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44375B - 红外线吸收体 - Google Patents

红外线吸收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44375B
CN111344375B CN201880073268.4A CN201880073268A CN111344375B CN 111344375 B CN111344375 B CN 111344375B CN 201880073268 A CN201880073268 A CN 201880073268A CN 111344375 B CN111344375 B CN 1113443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gsten oxide
composite tungsten
resin
infrared absorber
oxide 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326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44375A (zh
Inventor
福田健二
小林宏
中山博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3443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443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443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443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3/00Material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1/00Compounds of tungst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7/00Use of ingredient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C08K7/02Fibres or whiskers
    • C08K7/04Fibres or whiskers inorganic
    • C08K7/0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00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12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features, e.g. anisotropy, viscosity or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C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TO ENHANCE THEIR PIGMENTING OR FILLING PROPERTIES ;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S WHICH ARE NO SINGLE CHEMICAL COMPOUNDS AND WHICH ARE MAINLY USED AS PIGMENTS OR FILLERS
    • C09C1/00Treatment of specific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08K2003/2258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of tungst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02Physical properties
    • C08K2201/004Additives being defined by their length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02Physical properties
    • C08K2201/005Additives being defined by their particle size in genera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xic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 Pigments, Carbon Blacks, Or Wood Stain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红外线吸收体,具有:树脂介质;及配置在上述树脂介质内,并由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而成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其中,上述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具有从带状、鳞片状及棒状中选出的1种以上的形状。

Description

红外线吸收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外线吸收体。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经对窗户材料等中使用的遮光部件进行了各种研究。
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具备遮光层的遮光膜,该遮光层含有碳黑、钛黑等无机颜料、苯胺黑等有机颜料等的黑色微细粉末。
此外,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保温片,其由具有红外线反射性的带状膜和具有红外线吸收性的带状膜分别作为经丝或纬丝的编织物而构成,作为具有红外线反射性的带状膜,还公开了一种使用对合成树脂膜实施铝蒸着(蒸镀)加工,再对合成树脂膜进行积层(层叠)的带状膜的例子。
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一种热线遮断玻璃,其特征在于,在透明玻璃基板上从基板侧开始作为第1层设置含有从由元素周期表的IIIa族、IVa族、Vb族、VIb族及VIIb族组成的群中选出的至少一种金属离子的复合钨氧化物膜,在上述第1层上作为第2层设置透明介电体膜,在该第2层上作为第3层设置含有从元素周期表的IIIa族、IVa族、Vb族、VIb族及VIIb族组成的群中选出的至少一种金属离子的复合钨氧化物膜,并且上述第2层的透明介电体膜的折射率小于上述第1层和上述第3层的复合钨氧化物膜的折射率。
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一种热线遮断玻璃,其中,采用与专利文献3同样的方法在透明玻璃基板上从基板侧开始作为第1层设置了第1介电体膜,在该第1层上作为第2层设置了复合氧化钨膜,并且在该第2层上作为第3层设置了第2介电体膜。
专利文献5中提出了一种热线遮断玻璃,其中,采用与专利文献3同样的方法在透明基板上从基板侧开始作为第1层设置了含有同样金属元素的复合钨氧化物膜,并且在上述第1层上作为第2层设置了透明介电体膜。
专利文献6中提出了一种具有太阳光遮蔽特性的太阳光控制玻璃片,其上藉由CVD法或喷雾法形成有从含有氢、锂、钠、钾等添加材料的三氧化钨(WO3)、三氧化钼(MoO3)、五氧化铌(Nb2O5)、五氧化钽(Ta2O5)、五氧化钒(V2O5)及二氧化钒(VO2)的一种以上的材料中选出的金属氧化物膜。
专利文献7中提出了一种太阳光可调变光断热材料,其特征在于,在透明基体上形成了含有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的氧化钨膜。
此外,本申请的专利申请人在专利文献8中提出了具有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c)特性的氧化钨微细颗粒的制造方法、使用该氧化钨微细颗粒来形成电致变色元件等,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将六氯化钨溶解于乙醇,并直接对溶媒(溶剂)进行蒸发或对加热回流后的溶媒进行蒸发,之后,在100℃~500℃的温度下进行加热,由此获得由三氧化钨或其水和物或两者的混合物构成的粉末。
专利文献9中提出了一种钨青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对间位型钨酸铵(Metatype ammonium tungstate)和金属盐的混合水溶液的干固物进行氢还原,藉此生成钨青铜。
此外,本申请的专利申请人在专利文献10中还公开了一种藉由使红外线材料微细颗粒分散在介质中而形成的红外线遮蔽材料微细颗粒分散体,该红外线材料微细颗粒含有钨氧化物微细颗粒或/和复合钨氧化物微细颗粒,该红外线材料微细颗粒的颗粒直径为1nm以上且800nm以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3-0293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平9-10781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平8-5930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国特开平8-1237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国特开平8-283044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国特开2000-119045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国特开平9-127559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国特开2003-121884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国特开平8-73223号公报
专利文献10:国际公开第2005/037932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作用窗户材料等中使用的遮光部件,如专利文献10等公开的那样,先前使用了可对来自太阳光的近红外线等的红外线范围的光进行吸收的红外线吸收体,并且还进行了各种研究。然而,近年来出现了针对多种多样的各种红外线吸收体的需求,为了满足该需求,需要提供一种包含新颖结构的红外线吸收体。
于本发明的一方面,以提供一种具有新颖结构的红外线吸收体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于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红外线吸收体,其具有:树脂介质;及配置在上述树脂介质内,并且由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而成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其中,上述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具有从带状、鳞片状及棒状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形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可提供一种具有新颖结构的红外线吸收体。
附图说明
[图1]对实施例1的红外线吸收体从延伸方向的面进行观察时的穿透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2]对实施例1的红外线吸收体在与延伸方向和厚度方向平行的剖面上进行观察时的穿透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3]参考例1的红外线吸收体的穿透式电子显微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红外线吸收体]
本实施方式中,对红外线吸收体的一构成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可具有:树脂介质(resin medium);及配置在树脂介质内,并且由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而成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
另外,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可具有从带状、鳞片状、及棒状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形状。
先前,从抑制可视范围的光的散射和确保透明性的目的出发,将日射(太阳光的照射)遮蔽颗粒均匀分散在透明树脂中,由此形成了日射遮蔽材料颗粒分散体。然而,基于本发明的发明人的研究发现,即使在配置了由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在树脂介质内进行部分高密度集合而存在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红外线吸收体中,也可抑制可视范围的光的散射和确保透明性,并且还可对红外线范围的光进行吸收。即,发现了具有包括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新颖结构的红外线吸收体,藉此完成了本发明。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中含有的各成分进行说明。
(复合钨氧化物颗粒)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可含有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复合钨氧化物颗粒作为红外线吸收材料(红外线吸收颗粒)而发挥功能。
对将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在溶媒和/或固体介质中而成的分散物的光学特性并无限定,例如就光的透过率(透射率)而言,优选为在波长350nm以上且600nm以下的范围内具有极大值,并且在波长800nm以上且2100nm以下的范围内具有极小值。尤其就上述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分散物的光的透过率而言,较佳为在波长440nm以上且600nm以下的范围内具有极大值,并且在波长1150nm以上且2100nm以下的范围内具有极小值。
即,上述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分散物优选在可视范围内具有光的透过率的极大值,并且在近红外线范围内具有光的透过率的极小值。
例如,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如上所述可吸收包括波长1150nm以上且2100nm以下的范围的近红外线范围的光,并且可将所吸收的光转换为热量。这样,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由于可吸收红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量,故可应用于对红外线进行遮蔽的窗户材料、藉由所吸收的红外线进行发热的纤维等。
对复合钨氧化物颗粒中包含的复合钨氧化物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中包含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可含有以下说明的复合钨氧化物。此外,上述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尽管也可由复合钨氧化物构成,但此情况下也不排除包含不可避成分。
在对复合钨氧化物进行说明之前,对没有添加M元素的钨氧化物进行说明。
一般而言,三氧化钨(WO3)中不存在有效的自由电子,故近红外线范围的吸收反射特性较少,作为红外线吸收材料并不是很有效。
然而,藉由使三氧化钨的氧相对于钨的比率小于3,该钨氧化物中可生成自由电子。此外,本发明的发明人还发现了在该钨氧化物中的钨和氧的组成范围的特定部分具有作为红外线吸收材料而特别有效的范围。
就钨氧化物中的钨和氧的组成范围而言,藉由使氧相对于钨的物质量之比(摩尔比)小于3,可生成自由电子,当将该钨氧化物表示为WyOz时,优选为2.2≤z/y≤2.999。
其原因在于,在上述z/y的值为2.2以上的情况下,可更切实地避免该钨氧化物中出现并非标的物的WO2的结晶相,并且还可获得作为材料的化学稳定性,由此可作为有效的红外线吸收材料而使用。
此外,如果上述z/y的值为2.999以下,则可在该钨氧化物中生成所需要的量的自由电子,藉此可成为效率较佳的红外线吸收材料。
另外,钨氧化物中,当表示为一般式(通式)WyOz时,就具有满足2.45≤z/y≤2.999的组成比的所谓「Magneli相」而言,化学上比较稳定,并且近红外线范围的光的吸收特性也较好,故尤其优选作为红外线吸收材料。
复合钨氧化物具有将M元素添加至上述钨氧化物的结构。
这样,在添加了M元素的复合钨氧化物中可生成自由电子,并且在近红外线范围内还具有来自于自自由电子的吸收特性,故作为可吸收波长1000nm付近的近红外线的红外线吸收材料时尤其有效。
这里,对添加了M元素的复合钨氧化物中的M元素并无特别限定,但例如可列举出从H、He、碱金属元素、碱土类金属元素、稀土类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Be、Hf、Os、Bi及I中选出的一种以上。其中,从后述的结晶结构(晶体结构)的观点来看,M元素较佳含有从碱金属元素和碱土类金属元素中选出的一种以上。
藉由针对该复合钨氧化物同时进行钨氧化物中所说明的氧量的控制和用于生成自由电子的M元素的添加,可获得效率更佳的红外线吸收材料。
同时进行了该氧量的控制和用于生成自由电子的M元素的添加的复合钨氧化物的一般式例如可表示为MxWyOz(这里,M为上述的M元素,W为钨,O为氧)。
用于表示上述复合钨氧化物的一般式中的添加元素即M元素和钨的物质量之比(摩尔比)的x/y优选满足0.001≤x/y≤1.0。尤其是,较佳为x/y满足0.001≤x/y≤0.5,更佳为满足0.001≤x/y≤0.37,最佳为满足0.20≤x/y≤0.37。
此外,用于表示上述复合钨氧化物的一般式中的钨和氧的物质量之比(摩尔比)的z/y优选满足2.2≤z/y≤3.0。其原因在于,除了与上述钨氧化物时同样的机构发生了作用之外,在z/y=3.0的条件下,还存在基于M元素的添加量的自由电子的供给,故可对红外线进行吸收。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中含有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优选包括由以下的一般式(1)表示的复合钨氧化物的颗粒。需要说明的是,该复合钨氧化物颗粒也可为由以下的一般式(1)表示的复合钨氧化物构成的颗粒。需要说明的是,此情况下也不排除包含不可避成分。
MxWyOz···(1)
此外,上述一般式(1)中,M元素优选为从H、He、碱金属元素、碱土类金属元素、稀土类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Be、Hf、Os、Bi及I中选出的一种以上。M元素较佳为从碱金属元素和碱土类金属元素中选出的一种以上。尤其是,M元素更佳为从Cs、Rb、K及Ba中选出的一种以上,最佳为从Cs和Rb中选出的一种以上。需要说明的是,M元素例如还可为从碱金属元素和碱土类金属元素中选出的一种以上。
此外,上述一般式(1)中,W表示钨,O表示氧。
另外,x/y优选为0.001≤x/y≤1.0,较佳为0.001≤x/y≤0.5,更佳为0.001≤x/y≤0.37,最佳为0.20≤x/y≤0.37。
此外,z/y优选为2.2≤z/y≤3.0。
对复合钨氧化物的结晶结构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具有六方晶的结晶结构。即,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中含有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优选包含六方晶的结晶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需要说明的是,该复合钨氧化物颗粒也可由六方晶的结晶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构成。
其原因在于,在复合钨氧化物具有六方晶的结晶结构的情况下,包括该复合钨氧化物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可提高可视范围的光的透过率,并且还可提高近红外线范围的光的吸收。
该六方晶的结晶结构可藉由如下方式构成,即,6个以WO6为单位而形成的八面体进行集合,从而构成六边形的空隙(隧道),在该空隙中配置M元素,从而构成一个单位,然后很多个这样的一个单位进行集合,从而构成六方晶的结晶结构。
从提高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的可视范围的光的透过特性,并且提高近红外线范围的光的吸收特性的观点来看,在所含有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复合钨氧化物中,优选包括上述的单位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单位结构是指,如上所述,6个以WO6为单位而形成的八面体进行集合从而构成六边形的空隙,然后在该空隙中配置了M元素的结构。
其原因在于,藉由在上述六边形的空隙中添加M元素的阳离子以使其存在,可提高近红外线范围的光的吸收。一般而言,当添加离子半径较大的M元素时,容易形成该六方晶。其中,在M元素包含从碱金属元素和碱土类金属元素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六方晶,为优选。此外,在M元素包括从Cs、Rb、K及Ba中选出的一种以的情况下,尤其容易形成六方晶,为较佳。特别地,在含有M元素包含从Cs和Rb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复合钨氧化物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中,近红外线范围的光的吸收性能和可视范围的光的透过性能都很好,故为最佳。
需要说明的是,M元素也可由从上述的碱金属元素和碱土类金属元素中选出的一种以上构成。然而,并不是仅在M元素为从上述的碱金属元素和碱土类金属元素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情况下复合钨氧化物才能形成六方晶。在M元素使用从碱金属元素和碱土类金属元素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元素、例如从Cs、Rb、K及Ba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元素,再加上一种以上的碱金属元素和/或碱土类金属元素之外的M元素的候补的情况下等,复合钨氧化物也会形成六方晶。
用于表示M元素的添加量的x/y如上所述优选为0.001≤x/y≤1.0,较佳为0.001≤x/y≤0.5,更佳为0.001≤x/y≤0.37,最佳为0.20≤x/y≤0.37。其原因在于,在x/y位于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复合钨氧化物可整体均匀地形成六方晶的结晶结构。尤其在用于表示M元素的添加量的x/y=0.33的情况下,当z/y=3时,从理论上来说,所添加的M元素可配置在六边形的所有空隙内,故为优选。
对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中包含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平均粒径并无特别限定,但平均粒径优选为100nm以下。就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中包含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而言,从发挥更佳的红外线吸收特性(红外线遮蔽特性)的观点来看,该平均粒径优选为10nm以上且100nm以下,更佳为10nm以上且80nm以下。
这里,平均粒径为各个复合钨氧化物颗粒所具有的颗粒直径的平均值,是由电子显微镜等观察的并没有进行集合的各个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颗粒直径的平均值。为此,就上述平均粒径而言,例如可根据藉由电子显微镜照片对分散在树脂等介质中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所测定的各个颗粒的颗粒直径进行计算。
对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平均粒径的计算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但例如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计算,即,首先制作藉由剖面加工而取出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体的薄片试样。然后,使用图像处理装置从所制作的薄片试样的穿透式电子显微镜图像中测定100个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颗粒直径,再计算出其平均值,由此可求出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平均粒径。当进行为了从使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在了树脂等介质内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体中取出该薄片试样的剖面加工时,例如可使用切片机(Microtome)、截面抛光机(Cross sectionpolisher)、集束离子束(FIB)装置等。
对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晶粒(Crystallite)直径并无特别限定,但从发挥尤其优良的红外线吸收特性的观点来看,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晶粒直径优选为10nm以上且100nm以下,较佳为10nm以上且80nm以下,更佳为10nm以上且60nm以下,最佳为10nm以上且40nm以下。藉由使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晶粒直径为10nm以上且100nm以下,可发挥尤其优良的红外线吸收特性。
晶粒直径例如可使用Scherrer公式从粉末X线衍射的衍射图案中算出。
就复合钨氧化物颗粒而言,例如还可对其表面使用含有从Si、Ti、Zr及Al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元素的氧化物进行被覆(覆盖)。藉由具有该被覆层,尤其可提高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耐候性,为优选。
(树脂介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可具有树脂介质。树脂介质具有可对由上述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而成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进行保持,并且可形成红外线吸收体的外形的作用。
作为树脂介质对其并无特别限定,但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例如可使用于窗户材料等,故作为树脂介质优选采用可视光透过性较优的材料。
作为树脂介质,例如可优选使用从聚乙烯树脂(Polyethylene resin)、聚氯乙烯树脂(Polyvinyl chloride resin)、聚偏二氯乙烯树脂(Polyvinylidene chlorideresin)、聚乙烯醇树脂(Polyvinyl alcohol resin)、聚苯乙烯树脂(Polystyrene resin)、聚丙烯树脂(Polypropylene resin)、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thylene vinyl acetatecopolymer body)、聚酯树脂(Polyester resin)、氟树脂(Fluororesin)、聚碳酸酯树脂(Polycarbonate resin)、丙烯酸树脂(Acrylic resin)及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Polyvinylbutyral resin)组成的群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树脂。
(关于红外线吸收体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具有配置了上述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在树脂介质中进行部分高密度集合而存在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结构。
就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而言,只要复合钨氧化物颗粒进行部分高密度集合而存在由此可形成集合体即可,对其具体形状等并无特别限定。然而,基于本发明的发明人的研究可知,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所具有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在树脂介质内优选具有从带状、鳞片状、及棒状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带状是指长方形形状。
鳞片状是指,不仅为鳞状的形状,还包括从椭圆状、圆状、多边形状、不定形形状等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形状。
棒状是指棒状形状,但对其端部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为此,棒状形状例如可包括柱状、树状、针状、圆锥形状等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如后所述例如可藉由对树脂介质和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混合物进行延伸而形成,就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纵向方向(Longitudinal direction)而言,具有沿着该延伸方向的形状的情况较多。为此,对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在包括延伸方向的面上进行观察时,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所具有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优选具有从上述的带状、鳞片状、及棒状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形状。
如上所述,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是多个(plural)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部分高密度地存在并进行集合而形成的集合体。
此外,在将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内存在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面积设为A,并且将由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轮廓线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设为B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优选包括由以下的公式(2)所算出的面积率S为50%以下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较佳包括上述面积率S为20%以下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
A/B×100=S···(2)
上述面积率S表示在由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轮廓线(外周)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中所占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面积的比例。为此,上述面积率S为50%以下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是指,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相隔适当的距离形成集合体,在该颗粒之间具有微小的空间。因此,即使在向上述面积率S为50%以下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照射光的情况下,也可对光的散射的发生进行抑制,并且还可降低红外线吸收体的雾度(haze),为优选。
需要说明的是,对上述面积率S的下限值并无特别限定,但作为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由于其具有足够的量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进行了集合的形态,故例如优选为1%以上,较佳为3%以上。
在对上述面积率S进行评价的情况下,优选为从任意选择的一个面进行观察从而进行评价。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如后所述,例如可藉由对树脂介质和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混合物进行延伸而形成。为此,较佳为在包括该延伸方向的面上进行观察,从而对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面积率进行评价。
就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中含有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而言,横向方向(Lateral direction)的长度优选为2μm以下,较佳为1μm以下。其原因在于,藉由使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横向方向的长度为2μm以下,可提高所获得的红外线吸收体的机械强度,可提高可视范围的光的透过性,还可提高红外线范围的光的吸收。此外,藉由使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横向方向的长度为2μm以下,可对红外线吸收体的可视范围的光的散射进行抑制,还可提高透过性较高的性质、即、低雾度的透明性。
对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横向方向的长度的下限值并无特别限定,但例如优选为50nm以上。
此外,就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中含有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而言,纵向方向的长度优选为10μm以下,较佳为5μm以下。其原因在于,藉由使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纵向方向的长度为10μm以下,可提高所获得的红外线吸收体的机械强度,可提高可视范围的光的透过性,还可提高红外线范围的光的吸收。此外,藉由使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纵向方向的长度为10μm以下,可对红外线吸收体的可视范围的光的散射进行抑制,还可提高透过性较高的性质、即、低雾度的透明性。
对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纵向方向的长度的下限值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50nm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的长度进行评价的情况下,优选从任意选择的一个面进行观察,从而进行评价。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如后所述,例如可藉由对树脂介质和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混合物进行延伸而形成,就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纵向方向而言,具有沿着该延伸方向的形状的情况较多。为此,较佳为在包含该延伸方向的面上进行观察,从而对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的长度进行评价。
对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用途具有任意的形状。
然而,就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而言,藉由所含有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对红外线范围的光进行吸收,可对红外线进行遮蔽。此外,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对红外线范围的光进行吸收后,可将所吸收的光转换为热量,从而可使红外线吸收体发热。其结果为,红外线吸收体可对红外线范围的光进行吸收从而也可发挥发热体的功能。
为此,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例如可作为需要对红外线进行遮蔽的窗户材料和/或需要对红外线进行吸收从而进行发热的高功能纤维而使用。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例如可具有从膜状(film)形状、带状(tape)形状、及纤维(fiber)形状中选择的任一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膜状形状是指薄膜形状。此外,带状形状是指,沿纵向方向较长,横向方向即宽度与纵向方向的长度相比较窄,并且为较薄的长条带状的形状。带状形状例如可藉由对膜状形状的红外线吸收体进行切断等而形成。纤维形状是指较细的丝状的形状。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可被延伸为膜状,在具有膜状形状的情况下,该红外线吸收体也可被称为红外线吸收膜。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例如在将红外线吸收膜剪断(裁断)为带状从而具有带状形状的情况下,也可将该红外线吸收体称为红外线吸收带。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在具有纤维形状的情况下,该红外线吸收体也可被称为红外线吸收纤维。
就红外线吸收膜和/或红外线吸收带而言,由于包含了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故可对红外线范围的光进行吸收,由此可发挥红外线遮蔽和/或基于红外线的发热的功能。
此外,就延伸为纤维状的红外线吸收纤维而言,可发挥作为对红外线范围的光进行吸收从而进行发热的纤维的功能。
如上所述,现有技术中为了抑制可视范围的光的散射和确保透明性,一直认为需要在透明树脂中进行均匀分散。
然而,即使在具有复合钨氧化物颗粒进行了集合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中,也可抑制可视范围的光的散射并确保透明性,并且还可对红外线进行吸收。即,可为一种具有包含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新颖结构的红外线吸收体。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如上所述,可抑制可视范围的光的散射和确保可视光的透明性,并且还可对红外线进行吸收,故可应用于需要对红外线进行吸收的窗户材料等。此外,就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而言,由于可对红外线进行吸收,故藉由应用于窗户材料,还可抑制室内温度的上升。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也可应用于窗户材料之外的用途,例如还可作为纤维等来使用。在将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作为纤维来使用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可将所吸收的红外线转变为热量,此外,由于可使可视范围的光透过,故基本上不会发生着色,因此还可作为进行发热的高功能纤维来使用。
[红外线吸收体的制造方法]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一构成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藉由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可制造上述红外线吸收体。为此,对已经说明了的事项的一部分的记载进行了省略。
这里,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制造方法的一构成例进行说明。
(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如上所述包含复合钨氧化物颗粒,故这里首先对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制造方法的一构成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的制造方法中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制造步骤为任意(可选)步骤,也可不实施该步骤,例如可使用市场上贩卖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等。
如上所述,复合钨氧化物颗粒中含有的复合钨氧化物可由一般式MxWyOz表示。就包含该复合钨氧化物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而言,例如可藉由对作为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出发原料的、含有钨和元素M的混合物进行热处理的固相反应法来进行制造。即,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制造方法例如可具有如下步骤。
对含有钨和元素M的混合物进行调制的混合物调制步骤。
对上述混合物进行热处理的热处理步骤。
以下对各步骤进行说明。
(1)混合物调制步骤
在混合物调制步骤中,可对含有钨和元素M的混合物(以下仅表示为「混合物」)进行调制。
就用于获得由上述一般式MxWyOz所表示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出发原料而言,例如可使用含钨的材料和含M元素的材料的混合物。为此,混合物调制步骤可为对含钨的材料和含M元素的材料进行混合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含钨的材料,如后所述可使用钨单体(单质钨)和/或含有钨的化合物。此外,作为含M元素的材料,可使用M元素的单体(单质体)和/或含有M元素的化合物。
在混合物调制步骤中,例如可对含钨的材料即含钨粉末和含M元素的材料即含M元素粉末进行混合,由此调制作为混合物的混合粉末。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含钨粉末,例如优选使用从三氧化钨粉末、二氧化钨粉末、钨氧化物的水和物、六氯化钨粉末、钨酸铵粉末、使六氯化钨溶解在乙醇中后藉由干燥而得的钨氧化物的水和物粉末、使六氯化钨溶解在乙醇中后添加水并进行沉淀再使其干燥而得的钨氧化物的水和物粉末、对钨酸铵水溶液进行干燥而得的钨化合物粉末、及金属钨粉末中选出的一种以上。
这里,对作为出发原料而使用混合粉末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形态。例如,作为用于获得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出发原料即含钨材料,也可使用含钨溶液或分散液。在含钨材料为含钨溶液或分散液的情况下,尤其可容易地使所获得的混合物中包含的各元素进行均匀混合。
作为含钨材料即含钨溶液或分散液,例如可列举出六氯化钨的乙醇溶液、钨酸铵水溶液、使六氯化钨溶解在乙醇中后添加水以生成沉淀的分散液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作为含钨材料使用含钨溶液或分散液的情况下,作为含M元素材料,尽管可与上述情况同样地使用含M元素的粉末,但也可使用含M元素的溶液。为此,例如还可对上述的含钨溶液或分散液和含M元素的粉末或含M元素的溶液进行混合,然后将干燥后的混合粉末作为供热处理步骤中使用的混合物而使用。
此外,作为出发原料的含M元素的材料,可使用含M元素的溶液,作为含钨材料,可使用含钨粉末。此情况下,例如可对上述的含钨粉末和含M元素的溶液进行混合,然后将干燥后的混合粉末作为供热处理步骤中使用的混合物而使用。
作为含M元素的材料对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出从M元素的单体、M元素的钨酸盐、氯化物盐、硝酸盐、硫酸盐、草酸盐、氧化物、碳酸盐、氢氧化物等中选出的一种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在使含M元素的材料为溶液的情况下,当添加水等的溶媒时,可使用溶液状的含M元素的材料。
在工业制造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情况下,优选使用难以产生有毒气体等的原料。为此,例如如果作为含钨的化合材料使用钨氧化物的水和物粉末和/或三氧化钨粉末,并且作为含M元素的材料使用M元素的碳酸盐和/或氢氧化物,则在热处理等阶段中就不会产生有害气体等,故为优选。
就含钨材料和含M元素材料的混合物中包含的M元素的物质量x和钨的物质量y的物质量之比(摩尔比)x/y而言,优选具有与作为标的物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组成比相应的值。具体而言,例如在复合钨氧化物的组成的说明中所述的那样,x/y优选为0.001≤x/y≤1.0,较佳为0.001≤x/y≤0.5,更佳为0.001≤x/y≤0.37,最佳为0.20≤x/y≤0.37。
(2)热处理步骤
在热处理步骤中,对混合物调制步骤中所调制的混合物进行热处理。
就热处理步骤中的热处理而言,优选在还原性气体气氛、还原性气体和非活性(惰性)气体的混合气体气氛、及非活性气体气氛中的任一气氛中实施。
这里,对热处理步骤中的热处理条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根据热处理的气氛等进行选择。
针对热处理步骤的原料即混合物在还原性气体气氛中或在还原性气体和非活性气体的混合气体气氛中进行热处理的情况下,热处理的温度优选为高于复合钨氧化物颗粒中含有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结晶化温度。
在还原性气体气氛中或还原性气体和非活性气体的混合气体气氛中对热处理步骤的原料即混合物进行热处理的情况下,其热处理温度优选为500℃以上且1000℃以下,较佳为500℃以上且800℃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在还原性气体气氛中或还原性气体和非活性气体的混合气体气氛中实施完热处理后,还可根据需要在非活性气体气氛中并在500℃以上且1200℃以下的温度下再进行热处理。
在如上所述使用还原性气体的情况下,对还原性气体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使用H2(氢)。此外,在使用还原性气体和非活性气体的混合气体的情况下,对还原性气体和非活性气体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作为还原性气体可使用H2,作为非活性气体可使用从Ar(氩气)、N2(氮气)等中选出的一种以上。
在使用还原性气体和非活性气体的混合气体的情况下,就还原性气体的浓度而言,只要根据烧成温度、出发原料即混合物的物质量、还原性气体的种类等进行适当的选择即可,对其并无特别限定。
例如,在还原性气体和非活性气体的混合气体中作为还原性气体使用H2的情况下,其浓度例如优选为0.1体积%以上,较佳为2体积%以上。其原因在于,藉由使还原性气体和非活性气体的混合气体中的H2气体浓度为0.1体积%以上,可高效地进行还原,并且也可容易地将所获得的复合钨氧化物中的氧相对于钨的比例调整至预期的范围。
此外,在还原性气体和非活性气体的混合气体中作为还原性气体使用H2的情况下,H2的浓度例如优选为20体积%以下,较佳为10体积%以下,更佳为7体积%以下。如果还原性气体的浓度为20体积%以下,则可更切实地避免由于快速还原而导致的不具有红外线吸收能力的WO2的生成。
在对热处理步骤的原料即混合物在非活性气体气氛中进行热处理的情况下,热处理温度优选为650℃以上且1000℃以下。就在650℃以上且1000℃以下的温度下被热处理了的混合物而言,具有足够的红外线吸收能力,作为红外线吸收颗粒时效率较佳。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非活性气体例如可优选使用从Ar、N2等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非活性气体。
就藉由对上述热处理温度和/或热处理时间等进行调整而获得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所含有的复合钨氧化物中的钨和氧的物质量之比(摩尔比)z/y而言,如上所述,优选为2.2≤z/y≤3.0。
至此,例示了对混合物调制步骤中所调制的混合物在热处理步骤中进行热处理从而调制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固相反应法的例子,但含有复合钨的颗粒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该方法。复合钨氧化物颗粒例如也可藉由热电浆(等离子)法来进行制造。在采用热电浆法制造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情况下,例如,藉由对向热电浆中进行原料供给时的供给速度、原料供给中使用的载体气体(Carrier gas)的流量、对电浆区域进行保持的电浆气体的流量、及、在电浆区域的最近的外侧所流动的屏蔽气体(Sheath gas)的流量等进行调整,可获得预期的组成成分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
需要说明的是,就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制造方法而言,并不仅限于上述混合物调制步骤和热处理步骤,也可具有除此之外的任意的步骤。
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制造方法例如在热处理步骤后还可具有对所获得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以成为预定的粒径的方式藉由粉碎处理等进行微粒化的粉碎步骤。
此外,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制造方法还可具有对在热处理步骤和/或粉碎步骤中获得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表面藉由含有从Si、Ti、Zr及Al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金属的氧化物进行被覆的被覆步骤。
藉由实施被覆步骤对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表面进行被覆,可提高耐候性,故为优选。对被覆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但可列举出向分散了该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溶液中添加从Si、Ti、Zr及Al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金属的醇盐(Alkoxide)的方法。
(红外线吸收体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一构成例进行说明。
就藉由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的制造方法所获得的红外线吸收体而言,树脂介质中存在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为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的制造方法中,可在树脂介质中混合形成复合钨氧化物颗粒。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具体构成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的制造方法例如可具有如下步骤。
将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于溶媒,以调制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的分散液调制步骤。
基于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来调制含有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母料的母料调制步骤。
对含有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母料进行成形的成形步骤。
以下,按照每个步骤分别进行说明。
(1)分散液调制步骤
在分散液调制步骤中,将复合钨氧化物颗粒混合分散在溶媒中,由此可调制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
对分散液调制步骤中用于使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的溶媒并无特限定,可在考虑制作后述的母料调制步骤中的母料时是否适于进行加工的适用性等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作为溶媒,例如可使用从水、乙醇(Ethanol)、丙醇(Propanol)、丁醇(Butanol)、异丙醇(Isopropyl alcohol)、异丁醇(Isobutyl alcohol)、双丙酮醇(Diacetone alcohol)等的醇(Alcohol)类、甲醚(Methyl ether)、乙醚(Ethyl ether)、丙醚(Propyl ether)等的醚(Ether)类、酯(Ester)类、丙酮(Acetone)、甲基乙基酮(Methyl ethyl ketone)、二乙基酮(Diethyl ketone)、环己酮(Cyclohexanone)、异丁基酮(Isobutyl ketone)、甲基异丁基酮(MIBK)等的酮(Ketone)类、甲苯(Toluene)等的芳香族碳化氢类等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溶媒。
需要说明的是,该溶媒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溶媒,例如也可使用树脂的单体(Monomer)和/或低聚物(Oligomer)。
对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中的溶媒的含有量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为,相对于100质量份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包括80质量份以上的溶媒。其原因在于,藉由使相对于100质量份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溶媒的比例为80质量份以上,可容易担保作为分散液的保存性,还可提高之后的制造含有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母料时的操作性。
对相对于100质量份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溶媒的比例的上限值并无特别限定,但为了在制造含有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母料时容易去除溶媒,相对于100质量份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溶媒的比例优选为400质量份以下。此外,如果含有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母料中残留多量(很多)溶剂,则会成为导致发泡等的原因,故该母料中的有机溶媒的残留量优选为0.5质量%以下。
为了对所获得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和红外线吸收体中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分散状态进行调整,还可在分散液中添加各种分散剂、界面活性剂、偶联剂、树脂改质剂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中添加分散剂等的情况下,作为该分散剂等对其并无特别限定。作为各种分散剂,例如可优选使用具有将含有胺(Amine)的基、羟基、羧基或环氧基作为官能基的分散剂。
该些官能基具有吸附于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从而对下个步骤中所获得的母料中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的功能。较佳可将分子中具有该些官能基中的任意一个官能基的高分子系分散剂作为分散剂等来使用。
作为这样的分散剂等,可列举出:Solsperse(注册商标)9000、12000、17000、20000、21000、24000、26000、27000、28000、32000、32500、35100、41000、53095、54000、250、Solplus(注册商标)DP310、DP320、DP330、L300、L400、K500、R700(日本Lubrizol株式会社制)、EFKA(注册商标)4008、4009、4010、4015、4046、4047、4060、4080、7462、4020、4050、4055、4400、4401、4402、4403、4300、4320、4330、4340、4416、4425、4575、4585、4590、6220、6225、6700、6780、6782、8503(EFKA Additives公司制)、Ajisper(注册商标)PA111、PB821、PB822、PB824、PN411、FeimexL-12(味之素FINE TECHNO株式会社制),DisperBYK(注册商标)101、102、106、108、111、116、130、140、142、145、161、162、163、164、166、167、168、170、171、174、180、182、192、193、2000、2001、2012、2013、2020、2025、2050、2070、2155、2164、220S、300、306、320、322、325、330、340、350、377、378、380N、410、425、430、BYK(注册商标)9076、9077、P4100、P4101、P4102(BYK Japan株式会社制)、Disparlon(注册商标)1751N、1831、1850、1860、1934、DA-400N、DA-703-50、DA-725、DA-705、DA-7301、DN-900、NS-5210、NVI-8514L(楠本化成株式会社制)、Arufon(注册商标)UC-3000、UF-5022、UG-4010、UG-4035、UG-4070(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TERPLUS(注册商标)D1180、D1330、MD1000(大塚化学株式会社制)、KBM-573、575、903、KBE-9007、9103(信越化学株式会社制)等。
对分散至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溶媒的分散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但例如可列举出使用从珠磨机、球磨机、砂磨机、油漆搅拌器(paint shaker)、超声波均质器(ultrasonichomogenizer)等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分散装置的方法等。
藉由使用了该些分散装置的机械式分散处理,在进行至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溶媒中的分散的同时,复合钨氧化物颗粒之间的碰撞等还会导致进行微粒化。
需要说明的是,就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中包含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颗粒直径、晶粒直径等而言,为了使其位于预期的范围,可对分散处理条件(也称粉碎条件、微粒化条件等)进行选择。
就分散液调制步骤中所获得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的状态而言,可藉由对将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在溶媒中时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分散状态进行测定而进行确认。
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的状态例如可藉由如下方式进行确认,即,从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在溶媒中作为颗粒和颗粒的集合状态而存在的液体中提取试样(sample),并采用市场上贩卖的各种粒度分布仪进行测定。作为粒度分布仪,例如可使用将动态光散射法作为原理的大塚电子公司制的ELS-8000等、Microtrac-bel公司制的Nanotrac(注册商标)等公知的测定装置。
作为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的状态的指针(指标)的一例,可列举出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分散颗粒的直径和/或粒度分布。从光学特性的观点来看,藉由大塚电子公司制的ELS-8000所测定的分散颗粒的直径优选为800nm以下,较佳为200nm以下,更佳为100n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对分散颗粒的直径的下限值并无特别限定,但例如可为10nm以上。
藉由使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分散颗粒的直径为800nm以下,可避免最终获得的红外线吸收体(包括膜、带、纤维等各种形状)的颜色变为灰色系。
(2)母料调制步骤
在母料调制步骤中,可根据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来调制含有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母料。
对基于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来调制含有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母料(以下记为「母料」)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
母料调制步骤例如可具有如下各步骤。
将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中包含的溶媒减少和去除至母料中的残留容许量以下的溶媒去除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在溶媒去除步骤中,也可对溶媒进行大幅减少和去除,由此获得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粉。
此外,还具有藉由对溶媒去除步骤中获得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和/或分散粉与树脂介质进行混炼和成形以制得母料的混炼·成形步骤。
对各步骤进行说明。
首先,对溶媒去除步骤进行说明。
在溶媒去除步骤中,如上所述,在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中对溶媒进行减少和去除。
作为对从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中去除溶媒的方法对其并无特别限定,但例如可优选使用对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进行减压干燥的方法。具体而言,可一边对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进行搅拌一边进行减压干燥,藉此对含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组成物和溶媒成分进行分离。对减压时的压力值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根据溶媒去除步骤的时间等进行适当选择。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获得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粉,优选在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中包含上述高分子系分散剂。
藉由在溶媒去除步骤中使用减压干燥法,可提高从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中去除溶媒的去除效率,并且还可对溶媒去除步骤后所获得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和/或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粉暴露于高温下的时间进行抑制。为此,就该分散液和/或分散粉中分散了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集合而言,优选为不进行过度的集合。此外,还可提高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粉的生产性,并且容易对蒸发了的溶媒进行回收,从环境保护的观点来说也为优选。
在溶媒去除步骤后所获得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和/或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粉中,残留的有机溶媒优选为5质量%以下。如果残留的有机溶媒为5质量%以下,则将该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和/或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粉加工成母料时不会产生气泡,最终获得的母料粉碎物中也不会包含气泡。为此,从耐药性的观点来看为优选。
作为溶媒去除步骤中使用的设备对其并无特别限定,但从可进行加热和减压,并且易于对该分散粉进行混合和/或回收的观点来看,例如可优选使用真空流动干燥机、振动流动干燥机等。
就母料而言,可藉由对将复合钨氧化物颗粒与树脂介质进行混炼并使其分散在树脂介质中所获得的混炼物进行丸(Pellet)状化而获得。
具体而言,对溶媒去除步骤后所获得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和/或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粉、树脂介质的粉粒体或丸状体、及根据需要还有其他添加剂进行混合并溶融后,采用排气式(Vent-type)一轴或二轴挤出机进行混炼。之后,藉由一般的对溶融挤出后的混炼物进行切断的方法将其成形并加工为丸状,由此可获得母料(混炼·成形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为了在所获得的母料内残留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优选进行预备试验等,以对混炼的程度和条件进行调整。
作为母料的形状对其并无特别限定,但例如可列举出圆柱形状、角柱形状等。此外,还可采用直接对溶融挤出物进行切断的所谓的热切(Hot cut)法。此情况下,一般可使母料成为接近球状的形状。
(3)成形步骤
在成形步骤中,可对母料进行成形。
在成形步骤中,具体而言,可对包含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上述母料进行延伸,据此可获得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体。
藉由在母料中形成了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多个颗粒进行了松缓集合的集合物,并且藉由延伸对该集合体进行拉伸,可在树脂介质中形成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
上述延伸可为用于形成膜或带的一轴延伸或二轴延伸,也可为用于形成纤维的一个方向的延伸。就延伸的条件而言,只要适当地对红外线吸收体中产生的张力等的条件进行选择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成形步骤中,还可对向母料中添加树脂介质并进行混炼而获得的树脂混炼物进行成形。
为了在成形步骤中所获得的红外线吸收体内形成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例如,优选藉由预备试验,一边对成形步骤后所获得的红外线吸收体中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发生状态等进行确认,一边对延伸条件等进行选择。
对使用母料来制造具有膜状的红外线吸收体即红外线吸收膜的构成例进行说明。
对母料进行加热溶融,并藉由使用T模具等的溶融挤出成形法可将溶融物成形为片状。之后,对成形了的薄片进行二轴延伸,由此可获得红外线吸收体即红外线吸收膜。
【实施例】
以下,藉由列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评价方法)
对以下的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1)可视光透过率、日射透过率、及雾度(haze)
就以下的实施例和参考例中的红外线吸收体的可视光透过率和日射透过率而言,按照ISO 9050和JIS R 3106(1998)的规定进行了测定。具体而言,使用日立制作所(株)制的分光光度计U-4100对透过率进行测定,然后再乘以基于太阳光光谱的系数,由此进行了计算。进行透过率的测定时,针对波长300nm以上且2100nm以下的范围,按照5nm的间隔进行了测定。需要说明的是,日射透过率是表示红外线吸收体的热线遮蔽特性的指标。
雾度值藉由使用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的雾度计(Haze meter)HM-150而进行了测定。
(2)分散颗粒的直径
就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的分散颗粒的直径而言,使用粒度分布仪ELS-8000(大塚电子株式会社制)对其进行了测定。
(3)平均粒径
首先,制作了使所获得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均匀分散在了树脂中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体。然后,藉由剖面加工制作了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体的薄片试样。
在所制作的薄片试样的穿透式电子显微镜照片中对100个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颗粒直径使用图像处理装置进行了测定,然后计算其平均值,由此求出了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平均粒径。
[实施例1]
在6.70kg的水中对7.43kg的碳酸铯(Cs2CO3)进行溶解,藉此获得了溶液。将该溶液添加至34.57kg的三氧化钨的一水和物即钨酸(H2WO4)中并充分地进行了搅拌和混合后,一边进行搅拌一边进行干燥,由此获得了混合物。此时所获得的混合物中的W和Cs的物质量之比(摩尔比)为1:0.33(混合物调制步骤)。
一边进行将N2气体作为载体的5体积%的H2气体的供给,一边对干燥后所获得的混合物进行加热,并在800℃的温度下进行了5.5个小时的烧成。接下来,将该供给气体切换为仅是N2气体,然后降温至室温,由此获得了铯钨复合氧化物颗粒a(热处理步骤)。
秤量25质量%的铯钨复合氧化物颗粒a、15质量%的分散剂a、及60质量%的溶媒即MIBK,然后将其装填在放入了0.3mmφ的ZrO2珠(Beads)的油漆搅拌器(Paint shaker)(浅田铁工公司制)内,并进行了20个小时的粉碎·分散处理,由此调制了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A-1液)(分散液调制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分散剂a,其为高分子系分散剂,作为官能基,则使用了具有含胺(Amine)的基的改性丙烯酸嵌段共聚物(Modified acrylic block copolymer)(胺为29价,酸为13价)。
藉由对所获得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的分散颗粒的直径进行测定可知,分散颗粒的直径为70nm。
使用真空流动干燥机并采用减压干燥法,至MIBK变为2质量%为止,对所获得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液(A-1液)中的溶媒进行了去除,由此获得了实施例1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分散粉(A-1粉)(溶媒去除步骤)。
向所获得的100质量份的A-1粉中混合了1400质量份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树脂丸状体,然后使用二轴挤出机进行溶融混炼从而获得混炼物并将其挤压成绳状,由此获得绳状物。需要说明的是,溶融混炼时的溶融温度为270℃。
将所获得的绳状物切断成长度4mm的丸状,藉此获得了母料(A-1母料)(混炼·成形步骤)。
使所获得的A-1母料为270℃并将其投入一轴挤出机后,藉由使用T模具的溶融挤出成形法,将其挤出至温度为65℃的冷媒进行循环的冷却辊上,由此获得厚度为300μm的薄片。将所获得的薄片切断成5cm的四方形,然后进行二轴延伸以使其变为厚度为40μm的膜,据此获得了红外线吸收体即红外线吸收膜。藉由对所获得的红外线吸收膜的延伸方向的面采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可知,观察到了横向方向的长度即宽度为500nm、且纵向方向的长度为1μm的铯钨复合氧化物颗粒集合体。
此外,就铯钨复合氧化物颗粒集合体中所含的各个铯钨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平均粒径而言,数均(Number average)为22nm。
另外,电子显微镜的视野内的铯钨复合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面积率S为18%。图1和图2示出了红外线吸收体的穿透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1示出了在与延伸方向A平行的面上进行观察的观察照片,图2示出了在与延伸方向A和所获得的红外线吸收体的膜的厚度方向B平行的面上进行观察的观察照片。需要说明的是,沿图2中的箭头C对红外线吸收体进行观察时的观察照片相当于图1。
如图1和图2所示,可确认到所获得的红外线吸收体10具有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11。还确认到了图1和图2所示的红外线吸收体10具有椭圆形并为板状即鳞片状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11。
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中,照片的背景中拍摄进了用于对试样进行固定的部件12,但其并不是红外线吸收体的构成部分。
对所获得的红外线吸收体即红外线吸收膜的可视光透过率、日射透过率、波长500nm的透过率、及波长1000nm的透过率、雾度值进行了测定。结果示于表1。
[参考例1]
在实施例1的100质量份的A-1液中添加100质量份的UV硬化树脂,并充分地进行混合,由此获得了涂敷液(B-1液)。使用棒涂机将B-1液涂敷在可视光透过率为90.5%的透明PET膜上,并在70℃的温度下保持1分钟以使其干燥并对溶媒即MIBK进行去除后,照射紫外线,由此获得了红外线吸收体即紫外线硬化膜。所获得的紫外线硬化膜的电子显微镜照片示于图3。如图3所示,确认到了在紫外线硬化膜30中铯钨复合氧化物颗粒31没有进行集合,而是以均匀分散的方式存在于其中。
对所获得的红外线吸收体即紫外线硬化膜的可视光透过率、日射透过率、波长500nm的透过率、及波长1000nm的透过率、雾度值进行了测定。结果示于表1。
〔表1〕
Figure BDA0002488160390000261
藉由表1所示的结果可知,就实施例1的红外线吸收体而言,与参考例1的红外线吸收体相比,雾度值仅高了一点,但也位于基材所引起的影响的范围内。故显然可知,实施例1的红外线吸收体示出了与参考例1的红外线吸收体同等程度的红外线吸收特性。
换言之,确认到了即使是新颖结构的包含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外线吸收体,也得到了与使复合钨氧化物粒进行均匀分散的红外线吸收体的情况相同的光学特性。
以上对红外线吸收体基于实施方式和实施例等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等。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还可对其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和变更。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7年11月14日向日本国专利厅申请的特愿2017-219399号的优先权,并将特愿2017-219399号的内容全部应用于本国际申请。
符号说明
10 红外线吸收体
11 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

Claims (4)

1.一种红外线吸收体,具有:
树脂介质;及
配置在所述树脂介质内,并由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而成的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
其中,所述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具有从带状、鳞片状、及棒状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形状,
所述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横向方向的长度为2μm以下,
所述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纵向方向的长度为10μm以下,
所述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包括由以下通式(1)
MxWyOz···(1)
表示的复合钨氧化物,
所述通式(1)中,M表示Cs或Rb,W表示钨,O表示氧,x、y及z分别满足0.001≤x/y≤0.37和2.2≤z/y≤3.0,
在将所述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内存在的所述复合钨氧化物颗粒的面积设为A,并将由所述复合钨氧化物颗粒集合体的轮廓线围成的区域的面积设为B的情况下,
由以下的公式(2)
A/B×100=S···(2)
算出的面积率S为5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吸收体,其中,
所述复合钨氧化物颗粒包括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红外线吸收体,其中,
所述树脂介质为从由聚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偏二氯乙烯树脂、聚乙烯醇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体、聚酯树脂、氟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树脂、及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组成的群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树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红外线吸收体,其中,
所述红外线吸收体具有从膜状、带状、及纤维状中选出的任一形状。
CN201880073268.4A 2017-11-14 2018-11-09 红外线吸收体 Active CN1113443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9399 2017-11-14
JP2017219399A JP6911721B2 (ja) 2017-11-14 2017-11-14 赤外線吸収体
PCT/JP2018/041738 WO2019098144A1 (ja) 2017-11-14 2018-11-09 赤外線吸収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44375A CN111344375A (zh) 2020-06-26
CN111344375B true CN111344375B (zh) 2023-03-24

Family

ID=66539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3268.4A Active CN111344375B (zh) 2017-11-14 2018-11-09 红外线吸收体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63621A1 (zh)
EP (1) EP3712225B1 (zh)
JP (1) JP6911721B2 (zh)
KR (1) KR20200086672A (zh)
CN (1) CN111344375B (zh)
TW (1) TW201930478A (zh)
WO (1) WO20190981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3236B (zh) * 2021-01-06 2022-05-01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紅外線反射材料、其製造方法及紅外線反射結構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3498A (zh) * 2004-08-31 2007-08-22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导电性粒子、可见光透过型粒子分散导电体及其制造方法、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使用它的透明导电物品、红外线屏蔽物品
TW200922983A (en) * 2006-07-25 2009-06-01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Highly heat-resistant masterbatch, heat ray-shielding transparent resin molding, and heat ray-shielding transparent laminate
CN107207943A (zh) * 2014-10-30 2017-09-26 住友金属矿山股份有限公司 热射线遮蔽粒子、热射线遮蔽粒子分散液、热射线遮蔽粒子分散体、热射线遮蔽粒子分散体夹层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热射线遮蔽粒子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2378A (ja) 1994-06-30 1996-01-16 Nissan Motor Co Ltd 熱線遮断ガラ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59300A (ja) 1994-08-25 1996-03-05 Nissan Motor Co Ltd 熱線遮断ガラス
JP2535790B2 (ja) * 1994-09-08 1996-09-18 工業技術院長 タングステンブロンズおよびその被覆複合体の製造方法
JPH08283044A (ja) 1995-04-11 1996-10-29 Asahi Glass Co Ltd 熱線遮断ガラス
JPH09107815A (ja) 1995-10-16 1997-04-28 Kanebo Ltd 保温用シート
JPH09127559A (ja) 1995-10-27 1997-05-16 Teiji Haniyu 太陽光可変調光断熱材料
GB9822338D0 (en) 1998-10-13 1998-12-09 Glaverbel Solar control coated glass
JP5220973B2 (ja) 2001-07-17 2013-06-26 ソマール株式会社 遮光フィルム
JP4110762B2 (ja) 2001-10-17 2008-07-02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特性を有する酸化タングステン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US7384690B2 (en) * 2002-01-10 2008-06-10 Toray Industries, Inc. Biaxially oriented thermoplastic resin film
WO2005037932A1 (ja) * 2003-10-20 2005-04-28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赤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分散体、赤外線遮蔽体、及び赤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赤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
US20150153478A1 (en) * 2007-04-18 2015-06-04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Electroconductive particle, visible light transmitting particle-dispersed electrical condu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ransparent electroconductive thin fil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ransparent electroconductive article that uses the same, and infrared-shielding article
JP2008044609A (ja) * 2006-03-30 2008-02-28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車窓用日射遮蔽体及び車両用窓
JP4998781B2 (ja) * 2007-03-16 2012-08-15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窓用紫外・近赤外光遮蔽分散体および窓用紫外・近赤外光遮蔽体
EP2213490B1 (en) * 2007-10-23 2014-12-10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Solar-radiation-shielding material for vehicle window and window for vehicle
JP5169863B2 (ja) * 2009-01-20 2013-03-27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複合タングステン酸化物微粒子分散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当該分散体を用いた成形体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成形体
WO2011005631A2 (en) * 2009-07-07 2011-01-13 Basf Se Potassium cesium tungsten bronze particles
JP5898397B2 (ja) * 2009-07-24 2016-04-06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近赤外線遮蔽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近赤外線遮蔽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積層体、および、成形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JP5257626B2 (ja) * 2010-07-14 2013-08-07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高耐熱性マスターバッチ、熱線遮蔽透明樹脂成形体、並びに熱線遮蔽透明積層体
JP5423636B2 (ja) * 2010-10-04 2014-02-19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複合タングステン酸化物微粒子分散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マスターバッチの製造方法、当該マスターバッチの製造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た複合タングステン酸化物微粒子分散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マスターバッチ、および、当該マスターバッチを用いて得られた成形体並びに積層体
JP2012082326A (ja) * 2010-10-12 2012-04-26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高耐熱性熱線遮蔽成分含有マスターバッ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高耐熱性熱線遮蔽透明樹脂成形体、並びに高耐熱性熱線遮蔽透明積層体
KR101354261B1 (ko) * 2012-11-01 2014-02-05 (주) 나노비젼텍 복합기능성 폴리에스터 섬유의 제조방법 및 그에 의해서 제조된 복합기능성 폴리에스터 섬유
WO2016010156A1 (ja) * 2014-07-18 2016-01-21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熱線遮蔽微粒子、熱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熱線遮蔽フィルム、熱線遮蔽ガラス、熱線遮蔽分散体および熱線遮蔽合わせ透明基材
JP6187540B2 (ja) * 2015-05-18 2017-08-30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日射遮蔽体形成用複合タングステン酸化物微粒子、その分散液、並びに、日射遮蔽体
US11602948B2 (en) * 2015-12-08 2023-03-1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rticles including infrared absorptive material and comprising radiation-treated and non-radiation-treated regions
JP2017197633A (ja) * 2016-04-26 2017-11-02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熱線遮蔽分散体、熱線遮蔽合わせ透明基材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6684658B2 (ja) 2016-06-07 2020-04-22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シフト位置検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3498A (zh) * 2004-08-31 2007-08-22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导电性粒子、可见光透过型粒子分散导电体及其制造方法、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使用它的透明导电物品、红外线屏蔽物品
TW200922983A (en) * 2006-07-25 2009-06-01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Highly heat-resistant masterbatch, heat ray-shielding transparent resin molding, and heat ray-shielding transparent laminate
CN107207943A (zh) * 2014-10-30 2017-09-26 住友金属矿山股份有限公司 热射线遮蔽粒子、热射线遮蔽粒子分散液、热射线遮蔽粒子分散体、热射线遮蔽粒子分散体夹层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热射线遮蔽粒子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89939A (ja) 2019-06-13
JP6911721B2 (ja) 2021-07-28
EP3712225A1 (en) 2020-09-23
US20210063621A1 (en) 2021-03-04
CN111344375A (zh) 2020-06-26
TW201930478A (zh) 2019-08-01
WO2019098144A1 (ja) 2019-05-23
EP3712225A4 (en) 2020-11-04
KR20200086672A (ko) 2020-07-17
EP3712225B1 (en) 2024-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73011B (zh) 表面处理的红外线吸收微粒、其粉末、其分散液、其分散体和它们的制造方法
CN109312208B (zh) 近红外线屏蔽材料微粒分散体、近红外线屏蔽体和近红外线屏蔽用夹层结构体、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US11345607B2 (en) Near-infrared absorbing fine particle dispersion liquid, near-infrared absorbing fine particle dispersion body, near-infrared absorbing transparent substrate, near-infrared absorbing laminated transparent substrate
EP3395924B1 (en) Near infrared shielding ultrafine particle dispersion, interlayer for solar shading, infrared shielding laminated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near infrared shielding ultrafine particle dispersion
CN109312207B (zh) 近红外线屏蔽材料微粒及其制造方法、与近红外线屏蔽材料微粒分散液
JP2016088960A (ja) 熱線遮蔽粒子、熱線遮蔽粒子分散液、熱線遮蔽粒子分散体、熱線遮蔽粒子分散体合わせ透明基材、赤外線吸収透明基材、熱線遮蔽粒子の製造方法
TWI597242B (zh) 近紅外線吸收過濾材及攝像元件
CN112969744A (zh) 使用非放射性稳定同位素的环保隔热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84321B (zh) 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吸收体、叠层体及夹层结构体
CN111344375B (zh) 红外线吸收体
CN113316560A (zh) 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粉末、使用该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的红外线吸收微粒分散液、红外线吸收微粒分散体及红外线吸收基材
EP3357865B1 (en) Infrared absorbing particles, and dispersion liquid, dispersion, laminated transparent substrate, film, and glass using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10741287B (zh) 光热转换层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了该光热转换层的供体片材
EP4289789A1 (en)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bing particles,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bing particle disperse solution,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bing particle dispersion,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bing laminate
WO2018235138A1 (ja) 熱線吸収成分含有マスターバッ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熱線吸収透明樹脂成形体、並びに熱線吸収透明積層体
WO2022168837A1 (ja) 電磁波吸収粒子、電磁波吸収粒子分散液、電磁波吸収粒子分散体、電磁波吸収積層体
CN116670072A (zh) 热射线屏蔽树脂片材
JP2022118576A (ja) 電磁波吸収粒子、電磁波吸収粒子分散液、電磁波吸収粒子分散体、電磁波吸収積層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