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85775A - 门把手锁 - Google Patents

门把手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85775A
CN111485775A CN201910295352.7A CN201910295352A CN111485775A CN 111485775 A CN111485775 A CN 111485775A CN 201910295352 A CN201910295352 A CN 201910295352A CN 111485775 A CN111485775 A CN 1114857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knob
door
lock
la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953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星本龙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shimot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shimot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shimoto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shimot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485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57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5/00Handles completely let into the surface of the wing
    • E05B5/003Pop-out handles, e.g. sliding outwardly before rota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3/00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pivotally or rotatively
    • E05C3/02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pivotally or rotatively without latching action
    • E05C3/06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pivotally or rotatively without latching action with operating handle or equivalent member moving otherwise than rigidly with the bolt
    • E05C3/08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pivotally or rotatively without latching action with operating handle or equivalent member moving otherwise than rigidly with the bolt the handle or member moving essentially towards or away from the plane of the wing or fram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00Knobs or handles for wings; Knobs, handles, or press buttons for locks or latches on w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5/00Other details of locks; Parts for engagement by bolts of fastening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7/00Cylinder locks or other locks with tumbler pins or balls that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 E05B27/0082Side bar lock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5/00Handles completely let into the surface of the wing
    • E05B5/006Handles completely let into the surface of the wing essentially defining a completely closed surface together with the w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Patch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于不需要安全防护的现场的易于使用的门把手锁。本发明的门把手锁的旋钮(3)相对于手柄(2)旋转自如地设置,在从正面观察该把手锁时,旋钮(3)将一个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且使该长度方向上的幅度比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幅度大,能够用大拇指和其他某一根手指捏持正交方向上的幅度部分而使上述旋钮旋转,在手柄(2)上,在倒伏状态下收纳于基体的手柄收纳部(13)内的部分具有伴随着旋钮的旋转而收伸的插销(44),在手柄收纳部(13)具有供突出的插销(44)钩卡的插销钩卡部(17),通过捏持旋钮(3)并使其旋转而能够使插销(44)收回,从而从插销钩卡部(17)释放插销(44)。

Description

门把手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门把手锁。
背景技术
通常,门把手锁设在封闭开口的门上,具有安装在门上的基体、起伏自如地轴固定于基体的手柄、和通过手柄的转动而从门收伸的锁舌。
尤其是,进行门的开闭和上锁的把手锁正在普及,广泛用于收纳配电盘的配电箱的门等(专利文献1~3)。
专利文献1所示的把手锁在基体的正面具有按钮和圆柱锁。在用钥匙将上述圆柱锁开锁后,用指尖按下上述按钮,由此能够使被弹簧施力的手柄立起。
专利文献2所示的把手锁不具有上述按钮,通过用钥匙将圆柱锁开锁,而将手柄停驻于基体的插销片收回,从而能够使被弹簧施力的手柄立起。
专利文献3所示的把手锁在基体的收纳手柄的手柄收纳部上安装有环状部件,在手柄上设有将手柄沿前后贯穿的贯穿孔。在手柄的倒伏状态下,上述环状部件从上述贯穿孔通过并从手柄的正面突出。使挂锁的锁梁穿过从手柄的正面突出的上述环状部件,由此手柄正面与挂锁碰触,而限制手柄立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3398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96421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613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专利文献1~3所示的平面把手锁均具有锁,通过上锁,限制了上述手柄立起。因此在不特定人员进出的地方,在安全方面,可以说专利文献1~3所示的把手锁是极其有效的。
然而在进出管理彻底而外来人员无法出入的工厂内等、不需要安全防卫的地方,由于一次次地上锁较麻烦,所以经常是不使用钥匙而放任不上锁的状态。
但是,在上述使用中存在由于不可抗力因素而手柄打开的危险、因手柄的固定状态不明而不方便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开锁状态下使用专利文献2所示的把手锁的情况、在专利文献3所示的把手锁中拆下挂锁而使用的情况下,上述问题显著。另外,专利文献1所示的把手锁虽然除了圆柱锁以外还具有按钮,但若意外接触按钮,则手柄容易跳起,无法消除上述问题。
本发明通过上述动作杆的改进,谋求解决上述问题点。
本发明提供一种门把手锁,设在封闭开口的门上,该门把手锁具有:安装在上述门上的基体;起伏自如地轴固定于上述基体的手柄;和通过上述手柄的转动而从上述门收伸的锁舌,上述手柄在立起状态下成为上述门的拉手,上述锁舌从上述门突出而将门锁定于开口,在上述门把手锁中采用如下结构。
即,上述基体具有收纳手柄的手柄收纳部,上述手柄的前端侧通过成为倒伏状态而收纳于上述手柄收纳部内,通过成为上述立起状态而从上述手柄收纳部向门前方突出,在上述手柄和上述基体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旋转自如的旋钮,上述旋钮能够供捏持并旋转,通过上述旋钮直接钩卡于上述手柄和上述基体中的另一方而阻止倒伏状态的上述手柄立起,通过捏持上述旋钮并使其旋转,能够解除旋钮的上述钩卡而使上述手柄立起,或者具有与上述旋钮连动的插销,通过该插销钩卡于上述手柄和上述基体中的另一方而阻止倒伏状态的上述手柄立起,通过捏持上述旋钮并使其旋转,能够解除插销的上述钩卡而使上述手柄立起。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门把手锁,设在封闭开口的门上,该门把手锁具有:安装在上述门上的基体;起伏自如地轴固定于上述基体的手柄;和通过上述手柄的转动而从上述门收伸的锁舌,上述手柄在立起状态下成为上述门的拉手,上述锁舌从上述门突出而将门锁定于开口,在上述门把手锁中采用如下结构。
即,上述基体具有收纳手柄的手柄收纳部,上述手柄的前端侧通过成为倒伏状态而收纳于上述手柄收纳部内,通过成为上述立起状态而从上述手柄收纳部向门前方突出,在上述手柄的正面,相对于上述手柄旋转自如地设有向上述手柄的前方突出的旋钮,在从正面观察该把手锁时,上述旋钮具有长度即将一个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且使该长度方向上的幅度比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幅度大,能够捏持上述正交方向上的幅度部分而使上述旋钮旋转,在上述手柄中,在上述倒伏状态下收纳于上述手柄收纳部内的部分上具有伴随着上述旋钮的旋转而收伸的插销,在上述手柄收纳部具有供突出的上述插销钩卡的插销钩卡部,捏持上述旋钮并使其旋转,从而使上述插销收回,从上述插销钩卡部释放上述插销,由此能够使上述手柄成为上述立起状态,该把手锁不具有通过插入钥匙来进行基于插销片或锁梁的收伸实现的上锁及开锁的操作的锁,或者虽然具有上述锁但与上述锁所具有的上锁用的插销片分体地形成有上述插销,与上述钥匙的操作无关地,上述插销通过上述旋钮的旋转操作而收伸。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门把手锁,设在封闭开口的门上,该门把手锁具有:安装在上述门上的基体;起伏自如地轴固定于上述基体的手柄;和通过上述手柄的转动而从上述门收伸的锁舌,上述手柄在立起状态下成为上述门的拉手,上述锁舌从上述门突出而将门锁定于开口,在上述门把手锁中采用如下结构。
即,上述基体具有收纳手柄的手柄收纳部,上述手柄的前端侧通过成为倒伏状态而收纳于上述手柄收纳部内,通过成为上述立起状态而从上述手柄收纳部向门前方突出,在上述手柄上设有将上述手柄沿前后贯穿的贯穿孔,在基体的上述手柄收纳部上旋转自如地设有旋钮,在从正面观察该把手锁时,上述旋钮具有长度即将一个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且使该长度方向上的幅度比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幅度大,能够捏持上述正交方向上的幅度部分而使上述旋钮旋转,在上述手柄的倒伏状态下,上述旋钮从上述贯穿孔穿过而从上述手柄的正面突出,通过捏持从上述手柄正面突出的上述旋钮并使其旋转,能够改变上述旋钮的朝向,通过改变上述旋钮的朝向,上述旋钮钩卡于上述手柄正面而上述旋钮无法在上述贯穿孔中后退,通过使上述旋钮返回到原来的朝向而能够将上述旋钮从上述贯穿孔内脱离,使上述手柄立起并旋转上述手柄。
另外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一种门把手锁,在上述手柄的正面具有示出上述手柄能否起伏的指示件。
另外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一种门把手锁制造方法,该把手锁没有设置通过插入钥匙来进行上锁及开锁的锁,将安装有圆柱锁的把手锁的手柄用作上述手柄,在上述手柄所具有的圆柱锁的收纳部中收纳通过上述旋钮的旋转操作而旋转的旋转体和上述插销,在上述旋转体的与上述旋钮相反的一侧的端面中,在从上述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设置突起,在上述插销上设置供上述突起插入的引导部,通过上述旋转体的旋转,上述突起绕上述中心环绕转动,由此上述突起按压上述引导部而能够使上述插销收伸。
而且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一种门把手锁制造方法,该把手锁将用于将与把手锁分体地形成的锁梁穿插用的环状部件安装到手柄收纳部内的基体用作上述基体,并且将具有在倒伏状态下能够使上述环状部件向手柄的正面侧露出的贯穿洞的手柄用作上述手柄,将上述旋钮替代上述环状部件而设在上述基体的安装上述环状部件的位置,将上述贯穿洞作为上述贯穿孔而供上述旋钮穿过。
此外,上述挂锁等锁除了挂锁以外,还包含圆柱锁。
发明效果
本发明对于能够在对出入进行管理的工厂内等不需要安全防卫的地方利用的门把手锁,不需要钥匙的上锁/开锁的动作,而能够使手柄从基体收伸。在此基础上在上述手柄收伸时,通过捏持旋钮并使其旋转这一动作,能够使手柄起伏,并限制起伏,因此能够排除因意外接触使手柄立起这一危险。
即本发明能够提供适于不需要安全防卫的现场的易于使用的门把手锁。
尤其是在上述方案3、5的本发明中,对于手柄能否起伏的状态,通过观察指示件,而能够容易把握。
在上述方案6的本发明中,能够利用安装圆柱锁的现有的手柄,制造本发明的上述把手锁。因此,在制造上述方案2的本发明的把手锁时,不需要准备专用的手柄。
在上述方案7的本发明中,能够利用使用挂锁的现有的基体和手柄,制造本发明的上述把手锁。因此在制造上述方案4的本发明的把手锁时,不需要准备专用的基体和手柄。
附图说明
图1的(A)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表示关闭手柄的状态下的平面把手锁h的使用状态的主视图,(B)是(A)的侧视图,(C)是表示(A)的平面把手锁h的从门拆下的状态的俯视图,(D)是(C)所示的平面把手锁h的仰视图。
图2的(A)是表示图1的(A)的把手锁的从门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对(A)的平面把手锁h拉开了手柄的(立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的(A)是图2的(A)的平面把手锁h的局部剖切主要部分纵剖图,(B)是(A)的局部剖切主要部分主视图,(C)是表示将(B)的手柄透视的状态的主视图,(D)是(B)的插销周边的后视图,(E)是表示(A)的平面把手锁h的使手柄的插销收回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主要部分纵剖图,(F)是(E)的局部剖切主要部分主视图,(G)是表示将(F)的手柄透视的状态的主视图,(H)是(F)的插销周边的后视图。
图4的(A)是具有图3的(B)(F)所示的旋钮的旋转体的主视图,(B)是(A)的旋转体的侧视图,(C)是(A)的旋转体的仰视图,(D)是(A)的旋转体的俯视图,(E)是安装于(A)~(D)所示的旋转体的指示件的主视图,(F)是表示在(A)~(D)所示的旋转体上安装了(E)的指示件的状态的主视图,(G)是(F)的旋转体的侧视图,(H)是(F)的旋转体的仰视图,(I)是(F)所示的旋转体的俯视图。
图5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平面把手锁h的关闭手柄并使旋钮横置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使(A)所示的把手锁的旋钮纵置的状态的侧视图,(C)是(B)所示的平面把手锁h的主视图。
图6的(A)是表示使图5的(A)所示的平面把手锁h的旋钮纵置并拉开手柄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侧视图,(B)是(A)所示的平面把手锁h的立体图。
图7的(A)是表示图5的(A)所示的平面把手锁h的手柄和旋钮的从正面观察时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B)是表示图5的(B)(C)所示的把手锁的手柄和旋钮的从正面观察时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C)是安装于基板的旋钮的侧视图,(D)是(C)的主视图,(E)是表示(D)的基板的、旋钮安装前的状态的主视图,(F)是表示(D)的旋钮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8的(A)是表示图6的(B)所示的平面把手锁h的外壳的变形例的立体图,(B)是(A)所示的平面把手锁h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9的(A)及(B)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拉开了手柄的状态下的平面把手锁h的立体图,(C)是(A)(B)所示的平面把手锁h的关闭手柄的状态下的纵剖图,(D)是表示(C)的平面把手锁的拉开了手柄的状态的纵剖图。
图10的(A)是表示图4的(F)的指示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B)是(A)的主视图,(C)是(A)的侧视图,(D)是表示将(A)~(C)的指示件安装于手柄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外壳(基体)
2 手柄
3 旋钮
3a (旋钮3的左右)侧面
4 旋转体壳体
5 基板
5a (基板5的)上半部
5b (基板5的)下半部
6 轴部件
6a (轴部的)小径部
6b (轴部的)大径部
7 锁收纳壳体
8 按钮
81 插销片钩卡部
10 外壳主体
11 固定部件
11a 按压部
11b 连结部
11c 固定件穿插部
12 衬垫
13 手柄收纳部
13a 第1后退部
13b 第2后退部
13c 筒部
13d 基板安装部
13e (手柄收纳部13的)开放部
13f 隆起部
13g 定位部分
14 凸缘
16 固定件
17 插销钩卡部
21 (手柄2的)开口部
22 (手柄2的)贯穿孔
23 (手柄2的)被卡定部
24 (旋转体壳体4的)内周面
25 (旋转体壳体4内周面24的)小内径部
26 (旋转体壳体4的)止转部承接部
30 旋转体
31 (旋转体30的)前端面
32 (旋转体30的)后端面
33 (旋转体30的)槽
34 (旋转体30的)切缺部
35 (旋转体30的)贯穿口
36 (旋转体30的)突起
37 (旋转体30的)防脱部件
38 指示件
38a (指示件38的)止转部
38b (指示件38的)正面
38c (指示件38的)小径部分
38d (指示件38的)大径部分
38e (指示件38的)背面
39 (旋钮3的)穿插孔
41 (旋转体壳体4内周面的)槽部
42 开口
44 插销
51 螺钉安装孔
52 轴部件安装孔
53 螺钉
54 (基板5的)被安装部
55 (基板5的)丘状部
56 (基板5的)孔部
60 隔离件
61 (轴部件6的)后端部
62 (轴部件6的)头部
70 圆柱锁
71 钥匙孔
72 插销片
81 插销片钩卡部
82 (按钮8的)卡定部
83 臂片
g 螺栓
h 平面把手锁
j 锁舌
k 钥匙
t 配电盘箱
t1 (配电盘箱1的)主体
t2 (配电盘箱1的)门
t3 (门t2的)安装面
t4 (门t2的)安装孔
t5 (与安装面t3相反的一侧的)相反面
t6 锁舌承接部
w1 (旋钮3的长度方向上的)幅度
w2 (旋钮3的正交方向上的)幅度
w10 (贯穿孔22的长度方向上的)孔幅
w20 (贯穿孔22的正交方向上的)孔幅
x (旋转体30的)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为便于说明,在各图中,将U设为上方,将S设为下方,将F设为前方,将B设为后方。
(第1实施方式)
(基本结构)
该平面把手锁h安装于对配电盘箱t的主体t1进行关闭的门t2,并用作门t2的把手(图1的(A)(B))。
该平面把手锁h插入于设在上述门t2的把手锁安装面t3上的安装孔t4且固定于该门t2(图1的(B))。在关闭门t2的状态下平面把手锁h使锁舌j从门t2的前端突出,而使该锁舌j卡定于设在配电盘箱t的主体t1上的锁舌承接部t6(图1的(A))。
平面把手锁h具有插入于上述安装孔t4的外壳1、和相对于该外壳1起伏的手柄2。在该例中,外壳1与权利要求书的具有“手柄收纳部”的“基体”相对应(图1的(A)(B))。
手柄2的前端侧通过成为倒伏状态而收纳于外壳1(手柄收纳部13)内,通过成为立起状态而从外壳1向门t2前方突出。
该手柄2能够在从外壳1拉开的状态即上述立起状态下相对于外壳1(门t2)转动。上述锁舌j通过手柄2的转动而转动。通过手柄2的该转动操作而将锁舌j从锁舌承接部t6脱离,从而能够打开门t2。
手柄2具有旋转自如地设置的旋钮3和插销44(图3的(A)(E))。旋钮3从手柄2的正面向前方突出,能够用大拇指和食指等其他手指捏持。通过捏持并扭转旋钮3而能够使旋钮3相对于手柄2旋转。
在使手柄2倒伏(成为倒伏状态)而将手柄2前端侧收纳于手柄收纳部13内的状态下,通过使旋钮3如上述那样旋转而能够使上述插销44在手柄收纳部13内收伸。在手柄收纳部13内具有供突出的上述插销44钩卡的插销钩卡部17。
从手柄2成为倒伏状态、插销44突出且钩卡于插销钩卡部17的状态,捏持旋钮3并使其旋转,由此能够使插销44收回而使手柄2立起。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不具有通过钥匙的操作进行上锁/开锁的圆柱锁等锁的例子,但并不排除具有与上述旋钮3一起通过钥匙的操作进行上锁/开锁的锁的门把手锁。但若作为不需要安全防护的地方专用的门把手锁,则如图示的例子那样,不具有圆柱锁等锁的门把手锁在制造成本方面有利。
以下,详细地说明各部分的结构。
(外壳1)
上述外壳1具有外壳主体10、固定部件11和衬垫12(图1的(B))。
固定部件11和衬垫12分别与外壳主体10分体地形成。在外壳主体10形成有手柄收纳部13和凸缘14(图1的(B)及图2的(B))。
手柄收纳部13是从外壳主体10的正面向后方后退的凹部,收纳上述手柄2。手柄收纳部13的背面侧是向外壳主体10的后方隆起的隆起部分。手柄收纳部13在本例中沿上下延伸,手柄2被纵置收纳且前端朝向下方。此外虽然没有图示,但也可以使手柄收纳部13沿左右延伸,横置收纳手柄2。
手柄2的前端(下端)侧从在外壳主体10的前表面开口的手柄收纳部13的开放部13e收伸(图2的(B))。
手柄收纳部13具有:收纳手柄2的前端侧的第1后退部13a;和与第1后退部13a连续地形成且收纳手柄2的基部侧的第2后退部13b(图2的(B)及图3的(A)(E))。
第1后退部13a的内部与第2后退部13b的内部相比,向后方后退。第1后退部13a在关闭手柄2时,收纳安装在手柄2上的旋转体壳体4。
在第1后退部13a的内侧面设有上述插销钩卡部17(图3的(A))。在本例中,插销钩卡部17是第1后退部13a的内侧面中的、设在上侧面的凹部。但是,只要为供锁部件3的插销片44钩卡的部件,则也能够将插销钩卡部17形成为从该上侧面突出的凸部。
在第2后退部13b,在与第1后退部13a相反的一侧即在本例中在第2后退部13b的上端侧,形成有筒部13c(图1的(C)及图2的(B))。
在筒部13c的内部设有将外壳主体10(筒部13c的后端面部)沿前后贯穿的贯穿部(未图示)。
凸缘14是设在手柄收纳部13的开放部13e(图1的(C)及图2的(B))周缘、且与门t2的上述安装面t3抵接的檐(图1的(A)~(D)及图2的(B))。
从外壳主体10的后表面隆起的手柄收纳部13的背面侧插入于门t2的上述安装孔t4(图1的(B))。
衬垫12形成为环状且在外壳主体10(凸缘14)的背面以围绕手柄收纳部13的背部的方式配置。衬垫12在将外壳1安装到门t2的上述安装孔t4之前,安装于上述凸缘14的后表面(背面)。对于衬垫12,只要采用橡胶、氨酯、塑料或其他具有弹力性和防水性的材料即可。通过在凸缘11的后表面配置上述衬垫12,而能够提高凸缘14与门t2的上述安装面t3之间的密闭性。
在将上述手柄收纳部13插入于安装孔t4的状态下,上述固定部件11通过配置在手柄收纳部13的背面侧的固定件16而被固定(图1的(B))。
通过上述凸缘14和固定部件11,从前后夹持门t2的设有上述安装面t3的部位,由此平面把手锁h被固定于门t2。
对于固定件16,能够采用螺钉、螺栓或销等众所周知的固定手段。
具体地说,固定部件11具有:沿上下延伸且沿左右排列的两个按压部11a;和设在两个按压部11a之间且将两个按压部11a彼此连结的连结部11b(图1的(B)~(D))。
在连结部11b设有供上述固定件16穿过的固定件穿插部(省略图示)。该固定件穿插部能够形成为将连结部11b沿前后贯穿的孔或切缺部。通过上述固定件16,连结部11b被固定于手柄收纳部13的背面。通过该固定,两个按压部11a夹持门t2的设有上述安装面t3的部位,位于凸缘14的后方(图1的(B))。
(手柄2)
手柄2作为对门t2进行开闭时的把手而设于作为基体的外壳1(图1的(A)(B)及图2的(A)(B))。
手柄2能够起伏地安装于外壳1,在立起状态即从外壳1拉开的状态下,能够将基端(上端)侧作为中心而沿左右旋转。通过手柄2的该旋转而能够使上述锁舌j旋转。
在手柄2上形成有铰链部(未图示)、开口部21和旋转体壳体4(图3的(A))。
上述铰链部设在手柄2的基部后表面。能够以该铰链部为中心,使手柄2相对于外壳1起伏。上述铰链部具有与手柄2分体地形成的底座、和沿左右横向延伸的横轴(省略图示)。上述底座为圆盘,在表面(盘面)上具有能够供上述横轴穿过的一对立起部分。在上述两个立起部分之间配置有手柄2的后端部且使上述横轴从上述立起部分和手柄2的后端部通过,由此上述底座被轴固定于手柄2的后端部。对于上述横轴能够使用众所周知的销(省略图示)。上述底座收纳于手柄收纳部13的筒部13c(图1的(C)及图2的(B))。作为圆盘的上述底座的中心轴与筒部13c的中心轴大致一致。上述底座的中心轴和筒部13c的中心轴均为沿平面把手锁h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
在上述贯穿部中穿插有沿前后延伸的轴,该轴的前端侧穿过上述底座的中心。在该轴的基端侧固定有上述锁舌j。在本例中,该轴为螺栓g的轴。
通过立起手柄2并使手柄3的前端侧沿左右旋转,筒部13c内的底座与上述轴一起旋转,从而能够使上述锁舌j旋转。
在手柄2的背面侧设有上述旋转体壳体4。旋转体壳体4是收纳后述的旋转体30的壳体。手柄2作为旋转体壳体4的开口还具有向手柄2的正面侧开口的开口部21。旋转体壳体4和开口部21与上述铰链部相比形成在手柄2的前端侧(图1的(A)、图2的(A)(B)及图3的(A)(B)(E)(F))。
在本例中,旋转体壳体4是与手柄2一体地成形且向手柄2的后方凹陷的凹部。但是,旋转体壳体4也可以与手柄2分体地形成且通过螺钉、螺栓、销或焊接、粘结剂等固定手段而形成。另外能够不使用上述固定手段,而在手柄2侧与手柄2一体地形成卡定部分,在旋转体壳体4侧与旋转体壳体4一体地设置被卡定部分来实施。该卡定部分具有将被卡定部分嵌死的、即卡定后不会脱离的形态。例如能够使卡定部分和被卡定部分中的一方为具备具有弹力性的钩的凸部件,使另一方为收纳该凸部件并且供该钩部件钩卡的凹部件。
旋转体壳体4及其开口部21的内径比旋转体30的外径稍大。
上述开口部21兼作使旋钮3露出、并且使后述的指示件38显现出的指示件显示部。
旋转体壳体4的内部空间在从正面观察手柄2时为大致圆形,在本例中开口部21在从正面观察时也为大致圆形。
在旋转体壳体4的内周面沿着该内周面的周向设有槽状的部分(以下称为槽部41)(图3的(A)(E))。
上述旋转体30形成为圆柱状(图3的(A)(E))。在旋转体30上设有防脱部件37。在本例中,旋转体30在内部具有收纳防脱部件37和弹簧等弹性部件(未图示)的收纳室,并且具有供防脱部件37的一部分向旋转体30外部突出的贯穿口35。防脱部件37始终被上述弹性部件按压,以使得防脱部件37的一部分从上述贯穿口35通过并从旋转体30的外周面突出。在制造把手锁时,在刚开始从开口部21向旋转体壳体4内插入旋转体30时,防脱部件37与旋转体壳体4的内周面接触,抵抗上述弹性部件的按压而被从上述贯穿口35推回到旋转体30内。若进一步向旋转体壳体4内压入旋转体30而使上述贯穿口35到达设在旋转体壳体4的内周面上的上述槽部41,则防脱部件37能够从上述贯穿口35伸出,防脱部件37的一部分进入到槽部41内。若旋转体30要从旋转体壳体4内向开口部21侧后退,则防脱部件37会钩卡于槽部41而阻止旋转体30后退。
在上述例子中,防脱部件37受到上述弹性部件的施力而如上述那样从开口突出。除此以外,也能够是,防脱部件37自身具有弹力性,从而不设置弹性部件地实施。在利用防脱部件37的弹力性而使防脱部件37的一部分侵入到上述槽部41内的情况下,也能够不在旋转体30的内部设置上述收纳室和贯穿口地实施。在没有在旋转体30设置上述收纳室和贯穿口的情况下,也能够实施为,使防脱部件37为能够沿直径的内外方向扩缩的C字垫圈等发条部件,在旋转体30的外周面上设置沿着旋转体30的周向(外径方向)延伸的凹槽,并在该凹槽中嵌入上述防脱部件37(未图示)。
另外在旋转体壳体4上设有供上述插销44收伸的开口42(图3的(A)(E))。开口42贯穿旋转体壳体4,在使手柄2倒伏的状态(倒伏状态)下,设在旋转体壳体4的上方侧,能够使插销44在手柄收纳部13内朝向上方收伸。
(旋钮3)
在收纳于旋转体壳体4的旋转体30的正面即旋转体30的前端面31上设有上述旋钮3(图3的(A)及图4的(B))。
旋钮3具有长度。即,在从正面观察手柄2时,旋钮3将一个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且使该长度方向上的幅度w1(长度)比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宽度方向)上的幅度w2大(图3的(B))。在图3的(A)(B)(E)(F)所示的状态下,旋钮3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通过用大拇指和食指或中指捏持旋钮3的上述正交方向上的幅度部分,而能够使旋钮3相对于手柄2旋转。旋钮3具有适于如上述那样用手指捏持并使其旋转的、从倒伏状态的手柄2的正面突出的突出幅度w3(图1的(B))。突出幅度w3优选为至少3mm以上,尤其优选为4mm~15mm。但是,只要能够用指尖捏持,则旋钮3也能够采用上述数值范围外的尺寸。
在本例(图3的(B))中,上述正交方向上的幅度部分即旋钮3的左右侧面3a之间的厚度在上述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范围内大致相同。但是,也可以是旋钮3的左右侧面3a之间的厚度无需在上述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范围内相同而是局部不同。例如,可以是旋钮3的两个侧面3a描绘出凹状的曲线,使得旋钮3的上述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的幅度在从正面观察时比长度方向的两端侧窄,相反地也可以是旋钮3的两个侧面3a描绘出凸状的曲线(未图示),使得旋钮3的上述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的幅度在从正面观察时比长度方向的两端侧大。即在上述正面观察时,可以使旋钮3为中间变细成鼓状的形状,也可以为鼓成桶状的形状。
另外,在描绘上述曲线的任一情况下,也可以事先将曲线仅设在旋钮3的左右一方的侧面3a。
旋转体30的后端面32在从旋转体30的旋转中心x偏离的位置处具有突起36(图3的(A)(C)(D)(E)(G)(H)及图4的(B)~(D)(G)~(I))。
插销44为与旋转体30分体地形成的小片,作为引导部44a而具有沿表背贯穿的长孔(图3的(A)(C)(D)(E)(G)(H))。在旋转体壳体4内,在上述引导部44a内配置旋转体30的上述突起36。
当通过捏持固定于旋转体30的旋钮3并使其旋转而使旋转体30旋转时,突起36以旋转体30的中心轴x为中心而环绕转动。通过突起30的该环绕转动,突起36按压引导部44a且在引导部44a内改变位置。插销44承接突起36的该按压、位移而滑动,如上述那样从开口42收伸。
并且在手柄2的倒伏状态下从开口41突出的插销44的前端侧侵入到上述插销钩卡部17内,阻止手柄2从外壳1拉开(图3的(A)~(D))。
此外,也可以将插销钩卡部17设在第1后退部13a的内侧面中的上表面侧并且将开口42设在旋转体壳体30的上侧面侧而使插销44从旋转体壳体4朝向上方收伸(突出)(未图示)。
在将插销44前端插入到插销钩卡部17中的状态下,通过捏持旋钮3并使其进一步旋转或使其反转,而能够使突起36环绕转动从而使插销44收回于原来的位置。
在本例中,通过从图3的(A)~(D)所示的插销44的突出状态使旋钮3旋转180度或使其反转180度,而能够如图3的(E)~(H)所示使插销44从开口42收回。但是,也可以通过在上述180度以外的范围内改变旋钮3的朝向,而使插销44收伸。
另外在本例中,手柄2前端在上述倒伏状态下从外壳1向下方伸出。因此在插销44收回的状态下,通过将手指置于手柄2前端并将其提起而能够使手柄2立起。但是,也可以是在外壳1上设置弹簧等弹性部件(未图示)而将手柄2向始终立起的方向施力,通过插销44的收回而手柄2自动地立起。
而且在本例中,示出插销44的收伸状态的上述指示件38安装于旋转体30(图3的(A)(E)及图4的(E)~(I))。指示件38为C字状的环,在C字的外周作为止转部38a而设有切缺部分(图4的(F))。在旋转体壳体4的内周面上设置与该止转部38a嵌合的突出部分(未图示),即使旋转体30由于旋钮3的操作而旋转,指示件38也不会改变朝向。
指示件38在表面(正面)具有分色的两个区域(图4的(E))。在旋转体30的外周面上,沿着旋转体30的周向(外径方向)形成有槽33(图4的(B)(D)(G)(I)),在该槽33中嵌有上述指示件38(图4的(F)~(I))。
圆柱状的旋转体30在从正面观察时虽然大致呈圆弧,但在圆弧的一部分具有切缺部34(图3的(B)(F)及图4的(A)(B)(F)(G))。在本例中,在从正面观察时切缺部34相对于上述圆弧呈直线。即切缺部34相对于旋转体3的正面(前端面)的上述圆弧呈弦。
在从侧面观察旋转体30时切缺部34设在从旋转体30的前端面31到槽33的范围,在从正面观察旋转体30时在切缺部34与手柄2的开口部21之间产生间隙。将该间隙作为指示件显示部,使上述指示件38的表面的一部分通过该间隙而向外部显现出(图3的(B)(F))。切缺部34只要是产生该间隙的部件,则能够实施为具有曲线等上述直线以外的轮廓的部件。
通过捏持旋钮3并转动来使旋转体30旋转而改变上述切缺部34的朝向,从而能够使指示件38表面的从上述间隙显现出的分色的区域变化。
在图4的(E)中,将C字的指示件38的一端侧表面描绘为带深色(黑色)的区域,将指示件38表面的该带深色的区域以外的其他部分描绘为带斑点(灰色)的区域。
在本例中,在插销44突出的状态下上述切缺部34朝向上方,指示件38表面的上述深色区域能够被从上述间隙视觉辨认(图3的(B))。另一方面,在插销44收回的状态下上述切缺部34朝向下方,指示件表面的上述斑点区域能够被从上述间隙视觉辨认(图3的(F))。
在指示件38中,例如能够将上述深色区域设为着色成红色的区域,将上述斑点区域设为着色成绿色的区域。上述分色并不限定于红和绿,能够实施为其他配色的组合或带不同图案的区域的组合。如上述那样根据补色彼此、即红色与作为红色的补色的绿色的组合,而能够使察看人明确地区别并识别插销44的收伸状态。
在制造把手锁时作为上述旋转体壳体4,能够沿用具有圆柱锁的把手锁的手柄2。将该圆柱锁的收纳部(锁壳体)用作上述旋转体壳体4。例如能够将日本专利第5964218号(专利文献2)所示的把手锁的弹子锁(tumbler lock)的锁壳体(锁收纳壳体)用作上述旋转体壳体44。
虽然也能够重新设计并实施手柄2,但如上述那样,通过将现有的带锁把手的手柄用作本发明的手柄2,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旋钮3设在手柄2侧,通过从手柄2收伸的插销44维持手柄2相对于外壳1(外壳主体10)的倒伏状态。除此以外也可以将旋钮3设在外壳1(外壳主体10)侧,通过从外壳1收伸的插销44维持手柄2相对于外壳1的倒伏状态。
另外,也可以在外壳1侧设置旋钮3,通过使旋钮3旋转而直接将旋钮3钩卡于手柄2而维持上述手柄2的倒伏状态。
以下作为第2实施方式,说明直接将旋钮3钩卡于手柄2的例子。
在第2实施方式中,手柄2具有将手柄2沿前后贯穿的贯穿孔22(图5的(A)(C)、图6的(B)及图7的(A)(B))。
在外壳1的手柄收纳部13上旋转自如地设有上述旋钮3(图6的(A)(B))。
贯穿孔22具有长度。即贯穿孔22将一个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将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正交方向且使该长度方向上的孔幅w10比该正交方向上的孔幅w20大(图5的(C))。
上述孔幅w10比旋钮3的长度方向上的幅度w1稍大(图5的(C)及图7的(A))。孔幅w20比旋钮3的正交方向上的幅度w2稍大且比旋钮3的长度方向上的幅度w1小。即,通过使旋钮3的长度方向与贯穿孔22的长度方向大致一致,在手柄2起伏时旋钮3能够从贯穿孔22通过(图5的(B)(C)、图6的(A)(B)及图7的(B))。使手柄3为倒伏状态,捏持从贯穿孔22向手柄2的前方突出的上述旋钮3并转动,使旋钮3的长度方向与贯穿孔22的长度方向交叉,由此旋钮3钩卡于手柄2而阻止手柄2立起(图5的(A)及图7的(A))。
在图示的例子中,虽然贯穿孔22将长度方向设为上下纵向,但也能够将左右横向或其他的上下方向以外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来实施。另外也可以替代在手柄2设置贯穿孔22而在手柄2的侧边设置向左右延伸的切缺部分,且使旋钮3通过该切缺部分向手柄2前表面突出(未图示)。
在本例中,旋钮3相对于立起设置在基板5的前表面(表面)上的轴部件6旋转自如地安装(图6的(A)(B)及图7的(A)~(E))。
关于上述基板5,例示了矩形板状的小片,但也能够采用矩形以外的形状来实施。
在从正面观察时在基板5的四角中的相对的两角上设有将基板5沿前后(表背)贯穿的螺钉安装孔51。在基板5上,在两个螺钉安装孔51之间设有轴部件安装孔52。在轴部件安装孔52中形成有内螺纹。
此外上述螺钉安装孔51可以设在基板5的四角,也可以隔着轴部件安装孔52配置在轴部件安装孔52的上下。
在轴部件6的后端61形成有外螺纹,在轴部件6的前端侧形成有头部62(图7的(C))。头部62具有座面。
在旋钮3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具有将旋钮3沿前后贯穿的穿插孔39。与管状的隔离件7一起将上述轴部件6从旋钮3的穿插孔39通过后,将轴部件6的后端螺入到轴部件安装孔52中而能够将轴部件6固定(立起设置)于基板5。上述头部62的座面成为抵挡部而旋钮3不会从轴部件6脱离。
通过上述那样将螺钉53从安装有旋钮3的基板5的螺钉安装孔51穿过,且将该螺钉53螺入到设在外壳1的手柄收纳部13内的基板安装部13d内,而能够将基板5固定于外壳1(图6的(A)(B))。
基板安装部13d为在外壳1内设定在手柄收纳部13的内底上的基板5安装用的面。在基板安装部13d的上下设有从手柄收纳部13的上述内底隆起的隆起部13f。隆起部13f是用于在通过上述螺钉53将基板5固定于基板安装部13d时进行基板5的定位而设置的。
在上述中,虽然旋钮3在长度方向的中央具有穿插孔39,但也能够实施为,在靠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位置具有上述穿插孔39的旋钮3(图7的(F)),在手柄2的正面仅钩卡于贯穿孔22的左右一侧的旋钮3。
在图5~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与图1~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收纳旋转体30的旋转体壳体4相当的位置设有锁收纳壳体7。在锁收纳壳体7中与圆柱锁70一起收纳有从锁收纳壳体7内收伸的插销片72(图6的(A))。
而且在锁收纳壳体7中收纳有将插销片72向从锁收纳壳体7突出的方向施力的弹簧(未图示)。
在外壳1的手柄收纳部13内设有插销片钩卡部81(图6的(B))。通过使手柄2成为倒伏状态,插销片72(图6的(A))钩卡于插销片钩卡部81(未图示)。
插销片钩卡部81能够摆动地轴固定于外壳1内(图6的(B))。在手柄2的正面上设有按钮8。在外壳1设有与按钮8的操作连动地将插销片72推回的动作部件(未图示)。在使旋钮3的长度方向与手柄2的贯穿孔22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下按下按钮8,由此插销片72通过上述动作部件被向收回的方向推回而从插销片钩卡部81脱离。通过上述那样将插销片72从插销片钩卡部81释放,而能够使手柄2立起。
在本例中,在外壳1设有将手柄2向始终立起的方向施力的弹簧等弹性部件(未图示),通过将插销片72如上述那样从插销片钩卡部81释放而手柄2自动地立起。
上述圆柱锁70通过向钥匙孔71插入并操作钥匙(未图示),而能够进行上锁及解锁。在圆柱锁70的上锁状态下,限制插销片72收回而维持从锁收纳壳体7突出的状态。因此在上述上锁中无法按下按钮8而通过上述动作部件进行插销片72的上述推回。
在第2实施方式中,只要观察旋钮3的朝向就能够判断手柄2是否为可起伏的状态。即,在第2实施方式中旋钮3自身兼作第1实施方式中的指示件38。
在第2实施方式中,能够将日本专利第3161336号(专利文献3)所示的外壳用作上述外壳1。日本专利第3161336号(专利文献3)所示的外壳能够设置可供挂锁的锁梁通过的环状部件,只要替代该环状部件而安装将旋钮3安装于外壳的上述基板5即可。但是由于日本专利第3161336号所示的把手锁的手柄的贯穿孔在从正面观察时为圆形,所以无法钩卡旋钮3。因此,对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手柄,作为供上述环状部件穿过的贯穿孔而需要采用具有长度的类型的贯穿孔。虽然并不是将重新设计并实施外壳1、手柄2等把手锁各部分的结构的情况排除在外,但通过利用上述日本专利第3161336号等现有的把手锁的结构部件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另外,上述环状部件可以是用于供挂锁以外的锁的锁梁、例如拨号锁(dial lock)的锁梁穿过而形成的,也可以将具有那样的环状部件的手柄用于本发明的实施(制造)。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关于没有特别言及的事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在图5~图7所示的例子中,把手锁作为锁部件而具有弹子锁(圆柱锁),但除此以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把手锁也能够实施为不具有上述锁部件的把手锁。
而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手柄2上设置贯穿孔22且使外壳1侧的旋钮3从贯穿孔22突出,将旋钮3钩卡于手柄2,但除此以外也能够在外壳1的正面的开放部13e附近轴固定旋钮3,而不在手柄2上设置贯穿孔地实施。
关于第2实施方式,在图8的(A)(B)中示出了旋钮3安装于外壳1的安装构造的变形例。在本例中,不在外壳1上设置图7的(A)(B)所示的隆起部13f,而在基板安装部13d上将从手柄收纳部13的内底向前方隆起的部分形成为定位部分13g。基板5作为被安装部54而在背面侧具有凹陷,该凹陷通过嵌于上述基板安装部13a的定位部分13g而能够进行基板5的定位(图8的(B))。
在基板5的正面侧形成有向前方隆起且中空的丘状部55。丘状部55的顶部具有将丘状部55沿前后贯穿的孔部56,孔部56将中空的丘状部55的内部空间和丘状部55的外部相连。
在本例中,旋钮3不具有上述穿插孔39(图7的(C)),另外替代分体的上述轴部件6而轴部与旋钮3一体地形成。该轴部为由小径部6a和大径部6b构成的轴。小径部6a形成在旋钮3的背面且向旋钮3后方突出。在小径部6a的后方,与小径部6a连续地形成大径部6b。在上述轴部中大径部6b的直径比上述孔部56的内径大,小径部6a的直径比孔部56的内径小。
通过将大径部6b收纳于上述丘状部55的内部空间且将小径部6a从孔部56穿过,而能够将旋钮3安装于基板5。
在本例中,基板5分割成上半部5a和下半部5b地形成,在将基板5向外壳1安装时,只要使上半部5a和下半部5b为分离的状态、并将上述大径部6b收纳于分割出的丘状部55的上述内部空间即可。基板5的上半部5a和下半部5b分别通过螺钉53固定于上述基板安装部13d而成为一体。
另外,在该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按钮8的上端具有卡定部82,在手柄2的前端(下端)具有装拆自如地卡定该卡定部82的被卡定部23。
按钮8通过弹簧等弹性体(未图示)而被直接/间接地施力,能够抵抗该弹压地按下按钮8。在使旋钮3的长度方向与贯穿孔22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下,按下按钮8,由此与被卡定部23卡定的卡定部82从被卡定部23脱离,而能够使手柄2立起。在本例中,卡定部82为形成在按钮8的上部的凸状部分,被卡定部23为形成在手柄2前端(下端)的凹状部分。但是也能够与上述相反地将按钮8的卡定部82设为上述凹状部分、将手柄2的上述被卡定部23设为凸状部分来实施。
另外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按钮8经由臂片82而被上述弹性体间接地施力。臂片82将一端轴固定在外壳1的手柄收纳部13内,承接上述弹性体的施力而使另一端始终与按钮8的背面抵接。
(其他)
对于图1~图4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把手锁,也能够以具有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按钮8的方式进行变更并实施(图9的(A)~(D))。即,在第1实施方式的外壳1上设置具有与上述图8所示的卡定部相同的卡定部82的按钮8、臂片83和对臂片施力的上述弹性体(未图示),并且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手柄2前端设置上述被卡定部23来实施。
另外,在图1~4及图9所示的例子中,指示件38的止转部38a为切缺部分(图4的(F))。除此以外,能够在手柄2的旋转体壳体4的内周面24设置止转部承接部26,而形成为可将止转部38a插入到该止转部承接部26中的插入部(图10的(A)~(D))。
更具体地说明,指示件38的外周面关于前后方向,由将前端设为指示件38的正面38b的大径部分38c、和在大径部分38c的后方将后端设为指示件38的背面38e的小径部分38d构成。在小径部分38d上,在关于指示件38的外周面的周向(外径方向)不同的两个部位事先设置上述止转部38a。止转部38a在小径部分38d中成为比上述周向的其他部分更为突出的部分(凸部)。在本例中,在从正面及背面观察指示件38时止转部38a的突出方向的前端与大径部分38c的外径一致。即关于指示件38的前后方向,大径部分38c的外周面和止转部38a的上述前端连续(无层差的同一面)。
另外在本例中,止转部38a设在指示件所呈的C字的上部侧和下部侧的两个部位(图10的(A)(C))。
此外,在图10的(A)(D)中,为了避免附图繁琐,关于指示件38,将正面侧的分色的区域省略来描绘。
另一方面,旋转体壳体4的内周面24的内径具有能够收纳上述C字状的指示件38的大小,在内周面24的内侧(与手柄2的开口部21相反的一侧)设有内径比内周面24的入口侧(开口部21侧)小的小内径部25。小内径部25的内径比指示件38的大径部分38c的外径小且比小径部分38d的外径大。关于内周面24的周向,在上述小内径部25上,作为与内周面24的上述入口侧连续的即内径与上述入口侧相等的部分(凹部)而设有上述止转部承接部26。在本例中,与止转部38a相对应地在旋转体壳体2的小内径部25的上下两个部位设有止转部承接部26。
在收纳了旋转体30后的旋转体壳体4内收纳指示件38,将止转部38a配置在止转部承接部26内,由此即使旋转体30与旋钮3一起旋转,指示件38也不会旋转。
指示件38的止转部38a的位置和数量并不限定于上述,能够进行变更并实施,止转部承接部26的配置和数量也能够与上述止转部38a的配置和数量的变更相应地进行变更并实施。例如可以将止转部38a设在指示件38的一个部位,也可以设在三个以上的部位,止转部承接部26的配置和数量也只要与该止转部38a的配置和数量的变更相应地变更即可。
在图1~4、图9及图10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把手锁不具有上述锁部件的实施方式,但在第1及第3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作为具有锁部件的把手锁而实施。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平面把手锁h设在配电盘箱的门上,但也能够作为设在其他门上的把手锁而实施。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平面把手锁,也能够对其他形式的把手锁实施。例如,也能够对在倒伏状态下不将手柄2收纳于外壳1的类型的把手锁实施本发明。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其各个变形例中,旋钮3具有长度,但只要能够供捏持并转动,则旋钮3也能够作为不具有长度的形状的旋钮而实施。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既能够将手柄的从正面观察时的旋钮3的轮廓实施为圆形、正三角形、正方形等正多边形,也能够将该轮廓实施为采用被正多边形以外的多边形、圆弧以外的曲线包围的形状或将曲线和直线复合而成的形状。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是,旋钮3能够从手柄2的贯穿孔22穿过,只要为通过在从手柄2向前方露出后供捏持并改变朝向而钩卡于手柄2从而无法在贯穿孔22中后退的结构即可,也能够实施为不具有上述长度。例如,只要为如下即可:在从正面观察手柄2时,将旋钮3设为正三角形、正方形等正多边形,贯穿孔22也具有与旋钮3的上述正三角形、正方形等正多边形相对应的正多边形,即能够供旋钮3通过的形状,通过在使旋钮3向手柄2的前方露出后捏持并改变朝向而多边形的角钩卡于手柄2的正面。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是,贯穿孔22具有与旋钮3的上述轮廓相对应的轮廓,只要供旋钮3通过并在向手柄2的前方突出后改变朝向而能够将旋钮3钩卡于手柄2,就可以实施为将旋钮3和贯穿孔22的上述轮廓分别采用被上述正多边形以外的多边形、圆弧以外的曲线包围的形状或将曲线和直线复合而成的形状。

Claims (7)

1.一种门把手锁,设在封闭开口的门上,具有:安装在所述门上的基体;起伏自如地轴固定于所述基体的手柄;和通过所述手柄的转动而从所述门收伸的锁舌,所述手柄在立起状态下成为所述门的拉手,所述锁舌从所述门突出而将门锁定于开口,所述门把手锁的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具有收纳手柄的手柄收纳部,
所述手柄的前端侧通过成为倒伏状态而收纳于所述手柄收纳部,通过成为所述立起状态而从所述手柄收纳部向门前方突出,
在所述手柄和所述基体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旋转自如的旋钮,所述旋钮能够供捏持并旋转,
通过所述旋钮直接钩卡于所述手柄和所述基体中的另一方而阻止倒伏状态的所述手柄立起,通过捏持所述旋钮并使其旋转,能够解除旋钮的所述钩卡而使所述手柄立起,或者
具有与所述旋钮连动的插销,通过该插销钩卡于所述手柄和所述基体中的另一方而阻止倒伏状态的所述手柄立起,通过捏持所述旋钮并使其旋转,能够解除插销的所述钩卡而使所述手柄立起。
2.一种门把手锁,设在封闭开口的门上,具有:安装在所述门上的基体;起伏自如地轴固定于所述基体的手柄;和通过所述手柄的转动而从所述门收伸的锁舌,所述手柄在立起状态下成为所述门的拉手,所述锁舌从所述门突出而将门锁定于开口,所述门把手锁的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具有收纳手柄的手柄收纳部,
所述手柄的前端侧通过成为倒伏状态而收纳于所述手柄收纳部内,通过成为所述立起状态而从所述手柄收纳部向门前方突出,
在所述手柄的正面,相对于所述手柄旋转自如地设有向所述手柄的前方突出的旋钮,
在从正面观察该把手锁时,所述旋钮具有长度即将一个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且使该长度方向上的幅度比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幅度大,
能够捏持所述正交方向上的幅度部分而使所述旋钮旋转,
在所述手柄中,在所述倒伏状态下收纳于所述手柄收纳部内的部分具有伴随着所述旋钮的旋转而收伸的插销,
在所述手柄收纳部具有供突出的所述插销钩卡的插销钩卡部,
捏持所述旋钮并使其旋转,从而使所述插销收回,从所述插销钩卡部释放所述插销,由此能够使所述手柄成为所述立起状态,
该把手锁不具有通过插入钥匙来进行基于插销片或锁梁的收伸实现的上锁及开锁的操作的锁,或者虽然具有所述锁但与所述锁所具有的上锁用的插销片分体地形成有所述插销,与所述钥匙的操作无关地,所述插销通过所述旋钮的旋转操作而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把手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手柄的正面具有示出所述手柄能否起伏的指示件。
4.一种门把手锁,设在封闭开口的门上,具有:安装在所述门上的基体;起伏自如地轴固定于所述基体的手柄;和通过所述手柄的转动而从所述门收伸的锁舌,所述手柄在立起状态下成为所述门的拉手,所述锁舌从所述门突出而将门锁定于开口,所述门把手锁的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具有收纳手柄的手柄收纳部,
所述手柄的前端侧通过成为倒伏状态而收纳于所述手柄收纳部内,通过成为所述立起状态而从所述手柄收纳部向门前方突出,
在所述手柄上设有将所述手柄沿前后贯穿的贯穿孔,
在基体的所述手柄收纳部旋转自如地设有旋钮,
在从正面观察该把手锁时,所述旋钮具有长度即将一个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且使该长度方向上的幅度比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幅度大,
能够捏持所述正交方向上的幅度部分,而使所述旋钮旋转,
在所述手柄的倒伏状态下,所述旋钮从所述贯穿孔穿过而从所述手柄的正面突出,
通过捏持从所述手柄正面突出的所述旋钮并使其旋转,能够改变所述旋钮的朝向,通过改变所述旋钮的朝向,所述旋钮钩卡于所述手柄正面而所述旋钮无法在所述贯穿孔中后退,通过使所述旋钮返回到原来的朝向而能够将所述旋钮从所述贯穿孔内脱离,使所述手柄立起并旋转所述手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把手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手柄的正面具有示出所述手柄能否起伏的指示件。
6.一种门把手锁制造方法,其中该门把手锁为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把手锁,所述门把手锁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该把手锁没有设置通过插入钥匙来进行上锁及开锁的锁,
将安装有圆柱锁的把手锁的手柄用作所述手柄,
在所述手柄所具有的圆柱锁的收纳部中收纳通过所述旋钮的旋转操作而旋转的旋转体和所述插销,
在所述旋转体的与所述旋钮相反的一侧的端面中,在从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设置突起,
在所述插销设置供所述突起插入的引导部,
通过所述旋转体的旋转,所述突起绕所述中心环绕转动,由此所述突起按压所述引导部而能够使所述插销收伸。
7.一种门把手锁制造方法,其中该门把手锁为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把手锁,所述门把手锁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该把手锁将用于将与把手锁分体地形成的挂锁等锁的锁梁穿插用的环状部件安装到手柄收纳部内的基体用作所述基体,并且将具有在倒伏状态下能够使所述环状部件向手柄的正面侧露出的贯穿洞的手柄用作所述手柄,
将所述旋钮替代所述环状部件而设在所述基体的安装所述环状部件的位置,
能够将所述贯穿洞作为所述贯穿孔而供所述旋钮通过。
CN201910295352.7A 2019-01-29 2019-04-12 门把手锁 Pending CN1114857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12671 2019-01-29
JP2019012671A JP7193129B2 (ja) 2019-01-29 2019-01-29 扉のハンド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85775A true CN111485775A (zh) 2020-08-04

Family

ID=71794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95352.7A Pending CN111485775A (zh) 2019-01-29 2019-04-12 门把手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93129B2 (zh)
KR (1) KR102150599B1 (zh)
CN (1) CN111485775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8307U (ja) * 1991-03-07 1994-06-28 ジャパン・ハードウェアー株式会社 平面ハンドル
US20030059255A1 (en) * 2001-09-26 2003-03-27 Kirchen James T. Quarter turn panel fastener
CN2734919Y (zh) * 2004-10-20 2005-10-19 查福鼎 密码锁具
CN101990590A (zh) * 2008-04-09 2011-03-23 索斯科公司 T形把手致动器和闩锁
JP2011096891A (ja) * 2009-10-30 2011-05-12 Nec Corp 機器取付具及びラックシステム
JP2011168985A (ja) * 2010-02-17 2011-09-01 Nitto Electric Works Ltd 扉鎖錠装置
CN201963089U (zh) * 2011-02-24 2011-09-07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钮开关解锁机构
CN202202672U (zh) * 2011-08-03 2012-04-25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锁紧装置及包括该锁紧装置的车载工具箱
WO2012119721A2 (de) * 2011-03-10 2012-09-13 Beloxx Gmbh & Co. Kg Möbelschloss
CN203499394U (zh) * 2013-09-27 2014-03-26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柜门自锁紧装置
CN104005600A (zh) * 2013-02-20 2014-08-27 星本股份有限公司 平面把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097Y2 (ja) * 1980-02-15 1984-06-01 本田興業株式会社 押ボタン式平面ハンドル装置
US5964218A (en) 1994-08-31 1999-10-12 Lifepro, Inc. Face mask with back-up smoke inhalation protection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JP2912580B2 (ja) * 1996-04-22 1999-06-28 株式会社栃木屋 平面ハンドル
KR200142405Y1 (ko) * 1996-10-01 1999-06-01 이관수 가방용 결착구
DE29711740U1 (de) * 1997-07-04 1998-11-05 Ramsauer Dieter Durch Vorhängeschloß sichtbare Schwenkhebelbetätigung für den Verschluß von Schaltschranktüren o.dgl.
TW471517U (en) * 1999-08-31 2002-01-01 Takigen Mfg Co Flush handle assembly
JP3339842B2 (ja) * 1999-11-10 2002-10-28 株式会社ホシモト 扉開閉用ハンドル装置
DE10049637C2 (de) * 2000-10-05 2002-10-31 Rittal Gmbh & Co Kg Verschlusseinrichtung
KR200444046Y1 (ko) * 2007-06-27 2009-04-07 김금덕 단자함 시건 장치
KR20110005319U (ko) * 2009-11-23 2011-05-31 가부시키가이샤 호시모토 이중잠금장치를 갖는 전기기기박스용 도어핸들구조
JP3161336U (ja) * 2010-05-14 2010-07-29 株式会社ホシモト 扉開閉用ハンドル
JP5822782B2 (ja) * 2012-04-27 2015-11-24 株式会社栃木屋 ロック機構付き掛止装置
KR101359303B1 (ko) * 2012-08-02 2014-02-10 (주)디에스이 박스용 록커
JP5964218B2 (ja) * 2012-11-27 2016-08-03 株式会社ホシモト 平面ハンドル
KR101697873B1 (ko) * 2015-10-28 2017-02-01 주식회사 공진 도어록킹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8307U (ja) * 1991-03-07 1994-06-28 ジャパン・ハードウェアー株式会社 平面ハンドル
US20030059255A1 (en) * 2001-09-26 2003-03-27 Kirchen James T. Quarter turn panel fastener
CN2734919Y (zh) * 2004-10-20 2005-10-19 查福鼎 密码锁具
CN101990590A (zh) * 2008-04-09 2011-03-23 索斯科公司 T形把手致动器和闩锁
JP2011096891A (ja) * 2009-10-30 2011-05-12 Nec Corp 機器取付具及びラックシステム
JP2011168985A (ja) * 2010-02-17 2011-09-01 Nitto Electric Works Ltd 扉鎖錠装置
CN201963089U (zh) * 2011-02-24 2011-09-07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钮开关解锁机构
WO2012119721A2 (de) * 2011-03-10 2012-09-13 Beloxx Gmbh & Co. Kg Möbelschloss
CN202202672U (zh) * 2011-08-03 2012-04-25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锁紧装置及包括该锁紧装置的车载工具箱
CN104005600A (zh) * 2013-02-20 2014-08-27 星本股份有限公司 平面把手
CN203499394U (zh) * 2013-09-27 2014-03-26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柜门自锁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094048A (ko) 2020-08-06
KR102150599B1 (ko) 2020-09-01
JP7193129B2 (ja) 2022-12-20
JP2020122258A (ja) 2020-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62545B2 (en) Padlock with fully integrated dual locking systems
US4850208A (en) Latch and lock assemblies with spring-biased pivot bolts
EP1013858A1 (en) Combination padlocks
CA2603301A1 (en) Door lock assembly having a support structure to support a tailpiece and a retaining plate
CN111485775A (zh) 门把手锁
JPH0317362A (ja) 安全装置の内設されたドア・ロック
CN112888830B (zh) 具有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的摆动手柄布置
CN115110840A (zh) 锁体结构及无钥匙门锁
JP6097157B2 (ja) プッシュボタン錠
JP5964218B2 (ja) 平面ハンドル
JP3491567B2 (ja) 扉閉止具
JP6205132B2 (ja) プッシュボタン錠
US5070713A (en) Padlock
JP6101076B2 (ja) プッシュボタン錠
KR102498722B1 (ko) 비밀번호 설정이 용이한 다이얼 자물쇠
JP3694491B2 (ja) 水栓の開閉制御機構
JP3705031B2 (ja) 扉閉止具
JP2013221314A (ja) 保護キャップ
JP2886141B2 (ja) 取外し型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JP4343679B2 (ja) 防犯サムターン
JP3516237B2 (ja) ドアの用心錠
JP2001288937A (ja) 施解錠装置
JP3040979U (ja) 錠の受金具
JP4588399B2 (ja) 防犯サムターン
JP4245901B2 (ja) 防犯サムター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0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