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11330B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11330B
CN111511330B CN201880083276.7A CN201880083276A CN111511330B CN 111511330 B CN111511330 B CN 111511330B CN 201880083276 A CN201880083276 A CN 201880083276A CN 111511330 B CN111511330 B CN 1115113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absorbent article
belt member
extension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32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11330A (zh
Inventor
石川青
黑田贤一郎
野田祐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524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11558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524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5711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511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113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113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113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4Backsheet, i.e. the im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urthest from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51Packaging before or after u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6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具备可伸长的后处理用的带且能够更清洁地废弃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10)具有:前后方向(L);宽度方向(W),其与前后方向(L)正交;背面片(22),其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一侧;以及后处理用的带构件(60),其能够沿延伸方向伸长。带构件(60)具有:固定部(62),其固定于背面片(22);以及非固定部(64),其未固定于背面片(22)。背面片(22)的同固定部(62)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相同的宽度范围的抗拉强度比使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的长度伸长至1.5倍所需的拉伸力高。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后处理用的带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备后处理用的固着带的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那样的吸收性物品。该固着带具备固接于背面片(底片)的基部和与该基部连续设置的能够伸长的伸长部。固着带具有沿固着带的长度方向将固着带大致3等分的两个弯折部。固着带利用该弯折部以3折的方式折叠。伸长部利用较弱的粘合面以相对于基部剥离自如的方式与基部粘合。伸长部的粘接部分利用较强的粘合面,能够在废弃时粘接于吸收性物品的背面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愿平7-2983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固着带的情况下,固着带的原材料本身能够伸长。在这样的能够伸长的固着带的情况下,有可能对固定有固着带的背面片施加过度的负载而产生背面片的破损,或者有可能固着带过于伸长而使带构件意外地断裂。若像这样发生背面片的破损、固着带的破损,则无法使用带构件将吸收性物品以卷起来的状态固定,有时无法清洁地废弃。
因而,期望一种具备可伸长的后处理用的带并能够更清洁地废弃的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背面片,其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一侧;以及后处理用的带构件,其能够沿延伸方向伸长,所述带构件具有: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背面片;以及非固定部,其未固定于所述背面片,所述背面片的同所述固定部的与所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相同的宽度范围的抗拉强度比使所述带构件的所述非固定部的长度伸长至1.5倍所需的拉伸力高。
另一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主体部,其具有表面片、背面片以及吸收芯;以及后处理用的带构件,所述带构件具有: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主体部;以及伸长部,其未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并且能够沿伸长方向伸长,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带构件中的至少一者设有用于指示所述带构件能够不断裂地伸长的推荐伸长限度的标记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从肌肤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2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沿前后方向卷起的状态的立体图。是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沿前后方向卷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表示实施方式2的吸收性物品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平面的局部。
图8表示变形例1的吸收性物品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平面的局部。
图9表示变形例2的吸收性物品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平面的局部。
图10表示变形例3的吸收性物品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平面的局部。
图11表示变形例4的吸收性物品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平面的局部。
图12表示变形例5的吸收性物品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平面的局部。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概要
根据本说明书和所附附图的记载,至少能够明确以下的事项。
一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背面片,其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一侧;以及后处理用的带构件,其能够沿延伸方向伸长,所述带构件具有: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背面片;以及非固定部,其未固定于所述背面片,所述背面片的同所述固定部的与所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相同的宽度范围的抗拉强度比使所述带构件的所述非固定部的长度伸长至1.5倍所需的拉伸力高。
根据本技术方案,背面片的同固定部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相同的宽度范围的抗拉强度比使带构件的非固定部的长度伸长至1.5倍所需的拉伸力高。因此,即使牵拉带构件以使带构件的非固定部的长度伸长至1.5倍,背面片破损的可能性也变低,能够抑制体液从吸收了体液的吸收体漏出的情况。因而,能够清洁地废弃吸收性物品。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背面片的同所述固定部的与所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相同的宽度范围的抗拉强度比通过牵拉所述带构件的所述非固定部而使其断裂所需的拉伸力高。
即使强有力地牵拉带构件,带构件也会在背面片断裂之前断裂。因此,能够更加抑制体液从吸收了体液的吸收体漏出。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带构件的所述非固定部的表面不具有粘合材料。在使带构件的非固定部沿延伸方向伸长的情况下,带构件的非固定部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缩窄。在此,在非固定部具有粘合材料的情况下,由于粘合材料与带构件的伸缩性的差,带构件的非固定部容易在宽度方向上翘曲。若带构件的非固定部翘曲,则带构件自身有时会粘贴到带构件的粘合材料上。根据本技术方案,带构件的非固定部的表面不具有粘合材料,因此能够防止带构件自身粘贴于带构件的粘合材料。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在使所述带构件的所述非固定部的长度伸长至1.5倍时,所述带构件的所述非固定部的宽度为5mm以上。
即使因带构件的非固定部的伸长而使带构件的非固定部缩窄,由于能够确保带构件的非固定部的宽度,因此也易于利用带构件将吸收性物品以卷起来的状态进行固定。
所述固定部的与所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带构件的与所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短。
由此,在牵拉带构件的非固定部时,在比带构件的宽度整体短的固定部的宽度的范围,沿伸长方向施加有较强的力。因而,能够减小使带构件的非固定部伸长所需的拉伸力。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固定部的与所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为所述带构件的与所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的一半以上。
通过增大固定部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能够抑制带构件的非固定部沿宽度方向翻卷的情况。由此,易于维持带构件的非固定部平面地扩展的状态,易于利用带构件将吸收性物品以卷起来的状态固定。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吸收性物品在比所述背面片靠肌肤面侧的位置具有吸收体,所述带构件的所述非固定部在厚度方向上设于自所述吸收体分开的位置。
吸收体吸收穿着者的体液这样的液体,因而在厚度方向上与吸收体重叠的背面片歪扭,在背面片产生褶皱。若假设带构件存在于产生这样的褶皱的部位,则由于褶皱的产生而在带构件与背面片之间局部地产生空间。由此,带构件无法与背面片紧贴,带构件在吸收性物品的穿着过程中易于相对于背面片摩擦运动。其结果,带构件沿宽度方向卷起或者弯折,难以使用带构件。在本技术方案中,带构件的非固定部在厚度方向上设于自吸收体分开的位置,即,设于即使吸收体吸收了液体也难以在背面片产生褶皱的位置。因而,能够抑制带构件在穿着过程中沿宽度方向卷起或者弯折。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该吸收性物品具有设于所述背面片的非肌肤面侧的粘合部。
利用设于背面片的非肌肤面侧的粘合部,能够将吸收性物品固定于穿着者的衣物上。另外,在废弃吸收性物品时,通过将带构件粘合于被设于背面片的非肌肤面侧的粘合部,能够将吸收性物品维持为卷起来的状态。像这样,能够将粘合部兼用于衣物固定用和后处理用的带构件的固着用。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粘合部设于使所述带构件向与所述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长而得到的假想线上。
由此,在卷起了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若使带构件沿延伸方向笔直地伸长,则带构件的非固定部位于粘合部的位置。因而,使用者不用朝向粘合部的位置倾斜地牵拉带构件就能够容易地将吸收性物品维持为卷起来的状态。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设于所述假想线上的所述粘合部的与所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带构件的与所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大。
由此,在以卷起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使带构件沿延伸方向伸长时,即使带构件不是笔直而是稍微弯曲地被拉出,带构件的非固定部也位于粘合部的位置。因而,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将带构件粘贴于粘合部。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带构件的与所述粘合部抵接的面是平滑的。
带构件的与粘合部抵接的面是平滑的,因此能够增大带构件相对于粘合部的接触面积。由此,在以将吸收性物品卷起来的状态使带构件粘合于粘合部时,能够抑制带构件从粘合部脱落。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将所述带构件的所述非固定部在厚度方向上以30g/cm2的力固定于所述粘合部时的所述带构件的接合强度为0.5N以上。
抑制带构件自粘合部剥离,易于将吸收性物品维持在卷起来的状态。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粘合部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展开状态下设于比不伴随所述非固定部的延伸的所述非固定部的可动范围内靠外侧的位置。
在吸收性物品的穿着过程中,能够防止带构件附着于粘合部。
另一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主体部,其具有表面片、背面片以及吸收芯;以及后处理用的带构件,所述带构件具有: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主体部;以及伸长部,其未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并且能够沿伸长方向伸长,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带构件中的至少一者设有用于指示所述带构件能够不断裂地伸长的推荐伸长限度的标记部。
使用者能够根据标记部掌握带构件能够不断裂地伸长的推荐伸长限度。由此,能够抑制使用者过度拉伸带构件而使其意外地断裂。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标记部表示所述带构件以所述推荐伸长限度伸长了的最大伸长状态下的所述伸长部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长度与未进行所述伸长的自然状态下的所述伸长部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长度之差,即可伸长长度。
使用者能够根据标记部掌握能够不断裂地拉伸带构件的长度。能够抑制使用者过度拉伸带构件而使其意外地断裂。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带构件具有在所述带构件以所述推荐伸长限度伸长了的最大伸长状态下自所述主体部的外缘伸出的伸出部,所述标记部表示所述伸出部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伸出长度。
使用者能够根据标记部掌握最大伸长状态下的伸出部的长度,能够以伸出部为基准以使带构件从吸收性物品伸出的方式牵拉带构件。由此,能够抑制使用者过度拉伸带构件而使其意外地断裂。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标记部表示所述带构件以所述推荐伸长限度伸长了的最大伸长状态下的所述带构件的形态,即伸长形态。
使用者能够根据标记部掌握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构件的形态,能够以伸长形态为基准为了使带构件的形态变化而牵拉带构件。由此,能够抑制使用者过度拉伸带构件而使其意外地断裂。另外,使用者能够掌握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形态并进行操作,因此能够安心地牵拉带构件。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在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设有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固定于穿着物品的粘合部,所述标记部由所述粘合部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长度构成。
使用者能够根据粘合部掌握推荐伸长限度。粘合部配置于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在以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将吸收性物品卷起来的状态下粘合部位于外侧。使用者易于在卷起来的状态下视觉确认粘合部,能够在该卷起来的状态下容易地掌握推荐伸长限度。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在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设有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固定于穿着物品的粘合部,所述粘合部在所述伸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所述标记部由所述粘合部彼此间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间隔构成。
使用者能够根据粘合部掌握推荐伸长限度。粘合部配置于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在以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将吸收性物品卷起来的状态下粘合部位于外侧。使用者易于在卷起来的状态下视觉确认粘合部,能够在该卷起来的状态下容易地掌握伸长限度。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在所述吸收芯形成有多个沿厚度方向压缩至少所述吸收芯而成的压缩部,所述标记部由所述压缩部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长度构成。
使用者能够根据压缩部掌握推荐伸长限度。压缩部将吸收芯压缩,与未形成压缩部的部分相比刚度变高。由此,使用者能够通过触摸主体部而掌握压缩部的长度。使用者能够通过视觉和触觉掌握压缩部的长度,能够容易地掌握带构件的伸长限度。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在所述吸收芯形成有多个沿厚度方向压缩至少所述吸收芯而成的压缩部,所述压缩部在所述伸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所述标记部由所述压缩部彼此间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间隔构成。
使用者能够根据压缩部掌握推荐伸长限度。压缩部将吸收芯压缩,与未形成压缩部的部分相比刚度变高。由此,使用者能够通过触摸主体部而掌握压缩部的间隔。使用者能够通过视觉和触觉掌握压缩部的间隔,能够容易地掌握带构件的推荐伸长限度。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吸收芯具有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周围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低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所述标记部由所述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长度构成。
使用者能够根据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掌握推荐伸长限度。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较低,与周围相比刚度较低。由此,使用者能够通过触摸主体部而掌握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长度。使用者能够通过视觉和触觉掌握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长度,能够容易地掌握带构件的推荐伸长限度。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吸收芯具有多个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周围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低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所述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在所述伸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所述标记部由所述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彼此间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间隔构成。
使用者能够根据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掌握推荐伸长限度。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较低,与周围相比刚度较低。由此,使用者能够通过触摸主体部而掌握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间隔。使用者能够通过视觉和触觉掌握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间隔,能够容易地掌握带构件的推荐伸长限度。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主体部具有能够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的主体印刷部,所述标记部由所述主体印刷部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长度构成。
使用者能够根据主体印刷部掌握推荐伸长限度。主体印刷部构成为能够从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且在以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成为内侧的方式将吸收性物品卷起来的状态下能够视觉确认主体印刷部。使用者易于在卷起来的状态下视觉确认主体印刷部,能够在该卷起来的状态下容易地掌握推荐伸长限度。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主体部具有多个能够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的主体印刷部,所述主体印刷部在所述伸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所述标记部由所述主体印刷部彼此间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间隔构成。
使用者能够根据主体印刷部掌握推荐伸长限度。主体印刷部构成为能够从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且在以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成为内侧的方式将吸收性物品卷起来的状态下能够视觉确认主体印刷部。使用者易于在卷起来的状态下视觉确认主体印刷部,能够在该卷起来的状态下容易地掌握伸长限度。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带构件的所述伸长部具有能够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的带印刷部,所述主体部具有能够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的主体印刷部,所述标记部由所述主体印刷部构成,所述主体印刷部表示所述最大伸长状态下的所述带印刷部的形状。
使用者能够根据主体印刷部和带构件掌握推荐伸长限度。主体印刷部构成为能够从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且在以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成为内侧的方式将吸收性物品卷起来的状态下能够视觉确认主体印刷部。使用者易于在卷起来的状态下视觉确认主体印刷部,能够在该卷起来的状态下容易地掌握推荐伸长限度。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带构件的所述伸长部具有能够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的带印刷部,所述主体部具有能够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的主体印刷部,所述标记部由表示所述最大伸长状态下的所述带印刷部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长度的所述主体印刷部构成。
使用者能够根据主体印刷部和带构件掌握推荐伸长限度。主体印刷部构成为能够从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且在以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成为内侧的方式将吸收性物品卷起来的状态下能够视觉确认主体印刷部。使用者易于在卷起来的状态下视觉确认主体印刷部,能够在该卷起来的状态下容易地掌握推荐伸长限度。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带构件在所述伸长部具有多个能够从所述带构件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的带印刷部,所述主体部具有能够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的主体印刷部,所述标记部由表示所述最大伸长状态下的所述带印刷部彼此间的间隔的所述主体印刷部构成。
使用者能够根据主体印刷部和带构件掌握推荐伸长限度。主体印刷部构成为能够从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且在以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成为内侧的方式将吸收性物品卷起来的状态下能够视觉确认主体印刷部。使用者易于在卷起来的状态下视觉确认主体印刷部,能够在该卷起来的状态下容易地掌握推荐伸长限度。
(2)吸收性物品的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可以是生理用卫生巾、护垫、母乳垫、成人用失禁垫、粪便垫或者吸汗片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特别是,吸收性物品可以是安装于使用者的内衣这样的穿着物品的内侧来使用的物品。
此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者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其中,附图是示意性的,应注意存在各尺寸的比例等与实际的比例等不同的情况。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该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此外,也存在附图相互之间包含相互的尺寸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的情况。
图1是从肌肤面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图2是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此处,“肌肤面侧”相当于在使用过程中与穿着者的肌肤相面对的那一侧。“非肌肤面侧”相当于在使用过程中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侧相反的那一侧。
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前后方向L是从穿着者的前侧(腹侧)向后侧(背侧)延伸的方向或者从穿着者的后侧向前侧延伸的方向。宽度方向W是与前后方向L正交的方向。
吸收性物品10具有主体部20和后处理用的带构件60。主体部20具有与穿着者的肌肤相面对(朝向肌肤)的表面片21、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一侧的背面片22以及配置于表面片21与背面片22之间的吸收体30。吸收体30至少具有吸收芯,也可以具有覆盖吸收芯的芯包层。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体和吸收芯是同义的。表面片21在使用过程中朝向穿着者的肌肤。背面片22在使用过程中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一侧。吸收体30包含用于吸收体液的吸收材料,并沿着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L延伸。
吸收性物品10也可以具有翼40和臀部翼片50。翼40在使用时向穿着物品的裆部的非肌肤面侧折回。臀部翼片50是在比翼40靠后方的位置沿宽度方向W鼓出的部分。臀部翼片50是在宽度方向W上比吸收体30的外缘向外侧鼓出的部分。
吸收性物品10的主体部20具有在使用过程中与穿着者的排泄口(例如阴道口)相对的排泄口相对区域S1。排泄口相对区域S1是配置于穿着者的下裆即穿着者的两腿之间的区域,相当于存在吸收体30的区域。另外,在具有翼40的吸收性物品10中,排泄口相对区域S1处于翼40彼此之间,且相当于存在吸收体30的区域。
如图2所示,吸收性物品10具有设于背面片22的非肌肤面侧的粘合部42、52、70。粘合部42、52、70是设有用于将吸收性物品10固定于穿着物品的粘合剂的区域。粘合部包括主体粘合部70、翼粘合部42以及翼片粘合部52。
利用设于背面片22的非肌肤面侧的粘合部42、52、70,能够将吸收性物品固定于穿着者的短内裤这样的衣物上。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之后卷起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能够使后处理用的带构件60固着于粘合部42、52、70。因而,粘合部42、52、70能够兼用于固定于衣物的用途和固着后处理用的带构件的用途这两个用途。
主体粘合部70设于在吸收性物品的厚度方向上与吸收体30重叠的区域。优选的是,主体粘合部70至少从排泄口相对区域S1向吸收性物品10的后方连续地或者间断地延伸。主体粘合部70可以沿前后方向L延伸并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在其他方式中,主体粘合部70可以沿宽度方向W延伸并在前后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
翼粘合部42设于翼40。翼40在使用过程中向穿着者的穿着物品折回,利用翼粘合部42安装于穿着物品的非肌肤面侧。翼片粘合部52设于臀部翼片50。
吸收性物品10也可以具有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的折痕。吸收性物品10也可以具有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的至少两条折痕。在图1、图2所示的例子中,吸收性物品10具有3条折痕F1~F3。具体而言,具有第1折痕F1、第2折痕F2以及第3折痕F3。这些折痕F1~F3是在包装吸收性物品时用于折叠吸收性物品的线。第1折痕F1是最靠近吸收性物品10的前端缘E1的折痕。第3折痕F3是最靠近吸收性物品10的后端缘E2的折痕。第2折痕F2配置于第1折痕F1与第3折痕F3之间。另外,折痕也可以设有4条以上。折痕是在包装吸收性物品时用于以使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T1处于内侧的方式折叠吸收性物品10的线。
吸收性物品10在背面片22的非肌肤面侧还具有配置于比吸收性物品10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的带构件60。因而,带构件60成为在从肌肤面侧观察时隐藏于吸收性物品10的状态。
带构件60构成为能够以向比吸收性物品10的外缘靠外侧的位置伸出的方式伸长。在此,“伸长”包括由“弹性变形”或者“塑性变形”引起的伸长。在本说明书中,带构件60优选构成为能够塑性变形。作为一例,带构件60可以由伸缩性片构成。在该情况下,穿着者牵拉带构件60,从而带构件60向比吸收性物品10的外缘靠外侧的位置伸出。
带构件60是后处理用的带,能够以在将吸收性物品10卷起来的状态下安装于主体粘合部70的程度伸出即可。另外,带构件60只要是能够安装于主体粘合部70的材料,就可以由任何材料构成。优选的是,带构件60由相比于表面片21而言易于粘合于主体粘合部70的材料构成。
带构件60具有固定于吸收性物品10的主体部特别是吸收性物品10的非肌肤面的固定部62。即,带构件60的固定部62固定于背面片22。另外,带构件60具有未固定于主体部特别是背面片22的非固定部64。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的表面可以不具有粘合材料。
带构件60的至少非固定部64构成为能够沿延伸方向伸长。带构件60的至少非固定部64构成为能够沿延伸方向伸长,因此在利用带构件60将卷起的吸收性物品10固定时,能够易于利用带构件60固定吸收性物品10(参照图4)。
带构件60可以由未折叠的单一的片构成。由此,与折叠为多层的带构件相比较,在穿戴吸收性物品时,能够更加抑制对穿着者造成的不适感(触感的降低)。
在吸收性物品10的穿着过程中,有时后处理用的带构件60附近的片的端部发生翻卷,从而带构件60的局部直接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未设置粘合材料,因此也能够防止带构件60与穿着者的肌肤粘合。
另外,在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未设置粘合材料,因此能够防止在穿着过程中带构件粘贴于带构件自身的粘合材料这样的不良情况。
具体而言,在使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沿延伸方向伸长的情况下,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缩窄。在此,在非固定部64具有粘合材料的情况下,由于粘合材料与带构件60的伸缩性的差,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容易在宽度方向上翘曲。若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翘曲,则带构件自身有时会粘贴到带构件60的粘合材料上。在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的表面不具有粘合材料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带构件60自身粘贴于带构件60的粘合材料。
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具体的结构的一例。表面片可以由单位面积重量30g/m2的热风无纺布(PE/PET)构成。可以在表面片与吸收芯之间设有第二片。作为第二片,可以由与表面片同样的材料构成。在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可以不配置表面片,而配置侧片。作为侧片,可以由单位面积重量13g/m2的SMS无纺布(PP)构成。吸收芯的吸收材料可以由针叶树牛皮浆粕和高吸收聚合物构成。高吸收聚合物的重量相对于吸收材料整体的重量的比例可以是10%。包含排泄口相对区域S1的区域的吸收芯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构成为比周围的吸收芯的单位面积重量高。包含排泄口相对区域S1的区域的吸收芯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为950g/m2,周围的吸收芯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为300g/m2。背面片可以由单位面积重量23.5g/m2的聚乙烯膜(非透气类型)构成。吸收性物品也可以形成有将表面片和吸收芯在厚度方向上压缩而得到的压缩部。主体粘合部可以由橡胶系的热熔型粘接剂构成。主体粘合部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为27g/m2。主体粘合部可以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6条。各主体粘合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5mm,各主体粘合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320mm。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420mm,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200mm。后处理用的带构件可以由单位面积重量35g/m2的聚乙烯膜构成。带构件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45mm,带构件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25mm。带构件可以利用单位面积重量100g/m2的橡胶系的热熔型粘接剂固定于主体部。粘接剂可以在宽度21mm并且长度5mm的范围内涂布。可以对带构件的背面片侧的面实施印刷。印刷可以使用粉色系的氨基甲酸酯系墨。另外,作为可伸长的带构件,可以由单位面积重量10g/m2的聚丙烯层、单位面积重量10g/m2的苯乙烯系橡胶层以及单位面积重量10g/m2的聚丙烯层的层叠来构成。
带构件60的自由端可以在与固定部62相反的一侧朝向伸出方向侧的端部。在该情况下,在使带构件60向比吸收性物品10的外缘靠外侧的位置伸出时,对带构件60的固定部62仅沿伸出方向作用有力。由此,由于不对带构件的固定部62施加回卷那样的力,因此能够维持带构件60的固定强度。
使用者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之后沿前后方向L卷起吸收性物品10,之后,能够使带构件60向比吸收性物品10的外缘靠外侧的位置伸出(参照图4)。在使用过程中,带构件60在背面片22的非肌肤面侧配置于比吸收性物品10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因此经血这样的体液不附着于带构件60。使用者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之后将向外侧伸出的带构件60安装于被设于背面片22的其他部分的粘合部70,从而能够维持将吸收性物品10卷起来的状态。此处,经血这样的体液不附着于带构件60,因此能够防止带构件60与粘合部70之间的接合力的降低,由此能够易于维持将吸收性物品10卷得较小的状态。
并且,在吸收性物品10的使用过程中,带构件60设于背面片22的非肌肤面侧,不向比吸收性物品10的外缘靠外侧的位置延伸,因此带构件60不会直接碰到穿着者的肌肤。因而,能够降低使用过程中的不适感、不快感。
优选的是,带构件60在距吸收性物品10的后端缘E2为吸收性物品10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的1/3的长度的范围内设于吸收性物品1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部。由此,带构件60配置于相当于穿着者的臀部的裂缝(臀沟)的位置。像这样在穿着者的肌肤的凹陷的部位配置有带构件60,因此能够减轻由带构件60引起的穿着的不适感。
更优选的是,带构件60设于从吸收性物品10的后端缘E2到吸收性物品10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的15%的长度的范围内。由此,带构件60配置于相当于穿着者的臀部的裂缝(臀沟)的位置。像这样在穿着者的肌肤的凹陷的部位配置有带构件60,因此能够减轻由带构件60引起的穿着的不适感。
优选的是,带构件60构成为能够向比吸收性物品10的后端缘靠后侧的位置伸出。更优选的是,带构件60设于比折痕F1~F3中的最靠后侧的折痕F3靠后侧的位置。约8成的使用者从前侧开始捆卷使用后的吸收性物品10。通过使带构件60构成为能够向比吸收性物品10的后端缘靠后侧的位置伸出,从而很多使用者能够沿着卷取方向使带构件60伸出,而将带构件60安装于主体粘合部70。
优选的是,主体粘合部70设于使带构件60沿前后方向L延长的假想线上。更优选的是,主体粘合部70设于使带构件60向与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长的假想线上。由此,当使带构件60向比吸收性物品的后端缘E2靠后侧的位置伸出,并使带构件60笔直地沿着被卷起的吸收性物品10时,主体粘合部70附着于带构件60。因而,使用者不用朝向主体粘合部70的位置倾斜地牵拉带构件60就能够容易地将吸收性物品10维持在卷起来的状态。
优选的是,设于上述假想线上的主体粘合部70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W3比带构件60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W1大。由此,在以卷起吸收性物品10的状态使带构件60沿延伸方向伸长时,即使带构件60不是笔直而是稍微弯曲地被拉出,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也位于主体粘合部70的位置。因而,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将带构件粘贴于粘合部。
主体粘合部70可以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带构件60在宽度方向W上的宽度W1比主体粘合部70彼此间在宽度方向W上的间隔W2大。由此,能够防止在使用者将带构件60拉出的前方位置处不存在主体粘合部70的情况。因而,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将带构件60安装于粘合部70。
优选的是,带构件60的与主体粘合部70抵接的面是平滑的。例如,带构件60的与主体粘合部70抵接的面的KES的表面粗糙度可以为0.5~1.5左右的范围。带构件60的与主体粘合部70抵接的面是平滑的,因此能够增大带构件60相对于主体粘合部70的接触面积。由此,在以将吸收性物品10卷起来的状态使带构件60粘合于主体粘合部70时,能够抑制带构件60从主体粘合部70脱落。
另外,KES的表面粗糙度例如能够使用加多技术株式会社(Kato Tekko Co.,LTD.)制的表面试验装置(KES-FB4-AUTO-A)进行测定。具体而言,首先,将作为测定对象的带构件(试片)载置在表面试验装置的测定台上。然后,在将试片固定成不会在试片上出现褶皱的状态下,使表面试验装置的测定端子与试片接触,并且使测定端子沿测定方向移动。另外,试片也可以被切割为测定方向上的长度为100mm,与测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为50mm的尺寸。前述的KES的表面粗糙度由通过该测定得到的粗糙度(SMD)的值规定。
背面片22和带构件60这两者可以由膜,例如合成树脂膜构成。另外,优选的是,带构件60的与背面片22接触的面和背面片22的与带构件60接触的面中的至少一者,优选两者未进行防静电处理。
另外,带构件60可以由不包含防静电剂的膜构成。由此,带构件60易于利用静电而粘贴于主体部。带构件60粘贴于主体部,从而在吸收性物品10的穿着过程中,能够抑制带构件60翻卷。
优选的是,带构件60的固定部62的至少一部分与吸收体30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存在吸收体30的区域成为在吸收性物品10中刚度特别高的区域。带构件60的固定部62在厚度方向上与吸收体30重叠,因此在卷起吸收性物品10时,位于刚度较高的区域的带构件60的固定部62与吸收性物品10一起可靠地弯曲。像这样,带构件60的固定部62可靠地弯曲,从而带构件60的自由端更易于自背面片22浮起。由此,使用者能够更容易地捏住带构件60来操作。
背面片22的同固定部62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相同的宽度范围的抗拉强度比使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的长度伸长到1.5倍所需的拉伸力高。由此,即使以使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的长度伸长至1.5倍的方式牵拉带构件60,背面片22破损的可能性也变低,能够抑制体液从吸收了体液的吸收体30漏出的情况。因而,能够清洁地废弃吸收性物品。
背面片22的同固定部62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相同的宽度范围的抗拉强度更优选比通过牵拉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而使其断裂所需的拉伸力高。由此,即使强有力地牵拉带构件60,带构件60也会在背面片22断裂之前断裂。因此,能够更加抑制体液从吸收了体液的吸收体30漏出。
并且,在使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的长度伸长至1.5倍,优选3.0倍时,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的宽度优选为5mm以上,更优选为7mm以上。由此,即使因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的伸长而使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缩窄,由于能够确保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的宽度,因此也易于利用带构件60将吸收性物品10以卷起来的状态进行固定。
在此,背面片22的抗拉强度和使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的长度伸长至1.5倍所需的拉伸力例如能够利用英斯特朗公司制的拉伸试验机(型号:5543)进行测定。
首先,从吸收性物品10的背面片22和带构件60切取长度40mm、宽度25mm的样品。在此,长度相当于对带构件60进行牵拉的方向,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宽度相当于与该长度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在此,在背面片22的情况下,以包含与带构件60的固定部62相邻的部分的方式切取上述样品。
接下来,利用拉伸试验机的一对卡盘夹住切取后的样品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在此,拉伸试验机的卡盘将样品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各夹入10mm。即,一对卡盘彼此之间的距离为20mm。在此,关于带构件60,应留意仅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位于一对卡盘彼此之间。
接下来,使拉伸试验机的一对卡盘彼此之间的距离以1000mm/min的速度扩大,直至样品断裂。在样品的长度成为1.5倍时,即卡盘彼此之间的距离成为30mm时,测定施加于卡盘的拉伸力。将该拉伸力设为使带构件60和背面片22伸长1.5倍所需的拉伸力。
另外,上述拉伸力的测定方法是一例。例如,在样品小于40mm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拉伸力的测定方法,借助辅助夹具夹入样品,或者缩短夹入样品的长度,以使卡盘之间的距离成为20mm的方式进行调整,并测定拉伸力。另外,在样品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25mm的情况下,将样品的以最大宽度测定的数据换算为N/25mm。
另外,在样品断裂时,也测定施加于卡盘的拉伸力。该拉伸力是带构件60和背面片22的断裂强度。在本说明书中,前述背面片22的抗拉强度由该背面片22的断裂强度规定。
将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沿着厚度方向以30g/cm2的力固定于翼粘合部42、翼片粘合部52或者主体粘合部70时的带构件60的接合强度优选为0.5N以上。由此,抑制带构件60自翼粘合部42、翼片粘合部52或者主体粘合部70剥离的情况,易于将吸收性物品10维持在卷起来的状态。
将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沿着厚度方向以30g/cm2的力固定于翼粘合部42、翼片粘合部52或者主体粘合部70时的带构件60的接合强度如以下这样进行测定。
首先,将吸收性物品沿前后方向卷起,将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固定于主体粘合部70。此时,卷成大致圆筒形状的吸收性物品的直径(从宽度方向W观察时的直径)成为40mm左右。接下来,将具有35mm×50mm的尺寸的底面的砝码放置在吸收性物品10上。砝码被放置在带构件60和主体粘合部70固着的部分。在此,砝码的重量设为525g。
接下来,将砝码在吸收性物品上载置了1分钟之后,从吸收性物品切取包含带构件60的样品。在此,样品包括带构件60整体、背面片22的固定于带构件60的固定部62的部分以及背面片22的包含固着有带构件60的主体粘合部70的部分。具体而言,以使带构件60的固定部位于样品的一端的方式切取样品。由此,得到两个背面片22的部分通过带构件60彼此相连的状态的样品。样品的宽度为25mm,样品的长度为70mm。另外,样品的长度相当于带构件60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接下来,关于切取后的样品,将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的顶端和样品的背面片22的端部(远离带构件的固定部62的端部)夹入上述拉伸试验机的卡盘。一对卡盘彼此之间的距离为20mm。
接下来,使拉伸试验机的一对卡盘彼此之间的距离以1000mm/min的速度扩大。由此,构成样品的两个背面片22分离。在两个背面片22分离时,测定施加于卡盘的拉伸力。由通过该测定得到的拉伸力规定将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沿着厚度方向以30g/cm2的力固定于粘合部时的带构件60的接合强度。
固定部62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优选比带构件60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W1短。由此,在牵拉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时,在比带构件60的宽度整体短的固定部62的宽度的范围,沿伸长方向施加有较强的力。因而,能够减小使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伸长所需的拉伸力。
固定部62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更优选为带构件60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W1的一半以上。通过增大固定部62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能够抑制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沿宽度方向W翻卷的情况。由此,易于维持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平面地扩展的状态,易于利用带构件60将吸收性物品10以卷起来的状态固定。
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也可以设于自吸收体30分开的位置。例如,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优选设于自吸收体30分开50mm以上的位置。通过吸收体30吸收穿着者的体液这样的液体,在厚度方向上与吸收体30重叠的背面片22歪扭,在背面片22产生褶皱。若假设带构件60存在于产生这样的褶皱的部位,则由于褶皱的产生而在带构件60与背面片22之间局部地产生空间。由此,带构件60无法与背面片22紧贴,带构件60在吸收性物品10的穿着过程中易于相对于背面片22摩擦运动。其结果,带构件60沿宽度方向卷起或者弯折,变得难以使用带构件60。在本形态中,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在厚度方向上设于自吸收体30分开的位置,即设于即使吸收体30吸收了液体也难以在背面片22产生褶皱的位置。因而,能够抑制带构件60在穿着过程中沿宽度方向卷起或者弯折。
在吸收体30也可以形成有预定图案的轧花(压缩部)。另外,吸收体30也可以具有单位面积重量比周围的吸收体30的单位面积重量低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带构件60与形成于吸收体30的轧花或设于吸收体30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在厚度方向上重叠。若带构件60与形成于吸收体30的轧花或设于吸收体30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则易于在带构件60与背面片22(吸收体30)之间形成间隙。因而,在卷起了吸收性物品10时带构件60更易于自背面片22浮起,使用者能够更容易地捏住带构件60来操作。
带构件60的至少除了固定部62之外的区域优选设于不与翼粘合部42、翼片粘合部52以及主体粘合部70重叠的位置。由此,在卷起了吸收性物品10时,带构件60易于自背面片22浮起。因而,使用者能够更容易地捏住带构件60来操作。
翼粘合部42、翼片粘合部52以及主体粘合部70在吸收性物品10的展开状态下设于比不伴随非固定部64的延伸的非固定部64的可动范围(图2的区域S)内靠外侧的位置。即,带构件60在未延伸的状态下不会附着于翼粘合部42、翼片粘合部52或者主体粘合部70。由此,在吸收性物品10的穿着过程中,能够防止带构件60附着于翼粘合部42、翼片粘合部52以及主体粘合部70。
另外,可以沿着吸收性物品10的外缘形成轧花。例如可以对表面片21和背面片22实施该轧花。在该情况下,轧花的一部分可以也形成于带构件60。
接下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X。另外,在以下的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和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沿前后方向卷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带构件60固定于主体部20。带构件60可以具有固定于主体部20的固定部62。固定部62可以设于带构件60的一端。固定部62可以利用粘接剂等粘接手段固定于主体部20。固定部62既可以固定于构成主体部20的非肌肤相对面的背面片22,也可以固定于构成主体部20的肌肤相对面的表面片21,还可以夹在表面片21与背面片22之间,从该表面片21和背面片22伸出。本实施方式的带构件60固定于背面片22。
另外,带构件60可以具有未固定于主体部20并且能够沿伸长方向D伸长的伸长部64。伸长部64是未固定于背面片22、通过使用者牵拉带构件60而伸长的部分。伸长部64的伸长方向D可以是自固定部62朝向伸长部64的方向。对于固定部62与伸长部64在前后方向L上相邻的结构,伸长方向D可以是前后方向L。
带构件60可以构成为,固着于在废弃吸收性物品10时使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处于内侧地卷起的状态的主体部20,并维持吸收性物品10被卷起了的状态。带构件60的伸长部64构成为能够固着于主体部20。对于伸长部64固着于主体部20的结构,既可以是主体部20的粘合部,也可以是设于带构件60的粘合剂、钩构件等固着手段。另外,带构件60的固定部62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固着于主体部20。对于固定部62固着于主体部20的结构,既可以是主体部20的粘合部,也可以是设于带构件60的粘合剂、钩构件等固着手段。
本实施方式的带构件60的伸长部64借助主体粘合部70在废弃时固着于主体部20。在利用主体部20的粘合部将带构件60固着于主体部20的结构中,可以不在伸长部64设置粘合剂等固着手段。
带构件60的至少伸长部64构成为能够沿伸长方向D伸长。带构件60的至少伸长部64构成为能够沿伸长方向D伸长,因此在利用带构件60将卷起的吸收性物品10固定时,易于利用带构件60固定吸收性物品10(参照图6)。带构件60既可以构成为,包含固定部62在内的整体能够沿伸长方向D伸长,也可以构成为,仅伸长部64能够伸长。在此,“伸长”包括由“弹性变形”或者“塑性变形”引起的伸长。作为一例,带构件60可以由伸缩性片、膜构成。
如图5所示,带构件60也可以在未伸长的状态(自然状态)下配置于比主体部20的外缘20E靠内侧的位置。带构件60也可以是在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时隐藏于主体部20的状态。带构件60也可以在伸长了的状态(伸长状态)下向比主体部20的外缘20E靠外侧的位置伸出。使用者能够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后沿前后方向L卷起主体部20,之后,使带构件60伸出到比主体部20的外缘20E靠外侧的位置,从而将带构件60固着于主体部20(参照图6)。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吸收性物品10的使用过程中,带构件60在背面片2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配置于比主体部20的外缘20E靠内侧的位置,因此不会附着经血那样的体液。使用者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之后,通过将向外侧伸出的带构件60固着于主体粘合部70等,能够将吸收性物品10维持在卷起来的状态。在此,经血那样的体液不附着于带构件60,因此能够防止带构件60与主体粘合部70之间的接合力降低或者带构件的固着手段的接合力降低。并且,在吸收性物品10的使用过程中,带构件60设于背面片2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且未向比主体部20的外缘20E靠外侧的位置延伸,因此带构件60不会直接接触穿着者的肌肤。因而,能够降低使用过程中的不适感、不快感。
另外,在其他方式中,带构件60也可以在未伸长的状态(自然状态)下向比主体部20的外缘20E靠外侧的位置伸出。带构件60也可以是在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时能够视觉确认的状态。
在利用主体粘合部70将带构件60固着于主体部20的结构中,主体粘合部70的与伸长方向D正交的交叉方向C上的长度可以比伸长部64的交叉方向C上的长度长。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主体粘合部70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2可以比伸长部64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W1长。有些使用者在将伸长部64伸长时,有时不与伸长方向D平行地牵拉,而是相对于伸长方向D倾斜地牵拉。主体粘合部70的交叉方向C上的长度W2比伸长部64的交叉方向C上的长度W1长,因此即使在相对于伸长方向D倾斜地牵拉的情况下,也易于将伸长部64固着于主体粘合部70。
另外,在其他方式中,在主体粘合部70沿前后方向L延伸并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的结构中,多个主体粘合部70中的、配置于在前后方向L上与带构件60重叠的区域的主体粘合部70的交叉方向C上的长度可以比伸长部64的交叉方向C上的长度长。优选的是,所有的主体粘合部70的交叉方向C上的长度可以比伸长部64的交叉方向C上的长度长。另外,主体粘合部70的宽度方向W上的间隔可以比伸长部64的交叉方向C上的长度短。根据该结构,伸长部64的交叉方向C上的长度较长,因此即使在主体粘合部70的间隔配置有伸长部64的情况下,伸长部64也能够固着于任意的主体粘合部70。
优选的是,带构件60设于比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靠后侧的位置。使用者通常在将吸收性物品10卷起来时,从吸收性物品10的前端缘或者后端缘沿前后方向L开始卷起。其中,约8成的使用者从吸收性物品10的前端缘开始卷起。由此,优选的是,带构件60设于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中心而言位于后侧的区域。带构件6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跨吸收芯30的后端缘或者配置于比吸收芯的后端缘靠后侧的位置。
更优选的是,带构件60设于比第1折痕F1~第3折痕F3中的最后侧的第2折痕F2靠后侧的位置。约8成的使用者从前侧开始卷起使用后的吸收性物品10。带构件60设于比吸收性物品10的第2折痕F2靠后侧的位置,从而很多使用者从吸收性物品10的前端缘开始卷起,并能够利用带构件60固着卷起结束部分。
伸长部64也可以利用未图示的临时固定部以能够剥离的方式接合于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通过设置临时固定部,能够抑制在使用带构件60前(制造时、穿着时)伸长部64卷起,或者伸长部64弯折。临时固定部的接合力可以比固定部62的接合力低。临时固定部的接合力比固定部62的接合力低,因此使用者在使用带构件60时容易将临时固定部剥离,能够捏住伸长部64来操作带构件60。作为临时固定部的固定手段,能够例示粘接剂、轧花加工、热熔接、超声波熔接,能够与固定部62相比减少粘接剂的涂布量(面积、单位面积重量),或者与固定部62相比减弱轧花加工的压缩。另外,临时固定部也可以由主体部的外缘的轧花构成。
接下来,说明像这样构成的吸收性物品的标记部80。标记部80作为使用者拉伸带构件60时的标记发挥功能。例如,在使用者伸长带构件60时,若过度拉伸带构件,则有时带构件60会意外地断裂。标记部80指示带构件60在不断裂的前提下能够伸长的推荐伸长限度。使用者能够通过标记部80掌握带构件60在不断裂的前提下能够伸长的推荐伸长限度,能够抑制过度拉伸带构件60,能够抑制带构件60意外地断裂的情况。
推荐伸长限度可以不是带在物理上不断裂的伸长限度,而是作为设计者推荐的伸长限度。推荐伸长限度既可以是带构件在不断裂的前提下能够伸长的上限,也可以是在带构件的物理性质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能够伸长的上限。对于推荐伸长限度,例如能够以相对于断裂的伸长倍率(以下,设为断裂伸长倍率)的70%~80%为限度进行设计。70%~80%是安全系数,能够适当地设定。断裂伸长倍率能够根据断裂的伸长状态下的长度/自然状态下的长度进行计算。
标记部80可以将可伸长长度DA示为推荐伸长限度。可伸长长度DA是带构件60以推荐伸长限度伸长了的最大伸长状态下的伸长部64的伸长方向D上的长度(以下,设为最大伸长长度D2)与未伸长的状态即自然状态下的伸长部64的伸长方向D上的长度(以下,设为自然长度D1)之差。即,为DA=D2-D1。
最大伸长长度D2能够通过伸长部64的伸长方向D上的长度×断裂伸长倍率×安全系数来计算。自然长度是自然状态下的伸长部64的伸长方向D上的长度。图7的(A)表示自然状态下的带构件60,图7的(B)表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构件60。在此,自然状态是指,对于收纳于包装袋的吸收性物品,从包装袋取出吸收性物品,在20℃±2℃、相对湿度60%±5%RH的环境下放置24小时的状态。
标记部80表示可伸长长度DA,从而使用者能够掌握带构件60能够拉伸的长度,即把握进行牵拉操作的量。由此,能够抑制使用者过度拉伸带构件60而使带构件60意外地断裂的情况。
另外,在设定可伸长长度DA时,也可以不假设为伸长部64整体能够伸长的长度,而是假设为伸长部64的局部能够伸长的长度。具体而言,使用者在伸长带构件60时,把持伸长部64的局部进行拉伸。因此,也可以不假设为伸长部64整体伸长,而是假设为除了把持的部分之外的部分能够伸长的长度,而设定可伸长长度DA。具体而言,在带构件60的伸长方向D上的长度为45mm,并且固定部62的伸长方向D上的长度为10mm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将伸长部的长度设为35mm,而是假设手持部分为10mm,将25mm设定为伸长部的长度,设定推荐伸长限度。
标记部80既可以设于主体部20,也可以设于带构件60,还可以设于主体部20和带构件60这两者。
标记部80可以由粘合部70、42、52构成。具体而言,标记部80可以由粘合部70、42、52的伸长方向D上的长度构成。或者,可以由粘合部70、42、52的伸长方向D上的间隔构成。使用者能够根据粘合部70、42、52的长度或者间隔掌握可以伸长的量、伸长状态下的带构件的长度。本实施方式的标记部80由主体粘合部70的伸长方向上的长度D70构成,并且由主体粘合部70的伸长方向上的间隔G70构成。D70和G70的长度是可伸长长度DA。
采用这样的结构,使用者能够根据主体粘合部70掌握推荐伸长限度。主体粘合部70配置于主体部20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在以吸收性物品10的肌肤相对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将吸收性物品10卷起来的状态下主体粘合部70位于外侧。使用者易于在卷起来的状态下视觉确认主体粘合部70,能够在该卷起来的状态下容易地掌握推荐伸长限度。特别是,在带构件60不具有粘合剂而带构件60固着于主体粘合部70的形态中,使用者视觉确认作为固着目的地的主体粘合部70并且进行伸长带构件60的操作。主体粘合部70构成标记部80,从而使用者能够更顺利地进行废弃操作。
另外,构成标记部的主体粘合部70可以在前后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在主体部20的整个范围配置有多个。吸收性物品的卷起方法因使用者而异。因此,成为卷起结束部的主体部20的后端缘的前后方向L上的位置并不恒定。成为标记部80的主体粘合部70在前后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整个主体部20,因此即使在卷起方法因使用者而异的情况下,任意的主体粘合部70也配置于主体部20的后端缘附近,易于作为伸长带构件60时的标记部80发挥功能。
接下来,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图8表示变形例1的吸收性物品10A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平面的局部。图8的(A)表示自然状态下的带构件60,图8的(B)表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构件60。
变形例1的标记部80A可以将伸长形态作为推荐伸长限度来表示。伸长形态可以是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构件60的形态。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构件60的形态可以是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构件60的伸长方向D上的长度以及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构件60的外形。使用者能够根据标记部80A掌握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构件60的形态,能够以伸长形态为基准为了使带构件的形态变化而牵拉带构件60。由此,能够抑制使用者过度拉伸带构件60而使其意外地断裂的情况。另外,使用者能够掌握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形态并且进行操作,因此能够安心地牵拉带构件60。
变形例1的标记部80A可以具有第1标记部80A1、第2标记部80A2以及第3标记部80A3。第1标记部80A1、第2标记部80A2以及第3标记部80A3表示作为伸长形态的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构件60的伸长方向上的长度(以下,整体伸长长度DB)。
变形例1的吸收性物品10A的吸收芯30可以具有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25。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25是与周围相比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较低的区域。在此,“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是指,由具有比其周围的吸收芯的单位面积重量低的单位面积重量的吸收芯构成的区域,或者不具有吸收芯的区域(即单位面积重量为零的区域)。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25可以构成为,能够隔着背面片22视觉确认。另外,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单位面积重量比周围的单位面积重量低,其刚度较低。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25也可以构成为,能够隔着背面片22通过触感进行掌握。
第1标记部80A1可以由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25构成。具体而言,第1标记部80A1可以由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25的伸长方向上的长度D25构成。或者,第1标记部80A1可以由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25的伸长方向上的间隔G25构成。使用者能够根据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25的长度D25或者间隔G25掌握推荐伸长限度。本实施方式的第1标记部80A1由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25的伸长方向上的长度D25构成,并且由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25的伸长方向上的间隔G25构成。D25和G25的长度是整体伸长长度DB。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25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较低,与周围相比刚度较低。由此,使用者能够通过触摸主体部20而掌握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25的长度D25和间隔G25。使用者能够通过视觉和触觉掌握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25的长度D25和间隔G25,能够容易地掌握带构件60的推荐伸长限度。
另外,主体部20可以具有压缩部26。压缩部26沿厚度方向至少压缩吸收芯30即可,也可以压缩表面片和吸收芯。压缩部26可以构成为,能够隔着背面片22视觉确认。另外,压缩部26与周围相比密度低,其刚度较高。压缩部26也可以构成为,能够隔着背面片22通过触感进行掌握。
第2标记部80A2可以由压缩部26构成。具体而言,第2标记部80A2可以由压缩部26的伸长方向上的长度D26构成。或者,第2标记部80A2可以由压缩部26的伸长方向D上的间隔G26构成。使用者能够根据压缩部26的长度D26或者间隔G26掌握推荐伸长限度。本实施方式的第2标记部80A2由压缩部26的伸长方向上的长度D26构成,并且由压缩部26的伸长方向上的间隔G26构成。D26和G26的长度为整体伸长长度DB。压缩部26将吸收芯30压缩,与未形成压缩部26的部分相比刚度变高。由此,使用者能够通过触摸主体部20而掌握压缩部26的长度D26和间隔G26。使用者能够通过视觉和触觉掌握压缩部26的长度D26和间隔G26,能够容易地掌握带构件60的推荐伸长限度。
另外,主体部20可以具有主体印刷部91。主体印刷部91可以构成为能够从主体部20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主体印刷部91既可以设于背面片22,也可以设于比背面片22靠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并且构成为能够隔着背面片22视觉确认。印刷手段没有限定,能够例示柔性印刷、凹版印刷。
第3标记部80A3可以由主体印刷部91构成。具体而言,第3标记部80A3可以由主体印刷部91的伸长方向上的长度D91构成。或者,第3标记部80A3可以由主体印刷部91的伸长方向D上的间隔G91构成。使用者能够根据主体印刷部91的长度D91或者间隔G91掌握推荐伸长限度。本实施方式的第3标记部80A3由主体印刷部91的伸长方向上的长度D91构成,并且由主体印刷部91的伸长方向D上的间隔G91构成。D91和G91的长度为整体伸长长度DB。主体印刷部91构成为能够从主体部20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且在以吸收性物品10的肌肤相对面侧成为内侧的方式将吸收性物品10卷起来的状态下主体印刷部91位于外侧。使用者易于在卷起来的状态下视觉确认主体印刷部91,能够在该卷起来的状态下容易地掌握推荐伸长限度。
图9表示变形例2的吸收性物品10B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平面的局部。图9的(A)表示自然状态下的带构件60,图9的(B)表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构件60。
变形例2的标记部可以将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构件的外形作为推荐伸长限度来表示。变形例2的带构件60构成为在伸长时缩幅(缩窄)。标记部80B可以表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缩幅了的带构件60的形状。使用者能够将带构件伸长至与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构件的形状相同,且不使其进一步伸长。使用者能够掌握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构件60的形状并进行操作,因此能够安心地牵拉带构件60。
图10表示变形例3的吸收性物品10C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平面的局部。图10的(A)表示自然状态下的带构件60,图10的(B)表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构件60。
变形例3的主体部20可以具有主体印刷部91。另外,带构件60的伸长部64可以具有带印刷部92。变形例3的带构件60的伸长部64可以具有带印刷部92。带印刷部92可以构成为能够从带构件60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印刷手段没有限定,能够例示柔性印刷、凹版印刷。变形例3的标记部80C可以表示伸长形态。更详细而言,可以表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形状。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形态可以是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伸长方向上的长度D92和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外形。
变形例3的标记部80C可以具有第1标记部80C1和第2标记部80C2。第1标记部80C1和第2标记部80C2可以由主体印刷部91构成。第1标记部80C1可以由主体印刷部91的伸长方向上的长度D91构成。D91的长度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伸长方向上的长度D92。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伸长方向上的长度比自然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伸长方向上的长度长。使用者通过掌握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长度,从而能够以主体印刷部91的长度为基准在不使带构件断裂的前提下将带构件伸长。
第2标记部80C2可以表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外形。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外形与自然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外形不同,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外形沿伸长方向伸长。使用者通过掌握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的外形,从而能够以主体印刷部91的外形为基准,在不使带构件断裂的前提下将带构件伸长。使用者能够掌握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形状并进行操作,因此能够安心地牵拉带构件60。另外,由主体印刷部的图样和带印刷部的图样构成标记部,从而使用者能够通过如拼图那样使图样匹配,来凭感觉掌握推荐伸长限度。
图11表示变形例4的吸收性物品10D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平面的局部。图11的(A)表示自然状态下的带构件60,图11的(B)表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构件60。
变形例4的主体部20可以具有主体印刷部91。另外,变形例4的带构件60的伸长部64可以具有带印刷部92。带印刷部92可以沿伸长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变形例4的标记部80D可以表示伸长形态。更详细而言,可以表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彼此间的间隔G92。
变形例4的标记部80D可以具有第1标记部80D1和第2标记部80D2。第1标记部80D1和第2标记部80D2可以由主体印刷部91构成。第1标记部80D1可以由主体印刷部91的伸长方向上的长度D91构成。D91的长度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伸长方向上的间隔G92。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伸长方向上的间隔G92比自然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伸长方向上的间隔长。使用者通过掌握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的间隔,从而能够以主体印刷部91的长度为基准在不使带构件断裂的前提下将带构件伸长。
第2标记部80D2可以由主体印刷部91的伸长方向上的间隔G91构成。主体印刷部91可以沿伸长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G91的长度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伸长方向上的间隔G92。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伸长方向上的间隔G92比自然状态下的带印刷部92的伸长方向上的间隔长。使用者通过掌握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印刷部的间隔,从而能够以主体印刷部91的间隔为基准在不使带构件断裂的前提下将带构件伸长。另外,使用者以使主体印刷部91的间隔与带印刷部92的间隔相匹配的方式拉伸带构件60,因此能够像拼图那样对比主体印刷部91和带印刷部92,能够凭感觉掌握推荐伸长限度。
图12表示变形例5的吸收性物品10E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平面的局部。图12的(A)表示自然状态下的带构件60,图12的(B)表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带构件60。
变形例5的带构件60可以具有在最大伸长状态下从主体部20的外缘20E伸出的伸出部65。标记部80E可以表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伸出部65的伸长方向上的伸出长度D65。伸出长度D65为主体部20的外缘20E与最大伸长状态下的伸出部65的顶端缘之间的沿着伸长方向的长度。标记部80E可以具有第1标记部80E1和第2标记部80E2。第1标记部80E1和第2标记部80E2可以由主体印刷部91构成。第1标记部80E1可以由主体印刷部91的伸长方向上的长度D91构成。D91的长度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伸出部65的伸长方向上的长度D65。另外,第2标记部80E2可以由主体印刷部91的伸长方向上的间隔G91构成。G91的长度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伸出部65的伸长方向上的长度D65。使用者能够根据标记部掌握最大伸长状态下的伸出部的长度,并能够以伸出部为基准以使带构件从吸收性物品伸出的方式牵拉带构件。由此,能够抑制使用者过度拉伸带构件而使其意外地断裂。
另外,标记部80E不仅指示推荐伸长限度(能够伸长的上限长度),也可以指示适于使用的推荐伸长量。推荐伸长量可以是适于带构件的使用的伸长量。推荐伸长量可以是伸长的量(长度)的下限。具体而言,在使带构件伸长而从主体部的外缘的内侧向外侧拉出的结构中,能够将使带构件从主体部的外缘伸出所需的伸长的量设为推荐伸长量。使用者能够根据标记部掌握推荐伸长量。由此,使用者能够使带构件伸长到适于利用带构件固定吸收性物品的状态,能够顺利地进行废弃的操作。
实施方式的标记部和变形例的标记部均不限定推荐伸长限度的结构。具体而言,既可以将可伸长长度作为推荐伸长限度来表示,也可以将伸长形态作为推荐伸长限度来表示,还可以将伸出长度作为推荐伸长限度来表示。另外,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和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均不限定标记部的结构。标记部既可以由粘合部构成,也可以由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构成,还可以由压缩部构成,还可以由主体印刷部构成。
以上,利用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能够明确,本发明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前提下进行修改和变更形态来进行实施。因而,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于本发明并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意义。
另外,2017年12月2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第2017-252497号和日本特许出愿第2017-252444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提供一种具备可伸长的后处理用的带且能够更清洁地废弃的吸收性物品。
附图标记说明
10、吸收性物品;20、主体部;21、表面片;22、背面片;30、吸收体(吸收芯);40、翼;42、翼粘合部;50、臀部翼片;52、翼片粘合部;60、带构件;62、固定部;64、非固定部(伸长部);70、主体粘合部;91、主体印刷部;92、带印刷部;S1、排泄口相对区域;L、前后方向;W、宽度方向。

Claims (15)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
该吸收性物品具有:
前后方向;
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
主体部,其具有表面片、背面片以及吸收芯;以及
后处理用的带构件,
所述带构件具有:
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主体部;以及
伸长部,其未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并且能够沿伸长方向伸长,
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带构件中的至少一者设有用于指示推荐伸长限度的标记部,该推荐伸长限度是指所述带构件能够不断裂地伸长的上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标记部表示所述带构件以所述推荐伸长限度伸长了的最大伸长状态下的所述伸长部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长度与未进行所述伸长的自然状态下的所述伸长部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长度之差,即可伸长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带构件具有在所述带构件以所述推荐伸长限度伸长了的最大伸长状态下自所述主体部的外缘伸出的伸出部,
所述标记部表示所述伸出部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伸出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标记部表示所述带构件以所述推荐伸长限度伸长了的最大伸长状态下的所述带构件的形态,即伸长形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设有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固定于穿着物品的粘合部,
所述标记部由所述粘合部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长度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设有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固定于穿着物品的粘合部,
所述粘合部在所述伸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所述标记部由所述粘合部彼此间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间隔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吸收芯形成有多个沿厚度方向压缩至少所述吸收芯而成的压缩部,
所述标记部由所述压缩部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长度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吸收芯形成有多个沿厚度方向压缩至少所述吸收芯而成的压缩部,
所述压缩部在所述伸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所述标记部由所述压缩部彼此间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间隔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芯具有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周围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低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
所述标记部由所述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长度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芯具有多个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周围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低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
所述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在所述伸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所述标记部由所述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彼此间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间隔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能够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的主体印刷部,
所述标记部由所述主体印刷部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长度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多个能够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的主体印刷部,
所述主体印刷部在所述伸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所述标记部由所述主体印刷部彼此间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间隔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带构件的所述伸长部具有能够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的带印刷部,
所述主体部具有能够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的主体印刷部,
所述标记部由所述主体印刷部构成,
所述主体印刷部表示所述最大伸长状态下的所述带印刷部的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带构件的所述伸长部具有能够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的带印刷部,
所述主体部具有能够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的主体印刷部,
所述标记部由表示所述最大伸长状态下的所述带印刷部的所述伸长方向上的长度的所述主体印刷部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带构件在所述伸长部具有多个能够从所述带构件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的带印刷部,
所述主体部具有能够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的主体印刷部,
所述标记部由表示所述最大伸长状态下的所述带印刷部彼此间的间隔的所述主体印刷部构成。
CN201880083276.7A 2017-12-27 2018-12-12 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1115113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2497 2017-12-27
JP2017-252444 2017-12-27
JP2017252497A JP2019115584A (ja) 2017-12-27 2017-12-27 吸収性物品
JP2017252444A JP6857116B2 (ja) 2017-12-27 2017-12-27 吸収性物品
PCT/JP2018/045698 WO2019131133A1 (ja) 2017-12-27 2018-12-12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11330A CN111511330A (zh) 2020-08-07
CN111511330B true CN111511330B (zh) 2022-06-07

Family

ID=67067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3276.7A Active CN111511330B (zh) 2017-12-27 2018-12-12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11330B (zh)
TW (1) TWI832832B (zh)
WO (1) WO201913113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1422U (ja) * 1984-07-30 1986-02-25 理恵子 川鶴 ひも付き生理用ナプキン
US6156024A (en) * 1996-12-03 2000-12-05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s having lotioned leg cuffs
JP3313289B2 (ja) * 1996-11-22 2002-08-1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体液吸収性着用物品
JPH1128223A (ja) * 1997-07-10 1999-02-02 Uni Charm Corp 使い捨ての体液吸収性着用物品
JP4726649B2 (ja) * 2006-02-20 2011-07-20 花王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5303327B2 (ja) * 2009-03-23 2013-10-02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パッド
EP2314262A1 (en) * 2009-10-13 2011-04-27 Johnson & Johnson Industria e Comercio Ltda. Articles including functional benefit and a plurality of visually distinct fibers indicative of the functional benefit
US20110087184A1 (en) * 2009-10-13 2011-04-14 Woehlke Jonathan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 including functional benefit and a plurality of visually distinct fibers indicative of the functional benefit
JP2013118923A (ja) * 2011-12-07 2013-06-17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積層粘着テープ
JP6120324B2 (ja) * 2013-07-26 2017-04-26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776496B2 (ja) * 2015-07-29 2020-10-28 日本製紙クレシア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N108289776A (zh) * 2015-11-30 2018-07-17 宝洁公司 带有着色顶片的吸收制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0149A (zh) 2019-10-16
WO2019131133A1 (ja) 2019-07-04
TWI832832B (zh) 2024-02-21
CN111511330A (zh) 2020-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30946B1 (ko) 일회용 체액 흡수성 착용물품
EP2891479A1 (en) Pull-on clothing article
CN112153954A (zh) 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CN111511329A (zh) 吸收性物品
JP7212458B2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JP7174532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11565691B (zh) 吸收性物品
CN111511330B (zh) 吸收性物品
JP3229304U (ja) 吸収性物品
CN111511331B (zh) 吸收性物品
JP3237902U (ja) 吸収性物品
EP3705099A1 (en) Absorbent article
CN110368192B (zh) 吸收性物品
JP685711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08364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261820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11511328B (zh) 吸收性物品
CN112294544B (zh) 吸收性物品和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TW201936149A (zh) 吸收性物品
WO2020130041A1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9115584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0103650A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