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27362A - 轮胎试验机 - Google Patents

轮胎试验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27362A
CN111727362A CN201880088770.2A CN201880088770A CN111727362A CN 111727362 A CN111727362 A CN 111727362A CN 201880088770 A CN201880088770 A CN 201880088770A CN 111727362 A CN111727362 A CN 1117273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testing machine
machine according
holding
tire h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877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芝端康二
仁井原建
高僧美树
芝端成元
藤本宽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Corp filed Critical Show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27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73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1Tyre supporting devices, e.g. chuck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2Tyres the tyre co-operating with rotatable rol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轮胎试验简单的轮胎试验机。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对滚动的轮胎(100)以可拆装的方式进行保持的多个轮胎保持部(20),多个轮胎保持部(20)具备第1轮胎保持部(21)和1个或多个第2轮胎保持部(23),其中,所述第1轮胎保持部(21)对滚动的第1轮胎(101)以可拆装的方式进行保持;所述1个或多个第2轮胎保持部(23)对滚动的第2轮胎(102)以可拆装的方式进行保持,1个或多个第2轮胎保持部(23)保持第2轮胎(102),以产生与第1轮胎(101)的转向产生的横向的力相反方向的力。

Description

轮胎试验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试验机(tire tester)。
背景技术
在对轮胎特性进行测定的轮胎试验中,通过使轮胎滚动(转动)来测量作用在轮胎上的载荷。
据此,不具有推进力的下述专利文献1的轮胎试验机被搭载于车辆等移动体。然后,通过移动体的移动来使轮胎滚动,从而测量作用于轮胎的载荷。
另一方面,在下述专利文献2所示的固定式的轮胎试验机中,利用轮胎滚动装置来使轮胎滚动。此外,轮胎滚动装置具备一对滚筒和架设于一对滚筒的环状的传动带,并且,当通过一对滚筒的旋转而驱动传动带时,配置于传动带上的轮胎进行滚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156087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13778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另外,在轮胎试验中,通过使轮胎转向来测量作用于轮胎的横向力。在此,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将轮胎试验机搭载于移动体,并且对轮胎赋予转向角时,会对移动体作用横向的力,从而有可能使移动体蛇形摇摆行驶。
对此,为了做到即使对移动体作用横向的力也不会使移动体蛇形摇摆行驶而考虑要移动体的重量化/大型化,但是,需要准备重量化/大型化了的移动体,从而无法简单地实施轮胎试验而变得不方便。
另外,对于轮胎滚动装置的传动带而言,在因与轮胎进行摩擦而产生反作用力时轮胎滚动的情况下,产生滚筒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力即产生横向的力来作为反作用力。据此,如专利文献2那样,在利用了轮胎滚动装置的情况下,担忧传动带会产生位置偏移,或者传动带从滚筒脱落。另外,在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位置偏移、从滚筒脱落的情况发生而考虑调整传动带的张力,但需要进行调整传动带的张力的作业,因而不方便。
鉴于上述情况,希望开发出一种能够消除上述各种不方便的轮胎试验机,即希望开发出一种能够简单地实施轮胎试验的轮胎试验机。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实施轮胎试验的轮胎试验机。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轮胎试验机的特征在于,具备以可拆装的方式保持滚动的轮胎的多个轮胎保持部,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至少具备以可拆装的方式保持滚动的第1轮胎的第1轮胎保持部和以可拆装的方式保持滚动的第2轮胎的第2轮胎保持部,所述第1轮胎保持部保持所述第1轮胎,以产生与所述第2轮胎的转向产生的横向的力相反方向的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抵消作用于轮胎试验机所安装的移动体或者被牵引体的横向的力,从而能够抑制移动体或者被牵引体的蛇形摇摆行驶。据此,不需要准备大型化和重量化的移动体而能使轮胎试验变得简单。
另外,能够使由轮胎试验机保持的轮胎滚动而抵消传动带上产生的力(横向的力(滚筒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力),从而能够抑制传动带的位置偏移。据此,不需要进行调整传动带的张力的作业,从而使轮胎试验变得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前侧的上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上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的俯视图。
图3是放大第1实施方式的左轮胎保持部周边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图2的IV-IV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中,致动器驱动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的俯视图。
图7是从上方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中,两个致动器驱动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从上方观察搭载有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的四轮车辆的俯视图。
图9是从上方观察搭载有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轮胎试验机的四轮车辆的俯视图。
图10是剖视观察具备驱动机构和制动机构的左轮胎保持部的剖视图。
图11是从后方观察第4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的后视图。
图12是从上方观察第4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的俯视图。
图13是从上方观察第4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中,驱动三个致动器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4是从后方观察第4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轮胎试验机的后视图。
图15是从后方观察第4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轮胎试验机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轮胎试验机1具备对滚动的轮胎100以可拆装的方式进行保持的多个轮胎保持部20。
多个轮胎保持部20具备第1轮胎保持部21和第2轮胎保持部23(1个或多个),其中,第1轮胎保持部21对滚动的第1轮胎101以可拆装的方式进行保持;第2轮胎保持部23(1个或多个)对滚动的第2轮胎102以可拆装的方式进行保持。
而且,第2轮胎保持部23(1个或多个)构成为,保持第2轮胎102以产生与第1轮胎101的转向产生的横向的力(参照图5的箭头F3)相反方向的力(参照图5的箭头F4)。
据此,能够抵消作用于轮胎试验1所搭载的移动体或者被牵引体的横向的力,从而能够抑制移动体或者被牵引体的蛇形摇摆行驶。
接着,说明具体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至第4实施方式。在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针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具备多个轮胎保持部20、致动器40和传递部50,其中,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20被安装于由移动体(未图示)牵引的被牵引体10,并且对通过移动体的移动进行滚动的轮胎100以可拆装的方式进行保持;所述致动器40生成驱动力;所述传递部50向轮胎保持部20传递致动器40的驱动力。
此外,移动体可列举出例如可自主行驶的二轮车辆、三轮车辆、四轮车辆。
另外,轮胎试验机1具备载荷测量部2(参照图4)、未图示的转向角测量器(前束角测量器)、温度测量器4(参照图1、图4)、未图示的俯仰(pitch)传感器和未图示的转弯横向加速度测量器,其中,所述载荷测量部2测量作用于轮胎100的力(载荷);所述未图示的转向角测量器能够测量轮胎100的转向角(前束角);所述温度测量器4测定轮胎100的表面温度。
如图1、图2所示,被牵引体10具备被连结部11、前主体12和主体部13,其中,所述被连结部11以自如拆装的方式连结于移动体的连结部;所述前主体12从被连结部11向后方一分为二进行延伸而俯视观察呈大致V字形;所述主体部13被配置于前主体12的后方且俯视观察呈矩形框状。
被连结部11、前主体12和主体部13分别以通过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的中心线M1为基准而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参照图2)。
前主体12和主体部13分别通过对中空的金属制框架的端部彼此进行焊接接合而形成。
另外,在主体部13的后部的下侧设置有一对长板件14、15和支承板16,所述一对长板件14、15彼此前后分离且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支承板16从一对长板件14、15向后方延伸,并且对致动器40进行支承。
如图1所示,多个轮胎保持部20具备右轮胎保持部21和左轮胎保持部23,其中,所述右轮胎保持部21被安装于比被牵引体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M1靠右侧的位置,并且对右轮胎101进行保持;所述左轮胎保持部23被安装于比中心线M1靠左侧的位置,并且对左轮胎102进行保持。据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保持部20以其被安装的移动体或者被牵引体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M1为基准,左右分别配置有一个。
另外,右轮胎保持部21具有能够调整右轮胎101的转向角的右侧转向角调整部22,左轮胎保持部23具有能够调整左轮胎102的转向角的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参照图3)。
如图2所示,多个轮胎保持部20(右轮胎保持部21和左轮胎保持部23)以其被安装的被牵引体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M1为基准,被配置为左右对称。
另外,右轮胎保持部21和左轮胎保持部23以中心线M1为基准而形成为左右对称的相同结构。据此,关于右轮胎保持部21和左轮胎保持部23的说明,以左轮胎保持部23为代表进行说明,并且省略右轮胎保持部21的说明。
如图3、图4所示,左轮胎保持部23具备固定部26、上臂27、下臂28和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其中,所述固定部26被固定于被牵引体10的主体部13的左侧部;所述上臂27从固定部26的上部向左侧延伸;所述下臂28从固定部26的下部向左侧延伸;所述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被配置于上臂27与下臂28之间。
如图4所示,在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的中央部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孔部24a。另外,在该孔部24a内,通过轴承24b嵌入有车轴25。
车轴25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轴部件。在车轴25的左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凸缘25a。
在凸缘25a上安装有车轮103的轮毂104。据此,左轮胎102以绕车轴25的旋转轴线O1可旋转(可滚动)的方式被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支承。
此外,轮毂104通过未图示的螺栓被紧固于车轴25,从而使左轮胎102可拆装。
如图3所示,在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的下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且彼此前后分离的一对下方突出部24c。在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的前部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前方突出部24d。
另外,在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的上方设置有上侧球形接头29。在一对下方突出部24c之间设置有下侧球形接头30。在前方突出部24d上设置有前侧球形接头31。
如图4所示,上侧球形接头29具备球头螺栓(ball stud)29a和球窝29c,其中,所述球头螺栓29a从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的上部向上方延伸,并且在其上端形成有球体29b;所述球窝29c呈环状,并且将球体29b以自如滚动的方式内嵌其中。
下侧球形接头30具备球头螺栓30a和球窝30c,其中,所述球头螺柱30a在一对下方突出部24c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中央部形成有球体30b;所述球窝30c呈环状,并且将球体30b以自如滚动的方式内嵌其中。
如图3所示,前侧球形接头31具备球头螺栓31a和球窝31c,其中,所述球头螺栓31a被支承于后述的左侧连杆部53的左端部且沿上下延伸,并且在其上端形成有球体31b;所述球窝31c呈环状,并且将球体31b以自如滚动的方式内嵌其中,球窝31c被前方突出部24d支承。
上侧球形接头29的球窝29c被固定于上臂27,下侧球形接头30的球窝30c被固定于下臂28。即,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的上下两侧通过上侧球形接头29和下侧球形接头30被上臂27和下臂28支承。
因此,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能够绕通过上侧球形接头29的球体29b的中心C1和下侧球形接头30的球体30b的中心C2的旋转轴线O2转动。据此,通过使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旋转,能够调整左轮胎102的转向角。此外,在下述中,将旋转轴线O2称为转向轴线O2。
如图3所示,下臂28朝向固定部26侧延伸且在中途被一分为二而俯视观察形成为大致Y字形。另外,在下臂28的左端部固定有下侧球形接头30的球窝30c。据此,下侧球形接头30的球体30b的中心C2与固定部26之间的距离L1恒定。
除此以外,在下臂28的下支承部上设置有加强部28a,所述加强部28a向右斜上方延伸并且与固定部26连结。
上臂27具备上侧支承片27a、上侧腿部27b和连结部27c,其中,所述上侧支承片27a呈棱柱状,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对球窝29c进行支承;所述上侧腿部27b从上侧支承片27a的下方朝向固定部26侧延伸且在中途被一分为二而俯视观察呈大致Y字形;所述连结部27c连结上侧支承片27a和上侧腿部27b。
如图4所示,在上侧腿部27b的左端部的上表面形成有孔部27d。在连结部27c的下部设置有被插入孔部27d的棒状的销27e。在上侧支承片27a的右部形成有通孔27f,所述通孔27f沿上下方向贯通,供连结部27c插入。而且,上侧支承片27a与被插入通孔27f内的连结部27c卡合,并且上侧支承片27a以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不发生位置偏移的方式被支承于上侧腿部27b。
另外,上侧腿部27b的孔部27d一共形成有三个,并且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因此,通过改变插入销27e的孔部27d的位置,能够改变上侧球形接头29的球体29b的中心C1与固定部26之间的距离L2。综上所述,通过改变距离L2而使左轮胎102的转向轴线O2沿左右方向倾斜,从而能够改变轮胎100的外倾角(camber angle)。换言之,左轮胎保持部23(轮胎保持部20)作为能够改变外倾角的外倾角变更部,具有长度恒定的下臂28、自如伸缩的上臂27和上侧球形接头29以及下侧球形接头30,该上侧球形接头29以及下侧球形接头30用于对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以自如倾倒的方式进行支承。
如图3所示,固定部26具备第1板部32和第2板部33,其中,所述第1板部32呈板状,通过焊接而被固定于被牵引体10的主体部13,并且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2板部33沿第1板部32的左表面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接合上臂27和下臂28。
如图4所示,在第1板部32的中央部形成有向左侧突出的突起32a。在第2板部33的中央部形成有与突起32a相对应而沿左右方向贯通的通孔33a,并且在该通孔33a内插入有突起32a。而且,第2板部33通过贯穿第2板部33并且与第1板部32的内螺纹孔33b旋合的两个螺栓34(参照图3)被紧固,从而固定于第1板部32。
突起32a的外周面和通孔33a的内周面形成为圆形。即,能够绕突起32a的中心线O3来改变第2板部33相对于第1板部32的安装角度。综上所述,通过改变第2板部33相对于第1板部32的安装角度,能够使左轮胎102的转向轴线O2沿前后方向倾斜,即能够改变后倾角(caster angle)。
此外,第1板部32的内螺纹孔33b以中心线O3为中心而沿周向形成有多个。据此,即使改变了后倾角之后也能够使螺栓34与内螺纹孔33b旋合而将第2板部33进行固定。
如图4所示,载荷测量部2是六分力测力仪,其介设于轮毂104与车轮103之间,对输入于左轮胎102的力(载荷)进行测量。
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可以在载荷测量部2内配置编码器(encoder:未图示),从而对轮胎100的转速进行测量。
另外,以使载荷测量部2的输入部(用于测量载荷的输入部)与车轮103侧连结的方式将载荷测量部2介设于轮毂104与车轮103之间。
此外,在本发明中,载荷测量部2的位置并不限定于轮毂104与车轮103之间。只要将载荷测量部2介设于左轮胎保持部23与左轮胎102之间即可。据此,载荷测量部2可以介设于车轴25与轮毂104之间,或者,也可以介设于车轴25与轴承24b之间。或者,也可以将载荷测量部2以介设于车轮103与左轮胎102之间的方式安装于车轮103的外周侧。
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是,转向角测量器(前束角测量器)被安装于上臂27,并且朝向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照射激光,从而对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的旋转角,即左轮胎102的转向角进行测量。
温度测量器4被安装于L字形的器具4a,并且被配置于左轮胎102的上方,用于对轮胎100的表面温度进行测定,其中,器具4a被固定于被牵引体10的主体部13。
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是,俯仰传感器(pitch sensor)是对绕沿左右方向贯穿被牵引体10的轴线而作用的旋转转矩,即俯仰进行测量的设备。根据该俯仰传感器,能够判断载荷测量部2所测量出的值是否适当。
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是,在被牵引体10转弯的情况下,当作用于在内周侧滚动的轮胎100和在外周侧滚动的轮胎100的载荷不同时,转弯横向加速度测量器用于对作用于该内周侧的轮胎100和外周侧的轮胎100的各自的载荷进行测量。
此外,上述的载荷测量部2、转向角测量器(前束角测量器)和温度测量器4不仅被设置于左轮胎保持部23侧,还被设置于右轮胎保持部21侧,从而能够对作用于右轮胎101的载荷、右轮胎101的转向角(前束角)和右轮胎101的温度进行测量。
如图2所示,致动器40是伺服马达,其用于改变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的转向角。
在俯视观察时,致动器40的输出轴41与中心线M1重合,而将致动器40配置于被牵引体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M1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器40被设置于被牵引体10的下侧。据此,能够提高设置有致动器40的移动体或者被牵引体10的布局性。此外,在本发明中,致动器40的位置并不限定于移动体或者被牵引体10的下侧。
传递部50具备动力转换部51、右侧连杆部52和左侧连杆部53,其中,所述动力转换部51被固定于一对长板件14、15之间,并且与输出轴41连结;所述右侧连杆部52与右侧转向角调整部22连结;所述左侧连杆部53与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连结。
动力转换部51具备被配置于一对长板件14、15之间的壳体51a和贯穿前侧的长板件14的第1滑动轴51b和第2滑动轴51c。
第1滑动轴51b被配置于比中心线M1靠右侧的位置,并且与右侧连杆部52的左端部连结。第2滑动轴51c被配置于比中心线M1靠左侧的位置,并且与左侧连杆部53的右端部连结。
另外,第1滑动轴51b沿左右方向自如滑动(参照图2的箭头A1、A2)。同样,第2滑动轴51c沿左右方向自如滑动(参照图2的箭头B1、B2)。
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是,在壳体51a内具备梯形螺钉、第1连杆机构和第2连杆机构,其中,所述梯形螺钉与输出轴41连结,并且将旋转运动转换为前后运动;所述第1连杆机构将梯形螺钉的前后运动转换为第1滑动轴51b的左右运动;所述第2连杆机构将梯形螺钉的前后运动转换为第2滑动轴51c的左右运动。
右侧连杆部52和左侧连杆部53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棒状的零部件。
左侧连杆部53的左端部通过前侧球形接头31(参照图3)而与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的前方突出部24d连结。
另外,右侧连杆部52的右端部通过前侧球形接头31而与右侧转向角调整部22的前方突出部连结。
据此,当致动器40驱动而第1滑动轴51b和第2滑动轴51c向左右方向移动时,右侧转向角调整部22和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绕转向轴线O2转动,从而改变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的转向角。
另外,动力转换部51的第1连杆机构和第2连杆机构进行转换,以使第1滑动轴51b和第2滑动轴51c彼此向左右方向相反侧滑动。因此,右侧连杆部52和左侧连杆部53通过致动器40的驱动而彼此向左右方向相反侧移动。
据此,当致动器40的输出轴41向一个方向转动时,第1滑动轴51b向左侧(图2的箭头A1的方向)移动,第2滑动轴51c向右侧(图2的箭头B1的方向)移动。其结果,如图5所示,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彼此向内侧转向,从而成为前束(toe-in)状态。
另外,当致动器40的输出轴41向另一个方向转动时,第1滑动轴51b向右侧(图2的箭头A2的方向)移动,第2滑动轴51c向左侧(图2的箭头B2的方向)移动。其结果,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是,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彼此向外侧转向,从而成为后束(toe-out)状态。
综上所述,通过右侧连杆部52和左侧连杆部53的移动来改变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的前束角。
据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右侧转向角调整部22相当于能够调整右轮胎101的前束角的右侧前束角调整部,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相当于能够调整左轮胎102的前束角的左侧前束角调整部,转向角测量仪相当于能够测量轮胎100的前束角的前束角测量器。
如上所述,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当移动体移动时,被牵引体10被牵引而使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滚动。而且,当致动器40驱动时,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转向,并且在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上作用横向力(参照图5的箭头F1、F2)等载荷。而且,作用于右轮胎101的横向力F1通过由右轮胎保持部21所保持的载荷测量部2来进行测量。另外,作用于左轮胎102的横向力F2通过由左轮胎保持部23所保持的载荷测量部2来进行测量。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能够对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的轮胎特性进行测定。
此外,在向安装有右轮胎保持部21和左轮胎保持部23的被牵引体10传递横向力F1、F2时,在该横向力F1、F2中包括横向(左右方向)的力F3、F4。即,在被牵引体10上作用有横向的力F3、F4。
在此,由于在对横向力进行测量的情况下的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成为前束状态或者后束状态,因此,作用于右轮胎101的横向力F1和作用于左轮胎102的横向力F2彼此在左右方向上朝向相反侧。据此,传递给被牵引体10的横向的力F3、F4也彼此在左右方向上朝向相反侧。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右轮胎保持部21和左轮胎保持部23被配置为以被牵引体10的中心线M1为基准而左右对称,因此,通过右轮胎保持部21和左轮胎保持部23而传递给被牵引体10的横向的力F3、F4存在于同一作用线上。因此,作用于被牵引体10的横向的力F3、F4被抵消,从而能够抑制轮胎试验机1的蛇形摇摆行驶。
另外,由于利用一个致动器40使左右的连杆(右侧连杆部52和左侧连杆部53)驱动,从而使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转向,因此,能够同时执行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的转向,并且能够使该转向角成为相同角度。据此,被牵引体10蛇形摇摆行驶的可能性极低,并且载荷测量部2的测量精度显著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上臂27伸缩(改变插入销27e的孔部27d的位置),并且使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向车宽方向内侧或者外侧倾倒,从而能够成为正外倾角(positive camber)(L1>L2的情况),或者成为负外倾角(negative camber)(L2>L1的情况)。
此外,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通过前侧球形接头31而与左侧连杆部53连结,从而相对于左侧连杆部53也自如倾倒。据此,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的倾倒不会被左侧连杆部53所影响。
另外,即使改变了外倾角,之后当左侧连杆部53滑动时,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的前方突出部24d被向车宽方向推压,使左侧转向角调整部24转动。据此,即使改变了外倾角,之后也能够使左轮胎102转向。
而且,由于具备转向角测量器(前束角测量器),因此,即使改变了外倾角,之后也能够准确地测量轮胎100(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的转向角(前束角)。
如上所述,在第1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具备用于改变多个轮胎100的转向角的一个致动器40,通过该一个致动器来改变多个轮胎100的前束角的例子。接着,说明具备改变多个轮胎100的转向角的多个致动器,并且通过多个致动器来改变轮胎的前束角的轮胎试验机。
(第2实施方式)
如图6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A具备多个轮胎保持部20(右轮胎保持部21和左轮胎保持部23)、多个致动器40A和多个传递部50A,其中,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20被安装于由移动体牵引的被牵引体10,并且对轮胎100以可拆装的方式进行保持;所述多个致动器40A被安装于被牵引体10;所述多个传递部50A将致动器40A的驱动力传递给轮胎保持部20。
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A具备载荷测量部2,所述载荷测量部2介设于轮胎保持部20(右轮胎保持部21和左轮胎保持部23)与轮胎100(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之间。
而且,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是,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A具备转向角测量仪(前束角测量仪)、温度测量器、俯仰传感器和转弯横向加速度测量器。
据此,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A与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在以下方面不同:具备多个致动器40A来代替一个致动器40的方面和具备多个传递部50A来代替一个传递部50的方面。
下面,着重于不同方面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A。
多个致动器40A和多个传递部50A对应于轮胎100(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的个数而分别设置有两个。
若详细地进行说明,则多个致动器40A具备右致动器42和左致动器43,其中,所述右致动器42被配置于比被牵引体10的中心线M1靠右侧的位置;所述左致动器43被配置于比被牵引体10的中心线M1靠左侧的位置。
传递部50A具备右传递部54和左传递部55,其中,所述右传递部54被配置于比被牵引体10的中心线M1靠右侧的位置;所述左传递部55被配置于比被牵引体10的中心线M1靠左侧的位置。
右传递部54具备右动力转换部54a和右侧连杆部54c,其中,所述右动力转换部54a与右致动器42的输出轴42a连结;所述右侧连杆部54c连结右动力转换部54a的输出轴(右滑动轴54b)和右轮胎保持部21的右侧转向角调整部。
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是,右动力转换部54a具备梯形螺钉和连杆机构,其中,所述梯形螺钉与输出轴42a连结,并且将旋转运动转换为前后运动;所述连杆机构将梯形螺钉的前后运动转换为输出轴(右滑动轴54b)的左右运动。
据此,通过驱动右致动器42,右滑动轴54b和右侧连杆部54c进行滑动,从而能够调整由右轮胎保持部21所保持的右轮胎101的转向角。
左传递部55具备左动力转换部55a和左侧连杆部55c,其中,所述左动力转换部55a与左致动器43的输出轴43a连结;所述左侧连杆部55c连结左动力转换部55a的输出轴(左滑动轴55b)和左轮胎保持部23的左侧转向角调整部。
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是,左动力转换部55a具备梯形螺钉和连杆机构,其中,所述梯形螺钉与输出轴43a连结,并且将旋转运动转换为前后运动;所述连杆机构将梯形螺钉的前后运动转换为输出轴(左滑动轴55b)的左右运动。
据此,通过驱动左致动器43,左滑动轴55b和左侧连杆部55c进行滑动,从而能够调整由左轮胎保持部23所保持的左轮胎102的转向角。
如上所述,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A,能够分别单独地调整右轮胎101的转向角和左轮胎102的转向角。因此,在轮胎试验的实施期间,能够仅使右轮胎101向内侧转向,即能够仅向右轮胎101作用横向力F5(参照图7),而不使左轮胎102转向。
另外,在担忧由于产生横向力F5而向被牵引体10传递横向的力F6(参照图7),从而使轮胎试验机1A发生蛇形摇摆行驶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使左轮胎102向内侧转向而成为前束状态,并且向左轮胎102作用横向力F7。此外,右轮胎101的转向角θ3和左轮胎102的转向角θ4设定为相同角度。
据此,向被牵引体10传递向左的力F6和向右的力F8,而将横向的力F6、F8抵消,从而能够抑制被牵引体10的蛇形摇摆行驶。
在此,对被牵引体10进行的右轮胎保持部21或者左轮胎保持部23的组装有可能会产生误差。
对于这种误差而言,例如在右致动器42和左致动器43未驱动的初始状态下,虽然右轮胎101的转向角为0°且为正常,但是有可能会引起仅左轮胎102转向这样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样的状态下,能够使右致动器42和左致动器43中的左致动器43单独驱动,以使由转向角测量仪所测量出的左轮胎102的转向角为0°的方式进行调整。即,即使对被牵引体10进行的右轮胎保持部21或者左轮胎保持部23的组装产生了误差,也能够对该误差进行校正。
另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轮胎试验机1A的搬运过程中,例如使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彼此向左侧转向,能够使轮胎试验机1A的前进路线向左侧改变。据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轮胎试验机1A的移动。
如上所述,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被搭载于被牵引体10的轮胎试验机,接着说明被搭载于四轮车辆的轮胎试验机。
(第3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B具备多个轮胎保持部20、致动器40和传递部50,其中,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20被安装于作为可自主行驶的移动体的四轮车辆200;所述传递部50将致动器40的驱动力传递给轮胎保持部20。
多个轮胎保持部20具备右轮胎保持部21和左轮胎保持部23,其中,所述右轮胎保持部21被安装于比其被安装的四轮车辆(移动体)200的中心线M2靠右侧的位置,并且对右轮胎101进行保持;所述左轮胎保持部23被安装于比其被安装的四轮车辆(移动体)200的中心线M2靠左侧的位置,并且对左轮胎102进行保持。
右轮胎保持部21和左轮胎保持部23被配置为以四轮车辆(移动体)200的中心线M2为基准的左右对称。
致动器40被配置于其被安装的四轮车辆(移动体)200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M2。
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B具备载荷测量部2,其中,所述载荷测量部2介设于轮胎保持部20(右轮胎保持部21和左轮胎保持部23)与轮胎100(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之间。
而且,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是,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B具备转向角测量仪(前束角测量器)、温度测量器、俯仰传感器和转弯横向加速度测量器。
此外,在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B的各个结构中,虽然安装对象不同,但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的各个结构为相同结构。
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B被搭载于四轮车辆200的后部,并且右轮胎保持部21、左轮胎保持部23、致动器40和传递部50分别被固定于四轮车辆200的车身。
四轮车辆200是通过前轮201、202的驱动而推进的前轮驱动式的车辆。而且,由右轮胎保持部21所保持的右轮胎101构成四轮车辆200的右后轮,由左轮胎保持部23所保持的左轮胎102构成左后轮。
据此,当四轮车辆200通过前轮201、202的驱动而行驶时,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滚动。
如上所述,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B,当四轮车辆200正在行驶时,若致动器40驱动,则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转向(参照图8的箭头),并且向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作用横向力等载荷。
另外,由于使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成为前束状态或者后束状态,因此,作用于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的横向力彼此朝向相反方向。据此,作用于四轮车辆200的横向的力被抵消,从而能够抑制四轮车辆200的蛇形摇摆行驶。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通过一个致动器40而使两个轮胎100(右轮胎101、左轮胎102)动作的轮胎试验机1B搭载于四轮车辆200的例子,但也可以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将具备与动作的轮胎的个数相同数量的致动器的轮胎试验机搭载于四轮车辆。下面,说明其变形例。
如图9所示,变形例所涉及的轮胎试验机1C具备多个轮胎保持部20(右轮胎保持部21和左轮胎保持部23)、多个致动器40A(右致动器42和左致动器43)和多个传递部50A(右传递部54和左传递部55),其中,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20被安装于作为可自主行驶的移动体的四轮车辆;所述多个传递部50A将致动器40A的驱动力传递给轮胎保持部20。
多个轮胎保持部20(右轮胎保持部21和左轮胎保持部23)被配置为以其被安装的四轮车辆(移动体)200的中心线M2为基准的左右对称。
变形例的轮胎试验机1C具备载荷测量部2,所述载荷测量部2介设于轮胎保持部20(右轮胎保持部21和左轮胎保持部23)与轮胎100(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之间。
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是,轮胎试验机1C具备转向角测量仪(前束角测量仪)、温度测量器、俯仰传感器和转弯横向加速度测量器。
轮胎试验机1C被搭载于通过前轮201、202的驱动而推进的前轮驱动式的四轮车辆200的后部,由右轮胎保持部21所保持的右轮胎101构成四轮车辆200的右后轮,由左轮胎保持部23所保持的左轮胎102构成左后轮。据此,当四轮车辆200通过前轮201、202的驱动而行驶时,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滚动。
根据这样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轮胎试验机1C,当四轮车辆200正在行驶时,若右致动器42和左致动器43中的一方驱动,则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中的一方转向,并且向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的一方作用横向力等载荷。
另外,在由于产生横向力而四轮车辆200有可能会发生蛇形摇摆行驶的情况下,驱动右致动器42和左致动器43中的另一方,使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转向,以使其成为前束状态或者后束状态。据此,作用于四轮车辆200的横向的力被抵消,从而能够抑制四轮车辆200的蛇形摇摆行驶。
如上所述,说明了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
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中,为了测量作用于右轮胎101和左轮胎102的载荷,而在右轮胎保持部21和左轮胎保持部23的两侧设置了载荷测量部2,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仅在保持作为测定轮胎特性的对象的轮胎的轮胎保持部的一方设置载荷测量部2。即,只要本发明的载荷测量部2介设于右轮胎保持部21与右轮胎101之间和左轮胎保持部23与左轮胎102之间中的至少一方即可。据此,在本发明中,只要具备1个或多个载荷测量部2即可。
同样,对于转向角测量器(前束角测量器)而言,也可以设置于右轮胎保持部21和左轮胎保持部23中的至少一方。
而且,对于温度测量器4而言,也是只要设置于移动体(四轮车辆200)或者被牵引体10的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方即可。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1A中,在被牵引体10的重量较小,并且将轮胎100向路面推压的力较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被牵引体10上设置能够承载重物的载物台,来调整作用于轮胎100的负载。
另外,如图10所示,轮胎保持部20可以具有用于使轮胎100驱动的驱动机构60,或者也可以具有用于对轮胎100赋予制动力的制动机构70。
若详细地进行说明,则驱动机构60具备未图示的电动马达和减速部62,其中,所述电动马达被收容于由左轮胎保持部23(轮胎保持部20)所固定的壳体内61;所述减速部62使电动马达的驱动力减速,并且传递给车轴25。
另外,制动机构70具备制动盘71和制动钳72,其中,所述制动盘71从车轴25的外周面突出;所述制动钳72被固定于左轮胎保持部23(轮胎保持部20)。
此外,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与车轴25联动,因此可以将电动马达利用为再生制动器。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是轮胎保持部不具有转向角调整部而无法改变轮胎的转向角的轮胎试验机。据此,也可以是也不具有使转向角调整部旋转的致动器、传递部的轮胎试验机。
换言之,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仅具备多个轮胎保持部20和载荷测量部2,其中,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20被安装于可自主行驶的四轮车辆(移动体)200或者由四轮车辆200牵引的被牵引体10,并且对通过四轮车辆(移动体)200的移动而滚动的轮胎以可拆装的方式进行保持;所述载荷测量部2介设于多个轮胎保持部20中的至少一个轮胎保持部20与轮胎100之间,并且对作用于轮胎100的载荷进行测量。
这是由于,即使是这样的结构,通过在被牵引体10、四轮车辆200上以预先成为前束状态或者后束状态的方式安装轮胎保持部20,也能够抵消在被牵引体10等上所产生的横向的力。
接着,说明应用了固定式的轮胎试验机的例子。
(第4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轮胎滚动装置300。
如图11所示,轮胎滚动装置300具备左滚筒301、右滚筒302、传动带303和未图示的马达,其中,所述左滚筒301和右滚筒302彼此被分离配置;所述传动带303被悬架于左滚筒301和右滚筒302,为钢制且呈环状;所述马达用于使左滚筒301和右滚筒302旋转。而且,当左滚筒301和右滚筒302通过未图示的马达的驱动而旋转时,传动带303驱动,并且与传动带303的上表面抵接的轮胎100滚动。
如图12所示,第4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D具备多个轮胎保持部320(第1轮胎保持部321-第3轮胎保持部323)和载荷测量部2,其中,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320对在轮胎滚动装置300的传动带303上滚动的轮胎100(第1轮胎111-第3轮胎113)以可拆装的方式进行保持;所述载荷测量部2介设于多个轮胎保持部320中的至少一个轮胎保持部320(第1轮胎保持部321)与轮胎100(第1轮胎111)之间,并且对作用于轮胎100(第1轮胎111)的力进行测量。
多个轮胎保持部320具备第1轮胎保持部321、第2轮胎保持部322和第3轮胎保持部323,其中,所述第1轮胎保持部321用于保持第1轮胎111;所述第2轮胎保持部322用于保持第2轮胎112;所述第3轮胎保持部323用于保持第3轮胎113。
第1轮胎保持部321、第2轮胎保持部322和第3轮胎保持部323具备固定部26、上臂27、下臂(未图示)和转向角调整部(未图示),其中,所述固定部26被固定于在轮胎滚动装置300的旁边(前侧)所设置的基座310上;所述上臂27和下臂从固定部26向传动带侧延伸;所述转向角调整部以自如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上臂27和下臂,该结构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右轮胎保持部21、左轮胎保持部23为相同结构。
第1轮胎保持部321被配置于左右方向中央部,并且第1轮胎111与传动带303的上侧表面303a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抵接。
第2轮胎保持部322与第1轮胎保持部321的右侧分离配置,且第2轮胎112与传动带303的上侧表面303a的右侧抵接。
第3轮胎保持部323与第1轮胎保持部321的左侧分离配置,且第3轮胎113与传动带303的上侧表面303a的左侧抵接。
根据以上所述,由多个轮胎保持部320所保持的各轮胎100与传动带3的外周面抵接,并且通过带303的驱动而滚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载荷测量部2仅被设置于第1轮胎保持部321,从而能够测量作用于第1轮胎111的载荷。除此以外,轮胎试验机1D具备未图示的转向角测量器和温度测量器4,其中,所述转向角测量器用于测量第1轮胎的转向角;所述温度测量器4用于测定第1轮胎111的表面温度。
另外,轮胎试验机1D具备多个致动器(未图示)和三个传递部350,其中,所述多个致动器用于改变多个轮胎100(第1轮胎111、第2轮胎112和第3轮胎113)的转向角;所述三个传递部350用于将致动器的驱动力传递给第1轮胎保持部321、第2轮胎保持部322和第3轮胎保持部323
如上所述,根据第4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D,当轮胎滚动装置300的马达驱动并且传动带303驱动时,第1轮胎111、第2轮胎112和第3轮胎113滚动。而且,当使致动器驱动而仅使第1轮胎111转向时,会对第1轮胎111作用横向力F9(参照图13)等载荷。
另外,当由于传动带303与第1轮胎111摩擦而第1轮胎111滚动时,会产生作为反作用的力的横向的力(滚筒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力)F10(参照图13)。
在此,在由传动带303所产生的横向的力(滚筒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力)F10较大而有可能使传动带303沿着滚筒(左滚筒301、右滚筒302)移动而位置偏移,或者传动带303从滚筒脱落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会使第2轮胎112和第3轮胎113转向。
由此,由于在第2轮胎112和第3轮胎113上产生横向力F11、F12,因此,在传动带303上会产生作为反作用的力的滚筒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力F13、F14。
另外,使第2轮胎112和第3轮胎113向与第1轮胎111相反的方向转向。由此,在传动带303上产生的F10与F13、F14在前后方向上朝向相反一侧。
而且,第2轮胎112的转向角θ6和第3轮胎113的转向角θ7设定为第1轮胎111的转向角θ5的一半。由此,使F13和F14合成的力的大小与F10的大小均等。
根据上述记载,在传动带303上所产生的滚筒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力F10、F13、F14被抵消,从而能够抑制传动带303的位置偏移等。
以上说明了第4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D,但是,在本发明中,关于与传动带抵接的轮胎的位置、轮胎的个数,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例子。
下面,说明改变了轮胎的位置的第1变形例和改变了轮胎的个数的第2变形例。
如图14所示,与第4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机1D相同,第1变形例的轮胎试验机1E具备三个轮胎保持部320(第1轮胎保持部321、第2轮胎保持部322、第3轮胎保持部323)。
第1轮胎保持部321被配置于左右方向中央部,并且第1轮胎111与传动带303的上侧表面303a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抵接。
第2轮胎保持部322被配置于左滚筒301的左侧,并且第2轮胎112与传动带303的左侧表面303b抵接。
第3轮胎保持部323被配置于右滚筒302的右侧,并且第3轮胎113与传动带303的右侧表面303c抵接。
根据这样的轮胎试验机1E,通过使第2轮胎112和第3轮胎113向与第1轮胎111的转向方向相反的方向滚动,也能够抵消在传动带303上所产生的滚筒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力。另外,由于传动带303的左侧被第2轮胎112与左滚筒301夹持,并且传动带303的右侧被第3轮胎113与右滚筒302夹持,因此更不容易发生传动带303的位置偏移等。
如图15所示,第2变形例的轮胎试验机1F具备两个轮胎保持部320(外周侧轮胎保持部324、内周侧轮胎保持部325)。
外周侧轮胎保持部324被配置于左右方向中央部,并且第1轮胎111与传动带303的上侧表面303a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抵接。
内周侧轮胎保持部325被配置于左右方向中央部,并且第2轮胎112与传动带303的上侧背面303d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抵接。
即,由多个轮胎保持部320所保持的多个轮胎100中的至少一个轮胎(第2轮胎112)与传动带303的内周面抵接,并且通过传动带303的驱动而滚动。
根据该轮胎试验机1F,通过使第1轮胎111和第2轮胎112彼此向相反方向滚动,也能够抵消在传动带303上所产生的横向的力(滚筒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力)。另外,由于传动带303的上侧被第1轮胎111和第2轮胎112夹持,因此更不容易发生传动带303的位置偏移等。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1D、1E、1F:轮胎试验机;2:载荷测量部;4:温度测量器;10:被牵引体;20:轮胎保持部;21:右轮胎保持部;22:右侧转向角调整部(右侧前束角调整部);23:左轮胎保持部;24:左侧转向角调整部(左侧前束角调整部);25:车轴;26:固定部;27:上臂;28:下臂;29:上侧球形接头;30:下侧球形接头;40、40A:致动器;42:右致动器;43:左致动器;50、50A:传递部;51b:第1滑动轴;51c:第2滑动轴;52、54c:右侧连杆部;53、55c:左侧连杆部;54:右传递部;55:左传递部;100:轮胎;101:右轮胎;102:左轮胎;111:第1轮胎;112:第2轮胎;113:第3轮胎;300:轮胎滚动装置;303:传动带;320:轮胎保持部;321:第1轮胎保持部;322:第2轮胎保持部;323:第3轮胎保持部;350:传递部。

Claims (25)

1.一种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轮胎保持部,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以可拆装的方式保持滚动的轮胎,
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具备第1轮胎保持部和1个或多个第2轮胎保持部,其中,
所述第1轮胎保持部以可拆装的方式保持滚动的第1轮胎;
所述1个或多个第2轮胎保持部以可拆装的方式保持滚动的第2轮胎,
所述1个或多个第2轮胎保持部保持所述第2轮胎,以产生与所述第1轮胎的转向产生的横向的力相反方向的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试验机具备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和1个或多个载荷测量部,其中,
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被安装于可自主行驶的移动体或者被所述移动体牵引的被牵引体,用于以可拆装的方式保持通过所述移动体的移动而滚动的轮胎;
所述1个或多个载荷测量部对作用于所述轮胎的载荷进行测量,
所述轮胎保持部以其被安装的所述移动体或者所述被牵引体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为基准而在左右分别至少配置有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被配置为以所述中心线为基准而左右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试验机具备1个或多个致动器,所述1个或多个致动器用于改变所述轮胎的转向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能通过所述1个或多个致动器的驱动来改变所述轮胎的前束角。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保持部具有外倾角变更部,所述外倾角变更部能够改变外倾角。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试验机具备转向角测量器,所述转向角测量器能够测量所述轮胎的转向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角测量器是测量前束角的前束角测量器。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试验机具备温度测量器,所述温度测量器测定所述轮胎的表面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试验机具备转弯横向加速度测量器,所述转弯横向加速度测量器测定转弯横向加速度。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保持部具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轮胎。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保持部具有制动机构,所述制动机构用于对所述轮胎赋予制动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试验机具备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多个轮胎保持部、致动器和传递部,其中,
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被安装于可自主行驶的移动体或者被所述移动体牵引的被牵引体,用于以可拆装的方式保持通过所述移动体的移动而滚动的轮胎;
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以可拆装的方式保持通过所述移动体的移动而滚动的轮胎;
所述致动器生成驱动力;
所述传递部将所述致动器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轮胎保持部,
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具备右轮胎保持部和左轮胎保持部,其中,
所述右轮胎保持部被安装于比其被安装的所述移动体或者所述被牵引体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靠右侧的位置,用于对右轮胎进行保持;
所述左轮胎保持部被安装于比所述中心线靠左侧的位置,用于对左轮胎进行保持,
所述右轮胎保持部具有右侧前束角调整部,所述右侧前束角调整部能够调整所述右轮胎的前束角,
所述左轮胎保持部具有左侧前束角调整部,所述左侧前束角调整部能够调整所述左轮胎的前束角,
所述传递部具备右侧连杆部和左侧连杆部,其中,所述右侧连杆部与所述右侧前束角调整部连结;所述左侧连杆部与所述左侧前束角调整部连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右轮胎保持部和所述左轮胎保持部被配置为以所述移动体或者所述被牵引体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为基准而左右对称。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被配置于所述移动体或者所述被牵引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被设置于所述移动体或者所述被牵引体的下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试验机具备载荷测量部,所述载荷测量部介设于所述右轮胎保持部与右轮胎之间和所述左轮胎保持部与左轮胎之间之中的至少一方,用于对作用于所述轮胎的载荷进行测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3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试验机具备前束角测量器,所述前束角测量器被设置于所述右轮胎保持部和所述左轮胎保持部中的至少一方,用于对所述轮胎的前束角进行测量。
19.根据权利要求13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试验机具备温度测量器,所述温度测量器被设置于所述移动体或者所述被牵引体的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方,用于对所述轮胎的表面温度进行测定。
20.根据权利要求13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致动器的驱动,所述右侧连杆部和所述左侧连杆部彼此在左右方向上朝向相反一侧进行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的前束角通过所述右侧连杆部和所述左侧连杆部的移动而改变。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试验机具备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和载荷测量部,其中,
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以可拆装的方式保持在轮胎滚动装置的传动带上滚动的轮胎;
所述载荷测量部介设于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中的至少一个轮胎保持部与所述轮胎之间,用于对作用于所述轮胎的载荷进行测量。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被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保持的各轮胎与所述传动带的外周面抵接,且通过所述传动带的驱动而滚动。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被所述多个轮胎保持部保持的各轮胎中的至少一个轮胎与所述传动带的内周面抵接,且通过所述传动带的驱动而滚动。
25.根据权利要求22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试验机具备1个或多个致动器,所述1个或多个致动器用于改变所述轮胎的转向角。
CN201880088770.2A 2018-03-20 2018-03-30 轮胎试验机 Pending CN1117273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3544A JP6408733B1 (ja) 2018-03-20 2018-03-20 タイヤ試験機
JP2018-053544 2018-03-20
PCT/JP2018/013639 WO2019180975A1 (ja) 2018-03-20 2018-03-30 タイヤ試験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7362A true CN111727362A (zh) 2020-09-29

Family

ID=63855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8770.2A Pending CN111727362A (zh) 2018-03-20 2018-03-30 轮胎试验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99891B2 (zh)
JP (1) JP6408733B1 (zh)
CN (1) CN111727362A (zh)
DE (1) DE112018007306T5 (zh)
WO (1) WO2019180975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09061A1 (en) * 2002-05-09 2003-11-13 Schoeninger Hilbert E. Vehicle wheel alignment method and tire force measurement system
CN2608965Y (zh) * 2002-12-06 2004-03-31 吉林大学 汽车车轮侧滑检验台风阻模拟装置
US20040255661A1 (en) * 2001-07-26 2004-12-23 Masao Nagai Tire testing machine for real time evaluation of steering stability
JP2007003416A (ja) * 2005-06-24 2007-01-1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タイヤ試験機
KR20110003551A (ko) * 2008-05-28 2011-01-12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베 세이코쇼 주행 시험 장치의 벨트 사행 방지 장치 및 벨트 사행 방지 방법
CN102341283A (zh) * 2009-03-19 2012-02-01 米其林技术公司 通过同时夹持而确定车轮的抓地力系数的方法
JP2013167575A (ja) * 2012-02-16 2013-08-29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イヤの台上試験装置、及び台上試験方法
CN103353402A (zh) * 2013-07-03 2013-10-16 吉林大学 多工况轮胎力学特性测试车及测试方法
CN104729863A (zh) * 2015-04-15 2015-06-24 吉林大学 多功能轮胎道路检测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07692A (en) 1967-11-09 1970-10-07 Ml Aviation Co Ltd Measurement of the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between a vehicle wheel and a surface
JPS57124231A (en) * 1981-01-24 1982-08-03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Tester for characteristic of tire by trailer system
DE3509440A1 (de) 1984-03-15 1985-09-26 Honda Giken Kogyo K.K., Tokio/Tokyo Radausrichtungskontrollsystem fuer fahrzeuge
US4903984A (en) 1984-03-15 1990-02-2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uspension device
JPS6255204A (ja) 1985-09-03 1987-03-10 Toyota Motor Corp ト−イン調整装置
EP0476714B1 (en) 1987-03-12 1995-06-1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height adjusting device
JP2835682B2 (ja) * 1993-06-10 1998-12-14 株式会社バンザイ ホイールアライメント測定装置
JP4465506B2 (ja) 2004-10-14 2010-05-19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hilシミュレータ
GB2419962B (en) 2004-11-03 2010-04-14 Douglas Equipment Ltd Surface friction measuring device
US7509847B2 (en) 2006-01-11 2009-03-31 Halliday Donald R Roadway grip tester and method
DE202007006241U1 (de) 2007-05-02 2007-08-23 Geling, Josef Gripptester zur Ermittlung von Griffigkeit von Fahrbahnoberflächen
JP2011137783A (ja) 2010-01-04 2011-07-14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のフラットベルト試験装置及びタイヤ試験装置
EP2612797B1 (en) * 2010-09-03 2019-05-0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control system and control device
JP2013156087A (ja) 2012-01-27 2013-08-15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試験装置
JP6297306B2 (ja) * 2013-11-14 2018-03-20 Ntn株式会社 車両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55661A1 (en) * 2001-07-26 2004-12-23 Masao Nagai Tire testing machine for real time evaluation of steering stability
US20030209061A1 (en) * 2002-05-09 2003-11-13 Schoeninger Hilbert E. Vehicle wheel alignment method and tire force measurement system
CN2608965Y (zh) * 2002-12-06 2004-03-31 吉林大学 汽车车轮侧滑检验台风阻模拟装置
JP2007003416A (ja) * 2005-06-24 2007-01-1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タイヤ試験機
KR20110003551A (ko) * 2008-05-28 2011-01-12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베 세이코쇼 주행 시험 장치의 벨트 사행 방지 장치 및 벨트 사행 방지 방법
CN102341283A (zh) * 2009-03-19 2012-02-01 米其林技术公司 通过同时夹持而确定车轮的抓地力系数的方法
JP2013167575A (ja) * 2012-02-16 2013-08-29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イヤの台上試験装置、及び台上試験方法
CN103353402A (zh) * 2013-07-03 2013-10-16 吉林大学 多工况轮胎力学特性测试车及测试方法
CN104729863A (zh) * 2015-04-15 2015-06-24 吉林大学 多功能轮胎道路检测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矿理主编: "《汽车维修工技能实训》", 31 January 2009, 金盾出版社 *
约翰A.纽厄尔: "《精巧机构设计实例》", 31 August 198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99891B2 (en) 2022-11-15
DE112018007306T5 (de) 2021-01-28
JP6408733B1 (ja) 2018-10-17
US20200371000A1 (en) 2020-11-26
WO2019180975A1 (ja) 2019-09-26
JP2019164105A (ja) 2019-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90260B1 (ko) 기능 테스트 스탠드용 휠 수용 영역 및 플로팅 플레이트의 조정 수단을 작동시키기 위한 방법
US10144438B2 (en) Traveling bogie and track-type vehicle
CN110720032B (zh) 用于机动车的测功机测试的方法和系统
US3923112A (en) Driven wheel arrangement
WO2019189097A1 (ja) 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
JP2019171904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
JP2019171905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
CN111727362A (zh) 轮胎试验机
JP5117079B2 (ja) 車両試験装置
JP7017964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
US20150130145A1 (en) Wheel suspension for vehicles
US20230027237A1 (en) Vehicle
US20230037344A1 (en) Vehicle
WO2019189094A1 (ja) 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
RU2565631C2 (ru) Система рулев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EP4350319A1 (en) Bench test device and bench test method
JP2571239B2 (ja) 車輪検査装置
US2023000361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esting automated vehicles
US20230415840A1 (en) Three-wheeled tilting vehicle and control system
KR20180065208A (ko) 이동수단용 조향 및 틸팅장치
WO2015146803A1 (ja) 走行モードの切り替え制御方法及び車両
JP6131824B2 (ja) 車両の固定装置及び車両の固定方法
JP2024035555A (ja) 操舵機能付ハブユニット、操舵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
JP2024048380A (ja) ソフトターゲット移動プラットフォーム
KR850000943B1 (ko) 후륜편측(片側)구동식 삼륜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01

Address after: Ibaraki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HOWA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