地插入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内的状态下,如图6的(d)所示,在使旋转表圈11向一个方向(箭头X方向)旋转时,卡合凹部18的第一倾斜部18a在与滑动部22a接触的状态下滑动,由此滑动部22a克服限制弹簧21的弹力而被缓缓地下压。
并且,该突起部22构成为,如图2及图7所示,在滑动部22a克服限制弹簧21的弹力而被缓缓地下压时,抵接部22b从卡合凹部18的第二倾斜部18缓缓地b离开,由此山形形状的上端部22c越过卡合凹部18的第一倾斜部18a而从卡合凹部18内向下侧脱出。
在该情况下,限制弹簧21构成为,如图2及图7所示,在突起部22的上端部22c越过卡合凹部18的第二倾斜部18b时,通过被台座部23压缩,来使旋转表圈11的旋转力变重,在突起部22向邻接的卡合凹部18插入时,被压缩的限制弹簧21伸长而使旋转表圈11的旋转力急剧变轻,由此对旋转表圈11赋予咔嗒感。
另外,该突起部22构成为,如图2及图7所示,在插入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内的状态下,如图6的(d)所示,在使旋转表圈11向与一个方向(箭头X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时,维持抵接部22b抵接于卡合凹部18的第二倾斜部18b的状态,来阻止旋转表圈11向相反方向旋转。
然而,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构成为,如图9及图10所示,以相位偏离的状态能够出没地与设于旋转表圈11的多个卡合凹部18的任一个卡合来限制旋转表圈11的旋转位置。即,上述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构成为,当第一旋转限制部件12的限制片20与多个卡合凹部18的任一个卡合时,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3的限制片20与多个卡合凹部18均不卡合而从卡合凹部18脱离。
并且,如图9及图10所示,第一旋转限制部件12的限制片20、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3的限制片20构成为,在从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脱离时,限制片20的突起部22的上端部22c抵接于位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的多个卡合凹部18之间的平面部。因而,构成为使旋转表圈11稳定地旋转来提高操作性。
在该情况下,如图9及图10所示,在作为旋转表圈11的旋转面的下表面,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设有60个多个卡合凹部18,在相互邻接的卡合凹部18的间隔即开口角为6°的情况下,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以将该开口角二等分后的开口角、即3°的角度的相位差进行配置。
由此,旋转表圈11构成为,如图6的(b)所示,即使沿其圆周方向60等分多个卡合凹部18,旋转表圈11每旋转3°的角度,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限制片20也交替地与卡合凹部18卡合,来限制旋转表圈11的旋转位置。
因此,旋转表圈11构成为,如图6的(b)所示,即使沿圆周方向60分割60个卡合凹部18,也由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限制片20在旋转表圈11每旋转一圈时进行120次位置限制。由此,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构成为,不增加卡合凹部18的排列个数便能细微地限制旋转表圈11的旋转角度。
在该情况下,卡合凹部18的排列个数受到旋转表圈11的材料的制约。例如,在旋转表圈11由刚性较高的不锈钢形成的情况下,即使排列120个卡合凹部18,卡合凹部18的磨损也较少,从而能够由一个旋转限制部件在使旋转表圈11每旋转一圈时进行120次位置限制。相对于此,在由刚性比不锈钢的刚性低的钛、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了旋转表圈11的情况下,若排列120个卡合凹部18,则卡合凹部18的磨损较大,因而60个的排列是极限。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即使旋转表圈11由刚性比不锈钢的刚性低的钛等材料形成,并排列60个卡合凹部18,通过具备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也能够利用上述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限制片20的相位差在使旋转表圈11每旋转一圈时进行120次位置限制,与由不锈钢形成旋转表圈11来由一个旋转限制部件限制旋转位置的情况相同。
另一方面,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构成为,如图3、图4、图8及图11所示,在三点处能够滑动地支撑与旋转表圈11的中心轴正交的作为旋转面的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即,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分别具备与作为旋转表圈11的旋转面的下表面弹性地接触并进行支撑的支撑片30、和对该支撑片30在朝向作为旋转表圈11的旋转面的下表面推压的方向上进行施力的作为螺旋弹簧的支撑弹簧31。
如图3及图8所示,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各支撑片30具备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弹性地接触并进行滑动的支撑头部32、和设于该支撑头部32的下表面并对支撑弹簧31进行导向的导向轴33,上述部件由具有滑动性的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为一体。
上述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构成为,如图3~图5、图8所示,分别配置在设于手表壳体1的切口部9的底面的预定部位的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内。上述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中的第一保持孔部34设于手表壳体1的切口部9的底面中避开按钮开关3的部位、例如位于1点侧的部位。
同样,如图5所示,第二保持孔部35在手表壳体1的切口部9的底面设于避开按钮开关3的部位、例如位于5点侧的部位。并且,第三保持孔部36在手表壳体1的切口部9的底面设于避开按钮开关3的部位、例如位于9点侧的部位。
即,如图3、图5及图8所示,上述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分别具备:设于位于其上下方向上的上部侧的部位并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地配置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各支撑头部32的大径孔部37;和设于位于下部侧的部位并配置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各导向轴33和支撑弹簧31的小径孔部38。
如图3、图5、图8所示,大径孔部37形成为其外径比支撑头部32的外径稍大的圆形。小径孔部38形成为比支撑弹簧31的外径稍大且比支撑头部32的外径小的圆形。因此,支撑弹簧31构成为,在与导向轴33一起被收纳在小径孔部38内时,支撑弹簧31的上端部与支撑头部32的下表面弹性接触,下端部与小径孔部38的底部弹性接触。
由此,如图8及图11所示,支撑弹簧31构成为对支撑头部32在分别朝向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的上方推出的方向上进行施力。在该情况下,支撑弹簧31的弹力设定为以下的程度:在利用其弹力将支撑头部32朝向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的上方推出时,即使支撑头部32的上部侧向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的上方突出,也维持支撑头部32的下部侧配置在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的大径孔部37内的状态。
并且,如图3、图8及图11所示,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各支撑片30的支撑头部32形成为其外径比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的开口面、即比卡合凹部18的径向长度和圆周方向长度的任一个大的圆柱状。即,该支撑头部32形成为,作为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对置的对置面的上端面比卡合凹部18的开口面中的径向长度和圆周方向长度的任一个大。
在该情况下,如图3、图8及图11所示,支撑头部32的作为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对置的对置面的上端面形成为曲率半径较大的圆弧面32a。由此,支撑头部32构成为,不会落入卡合凹部18内,上端部的圆弧面32a以点接触状态与作为旋转表圈11的旋转面的下表面弹性接触并滑动。
即,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各支撑头部32构成为,如图3、图8及图11所示,在圆弧面32a与卡合凹部18对应时,圆弧面32a在两点处与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的缘部接触,在圆弧面32a与卡合凹部18不对应而从卡合凹部18脱离时,圆弧面32a在一点处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接触。
然而,如图5所示,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以上述的开口角分别比90°大的角度配置于手表壳体1。即,第一支撑部件14和第二支撑部件15配置在其开口角比90°稍大的角度、例如95°~100°的角度范围内。第二支撑部件15和第三支撑部件16配置为其开口角为130°左右的角度。同样,第一支撑部件14和第三支撑部件16配置为其开口角为130°左右的角度。
由此,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构成为,如图5所示,通过在位于连接1点侧、5点侧、9点侧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各角部的三点处支撑旋转表圈11,来以稳定的状态支撑旋转表圈11,并且即使伴随旋转表圈11的旋转而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交替地与卡合凹部18卡合,也防止旋转表圈11的上下方向的晃动,从而使旋转表圈11的旋转稳定。
接下来,说明这样的手表的旋转装置10的作用。
在组装该旋转装置10的情况下,首先,在位于手表壳体1的上部外周的切口部9的底部设置的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内配置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此时,将第一旋转限制部件12配置在设于手表壳体1的7点侧的第一收纳孔部25内,并将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3配置在设于手表壳体1的11点侧的第二收纳孔部26内。
即,在将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配置在设于手表壳体1的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内的情况下,首先,使设于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限制片20的台座部23的下表面的导向轴24分别插入到限制弹簧21中,并将限制弹簧21分别配置于导向轴24的外周。
在该状态下,使限制弹簧21和导向轴24从其上方插入手表壳体1的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内来使之分别配置在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的各小径孔部28内。在该状态下,如图7的(a)所示,以限制弹簧21的下端部与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的各底部弹性接触且限制弹簧21的上端部与台座部23的下表面弹性接触的状态,限制弹簧21呈自然状态伸长。
在该状态下,成为台座部23的上部侧与突起部22一起从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向上方突出且台座部23的下部侧分别配置在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的各大径孔部27内的状态。因此,即使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突起部22分别向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的上方突出,台座部23的下部侧也配置在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内,由此以稳定的状态配置在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内。
在该情况下,台座部23的外形大致呈椭圆等非圆形状,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的各内部形状呈与台座部23相同的形状,由此台座部23不会以各导向轴24为中心旋转地配置在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的各大径孔部27内。因此,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配置为其各限制片20在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内不旋转。
并且,此时,在位于手表壳体1的上部外周的切口部9的底部设置的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内,分别配置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此时,将第一支撑部件14配置在设于手表壳体1的1点侧的第一保持孔部34内,将第二支撑部件15配置在设于手表壳体1的5点侧的第二保持孔部35内,并将第三支撑部件16配置在设于手表壳体1的9点侧的第三保持孔部36内。
即,在将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分别配置在设于手表壳体1的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内的情况下,首先,使设于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各支撑片30的支撑头部32的下表面的导向轴33分别插入支撑弹簧31中,并将支撑弹簧31分别配置于导向轴33的外周。
在该状态下,使支撑弹簧31和导向轴33从其上方插入手表壳体1的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内来使之分别配置在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的各小径孔部38内。在该状态下,如图8的(a)所示,以支撑弹簧31的下端部与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的各底部弹性接触且支撑弹簧31的上端部与支撑头部32的下表面弹性接触的状态,支撑弹簧31呈自然状态地伸长。
在该状态下,成为支撑头部32的上部侧从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向上方突出且支撑头部32的下部侧分别配置在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的各大径孔部37内的状态。因此,即使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各支撑头部32分别向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的上方突出,支撑头部32的下部侧也配置在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内,由此以稳定的状态配置在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内。
在该状态下,在手表壳体1的上部外周安装旋转表圈11。此时,预先在设于旋转表圈11的内周面的装配凹部11a内装配密封件17。而且,将该旋转表圈11从其上方嵌入手表壳体1的切口部9内,并使旋转表圈11的卡合部11b与手表壳体1的切口部9的卡定突起9a卡合。
由此,旋转表圈11不会向手表壳体1的上方脱出,并且由切口部9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手表壳体1的外周。此时,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限制片20由作为旋转表圈11的旋转面的下表面下压,并且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各支撑片30由作为旋转表圈11的旋转面的下表面下压。
在该情况下,在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限制片20由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下压时,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限制弹簧21稍微压缩,各台座部23的上部侧分别被压入到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的各大径孔部27内。
此时,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限制片20中,任意一个限制片20的突起部22插入设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的卡合凹部18内,任意另一个限制片20的突起部22不插入卡合凹部18内而被推压到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
这样,在限制片20的突起部22插入设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的卡合凹部18内时,突起部22的滑动部22a隔开间隙并以平行的状态与卡合凹部18的第一倾斜部18a面对,突起部22的抵接部22b以平行的状态与卡合凹部18的第二倾斜部18b面对,并且突起部22的上端部22c抵接于卡合凹部18的底部18c。
此时,限制片20的突起部22的高度、即突起部22的从台座部23朝向旋转表圈11突出的长度形成为与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的深度大致相同,或者比其稍长。因此,在突起部22插入卡合凹部18内、其上端部22c抵接于卡合凹部18的底部18c时,台座部23被压入手表壳体1的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内。
在该状态下,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台座部23以在其上表面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之间隔开微小的间隙的方式配置于旋转表圈11的下侧,并且台座部23的上表面配置在与位于第一、第二收纳孔部25、26的上端部的手表壳体1的底面大致相同的平面上。由此,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台座部23以不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接触的状态配置。
并且,此时,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各支撑弹簧31稍微压缩,各支撑头部32的上端的圆弧面被推压到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即,此时,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各支撑片30中,任一个支撑片30的支撑头部32与设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的卡合凹部18对应,另一个支撑片30的支撑头部32不与卡合凹部18对应而被推压到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
这样,在支撑片30的支撑头部32与设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的卡合凹部18对应时,由于支撑头部32的上端部是曲率半径较大的圆弧面32a,所以该圆弧面在两点处以点接触的方式抵接于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的缘部,由此支撑头部32被压入手表壳体1的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内。
并且,在支撑片30的支撑头部32不与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对应而从卡合凹部18离开的情况下,支撑头部32的上端部的圆弧面32a在一点处以点接触的方式抵接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由此支撑头部32被压入手表壳体1的第一~第三保持孔部34~36内。
在该状态下,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各支撑片30在三点处支撑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即,如图5所示,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在位于连接1点侧、5点侧、9点侧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各角部的三点处支撑旋转表圈11。因此,旋转表圈11由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以稳定的状态支撑,防止旋转表圈11的上下方向的晃动。
接下来,说明该旋转装置10的动作。
在该情况下,例如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限制片20中,例如第一旋转限制部件12的限制片20的突起部22插入设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的卡合凹部18内,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3的限制片20的突起部22不与卡合凹部18对应而抵接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旋转表圈11由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5能够旋转地支撑。
在该状态下,若使旋转表圈11向一个方向(箭头X方向)旋转,则伴随该旋转表圈11的旋转,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向旋转方向(箭头X方向)移动。此时,如图9所示,卡合凹部18的第一倾斜部18a以与插入卡合凹部18内的第一旋转限制部件12的限制片20中的突起部22的滑动部22a接触的状态进行滑动,根据该第一倾斜部18a的滑动,滑动部22a克服限制弹簧21的弹力而缓缓地被下压。
因此,如图9所示,第一旋转限制部件12的限制片20中的突起部22的抵接部22b从卡合凹部18的第二倾斜部18b缓缓地离开,突起部22的上端部22c越过第一倾斜部18a而被推出到卡合凹部18的下部侧。此时,限制弹簧21被台座部23压缩,因而旋转表圈11的旋转力变重。
在该状态下,若使旋转表圈11进一步向一个方向(箭头X方向)旋转,则以第一旋转限制部件12的限制片20中的突起部22的上端部22c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弹性接触并且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3的限制片20中的突起部22的上端部22c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弹性接触的状态,旋转表圈11旋转。
而且,若旋转表圈11旋转3°,则如图10所示,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限制片20中的不与卡合凹部18对应而抵接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而的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3的限制片20的突起部22与卡合凹部18对应。这样,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3的限制片20的突起部22向卡合凹部18插入。
此时,如图10所示,利用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3的压缩后的限制弹簧21的弹力,沿卡合凹部18的第二倾斜部18b限制片20的突起部22的上端部22c被急剧上推。由此,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3的突起部22的滑动部22a与卡合凹部18的第一倾斜部18a面对,突起部22的抵接部22b与卡合凹部18的第二倾斜部18b面对,并且突起部22的上端部22c抵接于卡合凹部18的底部18c。
这样,在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3的限制片20的突起部22向卡合凹部18插入时,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3的压缩后的限制弹簧21因其弹性恢复力而伸长,因而旋转表圈11的旋转力急剧变轻。因此,对旋转表圈11赋予咔嗒感,限制旋转表圈11的旋转位置。
由此,就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而言,旋转表圈11每旋转3°,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限制片20交替地与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卡合,由此旋转表圈11每旋转3°便进行位置限制。即,即使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的排列个数为60个,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也能够在旋转表圈11旋转一圈的期间对旋转表圈11进行120次位置限制。
并且,这样,在旋转表圈11中,在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任一个的限制片20的突起部22插入卡合凹部18内的状态下,在使旋转表圈11向与一个方向(箭头X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时,通过使卡合凹部18的第二倾斜部18b抵接于突起部22的抵接部22b,来阻止旋转表圈11的反转。因此,该旋转表圈11仅向一个方向(箭头X方向)旋转。
这样,在旋转表圈11旋转时,由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在三点处支撑旋转表圈11,从而由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以稳定的状态支撑旋转表圈11。因此,在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相对于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进行卡合时及脱离时的卡合分离动作时,防止旋转表圈11的上下方向的晃动。
这样,根据该手表的旋转装置10,具备作为旋转部件的旋转表圈11和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该旋转表圈11能够旋转地设于作为装置主体的手表壳体1的外周,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在三点处能够滑动地支撑作为与该旋转表圈11的中心轴正交的旋转面的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由此能够使旋转表圈11以稳定的状态旋转,并且能够实现手表壳体1的小型化。
即,在该手表的旋转装置10中,由于由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在三点处能够滑动地支撑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所以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保持旋转表圈11,并且能够使旋转表圈11以稳定的状态旋转,而且由于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支撑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所以旋转装置10整体的外径不会变大,由此能够实现手表整体的小型化。
并且,在该手表的旋转装置10中,通过具备能够卡合分离地与多个卡合凹部18的任一个卡合来限制旋转表圈11的旋转位置的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在作为旋转表圈11的旋转面的下表面,沿其圆周方向等间隔地设有多个卡合凹部18,由此利用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能够更可靠且良好地限制由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以稳定的状态保持的旋转表圈11的旋转位置。
即,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分别具备能够出没地与设于作为旋转表圈11的旋转面的下表面的多个卡合凹部18的任一个卡合来限制旋转表圈11的旋转的限制片20、和对该限制片20在推压到作为旋转表圈11的旋转面的下表面的方向上进行施力的作为螺旋弹簧的限制弹簧21,由此能够根据旋转表圈11的旋转,利用限制弹簧21的弹力来可靠且良好地使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各限制片20与多个卡合凹部18的任一个卡合。
在该情况下,以将相互邻接的卡合凹部18的间隔即开口角二等分后的角度的相位差配置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在第一旋转部件12的限制片20与卡合凹部18的任一个卡合时,能够使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3的限制片20不与卡合凹部18对应而从卡合凹部18脱离。
因此,在该旋转装置10中,在作为旋转表圈11的旋转面的下表面等间隔地例如设有60个卡合凹部18的情况下,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交替地与卡合凹部18卡合来限制旋转表圈11的旋转位置,因而在旋转表圈11每旋转一圈时,能够对旋转表圈11进行120次位置限制。由此,即使卡合凹部18的排列个数较少,也能够利用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以卡合凹部18的排列个数的2倍来细微地限制旋转表圈11的旋转位置。
并且,在该手表的旋转装置10中,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分别与作为旋转表圈11的旋转面的下表面弹性地接触来支撑旋转表圈11,并且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对置的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各对置面亦即支撑头部32的上端面形成为比卡合凹部18的开口面大,由此支撑头部32的上端面不会落入卡合凹部18,能够滑动地支撑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由此能够使旋转表圈11顺畅地旋转。
即,就各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而言,由支撑弹簧31朝向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弹性地推压的支撑片30具备支撑头部32和导向轴33,并利用支撑弹簧31的弹力朝向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弹性地推压支撑头部32的上端面,因而能够根据旋转表圈11的旋转来使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各支撑片30中的支撑头部32的上端面顺畅地滑动。
在该情况下,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各支撑片30中的支撑头部32的上端面形成为曲率半径较大的圆弧面32a,由此能够以点接触状态支撑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由此不会妨碍旋转表圈11的旋转动作,能够使旋转表圈11顺畅且良好地旋转。
即,在上述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各支撑片30中的支撑头部32的圆弧面32a与卡合凹部18对应时,能够在两点接触的状态下支撑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并且在不与卡合凹部18对应而从卡合凹部18脱离时,能够在一点处接触来支撑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因而不会妨碍旋转表圈11的旋转动作,能够使旋转表圈11顺畅且良好地旋转。
在该情况下,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开口角分别比90度大,由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可靠且良好地保持旋转表圈11。即,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配置为,第一支撑部件14与第二支撑部件15的开口角比90°稍大的角度,第二支撑部件15与第三支撑部件16的开口角、以及第一支撑部件14与第三支撑部件16的开口角分别配置为130°左右的角度,因而能够使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配置于与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各角部对应的位置。
由此,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能够在位于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各角部的三点处支撑旋转表圈11,因而能够进一步以稳定的状态支撑旋转表圈11,并且即使伴随旋转表圈11的旋转而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交替地与卡合凹部18卡合,也能够可靠且良好地防止旋转表圈11的上下方向的晃动,由此能够使旋转表圈11的旋转稳定。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旋转限制部件,说明了具备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具备一个旋转限制部件,并且也可以具备三个以上的旋转限制部件。在具备三个以上、即n个旋转限制部件的情况下,以将相互邻接的卡合凹部18的间隔即开口角n等分后的角度的相位差配置n个旋转限制部件即可。
在该情况下,利用n个旋转限制部件,在旋转表圈11旋转一圈的期间内,能够以卡合凹部18的排列个数的n倍的个数来限制旋转表圈11的旋转位置,因而以卡合凹部18较少的排列个数也能够进一步细微地限制旋转表圈11的旋转角度。
并且,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变形例,例如在旋转限制部件设置四个以上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在任一个旋转限制部件与卡合凹部18卡合时,不与卡合凹部18对应而从卡合凹部18脱离的至少三个旋转限制部件分别以90度的开口角进行配置。
在像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能够由四个以上的旋转限制部件中的任意一个旋转限制部件限制旋转表圈11的旋转位置,并且能够由其它任意三个旋转限制部件发挥上述的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功能来稳定地支撑旋转表圈11。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多个支撑部件,说明了具备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具备四个以上的支撑部件。
再者,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各支撑片30中的支撑头部32的上端部形成为曲率半径较大的圆弧面32a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支撑头部32的上端部形成为平坦面。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的缘部的卡住,在支撑头部32的平坦面的外周设置倒角部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多个支撑部件,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构成为,如图11所示,在圆弧面32a与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对应时,圆弧面32a在两点处与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的缘部接触,并且在圆弧面32a不与卡合凹部18对应而从卡合凹部18脱离时,圆弧面32a在一点处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接触,但也可以构成为,根据在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分别相对于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卡合时、脱离时的状态,使第一~第三支撑部件14~16的圆弧面32a对应与卡合凹部18对应时、不对应而脱离时的状态。
如图9所示,在第一旋转限制部件12与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卡合时,如图5所示地位于对置的位置的第一支撑部件14构成为,圆弧面32a与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对应且圆弧面32a在两点处与卡合凹部18的开口部的缘部接触,如图9所示,在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3从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脱离时,如图5所示地位于对置的位置的第二支撑部件15构成为,圆弧面32a不与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对应而从卡合凹部18脱离且圆弧面32a在一点处与旋转表圈11的下表面接触,并且第三支撑部件16成为与第一支撑部件14或第二支撑部件15相同的状态即可。
图10所示的情况也相同。也就是说,在旋转限制部件与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卡合时,支撑部件也与卡合凹部18对应,在旋转限制部件从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脱离时,支撑部件不与卡合凹部18对应而从卡合凹部18脱离,从而能够进一步可靠且良好地防止旋转表圈11的上下方向的晃动,进而能够使旋转表圈11的旋转稳定。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旋转限制部件,设为在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与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卡合时,能够使旋转表圈11仅向一个方向旋转,限制向相反方向旋转,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设置相同角度的倾斜部,第一、第二旋转限制部件12、13的突起部22设为与卡合凹部18的倾斜部对应的形状,不限制向相反方向旋转,并且也可以使旋转表圈11的卡合凹部18的形状呈圆形并使突起部22呈对应的圆形、球状等而不限制向相反方向旋转。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其各变形例中,说明了应用于手表的情况,但本发明并非必须是手表,例如能够应用于旅行手表、闹钟、座钟、挂钟等各种钟表。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包括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旋转部件,其能够旋转地设于装置主体的外周,在与中心轴正交的旋转面的下表面形成卡合凹部;和
三个以上的支撑部件,其至少在三点以上能够滑动地支撑上述旋转部件的上述旋转面,
就上述三个以上的支撑部件而言,与上述旋转部件的上述旋转面对置的上述支撑部件的对置面形成为比上述旋转部件的上述卡合凹部的开口面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旋转限制部件,该旋转限制部件能够卡合分离地与多个卡合凹部的任一个卡合来限制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位置,上述多个卡合凹部沿上述旋转部件的上述旋转面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设于上述旋转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三个以上的支撑部件与上述旋转部件的上述旋转面弹性接触并支撑上述旋转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三个以上的支撑部件与上述旋转部件的上述旋转面弹性地接触并支撑上述旋转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三个以上的支撑部件的上述对置面形成为圆弧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三个以上的支撑部件的上述对置面形成为圆弧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三个以上的支撑部件中的至少在三点进行支撑的三个支撑部件各自的开口角分别比90度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三个以上的支撑部件中的至少在三点进行支撑的三个支撑部件各自的开口角分别比90度大。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三个以上的支撑部件中的至少在三点进行支撑的三个支撑部件各自的开口角分别比90度大。
10.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9任一项中所述的旋转装置。
CN202010203758.0A 2019-03-25 2020-03-20 旋转装置以及钟表 Active CN1117364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99651.9A CN117970764A (zh) 2019-03-25 2020-03-20 旋转装置以及钟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6308A JP6835123B2 (ja) 2019-03-25 2019-03-25 回転装置および時計
JP2019-056308 2019-03-25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99651.9A Division CN117970764A (zh) 2019-03-25 2020-03-20 旋转装置以及钟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36444A CN111736444A (zh) 2020-10-02
CN111736444B true CN111736444B (zh) 2024-03-26

Family

ID=726427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03758.0A Active CN111736444B (zh) 2019-03-25 2020-03-20 旋转装置以及钟表
CN202410299651.9A Pending CN117970764A (zh) 2019-03-25 2020-03-20 旋转装置以及钟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99651.9A Pending CN117970764A (zh) 2019-03-25 2020-03-20 旋转装置以及钟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35123B2 (zh)
CN (2) CN1117364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27651A (zh) * 2021-10-26 2023-04-28 天津海鸥手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手表
CN114088121A (zh) * 2021-11-19 2022-02-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和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9144A (zh) * 2007-05-02 2008-11-05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计时器
EP2672333A1 (fr) * 2012-06-06 2013-12-11 Omega SA Système de lunette tournante
CN104062878A (zh) * 2013-03-21 2014-09-24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及具备开关装置的钟表
CN105308514A (zh) * 2013-06-20 2016-02-03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钟表
CN105988358A (zh) * 2015-02-26 2016-10-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旋转表圈的钟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8189U (zh) * 1985-08-06 1987-02-20
JP3730173B2 (ja) * 2002-01-10 2005-12-21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回転式べゼル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携帯時計
JP4850008B2 (ja) * 2006-09-19 2012-01-11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時計
JP6741397B2 (ja) * 2014-02-10 2020-08-19 ロレックス・ソシエテ・アノニムRolex Sa 携帯時計側及び時計
JP6162667B2 (ja) * 2014-09-09 2017-07-1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回転機ユニット
CH713117B1 (fr) * 2016-11-10 2021-03-15 Breitling Montres Sa Boîte de montre à lunette tournante verrouillable.
JP6880489B2 (ja) * 2017-03-08 2021-06-0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回転装置および時計
CN206819062U (zh) * 2017-05-20 2017-12-29 杨海滨 一种表圈可拆式手表结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9144A (zh) * 2007-05-02 2008-11-05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计时器
EP2672333A1 (fr) * 2012-06-06 2013-12-11 Omega SA Système de lunette tournante
CN104062878A (zh) * 2013-03-21 2014-09-24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及具备开关装置的钟表
CN105308514A (zh) * 2013-06-20 2016-02-03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钟表
CN105988358A (zh) * 2015-02-26 2016-10-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旋转表圈的钟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36444A (zh) 2020-10-02
JP2020159719A (ja) 2020-10-01
JP6835123B2 (ja) 2021-02-24
CN117970764A (zh) 2024-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36444B (zh) 旋转装置以及钟表
US8905631B2 (en) Switch device and timepiece including switch device
CN113985715B (zh) 旋转装置以及钟表
US20070074545A1 (en) Portable apparatus and watch
US20030224737A1 (en) Rotary manipulation type input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EP3435178B1 (en) Case and timepiece
US7335841B2 (en) Button structure for a timepiece and a timepiece having this button structure
JP2018146505A (ja) 回転装置および時計
CN105717781B (zh) 钟表
JP7147916B2 (ja) 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642812B2 (ja)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JP7205732B2 (ja) 回転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時計の製造方法
JP2014026723A (ja) 操作入力部材を備えた機器
JP6919645B2 (ja)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JPWO2014188855A1 (ja) ダイアル装置
EP1139186B1 (en) Wristwatch case
JP5662328B2 (ja) アナログポインティングキー構造
CN111258201B (zh)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JP7098106B2 (ja) 時計
CN111736445B (zh) 外壳、外壳的制造方法以及钟表
JP2000088972A (ja) 指針式時計
JP2022082979A (ja) 時計
JP2016223933A (ja)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KR200307406Y1 (ko) 시계줄잠금장치용 버튼식 잠금고정구
CN116027651A (zh) 一种手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