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84191B - 快速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快速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84191B
CN111684191B CN201980011429.1A CN201980011429A CN111684191B CN 111684191 B CN111684191 B CN 111684191B CN 201980011429 A CN201980011429 A CN 201980011429A CN 111684191 B CN111684191 B CN 1116841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pair
retainer
initial position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142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84191A (zh
Inventor
钟江亮祐
坂崎一茂
伊藤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841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41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841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41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0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 F16L37/12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using hooks, pawls or other movable or insertable locking members
    • F16L37/14Joints secured by inserting between mating surfaces an element, e.g. a piece of wire, a pin, a cha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0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 F16L37/12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using hooks, pawls or other movable or insertable locking members
    • F16L37/14Joints secured by inserting between mating surfaces an element, e.g. a piece of wire, a pin, a chain
    • F16L37/142Joints secured by inserting between mating surfaces an element, e.g. a piece of wire, a pin, a chain where the securing element is inserted tangentially
    • F16L37/144Joints secured by inserting between mating surfaces an element, e.g. a piece of wire, a pin, a chain where the securing element is inserted tangentially the securing element being U-shap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2201/00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pipe couplings
    • F16L2201/10Indicators for correct coupling

Abstract

保持器(30)的一对第一腿部(32)在前端侧且是供第一配管(3)插入的一侧的面具有第一锥面(41c)。第一锥面(41c)在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通过由环状突起部(3a)产生的向轴向的按压力,使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一对第二腿部(33)在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限制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一对第二腿部(33)在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允许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快速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第6149081号公报、日本专利第5753284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15-48917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快速连接器:其能够通过保持器确认金属制成的第一配管(金属管)插入到标准位置,并且通过保持器进行第一配管的正式防脱。进一步地,在处于第一配管插入到标准位置的状态、且保持器位于向确认位置移动之前的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保持器能够进行第一配管的临时防脱。
详细而言,在将第一配管向连接器主体插入时,一对腿部被第一配管的环状突起部按压,从而一对腿部扩开,第一配管能够插入到连接器主体的标准位置。当第一配管被插入到标准位置时,一对腿部的扩开量减小,从而一对腿部卡定于第一配管的环状突起部,保持器能够进行第一配管的临时防脱。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日本专利第6149081号公报、日本专利第5753284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15-48917号公报所公开的快速连接器中,在第一配管插入到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第一配管的环状突起部沿轴向按压一对腿部,一对腿部通过由环状突起部产生的轴向的按压力而扩开。即,为了使第一配管的环状突起部位于标准位置,需要一对腿部扩开至第一配管的环状突起部能够通过的程度。特别是,由于保持器的用于临时固定的部位设置于一对腿部,因此一对腿部的向径向内侧的伸出量增大。而且,使一对腿部扩开至环状突起部能够通过一对腿部的程度所需的力,与第一配管的插入负载相当。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第一配管的插入负载的快速连接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快速连接器具备:连接器主体,其能够供具有环状突起部的第一配管插入;以及保持器,其是在所述第一配管插入到所述连接器主体的轴向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向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的压入操作而能够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的保持器,所述保持器通过在所述确认位置沿轴向卡定于所述环状突起部而对所述第一配管进行防脱。
所述保持器能够从所述初始位置向位于与所述确认位置为相反的一侧的插入位置移动,且在位于所述插入位置的状态下具有返回所述初始位置的复位力。所述保持器具备:基部;一对第一腿部,它们从所述基部的两端向压入方向延伸;以及一对第二腿部,它们从所述基部的两端向所述压入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一对第一腿部独立地设置,且设置为能够比所述一对第一腿部扩开得更大,且相对于所述一对第一腿部而设置于与供所述第一配管插入的一侧为相反的一侧。
所述一对第一腿部在所述一对第一腿部的前端侧且是供所述第一配管插入的一侧的面具有第一锥面。而且,所述第一锥面在所述第一配管插入到所述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通过由所述环状突起部产生的向轴向的按压力,使所述保持器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插入位置移动。
另外,所述一对第二腿部在所述第一配管插入到所述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通过卡定于所述连接器主体而限制所述保持器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确认位置移动,并且所述一对第二腿部在所述第一配管插入到所述标准位置的状态下伴随着与所述环状突起部的外周面的抵接而扩开,从而解除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卡定,并允许所述保持器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确认位置移动。
根据本发明,一对第一腿部的扩开量小于一对第二腿部的扩开量。即,一对第一腿部设置为不能扩开、或者设置为仅能够扩开微小的扩开量。而且,在一对第一腿部的前端侧的供第一配管插入的一侧的面设置有第一锥面。因此,在第一配管插入到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第一配管的环状突起部沿轴向按压一对第一腿部的第一锥面。此时,第一锥面通过由第一配管的环状突起部产生的向轴向的按压力,使保持器从初始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进一步地,保持器在位于插入位置的状态下具有返回初始位置的复位力。因此,在第一配管插入到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保持器从初始位置朝向插入位置克服复位力而移动。在此期间,一对第一腿部无需扩开。
而且,根据本发明,能够自由地设定保持器的复位力。以往技术中,在将第一配管插入到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必须将一对腿部扩开至能够供第一配管的环状突起部通过的程度。即,以往的保持器的复位力形成为一对腿部扩开至能够供第一配管的环状突起部通过的程度的状态的复位力。而且,第一配管的插入负载取决于上述的保持器的复位力。因此,根据本发明,与以往相比而能够降低第一配管的插入负载。
附图说明
图1是构成快速连接器1的连接器主体10以及保持器30、第一配管3、第二配管4的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从图1的连接器主体10的第一配管插入部11的进深侧观察时所见的立体图。
图3A是从近前下方向观察图1的保持器30所见的立体图。
图3B是从进深下方向观察图1的保持器30所见的立体图。
图3C是保持器30的主视图。
图3D是保持器30的后视图。
图4A是表示(第一配管插入前状态)将第一配管3插入到快速连接器1之前的状态、且是保持器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B是图4A的“F4B-F4B”剖视图。
图4C是图4A的“F4C-F4C”剖视图。
图4D是图4A的“F4D-F4D”剖视图。
图4E是图4A的“F4E-F4E”剖视图。
图5A是表示(第一配管插入未完成状态)将第一配管3插入至比快速连接器1的标准位置靠近前的位置的状态、且是保持器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B是图5A的“F5B-F5B”剖视图。
图5C是图5A的“F5C-F5C”剖视图。
图5D是图5A的“F5D-F5D”剖视图。
图5E是图5A的“F5E-F5E”剖视图。
图6A是表示(第一配管插入完成状态)将第一配管3插入到快速连接器1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且是保持器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B是图6A的“F6B-F6B”剖视图。
图6C是图6A的“F6C-F6C”剖视图。
图6D是图6A的“F6D-F6D”剖视图。
图6E是图6A的“F6E-F6E”剖视图。
图7A是表示(确认状态)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B是图7A的“F7B-F7B”剖视图。
图7C是图7A的“F7C-F7C”剖视图。
图7D是图7A的“F7D-F7D”剖视图。
图7E是图7A的“F7E-F7E”剖视图。
图7F是图7A的“F7F-F7F”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快速连接器1的概要)
参照图1以及图7F来说明快速连接器1的概要。快速连接器1例如构成汽车的燃料供给路的一部分。在快速连接器1的第一端侧插入有第一配管3的端部,在快速连接器1的第二端侧外装有第二配管4的端部。这样一来,快速连接器1将第一配管3与第二配管4连结。
在此,如图1所示,第一配管3例如形成为金属制成的筒状。第一配管3具备在从前端沿轴向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向径向外侧突出形成的环状突起部3a(也称为凸缘、加强筋)、作为比环状突起部3a靠前端侧的小径部位的前端筒部3b、以及作为比环状突起部3a靠前端相反侧的小径部位的前端相反筒部3c。
如图1所示,第二配管4形成为树脂制成的长条筒状。第二配管4是将快速连接器1与其他构件连接的配管。另外,第二配管4与快速连接器1相比而容易变形。因此,第二配管4的端部通过扩开变形而外装于快速连接器1的第二端部。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向是指在快速连接器1中插入了第一配管3的状态下的第一配管3的轴向。在快速连接器1中,将供第一配管3插入的一侧设为轴向近前侧(相当于第一配管插入侧),将其相反侧设为轴向进深侧(相当于第一配管插入相反侧)。下方向是指在从第一配管3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构成快速连接器1的保持器30的压入方向,上方向是指保持器30的拉出方向(压入相反方向)。左右方向是指在从第一配管3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
快速连接器1具备连接器主体10、保持器30以及密封单元70(图7F所示)。连接器主体10由硬质树脂、例如玻璃纤维强化聚酰胺形成。连接器主体10具有贯通的流路。连接器主体10呈现贯通形成为L状的形状,但除此之外,也可以贯通形成为折弯成任意的角度的形状,还可以贯通形成为直线状。另外,连接器主体10不限于由一个部件形成的情况,也可以通过将多个部件结合来形成。
如图1所示,连接器主体10具备第一配管插入部11和第二配管连接部12。第一配管插入部11设置于连接器主体10的第一端侧(图1的近前上侧),能够供第一配管3的前端筒部3b以及环状突起部3a的部位插入。
如图7F所示,在第一配管插入部11的内周侧配置有密封单元70。密封单元70例如由如下构件构成:氟橡胶制成的环状密封构件71、72;设成夹在环状密封构件71、72的轴向之间而由树脂制成的套环73;将环状密封构件71、72以及套环73定位在连接器主体10上的树脂制成的衬套74。在密封单元70的内周侧插入第一配管3的前端筒部3b。衬套74允许第一配管3的前端筒部3b的通过,但不允许环状突起部3a的通过。即,衬套74具有限制第一配管3的环状突起部3a向轴向进深侧移动的功能。
第二配管连接部12设置于连接器主体10的第二端侧(图1的进深下侧),在第二配管连接部12外装有第二配管4的端部。第二配管连接部12的外周面为了在嵌入第二配管4的状态下具有防脱力,而在沿着流路的方向上形成为台阶状。
保持器30为硬质树脂、例如玻璃纤维强化聚酰胺制成。保持器30设置成能够通过作业者所进行的向轴交叉方向(与连接器主体10中的第一配管插入轴向交叉的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的压入操作以及拉出操作而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移动。保持器30能够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而移动到初始位置、插入位置以及确认位置。确认位置是能够对第一配管3处于插入到标准位置的状态进行确认的位置。插入位置位于从初始位置而言与确认位置为相反的一侧。插入位置是插入第一配管3时移动的位置。
在第一配管3插入到连接器主体10的轴向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保持器30能够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在第一配管3未插入连接器主体10的状态、以及第一配管3插入到连接器主体10的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限制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因此,在能够对保持器30向确认位置进行压入操作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够对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这一情况进行确认。
进一步地,在将保持器30向确认位置进行了压入操作的状态下,保持器30沿轴向卡定于第一配管3的环状突起部3a,从而保持器30对第一配管3进行防脱。即,作业者通过能够对保持器30进行压入操作,而能够对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且第一配管3通过保持器30进行防脱这一情况进行确认。
另外,在第一配管3插入到连接器主体10的轴向的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通过第一配管3的环状突起部3a所产生的向轴向的按压力,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即,在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向与压入方向为相反的方向进行移动。而且,保持器30在位于插入位置的状态下具有返回初始位置的复位力。
(2.第一配管插入部11的详细结构)
参照图1以及图2对连接器主体10的第一配管插入部1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第一配管插入部11具备筒主体21、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近前侧滑动引导件23、上部连结构件24、下部连结构件25、一对主体扩开引导件26、26、以及一对压入被卡定构件27、27。
筒主体21位于第一配管插入部11的进深侧,在筒主体21的端部连结有第二配管连接部12。在筒主体21的内周侧配置有密封单元70,并插入有第一配管3的前端筒部3b。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一体地设置于筒主体21的近前侧端面,并具有与筒主体21的孔在同轴上连通的孔。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的孔形成为能够使第一配管3的前端筒部3b以及密封单元70通过的大小。在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的近前侧的面的左右,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一对滑动引导面22a、22a。
近前侧滑动引导件23配置为从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向轴向近前侧隔开距离。近前侧滑动引导件23在与筒主体21的孔、以及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的孔同轴上具有孔。近前侧滑动引导件23的孔形成为能够使第一配管3的环状突起部3a以及密封单元70通过的大小。进一步地,在近前侧滑动引导件23的进深侧的面的左右,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一对导轨槽23a、23a。一对导轨槽23a、23a沿轴向与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的一对滑动引导面22a、22a对置。一对滑动引导面22a、22a以及一对导轨槽23a、23a沿上下方向(压入方向且是拉出方向)对保持器30进行引导。
上部连结构件24沿轴向将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的上部和近前侧滑动引导件23的上部连结。下部连结构件25沿轴向将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的下部和近前侧滑动引导件23的下部连结。在此,上部连结构件24以及下部连结构件25设置于在轴向上与第一配管3的环状突起部3a不发生干扰的位置。另外,上部连结构件24与下部连结构件25之间在左右均开口。
一对主体扩开引导件26、26设置于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的前表面,并以分别从上部连结构件24的左右端朝向下方向远离的方式延伸。一对主体扩开引导件26、26设置于上部连结构件24中的比轴向中央靠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侧的位置。即,在一对主体扩开引导件26、26与近前侧滑动引导件23的轴向之间形成有间隙。进一步地,一对主体扩开引导件26、26的左右方向外侧的面形成为越靠上侧越向左右方向外侧伸展的倾斜的面状。一对主体扩开引导件26、26具有在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时,使保持器30的一对第二腿部33、33扩开的功能。
一对压入被卡定构件27、27以分别从下部连结构件25的左右端朝向上方远离的方式大致圆弧状地延伸。一对压入被卡定构件27、27设置于下部连结构件25中的比轴向中央靠近前侧滑动引导件23侧的位置。即,在一对压入被卡定构件27、27与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的轴向之间形成有间隙。
(3.保持器30的详细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A-图3D对保持器3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保持器30形成为倒U状。保持器30具备基部31、一对第一腿部32、32、一对第二腿部33、33、一对释放用操作部34、34。
基部31位于倒U状的顶部,形成为稍微弯曲的板状。如图3B所示,在基部31的轴向进深侧的下表面形成有切口31a。切口31a在保持器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在连接器主体10的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与基部31之间形成间隙。例如,切口31a用于供作业者插入一字螺丝刀等工具而拉出保持器30。
一对第一腿部32、32形成为从基部31的近前侧的左右两端向下方(保持器30的压入方向)延伸。一对第一腿部32、32设置为不能扩开、或者能够非常微小地扩开。一对第一腿部32、32形成为比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扩开量小。各个第一腿部32具备第一腿部主体41和插入引导件42。
第一腿部主体41从基部31的左右两侧向下方延伸。在第一腿部主体41的基端侧(基部31侧),在相互对置的一侧具有与上部连结构件24的左右面对置的左右限制面41a。一对第一腿部主体41的左右限制面41a的分离距离与上部连结构件24的左右宽度大致相同。一对左右限制面41a在保持器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夹着连接器主体10的上部连结构件24来限制保持器30的左右方向的移动。
在第一腿部主体41的延伸方向的中间部,在相互对置的一侧具有与第一配管3的前端相反筒部3c的外周面对应的圆弧面41b。在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的状态、且保持器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圆弧面41b位于沿左右方向夹着第一配管3的前端相反筒部3c的外周面的位置。
第一腿部主体41在作为第一腿部主体41的前端侧(相当于一对第一腿部32的前端侧)、且是供第一配管3插入的一侧的面(近前侧的面),具有第一锥面41c。第一锥面41c形成为越靠前端侧(下方)越位于进深侧、且越靠近基端侧(上方)则越位于近前侧。第一锥面41c在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通过由环状突起部3a产生的向轴向的按压力,使保持器从初始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
第一腿部主体41在第一锥面41c的背面侧即进深侧的面具有临时防脱部41d。临时防脱部41d形成于作为第一腿部主体41的前端侧、且是与供第一配管3插入的一侧为相反的一侧的面(进深侧的面)。临时防脱部41d形成为与轴向正交的面状。临时防脱部41d在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的状态、且是保持器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沿轴向卡定于环状突起部3a,从而对第一配管进行防脱。但是,由于临时防脱部41d位于第一腿部主体41的前端,因此仅将环状突起部3a的微小的部分卡定,从而临时防脱部41d所产生的卡定力不那么大。
第一腿部主体41在第一锥面41c的背面侧即进深侧的面具有正式防脱部41e。正式防脱部41e形成于作为第一腿部主体41的延伸方向的中间、且是与供第一配管3插入的一侧为相反的一侧的面(进深侧的面)。特别是,正式防脱部41e沿着圆弧面41b形成。正式防脱部41e形成为与轴向正交的面状。正式防脱部41e在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的状态、且是保持器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沿轴向卡定于环状突起部3a从而对第一配管3进行防脱。
进一步地,第一腿部主体41在比正式防脱部41e靠基部31侧的位置具有环状突起部限制面41f。环状突起部限制面41f形成为圆弧凹状。环状突起部限制面41f在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的状态、且是保持器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与环状突起部3a的外周面对置,从而限制第一配管3相对于保持器30而偏移。
插入引导件42设置于第一腿部主体41的左右方向的外侧。插入引导件42插入导轨槽23a。即,插入引导件42能够一边限制保持器3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的姿态,一边使保持器3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而沿上下方向移动。进一步地,插入引导件42通过插入导轨槽23a来限制第一腿部32大幅扩开。
一对第二腿部33、33形成为从基部31的进深侧的左右两端向下方(保持器30的压入方向)延伸。一对第二腿部33、33与一对第一腿部32、32独立地设置。一对第二腿部33、33设置为能够比一对第一腿部32、32扩开得更大。另外,一对第二腿部33、33设置于相对于一对第一腿部32、32而与供第一配管3插入的一侧为相反的一侧(进深侧)。
各个第二腿部33、33具备第二腿部主体51、引导突起52、压入限制突起53、腿部扩开引导件54。第二腿部主体51从基部31的左右两端向下方延伸。第二腿部主体51经由轴向的间隙而与第一腿部32的插入引导件42对置。第二腿部主体51被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的滑动引导面22a沿上下方向引导。进一步地,第二腿部主体51位于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与近前侧滑动引导件23的轴向间隙。即,第二腿部主体51设置成不被连接器主体10限制地能够向左右方向外侧扩开。
引导突起52设置为从各个第二腿部主体51的前端部向左右方向内侧(第二腿部主体51的对置侧)伸出。引导突起52设置于各个第二腿部主体51的近前侧。引导突起52设置为从第一腿部主体41的进深面沿轴向隔开微小的间隙。
引导突起52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伸出至最靠左右方向内侧。在引导突起52中,从中央部起上侧的面52a位于正式防脱部41e的进深侧。而且,在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的状态、且保持器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在引导突起52中,从中央部起上侧的面52a形成为沿着环状突起部3a的外周面的圆弧凹状。
另外,在引导突起52中,从中央部起下侧的面52b位于临时防脱部41d的进深侧。而且,在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的状态、且保持器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在引导突起52中,从中央部起下侧的面52b形成为沿着环状突起部3a的外周面的圆弧凹状。
压入限制突起53设置为从各个第二腿部主体51的前端部向左右方向内侧(第二腿部主体51的对置侧)伸出。压入限制突起53设置于各个第二腿部主体51的进深侧。即,压入限制突起53位于引导突起52的进深侧。
在第二腿部33未扩开的状态下,压入限制突起53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的压入被卡定构件27而在上下方向上卡定。但是,若第二腿部33为扩开的状态,则压入限制突起53不与压入被卡定构件27卡定。相反,在第二腿部33进行扩开的状态下,压入限制突起53相对于压入被卡定构件27而解除上下方向上的卡定。
详细而言,在保持器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且是第二腿部33未扩开的状态下,压入限制突起53的下表面(第二腿部33的前端侧的面)与压入被卡定构件27的上端卡定。即,在保持器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压入限制突起53卡定于压入被卡定构件27,从而限制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
另外,在保持器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且是第二腿部33扩开的状态下,压入限制突起53与压入被卡定构件27的卡定被解除,从而允许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
在保持器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且是第二腿部33未扩开的状态下,压入限制突起53的上表面(第二腿部33的基端侧的面)与压入被卡定构件27的下表面卡定。即,在保持器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压入限制突起53卡定于压入被卡定构件27,从而限制保持器30的向拉出方向(压入相反方向)的移动。
在保持器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且是第二腿部33扩开的状态下,压入限制突起53与压入被卡定构件27的卡定被解除,从而允许保持器30从确认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
腿部扩开引导件54位于比压入限制突起53靠上方的位置,并设置为从第二腿部主体51向左右方向内侧伸出。腿部扩开引导件54的左右方向内侧的面形成为越靠上侧越向左右方向外侧伸展的倾斜的面状。腿部扩开引导件54、54是相互对置地形成、且越靠近第二腿部33的前端侧则对置距离越短的第二锥面。
即,腿部扩开引导件54在保持器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主体扩开引导件26的左右方向外侧的面,从下方且左右方向外侧进行对置。而且,腿部扩开引导件54具有在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时,通过沿着主体扩开引导件26移动而使一对第二腿部33、33扩开的功能。
一对释放用操作部34、34设置为从基部31的两个外表面向外侧伸出。一对释放用操作部34、34形成为能够供作业者用手指钩住而将其拉出。
(4.组装时的动作说明)
接下来,对将第一配管3插入到快速连接器1中,直到保持器30所进行的完全的卡定状态为止的动作进行说明。以下,分别对第一配管插入前状态、第一配管插入未完成状态、第一配管插入完成状态、确认状态以及释放状态进行说明。
(4-1.第一配管插入前状态)
参照图4A-图4E对第一配管插入前状态进行说明。第一配管插入前状态是指保持器3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而位于初始位置、且第一配管3插入连接器主体10之前的状态。
保持器30从连接器主体10的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与近前侧滑动引导件23的轴向之间的上方进行装配。即,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一对第一腿部32、32以及一对第二腿部33、33以跨越上部连结构件24的方式插入。此时,第一腿部32的插入引导件42的一部分插入近前侧滑动引导件23的导轨槽23a,且第二腿部33的第二腿部主体51的一部分成为沿着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的滑动引导面22a的状态。
另外,如图4E所示,保持器30的压入限制突起53位于压入被卡定构件27的上方。若一对第二腿部33、33为未扩开的状态,则压入限制突起53相对于压入被卡定构件27而卡定于压入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外侧。因此,压入限制突起53在保持器30位于初始位置、且未插入第一配管3的状态下,通过与压入被卡定构件27卡定,从而限制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即,限制一对第二腿部33、33一边向压入方向移动而一边扩开。即,在未插入第一配管3的状态下,限制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压入。
进一步地,如图4E所示,保持器30的腿部扩开引导件54位于连接器主体10的主体扩开引导件26的下方。因此,在施加于保持器30的拉出负载较小的情况下,通过腿部扩开引导件54相对于主体扩开引导件26而卡定于拉出方向,从而限制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进行移动。
在对保持器30施加了较大的拉出负载的情况下,通过腿部扩开引导件54与主体扩开引导件26抵接,从而一对第二腿部33、33一边向插入位置移动一边扩开。因此,在保持器30位于插入位置的状态下,一对第二腿部33、33通过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扩开而具有返回初始位置的复位力。
进一步地,如图4B-图4E所示,在保持器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保持器30的各部件成为能够供第一配管3的前端筒部3b进入的状态。另外,如图4B所示,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第一锥面41c位于第一配管3的环状突起部3a的进入位置。特别是,第一锥面41c位于能够对第一配管3的环状突起部3a的比上下方向的中央靠上侧的部位进行抵接的位置。
(4-2.第一配管插入未完成状态)
参照图5A-图5E对第一配管插入未完成状态进行说明。第一配管插入未完成状态是指保持器3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而位于初始位置、且第一配管3位于比标准位置靠轴向近前侧的中途位置的状态。特别是,第一配管3的环状突起部3a处于与第一锥面41c抵接的状态。
若从图4A-图4E所示的第一配管插入前状态开始向连接器主体10插入第一配管3,则第一配管3的前端筒部3b在保持器30的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左右方向之间、以及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左右方向之间通过。
接下来,第一配管3的环状突起部3a抵接于第一腿部32、32的第一锥面41c。第一锥面41c形成为越靠前端(下端)侧越位于进深侧。因此,通过第一锥面41c受到由环状突起部3a产生的向轴向的按压力,从而保持器30整体从初始位置向位于与确认位置为相反的一侧的插入位置(上方位置)移动。
通过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如图5E所示,腿部扩开引导件54抵接于主体扩开引导件26,由此一对第二腿部33、33扩开。而且,一对第二腿部33、33在保持器30位于插入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扩开而发挥返回初始位置的复位力。在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朝向插入位置克服上述复位力而进行移动。在此期间,一对第一腿部32、32不需要扩开。
在此,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扩开量为能够发挥复位力的程度就足够了,而不需要扩开到能够供环状突起部3a通过的程度。即,保持器30的复位力能够自由地设定。
作为比较,在以往的技术中,在将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必须将一对腿部扩开至能够供第一配管3的环状突起部3a通过的程度。即,以往的保持器30的复位力为一对腿部扩开至能够供第一配管3的环状突起部3a通过的程度的状态下的复位力。而且,第一配管3的插入负载取决于上述的保持器30的复位力。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以往相比,能够降低第一配管3的插入负载。
另外,在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如上所述,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即,在保持器30被进行压入操作的状态下,第一配管3不会插入到标准位置。因此,能够将作业者所进行的第一配管3的插入动作和保持器30所进行的确认动作分离。
另外,在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环状突起部3a一边与一对第一腿部32、32抵接而一边沿轴向移动。而且,一对第二腿部33、33位于比一对第一腿部32、32靠进深侧的位置。因此,一对第二腿部33、33形成为在直到环状突起部3a通过一对第一腿部32、32为止的期间不与环状突起部3a抵接。
(4-3.第一配管插入完成状态)
参照图6A-图6E对第一配管插入完成状态进行说明。第一配管插入完成状态是指保持器3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而位于初始位置、且第一配管3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
若从图5A-图5E所示的第一配管插入未完成状态开始进一步地向进深侧插入第一配管3,则如图6A-图6E所示,环状突起部3a通过第一腿部32的第一腿部主体41,并且环状突起部3a到达引导突起52存在的位置。在环状突起部3a位于引导突起52的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配管3的位置为标准位置。
第一配管3到达标准位置,环状突起部3a位于引导突起52的下方,从而第一腿部主体41与环状突起部3a的卡合被解除。这样一来,因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复位力,从而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扩开变形量一下子减少,保持器30返回初始位置。因此,在第一配管3到达标准位置时,产生与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扩开变形的复位相伴的声音。特别是,通过保持器30的振动而产生高频的声音。通过该声音,作业者能够确认第一配管3到达了标准位置。
如图6D所示,在第一配管3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引导突起52的下侧的面52b与环状突起部3a抵接,一对第二腿部33、33成为稍微扩开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如图6B以及图6C所示,环状突起部3a成为与临时防脱部41d对置的状态。即,通过临时防脱部41d相对于环状突起部3a而沿轴向进行卡定,从而临时防脱部41d对第一配管3进行防脱。
在此,在向第一配管3施加了轴向的拉出负载的情况下,环状突起部3a将临时防脱部41d向近前侧按压。临时防脱部41d形成为与轴向正交的面状。另外,一对第一腿部32、32设置为不能扩开、或者能够非常微小地扩开。即,一对第一腿部32、32不能实质性地扩开。因此,只要保持器30位于初始位置,则环状突起部3a就无法通过临时防脱部41d。
(4-4.确认状态)
参照图7A-图7F对确认状态进行说明。确认状态是指第一配管3位于标准位置、且保持器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
在图6A-图6E所示的第一配管插入完成状态下,引导突起52的下侧的面52b与环状突起部3a抵接。若从该状态开始向保持器30施加向连接器主体10的压入负载,则引导突起52的下侧的面52b伴随着与环状突起部3a的外周面的抵接而被引导,从而一对第二腿部33、33一边向下方移动而一边扩开。同时,通过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扩开,保持器30的压入限制突起53解除与压入被卡定构件27的卡定。因此,允许保持器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
通过向保持器30持续施加压入负载,如图7A-图7F所示,保持器30一边将第一腿部主体41沿导轨槽23a进行引导一边向确认位置移动。此时,引导突起52通过由环状突起部3a的外周面进行的引导的开放,而使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扩开复位。这样一来,压入限制突起53位于压入被卡定构件27的下侧。因此,压入限制突起53相对于压入被卡定构件27的下表面而被卡定。
进一步地,在该状态下,保持器30的左右限制面41a成为夹着连接器主体10的上部连结构件24的状态。因此,保持器30形成为更加牢固地定位在连接器主体10上的状态。
进一步地,环状突起部3a位于与第一腿部32的环状突起部限制面41f对置的位置,并且位于与引导突起52的上侧的面52a对置的位置。因此,环状突起部3a与保持器30的相对位置被定位。因此,环状突起部3a形成为与正式防脱部41e对置的状态。即,通过正式防脱部41e相对于环状突起部3a而沿轴向卡定,从而正式防脱部41e对第一配管3进行防脱。正式防脱部41e与环状突起部3a对置的范围比临时防脱部41d与环状突起部3a对置的范围大。因此,在保持器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保持器30能够沿轴向以牢固的力对第一配管3进行防脱。
(4-5.释放状态)
参照图5B-图5E、图6A-图6E以及图7A-图7F对释放状态进行说明。在维护保养等中,会产生从连接器主体10拉出第一配管3的情况。释放状态是指,在第一配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的状态下,第一配管3能够从连接器主体10拉出的状态。
首先,使保持器30从图7A-图7F所示的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向图6A-图6E所示的初始位置移动。为此,作业者用手指钩住保持器30的一对释放用操作部34、34,使一对第二腿部33、33扩开。这样一来,保持器30的压入限制突起53的上表面对连接器主体10的压入被卡定构件27的下表面的卡定被解除。在该状态下,通过作业者对保持器30进行拉出操作,保持器30从确认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
此外,作业者也能够改变向一对释放用操作部34、34的钩住,或者在进行钩住的基础上,将一字螺丝刀等工具插入基部31的切口31a(图3B所示),使保持器30从确认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
即使保持器30移动至初始位置,如图6A-图6E所示,临时防脱部41d也沿轴向卡定于环状突起部3a。因此,在保持器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作业者用手指钩住一对释放用操作部34、34,对保持器30进行进一步的拉出操作。即,作业者进行克服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复位力的拉出操作。这样一来,保持器30克服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复位力而向与图5B-图5E所示的插入位置相同的位置移动。即,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临时防脱部41d与环状突起部3a的卡定被解除,保持器30成为释放状态。在该释放状态下,作业者能够将第一配管3从连接器主体10拉出。
附图标记说明
1:快速连接器;3:第一配管;3a:环状突起部;3b:前端筒部;4:第二配管;10:连接器主体;11:第一配管插入部;12:第二配管连接部;
21:筒主体;22:进深侧滑动引导件;22a:滑动引导面;23:近前侧滑动引导件;23a:导轨槽;26:主体扩开引导件;27:压入被卡定构件;30:保持器;31:基部;32:第一腿部;33:第二腿部;34:释放用操作部;41:第一腿部主体;41c:第一锥面;41d:临时防脱部;41e:正式防脱部;41f:环状突起部限制面;42:插入引导件;51:第二腿部主体;52:引导突起;5:压入限制突起;54:腿部扩开引导件(第二锥面);70:密封单元。

Claims (8)

1.一种快速连接器(1),其具备:
连接器主体(10),其能够供具有环状突起部(3a)的第一配管(3)插入;以及
保持器(30),其是在所述第一配管(3)插入到所述连接器主体(10)的轴向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向与所述连接器主体(10)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的压入操作而能够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1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的保持器(30),所述保持器(30)通过在所述确认位置沿轴向卡定于所述环状突起部(3a)而对所述第一配管(3)进行防脱,其中,
所述保持器(30)能够从所述初始位置向位于与所述确认位置为相反的一侧的插入位置移动,且在位于所述插入位置的状态下具有返回所述初始位置的复位力,
所述保持器(30)具备:
基部(31);
一对第一腿部(32、32),它们从所述基部(31)的两端向压入方向延伸;以及
一对第二腿部(33、33),它们从所述基部(31)的两端向所述压入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独立地设置,且设置为能够比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扩开得更大,且相对于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而设置于与供所述第一配管(3)插入的一侧为相反的一侧,
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在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的前端侧且是供所述第一配管(3)插入的一侧的面具有第一锥面(41c),
所述第一锥面(41c)在所述第一配管(3)插入到所述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通过由所述环状突起部(3a)产生的向轴向的按压力,使所述保持器(30)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插入位置移动,
所述一对第二腿部(33、33)在所述第一配管(3)插入到所述标准位置为止的期间,通过卡定于所述连接器主体(10)而限制所述保持器(30)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确认位置移动,并且
所述一对第二腿部(33、33)在所述第一配管(3)插入到所述标准位置的状态下伴随着与所述环状突起部(3a)的外周面的抵接而扩开,从而解除与所述连接器主体(10)的卡定,并允许所述保持器(30)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确认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连接器(1),其中,
所述连接器主体(10)具备主体扩开引导件(26),
所述一对第二腿部(33、33)具备腿部扩开引导件(54),当所述保持器(30)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插入位置移动时,所述腿部扩开引导件(54)通过与所述主体扩开引导件(26)抵接而扩开,在位于所述插入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所述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扩开而具有返回所述初始位置的复位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连接器(1),其中,所述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所述腿部扩开引导件(54)是相互对置地形成、且越靠近所述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前端侧则对置距离越短的第二锥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快速连接器(1),其中,所述一对第二腿部(33、33)形成为在所述环状突起部(3a)通过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为止的期间不与所述环状突起部(3a)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快速连接器(1),其中,
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一锥面(41c)的背面侧的临时防脱部(41d),
所述临时防脱部(41d)在所述第一配管(3)插入到所述标准位置的状态、且是所述保持器(30)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状态下,沿轴向卡定于所述环状突起部(3a)而对所述第一配管(3)进行防脱。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快速连接器(1),其中,
所述一对第一腿部(32、32)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一锥面(41c)的背面侧的正式防脱部(41e),
所述正式防脱部(41e)在所述第一配管(3)插入到所述标准位置的状态、且是所述保持器(30)位于所述确认位置的状态下,沿轴向卡定于所述环状突起部(3a)而对所述第一配管(3)进行防脱。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快速连接器(1),其中,
所述一对第二腿部(33、33)具备设置于所述一对第二腿部(33、33)的前端侧的压入限制突起(53),
所述压入限制突起(53)在所述第一配管(3)未插入至所述连接器主体(10)的状态、且是所述保持器(30)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卡定于所述连接器主体(10),从而限制所述保持器(30)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确认位置移动,
所述压入限制突起(53)在所述第一配管(3)插入到所述标准位置的状态、且是所述保持器(30)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所述一对第二腿部(33、33)伴随着与所述环状突起部(3a)的外周面的抵接而扩开,从而解除与所述连接器主体(10)的卡定。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快速连接器(1),其中,在所述第一配管(3)插入到所述标准位置的状态、且是所述保持器(30)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形成为利用克服所述复位力的拉出操作来使所述保持器(30)移动至所述插入位置而成的释放状态,从而能够将所述第一配管(3)从所述连接器主体(10)拉出。
CN201980011429.1A 2018-04-26 2019-04-01 快速连接器 Active CN1116841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4830A JP6722714B2 (ja) 2018-04-26 2018-04-26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JP2018-084830 2018-04-26
PCT/JP2019/014427 WO2019208112A1 (ja) 2018-04-26 2019-04-01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4191A CN111684191A (zh) 2020-09-18
CN111684191B true CN111684191B (zh) 2021-12-28

Family

ID=68295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1429.1A Active CN111684191B (zh) 2018-04-26 2019-04-01 快速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8212B2 (zh)
JP (1) JP6722714B2 (zh)
CN (1) CN111684191B (zh)
DE (1) DE112019001453B4 (zh)
WO (1) WO20192081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07174B2 (en) * 2020-02-11 2023-07-25 H-P Products, Inc. Vacuum inlet valve assembly with sliding pins
JP7150210B1 (ja) * 2022-07-08 2022-10-07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配管継手
JP7150209B1 (ja) * 2022-07-08 2022-10-07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配管継手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1981A (zh) * 2005-12-06 2008-12-10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快速连接器和检验装置
CN105283702A (zh) * 2013-04-16 2016-01-27 三樱工业株式会社 管道接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30481A (en) * 1994-11-04 1998-03-24 Itt Automotive, Inc. Quick connector with snap-on retainer
JP4138341B2 (ja) * 2002-03-14 2008-08-27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コネクタ
US8113547B2 (en) * 2002-03-22 2012-02-14 Cooper Standard Automotive Inc. Snap mount fluid quick connector
US6866303B2 (en) * 2002-10-16 2005-03-15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Low profile fluid quick connector
US7390025B2 (en) * 2004-03-31 2008-06-24 Ti Group Automotive Systems, Llc Secondary latch/verifier for a quick connector
DE102004062887B3 (de) * 2004-12-27 2005-10-13 A. Raymond & Cie Kupplung
JP4370242B2 (ja) * 2004-12-28 2009-11-25 ニッタ・ムアー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US8240716B2 (en) * 2008-08-07 2012-08-14 TI Group Automotive System, LLC Quick connector coupling with pull tab verifier
JP5687152B2 (ja) * 2011-08-01 2015-03-18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配管継手
JP5844231B2 (ja) * 2011-09-29 2016-01-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103478B2 (en) * 2011-12-09 2015-08-11 Mercury Plastics, Inc. Quick-connect tube coupling
JP5797547B2 (ja) 2011-12-27 2015-10-21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コネクタ
JP2015048917A (ja) * 2013-09-03 2015-03-1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JP2015086964A (ja) * 2013-10-31 2015-05-07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JP6507164B2 (ja) * 2013-12-02 2019-04-24 クーパー−スタンダード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流体クイック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753284B1 (ja) * 2014-01-16 2015-07-22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JP6149081B2 (ja) 2015-09-24 2017-06-1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US10234064B2 (en) * 2016-10-06 2019-03-19 Sps Technologies, Llc Variable friction coupling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1981A (zh) * 2005-12-06 2008-12-10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快速连接器和检验装置
CN105283702A (zh) * 2013-04-16 2016-01-27 三樱工业株式会社 管道接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56493A1 (en) 2020-08-13
DE112019001453T5 (de) 2020-12-24
US11378212B2 (en) 2022-07-05
WO2019208112A1 (ja) 2019-10-31
JP2019190581A (ja) 2019-10-31
JP6722714B2 (ja) 2020-07-15
DE112019001453B4 (de) 2024-02-08
CN111684191A (zh) 2020-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84191B (zh) 快速连接器
EP3734134B1 (en) Quick connector
US9016729B2 (en) Quick connector and checker
KR102060260B1 (ko) 매체 라인용 플러그 커넥터
JP6149081B2 (ja)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JP4837458B2 (ja)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US6722703B2 (en) Quick connector with function of verifying complete connection
US20030052484A1 (en) Supply connection device for a fluid pressure system
US20160230913A1 (en) Quick connector
WO2015064289A1 (ja)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JP2005214416A (ja) 流体クイックコネクタ、この流体クイックコネクタのための誤った挿入を防止するトップハット並びに誤った挿入を防ぐ方法
JP4798373B2 (ja) 接続確認チェッカー付き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CN113811714B (zh) 快速连接器
JP4402498B2 (ja) 管継手
EP3244113A1 (de) Verriegelungsbügel für einen stutzen eines schnellkupplungssystems
WO2020075853A1 (ja)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の連結構造
JP2020153389A (ja) パイプ同士の接続用コネクタ
JP2018003960A (ja) ソケ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