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翼子板安装总成及支撑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翼子板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翼子板安装总成及支撑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的日益普及,对汽车等车辆的造型要求也越来越高。翼子板作为汽车的外覆盖件,具有体现汽车造型特征、保护车身内部结构免受外界侵蚀、提供前保险杠与前大灯等零部件安装支撑点的作用。翼子板传统的安装总成中,由于翼子板与前保险杠的分缝靠近车身头部,从而导致翼子板的前端的安装强度薄弱,长时间使用会出现翼子板的前端变形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翼子板的前端安装强度薄弱,长时间使用会出现翼子板的前端变形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辆、翼子板安装总成及支撑组件。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撑组件,包括:
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能够与上端梁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翼子板的前端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
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所述第一支撑件靠近车身头部设置,所述第二支撑件能够贴合于所述翼子板的前端设置,且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能够与所述上端梁的连接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另一侧设有用于与所述翼子板的前端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上述实施例的支撑组件,利用第一支撑件将翼子板的前端与上端梁进行连接,从而能够为翼子板的前端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同时,将第二支撑件贴合翼子板的前端,将第二支撑件的一侧与上端梁的连接支架进行连接,将第二支撑件的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部与翼子板的前端连接,从而也能够为翼子板的前端提供一定的支撑力,进而提高翼子板的前端的安装强度、刚度和可靠性,长时间的使用后翼子板的前端也不会发生变形,使得翼子板的前端能够可靠、准确的与发动机罩、前保险杠和前大灯之间进行装配,不会影响车辆的外观质量和相关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并能够与所述翼子板的前端贴合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另一端并能够与所述上端梁贴合设置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所述第一连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在竖直安装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在竖直安装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错开或部分重叠,且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车身头部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设有能够与所述上端梁的连接支架贴合设置的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设有用于与所述上端梁的连接支架连接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另一侧的第二连接孔,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均能够与紧固件紧固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还设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支撑件的一端用于与前端框架连接,所述第三支撑件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的第四连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件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前端框架贴合设置的第一贴合体,所述第一贴合体设有用于与前端框架连接的第五连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件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贴合设置的第二贴合体,所述第二贴合体设有所述第四连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件靠近车身头部的一侧设有用于供前大灯安装的避让部。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翼子板安装总成,包括翼子板及所述的支撑组件,所述翼子板的前端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
上述实施例的翼子板安装总成,进行翼子板的安装时,利用第一支撑件将翼子板的前端与上端梁进行连接,从而能够为翼子板的前端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同时,将第二支撑件贴合翼子板的前端,将第二支撑件的一侧与上端梁的连接支架进行连接,将第二支撑件的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部与翼子板的前端连接,从而也能够为翼子板的前端提供一定的支撑力,进而提高翼子板的前端的安装强度、刚度和可靠性,长时间的使用后翼子板的前端也不会发生变形,使得翼子板的前端能够可靠、准确的与发动机罩、前保险杠和前大灯之间进行装配,不会影响车辆的外观质量和相关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支撑组件或所述的翼子板安装总成。
上述实施例的车辆,进行翼子板的安装时,利用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配合为翼子板的前端提供一定的支撑力,进而提高翼子板的前端的安装强度、刚度和可靠性,长时间的使用后翼子板的前端也不会发生变形,使得翼子板的前端能够可靠、准确的与发动机罩、前保险杠和前大灯之间进行装配,不会影响车辆的外观质量和相关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翼子板安装总成的局部放大图;
图2为图1的翼子板安装总成的第一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翼子板安装总成的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翼子板安装总成的第三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翼子板,110、前端,200、第一支撑件,210、第一连接部,220、第一支撑板,230、第一连接板,240、第二连接板,250、第一加强筋,260、第一翻边,300、上端梁,400、第二支撑件,410、第二连接部,420、第三连接部,430、第二支撑板,440、第三连接板,441、第一连接孔,450、第二加强筋,460、第二翻边,500、连接支架,600、第三支撑件,610、第四连接部,620、第五连接部,630、第一贴合体,640、第二贴合体,650、避让部,660、第三加强筋,670、第三翻边,700、前端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还应当理解的是,在解释元件的连接关系或位置关系时,尽管没有明确描述,但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解释为包括误差范围,该误差范围应当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确定的特定值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例如,“大约”、“近似”或“基本上”可以意味着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在此不作限定。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200及第二支撑件400。如此,利用第一支撑件200和第二支撑件400配合形成的支撑结构对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进行支撑,从而能够提高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安装强度,能够避免长时间使用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发生变形的问题。
具体地,第一支撑件200的一端能够与上端梁300连接,第一支撑件200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0;第二支撑件400相对第一支撑件200靠近车身头部设置,第二支撑件400能够贴合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设置,且第二支撑件400的一侧能够与上端梁300的连接支架500连接,第二支撑件400的另一侧设有用于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连接的第二连接部410。如此,利用第一支撑件200将翼子板100的前端110与上端梁300进行连接,从而能够为翼子板100的前端110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同时,将第二支撑件400贴合翼子板100的前端110,将第二支撑件400的一侧与上端梁300的连接支架500进行连接,将第二支撑件400的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部410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连接,从而也能够为翼子板100的前端110提供一定的支撑力,进而提高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安装强度、刚度和可靠性,长时间的使用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也不会发生变形,使得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能够可靠、准确的与发动机罩、前保险杠和前大灯之间进行装配,不会影响车辆的外观质量和相关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翼子板100的前端110是指翼子板100安装在车身上后翼子板100靠近车身头部(如图1的A方向所示)的区域。第一支撑件200与上端梁300的连接,可以通过焊接、螺接等方式实现,只需实现稳定、可靠的安装即可。第二支撑件400与上端梁300的连接支架500的连接,可以通过焊接、螺接、铆接等方式实现,只需实现稳定、可靠的安装即可。第一支撑件200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200的另一端,可以是指相对的两端,也可以是指两个不同的端部。第二支撑件400的一侧与第二支撑件400的另一侧,可以是指相对的两侧,也可以是指两个不同的侧边。
第一连接部210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连接,可以通过螺接的方式实现,便于拆装,操作简单,安装效率高。例如,第一连接部210设置为第一通孔(未标注),在翼子板100的对应位置开设第二通孔(未标注),螺栓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后与螺母配合,通过旋紧螺母从而可靠、稳定的实现第一支撑件200与翼子板100的连接。还可以在第一通孔的内壁和第二通孔的内壁均设置相应的内螺纹,螺栓或螺柱拧紧即可实现第一支撑件200与翼子板100的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0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连接,还可以采用现有的例如卡接或铆接等方式实现,只需满足实现稳定、可靠的连接固定即可。
第二连接部410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连接,也可以通过螺接的方式实现,便于拆装,操作简单,安装效率高。例如,第二连接部410设置为第三通孔(未标注),在翼子板100的对应位置开设第四通孔(未标注),螺栓穿过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后与螺母配合,通过旋紧螺母从而可靠、稳定的实现第二支撑件400与翼子板100的连接。还可以在第三通孔的内壁和第四通孔的内壁均设置相应的内螺纹,螺栓或螺柱拧紧即可实现第二支撑件400与翼子板100的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410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连接,还可以采用现有的例如卡接或铆接等方式实现,只需满足实现稳定、可靠的连接固定即可。
第一支撑件200可以设置为杆状、板状或柱状,只需满足能够对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进行稳定、可靠的支撑即可。
结合图1及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00包括第一支撑板220、设置于第一支撑板220的一端并能够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贴合设置的第一连接板230、及设置于第二支撑板的另一端并能够与上端梁300贴合设置的第二连接板240。第一连接板230上设有第一连接部210。如此,进行安装时,使得第一连接板230的表面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表面贴合,增大了第一连接板230与翼子板100的接触面积,再利用第一连接部210使得第一连接板230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能够实现稳定、可靠的连接;使得第二连接板240的表面与上端梁300的表面贴合,增大了第二连接板240与上端梁300的接触面积,再通过焊接或螺接等方式使得第二连接板240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能够实现稳定、可靠的连接,进而通过第一支撑板220对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进行稳定、可靠的支撑,提高了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安装强度和刚度。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板230在竖直安装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二连接板240在竖直安装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错开或部分重叠。如此,使得第一连接板230与翼子板100的安装及第二连接板240与上端梁300的安装不会相互影响,便于第一支撑件200的安装固定,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安装效率。且第一连接板230相对第二连接板240靠近车身头部设置。如此,使得第一连接板230与翼子板100的连接部位靠近车身头部,使得第一支撑件200能够更好的对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进行支撑,使得翼子板100的前端110具有足够的安装强度和刚度;也使得第二连接板240能够与上端梁300的最前端110通过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连接可靠。其中,第一连接板230的投影与第二连接板240的投影的重叠程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进行调整,只需满足使得第一连接板230与翼子板100的安装及第二连接板240与上端梁300的安装不会相互影响即可。竖直安装方向上的投影是指第一支撑件200安装固定后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220设有第一加强筋250。如此,利用第一加强筋250能够提高第一支撑板220的支撑刚度和支撑强度,使得第一支撑板220能够更好的对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进行支撑。其中,第一加强筋250可以从第一支撑板220的一端延伸至第一支撑板220的另一端,对第一支撑板220的强度和刚度的提升效果好。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220的侧边设有第一翻边260。如此,利用第一翻边260能够提高第一支撑板220的支撑刚度和支撑强度,使得第一支撑板220能够更好的对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进行支撑。其中,第一翻边260可以从第一支撑板220的一端延伸至第一支撑板220的另一端,对第一支撑板220的强度和刚度的提升效果好;在第一支撑板220的两个侧边均可以设置第一翻边260。
如图2所示,当然,可以在第一支撑板220上同时设置第一加强筋250和第一翻边260,对第一支撑板220的支撑强度和支撑刚度的提升效果更好。
第二支撑件400可以设置为板状或条状,只需满足能够对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进行稳定、可靠的支撑即可。第二连接部410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连接,也可以通过螺接的方式实现,便于拆装,操作简单,安装效率高。例如,第二连接部410设置为第三通孔,在翼子板100的对应位置开设第四通孔,螺栓穿过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后与螺母配合,通过旋紧螺母从而可靠、稳定的实现第二支撑件400与翼子板100的连接。还可以在第三通孔的内壁和第四通孔的内壁均设置相应的内螺纹,螺栓或螺柱拧紧即可实现第二支撑件400与翼子板100的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410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连接,还可以采用现有的例如卡接或铆接等方式实现,只需满足实现稳定、可靠的连接固定即可。
结合图1及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400包括第二支撑板430,第二支撑板430的一侧设有能够与上端梁300的连接支架500贴合设置的第三连接板440,第三连接板440设有用于与上端梁300的连接支架500连接的第一连接孔441,第二连接部410包括设置于第二支撑板430的另一侧的第二连接孔(未标注),且第一连接孔441和第二连接孔均能够与紧固件紧固配合。如此,将第二支撑板430的表面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表面贴合,将第三连接板440的表面与上端梁300的连接支架500的表面相贴合,再利用紧固件分别与第一连接孔441和第二连接孔的紧固配合,从而能够将第二支撑板430与上端梁300的连接支架500进行连接,并能够利用第二支撑板430对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进行支撑。其中,第二支撑板430的表面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表面贴合,增大了第二支撑板430对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接触面积,对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支撑效果更好,能够有效的提升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强度和刚度;第三连接板440的表面与上端梁300的连接支架500的表面相贴合,增大了第三连接板440与连接支架500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第二支撑板430能够与连接支架500实现更加稳定、可靠的连接。紧固件可以设置为插销、螺钉、螺栓或螺柱等连接元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孔441和第二连接孔中至少有一个设置为螺纹孔,紧固件设置为螺栓或螺柱。如此,利用螺栓或螺柱与螺纹孔的螺纹配合,能够稳定、可靠的实现第二支撑板430与安装支架和翼子板100的连接,操作简单、方便。其中,第三连接板440与上端梁300的连接支架500通过螺栓或螺柱与螺纹孔的螺纹配合进行连接时,有利于对翼子板100安装后的间隙面差进行灵活的调节。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在第一连接孔441或第二连接孔内预埋螺母实现螺纹连接配合。同时,当紧固件为双头螺柱时,利用双头螺柱还可以使得第二支撑板430和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安装点、与前保险杠和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安装点重合,从而简化了安装结构,优化了安装空间。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430设有第二加强筋450。如此,利用第二加强筋450能够提高第二支撑板430的支撑刚度和支撑强度,使得第二撑板能够更好的对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进行支撑。其中,第二加强筋450可以从第二支撑板430的一侧延伸至第二支撑板430的另一侧,对第二支撑板430的强度和刚度的提升效果好。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430的侧边设有第二翻边460。如此,利用第二翻边460能够提高第二支撑板430的支撑刚度和支撑强度,使得第二支撑板430能够更好的对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进行支撑。其中,第二翻边460可以从第二支撑板430的一侧延伸至第二支撑板430的另一侧,对第二支撑板430的强度和刚度的提升效果好;在第二支撑板430的两个侧边均可以设置第二翻边460。
如图3所示,当然,可以在第二支撑板430上同时设置第二加强筋450和第二翻边460,对第二支撑板430的支撑强度和支撑刚度的提升效果更好。
结合图1及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三支撑件600。第二支撑件400还设有第三连接部420,第三支撑件600的一端用于与前端框架700连接,第三支撑件600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第三连接部420连接的第四连接部610。如此,通过第三支撑件600将第二支撑件400与前端框架700进行连接,使得第三支撑件600对第二支撑件400进行支撑,提升了第二支撑件400的支撑强度和支撑刚度;也能利用第一支撑件200、第二支撑件400及第三支撑件600配合形成的支撑结构对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进行更加稳定、可靠的支撑,进一步提高了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安装强度、刚度和可靠性,使得翼子板100的前端110在长时间的使用也不会发生变形。其中,第三连接部420可以靠近第二连接部410,使得第三连接部420与第二支撑件400的一侧之间留有足够大的间距,使得第三支撑件600能够对第二支撑件400的远端进行支撑,支撑效果更好。第二支撑件400的远端是指第二支撑件400靠近车身头部的一端。第一支撑件200、第二支撑件400及第三支撑件600三者的配合,能够形成近似三角形的支撑结构,使得翼子板100的前端110受力均衡,支撑效果好,强度和刚度高。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三支撑件600的一端与前端框架700的连接,可以通过卡接、插接、螺接、铆接的方式实现,只需满足能够将第三支撑件600与前端框架700进行稳定、可靠的连接即可。第三连接部420与第四连接部610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卡接、插接、螺接、铆接的方式实现,只需满足能够将第三支撑件600与第二支撑件400进行稳定、可靠的连接即可;例如,可以将第三连接部420和第四连接部610均设置为螺纹孔,利用螺栓与两个螺纹孔的螺纹配合从而实现第三支撑件600与第二支撑件400的连接,结构简单,便于拆装;也可以将第三连接部420和第四连接部610均设置为通孔,在通孔内压铆螺母,再利用相应型号的螺栓与压铆螺母进行螺纹连接,也可实现第三支撑件600与第二支撑件400的连接。第三支撑件600可以设置为杆状、板状或柱状,只需满足能够对第二支撑件400进行稳定、可靠的支撑即可。可以对第三支撑件600进行防腐处理,延长使用寿命,使用时可以预先将第三支撑件600与第二支撑件400进行预先连接固定。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支撑件600的一端设有用于与前端框架700贴合设置的第一贴合体630,第一贴合体630设有用于与前端框架700连接的第五连接部620。如此,将第一贴合体630的表面与前端框架700的表面进行贴合设置,增大了第三支撑件600与前端框架700的接触面积,再利用第五连接部620使得第一贴合体630与前端框架700实现稳定、可靠的连接固定,进而使得第三支撑件600与前端框架700实现稳定、可靠的连接固定。其中,第一贴合体630可以设置为片状或板状,第一贴合体630的轮廓形状可以与前端框架700的轮廓形状相配合,只需满足能够使得第一贴合体630的一个表面能够贴合设置在前端框架700的表面上即可。第一贴合体630优选为与第三支撑件600一体成型,方便生产,节省生产成本。
第五连接部620与前端框架700的连接,可以通过螺接的方式实现,便于拆装,操作简单,安装效率高。例如,第五连接部620设置为第五通孔(未标注),在前端框架700的对应位置开设第六通孔(未图示),螺栓(未标注)穿过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后与螺母配合,通过旋紧螺母(未标注)从而可靠、稳定的实现第三支撑件600与前端框架700的连接。还可以在第五通孔的内壁和第六通孔的内壁均设置相应的内螺纹,螺栓或螺柱拧紧即可实现第三支撑件600与前端框架700的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五连接部620与前端框架700的连接,还可以采用现有的例如卡接或铆接等方式实现,只需满足实现稳定、可靠的连接固定即可。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支撑件600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第二支撑件400贴合设置的第二贴合体640,第二贴合体640设有第四连接部610。如此,将第二贴合体640的表面与第二支撑件400的表面(例如第二支撑板430的侧面)进行贴合设置,增大了第三支撑件600与第二支撑件400的接触面积,再利用第四连接部610与第三连接部420的连接,使得第二贴合体640与第二支撑件400实现稳定、可靠的连接固定,进而使得第三支撑件600与第二支撑件400实现稳定、可靠的连接固定。其中,第二贴合体640可以设置为片状或板状,只需满足能够使得第二贴合体640的一个表面能够贴合设置在第二支撑件400的表面上即可。第二贴合体640优选为与第三支撑件600一体成型,方便生产,节省生产成本。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支撑件600靠近车身头部的一侧设有用于供前大灯安装的避让部650。如此,利用避让部650使得前大灯的安装不会受到干涉,保证前大灯安装的便捷性。可以将第三支撑件600靠近车身头部的一侧的轮廓设置为“S”形,从而使得前大灯能够安装在凹陷处,使得第三支撑件600的安装不会与前大灯的安装发生抵触干涉。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支撑件600设有第三加强筋660。如此,利用第三加强筋660能够提高第三支撑件600的支撑刚度和支撑强度,使得第三撑件能够更好的对第二支撑件400进行支撑。其中,第三加强筋660可以从第三支撑件600的一侧延伸至第三支撑件600的另一侧,对第三支撑件600的强度和刚度的提升效果好。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支撑件600的侧边设有第三翻边670。如此,利用第三翻边670能够提高第三支撑件600的支撑刚度和支撑强度,使得第三支撑件600能够更好的对第二支撑件400进行支撑。其中,第三翻边670可以从第三支撑件600的一端延伸至第三支撑件600的另一端,对第三支撑件600的强度和刚度的提升效果好;在第三支撑件600的两个侧边均可以设置第三翻边670。
如图4所示,当然,还可以在第三支撑件600上同时设置第三加强筋660和第三翻边670,对第三支撑件600的支撑强度和支撑刚度的提升效果更好。此时,第三支撑件600的截面形状可以设置为“W”形,能够对第三支撑件600的支撑强度和支撑刚度进行很好的提升。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翼子板安装总成,包括翼子板100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支撑组件,翼子板100的前端110与支撑组件连接。
上述实施例的翼子板安装总成,进行翼子板100的安装时,利用第一支撑件200将翼子板100的前端110与上端梁300进行连接,从而能够为翼子板100的前端110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同时,将第二支撑件400贴合翼子板100的前端110,将第二支撑件400的一侧与上端梁300的连接支架500进行连接,将第二支撑件400的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部410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连接,从而也能够为翼子板100的前端110提供一定的支撑力,进而提高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安装强度、刚度和可靠性,长时间的使用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也不会发生变形,使得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能够可靠、准确的与发动机罩、前保险杠和前大灯之间进行装配,不会影响车辆的外观质量和相关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支撑组件或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翼子板100安装总成。
上述实施例的车辆,进行翼子板100的安装时,利用第一支撑件200和第二支撑件400的配合为翼子板100的前端110提供一定的支撑力,进而提高翼子板100的前端110的安装强度、刚度和可靠性,长时间的使用后翼子板100的前端110也不会发生变形,使得翼子板100的前端110能够可靠、准确的与发动机罩、前保险杠和前大灯之间进行装配,不会影响车辆的外观质量和相关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