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2727A - 转子及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转子及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32727A
CN102832727A CN2012102119529A CN201210211952A CN102832727A CN 102832727 A CN102832727 A CN 102832727A CN 2012102119529 A CN2012102119529 A CN 2012102119529A CN 201210211952 A CN201210211952 A CN 201210211952A CN 102832727 A CN102832727 A CN 1028327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w
magnetic pole
magnetite
rotor
pol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1195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32727B (zh
Inventor
山田洋次
森田智惠
沟口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m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353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4534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456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4809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smo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m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32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27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327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27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02Details
    • H02K21/04Windings on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 Windings and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 H02K21/042Windings on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 Windings and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with permanent magnets and field winding both rotating
    • H02K21/044Rotor of the claw 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1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axial, e.g. claw-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02Details
    • H02K21/04Windings on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 Windings and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 H02K21/046Windings on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 Windings and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with rotating permanent magnets and stationary field wind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02Details
    • H02K21/04Windings on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 Windings and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 H02K21/046Windings on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 Windings and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with rotating permanent magnets and stationary field winding
    • H02K21/048Rotor of the claw 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转子具备第1以及第2转子芯、界磁磁石、极间磁石、以及保持部件。各个第1以及第2转子芯具有多个爪状磁极部,这些多个爪状磁极部在芯底座的外周部上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并形成为朝径向外侧突出且沿轴向延出。第1转子芯的爪状磁极部和第2转子芯的爪状磁极部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界磁磁石配置在转子的轴向上两芯底座之间,通过在轴向上磁化使得第1转子芯的爪状磁极部作为第1磁极发挥作用,并使得第2转子芯的爪状磁极部作为第2磁极发挥作用。极间磁石配置于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爪状磁极部之间,并在圆周方向上磁化,以具有与在圆周方向上对置的爪状磁极部的极性相同极性。保持部件为了限制极间磁石朝径向外侧移动而保持极间磁石。

Description

转子及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子以及电动机。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电动机的转子,可以举出所谓永久磁石界磁的伦德尔型结构的转子。例如,可以参照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平5-43749号公报。该转子具有:分别具有沿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爪状磁极部并相互组合的2个转子芯;和配置在该转子芯之间的一个界磁磁石。一个转子芯的爪状磁极部和另一个转子芯的爪状磁极部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并作为具有相互不同极性的磁极发挥作用。
在上述公报记载的转子中,通过在爪状磁极部的径向内侧的面上固装背面辅助磁石来降低转子上的漏磁通。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转子中,在通过背面辅助磁石来降低漏磁通的转子商品化中,为了实现进一步的高效率化及高输出化,希望能进一步降低漏磁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进一步降低漏磁通的转子以及电动机。
为了实现所述的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一种转子,具备:第1以及第2转子芯(21,22),分别具备大致圆板状的芯底座(21a,22a),并以其芯底座(21a,22a)相互对置的形式配置,各个第1以及第2转子芯(21,22)具有多个爪状磁极部(21b,22b),所述多个爪状磁极部(21b,22b)形成为,在所述芯底座(21a,22a)的外周部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配置且朝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沿轴向延出,所述第1转子芯的爪状磁极部和所述第2转子芯的爪状磁极部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界磁磁石(23),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上配置在所述两芯底座(21a,22a)之间,通过在所述轴向上磁化使得所述第1转子芯(21)的所述爪状磁极部(21b)作为第1磁极发挥作用,并使得所述第2转子芯(22)的所述爪状磁极部(22b)作为第2磁极发挥作用;和极间磁石(26,27),配置于在圆周方向邻接的爪状磁极部(21b,22b)之间,并在圆周方向上磁化从而具有和在圆周方向上对置的爪状磁极部(21b,22b)的极性相同的极性,所述转子的特征在于,具备为了限制所述极间磁石(26,27)朝径向外侧移动而保持所述极间磁石(26,27)的保持部件(21f,21g,22f,22g,25a,28,29,31)。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为具备上述转子的电动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电动机的剖视图。
图2A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2B显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3为现实第1实施方式中的转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4为现实第1实施方式中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5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6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7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8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9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0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1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2为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3A为显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13B为显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14为显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15为显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16A为沿图15中的线16A-16A的剖视图。
图16B为沿图15中的线16B-16B的剖视图。
图16C为沿图15中的线16C-16C的剖视图。
图17A-图17J为显示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8为显示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环状固定部件(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19为显示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20A为沿图19中的线20A-20A的剖视图。
图20B为沿图19中的线20B-20B的剖视图。
图20C为沿图19中的线20C-20C的剖视图。
图21为显示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22为显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电动机的剖视图。
图23为显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24为显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转子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5为显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26为显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27为显示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28为显示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9为显示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30为显示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31为显示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32为显示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33为显示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4为显示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35为显示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的转子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4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电动机具有电动机壳体2。电动机壳体2具备:具有闭塞的一端的筒状壳体3,和将该筒状壳体3的前侧(图1中左侧)的开口闭塞的前端板4。另外,在筒状壳体3的后侧(图1中右侧)的端部,安装着收纳电路板等电源电路的电路收纳箱5。
筒状壳体3的内周面上固定有定子6。定子6具备:具有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的电枢芯7,和卷装在电枢芯7的齿上的分段导体(SC)绕组8。
电动机1的转子11具有旋转轴12,并配置在定子6的内侧。旋转轴12为非磁体的金属轴,被轴承13,14以可以旋转的形式支承,而轴承13,14由筒状壳体3的底部3a以及前端板4支承。
如图2-图4所示,转子11具备:第1以及第2转子芯21,22、作为界磁磁石的一个环状磁石23(参照图4)、作为背面辅助磁石的多个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参照图2以及图4)、以及作为极间磁石的多个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参照图2)。
第1转子芯21具有:近似圆板状的第1芯底座21a、以及形成在第1芯底座21a的外周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第1爪状磁极部21b。各个第1爪状磁极部21b形成为向径向外侧突出,并沿轴向延出。更详细地讲,各个第1爪状磁极部21b具有:从第1芯底座21a的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1c、以及设在该突出部21c的顶端,并沿轴向延伸的爪部21d。如图3所示,突出部21c从轴向看形成为扇形。另外,在各个爪部21d上,形成有从所述突出部21c的顶端向圆周方向两侧延伸的一对圆周方向延出部21e。换句话说,与爪部21d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对应的、即以轴心Z为中心的角度L1被设定为,比与突出部21c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对应的、即以轴心Z为中心的角度L2大的值。本实施方式中,在爪部21d的圆周方向延出部21e上形成有作为卡合部的径向内侧面21f。径向内侧面21f作为为了限制极间磁石27向径向外侧移动而保持极间磁石27的保持部件发挥作用。另外,爪部21d形成为,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为扇形,从径向外侧看为长方形。本实施方式的爪部21d的径向长度设定为所述突出部21c的径向长度的大约一半。
第2转子芯22与第1转子芯21形状相同。即,第2转子芯22具有近似圆板状的第2芯底座22a(参照图2B),和在该第2芯底座22a的外周上等间隔形成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为5个)第2爪状磁极部22b。各个第2爪状磁极部22b形成为,向径向外侧突出并沿轴向延出。更详细地讲,各个第2爪状磁极部22b具有:从第2芯底座22a的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2c,和设置在该突出部22c的顶端并沿轴向延伸的爪部22d。各个突出部22c与第1转子芯21的突出部21c同样地形成为,从轴向看为扇形。另外,在各个爪部22d上,与第1转子芯21的爪部21d同样地形成有从所述突出部22c的顶端向圆周方向两侧延伸的圆周方向延出部22e。换句话说,与爪部22d的圆周方向宽度对应的、即以轴心Z为中心的角度L1被设定为,比与突出部22c的圆周方向宽度对应的、即以轴心Z为中心的角度L2大的值。本实施方式中,在爪部22d的圆周方向延出部22e上形成有作为卡合部的径向内侧面22f。径向内侧面22f作为为了限制极间磁石26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而保持极间磁石26的保持部件发挥作用。另外,爪部22d形成为,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为扇形,从径向外侧看为长方形。本实施方式的爪部22d的径向长度设定为所述突出部22c的径向长度的大约一半。第2转子芯22配置在与各个第2爪状磁极部22b对应的两个第1爪状磁极部21b之间,并且如图4所示,在对置的第1芯底座21a和第2芯底座22a的轴向之间配置有、即以被夹持的方式在第1转子芯21上安装有环状磁石23。因此,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在圆周方向交替地配置。另外,在这时,在圆周方向邻接的第1爪状磁极部21b和第2爪状磁极部22b之间形成有从径向外侧看为长方形的槽。
环状磁石23的外径被设定为与第1以及第2芯底座21a,22a的外径相同。环状磁石23沿轴向磁化,以使第1爪状磁极部21b作为第1磁极部(本实施方式中为N极)发挥作用,并使第2爪状磁极部22b作为第2磁极部(本实施方式中为S极)发挥作用。
如图2B以及图4所示,各个第1爪状磁极部21b(爪部21d)的背面(径向内侧的面)和第2芯底座22a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1背面辅助磁石24。第1背面辅助磁石24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其沿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为扇形。为了降低自身配置的部分的漏磁通,第1背面辅助磁石24沿径向磁化,以使与第1爪状磁极部21b(爪部21d)的背面抵接的一侧成为与第1状磁极部21b同极的N极,并使与第2芯底座22a抵接的一侧成为与该第2芯底座22a同极的S极。第1背面辅助磁石24的圆周方向的端面与所述突出部21c的圆周方向端面齐平。也就是说,与第1背面辅助磁石24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对应的、即以轴心Z为中心的角度L3设定为,和与突出部21c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对应的、即以轴心Z为中心的角度L2相同(参照图3)。
如图2A以及图4所示,各个第2爪状磁极部22b(爪部22d)的背面(径向内侧的面)和第1芯底座21a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第2背面辅助磁石25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其沿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为扇形。为了降低自身配置的部分的漏磁通,第2背面辅助磁石25沿径向磁化,以使与第2爪状磁极部22b(爪部22d)的背面抵接的一侧成为与第2爪状磁极部22b同极的S极,并使与第1芯底座21a抵接的一侧成为与该第1芯底座21a同极的N极。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的圆周方向的端面与所述突出部22c的圆周方向端面齐平。也就是说,与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对应的、即以轴心Z为中心的角度L3设定为,和与突出部22c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对应的、即以轴心Z为中心的角度L2相同(参照图3)。
如图4所示,第1背面辅助磁石24和第2背面辅助磁石25以在环状磁石23所在的轴向位置相互轴向重合的方式、换句话说,也配置在环状磁石23所配置的轴向位置上。
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第1爪状磁极部21b和第2爪状磁极部22b之间,交替地配置有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详细地讲,本实施方式的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轴向长度设定为,与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的轴向长度相同。另外,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具有:设置在所述突出部21c,22c(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的圆周方向相互之间的内侧极间磁石部26a,27a,以及设置在所述爪部21d,22d的圆周方向相互之间的外侧极间磁石部26b,27b。然后,内侧极间磁石部26a,27a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其沿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为扇形。内侧极间磁石部26a,27a形成为,其圆周方向端面与突出部21c,22c以及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的圆周方向端面抵接、即面接触。另外,外侧极间磁石部26b,27b设置在内侧极间磁石部26a,27a的径向外侧面的中央,外侧极间磁石部26b,27b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其沿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为扇形。外侧极间磁石部26b,27b形成为,其圆周方向端面与爪部21d,22d的圆周方向端面抵接,即面接触。另外,内侧极间磁石部26a,27a上的径向外侧面的两端与爪部21d,22d的圆周方向延出部21e,22e上的径向内侧面21f,22f(卡合部)沿径向卡合、即抵接。
然后,各个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沿圆周方向磁化从而具有与在圆周方向上对置的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的极性分别相同的极性。即,各个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以在与第1爪状磁极部21b对置的部分具有N极,并在与第2爪状磁极部22b对置的部分具有S极的方式沿圆周方向磁化。
接着,对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电动机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转子11中,通过设置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和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在各个磁石24-27的配置处漏磁通会降低,进而可以将环状磁石23的磁通有效地利用于电动机1的输出。另外,虽然在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上在转子11的旋转时会产生很大的离心力,但通过卡合部、即通过将圆周方向延出部21e,22e上的径向内侧面21f,22f与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在径向上卡合,防止了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向径向外侧飞出。
接着,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特征性的效果进行说明。
(1)由于在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爪部21d,22d)的径向内侧设置有沿径向磁化的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从而可以降低配置有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的部分的径向漏磁通。另外,由于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之间交替地设置了在圆周方向上磁化的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从而可以降低在配置了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部分的圆周方向的漏磁通。为了限制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向径向外侧的移动,在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上形成了在径向上卡合的卡合部、即圆周方向延出部21e,22e上的径向内侧面21f,22f。由此,不用特别设置别的部件,就可以通过卡合部、即圆周方向延出部21e,22e上的径向内侧面21f,22f来防止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向径向外侧飞出。所以,可以稳定地进一步降低漏磁通并稳定地实现电动机1的高效化以及高输出化。
(2)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的圆周方向端面与突出部21c,22c的圆周方向端面齐平。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内侧极间磁石部26a,27a)形成为,其圆周方向端面与突出部21c,22c以及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的圆周方向端面抵接、即面接触。所以,不用特别将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圆周方向端面形成为复杂的形状,而只要形成为单纯的平面就可以良好地降低漏磁通。
(3)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具有设置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突出部21c,22c之间的内侧极间磁石部26a,27a,和设置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爪部21d,22d之间的外侧极间磁石部26b,27b。所以,例如和不具有外侧极间磁石部26b,27b的转子相比,可以通过设置更多的极间磁石(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更加良好地降低漏磁通。
上述第1实施方式也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变形。
·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上的突出部21c,22c以及爪部21d,22d形成为从轴向看分别为扇形,这些突出部以及爪部的各个圆周方向端面形成为与通过转子11的轴心Z的径向直线一致的形状,不过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如图5或图6所示的形式变形。
即,在图5以及图6所示的其他例中,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上的爪部21d,22d的圆周方向两端面相对于通过转子11的轴心Z的径向直线对称,并形成为相对于该直线平行。换句话说,爪部21d,22d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沿径向为定值。
在如图5所示的其他例中,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上的突出部21c,22c(在图5中,仅示出突出部21c)的圆周方向两端面相对于通过转子11的轴心Z的径向的直线对称,并形成为相对于该直线平行。换句话说,突出部21c,22c(在图5中,仅示出突出部21c)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沿径向为定值。在此例中(参照图5),各个部分在与径向正交的截面的截面积为定值,即磁阻为定值。
在如图6所示的其他例中,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上的突出部21c,22c(在图6中,仅示出突出部21c)的圆周方向两端面相对于通过转子11的轴心Z的径向的直线对称,并形成为突出部21c,22c的圆周方向的宽度越朝径向内侧越宽。在此例中(参照图6),可以增加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的基部侧、即径向内侧的强度,使爪部21d,22d变得对于旋转更加稳定。
然而,在这些例中(参照图5以及图6),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在图5以及图6中,仅示出第2背面辅助磁石25)和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形状变为与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突出部21c,22c以及爪部21d,22d)对应的形状。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爪部21d,22d的径向长度设定为突出部21c,22c的径向长度的大约一半。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图7所示,爪部21d,22d的径向长度也可以为小于突出部21c,22c的径向长度的一半,可以变为比一半短的多的长度、例如大约1/6左右。在此例中,例如可以通过板材的折曲加工容易地形成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爪部21d,22d的沿与轴正交方向截面为扇形,圆周方向延出部21e,22e上的径向内侧面21f,22f(卡合部)为以轴心Z为中心的圆弧形状,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按照如图8所示的形式进行变更。即,在此例中(参照图8),爪部21d,22d的圆周方向延出部21e,22e上的径向内侧面(卡合部)形成为爪部倾斜面21g,22g,越朝圆周方向延出部21e,22e的圆周方向顶端部,爪部倾斜面21g,22g越朝径向外侧倾斜。然后,在此例中,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外侧极间磁石部26b,27b以与所述爪部倾斜面21g,22g抵接、即面接触的方式,形成为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为大致梯形。这样,可以在将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形成为不易破损的形状、例如形成为从轴向看爪部倾斜面21g,22g周边内角为钝角的同时,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爪部21d,22d(爪部倾斜面21g,22g)之间设置所述外侧极间磁石部26b,27b。
另外,在此例中(参照图8),外侧极间磁石部26b,27b为延伸至与爪部倾斜面21g,22g的径向外侧端部相同的径向位置的形状。如图9所示,外侧极间磁石部26b,27b也可以具有比爪部倾斜面21g,22g更朝径向外侧膨出的膨出部26c,27c。此膨出部26c,27c的膨出量设定为,从轴心Z到膨出部26c,27c的径向外侧端面为止的距离小于等于从轴心Z到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的径向外侧端面为止的距离。这样,和不具有膨出部26c,27c的上述其他例(参照图8)相比较,可以设置更多的极间磁石(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从而良好地降低漏磁通。然而,膨出部26c,27c的膨出量设定为,从轴心Z到膨出部26c,27c的径向外侧端面为止的距离小于等于从轴心Z到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上的径向外侧端面为止的距离。因此,膨出部26c,27c不会比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由此,膨出部26c,27c不会将和设置在转子11的径向外侧的定子6之间的空气间隙扩大。另外,在此例中(参照图8),可以使膨出部26c,27c和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爪部21d,22d)互相离开。由此,可以避免对于膨出部26c,27c的局部性的逆磁场的影响,可以抑制膨出部26c,27c(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减磁。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与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在径向卡合的卡合部、即圆周方向延出部21e,22e上的径向内侧面21f,22f形成在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上。卡合部只要形成在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和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的至少一方的话,也可以变为其他的构造。
卡合部也可以如图10所示变更。在此例中(参照图10),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在图10中仅示出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的圆周方向端面形成为背面倾斜面25a,该背面倾斜面25a以越朝径向外侧越比沿径向的直线X、即通过转子11的轴心Z的直线更向圆周方向突出的方式相对于该直线X倾斜。背面倾斜面25a为卡合部。换句话说,在此例中(参照图10),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图10中仅示出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的圆周方向端面被设为背面倾斜面25a(卡合部),该背面倾斜面25a(卡合部)形成为,与从比转子11的轴心Z更靠径向外侧的中心Za向径向延伸的虚拟线一致。另外,在此例中(参照图10),在爪部21d,22d上没有形成有所述圆周方向延出部21e,22e。此例(参照图10)的突出部21c,22c(图10中仅图示一方的突出部21c)以及爪部21d,22d的圆周方向端面与所述背面倾斜面25a齐平,与背面倾斜面25a一起构成卡合部的一部分。另外,此例(参照图10)的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39,40形成为越朝径向外侧圆周方向的宽度变的越窄的形状,以使与所述背面倾斜面25a面接触。
这样,通过背面倾斜面25a可以防止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39,40朝径向外侧飞出。另外,通过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突出部21c,22c以及爪部21d,22d)的圆周方向端面,也可以防止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39,40朝径向外侧飞出。
另外,在此变形例中(参照图10),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的圆周方向端面构成卡合部,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1所示,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的圆周方向端面也可以形成为比所述背面倾斜面25a配置的更靠圆周方向内侧。详细地讲,在此例中(参照图11),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的圆周方向端面形成为与从比所述背面倾斜面25a的中心Za更靠径向外侧的中心Zb沿径向延伸的虚拟线一致,并配置为比背面倾斜面25a更靠圆周方向内侧。
这样,不用特别将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39,40的圆周方向端面形成为复杂的形状,而形成单纯的平面就可以使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39,40和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离开。由此,可以避免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对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39,40的局部性的逆磁场的影响,可以抑制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39,40的减磁。
另外,即使在这样的变形例中(参照图11),例如图12所示,也可以将爪部21d,22d的径向长度变更为小于突出部21c,22c(在图12中仅示出一方的突出部21c)的径向长度的一半,变为比一半短的多的长度、例如大约1/6左右。在此例中,例如可以通过板材的折曲加工容易地形成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具有内侧极间磁石部26a,27a和外侧极间磁石部26b,27b,但并不限于此。设置在圆周方向邻接的爪部21d,22d之间的外侧极间磁石部26b,27b也可以省略。在这种情况下,极间磁石仅由内侧极间磁石部26a,27a构成。
(第2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3A-图16C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付与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卡合部作为保持极间磁石的保持部件发挥作用,而在第2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作为为了限制极间磁石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而保持极间磁石的保持部件发挥作用。
如图13A、图14以及图15所示,转子11具备:第1以及第2转子芯21,22;作为界磁部件的环状磁石23(参照图15);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作为极间磁石的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以及固定部件31(参照图13B)。
第1转子芯21形成为,在大致圆盘状的第1芯底座21a的外周部,多个(本实施方式为7个)第1爪状磁极部21b等间隔地朝径向外侧突出,并朝轴向延出。第1爪状磁极部21b的圆周方向端面21h,21i为从径向延伸的轴向看时相对于径向倾斜的平坦面。第1爪状磁极部21b形成为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为扇形。另外,各个第1爪状磁极部21b的圆周方向的宽度(角度)、即所述圆周方向端面21h,21i的宽度(角度)设定为,比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第1爪状磁极部21b之间的缝隙的宽度(角度)小。
第2转子芯22与第1转子芯21形状相同,在大致圆盘状的第2芯底座22a的外周部,多个(本实施方式为7个)第2爪状磁极部22b等间隔地朝径向外侧突出并朝轴向延出。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圆周方向端面22h,22i朝径向延出,并为从轴向看相对于径向倾斜的平坦面。第2爪状磁极部22b形成为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视为扇形。各个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圆周方向的宽度(角度)、即所述圆周方向端面22h,22i的宽度(角度)设定为,比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第2爪状磁极部22b之间的缝隙的宽度(角度)小。第2转子芯22被配置在所述各个第2爪状磁极部22b分别对应的各个第1爪状磁极部21b之间,另外,如图15所示,在第1芯底座21a和第2芯底座22a的轴向之间配置有环状磁石23,即环状磁石23以被夹持的方式组装在第1转子芯21上。
如图14、图15以及图16C所示,在各个第1爪状磁极部21b的背面(径向内侧的面)和第2芯底座22a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1背面辅助磁石24。第1背面辅助磁石24的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为扇形。第1背面辅助磁石24沿径向磁化,以使与第1爪状磁极部21b的背面抵接的一侧成为与第1爪状磁极部21b同极的N极,并使与第2芯底座22a抵接的一侧成为与该第2芯底座22a同极的S极。
如图13A、图15以及图16A所示,在各个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背面(径向内侧的面)和第1芯底座21a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的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为扇形。第2背面辅助磁石25沿径向磁化,以使与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背面抵接的一侧成为与第2爪状磁极部22b同极的S极,并使与第1芯底座21a抵接的一侧成为与该第1芯底座21a同极的N极。
如图15所示,第1背面辅助磁石24和第2背面辅助磁石25形成为,在环状磁石23所在的轴向位置上沿轴向相互重叠,换句话说,形成为配置在环状磁石23所在的轴向位置上。
也就是说,在图13A所示的A1的范围中,如图16A所示,通过第2背面辅助磁石25,构成与所谓交替极结构的转子相同的结构。另外,如图16B所示,在图13A所示的A2的范围内,通过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构成与通常的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配置不同极性的永久磁石的转子相同的结构。如图16C所示,在图13A所示的A3范围内,通过第1背面辅助磁石24,构成与所谓交替极结构的转子相同的结构。
在沿圆周方向邻接的第1爪状磁极部21b和第2爪状磁极部22b之间,交替地配置有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详细地讲,本实施方式的第1极间磁石26配置为,在由第1爪状磁极部21b的一方的圆周方向端面21h及所述第1背面辅助磁石24的圆周方向端面形成的平坦面,和由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另一方的圆周方向端面22i及所述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的圆周方向端面形成的平坦面之间将缝隙全部填满。本实施方式的第2极间磁石27配置为,在由第1爪状磁极部21b的另一方的圆周方向端面21i及所述第1背面辅助磁石24的圆周方向端面形成的平坦面,和由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一方的圆周方向端面22h及所述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的圆周方向端面形成的平坦面之间将缝隙全部填满。各个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在圆周方向上磁化,从而具有与在圆周方向上对置的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的极性分别相同的极性。即,各个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以在与第1爪状磁极部21b对置的部分具有N极,并在与第2爪状磁极部22b对置的部分具有S极的方式在圆周方向磁化。
通过如图13B所示的固定部件31,防止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朝径向外侧的飞出。固定部件31由非磁体的不锈钢板材形成。固定部件31具有被挟持部31a,该被挟持部31a在第1爪状磁极部21b或者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径向内侧沿径向被挟持。详细地讲,本实施方式的被挟持部31a在第1爪状磁极部21b的径向内侧被该第1爪状磁极部21b的径向内侧端面和第1背面辅助磁石24的径向外侧端面沿径向挟持,或者,在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径向内侧被该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径向内侧端面和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的径向外侧端面沿径向挟持。本实施方式的被挟持部31a被第1爪状磁极部21b和第1背面辅助磁石24的圆周方向整体,或者第2爪状磁极部22b和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的圆周方向整体挟持。
固定部件31具有径向连结部31b,31c,该径向连结部31b,31c从所述被挟持部31a沿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圆周方向端面延伸至该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径向外侧端面。即,本实施方式的径向连结部31b,31c从被挟持部31a的圆周方向两端到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径向外侧端面位置分别向径向外侧延伸。
固定部件31还具有抵接保持部31d,31e,该抵接保持部31d,31e以从径向连结部31b,31c的各个径向外侧端部(顶端部)开始覆盖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径向外侧端面的方式分别沿圆周方向延伸。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31构成为在被挟持部31a的圆周方向两侧分别具有径向连结部31b,31c和抵接保持部31d,31e的两侧保持固定部件。
接着,对以上述形式构成的电动机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转子11上,在圆周方向邻接的第1爪状磁极部21b和第2爪状磁极部22b之间交替配置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由此,磁极部(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的磁力被促进的同时,第1爪状磁极部21b和第2爪状磁极部22b之间的漏磁通降低,进而可以将环状磁石23的磁通有效地利用于电动机1的输出。
在上述电动机1中,经由回路收纳箱5内的电源回路向分段导体(SC)绕组8供给驱动电流的话,在定子6中产生使转子11旋转的磁场,转子11被旋转。
接着,对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特征性的效果进行说明。
(1)转子11所具备的固定部件31具有在第1爪状磁极部21b或者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径向内侧沿径向被挟持的挟持部31a,所以可以可靠地防止其朝径向外侧飞出。另外,固定部件31具有:沿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圆周方向端面朝径向延伸至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径向外侧端面的径向连结部31b,31c;和以从径向连结部31b,31c的径向外侧端部开始覆盖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径向外侧端面的方式沿圆周方向延伸的抵接保持部31d,31e。所以,和以前的具有朝圆周方向突出的卡爪的构造相比,可以将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进一步可以将第1以及第2转子芯21,22形成为单纯的形状。由此,能够抑制像以前那样由于通过卡爪使得爪状磁极部互相接近、即第1爪状磁极部21b和第2爪状磁极部22b在圆周方向上接近而发生的漏磁通的增加,进而可以实现电动机1的高效化。
(2)第1爪状磁极部21b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圆周方向端面21h,21i,22h,22i在径向延伸,并且为从轴向看相对径向不倾斜的平坦面,所以为单纯的形状。另外,能够抑制象以前那样由于通过卡爪使得爪状磁极部互相接近、即第1爪状磁极部21b和第2爪状磁极部22b在圆周方向上接近而发生的漏磁通的增加,进而可以实现电动机1的高效化。如果将极间磁石(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形成为越向径向内侧其圆周方向的宽度越宽的形状,并使爪状磁极部(第1爪状磁极部21b和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圆周方向端面同样地对于径向倾斜,从而防止极间磁石的飞出的话,在爪状磁极部的径向内侧磁阻会增大,但本实施方式可以抑制所述磁阻的增大。
(3)固定部件31构成为,在被挟持部31a的圆周方向两侧分别具有径向连结部31b,31c和抵接保持部31d,31e的两侧保持固定部件。因此,和在一个被挟持部上只有一个径向连结部和抵接保持部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圆周方向两侧的径向连结部31b,31c(抵接保持部31d,31e)相互防止被挟持部31a在圆周方向的错位,从而使被挟持部31a、进而使固定部件31被更可靠地保持。
(4)由于固定部件31由非磁体构成,所以可以避免例如抵接保持部31d,31e增强第1爪状磁极部21b和第2爪状磁极部22b之间的漏磁通(短路磁通)。
(5)由于采用环状磁石23作为界磁部件,所以没必要在转子11内设置作为界磁部件的界磁绕组。由此,在电动机1内不需要设置向界磁绕组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装置,可以使电动机1整体小型化的同时,还可以使制造价格降低。
上述第2实施方式也可以按以下方式进行变形。
·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31只要具有被挟持部、径向连结部以及抵接保持部,也可以变更成其他形状。
如图17A,图17B,图17E,图17G,图17H所示,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被挟持部31a例如也可以为被第1或者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的径向内侧端面和第2或者第1芯底座22a,21a沿径向被挟持的被挟持部41。
如图17F-图17J所示,固定部31例如也可以具有包围部42,该包围部42以从抵接保持部31d,31e的顶端部与径向连结部31b,31c一起将第1或者第2极间磁石26,27沿圆周方向夹住的方式,沿第1或者第2极间磁石26,27的圆周方向端面朝径向内侧延伸。这样,可以防止固定部件朝径向外侧飞出,即防止抵接保持部31d,31e的变形以及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朝径向外侧的飞出。
如图17I,图17J所示,固定部31例如也可以具有辅助固定端部44,该辅助固定端部44从所述包围部42的顶端延伸,通过插入形成在第2或者第1转子芯22,21上的槽43,限制包围部42朝径向外侧的移动。这样,可以进一步防止固定部件朝径向外侧的飞出,即防止抵接保持部31d,31e的变形以及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朝径向外侧的飞出。在此例中,辅助固定端部44被压入槽43中被保持,但如果如图17J所示,槽43以及辅助固定端部44为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形状的话,就没有必要压入。
上述径向连结部31b,31c沿着与被挟持部31a较近侧的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圆周方向端面朝径向外侧延伸。作为替代构造,如图17B,图17C,图17E,图17H所示,径向连结部31b,31c也可以为沿着离被挟持部31a,41较远侧的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圆周方向端面延伸的径向连结部45。
如图17E所示,固定部31也可以具有覆盖第1或者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的径向外侧端面的覆盖部46。
上述第2实施方式以及其他例中,固定部件31构成为在被挟持部31a的圆周方向两侧分别具有径向连结部31b,31c,45和抵接保持部31d,31e的两侧保持固定部件,也可以变更为在一个被挟持部上只有一个径向连结部和抵接保持部的固定部件。
如图18-图20所示,固定部件31也可以为单一的、且可以将所有的第1以及第2极间磁26,27固定的环状固定部件51。
即,如图18所示,环状固定部件51形成为被挟持部51a、径向连结部51b、抵接保持部51c在圆周方向上连续而成为环状。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此环状固定部件51被安装在所述环状磁石23所在的轴向位置上,从而防止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朝径向外侧飞出。这样,由于固定部件为单一的环状固定部件51,所以能够以较少的部件数量防止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朝径向外侧飞出。
如图21所示,转子11也可以同时具备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两侧保持固定部件)31,和上述其他例(参照图18-图20)的环状固定部件51。这样,可以进一步防止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朝径向外侧飞出。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31由非磁体的不锈钢板材构成,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其他材料构成。固定部件31例如可以由金属意外的材料形成,具体来讲可以由非磁体的树脂材料形成。这样,和固定部件31由金属形成的情况(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比,可以减少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或者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缺欠或者破损。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用环状磁石23作为界磁部件,但也可以用通过供电被磁化的界磁绕组作为界磁部件。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3实施方式参照图22-图25进行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用嵌合部件作为用于固定极间磁石的固定部件这点上,与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22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基本构造。
如图23-图26所示,转子11具备:两对第1以及第2转子芯21,22;作为界磁磁石的环状磁石23(参照图25以及图26);作为背面辅助磁石的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参照图24以及图25);作为极间磁石的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参照图24);和一对嵌合部件28,29。
第1转子芯21具有:大致圆板状的第1芯底座21a;和形成在第1芯底座21a外周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为5个)第1爪状磁极部21b。各个第1爪状磁极部21b形成为,朝径向外侧突出且沿轴向延出。第1爪状磁极部21b的圆周方向端面21h,21i形成为,沿径向延伸,且从轴向看相对于径向不倾斜的平坦面,第1爪状磁极部21b的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为扇形。各个第1爪状磁极部21b的圆周方向的宽度(角度)、即所述圆周方向端面21h,21i的宽度(角度)设定为比在圆周方向相邻的第1爪状磁极部21b之间的缝隙的宽度(角度)更小。第1爪状磁极部21b从径向外侧看形成为长方形。
第2转子22与第1转子芯21形状相同,即具有大致圆板状的第2芯底座22a(参照图25)和形成在第2芯底座22a的外周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为5个)第2爪状磁极部22b。各个第2爪状磁极部22b形成为,朝径向外侧突出且沿轴向延出。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圆周方向端面22h,22i形成为,沿径向延伸,且从轴向看相对于径向不倾斜的平坦面,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为扇形。各个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圆周方向的宽度(角度)、即所述圆周方向端面22h,22i的宽度(角度)设定为比在圆周方向相邻的第2爪状磁极部22b之间的缝隙宽度(角度)更小。第2爪状磁极部22b从径向外侧看形成为长方形。第2转子芯22以配置在与第2爪状磁极部22b分别对应的两个第1爪状磁极部21b之间的方式安装在第1转子芯21上。即,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a,21b在圆周方向交替地配置。如图25所示,在对置的第1芯底座21a和第2芯底座22a的轴向之间配置、即夹持有环状磁石23。然而,在此状态下,在圆周方向邻接的第1爪状磁极部21b和第2爪状磁极部22b之间,形成有从径向外侧看为长方形的槽。
环状磁石23的外径设定为与第1以及第2芯底座21a,22a的外径相同。环状磁石23沿轴向磁化,以使第1爪状磁极部21b作为第1磁极(本实施方式为N极)发挥作用,并使第2爪状磁极部22b作为第2磁极(本实施方式为S极)发挥作用。
如图25所示,各个第1爪状磁极部21b的背面(径向内侧的面)和第2芯底座22a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1背面辅助磁石24。第1背面辅助磁石24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其沿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为扇形。为了降低第1背面辅助磁石24所配置的部分的漏磁通,第1背面辅助磁石24沿径向磁化,以使与第1爪状磁极部21b的背面抵接的一侧成为与第1爪状磁极部21b同极的N极,并使与第2芯底座22a抵接的一侧成为与第2芯底座22a同极的S极。
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各个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背面(径向内侧的面)和第1芯底座21a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第2背面辅助磁石25为大致长方体,其沿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为扇形。为了降低第2背面辅助磁石25所配置的部分的漏磁通,第2背面辅助磁石25沿径向磁化,以使与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背面抵接的一侧成为与第2爪状磁极部22b同极的S极,并使与第1芯底座21a抵接的一侧成为与第1芯底座21a同极的N极。
如图25所示,第1背面辅助磁石24和第2背面辅助磁石25形成为,在环状磁石23所在的轴向位置上沿轴向相互重叠,换句话说,形成为配置在环状磁石23所在的轴向位置上。
一对中间部件W分别如上述形式由第1以及第2转子芯21,22、环状磁石23、以及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构成。中间部件W以对于轴向对称(参照图25)的形式积层。
在第1爪状磁极部21b和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圆周方向之间,配置有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详细地讲,本实施方式的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轴向长度设定为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的轴向长度的2倍。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为大致长方体,其沿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为扇形。第1极间磁石26配置在,由第1爪状磁极部21b的一方的圆周方向端面21h及所述第1背面辅助磁石24的圆周方向端面形成的平坦面,和由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另一方的圆周方向端面22i及所述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的圆周方向端面形成的平坦面之间。本实施方式的第2极间磁石27配置在,由第1爪状磁极部21b的另一方的圆周方向端面21i及所述第1背面辅助磁石24的圆周方向端面形成的平坦面,和由第2爪状磁极部22b的一方的圆周方向端面22h及所述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的圆周方向端面形成的平坦面之间。各个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在圆周方向上磁化从而具有与在圆周方向上对置的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的极性分别相同的极性。即,各个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以在与第1爪状磁极部21b对置的部分具有N极,并在与第2爪状磁极部22b对置的部分具有S极的方式在圆周方向磁化。
如上述形式组装的部件中的第1以及第2转子芯21,22的轴向两端分别嵌合有嵌合部件28,29。
嵌合部件28,29由非磁体(本实施方式中为树脂材料)构成。嵌合部件28,29具备:具有插通旋转轴12的中央孔的圆板部28a,29a;和从该圆板部28a,29a的外缘朝轴向延伸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为10个)卡合片28b,29b。嵌合部件28,29作为为了限制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朝径向外侧移动,而保持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保持部件发挥作用。
详细地讲,圆板部28a,29a的外径设定为,与所述第1以及第2转子芯21,22的外径、详细地讲与将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的径向外侧端部连接的圆的直径相同。圆板部28a,29a配置为与按上述形式组装的第1以及第2转子芯21,22的轴向两端抵接。如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圆板部28a,29a构成了为了限制所述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的轴向的移动而在轴向上与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的轴向端面(露出面)抵接、即卡合的背面轴向卡合部。如图2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圆板部28a,29a也构成了为了限制所述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轴向移动而与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轴向端面也在轴向上抵接、即卡合的极间轴向卡合部。
卡合片28b,29b形成为,为了限制所述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向径向外侧移动而与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沿径向抵接、即卡合。详细地讲,卡合片28b,29b的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形状在轴向上不变。卡合片28b,29b形成为,从轴向看沿着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外周面、详细地讲沿着圆弧状的径向外侧端面的圆弧状。从卡合片28b,29b的径向外侧端面到轴心的距离被设定为与从所述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的径向外侧端面到轴心的距离相同,并设定为卡合片28b,29b上的径向外侧端面和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的径向外侧端面形成1个圆。本实施方式的卡合片28b,29b的轴向长度设定为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轴向长度的大约1/5。
如图23、图25以及图26所示,旋转轴12压入固定在圆板部28a,29a的中央孔中,由此嵌合部件28,29被嵌合在由所述第1以及第2转子芯21,22等部件构成的部件的轴向两端。
接着,对以上述的形式构成的电动机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转子11中,设置有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和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由此,在分别配置磁石24-27的部分漏磁通被降低,进而可以将环状磁石23的磁通有效地利用于电动机1的输出。虽然在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上在转子11的旋转时会产生很大的离心力,但通过卡合片28b,29b在径向上卡合,防止了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向径向外侧飞出。
接着,对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特征性的效果进行说明。
(1)由于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之间设置了沿圆周方向磁化的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可以降低第1爪状磁极部21b和第2爪状磁极部22b之间的漏磁通。所以,可以将环状磁石23的磁通有效地利用于电动机1的输出,可以实现电动机1的高效化以及高输出化。转子11被嵌合在安装好的第1以及第2转子芯21,22的轴向两端,并具备一对嵌合部件28,29,这一对嵌合部件28,29具有与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在径向上卡合的卡合片28b,29b。因此,通过简单的构成以及安装就可以防止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向径向外侧飞出。而且,嵌合部件28,29由非磁体构成,嵌合部件28,29不会增大漏磁通。
(2)由于从卡合片28b,29b的径向外侧端面到轴心的距离被设定为与从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的径向外侧端面到轴心的距离相同,所以卡合片28b,29b不会比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更向径向外侧突出。所以,卡合片28b,29b不会将与设置在转子11的径向外侧的定子6之间的空气间隙扩大。
(3)嵌合部件28,29具有构成极间轴向卡合部的圆板部28a,29a,极间轴向卡合部为了限制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在轴向上的移动而与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轴向端面沿轴向抵接、即卡合。由此,不需要进一步增加部件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构成以及安装来防止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朝轴向飞出。
(4)嵌合部件28,29具有构成背面轴向卡合部的圆板部28a,29a,背面轴向卡合部为了限制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的轴向上的移动而与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的轴向端面(露出面)沿轴向抵接、即卡合。由此,不需要进一步增加部件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构成以及安装来防止第2背面辅助磁石25朝轴向飞出。
上述第3实施方式也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变形。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卡合片28b,29b形成为从轴向看为圆弧状,并且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形状沿轴向不变,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27-图29所示进行变形。
详细地讲,在此例中(参照图27-图29),如图28以及图29所示,在所述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上的轴向两端部的径向外侧端部上形成有倒角部26d,27d。如图28以及图29所示,此例(参照图27-图29)的卡合片30,32具有以与所述倒角部26d,27d面接触的形式相对于轴向倾斜的倾斜面30a,32a。即使采用这样构造,也可以得到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相同的效果。这样的话,可以容易地提高卡合片30,32的刚性。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卡合片28b,29b的轴向长度被设定为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轴向长度的大约1/5,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30以及图30所示的方式变形。
此例中(参照图30以及图30)的卡合片33,34的轴向长度设定为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轴向长度的1/2,以覆盖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径向外侧的整个面。这样,即使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破损,也可以防止其碎片朝径向外侧飞出。
·也可以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嵌合部件28,29上的圆板部28a,29a的一部分上形成孔。如图32以及图33所示,也可以在圆板部28a,29a上以等角度间隔形成多个(此例为4个)孔35。这样,可以抑制由于嵌合部件28,29而使转子11的重量增大。
如图34以及图35所示,也可以在圆板部28a,29a上以形成与第1以及第2极间磁石26,27的轴向端面沿轴向抵接、即卡合的极间轴向卡合部36,和与第2背面辅助磁石25的轴向端面(露出面)沿轴向抵接、即卡合的背面轴向卡合部37的形式形成孔38。这样,在得到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3),(4)相同的效果的同时还可以抑制由于嵌合部件28,29使转子11的重量增大。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通过旋转轴12压入固定在圆板部28a,29a的中央孔中来将嵌合部件28,29嵌合,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各个卡合片28b,29b压入第1以及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之间并固定来嵌合。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嵌合部件28,29由树脂材料构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其他的非磁体构成。例如可以由不锈钢、铜、铜合金、铝、或者铝合金构成。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将由第1以及第2转子芯21,22、环状磁石23、以及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构成的中间部件W具体化为了一对积层的转子11,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中间部件W具体化为不积层的转子。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具备背面辅助磁石(第1以及第2背面辅助磁石24,25)的转子11,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变更为不具备背面辅助磁石的转子。

Claims (29)

1.一种转子,具备:
第1以及第2转子芯(21,22),分别具备大致圆板状的芯底座(21a,22a),并以其芯底座(21a,22a)相互对置的形式配置,各个第1以及第2转子芯(21,22)具有多个爪状磁极部(21b,22b),所述多个爪状磁极部(21b,22b)形成为,在所述芯底座(21a,22a)的外周部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配置且朝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沿轴向延出,所述第1转子芯的爪状磁极部和所述第2转子芯的爪状磁极部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界磁磁石(23),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上配置在所述两芯底座(21a,22a)之间,通过在所述轴向上磁化使得所述第1转子芯(21)的所述爪状磁极部(21b)作为第1磁极发挥作用,并使得所述第2转子芯(22)的所述爪状磁极部(22b)作为第2磁极发挥作用;和
极间磁石(26,27),配置于在圆周方向邻接的爪状磁极部(21b,22b)之间,并在圆周方向上磁化从而具有和在圆周方向上对置的爪状磁极部(21b,22b)的极性相同的极性,
所述转子的特征在于,
具备为了限制所述极间磁石(26,27)朝径向外侧移动而保持所述极间磁石(26,27)的保持部件(21f,21g,22f,22g,25a,28,29,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21f,21g,22f,22g,25a,28,29,31)通过与所述极间磁石(26,27)的径向外侧端面接触来保持所述极间磁石(26,2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分别设置在所述爪状磁极部(21b,22b)的径向内侧且在径向上磁化的多个背面辅助磁石(24,25),
所述保持部件包括卡合部(21f,21g,22f,22g,25a),所述卡合部(21f,21g,22f,22g,25a)设置在所述爪状磁极部(21b,22b)以及所述背面辅助磁石(24,25)的至少一方,并为了限制所述极间磁石(26,27)向径向外侧移动而和所述极间磁石(26,27)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爪状磁极部(21b,22b)具有:从所述芯底座(21a,22a)的外周部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1c,22c),和设置在该突出部(21c,22c)的顶端部且沿着轴向延伸的爪部(21d,22d),
在所述爪部(21d,22d)上形成有从所述突出部(21c,22c)的顶端朝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周方向延出部(21e,22e),
所述卡合部包括位于所述圆周方向延出部(21e,22e)的径向内侧的径向内侧面(21f,22f)。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辅助磁石(24,25)的圆周方向端面与所述突出部(21c,22c)的圆周方向端面齐平,
所述极间磁石(26,27)的圆周方向端面与所述突出部(21c,22c)的圆周方向端面以及所述背面辅助磁石(24,25)的圆周方向端面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极间磁石(26,27)具有:设置在沿圆周方向邻接的突出部(21c,22c)之间的内侧极间磁石部(26a,27a),和设置在沿圆周方向邻接的爪部(21d,22d)之间的外侧极间磁石部(26b,27b)。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周方向延出部(21e,22e)上的径向内侧面为,越靠所述圆周方向延出部(21e,22e)的圆周方向顶端越朝径向外侧倾斜的爪部(21d,22d)倾斜面(21g,22g)。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极间磁石(26,27)具有比所述爪部(21d,22d)的倾斜面(21g,22g)更向径向外侧膨出的膨出部(26c,27c),所述膨出部(26c,27c)的膨出量设定为,从所述转子的轴心(Z)到所述膨出部(26c,27c)的径向外侧端位置的距离小于等于从所述转子的轴心(Z)到所述爪状磁极部(21b,22b)的径向外侧端位置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包括背面倾斜面(25a),所述背面倾斜面(25a)为所述背面辅助磁石(24,25)的圆周方向端面,所述背面倾斜面(25a)以越靠径向外侧越比通过所述转子的轴心(Z)且沿径向的直线(X)更向圆周方向突出的方式相对于该直线(X)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爪状磁极部(21b,22b)具有:从所述芯底座(21a,22a)的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1c,22c),和设在该突出部(21c,22c)的顶端且沿轴向延伸的爪部(21d,22d),
所述突出部(21c,22c)以及所述爪部(21d,22d)的至少一方的圆周方向端面与所述背面倾斜面(25a)齐平,并构成所述卡合部(25a)的一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爪状磁极部(21b,22b)的圆周方向端面比所述背面倾斜面(25a)位于圆周方向内侧。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21c,22c)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在径向上不变。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21c,22c)的圆周方向的宽度越靠径向内侧变得越宽。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具备固定部件(31;51),
所述固定部件(31;51)具有:在所述第1爪状磁极部(21b,22b)以及所述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的至少一方的径向内侧沿径向被挟持的被挟持部(31a;41;51a);沿着所述极间磁石(26,27)的圆周方向端面朝径向延伸至所述极间磁石(26,27)的径向外侧端面的径向连结部(31b,31c;45;51b);和从所述径向连结部(31b,31c;45;51b)的径向外侧端部以覆盖所述极间磁石(26,27)的径向外侧端面的形式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抵接保持部(31d,31e;51c)。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爪状磁极部(21b,22b)以及所述第2爪状磁极部(21b,22b)的圆周方向端面为沿径向延伸的平坦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31;51)具有包围部(42),所述包围部(42)以从所述抵接保持部(31d,31e;51c)的顶端部开始,和所述径向连结部(31b,31c;45;51b)一起将所述极间磁石(26,27)在圆周方向上夹持的方式,沿着所述极间磁石(26,27)的圆周方向端面向径向内侧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围部(42)具有顶端,所述第1转子芯(21)或者所述第2转子芯(22)上形成槽(43),所述固定部件(31)具有辅助固定端部(44),所述辅助固定端部(44)从所述包围部(42)的顶端开始延伸,并通过插入到形成在所述第1转子芯(21)或者所述第2转子芯(22)上的所述槽(43)内来限制所述包围部(42)向径向外侧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31)在所述被挟持部(31a;41;51a)的圆周方向两侧分别具有所述径向连结部(31b,31c;45;51b)和所述抵接保持部(31d,31e;51c)。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为能够将所述极间磁石(26,27)中所有的极间磁石(26,27)固定的单一的环状固定部件(51)。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为,
在所述被挟持部(31a;41)的圆周方向两侧分别具有所述径向连结部(31b,31c;45)和所述抵接保持部(31d,31e)的多个固定部件(31),以及
能够将所述极间磁石(26,27)中所有的极间磁石(26,27)固定的单一的环状固定部件(51)。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31;51)由非磁体构成。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界磁磁石(23)为环状磁石。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由非磁体构成,嵌合在安装好的所述第1以及第2转子芯(21,22)的轴向两端,并包括一对嵌合部件(28,29),所述一对嵌合部件(28,29)具有为了限制所述极间磁石(26,27)向径向外侧移动而沿径向卡合的卡合片(30)。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片(30)具有位于径向外侧的径向外侧端部,所述爪状磁极部(21b,22b)具有位于径向外侧的径向外侧端部,从所述转子的轴心(Z)到所述卡合片(30)的径向外侧端部为止的距离被设定为,小于等于从所述转子的轴心(Z)到所述爪状磁极部(21b,22b)上的径向外侧端部位置的距离。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部件(28,29)具有为了限制所述极间磁石(26,27)在轴向上的移动而沿轴向卡合的极间轴向卡合部(36)。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爪状磁极部(21b,22b)的径向内侧设有在径向上磁化的背面辅助磁石(24,25),
所述嵌合部件(28,29)具有为了限制所述背面辅助磁石(24,25)在轴向上的移动而沿轴向卡合的背面轴向卡合部(27)。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片(30)形成为覆盖所述极间磁石(26,27)的径向外侧的整个面。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部件(28,29)在与所述第1以及第2转子芯(21,22)的轴向两端面对置的部分上具有孔(35,38)。
29.具备权利要求1-2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子的电动机。
CN201210211952.9A 2011-06-17 2012-06-15 转子及电动机 Active CN1028327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5393A JP5745347B2 (ja) 2011-06-17 2011-06-17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JP2011-135393 2011-06-17
JP2011239519 2011-10-31
JP2011-239519 2011-10-31
JP2011245670A JP5848097B2 (ja) 2011-11-09 2011-11-09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JP2011-245670 2011-11-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2727A true CN102832727A (zh) 2012-12-19
CN102832727B CN102832727B (zh) 2017-09-12

Family

ID=47228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11952.9A Active CN102832727B (zh) 2011-06-17 2012-06-15 转子及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18816B2 (zh)
CN (1) CN102832727B (zh)
DE (1) DE102012011444B4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86258A (zh) * 2013-02-12 2014-08-13 阿斯莫株式会社 转子以及电动机
KR20170140715A (ko) * 2016-06-13 2017-12-2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로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CN107579642A (zh) * 2013-03-06 2018-01-12 阿斯莫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11373634A (zh) * 2017-11-30 2020-07-03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转子及包括该转子的电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011444B4 (de) * 2011-06-17 2020-11-05 Denso Corporation Läufer und Motor
DE102012021109B4 (de) 2011-10-31 2023-04-27 Denso Corporation Rotor und Motor
DE102012021048A1 (de) 2011-10-31 2013-05-02 Asmo Co., Ltd. Rotor und Motor
DE102012021041A1 (de) 2011-10-31 2013-05-02 Asmo Co., Ltd. Rotor und Motor
DE102012021049A1 (de) * 2011-10-31 2013-05-02 Asmo Co., Ltd. Rotor und Motor
JP5901754B2 (ja) * 2012-05-24 2016-04-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KR101967806B1 (ko) * 2012-08-21 2019-04-1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회전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동기
DE102013018737A1 (de) 2012-11-13 2014-05-15 Asmo Co., Ltd. Bürstenloser motor und rotor
US9577496B2 (en) 2012-11-13 2017-02-21 Asmo Co., Ltd. Rotor and brushless motor with rotation position detection
CN104979927B (zh) * 2014-04-14 2019-09-24 株式会社电装 转子、以及电动机
US9413198B2 (en) * 2014-05-06 2016-08-09 Fred W. Etcheverry Synchronous machine having a flux exciter remote from the rotor
US9787148B2 (en) * 2015-01-07 2017-10-10 Asmo Co., Ltd. Motor
TWI751968B (zh) 2015-03-24 2022-01-11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稀土類永久磁石形成用燒結體及具有稀土類永久磁石之旋轉電機
JP2018107901A (ja) * 2016-12-26 2018-07-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及び回転電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3749U (ja) * 1991-11-14 1993-06-11 アスモ株式会社 回転磁界型電動機の回転子
JPH07298585A (ja) * 1995-04-12 1995-11-10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US6013967A (en) * 1998-01-26 2000-01-11 Robert Bosch Gmbh Synchronous machine, in particular generator for motor vehicle
CN2870277Y (zh) * 2006-01-27 2007-02-14 深圳市金奇稀土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永磁发电机转子
US20070262672A1 (en) * 2006-05-15 2007-11-15 Denso Corporation Rotor for automotive alternator having improved magnet holder
DE102007032135A1 (de) * 2007-06-30 2009-01-02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US20100026130A1 (en) * 2008-07-29 2010-02-04 Denso Corporation Electric rotary machine for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503665B1 (en) * 1977-08-08 1979-09-13 Kanebo Limited Conductive composite filaments
JPS6185045A (ja) * 1984-03-08 1986-04-30 Nippon Denso Co Ltd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JPH0340848U (zh) 1989-08-29 1991-04-19
US4959577A (en) * 1989-10-23 1990-09-2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Alternating current generator
JPH0543749A (ja) 1991-08-12 1993-02-23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ポリオレフイン組成物の劣化開始時間制御方法
JPH06105490A (ja) * 1992-09-17 1994-04-15 Asmo Co Ltd 回転界磁型電動機の回転子
JP3646446B2 (ja) * 1997-01-14 2005-05-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ランデルコア型回転電機
FR2784249B1 (fr) * 1998-10-02 2000-12-22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Alternateur de vehicule automobile a aimants permanents
JP3541934B2 (ja) 2000-01-11 2004-07-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交流発電機の回転子
JP3795830B2 (ja) 2002-04-26 2006-07-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JP4197469B2 (ja) * 2003-07-01 2008-12-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JP4266875B2 (ja) * 2004-04-21 2009-05-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JP5332082B2 (ja) * 2006-06-07 2013-11-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
DE102009049525A1 (de) * 2008-10-16 2010-05-20 Asmo Co., Ltd., Kosai-shi Motor
KR101751246B1 (ko) 2010-11-19 2017-06-27 아스모 가부시키가이샤 로터 및 모터
JP5739651B2 (ja) 2010-11-26 2015-06-24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DE102012011444B4 (de) * 2011-06-17 2020-11-05 Denso Corporation Läufer und Motor
DE102012021042A1 (de) * 2011-10-31 2013-05-02 Asmo Co., Ltd. Rotor und Motor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3749U (ja) * 1991-11-14 1993-06-11 アスモ株式会社 回転磁界型電動機の回転子
JPH07298585A (ja) * 1995-04-12 1995-11-10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US6013967A (en) * 1998-01-26 2000-01-11 Robert Bosch Gmbh Synchronous machine, in particular generator for motor vehicle
CN2870277Y (zh) * 2006-01-27 2007-02-14 深圳市金奇稀土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永磁发电机转子
US20070262672A1 (en) * 2006-05-15 2007-11-15 Denso Corporation Rotor for automotive alternator having improved magnet holder
DE102007032135A1 (de) * 2007-06-30 2009-01-02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US20100026130A1 (en) * 2008-07-29 2010-02-04 Denso Corporation Electric rotary machine for vehicle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26324B2 (en) 2013-02-12 2019-06-18 Denso Corporation Rotor and motor
CN103986258A (zh) * 2013-02-12 2014-08-13 阿斯莫株式会社 转子以及电动机
US9859761B2 (en) 2013-02-12 2018-01-02 Asmo Co., Ltd. Rotor and motor
CN103986258B (zh) * 2013-02-12 2018-01-02 阿斯莫株式会社 转子以及电动机
CN107579642A (zh) * 2013-03-06 2018-01-12 阿斯莫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07579642B (zh) * 2013-03-06 2020-04-21 株式会社电装 电动机
US10734852B2 (en) 2013-03-06 2020-08-04 Asmo Co., Ltd. Motor
CN109328426A (zh) * 2016-06-13 2019-02-12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转子和包括该转子的马达
KR20170140715A (ko) * 2016-06-13 2017-12-2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로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CN109328426B (zh) * 2016-06-13 2021-04-20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转子和包括该转子的马达
US11230317B2 (en) 2016-06-13 2022-01-25 Lg Innotek Co., Ltd. Rotor and motor including same
KR102589672B1 (ko) 2016-06-13 2023-10-1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로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CN111373634A (zh) * 2017-11-30 2020-07-03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转子及包括该转子的电机
CN111373634B (zh) * 2017-11-30 2023-04-04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转子及包括该转子的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2011444A1 (de) 2012-12-20
US20130057102A1 (en) 2013-03-07
US9018816B2 (en) 2015-04-28
DE102012011444B4 (de) 2020-11-05
CN102832727B (zh) 2017-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32727A (zh) 转子及电动机
CA1135761A (en) Permanent magnet motor armature
JP6421926B2 (ja) 永久磁石同期機
JP5732447B2 (ja)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CN103633759B (zh) 转子以及电动机
US9225209B2 (en) Permanent magnet rotor and electric motor incorporating the rotor
CN102629786A (zh) 旋转电机
JP5964679B2 (ja)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JP5826596B2 (ja)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JP5869306B2 (ja)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JP2015073417A (ja) 磁石埋込式回転電機
JP5801693B2 (ja) モータ
JP2013099096A (ja)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JP5944683B2 (ja)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JP2013116009A (ja) 電動機および電動機の組み立てに用いられるギャップゲージ
JP6062991B2 (ja)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KR101736553B1 (ko) 회전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영구자석형 모터
US20220190659A1 (en) Motor
JP5848097B2 (ja)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JP2014212599A (ja) 誘導同期電動機
KR20070007676A (ko) 스위치드 릴럭턴스 모터
JP2945441B2 (ja) 永久磁石を用いたモータ
JP2007104887A (ja) 多極式永久磁石発電機
JP2014220879A (ja) 永久磁石回転電機
JP6181784B2 (ja)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10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Denso Co., Ltd.

Address before: Mei Tian Kosai Shizuoka Prefecture in 390 times

Patentee before: ASMO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