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45944A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45944A CN111345944A CN201910232868.7A CN201910232868A CN111345944A CN 111345944 A CN111345944 A CN 111345944A CN 201910232868 A CN201910232868 A CN 201910232868A CN 111345944 A CN111345944 A CN 1113459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absorbent article
- post
- sheet
- skin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51—Packaging before or after us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6—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2013/4512—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lded in special shape during us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在利用后处理用构件卷起来的状态下清洁地废弃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1)具有:主体部(20),其具有表面片(21)、背面片(22)和吸收芯(23);以及后处理用构件(30),其具有向非肌肤面侧突出的钩构件(31)。在俯视时配置有吸收芯的芯配置区域的主体部的非肌肤面侧设有用于将主体部接合于穿着物品的主体粘合部(51)和后处理用构件(30)。主体粘合部配置于从后处理用构件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宽度区域(RW)。钩构件构成为在以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弯折该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能够接合于表面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在废弃时使用的后处理用构件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备在废弃时使用的后处理用构件的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专利文献1的后处理用构件是带构件,具有带基材和设于带基材上的主体粘合部。带基材具备粘着于背面片的基部和与基部相连设置的能够伸长的伸长部。主体粘合部设于伸长部。在将该吸收性物品废弃时,使用者使带基材的伸长部伸长,利用主体粘合部在将吸收性物品卷起来的状态下进行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990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带基材在使用前被折叠起来,主体粘合部配置于该折叠起来的带基材之间。主体粘合部设于在伸长状态下朝向背面片侧的面,在废弃时接合于背面片,在将吸收性物品卷起来的状态下固定。
一直在谋求如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那样在废弃时能够紧凑地卷起并且维持卷起的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然而,具有废弃用的带构件的吸收性物品未充分地普及,有些使用者无法顺利地进行使带构件伸长的操作,或者无法将带构件的主体粘合部接合于想要的位置,操作性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而,期望一种能够以利用后处理用构件卷起来的状态清洁地废弃的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主体部,其具有表面片、背面片和吸收芯;以及后处理用构件,其具有向非肌肤面侧突出的钩构件,其中,在俯视时配置有所述吸收芯的芯配置区域的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面侧设有用于将所述主体部接合于穿着物品的主体粘合部和所述后处理用构件,所述主体粘合部配置于从所述后处理用构件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宽度区域,所述钩构件构成为,在以使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弯折该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该钩构件能够接合于所述表面片。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肌肤面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展开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2是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展开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B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包装状态下的吸收性物品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在废弃时将吸收性物品沿前后方向卷起来的状态的图。
图7是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到的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展开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8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翼和臀部翼片折叠起来的状态下的从肌肤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吸收性物品的折叠形态的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第3实施方式和第4实施方式的后处理用构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X:吸收性物品
20、20X:主体部
21:表面片
22:背面片
23:吸收芯
30:后处理用构件
31:钩构件
311:轴部
312:伞部
35:基材片
36:后处理粘合部
40:包覆片
41:独立包装片
42:剥离片
51、51X:主体粘合部
L:前后方向
W: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概要
根据本说明书和所附附图的记载,至少以下的事项能够明确。
一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主体部,其具有表面片、背面片和吸收芯;以及后处理用构件,其具有向非肌肤面侧突出的钩构件,其中,在俯视时配置有所述吸收芯的芯配置区域的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面侧设有用于将所述主体部接合于穿着物品的主体粘合部和所述后处理用构件,所述主体粘合部配置于从所述后处理用构件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宽度区域,所述钩构件构成为,在以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弯折该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该钩构件能够接合于所述表面片。
根据本技术方案,若在废弃时想要将主体部卷起,则通常以附着有排泄物的肌肤面侧成为内侧的方式卷起。在使主体部的肌肤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弯折的状态下,以覆盖主体部的非肌肤面的方式配置表面片,位于主体部的非肌肤面侧的钩构件接合于表面片,能够维持主体部被卷起来的状态。此时,能够在配置有吸收芯的芯配置区域将后处理用构件接合于表面片。吸收芯在吸收性物品的结构构件处刚度较高,能够维持将刚度较高的吸收芯卷起来的状态,从而吸收性物品难以展开,易于维持卷起来的状态。另外,在使用时将吸收性物品接合于穿着物品的主体粘合部也辅助性地接合于表面片。由此,能够将后处理用构件接合于表面片,并且,主体粘合部也能够接合于表面片。能够在废弃时维持将主体部卷起来的状态,利用后处理用构件清洁地将吸收性物品废弃。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在所述宽度区域,所述主体粘合部和所述后处理用构件沿所述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根据本技术方案,主体粘合部和后处理用构件难以发生干涉,能够抑制在废弃前的状态下主体粘合部和后处理用构件意外地接合等不良情况。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主体粘合部和所述后处理用构件之间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主体粘合部的非肌肤面侧的面和所述钩构件的顶端之间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长。
钩构件向非肌肤面侧突出,存在在施加有力时弯曲或者倒伏的情况。后处理用构件和主体粘合部分离的距离比钩构件的顶端相对于主体粘合部朝向非肌肤面侧突出的长度大,因此在钩构件倒伏时,钩构件和主体粘合部难以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在废弃前的状态下主体粘合部和后处理用构件意外地接合等不良情况。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面和所述钩构件的顶端之间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面和所述主体粘合部的非肌肤面之间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长。
根据本技术方案,钩构件比主体粘合部向非肌肤面侧突出,在以主体部的肌肤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将主体部卷起时,钩构件更易于接合于表面片。由此,能够在废弃时利用后处理用构件维持卷起来的状态,能够清洁地废弃吸收性物品。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主体粘合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后处理用构件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长。
主体粘合部具有在使用时相对于穿着物品接合主体部的功能,也具有在废弃时相对于表面片辅助性地接合的功能。通常,主体粘合部的弯曲刚度比后处理用构件的弯曲刚度低,即使加长主体粘合部的长度,也难以产生穿戴时的不适感。通过加长主体粘合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能抑制不适感并且更易于确保在废弃时相对于表面片的接合力。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后处理用构件的面积小于所述主体部整体的面积的20%。
根据本技术方案,具有钩构件的后处理用构件的面积与主体部整体的面积相比较小,因此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刚度因后处理用构件而变高,能够抑制穿着时的不适感。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后处理用构件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吸收芯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的1/3以下。
根据本技术方案,后处理用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是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的1/3,后处理用构件相对于主体部而言宽度窄。易于确保在后处理用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等配置主体粘合部的面积。另外,后处理用构件宽度窄,因此表面片和钩构件接触的区域的宽度窄,易于将临时接合于表面片的钩构件从表面片剥离。因此,在以不想要的形态卷起之后,能够将主体部重新卷起。此外,后处理用构件宽度窄,因此在废弃时在以后处理用构件的外侧缘为基点将主体部沿宽度方向折叠时易于紧凑地折叠。由此,能够以紧凑地折叠起来的状态将吸收性物品废弃。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后处理用构件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地配置。
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利用后处理用构件接合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通常,对于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来说,主体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最长。通过利用钩构件接合主体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最长的部分,能够将主体部的前后方向上的整个区域维持为卷起的状态。另外,通常而言,在废弃时将主体部卷起时,以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为基点卷起。此时,在成为基点的部位有后处理用构件,因此在将主体部卷起的操作过程中能够无意识地将后处理用构件和表面片向朝向彼此的方向按压,能够将钩构件接合于表面片。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后处理用构件隔着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成对地配置。
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利用隔着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一对后处理用构件维持在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体的范围内卷起的状态。能够确保能够利用后处理用构件接合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因此,特别是对于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主体部较为优选。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将所述主体部沿所述前后方向三等分而得到的前侧区域、中央区域以及后侧区域,所述后处理用构件设于至少与所述中央区域重叠的区域。
中央区域位于卷起开始与卷起结束之间,无论是自前侧区域卷起的状态,还是自后侧区域卷起的状态,都易于被卷起结束侧的表面片覆盖。根据本技术方案,在与中央区域重叠的区域,后处理用构件能够接合于表面片,能够在废弃时维持卷起来的状态,能够利用后处理用构件清洁地将吸收性物品废弃。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在比所述后处理用构件靠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设有多个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弯折基点部。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将主体部沿前后方向卷起时,能够以弯折基点部为基点卷起,使用者易于进行卷起的操作。另外,在从比后处理用构件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起开始卷起时,通过以弯折基点部为基点卷起,能够将主体部整体紧凑地卷起。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弯折基点部包含用于以使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相面对的方式折叠的折线。
根据本技术方案,易于利用折线的习惯性弯折以肌肤面侧靠近的方式发生变形,易于以肌肤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将主体部卷起。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弯折基点部在比所述吸收芯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靠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包含压缩所述表面片和所述背面片而得到的端缘压缩部,所述吸收芯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和所述端缘压缩部之间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吸收芯的厚度长。
根据本技术方案,端缘压缩部和吸收芯的外端缘之间与端缘压缩部和吸收芯相比刚度较低,易于柔软地变形。在端缘压缩部和吸收芯的外端缘之间的区域比吸收芯的厚度短的情况下,在从端缘压缩部侧开始卷起时,端缘压缩部和吸收芯的外端缘之间的区域在吸收芯的厚度的影响下难以柔软地变形,难以形成卷起开始的基点。然而,端缘压缩部和吸收芯的外端缘之间的距离比吸收芯的厚度长,因此在从端缘压缩部侧开始卷起时,端缘压缩部和吸收芯的外端缘之间的区域柔软地变形,易于形成卷起开始的基点。另外,在端缘压缩部侧为卷起结束时,端缘压缩部和吸收芯的外端缘之间的区域不受到吸收芯的刚度的影响而易于柔软地变形,并且易于利用与芯配置区域之间的厚度差以形成圆滑的外形的方式变形,易于将主体部更紧凑地卷起。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沿所述前后方向折叠的折线沿所述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所述折线具有最靠近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端缘的第1折线和最靠近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缘的第2折线,所述后处理用构件配置于所述第1折线与所述第2折线之间的区域。
根据本技术方案,第1折线与第2折线之间的区域位于卷起开始与卷起结束之间,无论是自前侧区域卷起的状态,还是自后侧区域卷起的状态,都易于被卷起结束侧的表面片覆盖。由此,通过在废弃时将后处理用构件接合于表面片,能够维持卷起来的状态,能够利用后处理用构件清洁地将吸收性物品废弃。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后处理用构件不跨所述第1折线和所述第2折线中的至少一者地配置。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主体部形成有基于折线的习惯性弯折。在以肌肤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将主体部卷起来的状态下,以折线为分界的前侧的区域和后侧的区域以折线为基点向肌肤面侧(内侧)变形。若以折线为分界向内侧变形,则有可能导致后处理用构件和表面片分开,钩构件和表面片难以接合,或者临时接合了的钩构件脱落。通过不跨折线,从而能够抑制钩构件的接合状态由于习惯性弯折而意外地脱落。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钩构件的厚度比所述表面片的厚度厚。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钩构件按压于表面片侧时,钩构件的顶端贯通表面片,钩构件易于勾挂于表面片。其结果,钩构件接合于表面片,易于利用钩构件维持卷起的状态,利用后处理用构件清洁地废弃。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钩构件的厚度比所述表面片的厚度薄。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钩构件按压于表面片侧时,钩构件易于进入到表面片内部,钩构件的顶端易于勾挂于表面片的纤维内。其结果,钩构件接合于表面片,易于利用钩构件维持卷起的状态,利用后处理用构件清洁地废弃。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后处理用构件具有接合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面的基材片,所述钩构件从所述基材片向所述非肌肤面侧突出,配置于与将所述基材片和所述主体部接合的接合区域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区域。
根据本技术方案,设于接合区域的钩构件相对于主体部难以浮起,其位置难以偏移。由此,在废弃时将主体部卷起的过程中,钩构件易于勾挂于表面片。另外,钩构件的位置难以偏移,因此钩构件一旦接合于表面片,就易于维持该接合状态。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在自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侧俯视时,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面与所述后处理用构件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
根据本技术方案,主体部的非肌肤面与后处理用构件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因此使用者易于将主体部和后处理用构件识别为分体,易于识别后处理用构件的存在。使用者能够识别后处理用构件并且将主体部卷起,易于将后处理用构件接合于表面片。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后处理用构件的弯曲刚度比所述表面片、所述背面片以及所述吸收芯重叠的区域的弯曲刚度低。
在使用吸收性物品时,在主体部的非肌肤面侧配置有后处理用构件,后处理用构件间接地碰到肌肤。此时,后处理用构件的弯曲刚度较低,因此能够抑制对穿着者造成的不适感。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吸收性物品在使用前以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被折叠,在所述吸收性物品被折叠起来的状态下,在所述钩构件与所述表面片之间配置有构成所述吸收性物品的结构构件。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折叠起来的状态下,在表面片与钩构件之间配置有结构构件,表面片和钩构件不抵接。由此,能够抑制在使用前钩构件意外地接合于表面片的不良情况。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结构构件是对所述吸收性物品进行独立包装的独立包装片,在利用所述独立包装片进行了独立包装的状态下,与所述后处理用构件相邻的相邻区域和配置有所述后处理用构件的区域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利用独立包装片进行了独立包装的状态下,使用者易于从独立包装片外侧识别后处理用构件的存在。使用者能够识别后处理用构件并且将独立包装片开封,从而使用吸收性物品。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主体部具有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一对翼,在将所述一对翼向所述主体部的肌肤面侧折叠了的状态下,至少一部分所述钩构件在俯视时与被所述一对翼夹着的区域重叠。
有些使用者,在废弃时在将翼向肌肤面侧折叠了的状态下将主体部卷起。此时,即使后处理用构件抵接于表面片被翼覆盖的部分,钩构件也不接合于表面片。然而,通过于在俯视时被一对翼夹着的区域配置有至少一部分钩构件,在折叠了的翼之间的区域,表面片暴露,能够在该区域将后处理用构件接合于表面片。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主体部在比所述翼靠后侧的位置具有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一对臀部翼片,在所述翼的非肌肤面设有用于将所述翼接合于所述穿着物品的翼主体粘合部,在所述臀部翼片的非肌肤面设有用于将所述臀部翼片接合于所述穿着物品的翼片主体粘合部,在将所述翼和所述臀部翼片向所述主体部的肌肤面侧折叠了的状态下,所述翼主体粘合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从所述翼片主体粘合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区域。
有些使用者,在废弃时在将翼和臀部翼片向肌肤面侧折叠了的状态下将主体部卷起。此时,即使后处理用构件抵接于表面片被翼和臀部翼片覆盖的区域,钩构件也不接合于表面片。翼主体粘合部和翼片主体粘合部在前后方向上重叠,从而翼主体粘合部和翼片主体粘合部接合,表面片被翼和臀部翼片覆盖的区域也能够维持卷起来的状态。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如下这样为佳:所述主体部在比所述翼靠后侧的位置具有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一对臀部翼片,在所述臀部翼片的非肌肤面设有用于将所述臀部翼片接合于所述穿着物品的翼片粘合部,所述主体粘合部配置于比所述翼片粘合部靠前侧的位置。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比臀部翼片靠前侧的位置配置有后处理用构件。臀部翼片位于吸收性物品的比较靠前侧的位置,翼位于吸收性物品的中央。后处理用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翼片粘合部的前端缘靠前侧且比翼粘合部的前端缘靠后侧的位置,从而无论是在自前侧区域卷起来的状态下还是在自后侧区域卷起来的状态下,后处理用构件都易于被卷起结束侧的表面片覆盖。由此,通过在废弃时将后处理用构件接合于表面片,能够维持卷起来的状态,能够利用后处理用构件清洁地将吸收性物品废弃。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是,所述后处理用构件具有后处理粘合部,该后处理粘合部配置于所述后处理用构件的非肌肤面,在以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弯折该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该后处理粘合部能够接合于所述表面片。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钩构件接合于表面片时,后处理粘合部也接合于表面片,更易于确保后处理用构件和表面片的接合力。由此,更易于在废弃时维持主体部卷起来的状态,能够利用后处理用构件清洁地废弃吸收性物品。
(2)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可以是生理用卫生巾、护垫、乳垫、成人用失禁垫、一次性尿布、粪便垫或者吸汗片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特别是,吸收性物品可以是安装于使用者的内衣这样的穿着物品的内侧来使用的物品。
此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者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应留意各尺寸的比例等有时与现实是不同的。因而,应参考以下的说明来判断具体的尺寸等。此外,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存在包含相互的尺寸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的情况。
图1是从肌肤面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图2是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此处,“肌肤面侧”相当于在使用过程中与穿着者的肌肤相面对的那一侧。“非肌肤面侧”相当于在使用过程中朝向穿着者的肌肤相反侧的那一侧。
吸收性物品1具有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前后方向L是从穿着者的前侧(腹侧)向后侧(背侧)延伸的方向或者从穿着者的后侧向前侧延伸的方向。宽度方向W是与前后方向L正交的方向。
吸收性物品1具有主体部20、后处理用构件30以及包覆片40为佳。主体部20包括与穿着者的肌肤相面对的表面片21、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那一侧的背面片22以及表面片21与背面片22之间的吸收芯23。表面片21在使用过程中朝向穿着者的肌肤地配置。表面片21由具有纤维的无纺布或者织布构成为佳。表面片21构成为能够供后述的后处理用构件30的钩构件31接合即可。既可以是,表面片由具有纤维的织布或者无纺布构成,构成为该纤维和钩构件勾挂,也可以是,在表面片的肌肤面形成有凹凸,构成为利用该凹凸也使钩构件的顶端更易于勾挂。背面片22在使用过程中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那一侧。表面片21由透液性片构成为佳。背面片22包含不透液性片为佳。
吸收芯23沿着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方向L延伸。吸收芯23具有能够吸收水分的吸收材料。吸收芯23被未图示的芯包层覆盖为佳。芯包层例如可以由棉纸构成。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着前后方向L”这样的用语是指相对于前后方向L具有小于45°的角度的方向,“沿着宽度方向W”这样的用语是指相对于宽度方向W具有小于45°的角度的方向。
吸收性物品1具有将主体部20沿前后方向三等分而得到的前侧区域S1、中央区域S2以及后侧区域S3为佳。前侧区域S1、中央区域S2以及后侧区域S3是在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最长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20CW)处将主体部20在前后方向L上3等分而得到的区域。将各区域在图1和图2中示出。吸收性物品1在俯视时具有配置有吸收芯23的芯配置区域R23。芯配置区域R23是在图1等俯视图中配置有吸收芯23的区域,是在图1中标注有斜线的区域。
在芯配置区域R23处的主体部20的非肌肤面侧T2设有用于将主体部20接合于穿着物品的粘合部50以及后处理用构件30。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0的非肌肤面由背面片22构成,在背面片22的非肌肤面T2配置有粘合部50和后处理用构件30。后处理用构件30既可以如图2所示在俯视时呈矩形形状,又可以呈椭圆等圆形状,也可以呈点状且设有多个,还可以呈线状且设有多个。在椭圆形等后处理用构件30的角部为曲线状的方式中,能够降低后处理用构件30碰到使用者时的不适感。
后处理用构件30具有朝向非肌肤面侧T2突出的钩构件31。钩构件31构成为,在废弃吸收性物品时等,在以主体部20的肌肤面侧T1处于内侧的方式将主体部20弯折的状态下,能够接合于表面片21。关于吸收性物品1在废弃时的形态,将在后述详细地说明。钩构件31既可以由背面片22的局部向非肌肤面侧T2突出的部分构成,也可以由与背面片22分体的构件构成。图4是图3的B部分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钩构件31由与背面片22分体的构件构成,自接合于背面片22的非肌肤面的基材片35朝向非肌肤面侧T2突出。基材片35和钩构件31一体化为佳。钩构件31具有向非肌肤面侧T2突出的轴部311和在轴部311的顶端比轴部311向平面方向上的外侧延伸的伞部312为佳。钩构件31既可以在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也可以仅是1个。基材片35接合于主体部20的非肌肤面。本实施方式的基材片35在接合区域接合于背面片22。接合区域设在后处理用构件30的整个范围为佳。
后处理用构件30由片状的基材片35和自该基材片的表面(背面)立起的许多钩构件31构成,能够使用具有例如锚形、钩形的钩构件31的后处理用构件等。作为后处理用构件,也能够使用公知的机械的面状搭扣的公构件,例如能够使用“MAGICTAPE(注册商标)”(Kuraray公司制)、“QUICKLON(注册商标)”(YKK公司制)、“MAGICLOTH(日文:マジクロス)(注册商标)”(Kanebo bell touch(日文:カネボウベルタッチ)公司制)等的公构件等。
粘合部50是设有用于将主体部20接合于穿着物品的粘合剂的区域。粘合部50具有配置于芯配置区域R23的主体粘合部51。主体粘合部51沿前后方向L延伸并且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主体粘合部51分别配置于后处理用构件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侧为佳。另外,主体粘合部51也可以像第2实施方式那样沿宽度方向W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粘合部50具有在使用时将主体部20接合于穿着物品的功能并且也具有在废弃时辅助性地接合于表面片21的功能为佳。
包覆片40配置于后处理用构件30的非肌肤面侧T2,覆盖钩构件31为佳。包覆片40在使用前覆盖主体部20,在使用时自主体部20分离。包覆片40是独立地包装主体部20的独立包装片41和覆盖粘合部50的剥离片42中的至少任一者为佳。通过利用独立包装片41和剥离片42中的至少任一者覆盖钩构件31,能够抑制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之前钩构件31暴露于外侧的状况,保护钩构件31。由此,能够抑制在使用前钩构件31意外损伤或者钩构件31意外地碰到肌肤的不良情况。本实施方式的包覆片40由独立包装片41和剥离片42这两者构成。如图3所示,在后处理用构件30的钩构件31的非肌肤面侧T2配置有剥离片42,在剥离片42的非肌肤面侧T2配置有独立包装片41为佳。在钩构件31与独立包装片41之间配置有剥离片42,因此能够抑制独立包装片41被钩构件31意外破坏的不良情况。
包覆片40和后处理用构件30之间的剥离强度比后处理用构件30和主体部20的非肌肤面之间的剥离强度低。更详细而言,在独立包装状态下,包覆片40和钩构件31抵接,该包覆片40和钩构件31之间的剥离强度比后处理用构件30和背面片22之间的剥离强度低为佳。即,在从独立包装状态展开时,能够在不会将后处理用构件30和背面片22剥离的情况下将包覆片40自钩构件31剥离即可。利用这样的结构,在从独立包装状态开封时,能够在不会使后处理用构件30自主体部20剥离的情况下自主体部20和后处理用构件30分离包覆片40。
另外,包覆片40和粘合部50之间的剥离强度比包覆片40和后处理用构件30之间的剥离强度高。更详细而言,在独立包装状态下,包覆片40和主体粘合部51抵接,并且包覆片40和钩构件31抵接,该包覆片40和主体粘合部51之间的剥离强度比包覆片40和钩构件31之间的剥离强度高为佳。即,构成为在从独立包装状态展开时钩构件31比主体粘合部51易于自包覆片40剥离即可。在独立包装状态下,能够利用包覆片40和粘合部50的接合抑制包覆片40的位置偏移。另外,钩构件31易于自包覆片40剥离,因此在自主体部20和后处理用构件30分离包覆片40时,能够抑制后处理用构件30勾挂于包覆片40的不良情况。
包覆片40和后处理用构件30之间的剥离强度能够如下这样进行测量。首先,对于折叠起来的包装状态下的吸收性物品,使吸收性物品成为展开状态。将包覆片的前侧和主体部的前侧分别夹在卡盘上,利用英斯特朗试验机测量长度方向上的剥离强度。另外,在包覆片为多张的情况下,利用卡盘夹着多张重叠的位置。在以100mm/min.的速度实施了评价之后,将把粘接着的面积换算为N/25mm而得到的结果作为包覆片40和后处理用构件30之间的剥离强度。另外,对于未粘接而仅是接触的情况,设为0N/25mm。
另外,后处理用构件30和主体部20之间的剥离强度能够如下这样进行测量。对于折叠起来的包装状态下的吸收性物品,使吸收性物品成为展开状态。在将主体部和后处理用构件自包覆片剥下之后,利用切割器切取粘贴有钩构件的部分。将主体部(最低限度地固定背面片)和后处理部用构件分别夹在卡盘上,利用英斯特朗试验机测量长度方向上的剥离强度。另外,对于钩构件一直粘接到端部的产品,利用冷喷涂等制作夹在卡盘上的部分。但是,为了防止由于冷喷涂等引起的粘接强度降低,确保整体的1/3以上是未受影响的部分。在以100mm/min.的速度实施了评价之后,将把粘接着的面积换算为N/25mm而得到的结果作为后处理用构件30与主体部20之间的剥离强度。
包覆片40和粘合部50之间的剥离强度能够如下这样进行测量。对于折叠起来的包装状态下的吸收性物品,使吸收性物品成为展开状态。将包覆片的前侧和主体部的前侧分别夹在卡盘上,利用英斯特朗试验机测量长度方向上的剥离强度。另外,在包覆片为多张的情况下,利用卡盘夹着多张重叠的位置。在以100mm/min.的速度实施了评价之后,将把粘接着的面积换算为N/25mm而得到的结果作为包覆片40和粘合部50之间的剥离强度。
吸收性物品1的用于将吸收性物品1在前后方向L上折叠的折线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为佳。折线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具有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为佳。第1折线FL1最靠近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方向L上的一侧的端缘,第2折线FL2最靠近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方向L上的另一侧的端缘。在图1、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1折线FL1在多个折线中最靠近吸收性物品1的后端缘,第2折线F2在多个折线中最靠近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缘。另外,在变形例中,也可以在第1折线FL1与第2折线FL2之间配置有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其他折线。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是在包装吸收性物品时(使用前)用于以吸收性物品1的肌肤面侧T1处于内侧的方式折叠吸收性物品1的线。吸收性物品1的主体部20和包覆片40一起被折叠,主体部20利用独立包装片41独立地包装为佳。折线能够根据习惯性弯折的位置确定,在主体部20的习惯性弯折难以确定的方式中,以包覆片40的习惯性弯折为基准确定主体部20和后处理用构件30的折线的位置为佳。
图5是表示主体部20利用独立包装片41独立包装起来的包装状态下的吸收性物品1的图。图5的(a)是包装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图5的(b)是沿着图5的(a)所示的C-C线的剖视图。主体部20和包覆片40在将主体部20配置于独立包装片41和剥离片42上的状态下一起被折叠。作为折叠方式的一例,在将主体部20配置于独立包装片41和剥离片42上的状态下,以第1折线FL1为基点将吸收性物品1的后端缘侧向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折叠,接下来,以第2折线FL2为基点将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缘侧向前后方向上的内侧折叠为佳。此时,以主体部20的肌肤面侧T1彼此间相对的方式折叠为佳。以第2折线FL2为基点折叠起来的区域的顶端(具体而言,独立包装片41的前端缘)利用带构件45固定于以第1折线FL1为基点折叠起来的独立包装片41之上。通过像这样折叠,主体部20利用独立包装片41独立地包装。另外,在变形例中,也可以不具有带构件45。
优选的是,在将吸收性物品1折叠起来的状态下,表面片21和后处理用构件30不接触。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在使用前折叠起来的状态下,不是以覆盖后处理用构件30的非肌肤面侧T2的方式配置表面片21,在使用前折叠起来的状态下,后处理用构件30和表面片21不抵接,钩构件31不会意外地接合于表面片21。然而,对于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折线为3条以上的方式和后处理用构件30在前后方向L上跨折线地配置的方式,在包装状态等折叠起来的状态下,有时以覆盖后处理用构件30的非肌肤面侧T2的方式配置表面片21。对于这样的方式,优选的是,在钩构件31与表面片21之间配置有构成吸收性物品1的结构构件。该结构构件例如是包覆片40为佳。在折叠起来的状态下,通过在表面片21与钩构件31之间配置结构构件,从而表面片21和钩构件31不抵接。由此,能够抑制在使用前钩构件31意外地接合于表面片21的不良情况。
接下来,基于图6说明吸收性物品1的废弃形态的一例。由于在使用后的表面片21附着有排泄物,因此使用者在废弃吸收性物品1时有时将主体部20的肌肤面侧T1卷到内侧而废弃。此时,如图6的(a)所示,从主体部20的前端缘或者后端缘沿前后方向L将主体部20和后处理用构件30卷起。主体部20的卷起开始的部分的非肌肤面侧T2抵接于表面片21,并且主体部20被沿前后方向L卷起。在主体部20的非肌肤面侧T2设有向非肌肤面侧T2突出的钩构件31。若从图6的(a)所示的状态将主体部20和后处理用构件30沿前后方向L进一步卷起,则钩构件31抵接于表面片21。钩构件31的伞部312勾挂于表面片21的纤维,钩构件31接合于表面片21。能够利用后处理用构件30以附着有排泄物的面处于内侧的清洁的状态废弃吸收性物品1。钩构件31勾挂于表面片21的纤维之间而能够实现接合状态,因此即使在由于经血等体液的附着而使表面片21潮湿,难以获得粘合部50和表面片21的接合力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后处理用构件和表面片接合。特别是,粘合部在与内衣等贴合之后,接合力降低,而且表面片处于湿润的状况,因此处于表面片和粘合部50难以接合的状况,因此能够利用后处理用构件30进行接合。另外,将后处理用构件30的钩构件31接合于表面片21的操作能够在将主体部20卷起的过程中进行,不需要拉拽后处理用构件30来接合等额外的操作。因此,即使在使用者没有格外意识地进行废弃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后处理用构件30维持主体部20卷起来的状态。
在吸收性物品1被卷起来的状态下,主体粘合部51也抵接于表面片21。主体粘合部51具有在使用时将主体部20接合于穿着物品的功能,在从穿着物品取下主体部20之后也多少具有粘合力。主体粘合部51也辅助性地接合于表面片21。由此,能够将后处理用构件30接合于表面片21,并且,将主体粘合部51也接合于表面片21。
后处理用构件30和主体粘合部51配置于芯配置区域R23为佳。吸收芯23在吸收性物品1的结构构件中刚度较高。通过将刚度较高的吸收芯23维持在卷起的状态,主体部20难以展开,易于维持卷起的状态。
主体粘合部5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从后处理用构件30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宽度区域RW为佳。宽度区域RW是从后处理用构件30的前后方向L上的整个区域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区域,在配置有多个后处理用构件30的方式中,也设有多个宽度区域。在图2中,对宽度区域RW标注斜线进行表示。通过在宽度区域RW内配置主体粘合部51,在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任意的假想线上配置有主体粘合部51和后处理用构件30这两者。在该假想线上,主体粘合部51和后处理用构件30这两者接合于表面片21,更易于维持被卷起来的状态。更合适地,在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的任意的假想线上配置有主体粘合部51和钩构件31为佳。
如图4所示,在宽度区域RW,主体粘合部51和后处理用构件30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为佳。主体粘合部51和后处理用构件30难以发生干涉,能够抑制在废弃前主体粘合部51和后处理用构件30意外地接合等不良情况。另外,在变形例中,主体粘合部51和后处理用构件30也可以在宽度方向W上相邻。在该变形例中,优选的是,主体粘合部51和钩构件31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如图4所示,主体粘合部51和后处理用构件30之间的宽度方向W上的距离D11比主体粘合部51的非肌肤面侧T2的面和钩构件31的顶端31P之间的厚度方向T上的距离D12长为佳。钩构件31的顶端31P是钩构件31的最为突出的端缘,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伞部312的非肌肤面侧T2的缘。主体粘合部51的非肌肤面侧T2的面是主体部20的与后处理用构件30接触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背面片22的非肌肤面。另外,距离D12也可以通过(后处理用构件相对于主体部20的非肌肤侧的面(背面片22的非肌肤侧面)的厚度T30)-(主体粘合部51相对于主体部20的非肌肤侧的面(背面片22的非肌肤侧面)的厚度T51)来计算。钩构件31向非肌肤面侧T2突出,存在在施加有力时弯曲或者倒伏的情况。后处理用构件30和主体粘合部51分离的距离比钩构件31的顶端31P相对于主体粘合部51朝向非肌肤面侧T2突出的长度(D12)大,因此在钩构件31倒伏时,钩构件31和主体粘合部51难以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在废弃前的状态下主体粘合部51和后处理用构件30意外地接合等不良情况。另外,在变形例中,也可以不具有主体粘合部51。
主体部20的非肌肤面与钩构件31的顶端之间的厚度方向T上的距离T30比主体部20的非肌肤面与主体粘合部51的非肌肤面之间的厚度方向T上的距离T51长为佳。主体部20的非肌肤面与钩构件31的顶端之间的厚度方向T上的距离T30是后处理用构件30的厚度,具体而言,为0.05mm以上1.0mm以下为佳。若小于0.05mm,则难以充分获得后处理用构件30接合于表面片21的力。另外,若比1.0mm长,则存在在后处理用构件30与肌肤接触时对肌肤造成的不快感变高的情况。另外,主体部20的非肌肤面与主体粘合部51的非肌肤面之间的厚度方向T上的距离T51是主体粘合部51的厚度方向T上的长度,具体而言,为0.1mm以下为佳。钩构件31比主体粘合部51向非肌肤面侧T2突出,在以主体部20的肌肤面侧T1处于内侧的方式将主体部20和后处理用构件30卷起时,钩构件31更易于接合于表面片21。由此,能够在废弃时利用后处理用构件30维持卷起来的状态,能够清洁地废弃主体部20。
主体粘合部51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比后处理用构件30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长为佳。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主体粘合部51沿宽度方向W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列的方式中,主体粘合部51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是将各主体粘合部51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合计而得到的长度。主体粘合部51具有在使用时相对于穿着物品接合主体部20的功能,也具有在废弃时相对于表面片21辅助性地接合的功能。通常,主体粘合部51的弯曲刚度比后处理用构件30的弯曲刚度低,即使加长主体粘合部51的长度,也难以产生穿戴时的不适感。通过加长主体粘合部51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能抑制不适感并且更易于确保在废弃时相对于表面片21的接合力。
同样,主体粘合部51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比后处理用构件30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长为佳。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在主体粘合部51沿前后方向L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列的方式中,主体粘合部51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是将各主体粘合部51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合计而得到的长度。通过加长主体粘合部51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能抑制不适感并且更易于确保在废弃时相对于表面片21的接合力。
后处理用构件30以为了抑制穿戴时的不适感并且确保相对于表面片21的接合力所需要的尺寸设置即可。后处理用构件30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比吸收芯23的厚度长并且比吸收芯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为佳,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用构件30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为80mm。后处理用构件30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比吸收芯的厚度长,从而能够抑制在将主体部20卷起时后处理用构件30和表面片21点接触的状况,确保后处理用构件30和表面片21的接触面积。另外,后处理用构件30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比吸收芯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从而能够抑制后处理用构件30的刚度向主体部的肌肤面传递,降低不适感。后处理用构件30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为1mm以上且为吸收芯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以下为佳。后处理用构件30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为1mm以上,从而易于确保相对于表面片的接合强度。另外,后处理用构件30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小于吸收芯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能够在宽度区域配置主体粘合部,能够将主体部稳定地接合于穿着物品。更优选的是,后处理用构件30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为5mm以上35mm以下,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用构件30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为15mm。能够稳定地生产后处理用构件,并且,易于使主体粘合部也配置于芯配置区域内,能够将主体部稳定地接合于穿着物品。后处理用构件30的面积小于主体部20整体的面积的20%为佳。具有钩构件31的后处理用构件30的面积比主体部20整体的面积小,因此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刚度因后处理用构件30而变高的状况,能够抑制穿着时的不适感。
后处理用构件30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为吸收芯23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的1/3以下为佳。在吸收芯23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变化的方式中,后处理用构件30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相对于吸收芯23的宽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为1/3为佳。后处理用构件30相对于主体部20宽度窄,易于确保在后处理用构件30的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等配置主体粘合部51的面积。另外,后处理用构件30宽度窄,因此表面片21和钩构件31接触的区域的宽度窄,易于将临时接合的钩构件31从表面片21剥离。因此,在以不想要的形态卷起之后,能够将主体部20重新卷起。此外,后处理用构件30宽度窄,因此在废弃时在以后处理用构件30的外侧缘为基点沿宽度方向折叠主体部20时易于紧凑地折叠。由此,能够以紧凑地折叠起来的状态将主体部20废弃。
后处理用构件30跨主体部2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20CW地配置为佳。能够利用后处理用构件30接合主体部2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20CW。通常,对于主体部2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来说,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最长。通过利用钩构件31接合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最长的部分,能够将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L上的整个区域维持为卷起的状态。另外,通常而言,在废弃时将主体部20卷起时,以主体部2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20CW为基点卷起。此时,在成为基点的部位有后处理用构件30,因此在将主体部20卷起的操作过程中能够无意识地将后处理用构件30和表面片21向朝向彼此的方向按压,能够将钩构件31接合于表面片21。
在变形例中,后处理用构件30也可以隔着主体部2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成对地配置。能够利用隔着主体部2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20CW的一对后处理用构件30维持在主体部20的宽度方向W上的整体范围内卷起的状态。能够确保能够利用后处理用构件30接合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因此,特别是对于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较长的吸收性物品较为优选。
后处理用构件30至少设于与中央区域S2重叠的区域为佳。中央区域S2位于卷起开始与卷起结束之间,无论是自前侧区域S1卷起的状态,还是自后侧区域S3卷起的状态,都易于被卷起结束侧的表面片21覆盖。在与中央区域S2重叠的区域,通过将后处理用构件30和表面片21接合,能够在废弃时维持将主体部20卷起的状态,能够利用后处理用构件30清洁地将吸收性物品1废弃。另外,后处理用构件30也可以跨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地配置。
在比后处理用构件30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设有多个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弯折基点部80为佳。弯折基点部80成为将主体部20沿前后方向L弯折时的基点。对于弯折基点部80而言,易于利用刚度差、厚度差、单位面积重量差等将主体部20弯折。在将主体部20沿前后方向L卷起时,能够以弯折基点部80为基点卷起,使用者易于进行卷起的操作。此时,卷起主体部20时的变形基点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因此易于将主体部20的宽度方向W整个区域沿前后方向L卷起。另外,在从比后处理用构件30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区域起开始卷起时,通过以弯折基点部80为基点卷起,能够将主体部20整体紧凑地卷起。
在后处理用构件30的前侧的区域和后侧的区域中的至少任一者设有多个弯折基点部80即可。优选的是,在后处理用构件30的前侧的区域和后侧的区域这两者分别设有多个弯折基点部80为佳。易于将主体部20整体沿前后方向L卷起。另外,在弯折基点部80沿前后方向L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的结构中,分别作为弯折基点部80发挥功能。但是,在弯折基点部80彼此间的前后方向L上的距离为5mm以下的情况下,作为一体化的变形基点发挥功能,因此以5mm以下的间隔设置的多个弯折基点部整体构成1个弯折基点部。
弯折基点部80包含压缩表面片21和吸收芯23中的至少一者而成的压缩部为佳。更详细而言,压缩部的前端缘和后端缘构成弯折基点部80。另外,在多个压缩部在前后方向L上错开地配置的结构中,各压缩部的前端缘和后端缘构成弯折基点部80。构成弯折基点部80的压缩部既可以是至少压缩吸收芯23而成的部分,也可以是至少压缩表面片21而成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0中,在比吸收芯23的前后方向L上的外端缘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设有压缩表面片21和背面片22而成的端缘压缩部27。端缘压缩部27构成弯折基点部80。压缩部与未形成压缩部的区域相比较刚度较高并且厚度较薄。该压缩部构成弯折基点部80,从而易于利用厚度差和刚度差将主体部20紧凑地卷起。优选的是,压缩部从肌肤面侧T1朝向非肌肤面侧T2凹陷为佳。使用者通常在废弃时以附着有排泄物的肌肤面侧T1处于内侧的方式将主体部20卷起。压缩部从肌肤面侧T1朝向非肌肤面侧T2凹陷,因此易于以肌肤面侧T1靠近的方式发生变形,易于以肌肤面侧T1处于内侧的方式将主体部20卷起。
弯折基点部80包含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为佳。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是相对于在前后方向L上相邻的区域而吸收芯23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不同的部分。具体而言,吸收芯23的前端缘和后端缘构成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高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前端缘和后端缘也构成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低单位面积重量部根据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而不同。在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小于20mm的情况下,该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构成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在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20mm以上的情况下,该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前端缘和后端缘构成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另外,在沿前后方向分开地设有多个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并且该多个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相连的情况下,沿前后方向分开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分别构成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像这样构成的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相对于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区域而言,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不同,吸收芯23的厚度和刚度不同。该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构成弯折基点部,从而易于利用厚度差和刚度差将吸收性物品紧凑地卷起。
弯折基点部80包含作为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的设于吸收芯23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为佳。低单位面积重量部与未形成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区域相比较,刚度较高并且厚度较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构成弯折基点部80,从而易于利用厚度差和刚度差将主体部20卷起。优选的是,作为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沿着宽度方向W设置为佳。在沿着前后方向L的剖视时,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在肌肤面侧比在非肌肤侧长为佳。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肌肤面侧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非肌肤面侧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易于以肌肤面侧T1靠近的方式变形,易于以肌肤面侧T1处于内侧的方式将主体部20卷起。
弯折基点部80包含用于以使吸收性物品1的肌肤面侧T1相面对的方式折叠的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为佳。在折线沿前后方向L具有一定长度的结构中,第1折线F1前端缘和后端缘及第2折线F2的前端缘和后端缘构成弯折基点部80。易于利用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的习惯性弯折以肌肤面侧靠近的方式发生变形,易于以肌肤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将主体部20卷起。即,弯折基点部80由压缩部、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以及折线中的至少任一者构成为佳。像这样设有弯折基点部80,从而使用者易于将吸收性物品1沿前后方向卷起,易于以卷起来的状态进行废弃。
弯折基点部80的形状不做限定,既可以是点状,又可以是带状,也可以是圆弧状,还可以是多边形状。弯折基点部80具有第1弯折基点部和第2弯折基点部为佳。第1弯折基点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第1弯折基点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第2弯折基点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第2弯折基点部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长。主体部20易于以第1弯折基点部为基点沿前后方向L弯曲,易于以第2弯折基点部为基点也沿宽度方向W弯曲。吸收性物品整体的第1弯折基点部的数量比第2弯折基点部的数量多为佳。在将主体部20卷起时,相比于宽度方向,更易于沿前后方向卷起。由此,易于将吸收性物品沿前后方向更紧凑地卷起,另外,更易于维持卷起来的状态。
弯折基点部80在从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起为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1/3为止的范围设有3个以上为佳。将主体部20沿前后方向L卷起的状态下的周长通常成为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的1/3。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的1/3成为卷起开始的区域或者卷起结束的区域。在该部分设有3个以上的弯折基点部80,从而更易于维持卷起来的状态。
吸收芯23的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和端缘压缩部27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D27(参照图1)比吸收芯的厚度方向上的长度T23(参照图3)长为佳。端缘压缩部27和吸收芯23的外端缘之间与端缘压缩部27和吸收芯23相比刚度较低,易于柔软地变形。若端缘压缩部27和吸收芯23的外端缘之间的区域比吸收芯23的厚度方向上的长度T23短,则在从端缘压缩部27侧开始将主体部20卷起时,端缘压缩部27和吸收芯23的外端缘之间的区域在吸收芯23的厚度的影响下难以柔软地变形,难以形成卷起开始的基点。然而,端缘压缩部27和吸收芯23的外端缘之间的距离比吸收芯23的厚度长,因此在从端缘压缩部27侧开始卷起时,端缘压缩部27和吸收芯23的外端缘之间的区域柔软地变形,易于形成卷起开始的基点。另外,在端缘压缩部27侧为卷起结束时,端缘压缩部27和吸收芯23的外端缘之间的区域不受吸收芯23的刚度的影响而易于柔软地变形,并且易于利用与芯配置区域之间的厚度差以形成圆滑的外形的方式变形,易于将主体部20更紧凑地卷起。
后处理用构件30配置于第1折线FL1与第2折线FL2之间的区域为佳。后处理用构件3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1折线FL1与第2折线FL2之间即可,也可以跨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地配置后处理用构件30。第1折线FL1与第2折线FL2之间的区域位于卷起开始与卷起结束之间,无论是自前侧区域S1卷起的状态,还是自后侧区域S3卷起的状态,都易于被卷起结束侧的表面片21覆盖。由此,通过在废弃时将后处理用构件30接合于表面片21,能够维持卷起来的状态,能够利用后处理用构件30清洁地将吸收性物品废弃。
后处理用构件30不跨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中的至少一者地配置为佳。在主体部20形成有基于折线的习惯性弯折。在以肌肤面侧T1处于内侧的方式卷起来的状态下,以折线为分界的前侧的区域和后侧的区域以折线为基点向肌肤面侧(内侧)变形。若以折线为分界向内侧变形,则有可能导致后处理用构件30和表面片21分开,钩构件31和表面片21难以接合,或者临时接合了的钩构件31脱落。通过不跨折线,从而能够抑制钩构件31的接合状态由于习惯性弯折而意外地脱落的状况。另外,通过在将主体部20卷起时从后处理用构件30未跨的折线侧卷起,不会受到由后处理用构件30产生的欲恢复至平面状态的回弹力,能够卷起,易于更紧凑并且以较弱的力卷起。另外,通过跨在卷起时被表面片21覆盖的折线地配置后处理用构件30,易于利用由后处理用构件30产生的回弹力将钩构件31和表面片21接合。
如图4所示,钩构件31的厚度T31比表面片21的厚度T21厚为佳。钩构件31的厚度T31是将轴部311的厚度和伞部312的厚度合起来的厚度。在钩构件31按压于表面片21侧时,钩构件31的顶端贯通表面片21,钩构件31的伞部312易于勾挂于表面片21。其结果,钩构件31接合于表面片21,利用钩构件31维持卷起的状态,易于利用后处理用构件30清洁地废弃。
另外,在变形例中,钩构件31的厚度T31也可以比表面片21的厚度T21薄。在钩构件31被按压于表面片21侧时,钩构件31的伞部312留在表面片21内部,钩构件31的伞部312易于勾挂于表面片21的纤维内。其结果,钩构件31接合于表面片21,利用钩构件31维持卷起的状态,易于利用后处理用构件30清洁地废弃。
钩构件31自基材片35向非肌肤面侧T2突出,配置于与基材片35和主体部20接合在一起的接合区域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区域为佳。本实施方式的接合区域设于配置有基材片35的区域的整体。设于接合区域的钩构件31相对于背面片22难以浮起,其位置难以偏移。由此,在废弃时将主体部20卷起的过程中,钩构件31易于勾挂于表面片21。另外,钩构件31的位置难以偏移,因此钩构件31一旦接合于表面片21,就易于维持该接合状态。
在自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侧T2俯视时,主体部20的非肌肤面与后处理用构件30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为佳。主体部20的非肌肤面与后处理用构件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因此使用者易于将主体部20和后处理用构件30识别为分体,易于识别后处理用构件30的存在。另外,对于在背面片22施加印刷的方式等主体部20的非肌肤面具有多种颜色的方式中,占据最大的面积的区域的颜色与后处理用构件30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为佳。申请人进行了各种研究,结果得知,使用者通常在色差ΔE为3.0以上时易于将两个区域识别为不同的区域。主体部20的非肌肤面与后处理用构件30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从而使用者易于将主体部20和后处理用构件30识别为分体,易于识别后处理用构件30的存在。使用者能够识别后处理用构件30并且将主体部20卷起,易于使后处理用构件30接合于表面片21。
另外,在利用独立包装片41进行了独立包装的状态下,与后处理用构件30相邻的相邻区域和配置有后处理用构件30的区域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为佳。在利用独立包装片进行了包装的状态下,使用者易于识别后处理用构件30的存在。使用者能够识别后处理用构件30并且将独立包装片41开封,从而使用吸收性物品。另外,对于在主体部20的非肌肤面侧配置有独立包装片41和剥离片42的结构,构成为后处理用构件的隔着独立包装片41和剥离片42的可见性相对于相邻区域显眼即可。
对成为测量对象的2个点(两个区域)使用市售的测色器进行测色,比较基于JIS Z8729所规定的CIE1976(L*a*b*)色空间进行数值化而得到的值,从而能够求出主体部20与后处理用构件30之间的色差ΔE和相邻区域与后处理用构件30之间的色差ΔE。具体而言,在作为测量对象的2点之间的L*值之差为ΔL*,a*之差为Δa*,b*值之差为Δb*时,利用色差ΔE=[(ΔL*)2+(Δa*)2+(Δb*)2]1/2求出。
后处理用构件30的弯曲刚度比表面片21、背面片22以及吸收芯23重叠的区域的弯曲刚度低为佳。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时,在主体部20的非肌肤面侧T2配置有后处理用构件30,后处理用构件30间接地碰到肌肤。此时,后处理用构件30的弯曲刚度较低,因此能够抑制对穿着者造成的不适感。
另外,后处理用构件30的弯曲刚度,背面片22、吸收芯23、将表面片21、背面片22以及吸收芯23重叠而得到的部分的弯曲刚度能够利用由标准规格JIS P-8125规定的泰伯法测量。例如,首先,从要成为测量对象的构件(片材)获取宽度25mm、长度38mm的试片。接下来,利用厚度计(例如,PEACOCK制44mmφ3g/m2)测量试片的厚度。接下来,将试片设置于安田精机制的泰伯刚度试验机。接下来,使试片进入到泰伯刚度试验机的辊之间,使夹持间隔与试片的厚度相匹配而夹住。另外,使试片的上端和夹持上表面对齐。辊以不按压试片的方式将其与试片之间的间隔调整为约0.5mm。使泰伯刚度试验机的试片弯曲装置旋转,在试片弯曲装置的表示15度的刻线与载荷振子的指针一致的点使弯曲装置的旋转停止,读取此时振子的指针所指示的载荷刻度。使载荷振子立刻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同样地读取载荷刻度,求出左右两个方向上的载荷刻度的平均值。另外,以指示载荷刻度处于最大刻度的15%~85%的范围内的方式任意地选定辅助砝码。由此,试片的弯曲刚度(硬挺度(g·cm))根据“硬挺度(g·cm)=载荷刻度的平均值×10×砝码的数值”的式子计算。另外,在样品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25mm的情况下,将以样品的最大宽度测量得到的数据换算为N/25mm。另外,对于弯曲刚度而言,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3)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
接下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图7是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到的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X的俯视图。图8是将翼和臀部翼片向肌肤面侧折叠起来的状态下的从吸收性物品1X的肌肤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图9是用于说明吸收性物品的折叠方式的图。另外,在图7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包覆片40地进行表示。以下,在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使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吸收性物品1X的主体部20X具有翼25和臀部翼片26为佳。翼25向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突出,在使用时向穿着物品的裆部的非肌肤面侧折回。臀部翼片26是在比翼25靠后方的位置沿宽度方向W鼓起的部分。臀部翼片26在使用时配置于穿着物品的肌肤面侧。
吸收性物品1X的主体粘合部51X沿宽度方向W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为佳。主体粘合部51分别配置于后处理用构件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侧为佳。在翼25的非肌肤面设有用于将翼25接合于穿着物品的翼粘合部52,在臀部翼片26的非肌肤面设有用于将臀部翼片26接合于穿着物品的翼片粘合部53。
如图8所示,翼25和臀部翼片26在使用前吸收性物品1被折叠起来的状态下向主体部20的肌肤面侧T1折叠。在将一对翼25向主体部20的肌肤面侧T1折叠起来的状态下,至少一部分钩构件31在俯视时与被一对翼25夹着的区域重叠为佳。将一对翼25向主体部20的肌肤面侧T1折叠起来的状态是以翼25的根部为基点折叠起来的状态。有些使用者在废弃时在将翼25向肌肤面侧T1折叠起来的状态下将主体部20卷起。此时,即使后处理用构件30抵接于表面片21被翼25覆盖的部分,钩构件31也不接合于表面片21。然而,通过于在俯视时被一对翼25夹着的区域配置有至少一部分钩构件31,在折叠起来的翼25之间的区域,表面片21暴露,能够在该区域将后处理用构件30接合于表面片21。
另外,优选的是,在将一对臀部翼片向主体部20的肌肤面侧T1折叠的状态下,至少一部分钩构件31在俯视时与被一对臀部翼片26夹着的区域重叠为佳。利用该结构,在折叠起来的臀部翼片26之间的区域,表面片21暴露,在该区域,后处理用构件30能够接合于表面片21。
在将翼25和臀部翼片26向主体部20的肌肤面侧T1折叠的状态下,翼粘合部5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从翼片粘合部53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前后区域RL为佳。前后区域RL是从翼片粘合部53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区域。在图7中,对前后区域RL标注斜线地表示。有些使用者在废弃时在将翼25和臀部翼片26向肌肤面侧T1折叠起来的状态下将主体部20卷起。此时,即使后处理用构件30抵接于表面片21被翼25和臀部翼片26覆盖的区域,钩构件也不接合于表面片。翼粘合部52和翼片粘合部53在前后方向上重叠,从而翼粘合部52和翼片粘合部53接合,表面片21被翼25和臀部翼片26覆盖的区域也能够维持卷起来的状态。
如图9所示,吸收性物品1X在使用前的状态下以第1折线FL1、第2折线FL2以及第3折线FL3为基点折叠。第1折线FL1是位于吸收性物品1的后端缘侧的折线,第2折线FL2是位于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缘侧的折线,第3折线FL3是第1折线FL1与第2折线FL2之间的折线。
作为将像这样构成的吸收性物品1X折叠的形态,以从图9的(a)所示的状态成为图9的(b)所示的状态的方式以第1折线FL1为基点,以主体部20的肌肤面侧T1处于内侧的方式折叠吸收性物品1。接下来,以第3折线FL3为基点折叠,以成为图9的(c)所示的状态。接下来,以第2折线FL2为基点折叠,以成为图9的(d)所示的状态。
另外,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X时,以最后折叠的折线(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2折线)为基点将吸收性物品1X展开。以最后折叠的折线为基点展开的状态是图9的(c)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后处理用构件30构成为能够隔着包覆片40从吸收性物品1的外侧视觉确认为佳。具体而言,在与最后折叠的折线相邻的两条折线(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1折线和第3折线)之间配置有后处理用构件30为佳。在与最后折叠的折线相邻的两条折线之间配置有后处理用构件30,从而在以最后折叠的折线为基点展开的状态下,在后处理用构件30的非肌肤面侧T2仅配置有包覆片40,使用者容易注意到。使用者易于掌握后处理用构件30的存在。
另外,更优选的是,如图9的(d)所示,在包装吸收性物品1X而成的包装状态下也是,后处理用构件30构成为能够隔着包覆片40从吸收性物品1X的外侧视觉确认为佳。使用者更易于掌握后处理用构件30的存在。另外,本发明的“能够视觉确认”是指,在以日光白色(色温参考值4600K(开尔文)~5400K(开尔文))明亮地进行照明的室内(参考值:500lx(勒克斯)~750lx(勒克斯)),两眼具有良好的视力(1.0以上)的受试者以约30cm~50cm的距离观察对象物时能够视觉确认对象物。
(4)第3实施方式和第4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
接下来,说明第3实施方式和第4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第3实施方式和第4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后处理用构件设有将钩构件和表面片接合的后处理粘合部36。图10的(a)是示意性地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后处理用构件30Y的剖视图,图10的(b)是示意性地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后处理用构件30Z的剖视图。后处理粘合部36配置于后处理用构件30Y、30Z的非肌肤面。后处理用构件30Y、30Z的非肌肤面是后处理用构件30的非肌肤面侧T2的面。后处理粘合部36至少配置于后处理用构件30的非肌肤面即可,可以设于轴部311的表面等除后处理用构件的非肌肤面之外的面。后处理粘合部36既可以设于钩构件31,也可以设于基材片35。通过具有后处理粘合部36,能够更加确保在废弃时钩构件31和表面片21接合时的接合力。另外,即使是水刺无纺布等短纤维(纤维长度为大致10mm以下)的无纺布和难以确保纤维交织的强度的无纺布,也能利用后处理粘合部36确保相对于表面片21的接合力,更易于维持利用后处理用构件将主体部卷起来的状态。另外,构成后处理粘合部36的粘合剂既可以与主体粘合部相同,也可以与主体粘合部51不同。优选地,后处理粘合部36的粘度比主体粘合部51的粘度低为佳。后处理粘合部36的粘度比较低,因此易于在钩构件31之间配置主体粘合部51。另外,主体粘合部51的粘度比较高,因此在使用吸收性物品时易于确保主体部与穿着物品的接合力。
接下来,说明具体的后处理用构件的结构。如图10的(a)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后处理用构件30Y在基材片35形成有沿厚度方向的孔部35A。在基材片35的肌肤面侧配置有构成后处理粘合部的粘合剂。配置于基材片35的肌肤面侧的粘合剂经由基材片35的孔部35A被向基材片的非肌肤面侧引导。被引导到基材片35的非肌肤面侧的粘合剂构成后处理粘合部36。另外,配置于基材片的肌肤面侧的粘合剂也可以是将背面片22和后处理粘合部36接合起来的粘合剂。另外,如图10的(b)所示,第4实施方式的后处理用构件30Z的后处理粘合部36设于钩构件31和基材片35。在吸收性物品的俯视时的后处理用构件30Z的整个范围内涂布后处理粘合部36。后处理粘合部36既可以利用涂布机涂敷等设于后处理用构件30Z的整个表面,也可以利用螺旋涂敷等隔开间隔地设于后处理用构件30Z的整体。另外,后处理粘合部的结构不限定于这些形态,能够采用各种结构。优选地,后处理粘合部配置于后处理用构件30的前后方向的整个区域或者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为佳,更优选地,配置于俯视时的整个表面为佳。
以上,采用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实施方式,这是明确的。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前提下设为修改和变更技术方案进行实施。因而,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于本发明并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意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形态,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利用后处理用构件卷起来的状态下清洁地废弃的吸收性物品。
Claims (27)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
前后方向;
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
主体部,其具有表面片、背面片和吸收芯;以及
后处理用构件,其具有向非肌肤面侧突出的钩构件,其中,
在俯视时配置有所述吸收芯的芯配置区域的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面侧设有用于将所述主体部接合于穿着物品的主体粘合部和所述后处理用构件,
所述主体粘合部配置于从所述后处理用构件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宽度区域,
所述钩构件构成为,在以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弯折该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该钩构件能够接合于所述表面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宽度区域,所述主体粘合部和所述后处理用构件沿所述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体粘合部和所述后处理用构件之间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主体粘合部的非肌肤面侧的面和所述钩构件的顶端之间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长。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面和所述钩构件的顶端之间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面和所述主体粘合部的非肌肤面之间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长。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体粘合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后处理用构件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长。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体粘合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后处理用构件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后处理用构件的面积小于所述主体部整体的面积的20%。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后处理用构件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吸收芯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的1/3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后处理用构件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地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后处理用构件隔着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成对地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将所述主体部沿所述前后方向三等分而得到的前侧区域、中央区域以及后侧区域,
所述后处理用构件设于至少与所述中央区域重叠的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比所述后处理用构件靠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设有多个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弯折基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弯折基点部包含用于以使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相面对的方式折叠的折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弯折基点部在比所述吸收芯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靠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包含压缩所述表面片和所述背面片而得到的端缘压缩部,
所述吸收芯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和所述端缘压缩部之间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吸收芯的厚度长。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沿所述前后方向折叠的折线沿所述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
所述折线具有最靠近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端缘的第1折线和最靠近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缘的第2折线,
所述后处理用构件配置于所述第1折线与所述第2折线之间的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后处理用构件不跨所述第1折线和所述第2折线中的至少一者地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钩构件的厚度比所述表面片的厚度厚。
18.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钩构件的厚度比所述表面片的厚度薄。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后处理用构件具有接合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面的基材片,
所述钩构件从所述基材片向所述非肌肤面侧突出,配置于与将所述基材片和所述主体部接合的接合区域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区域。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自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侧俯视时,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面与所述后处理用构件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后处理用构件的弯曲刚度比所述表面片、所述背面片以及所述吸收芯重叠的区域的弯曲刚度低。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在使用前以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被折叠,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被折叠起来的状态下,在所述钩构件与所述表面片之间配置有构成所述吸收性物品的结构构件。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结构构件是对所述吸收性物品进行独立包装的独立包装片,
在利用所述独立包装片进行了独立包装的状态下,与所述后处理用构件相邻的相邻区域和配置有所述后处理用构件的区域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
24.根据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一对翼,
在将所述一对翼向所述主体部的肌肤面侧折叠了的状态下,至少一部分所述钩构件在俯视时与被所述一对翼夹着的区域重叠。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体部在比所述翼靠后侧的位置具有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一对臀部翼片,
在所述翼的非肌肤面设有用于将所述翼接合于所述穿着物品的翼粘合部,
在所述臀部翼片的非肌肤面设有用于将所述臀部翼片接合于所述穿着物品的翼片粘合部,
在将所述翼和所述臀部翼片向所述主体部的肌肤面侧折叠了的状态下,所述翼粘合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从所述翼片粘合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区域。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体部在比所述翼靠后侧的位置具有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一对臀部翼片,
在所述翼的非肌肤面设有用于将所述翼接合于所述穿着物品的翼粘合部,
在所述臀部翼片的非肌肤面设有用于将所述臀部翼片接合于所述穿着物品的翼片粘合部,
所述后处理用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翼片粘合部的前端缘靠前侧且比翼粘合部的前端缘靠后侧的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1~2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后处理用构件具有后处理粘合部,该后处理粘合部配置于所述后处理用构件的非肌肤面,在以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弯折该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该后处理粘合部能够接合于所述表面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217021467A KR102604030B1 (ko) | 2018-12-20 | 2019-12-18 | 흡수성 물품 |
JP2020561493A JP7261820B2 (ja) | 2018-12-20 | 2019-12-18 | 吸収性物品 |
PCT/JP2019/049603 WO2020130040A1 (ja) | 2018-12-20 | 2019-12-18 | 吸収性物品 |
TW108147002A TWI813838B (zh) | 2018-12-20 | 2019-12-20 | 吸收性物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642343 | 2018-12-20 | ||
CN201811564234 | 2018-12-2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45944A true CN111345944A (zh) | 2020-06-30 |
Family
ID=71188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32868.7A Pending CN111345944A (zh) | 2018-12-20 | 2019-03-26 | 吸收性物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345944A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51152A (ja) * | 1996-11-22 | 1998-06-09 | Uni Charm Corp | 使い捨て体液吸収性物品の表面層 |
JP2007029351A (ja) * | 2005-07-26 | 2007-02-08 | Kao Corp | 吸収性物品 |
JP2008237231A (ja) * | 2007-03-23 | 2008-10-09 | Kao Corp | 尿取りパッド |
WO2010117314A1 (en) * | 2009-04-09 | 2010-10-14 | Sca Hygiene Products Ab | Absorbent article with integrated tab in order to facilitate disposal |
WO2013018652A1 (ja) * | 2011-07-29 | 2013-02-07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2013226382A (ja) * | 2012-03-30 | 2013-11-07 | Unicharm Corp |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
-
2019
- 2019-03-26 CN CN201910232868.7A patent/CN11134594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51152A (ja) * | 1996-11-22 | 1998-06-09 | Uni Charm Corp | 使い捨て体液吸収性物品の表面層 |
JP2007029351A (ja) * | 2005-07-26 | 2007-02-08 | Kao Corp | 吸収性物品 |
JP2008237231A (ja) * | 2007-03-23 | 2008-10-09 | Kao Corp | 尿取りパッド |
WO2010117314A1 (en) * | 2009-04-09 | 2010-10-14 | Sca Hygiene Products Ab | Absorbent article with integrated tab in order to facilitate disposal |
WO2013018652A1 (ja) * | 2011-07-29 | 2013-02-07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2013226382A (ja) * | 2012-03-30 | 2013-11-07 | Unicharm Corp |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511329A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111565691B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111526851B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7174532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CN111345944A (zh) | 吸收性物品 | |
WO2021020544A1 (ja) |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 |
KR102604030B1 (ko) | 흡수성 물품 | |
CN214073876U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6790055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CN217697099U (zh) | 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和吸收性物品的收纳体 | |
EP3730108A1 (en) | Urine absorbing pad package | |
CN112294544B (zh) | 吸收性物品和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 |
WO2020130040A1 (ja) | 吸収性物品 | |
TWI756269B (zh) | 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的製造方法 | |
CN110368192B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7254047B2 (ja) |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 |
JP7261715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CN112294542B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111511330B (zh) | 吸收性物品 | |
WO2019131183A1 (ja) | 吸収性物品 | |
TWM659062U (zh) | 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及吸收性物品的收容體 | |
CN117479910A (zh) | 内裤型吸收性物品 | |
WO2016174708A1 (ja) | 吸収性物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