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3634B - 转子及包括该转子的电机 - Google Patents

转子及包括该转子的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73634B
CN111373634B CN201880076160.0A CN201880076160A CN111373634B CN 111373634 B CN111373634 B CN 111373634B CN 201880076160 A CN201880076160 A CN 201880076160A CN 111373634 B CN111373634 B CN 1113736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
rotor
rotor core
disposed
mag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616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73634A (zh
Inventor
朴昶炫
金宰永
元一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Inno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Inno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701632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51026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1176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26024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Inno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Innotek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373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36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736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36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8Surface mounted magnets; Inse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rotating magnetic parts on to, or to, the roto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2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around the armatures, e.g. flywheel magneto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机,其包括:轴;耦接到轴的转子;设置在转子外部的定子,其中,转子包括:第一罐;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一罐中的转子芯;耦接到转子芯的多个磁体;以及设置转子芯的另一部分的第二罐,多个磁体由于多个分隔空间而在周向上间隔开,第一罐包括:第一板部;通过使第一板部的边缘弯曲而形成的第一突出部;以及设置在多个分隔空间中的至少两个分隔空间并且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第一突起,第二罐包括:第二板部;通过使第二板部的边缘弯曲而形成的第二突出部;以及设置在多个分隔空间中的至少两个不同空间并且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第二突起,并且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布置成彼此错开。

Description

转子及包括该转子的电机
技术领域
实施例涉及一种转子及包括该转子的电机。
背景技术
电机是通过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来获得转矩的装置,并且通常在车辆、家用电器、工业设备等中使用。
电机可以包括壳体、轴、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定子、以及安装在轴的外周面上的转子等。这里,电机的定子引起与转子的电相互作用并且引起转子的旋转。此外,轴也随着转子的旋转而旋转。
特别地,电机可以在用于保证车辆转向的稳定性的装置中使用。例如,电机可以在诸如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electronic power steering system)等的车辆用电机中使用。
多个磁体安装在转子上。这里,根据磁体的安装方法,将转子分为:磁体被插入到转子芯中并耦接到转子芯的内部永磁体(IPM)型转子;以及磁体附接到转子芯的表面的表面永磁体(SPM)型转子。
在包括SPM型转子的电机的情况下,由于磁体仅通过接合而耦接到转子芯,所以当接合力变小时磁体与转子芯分离。
另一方面,磁体可以附接到转子芯的外周面。另外,突起可以设置在转子芯的外周面上。这里,多个这样的突起可以沿着转子芯的外周面布置。这里,多个磁体可以各自设置在突起之间。
每个磁体的位置对电机的齿槽转矩有影响。由于每个磁体的周向宽度上的公差以及突起之间的距离的公差,所以每个磁体的位置可能会出现误差。当每个磁体的位置出现误差时,齿槽转矩增大。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子及包括该转子的电机,该转子被配置成使用罐来保护磁体,并同时使用形成在罐上的突起来防止附接到转子芯的磁体脱落。
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减小齿槽转矩的电机。
实施例的各方面不限于上述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从以下描述中理解其他未阐述的方面。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机,该电机包括:轴;转子,所述转子耦接到轴;以及定子,所述定子设置在转子的外部。其中,转子包括:第一罐;转子芯,所述转子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一罐中;多个磁体,所述多个磁体耦接到转子芯;以及第二罐,转子芯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罐中。多个磁体被布置为由于多个分隔空间而在周向上间隔开。第一罐包括:第一板部;第一突出部,通过使第一板部的边缘弯曲而形成所述第一突出部;以及多个第一突起,所述多个第一突起设置在多个分隔空间中的至少两个不同的分隔空间中并且间隔开。第二罐包括:第二板部;第二突出部,通过使第二板部的边缘弯曲来形成所述第二突出部;以及多个第二突起,所述多个第二突起设置在多个分隔空间中的至少两个不同的分隔空间中并且间隔开。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被布置成彼此错开。
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可以布置在基于磁体的底表面的不同高度处。
第一突起可以形成在第一突出部的一个端部上,第二突起可以形成在第二突出部的一个端部上。
第一突出部的所述端部可以与第二突出部的所述端部接触。
第一突起可以形成为从第一突出部的内周面突出,并且可以在第一突出部的外周面上在与第一突起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凹槽。
第一突起之间的距离和第二突起之间的距离可以相同。
分隔空间可以形成为从转子芯的顶表面延伸到转子芯的底表面,并且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可以布置在比分隔空间的两端更靠近中央的区域中。
转子芯可以包括容纳多个磁体的多个容纳部,并且多个容纳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形成有凹槽的表面。其中,转子芯可以包括形成为从转子芯的外周面向外延伸的多个引导件。多个引导件中的每一个可以设置在多个分隔空间中的每一个中,并且容纳部可以被限定为多个引导件之间的区域。容纳部的凹槽可以形成为从转子芯的顶表面延伸到转子芯的底表面并且设置为与引导件相邻。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转子,该转子包括:转子部,所述转子部包括转子芯和被布置成在转子芯的外周面上间隔开的多个磁体;第一罐,所述第一罐被配置成覆盖转子部的上部;以及第二罐,所述第二罐被配置成覆盖转子部的下部。其中,第一罐可以包括布置在分别形成于磁体之间的分隔空间中的第一突起,并且第二罐可以包括布置在分别形成于磁体之间的分隔空间中的第二突起。
这里,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可以沿着转子芯的周向交替地布置。
磁体的一侧可以与第一突起接触,磁体的另一侧可以与第二突起接触。
第一罐可以包括:设置在转子部上方的环形的第一板部;以及从第一板部的外周面沿轴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第二罐可以包括:设置在转子部下方的环形的第二板部;以及从第二板部的外周面沿轴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第一突起可以形成在第一突出部上,第二突起可以形成在第二突出部上。
形成于第一突出部上的第一突起可以被布置成与第一板部以一定距离隔开,并且形成在第二突出部上的第二突起可以被布置成与第一板部以一定距离隔开。
可以通过对第一突出部的外周面的一个区域加压来形成第一突起,并且可以通过对第二突出部的外周面的一个区域加压来形成第二突起。
第一罐可以包括通过对第一突出部的外周面的一个区域加压而形成的第一凹槽,并且第一凹槽的下侧可以与分隔空间连通。
第二罐可以包括通过对第二突出部的外周面的一个区域加压而形成的第二凹槽,并且第二凹槽的上侧可以与分隔空间连通。
当形成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时,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中的每一者的侧表面可以被按压抵接磁体的侧表面。
第一罐的第一板部和第二罐的第二板部可以通过焊接而固定到转子芯。
转子部的转子芯可以进一步包括从转子芯的外周面向外突出的引导件,并且磁体可以设置在引导件之间。
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中的每一者的内表面可以被设置成与引导件的外表面间隔开。
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可以基于转子芯的中心彼此旋转对称地形成。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机,该电机包括:轴;转子,在所述转子的中心处设置有轴;以及定子,所述定子设置在转子的外部。转子包括:转子部,所述转子部包括转子芯和被布置成在转子芯的外周面上间隔开的多个磁体;第一罐,所述第一罐被配置成覆盖转子部的上部;以及第二罐,所述第二罐被配置成覆盖转子部的下部。其中,第一罐包括布置在分别形成于磁体之间的分隔空间中的第一突起,第二罐包括布置在分别形成于磁体之间的分隔空间中的第二突起。
其中,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可以沿着转子芯的周向交替地布置。
磁体的一侧可以与第一突起接触,磁体的另一侧可以与第二突起接触。
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了电机,该电机包括:定子;转子,所述转子设置在定子的内部,并且包括转子芯和设置在转子芯的外周面上的磁体;以及耦接到转子的轴。其中,转子芯包括柱形主体和从该主体的外周面沿径向突出的多个引导件。该主体包括:设置在引导件之间并且布置有磁体的表面;以及形成为从该表面朝向转子的中心凹入的凹槽。引导件包括第一引导件和设置成与第一引导件相邻的第二引导件。凹槽基于将主体的中心连接到第一引导件与第二引导件之间的圆周中心的虚拟线不对称地布置在所述表面上。
凹槽可以从转子芯的顶表面到转子芯的底表面沿轴向连续地布置。
凹槽可以基于虚拟线布置在一侧上。该表面可以包括具有凹槽的第一表面和不具有凹槽的第二表面。磁体可以设置成与第一引导件间隔开并且与第二引导件接触。
凹槽可以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表面可以包括基于虚拟线设置有第一凹槽的第一表面以及设置有第二凹槽的第二表面。第一引导件可以设置成与第一表面相邻,第二引导件可以设置成与第二表面相邻。第一凹槽的尺寸可以大于第二凹槽的尺寸。磁体可以设置成与第一引导件间隔开并且与第二引导件接触。
可以形成多个这样的第一凹槽和多个这样的第二凹槽。多个第一凹槽的尺寸之和可以大于多个第二凹槽的尺寸之和。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该电机包括:定子;转子,所述转子设置在定子的内部并且包括转子芯和布置在转子芯的外周面上的磁体;以及耦接到转子的轴。转子芯包括柱形主体和从该主体的外周面沿径向突出的多个引导件。引导件包括第一引导件和设置成与第一引导件相邻的第二引导件。主体包括基于将主体的中心连接到第一引导件和第二引导件之间的圆周中心的虚拟线区分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体积和第二部分的体积彼此不同。
第一引导件可以设置成与第一部分相邻,第二引导件可以设置成与第二部分相邻。第二部分的体积可以大于第一部分的体积。磁体可以设置成与第一引导件间隔开并且与第二引导件接触。
第一部分可以包括形成为从第一部分的外周面凹入的凹槽,第二部分可以不包括形成为从第二部分的外周面凹入的凹槽。
第一凹槽可以设置在第一部分的外周面中,第二凹槽可以设置在第二部分的外周面中,并且第一凹槽的尺寸可以大于第二凹槽的尺寸。
多个这样的第一凹槽的尺寸之和可以大于多个这样的第二凹槽的尺寸之和。
有益效果
根据实施例的包括上述部件的转子和包括该转子的电机可以通过在磁体之间设置形成于罐上的突起来防止磁体分离。
另外,通过在设置于转子部上方的第一罐和设置于转子部下方的第二罐上形成突起,并且沿着周向交替地布置形成于第一罐和第二罐上的突起,可以最小化这样的突起的数量。
由于可以通过在将第一罐和第二罐设置在转子部上的同时对第一罐和第二罐的一个区域加压来形成突起,所以突起的数量的最小化可以使施加于磁体的载荷最小化。因此,可以使对磁体的损坏最小化。
另外,由于可以通过对第一罐和第二罐的一个区域加压来形成突起,所以转子和包括转子的电机可以被按压抵接磁体至一定程度并且具有减振性能。
另外,第一罐和第二罐可以被实现为具有相同的形状,以降低罐的制造成本。
根据实施例,具有提供被配置为通过将磁体稳定地安装在精确位置中来减小齿槽转矩的电机的效果。
实施例的各种有益效果不限于此,并且将在实施例的整个详细描述中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机的图;
图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机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机的转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机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机的转子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机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设置在电机的转子中的转子部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设置在电机的转子中的第一罐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设置在电机的转子中的第一罐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机的图;
图11是示出转子的俯视图;
图12是转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示出转子芯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图;
图14是示出转子芯的变型例的图;
图15是示出转子芯的另一变型例的图;
图16是示出由磁力的不对称引起的磁体的移动的图;以及
图17是示出比较例和实施例中的齿槽转矩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然而,本发明的技术概念不限于下面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是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技术概念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部件选择性地彼此组合或替换。
另外,除非另有定义,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可以用作能够被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另外,可以考虑到相关技术的上下文含义来解释在词典中通常定义的术语。
另外,本文中使用的术语旨在描述实施例,但并不旨在限制本发明。
在整个说明书中,除非另有特别说明,否则单数形式包括复数形式。当本发明被阐述为包括A、B和C中的至少一个(或一个或多个)时,可以包括A、B和C的所有组合中的一个或多个。
另外,在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部件时,可以使用诸如第一、第二、A、B、(a)、(b)等的术语。
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开,并且相应元件的本质、顺序、序列等不受这些术语限制。
另外,当阐述为一个元件“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不仅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而且也可以通过另一中间元件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
另外,当阐述为一个元件形成或设置在另一元件“上方(上)”或“下方(下)”时,不仅该两个元件可以彼此直接接触,而且另一个元件也可以形成或设置在该两个元件之间。另外,“在上方(上)或在下方(下)”不仅可以包括基于一个元件的向上方向,而且可以包括基于一个元件的向下方向。
在下文中,将在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实施例。然而,无论图号如何,相同或相应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其重复描述。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机的图。
参考图1,根据实施例的电机1可以包括:在一侧形成有开口的壳体100;设置在壳体100上方的盖200;设置在壳体100内部的定子400;设置在定子400内部的转子300;被配置成与转子300一起旋转的轴500;设置在定子400上方的母线600;以及被配置成感测转子300的旋转的传感器部700。这里,根据实施例的电机1可以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机。
电机1可以是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中使用的电机。EPS通过确保转向稳定性并通过利用电机的驱动力辅助转向力来提供快速的恢复力,能够使驾驶员进行安全的驾驶。
壳体100和盖200可以形成电机1的外部。另外,可以通过壳体100与盖200之间的耦接来形成容纳空间。因此,如图1所示,在容纳空间中可以布置转子300、定子400、轴500、母线600、传感器部700等。这里,轴500可旋转地设置在容纳空间中。因此,电机1可以进一步包括设置在轴500上方和下方的轴承10。
壳体100可以形成为具有柱形形状。另外,壳体100可以在其中容纳定子400、转子300等。这里,可以对壳体100的形状或材料进行各种修改。例如,壳体100可以由能够很好地承受高温的金属材料形成。
盖200可以设置在壳体100的开口表面上,即,设置在壳体100上方,以覆盖壳体100的开口。
转子300可以设置在定子400的内部,并且轴500可以耦接到转子300的中心部分。这里,转子300可以可旋转地设置在定子400的内部。这里,内部可以指朝向中心C的方向,外部可以指与内部相反的方向。
图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机的转子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机的转子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机的转子的俯视图,图5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机的转子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机的转子的剖视图。这里,图6是沿着图5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
参考图2至图5,转子300包括转子部310、设置在转子部310上方的第一罐320以及设置在转子部310下方的第二罐330。这里,转子芯311的一部分可以设置在第一罐320中,转子芯311的另一部分可以设置在第二罐330中。
这里,第一罐320和第二罐330可以形成为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由于第一罐320和第二罐330可以共用,所以可以使制造成本最小化。
然而,当第一罐320和第二罐330设置在转子部310上时,由于形成在第一罐320和第二罐330上的突起的布置位置不同,因此在第一罐320和第二罐330之间具有差异。
图7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设置在电机的转子中的转子部的俯视图。
参考图7,转子部310包括转子芯311以及被布置成在转子芯311的外周面上以预设间隔隔开的多个磁体313。即,多个磁体313可以被布置成由于多个分隔空间S而在周向上间隔开。这里,磁体313可以被称为转子磁体或驱动磁体。
如图7所示,分隔空间S可以形成在磁体313之间。
转子芯311可以被实现为堆叠有具有圆形薄钢板形状的多个板的形状,或者被实现为一个柱形形状。轴500耦接到的孔可以形成在转子芯311的中心C处。
转子芯311可以形成为具有柱形形状。
转子芯311可以进一步包括引导件312,引导件312从外周面311a延伸并向外突出。引导件312可以与转子芯311一体地形成。这里,引导件312可以被称为突起并且对应于图11所示的引导件1211。
引导件312引导磁体313的布置。因此,每个磁体313可以设置在引导件312之间。这里,基于转子芯311的外周面311a,引导件312的突出长度L小于磁体313的厚度T。因此,分隔空间S可以形成在磁体313之间并且设置在引导件312外部。
这里,作为示例,分隔空间S由至少两个磁体313及引导件312的一个表面形成,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当去除引导件312时,分隔空间S可以由至少两个磁体313及转子芯311的外周面311a形成。
当在转子芯311上形成引导件312时,由于可应用粘合构件的区域增加,因此磁体313的固定力可以增加。
然而,当在转子芯311上形成引导件312时,由于引导件312,可能发生漏磁通。因此,电机1的性能下降。因此,电机1可以使用去除了引导件312的转子部310。
磁体313可以设置在转子芯311的外周面上并以预设间隔隔开。这里,磁体313可以使用诸如胶的粘合构件附接到转子芯311的外周面。这里,作为示例,设置十个磁体313,但是其数量不限于此。
第一罐320和第二罐330可以形成为在中心处具有孔的杯状,并且设置为分别覆盖转子部310的上部和下部。这里,术语“罐”可以被表示为“盖”。因此,第一罐320可以被称为第一盖,第二罐330可以被称为第二盖。
第一罐320和第二罐330可以保护转子部310免受外部冲击或物理和化学刺激,并防止异物污染转子部310。
这里,第一罐320可以包括布置在分别形成于磁体313之间的分隔空间S中的第一突起323。这里,第二罐330可以包括布置在分别形成于磁体313之间的分隔空间S中的第二突起333。因此,第一突起323和第二突起333通过引导件312支撑磁体313,以防止磁体313在旋转方向上移动。这里,形成有第一突起323的第一罐320和形成有第二突起333的第二罐330可以使用诸如焊接的固定方法而固定到转子芯311。
第一突起323和第二突起333可以基于转子300的中心彼此旋转对称地布置。
另外,如图3所示,分隔空间S可以形成为从转子芯311的顶表面延伸到转子芯311的底表面。另外,第一突起323和第二突起333可以布置于在轴向上比分隔空间的两端更邻近分隔空间S的中心的区域中。
参考图2、图5和图6,当在轴向上观察时,第一突起323和第二突起333可以沿着转子芯311的周向交替地布置在磁体313之间的分隔空间S中。即,第一突起323和第二突起333可以沿着周向错开地布置。因此,可以使第一突起323和第二突起333的数量最小化。这里,轴向是轴500的纵向方向。这里,第一突起323和第二突起333可以设置在基于磁体313的底表面的不同的高度处。另外,第一突起323之间的距离和第二突起333之间的距离可以相互均等。
如图6所示,磁体313的一侧可以与第一突起323接触,磁体313的另一侧可以与第二突起333接触。因此,第一突起323和第二突起333可以分别支撑磁体313的一侧和另一侧。
即,磁体313可以设置在第一突起323与第二突起333之间,使得可以限制磁体313在旋转方向上的移动。
图8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设置在电机的转子中的第一罐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设置在电机的转子中的第一罐的剖视图。这里,图9是沿着图8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
尽管图8和图9示出了第一罐320,因为第二罐330具有与第一罐320的形状相同的形状,所以可以参考图8和图9描述第二罐330。
参考图8和图9,第一罐320可以包括:设置在转子部310上方的环形的第一板部321;从第一板部321的外周面沿轴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22;以及形成在第一突出部322上的第一突起323。这里,第一突起323可以设置在多个分隔空间S中的至少两个分隔空间中并且被布置成间隔开。
第一板部321可以形成为在俯视图中具有环形形状。
如图4所示,第一板部321可以被设置为覆盖转子芯311的一部分。例如,基于转子300的中心C与第一板部321的内周面的距离小于与转子芯311的外周面的距离。
另外,第一板部321可以通过在预设位置P处点焊而固定到转子芯。因此,第一板部321防止磁体313向上移动。
第一突出部322可以形成为从第一板部的外周面向下突出。这里,第一突出部322可以与第一板部321一体地形成。例如,第一突出部322可以通过使第一板部321的边缘弯曲而形成。
如图8所示,第一突出部322可以形成为具有柱形状。
第一突出部322可以设置在磁体313的外部。因此,第一突出部322防止磁体313在径向上移动。即,第一突出部322可以支撑磁体313的外表面,以应对由转子300的旋转引起的离心力。
多个这样的第一突起323可以形成在第一突出部322上。另外,多个第一突起323可以被布置成沿着第一突出部322的周向以一定间隔隔开。
这里,第一突起323可以基于中心C旋转对称地布置。另外,第一突起323也可以形成为从第一突出部322的内周面322a向内突出。如图6所示,第一突起323可以形成为具有凸块(staple)形状。
这里,第一突起323可以形成在第一突出部322的一个端部上。这里,第一突出部322的该一个端部和第二突出部332的一个端部可以彼此接触。
参考图6,第一突起323可以设置在磁体313之间的分隔空间S中。这里,第一突起323的内表面323a可以设置成与引导件312的外表面312a以一定的第一距离d1隔开。当从转子300中去除引导件312时,第一突起323的内表面323a可以设置成与转子芯311的外周面311a以一定的第一距离d1隔开。
第一突起323可以形成为从第一突出部322的内周面322a向内突出。因此,第一突起323可以设置在磁体313之间的分隔空间S中。
参考图9,第一突起323可以被布置成与第一板部321以一定的第二距离d2隔开。
另外,可以通过从外部对第一突出部322的外周面322b的一个区域加压而形成第一突起323。如图8所示,第一突出部322的外周面322b的一个区域可以向内弯曲。因此,第一突起323可以被称为第一弯曲部。
当第一突出部322被设置在磁体313外部的同时第一突出部322的外周面322b被施压时,磁体313可能会损坏。因此,可以通过仅对第一突出部322的外周面322b的一个区域加压来形成第一突起323,以使施加于磁体313的载荷最小化。
另外,可以通过对与第一板部321以一定的第二距离d2隔开的位置加压来形成第一突起323,以使施加于磁体313的载荷最小化。
另一方面,通过对第一突出部322的外周面322b的一个区域加压而形成第一突起323,使得凹槽G可以凹入地形成在第一突出部322的外周面322b中。即,可以在与第一突起323相对应的位置处在第一突出部322的外周面322b中形成凹槽G。这里,可以将第一突出部322的外周面322b中的凹槽G指定为第一凹槽G,以与形成于第二突出部332的外周面332b中的第二凹槽G区分开。
如图2所示,第一凹槽G的下侧可以与形成于磁体313之间的分隔空间S连通。
另外,通过对第一突出部322的外周面322b的一个区域加压而形成第一突起323,使得第一突起323的侧表面323b可以被按压抵接磁体313的侧表面313a。这里,一定的载荷可以施加于磁体313。
参考图8和图9,第二罐330可以包括:设置在转子部310下方的环形的第二板部331;从第二板部331的外周面沿轴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332;以及形成在第二突出部332上的第二突起333。这里,第二突起333可以设置在多个分隔空间S中的未设置有第一突起323的两个其他的分隔空间中,并且可以设置为间隔开。
第二板部331可以形成为在俯视图中具有环形形状。
第二板部331可以被设置为覆盖转子芯311的一部分。例如,基于转子300的中心C与第二板部331的内周面的距离小于与转子芯311的外周面的距离。
另外,第二板部331可以通过在预设位置P处点焊而固定到转子芯。因此,第二板部331防止磁体313向下移动。
第二突出部332可以形成为从第二板部331的外周面向上突出。这里,第二突出部332可以与第二板部331一体地形成。例如,第二突出部332可以通过使第二板部331的边缘弯曲而形成。
参考图3,第二突出部332可以形成为具有柱形状。
第二突出部332可以设置在磁体313的外部。因此,第二突出部332防止磁体313在径向上移动。即,第二突出部332可以支撑磁体313的外表面,以应对由转子300的旋转引起的离心力。
多个这样的第二突起333可以形成在第二突出部332上。另外,多个第二突起333可以被布置成沿着第二突出部332的周向以一定间隔隔开。
这里,第二突起333可以基于中心C旋转对称地布置。另外,第二突起333也可以形成为从第二突出部332的内周面332a向内突出。如图6所示,第二突起333可以形成为具有凸块(staple)形状。
这里,第二突起333可以形成在第二突出部332的边缘上。
参考图6,第二突起333可以设置在磁体313之间的分隔空间S中。这里,第二突起333的内表面333a可以设置成与引导件312的外表面312a以一定的第一距离d1隔开。当从转子300中去除引导件312时,第二突起333的内表面333a可以设置为与转子芯311的外周面311a以一定的第一距离d1隔开。
第二突起333可以形成为从第二突出部332的内周面332a向内突出。因此,第二突起333可以设置在磁体313之间的分隔空间S中。
参考图9,第二突起333可以被布置成与第二板部331以一定的第二距离d2隔开。
另外,可以通过从外部对第二突出部332的外周面332b的一个区域加压而形成第二突起333。第二突出部332的外周面332b的一个区域可以向内弯曲。因此,第二突起333可以被称为第二弯曲部。
当第二突出部332被设置在磁体313外部的同时第二突出部332的外周面322b被施压时,磁体313可能会损坏。因此,可以通过对第二突出部332的外周面332b的一个区域加压来形成第二突起333,以使施加于磁体313的载荷最小化。
另外,可以通过对与第二板部331以一定的第二距离d2隔开的位置加压来形成第二突起333,以使施加于磁体313的载荷最小化。
另一方面,通过对第二突出部332的外周面332b的一个区域加压而形成第二突起333,使得凹槽G可以凹入地形成在第二突出部332的外周面332b中。这里,第二突出部332的外周面332b上的凹槽G可以被称为第二凹槽G。
第二凹槽G的上侧可以与形成在磁体313之间的分隔空间S连通。
另外,通过对第二突出部332的外周面332b的一个区域加压来形成第二突起333,使得第二突起333的侧表面333b可以被按压抵接磁体313的侧表面313a。这里,一定的载荷可以施加于磁体313。
参考图2,第一罐320的第一突出部322的端部和第二罐330的第二突出部332的一个端部可以设置成彼此接触。另外,第一罐320和第二罐330的彼此接触的端部可以使用粘合构件或焊接来固定。
定子400可以设置在壳体100的内部。这里,定子400可以由壳体100的内周面支撑。另外,定子400设置在转子300的外部。即,转子300可以设置在定子400的内部。
参考图1,定子400可以包括定子芯410、设置在定子芯410上的绝缘体420以及缠绕在绝缘体420上的线圈430。
形成旋转磁场的线圈430可以缠绕在定子芯410上。这里,定子芯410可以形成为一个芯,或者定子芯410可以通过将多个分开的芯耦接而形成。
定子芯410可以包括多个板,所述多个板具有薄钢板形状并且彼此堆叠,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定子芯410可以形成为单个部件。
定子芯410可以包括柱形状的轭(未示出)以及从轭沿径向突出的多个齿(未示出)。另外,线圈430可以缠绕在齿上。
绝缘体420使定子芯410与线圈430绝缘。因此,绝缘体420可以设置在定子芯410与线圈430之间。
因此,线圈430可以缠绕于在其上设置绝缘体420的定子芯410上。
轴500可以通过轴承10被可旋转地设置在壳体100的内部。另外,轴500可以与转子300的旋转一起旋转。
母线600可以设置在定子400的上方。
另外,母线600可以电连接到定子400的线圈430。
母线600可以包括母线主体(未示出)和布置在母线主体内部的多个端子(未示出)。这里,母线主体可以是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的模制材料。另外,每个端子可以电连接到定子400的线圈430。
传感器部700可以感测安装成旋转地耦接到转子的感测磁体的磁力,并识别转子300的当前位置,从而感测轴500的旋转。
传感器部700可以包括感测磁体组件710和印刷电路板(PCB)720。
感测磁体组件710耦接到轴500从而耦接到转子300,并检测转子300的位置。这里,感测磁体组件710可以包括感测磁体和感测板。
感测磁体可以包括在周向上布置成与形成内周面的孔相邻的主磁体、以及形成在边缘上的副磁体。主磁体可以与插入到电机的转子300中的驱动磁体类似地布置。副磁体相比于主磁体被进一步细分并且包括多个极。因此,副磁体能够更精确地划分并测量旋转角度,并且可以包括电机的更平稳的驱动。
感测板可以由具有盘形状的金属材料形成。感测磁体可以耦接到感测板的顶表面。另外,感测板可以耦接到轴500。这里,轴500穿过的孔形成在感测板中。
对感测磁体的磁力进行感测的传感器可以设置在PCB 720上。这里,传感器可以设置为霍尔集成电路(IC)。另外,传感器可以对感测磁体的N极和S极的变化进行感测并产生感测信号。
图10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机的图。
参考图10,根据其他实施例的电机可以包括轴1100、转子1200、定子1300和壳体1400。这里,根据图10所示的实施例的电机可以被称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机。
轴1100可以耦接到转子1200。当转子1200旋转时,轴1100与转子一起旋转。
转子1200耦接到轴1100。转子1200设置在定子1300的内部。
定子1300设置在转子1200的外部。定子1300可以包括定子芯1310、绝缘体1320和线圈1330。绝缘体1320安装在定子芯1310上。线圈1330缠绕在绝缘体1320上。
转子1200和定子1300可以容纳在壳体1400的内部。
图11是示出转子的俯视图,图12是转子的局部放大图,图13是示出转子芯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图。
参考图11和图12,转子1200可以包括转子芯1210和磁体1220。
磁体1220可以设置在转子芯1210的外周面上。可以存在有多个这样的磁体1220。转子芯1210可以包括形成为从转子芯1210的外周面向外延伸的多个引导件1211。这里,引导件1211可以被称为突起,并且引导件1211可以各自布置在分隔空间S中的每个分隔空间S中。多个引导件1211可以被布置成基于转子芯1210的中心沿周向间隔开。因此,磁体1220可以容纳在被限定为多个引导件1211之间的区域的容纳部中。
转子芯1210可以包括设置磁体1220的表面1212。表面1212在周向上设置在引导件1211之间。磁体1220的内周面与表面1212接触。
转子芯1210是金属材料。磁体1220通过磁力而附接到转子芯1210的表面1212。表面1212的周向宽度大于磁体1220的周向宽度。这是为了确保磁体1220的组装性。基于周向,磁体1220的位置对齿槽转矩具有影响。因此,在周向上布置磁体1220的位置是改善齿槽转矩的重要因素。由于表面1212的周向宽度大于磁体1220的周向宽度,因此需要在引导件1211之间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推动和对齐所有的磁体1220。
根据实施例的电机利用磁体1220与转子芯1210之间的磁力的不对称性,容易地将所有的磁体1220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对齐。
在下文中,将相邻的引导件1211称为第一引导件1211A和第二引导件1211B。
转子芯121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基于第一引导件1211A与第二引导件1211B之间的周向宽度的中心划分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第一部分A的体积小于第二部分B的体积。第一部分A的体积与第二部分B的体积之间的差异引起磁体1220之间的磁力的不对称。磁力的不对称是指基于第一引导件1211A与第二引导件1211B之间的周向宽度的中心在一侧的磁力与在另一侧的磁力之间的差异。第一部分A处的磁力相对地大于第二部分B处的磁力。
第一引导件1211A与第二引导件1211B之间的周向宽度是指第一基准线L1与第二基准线L2之间的周向宽度。第一基准线L1是将第一引导件1211A与转子芯1210之间的边界点P1连接到转子芯1210的中心C的虚拟直线。第二基准线L2是将第二引导件1211B与转子芯1210之间的边界点P1连接到转子芯1210的中心C的虚拟直线。当在周向上将第一基准线L1和第二基准线L2的圆周中心连接到转子芯1210的中心C的虚拟直线称为第三基准线L3时,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通过第三基准线L3来区分。另外,表面1212可以包括第一表面1212A和第二表面1212B。基于第三基准线L3来区分第一表面1212A和第二表面1212B。
凹槽1213可以设置在第一部分A的第一表面1212A中。这里,凹槽1213可以形成在容纳部中的至少一个容纳部的第一表面1212A中。另外,凹槽1213可以形成为从转子芯1210的顶表面延伸到转子芯1210的底表面,并且设置为与引导件1211相邻。
凹槽1213形成为从第一表面1212A凹入。凹槽1213可以沿着转子芯1210的纵向方向纵长地设置。凹槽1213可以不设置在第二部分B中,而可以仅设置在第一部分A中。由于第一部分A的体积和第二部分B的体积根据是否存在凹槽1213而不同,所以引起基于第三基准线L3的磁力不对称。这里,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机的凹槽1213可以形成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机1的转子芯311中。
可以在磁体1220与转子芯1210的表面1212之间施加粘合剂。凹槽1213可以被用作残留粘合剂的逸出空间。在将磁体1220安装在表面1212上的过程中,可以减少残留粘合剂朝向转子芯1210的端部的向下流动。
图14是示出转子芯的变型例的图。
参考图14,作为转子芯1210的变型例,第一凹槽1213A可以设置在第一部分A的第一表面1212A中,第二凹槽1213B可以设置在第二部分B的第二表面1212B中。这里,第一凹槽1213A的尺寸可以大于第二凹槽1213B的尺寸。例如,在第一凹槽1213A的径向厚度等于第二凹槽1213B的径向厚度的条件下,第一凹槽1213A的周向宽度W1可以大于第二凹槽1213B的周向宽度W2。由于第一凹槽1213A的尺寸大于第二凹槽1213B的尺寸,所以引起基于第三基准线L3的磁力不对称。
图15是示出转子芯的另一变型例的图。
参考图15,作为转子芯1210的另一变型例,多个这样的第一凹槽1213A可以设置在第一部分A的第一表面1212A中,可以在第二部分B的第二表面1212B中设置比第一凹槽1213A的数量更少数量的第二凹槽1213B。例如,可以存在有两个第一凹槽1213A和一个第二凹槽1213B。
这里,所有的第一凹槽1213A的尺寸之和可以大于所有的第二凹槽1213B的尺寸之和。例如,在第一凹槽1213A的径向厚度等于第二凹槽1213B的径向厚度的条件下,所有的第一凹槽1213A的周向宽度W1a和W1b之和可以大于所有的第二凹槽1213B的周向宽度W2之和。由于所有的第一凹槽1213A的尺寸之和大于所有的第二凹槽1213B的尺寸之和,所以引起基于第三基准线L3的磁力不对称。
图16是示出由磁力的不对称引起的磁体的移动的图。
参考图16,第二部分B中的磁力相对地大于第一部分A中的磁力。因此,在周向上,磁体1220容易地朝向第二引导件1211B移动。当磁体1220移动时,在第一引导件1211A与磁体1220的一个侧表面之间产生间隙G1,并且第二引导件1211B与磁体1220的另一个侧表面接触。上述过程发生于安装在转子芯1210上的所有的磁体1220,并且所有的磁体1220的位置在周向上对齐。
当所有的磁体1220的位置对齐时,具有改善齿槽转矩的优点。
图17是示出比较例和实施例中的齿槽转矩的图。
参考图17,比较例中是这样的电机:在转子芯的附接磁体的外周面中不具有凹槽,在该电机中,磁力形成为基于转子的附接磁体的表面的周向宽度的中心对称。实施例中是这样的电机:凹槽1213形成在第一部分A中而不形成在第二部分B中。
在比较例的情况下,平均齿槽转矩为37mNm。在实施例的情况下,平均齿槽转矩为22mNm。实施例提供与比较例相比齿槽转矩提高40%的效果。
在比较例的情况下,分散齿槽转矩(dispersion cogging torque)为7.8mNm。在实施例的情况下,分散齿槽转矩为5.1mNm。实施例提供与比较例相比齿槽转矩提高35%的效果。
尽管已经在上面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所公开的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修改和改变。另外,应当注意的是,与修改和改变有关的差异被包括在由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机;100、1400:壳体;200:盖;300、1200:转子;310:转子部;311、1210:转子芯;312、1211:引导件;313、1220:磁体;320:第一罐;323:第一突起;330:第二罐;333:第二突起;400、1300:定子;410:定子芯;430:线圈;500、1100:轴;600:母线;700:传感器部

Claims (10)

1.一种电机,包括:
轴;
转子,所述转子耦接到所述轴;以及
定子,所述定子设置在所述转子的外部,
其中,所述转子包括:第一罐;转子芯,所述转子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罐中;多个磁体,所述多个磁体耦接到所述转子芯;以及第二罐,所述转子芯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罐中,
其中,所述多个磁体被布置为由于多个分隔空间而在周向上间隔开,
其中,所述第一罐包括:第一板部;第一突出部,通过使所述第一板部的边缘弯曲而形成所述第一突出部;以及多个第一突起,所述多个第一突起设置在所述多个分隔空间中的至少两个不同的分隔空间中并且间隔开,
其中,所述第二罐包括:第二板部;第二突出部,通过使所述第二板部的边缘弯曲而形成所述第二突出部;以及多个第二突起,所述多个第二突起设置在所述多个分隔空间中的至少两个不同的分隔空间中并且间隔开,
其中,所述第一突起和所述第二突起布置在比所述分隔空间的两端更靠近中心的区域中,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突起和所述第二突起错开地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第一突起和所述第二突起布置在基于所述磁体的底表面的不同高度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其中,
所述第一突起形成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端部上,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突起形成在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端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端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所述端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中,
所述第一突起形成为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内周面突出,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周面上与所述第一突起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第一突起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二突起之间的距离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分隔空间形成为从所述转子芯的顶表面延伸到所述转子芯的底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中,
所述转子芯包括多个容纳部,所述多个容纳部容纳所述多个磁体,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容纳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形成有凹槽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其中,
所述转子芯包括多个引导件,所述多个引导件形成为从所述转子芯的外周面向外延伸,
其中,所述多个引导件中的每一个设置在所述多个分隔空间中的每一个中,并且
其中,所述容纳部被定义为所述多个引导件之间的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容纳部的所述凹槽形成为从所述转子芯的顶表面延伸到所述转子芯的底表面,并且设置成与所述引导件相邻。
CN201880076160.0A 2017-11-30 2018-11-21 转子及包括该转子的电机 Active CN1113736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163239 2017-11-30
KR1020170163239A KR102510261B1 (ko) 2017-11-30 2017-11-30 로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모터
KR10-2018-0117679 2018-10-02
KR1020180117679A KR102626024B1 (ko) 2018-10-02 2018-10-02 모터
PCT/KR2018/014339 WO2019107828A1 (ko) 2017-11-30 2018-11-21 로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모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3634A CN111373634A (zh) 2020-07-03
CN111373634B true CN111373634B (zh) 2023-04-04

Family

ID=66664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6160.0A Active CN111373634B (zh) 2017-11-30 2018-11-21 转子及包括该转子的电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29524B2 (zh)
EP (1) EP3719960A4 (zh)
JP (1) JP7222999B2 (zh)
CN (1) CN111373634B (zh)
WO (1) WO20191078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106399B4 (de) * 2017-03-24 2023-10-05 Nidec Corporation Elektromotor
CN111386650B (zh) * 2017-11-28 2024-03-29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马达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60499A (ja) * 2003-06-02 2004-12-24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電動圧縮機
JP2005287271A (ja) * 2004-03-31 2005-10-13 Honda Motor Co Ltd 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CN101888125A (zh) * 2009-05-12 2010-11-17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电机转子
CN102832727A (zh) * 2011-06-17 2012-12-19 阿斯莫有限公司 转子及电动机
CN103339830A (zh) * 2011-04-02 2013-10-0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单元、旋转电机和制造转子单元的方法
KR20160076729A (ko) * 2014-12-23 2016-07-0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로터 조립체,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로터 조립체를 구비하는 모터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25149A (ja) * 1983-12-09 1985-07-04 Toshiba Corp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JPH0993844A (ja) * 1995-09-21 1997-04-04 Fanuc Ltd 同期電動機のロータ
JPH11299149A (ja) * 1998-04-07 1999-10-29 Shibaura Mechatronics Corp ブラシレスdcモータ
JP2006025509A (ja) * 2004-07-07 2006-01-26 Nsk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2013780B (zh) * 2009-09-07 2014-03-12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微型无刷电机
JP5964679B2 (ja) * 2011-10-31 2016-08-03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JP6349140B2 (ja) * 2014-04-24 2018-06-27 Kyb株式会社 ロータ、ロ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ロータを備える回転電機
KR102489300B1 (ko) * 2015-09-14 2023-01-1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캔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로터 조립체
JP6947585B2 (ja) * 2017-08-24 2021-10-13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回転子及び回転電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60499A (ja) * 2003-06-02 2004-12-24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電動圧縮機
JP2005287271A (ja) * 2004-03-31 2005-10-13 Honda Motor Co Ltd 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CN101888125A (zh) * 2009-05-12 2010-11-17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电机转子
CN103339830A (zh) * 2011-04-02 2013-10-0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单元、旋转电机和制造转子单元的方法
CN102832727A (zh) * 2011-06-17 2012-12-19 阿斯莫有限公司 转子及电动机
KR20160076729A (ko) * 2014-12-23 2016-07-0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로터 조립체,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로터 조립체를 구비하는 모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22999B2 (ja) 2023-02-15
CN111373634A (zh) 2020-07-03
US20200295609A1 (en) 2020-09-17
EP3719960A4 (en) 2021-09-08
US11329524B2 (en) 2022-05-10
JP2021505114A (ja) 2021-02-15
EP3719960A1 (en) 2020-10-07
WO2019107828A1 (ko) 2019-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73634B (zh) 转子及包括该转子的电机
US11955866B2 (en) Motor
CN112805901B (zh) 马达
EP4113794A1 (en) Motor
CN112689943B (zh) 马达
CN112425045B (zh) 电机
CN113169629B (zh) 电机
CN111670529B (zh) 转子和包括转子的马达
CN112789789B (zh) 电机
CN112805904A (zh) 马达
KR102510261B1 (ko) 로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모터
KR102673411B1 (ko) 모터
US11588369B2 (en) Motor
KR102660000B1 (ko) 스테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CN112585844A (zh) 转子及具有该转子的电机
CN117639333A (zh) 转子及包含其的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