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70330A - 干燥机及干燥系统 - Google Patents

干燥机及干燥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70330A
CN111670330A CN201880071152.7A CN201880071152A CN111670330A CN 111670330 A CN111670330 A CN 111670330A CN 201880071152 A CN201880071152 A CN 201880071152A CN 111670330 A CN111670330 A CN 1116703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t air
temperature
duct
drying
dr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11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70330B (zh
Inventor
黑田忠宏
竹内隆一
佐久间贵圣
石田準之
正田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121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2154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121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2154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129662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180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70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703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703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703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9/0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at rest or with only local agitation; Domestic airing cupbo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01Drying-air generating units, e.g. movable, independent of drying enclo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04Nozzle assemblies; Air knives; Air distributors; Blow box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2Circulating air or gases in closed cycles, e.g. wholly within the drying enclosure
    • F26B21/04Circulating air or gases in closed cycles, e.g. wholly within the drying enclosure partly outside the drying enclo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6Controlling, e.g. regulating, parameters of gas supply
    • F26B21/08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6Controlling, e.g. regulating, parameters of gas supply
    • F26B21/10Temperature;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6Controlling, e.g. regulating, parameters of gas supply
    • F26B21/12Velocity of flow; Quantity of flow, e.g. by varying fan speed, by modifying cross flow are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5/00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not covered by group F26B21/00 or F26B23/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5/00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not covered by group F26B21/00 or F26B23/00
    • F26B25/22Controlling the drying process in dependence on liquid content of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Abstract

干燥机(1)具备:积存部(3),其积存谷物;干燥部(4),其设置于所述积存部的下方,并通过热风来干燥所述谷物;排出管道(31),其向外部排出通过所述干燥部后的热风;以及循环管道(33),其使从所述排出管道排出的热风的一部分返回到所述干燥部的上方。由此,能够为了谷物的干燥而对从排出管道向外部排出的热风(排风)进行再利用,并且能够防止谷物的干燥不均匀。

Description

干燥机及干燥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燥谷物的干燥机及干燥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专利文献1公开的干燥机及专利文献2公开的干燥系统(谷物干燥设备)。
专利文献1公开的干燥机具备:积存部,所述积存部积存谷物;干燥部,所述干燥部通过热风来干燥谷物;排风风扇,所述排风风扇用于向外部排出通过干燥部后的热风;以及返回管道,所述返回管道用于使来自排风风扇的排风的一部分返回到干燥机内。
专利文献2公开的干燥系统具备:燃烧炉;干燥机,所述干燥机将由燃烧炉产生的热风取入并对谷物进行干燥;以及控制部。控制部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测定温度,进行用于使被取入到干燥机中的热风与外部空气混合的混合风门的控制以及进行原料(燃烧材料)向燃烧炉的供给的旋转阀的控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907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再公表特许WO2011/132481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专利文献1的干燥机,通过使来自排风风扇的排风的一部分经由返回管道返回到干燥机内,从而能够为了谷物的干燥而进行再利用。然而,在该干燥机中,返回管道构成为使排风的一部分与干燥部内的热风室的空气混合。因此,在使排风返回时和在不使排风返回时,热风室内的空气条件会较大地变化,温度不均匀变大,有可能会产生谷物的干燥不均匀。
另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那样的干燥系统中,一般而言,由设置于燃烧炉的控制部对混合风门的开度进行控制。
然而,在小规模的干燥系统的情况下,有时会使用人工地进行燃烧材料的供给的手动型的燃烧炉,这样的燃烧炉不具有控制混合风门的开度的控制部。因此,无法由设置于燃烧炉的控制部对混合风门的开度进行控制,难以适当地进行从燃烧炉向干燥机供给的热风的温度管理。
本发明是鉴于该以往技术而做出的,提供能够为了谷物的干燥而有效地对从排出管道向外部排出的热风(排风)进行再利用并且能够防止谷物的干燥不均匀的干燥机。
另外,本发明提供能够从干燥机侧调整混合风门的开度并能够适当地进行从燃烧炉向干燥机供给的热风的温度管理的干燥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干燥机具备:积存部,所述积存部积存谷物;干燥部,所述干燥部设置于所述积存部的下方,通过热风来干燥所述谷物;排出管道,所述排出管道向外部排出通过所述干燥部后的热风;以及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使从所述排出管道排出的热风的一部分返回到所述干燥部的上方。
另外,所述干燥机具备切换部,所述切换部能够对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进行切换,所述第一状态是阻断从所述排出管道向所述循环管道的热风的流通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允许从所述排出管道向所述循环管道的热风的流通的状态。
另外,所述干燥机具备:第一测定装置,所述第一测定装置测定通过所述干燥部后的热风的温度作为第一温度;第二测定装置,所述第二测定装置测定外部空气的温度作为第二温度;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第一温度比所述第二温度高规定温度以上时,将所述切换部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
另外,所述控制装置在通过所述干燥部后的热风的湿度小于规定湿度时,将所述切换部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
另外,所述循环管道的出口与所述积存部的下部且所述干燥部的上方连接。
另外,所述干燥机具备排风机,所述排风机配置于所述排出管道的下部,并吸引通过所述干燥部后的热风,所述循环管道的入口在所述排风机的上方与所述排出管道连接。
另外,所述切换部具有导风筒,所述导风筒具有取入热风的取入部和将从所述取入部取入的热风取出到所述循环管道内的取出部,所述导风筒收容于所述循环管道的内部,且能够移动到所述取入部不与所述排出管道连通的第一位置和所述取入部与所述排出管道连通的第二位置。
另外,所述导风筒在所述第一位置不向所述排出管道的内部突出,在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排出管道的内部突出。
另外,所述干燥机具备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使所述导风筒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对所述驱动装置进行驱动,从而在将所述切换部设为第一状态时,使所述导风筒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在将所述切换部设为第二状态时,使所述导风筒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干燥系统具备:燃烧炉,所述燃烧炉通过使燃烧材料燃烧而产生热风;管道,所述管道引导由所述燃烧炉产生的热风;干燥机,所述干燥机取入由所述管道引导的热风,并对谷物进行干燥;混合风门,所述混合风门设置于所述管道,并调整与被取入到所述干燥机中的热风混合的外部空气的量;温度测定装置,所述温度测定装置对通过所述混合风门且干燥所述谷物前的热风的温度进行测定;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干燥机,并基于所述温度测定装置的测定温度来调整所述混合风门的开度。
另外,所述干燥系统具备告知装置,所述告知装置以能够通过视觉或听觉进行识别的形态,告知所述测定温度是否处于适合于所述谷物的干燥的规定范围。
另外,所述告知装置在所述测定温度比所述规定范围高时,进行促使由所述燃烧炉产生的热风的温度上升的告知,在所述测定温度比所述规定范围低时,进行促使由所述燃烧炉产生的热风的温度下降的告知。
另外,所述告知装置通过光来进行所述告知。
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干燥系统具备:一个燃烧炉,所述一个燃烧炉通过使燃烧材料燃烧而产生热风;管道,所述管道引导由所述燃烧炉产生的热风;多个干燥机,所述多个干燥机取入由所述管道引导的热风,并对谷物进行干燥;多个混合风门,所述多个混合风门设置于所述管道,并调整与被取入到所述干燥机中的热风混合的外部空气的量;多个温度测定装置,所述多个温度测定装置对通过所述混合风门且干燥所述谷物前的热风的温度进行测定;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干燥机,并基于所述温度测定装置的测定温度来调整所述混合风门的开度,所述管道具有多个分支部,所述多个分支部分配从所述一个燃烧炉产生的热风并将其引导到所述多个干燥机,所述多个混合风门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分支部,所述多个温度测定装置测定分别通过所述多个混合风门后的热风的温度,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多个温度测定装置的测定温度,单独地调整所述多个混合风门的开度。
另外,所述干燥系统具备告知装置,所述告知装置以能够通过视觉或听觉进行识别的形态,告知所述测定温度是否处于适合于所述谷物的干燥的规定范围。
另外,所述告知装置在所述测定温度比所述规定范围高时,进行促使由所述燃烧炉产生的热风的温度上升的告知,在所述测定温度比所述规定范围低时,进行促使由所述燃烧炉产生的热风的温度下降的告知。
另外,所述告知装置通过光来进行所述告知。
另外,所述干燥系统具备多个水分测定装置,所述多个水分测定装置测定由所述干燥机干燥后的谷物的水分量,所述多个水分测定装置分别安装于所述多个干燥机,所述控制装置基于由所述水分测定装置测定出的水分量,调整与安装有该水分测定装置的干燥机对应的所述混合风门的开度。
另外,所述水分测定装置为近红外水分计。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干燥机,通过利用循环管道使从排出管道排出的热风的一部分返回到干燥部的上方,从而能够为了谷物的干燥而有效地对从排出管道排出的热风(排风)进行再利用,并且能够防止谷物的干燥不均匀。
根据上述干燥系统,由于具备设置于干燥机且基于温度测定装置的测定温度来调整混合风门的开度的控制装置,因此,能够从干燥机侧调整混合风门的开度,并能够适当地进行从燃烧炉向干燥机供给的热风的温度管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干燥机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干燥机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干燥机的简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积存部、干燥部及集谷部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5是纵向输送部的下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6是示出排出管道的一部分和循环管道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排出管道的一部分和导风筒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导风筒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9是示出导风筒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包括干燥机的控制装置(第一控制装置)在内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1是示出干燥系统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12是示出干燥系统的简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包括干燥系统的控制装置(第二控制装置)在内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4是示出混合风门的开度与告知内容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15是示出混合风门的开度与告知内容的关系的另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3是简要地示出干燥机1的整体结构的图。图1是示出干燥机1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示出干燥机1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干燥机1的简要结构的俯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干燥机1的背面朝向正面的方向称为“前方”,将从干燥机1的正面朝向背面的方向称为“后方”。另外,将朝向干燥机1的正面时的右侧称为“右侧”,将朝向干燥机1的正面时的左侧称为“左侧”。
首先,说明干燥机1的整体结构。
干燥机1是用于干燥谷物的干燥机。谷物例如为稻谷(大米)、小麦、小米、稗子、荞麦、豆类、玉米等。干燥机1具备投入部2、积存部3、干燥部4、集谷部5、纵向输送部6、第一横向输送部7、第二横向输送部8。
投入部2由料斗等构成。投入部2具有投入要干燥的谷物的投入口2A。积存部3、干燥部4、集谷部5设置于形成为箱型的干燥槽10。积存部3是积存要干燥的谷物的房间,且设置于干燥槽10内的上部。干燥部4是通过热风来干燥谷物的部分(装置),且设置于干燥槽10内的积存部3的下方。积存部3与干燥部4连通,积存于积存部3的谷物向干燥部4流动。
如图1~图4所示,干燥部4具有正面壁4A、背面壁4B、多个供风筒4C及多个排风筒4D。多个供风筒4C和多个排风筒4D设置在正面壁4A与背面壁4B之间。另外,多个供风筒4C和多个排风筒4D从左向右交替排列地设置。将供风筒4C与排风筒4D之间设为供积存部3的谷物流入的干燥路径4E。供风筒4C和排风筒4D由多孔板形成,且能够通风。向供风筒4C供给热风。供给的热风从供风筒4C向干燥路径4E排出。排出到干燥路径4E的热风从排风筒4D排出。由此,对干燥路径4E中的谷物进行干燥。
集谷部5设置于干燥槽10内的干燥部4的下方。干燥部4与集谷部5连通,干燥部4内的谷物向集谷部5流动。集谷部5具有集谷构件11、流槽部12、多个导向构件13及多个送出辊14。集谷构件11具有与干燥部4的正面壁4A连续的正面板11A和与干燥部4的背面壁4B连续的背面板11B。集谷构件11的下部形成为正面板11A与背面板11B的间隔随着趋向下方而逐渐变窄。
如图4所示,流槽部12具有:底板12A;前板12B,所述前板12B连接底板12A的前端与正面板11A的下端;以及后板12C,所述后板12C连接底板12A的后端与背面板11B的下端。流槽部12形成为上方敞开状,并与集谷构件11内连通。
多个导向构件13设置于集谷构件11的上部且干燥部4的下方。另外,多个导向构件13在集谷构件11的正面板11A与背面板11B之间前后排列地设置。该多个导向构件13向集谷构件11的正面板11A和背面板11B的上表面引导从干燥部4流下的谷物。多个送出辊14设置于导向构件13的下部,通过旋转而将导向构件的下部的谷物向下方送出。从多个送出辊14送出的谷物向集谷部5的下部的流槽部12聚集。
也可以是,在集谷部5的下部,在流槽部12与导向构件13之间且正面板11A与背面板11B之间设置由后述的燃烧装置30加热的远红外线辐射体。
纵向输送部6是向上方移送投入到投入部2中的谷物及由第一横向输送部7输送的谷物的装置,且设置于干燥槽10的侧方。纵向输送部6具备上下较长的箱型的壳体16和设置于壳体16的内部的运输部17。运输部17具有:上链轮17A,所述上链轮17A配置于壳体16的上部;下链轮17B,所述下链轮17B配置于壳体16的下部;带17C,所述带17C卷绕于上下的链轮17A、17B;以及铲斗17D,所述铲斗17D设置于带17C。将运输部17的前部设为下降侧,将后部设为上升侧。运输部17通过利用省略图示的驱动马达等使上链轮17A或下链轮17B旋转并使带17C移动,从而利用铲斗17D将壳体16的下部的谷物挖起并向壳体16的上部运输。
壳体16具有:第一壁16A,所述第一壁16A覆盖运输部17的正面侧;第二壁16B,所述第二壁16B覆盖运输部17的背面侧;第三壁16C,所述第三壁16C覆盖运输部17的干燥槽10侧的侧面;第四壁16D,所述第四壁16D覆盖运输部17的与干燥槽10侧相反的一侧的侧面;第五壁16E,所述第五壁16E覆盖运输部17的上方;以及第六壁16F,所述第六壁16F覆盖运输部17的下方。在第一壁16A的上端与第五壁16E之间设置有间隔。
壳体16在运输部17的上部的前方侧具有排出部19。排出部19的后部为敞开状,并与运输部17的收容空间的上部连通。因此,由运输部17的铲斗17D运输到壳体16的上部的谷物在铲斗17D反转时向排出部19投掷。
排出部19具有上部壁19A、抵接壁19B、第一侧部壁19C、第二侧部壁19D及引导壁19E。上部壁19A从第五壁16E向前方伸出。抵接壁19B从上部壁19A的前端向下方侧伸出。抵接壁19B的上部为随着趋向下方而向前方转移的倾斜状。抵接壁19B的下部沿着铅垂方向形成。第一侧部壁19C从第三壁16C的上部向前方伸出。第二侧部壁19D从第四壁16D的上部向前方伸出。引导壁19E从第一壁16A的上端沿随着趋向前方而向下方转移的倾斜方向伸出。在引导壁19E的下端与抵接壁19B的下端之间设置有间隔,排出部19的前部下端为朝向下方呈敞开状的排出口19F。因此,从运输部17投掷到排出部19的谷物主要与抵接壁19B碰撞而落下,并从排出口19F排出。另外,一部分谷物直接从排出口19F排出或者在引导壁19E上滑落并从排出口19F排出。
第一横向输送部7是向纵向输送部6的下部对聚集到集谷部5的下部的谷物进行横向输送的装置。第一横向输送部7具有能够对谷物进行横向输送的螺杆(称为第一螺杆)20和使由第一螺杆20横向输送的谷物向纵向输送部6流动的流通路径21。第一螺杆20的左部配置在流槽部12内且沿着流槽部12设置。第一螺杆20的右部从流槽部12突出,并设置至纵向输送部6的下部的前方侧。
流通路径21将干燥槽10的下部与壳体16相连。具体而言,流通路径21是将流槽部12与壳体16的第一壁16A的下部相连的通路。该流通路径21收容有从第一螺杆20的流槽部12突出的部分。第一螺杆20通过利用驱动马达等的驱动力进行旋转,从而能够朝向流通路径21输送流槽部12内的谷物。
流通路径21具有与壳体16的下部连通的斜槽部22和将流槽部12与斜槽部22连通(连接)的连通部23。因此,由第一螺杆20输送的谷物通过连通部23而抵达斜槽部22,并从该斜槽部22向壳体16的下部供给。另外,在斜槽部22连接有投入部2,从斜槽部22向壳体16的下部供给投入到投入部2中的谷物。
如图5所示,斜槽部22具有上壁22A、纵壁22B及底壁22C。另外,斜槽部22的左侧面由左侧壁22D堵塞。斜槽部22的右侧面由右侧壁22E堵塞(参照图2)。斜槽部22的后部为后方敞开状。该后方敞开部分为排出谷物的排出开口22F。在壳体16的第一壁16A的下部形成有接收谷物的接收口24。该接收口24与排出开口22F连通。上壁22A从接收口24的上缘向前方突出。纵壁22B从上壁22A的前端向下方伸出。底壁22C具有从纵壁22B的下端向后方伸出的伸出部22Ca和从伸出部22Ca的后端遍及接收口24的下缘地伸出的倾斜部22Cb。倾斜部22Cb为随着靠近第一壁16A而向下方转移的倾斜状。即,流通路径21具有随着靠近壳体16而向下方转移的倾斜面22G。倾斜面22G的端部与接收口24的下缘连接。倾斜面22G的宽度被设定为与壳体16的下部的宽度大致相同。因此,当在流通路径21中流动的谷物到达倾斜面22G时,该谷物一边在倾斜面22G上滑动,一边向壳体16的下部落下。因此,在倾斜面22G,谷物容易均匀地扩展,倾斜面22G是运输谷物时的谷物层的厚度容易变薄的部位。
如图1、图5所示,连通部23形成为覆盖第一螺杆20的上方、下方、前方及后方的筒状。连通部23在左方及右方为敞开状。连通部23的左端与流槽部12连通。连通部23的右端经由形成于斜槽部22的左侧壁22D的开口部26与斜槽部22内连通。
如图1、图2所示,第二横向输送部8是向积存部3的上部运输在纵向输送部6的上部排出的谷物的装置。第二横向输送部8具有螺杆(称为第二螺杆)27和收容第二螺杆27的螺杆箱28。螺杆箱28从纵向输送部6的排出部19设置至积存部3的中途部。螺杆箱28的右侧与纵向输送部6的排出口19F连接且与该排出口19F连通,向螺杆箱28内供给从排出口19F排出的谷物。利用第二螺杆27向积存部3运输被供给到该螺杆箱28中的谷物。由第二螺杆27运输到积存部3的谷物从形成于螺杆箱28的底部28A的中途部的第一开口36及形成于螺杆箱28的左端的第二开口37向积存部3排出。
谷物从积存部3经由干燥部4、集谷部5、第一横向输送部7、纵向输送部6、第二横向输送部8向积存部3循环。该循环被反复进行,直到谷物的水分量成为目标的水分量。
循环部包括:第一横向输送部7,所述第一横向输送部7对干燥后的谷物进行横向输送;纵向输送部6,所述纵向输送部6向上方输送由第一横向输送部7输送的谷物;以及第二横向输送部8,所述第二横向输送部8向积存部3输送被输送到纵向输送部6的上部的谷物。该循环部是使谷物循环的装置,且是向积存部3输送由干燥部4干燥后的谷物或者向积存部3输送投入到投入部2中的谷物的装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干燥机1,例示了一边使谷物循环一边进行干燥的循环式干燥机,但循环既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歇的,即,干燥机1既可以是连续循环式的干燥机,也可以是间歇式的干燥机。另外,干燥机1也可以是不使谷物循环地进行干燥的干燥机、即在将谷物静置于规定的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干燥的静置式干燥机。后述的干燥系统50的干燥机52也同样如此。
而且,干燥机1具备燃烧装置30、排出管道31、排风机32及循环管道33。
燃烧装置30是通过使燃料燃烧而产生热风的装置,具体而言,使用燃烧器等。如图2、图3所示,燃烧装置30配置于干燥槽10的右前部。燃烧装置30在集谷部5中的比正面板11A靠前方的空间(以下称为热风室5A)产生热风。在干燥槽10的右部(与排风机32侧相反的一侧)且燃烧装置30的附近设置有由排风机32产生的吸引风的吸入口(省略图示)。此外,代替在干燥机1具备燃烧装置30的结构,也可以设为向干燥机1的热风室5A供给从与干燥机1分开地设置的燃烧炉供给的热风的结构。
排出管道31构成用于向外部排出通过干燥部5后的热风的通路。如图1所示,排出管道31具有主体部31A、连接部31B、中转部31C及排出部31D。主体部31A、连接部31B、中转部31C、排出部31D形成为筒状并相互连通。
在主体部31A的内部配置有排风机32。排风机32形成从干燥槽10朝向排出管道31的空气的流动。连接部31B将主体部31A与干燥槽10的下部连接。如图1~图3所示,连接部31B的一端侧配置于干燥槽10的左后部。具体而言,连接部31B的一端侧与集谷部5中的比背面板11B靠后方的空间(以下称为排风室5B)连接。连接部31B的另一端侧与主体部31A连接。由此,主体部31A、连接部31B及排风室5B连通,利用排风机32的驱动,将通过干燥部5并从排风筒4D排出的热风从排风室5B通过连接部31B而引导到主体部31A。详细而言,利用排风机32的吸引作用,将由燃烧装置30产生的热风从热风室5A供给到供风筒4C,使其通过干燥路径4E从排风筒4D排出,并使其通过排风室5B从排出管道31的连接部31B引导到主体部31A。
在主体部31A的上部连接有中转部31C。中转部31C的下端部与主体部31A连接,上端部与排出部31D的一端侧连接。排出部31D的另一端侧向大气中敞开。由此,引导到主体部31A中的热风通过中转部31C从排出部31D的另一端侧被排出到大气中。如图1、图6、图7所示,中转部31C具有前壁31Ca、后壁31Cb、右壁31Cc及左壁31Cd。右壁31Cc设置于干燥槽10侧,并具有连接循环管道33的连接口31Ce。
循环管道33的入口在排风机32的上方与排出管道31连接。具体而言,处于循环管道33的一端侧的入口与在排出管道31的中转部31C设置于右壁31Cc的连接口31Ce连接。由此,排出管道31的内部与循环管道33的内部连通。
循环管道33的出口与干燥机1的干燥部4的上方连接。由此,循环管道33的内部与干燥机1的内部的干燥部4的上方连通。具体而言,处于循环管道33的另一端侧的出口与积存部3的下部且干燥部4的上方(供风筒4C及排风筒4D的上方)连接。此外,具体而言,干燥部4的上方是指至少比干燥部4的供风筒4C及排风筒4D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只要循环管道33的出口处于比供风筒4C及排风筒4D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则该出口的整体或一部分也可以位于比正面壁4A及背面壁4B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当然,也可以是,循环管道33的出口的整体位于比正面壁4A及背面壁4B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
循环管道33构成用于使从排出管道31排出的热风的一部分返回到干燥部4的上方的通路。在此,循环管道33构成为使从排出管道31排出的热风(排风)的一部分不直接返回到热风室5A的内部、干燥部4的内部地返回到干燥部4的上方。排出管道31例如使热风(排风)返回到干燥部4的上方(积存部3的下部)。干燥部4的上方是存在较多干燥前的谷物的区域,与热风室5A的内部、干燥部4的内部相比,空气层占据的比例较少。因此,在利用排出管道31使热风返回到干燥部4的上方后的情况下,空气条件(空气的流动)的变化较少,能够在干燥部4内有效地活用返回的热风。另一方面,在使热风(排风)返回到热风室5A的内部、干燥部4的内部后的情况下,由于使热风返回到空气层占据的比例比谷物占据的比例大的区域,因此,由于热风的返回,热风室5A的内部、干燥部4的内部的空气条件(空气的流动)会较大地变化,其结果是,空气层的区域处的温度不均匀变大,会产生谷物的干燥不均匀。
此外,只要构成为使排风返回到吸引风的吸入口,就难以产生温度不均匀的问题,但会产生由循环管道33变长导致的弊端。具体而言,由于循环管道33变长,所以干燥机1会大型化,在循环管道33内流动的排风的温度下降(热损失)变大。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循环管道33使从排出管道31排出的热风的一部分返回到干燥部4的上方,因此,能够尽可能地缩短循环管道33的长度而防止干燥机1的大型化、在循环管道33中流动的排风的温度下降,并且,能够减小干燥部4的温度不均匀而防止谷物的干燥不均匀。
如图6所示,循环管道33具有下部部位33A、中间部位33B及上部部位33C。下部部位33A、中间部位33B及上部部位33C形成为筒状并相互连通。
下部部位33A的一端侧与排出管道31的中转部31C的右壁31Cc连接,并构成循环管道33的入口。下部部位33A相对于中转部31C的右壁31Cc倾斜地向斜右上方延伸,且随着朝向上方而接近干燥槽10。以下,将下部部位33A延伸的方向称为“倾斜方向A”。在图6中,用箭头A示出倾斜方向A。
下部部位33A具有右下板33Aa、左上板33Ab、前板33Ac及后板33Ad。右下板33Aa与左上板33Ab相互平行地配置,并相对于排出管道31的中转部31C的右壁31Cc倾斜。前板33Ac将右下板33Aa的前端与左上板33Ab的前端连接。后板33Ad将右下板33Aa的后端与左上板33Ab的后端连接。在右下板33Aa设置有狭缝34。狭缝34沿着右下板33Aa在倾斜方向上延伸。在右下板33Aa的狭缝34的上方安装有导向板35。后述的流体压力缸41的缸杆穿过导向板35。
中间部位33B从下部部位33A的另一端侧向上方延伸。中间部位33B具有设置于下部的第一中间部位33B1和设置于上部的第二中间部位33B2。第一中间部位33B1从下部部位33A的上端弯折并向上方延伸。第二中间部位33B2从第一中间部位33B1的上端进一步向上方延伸,且随着朝向上方而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进深长度)逐渐变长。
上部部位33C的一端侧与第二中间部位33B2的上端连接。上部部位33C的另一端侧构成循环管道33的出口,并与积存部3的下部且干燥部4的上方连接。上部部位33C由多个筒部构成。构成上部部位33C的多个筒部在从第二中间部位33B2的上端向上方延伸之后朝向前方弯折。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部部位33C具有六个筒部331~336,但筒部的数量也可以为五个以下或七个以上。另外,上部部位33C也可以由一个筒部构成。多个筒部331~336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设置,且分别独立地与第二中间部位33B2的上端连接。多个筒部331~336的截面面积(通路面积)相同。由于上部部位33C具有多个筒部331~336,所以能够从循环管道33向干燥部4的上方均匀地导入热风。
循环管道33与干燥槽10的干燥部4的上方连接,但也可以具有从该连接的部分延伸到干燥槽10的内部的延伸设置部33D(参照图1)。延伸设置部33D在干燥槽10的内部在干燥部4的上方从左侧朝向右侧延伸。延伸设置部33D的长度并不被特别限定,既可以为延伸至干燥槽10的右壁附近的长度,也可以为延伸至干燥槽10的左壁与右壁的中间附近的长度。在延伸设置部33D设置有用于向干燥槽10的内部(干燥部4的上方)取出热风的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循环管道33构成为使热风(排风)沿干燥槽10的内部的多个供风筒4C和多个排风筒4D的排列方向(从左方朝向右方的方向)流动,但也可以构成为使热风(排风)沿与该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正交的方向)流动。
干燥机1具备切换部38,所述切换部38能够对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进行切换,所述第一状态是阻断从排出管道31向循环管道33的热风的流通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允许从排出管道31向循环管道33的热风的流通的状态。
如图6~图9所示,切换部38具有收容在循环管道33的内部的导风筒39。但是,切换部38并不限定于具有导风筒39的结构,也可以为设置于循环管道33的入口且能够开闭的挡板、风门等。
导风筒39具有取入热风的取入部39A和将从取入部39A取入的热风取出到循环管道33内的取出部39B。导风筒39为矩形筒状,并收容于循环管道33的下部部位33A的内部。导风筒39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沿斜右上方延伸。
导风筒39具有右下壁39C、左上壁39D、前壁39E、后壁39F、分隔壁39G及基端壁39H。右下壁39C与循环管道33的下部部位33A的右下板33Aa相向地配置。在右下壁39C安装有从狭缝34突出且能够沿着狭缝34移动的突出构件40。左上壁39D与下部部位33A的左上板33Ab相向地配置。前壁39E与下部部位33A的前板33Ac相向地配置。后壁39F与下部部位33A的后板33Ad相向地配置。
分隔壁39G在前壁39E与后壁39F之间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并将左上壁39D与右下壁39C连接。分隔壁39G将导风筒39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三个)区段。由此,能够使在导风筒39的内部流动的热风均匀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分隔壁39G为两块,但也可以为一块或三块以上。另外,导风筒39也可以不具有分隔壁39G。
基端壁39H在导风筒39的基端部(一端部)将左上壁39D、前壁39E、后壁39F及分隔壁39G连接。由此,导风筒39的基端部由基端壁39H堵塞。基端壁39H与中转部31C的右壁31Cc平行地设置。
如图7、图8所示,基端壁39H不与右下壁39C连接。由此,在右下壁39C的下端部(基端壁39H侧的端部)39Ca与基端壁39H之间形成朝向下方敞开的开口部,该开口部构成取入部39A。取入部39A将在排出管道31中流动的热风取入到导风筒39内。导风筒39的顶端部(另一端部)在循环管道33的内部敞开,并构成取出部39B。取出部39B将从取入部39A取入到导风筒39内的热风向循环管道33内取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取入部39A及取出部39B分别在前后方向上被分隔壁39G划分为多个(三个)。
如图8、图9所示,导风筒39能够移动到取入部39A不与排出管道31连通的第一位置和取入部39A与排出管道31连通的第二位置。图8示出了导风筒39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图9示出了导风筒39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
如图8所示,导风筒39在处于第一位置时不向排出管道31的内部(中转部31C的内部)突出,取入部39A及取出部39B位于循环管道33的内部。此时,由于从排出管道31向循环管道33的热风的通路(连接口31Ce)被导风筒39的基端壁39H堵塞,因此,从排出管道31向循环管道33的热风的流通被阻断。即,切换部38成为第一状态。在该状态下,在排出管道31内流动的热风的全体量(在图8中用空心箭头示出)通过排出管道31的排出部31D向外部排出。
如图9所示,导风筒39在处于第二位置时向排出管道31的内部(中转部31C的内部)突出,取入部39A位于排出管道31的内部,取出部39B位于循环管道33的内部。由此,在排出管道31内流动的热风(排风)从取入部39A被取入到导风筒39内,从取出部39B被取出到循环管道33内。因此,允许从排出管道31向循环管道33的热风的流通。即,切换部38成为第二状态。
如图9所示,在导风筒39处于第二位置时,导风筒39的基端部从中转部31C的右壁31Cc突出,但不与左壁31Cd抵接。由此,在导风筒39的基端壁39H与中转部31C的左壁31Cd之间形成允许热风的流通的空间S1。因此,在排出管道31内流动的热风的全部未被引导到导风筒39中,仅在排出管道31内流动的热风的一部分(在图9中用箭头Y1示出)被引导到导风筒39中。未被引导到导风筒39中的剩余的热风(在图9中用箭头Y2示出)通过排出管道31的排出部31D向外部排出。
在导风筒39处于第二位置时(在切换部38处于第二状态时),被引导到循环管道33的热风的量与未被引导到循环管道33的热风的量的比率并不被特别限定,能够适当地设定。但是,优选的是,被引导到循环管道33的内部的热风的量比未被引导到循环管道33的内部的热风的量少。
能够利用驱动装置41使导风筒39移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驱动装置41为气缸等流体压力缸。但是,驱动装置41只要能够使导风筒39移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即可,例如也可以为使用马达、齿轮等的机构。以下,将驱动装置41设为流体压力缸41来进行说明。
如图8、图9所示,流体压力缸41具有缸管41A和缸杆41B。缸管41A固定于循环管道33的外表面等。缸杆41B的顶端部安装于被安装在导风筒39的右下壁39C的突出构件40。在缸管41A连接有控制流体向该缸管的供给的控制阀(未图示)。该控制阀基于来自后述的控制装置44的控制信号,控制向流体压力缸41供给的流体(空气等)的流动并使缸杆41B伸缩。
当在导风筒39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参照图8)下使缸杆41B伸长时,突出构件40被推压并沿着狭缝34向下方移动。伴随着该突出构件40的移动,导风筒39移动至第二位置(参照图9)。当在导风筒39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参照图9)下使缸杆41B缩短时,突出构件40被拉拽并沿着狭缝34向上方移动。伴随着该突出构件40的移动,导风筒39移动至第一位置(参照图8)。像这样,通过对驱动装置(流体压力缸)41进行驱动,从而能够使导风筒39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能够将切换部38切换为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如图10所示,干燥机1具备第一测定装置42、第二测定装置43及控制装置44。
第一测定装置42是温度测定装置,并测定通过干燥部4后的热风的温度作为第一温度。第一测定装置42例如设置于作为干燥槽10的内部的排风室5B,但也能够设置于作为排出管道31的内部的排风机32的上游侧(例如排出管道31的连接部31B内)。
第二测定装置43是温度测定装置,并测定外部空气的温度作为第二温度。第二测定装置43设置于干燥机1的外部。第二测定装置43既可以安装于干燥机1,也可以与干燥机1分开地设置。
控制装置44(以下称为“第一控制装置44”)由具备运算部(CPU)及存储部(RAM、ROM等)的计算机构成。第一控制装置44具备驱动控制部44a。驱动控制部44a通过使运算部执行存储于存储部的规定的程序而实现。第一控制装置44能够通过有线或无线进行通信地与第一测定装置42、第二测定装置43、驱动装置41(控制阀)连接。
第一控制装置44的驱动控制部44a基于从第一测定装置42发送的第一温度的信息和从第二测定装置43发送的第二温度的信息,向驱动装置41发送与该信息对应的规定的控制信号。即,第一控制装置44基于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来驱动驱动装置41。
第一控制装置44通过对驱动装置41进行驱动,从而在将切换部38设为第一状态时使导风筒39移动到第一位置,在将切换部38设为第二状态时使导风筒39移动到第二位置。
具体而言,第一控制装置44在第一温度比第二温度高规定温度以上时(以下称为“第一条件”),向流体压力缸41的控制阀发送第一控制信号,并使流体压力缸41的缸杆41B伸长。由此,导风筒39从第一位置(参照图8)移动到第二位置(参照图9),切换部38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这样一来,由于允许从排出管道31向循环管道33的热风的流通,因此,从排出管道31排出的热风(排风)的一部分通过循环管道33而返回到干燥部4的上方。
另外,在第一温度比第二温度低时,或者,在虽然第一温度比第二温度高但温度差小于规定温度时,第一控制装置44向流体压力缸41的控制阀发送第二控制信号,并使流体压力缸41的缸杆41B缩短。由此,导风筒39从第二位置(参照图9)移动到第一位置(参照图8),切换部38成为第一状态。这样一来,由于阻断从排出管道31向循环管道33的热风的流通,因此,通过排出管道31的热风(排风)不返回到干燥部4的上方地向外部排出。
像这样,第一控制装置44通过进行基于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的控制,从而能够为了谷物的干燥而使包含有充分的热量的高温的热风(比外部空气温度高规定温度以上的热风)返回到干燥部4的上方。由此,能够利用返回的热风高效地干燥谷物。因此,能够提高能量效率,并削减燃烧装置30的燃料的消耗量。
而且,在通过干燥部4后的热风的湿度小于规定湿度时(以下称为“第二条件”),第一控制装置44将切换部38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具体而言,在通过干燥部4后的热风的湿度小于规定湿度时,第一控制装置44向流体压力缸41的控制阀发送第一控制信号,并使流体压力缸41的缸杆41B伸长。由此,导风筒39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切换部38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
另外,在通过干燥部4后的热风的湿度为规定湿度以上时,第一控制装置44将切换部38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具体而言,向流体压力缸41的控制阀发送第二控制信号,并使流体压力缸41的缸杆41B缩短。由此,导风筒39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切换部38成为第一状态。
通过干燥部4后的热风的湿度既可以通过设置湿度测定装置来测定,也可以通过计算来求解。在设置湿度测定装置的情况下,例如通过将湿度测定装置设置在作为干燥槽10的内部的排风室5B、作为排出管道31的内部的排风机32的上游侧(例如排出管道31的连接部31B内),从而对通过干燥部4后的热风的湿度进行测定。在通过计算来求解的情况下,例如将与第二温度对应的外部空气湿度(第二湿度)设定为固定值,基于该设定的外部空气湿度(第二湿度)与第二温度的对应关系计算与第一温度对应的湿度(第一湿度),并将该计算出的第一湿度设为通过干燥部4后的热风的湿度。此外,通过计算来求解的方法并不限定于该方法,也可以为其它方法。
第一控制装置44通过进行基于上述湿度的控制,从而能够使适合于谷物的干燥的低湿度的热风返回到干燥部4的上方。由此,能够利用返回的热风高效地干燥谷物。因此,能够提高能量效率,并削减燃烧装置30的燃料的消耗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装置44仅在满足用于将切换部38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的两个条件(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这双方的情况下,执行将切换部38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的控制。即,第一控制装置44在第一温度比第二温度高规定温度以上且通过干燥部4后的热风的湿度小于规定湿度时,执行将切换部38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的控制。
第一控制装置44通过执行基于这样的温度及湿度的控制,从而能够使适合于谷物的干燥的高温且低湿度的热风返回到干燥部4的上方。由此,能够利用返回的热风高效地干燥谷物。因此,能够提高能量效率,并削减燃烧装置30的燃料的消耗量。
在切换部38处于第一状态时,导风筒39处于不向排出管道31的内部突出的第一位置(参照图8)。因此,在排出管道31中流动的热风的流动不会被导风筒39阻碍。即,针对在排出管道31中流动的热风(排风)的通风阻力小。由此,流入到排出管道31的热风的量变多,供给到干燥部4的热风的量(以下称为“送风量”)变多。其结果是,干燥速度变快。另一方面,由于热风的风速会因通风阻力的减少而增加,因此,热风通过干燥部4所需要的时间变短,能量效率变低。
另一方面,在切换部38处于第二状态时,导风筒39处于向排出管道31的内部突出的第二位置(参照图9)。因此,在排出管道31中流动的热风的流动会被导风筒39阻碍。即,针对在排出管道31中流动的热风(排风)的通风阻力大。由此,送风量变少,干燥速度变慢。另一方面,由于热风的风速会因通风阻力的增加而减少,因此,热风通过干燥部4所需要的时间变长,能量效率变高。
像这样,在切换部38处于第一状态时和处于第二状态时,由于针对在排出管道31中流动的热风(排风)的通风阻力不同,所以送风量会产生变化。其结果是,热风的风速及能量效率也会变化。根据由上述第一控制装置44进行的控制,能够利用这些变化平衡性良好地兼顾干燥速度和能量效率。以下,更详细地说明该效果。
在从开始由干燥机1进行的干燥(开始向干燥部4的热风供给)起至到达规定时间为止的期间(以下称为“干燥前半段”),谷物所包含的水分量多。因此,通过干燥部4后的热风的湿度变高,但通过干燥部4后的热风的温度(第一温度)会由于气化热而变低。由此,在干燥前半段,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一方(第一条件),第一控制装置44执行将切换部38设为第一状态的控制。在切换部38成为第一状态时,送风量变多,干燥速度变快。另一方面,由于热风的风速增加,所以热风通过干燥部4所需要的时间变短,但由于谷物的水分量较多而处于容易干燥的状态,因此,即使与热风的接触时间较短,也能够高效地进行干燥,能量效率的下降较少。即,在干燥前半段,通过由第一控制装置44进行的控制,能够使干燥速度变快并使能量效率的下降变少。
在从开始由干燥机1进行的干燥起经过规定时间之后且在干燥结束之前的期间(以下成为“干燥后半段”),谷物所包含的水分量少。因此,通过干燥部4后的热风的湿度变低,但由于来自谷物的水分的气化量变少,所以通过干燥部4后的热风的温度(第一温度)变高。由此,在干燥后半段,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这双方,第一控制装置44执行将切换部38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的控制。在切换部38成为第二状态时,由于热风的风速减少,所以热风通过干燥部4的所需要的时间变长。因此,即使为水分量变少而处于难以干燥的状态的谷物,也能够进行干燥,能够提高能量效率。热风通过干燥部4所需要的时间变长,这会沿使通过干燥部4后的热风所包含的水分量增加的方向进行作用,但由于原本就处于通过干燥部4后的热风的湿度较低的状况下,因此,通过干燥部4后的热风所包含的水分量不会超过适合于干燥的量。因此,在切换部38成为第二状态时,虽然送风量减少,但干燥速度不会由于送风量的减少而下降。即,在干燥后半段,通过由第一控制装置44进行的控制,能够使能量效率变高且干燥速度不会下降。另外,在干燥后半段,由于送风量减少,所以生成期望温度的热风所需的能量减少,因此,会产生节能效果。
接着,基于图11~图14,对干燥系统50进行说明。
图11、图12是简要地示出干燥系统50的整体结构的图。图11是示出干燥系统50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图12是示出干燥系统50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
干燥系统50具备燃烧炉51、干燥机52及管道53。
燃烧炉51通过使燃烧材料(燃料)燃烧而产生热风。燃烧材料例如为稻草、稻壳、木屑等生物质(biomass)或煤炭等,但并不限定于此。燃烧炉51是人工地进行燃烧材料的供给的手动型的燃烧炉。燃烧炉51具备热交换器,通过使由燃烧材料的燃烧产生的热与从外部取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产生热风。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干燥机52包括多个干燥机521~525。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干燥机52为五个,因此,以下,设为干燥机系统50具备五个干燥机521~525进行说明,但干燥机52既可以为一台,也可以为两台~四台,还可以为六台以上。除去以下说明的方面,干燥机52(521~525)的结构与上述干燥机1的结构相同。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干燥系统50中的干燥机52将由燃烧炉51产生的热风用于谷物的干燥,所以不具备燃烧装置30。另外,干燥机52既可以具备上述循环管道33及切换部38,也可以不具备上述循环管道33及切换部38。纵向输送部6及第二横向输送部8分别向多个干燥机521~525的上部供给从投入部2投入的谷物。此外,纵向输送部6及第二横向输送部8也可以相对于多个干燥机521~525中的每一个单独地设置。
管道53(以下称为“供给管道53”)将由燃烧炉51产生的热风引导到干燥机52。干燥机52取入由供给管道53引导的热风,并对谷物进行干燥。供给管道53具有主管道53A和分支管道(分支部)53B。主管道53A与燃烧炉51连接,取入由燃烧炉51产生的热风,并朝向干燥机52进行引导。分支管道53B从主管道53A分支为多个,并分别与多个干燥机521~525连接。即,供给管道53将多个干燥机521~525与一个燃烧炉51连接。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与干燥机521连接的分支管道记为分支管道53B1,将与干燥机522连接的分支管道记为分支管道53B2,将与干燥机523连接的分支管道记为分支管道53B3,将与干燥机524连接的分支管道记为分支管道53B4,将与干燥机525连接的分支管道记为分支管道53B5。
在分支管道53B1~53B5的中途部连接有能够将外部空气取入到各个分支管道内的外部空气取入管道54。即,外部空气取入管道54包括多个外部空气取入管道541~545。具体而言,在分支管道53B1的中途部连接有外部空气取入管道541。在分支管道53B2的中途部连接有外部空气取入管道542。在分支管道53B3的中途部连接有外部空气取入管道543。在分支管道53B4的中途部连接有外部空气取入管道545。在分支管道53B5的中途部连接有外部空气取入管道545。
如图11~图13所示,干燥系统50具备风量调节风门55、混合风门56、温度测定装置57、控制装置58(以下称为“第二控制装置58”)、告知装置59及水分测定装置60。
风量调节风门55是为了调整从燃烧炉51向干燥机52供给的热风的量而设置的。风量调节风门55包括多个风量调节风门551~555。多个风量调节风门551~555分别配置在多个分支管道53B1~53B5的内部。风量调节风门55在比外部空气取入管道54的连接部靠上游侧(燃烧炉51侧)的位置配置在分支管道53B的内部。通过调整风量调节风门55的开度,从而能够单独地调整从主管道53A向各分支管道53B1~53B5的热风的供给量。
混合风门56是为了调整与被取入到干燥机52中的热风混合的外部空气的量而设置的。混合风门56包括多个混合风门561~565。多个混合风门561~565分别配置于多个外部空气取入管道541~545的内部。通过调整混合风门561~565的开度,从而能够单独地调整与在各分支管道53B1~53B5中流动的热风混合的外部空气的量。通过单独地调整与在各分支管道53B1~53B5中流动的热风混合的外部空气的量,从而能够单独地调整向各干燥机521~525供给的热风的温度。由于在使混合风门56的开度增大时,与热风混合的外部空气的量变多,因此,向干燥机52供给的热风的温度下降。由于在使混合风门56的开度减小时,与热风混合的外部空气的量变少,因此,向干燥机52供给的热风的温度上升。
温度测定装置57对通过混合风门56且干燥谷物前的热风的温度(以下称为“干燥前的热风温度”)进行测定。温度测定装置57配置于干燥机52的内部。温度测定装置57例如在干燥机52的内部配置于干燥部4的上方(积存部3的下部等)、热风室5A等。温度测定装置57包括多个温度测定装置571~575。多个温度测定装置571~575分别配置于多个干燥机521~525的内部。温度测定装置571测定干燥机521的干燥前的热风温度。温度测定装置572测定干燥机522的干燥前的热风温度。温度测定装置573测定干燥机523的干燥前的热风温度。温度测定装置574测定干燥机524的干燥前的热风温度。温度测定装置575测定干燥机525的干燥前的热风温度。
第二控制装置58设置于干燥机52。第二控制装置58由具备运算部(CPU)及存储部(RAM、ROM等)的计算机构成。如图13所示,第二控制装置58具备第一控制部58a、第二控制部58b、第三控制部58c。第一控制部58a、第二控制部58b、第三控制部58c通过使运算部执行存储于存储部的规定的程序而实现。第二控制装置58能够通过有线或无线进行通信地与温度测定装置57、风量调节风门55、混合风门56、水分测定装置60连接。第二控制装置58既可以由与第一控制装置44共用的计算机构成,也可以由其它计算机构成。
干燥系统50在干燥机52具备循环管道33及切换部38的情况下具备第一控制装置44及第二控制装置58,但在干燥机52不具备循环管道33及切换部38的情况下仅具备第二控制装置58。
第二控制装置58的第一控制部58a基于温度测定装置57的测定温度来调整混合风门56的开度。详细而言,第一控制部58a基于从温度测定装置57发送的测定温度的信息,向混合风门56发送与该信息对应的规定的控制信号。具体而言,发送控制信号,以便在温度测定装置57的测定温度上升时使混合风门56的开度增加,在温度测定装置57的测定温度下降时使混合风门56的开度减少。
第二控制装置58既可以设置于多个干燥机521~525中的每一个,也可以仅设置于一部分(一个或多个)干燥机。在图11、图12中,示出了将多个第二控制装置581~585分别设置于多个干燥机521~525的例子。在设置多个第二控制装置581~585的情况下,优选设置集中地保存、管理由全部的第二控制装置581~585接收到的信息的服务器等。在将第二控制装置58仅设置于一部分干燥机的情况下,利用该第二控制装置58单独地控制分别设置于干燥机521~525的风量调节风门55、混合风门56、告知装置59。
如上所述,在干燥系统50中,利用设置于干燥机52的第二控制装置58来调整混合风门56的开度。即,不从燃烧炉51侧,而是从干燥机52侧对混合风门56的开度进行调整。由此,即便在使用不具有控制混合风门56的开度的控制部的燃烧炉(例如手动型的燃烧炉)的情况下,通过从干燥机52侧调整混合风门56的开度,从而也能够适当地进行从燃烧炉51向干燥机52供给的热风的温度管理。
第二控制装置58的第二控制部58b调整风量调节风门55的开度。具体而言,例如,第二控制部58b在开始干燥系统50的干燥处理时将风量调节风门55打开,在结束干燥系统50的干燥处理时将风量调节风门55关闭。此外,在干燥系统50中,第二控制部58b也可以构成为基于温度测定装置57的测定温度来调整风量调节风门55的开度。在该情况下,第二控制部58b基于从各个温度测定装置57发送的测定温度的信息,分别向各个风量调节风门55发送与该信息对应的规定的控制信号。
告知装置59以能够通过视觉或听觉进行识别的形态,告知温度测定装置57的测定温度是否处于适合于谷物的干燥的规定范围(以下称为“适宜温度范围”)。告知装置59包括多个告知装置591~595。多个告知装置591~595分别安装于多个干燥机521~525的外部。适宜温度范围根据谷物的种类等而被预先设定,并存储于第二控制装置58的存储部。
作为告知装置59,例如可以使用通过光来进行告知的旋转灯等发光装置、通过文字、图形等的显示来进行告知的液晶面板等显示装置、通过声音来进行告知的蜂鸣器等发声装置。另外,告知装置59也可以通过组合能够利用视觉进行识别的形态的告知和能够利用听觉进行识别的形态的告知,从而进行上述告知。在图12及图13中,作为告知装置59,示出了使用发光装置(旋转灯)的例子。
第二控制装置58的第三控制部58c基于温度测定装置57的测定温度控制告知装置59。详细而言,第三控制部58c基于温度测定装置571的测定温度控制告知装置591,基于温度测定装置572的测定温度控制告知装置592,基于温度测定装置573的测定温度控制告知装置593,基于温度测定装置574的测定温度控制告知装置594,基于温度测定装置575的测定温度控制告知装置595。
此外,在将第二控制装置58仅设置于一部分干燥机的情况下,设置于该一部分干燥机的第二控制装置58基于全部的温度测定装置571~575各自的测定温度,单独地控制告知装置591~595。
第二控制装置58通过接收从温度测定装置571~575发送的测定温度的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信息使运算部执行存储于存储部的程序,从而向告知装置591~595发送规定的控制信号,并单独地控制各告知装置。
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告知装置59基于从第二控制装置58发送的控制信号,进行对作业人员的告知。
告知装置59在温度测定装置57的测定温度比适宜温度范围高时,进行促使由燃烧炉51产生的热风的温度上升的告知(以下称为“第一告知”)。另一方面,在温度测定装置57的测定温度比适宜温度范围低时,进行促使由燃烧炉51产生的热风的温度下降的告知(以下称为“第二告知”)。另外,根据需要,在温度测定装置57的测定温度处于适宜温度范围时,也可以进行表示由燃烧炉51产生的热风的温度为适宜温度的通知(以下称为“第三告知”)。
例如,在告知装置59为发光装置的情况下,通过第一颜色(例如红色)来进行第一告知,通过与第一颜色不同的第二颜色(例如蓝色)来进行第二告知。另外,通过与第一颜色及第二颜色不同的第三颜色(例如绿色)来进行第三告知。另外,对于告知的种类而言,也可以是,代替通过光的颜色进行区别的情况或除了该情况以外,通过点亮和闪烁来进行区别。
在告知装置59为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显示(例如“温度超过”等显示)来进行第一告知,通过与第一显示不同的第二显示(例如“温度不足”等显示)来进行第二告知。另外,通过与第一显示及第二显示不同的第三显示(例如“温度适当”等显示)来进行第三告知。
在告知装置59为发声装置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声音(例如高音的警告声音)来进行第一告知,通过与第一声音不同的第二声音(例如低音的警告声音)来进行第二告知。另外,在测定温度处于适宜温度范围时不进行发声(不进行第三告知)。
如上所述,通过由告知装置59进行告知(第一告知、第二告知、第三告知),从事于使用干燥系统50的谷物的干燥作业的作业人员能够通过视觉或听觉来识别温度测定装置57的测定温度是否处于适合于谷物的干燥的适宜温度范围。
作业人员在从告知装置59接受到第一告知时,识别为温度测定装置57的测定温度比适宜温度范围高,通过该告知而促使由燃烧炉51产生的热风的温度上升。因此,作业人员减少或停止向燃烧炉51的燃烧材料的供给。由此,由于从燃烧炉51向干燥机52供给的热风的温度下降,所以能够使干燥前的热风温度朝向适宜温度范围下降。
作业人员在从告知装置59接受到第二告知时,识别为温度测定装置57的测定温度比适宜温度范围低,通过该告知而促使由燃烧炉51产生的热风的温度下降。因此,作业人员增加或开始(再次开始)向燃烧炉51的燃烧材料的供给。由此,由于从燃烧炉51向干燥机52供给的热风的温度上升,所以能够使干燥前的热风温度朝向适宜温度范围上升。
作业人员在从告知装置59接受到第三告知时,识别为温度测定装置57的测定温度处于适宜温度范围。因此,作业人员将向燃烧炉51的燃烧材料的供给状态维持现状。由此,由于从燃烧炉51向干燥机52供给的热风的温度适当的状态被维持,所以能够将干燥前的热风温度维持在适宜温度范围。
如上所述,告知装置52基于温度测定装置57的测定温度来进行规定的告知。在此,由于第二控制装置58基于温度测定装置57的测定温度来调整混合风门56的开度,因此,在温度测定装置57的测定温度与混合风门56的开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由此,对于告知装置59基于温度测定装置57的测定温度进行规定的告知而言,也可以说是告知装置59基于混合风门56的开度进行规定的告知。因此,以下说明混合风门56的开度与告知装置59的告知内容的关系。
图14是示出混合风门56的开度与告知装置59的告知内容的关系的一例的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起见,将图14所示的混合风门56的开度为10%~40%的范围称为“标准开度范围”。标准开度范围被设定为向干燥机52供给的热风温度成为适宜温度的目标的开度范围。此外,图示的开度的数值只不过为一例,并不限定于该值。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混合风门56的开度比标准开度范围小的情况(0%以上且小于10%的情况)为干燥前的热风温度比适宜温度范围低的情况。因此,告知装置59进行第一告知。在该情况下,由于即使减小混合风门56的开度,干燥前的热风温度也较低,所以向燃烧炉51供给的燃烧材料过少。由于识别出第一告知的作业人员会增加或开始(再次开始)向燃烧炉51的燃烧材料的供给,因此,燃烧材料的过少状态被消除。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混合风门56的开度比标准开度范围大的情况(超过40%且100%以下的情况)为干燥前的热风温度比适宜温度范围高的情况。因此,告知装置59进行第二告知。在该情况下,由于即使增大混合风门56的开度,干燥前的热风温度也较高,所以向燃烧炉51供给的燃烧材料过多。由于识别出第二告知的作业人员会减少或停止向燃烧炉51的燃烧材料的供给,因此,燃烧材料的过多状态被消除。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混合风门56的开度处于标准开度范围的情况(10%~40%的情况)为干燥前的热风温度处于适宜温度范围的情况。因此,告知装置59进行第三告知。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通过混合风门56的开度调整而适当地调整干燥前的热风温度,所以向燃烧炉51供给的燃烧材料适量。由于识别出第三告知的作业人员将向燃烧炉51的燃烧材料的供给维持现状,所以燃烧材料的适量状态被维持。
此外,如图15所示,也可以增加告知装置59进行告知的种类。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告知装置59进行告知的种类为三种(第一告知、第二告知、第三告知),但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将告知装置59进行告知的种类设为四种。具体而言,告知装置59根据混合风门56的开度(干燥前的热风温度),将混合风门56的开度比标准开度范围大的情况分为两种不同的告知。即,将第二告知分为两种不同的告知。在图15中,为了方便起见,将分为了两个的第二告知记为“第二A告知”和“第二B告知”。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在混合风门56的开度比标准开度范围稍大的情况下(在超过40%且90%以下的情况下),告知装置59进行“第二A告知”,在混合风门56的开度与标准开度范围相比非常大的情况下(在超过90且100%以下的情况下),告知装置59进行“第二B告知”。第二A告知表示向燃烧炉51供给的燃烧材料过多的程度小的情况,第二B告知表示向燃烧炉51供给的燃烧材料过多的程度大的情况。因此,作业人员例如能够在识别出第二A告知时采取使向燃烧炉51的燃烧材料的供给减少的应对,在识别出第二B告知时采取使向燃烧炉51的燃烧材料的供给停止的应对。像这样,通过增加告知装置59进行告知的种类,从而能够更适当地进行干燥前的热风温度的温度管理。
如图12所示,水分测定装置60包括多个水分测定装置601~605。多个水分测定装置601~605分别安装于多个干燥机521~525。水分测定装置601测定由干燥机521干燥后的谷物的水分量。水分测定装置602测定由干燥机522干燥后的谷物的水分量。水分测定装置603测定由干燥机523干燥后的谷物的水分量。水分测定装置604测定由干燥机524干燥后的谷物的水分量。水分测定装置605测定由干燥机525干燥后的谷物的水分量。
水分测定装置60为非破坏性地测定至少由干燥部4干燥的谷物(通过干燥部4后的谷物)的水分量的非破坏式的水分测定装置。此外,水分测定装置60为至少测定谷物的水分量的装置即可,也可以为与谷物的水分量一起测定水分以外的谷物的特性的装置。
非破坏性地测定是指不破坏谷物(不将谷物弄碎)地测定谷物的水分量。以往,由于例如为利用电极辊将谷物弄碎的破坏式,因此,测定精度有可能会因附着于电极辊的谷物而下降,需要将附着于电极辊的谷物去除的清洁,但在非破坏式的水分测定装置60中,由于不将谷物弄碎,所以不会产生由谷物向电极辊的附着导致的测定精度的下降,由于测定间隔不会受到清洁的影响,所以能够将测定间隔设定为较短的间隔。
作为非破坏式的水分测定装置60,例如可以列举光谱分析装置、电容式水分计、微波式水分计、中子式水分计等。此外,只要为能够非破坏性地测定谷物的水分量的装置即可,水分测定装置60也可以为例示的装置以外的装置。
光谱分析装置是通过光谱分析来测定谷物的水分量的装置,且是通过检查谷物放射或吸收的光的光谱来测定谷物的水分量的装置。电容式水分计是使交流电在谷物中流动并将其电容的变化(电容量)置换为水分值进行显示的水分计。微波式水分计是将微波的由水分导致的衰减等电变化量置换为水分值并进行显示的水分计。中子式水分计是利用作为放射射线的一种的中子的水分计。
在利用破坏式的水分计来测定谷物的水分量的以往的干燥机中,缩短测定间隔存在极限。在测定间隔较长(测定次数较少)时,难以准确地掌握干燥机52内的谷物的水分量的偏差(不均匀)。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非破坏性地测定谷物的水分量,因此,能够缩短谷物的水分量的测定间隔。另外,通过缩短测定间隔,从而能够增多测定次数。由此,通过获得对多个水分量进行移动平均而得到的水分量,从而能够准确地掌握干燥机52内的谷物的水分量的偏差。
如图5所示,水分测定装置(近红外水分计)60设置于对干燥后的谷物进行横向输送的第一横向输送部7。通过在第一横向输送部7设置水分测定装置60,从而能够准确地测定在干燥后沿横向送出的谷物的水分量。
详细而言,水分测定装置60设置于第一横向输送部7的流通路径21内且底壁22C。在底壁22C的倾斜部22Cb形成有窗29,在构成倾斜部22Cb的一部分的窗29的外侧(倾斜部22Cb的下表面侧)装配有水分测定装置60。水分测定装置60的光轴(照射包含有近红外线的光的光轴)朝向窗29,利用该水分测定装置60测定在倾斜部22Cb(窗)流动的谷物的水分量。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水分测定装置60测定一边均匀地扩展一边在倾斜部22Cb流动的谷物的水分量。即,能够利用水分测定装置60测定在干燥后循环的大多数谷物的水分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水分测定装置60装配于流通路径21的倾斜部22Cb,从而对在倾斜部22Cb流动的谷物的水分量进行测定,但也可以是,通过将水分测定装置60装配于倾斜部22Cb的上方,并使该水分测定装置609的光轴朝向倾斜部22Cb,从而对在倾斜部22Cb流动的谷物的水分量进行测定。
如图5所示,投入部2(料斗)的下端部设置于倾斜部22Cb的上方。料斗的下端部连接于与倾斜部22Cb相向的上壁22A。由于料斗设置于倾斜部22Cb的上方,且水分测定装置60设置于倾斜部22Cb,因此,能够利用水分测定装置60来测定刚投入料斗后的谷物(干燥前的谷物)的水分量,并且能够测定在干燥后在倾斜部22Cb流动的谷物的水分量。
此外,水分测定装置60向干燥机1的安装位置并不限定于图5所示的位置,只要是至少能够测定干燥后的谷物的水分量的位置即可,也可以采用其它安装位置。
第二控制装置58基于由水分测定装置60测定出的水分量,调整与安装有该水分测定装置60的干燥机52对应的混合风门56的开度。详细而言,第二控制装置581基于由安装于干燥机521的水分测定装置601测定出的水分量来调整混合风门561的开度。另外,基于由安装于干燥机522的水分测定装置602测定出的水分量来调整混合风门562的开度。另外,基于由安装于干燥机523的水分测定装置603测定出的水分量来调整混合风门563的开度。另外,基于由安装于干燥机524的水分测定装置604测定出的水分量来调整混合风门564的开度。另外,基于由安装于干燥机525的水分测定装置605测定出的水分量来调整混合风门561的开度。
此外,在将第二控制装置58仅设置于一部分干燥机的情况下,利用设置于该一部分干燥机的第二控制装置58,基于由水分测定装置601~605测定出的水分量,单独地调整设置于全部的干燥机521~525的混合风门561~565的开度。
在通过向多个干燥机521~525供给在一个燃烧炉51产生的热风而对谷物进行干燥的干燥系统中,容易引起在各干燥机中干燥的程度(干燥后的谷物所包含的水分量)不同的状况。换言之,在多个干燥机521~525中干燥的谷物的水分量容易产生偏差(不均匀)。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干燥系统50,由于基于由水分测定装置60测定出的水分量来调整与安装有该水分测定装置60的干燥机52对应的混合风门56的开度,因此,能够防止在多个干燥机521~525中干燥的谷物的水分量产生偏差(不均匀)。
作为一例,考虑在使多个干燥机521~525运转的状况下,由安装于干燥机521的水分测定装置601测定出的谷物的水分量比由安装于其它干燥机522~525的水分测定装置602~605测定出的谷物的水分量多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二控制装置58接收与由水分测定装置601~605测定出的水分量有关的数据,并基于该数据,相比于与其它干燥机522~525对应的混合风门562~565的开度,使与安装有水分测定装置601的干燥机521对应的混合风门561的开度减小。由此,使向干燥机521供给的热风的温度上升并促进谷物的干燥。其结果是,能够使由干燥机521~525干燥的谷物的水分量均匀化,并防止干燥后的谷物的水分量产生偏差(不均匀)。
另外,由于水分测定装置60为近红外水分计,所以能够准确且高频率地测定由各干燥机521~525干燥的谷物的水分量。因此,能够精确地进行基于由各水分测定装置601~605测定出的水分量的各混合风门561~565的开度调整。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由干燥机521~525干燥的谷物的水分量产生偏差(不均匀)。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应当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并不由上述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将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均包含在内。
附图标记说明
1 干燥机
3 积存部
4 干燥部
31 排出管道
32 排风机
33 循环管道
38 切换部
39 导风筒
39A 取入部
39B 取出部
41 驱动装置
42 第一测定装置
43 第二测定装置
44 控制装置(第一控制装置)
50 干燥系统
51 燃烧炉
53 管道(供给管道)
52、521~525 干燥机
56、561~565 混合风门
57、571~575 温度测定装置
58、581~585 控制装置
59、591~595 告知装置
53B、53B1~53B5 分支部(分支管道)

Claims (19)

1.一种干燥机,其中,所述干燥机具备:
积存部,所述积存部积存谷物;
干燥部,所述干燥部设置于所述积存部的下方,通过热风来干燥所述谷物;
排出管道,所述排出管道向外部排出通过所述干燥部后的热风;以及
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使从所述排出管道排出的热风的一部分返回到所述干燥部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机,其中,
所述干燥机具备切换部,所述切换部能够对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进行切换,所述第一状态是阻断从所述排出管道向所述循环管道的热风的流通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允许从所述排出管道向所述循环管道的热风的流通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燥机,其中,
所述干燥机具备:
第一测定装置,所述第一测定装置测定通过所述干燥部后的热风的温度作为第一温度;
第二测定装置,所述第二测定装置测定外部空气的温度作为第二温度;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第一温度比所述第二温度高规定温度以上时,将所述切换部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燥机,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在通过所述干燥部后的热风的湿度小于规定湿度时,将所述切换部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燥机,其中,
所述循环管道的出口与所述积存部的下部且所述干燥部的上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燥机,其中,
所述干燥机具备排风机,所述排风机配置于所述排出管道的下部,并吸引通过所述干燥部后的热风,
所述循环管道的入口在所述排风机的上方与所述排出管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干燥机,其中,
所述切换部具有导风筒,所述导风筒具有取入热风的取入部和将从所述取入部取入的热风取出到所述循环管道内的取出部,
所述导风筒收容于所述循环管道的内部,且能够移动到所述取入部不与所述排出管道连通的第一位置和所述取入部与所述排出管道连通的第二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干燥机,其中,
所述导风筒在所述第一位置不向所述排出管道的内部突出,在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排出管道的内部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干燥机,其中,
所述干燥机具备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使所述导风筒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
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对所述驱动装置进行驱动,从而在将所述切换部设为第一状态时,使所述导风筒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在将所述切换部设为第二状态时,使所述导风筒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10.一种干燥系统,其中,所述干燥系统具备:
燃烧炉,所述燃烧炉通过使燃烧材料燃烧而产生热风;
管道,所述管道引导由所述燃烧炉产生的热风;
干燥机,所述干燥机取入由所述管道引导的热风,并对谷物进行干燥;
混合风门,所述混合风门设置于所述管道,并调整与被取入到所述干燥机中的热风混合的外部空气的量;
温度测定装置,所述温度测定装置对通过所述混合风门且干燥所述谷物前的热风的温度进行测定;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干燥机,并基于所述温度测定装置的测定温度来调整所述混合风门的开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干燥系统,其中,
所述干燥系统具备告知装置,所述告知装置以能够通过视觉或听觉进行识别的形态,告知所述测定温度是否处于适合于所述谷物的干燥的规定范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中,
所述告知装置在所述测定温度比所述规定范围高时,进行促使由所述燃烧炉产生的热风的温度上升的告知,
在所述测定温度比所述规定范围低时,进行促使由所述燃烧炉产生的热风的温度下降的告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干燥系统,其中,
所述告知装置通过光来进行所述告知。
14.一种干燥系统,其中,所述干燥系统具备:
一个燃烧炉,所述一个燃烧炉通过使燃烧材料燃烧而产生热风;
管道,所述管道引导由所述燃烧炉产生的热风;
多个干燥机,所述多个干燥机取入由所述管道引导的热风,并对谷物进行干燥;
多个混合风门,所述多个混合风门设置于所述管道,并调整与被取入到所述干燥机中的热风混合的外部空气的量;
多个温度测定装置,所述多个温度测定装置对通过所述混合风门且干燥所述谷物前的热风的温度进行测定;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干燥机,并基于所述温度测定装置的测定温度来调整所述混合风门的开度,
所述管道具有多个分支部,所述多个分支部分配从所述一个燃烧炉产生的热风并将其引导到所述多个干燥机,
所述多个混合风门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分支部,
所述多个温度测定装置测定分别通过所述多个混合风门后的热风的温度,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多个温度测定装置的测定温度,单独地调整所述多个混合风门的开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干燥系统,其中,
所述干燥系统具备告知装置,所述告知装置以能够通过视觉或听觉进行识别的形态,告知所述测定温度是否处于适合于所述谷物的干燥的规定范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干燥系统,其中,
所述告知装置在所述测定温度比所述规定范围高时,进行促使由所述燃烧炉产生的热风的温度上升的告知,
在所述测定温度比所述规定范围低时,进行促使由所述燃烧炉产生的热风的温度下降的告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干燥系统,其中,
所述告知装置通过光来进行所述告知。
18.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燥系统,其中,
所述干燥系统具备多个水分测定装置,所述多个水分测定装置测定由所述干燥机干燥后的谷物的水分量,
所述多个水分测定装置分别安装于所述多个干燥机,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由所述水分测定装置测定出的水分量,调整与安装有该水分测定装置的干燥机对应的所述混合风门的开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干燥系统,其中,
所述水分测定装置是近红外水分计。
CN201880071152.7A 2017-11-01 2018-10-30 干燥机及干燥系统 Active CN1116703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96620.0A CN114018003B (zh) 2017-11-01 2018-10-30 干燥机及干燥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2161A JP6821541B2 (ja) 2017-11-01 2017-11-01 乾燥機
JP2017-212161 2017-11-01
JP2017212160A JP6821540B2 (ja) 2017-11-01 2017-11-01 乾燥システム
JP2017-212160 2017-11-01
PCT/JP2018/040294 WO2019088086A1 (ja) 2017-11-01 2018-10-30 乾燥機及び乾燥システム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96620.0A Division CN114018003B (zh) 2017-11-01 2018-10-30 干燥机及干燥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70330A true CN111670330A (zh) 2020-09-15
CN111670330B CN111670330B (zh) 2022-01-18

Family

ID=6633308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1152.7A Active CN111670330B (zh) 2017-11-01 2018-10-30 干燥机及干燥系统
CN202111296620.0A Active CN114018003B (zh) 2017-11-01 2018-10-30 干燥机及干燥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96620.0A Active CN114018003B (zh) 2017-11-01 2018-10-30 干燥机及干燥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2) CN111670330B (zh)
PH (1) PH12020550498A1 (zh)
WO (1) WO201908808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83740A (zh) * 2022-09-09 2022-10-14 江苏中达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管廊施工监测用复合水准仪及其监测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73041A (ja) * 1993-03-16 1994-09-30 Hokoku Kogyo Co Ltd 穀物の乾燥方法
JP2013015317A (ja) * 2007-07-20 2013-01-24 Iseki & Co Ltd 農産物用乾燥機
JP2016118305A (ja) * 2014-12-18 2016-06-3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穀物乾燥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57594U (zh) * 1980-04-23 1981-11-25
JPS606475B2 (ja) * 1981-04-28 1985-02-18 静岡製機株式会社 乾燥機への熱風供給装置
DD203623A1 (de) * 1982-03-10 1983-10-26 Berndt Franke Verfahren zur beheizung von getreidetrocknern
JP2000283650A (ja) * 1999-03-29 2000-10-13 Shizuoka Seiki Co Ltd 穀物乾燥機
JP3744449B2 (ja) * 2002-03-25 2006-02-0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循環型穀物乾燥機の穀粒滞留検出装置
JP2006038407A (ja) * 2004-07-30 2006-02-09 Iseki & Co Ltd 穀粒乾燥機
JP5370001B2 (ja) * 2009-08-29 2013-12-1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穀物乾燥機
BR112012026819A2 (pt) * 2010-04-22 2016-07-12 Satake Eng Co Ltd instalação de secagem de grãos
CN102475350A (zh) * 2010-11-23 2012-05-30 西安扩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烘丝机用送风控制系统
CN202024584U (zh) * 2011-03-24 2011-11-02 华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漂浮物干化系统
CN102288010B (zh) * 2011-06-17 2013-11-27 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热风循环间接直接加热两用农产品干燥机
CN103175382A (zh) * 2011-12-26 2013-06-26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热泵干燥系统
CN104807310B (zh) * 2015-05-06 2017-01-18 佐竹机械(苏州)有限公司 智能等热量温控装置及循环式谷物干燥机
JP6750826B2 (ja) * 2016-01-18 2020-09-02 株式会社クボタ 乾燥機
CN205897783U (zh) * 2016-07-01 2017-01-18 顾文杰 烘干机的热能回流结构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73041A (ja) * 1993-03-16 1994-09-30 Hokoku Kogyo Co Ltd 穀物の乾燥方法
JP2013015317A (ja) * 2007-07-20 2013-01-24 Iseki & Co Ltd 農産物用乾燥機
JP2016118305A (ja) * 2014-12-18 2016-06-3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穀物乾燥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83740A (zh) * 2022-09-09 2022-10-14 江苏中达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管廊施工监测用复合水准仪及其监测方法
CN115183740B (zh) * 2022-09-09 2023-01-17 江苏中达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管廊施工监测用复合水准仪及其监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88086A1 (ja) 2019-05-09
PH12020550498A1 (en) 2021-03-22
CN114018003B (zh) 2023-05-16
CN111670330B (zh) 2022-01-18
CN114018003A (zh) 202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56481B1 (ko) 슬러지 건조용 컨베이어
CN109690217B (zh) 谷物干燥机以及该谷物干燥机的使用方法
CN111670330B (zh) 干燥机及干燥系统
WO2013018199A1 (ja) 加熱炉及び加熱装置
KR102075769B1 (ko) 하이브리드 벨트식 다단건조기
WO2017126498A1 (ja) 乾燥機及び乾燥機用測定装置
JP6821541B2 (ja) 乾燥機
JP6821540B2 (ja) 乾燥システム
JP4561777B2 (ja) 遠赤外線穀粒乾燥機
RU148092U1 (ru) Зерносушиль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JP5034695B2 (ja) 循環式穀粒乾燥機
US490171A (en) Drier and carbonizer
KR100276816B1 (ko) 건조열풍의 공급경로와 배출경로를 개선시킨 순환식 곡물 건조기
JP2009287830A (ja) 穀粒乾燥機
RU71217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тепловой обработки сыпучих продуктов
JP5359554B2 (ja) 穀物乾燥機
JP4066841B2 (ja) 穀粒乾燥機
JP6421978B2 (ja) 穀物乾燥機
US20240083774A1 (en) Biogenic Refinery
CN110423881B (zh) 一种长程辊底式固溶退火炉
RU2070695C1 (ru) Сушиль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JP7267529B2 (ja) 穀物乾燥装置
CN206989602U (zh) 种子除尘烘干装置
JP3332789B2 (ja) 穀物遠赤外線乾燥装置
JPH07208861A (ja) 循環式穀物乾燥機における除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