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65569A - 无机房电梯 - Google Patents

无机房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65569A
CN111465569A CN201780097490.3A CN201780097490A CN111465569A CN 111465569 A CN111465569 A CN 111465569A CN 201780097490 A CN201780097490 A CN 201780097490A CN 111465569 A CN111465569 A CN 1114655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counterweight
guide rail
disposed
view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749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岛林启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465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65569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在无机房电梯中,从层站观察,对重的升降区域配置在轿厢的升降区域的侧方。第二对重导轨配置在比第一对重导轨靠近第二轿厢导轨的位置。从层站观察,第二轿厢悬吊轮配置在第二轿厢导轨侧。从正上方观察,驱动绳轮的第二轿厢悬吊轮侧的端部在轿厢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二对重导轨相同的位置。

Description

无机房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曳引机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的无机房电梯。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无机房电梯中,对重导轨尽可能靠近轿厢导轨。并且,为了避免轿厢悬吊轮和主绳索与对重干涉,在对重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切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4355207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那样的以往的无机房电梯中,通过设置切口,对重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的厚度尺寸变小。因此,设置于对重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的纵框的尺寸变小,纵框的截面系数变小。即,纵框的强度变低。此外,由于需要在由混凝土板或铁板构成的对重主体也设置切口,因此生产率下降。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无机房电梯,其能够均衡地达到避免对重的生产率的下降和进一步增大对重的宽度尺寸的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无机房电梯具备:曳引机,其设置在井道内的上部,且具有驱动绳轮;悬挂体,其卷挂于驱动绳轮;轿厢,其在驱动绳轮的一侧由悬挂体悬吊;对重,其在驱动绳轮的另一侧由悬挂体悬吊;第一轿厢导轨和第二轿厢导轨,它们设置在井道内,引导轿厢的升降;第一对重导轨和第二对重导轨,它们设置在井道内,引导对重的升降;以及第一轿厢悬吊轮和第二轿厢悬吊轮,它们在轿厢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于轿厢,并供悬挂体卷挂,从层站观察,对重的升降区域配置在轿厢的升降区域的侧方,从层站观察,第二轿厢导轨相对于轿厢配置在与对重相同的一侧,第一对重导轨和第二对重导轨相对于第二轿厢导轨配置在轿厢的前后方向的同一侧,第二对重导轨配置在比第一对重导轨靠近第二轿厢导轨的位置,从层站观察,第二轿厢悬吊轮配置在第二轿厢导轨侧,从正上方观察,驱动绳轮的第二轿厢悬吊轮侧的端部在轿厢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二对重导轨相同的位置。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无机房电梯中,从正上方观察,驱动绳轮的第二轿厢悬吊轮侧的端部在轿厢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二对重导轨相同的位置。因此,第二对重导轨及驱动绳轮被高效地配置在井道内,能够均衡地达到避免对重的生产率的下降和进一步增大对重的宽度尺寸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无机房电梯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放大示出图3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无机房电梯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5的无机房电梯的与图5不同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7是放大示出图6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无机房电梯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另外,图1是沿着图2的I-I线观察的图。
在图中,在井道1内设置有轿厢2和对重3。从层站观察,对重3的升降区域配置在轿厢2的升降区域的侧方。对重3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
此外,在井道1内设置有第一轿厢导轨4、第二轿厢导轨5、第一对重导轨6以及第二对重导轨7。第一及第二轿厢导轨4、5引导轿厢2的升降。第一及第二对重导轨6、7引导对重3的升降。
从层站观察,第一轿厢导轨4相对于轿厢2配置在与对重3相反的一侧。从层站观察,第二轿厢导轨5相对于轿厢2配置在与对重3相同的一侧。此外,第一及第二轿厢导轨4、5配置在轿厢2的前后方向的相同位置。
第一及第二对重导轨6、7相对于第二轿厢导轨5配置在轿厢2的前后方向的同一侧。在该例中,第一及第二对重导轨6、7配置在比第二轿厢导轨5靠轿厢2的前后方向的后侧的位置。
第一对重导轨6配置在比第二对重导轨7靠轿厢2的前后方向的后侧的位置。第二对重导轨7配置在比第一对重导轨6靠近第二轿厢导轨5的位置。
从正上方观察,连接第一轿厢导轨4的中心与第二轿厢导轨5的中心的直线、即轿厢导轨中心线与轿厢2的宽度方向平行。从正上方观察,连接第一对重导轨6的中心与第二对重导轨7的中心的直线、即对重导轨中心线相对于轿厢导轨中心线垂直。
第一轿厢导轨4借助多个第一托架8而相对于井道壁固定。第一对重导轨6借助多个第二托架9而相对于井道壁固定。第二轿厢导轨5和第二对重导轨7借助多个第三托架10而相对于井道壁固定。
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置有机座11。在图2中,省略了机座11。机座11固定于第二轿厢导轨5和第一对重导轨6。
此外,机座11的下表面与第二对重导轨7的上端面抵靠。由此,机座11的载荷由第二轿厢导轨5、第一对重导轨6及第二对重导轨7支承。
在机座11上设置有曳引机12。曳引机12具有驱动绳轮13、曳引机马达14以及曳引机制动器15。曳引机马达14使驱动绳轮13旋转。曳引机制动器15保持驱动绳轮13的静止状态。
作为曳引机12,使用薄形曳引机。薄形曳引机是轴向尺寸比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的尺寸小的曳引机。
从正上方观察,驱动绳轮13配置在曳引机马达14的轿厢2侧。驱动绳轮13及曳引机马达14的旋转轴与轿厢2的宽度方向平行且水平地配置。
在驱动绳轮13卷挂有悬挂体16。作为悬挂体16,使用多根绳索或者多根带。轿厢2在驱动绳轮13的一侧通过悬挂体16悬吊。对重3在驱动绳轮13的另一侧通过悬挂体16悬吊。轿厢2及对重3通过使驱动绳轮13旋转而在井道1内升降。
悬挂体16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与未图示的第一绳索固定件连接。第一绳索固定件在井道1内的上部支承于第一轿厢导轨4。第二端部与未图示的第二绳索固定件连接。第二绳索固定件支承于机座11。
在轿厢2的下部设置有第一轿厢悬吊轮17及第二轿厢悬吊轮18。第一及第二轿厢悬吊轮17、18在轿厢2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
从层站观察,第一轿厢悬吊轮17配置在第一轿厢导轨4侧。从层站观察,第二轿厢悬吊轮18配置在第二轿厢导轨5侧。
第一及第二轿厢悬吊轮17、18的旋转轴与轿厢2的前后方向平行且水平地配置。此外,第一及第二轿厢悬吊轮17、18在比第一及第二轿厢导轨4、5靠后侧配置在轿厢2的前后方向的相同位置。
在对重3的上部设置有对重悬吊轮19。对重悬吊轮19的旋转轴相对于对重3的宽度方向倾斜且水平地配置。
悬挂体16从第一端部侧依次卷挂于第一轿厢悬吊轮17、第二轿厢悬吊轮18、驱动绳轮13以及对重悬吊轮19。即,轿厢2与对重3以2∶1绕绳方式通过悬挂体16悬吊。
在井道1内设置有控制曳引机12的控制盘20。从正上方观察,控制盘20相对于轿厢2配置在与对重3相同的一侧。此外,控制盘20配置在比第二轿厢导轨5靠轿厢2的前后方向的前侧的位置。
图4是放大示出图3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从正上方观察,驱动绳轮13的第二轿厢悬吊轮18侧的端部13a配置在第二对重导轨7与轿厢2之间。即,从正上方观察,端部13a在轿厢2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二对重导轨7相同的位置。
此外,从正上方观察,第二轿厢悬吊轮18的驱动绳轮13侧的端部18a的一部分在轿厢2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二对重导轨7相同的位置。此外,从正上方观察,端部18a从轿厢2突出。
此外,从正上方观察,驱动绳轮13的一部分与对重3重叠。此外,从正上方观察,驱动绳轮13的轴向的一部分在轿厢2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二轿厢导轨5相同的位置。
在这样的无机房电梯中,从正上方观察,驱动绳轮13的端部13a在轿厢2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二对重导轨7相同的位置。由此,悬挂体16的驱动绳轮13与第二轿厢悬吊轮18之间的部分通过对重3的靠近第二轿厢导轨5的角部的外侧。
因此,不在对重3的平面形状上设置切口,就能够确保第二轿厢悬吊轮18与对重3之间的间隔和悬挂体16与对重3之间的间隔。此外,能够在不在对重3的平面形状上设置切口的范围内尽可能增大对重3的宽度尺寸,从而确保对重3的充分的重量。
因此,能够高效地将第二对重导轨7及驱动绳轮13配置在井道1内,从而均衡地达到避免对重3的生产率的下降和进一步增大对重3的宽度尺寸的目的。
此外,从正上方观察,第二轿厢悬吊轮18的驱动绳轮13侧的端部18a的一部分在轿厢2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二对重导轨7相同的位置。因此,从正上方观察,能够缩小驱动绳轮13与第二轿厢悬吊轮18的距离,能够分别缓和悬挂体16向驱动绳轮13及第二轿厢悬吊轮18的进入角度。由此,能够实现悬挂体16的寿命延长。
实施方式2.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的无机房电梯的侧视图与图1相同。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无机房电梯的剖视图,示出了沿着图1的II-II线的截面。图6是示出图5的无机房电梯的与图5不同的截面的剖视图,示出了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截面。图7是放大示出图6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在实施方式2中,使实施方式1的曳引机12的位置沿着驱动绳轮13的轴向向远离轿厢2的方向偏移。由此,从正上方观察,驱动绳轮13的第二轿厢悬吊轮18侧的端部13a配置在将对重3沿着对重3的宽度方向延长而形成的区域内。
此外,从正上方观察,第二轿厢悬吊轮18的驱动绳轮13侧的端部18a配置在将对重3沿着对重3的宽度方向延长而形成的区域内。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从正上方观察,驱动绳轮13的端部13a配置在将对重3沿着对重3的宽度方向延长而形成的区域内。由此,从正上方观察,能够缩小驱动绳轮13与对重悬吊轮19的距离。
因此,能够分别缓和悬挂体16向驱动绳轮13及对重悬吊轮19的进入角度,能够实现悬挂体16的寿命的延长。
此外,从正上方观察,第二轿厢悬吊轮18的端部18a配置在将对重3沿着对重3的宽度方向延长而形成的区域内。由此,从正上方观察,能够缩小驱动绳轮13与第二轿厢悬吊轮18的距离。
因此,能够分别缓和悬挂体16向驱动绳轮13及第二轿厢悬吊轮18的进入角度,能够实现悬挂体16的寿命延长。
另外,对重3也可以配置在比第二轿厢导轨5靠轿厢2的前后方向的前侧的位置。
此外,第一及第二轿厢悬吊轮17、18也可以配置在轿厢2的上部。
而且,第一及第二轿厢悬吊轮17、18也可以配置成悬挂体16倾斜地横穿轿厢2的下方或上方。
标号说明
1:井道;2:轿厢;3:对重;4:第一轿厢导轨;5:第二轿厢导轨;6:第一对重导轨;7:第二对重导轨;12:曳引机;13:驱动绳轮;13a:端部;16:悬挂体;17:第一轿厢悬吊轮;18:第二轿厢悬吊轮;18a:端部。

Claims (4)

1.一种无机房电梯,其具备:
曳引机,其设置在井道内的上部,且具有驱动绳轮;
悬挂体,其卷挂于所述驱动绳轮;
轿厢,其在所述驱动绳轮的一侧由所述悬挂体悬吊;
对重,其在所述驱动绳轮的另一侧由所述悬挂体悬吊;
第一轿厢导轨和第二轿厢导轨,它们设置在所述井道内,引导所述轿厢的升降;
第一对重导轨和第二对重导轨,它们设置在所述井道内,引导所述对重的升降;以及
第一轿厢悬吊轮和第二轿厢悬吊轮,它们在所述轿厢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于所述轿厢,并供所述悬挂体卷挂,
从层站观察,所述对重的升降区域配置在所述轿厢的升降区域的侧方,
从层站观察,所述第二轿厢导轨相对于所述轿厢配置在与所述对重相同的一侧,
所述第一对重导轨和所述第二对重导轨相对于所述第二轿厢导轨配置在所述轿厢的前后方向的同一侧,
所述第二对重导轨配置在比所述第一对重导轨靠近所述第二轿厢导轨的位置,
从层站观察,所述第二轿厢悬吊轮配置在所述第二轿厢导轨侧,
从正上方观察,所述驱动绳轮的所述第二轿厢悬吊轮侧的端部在所述轿厢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第二对重导轨相同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中,
从正上方观察,所述第二轿厢悬吊轮的所述驱动绳轮侧的端部的一部分在所述轿厢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第二对重导轨相同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中,
从正上方观察,所述驱动绳轮的所述第二轿厢悬吊轮侧的端部配置在将所述对重沿着所述对重的宽度方向延长而形成的区域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中,
从正上方观察,所述第二轿厢悬吊轮的所述驱动绳轮侧的端部配置在将所述对重沿着所述对重的宽度方向延长而形成的区域内。
CN201780097490.3A 2017-12-13 2017-12-13 无机房电梯 Withdrawn CN1114655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44743 WO2019116467A1 (ja) 2017-12-13 2017-12-13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65569A true CN111465569A (zh) 2020-07-28

Family

ID=66819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7490.3A Withdrawn CN111465569A (zh) 2017-12-13 2017-12-13 无机房电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9116467A1 (zh)
CN (1) CN111465569A (zh)
WO (1) WO20191164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44918A1 (ja) * 2022-01-26 2023-08-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43927A2 (de) * 2001-11-23 2003-05-30 Inventio Ag Aufzug mit riemenartigem übertragungsmittel, insbesondere mit zahnriemen, als tragmittel und/oder treibmittel
EP1422183A1 (en) * 2001-08-29 2004-05-26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vator
CN1802308A (zh) * 2004-06-08 2006-07-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201102845Y (zh) * 2007-09-07 2008-08-20 苏州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牵引绳轮式无机房电梯
JP2012001308A (ja) * 2010-06-16 2012-01-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4:1ローピング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
CN103974891A (zh) * 2011-12-07 2014-08-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205187557U (zh) * 2015-12-02 2016-04-27 四川科莱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梯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22183A1 (en) * 2001-08-29 2004-05-26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vator
WO2003043927A2 (de) * 2001-11-23 2003-05-30 Inventio Ag Aufzug mit riemenartigem übertragungsmittel, insbesondere mit zahnriemen, als tragmittel und/oder treibmittel
CN1802308A (zh) * 2004-06-08 2006-07-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201102845Y (zh) * 2007-09-07 2008-08-20 苏州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牵引绳轮式无机房电梯
JP2012001308A (ja) * 2010-06-16 2012-01-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4:1ローピング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
CN103974891A (zh) * 2011-12-07 2014-08-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205187557U (zh) * 2015-12-02 2016-04-27 四川科莱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16467A1 (ja) 2019-06-20
JPWO2019116467A1 (ja) 2020-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18319B2 (en) Elevator apparatus
KR100618467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WO2013084310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4526427A (ja) エレベータの懸架構造およびガイドシュー構造
JP4110096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4083231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292157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1465569A (zh) 无机房电梯
CN110546098B (zh) 电梯装置
EP1801061B1 (en) Elevator apparatus
EP1512652A1 (en) Elevator
EP1741660A1 (en) Elevator apparatus
CN111448157A (zh) 无机房电梯
JP4757803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EP2154099B1 (en) Elevator device
EP1717184B1 (en) Elevator
JP5570602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KR101231524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CN108883897B (zh) 电梯装置
WO2005075335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WO2007039926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6151625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7068906A (zh) 电梯装置
WO2015049790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EP1736431A1 (en) Elevator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28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