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07788A - 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的外用中药或保健品 - Google Patents

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的外用中药或保健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07788A
CN111407788A CN202010308378.3A CN202010308378A CN111407788A CN 111407788 A CN111407788 A CN 111407788A CN 202010308378 A CN202010308378 A CN 202010308378A CN 111407788 A CN111407788 A CN 1114077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old
yang
medic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0837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海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030837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07788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077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077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8Asteraceae or Compositae (Aster or Sunflower family), e.g. chamomile, feverfew, yarrow or echinacea
    • A61K36/282Artemisia, e.g. wormwood or sagebrus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75Rutaceae (Rue family)
    • A61K36/758Zanthoxylum, e.g. pricklyas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88Liliopsida (monocotyledons)
    • A61K36/896Liliaceae (Lily family), e.g. daylily, plantain lily, Hyacinth or narcissus
    • A61K36/8962Allium, e.g. garden onion, leek, garlic or ch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1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 A61K9/0014Skin, i.e. galenical aspects of topical composi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61P1/14Prodigestives, e.g. acids, enzymes, appetite stimulants, antidyspeptics, tonics, antiflatul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61P1/16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for liver or gallbladder disorders, e.g. hepatoprotective agents, cholagogues, litholy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 A61P11/06Antiasthma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 A61P11/14Antitussive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urinary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9/00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 A61P19/02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for joint disorders, e.g. arthritis, arthro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9/00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 A61P19/06Antigout agents, e.g. antihyperuricemic or uricosur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9/00Non-central analgesic, antipyretic or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e.g. antirheumatic agent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6/00Isolation or extraction methods of 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 A61K2236/30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 A61K2236/33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extraction with hydrophilic solvents, e.g. lower alcohols, esters or ketones
    • A61K2236/333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extraction with hydrophilic solvents, e.g. lower alcohols, esters or ketones using mixed solvents, e.g. 70% EtO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6/00Isolation or extraction methods of 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 A61K2236/30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 A61K2236/39Complex extraction schemes, e.g. fractionation or repeated extraction step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lternative & Traditional Medicin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Rheumat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提升脏腑功能)的外用中药组合物,主要由艾草、酒配比而成。本中药15分钟起效,热效应持续10小时以上,有效率99%,将艾灸、艾薰洗泡贴敷、艾草精油外用等艾疗方法的功效提升几十倍以上。本发明还提供了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使用方法及用途。

Description

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的外用中药或保健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将艾灸、艾薰洗泡贴敷、艾草精油外用等艾疗方法的功效提升几十倍以上。本发明还涉及该中药组合的制备方法、使用方法及用途。
背景技术
艾灸在中医疗法中的地位:
《名医别录》称艾草为“医草”、“灸草”。
《本草纲目》:“艾叶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高四五尺,收以灸病,甚验。艾以叶入药,性温,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逐寒湿、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被称为医草。”
《本草备要》:“艾叶,通十二经。”
《景岳全书》:“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肾脾之药。”
《本草从新》:“艾叶,通十二经。”
《本草纲目》:“艾叶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振奋唤醒人的元气,挽回人的生命)。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更强)大矣。” (沉疴:重病、老病、难治的病。)
《本草汇言》:“艾叶,暖血温经,行气开郁之药,开关窍,醒一切陈痼伏匿内闭诸疾。若气血、痰饮、积聚为病,哮喘逆气,骨蒸痞结,瘫痪痈疽,癗疠结核等疾,灸之,立起沉疴。”
《本草从新》:“艾叶,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名医别录》:“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本草分经》:“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药性解》:“主灸百病,温中理气。”
《本草正义》:“古人灸法,本无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
《扁鹊心书》:“夫人之真气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扁鹊心书》大病宜灸:“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艾灸、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
艾灸,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有文字的记载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的中医有四大医术:针、灸、药、砭。其中,“针”是针刺,“灸”是艾灸。艾灸:主要原料是艾绒,用艾草的叶(艾叶)制成。
《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针之不及,药之不到,必须灸之。”如果针、药已经治不了的,就需要用灸的方式,艾灸可以弥补针疗与药疗之不足。因为针刺需要调动元气,对于阳虚的情况是不适合针刺的;而元气虚弱、胃功能差的情况是很难消化药物的。灸法可以避开脾胃直接将药力、热力作用于经脉,通过经络调理脏腑功能。
《本草纲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医学财富,也是世界医学的宝贵财富。《本草纲目》中有35处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载艾叶配方52个。在《伤寒论》中,涉及有关灸法的内容十余条,许多条文有:“可火”,“不可火”的记载。《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从灸疗的起源到各种灸法及其适应症书中记载颇多。在古代许多医学大家在实际治疗中都偏爱灸法。在唐代,与孙思邈有同等业绩的王焘,认为火艾特有其能,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重要。他在《外台秘要》中指出:“灸法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
艾灸之所以“为医之大术,起沉疴之人为康泰,除百病,本无一症不可治”,主要因为艾草具有三大功效:
(1)纯阳之性,补人体五脏六腑之阳气、元气、真气。“日为天之阳,艾为地之阳。”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艾草是所有植物中进行光合作用效率最高的植物,生长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的热能。艾草最能补人体之阳气。《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百病皆因阳气不足。阴阳平衡,百病不生,阴阳失衡,百病丛生。
人体99%的体质为阳虚(寒体)体质,艾草的纯阳之性正是人体所需。“阴阳”是抽象的概念,在人体,气为阳(俗称阳气、元气),血为阴。气是人体内无形的热能,具有气化作用而生血。饮食由脾胃化成水谷精微,经气化作用成营气、津液,再经气化作用成血液,气旺(阳旺)血足,气虚(阳虚)血少。(轻度阳虚称为气虚,气虚得严重称为阳虚,两者虚的程度不同。)
气血转换成精气为精(精又可转换成气血,气血精互化)。肾主藏精,除藏肾本脏之精,还藏五脏六腑之精气,肾为先天之本、一身之根,肾主宰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所以人体整体的体质寒热是看肾的寒(阳虚:生外寒)、热(阴虚:生内热)。《皇帝内经》:“男16女14以下为阳孩,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男40女35肾气渐衰”。所以在临床上,孩童多为阴虚体质(肾阴虚),成年人多为阳虚体质(肾阳虚),很少见到成年人有肾阴虚的,男40女35以后肾阳虚会越来越明显。《黄帝内经》:“十病九寒,祛一寒而治百病。”被誉为“中医脊梁”的李可老中医50多年临床经验“论阳虚之人十有八九,阴虚之人百无一二。”
而患者常常感到的“阴虚体热”,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局部(某个脏腑)有热而非整体热(肾阴虚),如心阴虚、肺阴虚、胃实火、肝阴虚、肝阳抗等,局部不代表整体。第二种:肾阴阳两虚,脾是一个系统(消化系统),包括脾脏、胃、小肠、大肠,生血养五脏(脾是五脏之母),人体立命之本(后天之本)。脾每日不停运转的动力之源是肾,肾以命门火化脾胃土,如同机器(脾)运转要插电源,肾就是“电源”。脾的工作量大,本身易虚弱,肾阳虚到一定程度,使脾动力不足,生成的血液、津液就更少了,细胞缺乏滋养,干燥生内热,就会出现肾阴虚症状,这属于阴阳两虚。需补脾肾之阳,用阳化阴。
所以真正阴虚(热体)的人很少,99%的人是阳虚(寒体)体质,人的生命就是阳气衰减、耗散的过程,“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清末《郑钦安医学三书》:“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治病重在扶阳”。艾灸是最重要的扶阳,纯阳之性的艾草,补阳扶阳,阴阳平衡释放潜能,潜能治愈百病。
(2)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
《黄帝内经》:“百病始于风,风必兼寒。十病九寒,祛一寒而治百病。”寒乃百病之首,寒湿是万病之源,有寒就有瘀,有瘀就有病。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瘀则堵,堵则瘤,瘤则癌。所有病皆起于风寒湿瘀,风寒湿瘀又导致痹痛肿毒。
《名医别录》:“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排除)风寒,使人有子。又,艾,生寒熟热。”
《本草分经》:“艾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血温中,开郁调经,杀蛔。”
《药性解》:“艾之温能令肝脾疏畅,而无壅瘀之患。”
《景岳全书》:“艾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即“瘀”)。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
《本草新编》:“祛寒气而温湿痹,安疼痛而暖关元。”
《本草求真》:“能出陈寒痼冷,凡一切病因寒湿而见血衄崩带,腹痛冷痢,霍乱转筋,胎动腰痛。
《本草备要》:“而艾性又能杀虫也。”
《药性论》:“治一切冷气,鬼邪毒气,最去恶气。”
湿和瘀会导致肿胀,艾草能袪湿、瘀,故能消肿散结。《内经》:“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也。”艾草祛风寒湿,故能解决痹症。艾草辛味的具挥发性的芳香成分是强效的解毒剂,而且杀菌、杀病毒。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所以艾草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能除掉病因,使人体恢复健康。
(3)通十二经。
每条经络都与脏腑相连,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就是脏腑的供养通道。食品、药物消化后入血,通过与脏腑相连的经络才能运送到各脏腑发挥作用。经络瘀阻,食品、补品、药物不能很好地运送到各脏腑,脏腑得不到滋养和修复而老化失衡,“脏腑失衡,百病从生。”《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经脉者,绝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艾草通十二经,打通脏腑的供养通道,使五脏六腑恢复年轻的状态。
艾草的二大特性,将其三大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1)渗透性(走窜性):艾叶,是芳香类中药的代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艾叶的主要药效成分是挥发油——具有挥发性的芳香成分,而且挥发油含量多,芳香成分的品种也多,现代科技从中分离出几十种芳香成分。百度百科:“芳香性中药”:是以挥发油为主要成分的中药。有效成分是挥发油。共性是在水中溶解度较小。芳香成分与普通植物成分的最大区别是分子小,穿透性强,3秒钟到达真皮,5分钟进入血液,半小时循环全身。有人做过实验,将从大蒜中提取的挥发油(芳香成分)涂抹在某人脚底,半小时后从这个人嘴里闻到大蒜味。一个河南女孩脚上长出跖疣,我判断其病因是脾虚湿热下注,让其每天用水桶装满热水将膝盖以下泡热后,艾灸脾经大脚趾隐白穴,十多天后跖疣消失。女孩告诉我,艾灸隐白穴,明显感觉到有种力量顺着穴位向上走,走出2条线。这就是艾叶中的具有挥发性的芳香成分因燃烧遇热挥发,穿透皮肤循经走窜。具有挥发性的芳香成分是小分子,可穿透皮肤具有走窜性,普通植物成分(除芳香成分以外的植物成分)分子大,没有走窜性。艾草的根茎叶均含有大量的挥发油,具有极强的走窜性、穿透力。
(2)亲水性:艾的性能是找水。古时的西域商队用艾草来寻找水源,沙漠上干旱缺水,人们燃起一堆艾草,艾烟顺着地下走,如果艾烟从另一个地方冒出来,那么就在冒烟的地方挖下去,就能挖出水来。艾能找到大地的水,也可以找到我们人体的的津液、血液,因为艾为纯阳之物,水属阴,所以阴阳相吸。人体70%都是水,很结实的骨头也有20%以上的水。艾草成分进入人体就会在体内循环不止。这就是艾不同于附子肉桂等其他温热药的独特之处。
艾草的走窜性、亲水性,使其能入经络、脏腑、入筋、入骨,及关节缝隙、寒湿邪气滞留的犄角旮旯,人体最深、容易留邪的地方,它都可以透进去,将其补阳扶阳、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十二经的三大功效发挥的淋漓尽致。
当代社会 ,艾灸等与艾草相关的艾疗方法只是一种辅助疗法,对疾病治疗没有显著效果。并不是像古代那样“为医之大术,起沉疴之人为康泰,除百病,本无一症不可治”。主要有以下原因:
(1)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没时间定时定量的艾灸,不能坚持。《医宗金鉴》曰:“凡灸诸病,要持之以恒,必火足气到始能愈。”要坚持到足够的时间,灸到足够的量,就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扁鹊心书》:艾灸心法“大病宜灸”:在充分灸量的情况下,机体出现灸治感应,方可凸显艾灸的神效,须要“重灸”并“长期灸”。《扁鹊心书》言:“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病则愈,驻命根则难。”《铜人针灸图经》亦言:“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
(2)辩证选穴、找穴准确的技术人员缺乏。施灸前必须准确辩证,而后选穴。同一个咳嗽选穴都不一样: 伤风咳嗽灸风门、合谷 ; 气喘咳嗽灸风门、肺腧、大椎。万人一方,效果差。找穴位不准确也影响效果。
(3)艾绒不纯正,影响效果。大面积种植的艾草,多使用除草剂、化肥,一些艾草能闻到化学药味。陈放艾叶需大量场地、资金、人力,损耗大,要承担风险(防火防潮),所以造假日新月异,参杂参假参毒很常见。市售艾绒有的参入杂草,有的参入服装原料:化学纤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找到了一种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疗效显著、安全无毒、药源广泛、使用方便、费用低廉的中药复方,15分钟起效,热效应10小时以上,有效率99%,将艾灸、艾薰洗泡贴敷、艾草精油外用等艾疗方法的功效提升几十倍以上。本中药外用,避免了传统口服药物的所有弊端,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损伤。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提升脏腑功能)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含有艾草,可以是整株艾草或粉末、艾叶或其粉末、艾绒或其粉末、艾叶以外的其他部分的原型或粉末;酒,可以是酒、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和水的混和液、含水乙醇。
该药物组合物按如下方法制备而成:准备艾草(可以是整株艾草或粉末、艾叶或其粉末、艾绒或其粉末、艾叶以外的其他部分的原型或粉末)、要加入的其他植物的原型或粉末,集合在一起为A,酒(可以是酒、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和水的混和液、含水乙醇)为B,耐腐蚀、可密封的容器为C。需要浸泡n次,就将A分为n份,取1份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10分钟-7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如原料A还有剩余,再取1份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10分钟-7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如此反复,直到将A用完为止,将药液中所有残渣滤出,药液密封保存,制成外用搽剂、洗剂、酊剂、溶液剂、喷雾剂等液体制剂。
所述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其中“酒”还可以是无水乙醇。制备方法如下:准备艾草(可以是整株艾草或粉末、艾叶或其粉末、艾绒或其粉末、艾叶以外的其他部分的原型或粉末)、要加入的其他植物的原型或粉末,集合在一起为A, 无水乙醇为B,耐腐蚀、可密封的容器为C。需要浸泡n次,就将A分为n份,取1份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10分钟-7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如原料A还有剩余,再取1份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10分钟-7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如此反复,直到将A用完为止,将药液中所有残渣滤出,药液密封保存,将保存的药液加入水制成外用搽剂、洗剂、酊剂、溶液剂、喷雾剂等液体制剂,或将保存的药液、水各自独立包装做成2个制剂,使用前将二者混合后使用;或将保存的药液做成1个制剂,使用者自备水,使用前与水混和后使用。
所述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制备方法如下:准备纯艾绒或90%体积份的艾绒加10%体积分的大蒜、韭菜、花椒的混合物(大蒜、韭菜、花椒的比例为1:1:1)为A,白酒为B,耐腐蚀、可密封的容器为C。取三分之一的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3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再取三分之一的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3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再将剩余的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3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密封保存,制成外用搽剂、洗剂、酊剂、溶液剂、喷雾剂等液体制剂。
如上所述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的制备方法所得的药液进行加工,使其液体或部分液体蒸发,剩余药物制成外用搽剂、乳剂、膏剂、涂膜剂、贴膏剂、医用纱布剂、散剂、胶囊等固体、半固体制剂。
如上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制备的成品含有乙醇。
一种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提升脏腑功能)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其特征在于使用方法如下:在未破损的皮肤表面反复涂抹吸收3-300ml。
一种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提升脏腑功能)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其特征在于:如上所述的制备方法;使用方法;起效快、好转快、痊愈快,有效率99%。
如上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在制备调治亚健康、预防与治疗疾病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中的应用。
一种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其特征是含有艾草的成分、乙醇。
一种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其特征是含有艾草的成分、乙醇,使用方法是在未破损的皮肤表面反复涂抹吸收3-300ml。
本发明的组方原理:双强组合。
被称为“医草”、“灸草”的艾草具有三大功效,二大特性,尽吸天地精华之气。但是,艾草用艾叶,以越陈越好,陈放时间大于一年以上,三年为佳。《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神灸经论》:“凡物多用新鲜,唯艾取陈久者。待三年后,燥气解性温和,方可用。”新艾含挥发油较多,燃烧速度快,点燃后烟大,火力强,有灼痛感,艾灰易脱落,易烫伤皮肤,新艾的烟味大,呛人,刺激呼吸道,引发咽喉干热等不适症状。选择陈艾,是为了散去过多的芳香成分,减少燥气,阳热减少,不呛人,不会烫伤皮肤。
艾灸的原理是利用热力和药力的双重作用,药力便是艾草的具有挥发性的芳香成分遇热挥发,穿透皮肤进入肉、筋、骨、经络发挥作用,非芳香成分没有挥发性、穿透性、走窜性,不能透过皮肤,走窜到皮肤内部。所以艾草的药力作用完全是艾草的芳香成分的作用。芳香成分越多,功效越强,但芳香成分多,热量大易烫伤皮肤,烟味大呛人。所以只能存放1-3年散去过多的芳香成分。
新艾陈放三年,高挥发度(挥发快)的芳香成分已经挥发完了,中低挥发度(挥发慢)的芳香成分也挥发了很大一部分。艾草吸收的天地精华、有效成分造成很大的流失。因为艾灸的方式是点火,有明火,只能让其流失,才方便操作。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选择当年新艾,芳香成分品种全、含量多、浓度大,完全保留了艾草的天地精华、纯阳之气,比艾灸的有效成分大幅度地增加。
根据临床实践,使用1年以上的陈艾制作的本发明的中药,其功效只能达到用当年新艾制作的本发明的中药功效的三分之一以下,温热效应也差了很多,因为存放时间长了,芳香成分已经挥发了很多。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的另一味中药:酒。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作为芳香类中药的代表的艾草,其有效成分是挥发油,挥发油在水中溶解度较小,而乙醇是常用溶剂,有很强的溶解性,能很好的溶解植物中的药用成分,其非极性的烃基使得乙醇可以溶解非极性的物质——植物具有挥发性的芳香成分,是最天然的有机溶剂,优于其他化学溶剂。乙醇的这种特性能将艾草的所有芳香成分最大限度地萃取。乙醇的缺点:溶解芳香成分后分离困难,通常萃取精油,要让乙醇挥发(或蒸发)完留下芳香成分,而芳香成分会随乙醇的挥发而挥发,被带走一部分。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不需要分离乙醇、芳香成分,比用乙醇萃取的艾草、艾叶精油的芳香成分更全面完整。
用蒸馏法萃取艾草、艾叶精油,高温会破坏艾草的植物成分,而且芳香成分遇热挥发到空气中流失掉,难以提取到热敏性活性成分。用蒸馏法萃取的艾草、艾叶精油的气味与艾草本身的气味差别较大。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比用蒸馏法萃取的艾草、艾叶精油的有效成分更全面更完整、含量更多。
酒中含的水,将艾草中亲水性的成分、水溶性的成分溶解,制备过程不加热,成分不被破坏。如果不用酒,单独用水,艾草中不溶于水、溶于乙醇的成分无法有效地萃取,且易发生霉变作用;单独用乙醇,艾草中部分水溶性的成分难以有效地溶解,用酒将艾草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萃取。
中国几千年所用的艾灸实际上是一种芳香疗法,利用艾草的芳香成分的小分子的穿透性、走窜性发挥疗效,因有明火易烫伤、烟呛人,所以将艾存放1-3年散去过多的芳香成分,不得不如此。而西方几千年的芳香疗法(90年代进入中国)则是常用蒸馏法、溶剂萃取法等(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复杂、成本高、不易普及且芳香成分溶于二氧化碳有损耗),提取芳香植物的芳香成分都会有损耗。本发明使用酒提取艾草的有效成分,是将中国几千年的艾灸、西方几千年的芳香疗法相结合,取中西养生技术之精华,将艾草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萃取。
酒是最古老的中药,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词典》中酒均为一味中药。酒素有“百药之首”的称号。功效:御寒气、通血脉、行药势。治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痛。行药势指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药借酒力药效会更强。艾草与酒二味中药的相同之处:
(1)两者性味相似。艾草的性温,味苦,辛。酒的性温,味甘、苦、辛。性味决定其作用。两者合用以苦味为主,苦清泄坚阴(泻火存阴),补阳不易上火。
(2)两者均能“兴阳、扶阳”。《医林纂要》:“酒散水、行气、助肾兴阳、发汗。”酒“兴阳”,“艾草纯阳之物”补阳扶阳。
(3)两者均能祛“寒湿瘀毒”。《本草纲目》:“老酒,和血养气,暖胃避寒。烧酒,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郁结”即“瘀结”),止水泄。杀虫辟瘴。”
《本草拾遗》:“酒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酒性热,中医认为湿为阴邪,非温不化,因而有“散湿气”的功效。
《别录》:“酒主行药势,杀百毒邪气。”
(4)两者均能通经络。《汤液本草》:“酒能行诸经不止,与附子相同。”《景岳全书》:“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肾脾之药。”
(5))两者均具“渗透性”。《医林纂要》:“酒散水、行气、助肾兴阳、发汗。”“行”指“走窜、渗透”。
(6)两者均具“亲水性”。酒中所含的“乙醇”含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团)。
酒不是一种普通的中药,为“百药之首”,有四性:药性、溶解性、渗透性、热效应。陶弘景:“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热性,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酒“独冠群物”,而艾草是“芳香类中药的代表”,两者强强联手,双强组合,单独使用都可补阳扶阳、祛寒湿瘀毒、通十二经,合用的作用更强大、更彻底。酒行药势,起带领、开路、导引的作用,将艾叶的有效成分迅速带到病灶、脏腑、经络,使艾草的疗效倍增。艾草的行气走窜作用,又可带动酒,使酒的药性更强,二者合用不仅是相加的作用,而具有相乘的作用。从而使本中药组合物成为超强渗透、直入病灶内部的透皮药物。用纯粮酒制作的本中药,在皮肤使用,无不适感,而用非纯粮酒制作本中药,使用后皮肤易过敏。
艾草和酒双强组合所制备的中药组合物,其浓度、剂量可随需求增加,可自由掌控。浸泡次数多,浓度就加大了。使用的量多,剂量就加大了。经过浸泡3次的中药组合物,在病灶的皮肤表面反复涂抹50ml-100ml至吸收,渗透到病灶内的艾草的有效成分的剂量,是艾灸穴位到达病灶的艾草的有效成分的剂量的100倍以上。由小剂量的、在皮外、远距离的驱赶风寒湿瘀,改为高浓度、大剂量的、直入病灶内部、彻底瓦解风寒湿瘀痹痛肿毒、疏通经络、提升脏腑功能。
本中药的使用原理:
使用位置:
(1)穴位:经过辩证所选的穴位。
(2)病灶:发病的部位。例如胃痛,病灶在胃,本中药外用于胃部皮肤。例如腰痛,病灶在两肾,本中药外用于腰部皮肤,重点是两肾。
(3)亚健康与疾病相关的脏腑、经络。例如鼻炎,肺开窍于鼻,病根在肺,本中药用于肺部(前胸或后备皮肤)、肺经。例如子宫、卵巢病变,除在小腹部使用本中药外,还可在脾脏、脾经、肾脏、肾经使用本中药。因脾肾阳虚会导致小腹寒凉,有寒就有瘀,有瘀就有病。
使用剂量:使用量太少不能发挥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协作研究指出:男性肝脏每天只能承受40克酒精量,女性肝脏每天只能承受20克酒精量。20克酒精=白酒50ml(50度)。每天喝50ml以上的白酒(50度)就会损伤肝脏。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为外用药,在局部使用,到达肝脏的剂量较少,每天可使用3-150ml。常用剂量为50ml。(如仅在四肢经络使用,每天使用不超300ml。)
(1)穴位:每穴1-15ml。反复涂抹至吸收。
(2)病灶:3-100ml。常用剂量为50ml。反复涂抹至吸收。
(3)亚健康与疾病相关的脏腑、经络:脏腑、经络各使用50ml左右。全身使用量不超150ml。反复涂抹至吸收。(如仅在四肢经络使用,每天使用不超300ml。)
使用方法:反复涂抹吸收3-300ml。达到五热效应。
(1)一热:艾草为纯阳之物,阳为热,本中药组合物萃取了高浓度、大剂量的艾草的有效成分,积聚大量的艾草热能。
(2)二热:酒性热,发热量高,热效应明显。
(3)三热:使用剂量大,量大作用大。本中药的常用剂量为50ml。可在病灶反复涂抹吸收50-100ml,使药液渗透到病灶内部,充足的剂量产生强大的热能,病灶区域温度很快升高,热效应比艾灸明火的热效应强很多倍,覆盖面积大很多倍。
(4)四热:使用前,将装有本中药的密封玻璃瓶,放入100度的开水中加热几分钟再使用。用后,病灶区域温度会更高、更热。
(5)五热:使用完中药后,外敷保险膜。待保鲜膜出现水雾、水珠后取掉,并擦干皮肤上残留的水分。敷保鲜膜会增加病灶区域的温度,热效应更明显。即使夏季药液不加热,外裹保鲜膜仍然局部明显发热。
本中药的热效应持续10个小时以上,1-2小时能明显感觉到。如在手臂使用本中药,感知能力强的人10小时以后仍能感觉到有热流涌向手指。
本中药的有益效果:四个同步。
(1)大补阳气(元气)。艾草补阳扶阳,酒兴阳。
(2)快速瓦解风寒湿瘀痹痛肿毒.
(3)快速疏通经络。
(4)病苦大幅度减轻或消失。
本中药的双强组合、五热效应,使用后,以上四个效果是同步的。最初使用本中药的目的是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补阳、通经络的功效超越目前同类产品很多倍,于是查阅中医经典,发现古人早已阐明艾之三大功效。本中药最大的特点是快:快速起效、快速好转、快速痊愈。根本原因在于高浓度、大剂量。有益效果能看到:唇白无血色用本中药后唇色红润(脾开窍于口),说明脾胃功能提升。舌两边(肝区)褐斑使用本中药后褐斑消失,说明肝瘀化解,肝功能提升。舌裂纹(脏腑精气耗损)使用本中药后裂纹消失,说明本中药补脏腑元气,脏腑得以修复。有益效果能摸到:四肢经络的硬块、结节,使用本中药后,硬块体积变小,硬度变软,说明瘀血、瘀毒化解,经络疏通。有益效果能感知到:由痛到不痛,由痹症不能走到能走,由屈伸不利到屈伸无碍,由尿频频繁起夜到不起夜了,由气管炎上不来气到完全好了,由困倦到精力充沛,等等。
本发明的进步在于:
(1)配方为双强组合:两味药的双强组合是绝配,最佳组合。
本中药补阳特性:不管使用本中药治什么病症,连续使用一周,脏腑功能都会明显提升,精力体力明显提升,补阳效果非常明显,与口服药物、保健品相比更简单更高效。我们不得不相信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的智慧经验。本人多年口服补阳中药的经验:很多补不进去,收不进去,浮在表面,精神亢奋,上火,需要加滋阴降火的草药,经过滋阴,与阳一样多,即平衡了,才能补进去。滋阴的药加少了,还是上火补不进去,滋阴的药加多了,比原来更寒了,起反作用了。到底应该用多少阳药多少阴药,每个人体质不同,比例就不一样,难度太大,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
《名医别录》:“艾味苦,微温,艾,生寒熟热。”国家高等院校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五版)《中药学》认为:“艾叶,味苦辛,性温。”本中药入口品尝,非常苦,艾确实以苦味为主,略带辛。“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味辛,为阳,为热,易上火。而味苦的,泄火,为阴。阳升阴降,苦主寒主降,艾草轻易不上火,一旦上火也很容易降下来。苦有清泄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的药多具苦性,如苦瓜、黄连,苦味适合泻肝胆胃肠之火,苦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苦能泻能坚阴,多用治疗热证、火证、阴虚火旺等。由肝火引起的牙剧痛,在靠近牙齿的面部皮肤反复涂抹本中药,牙垠肿痛很快减轻逐渐消失。而且艾草具亲水性,找水的功能。艾为纯阳之物,水属阴,所以阴阳相吸,艾进入人体找到水与之结合,达到平衡。艾草为百草之王,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草称为“地之阳”,天为阳,地为阴,“地之阳”就是“阴中之阳”,不上火的阳,老祖宗早告诉我们了!《医学入门》“虚者可灸之,使火气可助元阳也;实者可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艾草是唯一的阴阳双补、补泄兼具的芳香植物。
艾草是纯阳之物,把太阳的能量聚在一起,引天之阳入地之阳,以补人之阳,取太阳最具生机之气,汇集了天火的能量,是不急不燥不猛不烈的纯阳之火,这种均衡蕴火的能量和人体本身阳气的热能最为亲近,易于人体吸收。李时珍的父亲作为著名的医学大家,研究人参写了一本著作《人参传》,研究艾草写了一本著作《蕲艾传》,他把2种药作比较,得出结论“艾有参之功,参无艾朴实之德”,艾草有人参回阳救逆、补气补血、升阳举陷的作用,而人参没有艾草朴实惠民、普世传播的实用价值。
本中药通经络特性:本中药通经络不是停留在理论、概念上,突破了以往外用通经络产品处于理论、概念化的现状,提出量化标准,能实际地、真正化解经络瘀结,使经络瘀结由大到小,由硬变软,由有到无。即使没用药的部位也能化瘀,艾草的找水功能,穿透全身肉筋骨,到达所有经络,自动找病灶。在膝关节用药,肩颈疼痛好了,在手臂用药,膝关节痛好了。艾草是唯一具有找水功能、自动找病灶功能的中药。
本中药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的特性:本中药克服了外用贴敷膏药所有的弊端。
A、制备缺陷:外用膏药做成固体、半固体,没有流动性,无法透过皮肤进入皮下的病灶,在皮外远距离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做成水剂,水为阴寒之物,外用就变成寒湿进入经络。如做成油剂,油没有渗透性,在皮肤表面形成油膜,阻碍药物进入皮下。所以一直是做成固体、半固体。本中药制备成酒剂,是最好的渗透剂,能被皮肤完全吸收,可到达皮下的病灶。并且反复浸泡,药物浓度高,能真正发挥作用。
B、使用缺陷:有些外用药虽是液体,但使用剂量1-2ml。人从出生就开始被风寒湿侵袭,就开使有瘀,长年累月积累的问题,小剂量药物无法彻底瓦解瘀毒。本中药使用方法:反复涂抹吸收3-300ml,很多病症一次解决。
C、配方缺陷:寒热药相加。膏药一般都加冰片,冰片,味辛苦,微寒,是芳香植物,分子小穿透性强,是有效的透皮促进剂,能促进药物吸收。因为祛寒湿的药物都是温热性,贴敷不透气,易使皮肤发红、过敏、脱皮,冰片冒凉风,镇静抗敏。而且起到清凉止痛的作用。冰片比一般寒性药都要寒凉,因为是芳香植物,走窜性强,进入人体,伤脏腑之阳气,而且寒则凝,进入经络,瘀结不会化解会更凝固。瘀结化解需要热度,冒凉风的冰片、薄荷都会使瘀结加重。有瘀就有痛,所有的痛症都有瘀。瘀不化解,痛症就不能根除。但冰片、薄荷本身的清凉止痛作用,使用时疼痛会减轻,不用了,痛症多又恢复了。本中药2味药为温性,不加任何寒凉药物,利用五热效应,彻底瓦解瘀毒。
本中药做临床实验,选择的是纯艾绒或90%纯艾绒加10%的其他芳香植物(大蒜、韭菜、花椒,均无添加剂,市面上有的花椒加入麻金、色素、香精),两种配方制备出的中药补阳、通经络、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的功效基本相同。芳香植物因为分子小、渗透性强,凡温性的都有祛寒湿的作用,其他芳香植物能否代替艾草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呢,为了解其他芳香植物能否代替艾草,本人将其他芳香植物增至30%的剂量,艾草为70%的剂量,制备出“替换中药”。在春季肝气生发之时,先天肝阳亢之人,是最容易上火的个体,让其连续大量使用本中药一周,无明显上火症状。而后使用“替换中药”一天,立刻出现肝火、胃火症状:口干、牙剧痛、眼睛胀等。胃为火炉,为万火之源,肝在五脏主阳主动,最易上火,所以中药上火多表现为肝火、胃火。使用普通植物(除芳香植物以外的植物)替换艾草达不到所需效果,没有必要。用其他芳香植物替换艾草可以达到祛寒湿的效果,但很容易上火,因为芳香植物最大的特点是其芳香成分具有挥发性,因为芳香植物基本是“味辛”,才有“发散”作用,才会挥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味辛,为阳,易上火。易引起肝火、胃火,肝为人体将军之官,是五脏的枢纽,五脏为川,胃为大海,海纳百川,肝胃失衡,会百病丛生,而埋下疾病隐患。
中医补药一般用“辛温药”,泄药一般用“苦寒药。”辛温药会助阳化热,容易伤阴,出现阴虚火旺等症状,这是指来自普通植物(除芳香植物以外的植物)的“辛温药”。芳香植物分子小、穿透性强,要比普通植物的功效强很多倍,辛温的芳香类植物更加会助阳化热,引起阴虚上火的症状。特别是本中药高浓度提取的制备方法、“反复涂抹吸收”大剂量的使用方法,更加会助阳化热,引起脏腑失衡。(本中药如果选择普通植物达不到所需的功效,选择芳香植物制备的浓度低、使用剂量小也达不到所需的功效。)所以本中药需要的是“苦温”——味苦、性温的芳香植物,浓度高、剂量大也不会轻易上火。而艾草味苦,具有找水功能,阴阳双补,补泄兼具,不易上火。“苦温药”较少,“苦温”的芳香植物更少,芳香类中药和常见芳香植物中,只有泽兰、厚朴是温性、味苦的,但泽兰、厚朴的归经皆不入肾(艾草归经:肝肾脾),肾为先天之本,补阳主要是补肾和脾(后天之本),肾阳足,抵抗力强,才能随时抵抗风寒湿,预防二次入侵。唯有“苦温”的艾草是最适合的。艾草是芳香植物中,唯一的味苦、性温、归脾肾经的植物。艾草不是绝对的不上火,即使上火,也是“小火”,很容易将下来。因其不仅是“苦温”,还有“找水功能”,被誉为“地之阳”即“阴中之阳”,不上火的阳。
用“辛温”的芳香植物与吃辣椒是同样的道理:肝热、肺热的人吃1-2次辣椒就立刻上火,没有热证的人吃一段时间辣椒也会出现热证;春季易上火的季节吃辣椒易上火,夏季湿土月吃辣椒不易上火。用“辛温”的芳香植物,有热证的人很容易上火,在春季使用也容易上火,作为中药成药,必须适合任何季节、任何人使用。所以本中药特殊的制备使用方法,艾草最适合,其他芳香植物只能小剂量的随证加减。
普通植物(芳香植物以外的植物)的成分分子大,没有走窜性、挥发性,芳香植物分子小、穿透性强,功效要比普通植物的功效强很多倍。艾草是芳香类中药的代表,可解决百病之因,普通植物比如是铜铁,芳香植物就比如是金银,艾草就如同钻石。本中药的配方,如果把大部分艾草换成芳香植物或普通植物,就如同把钻石镶嵌上金银铜铁,导致钻石被毁,价值丧失。如果把艾草全部换成普通植物或其他芳香植物,就如同把钻石换成金银铜铁,使医药技术倒退发展。
人体百病皆因阳气不足,皆因经络瘀阻,皆因风寒湿瘀所致。艾草能同时解决引起百病的三大原因,是唯一能解除百病之因的芳香植物。综上所述,艾草有四个“唯一”。历代医家、研究机构用其他植物对比研究,没有一种植物可以完全替代艾,这就是人们几千年唯独以艾草为主做灸的原材料的真正原因。
酒作为本配方的另一味药,由粮食酿造而成,也是来自植物。而且为“百药之首”、独冠群物,与艾草有相似的性味归经、相同的药性、相同的特性,与艾草合用,为双强组合。酒有四性:药性、溶解性、渗透性、热效应。本中药的配方是利用酒的药性,制备方法是利用酒的溶解性,使用方法是利用酒的渗透性、热效应,将酒之四性全部应用。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个能同时具有这四性并且来自植物的物质。
(2)独特的制备方法:反复泡制,高浓度提取艾草的灵魂成分、最有价值的挥发性的芳香成分。几千年长盛不衰的艾灸,是利用艾草的芳香成分的小分子的穿透性、走窜性发挥疗效,因有明火易烫伤、烟呛人,所以将艾存放1-3年散去过多的芳香成分,不得不如此,艾流失其最具价值的芳香成分,是一种损失。而西方几千年的芳香疗法则是常用蒸馏法、溶剂萃取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复杂、成本高、不易普及且芳香成分溶于二氧化碳有损耗)等提取芳香植物的芳香成分成为精油,成分不完整,有损失。而且精油不可直接用于皮肤,需用植物油(基底油)稀释方可涂抹于皮肤,稀释的浓度为3%-5%,通常10ml植物油加5-10滴精油,剂量小,作用不显著。因为植物油没有渗透性,不能走窜到皮肤内部,只能使用一次,不可以反复涂抹吸收,到达病灶的精油剂量特别少。而且植物油平性,没有热效应,没有药性。
本发明利用酒中乙醇提取艾草芳香成分,是借鉴了西方芳香疗法萃取精油的“溶剂萃取法”,加以改进,所以本发明使用酒提取艾草的有效成分,是将中国几千年的艾灸、西方几千年的芳香疗法相结合,取中西养生技术之精华,将艾草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萃取,并高效地吸收利用。本中药的制备方法最大特点是,可以根据所需的浓度,反复泡制,高浓度提取。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如果用无水乙醇代替酒,制备完成后所得药液再加入水,制成液体制剂。或将所得药液、水各自独立包装做成2个制剂,使用前将二者混合后使用。或将保存的药液做成1个制剂,使用者自备水,使用前与水混和后使用。这种制备方法浪费了原料,没有提取到艾草水溶性的成分,使成分不完整,功效降低。制备完成后无法使用(乙醇刺激皮肤),加水稀释,等于将有效成分的浓度降低、功效降低。
(3)独特的使用方法:反复涂抹吸收,大剂量使用。药酒一般皆口服,外用皆贴敷膏药,本中药独创药酒外用,突破了传统口服、外贴、外敷、外涂抹、外喷外薰外洗的使用方法,独创“反复涂抹吸收3-300ml”的使用方法。通过外用,不经消化道,不经血液循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经皮肤快速直达脏腑、经络,不走弯路,直达病灶发挥疗效。在用药史上未曾有过先例,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案,属于开拓性发明。
(4)解决了各种医学难题,取得了预料不到的效果:使用本中药,比艾灸、艾薰洗泡帖敷的有效成分浓度加大,剂量增多。将小剂量的、在皮外、远距离的使用,改为高浓度、大剂量的、直入病灶内部,彻底瓦解疾病,将几千年的艾疗方法的功效提升几十倍。感冒吃药打针需要几天才好,使用本中药,1小时恢复。跌打损伤用药后需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修复,使用本中药肿痛很快消失。目前医学对风寒湿引起的各种痛症没有特效药,使用本中药瞬间解除。风湿类风湿口服、外用药物,只是缓解,使用本中药疼痛短时间内消失,无任何副作用且可提升脏腑功能,防止再患此病。不能动的痹症,如果能找到非常专业、有真技术的中医艾灸一个月左右才能好转,使用本中药1-2次,恢复正常人了。凡是使用了本中药的患者,不管什么病症,都取得了预料不到的效果,在现有医学能达到效果的基础上大跨步的提升,飞跃性的进步。由于个人能力有现,无法将本中药用于各种疾病、急危重症的临床实验,但古人皆以验证过了艾灸能治多少种病:“除百病,本无一症不可治”;皆以验证过了艾灸是否有效:“起沉疴之人为康泰”。本人只是在艾灸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艾灸等艾疗方法的功效提升了。
(5)适用范围广:99%的人可使用,为大众解决普遍存在的病痛,使大众获得实际利益。本中药适用于调治亚健康、预防与治疗疾病。
人体百病皆因阳气不足,阴阳平衡,百病不生,阴阳失衡,百病丛生。人体99%的体质为阳虚(寒体)体质,艾草的纯阳之性正是人体所需,最能补人体之阳气。本中药补阳提升脏腑功能,疗效快速显著:看得见(舌细小裂纹消失、唇由白变红),感觉的到,精力充沛、病症消失。有肺病的在肺部、肺经使用本中药,有肾病的在肾部、肾经使用本中药,哪有病就在哪用药,脏腑功能逐渐提升,就是“量”变,有“量”变,就一定会带来“质”变,使脏腑功能完全恢复,疾病消失。因为本中药补各脏腑阳气,使阴阳平衡,平衡释放潜能,潜能治愈百病。
经络瘀阻,食品、补品、药物不能很好地运送到各脏腑,脏腑得不到滋养和修复而老化失衡,“脏腑失衡,百病从生。”《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经脉者,绝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艾草通十二经,打通脏腑的供养通道,使五脏六腑恢复年轻的状态。市面上通经络的产品铺天盖地,本中药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前找到经络瘀结,明确瘀结形状大小、软硬程度,在瘀结上使用本中药后,瘀结由大变小,由硬变软,或者消失,能真正的达到化解经络瘀结,起到疏通作用。
《黄帝内经》:“百病始于风,风必兼寒。十病九寒,祛一寒而治百病。”寒乃百病之首,寒湿是万病之源,有寒就有瘀,有瘀就有病。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瘀则堵,堵则瘤,瘤则癌。所有病皆起于风寒湿瘀,风寒湿瘀又导致痹痛肿毒。本中药能快速解除风寒湿瘀痹痛肿毒,解除疾病的根源。
人之所以会有病,因阳气不足、经络瘀阻、风寒湿瘀痹痛肿毒。本中药扫除这些病因,疾病自然消失,而不是针对每一种病下手。这就是中医几千年的思维方式、调治办法。古人皆已验证了这些思维办法的有效性,并得出结论:“除百病,本无一症不可治”;“起沉疴之人为康泰”。
(6)无毒副作用:纯天然无污染,,可长期使用。酒由米、麦、黍、高粱等酿成,天然无毒。艾草为天然植物,相比于硫磺薰制、化学染色、灌胆巴增重防腐、化学制剂去皮等各种不良加工的中草药,艾草是目前无以上加工处理的中草药。并且艾草味苦,高浓度、大剂量使用不易上火,与同类芳香植物相比,无副作用,不会损伤脏腑功能。
(7)费用低廉:艾草是价格最低的芳香中草药之一。并且制备简单,无需复杂工序提取,无需昂贵设备,无需高科技提取,无需投入科研成本,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8)药源广泛、容易采集。艾草是常见植物,从长江南北一直到北国冰城都有分布,种植简单易存活。种一次不需再种,艾草的根茎在每年3月份开始发芽,每月采收一次,每年收获四五次。艾草根越串越多,种几棵,来年长出一片。
(9)使用简单,一涂了之。
(10)高效迅速:起效快、好转快、痊愈快。15分钟起效。患者手臂疼痛、无法抬起,在痛点(瘀结处)涂抹本中药,在药液涂抹使用了一半(25ml左右)时,手臂疼痛消失,可以抬起,刚用药15分钟。
(11)热效应时间长:10小时以上。
(12)有效率高:使用一疗程(3-7次)后,病苦大幅度减轻或消失,有效率99%。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具体通过实施例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所使用的中药的制备步骤如下:
准备纯艾绒或90%体积份的艾绒加10%体积分的大蒜、韭菜、花椒的混合物(大蒜、韭菜、花椒的比例为1:1:1)为A,白酒为B,耐腐蚀、可密封的容器为C,取三分之一的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3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再取三分之一的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3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再将剩余的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3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密封保存,制成外用搽剂、洗剂、酊剂、溶液剂、喷雾剂等液体制剂。
本人从2000年开始研究芳香疗法,2006年开始研究中药外用,2011年经过改进,2013年再次改进发明本中药,到现在为止,本人遇到周围人有什么病症都赠送本中药,为其涂抹使用或教其使用方法。本人的发明主要是本中药将艾灸等艾疗方法的功效提升几十倍以上,而并非是本中药能治多少种病、是否有效,因为古人皆以验证过了艾灸能治多少种病:“除百病,本无一症不可治”;皆以验证过了艾灸是否有效:“起沉疴之人为康泰”。这是古人几千年总结的经验不需要我验证了。我需要验证的是,本中药在艾灸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艾灸等艾疗方法的功效提升几十倍以上,需要验证本中药功效的“快速”。而这个“快速”是本人最初没有预料到的,是经过7年时间帮助周围人解决病痛时发现的。于是才想起申请专利,回忆7年经手的临床案例,有50例左右。凡使用本中药,皆起效快、好转快、痊愈快,主要特点是“快”。而“快”的根本原因是将高浓度、大剂量的艾草的有效成分(本中药进入人体的艾草有效成分的剂量比艾灸进入人体的艾草有效成分的剂量增加100倍以上),不经消化道、血液循环直接超强渗透到病灶。本中药对治疗感冒、咳喘、肠炎腹痛,腰腿手臂疼痛痹症、跌打损伤、风湿类风湿起效快,好转快,痊愈快,对各种疾病、急、危重症的治疗,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典型病例:
病例1:严重的风寒感冒:女,44岁,冬季在内蒙古零下30度左右坐长途汽车4小时,车内无暖气非常寒冷,连续挨冻4小时到家后,浑身发冷发抖,鼻塞,无力,自己艾灸几小时,发冷减轻,于是连续艾灸30小时左右(中途休息几小时),所有不适症状全部消失,精气神完全恢复。此人第二次严重的风寒感冒,是冬季零下30度,在没有暖气的库房干活,穿衣服较少,因为赶工没时间去取衣服,连续冻了一天,下班回家后浑身冷,心凉得颤抖,鼻塞,将本中药加热后涂抹于前胸、大椎穴周围(应该涂抹于后背,因自己够不到只好涂于大椎周围)50ml,捂被子,感觉肺内发热,半小时后不冷了,1小时后鼻塞好了,精气神恢复。类似的风寒感冒病例还有很多,使用本中药后,受风寒的症状都很快消失,祛风寒于无形之中。
病例2:慢性气管炎:男60多岁,在沈阳一公司的员工食堂做饭,冬季天气冷,其慢性气管炎犯病了,咳嗽、上不来气很严重,面青白,怕冷,年龄大肺气虚弱(气管炎西医认为是炎症,用中医辩证此人为肺气虚)。我赠送了本中药,让其老伴在其前胸后背涂抹本中药(加热),第二天他告诉我,全好了,我让其连续使用本中药3天,一冬天没再犯病。说明本中药祛寒补肺气,能快速地增强肺功能。各种肺部疾病皆因肺功能弱引起,如增强了肺功能,产生了量变,量变的累积就是质变,就必然会使肺部疾病好转或痊愈。希望次此方法对临床治疗各种肺病有所启发。
病例3:风寒导致肝瘀:女,39岁,到大型超市做临时促销员,卖袋装咸菜,咸菜的货架正好在中央空调出风口的正下方,当时正是夏季最炎热时,强劲的空调冷风直吹而下,促销员躲开风口就没法卖货,只好站在风口一天,导致严重的风寒感冒。使用本中药后感冒好了。第二天照镜子看舌象,发现舌两边突然出现多处褐色斑点(每天看舌象,之前没有)。舌两边对应的脏腑是肝脏,说明空调冷风要比自然风的风寒严重,风寒进入肝脏而导致肝瘀(寒则凝)。在肝脏区域反复涂抹本中药150ml左右(没加热),一直睡觉(人卧则血归肝,助化瘀)。第二天照镜子,舌两边褐色斑点全部消失。在临床上,舌两边有褐斑的肝瘀患者,吃中药几个月都不一定化解肝瘀,本中药化瘀的能力相当强。希望此方法对临床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有所启发。
病例4:尿频:女,40岁,肾虚,尿频,起夜1-2次,熬夜或着凉后尿频加重,伴有小腹胀痛。在小腹涂抹本中药50ml,尿频好转未复发。6年当中有几次着凉后出现尿频,每次外用本中药50ml即恢复正常。尿频三个原因:肾虚、受寒、膀胱炎。本中药能补阳气(加强膀胱动力)、祛寒、杀菌,治疗尿频基本上是使用1-3次痊愈(严重者双肾同时使用),1次即能好转80%,膀胱是空心的,风寒湿瘀易化解。
病例5:腰痛:女44岁,因连续熬夜透支肾中元气,腰痛的起不来。使用本中药一次,腰痛大幅度减轻。此人因熬夜伤阳,艾草大补元阳的效果明显。
病例6:肾虚体弱:女40岁,耳朵小,先天肾虚,体质虚弱,不能干重活,找到一个工作,是在保暖内衣批发商的库房理货发货,从早到晚不停的搬货、装箱、打包,属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以其虚弱的体质,坚持干3天就得累趴下,但因经济困难,又无其他工作,只能坚持干下去。她第一天下班感觉浑身无力、疲劳过度,浑身要散架的感觉,于是睡前在双肾反复涂抹本中药50ml,第二天下班,疲劳感比第一天轻了,能接受。于是每天睡前在双肾反复涂抹本中药50ml,直到15天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后辞去库房工作。15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对其虚弱的身体没有损伤,本中药补肾阳的功效显而易见。
病例7:腰痛:女60岁,肾虚腰痛,使用本中药一次,腰痛大幅度减轻。不论年轻还是年老,肾虚腰痛在双肾使用本中药一次基本能缓解80%,就感觉不到痛了。实际应该连用3次巩固疗效,但患者只要感觉不到痛就认为好了,就不再使用了,不痛就忘了。本中药对补肾阳、增强肾动力,缓解腰痛、提升肾功能的功效非常明显。希望此方法对临床治疗各种肾病有所启发。
病例8:腰板结、胀痛:女44岁,农历6月梅雨季节,被子、床垫潮湿无法晾干,室内湿度达90度。在潮湿的被褥上睡觉起来后腰板结、胀痛。在肾区使用本中药一次,腰板结、胀痛消失。本中药有强效的祛湿功能。
病例9:脾肾阳虚:女50多岁,因丈夫去世受打击,睡不好吃不下,身体虚弱,唇白无血色,浑身无力。在脾胃肾及脾肾经连续使用本中药10天左右,浑身有劲,唇色红润,精力充沛。说明本中药能快速地补脾肾之阳气、提升脾肾功能。
病例10:胃肠炎:女45岁,用变质的红糖做糖饼吃。吃后2小时腹痛难忍,胃肠痉挛,取本中药50ml加热后涂抹于腹部。十多分钟后,胃肠发热,一股气流排出体外,疼痛大幅度减轻。第二天又使用本中药一次。不适症状消失。本中药补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同时杀菌解毒。饮食不洁产生的胃肠炎使用本中药一次能缓解剧烈疼痛,仍然有余痛,如配合喝热花椒水疼痛立消。
病例11:撞伤腿,行走困难:本人骑自行车,一女士骑自行车把我撞倒,她爬起来腿瘸了,疼痛难忍,行走困难。我把她带到附近住所,找到其腿上的疼痛位置,在疼痛点涂抹(不加热)本中药50ml后,她起来走了,疼痛全消了。撞击致瘀,有瘀就有痛。本中药化瘀功能强。
病例12:脚扭伤:女,30岁,超市理货员,在库房爬货架时脚踝扭伤,几小时后肿胀疼痛,无法行走。在肿胀疼痛处涂抹本中药50ml,3小时后肿胀疼痛全消。脚扭伤,是筋扭了而肿胀疼痛,伤筋动骨100天,一般好的比较慢。本中药能快速地行气化瘀消肿,本人也没想到好的这么快速。
病例13:摔伤肿痛:女,38岁,下雪天骑自行车摔倒,8小时后腿肿痛无法行走。在肿痛部位涂抹本中药(不加热)后半小时,起身走动,发现疼痛感全部消失,肿胀减轻很多。摔伤肿痛,只要没破皮,使用本中药都肿痛立消,不再列举。
病例14:腿部痹症:女,60多岁,腿一动就痛,走不了路。住院治疗无效。本人找到其痹症的关键是腿上有个拳头大瘀包,在瘀包上反复涂抹本中药100ml左右,然后在腿上包裹一层保鲜膜。保鲜膜上水雾逐渐增多,形成水珠,将保鲜膜取下后,老人起来行走自如,疼痛消失。
病例15:腿部痹症:女,50岁,脊椎第三节增生压痛,右腿膀胱经麻痛,无法走路,需人搀扶。常年在批发市场(室外)卖货,受风寒而患病。在脊椎第三节使用本中药15分钟后压痛减轻,用药50ml后压痛消失。又在后腰膀胱经使用本中药100ml。第二天可以走路了,但右腿瘸的厉害。在后腰膀胱经使用本中药50ml,又在臀部膀胱经的拳头大的软包上使用本中药100ml,在涂抹过程中不断返出大米粒样丘疹,逐渐消失(瘀毒散出)。用完药后,臀部拳头大软包小了一半,起身行走自如,恢复正常人。
病例16:脚部痛风:男40多岁,脚部痛风很多年。在脚部疼痛处涂抹本中药50ml后,用保鲜膜包裹脚部。使用本中药一次,痛风消失。
病例17:肩背痛:男50多岁,肩背疼痛,手臂抬起更痛。在肩井穴、肩胛骨缝处有痛点(瘀结),双肩的痛点基本相同。在双肩痛点各涂抹本中药50ml,共100ml左右,外敷保鲜膜。使用本中药一次后疼痛明显减轻,使用3次后痊愈。
病例18:手臂疼痛,无法抬起:男,40多岁,手臂疼痛、无法抬起,在痛点(瘀结处)涂抹本中药,在用药15分钟后,药液涂抹使用了一半(25ml左右)时,手臂疼痛消失,可以抬起。
病例19:四肢经络瘀结:本人女,45岁,因十多年前在广州住一楼受潮湿侵袭,双手臂外侧最上端出现瘀结,之后瘀结越来越大,越来越硬,左臂瘀结拳头大坚硬压痛,右臂瘀结鸡蛋大坚硬压痛。为验证本中药功效,每天在左臂瘀结使用本中药300ml(加热后反复涂抹吸收),第3天瘀结开始肿胀,第4天使用本中药后肿胀明显且疼痛,停用本中药几天后肿胀、疼痛消失。按压瘀结发现瘀结变软不再坚硬,且体积小了三分之一,怎么按压都不痛。原理:本中药大量渗透进瘀结,瘀血、瘀毒被溶解、化开,向外溃散,表现出肿胀疼痛,被化解溃散的瘀血、瘀毒随血液循环逐渐排出后,肿痛消失。本人15年研究外用中药的经验总结出,凡是瘀血、结块被溶解、化开都有肿胀疼痛的过程,肿痛越厉害,化瘀的效果越好。并且肿痛消失后,瘀结、硬块会变小变软,变软是瘀结内瘀血减少密度变小的缘故。压痛消失,也说明瘀血溃散,有瘀就有痛。还有一个发现:左腿膝关节上楼梯疼痛突然好了,本打算抽血化验后确定是否是风湿性关节炎,再在膝盖处使用本中药,没想到还没在膝盖用药就好了,说明本中药在全身循环发挥作用。
左臂停用本中药后,开始在左大腿外侧胆经使用本中药,大腿外侧胆经有手掌大饼状结块,略硬压痛。每天在结块上使用本中药300ml(加热后反复涂抹吸收),4天后明显肿胀疼痛,停药。几天后肿痛消失,结块变软,体积小了三分之一,且压痛消失。还有一个发现:在左大腿外侧胆经用药2天后,左小腿外侧胆经走路疼痛突然好了,本打算大腿胆经用药结束后,再在小腿胆经用药,没想到这么快好了,可见本中药是循经走窜的。手臂和腿部胆经瘀结的化解,说明本中药化瘀的功效很强且快速。希望此方法对临床治疗结节、肿块类疾病有所启发。
在连续使用本中药7天后发现,舌面的细小裂纹(脏腑精气耗损的表现)消失了,且平时的困倦感消失了,体力精力充沛。说明本中药补脏腑之阳气,能快速提升脏腑功能。
病例20:双手类风湿性关节炎:女61岁,类风湿6年,双手小指变形,手腕浮肿关节突出,伸缩不利,双手疼痛严重,活动加重,提重物疼痛加重。如不吃类风湿药,疼痛就无法忍受。吃类风湿药后面浮肿、双眼浮肿、小腿浮肿。双手各使用本中药50ml后,疼痛立即减轻,手掌伸缩的紧绷感消失,手由硬变软,手腕浮肿消失。第二天双手能搬重物不疼痛了,上半身明显感觉轻了很多。第二天双手各使用本中药100ml,双手疼痛完全消失,活动自如。
病例21:风湿性关节炎:女66岁,双膝关节疼痛5年,不走不动就疼痛,上楼梯疼痛加重,双膝眼压痛,腿冰凉没有温度。双膝关节各使用本中药100ml,当使用本中药50ml后,双膝眼压痛明显减轻。用完药立即走路,双腿沉重感消失,感觉轻松。第二天走路、上楼梯疼痛明显减轻,腿恢复正常人体温。右腿感到脚底冒凉风(说明阳气上升,寒气下降)。使用本中药4次以后,双膝关节疼痛消失,走路上楼无不适。肩颈疼痛没用药也不疼痛了,说明本中药在全身循环发挥作用。风湿性关节炎轻者使用本中药一次疼痛消失,重者使用本中药4-7次疼痛消失。风湿、类风湿皆因风寒湿入侵肉筋骨而形成痹症,如卫气足,在皮肤外形成保护层,腠理坚固,风寒湿便难入。卫气生于下焦脾肾,上升到肺,由肺推动到全身。风湿、类风湿患者基本上是脾肺肾虚弱,所以局部风寒湿化解,疼痛消失后,应在脾肺肾、脾经肺经肾经使用本中药,补阳气通经络,提升脾肺肾功能,使卫气足,不再受风寒湿侵袭。

Claims (10)

1.一种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提升脏腑功能)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含有艾草,可以是整株艾草或粉末、艾叶或其粉末、艾绒或其粉末、艾叶以外的其他部分的原型或粉末;酒,可以是酒、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和水的混和液、含水乙醇
该药物组合物按如下方法制备而成:准备艾草(可以是整株艾草或粉末、艾叶或其粉末、艾绒或其粉末、艾叶以外的其他部分的原型或粉末)、要加入的其他植物的原型或粉末,集合在一起为A,酒(可以是酒、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和水的混和液、含水乙醇)为B,耐腐蚀、可密封的容器为C,需要浸泡n次,就将A分为n份,取1份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10分钟-7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如原料A还有剩余,再取1份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10分钟-7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如此反复,直到将A用完为止,将药液中所有残渣滤出,药液密封保存,制成外用搽剂、洗剂、酊剂、溶液剂、喷雾剂等液体制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其中“酒”还可以是无水乙醇,
制备方法如下:准备艾草(可以是整株艾草或粉末、艾叶或其粉末、艾绒或其粉末、艾叶以外的其他部分的原型或粉末)、要加入的其他植物的原型或粉末,集合在一起为A,无水乙醇为B,耐腐蚀、可密封的容器为C,需要浸泡n次,就将A分为n份,取1份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10分钟-7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如原料A还有剩余,再取1份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10分钟-7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如此反复,直到将A用完为止,将药液中所有残渣滤出,药液密封保存,将保存的药液加入水制成外用搽剂、洗剂、酊剂、溶液剂、喷雾剂等液体制剂;或将保存的药液、水各自独立包装做成2个制剂,使用前将二者混合后使用;或将保存的药液做成1个制剂,使用者自备水,使用前与水混和后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制备方法如下:准备纯艾绒或90%体积份的艾绒加10%体积分的大蒜、韭菜、花椒的混合物(大蒜、韭菜、花椒的比例为1:1:1)为A,白酒为B,耐腐蚀、可密封的容器为C,取三分之一的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3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再取三分之一的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3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再将剩余的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3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密封保存,制成外用搽剂、洗剂、酊剂、溶液剂、喷雾剂等液体制剂。
4.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的制备方法所得的药液进行加工,使其液体或部分液体蒸发,剩余药物制成外用搽剂、乳剂、膏剂、涂膜剂、贴膏剂、医用纱布剂、散剂、胶囊等固体、半固体制剂。
5.一种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提升脏腑功能)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其特征在于使用方法如下:在未破损的皮肤表面反复涂抹吸收3-300ml。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制备的成品含有乙醇。
7.一种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提升脏腑功能)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其特征在于: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是权利要求5所述的使用方法;起效快、好转快、痊愈快,有效率99%。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在制备调治亚健康、预防与治疗疾病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中的应用。
9.一种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其特征是含有艾草的成分、乙醇。
10.一种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其特征是含有艾草的成分、乙醇,使用方法是在未破损的皮肤表面反复涂抹吸收3-300ml。
CN202010308378.3A 2020-04-18 2020-04-18 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的外用中药或保健品 Pending CN1114077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08378.3A CN111407788A (zh) 2020-04-18 2020-04-18 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的外用中药或保健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08378.3A CN111407788A (zh) 2020-04-18 2020-04-18 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的外用中药或保健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07788A true CN111407788A (zh) 2020-07-14

Family

ID=71485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08378.3A Pending CN111407788A (zh) 2020-04-18 2020-04-18 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的外用中药或保健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0778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27635A (zh) * 2022-06-24 2022-10-25 王作兴 一种经络推拿按摩液和按摩膏及其制作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27635A (zh) * 2022-06-24 2022-10-25 王作兴 一种经络推拿按摩液和按摩膏及其制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8567B (zh) 一种黑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58278B (zh) 骨伤灵喷雾剂
CN103041257B (zh) 治疗小儿发热高烧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
CN111407788A (zh) 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的外用中药或保健品
CN103041255B (zh) 治疗小儿咽喉肿痛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
CN104548049A (zh) 一种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25956A (zh) 防治中风、康复筋骨关节的药
CN105412864A (zh) 一种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祛痛膏
CN103860787B (zh) 含有花蛤有效成分的治疗痤疮的外用中药
CN103638345B (zh) 一种治疗肺气虚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35682A (zh) 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外敷中药及制法
CN104888133A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5168822A (zh) 一种辅助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CN105012803A (zh) 一种用于术前麻醉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4971286A (zh) 一种治疗肩腰腿不适症的中药组合物
CN104474372B (zh) 一种用于骨折术后康复医疗的药丸及制备方法
CN107137689A (zh) 一种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
CN103169905A (zh) 治疗肺心病的中药制剂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10172A (zh) 一种治疗疼痛性疾病的膏泥膜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1897822B (zh) 治疗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55420A (zh) 用于缓解疲劳的保健鞋垫
CN105412643A (zh) 一种治疗小儿水气凌心型哮喘的喷雾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12709B (zh) 用于痿症的补肾温阳丸
CN104707031A (zh) 一种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35883A (zh) 一种治疗跟痛症的中药制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