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55418B - 焊丝成形单元以及具有焊丝成形单元的焊炬 - Google Patents
焊丝成形单元以及具有焊丝成形单元的焊炬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55418B CN111655418B CN201980008070.2A CN201980008070A CN111655418B CN 111655418 B CN111655418 B CN 111655418B CN 201980008070 A CN201980008070 A CN 201980008070A CN 111655418 B CN111655418 B CN 11165541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lding
- wire
- welding wire
- torch
- forming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12—Automatic feeding or moving of electrodes or work for spot or seam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133—Means for feeding electrodes, e.g. drums, rolls, mo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12—Automatic feeding or moving of electrodes or work for spot or seam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122—Devices for guiding electrodes, e.g. guide tub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 Welding In General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为了在具有接触套的焊炬中利用焊丝成形单元实现可靠的、保持不变的接触和另一方面减小用于焊丝成形的摩擦力,在焊丝成形单元(1)中沿着焊炬(10)的纵方向(x)依次相继地设置有三个通过滚珠支承的辊子(4a,4b,4c),其中沿着纵方向(x)观察中间的辊子(4b)相对于两个沿着纵方向(x)观察外侧的辊子(4a,4c)沿着横向于纵方向(x)的横向(y)偏移横向偏移量(V)地设置在焊丝成形单元(1)中,以构成焊丝(3)穿过焊丝成形单元(1)的锯齿形路径,其中沿着纵方向(x)观察在两个外侧的辊子(4a,4c)之间的轴距(A)为最大35mm、优选为最大30mm、完全特别优选为最大20mm。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用于具有接触套的焊炬的焊丝成形的焊丝成形单元和一种具有接触套的焊炬,该焊炬具有这样的焊丝成形单元。
背景技术
利用熔化的电焊条的焊接方法是众所周知的。在此也已知将焊丝本身用作电焊条,其方式为:利用一个焊丝进给单元将焊丝输送给一个焊炬,在该焊炬中设置有一个具有电势的接触套。焊丝在穿过焊炬进给时与接触套接触,由此当电焊接回路经由焊丝与需焊接的工件(该工件通常处于接地电势中)之间形成的焊接电弧闭合时,一个焊接电流可以经由接触套流过焊丝。这样的焊接方法的示例有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MIG)和熔化极活性气体保护焊(MAG),其中附加地还为焊接位置输送保护气体。
在这样的焊接方法中焊接质量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接触套与焊丝之间的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可靠的电接触,首先需要一个足够高的接触力。另外,焊丝与接触套之间的接触点应该保持尽可能相同。若接触力和/或接触点发生变化,接触电阻可能发生未加控制的波动,这又导致流动的焊接电流和焊接电弧的未加控制的波动。这对焊接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接触来说,首先将焊丝输送到接触套中是十分重要的。焊丝通常缠绕在一个焊丝辊上或者一个焊丝桶中并且经由一个焊丝进给单元输送给焊炬。通过对焊丝的缠绕,焊丝具有一定的曲率、即一定的弯曲状态。另外,通过软管总成(通过该软管总成将焊丝输送给焊炬)也能使曲率变化,因为软管总成可能位于任意位置。由于焊丝的未加控制的曲率和位置(定向)的原因,无法控制焊丝在焊炬中的接触点和接触力,由此可能产生上述问题。尤其是焊炬与软管总成的相对位置也能改变焊丝在接触套中的定向。特别是当焊炬设置在自动焊接机上并且该自动焊接机为了焊接而改变焊炬的空间位置时情况如此。
所以根据现有技术已经将焊丝成形单元用于改变焊丝的曲率。为此需要焊丝塑性变形,以使焊丝具有一个其他的曲率。
例如DE 1 923 995 A1说明了一种用于在焊丝进给单元之前对焊丝进行矫直的设备。该设备由三个棍子构成,其中两个外侧的辊子在焊丝的纵轴线上定向,而设置在这两个辊子之间的第三辊子则相对纵轴线的横向移动,使得焊丝在经过设备时发生弯曲。附加地,使所述设备围绕纵方向转动。通过辊子和该辊子的转动形成的弯曲应该对焊丝辊上的焊丝的弯曲进行补偿并将焊丝矫直。这种情况下的问题是:焊丝在绝对可能很长的软管总成中再次经历一个未加控制的曲率,由此不能可靠地改善接触套中的接触。焊丝曲率适应软管总成中必要的最小弯曲作业并且由此与焊炬无关。由此尽管获得的焊丝曲率较小,依然既不能预测焊丝如何从焊炬中排出,这使得焊接位置不确定,也不能预测焊丝在接触套中的接触点,这使得接触不确定。
US 4,074,105 A示出了一种用于焊丝成形的类似设备,该设备在这个情况中设置得更接近焊炬。通过焊丝成形单元的转动在焊丝中有针对性地形成一个曲率,该曲率导致从焊炬中排出的焊丝螺旋状转动。焊炬也在接触套中进行同样的转动,由此接触套中的接触点不能保持不变并且可能再次发生上述涉及接触套中接触的问题。
此外,已知这样的焊炬,其中设置有一个引导装置以便在焊炬中引导并定向焊丝。DE 298 80 112 U1就是这样的焊炬的示例,该专利文献示出了一个焊炬,在该焊炬中设置有一个过渡件,在该过渡件中对以一个确定的曲率输送的焊丝进行矫直。与此同时,矫直程度受过渡件长度的影响并且可能导致很大的滑动摩擦力。通过在接触套前对焊丝进行矫直虽然更利于引入焊丝,然而无法以此实现可靠的接触,因为接触套中的接触点由此是不确定的。高的滑动摩擦力需要更高的焊丝进给力,而且只能以有限的焊丝输送频率进行焊丝输送。
US 2009/0152255 A1示出了一种具有接触套的焊炬,利用该焊炬,尽管输送的焊丝的曲率变化不定和尽管焊丝在焊炬中(由于焊炬的运动之故)可能翻转或者旋转,依然能够在接触套中实现可靠的、保持不变的接触。通过如下方式实现了这一点,即在焊炬中设置有三个用于焊丝的弯曲部位。一个弯曲部位是一个部位,在该部位上焊丝贴靠在焊炬中的一个部分上。由此弯曲部位对于焊丝起到支座的作用,焊丝被引导经过这些支座。弯曲部位横向于纵方向相互偏移,使得焊丝在被引导穿过焊炬时经历一个弯曲。其中重要之处是:在接触套中构造有第三弯曲部位,由此接触力应该更加不受输送的焊丝的曲率的影响。尽管由于在接触套中构造有第三弯曲点而可以提高接触力和改善接触,然而由此在焊丝与接触套之间产生较高的摩擦力,这又提高了用于输送穿过焊炬所需的焊丝进给力。因此几乎无法实施高动态输送焊丝的焊接过程。另外,利用这个焊丝成形虽然能够实现接触套中具有高接触力的接触点,然而由此很难-即使可能的话-控制接触点的准确位置,因为焊丝的弯曲方向保持为不确定的。
EP 3 088 117 A1示出了一种用于在焊炬之前对焊丝进行矫直的设备。该设备包括两个具有各五个彼此偏移设置的辊子的辊组,在这些辊组之间锯齿状地引导焊丝。两个辊组的辊子的旋转轴线附加地彼此偏移90°。在辊组中分别使焊丝三次改变方向,以便矫直焊丝。这个设备并不适合接触套与焊丝在焊炬本身中的可靠接触,因为为了确定接触套中接触点的位置和接触力,焊丝需要一个确定的弯曲。此外,用于在焊炬之前进行矫直的设备设置在自动焊接机上,使得焊丝在设备与焊炬之间通过机械臂的运动可能再次非控制地获得一个曲率。所以在焊炬的接触套中由此也可能不能实现可靠的接触点或者可靠的接触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如此改进具有接触套的焊炬,即一方面实现可靠的、保持不变的接触,并且另一方面降低焊丝成形的摩擦力。
这个目的通过如下方式得以实现,即在焊丝成形单元中沿着焊炬的纵方向依次相继地设置三个通过滚珠支承的辊子,其中沿着纵方向观察中间的辊子相对于两个沿着纵方向观察外侧的辊子沿着横向于纵方向的横向偏移一个横向偏移量地设置在焊丝成形单元中,以构成焊丝穿过焊丝成形单元的锯齿形路径,其中沿着纵方向观察,在两个外侧的辊子之间的纵向间距为最大35mm、优选为最大30mm、完全特别优选为最大20mm。通过滚珠支承最大程度地把焊丝成形单元中的摩擦力降低到最小限度。首先通过事先确定的轴距实现如下:能够利用小的横向偏移量实现所需的曲率,这减小了结构尺寸。同时由此可以保证:两个外侧的、用于继续输送焊丝的辊子上必要的转向不变得如此之大,使得通过非预期的、进一步的塑性变形将在中间辊子上的曲率重新部分或者完全消除。
为了曲率的最佳结果,根据焊丝、优选根据焊丝直径和/或焊丝材料调节横向偏移量。
如果至少一个辊子支承在两个并排设置的滚珠轴承上的话,可以降低支承力,这又使使用较小的滚珠轴承成为可能。由此可以进一步减小焊丝成形单元的结构尺寸。
在具有接触套的焊炬中,焊丝成形单元设置在相对于焊炬确定的和固定的安装位置中。以此可以保证经矫直的焊丝在焊炬中的确定的定向,由此可以改善焊丝在接触套中的接触。作为补充方案,按照规定设定一个所谓的Tool Center Point(TCP)(工具中心点),使得稳定不变的焊接质量得以保证。因此产生一个稳定的电弧,该电弧由于在焊接过程期间焊丝端部和TCP的确定的位置保持不变之故而在工件上在焊丝端部与TCP之间燃烧。
焊炬可以包括一个焊炬主体,并且焊丝成形单元可以设置在焊炬主体中。如果焊炬主体包括焊丝进给单元或者设计为焊丝进给单元的话,焊丝成形单元也可以有益地设置在焊丝进给单元中。
焊炬可以包括焊炬颈,在该焊炬颈的自由端部上设置有一个具有接触套的焊炬头,并且该焊炬颈利用另一个端部经由一个连接件连接在焊炬主体或者软管总成上,并且焊丝成形单元可以设置在焊炬颈中或者连接件中。
焊炬可以经由软管总成接合器与软管总成连接,并且焊丝成形单元可以设置在软管总成接合器中。
在焊炬上可以设置通向自动焊接机的自动焊接机连接件,并且焊丝成形单元可以设置在该自动焊接机连接件中。
因此由于小的结构尺寸之故可以将焊丝成形单元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设置在一个焊炬中,这使很灵活的应用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下文将参照附图1至8详细阐述本发明,其中附图示例性地、示意性地和非限定地示出本发明的有益的构造设计。附图中:
图1和2分别示出本发明焊丝成形单元的有益的构造设计的剖面;
图3示出了通过焊丝成形单元的辊子的轴距和横向偏移产生所期望的曲率;
图4示出了焊丝在焊丝成形单元中获得的曲率;
图5示出了将焊丝成形单元示例性地设置在一个焊炬中;
图6示出了焊丝成形单元在一个焊炬中的另外的可能的安装位置;
图7和8示出了焊丝成形单元中通过滚珠支承的辊子的可能的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焊丝成形单元1的侧视图剖面(剖面A-A),并且在图2中示出了该焊丝成形单元1的俯视图剖面(剖面B-B)。在焊丝成形单元1中设置有一个贯穿的通道2,其用于沿着基本上对应于焊丝3的运动方向的纵方向x(通过运动箭头表示)引导焊丝3。然而通道2当然也可以设计得比在图1和2中示出的大得多。例如焊丝成形单元1可以构造为空心壳体,其中整个空腔构成通道2。然而在一个狭窄的通道2中引导焊丝3能够有益于穿入焊丝3。无论如何,通道2优选构造为如此之大,即焊丝3在被引导时不在任何位置触碰通道2的通道壁,以避免可能的摩擦力。
此外,在焊丝成形单元1中沿着纵方向x并排地设置有三个辊子4a、4b、4c,焊丝3经由这些辊子被引导。三个辊子4a、4b、4c通过滚珠轴承5a、5b、5c滚珠支承地可旋转地设置在焊丝成形单元1中。焊丝3贴靠在辊子4a、4b、4c的滚动面6a、6b、6c上。为此,两个沿着纵方向x观察外侧的辊子4a、4c和位于其间的中间辊子4b沿着横向于纵方向x的横向y彼此偏移设置,使得在两个外侧的辊子4a、4c的滚动面6a、6c与中间辊子4b的滚动面6b之间引导焊丝3。通过中间辊子4b朝向两个外侧的辊子4a、4c的横向偏移量V,产生焊丝3穿过焊丝成形单元1的锯齿形路径,其具有三个转向点7a、7b、7c,焊丝3在这些转向点上变形。第一转向点7a产生在第一辊子4a与焊丝3之间,第二转向点7b产生在第二辊子4b与焊丝3之间并且第三转向点7c产生在第三辊子4c与焊丝3之间。通过横向偏移量V,两个外侧的辊子4a、4c的转向点7a、7c与中间辊子4b的转向点7b彼此面对地设置。焊丝3在每个转向点7a、7b、7c上依次相继地向相应不同的方向弯曲,由此产生锯齿形路径,并且由此经过一个塑性变形,该变形赋予焊丝3所期望的曲率,即在狭小范围内定义的弯曲半径。由于在焊丝成形单元1之前通过预弯而未确定的焊丝3的焊丝曲率基于在焊丝成形单元1中的塑性变形而以确定的方式减小,并且由此只对焊丝成形单元1之后的焊丝3的弯曲具有很小影响。
从焊丝3的一个中性位置起测量横向偏移量V,在所述中性位置中焊丝3虽然贴靠在三个辊子4a、4b、4c的滚动面6a、6b、6c上,然而并未沿着横向y变形,即焊丝3因此在中性位置中会沿纵方向x直线地通过焊丝成形单元1,而不在转向点7a、7b、7c处弯曲。通过中间辊子4b朝向两个外侧的辊子4a、4c的横向偏移量V,产生焊丝3穿过焊丝成形单元1的锯齿形路径。
经由中间辊子4b的横向偏移量V调节获得焊丝3的所期望的曲率所需的塑性变形。横向偏移量V越大,运动经过中间辊子4b的焊丝3的弯曲就越大。为了塑性变形,需要一个确定的极限弯曲,以便超过弹性极限。这个极限弯曲首先取决于焊丝3的直径和/或焊丝材料并且可以假设为已知的。然而由此直接得出结论:应该使横向偏移量V与不同的焊丝直径和/或不同的焊丝材料相匹配,以便可靠地实现所期望的曲率。这一点可以如此实现,即中间辊子4b设置为可沿横向y调节的或者为不同的焊丝3设置不同的焊丝成形单元1。在后述情况中,焊丝成形单元1的外部尺寸优选是相同的。
为了实现塑性变形所需的弯曲,两个外侧的辊子4a、4c的旋转轴线之间沿着纵方向x的轴距A为最大35mm、优选为最大30mm、完全特别有益地为最大20mm。这个最大轴距A很重要,因为已经认识到:虽然较大的轴距是可能的,然而这将造成很大不利,如借助图3阐述的那样。在图3中示出了具有三个辊子4a、4b、4c的第一辊设置单元,其中两个外侧的辊子4a、4c具有第一轴距A1。为了调节到焊丝3的必要的弯曲(弯曲半径R),需要第一横向偏移量V1。由此在外侧的辊子4a、4c之一上产生在纵方向x与焊丝3之间的一个夹角α1。如果现在增大轴距,那么为了调节到焊丝3的相同的弯曲(弯曲半径R)需要一个更大的横向偏移量V2。由此在一个外侧的辊子4a、4c与纵方向x之间又产生一个更大的夹角α2。由于更大的轴距A2和更大的横向偏移量V2,焊丝成形单元1首先自然具有更大的结构尺寸。如下面还将详细说明的那样,当人们考虑应该将焊丝成形单元1优选设置在焊炬的区域中或者甚至设置在焊炬中时,这是特别不利的。然而,由于一个外侧的辊子4a、4c与纵方向x之间的更大的夹角α2,对于一个事先确定的通道2来说强制性地又再次需要在两个外侧的辊子4a、4c上的更大的转向,以便继续沿着纵方向x输送焊丝。由此焊丝3在第一和第三转向点7a、7c上的反向弯曲(图3中的反向弯曲半径R1)也变得更大,这会再次导致焊丝3的塑性变形,该变形会重新使通过中间辊子4b上的塑性变形努力达到的焊丝3的曲率完全或者部分化为乌有。因此用于形成曲率的焊丝3的所期望的塑性变形在中间辊子4b上通过其相对于两个外侧的辊子4a、4c的横向偏移量V实现。在两个外侧的辊子4a、4c上不应该通过反向弯曲实现焊丝3的塑性变形,至少不发生过大的塑性变形。所以反向弯曲半径R1不应变得太小,以防止或者至少充分地限制焊丝3进一步的塑性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反向弯曲半径R1至少是弯曲半径R的两倍已经证实为有益的,这将导致一个反向变形,其最大为通过横向偏移量V实现的变形的50%。通过这种方式,中间辊子4b上的塑性变形占主导地位并且所实现的曲率可以被控制。
本发明的焊丝成形单元1由此包括在中间辊子4b上的一个变形区域,以便通过横向偏移量V通过塑性变形使焊丝3具有向着确定的方向弯曲(曲率)。此外,焊丝成形单元1包括在这两个外侧的辊子4a、4c上的两个反向变形区域,焊丝3在这些反向变形区域上通过在通道2中的引导而转向并且经历相反的反向变形。这个反向变形可以是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其中在塑性变形的情况中该反向变形最大为中间辊子4b上的变形的50%。
可以以一个简单的示例阐述这一点。以一个通道宽度b=5mm(在图3中用虚线表示)的通道2为出发点。焊丝直径d=1mm的焊丝3应该在焊丝成形单元1中经过ε=1的塑性变形(延伸率)。众所周知,延伸率是焊丝3的半径与弯曲半径的比率由此需要50mm的弯曲半径R。在轴距A1=20mm的情况中,需要一个横向偏移量V1=1.01mm,以调节到这个弯曲半径R,这导致一个夹角α1=11.5°。由于事先确定的通道2的原因,将产生一个反向弯曲半径R1=148mm,这将导致一个ε1=0.34%的反向变形。反向变形由此比通过横向偏移量V1产生的变形小得多,因此焊丝3的塑性变形通过必要的反向变形充分地保持不变。如果在这个示例中为了这个焊丝3将轴距增大到A2=30mm,那么为了一个弯曲半径R=50mm需要一个横向偏移量V2=2.3mm,并且产生一个夹角α2=17.4°。然而由于事先确定的通道2的原因,产生一个反向弯曲半径R1=37mm,这将导致一个反向变形ε1=1.35%。因此反向变形比通过横向偏移量V2产生的变形大得多,这将使努力达到的曲率再次化为乌有。可以通过扩大通道2克服这一点,然而这再次会对焊丝成形单元1的结构尺寸不利并且在穿入焊丝3时导致不便。若在这个示例中缩短轴距,例如缩短到A=10mm,那么必要的横向偏移量V会变小并且反向变形ε1=0.07%也比通过横向偏移产生的变形ε小得多。
在图4中示出了焊丝成形单元1中的曲率结果。使以任意的、不确定的曲率和定向(通过虚线表示)输送给焊丝成形单元1的焊丝3在焊丝成形单元1中塑性变形,使得该焊丝3以一个确定的曲率(弯曲半径R)离开焊丝成形单元1。作为补充方案,通过在焊丝成形单元1中的确定的变形还确定焊丝3相对焊丝成形单元1的定向。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只要焊丝3不经受进一步的塑性变形的话,焊丝3的形成的曲率即使在继续输送中也保持不变。如果焊丝3在继续输送中仅仅弹性变形,这不改变其曲率。
对辊子4a、4b、4c的滚珠支承对于最大程度地将焊丝成形单元1中的摩擦力减小到最小限度也是重要的。尽管可以考虑滑动支承,然而将明显提高摩擦力。低摩擦力很重要,因为由此用于焊丝3的进给力不大或者在进给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提高输送焊丝的动力。在规定的焊接方法中,并不是连续地、而是脉冲式地将焊丝3输送至焊接位置。此外,也具有以下的焊接过程,在这些焊接过程中使焊丝3以一定的频率来回运动。在这种情况下,频率至多为300Hz的焊丝进给变化是典型的。焊丝成形单元1中的低摩擦力使这样的高动态的焊丝输送成为可能。
在焊丝成形单元1的应用中,根据本发明重要的是:焊丝成形单元1定向在一个相对于焊炬10确定的和固定的安装位置中,如借助图5阐述的那样。这应该保证:不会通过在焊炬10中引导焊丝3导致该焊丝3未加控制的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因此焊丝成形单元1优选位置固定地设置在焊炬10中。由此再不会在焊丝成形单元1之后导致未加控制的变形。焊炬10通常包括一个焊炬主体11,一个软管总成12与该焊炬主体相连。通过软管总成12为焊炬10输送全部所需的介质(例如保护气体、冷却剂、焊丝3等等)和用于例如焊接电流的电缆、在焊炬10与焊接电源(未示出)之间的控制线路等等。一个焊炬颈13经由一个接触件14设置在焊炬主体11的另一个端部上,在该焊炬颈的轴向端部上设置有一个焊炬头15,在该焊炬头中又设置有一个接触套16(通常也称为接触管或者导电嘴)。然而,软管总成12也可以直接与连接件14相连,由此还可以省略焊炬主体11。接触套16以众所周知的方式保持一个电势,使得在通过焊丝3与接触套16接触的情况下焊接电流能够流过焊丝3。焊丝3经由软管总成输送并且通过焊炬颈13引入接触套16中。在焊炬主体11中也可以设置一个焊丝进给单元,以便输送焊丝3通过焊炬10。焊炬主体11为此也可以设计为焊丝进给单元。然而焊丝进给单元也可以设置在一个其他的位置。焊炬10可以设计为手持焊炬10,或者设计为用于自动焊接机20的焊炬10,如在图5中示出的那样。
通过焊丝成形单元1保证了焊丝3获得一个确定的、所需的曲率(弯曲半径)。通过相对于焊炬10的确定的和固定的安装位置再次保证了焊丝3相对于焊炬10处于一个确定的定向(弯曲的方向)中。这个曲率起到如将焊丝3预紧的作用,使得通过确定的弯曲半径R和确定的定向可以保证:焊丝始终在基本上同一个接触部位以基本上同样的接触力与接触套16接触。通过对焊丝成形单元1中横向偏移量V的调节,还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接触部位。在此,可以通过中间辊子4b在焊丝成形单元1中的横向偏移量V如上所述事先确定或者调节弯曲半径R。通过焊丝成形单元1在焊炬10中的确定的安装位置产生定向。
如借助图6阐述的那样,焊丝成形单元1可以在焊炬10中安装在不同的位置上。一个可能性是设置在焊炬主体11中(图5),或者,如果焊炬主体11设计为焊丝进给单元的话,则设置在一个焊丝进给单元中。然而也可以将焊丝成形单元1设置在连接件14中,即在焊炬主体11与焊炬颈13之间的连接中。同样可以将焊丝成形单元1设置在连接件14与接触套16之间的焊炬颈13中或者焊炬头15中。如果焊炬10如在图6中示出的那样配备有一个形式上为焊丝进给单元的焊炬主体11的话,也可以将焊丝成形单元1设置在焊丝进给单元本身内。当将焊炬10使用在一个自动焊接机20上时,也可以考虑设置在一个用于将焊炬10与自动焊接机20相连的自动焊接机连接件18中。尤其是也可以将焊丝成形单元1设置在一个软管总成接合器17中,软管总成12利用该软管总成接合器与焊炬10连接。然而在这个情况中重要的是:无论如何将焊丝成形单元1设置在软管总成12的柔性部段始端之前,以保证相对于焊炬10的确定的、固定的安装位置。原则上可以将焊丝成形单元1设置在焊炬10的基于可使用的安装空间允许安装的任意位置上。为此焊丝成形单元1的尽可能小的结构尺寸当然是有利的,同样通过小的轴距A可实现这一点。
为了能够尽可能紧凑地构成焊丝成形单元1,也可以规定:如在图7中示出的那样,将辊子4a、4b、4c、优选所有辊子4a、4b、4c支承在两个滚珠轴承5a、5b、5c上。为此辊子4a、4b、4c可以设计为销轴19,该销轴可旋转支承地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滚珠轴承5a、5b、5c的内环中。经由滚珠轴承5a、5b、5c的外环将辊子4a、4b、4c设置在焊丝成形单元1中。由此可以将支承力二等分并且可以使用较小的滚珠轴承5a、5b、5c。辊子4a、4b、4c在此当然也可以具有环槽、例如在外周上延伸的、V形的或者圆弧形的沟槽,以便能够更好地在辊子4a、4b、4c上引导焊丝3。在使用仅仅一个滚珠轴承5a、5b、5c的情况中,一个滚珠轴承5a、5b、5c的外环也可以直接起到辊子4a、4b、4c的作用(图8)。为此滚珠轴承5a、5b、5c例如经由内环和一个销轴19固定在焊丝成形单元1中。同样可以在滚珠轴承5a、5b、5c的外环上设置一个滚动套9,该滚动套用作辊子4a、4b、4c(图8)。
Claims (6)
1.一种利用焊丝成形单元(1)对焊丝(3)成形的方法,其中焊丝(3)在该焊丝成形单元(1)中经由三个沿着焊炬(10)的纵方向(x)依次相继地设置的、通过滚珠支承的辊子(4a,4b,4c)引导,其中沿着纵方向(x)观察中间的辊子(4b)在焊丝成形单元(1)中相对于两个沿着纵方向(x)观察外侧的辊子(4a,4c)沿着横向于纵方向(x)的横向(y)偏移横向偏移量(V),以构成焊丝(3)穿过焊丝成形单元(1)的锯齿形路径,其特征在于,焊丝(3)在该焊丝成形单元(1)中在中间的辊子(4b)上塑性变形并且在两个外侧的辊子(4a,4c)上在与中间的辊子(4b)上的变形相反的方向上变形,其中沿着纵方向(x)观察这两个外侧的辊子(4a,4c)以最大为20mm的轴距(A)设置,并且焊丝(3)在这两个外侧的辊子上的变形最大为在中间的辊子(4b)上通过横向偏移量(V)实现的变形的50%,以便赋予焊丝(3)确定的弯曲半径(R)。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横向偏移量(V)根据焊丝(3)进行调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横向偏移量(V)根据焊丝直径和/或焊丝材料进行调节。
4.一种将焊丝(3)输送到具有接触套(16)的焊炬(10)中的方法,其中焊丝(3)被引导穿过焊炬(10)和接触套(16),并且接触套(16)被焊丝(3)接触,并且在焊炬(10)中在接触套(16)之前设置有焊丝成形单元(1),将焊丝(3)引导穿过该焊丝成形单元,并且焊丝(3)在此利用该焊丝成形单元利用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成形,从而焊丝(3)以确定的曲率离开该焊丝成形单元(1),其中该焊丝成形单元(1)在焊炬(10)中设置在相对于焊炬(10)的确定的和固定的安装位置中,从而焊丝(3)通过该确定的曲率始终在基本上同一个接触部位以基本上同样的接触力与接触套(16)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焊丝成形单元(1)设置在焊炬(10)的焊炬主体(11)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焊丝(3)利用焊炬主体(11)中的焊丝进给单元输送通过焊炬(1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8151210.4A EP3511103A1 (de) | 2018-01-11 | 2018-01-11 | Drahtformungseinheit und schweissbrenner mit drahtformungseinheit |
EP18151210.4 | 2018-01-11 | ||
PCT/EP2019/050414 WO2019137945A1 (de) | 2018-01-11 | 2019-01-09 | Drahtformungseinheit und schweissbrenner mit drahtformungseinheit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55418A CN111655418A (zh) | 2020-09-11 |
CN111655418B true CN111655418B (zh) | 2022-04-01 |
Family
ID=60954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08070.2A Active CN111655418B (zh) | 2018-01-11 | 2019-01-09 | 焊丝成形单元以及具有焊丝成形单元的焊炬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346297A1 (zh) |
EP (2) | EP3511103A1 (zh) |
JP (1) | JP2021510632A (zh) |
CN (1) | CN111655418B (zh) |
FI (1) | FI3737525T3 (zh) |
MX (1) | MX2020006911A (zh) |
WO (1) | WO201913794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57625B (zh) * | 2021-11-04 | 2023-02-28 | 济南诺斯焊接辅具有限公司 | 一种低阻力焊枪送丝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74105A (en) * | 1974-11-22 | 1978-02-14 | Hitachi Shipbuilding & Engineering Co., Ltd. | Arc welding method and arc welding apparatus |
JPS55143978U (zh) * | 1979-03-30 | 1980-10-15 | ||
JPS5680877A (en) * | 1979-12-04 | 1981-07-02 | Fujitsu Ltd | Magnetic bubble memory chip |
JPH11342471A (ja) * | 1998-05-29 | 1999-12-14 | Origin Electric Co Ltd | アーク溶接におけるワイヤ供給装置 |
CN105234530A (zh) * | 2015-09-22 | 2016-01-13 | 中冶辽宁德龙钢管有限公司 | 一种埋弧焊辅助送丝工艺及装置 |
EP3088117A1 (en) * | 2013-12-27 | 2016-11-02 |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Kobe Steel, Ltd.) | Straightening device for welding wir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43810A (en) | 1968-06-12 | 1970-12-01 | Union Carbide Corp | Rotary wire welding straightener |
JPS5759261Y2 (zh) * | 1979-11-09 | 1982-12-17 | ||
AT406461B (de) | 1997-12-15 | 2000-05-25 | Fronius Schweissmasch | Schweissbrenner |
JP3552902B2 (ja) * | 1998-03-25 | 2004-08-11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溶接ワイヤ矯正方法 |
JP2003311413A (ja) * | 2002-04-26 | 2003-11-05 | Daihen Corp | 溶接ワイヤ送給ユニット |
US7294808B2 (en) * | 2004-03-15 | 2007-11-13 | Lincoln Global, Inc. | Remote wire feeder |
KR20050043862A (ko) * | 2005-04-19 | 2005-05-11 | 박상녕 | 가스메탈 아크용접에서 스페터 저감방법과 와이어 교정장치 |
US8450646B2 (en) | 2007-12-18 | 2013-05-28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Retaining head and contact tip for controlling wire contour and contacting point for GMAW torches |
AT510886B1 (de) * | 2011-01-10 | 2012-10-15 | Fronius Int Gmbh | Verfahren zum einlernen/prüfen eines bewegungsablaufs eines schweissroboters, schweissroboter und steuerung dazu |
-
2018
- 2018-01-11 EP EP18151210.4A patent/EP3511103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9
- 2019-01-09 CN CN201980008070.2A patent/CN111655418B/zh active Active
- 2019-01-09 WO PCT/EP2019/050414 patent/WO2019137945A1/de unknown
- 2019-01-09 FI FIEP19702182.7T patent/FI3737525T3/fi active
- 2019-01-09 MX MX2020006911A patent/MX2020006911A/es unknown
- 2019-01-09 US US16/961,373 patent/US2020034629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9-01-09 JP JP2020536855A patent/JP2021510632A/ja active Pending
- 2019-01-09 EP EP19702182.7A patent/EP3737525B1/de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74105A (en) * | 1974-11-22 | 1978-02-14 | Hitachi Shipbuilding & Engineering Co., Ltd. | Arc welding method and arc welding apparatus |
JPS55143978U (zh) * | 1979-03-30 | 1980-10-15 | ||
JPS5680877A (en) * | 1979-12-04 | 1981-07-02 | Fujitsu Ltd | Magnetic bubble memory chip |
JPH11342471A (ja) * | 1998-05-29 | 1999-12-14 | Origin Electric Co Ltd | アーク溶接におけるワイヤ供給装置 |
EP3088117A1 (en) * | 2013-12-27 | 2016-11-02 |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Kobe Steel, Ltd.) | Straightening device for welding wire |
CN105234530A (zh) * | 2015-09-22 | 2016-01-13 | 中冶辽宁德龙钢管有限公司 | 一种埋弧焊辅助送丝工艺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511103A1 (de) | 2019-07-17 |
US20200346297A1 (en) | 2020-11-05 |
JP2021510632A (ja) | 2021-04-30 |
EP3737525A1 (de) | 2020-11-18 |
MX2020006911A (es) | 2020-09-09 |
EP3737525B1 (de) | 2023-08-09 |
WO2019137945A1 (de) | 2019-07-18 |
FI3737525T3 (fi) | 2023-10-03 |
CN111655418A (zh) | 2020-09-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FI81286B (fi) | Kontaktmunstycke med en skruvlinjeformig passage foer en smaeltbar svetstraod. | |
KR0144541B1 (ko) | 용접와이어팁 및 어셈블리 | |
CN111655418B (zh) | 焊丝成形单元以及具有焊丝成形单元的焊炬 | |
EP2199005A1 (en) | Arc welding torch, wear detecting system for power supply of contact chip, wear detecting method for contact chip | |
US20130048621A1 (en) | Welding wire feeder with improved wire guide | |
EP2675584A1 (en) | Self -cleaning welding wire conduit with an outer tube, a wire spring and cylindrical elements | |
US6462309B1 (en) | Welding torch | |
JPH10509381A (ja) | 深穴の穿孔通路の方向に影響を与え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
JPH11342471A (ja) | アーク溶接におけるワイヤ供給装置 | |
KR100215554B1 (ko) | 아크용접 토오치 | |
JP2697962B2 (ja) | 溶接ワイヤ支持装置 | |
KR101618100B1 (ko) | 용접용 용가재 송급 장치 | |
US3469609A (en) | Apparatus for making well screen | |
JP2831828B2 (ja) | ワイヤ放電加工機の通電装置 | |
JP7457875B2 (ja) | ツール中心点に向かって消耗溶接ワイヤを供給するための装置を含む溶接トーチ | |
JPS5988221A (ja) | ワイヤカツト放電加工装置 | |
JPH06226448A (ja) | 溶接ワイヤ成形装置 | |
JPH08504686A (ja) | 移動するワイヤとの間に電流を伝導するための装置 | |
JPH091346A (ja) | アーク溶接機のトーチ | |
JP2006263793A (ja) | パイプベンダー加工機の芯金 | |
WO2023223637A1 (ja) | 溶接システム | |
JP2000061640A (ja) | 消耗電極式アーク溶接機の電極チップ | |
JP2001087860A (ja) | 溶接ワイヤ供給装置 | |
JPH09277053A (ja) | 非消耗電極式溶接装置の溶接ワイヤ供給装置 | |
RU2027566C1 (ru) | Способ подвода сварочного тока к проволок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