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18193A - 信号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信号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18193A
CN111418193A CN201780097123.3A CN201780097123A CN111418193A CN 111418193 A CN111418193 A CN 111418193A CN 201780097123 A CN201780097123 A CN 201780097123A CN 111418193 A CN111418193 A CN 1114181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stub
pulse
rectangular wave
transmiss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712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18193B (zh
Inventor
桑原崇
大和田哲
板仓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4181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181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181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181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04Control of transmission; Equali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8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25/0286Provision of wave shaping within the driv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2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with invariable factor of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78Arrangements for impedanc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343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28Arrangements for spectral shaping;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ignals with specified spectral properties
    • H04L25/03834Arrangements for spectral shaping;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ignals with specified spectral properties using pulse shaping
    • H04L25/0384Design of pulse shap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1Filters for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01P1/203Strip line filters
    • H01P1/2039Galvanic coupling between Input/Outpu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8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for linking dissimilar lines o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Logic Circuits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发送部(10)具有数字信号源(11)和脉冲生成电路(14)。数字信号源(11)产生矩形波信号。脉冲生成电路(14)由短路短截线(141)和开路短截线(142)构成,生成与矩形波信号对应的脉冲信号。在接收部(30)中,经由损耗性传输路径(20)接收来自发送部(10)的脉冲信号。具有迟滞功能的比较电路(32)将接收到的脉冲信号转换成矩形波信号。

Description

信号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金属线这样的损耗性传输路径的信号传输系统,特别是改善其通信特性。
背景技术
在使用缆线或印刷基板布线等损耗性传输路径的信号传输中,高频率区域的传输路径损耗显著,因此,接收端的波形振幅减小或接收波形失真等特性劣化成为课题。在产生这种问题的情况下,当在接收侧判定所发送的数据的1/0(例如电压的高电平/低电平)时,受到传输路径的损耗的影响而在接收端无法进行判别,或者引起判别错误(比特错误),由此信号传输的可靠性降低。
传输路径的表皮效应和介电损耗具有依赖于传输信号的频率的损耗量,因此,导致接收端的波形失真和抖动(时间轴误差)的增加,成为通信质量劣化的要因。表皮效应是如下现象:在频率比较高的交流电流流过导体时,电流密度在导体的表面较高,从表面朝向内部而变低,频率越高,则表皮效应的影响越增加,是导体损耗的原因之一。此外,介电损耗是如下现象:在对电介质施加交流电场时,在电介质中电能作为热能而损耗,具有在高频区域中较大的倾向。与这种依赖于频率的损耗相伴的抖动依赖于通信中使用的数字信号的比特串,因此,被称作数据相关抖动(DDJ:Data Dependent Jitter)。
作为用于抑制这种数据相关抖动的现有技术,公知有配置于接收部的均衡器和配置于发送部的预加重。均衡器(equalizer)是数据传输中使用的信号调节(信号调整)技术之一,是如下的补偿电路:为了对传输信号的频率特性进行优化,使用滤波电路等对该特性进行调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预加重(pre-emphasis)在这里也是信号调节技术之一,是如下的调制电路:根据传输路径固有的高频率中的衰减特性,对传输信号的高频区域侧进行放大并从发送侧送出,改善接收侧接收到的信号的频率特性。任何现有技术均是对传输路径损耗的频率特性实施逆特性(与高通滤波器等效)的波形补偿的处理而得到频率特性的平坦化,由此抑制振幅的减小和抖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平9-5079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现有的使用均衡器或预加重的系统中,需要波形补偿用的追加电路,存在电路规模和成本增加这样的问题。此外,在未针对传输路径的频率特性得到准确的逆特性的情况下,存在数据相关抖动的抑制效果较低,未改善通信性能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数据相关抖动而不会强烈地依赖于传输路径损耗的频率特性的信号传输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信号传输系统具有送出信号的发送部以及经由损耗性传输路径接收来自发送部的信号的接收部,发送部具有:信号源,其产生矩形波信号;以及脉冲生成电路,其由传播时间相当于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的1/4的短路短截线和开路短截线构成,生成与矩形波信号对应的脉冲信号并输出到损耗性传输路径,接收部具有比较器,该比较器具有迟滞功能,将经由损耗性传输路径接收到的脉冲信号转换成矩形波信号。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信号传输系统具有脉冲生成电路,该脉冲生成电路由传播时间相当于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的1/4的短路短截线和开路短截线构成,生成与矩形波信号对应的脉冲信号并输出到损耗性传输路径,因此,能够抑制数据相关抖动而不会强烈地依赖于传输路径损耗的频率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信号传输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信号传输系统中的矩形波信号和脉冲信号的说明图。
[图3]图3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信号传输系统中的发送部的输出波形的说明图,图3B是示出接收部的输入信号和波形再现信号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信号传输系统的结构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信号传输系统中的脉冲生成电路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信号传输系统中的脉冲生成电路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信号传输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为了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按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的结构图。
图示的信号传输系统具有发送部10、损耗性传输路径20和接收部30。构成为发送部10送出数字信号,接收部30经由损耗性传输路径20接收该数字信号。发送部10具有数字信号源11、缓冲电路12、输出电阻13、脉冲生成电路14和主线路15。数字信号源11产生与数字信号对应的矩形波信号。缓冲电路12是用于根据需要对来自数字信号源11的矩形波信号进行放大并缓冲的电路。输出电阻13是缓冲电路12的输出侧的电阻,相当于脉冲生成电路14的输入侧的线路的电阻。脉冲生成电路14由短路短截线141和开路短截线142构成,在连接点140处与主线路15连接。这些短路短截线141和开路短截线142构成为传播时间为输入到脉冲生成电路14的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的1/4,生成与矩形波信号对应的脉冲信号,经由主线路15送出到损耗性传输路径20。主线路15是构成从缓冲电路12的输出经由脉冲生成电路14到发送部10的输出为止的线路的线路。
损耗性传输路径20是用于在发送部10与接收部30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由金属线等构成的传输路径。此外,接收部30由末端电阻31、比较电路32和放大器33构成。末端电阻31是一端连接在损耗性传输路径20与比较电路32的输入端子之间且另一端接地的电阻,具有与损耗性传输路径20的特性阻抗相同的值,是用于进行接收部30中的末端处理的电阻。比较电路32是具有迟滞功能,根据接收到的脉冲信号生成数字矩形波信号的电路。放大器33是对由比较电路32转换后的矩形波信号进行放大的电路。
接着,对实施方式1的信号传输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从数字信号源11输出并输入到脉冲生成电路14的矩形波信号和从脉冲生成电路14输出的脉冲信号的说明图。
数字信号源11产生与数字信号对应的矩形波信号,该矩形波信号经由缓冲电路12输入到脉冲生成电路14。在图2中将其表示为输入信号101。图2所示的输入信号101是与数字值:101001…对应的矩形波信号。脉冲生成电路14针对输入的矩形波信号,在矩形波信号上升时输出正极的窄脉冲信号,在输入的矩形波信号下降时输出负极的窄脉冲信号。在图2中将其表示为脉冲信号102。然后,该脉冲信号102从主线路15输出到损耗性传输路径20。
进一步对脉冲生成电路14的具体动作进行说明。
这里,记载矩形波信号的转变从低向高上升时。在脉冲生成电路14中,图2所示的输入信号101在短路短截线141与开路短截线142的连接点140处向3个方向分支传播到主线路15、短路短截线141和开路短截线142。此时,布线被3分支,因此,根据并联电阻的原理,朝向短路短截线141、开路短截线142和主线路15的信号电压相应地下降。短路短截线141和开路短截线142为相同长度,传播时间为矩形波信号的上升时间(转变时间)Tr的1/4。在设矩形波信号到达连接点140且矩形信号向3个方向分支的时刻为0的情况下,在时刻Tr/4到达2个短截线的前端。此时,在短路短截线141的前端,短截线接地,因此,在设短路短截线141的特性阻抗为Z1[Ω]的情况下,产生反射系数Γ=(0-Z1)/(0+Z1)=-1的负反射(反相反射)波。另一方面,在开路短截线142的前端,在设开路短截线的特性阻抗与短路短截线相同为Z1[Ω]的情况下,产生反射系数Γ=(∞-Z1)/∞+Z1)≒+1的正反射(同相反射)波。
当成为时刻Tr/4*2时,来自两个短截线的反射波返回连接点140。此时,在连接点140,赋予主线路15和2个短截线,由此,产生由于阻抗不匹配而引起的反射和透过。但是,来自开路短截线142的正反射波和来自短路短截线141的负反射波在相同时刻到达连接点140,因此,来自两个短截线前端的反射相互抵消,由此,连接点140的电压持续时刻0~Tr/2的上升。
从时刻Tr/2起,最初在两个短截线前端产生的反射波通过连接点140向相反侧的短截线传播,在时刻Tr/4*3时,到达相反侧的短截线前端。此时,最初由开路短截线142前端反射的信号通过连接点140到达短路短截线141前端,另一方面,最初由短路短截线141前端反射的信号通过连接点140到达开路短截线142前端。
在时刻Tr/4*4时,即来自数字信号源11的矩形波上升完的时刻Tr时,在开路短截线142前端→短路短截线141前端的路径中传播来的信号和在短路短截线141前端→开路短截线142前端的路径中传播来的信号第2次返回连接点140,由此,在2个路径中传播来的信号分别受到负反射和正反射的影响,因此,来自脉冲生成电路14的输出信号从该时刻起开始下降。即,从脉冲生成电路14输出的窄脉冲信号在时刻Tr时成为电压的峰值,从脉冲生成电路14输出的窄脉冲信号的上升时间也为相同的Tr。此时,下降时的电压下降的斜率与上升时的电压上升的斜率符号相反,但是,角度(电压变化量/时间)的绝对量相同。
另外,在时刻2Tr时,两个短截线的特性阻抗与输出电阻13和损耗性传输路径20的特性阻抗不相等的情况下,在连接点140处再次产生由于不匹配而引起的反射和透过,因此,在时刻2Tr,从脉冲生成电路14输出的窄脉冲信号未收敛于0V,反复朝两个短截线前端往复而逐渐收敛于0V。两个短截线的特性阻抗与输出电阻13和损耗性传输路径20的特性阻抗相同的情况通过实施方式2在后面叙述。
此外,在矩形波信号下降的情况下,原理也是相同的,与所述上升时的不同之处在于脉冲生成电路14的输出成为负极(负的电压峰值)。另外,通常,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即上升时间Tr与下降时间Tf的关系为Tr=Tf。然后,在矩形波信号进行下次的转变之前,脉冲生成电路14的输出电压为0V。
使用短路短截线141和开路短截线142的本实施方式的脉冲生成电路14与考虑到基于使用1/4λ(λ是与基本频率f0=传输率的一半的频率对应的波长)短截线的BPF(BandPass Filter:带通滤波器)或BSF(Band Stop Filter:带阻滤波器)的频率区域的滤波器设计方法不同。本实施方式中的设计参数从属于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因此,不依赖于传输率的速度。即,λ不是设计参数。不管矩形波信号的传输率多么低(f0较低或λ较长),在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上升/下降)时间比传输率短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短路短截线141和开路短截线142的长度也相应地变短。
此外,本实施方式既不是以在微波领域中使用为目的的滤波器,也不是串联连接电容器而得到的微分电路,因此,脉冲生成电路14的输出信号不是微分波形。即,不需要微分电路所需要的R元件和C元件。如果矩形波信号的上升/下降时的电压转变为线性,则脉冲生成电路14的输出波形的低→高和高→低的电压转变也为线性。
接着,对信号传输系统中的接收部30的动作进行说明。接收部30接收从发送部10输出的窄脉冲信号,通过被赋予了迟滞的比较电路32对矩形的数字信号进行成形。比较电路是对输入的2个电压(或电流)进行比较并根据其结果来切换输出的电路。赋予迟滞例如是指关于电压在高侧和低侧设定阈值。即,如果输入信号高于高侧的阈值,则输出作为高判定而设定的电压,如果输入信号低于低侧的阈值,则输出作为低判定而设定的电压。该功能一般用于数字波形的成形。另外,在接收部30连接有成为与损耗性传输路径20的特性阻抗相同的值的末端电阻31,因此,接收端不会产生信号反射。
图3A是示出来自发送部10的输出波形的说明图,图3B是示出接收部30中的比较电路32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说明图。
在从发送部10输出了图3A所示的窄脉冲信号的情况下,接收部30中的比较电路32接收经由损耗性传输路径20传输的窄脉冲信号301,如果该信号的电压电平高于预先设定的高侧的电压阈值VTH,则持续输出VH,如果低于低侧的电压阈值VTL,则输出VL(参照输出信号302)。
即,从脉冲生成电路14输出的窄脉冲信号成为正极脉冲或负极脉冲,因此,在接收部30中,如果正极脉冲或负极脉冲的电压超过比较电路32的比较器阈值,则识别到脉冲信号的接收。
由此,从接收部30的比较电路32输出再现了发送部10中的原信号的传输率的矩形数字信号。
通过使用以上这种结构,在实施方式1中可得到以下效果。即,在现有的传输系统中,发送矩形数字信号,因此,在与缆线传输系统等损耗性传输路径连接时,容易受到来自相邻比特的影响,传输率越高,则频带越宽,进而使用频率上限也越高,因此,具有抖动增加这样的问题点。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发送部10具有脉冲生成电路14,使输出到损耗性传输路径20的发送波形为窄脉冲信号,由此,即使由于损耗性传输路径20而引起的传输损耗具有频率特性,也不会受到来自相邻比特的影响。其理由是相邻的窄脉冲信号之间具有时间间隔。其结果是,通过两个短截线构造,生成接收端不会产生波形失真且依赖于数据排列的抖动的劣化得到抑制的窄脉冲信号。
此外,从脉冲生成电路14输出的窄脉冲信号不依赖于矩形波信号的传输率,仅依赖于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Tr或Tf)。
进而,在脉冲生成电路14内,是具有短路短截线141和开路短截线142的构造,因此,不使用延迟元件和符号反转元件等部件。由此,还能够消除电路规模和成本的增加、以及每个元件的特性偏差等问题。
此外,在脉冲生成电路14内,从缓冲电路12输出的信号通过短路短截线141而接地,因此,以DC(直流)或集中常数的方式接地短路。因此,在信号传输路径中不会产生DC偏置,因此,具有不需要在接收部30的入口处串联地具有DC截止用电容器这样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1的信号传输系统,具有送出信号的发送部以及经由损耗性传输路径接收来自发送部的信号的接收部,发送部具有:信号源,其产生矩形波信号;以及脉冲生成电路,其由传播时间相当于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的1/4的短路短截线和开路短截线构成,生成与矩形波信号对应的脉冲信号并将其输出到损耗性传输路径,接收部具有比较器,该比较器具有迟滞功能,将经由损耗性传输路径接收到的脉冲信号转换成矩形波信号。因此,能够抑制数据相关抖动而不会强烈地依赖于传输路径损耗的频率特性。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使短路短截线和开路短截线的特性阻抗为与输出电阻的电阻值和损耗性传输路径的特性阻抗相同的值。
图4是实施方式2的信号传输系统的结构图。
在图示的信号传输系统中,发送部10a和接收部30经由损耗性传输路径20连接。在实施方式2的发送部10a中,构成脉冲生成电路14a的短路短截线141a和开路短截线142a的特性阻抗与输出电阻13的电阻值(Z0)和损耗性传输路径20的特性阻抗(Z0)相等。其他结构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接着,对实施方式2中的脉冲生成电路14a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2的脉冲生成电路14a中,在短路短截线141a和开路短截线142a的前端产生的反射波分别返回连接点140时(时刻Tr/2),产生由于向输出电阻13方向、损耗性传输路径20方向、相反侧的短截线方向这3个方向分支而引起的阻抗不匹配导致的反射。即,产生反射系数Γ=(Z0/3-Z0)/(Z0/3+Z0)=-0.5的反射。此时,一半是此前传播来的返回短截线的前端的反射成分,其余一半朝向所述3个方向透过。这里,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点140处的反射系数Γ为-0.5,透过的量和通过反射而返回的量相同,因此,由于短路短截线141a前端而引起的负反射和由于开路短截线142a前端而引起的正反射相同,在连接点140处正好抵消,关于连接点140的电压,时刻0~Tr/2的上升依然持续到时刻Tr。
从时刻Tr/2起,最初在两个短截线前端产生的反射波通过连接点140向相反侧的短截线传播,在时刻Tr/4*3到达相反侧的短截线前端。此时,最初由开路短截线142a前端反射的信号通过连接点140到达短路短截线141a前端,另一方面,最初由短路短截线141a前端反射的信号通过连接点140到达开路短截线142a前端。
在时刻Tr/4*4时,即来自数字信号源11的矩形波信号上升完的时刻Tr时,在开路短截线142a前端→通过连接点140的地点→短路短截线141a前端的路径中传播来的信号和在短路短截线141a前端→连接点140的地点→开路短截线142a前端的路径中传播来的信号第2次返回连接点140的地点,由此,在2个路径中传播来的信号分别受到负反射和正反射的影响,因此,来自脉冲生成电路14a的输出信号从该时刻起以时间Tr开始下降。即,从脉冲生成电路14a输出的窄脉冲信号在时刻Tr时成为电压的峰值,从脉冲生成电路14a输出的窄脉冲信号的上升时间也成为相同的Tr。
这里,在实施方式2中,两个短截线的特性阻抗=输出电阻13的电阻值=损耗性传输路径20的特性阻抗,因此,如上所述,反射系数Γ=-0.5,窄脉冲信号的下降在Tr成为0V。由此,来自脉冲生成电路14a的窄脉冲输出时间的特征在于上升时间Tr+下降时间Tr=2Tr。此时,关于从脉冲生成电路14输出的窄脉冲信号,在针对脉冲生成电路14a的输入信号的上升/下降时的斜率为直线的情况下,脉冲生成电路14a的输出信号的上升/下降时的斜率也是直线,如等腰三角形那样,成为以峰值电压时刻为界而线对称的波形。另外,在矩形波信号下降的情况下,原理也是相同的,与所述上升时的不同之处在于脉冲生成电路14a的输出成为负极(负的电压峰值)。
这样,在实施方式2中,从脉冲生成电路14a输出的窄脉冲信号的时间宽度与矩形波信号的传输率无关,是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Tr或Tf)的2倍即可,此后,在输入信号的下次转变之前成为0V。由此,脉冲信号产生时间间隔。矩形波信号的TrTf和从脉冲生成电路14a输出的窄脉冲信号的峰值之前的转变时间也成为TrTf,因此,本窄脉冲信号的频率成分不会高于矩形波信号。即,具有不需要为了生成窄脉冲信号而准备更加高速且宽带的矩形数字信号源或无源元件这样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2的信号传输系统,使短路短截线和开路短截线的特性阻抗为与短路短截线和开路短截线的连接点与信号源之间的电阻值和损耗性传输路径的特性阻抗相同的值,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效果的基础上,不需要高速且宽带的矩形数字信号源或无源元件,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利用基板内的微带线(MSL:Micro Strip Line)或带线(SL:StripLine)构成脉冲生成电路的短路短截线141和开路短截线142。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信号传输系统中的脉冲生成电路的立体图。图示的脉冲生成电路在基板40的表面设置有主线路15、短路短截线141、开路短截线142和接地区域41。此外,主线路15在基板40的两端安装有例如同轴连接器42,连接输出电阻13和损耗性传输路径20。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脉冲生成电路内具有短路短截线141和开路短截线142,短路短截线141和开路短截线142例如能够通过MSL(Micro Strip Line)或SL(Strip Line)这种基板布线实现,因此,不需要高价的延迟元件或延迟电路,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另外,实施方式3的构成脉冲生成电路的短路短截线141和开路短截线142还能够使用同轴缆线实现。例如,在设同轴缆线的传播延迟时间为5ns/m的情况下,在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为20ns的情况下,与其1/4短截线相当的同轴缆线长度成为1m=100cm。同样,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为30ns时的同轴缆线长度成为150cm,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为50ns时的同轴缆线长度成为250cm。此外,在与短路短截线141对应的同轴缆线的前端连接例如GND短路端子即可。与开路短截线142对应的同轴缆线的前端如果维持原样而什么都不连接,则成为前端开放。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说明了应用于实施方式1的脉冲生成电路14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应用于实施方式2的脉冲生成电路14a。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3的信号传输系统,脉冲生成电路利用基板内的布线、微带线、带线中的任意线构成短路短截线和开路短截线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因此,不需要高价的延迟元件或延迟电路,因此,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4中,利用基板内的过孔(通孔)构成脉冲生成电路的短路短截线和开路短截线。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信号传输系统中的脉冲生成电路的剖视图。
在实施方式4中,利用基板50的过孔(通孔)构成短路短截线51a和开路短截线51b。短路短截线51a通过连接构成主线路15的信号线和接地区域52的过孔实现,开路短截线51b通过与构成主线路15的信号线连接且不与接地区域52连接的过孔实现。另外,在短截线长度比基板50的厚度短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进行反向钻孔,则能够实现。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4的信号传输系统,脉冲生成电路利用基板的过孔构成短路短截线和开路短截线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因此,能够削减短截线布线的安装面积。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5中,设置用于对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进行调整的转变时间调整用缓冲器。
图7是实施方式5的信号传输系统的结构图。
在实施方式5的信号传输系统中,发送部10b具有转变时间调整用缓冲器16。该转变时间调整用缓冲器16连接在缓冲电路12与输出电阻13之间,具有使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即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变化的功能。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同,因此,对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5中,例如,在从数字信号源11送出的矩形波信号的上升/下降时间比短路短截线141或开路短截线142的长度短(非常高速的上升/下降)的情况下,通过转变时间调整用缓冲器16进行调整以延长其上升/下降时间。或者,选定与短路短截线141和开路短截线142的长度相吻合的转变时间调整用缓冲器16。其他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说明了应用于实施方式1的信号传输系统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应用于实施方式2的信号传输系统。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5的信号传输系统,发送部在信号源与脉冲生成电路之间设置使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变化的转变时间调整用缓冲器,因此,例如在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非常短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从脉冲生成电路输出的脉冲信号的电压减小。或者,通过选定与短路短截线和开路短截线的长度相吻合的转变时间调整用缓冲器,能够进行脉冲宽度或振幅的调整。
另外,本申请能够在其发明范围内进行各实施方式的自由组合、或各实施方式的任意结构要素的变形或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结构要素的省略。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信号传输系统涉及如下结构:将矩形波信号转换成脉冲信号并送出到损耗性传输路径,接收部将脉冲信号转换成矩形波信号,适用于改善使用缆线或印刷基板布线等损耗性传输路径的信号传输中的通信特性。
标号说明
10、10a、10b:发送部;11:数字信号源;12:缓冲电路;13:输出电阻;14、14a:脉冲生成电路;15:主线路;16:转变时间调整用缓冲器;20:损耗性传输路径;30:接收部;31:末端电阻;32:比较电路;33:放大器;40、50:基板;41、52:接地区域;42:同轴连接器;140:连接点;51a、141、141a:短路短截线;51b、142、142a:开路短截线。

Claims (5)

1.一种信号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传输系统具有送出信号的发送部以及经由损耗性传输路径接收来自该发送部的信号的接收部,
所述发送部具有:
信号源,其产生矩形波信号;以及
脉冲生成电路,其由传播时间相当于所述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的1/4的短路短截线和开路短截线构成,生成与所述矩形波信号对应的脉冲信号并输出到所述损耗性传输路径,
所述接收部具有比较器,该比较器具有迟滞功能,将经由所述损耗性传输路径接收到的脉冲信号转换成所述矩形波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短路短截线和所述开路短截线的特性阻抗是与该短路短截线和开路短截线的连接点与所述信号源之间的电阻值和所述损耗性传输路径的特性阻抗相同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脉冲生成电路利用基板内的布线、微带线、带线中的任意线构成所述短路短截线和所述开路短截线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脉冲生成电路利用基板的过孔构成所述短路短截线和所述开路短截线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信号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在所述信号源与所述脉冲生成电路之间设置有使所述矩形波信号的转变时间变化的转变时间调整用缓冲器。
CN201780097123.3A 2017-12-06 2017-12-06 信号传输系统 Active CN1114181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43834 WO2019111354A1 (ja) 2017-12-06 2017-12-06 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18193A true CN111418193A (zh) 2020-07-14
CN111418193B CN111418193B (zh) 2022-09-23

Family

ID=66750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7123.3A Active CN111418193B (zh) 2017-12-06 2017-12-06 信号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55332B2 (zh)
JP (1) JP6656494B2 (zh)
KR (1) KR102165986B1 (zh)
CN (1) CN111418193B (zh)
WO (1) WO2019111354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3096A (zh) * 2006-03-22 2007-09-2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宽截止带宽低通滤波器
JP2010199855A (ja) * 2009-02-24 2010-09-09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フィルタ回路
CN102035058A (zh) * 2009-10-02 2011-04-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滤波器、发送-接收器以及放大电路
CN102474228A (zh) * 2009-07-14 2012-05-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高频功率放大器
JP2013187839A (ja) * 2012-03-09 2013-09-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マイクロ波終端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37041A (en) * 1989-03-29 1996-07-16 Bhc Consulting Pty Ltd Discriminating time domain conducting metal detector utilizing multi-period rectangular transmitted pulses
JPH07135453A (ja) * 1993-11-12 1995-05-23 Sharp Corp 信号変換装置
JP3113965B2 (ja) * 1994-04-11 2000-12-04 日本電気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周波数逓倍回路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周波数逓倍装置
US5608757A (en) 1994-06-03 1997-03-04 Dsc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High speed transport system
JP3815423B2 (ja) * 2002-11-07 2006-08-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パルス位置検出方法、並びにトラッキング方法
US8253029B2 (en) * 2007-04-12 2012-08-28 Nec Corporation Filter circuit element and electronic circuit device
JP2008301257A (ja) * 2007-05-31 2008-12-11 Toshiba Corp 高周波回路基板、及び高周波回路基板のバイアス回路インピーダンス制御方法
US9143205B2 (en) * 2007-09-12 2015-09-22 Nec Corporation Data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US8179957B2 (en) * 2007-12-11 2012-05-1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Quadrature pulse-width modul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JP5750031B2 (ja) * 2010-11-19 2015-07-1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電子回路及び半導体装置
EP2897288A4 (en) * 2012-09-14 2016-05-11 Nec Corp TRANSMITTER, SIGNAL SYNTHETIZATION SWITCHING AND SIGNAL SYNTHETIZATION METHOD
JP2015008354A (ja) * 2013-06-24 2015-01-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伝送装置および高周波フィルタ
US9426005B1 (en) * 2015-07-09 2016-08-23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Method for indirect measurement of the phase delay of a RF-PWM modulator
EP3560111A4 (en) * 2016-12-21 2020-12-02 Intel Capital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VICES, AND METHODS
US10109447B1 (en) * 2018-05-31 2018-10-23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ir Force Electron beam modulator based on a nonlinear transmission lin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3096A (zh) * 2006-03-22 2007-09-2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宽截止带宽低通滤波器
JP2010199855A (ja) * 2009-02-24 2010-09-09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フィルタ回路
CN102474228A (zh) * 2009-07-14 2012-05-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高频功率放大器
CN102035058A (zh) * 2009-10-02 2011-04-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滤波器、发送-接收器以及放大电路
JP2013187839A (ja) * 2012-03-09 2013-09-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マイクロ波終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56494B2 (ja) 2020-03-04
CN111418193B (zh) 2022-09-23
US10855332B2 (en) 2020-12-01
KR20200066373A (ko) 2020-06-09
WO2019111354A1 (ja) 2019-06-13
JPWO2019111354A1 (ja) 2020-04-09
US20200244307A1 (en) 2020-07-30
KR102165986B1 (ko) 2020-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16861B2 (ja) 信号伝送回路及び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US6570406B2 (en) Method and circuit for pre-emphasis equalization in high speed data communications
US7446624B2 (en) Transmission line and wiring forming method
US8358156B1 (en) Voltage mode line driver and pre-emphasis circuit
US8428155B2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JP4855101B2 (ja) 信号伝送回路、icパッケージ及び実装基板
US9094240B2 (en) Passive equalizer and high-speed digital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20210239925A1 (en) Optical module and optical transmission device
US20100246647A1 (en) Active bidirectional splitter for single ended media
US9716306B2 (en) Directional coupler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including same
CN111418193B (zh) 信号传输系统
JP4739178B2 (ja) 信号等化器
Shim et al. A compact and wide-band passive equalizer design using a stub with defected ground structure for high speed data transmission
JP6385316B2 (ja) 伝送装置
Gazda et al. Time domain analysis of a wideband common-mode suppression filter for bent interconnects
JP2010268154A (ja) 信号等化器
US6570463B1 (en)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
US9178728B2 (en) Transmitter with high frequency amplification
JP5024969B2 (ja) 反射特性利用による高速・長距離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コライザ
JP2005252783A (ja) 光送信機
WO2012017691A1 (en) Ac coupled single-ended lvds receiving circuit comprising low-pass filter and voltage regulator
JP2020123774A (ja) 通信システム
CN110383782B (zh) 信号传输装置
Norte The impact of high-speed de-emphasis and multi-stage passive rc equalization on the radiated EMI and signal integrity performances of a 5Gbs microstrip channel
CN101351964A (zh) 用于延长通用总线的线路长度的系统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