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44217B - 交通工具纵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纵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44217B
CN111344217B CN201880052814.6A CN201880052814A CN111344217B CN 111344217 B CN111344217 B CN 111344217B CN 201880052814 A CN201880052814 A CN 201880052814A CN 111344217 B CN111344217 B CN 1113442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member
longitudinal beam
vehicle
longitudinal
attach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281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44217A (zh
Inventor
A.冈瑟
M.施米特
M.托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Original Assignee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filed Critical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13442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442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442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442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4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 B60R19/1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vertically spac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3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destroyed upon impact, e.g. one-shot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纵梁装置(1),其带有两个沿z方向相互间隔的、设计为在碰撞情况中吸能的纵梁(2、3),并且带有连接构件(6),连接构件带有在一个平面中的主延伸段并且带有上部的附接部段(8)和下部的附接部段(9),所述纵梁(2、3)通过所述连接构件相互连接。所述连接构件(6)以其主延伸平面平行于通过所述连接构件连接的纵梁(2、3)的纵向延伸布置。两个附接部段(8、9)分别具有两个沿纵梁(2、3)的纵向延伸彼此间隔地布置的附接点(12、12.1、13、13.1),连接构件(6)在所述附接点处与相应的纵梁(2、3)连接,而处于所述附接点(12、12.1、13、13.1)之间的连接构件部段不与相应的纵梁(2、3)连接。所述连接构件(6)在其处于所述附接点(12、12.1、13、13.1)之间的部段中沿纵梁(2、3)的纵向延伸的方向相较于承载附接点(12、12.1、13、13.1)的部段更弱地设计,以便吸收碰撞能量。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纵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其带有两个沿z方向相互间隔的、设计为在碰撞情况中吸能的纵梁,并且带有连接构件,连接构件带有在一个平面中的主延伸段并且带有上部的附接部段和下部的附接部段,所述纵梁通过所述连接构件相互连接。
背景技术
在交通工具端部区域中、主要在车前部中的纵梁装置用于在碰撞情况中将碰撞能量经由多个负载路径导入交通工具中。这种交通工具纵梁装置通常包括至少两个配属于一个交通工具侧的、并且沿垂直方向(z方向)相叠地彼此有间距地布置的纵梁。它们可以在其横截面形状和横截面积方面设计为不同的。在这种纵梁装置的至少一个纵梁上在中间连接所谓碰撞盒的情况下附接有保险杠的横梁。纵梁的碰撞盒是交通工具的碰撞管理系统的部件并且用于在碰撞情况中从一定程度的碰撞能量起用于吸能,方式是碰撞盒由于碰撞能量而至少在一个部段中塑性变形。甚至多个纵梁也并入交通工具的碰撞管理系统中。在碰撞能量更大导致碰撞盒的完全变形的情况下,甚至纵梁也应通过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在每个交通工具侧面的纵梁甚至在此也并入碰撞管理系统中,以便通过多个负载路径将碰撞的能量导入车身中。在这种设计中,配设有至少两个沿z方向相叠地布置的纵梁,它们分别通过连接构件相互连接。
专利文献DE 10 2014 219 433 A1公开一种用于机动车车身前端的车身装置。这种车身装置具有底部的主纵梁装置、上部的支承装置和牵拉带,在主纵梁装置的前端部上布置有保险杠横梁,上部的支承装置在车轮悬架上方延伸,牵拉带在第一固定位置处固定在主纵梁装置的前部区域中,在第二固定位置处固定在上部的支承装置上。上部的支承装置利用减振支柱支撑梁与纵梁连接。在纵梁的沿行驶方向指向的端部上连接有碰撞盒,碰撞盒支撑保险杠横梁。在这种已知的车身布局中碰撞吸收在碰撞盒中进行。导入纵梁的能量通过减振支柱支撑梁分为两个上下叠置的负载路径。纵梁连同其上部的支撑装置不参与吸能。
由专利文献DE 10 2006 041 092 B4已知机动车的车身的具有车身构件的变皱区,该车身构件包括多个空腔并且因此设计为变形元件,以便以此有助于机动车车身的变皱区的折皱长度的延长。此外,这种车身构件还具有支撑区域,该支撑区域布置为相对于支撑型材的配属的端部有间距,其中,该支撑型材在事故导致施加力时在车身构件的支撑区域处额外地支撑。该变皱区直接邻接在乘员舱上。由于该设计方案,在变皱区内部碰撞能量被分为两个水平地相互有间距的负载路径。在此现有技术中并不涉及带有两个相叠的纵梁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
专利文献DE 601 26 209 T2公开了一种具有加强的下部纵梁的构造结构,该下部纵梁通过螺栓与上部纵梁连接。由于两个纵梁在不同平面中的这种连接,造成用于机动车的构造结构的加固,这减小了变形能量的吸收能力。该构造结构以此无法用于吸收由变形导致的能量进而并入主动的碰撞管理系统。
由专利文献DE 103 35 257 A1已知一种机动车车身的前端部,其实现了前端部的特别简单和节省重量的构造方式。在此使用加固装置,该加固装置将冷却器横梁和保险杠横梁相互连接。因此该现有技术也不涉及具有两个相叠布置的纵梁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
由专利文献WO 2016/207038 A2已知一种用于私家车的车前端部的支撑装置,借助所述支撑装置、三个沿z方向相叠布置的纵梁利用连接构件相互连接。这种已知的连接构件附装在纵梁的端侧面上。该构件具有这种复杂的形状。该连接构件用于在纵梁的前部的、离开车身指向的端部处以确定的间距固持纵梁,以便在碰撞时防止一个纵梁相对于另一个或者另几个纵梁弯折。
由专利文献DE 10 2013 207 236 A1已知另一种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其中,两个沿z方向相叠布置的纵梁在每个交通工具侧面通过连接构件相互连接。该连接构件附装在具有材料削弱部的下部纵梁上,以便在超出一确定的输入的能量时,该能量仅被导入下部纵梁中。若在吸收碰撞能量时,材料削弱部被使用,则能量不再被划分。按照该现有技术,该连接构件布置在上部纵梁的规定用于吸能式变形的部段的外部。对于第一能量吸收,在由该现有技术已知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中上部的纵梁在端侧伸缩式地设计,使得能量吸收不导致变形。确切而言在该设计方案中,能量通过两个纵梁型材部段的相互嵌套滑移而消耗。然后上部纵梁才在碰撞情况中也遭受变形。这导致,当外部的纵梁部段伸缩式移入处于后方的部段中时,才发生通过多个负载路径导入力。
然而期望的是,甚至在碰撞能量很小的情况下就通过多个负载路径把力导入交通工具的车身中。这就是由专利文献WO 2016/207038 A2已知的连接构件的情况。这种已知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分别具有在一定程度的纵向延伸上延伸的容纳部用于容纳所有纵梁。因此,该纵梁以一定间距嵌入连接构件中,并且以该间距不仅通过连接构件相互连接而且也被加固,使得该沿交通工具纵向(x方向)的长度不用于通过变形的能量吸收。尽管如此,为了提供与不具有这种连接构件的设计方案相同的变形路径,交通工具悬臂梁必须相应更长地定型。
发明内容
因此,从上述现有技术出发,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建议一种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其中,两个沿z方向相叠地布置的纵梁通过连接构件相互连接,所述连接构件不会以明显的方式影响纵梁的通过塑性变形的能量吸收,使得利用该交通工具纵梁装置、交通工具悬臂结构(尽管配设有连接两个相叠地布置的纵梁的连接构件)不必更长地设计,至少不必明显地更长地设计。
上述技术问题按照本发明通过开始所述种类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解决,其中,所述连接构件以其主延伸平面平行于通过所述连接构件连接的纵梁的纵向延伸,其中,两个附接部段分别具有两个沿纵梁的纵向延伸相对彼此有间距地布置的附接点,连接构件在所述附接点处与相应的纵梁连接,而处于所述附接点之间的连接构件部段不与相应的纵梁连接,并且其中,所述连接构件在其处于所述附接点之间的部段中、延纵梁的纵向延伸的方向、相较于承载附接点的部段更弱地设计,以便吸收碰撞能量。
在所述交通工具纵梁装置中,连接构件以其主延伸平面平行于纵梁的纵向延伸地布置。在所述交通工具纵梁装置上的特点是,连接构件以其上部的附接部段和以其下部的附接部段仅借助沿纵梁的纵向延伸、相互间隔的附接点与相应的纵梁连接。相反,在两个附接点之间,连接构件不与纵梁连接。连接构件本身在其主延伸平面中并且因此沿通过连接构件连接的纵梁的纵向延伸构造用于吸收碰撞能量。因此,在上部和下部的附接部段上配设两个相互有间距的附接点、和沿纵梁的能量吸收方向同样为了能量吸收而能塑性变形地设计的连接构件是交通工具的碰撞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在附接点之间,纵梁可以在碰撞情况中以为其规定的方式通过塑性变形吸收能量。与由现有技术已知的相应装置不同的是,按照本发明,通过所述连接元件不阻挡这种塑性变形。
利用所述连接构件以其主延伸段的平面沿纵梁的纵向延伸布置建议一种方案,该方案起初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述的问题方面阻碍了技术人员。最后,在现有技术中,这种措施经常导致在连接构件的区域中塑性变形的阻碍。
通过用于连接两个纵梁的连接构件的这种布局,两个纵梁还沿横向(交通工具方向y)并且也沿高度轴线的方向(z方向)相对地加固。因此这种优选的横向加固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与不削弱或者至少不明显削弱沿纵轴线的方向的能量吸收的连接构件相结合。因此,这种连接元件甚至可以在纵梁的更大的纵向延伸上延伸。而在此之前,为了不使得交通工具悬臂梁不必要地过大,这是不可能的。
通过所述连接构件,在用于与纵梁连接的同一部段中,纵梁的用于在碰撞情况中吸收能量的变形不被阻碍。还可以利用连接元件的纵向延伸,以便累进式地设计交通工具纵梁装置的碰撞管理。因此,通过连接构件的设计可以额外对碰撞特性进行影响。
上部的附接部段的附接点和下部的附接部段的附接点优选沿z方向相互对齐。
为了使得在相互有间距的附接点之间布置的纵梁部段实现在其在碰撞吸收情况中变形方面更大的自由度,在改进设计方案中规定,附接部段通过沿z方向延伸的突出部构成。附接点布置在该突出部中。附接在这种附接部段上的纵梁可以在变形情况中在变形阶段中伸入沿纵向延伸处于突出部之间的空间中并且以此在这方面不受阻碍。
连接构件可以用其两个附接部段分别在相同平面中附接到通过连接构件相互连接的纵梁上,例如在x-z平面中。在另一种设计方案中规定,连接构件在第一平面中例如在x-z平面中附接到一个纵梁上,并且在另外的平面中例如在x-y平面中附接到另一纵梁上。可行的设计方案是,其中连接构件例如在x-z平面中附接到上部的纵梁上并且因此在y-z平面中附接到另外的纵梁的沿行驶方向向前指向的终端部上。后者尤其当另外的纵梁、通常为下部的纵梁例如具有沿y方向向外突出的横向突出部时可行,使得连接构件可以在其沿行驶方向指向的前侧面处附接到纵梁上。连接构件在所述平面中附接到纵梁上的上述可行方案理解为示例性的。同样,连接构件甚至可以不仅在示例性所述x-z平面中,而且也可以在其他平面中附接到第一纵梁上。
为了在碰撞变形情况中辅助连接构件的确定的变形,连接构件在承载附接点的部段中为了吸收碰撞能量不仅更弱地设计,而且在改进设计中具有配设在附接点之间的碰撞结构。它可以设计为压制部、槽或者甚至设计为切口。该列举并不是最终的。它们和其他措施的组合是可行的。例如,连接构件可以具有居中的切口,通过该切口不仅减小了连接构件的重量。确切而言,由此得到确定的材料削弱部,其中,可通过其余的、沿x方向延伸的连接条构成确定的碰撞区域。为了实现连接构件更高的刚性,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规定,该切口被环绕的、按照曲拐的形式设计的压制部包围。通过该压制部加固切口的边缘区域。
连接构件本身可以是钢板构件,该钢板构件通过成形过程实现其期望的形状。在这种成形期间,也可以制备上述压制部,完整或者部分环绕的折边的边缘也是同样。同样可行的是使用由其他合适的材料,例如轻金属如例如铝合金或者甚至复合材料制成的连接构件。
当要把多于两个的纵梁、例如三个沿z方向相叠地布置的纵梁相互连接时,设计连接构件的上述方案也可以以相同方式使用。
在这些设计方案范围内使用的方向数据,确切而言x方向,y方向和z 方向指的是交通工具的主方向,因此其也适用于所述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在此,x方向是交通工具纵向延伸方向,y方向是沿交通工具宽度的方向,z方向是沿高度轴线的方向。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实施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交通工具纵梁装置连同附接在交通工具纵梁装置上的保险杠横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示出在图1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中使用的连接构件的立体视图,
图3示出图1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不带有保险杠横梁的立体细节视图,
图4示出另外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交通工具纵梁装置1处于此外未进一步示出的交通工具的右侧和左侧的侧向区域中。图1示出这种交通工具纵梁装置1,其处于此外未进一步示出的交通工具的沿行驶方向指向的右侧的区域中。纵梁装置1包括上部纵梁2 和下部纵梁3。纵梁2、3沿z方向相互间隔。在所示实施例中,上部纵梁2 的横截面明显大于下部纵梁3的横截面。因此,通过纵梁2构成主负载路径,在碰撞情况中能量通过主负载路径输入交通工具的其余车身部件中。纵梁2、3在中间连接碰撞吸能盒4、4.1的情况下附接到保险杠横梁5上。纵梁2、 3的碰撞吸能盒4、4.1设计用于在碰撞情况中、自确定的碰撞强度起、通过塑性变形吸收碰撞能量。
作用到保险杠横梁5上的碰撞能量被输入两个纵梁2、3中。在待吸收的能量的情况中,两个纵梁沿z方向的间距应保持不变。因此避免一个纵梁 2、3相对于另一个纵梁沿z方向的弯折。为了确保这一点,两个纵梁2、3 在它们的邻接在碰撞吸能盒4、4.1的部段的区域中通过连接构件6相互连接。连接构件6在图2中更详细地示出。所示实施例的连接构件6是成形的钢板构件并且具有面式的延伸部。这是连接构件6的主延伸平面。该主延伸平面在纵梁装置1中处于x-z平面中。连接构件6具有环绕地相对于面式延伸部折边的边缘7、7.1。相对于连接构件6的主延伸平面折边的边缘7用于加固连接构件6。
连接构件6具有上部的附接部段8和下部的附接部段9。连接构件6利用上部的附接部段8与上部的纵梁2连接,利用下部的附接部段9与下部的纵梁3连接。在所示实施例中,每个附接部段分别通过两个、沿x方向相互有间距的突出部10、10.1、11、11.1构成。所有突出部10、10.1、11、11.1 都具有附接点12、12.1、13、13.1,连接构件6在附接点处或者利用附接点与相应的纵梁2或者3连接。在所示实施例中,附接点12、12.1、13、13.1 通过圆形的贯穿部制备,以便连接构件6能通过机械的固定器件、例如螺栓或者铆钉与相应的纵梁2或者3连接。连接构件6仅在其附接点12、12.1、 13、13.1处附接到纵梁2、3上。突出部10、10.1、11、11.1一方面用于构成用于分别邻接的纵梁2或者3的塑性变形的空间。另一方面,由此在附接点 12、12.1、13、13.1之间构成一种区域,在该区域中连接构件6在能量吸收的情况中能塑性地变形。在通过纵梁2、3的塑性变形造成的能量吸收的情况中,连接构件6因此在其沿z方向相叠的附接点12、13或者12.1、13.1之间同样变形并且以此有助于能够由塑性变形吸收的能量。
在所示实施例中,连接构件6具有居中的切口14作为碰撞结构元件,以此有助于用于连接构件6的、在位于附接点12、13、12.1、13.1之间的部段中的能量吸收的褶皱结构(Faltenanlage)。在连接构件6的情况中,切口 14设计为基本上矩形的。为了在连接构件的主延伸平面中的居中区域中加固连接构件,空缺部被环绕的压制部15包围。压制部15在横截面中具有曲拐的形状。压制部15赋予连接构件6额外的刚度。这有利地作用于连接构件6的扭转刚度,相叠的纵梁2、3以此甚至在横向载荷不相同的情况中也能维持它们相对彼此的依规的定向。
在所示实施例中,边缘7由原始的板材构成折边,用于构成带有附接点 13、13.1的突出部11、11.1。连接构件6的其余的边缘7在用于由钢板制造连接构件6的成形工艺期间构成,压制部15也是同样。具有更大边缘宽度的、下部的、配设用于附接到梁3上的边缘7.1用于提供大面积式的贴靠。重要的是,两个突出部11、11.1通过槽16相互分开。
纵梁装置1连同其将纵梁2、3连接的连接构件6在图3的立体示图中示出。在所示实施例中,连接构件6利用其上部的附接部段8附接到上部纵梁3的处于x-z平面中的侧壁17中。图3示出,仅有构成上部的附接部段8 的突出部10、10.1利用其宽侧面贴靠到侧壁17上。用于将连接构件6与上部纵梁2连接的螺栓连接装置在图3中未示出。
连接构件6利用其下边缘7.1同样在使用在图中未示出的螺栓连接装置的情况下附接到下部纵梁3的顶侧面18上。纵梁3的顶侧面18处于x-y平面中。
图4示出另外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1.1,另外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1.1原则上如图3中所述的那样构建。在图4中示出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1.1示出布置在沿交通工具的行驶方向的交通工具左侧上的通工具纵梁装置。因此,对交通工具纵梁装置1的说明同样适用于交通工具纵梁装置1.1。交通工具纵梁装置1.1与交通工具纵梁装置1的区别在于,在两个下部的纵梁3.1上分别布置有沿y方向向外指向的横向突出部19。横向突出部19在碰撞情况中支撑在沿行驶方向(x方向)位于后方的轮子上(未示出)。下部纵梁3.1 的这种设计被用于连接构件6.1在下部纵梁3.1连同其横向突出部19上的连接。连接构件6.1设计为角形连接构件。它的主要部分与连接构件6一致。对于连接构件6.1,面向保险杠横梁5的并且在y-z平面中延伸的边缘延长地设计并且作为壁20在横向突出部19上延伸。壁20如图4所示在y-z平面中延伸。连接构件6.1利用在壁20上成形的下边缘21固定在横向突出部 19上。通过这种设计,连接构件6.1在下部的纵梁装置3.1、19上的连接面增大,而不削弱沿x方向的变形特性。通过连接构件6.1的角形的设计,交通工具纵梁装置1.1连接刚性更大。
交通工具纵梁装置1、1.1的描述表明了,通过相应的连接构件6或者 6.1,与连接构件连接的纵梁2、3的规定的塑性变形没有或者几乎没有被削弱。因此,连接构件6或者6.1完全可以具有沿x方向更大的长度。
在图中未示出的设计方案中,这种连接构件设计具有沿x方向两倍的长度。连接构件具有带三个相互有间距的附接点的上部的附接部段和下部的附接部段。当然,这种连接构件完全可以在上部和下部附接部段中具有另外的附接点,以便以这种方式增大其纵向延伸。
以相同方式也可以将多于两个的沿z方向相叠布置的纵梁相互连接。
所述交通工具纵梁装置既可以用于交通工具前侧也可以用于交通工具尾侧。
本发明根据实施例被说明。在不离开有效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多个另外的可行方案实现本发明,而不必在这些设计的范围内进一步阐述。
附图标记列表
1、1.1 交通工具纵梁装置
2 上部的纵梁
3、3.1 下部的纵梁
4、4.1 碰撞吸能盒
5 保险杠横梁
6、6.1 连接构件
7、7.1 边缘
8 上部的附接部段
9 下部的附接部段
10、10.1突出部
11、11.1 突出部
12、12.1 附接点
13、13.1 附接点
14 切口
15 压制部
16 槽
17 侧壁
18 顶侧面
19 横向突出部
20 壁

Claims (14)

1.一种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其带有两个沿z方向相互间隔的、设计为在碰撞情况中吸能的纵梁(2、3、3.1),并且带有连接构件(6、6.1),连接构件带有在一个平面中的主延伸段并且带有上部的附接部段(8)和下部的附接部段(9),所述纵梁(2、3、3.1)通过所述连接构件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6、6.1)以其主延伸平面平行于通过所述连接构件连接的纵梁(2、3、3.1)的纵向延伸,两个附接部段(8、9)分别具有两个沿纵梁(2、3、3.1)的纵向延伸相对彼此有间距地布置的附接点(12、12.1、13、13.1),连接构件(6、6.1)在所述附接点处与相应的纵梁(2、3、3.1)连接,而处于所述附接点(12、12.1、13、13.1)之间的连接构件部段不与相应的纵梁(2、3、3.1)连接,所述连接构件(6、6.1)在其处于所述附接点(12、12.1、13、13.1)之间的部段中、为了吸收碰撞能量、沿纵梁(2、3、3.1)的纵向延伸的方向相较于承载附接点(12、12.1、13、13.1)的部段更弱地设计。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部的附接部段(8)的每个附接点(12、12.1)沿所述连接构件(6、6.1)的z方向和下部的附接部段(9)的附接点(13、13.1)对齐。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接部段(8、9)具有沿所述连接构件(6、6.1)的z方向延伸的、承载附接点(12、12.1、13、13.1)的突出部(10、10.1、11、11.1)。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部的附接部段(8)在与下部的附接部段(9)附接到下部的纵梁(3、3.1)上的平面不同的平面中附接在上部的纵梁(2)上。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6、6.1)利用其上部的附接部段(8)与上部的纵梁(2)的面向y方向的侧面(17)连接,并且利用其下部的附接部段(9)与下部的纵梁(3、3.1)的面向z方向的侧面连接。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6、6.1)在其沿纵梁(2、3、3.1)的纵向延伸相间隔的附接点(12、12.1、13、13.1)之间具有至少一个碰撞结构,用于导致在能量吸收情况中确定的变形。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碰撞结构设计为压制部(15)、槽和/或从所述连接构件(6、6.1)的切口(14)。
8.按照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6、6.1)是带有相对于连接构件的平面式延伸结构折边的边缘的(7、7.1)被成形的钢板构件。
9.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6、6.1)包括居中的切口(14)。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14)被环绕的压制部(15)包围。
11.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构件(6、6.1)角形地设计并且具有在y-z平面中延伸的壁(20)。
1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6、6.1)利用机械的固定器件附接到纵梁(2、3、3.1)上。
1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连接构件把三个沿交通工具的z方向相互有间距的纵梁相互连接并且为此具有沿x方向相互间隔的附接点,以便连接构件能在沿x方向相互间隔的附接点处附接到每个纵梁上。
1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纵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6、6.1)在碰撞吸能盒的面向车身的端部与碰撞吸能盒(4、4.1)相邻地布置。
CN201880052814.6A 2017-08-14 2018-08-13 交通工具纵梁装置 Active CN1113442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7118515.1A DE102017118515B3 (de) 2017-08-14 2017-08-14 Fahrzeuglängsträgeranordnung
DE102017118515.1 2017-08-14
PCT/EP2018/071940 WO2019034618A1 (de) 2017-08-14 2018-08-13 Fahrzeuglängsträgeranordn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44217A CN111344217A (zh) 2020-06-26
CN111344217B true CN111344217B (zh) 2022-08-23

Family

ID=63254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2814.6A Active CN111344217B (zh) 2017-08-14 2018-08-13 交通工具纵梁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142248B2 (zh)
EP (1) EP3668777B1 (zh)
CN (1) CN111344217B (zh)
DE (1) DE102017118515B3 (zh)
ES (1) ES2857829T3 (zh)
WO (1) WO20190346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10875B2 (en) * 2016-02-19 2021-09-07 A.G. Simpson (Usa), Inc Vehicle frame tie bar
DE102018119735B4 (de) 2018-08-14 2024-06-27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Stoßfängerquerträg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8132591B4 (de) 2018-12-18 2020-09-10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Energieabsorptionsbauteil sowie Stoßfängerquerträger mit einem solchen Energieabsorptionsbauteil
DE102019102150B4 (de) 2019-01-29 2020-09-24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Stoßfängerquerträger
DE102019206041A1 (de) 2019-04-26 2020-10-2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Vorbaustruktur für ein Fahrzeug
CN114340957B (zh) 2019-09-06 2023-09-05 奇昊汽车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保险杠横梁
DE102019124074A1 (de) 2019-09-09 2021-03-11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Instrumententafelträg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9124298A1 (de) 2019-09-10 2021-03-11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Instrumententafelträg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9131425A1 (de) 2019-11-21 2021-05-27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Instrumententafelträger
DE102020125791A1 (de) 2020-10-02 2022-04-07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Trägerstruktur für einen Instrumententafelträger sowie Instrumententafelträger mit einer solchen Trägerstruktur
DE102021102365B4 (de) * 2021-02-02 2023-03-09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Stoßfängeranordnung mit zusätzlicher Abstützung
US11787483B2 (en) * 2021-11-02 2023-10-17 Gary Macovitz Vehicle support and alignment system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FR3140056A1 (fr) * 2022-09-28 2024-03-29 Psa Automobiles Sa Pièce de renfort pour une pièce d’appui de façad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36851C1 (de) 1998-08-14 2000-03-30 Daimler Chrysler Ag Schutzanordnung an einem Radlauf einer Kraftwagen-Rohbaustruktur
FR2813267B1 (fr) 2000-08-29 2003-01-03 Renault Ensemble de structure de caisse comportant des longerons inferieurs renforces
FR2843359B1 (fr) 2002-08-09 2005-04-22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tructur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a stabilite amelioree en cas de choc sur la voie basse
JP4144340B2 (ja) * 2002-12-05 2008-09-0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DE10335257A1 (de) 2003-08-01 2005-03-10 Daimler Chrysler Ag Frontend einer Kraftwagenkarosserie
DE102004028161B4 (de) * 2004-06-09 2018-07-12 Volkswagen Ag Unterfahrschutz für Personenkraftfahrzeuge zur Anordnung unter Längsträgerniveau vor einem Hilfsrahmen oder Achsträger als zusätzliche Crashebene
DE102006025856A1 (de) * 2006-06-02 2007-12-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202006020856U1 (de) 2006-09-01 2010-08-05 Audi Ag Knautschzone einer Karosserie eines Kraftwagens
CN101830249A (zh) * 2009-03-09 2010-09-15 湖南大学 可错位式汽车侧面碰撞安全连接结构
CN201923216U (zh) * 2010-11-25 2011-08-10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吸能盒
JP5585480B2 (ja) * 2011-02-10 2014-09-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DE202011050158U1 (de) 2011-05-17 2011-07-20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Träger als Fahrwerkkomponente
US8950794B2 (en) 2011-08-17 2015-02-10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Vehicle bumper assembly
DE102013207236A1 (de) 2012-04-27 2013-10-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oßfängeranordnung
CN102785701B (zh) * 2012-08-29 2015-04-22 东风汽车公司 一种轿车前车体结构
US8720983B1 (en) * 2013-03-14 2014-05-13 Honda Motor Co., Ltd. Narrow offset energy management frame structure
DE102013106384B4 (de) 2013-06-19 2016-09-15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Vorrichtung zur Anbindung einer Lenksäule
DE102013108695B4 (de) 2013-08-12 2022-06-30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Hilfsrahmen für eine Kraftfahrzeugachse
DE102014219433A1 (de) 2014-09-25 2016-03-3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anordnung für einen Vorderwagen eines Kraftfahrzeugs, die für eine Frontalkollision mit geringer Überdeckung ausgebildet ist
DE102015101393A1 (de) 2015-01-30 2016-08-04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Modulträgerbaugrupp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5211544A1 (de) 2015-06-23 2016-12-2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Abstützeinrichtung für einen Vorderwagen eines Personenkraftfahrzeugs
DE102015008443A1 (de) * 2015-06-30 2015-12-24 Daimler Ag Befestigungsanordnung eines Energieabsorptionselements an einem Längsträger eines Kraftwagens, insbesondere eines Personenkraftwagens
DE102015119231B4 (de) 2015-11-09 2018-06-07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Baugrupp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Hilfsrahmen und einer Stoßabsorptionsstruktur
DE102016118952A1 (de) 2016-10-06 2018-04-12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Trägerkonstruktion für ein Fahrzeug
EP3600746B1 (de) 2017-03-21 2023-09-20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trägerbauteils für eine fahrzeuganwend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42248B2 (en) 2021-10-12
EP3668777B1 (de) 2021-01-13
US20200398895A1 (en) 2020-12-24
DE102017118515B3 (de) 2018-10-25
WO2019034618A1 (de) 2019-02-21
EP3668777A1 (de) 2020-06-24
ES2857829T3 (es) 2021-09-29
CN111344217A (zh) 2020-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44217B (zh) 交通工具纵梁装置
US10435076B2 (en) Vehicle engine compartment assembly
US8840142B2 (en) Vehicle occupant knee protection apparatus
JP590712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EP3604044B1 (en) Impact absorption member for vehicles
CN107206877B (zh) 抵抗侧面撞击的强化车辆门
JP5883720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EP2578475B1 (en)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US8651559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EP1812277B1 (en) Arrangement for vehicle cabs
JP2009051251A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5577237B2 (ja) 車体構造
CN109070941B (zh) 机动车辆的前挡泥板结构
KR101399334B1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JP7213224B2 (ja) 車体構造
CN117529431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
JP5768917B2 (ja) 車体構造
JP5513904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WO2018077698A1 (en) Impact-absorb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s
JP2005022564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9248737A (ja)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
JP2022152356A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117615958A (zh) 车辆的包括经加强底座的车身
JP5807706B2 (ja) 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