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56261A - 一种高效节能房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节能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56261A
CN111456261A CN202010324342.4A CN202010324342A CN111456261A CN 111456261 A CN111456261 A CN 111456261A CN 202010324342 A CN202010324342 A CN 202010324342A CN 111456261 A CN111456261 A CN 1114562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heat insulation
frame
connecting rod
r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243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卫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14562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562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4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 E04B1/76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specifically with respect to heat only
    • E04B1/762Exterior insulation of exterior walls
    • E04B1/7641Elements for window or door openings, or for corners of the build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4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 E04B1/76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specifically with respect to heat onl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4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 E04B1/76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specifically with respect to heat only
    • E04B1/78Heat insulating elements
    • E04B1/80Heat insulating elements slab-shape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88Curtain wa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FFINISHING WORK ON BUILDINGS, e.g. STAIRS, FLOORS
    • E04F10/00Sunshades, e.g. Florentine blinds or jalousies; Outside screens; Awnings or baldachi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3/00Window sashes, door leaves, or like elements for closing wall or like openings; Layout of fixed or moving closures, e.g. windows in wall or like openings; Features of rigidly-mounted outer frames relating to the mounting of wing frames
    • E06B3/04Wing frame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9/00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9/02Shape or form of insulating materials, with or without coverings integral with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 F16L59/028Composition or method of fixing a thermally insulating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9/00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9/02Shape or form of insulating materials, with or without coverings integral with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 F16L59/029Shape or form of insulating materials, with or without coverings integral with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layer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90Passive houses; Double facade technolo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高效节能房,在现有的节能房技术基础上,通过在门窗的外框与房屋的外墙、框架之间设置具有冷热断桥功能的转接结构,并在节能房的多层空腔结构中设置可以填充保温棉的木隔条、塑料隔条和有冷热断桥功能的紧固件而进一步提高房屋的整体隔热性能;通过在节能房外墙、屋面的多层块体设置可以互相搭接的防雨板,并在房屋框架处设置有防雨功能的隔热块而实现更便利的防雨功能;通过在外墙、屋面多层块体的内侧设置粘接面和隔热条而实现更便利的气密功能;通过薄膜隔热结构的分层连接方式、直接成型的块形连接方式、以及手工粘焊成型、自动化的平边叠加、直边叠加、网状连接的块形连接方式而为已建房屋和新建房屋更快捷地实现高效节能。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节能房
技术领域
本高效节能房属于建筑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代,实现建筑高效节能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实现其高效节能并控制建设成本所需的技术尚未普及。要使建筑的节能效果提高90%以上并使总体建设成本保持不变甚至下降,在申请号为201610000457.1的专利文件中提供了一系列技术。其中用到无金属框的多层玻璃,玻璃周边打孔并串上螺栓组装起来,同时玻璃周边设隔条,隔条被各层玻璃夹住而形成多层空腔。这种多层的空腔结构取消了金属边框,其各内层使用超薄玻璃,总体重量与双层玻璃幕墙相当,但成本因取消了金属边框和所有的龙骨而低于玻璃幕墙,然而隔热效果却可以达到设厚保温棉的砖墙水平。用上述多层的空腔结构制造窗户、门、幕墙、采光顶,可以与设厚保温棉的砖墙、屋面、地板结合,使建筑的所有外围结构都覆盖在保温结构内,达到现实中所需的任意隔热水平。与此同时,用上述多层的空腔结构制造窗户、门、幕墙、采光顶,不但总体造价均低于传统的窗户、门、幕墙、采光顶,而强度与寿命可以提高。这些技术通过了实验证明,为推广打下了基础。上述多层的空腔结构除了用玻璃,还可用高分材料等制造,并可用大幅度降低成本的薄膜隔热结构取代。
在实际应用时,上述专利文件中所提供的各类方案能解决所有关键的问题。然而在其隔热性能的完善、安装方式的便利、水密和气密方式的完善、薄膜隔热结构的完善等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专利文件中所公开的可以达到现实中所需的任意隔热水平的节能房,将其用玻璃或其他材料所建造的节能门窗安装在传统建筑时,要消除与建筑结合部位的冷热桥,可以采用常规的安装保温棉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下述更有效的方式。安装其用玻璃或其他材料所建造的节能墙体、屋面时,各块体之间实现水密、气密的方式除了上述专利文件中所述的内容,也可以采用下述更便利的方式。上述多层的空腔结构,其具体组装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实现更完善的隔热性能。上述专利文件中所述的薄膜隔热结构,也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实现更便利的制造和安装。
1)节能门窗安装在传统建筑时,消除与建筑结合部位冷热桥的方式
节能门窗安装在传统建筑时,要达到高效节能的状态,其门窗的外框与建筑的外墙之间需设冷热断桥,从而使门窗关闭时,门窗的保温结构与建筑外墙的保温层连为一体,同时其外框通过断桥而不受外界温度的影响。
在新建高效节能的房屋或对已建的砖墙房屋进行节能改造时,可采用侧视图1中所示具备冷热断桥功能的转接结构:在门窗的外框处,门窗的外框1与外墙2之间通过木材或其他低导热材料制造的连杆3和连接块4、5而连接起来。连接块4与外墙之间通过外墙和/或房屋框架上的预埋件、预装件、后埋件等连接件加以牢固的连接,连接块4与连杆3之间可通过螺栓而进行牢固的连接。连接块5与门窗的外框1及连杆3之间可通过螺栓等而进行牢固的连接。
通过上述连接方式,门窗的外框(1)与外墙(2)之间形成一条用木材或其他低导热材料所制成的导热必经路径,其长度可以在设计时调整,足以达到所需的隔热功能。
上述具有冷热断桥功能的转接结构除了可用作门窗外框与外墙之间的冷热断桥,还可以同时或仅安装在双墙夹保温层结构的外墙中,用作其轻质材料的内层墙壁与地板和/或天花板之间的冷热断桥,详见后文的具体实施方式。
2)节能墙体、屋面的各块体之间实现水密、气密的方式
A)实现水密的方式
用玻璃或其他材料通过前文所述的螺栓组装等方式所建造的高效节能的多层空腔结构(为方便起见,下文简称“多层块体”),可以通过房屋框架处预埋或预装的连接件而在室内直接安装于房屋的外墙、屋面的位置,形成高效节能的幕墙与采光顶,并可方便地安装和拆卸(详见申请号为201610000457.1的专利文件中说明书第0152—0163段。此专利文件以下简称“原专利文件”)。这些多层隔热块体与房屋的框架连接之后,各相邻隔热块体之间要实现水密、气密,除了用原专利文件中所述的方式,还可采用以下方式:
在外墙和/或屋面,如图2、3、4、5、6、7、8所示,多层隔热块体21、22位于上排,多层隔热块体23、24位于下排(见后视图2)。为了防止雨水进入房间内层,各块体的左右两边分别设防雨板35、36(见放大的俯视图3),各块体的下边设防雨板57(见放大的侧视图5)。在室内安装时,先安装块体21,然后安装块体22并让块体22的防雨板35顶在块体21的防雨板36内侧。以此类推,将块体21、22的同一排装满块体,并让各块体左右的防雨板互相搭接。
上排块体安装之后,将下排块体23、24及同排所有的其他块体用与上排相同的方式进行安装,使各块体左右的防雨板搭接起来;与此同时,块体23的上沿或上沿的防雨板要顶在块体21下沿的防雨板57的内侧(见侧视图5),并且块体23、24同排的所有其他块体的上沿或上沿防雨板均顶在上排块体下沿防雨板的内侧。此外,上排的防雨板35、36分别与下排防雨板35、36对接;并且上排的防雨板36的下部外折,包住下排防雨板36的上部;上排防雨板35则不外折,与下排防雨板35对齐。通过这种方式,不管多个块体是安装在屋顶还是外墙的位置,各块体之间都可以完全实现防雨的功能。块体与山墙连接的部位可以通过在山墙顶或山墙腰设覆盖块体的盖板而实现整体的防雨;块体与房屋框架连接的部位则可以通过在框架外侧所设的有防雨功能的隔热块而实现整体防雨,详见后文的具体实施方式。
B)实现气密的方式
如俯视图4及侧视图5所示,各块体的防雨板沿其侧面延伸到块体的内侧并在块体内侧的四周形成一个平整的边38;如俯视图3及侧视图6、7、8所示,各块体的侧面板延伸到块体的内侧并同样在块体内侧的四周形成一个平整的边38。用胶带贴在相邻的边38上,即可达到良好的气密效果。由于相邻的块体之间有一道间隙,为进一步完善隔热功能(并提高胶带的外观效果),可在各块体的内侧贴胶带的位置设扣件和隔热条,并将隔热条用扣件固定。隔热条可以起到隔热和装饰的双重作用。
上述各块体之间实现水密、气密的方式比原专利文件中所述的方式(参见原专利文件中说明书的0156、0157、0159段)大为简化,安装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3)多层空腔结构的组装方式
在高效节能房的多层空腔结构的组装中,如果在原专利文件所述(见其第0014—0025段)的基础上增设可以阻止多层空腔结构侧面传热的保温棉结构,则可以进一步完善其隔热性能。其侧面的保温棉结构可按以下方式实现:
A)木质隔条的连接
如多层空腔结构中所夹的条形材料(隔条)为木质材料,其侧面保温棉结构可用图9中的方式:多层空腔结构91的一个空腔中横向木隔条92与竖向木隔条93可通过在空腔周边的螺栓孔94处重合等方式而连接,螺栓可同时穿过木隔条92、93。木隔条92、93重合的部分总厚度达到其所在空腔的厚度,非重合部分的厚度均分别达到其所在空腔的厚度。木隔条92、93上设连接头95(连接头95可设成外窄内宽的连接口),连接头95与塑料(或其他低导热材料)隔条96上的连接头相接。隔条96上还设可连接头97(连接头97也可设成外窄内宽的连接口),从而可互相连接。将多个塑料(或其他低导热材料)隔条96的连接头与木隔条92、93进行连接,即可形成连续的小框98。小框98中填充保温棉,从而可将多层空腔在四周侧面与外界的热传导降到最低。
B)塑料或其他低导热材料隔条的连接
上述高效节能的多层空腔结构中的隔条,如不用木材而全部用塑料或其他低导热材料生产,其连接可用图10中的方式:图中多层空腔结构101的一个空腔中隔条102形成连续的横向框,隔条103形成连续的竖向框。横向框与竖向框在空腔周边的螺栓孔104处通过重合等方式相接。与此同时,隔条102的横向框和/或隔条103的竖向框在螺栓孔104处设圆环并可通过辐条等方式连接到横向框或竖向框。隔条102的横向框与隔条103的竖向框重合的部分总厚度达到其所在空腔的厚度,非重合部分的厚度均分别达到其所在空腔的厚度。横向框与竖向框非重合的部分如需增设螺栓孔,也可以通过设圆环和辐条而和螺栓连接。横向框与竖向框中填充保温棉105,从而可将多层空腔在四周侧面与外界的热传导降到最低。
4)薄膜隔热结构的安装方式
当上述多层空腔结构的各层板材用薄膜代替时,可以在保持其隔热性能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重量、节约材料,从而可大大提高高效节能房的普及率。为了实现这种薄膜隔热结构的功能,使其在使用时保持一定的形状、体积、位置、结构等,可应用原专利文件中说明书第0168—0180段中所述的方式,也可应用下述更便捷的分层连接、手工粘焊成型的块形连接、直接成型的块形连接、平边叠加的块形连接、直边叠加的块形连接、网状连接的块形连接等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A)分层连接方式
如前视图11所示,螺杆111安装在外墙的内侧和/或天花板的下侧,十字连接件112的中心有圆孔113,四个端点可设揿扣等用于连接薄膜隔条的连接件114。揿扣114剖面呈箭头形的突起可以揿入与之对应的凹槽;同时揿扣114的突起与凹槽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在蒙上薄膜后仍能揿入,并夹紧薄膜。揿扣114的宽度与连接件112的厚度相同。圆孔113中设泡沫聚苯乙烯等保温材料所制造的圆环115,其中心设直径与螺杆111相配的孔,以便插入螺杆111。在墙壁内侧和/或天花板下侧安装好多个螺杆111以后,将第一层大块薄膜在螺杆111处开孔,然后将薄膜插入螺杆111,并将圆环115插入螺杆111。然后相邻的薄膜可用胶带连接。接着,将连接件112的圆孔113套在圆环115上,然后将宽度与连接件112厚度相当的薄膜隔条通过连接件114连接在每两个相邻的螺杆111之间。薄膜结构设多层,在第一层每两个相邻的螺杆之间都连接好薄膜隔条之后,将第二层的大块薄膜、圆环、十字连接件、薄膜隔条等以同样的方式安装。以此类推,将所有层的薄膜都安装以后,在最外层将螺杆111的端点装上塑料(或其他低导热材料)垫片,垫片的直径要大于圆孔113。然后在螺杆111的端点装上螺帽,螺帽上套上厚的保温盖。
B)块形连接方式
a)直接成型法
如侧视图12所示,用挤塑等方式将熔融的塑料直接成型为多层薄膜结构121。多层结构121中有上层122、下层123、左侧面124、右侧面125,以及中间层126、127、128等。然后将多层结构121切割成段并将每一段的两边沿切割线焊接起来。然后在每一段的外层122上用穿刺等方法打孔,贯穿中间层126、127、128等,但不贯穿外层123。同时在外层122的打孔处设可以封闭的充气孔(充气孔可由气管、塞子构成。气管根部与外层122连接在一起)。将每一段多层结构通过充气孔充气、密封之后,每一段多层结构形成一个盒子状,其侧面124、125平整,但两边的焊接线处从侧面看呈三角形。安装时需将每一排或每一列的多层结构统一方向,从而使平整的侧面124、125互相连贯,同时使焊接线处的三角形边互相搭接。
上述直接成型的方式可实现半自动和全自动生产,大幅度节约劳动力、降低成本。
b)粘焊成型法
①手工生产:将筒状薄膜剪成段,或将单片薄膜焊接成筒状;然后用支架将一段筒状薄膜撑开成侧视图13所示大方框131;在方框131内将宽度与之相当的多层单片薄膜132的两边1321、1322分别焊接或胶接在方框131的左右侧面135、136上;其焊接或胶接不必连续,使薄膜132在端点和中间的若干点与侧面连接即可。方框131在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薄膜132。上述焊接或胶接完成后可将支架移开,然后用另外两块薄膜分别与方框131的前后边缘超出薄膜132的部分进行连续焊接(也可以用胶接的方式,但胶接不利于环保),不留空隙,从而使方框131形成一个6面密封的多层薄膜隔热结构。其表层需用穿刺等方法打孔,并在打孔处设可以封闭的充气孔。库存、运输时需排空薄膜隔热结构内的空气,以节约空间。使用时打开密封塞充气,然后密封。
②平边叠加:在薄膜生产的过程中,用吹塑等方式使薄膜在模具中形成剖面图14所示的盒状体141,其两边有凸面142,一个侧面有气管143。用同样的方式生产盒状体144,其两边有凸面145,一个侧面有气管146。然后将两盒状体141、144充气、靠在一起,并将其相邻凸面142和145夹在一起,留出夹线外的部分;然后在夹线外的部分将相邻的凸面142、145焊接在一起,冷却后松开夹线,从而可将两盒状体141、144连为一体。以此类推,可将多个盒状体焊接成一体,形成有现实中所需的任意层空腔的多层薄膜隔热结构。在这个有多层空腔的薄膜隔热结构形成后,可将每个盒状体的气管连接到一个总气管以便同时充气、密封或同时排气。库存、运输时需排空薄膜隔热结构内的空气,以节约空间。使用时充气、密封。
上述平边叠加的方式可实现半自动和全自动生产,大幅度节约劳动力、降低成本。
③直边叠加:在薄膜生产的过程中,用吸塑等方式在模具中使薄膜形成侧视图15所示的半盒状体151,其上有凸面152和边153。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形状相同的模具中通过吸塑等方式使薄膜形成半盒状体154,其上有凸面155和边156。在薄膜未冷却并具有熔接性能时,将两半盒状体151和154的边153、156压在一起(见侧视图16),冷却后即熔接在一起,形成内部充满气体的密封体167,其两边分别有凸面152、155。用上述同样的方式生产密封体168,其两边有凸面169。将两密封体167、168叠在一起,即可将其相邻的凸面155、169夹在一起并留出夹线外的部分,然后在夹线外的部分将相邻的凸面155、169焊接在一起,冷却后松开夹线。这样两密封体167、168就可连为一体。以此类推,可将多个密封体焊接成一体,就可形成有现实中所需的任意层空腔的多层薄膜隔热结构。在这个薄膜隔热结构形成后,需在其最外层用穿刺等方法打孔,贯穿除最外层之外的所有各层,并在打孔处设可以封闭的充气孔。库存、运输时需排空薄膜隔热结构内的空气,以节约空间。使用时打开密封塞充气,然后密封。
上述直边叠加的方式易于半自动和全自动生产,可大大节约劳动力、降低成本。
④网状连接:如剖面图17,可将现实中所需的任意层薄膜171、172、173、174等沿横向连接线1711、1712、1713、1714等及1721、1722、1723、1724等进行熔接或胶接;在各层薄膜与连接线垂直的方向留出边175(如俯视图18)。所有沿上述连接线的熔接或胶接完成以后,再将薄膜的边175沿外侧熔接或胶接在一起,并使其熔接或胶接线与最外侧的连接线1711、1721等相连,以形成封闭。在上述工作完成后,在最外层薄膜打孔,贯穿除最外层以外的各层薄膜。在最上层薄膜的打孔处设有可以封闭的充气孔。充气以后薄膜171、172、173、174等之间被空气隔开距离。
上述薄膜结构各层的边175连接在一起,充气后其边的剖面接近三角形;两个相邻的薄膜结构需在三角形处搭接,总体不平;这种结构可叫三角形剖面结构。如在一些应用中需使其边更平直,可将上述各单层薄膜(171、172、173、174)等除最外和最里层以外,中间均用双层代替;各双层薄膜沿连接线1711、1712、1713、1714等的端点连接线进行焊接;完成各层薄膜沿连接线1711、1712、1713、1714等的熔接或胶接后,将上、下薄膜的边175成对(薄膜171、172成对,薄膜172、173成对、173、174成对,以此类推)熔接或胶接;这样可以避免将所有的边175连为一体,充气后使边的剖面相对平直;这种结构可叫平直剖面结构。
如果直接使用吹膜而成的筒状薄膜,可将其折成双层,并在沿横向连接线1711、1712、1713、1714等焊接时,将两头最外侧的横向连接线加以延伸,贯穿薄膜的宽度,从而将筒状薄膜封闭起来,同时省去边175的焊接。这种结构可叫筒状薄膜结构。其在边175位置的上下双层薄之间无焊接,充气后会形成诸多横向贯穿薄膜结构而且无封闭的空腔,这对隔热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网状连接方式可用以上三角形剖面结构、平直剖面结构、筒状薄膜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C)上述分层连接方式和块形连接方式中的所有薄膜隔热结构可用于节能房等各类建筑的保温。这些薄膜隔热结构的层数和厚度均可以根据现实所需任意设定并达到现实所需的任意隔热水平,各层薄膜中应在至少一层上加反光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门窗外框处的冷热断桥。
图2、3、4、5、6、7、8为高效节能的多层块体实现水密、气密的方式。
图9为多层空腔结构中木隔条的连接。
图10为多层空腔结构中塑料隔条的连接。
图11为薄膜隔热结构的分层连接方式。
图12为薄膜隔热结构块形连接方式中的直接成型法。
图13为薄膜隔热结构块形连接方式中粘焊成型法的手工生产方式。
图14为薄膜隔热结构块形连接方式中粘焊成型法的平边叠加方式。
图15、16为薄膜隔热结构块形连接方式中粘焊成型法的直边叠加方式。
图17、18为薄膜隔热结构块形连接方式中粘焊成型法的网状块方式。
图19、20、21、22为隔热条的安装方式。
图23为横向隔热块的安装方式。
图24、25为竖向隔热块的安装方式和防雨方式。
图26为横向隔热块连杆的防雨盖。
图27为横向隔热块的防雨方式。
图28为外墙多层块体连接杆的防雨盖。
图29为横向隔热块的另一种防雨方式。
图30、31为外墙多层块体上的防雨板。
图32、33、34为屋顶柱状伸出物的防雨方式。
图35、36、37为多层空腔结构带冷热断桥的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1)节能门窗与双墙结构中冷热断桥的实施
A)高效节能房的门窗自身通过应用取消了冷热桥的多层空腔结构可以达到现实中所需的任意隔热水平。在这些门窗安装到房屋的外墙时,如果不设断桥,则需在门窗的外框处覆盖保温层。在房屋整体隔热的要求很高时,这些覆盖的保温层也需设得很厚、很宽,势必增加造价并影响外观和门窗的开关功能。用前文(发明内容1)所述的断桥,则可以取消在门窗外框处覆盖的保温层。
在高效节能门窗的外框处安装上述断桥时,图1中的连杆3和连接块4、5应在与门窗面板垂直的方向设在门窗外框与外墙之间(门窗外框应位于外墙内侧),并围绕外墙上的门洞或窗洞而设。同时,连杆3与连接块4、5的两侧及中间的空隙须安装保温棉,并让此保温棉与外墙内侧的保温棉对接,避免二者之间出现间隙。这里的保温棉是安装在门窗的外框与外墙之间,是连接门窗自身的保温结构与外墙内侧保温棉的途径,与在门窗外框的另一侧覆盖的保温棉不同。后者没有门窗外框与外墙之间的断桥,所覆盖的保温棉须越过门窗外框才能使门窗自身的保温结构与外墙内侧的保温棉连接,这样会妨碍门窗的开关。
通过上述设断桥的方式,可以避免影响门窗的开关功能,同时使门窗的隔热与外墙内侧保温棉的隔热形成无缝对接,使门窗的隔热与外墙、屋面(或天花板)、地板的隔热相结合,达到现实中所需的任意隔热水平。
对于用上述多层空腔结构制造的玻璃(或其他材料)幕墙建筑,门窗的安装方式基本相同(可将高效节能的玻璃幕墙视为设厚保温层的砖墙):在门窗的外框安装上述断桥(通常钢结构的幕墙建筑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幕墙建筑围绕门窗的位置设有相应的结构框,这时可将门窗的外框通过断桥安装在结构框上),并使门窗外框断桥处的保温棉挤压在玻璃幕墙上,从而使门窗的隔热与外墙的隔热形成无缝对接。
B)外墙用双墙结构并在双墙之间安装保温棉时,虽然可以大幅度提高房屋的整体隔热功能,但要达到节约90%以上取暖、空调能耗的目的,双墙结构中的内、外侧墙壁之间用螺栓型连接时(见专利文件201510155539.9所述),螺栓需用木质材料或其他低导热材料取代;用钢筋型连接时(见同一专利文件),钢筋也需用木质材料或其他低导热材料取代;这样才能避免金属连接件形成内、外侧墙壁之间的冷热桥。与此同时,双墙结构中的外侧墙壁在地板与天花板处会通过房屋框架梁等形成与内侧墙壁之间的冷热桥。要避免这种冷热桥带来的负面效果,一种方法是在内侧墙壁的地板与天花板处覆盖保温层。这种保温层需设得很宽、很厚,会提高造价。还有一种方法是将双墙结构中的外侧墙壁设为主墙,将内侧墙壁用薄的轻质混凝土砌筑,并在内侧墙壁与地板、天花板相接的地方应用与上述门窗处相同的断桥结构。这种内侧墙壁的断桥结构与门窗处断桥结构的区别在于安装方向的不同:内侧墙壁的断桥设在墙壁的上、下侧,断桥与墙壁在同一个平面;门窗处的断桥设在门窗外框的侧面,与门窗的面板垂直。
外墙用双墙夹保温棉的结构可用作永久性保温,但造价较高,一般适用于豪华型建筑。如在单墙的内侧安装用高分子材料等生产的多层隔热结构,可以达到同样的隔热效果和更丰富的装饰效果,而且造价大幅度降低,但需每隔若干年更换一次(即材料老化时更换。质量较好的材料,更换的时间可达20年左右)。
2)节能墙体、屋面的各块体之间水密、气密方式的实施
A)前文(发明内容2A,图2、3、4、5、6、7、8)所述的带防雨板的多层块体,既可在室内安装,也可在室外安装;具体是室内还是室外安装取决于多层块体与房屋框架之间所设连接杆的方向:连接杆指向室内时则室内安装,反之则室外安装。绝大部分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适于室内安装;平房和低层建筑可室内或室外安装。在室外安装时,各块体的安装顺序与室内安装相反。外墙处玻璃或其他材料块体的固定和防雨可通过在房屋框架处所设的指向外侧的螺杆和高度调节装置以及螺杆处的密封胶而完成(见原专利文件中0118—0121段所述)。其螺杆的防雨还可通过在外墙块体上螺杆的上侧设防雨盖而完成:螺杆设在其上侧块体的下沿,在螺杆上侧的块体上通过直接成型、熔接、折弯等方式设置覆盖螺杆的防雨盖;防雨盖可以延伸到螺杆下侧块体的外侧,因为在室外安装时下侧块体先于上侧块体安装;防雨盖在螺杆的下侧和外侧留出足够的空间,从而不妨碍螺杆上垫片、螺帽、保温盖的安装。
各多层块体左右侧的防雨板35、36既可如图3与块体的外层一体化(通过直接成型、折弯等方式),又可如图4在块体侧面另行安装。一体化的方式利于保障其防雨功能,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的成本;另行安装的方式可以简化加工,但需要在防雨板与块体外层的交接处进行严格的密封。
各多层块体下边的防雨板57既可如图5在块体的下侧另行安装,也可以如图6、7、8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由块体的外层延伸而成。另行安装的方式可以简化加工,但需要在防雨板与块体外层的交接处进行严格的密封。外层延伸的方式利于保障其防雨功能,但在图6中需将外层的底部通过直接成型、折弯等方式制成防外折的雨板57而使上、下块体搭接,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的成本;在图7中需将各块体的下部设为宽于上部,从而使上、下块体可以搭接;在图8中需将各块体进行倾斜安装,这样才能使上、下块体搭接。
在各块体的左右侧防雨板35、36和下侧防雨板57相接的地方,可以通过直接成型等方式连为一体,也可互相分开。如果连为一体,需让上下相邻块体的防雨板35、36进行对接,并让左右相邻块体的防雨板57之间不再搭接。如果互相分开,需让防雨板35、36上的雨水均落在下侧防雨板57上;此时需让左右相邻块体的下侧防雨板57互相搭接,并让上下相邻块体的防雨板35、36在上下排之间不再对接。
B)前文(发明内容2B)所述的扣件和隔热条,可按图19、20、21、22中的方式设置:外墙和/或屋顶左边多层块体191、右边多层块体192上分别设防雨板193、194;左右多层块体(191、192)在内侧的交界处均设连接头195(连接头可设成扣环)(见俯视图19、侧视图20);隔热条216上设扁孔2161(见后视图21)。棘条227(见剖面图22。图中为清晰显示,进行了放大)的端点设连接件2271(连接件可设成“U”形扣),连接件2271可以连在连接头195上而将棘条227连接在多层块体191、192上。棘条227可以穿过扁孔2161。扁孔2161可以扣住棘条(可将扁孔设成内扩外窄,让窄的部分扣住棘条),使其只能往外拉而不能内拉,从而将隔热条216固定,并可紧压在左右多层块体内侧的交界处。连接件2271连在连接头195上之后,可以转动,从而可在扁孔2161没有与连接头195对齐的情形下也转向扁孔2161并从中穿过。扁孔2161可设得较长,从而可允许连接头195的位置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棘条227的宽度可以加大,从而增大连接的强度。棘条227可以与多层块体分开设置或直接连为一体,即棘条与多层块体和/或固定于多层块体的组件直接连为一体。
多层块体191、192安装之后,在房屋的内侧用胶带粘贴在多层块体内侧的交界处,从而密封。此后,将棘条227的连接件2271连在连接头195上。然后将隔热条216置于多层块体内侧的交界处,将棘条227穿过隔热条216两边的扁孔2161并拉紧,从而将隔热条216紧压在多层块体内侧的交接处,进一步增强其隔热功能。每一个隔热条216上应至少在四周各设一个扁孔2161,并将各扁孔2161通过棘条227连接在多层块体191、192上。相邻隔热条的连接处可以设槽口而互相对齐。长的隔热条除在四周各设一个扁孔外,还须在中间每隔一段距离设扁孔并连接棘条。此外,隔热条须用轻质材料制造,以确保安全。
C)外墙框架处隔热块的安装方式
原专利文件中所述的隔热块(见其说明书的0155段)安装时,外墙框架处的连接件与隔热块可按如下方式:
如侧视图23所示,横向隔热块231的外壳232有一定的厚度,可在外壳232上或隔热块的其他适当部位通过直接成型、熔接等方式与连接杆233及连接筒234相连,连接筒234位于连接杆233的外周。隔热块的连接杆233插入房屋框架连杆237的连接筒235,同时框架连杆237的连接筒235插入隔热块的连接筒234。隔热块的连接杆233穿过框架连杆237的连接筒235并在末端设螺纹和螺帽236(也可设插销等其他阻挡件),从而将隔热块的连接杆233与连接筒234固定在框架连杆237的连接筒235上。框架连杆237通过预埋、预装等方式连接在房屋框架的横向部分238,房屋框架可为混凝土或钢结构等;连杆237的根部(与框架238结合处)可下垂或设雨水阻挡件,从而避免雨水流向房屋框架。隔热块231的外壳232可由两部分组合起来,其空腔中填充保温棉239。
隔热块231的边缘可设置凹槽,凹槽中安装弹性胶条2310,从而使隔热块231和外墙块体2311安装后,隔热块的边缘紧密地顶在外墙块体2311上,达到更好的总体隔热效果。
竖向隔热块的安装方式与横向隔热块类似。在除房屋转角处以外的位置,其安装见俯视图24:竖向隔热块241连接在房屋的竖向框架242中,连杆243的根部2431可下垂或设雨水阻挡件。竖向隔热块(241)与房屋框架的连杆(243)的连接方式和上文所述横向隔热块(231)与房屋框架连杆(237)的连接方式相同:竖向隔热块(241)上设连接筒和连接杆,房屋框架的连接杆(243)上设连接筒;其连接筒互相插接,同时隔热块的连接杆穿过房屋框架的连接筒并在末端设螺纹和螺帽或插销等其他阻挡件。
在房屋的转角处,竖向框架亦需由隔热块覆盖,其安装可如俯视图25:竖向隔热块251连接在房屋转角处框架的竖向部分252中;若房屋的转角为90度,房屋框架的连杆253上的连接筒与房屋立面之间可设45度角,隔热块251上的连接杆和连接筒亦相应设45度角,从而使二者方向一致;如转角不是90度,连杆253上的连接筒、隔热块251上的连接杆和连接筒与房屋立面之间的角度需相应调整,但连杆253上的连接筒和隔热块251上的连接杆、连接筒保持方向一致,从而使隔热块251上的连接杆可以随隔热块251推入房屋框架的连杆253上的连接筒并安装螺帽或插销等其他阻挡件而固定,同时连杆253上的连接筒可以插入隔热块251上的连接筒,使隔热块251牢固地安装在连杆253上;连杆253的根部2531可下垂或设雨水阻挡件。
如图23,横向隔热块231的内侧可以流入雨水,如果连杆237和连接筒235无防雨盖,则须用不锈钢、铝合金等不易生锈、腐蚀的材料制造,并定期检测。如果连杆237和连接筒235上安装防雨盖,则可以用常规钢材制造。安装防雨盖时,可按侧视图26设置:连杆261的根部(与房屋横向框架的结合处)下垂然后向上折,或设雨水阻挡件,从而使雨水不能流向连杆261的根部并且不能流向上边的连接筒262;连杆261的根部设孔2611;防雨盖263可用塑性材料制造,覆盖连杆261的下部并在上部孔2611位置的两边设孔;防雨盖263在下部两边超越连接杆261折弯处的底端,并在低于连接杆261折弯处底端的位置在两边设孔2631(图中为显示连杆261,缩小了防雨盖263的面积。实际设置时防雨盖263应向上延伸,以防止雨滴溅射到连杆261。同时连杆261的上部右侧还可设防雨盖263的连接孔)。安装时将防雨盖263套在连杆261上并用扎带等分别通过孔2611、2631而固定。另一方面,连杆261的下部及下边的连接筒处可以安装防雨盖264,防雨盖264可用塑性材料制造,用于防止雨水溅射到连杆261的下部和下边的连接筒;防雨盖264可由扎带等通过连杆261中部的孔2612、2613及防雨盖264在其两侧相同位置的孔而固定。
作为替代方案,上边防雨盖(263)、下边防雨盖(264)还可用扣、粘、焊、嵌、铆、螺栓连接等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固定在连杆(261)上;同时,上边防雨盖(263)、下边防雨盖(264)可以分开或者合为一体。
竖向的隔热块中不会流入雨水(见下文D部分的最后两段所述),因此其连杆和连接筒可用常规钢材制造。
D)隔热块处的防雨
横向隔热块处的防雨:如侧视图27所示,房屋框架的横向部分271的外侧安装隔热块272;框架271上侧的外墙多层块体273、下侧的外墙多层块体274均在室内分别插入连接杆275、276,并通过其端点的垫片、螺帽固定(具体见原专利文件的0153、0154段所述)。雨水顺块体273流淌时,会有一部分流入隔热块272与块体273之间的间隙;为避免雨水落在框架271上而流入室内,可在块体273的外侧下沿设突出边2731(同时/或将块体273的下侧设为向外倾斜),并使块体273的外侧超越框架271的位置,这样雨水就无法从块体273的外侧流到框架271上。与此同时,块体274的内侧上沿设突出边2741(同时/或将块体274的上侧设为向外倾斜),并使块体274的位置超越框架271,与块体273对齐。这样可使雨水从块体273流到块体274的外侧,避免流入室内。此外,隔热块272的下部边缘处需将安装在凹槽中的密封胶条割成两段或以上并留排水的间隙;隔热块272的上部边缘处可设两道凹槽而将密封胶条外折,以利于排水。块体273、274的连接杆与隔热块272的连杆均通过预埋、预装等方式固定在框架271上,二者的位置错开;块体273、274的外侧围绕连接杆275、276设凹槽,可以防止雨水流入块体中。
块体273、274的连接杆275、276和隔热块272的连杆均需用不锈钢等不易生锈、腐蚀的材料制造,否则须在其上安装防雨盖。隔热块272连杆的防雨盖见上文C部分所述及图26。块体273、274的上部连接杆275、下部连接杆276的防雨盖可按侧视图28设置:上部连接杆上安装中间防雨盖281、上边防雨盖282,下部连接杆上安装下边防雨盖283。上部连接杆的下段设孔284或增设若干孔,防雨盖281在孔284的位置相应设孔。防雨盖281下部两边超越连接杆折弯处的底端,并在低于连接杆折弯处底端的位置在两边设孔2811。安装时将防雨盖281盖在上部连接杆的下段,并用扎带等分别通过孔284或多孔而固定。上部连接杆的上边向右延伸并在端点设孔285,上边防雨盖282包住上部连接杆向右延伸的部分并在孔285的位置设孔,同时在孔285位置的左边设突起2821;突起2821可以防止雨水流向右端。安装时将防雨盖282从右向左推到上部连接杆的上段并夹住上部连接杆,然后用扎带等通过孔285而固定;孔285右边的槽口用于固定扎带的位置,防止防雨盖松动。防雨盖282下部的外折部分可以盖住防雨盖281的顶端;防雨盖282左边的外折部分可以防止雨水流向防雨盖282的内侧。下部连接杆上孔286或增设若干孔,下边防雨盖283在下部连接杆孔的位置相应设孔;下部连接杆的下边向右延伸并在端点设孔287,防雨盖283包住下部连接杆向右延伸的部分并在孔287的位置设孔,同时在孔287位置的左边设突起2831;突起2831可以防止雨水流向右端。安装时将防雨盖283从右向左推到下部连接杆上并夹住下部连接杆,然后用扎带等分别通过孔287、286而固定;孔287右边的槽口用于固定扎带的位置,防止防雨盖松动。防雨盖283的上段下边和下段左边的外折部分可以防止雨水流向防雨盖283的内侧。
作为替代方案,中间防雨盖(281)、上边防雨盖(282)、下边防雨盖(283)中的一个或多个还可用扣、粘、焊、嵌、铆、螺栓连接等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固定在连杆上
横向隔热块处的防雨除了上述方式,还可用如下另一种更利于隔热的方式:
如侧视图29,在房屋框架的横向部分291上侧的外墙多层块体292上沿横向隔热块293通过直接成型、熔接、折弯、粘接等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而设防雨板294,这样雨水就不会流入隔热块293与块体292之间的间隙。采用这种方式时多层块体292的连接杆和隔热块293的连杆可用常规钢材制造并且不需在其上安装防雨盖。但在多层块体292的外侧安装防雨板294时需要在块体292的外层将其牢固地进行安装。与此同时,在隔热块293上部的边缘处需设置双凹槽295、296,双凹槽中安装弹性胶条297或其他弹性材料,弹性胶条297或其他弹性材料的上部设突起2971。突起2971的高度比防雨板294的下沿高。在安装的过程中,先安装隔热块293,然后安装多层块体292。安装多层块体292时,随着块体292沿连接杆298往外推,防雨板294碰到突起2971,然后将突起2971往下压并越过突起2971,此时突起2971恢复原状。由于突起2971高于防雨板294的下沿,雨水无法越过突起2971进入隔热块293的内侧。
在上述隔热块的上方安装外墙多层块体上的防雨板时,如采用折弯的方式,可按侧视图30、31中的方式进行。在图30中,房屋横向框架上侧的多层块体301的外层3011在略高于横向隔热块的高度向外折,从而形成横向隔热块上方的防雨板294;在块体301的外层处低于防雨板294的地方安装下部外层板3021,外层板3021延伸到块体301的底端;这种方式可称为上折式。
在图31中,房屋横向框架上侧的多层块体311的外层在略高于横向隔热块的高度进行切割,形成上部外层板3111,并使切割面向外倾斜;在块体311的外层处低于上部外层板的地方安装下部外层板3121,外层板3121的顶端与上部外层板3111的倾斜面吻合,同时向外折,形成防雨板294;外层板3121的下部延伸到块体311的底端;这种方式可称为下折式。
左右相邻的隔热块之间亦需防雨。其方式与左右相邻的多层块体相同(见发明内容2A)。
竖向隔热块处的防雨:如俯视图24、25所示,竖框242、252的外侧先分别安装隔热块241、251,此后竖框242一侧的多层块体244、另一侧的多层块体245、竖框252一侧的多层块体254、另一侧的多层块体255均可在室内分别插入连接杆而完成安装;块体244、245、254、255的侧面分别设直边或折边防雨板2441、2451、2541、2551,雨水顺多层块体244、245、254、255流淌时,无法越过防雨板2441、2451、2541、2551,因此不能流入室内。
上下相邻的隔热块之间亦需防雨,其方式与上下相邻的多层块体相同(见发明内容2A)。
E)屋顶柱状物的防雨
在屋顶安装多层块体时,如屋顶有装饰性烟囱等柱状伸出物,伸出物与其四周的块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防雨:
如图32、33、34所示,柱状物321的四周设防雨板322,屋顶的外侧块体323与内侧块体324在柱状物321的位置开洞(见图32)。块体323、324在相接处上折,并围绕开洞处上折。同时,在块体323、324的相接处,块体323的上折边3231盖住块体324的上折边3241。此外,块体323的上折边沿柱状物321的上侧面3211的方向往上延伸,形成延伸边3232。延伸边3232与上折边3231连为一体,越过上折边3241,在块体324一侧位于块体324沿开洞的上折边上侧。延伸边3232的周边上折,可进一步阻挡上折边3231上的雨水流入柱状物四周的缝隙;延伸边3232的周边上折部分不与块体323、324接触,而留出大的间隙,从而利于排水。
柱状物321的防雨板322与屋顶的块体323、324之间通过中间防雨板331而连接(见图33)。防雨板331分上侧341和下侧342两部分(见图34。图中为清晰显示,进行了放大)。可在下侧的防雨板342上设剖面为箭头形的突起3421,上侧的防雨板上设与之对应的凹槽3411,将箭头形突起3421推入凹槽3411,从而将防雨板341、342扣在一起;也可通过焊、粘、扎等方式将两部分连接在一起。
安装时先将块体323、324扣在一起,然后将防雨板341、342扣在一起,即可使雨水无法进入柱状物321与块体323、324之间的间隙,形成严密的防水。
3)多层空腔结构组装方式的实施
前文(发明内容3)所述的多层空腔结构,其木隔条主要用于用玻璃板组装的空腔结构。如果木隔条不是油性材质,可用结构胶将木隔条与玻璃板进行粘接。只要玻璃空腔结构的层数不是太多、总厚度不是太大,结构胶和串连各层玻璃的螺栓可以避免各层玻璃错位。如果结构胶的强度不够,或木隔条为油性材质,或空腔的层数和厚度过大,则各层玻璃由于重力、震动等原因容易引起错位。为避免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原专利文件的0027、0028段所述的三角形紧固件。
多层空腔结构的塑料隔条主要用于高分子材料等组装的空腔结构,也可用于用玻璃组装的空腔结构。如玻璃组装的多层空腔结构使用塑料隔条,那么其侧面需安装紧固件。
上述有木隔条和塑料隔条的多层空腔结构,在使用紧固件时,原专利文件中所述的三角形紧固件的结构可以进一步发展如下:
如前视图35、后视图36所示,多层空腔结构的外侧面板、内侧面板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外侧紧固板(351)、内侧上紧固板(362)、内侧下紧固板(363)。紧固板351、362的内侧均可设斜板374(见侧视图37。图中为清晰显示,进行了放大),同时木块355(或其他低导热材料)上可设与之相应的斜槽,从而可将木块355从侧面插在各斜板374上。紧固板351、362之间通过木块355连接在一起;木块355插在斜板上之后,其前端顶在紧固板351、362的折边356上(见透视图35、36),其后端通过插销377固定(见侧视图37);插销377穿过斜板上的插销孔358(见透视图35、36)。紧固板351上的转动件379设连接头,其可为圆筒3710(见侧视图37);紧固板363上的转动件3711中设孔,孔中穿过螺杆3712,螺杆3712设连接头,其可为圆筒3713。木质(或其他低导热材料)连接件3714两头分别连接在转动件(379)与螺杆(3712)的连接头上。螺杆3712在转动件3711的孔两边设螺帽,通过旋转螺帽,可以调节转动件379、3711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外侧面板与内侧面板之间错位。与此同时,各中间层板块上开槽3715,木块355位于槽3715中并顶在各中间层板块的下沿,从而可避免这些板块因重力和震动而下沉、错位。
上述紧固件可以有效地避免原专利文件中紧固件上的冷热桥,进一步提高多层空腔结构的隔热性能。
4)薄膜隔热结构的实施
A)在前文(发明内容4A)所述的分层连接方式中,如果外墙的内侧或天花板的下侧所安装的螺杆数量较少,为了避免每层空腔的面积过大而影响隔热性能,可在两条平行的薄膜隔条之间直接设若干横向的薄膜隔条,还可在横向的薄膜隔条之间再设薄膜隔条。通过这种方法,当两条平行的薄膜隔条安装在十字连接件上之后,其间的薄膜隔条也同时安装,从而可将每层空腔分割成更多的空间。
在上述分层连接方式中,十字形连接件可以用三角形或星形代替,可减少或增加其端点的数量。螺杆的位置可以构成田字形、菱形、蜂窝形等。薄膜隔条之间直接相连的隔条也可以构成多种形状。
B)前文(发明内容4B)所述块形连接方式中的所有薄膜隔热结构,其正面均可设为方形、菱形、或其他可以连续相接的形状;其背面需设双面胶等连接方式,从而可方便地粘在外墙内侧、天花板下侧、以及门窗内侧(也可用挂、扣等方式安装。其方式依薄膜隔热结构的重量和房间内侧的具体结构、材料而定。比如,若砖墙房屋的内侧平整、光滑同时薄膜隔热结构的重量较轻,则可用粘的方式;若木结构房屋的内侧不平或薄膜隔热结构的重量较大,则可用挂的方式),并可粘贴或平放在地板上不需走人的地方。其侧面亦可设双面胶、扣环等而互相连接,比如木结构房屋的外墙内侧可只挂最上一排薄膜隔热结构,其他可以互相连接。在地板上需走人的地方,可以铺设聚苯乙烯高强泡沫板并将其裹一层耐磨的乙烯基保护膜,也可铺其他保温地垫。
在房间的六面均安装薄膜隔热结构或铺设保温地垫时,各个部位材料的传热系数应匹配,以避免其出现大的差距而造成不良的隔热效果和材料浪费。
C)用前文(发明内容4Ba、4Bb④及图12、17、18)所述挤塑、网状连接等方式生产时,每一个薄膜隔热结构有两边的剖面呈三角形,两个相邻的隔热结构搭接时会导致隔热结构倾斜。虽然其有规律倾斜时可以营造另一种视觉效果,但比用前文所述其他方式生产的薄膜隔热结构会占据更多的室内空间,一般只适用于室内空间有余的房间。
发明内容4Ba所述的多层结构(见图12)如用注塑等方式将熔融的塑料直接成型,则这个多层结构中除有图中的上层122、下层123、左侧面124、右侧面125,以及中间层126、127、128等外,还可在前后方向同时让一个侧面一起成型。成型之后只差前后方向的另一个侧面。这最后一个侧面可通过手工或机械工序焊接上去。
这种结构中每层的厚度较大,不能达到常规薄膜的厚度,因而成本提高。但在不要求用常规薄膜的建筑中可以使用。
发明内容4Bb④(图17、18)所述的用筒状薄膜生产的网状块薄膜隔热结构需在每一层空腔中均安装一个可以封闭的充气孔,因其上下层空腔之间无封闭,穿刺后会漏气。所述的用双层薄膜生产的网状块薄膜隔热结构,将其双层薄膜沿1711、1712、1713、1714等的端点连接线进行焊接,则可避免上、下层空腔之间无封闭,上下层空腔之间穿刺后不会漏气,因此每个隔热结构只需安装一个可以封闭的充气孔。
D)前文(发明内容4)所述粘焊成型的各种薄膜隔热结构以及用挤塑等方式直接成型的薄膜隔热结构均可以独立使用。而且其中的直边叠加和平边叠加方式还可以在吹塑、吸塑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模具而生产特定的造型。各种薄膜隔热结构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造型和/或使用不同的颜色、图案、加入不同的灯光等而营造丰富多彩的外观效果。
上述粘焊成型的各种薄膜隔热结构以及用挤塑等方式直接成型的薄膜隔热结构还可装在形状与之匹配的外套内而构成芯膜。其中挤塑等方式直接成型的薄膜隔热结构和单层网状块薄膜隔热结构充气后有些边的剖面呈三角形,用筒状薄膜生产的网状块薄膜隔热结构充气后有些空腔无封闭,如将其装在外套内,则可扬长避短。同时,外套易于加工成多种装饰造型并与各种类型的房间匹配。
5)高效节能房的应用与普及
前文(具体实施方式1B)所述的双层外墙,在双层墙壁之间安装保温棉并安装断桥结构,可以达到现实中所需的任意隔热水平并可投入永久性使用。但这种结构的造价高于单墙结构,可主要用于豪华型建筑。
前文(发明内容1)所述的断桥结构,可应用于砖墙建筑和幕墙建筑的节能门窗中并投入永久性使用,使其达到现实中所需的任意隔热水平。
前文(发明内容2)所述的节能墙体、屋面的各块体之间实现水密、气密的方式,可应用于多种材质的幕墙建筑。这些幕墙建筑可以达到高效节能目的(达到现实中所需的任意隔热水平)并实现装配式建造(详见原专利文件第0152—0165段),大幅度简化建设的环节、提高施工效率并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其幕墙的多层隔热结构还可以用于已建房的保温装修,可到达同样的节能效果并降低成本(见原专利文件的0166、0167段)。
前文(发明内容3)所述的多层空腔结构的组装方式,可进一步完善门窗的隔热功能。与此同时,这种多层隔热结构的门窗还可以通过加强外层板材的强度而达到相应的防盗功能,并通过蒙皮而实现任意所需的外观效果。
前文(发明内容4)所述的各类薄膜隔热结构重量非常轻、造价非常低,除分层连接方式(见发明内容4A)外,其他各类薄膜隔热结构的安装和更换非常方便。它们在高效节能房的普及中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安装在各类已建房的外墙内侧、天花板下侧、门窗内侧、以及地板上不需走人的地方;当其层数达到5层左右、总厚度到达10cm左右,同时房间里在走人的地方安装保温效果与之匹配保温板之后,整房可以节约九成以上的取暖、空调能源(如要达到更高或更低的隔热水平,需调整薄膜隔热结构的层数和厚度)。对要达到高效节能水平的新建房而言,应用这些薄膜结构也是可选方式之一。
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应用上述薄膜隔热结构可以解决严寒、酷热带来的困扰;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些薄膜隔热结构也可以大幅度节约能源、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上述高效节能的双墙结构、多层隔热结构等亦有用武之地。尤其是高效节能的多层隔热结构,可用玻璃或高分子材料等生产;当其层数达到4层左右、总厚度达到10cm左右时,其保温功能达到甚至超过厚度8.5cm的保温棉,可以使整房节约九成以上的取暖、空调能源;其装配式建造可以保持玻璃幕墙的外观特点、达到高效节能目的又大幅度降低建造成本,有望在许多地区成为房屋建造的主流;同时这种多层隔热结构可应用于室内装修,达到同样的隔热效果并通过蒙皮而实现任意所需的外观效果。

Claims (19)

1.一种高效节能房,其特征是:在节能房的多层空腔结构中设置可以阻止多层空腔结构侧面传热的保温棉结构而进一步提高房屋的整体隔热性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房,其特征在于多层空腔结构中设置的可以填充保温棉的木质隔条:
多层空腔结构(91)的一个空腔中横向木隔条(92)与竖向木隔条(93)在空腔周边的螺栓孔(94)处相接,木隔条(92、93)上设连接头(95),连接头(95)与塑料或其他低导热材料的隔条(96)上的连接头相接;将多个塑料或其他低导热材料的隔条(96)的连接头与木隔条(92、93)进行连接,即可形成连续的小框(98);小框(98)中填充保温棉,从而可将多层空腔在四周侧面与外界的热传导降到最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房,其特征在于多层空腔结构中设置可以填充保温棉的塑料或其他低导热材料的隔条:
多层空腔结构(101)的一个空腔中,塑料或其他低导热材料的隔条(102)形成连续的横向框,塑料或其他低导热材料的隔条(103)形成连续的竖向框;横向框与竖向框在空腔周边的螺栓孔(104)处相接;与此同时,隔条(102)的横向框和/或隔条(103)的竖向框在螺栓孔(104)处设圆环,圆环连接到其横向框或竖向框;横向框与竖向框中填充保温棉(5),从而可将多层空腔在四周侧面与外界的热传导降到最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房,其特征在于多层空腔结构中设置有冷热断桥功能的紧固件:
多层空腔结构的外侧面板、内侧面板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外侧紧固板(351)、内侧上紧固板(362)、内侧下紧固板(363);紧固板(351、362)之间通过木块(355)连接在一起;紧固板(351)上的转动件(379)设连接头,紧固板(363)上设转动件(3711),转动件(3711)中设孔,孔中穿过螺杆(3712),螺杆(3712)设连接头;木质或其他低导热材料的连接件(3714)两头分别连接在转动件(379)与螺杆(3712)的连接头上;螺杆(3712)在转动件(3711)的孔两边设螺帽,通过旋转螺帽,可以调节转动件(379、3711)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外侧面板与内侧面板之间错位。
上述紧固件可以形成冷热断桥,进一步提高多层空腔结构的隔热性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房,其特征在于外墙和/或屋面多层块体的内侧设有隔热条:
外墙和/或屋顶左边多层块体(191)、右边多层块体(192)的内侧交界处均设连接头(195),隔热条(216)上设扁孔(2161),棘条(227)的端点设连接件(2271);连接件(2271)可以连在连接头(195)上而将棘条(2271)连接在多层块体(191、192)上;棘条(227)可以穿过扁孔(2161);扁孔(2161)可以扣住棘条,使其只能往外拉而不能内拉,从而可将隔热条(216)固定;
棘条(227)可以与多层块体分开设置或直接连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房,其特征在于节能房屋顶的柱状伸出物处设有防雨板:
柱状物(321)的四周设防雨板(322),屋顶的外侧块体(323)与内侧块体(324)在柱状物(321)的位置开洞;块体(323、324)在相接处上折,并围绕开洞处上折;同时,在块体(323、324)的相接处,块体(323)的上折边(3231)盖住块体(324)的上折边(3241);此外,块体(323)的上折边沿柱状物(321)的上侧面(3211)的方向往上延伸,形成延伸边(3232);延伸边(3232)与上折边(2131)连为一体,越过上折边(3241),在块体(324)一侧位于块体(324)沿开洞的上折边上侧;延伸边(3232)的周边上折,可进一步阻挡上折边(3231)上的雨水流入柱状物四周的缝隙;延伸边(3232)的周边上折部分不与块体(323、324)接触,而留出大的间隙,从而利于排水;
柱状物(321)的防雨板(322)与屋顶块体(323、324)之间通过中间防雨板(331)而连接:防雨板(331)分上侧(341)和下侧(342)两部分;上侧的防雨板(341)与下侧的防雨板(342)连接在一起。
7.一种节能房框架处具备防雨功能的横向隔热块,其特征是:
横向隔热块(231)与连接杆(233)及连接筒(234)相连,连接筒(234)位于连接杆(233)的外周;隔热块的连接杆(233)插入房屋框架连杆(237)的连接筒(235),同时框架连杆(237)的连接筒(235)插入隔热块的连接筒(234);隔热块的连接杆(233)穿过框架连杆(237)的连接筒(235)并在末端设螺纹和螺帽(236)或插销等其他阻挡件,从而将隔热块的连接杆(233)与连接筒(234)固定在框架连杆(237)的连接筒(235)上;框架连杆(237)房屋框架的横向部分(238)。
8.一种节能房框架的横向隔热块处的防雨结构,其特征如下:
房屋框架的横向部分(271)的外侧安装隔热块(272);框架(271)上侧的外墙多层块体(273)、下侧的外墙多层块体(274)均可在室内分别插入连接杆(275、276),并通过其端点的垫片、螺帽固定;;块体(273)的外侧下沿设突出边(2731),同时/或将块体(273)的下侧设为向外倾斜,并使块体(273)的外侧超越框架(271)的位置,从而使雨水就无法从块体(273)的外侧流到框架(271)上;与此同时,块体(274)的内侧上沿设突出边(2741),同时/或者将块体(274)的上侧设为向外倾斜,并使块体(274)的位置超越框架(271),与块体(273)对齐,从而使雨水从块体(273)流到块体(274)的外侧,避免流入室内;
以上防雨结构还可用如下另一种更利于隔热的结构替代:
在房屋框架的横向部分(291)上侧的外墙多层块体(292)上沿横向隔热块(293)设防雨板(294),这样雨水就不会流入隔热块(293)与块体(292)之间的间隙;与此同时,在隔热块(293)上部的边缘处设置双凹槽(295、296),双凹槽中安装弹性胶条(297)或其他弹性材料,弹性胶条(297)或其他弹性材料的上部设突起(2971);突起(2971)的高度比防雨板(294)的下沿高;安装后,防雨板(294)的下沿越过突起(2971),突起(2971)恢复原状;由于突起(291)高于防雨板(294)的下沿,雨水无法越过突起(291)进入隔热块(293)的内侧;
隔热块(293)上方的外墙多层块体上所安装的防雨板,其连接可用折弯的方式;折弯可为上折式或下折式;在上折式中,房屋横向框架上侧的多层块体(301)的外层(3011)在略高于横向隔热块的高度向外折,形成横向隔热块上方的防雨板(294);在块体(301)的外层处低于防雨板(294)的地方设下部外层板(3021),外层板(3021)延伸到块体(301)的底端;
在下折式中,房屋横向框架上侧的多层块体(311)的外层在略高于横向隔热块的高度切割,形成上部外层板(3111,并使切割面向外倾斜;在块体(311)的外层处低于上部外层板的地方设下部外层板(3121),外层板(3121)的顶端与上部外层板(3111)的倾斜面吻合,同时向外折,形成防雨板(294);外层板(3121)的下部延伸到块体(311)的底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雨结构,块体(273)的上部连接杆(275)、块体(274)的下部连接杆(276)的防雨盖结构为:
上部连接杆上设有中间防雨盖(281)、上边防雨盖(282),下部连接杆上设有下边防雨盖(283);上部连接杆的下段设孔(284)或增设若干孔,防雨盖(281)在上部连接杆的下段孔的位置相应设孔;安装后防雨盖(281)盖在上部连接杆的下段,并由扎带等分别通过孔(284)或多孔而固定;上部连接杆的上边向右延伸并在端点设孔(285),上边防雨盖(282)包住上部连接杆向右延伸的部分并在孔(285)的位置设孔,同时在孔(285)位置的左边设突起(2821);安装后上边防雨盖(282)夹住上部连接杆,并由扎带等通过孔(285)而固定;;下部连接杆上设孔(286)或增设若干孔,下边防雨盖(283)在下部连接杆孔的位置相应设孔;下部连接杆的下边向右延伸并在端点设孔(287),防雨盖(283)包住下部连接杆向右延伸的部分并在孔(287)的位置设孔,同时在孔(287)位置的左边设突起(2831);安装后防雨盖(283)夹住下部连接杆,并由扎带等分别通过孔(287)、孔(286)而固定;
作为替代方案,中间防雨盖(281)、上边防雨盖(282)、下边防雨盖(283)中的一个或多个还可用扣、粘、焊、嵌、铆、螺栓连接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固定在连杆上。
10.一种节能房框架处具备防雨功能的竖向隔热块:
在除房屋转角处以外的位置,竖向隔热块(241)连接在房屋框架的竖向部分;竖向隔热块(241)与房屋框架的连杆(243)的连接方式和权利要求8中所述横向隔热块(231)与房屋框架连杆(237)的连接方式相同:竖向隔热块(241)上设连接筒和连接杆,房屋框架的连接杆(243)上设连接筒;其连接筒互相插接,同时隔热块的连接杆穿过房屋框架的连接筒并在末端设螺纹和螺帽或插销等其他阻挡件;
在房屋的转角处,竖向隔热块(251)连接在房屋转角处框架的竖向部分(252)中;若房屋的转角为直角,房屋框架的连杆(253)上的连接筒与房屋立面之间的角度设其一半,隔热块(251)上的连接杆和连接筒亦相应设其一半角度,二者方向一致;如转角不是直角,连杆(253)上的连接筒、隔热块(251)上的连接杆和连接筒与房屋立面之间的角度有相应调整,但连杆(253)上的连接筒和隔热块(251)上的连接杆、连接筒保持方向一致,从而使隔热块(251)上的连接杆可以随隔热块(251)推入房屋框架的连杆(253)上的连接筒并通过螺帽或插销等其他阻挡件而固定,同时连杆(253)上的连接筒插入隔热块(251)上的连接筒,使隔热块(251)牢固地安装在连杆(253)上。
11.一种用于建筑保温的薄膜隔热结构,其特征是薄膜隔热结构有如下一种或多种连接方式:
分层连接、手工粘焊成型的块形连接、直接成型的块形连接、平边叠加的块形连接、直边叠加的块形连接、网状连接的块形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膜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薄膜隔热结构的分层连接方式:
螺杆(111)安装在建筑外墙的内侧和/或天花板的下侧,十字连接件(112)的中心有圆孔(113),四个端点有用于连接薄膜隔条的连接件(114);圆孔(113)中设泡沫聚苯乙烯等保温材料所制造的圆环(115),其中心设直径与螺杆(111)相配的孔,以便插入螺杆(111);
外墙内侧和/或天花板下侧的第一层大块薄膜在螺杆(111)处开孔并插入螺杆(111);相邻的薄膜加以连接;圆环(115)插入螺杆(111),连接件(112)的圆孔(113)套在圆环(115)上;薄膜隔条通过连接件(114)连接在每两个相邻的螺杆(111)之间;
薄膜结构设多层,第二层和其他各层的大块薄膜、圆环、十字连接件、薄膜隔条等的连接方式与第一层相同;在最外层,螺杆(111)上装有塑料或其他低导热材料的垫片,垫片的直径大于圆孔(113);螺杆(111)的端点装有螺帽,螺帽上装有保温盖;
在分层连接方式中,十字形连接件还可用三角形或星形代替,可减少或增加其端点的数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膜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薄膜隔热结构直接成型块的形连接方式:
直接成型的多层薄膜结构(121)中有上层(122)、下层(123)、左侧面(124)、右侧面(125),以及多个中间层(126、127、128)等;多层结构(121)切割成段并且每一段的两边沿切割线焊接起来;每一段的外层(122)上打孔,贯穿中间层(126、127、128)等,但不贯穿外层(123);同时在外层(122)的打孔处设有可以封闭的充气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膜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薄膜隔热结构手工粘焊成型的块形连接方式:
成段的筒状薄膜撑开成大方框(131);在方框(131)内宽度与之相当的多层单片薄膜(132)的两边(1321、1322)分别焊接或胶接在方框(131)的左右侧面(133、134)上;其焊接点位于薄膜(132)与侧面连接处的端点和中间若干点;方框(131)在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薄膜(132);另有两块薄膜分别与方框(131)的前后边缘超出薄膜(132)的部分有连续、不留间隙的焊接或胶接;方框(131)形成一个六面密封的多层薄膜隔热结构,其表层打孔,打孔处设可以封闭的充气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膜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薄膜隔热结构平边叠加的块形连接方式:
在模具中形成的薄膜盒状体(141)的两边有凸面(142),一个侧面有气管(143);用同样的方式生产的薄膜盒状体(144)的两边有凸面(145),一个侧面有气管(146);两盒状体(141、144)相邻的凸面(142、145)焊接在一起,将两盒状体(141、444)连为一体;多层薄膜隔热结构由多个焊接成一体的盒状体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膜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薄膜隔热结构直边叠加的块形连接方式:
在模具中形成的薄膜半盒状体(151)上有凸面(152)和边(153);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形状相同的模具中形成的薄膜半盒状体(154)上有凸面(155)和边(156);两半盒状体(151)和(154)的边(153、156)熔接在一起,形成内部充满气体的密封体(167),其两边分别有凸面(152、155);与这种结构相同的密封体(168)的两边有凸面(169);两密封体(167、168)相邻的凸面(155、169)焊接在一起,将两密封体(167、168)连为一体;
多层薄膜隔热结构由多个用这种方式焊接成一体的密封体构成;这个多层隔热结构在最外层打孔,贯穿除最外层之外的所有各层,并在打孔处设可以封闭的充气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膜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薄膜隔热结构网状连接的块形连接方式;这种连接方式可用以下三角形剖面结构、平直剖面结构、筒状薄膜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三角形剖面结构中,多层薄膜(171、172、173、174)等沿横向连接线(1711、1712、1713、1714)等及(1721、1722、1723、1724)等进行熔接或胶接;各层薄膜与连接线垂直的方向留出边(175);边(175)也沿外侧熔接或胶接在一起,同时其熔接或胶接线与最外侧的连接线(1711、1721)等相连,形成封闭;最外层薄膜打孔,贯穿除最外层以外的各层薄膜;在最外层薄膜的打孔处设有可以封闭的充气孔;充气以后薄膜(171、172、173、174)
之间被空气隔开距离;各层的边(175)连接在一起,充气后其边的剖面接近三角形;
在平直剖面结构中,,各单层薄膜(171、172、173、174)等除最外和最里层以外,中间均用双层薄膜代替;各层薄膜沿连接线(1711、1712、1713、1714)等进行熔接或胶接;薄膜的边(175)成对熔接或胶接;充气后边的剖面相对平直;
在筒状薄膜结构中,筒状薄膜折成双层,各双层薄膜沿横向连接线(1711、1712、1713、1714)等焊接;两头最外侧的横向连接线延伸并贯穿薄膜的宽度,将筒状薄膜封闭起来;同时省去边(175)的焊接。
18.一种节能房多层隔热块体上可以互相搭接的防雨板,其特征是:
在外墙和/或屋面,多层隔热块体(21、22)位于上排,多层隔热块体(23、24)位于下排,各块体的左右两边分别设防雨板(35)、防雨板(36),各块体的下边设防雨板(57);各块体安装以后,块体(22)的防雨板(35)顶在块体(21)的防雨板(36)内侧;上排各块体左右的防雨板互相搭接;下排块体(23、24)及同排其他块体左右的防雨板同样搭接起来;与此同时,块体(23)的上沿或上沿的防雨板顶在块体(21)下沿的防雨板(57)的内侧,并且块体(23、24)同排的所有其他块体的上沿或上沿防雨板均顶在上排块体下沿防雨板的内侧;此外,上排防雨板(36)的下部外折,包住下排防雨板(36)的上部;上排防雨板(35)则不外折,与下排防雨板(35)对齐;
各多层块体下边的防雨板(57)在块体的下侧另行安装,或由块体的外层延伸而成;在外层延伸的方式中,可用如下三种上、下块体搭接类型中的一种或多种:
外层的底部通制成外折的防雨板而使上、下块体搭接,
各块体的下部设为宽于上部而使上、下块体搭接,
各块体进行倾斜安装而使上、下块体搭接。
19.一种节能房中具备冷热断桥功能的转接结构,其特征是:
在门窗的外框处,门窗的外框(1)与外墙(2)之间通过木材或其他低导热材料制造的连杆(3)和连接块(4、5)而连接起来;连接块(4)与外墙之间通过外墙和/或房屋框架上的的连接件加以牢固的连接,连接块(4)与连杆(3)之间进行牢固的连接;连接块(5)与门窗的外框(1)及连杆(3)之间进行牢固的连接;
门窗的外框(1)与外墙(2)之间形成一条用木材或其他低导热材料所制成的导热必经路径,其长度可以在设计时调整、足以达到所需的隔热功能;
这种具有冷热断桥功能的转接结构除了可以安装在门窗的外框与外墙之间,还可以同时或仅安装在双墙夹保温层结构外墙的轻质材料内层墙壁与地板和/或天花板之间。
CN202010324342.4A 2019-04-23 2020-04-22 一种高效节能房 Pending CN1114562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26343X 2019-04-23
CN201910326343.XA CN109972751A (zh) 2019-04-23 2019-04-23 一种高效节能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56261A true CN111456261A (zh) 2020-07-28

Family

ID=6708579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26343.XA Pending CN109972751A (zh) 2019-04-23 2019-04-23 一种高效节能房
CN202010324342.4A Pending CN111456261A (zh) 2019-04-23 2020-04-22 一种高效节能房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26343.XA Pending CN109972751A (zh) 2019-04-23 2019-04-23 一种高效节能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05237A1 (zh)
CN (2) CN109972751A (zh)
WO (1) WO20202162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2751A (zh) * 2019-04-23 2019-07-05 蒋卫国 一种高效节能房
CN114775820B (zh) * 2022-04-22 2023-07-14 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结构
CN116576340B (zh) * 2023-07-11 2023-09-12 河北海润管道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防腐保温管道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126068U (zh) * 2014-09-19 2015-01-28 江西省辉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窗台外保温结构
CN105507432A (zh) * 2016-01-04 2016-04-20 蒋卫国 一种节能房及节能幕墙、装饰墙、粉刷墙
CN106121131A (zh) * 2016-08-23 2016-11-16 蒋卫国 一种节能阳光板
US10202759B2 (en) * 2017-05-19 2019-02-12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Dynamic, fire-resistance-rated thermally insulating and sealing system having a F-rating of 120 min for use with curtain wall structures
CN207296732U (zh) * 2017-07-28 2018-05-01 河北三山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门窗保温连接结构
CN208329255U (zh) * 2018-04-05 2019-01-04 深圳市中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防潮保温建筑墙体
CN109972751A (zh) * 2019-04-23 2019-07-05 蒋卫国 一种高效节能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05237A1 (en) 2022-06-30
CN109972751A (zh) 2019-07-05
WO2020216266A1 (zh) 2020-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53497B2 (en) Board with pre-applied sealing material
CN111456261A (zh) 一种高效节能房
CN102661015B (zh) 一种单层防水卷材屋面的施工方法
JPH06264543A (ja) ハニカムカーテンウォールおよび該ハニカムカーテンウォールに用いるハニカムパネル
CN108252427A (zh) 一种一体化装配式保温外墙
JP3685496B2 (ja) 両面断熱コンクリート壁構造
JP3026419B2 (ja) 壁パネルおよび外壁構造
US7627993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odesic sphere construction
CN216892983U (zh) 一种发泡陶瓷单面复合板墙体
CN214994765U (zh) 一种用于近零能耗幕墙围护系统连接处的密封结构
CN219753773U (zh) 一种轻型钢骨架一体化外挂墙板
CN221031094U (zh) 一种保温结构装饰一体化系统
JP2930338B2 (ja) 建築用パネル
CN114351935A (zh) 线桁大幅真空板及其装配方法
US4520796A (en) Lightweight solar collector
CN214785303U (zh) 一种装配式节能墙体
JPS6345463Y2 (zh)
CN210713445U (zh) 一种冷弯薄壁轻型钢结构别墅屋脊结构
JPH09324502A (ja) 建築用断熱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510889Y2 (ja) 組立式屋根構造
TWM477479U (zh) 牆面結構
CN117996330A (zh) 电化学储能集装箱
CN113293901A (zh) 一种复合墙板及其近零能耗装配式幕墙围护系统
JPH0640246Y2 (ja) 断熱板の張設構造
RU99505U1 (ru) Каркасная панель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