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59177A - 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59177A
CN111559177A CN201910460536.4A CN201910460536A CN111559177A CN 111559177 A CN111559177 A CN 111559177A CN 201910460536 A CN201910460536 A CN 201910460536A CN 111559177 A CN111559177 A CN 1115591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er
control
air
printing apparatus
duty rat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605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59177B (zh
Inventor
井泽秀男
小松田诚治
田村瑛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yakoshi Printi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yakoshi Print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yakoshi Printi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yakoshi Printing Machine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591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91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591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91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ve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fan for blowing or sucking air
    • B41J11/00222Controlling the convection mean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Supply, Installation And Extraction Of Printed Sheets Or Plates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仅能够很容易地进行空气的温度调节,而且具有优异的能源效率的打印装置。一种打印装置(100),具有打印部(5)、第1空气加热器部(6a)及第2空气加热器部(6b)、控制部(4),该打印装置(100)的特征在于,第1空气加热器部(6a)及第2空气加热器部(6b)分别由至少1台以上的空气加热器(6)构成,控制部(4)进行第1控制和第2控制,该第1控制是指将第1空气加热器部(6a)变为打开状态的同时、将第2空气加热器部(6b)变为关闭状态的控制,该第2控制是指将第1空气加热器部(6a)变为关闭状态的同时、将第2空气加热器部(6b)变为打开状态的控制,每隔一定的时间在第1控制与第2控制间交替切换。

Description

打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控制部的打印装置,所述控制部对空气加热器的加热进行打开/关闭控制。
背景技术
打印领域中,例如会通过向对被打印体进行打印而形成的打印体吹送经过加热的空气来进行加热干燥。
此时,为了高效地对打印体进行加热干燥,会对加热装置进行各种加热控制。
例如已知有一种具有干燥部的液体涂布装置,该干燥部向打印基材的表面吹送通过电热丝加热了的空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上述液体涂布装置中,根据打印基材的耐热性,由控制部来设定干燥部向打印基材吹送的空气的温度(干燥部的空气出口的温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1075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液体涂布装置中,由于通过输出值的设定来控制干燥部所吹送空气(AIR)的温度,所以存在能源损失变大的缺点。
本发明即鉴于上述背景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够很容易地进行空气的温度调节,而且具有优异的能源效率的打印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发现,通过具有对空气加热器部的加热进行打开/关闭控制的控制部,并且使控制部交替切换第1控制与第2控制,即可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第1方案为,一种打印装置,具有向被打印体打印墨水的打印部,用于对打印了该墨水的打印体进行加热干燥的第1空气加热器部及第2空气加热器部,以及对第1空气加热器部及第2空气加热器部的加热进行打开/关闭控制的控制部,该打印装置的特征在于,第1空气加热器部及第2空气加热器部分别由至少1台以上的空气加热器构成,控制部进行第1控制和第2控制,该第1控制是指将第1空气加热器部变为打开状态的同时、将第2空气加热器部变为关闭状态的控制,该第2控制是指将第1空气加热器部变为关闭状态的同时、将第2空气加热器部变为打开状态的控制,每隔一定的时间交替切换第1控制与第2控制。
本发明的第2方案为,根据第1方案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空气加热器中分别安装有用于对第1控制开始时的当前温度进行测定的温度检测部,控制部进而进行第3控制,该第3控制是指根据从变为打开状态的空气加热器的当前温度减去目标温度后的温度差、而在尚未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前就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的控制。
本发明的第3方案为,根据第2方案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持续加热一定的时间作为100%占空比的情况下,在第3控制中,当变为打开状态的空气加热器的当前温度与目标温度相同时,按照更新为X1%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当变为打开状态的空气加热器的当前温度高于目标温度时,按照更新为X2%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当变为打开状态的空气加热器的当前温度低于目标温度时,按照更新为X3%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X1为20~30,X1、X2及X3的关系满足公式X2<X1<X3。
本发明的第4方案为,根据第3方案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变为打开状态的空气加热器的温度差高于0℃低于4℃时,按照更新为X4%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当变为打开状态的空气加热器的温度差为4℃以上时,按照更新为X5%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X1、X4及X5的关系满足公式X5<X4<X1。
本发明的第5方案为,根据第3方案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部实施第4控制,该第4控制是指将从100%的占空比减去更新占空比后的剩余时间即分配占空比分配给处于关闭状态的空气加热器,对该空气加热器进行加热的控制。
本发明的第6方案为,根据第5方案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4控制中,将分配占空比分配给温度差为-3℃以下的空气加热器。
本发明的第7方案为,根据第5方案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4控制中,从当前温度较低的空气加热器开始、依次向其分配较大的分配占空比。
本发明的第8方案为,根据第6方案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4控制中,从当前温度较低的空气加热器开始,依次向其分配较大的分配占空比。
本发明的第9方案为,根据第4方案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部实施第4控制,该第4控制是指将从100%的占空比减去更新占空比后的剩余时间即分配占空比分配给处于关闭状态的空气加热器,对该空气加热器进行加热的控制。
本发明的第10方案为,根据第9方案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4控制中,将分配占空比分配给温度差为-3℃以下的空气加热器。
本发明的第11方案为,根据第9方案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4控制中,从当前温度较低的空气加热器开始,依次向其分配较大的分配占空比。
本发明的第12方案为,根据第10方案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4控制中,从当前温度较低的空气加热器开始,依次向其分配较大的分配占空比。
本发明的第13方案为,根据第1方案~第12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空气加热器具有具备用于吹送空气的开口部的壳体部,以及内置于该壳体部中的喷嘴部及加热器部,喷嘴部向壳体部内部供应空气,加热器部对壳体部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打印装置中,由于控制部对空气加热器部的加热进行打开/关闭控制,所以能够很容易地进行空气的温度调节。
此外,上述打印装置中,控制部进行第1控制和第2控制,该第1控制是指将第1空气加热器部变为打开状态的同时、将第2空气加热器部变为关闭状态的控制,该第2控制是指将第1空气加热器部变为关闭状态的同时、将第2空气加热器部变为打开状态的控制,并且交替切换第1控制和第2控制,因此具有优异的能源效率。
而且,当将第1空气加热器部及第2空气加热器部同时变为打开状态后又将其同时变为关闭状态时,存在将两者同时变为打开状态时的能源负荷变得极大的缺点。
本发明的打印装置中,进而通过由控制部进行第3控制,能够消除不必要的加热,因此具有更加优异的能源效率。该第3控制是指根据从变为打开状态的空气加热器的当前温度减去目标温度后的温度差,在尚未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前就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的控制。
此时,优选当变为打开状态的空气加热器的当前温度与目标温度相同时,按照更新为X1%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当当前温度高于目标温度时,按照更新为X2%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当当前温度低于目标温度时,按照更新为X3%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X1为20~30,X1、X2及X3的关系满足公式X2<X1<X3。
此外,更加优选在当前温度高于目标温度的情况下,当变为打开状态的空气加热器的温度差高于0℃低于4℃时,按照更新为X4%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当变为打开状态的空气加热器的温度差为4℃以上时,按照更新为X5%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X1、X4及X5的关系满足公式X5<X4<X1。
上述情况下,具有更加优异的能源效率。
本发明的打印装置中,通过由控制部进行第4控制,能够极大地缩小各空气加热器之间的温度差。该第4控制是指将从100%的占空比减去更新占空比后的剩余时间即分配占空比分配给处于关闭状态的空气加热器,对该空气加热器进行加热的控制。
此时,通过将分配占空比分配给温度差为-3℃以下的空气加热器,能够抑制该加热器的温度的瞬间超越值(overshoot)。
此外,通过从当前温度较低的空气加热器开始,依次向其分配较大的分配占空比,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高效地缩小各空气加热器之间的温度差。
本发明的打印装置中,当空气加热器具有具备开口部的壳体部、喷嘴部及加热器部,喷嘴部向壳体部内部供应空气,加热器部对壳体部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时,具有便于进行空气的温度管理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打印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侧视图。
图2(A)为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并排设置的2台空气加热器的透明立体图。
图2(B)为示出图2(A)所示的空气加热器的加热器部的俯视图。
图2(C)为示出沿A-A线剖切了图2(A)所示的空气加热器的剖视图。
图2(D)为示出图2(A)所示的空气加热器的仰视图。
图3(A)为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由控制部进行第1控制及第2控制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3(B)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由控制部进行第1控制及第2控制时的流程图。
图4(A)为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由控制部进行第1控制、第2控制及第3控制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4(B)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由控制部进行第1空气加热器部的第1控制、第2控制及第3控制时的流程图。
图4(C)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由控制部进行第2空气加热器部的第1控制、第2控制及第3控制时的流程图。
图5(A)为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由控制部进行第1控制、第2控制、第3控制及第4控制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5(B)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由控制部进行第1空气加热器的第1控制、第2控制、第3控制及第4控制时的流程图。
图5(C)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由控制部进行第2空气加热器的第1控制、第2控制、第3控制及第4控制时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被打印体
1a:打印体
100:打印装置
2:引导辊
3:鼓
4:控制部
5:打印部
6,A1,A2,A3,B1,B2,B3:空气加热器
61:加热器部
62:喷嘴部
63:壳体部
63a:加热器罩
63b:底板
65:温度检测部
6a:第1空气加热器部
6b:第2空气加热器部
N:喷嘴孔
R:散热部
S:狭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需要,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理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而且,对附图中的同一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了重复的说明。此外,若非特别注明,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均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而且,附图的尺寸比例不限于图示的比例。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打印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侧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0为通过喷墨方式施加墨水的喷墨打印装置。
打印装置100具有:打印部5,其向被打印体1打印墨水;鼓3,其用于卷绕着输送被打印了该墨水的打印体1a;第1空气加热器部6a及第2空气加热器部6b,其以与该鼓3对置的方式配置,由多个用于对打印体1a进行加热干燥的空气加热器构成;控制部4,其能够分别对所有的空气加热器6的加热独立进行打开/关闭控制;以及多个引导辊2,其用于引导被打印体1或打印体1a。
此处,打印装置100中,第1空气加热器部6a及第2空气加热器部6b分别由至少1台以上的空气加热器6构成。具体而言,上游侧的18台空气加热器6构成了第1空气加热器部6a,下游侧的18台空气加热器6构成了第2空气加热器部6b。
此外,构成第1空气加热器部6a的空气加热器6与构成第2空气加热器部6b的空气加热器6相同。而且,关于空气加热器6的详情,参见后述内容。
打印装置100中,如后所述,控制部4对所有的空气加热器6(第1空气加热器部6a及第2空气加热器部6b)的加热进行打开/关闭控制。
而且,打开/关闭控制是指打开控制及关闭控制。打开控制是指将处于停止状态的空气加热器6变为工作状态的控制。关闭控制是指将处于工作状态的空气加热器6变为停止状态的控制。而且,关于控制部4的详情,参见后述内容。
据此,打印装置100中,能够很容易地进行空气的温度调节。
打印装置100中,从未图示的供纸部导入的长条状的被打印体1由多个引导辊2引导,在打印部5被施加墨水后成为打印体1a。
然后,打印体1a进而被多个引导辊2引导,并以卷绕的方式接触鼓3的外周面而被其引导,同时被空气加热器6从一面侧加热干燥。
此处,引导辊2由在适当调节转动量的同时进行驱动的输送辊以及进行拖转的引导辊构成,其在从打印装置100的入口经过干燥鼓到达打印装置100的出口的区间,将被打印体1及打印体1a适当配置在可避免摆动地维持规定张力的位置。
此外,由于鼓3为能够对其表面进行加热的加热鼓,因此打印体1的另一面侧被鼓3加热干燥。意即,打印装置100中,打印体1a的两侧同时被加热干燥。
而且,经过加热干燥的打印体1a进而被引导辊2引导,在未图示的回收部被回收。
打印装置100中,被打印体1可以采用例如纸、布帛、无纺布、薄膜、金属箔等。而且,上述材质中,用于接受墨水的墨水接受层也可以设置在被施加墨水的一侧的表面。
此外,对墨水不做特别限定,可以采用含有染料、颜料等着色剂、水系溶剂、根据需要添加的公知的添加剂的墨水。
而且,打印装置100中,以形成规定图案等的方式向被打印体1打印墨水而成的产物,即为打印体1a。
打印装置100中,打印部5具有行式记录头式的打印头。意即,打印装置100所采用的是由打印部5的固定的打印头向行进中的被打印体1实施打印的方式。因此,打印装置100能够在高速输送被打印体的同时实施喷墨打印。
鼓3的外观呈圆柱状,如上所述,其与打印体1a接触的外周面被加热。
打印装置100中,鼓3为具有中空部的中空圆柱状,未图示的加热圈内置于该中空部中。
此外,加热圈对鼓3的内周面加热时,热量发生传导,鼓3的外周面也被加热。而且,为了防止打印体1a的摩擦导致打印面的图像质量下降或对鼓3的外周面造成污染,打印体1a以打印面的背面接触鼓3的方式被引导。因此,打印体1a通过接触鼓3的外周面而从打印面的背面侧被加热干燥。
打印装置100中,空气加热器6以隔着打印体1a与鼓3对置的方式配置有多个。意即,多个空气加热器6沿着鼓3的周向并排设置。
空气加热器6能够将经过加热的空气向打印体1a吹送。因此,打印体1a通过空气加热器6从打印面侧被加热干燥。
图2(A)为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并排设置的2台空气加热器的透明立体图,图2(B)为示出图2(A)所示的空气加热器的加热器部的俯视图,图2(C)为示出沿A-A线剖切了图2(A)所示的空气加热器的剖视图,图2(D)为示出图2(A)所示的空气加热器的仰视图。
如图2(A)所示,分别将相邻的2台空气加热器6连结在一起。
此外,空气加热器6以与鼓3的宽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呈向鼓3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中空棱柱状。因此,从空气加热器6吹送的热风会遍及鼓3的整个宽度范围。
空气加热器6具有具备用于吹送空气的开口部的壳体部63、内置于壳体部63中的喷嘴部62及加热器部61、安装于壳体上的温度检测部65(参照图2(C))。
打印装置100中,壳体部63由底板63b及安装于底板63b上的加热器罩63a构成。
因此,喷嘴部62及加热器部61配置于底板63b的上侧,通过加热器罩63a将上述部件的周围覆盖起来。
加热器部61可以采用例如覆套式加热器、使用电热丝的干燥器等。打印装置100中,采用了覆套式加热器。
如图2(B)所示,加热器部61在俯视时呈弯曲成U字形的形状,在两侧的端部设置有电极。
加热器部61由于具备螺旋状的散热部R,因此其表面积变大。据此,加热器部61能够有效地加热壳体部63内部的空气。
如图2(C)所示,加热器部61间隔一定的距离地配置于底板63b的上方。
由于加热器部61如上所述呈U字形,因此若沿图2(A)的A-A线剖切,则可呈现在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设置有一列。
喷嘴部62可以采用例如在不锈钢管或普通钢管的外周面的规定位置设置有多个开口孔(喷嘴孔)的喷嘴管等。而且,打印装置100中采用了喷嘴管。
喷嘴部62以可向加热器部61吹送空气的方式配置于两侧的加热器部61之间的上方。
喷嘴部62的内部可供经过压缩的空气流通,在喷嘴部62的下侧具有一对朝着两侧的加热器部61设置的喷嘴孔N。而且,上述喷嘴孔N沿着喷嘴部6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参照图2(A))。因此,喷嘴部62能够从喷嘴孔N向壳体部63内部供应空气。而且,所供应的空气如上所述被加热器部61加热。
此时,喷嘴孔N的直径随着远离喷嘴部62的空气流入口而逐渐缩小。意即,在最远离喷嘴部62的空气流入口的内侧部分所流入的空气的气压变大,在靠近喷嘴部62的空气流入口的部分所流入的空气的气压变小,因此,通过随着深入内侧而将喷嘴孔N的直径缩小,能够使从各喷嘴孔N吹送的空气量达到均衡。
温度检测部65可以采用例如热电偶、电阻温度检测器等。而且,打印装置100中采用了热电偶。
温度检测部65能够测定空间V的温度,该空间V是填充了被加热器部61加热的空气的壳体部63内部。
此外,温度检测部65能够向后述的控制部4发送由后述的当前温度构成的温度信息。
如图2(D)所示,在空气加热器6中,在底板63b沿鼓3的宽度方向(底板63b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多条线状的狭缝S。
此外,以上游侧的狭缝S与下游侧的狭缝S不在鼓的周向上位于相同位置的方式彼此错开配置2台空气加热器6。据此,不仅能抑制底板63b的强度下降,还能减轻吹送范围的不均衡程度。而且,当底板63b的强度足够时,也可以是一条延伸至整个鼓3的宽度方向的狭缝。
空气加热器6中,从该狭缝S朝着鼓3的整个宽度范围吹送经过加热的空气。
而且,从吹送宽度及气压的角度出发,优选上述狭缝S的宽度H2为0.5mm~1.0mm。
回到图1,控制部4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AM(Random AccessMemory)、ROM(Read Only Memory)、外部存储装置、输入部及输出部,具备与普通的电脑相同的结构。
控制部4中,CPU根据鼠标或键盘等输入部的操作,运行用于对第1空气加热器部6a及第2空气加热器部6b进行控制的控制程序。
而且,上述控制程序存储于硬盘驱动器等外部存储装置或上述ROM等中。
打印装置100中,控制部4根据上述控制程序,对由上游侧的多个空气加热器6构成的第1空气加热器部6a以及由下游侧的多个空气加热器6构成的第2空气加热器部6b至少进行以下所示的第1控制、第2控制、第3控制及第4控制。
此处,第1控制是指将第1空气加热器部6a变为打开状态的同时、将第2空气加热器部6b变为关闭状态的控制,第2控制是指将第1空气加热器部6a变为关闭状态的同时、将第2空气加热器部6b变为打开状态的控制。
此外,以进行第1控制及第2控制为前提,第3控制是指根据从变为打开状态的空气加热器的当前温度减去目标温度后的温度差、在尚未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前就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的控制。
此外,以进行第1控制、第2控制及第3控制为前提,第4控制是指将从100%的占空比减去更新占空比后的剩余时间即分配占空比分配给处于关闭状态的空气加热器,对该空气加热器进行加热的控制。
下面,以第1空气加热器部6a的空气加热器设为空气加热器A1、空气加热器A2、空气加热器A3,以第2空气加热器部6b的空气加热器设为空气加热器B1、空气加热器B2、空气加热器B3,对各控制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控制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第1控制及第2控制)
图3(A)为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由控制部进行第1控制及第2控制的情形的说明图,图3(B)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由控制部进行第1控制及第2控制时的流程图。
如图3(A)及图3(B)所示,在控制的第1实施方式中,由控制部4每隔一定的时间T交替切换第1控制和第2控制。
例如,首先进行第1控制,将空气加热器A1、空气加热器A2及空气加热器A3变为打开状态,将空气加热器B1、空气加热器B2及空气加热器B3变为关闭状态。接着在保持该状态且经过了一定的时间T之后进行第2控制,将空气加热器A1、空气加热器A2及空气加热器A3变为关闭状态,将空气加热器B1、空气加热器B2及空气加热器B3变为打开状态。而且,在保持该状态且经过了一定的时间T之后再次进行第1控制。
此处,进行第1控制的一定的时间T与进行第2控制的一定的时间T是相同的时间。意即,一定的时间T的两倍的时间(2T)为1个周期。
此时,从稳定温度和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优选一定的时间T为0.1秒~3秒,更优选一定的时间T为1秒~2秒。而且,一定的时间T的值可根据随条件不同而变动的参数来设定。
如上所述,打印装置100中,控制部4至少进行第1控制及第2控制,而且由于交替切换第1控制和第2控制,因此也具有比较优异的能源效率。
(控制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第1控制、第2控制及第3控制)
图4(A)为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由控制部进行第1控制、第2控制及第3控制的情形的说明图,图4(B)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由控制部进行第1空气加热器部的第1控制、第2控制及第3控制时的流程图,图4(C)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由控制部进行第2空气加热器部的第1控制、第2控制及第3控制时的流程图。
如图4(A)、图4(B)及图4(C)所示,在控制的第2实施方式中,以进行第1控制及第2控制为前提,由控制部4进行第3控制。
而且,由于第1控制及第2控制的说明与上述说明相同,故此省略。
如图4(B)所示,在控制的第2实施方式中,首先判定在第1控制变为打开状态的第1空气加热器部6a的空气加热器A1、空气加热器A2及空气加热器A3的温度差是否处于规定的范围内。
此处,本说明书中所谓“当前温度”是指在开始第1控制时所测定的当时的实际温度。意即,打印装置100中,每当经过开始第1控制的1个周期(一定的时间T的2倍)时都要测定当前温度。
此外,所谓“目标温度”是指作为预设目标的温度。而且,目标温度可以任意设定。
此外,所谓“温度差”是指从当前温度减去目标温度后的值。意即,当温度差为正值时,表示当前温度高于目标温度,当温度差为负值时,表示当前温度低于目标温度,当温度差为0时,表示当前温度等于目标温度。
而且,对温度差处于规定的范围内的空气加热器A2,在尚未经过一定的时间T之前就进行变为关闭状态的第3控制。
而且,对温度差不处于规定的范围内的空气加热器A1及空气加热器A3,不进行第3控制。
然后,通过第2控制,将空气加热器A1、空气加热器A2及空气加热器A3变为关闭状态。
而且,通过第1控制,使处于关闭状态的空气加热器B1、空气加热器B2及空气加热器B3在第1控制期间保持关闭状态。
同样地,如图4(C)所示,在控制的第2实施方式中,判定在第2控制中变为打开状态的第2空气加热器部6b的空气加热器B1、空气加热器B2及空气加热器B3的温度差是否处于规定的范围内。
此时,对温度差处于规定的范围内的空气加热器B3,在尚未经过一定的时间T之前就进行变为关闭状态的第3控制。
而且,对温度差不处于规定的范围内的空气加热器B1及空气加热器B2,不进行第3控制。
然后,通过第1控制,将空气加热器B1、空气加热器B2及空气加热器B3变为关闭状态。
而且,通过第2控制,使处于关闭状态的空气加热器A1、空气加热器A2及空气加热器A3在第2控制期间保持关闭状态。
此处,对第3控制中的温度差和持续加热的时间(变为关闭的时机)进行说明。
首先,本说明书中,将持续加热一定的时间T作为100%占空比,利用占空比的比例显示加热至中途。而且,若是50%占空比,则在一定的时间T基础上乘以50%(0.5)所得到的0.5T即为加热时间。
第3控制中,当变为打开状态的空气加热器的当前温度等于目标温度时,按照更新为X1%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
此外,当变为打开状态的空气加热器的当前温度高于目标温度时,按照更新为X2%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
此外,当变为打开状态的空气加热器的当前温度低于目标温度时,按照更新为X3%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
而且,开始上述加热的时机,即为切换第1控制或第2控制的时间。
而且,X1、X2及X3的关系满足公式X2<X1<X3。
而且,X2>0,X3≤100。
意即,由于X2%占空比的值小于X1%占空比,因此会加热较短的时间。此外,由于X3%占空比的值大于X1%占空比,因此会加热较长的时间。
具体而言,优选X1为20~30。换言之,优选X1%占空比为20%占空比~30%占空比。而且,上述数值能够根据随条件不同而变动的参数任意设定。
例如,将X1设定为26时,0<X2<26,26<X3<100。
当当前温度高于目标温度时,优选进一步细化X2%占空比进行控制。
优选当变为打开状态的空气加热器的温度差高于0℃低于4℃时,按照更新为X4%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而当变为打开状态的空气加热器的温度差为4℃以上时,按照更新为X5%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
而且,X1、X4及X5的关系满足公式X5<X4<X1。
而且,X5>0。
意即,由于X4%占空比的值小于X1%占空比,因此会加热较短的时间。此外,由于X5%占空比的值小于X4%占空比,因此会加热更短的时间。
具体而言,优选X4与X5的边界为12~13。换言之,优选X4与X5的边界为12%占空比~13%占空比。而且,X4与X5的边界的数值能够根据随条件不同而变动的参数任意设定。
例如,当将X1设定为26,将X4与X5的边界设定为12.5时,12.5<X4<26,0<X5<12.5。
如上所述,打印装置100中,由于以由控制部4进行第1控制及第2控制为前提,通过进行第3控制,能够减少过多的加热时间,因此具有优异的能源效率。
此外,由于根据与目标温度的温度差而变更占空比,因此能够将空气的温度变动控制在最低限度。
(控制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第1控制、第2控制、第3控制及第4控制)
图5(A)为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由控制部进行第1控制、第2控制、第3控制及第4控制的情形的说明图,图5(B)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由控制部进行第1空气加热器部的第1控制、第2控制、第3控制及第4控制时的流程图,图5(C)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由控制部进行第2空气加热器部的第1控制、第2控制、第3控制及第4控制时的流程图。
如图5(A)、图5(B)及图5(C)所示,在控制的第3实施方式中,以进行第1控制、第2控制及第3控制为前提,由控制部4进行第4控制。
而且,由于第1控制、第2控制及第3控制的说明与前述相同,故此省略。
此外,由于第4控制大致与第3控制同时进行,故此省略对流程的说明。
如图5(B)所示,在控制的第3实施方式的第4控制中,通过第3控制,针对按照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的第1空气加热器部的空气加热器A2,提取从100%的占空比减去该更新占空比后的剩余时间即分配占空比。
接着,如图5(C)所示,通过第1控制,将所提取的分配占空比分配给处于关闭状态的第2空气加热器部的空气加热器B1而对该空气加热器B1进行加热(参照图5(A))。
而且,若没有通过第3控制变为关闭状态的空气加热器,则不进行第4控制。
同样地,如图5(C)所示,在控制的第3实施方式的第4控制中,通过第3控制,针对按照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的第2空气加热器部的空气加热器B3,提取从100%的占空比减去该更新占空比后的剩余时间即分配占空比。
接着,如图5(B)所示,通过第2控制,将所提取的分配占空比分配给处于关闭状态的第1空气加热器部的空气加热器A1而对该空气加热器A1进行加热(参照图5(A))。
此处,优选第4控制将分配占空比分配给通过第3控制变为关闭状态的空气加热器中的温度差为-3℃以下的空气加热器。意即,优选将分配占空比分配给当前温度低于目标温度3℃以上的空气加热器。此时,对上述温度差高于-3℃的空气加热器不进行第4控制。据此,能够抑制该加热器的温度的瞬间超越值。
此外,优选从通过第3控制变为关闭状态的空气加热器中的当前温度较低的空气加热器开始,依次向其分配较大的分配占空比。
意即,优选将最大的分配占空比分配给当前温度最低的空气加热器,将最小的分配占空比分配给当前温度最不低的空气加热器。此时,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高效地缩小各空气加热器之间的温度差。
如上所述,打印装置100中,以控制部4进行第1控制、第2控制及第3控制为前提,通过进行第4控制,不仅具有更优异的能源效率,而且能够更早地使各空气加热器达到目标温度。
此外,能够极大地缩小各空气加热器之间的温度差。
此外,由于根据与目标温度的温度差而变更占空比,因此能够将空气的温度的变动控制在最低限度。
以上对本发明的理想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0是利用喷墨方式施加墨水的喷墨打印装置,但也可以是胶印机、凹版印刷机、柔版印刷机、丝网印刷机等。
而且,若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0是喷墨打印装置时,则打印部5不限于行式记录头式,也可以是串行扫描头式。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0具备由多个空气加热器构成的第1空气加热器部6a及第2空气加热器部6b,但不对空气加热器部的数量做特别的限定。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空气加热器部6a或第2空气加热器部6b分别含有18台空气加热器6,但不对空气加热器的数量做特别的限定。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0中,鼓3是可对其表面进行加热的加热鼓,但加热并非必须。意即,也可以是单纯的引导辊。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0中,优选由控制部4对温度差为-3℃以下的空气加热器进行第4控制,但上述温度差不限于-3℃,可以适当地进行设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用作向被打印体1实施打印的打印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装置100,不仅能够很容易地进行空气的温度调节,而且具有优异的能源效率。

Claims (13)

1.一种打印装置,具有:向被打印体打印墨水的打印部,用于对打印了该墨水的打印体进行加热干燥的第1空气加热器部及第2空气加热器部,以及对所述第1空气加热器部及所述第2空气加热器部的加热进行打开/关闭控制的控制部,该打印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空气加热器部及所述第2空气加热器部分别由至少1台以上的空气加热器构成,
所述控制部进行第1控制和第2控制,该第1控制是指将所述第1空气加热器部变为打开状态的同时、将所述第2空气加热器部变为关闭状态的控制,该第2控制是指将所述第1空气加热器部变为关闭状态的同时、将所述第2空气加热器部变为打开状态的控制,
每隔一定的时间交替切换所述第1控制与所述第2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加热器中分别安装有用于对所述第1控制开始时的当前温度进行测定的温度检测部,
所述控制部进而进行第3控制,该第3控制是指根据从变为打开状态的所述空气加热器的所述当前温度减去目标温度后的温度差、而在尚未经过所述一定的时间之前就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的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持续加热所述一定的时间作为100%占空比的情况下,
在所述第3控制中,当变为打开状态的所述空气加热器的所述当前温度与所述目标温度相同时,按照更新为X1%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
当变为打开状态的所述空气加热器的所述当前温度高于所述目标温度时,按照更新为X2%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
当变为打开状态的所述空气加热器的所述当前温度低于所述目标温度时,按照更新为X3%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
所述X1为20~30,
所述X1、所述X2及所述X3的关系满足公式X2<X1<X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变为打开状态的所述空气加热器的所述温度差高于0℃低于4℃时,按照更新为X4%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
当变为打开状态的所述空气加热器的所述温度差为4℃以上时,按照更新为X5%占空比的更新占空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加热器变为关闭状态,
所述X1、所述X4及所述X5的关系满足公式X5<X4<X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实施第4控制,该第4控制是指将从100%的占空比减去所述更新占空比后的剩余时间即分配占空比分配给处于关闭状态的所述空气加热器,而对该空气加热器进行加热的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4控制中,将所述分配占空比分配给所述温度差为-3℃以下的空气加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4控制中,从所述当前温度较低的空气加热器开始,依次向其分配较大的所述分配占空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4控制中,从所述当前温度较低的空气加热器开始,依次向其分配较大的所述分配占空比。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实施第4控制,该第4控制是指将从100%的占空比减去所述更新占空比后的剩余时间即分配占空比分配给处于关闭状态的所述空气加热器,对该空气加热器进行加热的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4控制中,将所述分配占空比分配给所述温度差为-3℃以下的空气加热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4控制中,从所述当前温度较低的空气加热器开始,依次向其分配较大的所述分配占空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4控制中,从所述当前温度较低的空气加热器开始,依次向其分配较大的所述分配占空比。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加热器具有具备用于吹送空气的开口部的壳体部,以及内置于该壳体部中的喷嘴部及加热器部,
所述喷嘴部向所述壳体部内部供应空气,
所述加热器部对所述壳体部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
CN201910460536.4A 2019-02-13 2019-05-30 打印装置 Active CN1115591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890 2019-02-13
JP2019023890A JP7096543B2 (ja) 2019-02-13 2019-02-13 印刷装置
JP2019-023890 2019-02-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59177A true CN111559177A (zh) 2020-08-21
CN111559177B CN111559177B (zh) 2023-04-07

Family

ID=66630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60536.4A Active CN111559177B (zh) 2019-02-13 2019-05-30 打印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07386B2 (zh)
EP (1) EP3695977B1 (zh)
JP (1) JP7096543B2 (zh)
CN (1) CN111559177B (zh)
CA (1) CA3055045A1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01120A (ja) * 2003-06-09 2005-0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シート作成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タ装置
CN1713989A (zh) * 2002-11-23 2005-12-28 西尔弗布鲁克研究有限公司 具有由低原子序数元素构成的加热器的热喷墨打印头
CN101576729A (zh) * 2008-05-07 2009-11-11 夏普株式会社 用于图像形成的设备
TW201127642A (en) * 2010-02-08 2011-08-16 Silverbrook Res Pty Ltd Method of minimizing kogation in thermal inkjet printheads
US20110267393A1 (en) * 2010-04-30 2011-11-0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2374659A (zh) * 2010-08-06 2012-03-14 戴森技术有限公司 风扇组件
US20150215992A1 (en) * 2012-07-26 2015-07-3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Electrical resistor heating
CN104908419A (zh) * 2014-03-10 2015-09-16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喷墨打印机
CN106125529A (zh) * 2015-05-08 2016-11-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379762A (zh) * 2016-03-22 2017-11-24 罗兰Dg有限公司 墨水供给系统及喷墨打印机
CN109154473A (zh) * 2016-05-20 2019-01-04 株式会社写真化学 干燥单元、片剂印刷装置及干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38607A (en) * 1977-06-24 1979-02-06 Pako Corporation Dual priority temperature control
JP2011235479A (ja) 2010-05-07 2011-11-2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5989977B2 (ja) * 2011-07-29 2016-09-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方法
US9248666B2 (en) * 2012-02-14 2016-02-02 Ricoh Company, Ltd. Dry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JP5929343B2 (ja) 2012-03-12 2016-06-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負荷制御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負荷制御方法
JP6012513B2 (ja) 2013-03-13 2016-10-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07549A (ja) 2014-12-09 2016-06-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塗布装置の構築方法、及び、液体塗布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3989A (zh) * 2002-11-23 2005-12-28 西尔弗布鲁克研究有限公司 具有由低原子序数元素构成的加热器的热喷墨打印头
JP2005001120A (ja) * 2003-06-09 2005-0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シート作成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タ装置
CN101576729A (zh) * 2008-05-07 2009-11-11 夏普株式会社 用于图像形成的设备
TW201127642A (en) * 2010-02-08 2011-08-16 Silverbrook Res Pty Ltd Method of minimizing kogation in thermal inkjet printheads
US20110267393A1 (en) * 2010-04-30 2011-11-0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2374659A (zh) * 2010-08-06 2012-03-14 戴森技术有限公司 风扇组件
US20150215992A1 (en) * 2012-07-26 2015-07-3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Electrical resistor heating
CN104908419A (zh) * 2014-03-10 2015-09-16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喷墨打印机
CN106125529A (zh) * 2015-05-08 2016-11-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379762A (zh) * 2016-03-22 2017-11-24 罗兰Dg有限公司 墨水供给系统及喷墨打印机
CN109154473A (zh) * 2016-05-20 2019-01-04 株式会社写真化学 干燥单元、片剂印刷装置及干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冼进等: "温度、湿度多点采集控制处理系统", 《微计算机信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59177B (zh) 2023-04-07
CA3055045A1 (en) 2020-08-13
EP3695977A1 (en) 2020-08-19
US10807386B2 (en) 2020-10-20
US20200254783A1 (en) 2020-08-13
EP3695977B1 (en) 2022-11-30
JP2020131454A (ja) 2020-08-31
JP7096543B2 (ja) 2022-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2699B (zh) 用于印刷介质的辐射加热器
JP6541028B2 (ja) 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11559177B (zh) 打印装置
FI92614C (fi) Ilmalämmitin kalanteritelan halkaisijan säätäjää varten
US20090295856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printed patterns,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JP2011158240A (ja) 乾燥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ト装置
JP684886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9014039A (ja) 印刷装置の調整方法
JP2010162830A (ja) 被記録材の乾燥方法
JP707185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における印刷媒体加熱方法
JP7031726B2 (ja) 接触面積が増加した印刷システムのドライヤローラー
EP3230071B1 (en) Dryer with a flow valve
CN110757965B (zh) 干燥装置及具备该干燥装置的喷墨打印装置
JP7215216B2 (ja)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US10906333B2 (en) Carbon filament lamp array
US20190001708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adjustment method of printing apparatus
KR20110117808A (ko) 열풍 건조 장치
JP5851299B2 (ja) 乾燥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EP4378700A1 (en) Heat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EP3763528A1 (en) A thermosetting unit, in particular for a textile printing machine
JP2009274385A (ja) 熱転写印画方法
WO2015105312A1 (ko) 착색의 균일성 향상을 위한 색 발현장치
KR20070110973A (ko) 디지털 섬유 프린터
JP2016147445A (ja) 印刷機のインキ供給装置
JPH11327354A (ja) 電子写真装置の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