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丝端头标识印标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标机,尤其涉及一种铜丝端头标识印标机。
背景技术
铜丝指的是由热轧铜棒不退火(但尺寸较小的丝可能要求中间退火)拉制而成的丝,可用于织网、电缆、铜刷过滤网等。铜丝能够分为黄铜类紫铜类和磷铜类等,铜丝广泛用于工业过滤、石油、化工、印刷、艺术品等行业。部分铜丝在制作完毕后会对其端头进行印刷,从而达到宣传公司产品的效果。
目前,对铜丝的端头进行印刷的方式铜丝的有人工运用印刷板和刮板配合进行印刷,上述方式操作时需要人工手持印刷板和刮板进行印刷,操作时较为耗费人力,并且印刷时每次只能够印刷一个端头,工作效率较低。
因此,需要研发一种能够节省人力,并且一次性能够对多个端头进行印刷,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铜丝端头标识印标机。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方式操作时较为耗费人力,并且印刷时每次只能够印刷一个端头,工作效率较低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节省人力,并且一次性能够对多个端头进行印刷,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铜丝端头标识印标机。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铜丝端头标识印标机,包括有安装板,其底部连接有支腿;印刷框,其连接在安装板顶部,印刷框两侧为滑动设置,印刷框两侧与中部之间连接有压缩弹簧;L形滑杆,其为两根设置,两根L形滑杆分别滑动式连接在安装板两侧,L形滑杆与安装板之间连接有伸缩弹簧;刮板,其滑动式连接在两侧L形滑杆之间;固定装置,其设置在安装板与印刷框之间;传动装置,其设置在固定装置与安装板之间,固定装置和传动装置传动连接。
优选地,固定装置包括有卡框,其为两个设置,两个卡框分别连接在安装板一侧面的两侧,两个卡框相互连接;连杆,其为两根设置,两根连杆分别连接在安装板靠近卡框的一侧面两侧,连杆上滑动连接有两块楔形板,楔形板与卡框配合,楔形板与连杆之间连接有弹性件;卡座,其连接在两侧的楔形板之间。
优选地,传动装置包括有连接板,其为两块设置,两块连接板分别连接在安装板另一侧面的两侧;滑动框体,其为两个设置,两个滑动框体分别滑动式连接在两块连接板顶部,滑动框体顶部连接有斜块;L形齿条,其为两根设置,两根L形齿条分别连接在刮板两侧;传动齿条,其为两根设置,两根传动齿条分别连接在两个卡框顶部;第一齿轮,连接板上转动式连接有转杆,转杆上连接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转杆之间连接有单向离合器,第二齿轮会与传动齿条啮合,第一齿轮会与L形齿条啮合;卡板,其为两块设置,两块卡板分别连接在两根传动齿条上,卡板与滑动框体配合;滑动推杆,其为两根设置,两根滑动推杆分别滑动式连接在两块连接板顶部,滑动推杆与斜块配合。
优选地,还包括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有弧形连板,其连接在印刷框顶部;连接架,其连接在印刷框顶部,连接架两侧均转动式连接有两个链轮,两个链轮之间绕有链条;电机,其安装在弧形连板上,电机为双轴设置,电机的两根输出轴分别与不同侧的两个链轮连接;推板,其为两块设置,两块推板分别连接在两根链条上;导杆,其为两根设置,两根导杆分别连接在印刷框顶部两侧,刮板两侧均开有导向孔,导向孔与导杆配合。
优选地,还包括有复位弹簧,其为两根设置,两根复位弹簧分别连接在刮板与两根L形滑杆之间。
(3)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刮板和印刷框配合运作对铜丝端头进行印刷,从而达到对铜丝端头进行印刷的效果。
2.本发明通过固定装置和传动装置配合运作在进行印刷时对铜丝进行固定,不需要人工对铜丝进行固定,有效的节省了人力。
3.本发明在操作时能够通过驱动组件辅助刮板移动,不需要人工驱动刮板运作,有效的节省了人力。
4.本发明在操作时只需要放置铜丝即可,操作简单,有效的节省了人力,并且在操作时一次性能够对多根铜丝的端头进行印标,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局部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A部分立体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局部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的B部分立体结构放大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安装板,2-支腿,3-印刷框,30-压缩弹簧,4-L形滑杆,5-刮板,6-伸缩弹簧,7-固定装置,70-卡框,71-连杆,72-楔形板,73-卡座,74-弹性件,8-传动装置,80-连接板,81-滑动框体,82-斜块,83-L形齿条,84-传动齿条,85-第一齿轮,86-第二齿轮,87-卡板,88-滑动推杆,9-驱动装置,90-弧形连板,91-连接架,92-电机,93-链轮,94-链条,95-推板,96-导杆,97-导向孔,10-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铜丝端头标识印标机,如图1-5所示,包括有安装板1、支腿2、印刷框3、压缩弹簧30、L形滑杆4、刮板5和伸缩弹簧6,安装板1底部连接有支腿2,安装板1顶部连接有印刷框3,印刷框3两侧为滑动设置,印刷框3两侧与中部之间连接有压缩弹簧30,安装板1后部左右两侧均滑动式连接有L形滑杆4,两侧L形滑杆4之间滑动式连接有刮板5,L形滑杆4与安装板1之间连接有伸缩弹簧6,还包括有固定装置7和传动装置8,安装板1与印刷框3之间设有固定装置7,固定装置7与安装板1之间设有传动装置8,固定装置7和传动装置8传动连接。
固定装置7包括有卡框70、连杆71、楔形板72、卡座73和弹性件74,安装板1前侧面左右两侧均滑动式连接有卡框70,两个卡框70相互连接,安装板1前侧面左右两侧均连接有连杆71,连杆71上滑动连接有两块楔形板72,楔形板72与卡框70配合,左右两侧的上方两根楔形板72之间和下方两根楔形板72之间均连接有卡座73,楔形板72与连杆71之间连接有弹性件74。
传动装置8包括有连接板80、滑动框体81、斜块82、L形齿条83、传动齿条84、第一齿轮85、第二齿轮86、卡板87和滑动推杆88,安装板1后侧面左右两侧均连接有连接板80,连接板80顶部上下滑动式连接有滑动框体81,滑动框体81顶部连接有斜块82,刮板5左右两侧均连接有L形齿条83,卡框70顶部连接有传动齿条84,连接板80上转动式连接有转杆,转杆上连接有第一齿轮85和第二齿轮86,第一齿轮85与转杆之间连接有单向离合器,第二齿轮86会与传动齿条84啮合,第一齿轮85会与L形齿条83啮合,传动齿条84后侧连接有卡板87,卡板87与滑动框体81配合,连接板80顶部滑动式连接有滑动推杆88,滑动推杆88与斜块82配合。
当需要对铜丝进行印标时,可以使用本装置,初始时,L形齿条83抵住滑动推杆88,首先使用者将多根铜丝穿过上下两侧的卡座73伸入安装板1内并位于印刷框3下方,再压动刮板5向下移动,刮板5向下移动带动L形滑杆4向下移动,伸缩弹簧6被压缩,当刮板5向下移动至与印刷框3上的印刷网接触后,因印刷框3两侧为滑动设置,且设置有压缩弹簧30,从而能够使得印刷框3内的印刷网贴紧铜丝,这时即可拉动刮板5向前移动,刮板5向前移动带动L形齿条83向前移动,L形齿条83向前移动不再抵住滑动推杆88,这时滑动框体81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滑动框体81在下落时带动斜块82下落,斜块82下落推动滑动推杆88向前移动,当L形齿条83向前移动至与第一齿轮85啮合后,L形齿条83继续移动戳动第一齿轮85转动,第一齿轮85转动通过转杆带动第二齿轮86转动,第二齿轮86转动带动传动齿条84向后移动,传动齿条84向后移动带动其上全部装置一起向后移动,卡框70在向后移动时能够挤压楔形板72向下移动,楔形板72向下移动带动上方的连杆71向下移动,弹性件74被拉伸,上方的连杆71向下移动带动上方的卡座73向下移动,从而将铜丝夹紧,卡板87在向后移动时会移动至与滑动框体81接触,当卡板87移动至与滑动框体81接触后,卡板87继续移动通过其上斜面推动滑动框体81向上移动,当卡板87上的斜面移动至不再与滑动框体81接触时,在重力的作用下滑动框体81下落将卡板87卡住,这时卡座73也刚好将铜丝卡紧,继续拉动刮板5移动即可对铜丝进行印标,如此,就能够对铜丝进行印标,印标完毕后,拉动刮板5复位即可,刮板5在复位时在单向离合器的作用下转杆不会转动,刮板5带动L形齿条83向后移动与滑动推杆88接触后推动其向后移动,从而推动斜块82和滑动框体81向上移动,卡板87与滑动框体81脱离,卡框70向前移动复位,卡座73将铜丝松开。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还包括有驱动装置9,驱动装置9包括有弧形连板90、连接架91、电机92、链轮93、链条94、推板95和导杆96,印刷框3后侧中部连接有弧形连板90,印刷框3后侧连接有连接架91,弧形连板90上安装有电机92,电机92为双轴设置,连接架91左右两侧均转动式连接有两个链轮93,两个链轮93之间绕有链条94,两个链轮93分前后两侧设置,后侧的两个链轮93分别与电机92的两个输出轴连接,链条94上连接有推板95,印刷框3顶部左右两侧均连接有导杆96,刮板5左右两侧均开有导向孔97,导向孔97与导杆96配合。
当需要拉动刮板5移动时,可以启动电机92通过链轮93带动链条94转动,链条94转动带动推板95转动,当推板95转动至与刮板5接触时,推板95继续转动推动刮板5向前移动,当刮板5向前移动至使得其上的导向孔97穿过导杆96时,刮板5继续移动通过导向孔97和导杆96向下移动,如此,就不需要人工来推动刮板5移动,有效的节省了人力,当刮板5刮完后,推板95也不再与刮板5接触,拉动刮板5复位即可。
如图4所示,还包括有复位弹簧10,刮板5与L形滑杆4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10。
刮板5在向前移动时会使得复位弹簧10被压缩,当刮板5印标完毕后,在复位弹簧10的作用下刮板5复位,如此,就不需要人工拉动刮板5复位,有效的节省了人力。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