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26647A - 发光装置、发光模块及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光装置、发光模块及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26647A
CN111326647A CN201911292882.2A CN201911292882A CN111326647A CN 111326647 A CN111326647 A CN 111326647A CN 201911292882 A CN201911292882 A CN 201911292882A CN 111326647 A CN111326647 A CN 1113266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device
main surface
light emitting
resi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9288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内隆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ch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chi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chia Corp filed Critical Nichi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326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266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2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01L33/60Reflective elements

Abstract

提供发光装置、发光模块及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提高了光的取出量的发光装置等。发光装置具备:透光性粘接部件,其连续覆盖第一侧面的第二主面侧和第三主面;第一光反射性部件,其覆盖设置有透光性粘接部件的第一侧面,且在周围具有第三侧面,第一光反射性部件含有具有光反射性的第一填充物,与第二主面垂直的方向的截面上的第三侧面彼此的距离比第二侧面中第四主面侧的第二侧面彼此的距离小,波长变换部件在第二侧面中与第三主面接近的区域形成从第二侧面的平面倾斜的第一倾斜面,波长变换部件在第一倾斜面的表面附着有反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光反射性粒子。

Description

发光装置、发光模块及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了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发光模块以及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使用了发光二极管(LED)等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作为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灯或显示器等光源被广泛使用。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光源装置具备安装于安装基板的多个发光元件和多个发光元件各自上的荧光体层,在荧光体层的表面配置有反射层。
随着近年来小型轻量化的趋势,这种发光装置实现更小型、薄型化,并且寻求进一步的高亮度化。特别是,寻求改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取出效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046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进一步提高光的取出效率的发光装置、发光模块及发光装置、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发光装置,其具备:发光元件,其具有设置有电极的第一主面、与该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主面、与所述第一主面及所述第二主面连续的第一侧面;
波长变换部件,其具有第三主面、与所述第三主面相反的第四主面、与所述第三主面及第四主面连续的第二侧面,对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波长进行变换而发出不同波长的光,所述第三主面为具有比所述第二主面大的面积的矩形形状且与所述第二主面接合;
透光性粘接部件,其连续覆盖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二主面侧和所述第三主面的一部分;
第一光反射性部件,其覆盖设置有所述透光性粘接部件的所述第一侧面,且在周围具有第三侧面;
所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含有具有光反射性的第一填充物,
与所述第二主面垂直的方向的截面上的所述第三侧面彼此的距离比所述第二侧面中所述第四主面侧的所述第二侧面彼此的距离小,
所述波长变换部件具有向所述第二侧面中与所述第三主面接近的区域倾斜的第一倾斜面,
所述波长变换部件在所述第一倾斜面的表面具有光反射性粒子。
所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具有向所述第三侧面中与所述第三主面接近的区域倾斜的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倾斜面连续。
在上述发光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倾斜面至少部分地形成为曲面状。
在上述发光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光反射性粒子由与所述第一填充物相同的材质构成。
在上述发光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填充物包含TiO2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发光模块,其具备:上述发光装置;
透光性的导光板,其具有导光板第一主面和导光板第二主面,所述导光板第一主面成为向外部放射光的发光面,所述导光板第二主面为与所述导光板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具备配置所述发光装置的凹部;
第二光反射性部件,其覆盖所述导光板第二主面及所述发光装置。
在上述发光模块中,优选的是,在剖视下,所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凹部外,
具有与所述凹部的内侧面及所述发光装置的外侧面相接的透光性的接合部件,
所述接合部件向位于所述凹部外的所述第三侧面延伸。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发光装置具备发光元件、波长变换部件、透光性粘接部件、和第一光反射性部件,
所述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准备第一树脂层、多个所述发光元件、第二树脂层,所述第一树脂层成为所述波长变换部件,且在第一树脂中混入荧光体,多个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树脂层的上表面相互分开配置,所述第二树脂层配置于相邻的所述发光元件彼此之间,成为所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且含有具有光反射性的第一填充物;
利用具有第一厚度的第一刀具以一定的间隔切削所述第二树脂层,形成第一切削区域;
在所述第一切削区域插入具有比所述第一厚度薄的第二厚度的第二刀具,切削处于所述第一切削区域的正下方的所述第一树脂层形成第二切削区域,分隔出每个发光装置,并且在各发光装置的侧面中,在作为所述波长变换部件的侧面的第二侧面中与所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接合的区域的附近形成从所述第二侧面的平面倾斜的第一倾斜面,且使光反射性粒子附着到所述第一倾斜面上。
在上述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树脂层形成第一切削区域的工序中,利用所述第一刀具的前端切削所述第一树脂层的一部分。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发光装置具备:发光元件、波长变换部件、透光性粘接部件、和第一光反射性部件,
所述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准备第一树脂层、多个所述发光元件、第二树脂层,所述第一树脂层成为所述波长变换部件,且在第一树脂中混入荧光体,多个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树脂层的上表面相互分开配置,所述第二树脂层配置于相邻的所述发光元件彼此之间,成为所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且含有具有光反射性的第一填充物;
利用具有第一厚度的第一刀具以一定的间隔切削所述第二树脂层,形成第一切削区域;
在所述第一切削区域插入具有比所述第一厚度薄的第二厚度的第二刀具,切削处于所述第一切削区域的正下方的所述第一树脂层形成第二切削区域,分隔出每个发光装置,并且在各发光装置的侧面中,在作为所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的侧面的第三侧面中与所述波长变换部件接合的区域的附近形成从所述第三侧面的平面倾斜的第二倾斜面。
在上述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树脂层形成第一切削区域的工序中,在所述第一刀具的前端到达所述第一树脂层前停止切削。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发光装置,在使发光装置的发光元件发光时,使通过了波长变换部件的光因第一倾斜面的倾斜方向沿向外部取出的方向反射,并且进一步通过配置于第一倾斜面的光反射性粒子使来自发光元件的光散射,能够增加向外部取出的成分,能够提高发光装置整体的光取出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器装置的各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示意俯视图。
图3是放大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一部分的示意剖视图,是将导光板向下反转上下的图。
图4是变形例的发光模块的示意仰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的发光装置的照片。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发光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发光装置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发光装置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发光装置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发光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0…液晶显示器装置
100、100’…发光模块
110a…透镜片
110b…透镜片
110c…扩散片
120…液晶面板
1、1’…导光板
1a…光学功能部
1b…凹部
1c…导光板第一主面
1d…导光板第二主面
1e…槽
1f…倾斜面
3、3B、3C…发光装置
11…发光元件
11b…电极
11c…第二主面
11d…第一主面
11e…第一侧面
12…波长变换部件
12c…第三主面
12d…第四主面
12e…第二侧面
12f…第一倾斜面
14…接合部件
14a…倾斜面
15…第一光反射性部件
15e…第三侧面
15f…第二倾斜面
16…第二光反射性部件
19…透光性粘接部件
24…导电膜
30…底板
40…第二树脂层
41…第一填充物
42…第二树脂
44…光反射性粒子
45…切屑
46、46B…第一切削区域
48、48B…第二切削区域
49…倾斜面
50…第一树脂层
55…切屑
60…吸引器
61…第一刀具
62…第二刀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术语(例如,“上”、“下”、及包含这些术语的其他术语),但这些术语的使用是为了参照附图容易理解发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不受这些术语的意思限制。另外,多个附图中出现的相同标记的部分表示相同或同等部分或部件。
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示例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发光装置、发光模块及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以下不限定本发明。另外,以下记载的构成零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的配置等只要没有特定的记载,就不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其说明内容,只不过是示例。另外,一个实施方式、实施例中说明的内容也能够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实施例。另外,附图表示的部件的大小及位置关系等有时为了明确说明而进行夸大。
[实施方式1]
(液晶显示器装置1000)
图1表示的是表示具备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装置1000的各结构的结构图。该液晶显示器装置1000从上侧依次具备液晶面板120、两片透镜片110a、110b、扩散片110c、发光模块100。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器装置1000是在液晶面板120的下方层叠发光模块100的、所谓的直下型的液晶显示器装置。液晶显示器装置1000将从发光模块100照射的光照射到液晶面板120。此外,除上述的结构部件以外,还可以具备偏光膜或滤色板等部件。
(发光模块100)
图2和图3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100的结构。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100是白色的面发光。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示意俯视图。图3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一部分的示意剖视图。这些图中所示的发光模块100具备作为光源的发光装置3和配置发光装置3的导光板1。
(导光板1)
导光板1具有向外部放射光的成为发光面的导光板第一主面1c(图3中下表面)和与导光板第一主面1c相反的一侧的导光板第二主面1d(图3中上表面)。在导光板1的导光板第二主面1d分开形成多个配置有发光装置3的凹部1b。另外,在凹部1b彼此之间形成槽1e。另一方面,在导光板1的导光板第一主面1c侧能够设置具有反射或扩散来自发光装置3的光的功能的光学功能部1a。
发光模块100还具备覆盖导光板1的导光板第二主面1d侧的第二光反射性部件16。另外,发光模块100具备与凹部1b的内侧面、及发光装置3的外侧面相接的透光性的接合部件14。
图2和图3所示的发光模块100在1片导光板1设置多个凹部1b,并在各个凹部1b配置发光装置3。但是,发光模块还能够如图4的示意仰视图所示,将在导光板1’设置一个凹部1b且在凹部1b配置有发光装置3的模块排列多个而成为发光模块100’。
(发光装置3)
图5表示发光装置3的示意剖视图。该图所示的发光装置3具备:发光元件11、覆盖发光元件11的第二主面11c的波长变换部件12、透光性粘接部件19、覆盖发光元件11的第一侧面11e的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
另外,图5的发光装置3用波长变换部件12覆盖发光元件11的第二主面11c。另外,波长变换部件12具有与发光元件11的第二主面11c接合的第三主面12c、第四主面12d、将这些第三主面12c和第四主面12d连接的第二侧面12e。第三主面12c为具有比第二主面11c大的面积的矩形形状,并与第二主面11c接合。该波长变换部件12变换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的波长而发出不同波长的光。
另一方面,用透光性粘接部件19连续覆盖发光元件11的第一侧面11e中第二主面11c侧和第三主面12c的一部分。另外,利用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覆盖设置有透光性粘接部件19的发光元件11的第一侧面11e。另外,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在周围具有第三侧面15e。
(发光元件11)
发光元件11具有第二主面11c、与该第二主面11c相反的一侧的第一主面11d、第二主面11c和第一主面11d之间的第一侧面11e。在第一主面11d具有正负一对电极11b。该发光元件11主要从第二主面11c放射光,对覆盖第二主面11c的波长变换部件12照射光。
发光元件11例如具有蓝宝石等透光性基板和层叠在透光性基板上的半导体层叠结构。半导体层叠结构包含发光层和夹着发光层的n型半导体层及p型半导体层,作为电极11b的n侧电极及p侧电极与n型半导体层及p型半导体层分别电连接。发光元件11的例如具备透光性基板的第二主面11c与导光板1对置地配置,在与第二主面11c相反的一侧的第一主面11d具有一对电极11b。
作为发光元件11,长、宽及高度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使用在俯视下长及宽的尺寸为1mm以下的半导体发光元件,更优选使用长及宽的尺寸为0.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使用长及宽的尺寸为0.25mm以下的发光元件。当使用这种发光元件时,在进行液晶显示器装置的局部调光时,能够实现高精致的显像。另外,如果使用长及宽的尺寸为0.5mm以下的发光元件,则发光元件的成本效率变好,发光模块100的低成本化成为可能。此外,就长及宽的尺寸的两方为0.25mm以下的发光元件而言,由于发光元件的上表面的面积小,因此,来自第一侧面11e的光的射出量相对变多。即,这种发光元件容易以蝙蝠翼形状发光,因此,优选用于发光元件与导光板接合且发光元件和导光板的距离极短的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
另外,发光元件11的高度优选为0.10mm~0.25mm。发光元件11的高度优选为在将发光装置3安装于导光板1的凹部1b的状态下发光元件11的第一主面11d从凹部1b突出。
发光元件11在俯视下也可以为任意的形状,例如为正方形或长方形。高清晰的液晶显示器装置中使用的发光元件为长方形的情况下,即使在发光元件的安装工序中,多个发光元件的一部分的发光元件产生旋转偏差,通过使用在俯视下为长方形的发光元件,容易进行目测的确认。另外,由于能够将p型电极和n型电极的距离隔开地形成,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后述的配线的形成。另一方面,在使用俯视下为正方形的发光元件的情况下,能够量产性良好的制造小的发光元件。发光元件11的密度(排列间距)、即发光元件11之间的距离根据在导光板1设置凹部1b的间隔来决定,例如,能够设为0.06mm~20mm左右,优选为1mm~10mm左右。此外,发光元件11的排列间距为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1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发光元件11设计为配置于发光装置3的大致中心,结果是发光装置3的排列间距也同样,为0.06mm~20mm左右,优选成为1mm~10mm左右。
另外,在图4的例中,发光装置3的各外侧面配置为与凹部1b的各内侧面几乎平行,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该配置,例如,也可以为以发光装置的中心为轴,相对于四边形的凹部1b旋转45°的配置。
在发光元件11中能够利用已知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示例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元件11。
作为发光元件11,能够选择射出任意的波长的光的元件。例如,作为射出蓝色、绿色的光的元件,能够使用氮化物类半导体(InxAlyGa1-x-yN、0≦X、0≦Y、X+Y≦1)或GaP的发光元件。另外,作为射出红色的光的元件,能够使用包含GaAlAs、AlInGaP等半导体的发光元件。另外,还能够使用由除这些以外的材料构成的半导体发光元件。通过变更半导体层的材料及其混晶度,能够使发光波长变化。使用的发光元件的组成、发光色、大小、个数等只要根据目的进行适当选择即可。
(波长变换部件12)
波长变换部件12配置为覆盖发光元件11的第二主面11c。该波长变换部件12通过第三主面12c接受从第二主面11c射出的光,并变换该光的波长,从第四主面12d射出。例如,波长变换部件12包含被来自发光元件11的光激发,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的荧光体。这样,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中通过波长变换部件12的成分和被波长变换部件12波长变换的成分混色,射出混色光。
波长变换部件12能够为使波长变换物质分散到成为母材的第一树脂中的部件。另外,也可以由多个层构成波长变换部件12。例如,能够由多个波长变换部层构成波长变换部件。或者,也可以将波长变换部件设为在母材中添加了波长变换物质的第一层和将在母材中添加了扩散材料的光扩散部设为第二层的双层结构。
成为母材的第一树脂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环氧树脂、硅树脂、混合了这些的树脂、或玻璃等透光性材料。从波长变换部件12的耐光性及成型容易性的观点考虑,选择硅树脂作为第一树脂是有益的。另外,作为波长变换部件12的母材,优选具有比导光板1的材料高的折射率的材料。
在波长变换部件12含有的波长变换物质中能够适当利用荧光体。例如,可举出YAG荧光体、β赛隆荧光体、KSF系荧光体或MGF系荧光体等氟化物系荧光体、氮化物荧光体等。作为组成式的具体例,可举出以下通式(I)、(II)、(III)。
A2[M1-aMn4+ aF6]···(I)
(其中,上述通式(I)中、A是选自K+、Li+、Na+、Rb+、Cs+及NH4+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M为选自第4族元素及第14族元素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元素,a满足0<a<0.2。)
(x-a)MgO·a(Ma)O·b/2(Mb)2O3·yMgF2·c(Mc)X2·(1-d-e)GeO2·d(Md)O2·e(Me)2O3:Mn···(II)
(其中,上述通式(II)中,Ma为选自Ca、Sr、Ba、Zn的至少一种,Mb为选自Sc、La、Lu的至少一种,Mc为选自Ca、Sr、Ba、Zn的至少一种,X为选自F、Cl的至少一种,Md为选自Ti、Sn,Zr的至少一种,Me为选自B、Al、Ga、In的至少一种。另外,关于x、y、a、b、c、d、e,2≦x≦4、0<y≦2、0≦a≦1.5、0≦b<1、0≦c≦2、0≦d≦0.5、0≦e<1)
MaxMbyAl3Nz:Eu···(III)
(其中,上述通式(III)中,Ma为选自Ca、Sr及Ba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元素,Mb为选自Li、Na及K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元素,x、y及z分别满足0.5≦x≦1.5、0.5≦y≦1.2、及3.5≦z≦4.5。
通式(I)中表示的KSF荧光体的半值宽度可以为10nm以下。另外,通式(II)中表示的MGF荧光体的半值宽度可以为15nm以上且35nm以下。如上述通式(I)中所示,也可以由作为其他4价的元素的Ti或Si置换构成KSF荧光体的组成K2SiF6:Mn4+的Ge的一部分(组成式中,K2(Si、Ti,Ge)F6:表示为Mn),或将构成KSF荧光体的组成K2SiF6:Mn4+的K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碱金属,或由3价的元素Al等取代Si的一部分,或组合多种元素的置换。
波长变换部件12可以含有一个波长变换物质,也可以含有多个波长变换物质。在含有多个波长变换物质的情况下,例如,能够包含波长变换部件进行绿色系的发光的β赛隆荧光体和进行红色系的发光的KSF系荧光体等氟化物系荧光体。由此,能够扩大发光模块100的颜色再现范围。在该情况下,发光元件11优选具备能够射出可以效率良好的激发波长变换部件12的短波长的光的氮化物系半导体(InxAlyGa1-x-yN、0≦X、0≦Y、X+Y≦1)。另外,例如,在使用射出蓝色系的光的发光元件11时,作为发光模块得到红色系的光的情况下,波长变换部件12也可以含有60重量%以上KSF系荧光体(红色荧光体),优选90重量%以上。即,也可以通过波长变换部件12含有射出特定的颜色的光的波长变换物质,射出特定的颜色的光。另外,波长变换物质也可以为量子点。在波长变换部件12内,波长变换物质也可以配置为任何方式。例如,可以大致均匀地分布,也可以一部分不均匀。另外,分别含有波长变换部件的多个层也可以层叠设置。
另外,波长变换部件12也可以附加使光扩散、反射的部件。例如,也可以在波长变换部件12的内部混入射扩散部件,或在波长变换部件12的表面粘贴光扩散板,或使其与波长变换部件12分开而在导光板的表面或内部混入射扩散部件,或设置光扩散层。通过设置这种光扩散层或光扩散区域等光扩散部,能够使从导光板1放射的光更均匀。另外,也可以设置多个光扩散部。例如,层叠多个光扩散层而构成光扩散区域。
光扩散部能够在母材中添加扩散材料而构成。例如,能够将树脂材料作为母材,使用在母材中含有SiO2或TiO2等白色的无机微粒子的母材作为光扩散部。另外,扩散材料能够使用将作为光反射性部件的白色系的树脂或金属加工成微粒子状的材料。这些扩散材料通过不规则地包含在母材的内部,使通过光扩散部的内部的光不规则且反复地反射,通过使透过光沿多方向扩散,抑制照射光局部地集中,防止产生亮度不均。
波长变换部件12的厚度优选为0.02mm~0.30mm。为了发挥发光模块的薄型化及各种的波长变换的效果,优选设为上述范围内。
图5的发光装置3在俯视下波长变换部件12的外形比发光元件11的外形大。该发光装置3使比从发光元件11的第二主面11c射出更多的光透过波长变换部件12,射入导光板1,能够减少颜色不均或亮度不均。
(透光性粘接部件19)
如图5所示,透光性粘接部件19连续地覆盖发光元件11的第一侧面11e的一部分、即第一侧面11e的第二主面侧及波长变换部件12的第三主面的一部分。此外,透光性粘接部件19的外侧面优选为从第一侧面11e朝向波长变换部件12扩大的倾斜面。另外,更优选为向发光元件11侧突出的凸状的曲面。由此,能够将从第一侧面11e射出的光引导到更靠向波长变换部件12侧,能够提高光取出效率。
另外,在发光元件11的第二主面11c和波长变换部件12之间也可以具有透光性粘接部件19。由此,例如,通过在透光性粘接部件19中含有扩散剂等,从发光元件11的第二主面11c射出的光被透光性粘接部件19扩散,进入波长变换部件12,由此能够减少亮度不均。该透光性粘接部件19能够使用与后述的接合部件14相同的部件。
(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
另外,在发光装置3中,在发光元件11设置波长变换部件12的状态下由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覆盖第一侧面11e。详细而言,由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覆盖没有由透光性粘接部件19覆盖的第一侧面11e及透光性粘接部件19的外侧面。
(第一填充物41)
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是光反射性优异的材质。该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如图5的部分扩大图所示,含有具有光反射性的第一填充物41。第一填充物41能够由源自金属的无机物构成。第一填充物41优选为白色的无机微粒子、例如TiO2。将这种第一填充物41添加到成为母材的第二树脂42、例如透明树脂中,得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作为白色树脂。
在发光装置3中,由该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覆盖除发光元件11的第二主面11c的其他面,由此,抑制光向除第二主面11c以外的方向的泄漏。即,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反射从第一侧面11e或第一主面11d射出的光,使发光元件11的发光从导光板1的导光板第一主面1c有效地放射到外部,能够提高发光模块100的光取出效率。
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相对于从发光元件11射出的光具有60%以上的反射率,优选具有90%以上的反射率的白色树脂。该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优选为含有白色粉末等白色的颜料的树脂。特别是,优选含有TiO2等无机白色粉末的硅树脂。
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与第一侧面11e的至少一部分相接,并在发光元件11的周围埋设发光元件11,使发光元件11的电极11b在表面露出。在图5的例中,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与波长变换部件12相接。但是,也可以如上述那样使透光性的粘接部件介于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和波长变换部件12之间。
(第一倾斜面12f)
如图5所示,与第二主面11c垂直的方向的截面上的第三侧面15e彼此的距离在将透光性粘接部件19设置于第一侧面11e的上端的位置,比第二侧面12e彼此的距离小。换言之,构成为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的宽度比第四主面侧的波长变换部件12的宽度窄。具体而言,宽度比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宽的波长变换部件12在第二侧面中与第三主面12c接近的区域形成第一倾斜面12f。第一倾斜面12f从第二侧面12e的上端、即第三主面12c倾斜。换言之,波长变换部件12形成将第三主面12c的角部倒角的形状。由此,使从发光元件11入射到波长变换部件12的光因第一倾斜面12f的倾斜沿向外部取出的方向反射,能够增加向外部取出的成分,能够提高发光装置整体的光取出效率。
第一倾斜面12f从第三侧面15e连续地倾斜到第二侧面12e。该第一倾斜面12f优选至少部分地形成为曲面状。第一倾斜面12f为平面状,与之相对,通过设为曲面状,能够增大第一倾斜面12f的面积,能够进一步增加向外部取出的成分,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装置整体的光取出效率。
(光反射性粒子44)
另外,波长变换部件12在第一倾斜面12f附着使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反射的光反射性粒子44。由此,除上述的第一倾斜面12f的倾斜外,通过配置于第一倾斜面12f的光反射性粒子44使来自发光元件11的光散射,能够进一步增加向外部取出的成分。另外,由于图5是发光装置的截面图,因此看到第一倾斜面12f的一部分。如果是俯视下为矩形的发光装置,在俯视下与矩形的四边对应的四个面分别存在第一倾斜面。
光反射性粒子44优选包含与第一填充物41相同的材质。在该例中,在硅树脂等母材中含有TiO2等白色的无机微粒子作为第一填充物41。更优选在与构成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的第二树脂42相同的母材中掺杂第一填充物41。由此,能够使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和光反射性粒子44共通化,制造也变得容易。
另外,波长变换部件12优选在第二侧面12e不附着光反射性粒子44。但是,也可以在第二侧面12e附着某种程度的光反射性粒子44,该情况下,例如,如图6所示,与第一倾斜面12f相比,优选减少第二侧面12e的附着量。图6是从侧面观察发光装置的图,第一倾斜面12f在图中是由虚线包围的区域,在该由虚线包围的区域中附着光反射性例子44。
(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接着,基于图7~图12的示意剖视图对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7所示,准备第一树脂层50、发光元件11、第二树脂层40。在此,在底板30上涂布第一树脂层50。底板30例如能够利用具有粘接层的胶带材料。由此,能够容易剥离粘贴在底板30上的波长变换部件12。第一树脂层50在成为母材的第一树脂中混入荧光体,在固化后成为波长变换部件12。第一树脂能够利用上述硅树脂等。另外,荧光体能够利用YAG系荧光体等。
在第一树脂层50固化的状态下,在其上表面相互分开地配置多个发光元件11。发光元件11将第一主面11d设为上表面,将第二主面11c侧与第一树脂层50粘接固定。另外,在相邻的发光元件11彼此之间涂布第二树脂42。第二树脂42在成为母材的第二树脂42中混入具有光反射性的第一填充物41,在固化后成为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此外,在第一主面11d上,以电极11b从第二树脂层40露出的方式,根据需要,在以覆盖电极11b的方式配置了掩膜的状态下涂布第二树脂42。或者,也可以形成为以覆盖电极11b的方式形成第二树脂层,然后通过研磨等使电极11b露出。这样,当第二树脂42固化时,如图7所示,得到在第一树脂层50上设置有发光元件11和第二树脂层40的中间体。
接着,如图8及图9所示,在中间体形成第一切削区域46。在此,用具有第一厚度(第一刀具厚)的第一刀具61以一定的间隔切削第二树脂层40的相邻的发光元件11彼此之间。然后,以在第一切削区域46的底面露出第一树脂层50的状态停止切削。此时,优选不仅第二树脂层40,而且切削至第一树脂层50的一部分。由此,能够可靠地贯通第二树脂层40,使第一树脂层50露出。第一刀具61由硬质金属锯、电铸刀具片、金属粘合刀具片等材质构成。在此,用第一刀具61进行干式切削。因此,在切削过程中产生第一树脂层50的切屑45。切屑45通过吸引等除去,同时有意地在第一切削区域46残留一定量。该切屑45成为后述的光反射性粒子44。
另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分割出每个发光装置3。在此,如图10所示,进一步切削第一切削区域46而形成第二切削区域48。具体而言,在第一切削区域46插入具有比第一厚度(第一刀具厚)薄的第二厚度(第二刀具厚)的第二刀具62,通过切削处于第一切削区域46的正下方的第一树脂层50,形成第二切削区域48。此时,如图11所示,用吸引器60吸引第一树脂层50的切屑55。其结果,如图11所示,分割出每个发光装置3。同时,在各发光装置3的侧面形成第一倾斜面12f。第一倾斜面12f形成于第二侧面12e中与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接合的区域的附近。第一倾斜面12f成为从第二侧面12e的主平面倾斜的状态。这种第一倾斜面12f在第一刀具61或第二刀具62的切削的过程中形成于第一切削区域46的端缘。第一倾斜面12f的加工可以使用与第一刀具61或第二刀具62不同的其他工具进行,或者也可以使用第二刀具在第二切削区域48加工时进行。由此,能够得到在使发光装置的发光元件发光时,使入射到波长变换部件的光因第一倾斜面的倾斜方向沿向外部取出的方向反射的倾斜面。
另外,在该第一倾斜面12f附着光反射性粒子44。光反射性粒子44在形成第一倾斜面12f后用粘接材料等将另外准备的光反射性粒子固定于表面。或者,在形成第一倾斜面12f时同时使通过第一切削区域46的切削产生的切屑附着于第一倾斜面12f。因为通过第一切削区域46的切削产生的切屑为光反射性粒子,所以能够作为光反射性粒子44附着于第一倾斜面12f。另外,在插入第二刀具62,切削处于第一切削区域46的正下方的第一树脂层50时,因为第二厚度(第二刀具厚)比第一厚度(第一刀具厚)薄,所以第二刀具62未与第二树脂层40接触,因此,光反射性粒子的切屑没有露出。即,在用第二刀具62切削第一树脂层50时,能够防止或抑制光反射性粒子的切屑附着于第一树脂层50的侧面。对于第一倾斜面12f的附着量能够通过刀具片的旋转数及吸引的调整进行适当地调整。
光反射性粒子44在第一倾斜面12f固定必要量。例如,用喷雾器涂布粘接材料,使光反射性粒子44粘着于第一倾斜面12f。
这样,如图12所示,得到在底板30上排列的发光装置3。另外,图7~图12是表示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切削的工序,但与该工序相同地,也存在沿平行于纸面的方向切削的工序。然后,将各发光装置3从底板30剥离,得到单片化的发光装置3。
这样,使通过了波长变换部件12的光根据第一倾斜面12f的倾斜方向沿向外部取出的方向反射,并且,进一步通过配置于第一倾斜面12f的光反射性粒子44使光散射,能够增加向外部取出的成分,能够提高发光装置整体的光取出效率。
[实施方式2]
在以上的例子中,对将倾斜面设置于波长变换部件12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将倾斜面不设置于波长变换部件侧,而设置于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侧。将这种例子作为实施方式2的发光装置3B,示于图13的示意剖视图。该图表示的发光装置3B具备:发光元件11、波长变换部件12、透光性粘接部件19、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光反射性粒子44。此外,对具有与上述的部件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图13所示的发光装置3B在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设置第二倾斜面15f作为倾斜面。第二倾斜面15f设置于第三侧面15e中接近第三主面12c的区域。该第二倾斜面15f从第三侧面15e沿向下变宽的方向倾斜。因此,根据该结构,因为能够增加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与第三主面12c接合的面积,所以得到提高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和波长变换部件12的密接力的效果。另外,提高使入射于波长变换部件的光向外部取出的方向反射的效果。而且,通过在波长变换部件12的第三主面12c侧(15f附近)配置光反射性粒子44,能够调整配光的范围。
实施方式2的发光装置3B的制造方法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3的制造方法大致相同。就主要的差异点而言,在第二树脂层40形成第一切削区域46B时,在通过第一刀具61切削第二树脂层40的中途,在第一刀具61的前端到达第一树脂层50前停止切削。由此,如图14所示,仅在第二树脂层40形成第一切削区域46B,在第一切削区域46B的底面未露出第一树脂层50。进而,如图15所示,将第二刀具62插入第一切削区域46B,如图16所示,形成第二切削区域48B,使发光装置3B单片化。这样,得到实施方式2的发光装置3B。
[实施方式3]
在以上说明的结构中,对将倾斜面设置于波长变换部件12或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的任一个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将倾斜面设置于波长变换部件及第一光反射性部件。将这种例子作为实施方式3的发光装置3C,示于图17的示意剖视图。该图所示的发光装置3C具有从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直到波长变换部件12连续的倾斜面49。倾斜面49由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的第二倾斜面15f和波长变换部件12的第一倾斜面12f形成。即使通过这种结构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及2同样的效果。即,通过第一倾斜面12f使从发光元件11导入的光反射到波长变换部件12的内部侧,能够得到增加波长变化的光的成分作为整体能够改善发光的利用效率这样的实施方式1的效果、及增加将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和第三主面12c接合的面积而提高密接力这样的实施方式2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与其他实施例同样通过在倾斜面49的第一倾斜面12f附着光反射性粒子44,能够增加向外部取出的成分。
使用将这样实施方式1~3设为一例的发光装置能够构成发光模块。以下,继续对使用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3构成的图3等所示的发光模块进行说明。
(导光板1)
导光板1是将从光源射入的光形成为面状向外部放射的透光性的部件。导光板1如图3所示,具备成为发光面的导光板第一主面1c和与导光板第一主面1c相反的一侧的导光板第二主面1d。该导光板1在导光板第二主面1d设置多个凹部1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凹部1b之间设置槽1e。
另外,在凹部1b内配置发光装置3的一部分。详细而言,波长变换部件12以与凹部1b的底面对置的方式将发光装置3的一部分配置于导光板1的凹部1b。由此,发光模块整体的薄型化成为可能。如图2及图3所示,导光板1能够是设置多个凹部1b并在各个凹部1b配置发光装置3的一部分而形成发光模块100。
或者,如图4所示,能够设为在一个凹部1b的某个导光板1’配置一个发光装置3的一部分,将多个导光板1’配置成平面形状而形成发光模块100’。如图3所示,设置多个凹部1b的导光板1在凹部1b之间设置格子状的槽1e。如图4所示,设置一个凹部1b的导光板1’在导光板第二主面1d的外周部朝向外周缘设置倾斜面1f。
设置于槽1e或导光板第二主面1d的外周部的倾斜面1f在其表面设置有第二光反射性部件16。对于配置于槽1e的第二光反射性部件16之后详细说明,优选利用反射来自发光装置3的光的白色树脂防止发光元件11的发光射入到被槽1e划分开的附近的导光板1,防止各个发光元件11的光泄漏到相邻的发光元件。与设置于一个导光板1’的导光板第二主面1d的外周部的倾斜面1f接合的第二光反射性部件16防止光泄漏到导光板1的周围,防止来自导光板1的导光板第一主面1c的发光强度降低。
导光板1的大小根据液晶显示器装置1000的大小适当设定,但例如,关于多个凹部1b的某个导光板1,一边能够为1cm~200cm左右,优选为3cm~30cm左右。厚度能够为0.1mm~5mm左右,优选为0.1mm~3mm。导光板1的平面形状例如能够为大致矩形或大致圆形等。
作为导光板1的材料,能够使用丙烯酸、聚碳酸酯、环状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酯等热塑性树脂、环氧、硅等热固化性树脂等树脂材料或玻璃等光学透明的材料。特别是,热塑性的树脂材料能够通过射出成型效率良好的制造,因此为优选。其中,优选透明性高,且价格低廉的聚碳酸酯。在制造工序中,不暴露在回流焊那样的高温环境下而制造的发光模块可以适用具有聚碳酸酯那样的热塑性且耐热性低的材料。
另外,导光板1可以形成为单层,也可以层叠多个透光性层而形成。在层叠多个透光性层的情况下,优选在任意的层之间设置折射率不同的层、例如空气层等。由此,能够形成使光容易进一步扩散并降低亮度不均的发光模块。这种结构例如能够通过在任意的多个透光性之间设置衬垫使其分开而设置空气层来实现。另外,也可以在导光板1的导光板第一主面1c上设置透光性的层,在导光板1的导光板第一主面1c和该透光性的层之间设置折射率不同的层、例如空气层等。由此,能够设为容易使光进一步扩散,并降低亮度不均的液晶显示器装置。这种结构例如能够通过在任意的导光板1和透光性的层之间设置衬垫使其分开并设置空气层来实现。
(凹部1b)
导光板1在导光板第二主面1d侧设置凹部1b。将发光装置3的一部分以波长变换部件12与凹部1b的底面对置的方式配置于凹部1b内。凹部1b的内侧面在俯视下比发光装置3的外侧面大。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凹部1b的内侧面位于比发光装置3的外侧面靠外侧。
图2~图4的导光板1、1’在俯视下,凹部1b内形状为四边形,在此配置的发光装置3的外形状也为四边形。配置于四边形的凹部1b的四边形的发光装置3也可以配置为使发光装置3的各外侧面与对置的凹部1b的内侧面平行。另外,发光装置3的各外侧面也可以配置为相对于凹部1b的各内侧面旋转45°。另外,在俯视下,凹部1b的底面的中心和发光装置3的中心优选配置为大致一致。由此,能够使从发光装置3的侧面到凹部1b的内侧面的距离为恒定,能够改善发光模块的颜色不均。但是,将外形设为四边形的发光装置也能够以各个边相对于四边形的凹部交叉,换句话说,相对于四边形的凹部旋转的姿势进行配置。
在此,凹部1b俯视下的大小根据发光装置3的外形而变更,但可以将在圆形时为直径、在椭圆形时为长径、在四边形时为对角线的长度例如设为0.05mm~10mm,优选为0.1mm~2mm。深度能够设为0.05mm~4mm,优选为0.1mm~1mm。凹部1b的俯视的形状例如能够为大致矩形、大致圆形,能够根据凹部1b的排列间距等选择。在凹部1b的排列间距(最接近的两个凹部1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大致均等的情况下,优选大致圆形或大致正方形。特别是,大致圆形具有良好地扩大来自发光装置3的光的效果。
从凹部1b的底面到导光板第二主面1d的凹部1b的高度在剖视下,如图3所示,更优选为使发光元件11的第二主面11c和导光板第二主面1d成为大致同一平面的凹部1b的高度。另外,凹部1b的高度也可以为在凹部1b安装了发光装置3的状态下第三主面12c的位置比导光板第二主面1d高。由此,发光装置3从凹部1b突出,并能够容易地进行对电极11b的配线作业等。这样,优选根据发光装置3的高度,调整凹部1b的高度。
(接合部件14)
透光性的接合部件14与凹部1b的内侧面及发光装置3的外侧面相接。即,透光性接合部件14从凹部1b的内侧面延伸至位于凹部1b外的发光装置3的第三侧面。另外,接合部件14也可以与位于凹部1b的外侧的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的一部分相接。换言之,也可以配置为连续覆盖第四主面12d及第二侧面12e、第三侧面15e。进而,接合部件14具有相对于第三侧面15e倾斜的外侧面、倾斜面14a。该倾斜面14a配置为在与第三侧面15e之间形成的倾斜角α成为锐角。另外,接合部件14也可以配置于波长变换部件12和凹部1b的底面之间。
如图3所示,在利用接合部件14将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3固定于凹部1b内时,通过在发光装置3的第三主面12c附近形成倾斜面,发挥锚固效果,提高密接力。
进而,如图3所示,接合部件14与导光板1的导光板第二主面1d相接。由此,扩大形成有倾斜面14a的区域,能够反射大量的光,能够降低亮度不均。在此,接合部件14的倾斜面14a与第三侧面15e形成的倾斜角α为5°~85°,优选为5°~50°,更优选为10°~45°。发光装置3的外侧面和凹部1b的内侧面之间的宽度d1根据凹部1b的内径和发光装置3的外径、或这些形状、将发光装置3安装于凹部1b时的姿势、发光装置3的安装位置的公差等进行变化。而且,倾斜角α根据接合部件14的高度、即发光装置3的高度(发光元件11的高度或波长变换部件12的厚度)、凹部1b的深度(高度)而变化。因此,根据这种各条件,朝向第二主面1d向下加宽的接合部件14的倾斜面14a也根据与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的外侧面形成的倾斜角α设定。
另外,如图3所示,接合部件14在剖视下具有倾斜面14a。该形状能够以同样的状态对通过接合部件14并入射到倾斜面14a的光向发光面侧反射。
作为接合部件14,能够使用环氧树脂、硅树脂等透光性的热固化性的树脂材料等。另外,将接合部件14的光的透过率设为60%以上,优选设为90%以上。另外,接合部件14包含扩散材料等,或者可以包含反射光的添加物即白色粉末等,也可以仅由不包含扩散材料或白色粉末等的透光性的树脂材料构成。
另外,透光性的接合部件14能够将倾斜面14a在剖视下设为曲面。例如,能够将倾斜面14a设为朝向凹部1b侧呈凸状的曲面。该倾斜面14a使倾斜面14a的反射光的行进方向为宽范围,能够降低亮度不均。
另外,倾斜面14a也可以覆盖第三侧面15e的整个面。在图3等的例子中,残留第三侧面15e的上部分,并由部分的倾斜面14a覆盖,但也可以使倾斜面14a的上端延长至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的上端。
(光学功能部1a)
导光板1能够在导光板第一主面1c侧设置具有来自发光装置3的光的反射或扩散功能的光学功能部1a。该导光板1将来自发光装置3的光扩散到侧方,使导光板1的面中的发光强度平均化。光学功能部1a例如能够具有使光在导光板1的面中扩散的功能。光学功能部1a例如是设置于导光板第一主面1c侧的圆锥或四边锥、六边锥等多边锥形等的凹部、或圆锥台或多边锥台等凹部。由此,能够使用将在导光板1、处于光学功能部1a内的折射率的不同材料(例如空气)和凹部的倾斜面的界面照射的光向发光装置3的侧方方向反射的结构。另外,例如,也可以在具有倾斜面的凹部设置光反射性的材料(例如金属等反射膜或白色的树脂)等。光学功能部1a的倾斜面可以在剖视下为平面,也可以为曲面。
(第二光反射性部件16)
如图3所示,第二光反射性部件16覆盖导光板1的导光板第二主面1d侧。详细而言,第二光反射性部件16在导光板1的导光板第二主面1d、透光性的接合部件14的倾斜面14a及第三侧面15e覆盖没有被接合部件14覆盖的区域。
第二光反射性部件16通过反射从发光元件11射出的光、射入导光板1内的光,并将光引导到成为向外部放射光的发光面的导光板第一主面1c侧,能够提高光取出效率。另外,通过层叠于导光板1,增强导光板1。
第二光反射性部件16适合使用与前述的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相同的材料、即将反射光的添加物即白色粉末等添加到透明树脂的白色树脂。第二光反射性部件16使发光元件11的发光有效地从导光板1的导光板第一主面1c放射到外部。
另外,第二光反射性部件16与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相同,具有相对于从发光元件11射出的光为60%以上的反射率,优选具有90%以上的反射率的白色树脂。该白色树脂优选为含有白色粉末等白色的颜料的树脂。特别是,优选含有TiO2等无机白色粉末的硅树脂。由此,为了覆盖导光板1的一面,作为用于比较大量的材料,通过大量使用TiO2的便宜的原材料,能够使发光模块100价格低廉。
以上的发光模块100在导光板1设为凹部1b,在该凹部1b配置发光装置3,因此,能够使整体薄型化。另外,在导光板1设置凹部1b,在凹部1b配置发光装置3,因此发光装置3和导光板1的安装精度提高。特别是,通过设为将波长变换部件12与发光元件11接合,将发光元件11和波长变换部件12成为一体结构的发光装置3配置于导光板1的凹部1b的结构,对波长变换部件12和发光元件11的导光板1的安装精度提高,并能够实现优异的发光特性。另外,使发光元件11的光透过波长变换部件12并向导光板1导光,在放射到外部的发光模块100中,能够精度良好地配置发光元件11、波长变换部件12、导光板1,因此,改善从导光板1放射到外部的光的颜色不均或亮度不均等的发光特性,特别是实现优异的发光特性。
接合部件14与第二侧面12e、导光板1的内侧面相接,另外,通过与位于凹部1b外的第一光反射性部件15相接,能够利用从波长变换部件12射出的光将在第二光反射性部件16侧露出的光引导到靠向发光装置3的侧方,改善亮度不均。另外,能够将从波长变换部件12射出的光进一步射入导光板1,能够提高光取出效率。
在直下型的液晶显示器装置中,液晶面板和发光模块的距离近,因此,发光模块的颜色不均或亮度不均可能对液晶显示器装置的颜色不均或亮度不均造成影响。因此,作为直下型的液晶显示器装置的发光模块,期望颜色不均或亮度不均少的发光模块。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100的结构,则将发光模块100的厚度减薄为5mm以下、3mm以下、1mm以下等,同时能够减少亮度不均或颜色不均。
此外,也可以在导光板1上进一步层叠具有扩散等功能的透光性的部件。在该情况下,在光学功能部1a为凹部的情况下,堵塞凹部的开口(即,与导光板1的导光板第一主面1c接近的部分),但优选以不填满凹部的方式设置透光性的部件。由此,能够在光学功能部1a的凹部内设置空气层,能够将来自发光元件11的光良好地扩散。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发光装置、发光模块及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作为电视或平板、液晶显示器装置的背光灯,能够适合用于电视或平板、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平视显示器、数字标牌、公告栏等。另外,作为照明用的光源也能够利用,也能够用于应急灯或线照明、或各种的照明或车载用的仪表板等。

Claims (11)

1.一种发光装置,其具备:
发光元件,其具有设置有电极的第一主面、与该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主面、与所述第一主面及所述第二主面连续的第一侧面;
波长变换部件,其具有第三主面、与所述第三主面相反的第四主面、与所述第三主面及第四主面连续的第二侧面,对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波长进行变换而发出不同波长的光,所述第三主面为具有比所述第二主面大的面积的矩形形状且与所述第二主面接合;
透光性粘接部件,其连续覆盖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二主面侧和所述第三主面的一部分;
第一光反射性部件,其覆盖设置有所述透光性粘接部件的所述第一侧面,且在周围具有第三侧面;
所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含有具有光反射性的第一填充物,
与所述第二主面垂直的方向的截面上的所述第三侧面彼此的距离比所述第二侧面中所述第四主面侧的所述第二侧面彼此的距离小,
所述波长变换部件具有向所述第二侧面中与所述第三主面接近的区域倾斜的第一倾斜面,
所述波长变换部件在所述第一倾斜面的表面具有光反射性粒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具有向所述第三侧面中与所述第三主面接近的区域倾斜的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倾斜面连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倾斜面至少部分地形成为曲面状。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
所述光反射性粒子由与所述第一填充物相同的材质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填充物包含TiO2
6.一种发光模块,其具备:
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
透光性的导光板,其具有导光板第一主面和导光板第二主面,所述导光板第一主面成为向外部放射光的发光面,所述导光板第二主面为与所述导光板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具备配置所述发光装置的凹部;
第二光反射性部件,其覆盖所述导光板第二主面及所述发光装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模块,其中,
在剖视下,所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凹部外,
具有与所述凹部的内侧面及所述发光装置的外侧面相接的透光性的接合部件,
所述接合部件向位于所述凹部外的所述第三侧面延伸。
8.一种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发光装置具备发光元件、波长变换部件、透光性粘接部件、和第一光反射性部件,
所述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准备第一树脂层、多个所述发光元件、第二树脂层,所述第一树脂层成为所述波长变换部件,且在第一树脂中混入荧光体,多个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树脂层的上表面相互分开配置,所述第二树脂层配置于相邻的所述发光元件彼此之间,成为所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且含有具有光反射性的第一填充物;
利用具有第一厚度的第一刀具以一定的间隔切削所述第二树脂层,形成第一切削区域;
在所述第一切削区域插入具有比所述第一厚度薄的第二厚度的第二刀具,切削处于所述第一切削区域的正下方的所述第一树脂层形成第二切削区域,分隔出每个发光装置,并且在各发光装置的侧面中,在作为所述波长变换部件的侧面的第二侧面中与所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接合的区域的附近形成从所述第二侧面的平面倾斜的第一倾斜面,且使光反射性粒子附着到所述第一倾斜面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第二树脂层形成第一切削区域的工序中,利用所述第一刀具的前端切削所述第一树脂层的一部分。
10.一种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发光装置具备:发光元件、波长变换部件、透光性粘接部件、和第一光反射性部件,
所述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准备第一树脂层、多个所述发光元件、第二树脂层,所述第一树脂层成为所述波长变换部件,且在第一树脂中混入荧光体,多个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树脂层的上表面相互分开配置,所述第二树脂层配置于相邻的所述发光元件彼此之间,成为所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且含有具有光反射性的第一填充物;
利用具有第一厚度的第一刀具以一定的间隔切削所述第二树脂层,形成第一切削区域;
在所述第一切削区域插入具有比所述第一厚度薄的第二厚度的第二刀具,切削处于所述第一切削区域的正下方的所述第一树脂层形成第二切削区域,分隔出每个发光装置,并且在各发光装置的侧面中,在作为所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的侧面的第三侧面中与所述波长变换部件接合的区域的附近形成从所述第三侧面的平面倾斜的第二倾斜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二树脂层形成第一切削区域的工序中,在所述第一刀具的前端到达所述第一树脂层前停止切削。
CN201911292882.2A 2018-12-14 2019-12-16 发光装置、发光模块及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13266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4960 2018-12-14
JP2018234960 2018-12-14
JP2019-221625 2019-12-06
JP2019221625A JP7007598B2 (ja) 2018-12-14 2019-12-06 発光装置、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26647A true CN111326647A (zh) 2020-06-23

Family

ID=7110690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65124.3U Active CN211208476U (zh) 2018-12-14 2019-12-16 发光装置及发光模块
CN201911292882.2A Pending CN111326647A (zh) 2018-12-14 2019-12-16 发光装置、发光模块及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65124.3U Active CN211208476U (zh) 2018-12-14 2019-12-16 发光装置及发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07598B2 (zh)
CN (2) CN211208476U (zh)
TW (1) TWI82982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14749A (zh) * 2020-08-31 2022-03-01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89451B2 (ja) * 2020-06-30 2022-12-14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モジュール、液晶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35114B2 (ja) * 2011-03-25 2014-07-02 株式会社東芝 発光装置、発光モジュール、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680472B2 (ja) * 2011-04-22 2015-03-04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2759052B (zh) * 2012-07-19 2014-12-1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JP6248431B2 (ja) * 2013-06-28 2017-12-20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6009761A (ja) * 2014-06-24 2016-01-18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発光モジュール
JP6443877B2 (ja) * 2014-11-12 2018-12-26 伸 唐沢 蓄光表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65135B2 (ja) * 2015-04-02 2017-01-2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6217705B2 (ja) * 2015-07-28 2017-10-2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27220B2 (ja) * 2015-08-31 2018-05-23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6337859B2 (ja) * 2015-09-08 2018-06-06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TW201717334A (zh) * 2015-11-05 2017-05-16 凌北卿 封裝結構及其製法
JP6857297B2 (ja) * 2016-12-22 2021-04-14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868388B2 (ja) * 2016-12-26 2021-05-12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集積型発光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14749A (zh) * 2020-08-31 2022-03-01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14114749B (zh) * 2020-08-31 2024-04-09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4541A (zh) 2020-09-16
JP7007598B2 (ja) 2022-02-10
JP2020098906A (ja) 2020-06-25
TWI829827B (zh) 2024-01-21
CN211208476U (zh) 2020-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80349B1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CN211905756U (zh) 发光模块
CN110794614B (zh) 发光模块
CN213071166U (zh) 发光模块
US11056615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module with concave surface light guide plate
US11421856B2 (en) Light emitting module,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module
US11158774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light-emitting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emitting device
CN112018225A (zh) 发光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211208476U (zh) 发光装置及发光模块
JP2020174043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7007591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JP7319557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US11342314B2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CN116243519A (zh) 发光模块以及面状光源
CN112151655A (zh) 发光模块
JP7260796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面状光源
JP7484075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213093218U (zh) 发光模块
JP2022041057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15685621A (zh) 面状光源
JP2022024452A (ja) 面状光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