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05600A - 平面把手 - Google Patents

平面把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05600A
CN104005600A CN201310059381.6A CN201310059381A CN104005600A CN 104005600 A CN104005600 A CN 104005600A CN 201310059381 A CN201310059381 A CN 201310059381A CN 104005600 A CN104005600 A CN 1040056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on bars
lock
mentioned
lock assembly
resettlemen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593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星本康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SHIMOTO KK
Hoshimot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SHIMOT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SHIMOTO KK filed Critical HOSHIMOTO KK
Priority to CN20131005938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05600A/zh
Publication of CN1040056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56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atch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操作杆上设置有锁部件的平面把手,制造时能够简单地进行锁部件的安装。本申请发明的平面把手通过将设置在操作杆(2)上的锁部件(3)上锁而维持操作杆(2)收纳在外壳(1)内的状态且无法握到操作杆(2),在操作杆(2)的前表面上具有开口部(21),从操作杆(2)的后面侧安装有锁部件(3),形成为锁部件(3)的前表面从开口部(21)露出的状态,锁部件(3)在其前表面上具有钥匙插入孔(31),将钥匙插入至钥匙插入孔(31)内而进行锁部件(3)的转动,由此进行上锁及解锁,锁部件(3)收纳在锁盒(4)内,并且通过使锁盒(4)固定在操作杆(2)的后表面上而从操作杆(2)的后面侧安装。

Description

平面把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面把手。
背景技术
进行门的开关和上锁的平面把手正在普及。平面把手被广泛应用于例如将配电盘收容的配电箱的门等中。
作为该平面把手有如下的结构,平面把手具有:在前表面上具备开放部的壳体;和能够伸出缩入地设置在上述壳体的开放部上的门开关用的操作杆,通过将设置在上述操作杆上的锁部件上锁,而维持上述操作杆收纳在上述壳体内的状态且无法对操作杆进行握持(专利文献1、2)。
另外,还有一种平面把手,其在上述壳体侧具有上述锁部件(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所示的是一种把手装置的安装结构,其中,在从门板的正面侧插入到形成在门板上的安装孔内的主体外壳的外周部分上,连接设置有与上述安装孔的周围部分的门板的正面相抵接的正面凸缘部,在主体外壳的中间部上形成有朝向主体外壳的侧面方向开口的一对凹部,在各凹部内以能够沿主体外壳的侧面方向滑动的方式收容有闩体,通过弹性部件以使前端部7从凹部的侧面开口突出的方式对各闩体滑动弹压,在各闩体6的前端部的背面侧形成有倾斜凸轮面,该倾斜凸轮面与上述安装孔的孔缘部滑动接触且使闩体沿收起方向滑动,在闩体的前端部的正面侧形成有支承面部,该支承面部与上述安装孔的周围部分的门板的背面相抵接,通过将各凹部的背面开口封闭的盖部件来进行限制,使得各闩体不会向主体外壳的背面方向移动,在主体外壳内收容有把手(操作杆)等的机构部件。
该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把手装置的安装结构,无需在门板上设置任何安装螺丝用的螺丝孔或通孔,也无需在螺丝紧固时从门板的正面侧按住把手装置而进行临时保持,就能高效率地进行安装作业,并且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不同板厚的各种门板的把手装置的安装结构。
专利文献2所示的是一种平面把手,该平面把手使纵长形状的把手(操作杆)的一端以能够相对于将上述把手(操作杆)收容的外壳而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把手的另一端上设置有锁芯,且相对于将上述把手(操作杆)收容的外壳而被锁定,其中,在上述把手(操作杆)的表面上设置有上述锁芯的上锁及解锁状态显示用的开口,在上述锁芯的背面,在相对于其旋转轴偏心的位置上设置有卡合机构,设置在上述把手(操作杆)的背面侧且能够沿着向上述把手(操作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引导机构往复运动的显示部件与上述卡合机构卡合,当上述卡合机构在上述旋转轴的周围旋转运动时,上述显示部件进行往复运动而在上述开口处交替表示有,设置在上述显示部件上的上锁及解锁显示部的上锁和解锁的显示。
该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锁及解锁显示机构的平面把手。
专利文献3所示的是一种门用锁把手装置,其具备:与门板的大致矩形的开口嵌合并固定的壳体,该门板具有前面和其相反侧的背面;把手(操作杆),相对于该壳体而在一端侧以能够向门的前面侧起伏旋转的方式枢轴支承,且向另一端侧延伸;和锁芯,安装在上述壳体上的锁安装部上(图6及图7),并在上锁状态下将上述把手(操作杆)限制在倒伏位置上,在解锁状态下允许把手(操作杆)的立起动作,上述把手(操作杆)以在倒伏状态下与上述壳体上的锁芯的前表面侧重叠的方式配置,在与该锁芯的前表面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在前面与背面之间贯穿的钥匙插入口,且以从该钥匙插入口通过而能够对锁芯进行钥匙操作的方式构成,以与以上述把手(操作杆)的起伏旋转或立起后的一端侧为中心的旋转操作连动的方式将门切换至上锁或非上锁状态,其特征在于,上述锁芯在从分别与前面侧的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对应的旋转角度离开的位置上,显示有对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进行表示的标识,上述把手(操作杆)在倒伏状态下而与上述锁芯的上述标识对应的位置上,还具备使该标识以能够从前表面侧视觉辨认的方式露出的显示窗。
该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门用锁把手装置,能够容易地确认锁芯是位于上锁位置还是位于解锁位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61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1793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44417号公报
专利文献1及2所示的把手装置均不具有使操作杆立起的专用的按钮,而能够通过钥匙的解锁操作而进行操作杆的立起。
上述两种把手装置均从正面侧向操作杆安装有锁部件。
因此,需要有一种复杂的固定结构,以不会通过钥匙的操作等,而使锁部件从操作杆的正面侧向前方轻易脱落的方式组装,并且其组装的操作性也不会很好。另外,通过这种固定结构也难以安装使水不会从把手装置的锁部件通过而渗入至配电箱内的防水结构。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所示的把手装置中,如其公报的图6及图7所示,在将操作杆收纳的壳体上安装有锁部件,在操作杆上设置有沿前后贯穿的钥匙插入口,能够在向壳体伏倒的操作杆上,从该钥匙插入口进行钥匙的操作。
但是,在该专利文献3所示的方案中,具有操作杆立起用的按钮,则除了操作杆的解锁外,为了使操作杆立起还需要进行按钮操作。
在该专利文献3所示的方案中,如上所述,需要按钮和将该按钮安装并使其工作的机构,作为整体来看,把手装置组装的作业性不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发明提供一种平面把手,在平面把手中使锁部件的安装结构简单化,并谋求上述问题的解决。
本申请发明提供一种平面把手,具有:在前表面上具备开放部的外壳;和以能够在所述外壳的开放部内伸出缩入的方式设置的操作杆,通过将设置在所述操作杆上的锁部件上锁,而维持所述操作杆收纳在所述外壳内的状态且无法握到操作杆,其中,在所述操作杆的前表面上具有开口部,从所述操作杆的后面侧安装有所述锁部件,且形成为所述锁部件的前表面从所述开口部露出的状态,所述锁部件在其前表面上具有钥匙插入孔,将钥匙插入至所述钥匙插入孔内而进行所述锁部件的转动,由此进行上锁及解锁,所述锁部件收纳在锁盒内,且通过使所述锁盒固定在所述操作杆的后表面上,而从所述操作杆的后面侧安装。
而且,本发明提供一种平面把手,所述开口部具有钥匙操作部和标识显示部,且与所述锁部件的前表面相比较小,将钥匙从所述钥匙操作部插入至所述钥匙插入孔内而进行所述锁部件的转动,在所述锁部件的前表面上,具有通过锁部件的转动而改变位置的标识,随着所述转动,使从所述开口部的标识显示部看到的标识的区域发生变化,由此显示所述上锁及解锁的状态。
而且,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平面把手,所述平面把手插入到设置在安装面上的安装孔内并固定在安装面上,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安装面抵接的凸缘,所述凸缘通过在其后表面上所具有密封件而提高其与所述安装面之间的密闭性,所述密封件具有向后方延伸的卡定突起,通过使所述卡定突起与所述安装孔卡定,而能够将所述平面把手临时固定在所述安装孔上,在临时固定的状态下,能够进行向安装面的固定作业。
发明的效果
本申请发明相对于把手的操作杆从后方侧安装锁部件,并将操作杆本身作为钥匙操作等时的锁部件的防脱机构来利用,由此,能够使锁部件的安装结构简单化,并改善了制造时的组装作业性。
另外,以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的方式实现了对锁部件的上锁及解锁状态进行显示的标识显示部。将标识显示部特别地配置在锁部件的附件,且与钥匙的操作连动地使显示发生改变,能够很容易地了解到解锁及上锁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将操作杆闭合并上锁后的状态的平面把手h的使用状态的主视图,图1(B)是图1(A)的侧视图,图1(C)是表示将锁钩j解除后的状态的同一把手h的后视图,图1(D)是图1(C)所示的固定部件11的后视图,图1(E)是图1(D)的X-X剖视图。
图2(A)是图1(C)所示的密封件12的后视图,图2(B)是图2(A)的密封件12的主视图,图2(C)是图2(A)的Y-Y剖视图,图2(D)是将图2(A)的密封件12安装前的外壳1的局部剖切后视图。
图3(A)是表示图1(B)的平面把手h的下端附近的局部剖切概略剖视图,图3(B)是标识显示部23对上锁进行表示的图1(A)的局部剖切放大主视图,图3(C)是标识显示部23对解锁进行表示的图1(A)的局部剖切放大主视图,图3(D)是表示将图1(B)的平面把手h的操作杆2打开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A)是表示将锁部件3和闩片44向锁盒4组装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4(B)是图4(A)的概略纵剖视图,图4(C)是表示向图4(A)所示的锁盒4组装了锁部件3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D)是图4(C)的概略纵剖视图,图4(E)是图4(C)的使锁部件3为上锁状态的立体图,图4(F)是图4(E)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5(A)是表示在图3(B)的显示状态下的标识38的朝向的锁部件3的放大主视图,图5(B)是表示在图3(C)的显示状态下的标识的朝向的锁部件3的放大主视图,图5(C)是图5(A)所示的锁部件3的概略后视图,图5(D)是图5(B)所示的锁部件3的概略后视图,图5(E)是表示从图2(A)的操作杆将锁盒卸下后的状态的局部剖切后视图,图5(F)是表示向操作杆2安装锁盒4的状态的局部剖切分解立体图,图5(G)是表示向操作杆2安装了锁盒4后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外壳
2     操作杆
3     锁部件
4     锁盒
10    外壳主体
11    固定部件
11a   按压部
11b   连结部
11c   紧固件穿插部
12    密封件
12a   卡定突起
12b   被嵌合部
12c   钩部
12d   凸部
12e   凹部
13    收容部
13a   第一收容部
13b   第二收容部
13c   筒部
14    凸缘
14a   嵌合部
14b   凹部
14c   凸部
15    槽
16    紧固件
17    闩收容部
21    (操作杆2的)开口部
22    (开口部21的)钥匙操作部
23    (开口部21的)标识显示部
24    锁安装部
30    (锁部件3的)转头
31    (转头30的)前表面
32    (转头30的)后表面
33    (转头30的)钥匙插入孔
34    (锁部件3的)拨片
35    (锁部件3的)防脱片
36    (锁部件3的)突起
37    (锁部件3的)转动限制部
38    标识
41    (锁盒4的)闩收容部
41a   开口
42    (锁盒4的)锁收容部
42a   第一拨片收容部
42b   第二拨片收容部
42c   防脱卡定部
42d   被限制部
43    (锁盒4的)被安装部
44    (锁盒4的)闩片
h     平面把手
j     锁钩
k     钥匙
t     配电箱
t1    (配电箱t的)主体
t2    (配电箱t的)门
t3    (门t2的)安装面
t4    (门t2的)安装孔
t5    (与安装面t3为相反侧的)相反面
t6    锁钩收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各图中,以U为上方,以S为下方,以F为前方,以B为后方。
(基本结构)
如图1(A)、(B)所示,该平面把手h安装在用于将配电箱t的主体t1关闭的门t2上,作为门t2的把手使用,并且进行门t2的上锁。
即,该平面把手h插入至设置在上述门t2的把手安装面t3上的安装孔t4内而固定在该门t2上(图1(B))。在将门t2关闭的状态下,平面把手h使锁钩j从门t2的前端突出,并使该锁钩j卡定到设置在配电箱t的主体t1上的锁钩收容部t6内(图1(A))。
如图1(A)、(B)所示,平面把手h具有插入至上述安装孔t4内的外壳1、和相对于该外壳1起伏的操作杆2。该操作杆2能够在从外壳1打开后的状态下相对于外壳1即上述门t2转动。上述锁钩j根据操作杆2的转动而转动。通过操作杆2的该转动操作,能够将锁钩j从锁钩收容部t6卸下并打开门t2。
操作杆2具有锁部件3,通过上锁而维持操作杆2收纳在外壳1内的状态且无法握到操作杆2,通过解锁而掀起操作杆2,并旋转操作杆2而将锁钩j从锁钩收容部t6卸下,从而能够打开门t2。锁部件3收纳在锁盒4内并安装在操作杆2上。
以下,对各部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外壳1)
如图1(B)所示,上述外壳1具有外壳主体10、固定部件11和密封件12。
固定部件11和密封件12分别与外壳主体10独立地形成。
(外壳主体10)
在外壳主体10上形成有收容部13和凸缘14。
收容部13是从外壳主体10的正面向后方后退的凹部,收纳上述操作杆2。收容部13在外壳主体10的背面侧为隆起部。
上述操作杆2从在外壳主体10的前表面上开口的收容部13的开放部13e伸出缩入(图3(D))。
(收容部13)
在该示例中,收容部13沿上下延伸,操作杆2被以纵向收纳并使其前端朝向下方。但也能够以使收容部13左右延伸并将操作杆2横向收纳的方式实施(未图示)。
如图1(B)、(C)及图3(A)所示,收容部13具有将操作杆2的前端侧收容的第一后退部13a、和与第一后退部连续形成且将操作杆2的基部侧收容的第二后退部13b。
第一后退部13a的内部与第二后退部13b的内部相比向后方后退。第一后退部13a在操作杆2闭合时,将安装在操作杆2上的上述锁盒4收容。
在第一后退部13a的内侧面上,设置有闩收容部17(图3(A))。
在该示例中,闩收容部17是在第一后退部13a的内侧面中设置在下侧面上的凹部。但是,只要可以卡住锁部件3的闩片44,也可以将闩收容部17作为从该下侧面突出的凸部而形成。
如图1(B)所示,在第二后退部13b上,在第一后退部13a的相反侧即该示例中的第二后退部13b的上端侧形成有筒部13c。在筒部13c的内部,设置有将外壳主体10前后贯穿的贯穿部(未图示)。
如图1(C)及图2(D)所示,在收容部13的侧部形成有沿外壳1的前后延伸的槽15。在该实施方式中,槽15设置在收容部13的上侧面和下侧面的两处。槽15朝向深处逐渐扩宽。该示例中,在上述槽15中,与该槽15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为梯形,该梯形的两侧边朝向槽15的深处以八字状扩宽。
(凸缘14)
凸缘14设置在上述收容部13的开放部13e周缘上,是与门t2的上述安装面t3抵接的凸起(图1(B)、图2(D)及图3(D))。
从外壳主体10的后表面隆起的收容部13的背面侧插入到门t2的上述安装孔t4内(图1(B))。
该实施方式中,在凸缘14的背面设置有嵌合部14a(图2(D))。在该示例中,嵌合部14a设置在收容部13的上方和下方。另外,在该示例中,嵌合部14a具有凹部14b、和设置在形成有凹部14b的区域内的凸部14c。
(密封件12)
密封件12在向门t2的上述安装孔t4安装外壳1之前安装在上述凸缘14的后表面上。密封件12形成为如图2(A)、(B)所示的环状。在该示例中,密封件12与凸缘14的背面形状相配合且从正面来看形成为大致椭圆状。密封件12由橡胶、聚氨酯、塑料、或其他有弹性和防水性的材料形成。
如图1(C)所示,密封件12以在外壳主体10的背面将收容部13包围的方式配置。
如上所述,在凸缘14的后表面上设置上述密封件12,由此能够提高凸缘14与门t2的上述安装面t3之间的密闭性。
具体地说,密封件12具有向密封件12的后方延伸的多个卡定突起12a、和形成在正面的被嵌合部12b(图2(A)~(C))。
如图2(B)所示,卡定突起12a设置在环状的密封件12的内周面上并从密封件12的背面侧向密封件12的后方突出。通过使该卡定突起12a卡定在安装孔t4内,而能够将平面把手h临时固定在安装孔t4上,能够在临时固定的状态下进行将平面把手h向安装面t3固定的作业。
在该示例中,卡定突起12a在环状的密封件12的内周面上设置在上下两处。各卡定突起12a具有朝向密封件12的径外方向突出的钩部12c。
如图2(A)、(B)所示,各卡定突起12a在与突出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向着密封件12的直径的内侧逐渐扩宽。在该示例中,卡定突起的该截面形状为梯形。
被嵌合部12b具有与凸缘14的上述嵌合部14a对应的形状。在该示例中,被嵌合部12b具有与上述嵌合部14a的凹部14b和凸部14c对应的凸部12d和凹部12e(图2(B))。
在将密封件12配置到凸缘14的背面上时,将卡定突起12a向收容部13的上述槽15内插入(图1(C))。而且,将上述被嵌合部12b向凸缘14的上述嵌合部14a内嵌入。上述钩部12c从槽15突出,并且如图1(B)所示,在将收容部13插入到安装孔t4内的状态下,与门t2的具有安装面t3的部位的、与安装面t3为相反侧的面(相反面t5)抵接。
(固定部件11)
如图1(B)所示,在上述将收容部13插入到安装孔t4内的状态下,使上述固定部件11配置在收容部13的背面侧并通过公知的紧固件16而固定。通过上述凸缘14和固定部件11将门t2的设置有上述安装面t3的部位从前后夹住,由此,将平面把手h固定到门t2上。
关于上述紧固件16,能够采用螺丝、螺栓或销等公知的固定方法。
具体地说,如图1(C)~(E)所示,固定部件11具有分别沿上下延伸且沿左右并列的两条按压部11a、和设置在两按压部11a之间并将两按压部11a彼此连结的连结部11b。在连结部11b上设置有从上述紧固件16通过的紧固件穿插部11c。紧固件穿插部11c能够作为将连结部11b前后贯穿的孔或切口部来形成。通过上述紧固件16将连结部11b固定到收容部13的背面上。通过固定,使两按压部11a以隔着门t2的设有上述安装面t3的部位的方式位于凸缘14的后方(图1(B))。
(操作杆2)
如图1(A)、(B)及图3(A)、(D)所示,将操作杆2作为将门t2开关时的把手而付与形状。操作杆2能够起伏地安装在外壳1上,在掀起的状态即从外壳1打开的状态下,能够旋转并使上述锁钩j也旋转。
在操作杆2上形成有铰链部(未图示)、开口部21、和锁安装部24(图3(A))。
(铰链部)
上述铰链部设置在操作杆2的基部后面。通过该铰链部,能够使操作杆2相对于外壳1起伏。铰链部通过使与操作杆2独立形成的基体在沿左右横向延伸的横轴上与操作杆2的基部后面轴固定,而形成铰链部。在横轴上能够使用公知的销。
上述基体为圆盘,收纳在上述收容部13的筒部13c内。基体的中心轴与筒部13c的中心轴大体一致,且均沿前后延伸。在贯穿部的上述贯穿部上穿插有沿前后延伸的轴g(图1(C)),轴g的前端侧穿透上述基体的中心。在轴g的基端侧固定有上述锁钩j。
通过掀起操作杆2并使其旋转,而使筒部13c内的基体与轴g一起旋转,并使上述锁钩j旋转。
(开口部21)
如图3(A)~(C)及图5(E)、(F)所示,开口部21是沿操作杆2前后贯穿的贯穿孔,与上述铰链部相比形成在操作杆2的前端侧。开口部21与上述锁部件3的前表面相比较小。
开口部21具有钥匙操作部22和标识显示部23。
在该实施方式中,钥匙操作部22从正面来看为圆形,该圆的直径与上述锁部件3的前表面31的直径相比较小。
标识显示部23是设置在钥匙操作部22的外周的一部分上的、向钥匙操作部22的直径的外侧后退的部位。钥匙操作部22只要能够进行钥匙k的旋转操作即可,并不限定于上述圆形。
能够将钥匙从钥匙操作部22向锁部件3的钥匙插入孔33内插入而进行锁部件3的转动。随着锁部件3的该转动,从开口部21的标识显示部23看到的锁部件3的标识38的区域发生变化,由此,该平面把手h能够显示上锁及解锁的状态。后述具体说明包括钥匙插入孔33及标识38在内的锁部件3。
(锁安装部24)
如图3(A)及图5(E)、(F)所示,锁安装部24在操作杆2的后表面、即操作杆2上的与外壳1的收容部13相对的面上,与上述铰链部相比形成在操作杆2的前端侧。
锁安装部24位于上述开口部21的后方。
锁安装部24具有盒安装部25、和定位部26。
如图3(A)及图5(E)、(F)所示,盒安装部25是将上述锁盒4固定的部位。
在盒安装部25上,通过螺丝、螺栓、销或粘着剂、焊接等公知的固定方法而固定有锁盒4。在该实施方式中,锁盒4通过螺丝28而安装在盒安装部25上,在盒安装部25上设置有螺丝孔27。更具体地说,在操作杆2的后表面上,隔着上述开口部21在两处设置有盒安装部25。如图5(E)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盒安装部25分别设置在开口部21的上方和下方。盒安装部25作为顶部即后端平坦的隆起而形成,在该顶部设置有上述螺丝孔27。
如图5(E)~(G)所示,定位部26是与盒安装部25相比向后方隆起的部位。定位部26位于开口部21的周围并形成在未设置有盒安装部25的位置上。在该实施方式中,定位部26在开口部21的左右设置有两处。
换言之,在操作杆2的后表面上,开口部21位于左右的定位部26之间,各盒安装部25从左右的定位部26之间向上下延伸。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5(E)、(F)所示,在定位部26彼此相对的各内侧面上,作为引导部29而设置有对锁盒4进行引导的从正面看为圆弧状的凹部。与该引导部29的直径相比,上述开口部21的钥匙操作部22的直径较小。根据引导部29与开口部21的钥匙操作部22的两直径的差,在操作杆2的后表面上确保有与锁部件4抵接的抵接面20(图5(E)、(F))。从操作杆2的正面来看,抵接面20构成将标识38覆盖的遮挡部。
(锁部件3)
上述锁部件3在该示例中为弹子锁,如图4(A)、(B)所示,具有将多个拨片34收容的、圆柱状的转头30。圆柱状的该转头30的中心轴沿前后方向延伸,在转头30的前表面31上设置有上述的钥匙插入孔33和标识38,在后表面32上设置有突起36。
(转头30)
多个上述拨片34以从转头30的外周自由伸出缩入的方式收纳在转头30内。多个上述拨片34沿转头30的轴向排列。各拨片34被具有弹性的弹压部件(未图示)弹压,且从转头30的外周面突出。在弹压部件中能够采用弹簧。
而且,在转头30上,以从转头30的外周面自由伸出缩入的方式收纳有防脱片35。防脱片35被具有弹性的弹压部件(未图示)弹压,且从转头30的外周面突出。在该示例中,防脱片35配置在拨片34的列的后方。在防脱片35的弹压部件中也能采用弹簧。
具有上述前表面31的转头30的前部侧30a与使拨片34伸出缩入的转头30的后部侧30b相比直径较大(图4(B))。
在该后部侧30b的前端外周上,设置有与后部侧30b的其他部位相比隆起的转动限制部37。转动限制部37是沿着转头30的圆周方向设置为弧状的隆起。在直径内外方向上,转动限制部37的隆起幅度没有超过转头30的前部侧30a的外周。
(钥匙插入孔33)
通过将钥匙k从钥匙插入孔33插入至转头30内,而使各拨片34收起至转头30内(图4(F))。
(突起36)
突起36设置在从转头30的后表面32的中心偏心的位置上,通过转头30的旋转而旋转(图5(C)、(D))。
(标识38)
标识38具有不同显示的区域,表示解锁及上锁的状态。
具体地说,如图5(A)、(B)所示,标识38是在转头30的前表面上将钥匙插入孔33包围而排列的圆弧状的区域,具有显示上锁的上锁显示区域、和显示解锁的解锁显示区域这两种区域。在该示例中,将图1(A)、图3(B)、(C)及图5(A)、(B)中用斑点部表示的区域作为显示锁部件3的上锁状态的上锁显示区域,将图3(B)、(C)及图5(A)、(B)中用网格表示的区域作为显示锁部件3的解锁状态的解锁显示区域。标识38的上锁显示区域和解锁显示区域随着转头30的转动而使配置交替(图5(A)、(B))。
标识38的各区域所呈的上述弧的直径与操作杆2的上述开口部21的标识显示部23所呈的弧的直径大致相等。
在该实施方式中,上锁显示区域与解锁显示区域印刷或着色有不同的颜色。例如,能够将上锁显示区域设为绿色,将解锁显示区域设为红色。但这种配色只是示例,只要能够区别上锁显示区域与解锁显示区域,也能显示为其他颜色。另外,除了用两种颜色来进行区分外,也可以通过着色区域和非着色区域来辨别两个显示区域。
进一步地,各显示区域的区别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用颜色区分,也能通过文字或符号的显示来辨别上锁及解锁。除此之外,作为标识38也能采用表示上锁、解锁的状态的包括象形图在内的图案。另外,除了颜色区分、文字、符号、图案之外,还能通过凹凸或光泽等的表面处理来区别,或对表面付与各区域不同的起伏形状(例如盲字)。但是,标识38以不会阻碍与操作杆2的后表面抵接的转头30的旋转的方式形成。
(锁盒4)
如图4(A)、(B)所示,锁盒4具有:闩收容部41、设置在闩收容部41前方的锁收容部42、被安装部43、和独立形成且收纳在闩收容部41内的上述闩片44。
如图4(A)所示,锁盒4的表面主要具有箱状部、和延伸设置到该箱状部的上部并以轴向为上下方向且前端开口的筒状部,该箱状部构成上述闩收容部41,并以筒状部为构成上述所述锁收容部42。
(闩收容部41)
图4(A)、(B)所示的上述闩收容部41的内部形成为,不会使闩片44咔嗒作响且不堵塞地,能够顺畅地上下滑动的尺寸。闩收容部41具有使闩片44在侧部表面上伸出缩入的开口41a。在该示例中,开口41a设置在闩收容部41的下侧部上,并使闩片44向着下方伸出缩入。
(锁收容部42)
能够将锁部件3的转头30的后部侧30b收容在上述锁收容部42内。锁收容部42的内径与转头30的后部侧30b的外径大致相等或者稍微大一点,在拨片34收起后的状态下,转头30能够相对于锁盒4顺畅地旋转。
另外,虽然锁收容部42的内部由上述筒状部的内部构成,但下端侧的一部分延伸设置到上述箱状部的内部。
锁收容部42在内周面上具有第一拨片收容部42a、第二拨片收容部42b和防脱卡定部42c,在上端作为被限制部42d而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图4(A)、(B))。
第一拨片收容部42a和第二拨片收容部42b是分别设置在锁收容部42的内周面上的、在筒状的锁收容部42的轴方向上延伸的槽。该示例中,在锁收容部42内周面上,第一拨片收容部42a设置在锁盒4的上方侧,第二拨片收容部42b设置在相反的下方侧。
防脱卡定部42c与第一及第二两个拨片收容部42a、42b相比配置在锁盒4的后方。
防脱卡定部42c是沿着锁收容部42的圆周方向延伸的槽。在上述箱状部的表面上,设置有与锁收容部42的防脱卡定部42c连通的小孔42e。在将锁部件3从锁盒4上卸下时,能够将销从小孔42e插入,并使防脱片35由防脱卡定部42c内收起。
(被安装部43)
如图4(A)、(B)所示,被安装部43是从锁收容部42的前端向锁收容部42的直径外方向突出的平坦的板状部。
在被安装部43上,设置有能够供上述紧固件28穿插的孔43a。(闩片44)
在上述闩片44上,设置有突起收容部44a(图4(A)、(B))。突起收容部44a是设置在闩片44的侧部上的后退部分。
(锁部件3在锁盒4内的收纳)
将图4(A)、(B)所示的锁部件3的转头30从前方收容到锁盒4的上述锁收容部42内。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该收纳前,以使钥匙k插入到转头30的钥匙插入孔33内的状态使各拨片34收起至转头30内。另外,用手指按压防脱片35使其收起,且通过按压在锁收容部42的内周面上而使防脱片35为收起了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将转头30收纳到锁收容部42内。
在转头30的上述收纳时,使拨片34与上述第一拨片收容部42a对应。如图4(D)所示,防脱片35在防脱卡定部42c而从转头30突出,且防止转头30脱落。另外,将钥匙k从转头30上拔出,使拨片34向第一拨片收容部42a内突出。由于拨片34向第一拨片收容部42a内突出,所以转头30不能旋转。
通过转头30的上述收纳,在闩收容部41内,转头30的上述突起35进入到上述闩片44的突起收容部44a内。这时,即在拨片34向第一拨片收容部42a内突出时,如图4(D)及图5(D)所示,突起36在闩收容部41内位于上方侧,并形成为将闩片44收起至闩收容部41内的状态。
(锁盒4在操作杆2上的安装)
如图5(F)所示,将收容有锁部件3的锁盒4从操作杆2的后方安装到上述锁安装部24上。
具体地说,将锁盒4的筒状部插入到左右两个定位部26之间。锁盒4的筒状部由两定位部26的引导部29引导,被安装部43与盒安装部25相对。这时,在转头30的前表面31上,钥匙插入孔33的周围与上述抵接面20抵接。在使被安装部43与盒安装部25重叠的状态下,紧固件28从孔43a通过而固定到螺丝孔27内(图5(G))。
通过上述锁盒4在操作杆2上的安装,圆形的转头30的前表面31以与圆形的开口部21同心的方式配置,弧状的标识38的各区域也与开口部21成为同心。标识38的某个区域从标识显示部23通过而露出,能够从操作杆2的正面侧视觉辨认。标识38的其他区域在被操作杆2上的抵接面20的正面侧的部位遮挡而无法视觉辨认。(操作杆2的上锁)
将钥匙k从操作杆2的开口部21的钥匙操作部22插入至转头30的钥匙插入孔33内,而形成为使拨片34收起至转头30内的状态,并通过钥匙k的旋转而使转头30旋转。如图4(E)所示,直到被限制部42d与旋转限制部37抵接而无法再继续旋转的位置为止,若转头30旋转,则会使拨片34到达第二拨片收容部42b的位置。若在该状态下拔出钥匙k,则拨片34向第二拨片收容部42b内突出,转头30变得不能旋转(未图示)。如上所述,旋转限制部37通过与被限制部42d的抵接,而进行第二拨片收容部42b与拨片34的定位。另一方面,通过转头30的上述旋转而使突起36进行转动,使闩片44从开口41a向锁盒4的外部突出(图4(E)、(F)及图5(C)),并进入到外壳1的上述闩收容部17内(图3(A))。这样,通过上锁而无法使操作杆2从外壳1的收容部13内取出。被限制部42d与转动限制部37抵接,而将转头30的上述旋转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图5(C)、(D))。
在上锁过程中,如图3(B)所示,标识显示部23对标识38的上锁显示区域进行显示。旋转限制部37通过与被限制部42d的上述抵接,而对与标识显示部23相对的标识38的上锁显示区域进行定位,拨片34的向第一拨片收容部42a或第二拨片收容部42b的上述插入对上锁显示区域的所决定的该位置进行确定。
(操作杆2的解锁)
当将操作杆2解锁时,将钥匙k从操作杆2的开口部21的钥匙操作部22插入至转头30的钥匙插入孔33中,形成为使驱动片34收起至转头30内的状态,并通过使钥匙k向与上述上锁相反的方向旋转,而使转头30向与上锁相反的方向旋转。如图4(C)所示,直到使被限制部42d与旋转限制部37的与上述上锁时相反的端部抵接的位置为止,若转头30旋转,则拨片34到达第一拨片收容部42a的位置。若在该状态下拔出钥匙k,则拨片34向第一拨片收容部42a内突出,转头30变得不能旋转。如上所述,旋转限制部37通过与被限制部42d的抵接,而进行第一拨片收容部42a与拨片34的定位。
另一方面,通过转头30的该逆旋转而使突起36进行转动,闩片44从开口41a收起至锁盒4的内部(图4(C)、(D)及图5(D)),闩片44从外壳1的上述闩收容部17后退。
由此,能够进行操作杆2的解锁。在解锁过程中,如图3(C)所示,标识显示部23对标识38的解锁显示区域进行显示。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锁盒4,能够将现有的弹子锁作为锁部件3来利用。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该平面把手h设置在配电箱的门上。除此之外,该平面把手h也能设置在其他门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标识显示部23是向钥匙操作部22的直径外方向后退的部位。除此之外,标识显示部23也可以是与钥匙操作部22独立设置的、沿操作杆2前后贯穿的小窗口。另外,也可以将标识显示部23作为向钥匙操作部22的直径内方向突出的指针。这种情况下,将标识38作为与在钥匙操作部22内显示的钥匙操作部22的直径相比为小径的区域,通过转头30的旋转使标识38的方向发生变化,由此显示上锁及解锁的状态。
进一步地,还能够如下的实施,将标识38的上述各区域设置在操作杆2侧,例如设在开口部21的外周上,在转头30的前表面31上作为指针而设有通过转头30的旋转而改变方向的箭头等显示。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闩片44向着操作杆2的前端侧即下方伸出缩入,但是,也可以设置为向着左右方向或上方伸出缩入。闩收容部17的配置只要根据闩片44的伸出缩入的方向而改变即可。

Claims (3)

1.一种平面把手,具有:在前表面上具备开放部的外壳;和以能够在所述外壳的开放部内伸出缩入的方式设置的操作杆,通过将设置在所述操作杆上的锁部件上锁,而维持所述操作杆收纳在所述外壳内的状态且无法握到操作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杆的前表面上具有开口部,
从所述操作杆的后面侧安装所述锁部件,且形成为所述锁部件的前表面从所述开口部露出的状态,
所述锁部件在其前表面上具有钥匙插入孔,将钥匙插入至所述钥匙插入孔内而进行所述锁部件的转动,由此进行上锁及解锁,
所述锁部件收纳在锁盒内,且通过使所述锁盒固定在所述操作杆的后表面上,而从所述操作杆的后面侧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具有钥匙操作部和标识显示部,且与所述锁部件的前表面相比较小,
将钥匙从所述钥匙操作部插入至所述钥匙插入孔内而进行所述锁部件的转动,
在所述锁部件的前表面上,具有通过锁部件的转动而改变位置的标识,随着所述转动,使从所述开口部的标识显示部看到的标识的区域发生变化,由此显示所述上锁及解锁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平面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把手插入到设置在安装面上的安装孔内并固定在安装面上,
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安装面抵接的凸缘,所述凸缘通过在其后表面上所具有密封件而提高其与所述安装面之间的密闭性,
所述密封件具有向后方延伸的卡定突起,通过使所述卡定突起与所述安装孔卡定,而能够将所述平面把手临时固定在所述安装孔上,
能够在临时固定的状态下进行向安装面的固定作业。
CN201310059381.6A 2013-02-20 2013-02-20 平面把手 Pending CN1040056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59381.6A CN104005600A (zh) 2013-02-20 2013-02-20 平面把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59381.6A CN104005600A (zh) 2013-02-20 2013-02-20 平面把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05600A true CN104005600A (zh) 2014-08-27

Family

ID=51366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59381.6A Pending CN104005600A (zh) 2013-02-20 2013-02-20 平面把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0560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5775A (zh) * 2019-01-29 2020-08-04 星本股份有限公司 门把手锁
EP4202159A1 (en) * 2021-12-27 2023-06-28 Mesan Kilit Anonim Sirketi Handle lock assembly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10779A (en) * 1982-07-16 1985-04-16 Adams Rite Products, Inc. Aircraft door lock actuating mechanism
JPS63198764U (zh) * 1987-06-11 1988-12-21
CN1096560A (zh) * 1993-02-22 1994-12-21 泷源制造株式会社 拉出和侧摆杆作用式门锁手柄组件
CN1914392A (zh) * 2004-01-26 2007-02-14 迪特尔·拉姆绍尔 用于将如锁、铰链部分、把手的配件装置装配到薄壁中的开口中的夹子紧固件
US20070200358A1 (en) * 2006-02-28 2007-08-30 John Chen Rotary latch
CN201288441Y (zh) * 2008-10-23 2009-08-12 成都吉立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活动房体主门的隐形扣手
CN201395990Y (zh) * 2009-03-23 2010-02-03 宁波市北仑港龙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缆分线箱的门锁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10779A (en) * 1982-07-16 1985-04-16 Adams Rite Products, Inc. Aircraft door lock actuating mechanism
JPS63198764U (zh) * 1987-06-11 1988-12-21
CN1096560A (zh) * 1993-02-22 1994-12-21 泷源制造株式会社 拉出和侧摆杆作用式门锁手柄组件
CN1914392A (zh) * 2004-01-26 2007-02-14 迪特尔·拉姆绍尔 用于将如锁、铰链部分、把手的配件装置装配到薄壁中的开口中的夹子紧固件
US20070200358A1 (en) * 2006-02-28 2007-08-30 John Chen Rotary latch
CN201288441Y (zh) * 2008-10-23 2009-08-12 成都吉立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活动房体主门的隐形扣手
CN201395990Y (zh) * 2009-03-23 2010-02-03 宁波市北仑港龙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缆分线箱的门锁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5775A (zh) * 2019-01-29 2020-08-04 星本股份有限公司 门把手锁
EP4202159A1 (en) * 2021-12-27 2023-06-28 Mesan Kilit Anonim Sirketi Handle lock assembly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002972A1 (en) Status-indicating cylindrical lock assembly
US7357008B2 (en) Buckle with dual locking device
US20060254329A1 (en) Dual locking device
US8826703B2 (en) High security combination disc padlock
US20040172994A1 (en) Rekeyable lock
CN102102465B (zh) 可寻回密码的密码锁
US8584495B2 (en) Exchangeable cylinder lock assembly
CA1194057A (en) Tool-loadable biasing spring
CN104005600A (zh) 平面把手
US6550298B1 (en) Lockset keyway cover-up mechanism
US20120186310A1 (en) Lock system for vehicles and the like
JP5227280B2 (ja) 可変コード型シリンダ錠
US20060137413A1 (en) Unlocking device that can be connected to suitcase for security inspection and method for using the same
CA2603301A1 (en) Door lock assembly having a support structure to support a tailpiece and a retaining plate
JP2006233485A (ja) 扉用錠前
JP5964218B2 (ja) 平面ハンドル
KR100918234B1 (ko) 잠금장치
JP4948192B2 (ja) 室内における扉用表示錠
CN104179394B (zh) 锁及钥匙
JP2009024335A (ja) 錠装置
CN102116110B (zh) 排片式圆筒锁及其钥匙
JP4283821B2 (ja) 錠装置
JP2008190226A5 (zh)
JP2009215715A (ja) キーコード変換式シリンダ錠
KR200375196Y1 (ko) 교환식 자물쇠 구조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