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73876U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73876U
CN214073876U CN202022379817.8U CN202022379817U CN214073876U CN 214073876 U CN214073876 U CN 214073876U CN 202022379817 U CN202022379817 U CN 202022379817U CN 214073876 U CN214073876 U CN 2140738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ent article
waist
region
sheet
fol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7981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水野佑
福田优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02817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229304U/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738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738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1)具有腹侧部(A)、背侧部(B)和裆部(C),在背侧部具有腰部伸缩区域(G1)和与腰部伸缩区域相比位于裆部侧的非伸缩区域(R),在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设置有废弃用胶带(10),其呈固定部(12)、中间部(15)和固接部(18)以这样顺序层叠的三折状态,废弃用胶带以跨腰部伸缩区域与非伸缩区域的边界的方式沿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X)配置,废弃用胶带(10)具有背侧折回层叠部(10b)、腹侧折回部(16’)和捏持部(21),背侧折回层叠部(10b)位于腰部伸缩区域(G1)上,腹侧折回部(16’)位于非伸缩区域(R)上,捏持部(2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伸缩区域(G1)上。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废弃用胶带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就容易且卫生地进行使用后的废弃的观点而言,已知有包括能够将一次性尿布维持为团成团的状态的废弃用胶带。例如,本申请人之前提案了如下技术方案:在尿布的外表面设置依次层叠固定部、伸长部和固接部而成的三折状态的废弃用胶带,且该废弃用胶带中的固接部开始伸长的拉伸强度比伸长部开始伸长的拉伸强度高(专利文献1)。
此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腰身区域配置有废弃用固接胶带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中,在从腰部开口部至废弃用固接胶带的腰部侧上端缘附近的腰身区域,在腹侧和背侧的任一者或两者,从腰身的右身部至左身部设置指示折叠位置的标识,由此,能够诱导使用者在使用后的废弃时从腰部进行折叠,节约废弃用固接胶带的长度,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专利文献3记载了具有彼此正交的纵向和横向,且具有腹侧部、背侧部、裆部、腰身开口和一对腿周开口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在专利文献3中,腹侧部的腰身开口的缘部具有与背侧部的腰身开口的缘部相比向裆部在纵向凹陷的凹部。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在背侧部的非肌肤侧面,用于在废弃尿布时将尿布固定为纵向较小的状态的胶带部件固定成能够向纵向的腰身开口侧延长。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凹部在横向上设置于与胶带部件对应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306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1065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7-864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收性物品,其包括透液性的正面片、防漏片和位于所述正面片与所述防漏片之间的吸收体,且具有与穿戴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长度方向和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该吸收性物品还具有在穿戴时配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部、配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背侧部和位于所述腹侧部与所述背侧部之间的裆部。该吸收性物品中,在所述背侧部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收缩的腰部伸缩区域;和位于比该腰部伸缩区域靠所述裆部侧的位置且不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的非伸缩区域。所述腰部伸缩区域具有与所述非伸缩区域相比起伏较大的凹凸。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设置有废弃用胶带。所述废弃用胶带中,沿该废弃用胶带的长度方向依次配置有固定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的固定部、中间部和固接部,并且形成为以固定部、中间部、固接部的顺序层叠的三折状态。成为三折状态的所述废弃用胶带中,所述固接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以可剥离的方式接合,并且所述中间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也以可剥离的方式接合。成为三折状态的所述废弃用胶带以跨所述腰部伸缩区域与所述非伸缩区域的边界的方式沿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所述长度方向配置。成为三折状态的所述废弃用胶带在所述背侧部侧具有背侧折回层叠部,该背侧折回层叠部通过构成所述固定部的片部件向所述中间部侧折回而形成的背侧折回部与构成所述中间部的片部件接合而形成,在所述裆部侧具有构成所述中间部的片部件或构成所述固接部的片部件折回而形成的腹侧折回部。在所述固接部的前端部设置有捏持部。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的所述背侧部侧的端部位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上,所述腹侧折回部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位于所述非伸缩区域上。所述捏持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展开且伸长状态下的肌肤相对面侧的展开平面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展开且伸长状态下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展开背面图。
图4是收缩状态下的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伸缩区域的示意立体图。
图5是伸长状态下的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伸缩区域的示意平面图。
图6是表示设置于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废弃用胶带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图6所示的废弃用胶带的伸长状态的平面图。
图8是图3的VIII-VIII示意截面图。
图9(a)是表示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废弃形态的立体图,图9(b)是表示在形成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废弃形态的过程中,使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废弃用胶带伸长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10(a)和图10(b)使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废弃用胶带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11使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废弃用胶带的变形例的截面图,是相当于图8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例如在周围昏暗等时,根据废弃用胶带的配置位置的不同,存在难以抓住该废弃用胶带中的位于固定于吸收性物品的外表面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捏持部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消除上述现有技术所具有的缺点的吸收性物品。
以下,参照附图基于本实用新型所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该图所示的一次性尿布1(以下也简称为“尿布1”)如图1所示,是具有供穿戴者的腰身通过的腰部开口部1W和供穿戴者的下肢通过的一对腿部开口部1L、1L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尿布1具有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所述长度方向X是与穿戴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方向,即从腹侧部A经由裆部C向背侧部B延伸的方向,所述宽度方向Y是在将尿布1扩展为图2所示的平面状的状态下与该长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
尿布1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透液性的正面片2、防漏片3和位于正面片2与防漏片3之间的吸收体40。此外,尿布1在与吸收体40相比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具有外装体5。更具体而言,包括:具有正面片2、防漏片3和吸收体40的吸收性主体4;和配置于吸收性主体4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外装体5。
正面片2、防漏片3和吸收体40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X上,在从裆部C至腹侧部A和背侧部B各自的一部分的范围延伸。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的吸收体40包括液体保持性的吸收性芯41和包覆该吸收性芯41的肌肤相对面和非肌肤相对面的包芯片42。吸收性芯41含有吸水性聚合物和亲水性纤维。包芯片42可以如图6所示,可以用一片包覆吸收性芯41整周,也可以用两片以上包覆吸收性芯41整周。
外装体5形成尿布1的非肌肤相对面、即尿布1的外表面。尿布1的长度方向X与吸收性主体4的长度方向一致。尿布1如图2所示,形成为关于在长度方向X延伸的、将该尿布1在宽度方向Y上二等分的长度方向中心线CL左右对称。
在本说明书中,“肌肤相对面”是尿布1等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例如正面片2)中的在穿戴时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的面,即距穿戴者的肌肤相对较近的一侧,“非肌肤相对面”是尿布1等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中的在穿戴时朝向肌肤侧的相反侧(穿衣侧)的面,即距穿戴者的肌肤相对较远的一侧。另外,此处所说的“穿戴时”是指维持通常的适当的穿戴位置,即该尿布1的正确的穿戴位置的状态。
尿布1包括在穿戴状态下配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部A、配置于胯裆部的裆部C和配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背侧部B。腹侧部A、背侧部B和裆部C通过将尿布10的长度方向X的全长三等分而划分出这3个部分。
尿布1中,腹侧部A和背侧部B各自的外装体5的沿长度方向X的两侧缘部彼此在侧封部7通过粘接剂、热封合、超声波封合等公知的接合手段彼此接合,通过该接合形成前文所述的腰部开口部1W和一对腿部开口部1L、1L。
图2表示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尿布1的“展开且伸长状态”是使各部分的弹性部件伸长并扩展至设计尺寸(与完全排除弹性部件的影响的状态下扩展至平面状时的尺寸相同)的状态。如图2所示,在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等短裤型的吸收性物品中,是在撕开配置于侧封部7等侧部的部分后,扩展至设计尺寸的状态。
尿布1在背侧部B具有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Y收缩的腰部伸缩区域G1和与腰部伸缩区域G1相比位于裆部C侧且不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Y伸缩的非伸缩区域R。在本实施方式中,腰部伸缩区域G1和非伸缩区域R形成于外装体5。腰部伸缩区域G1具有与非伸缩区域R相比起伏较大的凹凸。更具体而言,腰部伸缩区域G1利用沿宽度方向Y配置的弹性部件53的收缩,在收缩状态下形成与非伸缩区域R相比起伏较大的凹凸。对此点进行详细阐述,多根弹性部件53沿尿布1的宽度方向Y配置,在弹性部件53收缩的收缩状态下,外装体5的褶皱缩紧,从而作为所述凹凸,沿宽度方向Y交替地形成在长度方向X延伸的纵褶30和位于该纵褶30之间的槽部37。另一方面,在非伸缩区域R,没有配置使外装体5在宽度方向Y收缩的弹性部件,与腰部伸缩区域G1相比起伏较小。在非伸缩区域R中,其非肌肤相对面既可以是没有起伏的平坦面,也可以存在不因弹性部件的收缩而变化的高低差较小的凹凸。起伏的大小根据沿厚度方向的截面中的、凸部的顶部与凹部的底部的高低差来比较。尿布1至少在背侧部B具有作为腰部伸缩区域G1与非伸缩区域R的边界的边界部P1。
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的外装体5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外装体5具有外层片55、配置于与外层片55相比靠肌肤相对面侧的内层片56、和在这两片55、56间以伸长状态配置的多根弹性部件53、54。多根弹性部件53、54沿尿布1的宽度方向配置。外层片55形成尿布1的外表面,外层片55与内层片56邻接。
外装体5如图2所示,作为在宽度方向Y伸缩的伸缩区域G,具有上述腰部伸缩区域G1和与该腰部伸缩区域G1相比形成于裆部C侧的下部伸缩区域G2。此外,在腹侧部A和背侧部B分别具有腰部伸缩区域G1和下部伸缩区域G2。此外,腰部伸缩区域G1与吸收性主体4相比形成于长度方向X的外侧。在图2中,符号53是配置于腰部伸缩区域G1的弹性部件53,符号54是配置于腰身下部伸缩区域G2的弹性部件54。与腰部伸缩区域G1同样,在下部伸缩区域G2,纵褶30和槽部37也形成为分别在长度方向X延伸。
腰部伸缩区域G1形成于吸收性主体4的长度方向X的两端4a、4b各自的外侧。腰部伸缩区域G1在穿戴状态下配置于穿戴者的腰部。
下部伸缩区域G2在腹侧部A和背侧部B各自的长度方向X上形成于吸收性主体4的长度方向X的端部4a、4b的位置与侧封部7的下端的位置之间。在下部伸缩区域G2,弹性部件54至少遍及侧封部7与吸收性主体4的宽度方向Y的侧缘之间进行配置。此外,在下部伸缩区域G2中,在吸收性主体4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缘之间没有配置弹性部件54,或者弹性部件54在以不体现弹性伸缩性的方式被实施了细碎的切断等处理的状态下进行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非伸缩区域R位于下部伸缩区域G2的吸收性主体4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缘之间。换句话说,在尿布1中,非伸缩区域R配置于外装体5中的与吸收性主体4重叠的位置。此外,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Y上的非伸缩区域R的两侧配置有下部伸缩区域G2。
图4示出了收缩状态中的腰部伸缩区域G1的一部分。图4中示出了腰部伸缩区域G1中的、位于非伸缩区域R的向长度方向X外侧的延长线上的部分。如图4所示,在腰部伸缩区域G1,在表面形成有凹凸。更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在腰部伸缩区域G1,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Y形成有多个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X延伸的纵褶30。在腰部伸缩区域G1形成有纵褶30和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X延伸的槽部37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Y上交替配置而形成的凹凸结构。
如图1、图3和图6所示,在尿布1的背侧部B的非肌肤相对面设置有废弃用胶带10。废弃用胶带10是用于维持尿布1的废弃形态的胶带。废弃用胶带10位于尿布1的背侧部B中的宽度方向Y的大致中央部。此外,废弃用胶带10设置为其长度方向与尿布1的长度方向X一致。
图6示出了呈三折状态的废弃用胶带10的截面结构。废弃用胶带10主要由3个部位构成。具体而言,废弃用胶带10由固定部12、中间部15和固接部18构成。这3个部位以该顺序沿废弃用胶带10的长度方向X1配置。此外,这3个部位呈以该顺序层叠的三折状态。固定部12与中间部15之间不存在其他部件,两者直接地连续设置。同样地,中间部15与固接部18之间也不存在其他部件,两者直接地连续设置。另外,在图6和图8中,为便于说明,以固定部12与中间部15之间和中间部15与固接部18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进行了图示。
呈三折状态的废弃用胶带10在背侧部B侧具有背侧折回层叠部10b,在腹侧部A侧具有腹侧折回部16’。在背侧折回层叠部10b,构成固定部12的固定部用片13向中间部15侧折回而形成的背侧折回部13’与构成中间部15的中间部用片16接合。腹侧折回部16’通过构成中间部15的中间部用片16或构成固接部18的固接部用片19折回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腹侧折回部16’通过中间部用片16向固接部18侧折回而形成。此外,在固接部18的前端部设置有捏持部21。
废弃用胶带10中的构成固定部12的固定部用片13具有第1面13a和第2面13b。在呈三折状态的废弃用胶带10中,固定部用片13除后文所述的背侧折回部13’以外,第1面13a与中间部15相对,第2面13b与尿布1的外表面相对。此外,固定部12具有固定部用粘合部14。固定部用粘合部14设置于固定部用片13的第2面13b。固定部12利用固定部用粘合部14固定于尿布1中的背侧部B的外表面。废弃用胶带10借助该固定部用粘合部14以不能装拆的方式固定于尿布1的背侧部B的外表面。作为将废弃用胶带10固定于尿布1的外表面的方法,能够使用热熔型粘接剂等粘接剂、熔接等公知的方法。
废弃用胶带10中的中间部15是在对该废弃用胶带10施加拉伸力时易于以较弱的拉伸力伸长,从而使废弃用胶带10的长度增加的部位。构成中间部15的中间部用片16可以与上文所述的固定部用片13为相同长度,也可以为不同的长度。此外,中间部用片16可以与固定部用片13为相同宽度,也可以为不同的宽度。中间部用片16具有第1面16a和第2面16b。在呈三折状态的废弃用胶带10中,中间部用片16除后文所述的腹侧折回部16’以外,第1面16a与固接部18相对,第2面16b与固定部12相对。此外,中间部15具有中间部用粘合部17。中间部用粘合部17设置于中间部用片16的第2面16b。中间部用粘合部17中,呈三折状态的废弃用胶带10的中间部15与固定部12之间以可剥离的方式接合。因而,中间部用粘合部17优选由低粘合性的粘合剂构成。
前文所述的固定部12的固定部用片13具有废弃用胶带10的长度方向X1的一端向中间部15侧折回而形成的背侧折回部13’。并且,背侧折回部13’与中间部15的中间部用片16的一端在第2面16b侧接合。由此,固定部12与中间部15直接相连地设置,形成背侧折回层叠部10b。在本实施方式中,背侧折回层叠部10b是中间部用片16、固定部用片13的背侧折回部13’和固定部用片13中与背侧折回部13’相对的部分层叠而成的部分。作为连续设置固定部12和中间部15的方法,能够使用热熔型粘接剂等粘接剂、熔接等公知的方法。
背侧折回层叠部10b比固定部12与中间部15的层叠部中的、位于与该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相比靠裆部C侧的部分的刚性高。
废弃用胶带10中的固接部18能够固接于尿布1的外表面的任意位置,是在用废弃用胶带10维持尿布1的废弃形态时,固接于尿布1的外表面的部位。固接部18形成废弃用胶带10的前端区域。构成固接部18的固接部用片19既可以与固定部用片13或中间部用片16为相同长度,也可以为不同的长度。此外,固接部用片19既可以与固定部用片13或中间部用片16为相同宽度,也可以为不同的宽度。固接部用片19具有第1面19a和第2面19b。在呈三折状态的废弃用胶带10中,固接部用片19的第2面19b与中间部15相对。此外,固接部18具有固接部用粘合部20。固接部用粘合部20设置于固接部用片19的第2面19b。固接部用粘合部20是以可剥离的方式将呈三折状态的废弃用胶带10中的固接部18与中间部15之间接合,且将固接部18可靠地固接于尿布1的外表面的适当部位的部件。优选为该观点出发来决定固接部用粘合部20的粘合性的程度。
先前所述的中间部15中的中间部用片16中的长度方向X1上的一端向固接部18侧折回而形成腹侧折回部16’。腹侧折回部16’与构成固接部18的固接部用片19接合。更具体而言,腹侧折回部16’与固接部18中的固接部用片19的一端在第2面19b侧接合。由此,中间部15与固接部18直接相连地设置,形成腹侧折回层叠部10a。在本实施方式中,腹侧折回层叠部10a是固接部用片19、中间部用片16的折回部16’和中间部用片16中的与折回部16’相对的部分以及与它们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固定部用片13层叠而成的部分。作为连续设置中间部15和固接部18的方法,能够使用热熔型粘接剂等粘接剂、熔接等公知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构成固接部18的固接部用片19的裆部C侧的端部位于与腹侧折回层叠部10a的裆部C侧的端部10ae相比靠背侧部B侧的位置,但固接部用片19的裆部C侧的端部和腹侧折回层叠部10a的裆部C侧的端部10ae的在废弃用胶带10的长度方向X1的位置可以相同,固接部用片19的裆部C侧的端部也可以从腹侧折回层叠部10a的裆部C侧的端部10ae进一步向裆部C侧延伸(参照图11)。
此外,在固接部18中的固接部用片19的另一端,在第2面19b侧设置有捏持部21。捏持部21不与位于比该捏持部21靠固接部18的第2面19b侧的部件接合。在第1实施方式中,捏持部21不与中间部用片16接合。此外,捏持部21是与固接部用片19分体的片,与固接部用片19接合。
如上所述,由3个部位构成的废弃用胶带10以Z字状折成三折(折叠成三层)。废弃用胶带10以呈三折状态的废弃用胶带10中的自由端、即固接部18中的捏持部21的安装部位朝向尿布1的腰部开口部1W侧的方式安装于尿布1的背侧部B。换句话说,呈三折状态的废弃用胶带10以背侧折回层叠部10b朝向背侧部B侧、腹侧折回层叠部10a朝向裆部C侧的方式安装于尿布1的背侧部B。
中间部15优选在解除了三折状态的展开状态下能够在废弃用胶带10的长度方向X1伸长。更具体而言,中间部用片16中的与固定部用片13或固接部用片19接合的两端部以外的部分能够在长度方向X1伸长。此处,解除了三折状态的展开状态是指将废弃用胶带10的中间部15与固定部12之间剥离,且将中间部15与固接部18之间剥离,将三折状态的废弃用胶带10以直线状展开的状态。在所述展开状态下,废弃用胶带10能够由人的力量拉长,此时,能够使中间部15伸长。
此外,中间部15优选在解除了三折状态的展开状态下能够沿所述废弃用胶带的长度方向伸缩。“能够伸缩”是指在对废弃用胶带10施加拉伸力时伸长,在解除拉伸力时收缩。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在废弃尿布1时拉伸废弃用胶带10并使其固接于尿布1的非肌肤相对面后,能够将处于团成团状态的尿布1以不会松开的方式勒紧。
图7表示伸长状态下的废弃用胶带10的样子。在将废弃用胶带10在长度方向X1拉长时,如图7所示,中间部15伸长,以随着从长度方向X1的外侧向中央部去而中间部15的宽度逐渐减小的方式发生宽度的缩窄。
对呈三折状态的废弃用胶带10的配置位置进行详细阐述。呈三折状态的废弃用胶带10如图8所示,以跨作为腰部伸缩区域G1与非伸缩区域R的边界的边界部P1的方式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X配置。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背侧部B侧的端部10bf位于腰部伸缩区域G1上,腹侧折回层叠部10a的裆部C侧的端部10ae位于非伸缩区域R上,捏持部2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腰部伸缩区域G1上。
图9(a)示出了废弃使用后的尿布1时的尿布1的废弃形态。在废弃尿布1时,将尿布1从裆部C向腰部开口部1W卷起,形成图9(b)所示那样的卷起形态。在卷起形态的尿布1中,设置于背侧部B的废弃用胶带10在卷起的尿布1的外侧露出。
接下来,如图9(b)所示,在用一只手握持卷起形态的尿布1的状态下,用另一只手抓住捏持部21并拉伸,解除废弃用胶带10的三折状态,一边拉伸中间部15一边将废弃用胶带10缠绕在被卷起而成为卷起形态的尿布1的外周,使固接部18固接于卷起形态的尿布1的外周面的适当的位置。另外,图9(a)示出了将固接部18固接于固定部12上的例子,但用于供固接部18固接的位置不限于废弃用胶带10的构成部件上。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呈三折状态的废弃用胶带10的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背侧部B侧的端部10bf位于腰部伸缩区域G1,由此,与背侧折回层叠部10b重叠的伸缩区域G1的褶皱的凹凸被固定成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状态,产生与尿布1的废弃用胶带10的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周围的高度差。通过在该部分形成捏持部21,捏持部21易于浮起,易于捉持废弃用胶带10的捏持部21。即,由于因腰部伸缩区域G1的纵褶30与槽部37的凹凸差而产生的触感与废弃用胶带10的捏持部21的触感不同,或者因纵褶30与槽部37产生的间隙而造成捏持部21与槽部的厚度方向的位置不同,易于用手指等从腰部伸缩区域G1的开口部向吸收体侧捉持废弃用胶带10的捏持部2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刚性比固定部12和中间部15的层叠部中的、位于比该背侧折回层叠部10b靠裆部C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刚性高,因此,在想要抓住废弃用胶带10时,废弃用胶带10在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裆部C侧的端部10be更易弯折。因此,在背侧折回层叠部10b与捏持部21之间更易产生间隙,手指等易于卡入该间隙,从而更易捉持该捏持部21。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裆部C侧的端部10be是指固定部用片13的背侧折回部13’中的裆部C侧的端部10be(参照图8和图1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纵褶30和槽部37形成于腰部伸缩区域G1的肌肤相对面侧和非肌肤相对面侧这两侧。就易于捉持废弃用胶带10的捏持部21的观点而言,优选肌肤相对面侧的纵褶30和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纵褶30在宽度方向Y上处于相同位置,此外,就同样的观点而言,优选肌肤相对面侧的槽部37和非肌肤相对面侧的槽部37也在宽度方向Y上处于相同位置。肌肤相对面侧的纵褶30向肌肤相对面侧鼓出。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垄状部36向非肌肤相对面侧鼓出。
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裆部C侧的端部10be可以位于与边界部P1相比靠背侧部B侧的位置,也可以位于与边界部P1相比靠裆部C侧的位置,但优选位于与边界部P1相比靠背侧部B侧的位置。在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裆部C侧的端部10be位于与边界部P1相比靠背侧部B侧的位置时,优选边界部P1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X上位于背侧折回层叠部10b中的裆部C侧的端部10be的位置与固定部12的裆部C侧的端部12e之间。由此,在腰部伸缩区域G1更易于产生废弃用胶带10的背侧折回层叠部10b所处的部分与该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周围的部分的高度差,能够更易于捉持废弃用胶带10的捏持部21。
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裆部C侧的端部10be可以位于与边界部P1相比靠背侧部B侧的位置,也可以位于与边界部P1相比靠裆部C侧的位置。边界部P1与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裆部C侧的端部10be之间的距离D1相对于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背侧部B侧的端部10bf与腹侧折回层叠部10a的裆部C侧的端部10ae之间的距离D2的比例越小越好。在所述距离D1相对于所述距离D2的比例较小时,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裆部C侧的端部10be的位置与边界部P1的位置靠近,因此,在想要抓住废弃用胶带10的捏持部21时,废弃用胶带10易于在更靠近边界部P1的位置弯折,在背侧折回层叠部10b与捏持部21之间能够更易产生间隙。就该观点而言,所述距离D1相对于所述距离D2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参照图8)。
就使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裆部C侧的端部10be的位置与边界部P1的位置靠近的观点而言,边界部P1与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裆部C侧的端部10be之间的距离D1优选为25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下(参照图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使废弃用胶带10的中间部15伸长时的该中间部15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1优选为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Y上相邻的纵褶30彼此之间的距离L2以上。由此,在使用于使尿布1形成为废弃形态的废弃用胶带10伸长时,废弃用胶带10的中间部15不会进入相邻的纵褶30彼此之间,能够用废弃用胶带10很好地按住具有褶皱的腰部伸缩区域G1。
就在使中间部15伸长时按住更多的纵褶30的观点而言,尿布1的在宽度方向Y上相邻的纵褶30彼此之间的距离L2相对于使中间部15伸长时的该中间部15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1的比即L2/L1优选为1以下,更优选为0.95以下,就在使用于使尿布1形成废弃形态的废弃用胶带10伸长时,废弃用胶带10的中间部15不进入相邻的纵褶30彼此之间,易于视觉确认废弃用胶带10在适当的方向缠绕的观点而言,优选为0.4以上,更优选为0.5以上,从兼顾两者的观点而言,优选为0.4以上且1以下,更优选为0.5以上且0.95以下(参照图4和图7)。
就在使中间部15伸长并固接时能够用中间部15按压多个纵褶30,而易于牢固地固定的观点而言,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Y上相邻的纵褶30彼此间的距离L2优选为7.5mm以上,更优选为3.0mm以上,就在使用于使尿布1形成为废弃形态的废弃用胶带10伸长时,废弃用胶带10的中间部15易于进入相邻的纵褶30之间,易于使废弃用胶带10在适当的方向缠绕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5mm以下,更优选为5.0mm以下,就兼顾两者的观点而言,优选为0.5mm以上且15mm以下,更优选为1mm以上且5mm以下(参照图4)。
使中间部15伸长时的该中间部15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1能够以如下方式测量。
〔使中间部15伸长时的该中间部15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1的测量方法〕
首先,使废弃用胶带10呈解除了三折状态的展开状态。然后,使中间部15从中间部15不伸长的笔直伸展的状态(将此时的中间部15的长度S设为S1)伸长至中间部15的长度S成为S1的2倍。中间部15的长度H指从固定部用片13与中间部用片16的接合部处的固接部18侧的端部至中间部用片16与固接部用片19的接合部处的固定部12侧的端部为止的长度(参照图7)。如上所述,在使中间部15伸长的状态下将中间部15固定于尿布的腰部分的纵褶间,用尺测量此时的中间部15的宽度。将以此种方式测量出的中间部15的宽度的长度作为使中间部15伸长时的该中间部15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1。
此外,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Y上相邻的纵褶30彼此间的距离L2能够以如下方式测量。
〔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Y上相邻的纵褶30彼此之间的距离L2的测量方法〕
将从收缩状态下的腰部伸缩区域G1的宽度方向Y的中线起的左右30mm的范围作为测量对象部位。将从截面方向观察测量对象部位时从凸部至邻接的凸部为止的长度作为纵褶的1个周期,对测量对象部位中的周期数进行计数。然后计算出60mm除以周期数所得的值作为L2。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优选废弃用胶带10的捏持部21的裆部C侧的端部配置在腰部伸缩区域G1的纵褶上,换句话说,废弃用胶带10的捏持部21配置于腰部伸缩区域G1的纵褶30上。由此,例如即使在周围较昏暗的情况下,在想要抓住废弃用胶带10的捏持部21时,也能够通过用手指等沿纵褶30触摸腰部伸缩区域G1而找到捏持部2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至少腹侧部A和背侧部B的外装体5中,外层片55和内层片56在局部接合的接合部38接合。接合部38在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这两个方向间隔性地配置。在接合部38,外层片55和内层片56通过热封合而接合。弹性部件53以不通过接合部38的方式配置。多个弹性部件53分别仅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具体而言仅在侧封部7或位于其附近的部分与两个片55、56接合,在除此之外的部分没有与两个片55、56接合。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外装体5中,外层片55和内层片56分别在尿布1的自然状态或穿戴状态下,形成跨多个弹性部件53而在长度方向X上连续地延伸的多条纵褶30。纵褶30与纵褶30之间成为腰部伸缩区域G1中的槽部37。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如上文所述,在腰部伸缩区域G1,外层片55与内层片56之间在通过热封合而局部接合的接合部38处接合。弹性部件53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外层片55和内层片56接合,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不与外层55片和内层片56接合,由此,在将废弃用胶带21与外层片55接合时,在接合有该废弃用胶带21的部分,外层片55易于维持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Y上伸长的状态,即使弹性部件53收缩,也不易在该外层片55形成凹凸。因此,在收缩状态的腰部伸缩区域G1,接合有废弃用胶带21的部分比除其以外的部分的起伏小。换句话说,接合有废弃用胶带21的部分的厚度比该部分的周围的厚度小,因此,易于利用厚度差来识别废弃用胶带10的位置。此外,即使弹性部件53收缩,接合有废弃用胶带21的部分也不易收缩。因此,不易发生废弃用胶带21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Y上弯折、捏持部21过度浮起等废弃用胶带10的变形,能够防止在废弃用胶带21产生在穿戴尿布1时挂住穿戴者的衣服的部分或推起衣服那样的突出的部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如上所述,在腰部伸缩区域G1,在长度方向X延伸的纵褶30和位于该纵褶30之间的槽部37沿宽度方向Y交替在形成。由此,能够通过用手指等触摸尿布1的非肌肤相对面来识别纵褶30的延伸方向,从而判断尿布1的长度方向X。因而,例如即使在周围昏暗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用手指等触摸尿布1的非肌肤相对面来判断尿布1的长度方向X,因此,在使尿布1形成废弃形态时,易于使废弃用胶带10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X伸长。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在俯视该尿布1时与非伸缩区域R重叠的位置配置有吸收性主体4。在起伏相对较少的非伸缩区域R配置有吸收性主体4,因此,吸收体易于不伸缩地吸收排泄物。进一步,在从尿布1的穿戴者脱下该尿布1时,能够防止吸收了排泄物的吸收性主体4意外收缩而造成排泄物漏出,此外,在废弃使用完毕的尿布1时易于将固接部固接于尿布的非肌肤相对面。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在该尿布1的宽度方向Y上的非伸缩区域R的两侧形成有具有纵褶30的下部伸缩区域G2。因而,能够通过用手指等触摸尿布1的背侧部B来确认有无纵褶30从而识别非伸缩区域R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例如周围较昏暗的情况下,也易于判断配置废弃用胶带10的位置,易于捉持废弃用胶带10的捏持部21。
下部伸缩区域G2的伸缩应力优选与腰部伸缩区域G1的伸缩应力不同。由此,在下部伸缩区域G2和腰部伸缩区域G1,尿布1的外形不同,因此,易于识别废弃用胶带10的配置位置。
此外,下部伸缩区域G2中的至少配置有废弃用胶带10的部位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侧的伸缩应力优选为比腰部伸缩区域G1的伸缩应力高。由此,不仅易于识别废弃用胶带10的配置位置,还易于使吸收性主体4的宽度方向Y的端部卷成团,即使在吸收性主体4吸收了排泄物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排泄物不易从吸收性主体4溢出。
下部伸缩区域G2的伸缩应力相比于腰部伸缩区域G1的伸缩应力优选为105以上,更优选为110%以上,此外,优选为300%以下,更优选为250%以下,此外,优选为105%以上且300%以下,更优选为110%以上且250%以下。
下部伸缩区域G2和腰部伸缩区域G1的伸缩应力通过以下方法测量。
〔伸缩应力的测量方法〕
将尿布展开而扩展为平面状,沿与尿布宽度方向平行的直线将测量对象部位切出成俯视时呈宽度方向Y较长的长方形形状的测量样本。在进行该切出时,不仅切断外装体,也切断包括吸收性主体等在内的尿布整体。将切取的各区域(测量样本)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紧靠侧封部的内侧)夹在(株)ORIENTEC公司制造的TENSILON万能试验机(RTC-1210A)的卡盘上,以300mm/min的速度使测量样本在长度方向伸长,将在将外装体的内长(外装体没有因弹性部件而收缩的状态下的侧封部间的长度)作为100(例如350mm)时的、使其伸长至相当于80(例如280mm)的长度后,使其收缩至相当于71(例如250mm)的长度时的拉伸载荷(cN)作为各区域的应力。各区域的应力通过换算为腰部伸缩区域G1和下部伸缩区域G2各自的长度方向上的单位长度的值而作为平均应力计算得出。在下部伸缩区域G2,仅将配置有废弃用胶带10的部位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侧的配置有弹性部件而伸缩的部位作为测量对象部位。
规定将外装体的内长作为100时的相当于71的长度时的返回力的理由是因为主要穿戴短裤尿布的幼儿的腹周的长度与尿布内长的比为71%左右。另外,考虑到在幼儿的姿态变化时的腹周的周长的变化,腹周的长度是以站立位以及坐位测量得到的腹周的平均值。
使下部伸缩区域G2的伸缩应力比腰部伸缩区域G1的伸缩应力高的方法无特别限制,能够使用各种公知的方法。例如,使配置于下部伸缩区域G2的弹性部件54的纤度大于配置于腰部伸缩区域G1的弹性部件53的纤度即可。
优选使配置于下部伸缩区域G2的弹性部件54的纤度与配置于腰部伸缩区域G1的弹性部件53的纤度不同。由此,在腰部伸缩区域G1和下部伸缩区域G2触感不同,因此,易于识别废弃用胶带10的配置位置。
配置于下部伸缩区域G2的弹性部件54的纤度相对于配置于腰部伸缩区域G1的弹性部件53的纤度优选为120%以上,更优选为150%以上,此外,优选为300%以下,更优选为280%以下,此外,优选为120%以上且300%以下,更优选为150%以上且280%以下。
配置于下部伸缩区域G2的弹性部件54的纤度优选为390dtex以上,更优选为470dtex以上,此外,优选为940dtex以下,更优选为780dtex以下,此外,优选为390dtex以上且940dtex以下,更优选为470dtex以上且780dtex以下。
配置于腰部伸缩区域G1的弹性部件53的纤度优选为180dtex以上,更优选为200dtex以上,此外,优选为620dtex以下,更优选为470dtex以下,此外,优选为80dtex以上且620dtex以下,更优选为200dtex以上且470dtex以下。
此外,优选下部伸缩区域G2的弹性部件54的伸长率与腰部伸缩区域G1的弹性部件53的伸长率不同。由此,在腰部伸缩区域G1和下部伸缩区域G2的收缩方式不同,因此,易于识别废弃用胶带10的配置位置。
下部伸缩区域G2的弹性部件54的伸长率相比于腰部伸缩区域G1的弹性部件53的伸长率优选为1.05倍以上,更优选为1.1倍以上,此外,优选为2倍以下,更优选为1.8倍%以下,此外,优选为1.05倍以上且2倍以下,更优选为1.1倍以上且1.8倍以下。
下部伸缩区域G2和腰部伸缩区域G1的弹性部件53、54的伸长率通过以下方法测量。
〔伸长率的测量方法〕
撕开侧封部7将尿布1展开,使各部分的弹性部件伸长而使尿布1呈伸长至设计尺寸的状态并固定(参照图2)。接着,分别在该尿布1的腰部伸缩区域G1和下部伸缩区域G2,在同一弹性部件上的隔开规定间隔h的位置标注2个(点α,点β)记号。这2个记号以对弹性部件标注记号的方式来标注印记。接下来,以包含这2个记号的方式从腰部伸缩区域G1和下部伸缩区域G2各自切取尿布1的宽度方向Y为长度方向的横长长方形状的测量样本。然后,使用乙醇等从该测量样本的外层和内层片55、56取下弹性部件。将弹性部件以直线状扩展为不体现收缩力的程度,测量上述点α与点β的间隔(H)。此时,用粘接胶带等将取出的弹性部件粘贴在台上即可。伸长率通过下式(1)求出。
伸长率(%)=(h/H-1)×100……(1)
所述所定间隔h例如为4cm。在无法从腰部伸缩区域G1或下部伸缩区域G2切取出长度方向的长度为4cm的测量样本的情况下,所述所定间隔h采用接近4cm的最大长度。
就废弃用胶带10易于弯折,更易于在背侧折回层叠部10b与捏持部21之间产生间隙的观点而言,背侧折回层叠部10b优选至少一部分位于腰部伸缩区域G1上,更优选背侧折回层叠部10b整体位于腰部伸缩区域G1上。
就易于捉持废弃用胶带10的捏持部21,更易于在背侧折回层叠部10b与捏持部21之间产生间隙的观点而言,捏持部21优选至少一部分位于腰部伸缩区域G1上,更优选该捏持部21整体位于腰部伸缩区域G1。
腹侧折回层叠部10a优选至少一部分位于非伸缩区域R上,更优选其整体位于非伸缩区域R上。
此外,废弃用胶带10的背侧折回层叠部10b优选比捏持部21的刚性高。由此,能够在触摸到废弃用胶带10时易于识别捏持部21,能够易于捉持废弃用胶带10的捏持部21。
此外,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厚度T1优选比固定部12的裆部C侧的端部12e的厚度T2厚。由此,在触摸到废弃用胶带10时,易于通过其厚度差来判断废弃用胶带10的朝向。
此外,捏持部21优选比固定部12的裆部C侧的端部12e的刚性高。由此,能够通过触摸对比呈三折状态的废弃用胶带10的长度方向X的两端部,来判断哪个端部是捏持部21。
作为分别构成中间部15和固接部18的片16、19,例如能够使用能够伸长的膜。作为这样的膜,例如能够列举单层膜和共挤出膜那样的多层膜。此外,作为构成能够伸长的膜的材料,例如优选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等聚烯烃。此外,还优选选自聚氯乙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和聚乙烯醇的至少1种材料。进一步,使用具有至少50%、更优选为具有至少70%的永久变形的材料也是有利的。
作为构成固定部12的片13,可以使用与上述片的构成材料相同的材料,也可以使用不能伸长即不能塑性变形的任意的材料。例如,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树脂性片(塑料片、膜等)、无纺布、织布等一直以来所使用的公知的材料。另外,即使固定部用片13的构成材料能够伸长,在固定于尿布1的外表面的部分也成为不体现其伸长性的状态。
作为将中间部15与固定部12以可剥离的方式接合的中间部用粘合部17、将固接部18与中间部15以可剥离的方式接合的固接部用粘合部20,例如一般使用橡胶类粘合剂和丙烯酸类粘合剂,优选使用橡胶类粘合剂。作为橡胶类粘合剂,例如能够列举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等合成橡胶、或者这些合成橡胶与树脂的混合物等。此外,也可以使用热封合、热熔类粘合剂、熔喷状或纤维状的粘合剂、或者由粘接剂等构成的粘合剂。
中间部用粘合部17和固接部用粘合部20可以分别形成于中间部用片16的第2面16b的整面。此外,这些粘合部17、20也可以分别间隔性地形成。此时,能够通过间隔性地涂敷上述粘合剂而间隔性地形成这些粘合部17、20。
设置于尿布1的外表面的废弃用胶带10能够通过在中间部用片16的一个端部局部层叠固定部用片13,在中间部用片16的另一个端部局部层叠固接部用片19,并使用粘接剂等公知的方法将其层叠部分接合而一体化来制造。在所述层叠部分,也可以如所述实施方式那样,形成将片的一部分折回的折回部。
如图2所示,尿布1在沿长度方向X的吸收性主体4的两侧部分别包括沿该长度方向X延伸的防漏翻边6、6。防漏翻边6、6含有拨水性的翻边形成用片61和1根或多根翻边弹性部件62,其中,所述翻边形成用片61遍及吸收性主体4的长度方向X全长地连续设置,所述翻边弹性部件62在翻边形成用片61的宽度方向Y的内侧以在长度方向X上伸长的状态被固定。防漏翻边6、6经由在长度方向X延伸的翻边固定部(未图示)固定于正面片。防漏翻边6、6具有翻边弹性部件62,从而向肌肤相对面侧起立。
作为外装体5、包含于吸收性主体4的正面片2、防漏片3和吸收体40、以及防漏翻边6、6等的构成部件所使用的材料,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与该技术领域中一直以来所使用的材料同样的材料。吸收性芯例如能够由以木浆为代表的纤维素类纤维等亲水性纤维的积纤体、该亲水性纤维和吸水性聚合物的混合积纤体、吸水性聚合物的堆积体、在2片吸收性片间保持有吸水性聚合物的层叠结构体等构成。作为包芯片,例如能够使用由亲水性纤维构成的薄片纸、具有透液性的无纺布等。作为防漏片3,能够使用透湿性的树脂膜、非透湿性的树脂膜、液体难透过性的层叠无纺布等。
以上,基于本实用新型所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废弃用胶带10设置于尿布1的宽度方向Y上的大致中央部,但是,设置废弃用胶带10的部位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尿布1的左右任一者的侧部区域。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捏持部21是与固接部用片19分体的片,但捏持部21也可以是固接部用片19的一部分。例如,也可以不在固接部用片19的前端部中的第2面19b设置固接部用粘合部20,而将没有设置固接部用粘合部20的该前端部作为捏持部21。此外,也可以将固接部用片19的前端部向中间部15侧折回,将第2面19b彼此粘接,从而形成捏持部21。此外,也可以将捏持部21着色。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短裤型穿戴物品除幼儿或成人用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之外,也可以是短裤型的生理用卫生巾等。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废弃用胶带10的中间部15在解除了三折状态的展开状态下能够在废弃用胶带10的长度方向X1伸长,但废弃用胶带10的中间部15也可以不能伸长。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废弃用胶带10具有腹侧折回层叠部10a,但是废弃用胶带10也可以不具有腹侧折回层叠部10a。(参照图10(a)和图10(b))。
在图10(a)所示的废弃用胶带10中,固接部用片19的长度方向X1上的一端向中间部15侧折回而形成折回部19’。折回部19’与中间部15中的中间部用片16的一端在第1面16a侧接合。由此,中间部15与固接部18直接地连续设置,形成腹侧折回层叠部10c。在图10(a)所示的形态中,腹侧折回层叠部10c是中间部用片16、固接部用片19的折回部19’和固接部用片19中的与折回部19’相对的部分以及与它们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固定部用片13层叠而成的部分。
在图10(b)所示的废弃用胶带10中,中间部用片16和固接部用片19为连续的一个片,该一个片被折回而形成腹侧折回部。在该方式中,废弃用胶带10中的与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裆部C侧的端部和捏持部21的裆部C侧的端部相比靠裆部C侧的区域的刚性和厚度均匀。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废弃用胶带也可以采用图11所示的方式。在图11所示的三折状态的废弃用胶带10中,固接部18具有从中间部15延伸出的部分E1。此外,中间部15具有从固定部12延伸出的部分E2。中间部15的延伸部分E2的一部分与尿布1的非肌肤相对面、更具体而言与外层片55的非肌肤相对面接触。中间部15的延伸部分E2的一部分既可以固定于尿布1的非肌肤相对面,也可以不固定。此外,固定部12具有从固接部18的延伸部分E1延伸出的部分E3。此外,捏持部21的前端与背侧折回层叠部10b的裆部C侧的端部10be相比位于靠裆部C侧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如下内容。
<1>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透液性的正面片、防漏片和位于所述正面片与所述防漏片之间的吸收体,且具有与穿戴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长度方向和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该吸收性物品还具有在穿戴时配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部、配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背侧部和位于所述腹侧部与所述背侧部之间的裆部,该吸收性物品中,
在所述背侧部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收缩的腰部伸缩区域;和位于比该腰部伸缩区域靠所述裆部侧的位置且不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的非伸缩区域,
所述腰部伸缩区域具有与所述非伸缩区域相比起伏较大的凹凸,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设置有废弃用胶带,
所述废弃用胶带中,沿该废弃用胶带的长度方向依次配置有固定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的固定部、中间部和固接部,并且形成为以固定部、中间部、固接部的顺序层叠的三折状态,
成为三折状态的所述废弃用胶带中,所述固接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以可剥离的方式接合,并且所述中间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也以可剥离的方式接合,
成为三折状态的所述废弃用胶带以跨所述腰部伸缩区域与所述非伸缩区域的边界的方式沿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所述长度方向配置,
成为三折状态的所述废弃用胶带在所述背侧部侧具有背侧折回层叠部,该背侧折回层叠部通过构成所述固定部的片部件向所述中间部侧折回而形成的背侧折回部与构成所述中间部的片部件接合而形成,在所述裆部侧具有构成所述中间部的片部件或构成所述固接部的片部件折回而形成的腹侧折回部,
在所述固接部的前端部设置有捏持部,
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的所述背侧部侧的端部位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上,所述腹侧折回部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位于所述非伸缩区域上,所述捏持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上。
<2>
如上述<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腰部伸缩区域和所述非伸缩区域的所述边界位于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中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的位置与所述固定部的裆部侧端部之间。
<3>
如上述<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成为三折状态的所述废弃用胶带中,所述腰部伸缩区域和所述非伸缩区域的所述边界与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中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的距离相对于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中的所述背侧部侧的端部与所述腹侧折回部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的比率为0.1%以上且50%以下,优选为12%以上且30%以下。
<4>
如上述<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腰部伸缩区域和所述非伸缩区域的所述边界与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中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的位置一致。
<5>
如上述<2>~<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腰部伸缩区域和所述非伸缩区域的所述边界与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中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的距离为0.1mm以上且25mm以下,优选为1mm以上且15mm以下。
<6>
如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成为三折状态的所述废弃用胶带具有腹侧折回层叠部,所述腹侧折回层叠部通过构成所述中间部的片部件向所述固接部侧折回并与构成所述固接部的片部件接合而形成。
<7>
如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中间部在解除了三折状态的展开状态下能够在所述废弃用胶带的长度方向上伸长或伸缩。
<8>
如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腰部伸缩区域,作为所述凹凸,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纵褶与位于该纵褶间的槽部沿所述宽度方向交替地形成。
<9>
如上述<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中间部已伸长时的该中间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为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纵褶彼此之间的距离以上。
<10>
如上述<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中间部已伸长时的该中间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对于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纵褶彼此之间的距离的比率为0.4以上且1以下,优选为0.5以上且0.95以下。
<11>
如上述<9>或<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纵褶彼此之间的距离为0.5mm以上且15mm以下,优选为1mm以上且5mm以下。
<12>
如上述<8>~<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废弃用胶带的所述捏持部中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配置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所述纵褶上。
<13>
如上述<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配置于比所述吸收体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外装体,
所述外装体具有外层片、配置于比该外层片靠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内层片和配置于所述外层片与所述内层片之间的多根弹性部件,
所述外装体具有所述腰部伸缩区域,
在所述腰部伸缩区域,所述外层片与所述内层片之间在通过热封合而局部接合的接合部被接合,
所述弹性部件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所述外层片以及所述内层片接合,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与所述外层片以及所述内层片不接合。
<14>
如上述<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收性主体和配置于比所述吸收性主体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外装体,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所述正面片、所述防漏片和所述吸收体,
在俯视所述吸收性物品时与所述非伸缩区域重叠的位置配置所述吸收性主体。
<15>
如上述<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非伸缩区域的两侧形成有下部伸缩区域,所述下部伸缩区域中沿所述宽度方向配置有多根弹性部件,
所述下部伸缩区域中,在收缩状态下遍及所述宽度方向形成有多个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纵褶。
<16>
如上述<1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下部伸缩区域的伸缩应力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伸缩应力不同。
<17>
如上述<1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下部伸缩区域的伸缩应力比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伸缩应力大。
<18>
如上述<1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下部伸缩区域的伸缩应力相对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伸缩应力为105%以上且300%以下,优选为110%以上且250%以下。
<19>
如上述<15>~<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配置于所述下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纤度与配置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纤度不同。
<20>
如上述<1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配置于所述下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纤度相对于配置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纤度的比率为120%以上且300%以下,优选为150%以上且280%以下。
<21>
如上述<19>或<2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配置于所述下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纤度为390dtex以上且940dtex以下,优选为470dtex以上且780dtex以下。
<22>
如上述<19>~<2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配置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纤度为180dtex以上且620dtex以下,优选为200dtex以上且470dtex以下。
<23>
如上述<15>~<2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下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伸长率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伸长率不同。
<24>
如上述<2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下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伸长率相对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伸长率的比率为1.05倍以上且2倍以下,优选为1.1倍以上且1.8倍以下。
<25>
如上述<1>~<2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废弃用胶带的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
<26>
如上述<1>~<2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整体位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
<27>
如上述<1>~<2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捏持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
<28>
如上述<1>~<2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捏持部整体位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
<29>
如上述<1>~<2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的刚性比所述捏持部的刚性高。
<30>
如上述<1>~<2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的厚度比所述固定部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的厚度大。
<31>
如上述<1>~<3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捏持部的刚性比所述固定部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的刚性高。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易于捉持废弃用胶带的捏持部。

Claims (31)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透液性的正面片、防漏片和位于所述正面片与所述防漏片之间的吸收体,且具有与穿戴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长度方向和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该吸收性物品还具有在穿戴时配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部、配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背侧部和位于所述腹侧部与所述背侧部之间的裆部,该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背侧部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收缩的腰部伸缩区域;和位于比该腰部伸缩区域靠所述裆部侧的位置且不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的非伸缩区域,
所述腰部伸缩区域具有与所述非伸缩区域相比起伏较大的凹凸,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设置有废弃用胶带,
所述废弃用胶带中,沿该废弃用胶带的长度方向依次配置有固定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的固定部、中间部和固接部,并且形成为以固定部、中间部、固接部的顺序层叠的三折状态,
成为三折状态的所述废弃用胶带中,所述固接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以可剥离的方式接合,并且所述中间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也以可剥离的方式接合,
成为三折状态的所述废弃用胶带以跨所述腰部伸缩区域与所述非伸缩区域的边界的方式沿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所述长度方向配置,
成为三折状态的所述废弃用胶带在所述背侧部侧具有背侧折回层叠部,该背侧折回层叠部通过构成所述固定部的片部件向所述中间部侧折回而形成的背侧折回部与构成所述中间部的片部件接合而形成,在所述裆部侧具有构成所述中间部的片部件或构成所述固接部的片部件折回而形成的腹侧折回部,
在所述固接部的前端部设置有捏持部,
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的所述背侧部侧的端部位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上,所述腹侧折回部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位于所述非伸缩区域上,所述捏持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腰部伸缩区域和所述非伸缩区域的所述边界位于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中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的位置与所述固定部的裆部侧端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成为三折状态的所述废弃用胶带中,所述腰部伸缩区域和所述非伸缩区域的所述边界与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中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的距离相对于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中的所述背侧部侧的端部与所述腹侧折回部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的比率为0.1%以上且50%以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腰部伸缩区域和所述非伸缩区域的所述边界与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中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的位置一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腰部伸缩区域和所述非伸缩区域的所述边界与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中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的距离为0.1mm以上且25mm以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成为三折状态的所述废弃用胶带具有腹侧折回层叠部,所述腹侧折回层叠部通过构成所述中间部的片部件向所述固接部侧折回并与构成所述固接部的片部件接合而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在解除了三折状态的展开状态下能够在所述废弃用胶带的长度方向上伸长或伸缩。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腰部伸缩区域,作为所述凹凸,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纵褶与位于该纵褶间的槽部沿所述宽度方向交替地形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已伸长时的该中间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为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纵褶彼此之间的距离以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已伸长时的该中间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对于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纵褶彼此之间的距离的比率为0.4以上且1以下。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纵褶彼此之间的距离为0.5mm以上且15mm以下。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弃用胶带的所述捏持部中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配置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所述纵褶上。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配置于比所述吸收体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外装体,
所述外装体具有外层片、配置于比该外层片靠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内层片和配置于所述外层片与所述内层片之间的多根弹性部件,
所述外装体具有所述腰部伸缩区域,
在所述腰部伸缩区域,所述外层片与所述内层片之间在通过热封合而局部接合的接合部被接合,
所述弹性部件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所述外层片以及所述内层片接合,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与所述外层片以及所述内层片不接合。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收性主体和配置于比所述吸收性主体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外装体,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所述正面片、所述防漏片和所述吸收体,
在俯视所述吸收性物品时与所述非伸缩区域重叠的位置配置所述吸收性主体。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非伸缩区域的两侧形成有下部伸缩区域,所述下部伸缩区域中沿所述宽度方向配置有多根弹性部件,
所述下部伸缩区域中,在收缩状态下遍及所述宽度方向形成有多个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纵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伸缩区域的伸缩应力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伸缩应力不同。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伸缩区域的伸缩应力比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伸缩应力大。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伸缩区域的伸缩应力相对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伸缩应力为105%以上且300%以下。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所述下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纤度与配置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纤度不同。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所述下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纤度相对于配置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纤度的比率为120%以上且300%以下。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所述下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纤度为390dtex以上且940dtex以下。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纤度为180dtex以上且620dtex以下。
23.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伸长率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伸长率不同。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伸长率相对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的弹性部件的伸长率的比率为1.05倍以上且2倍以下。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弃用胶带的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整体位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捏持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捏持部整体位于所述腰部伸缩区域。
2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的刚性比所述捏持部的刚性高。
3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侧折回层叠部的厚度比所述固定部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的厚度大。
3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捏持部的刚性比所述固定部的所述裆部侧的端部的刚性高。
CN202022379817.8U 2019-10-23 2020-10-23 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21407387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3085 2019-10-23
JP2019193085 2019-10-23
JP2020002817U JP3229304U (ja) 2020-07-08 2020-07-08 吸収性物品
JP2020-002817 2020-07-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73876U true CN214073876U (zh) 2021-08-31

Family

ID=77456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79817.8U Active CN214073876U (zh) 2019-10-23 2020-10-23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738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80916B1 (ko) 신체 일치형 흡수 가먼트 및 그의 사용 및 제조 방법
JP2002119537A (ja) パンツ型の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CN112153954A (zh) 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WO2007148622A1 (ja) 使い捨ての排泄物処理用品
JP6265332B2 (ja)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JP3228325U (ja) 吸収性物品
JP3926585B2 (ja)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JP2002238950A (ja) 後処理可能なパンツ型おむつ
JP6924295B2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JP6741848B2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JP3229304U (ja) 吸収性物品
JP7106211B2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JP6255203B2 (ja) 吸収性物品
CN214073876U (zh) 吸收性物品
JP4027021B2 (ja) 後処理可能なパンツ型おむつ
JP2008161206A (ja) 使い捨ての着用物品
EP3991707B1 (en) Absorbent article
JP5356092B2 (ja)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CN213941180U (zh) 吸收性物品
JP2014018277A (ja) パッド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JP5632184B2 (ja) パンツタイプおむつ
JP4996900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13939262B (zh) 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JP6724063B2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JP2003153940A (ja) パンツ型使いすておむ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