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79568B - 衰减元件 - Google Patents

衰减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79568B
CN111279568B CN201880067873.0A CN201880067873A CN111279568B CN 111279568 B CN111279568 B CN 111279568B CN 201880067873 A CN201880067873 A CN 201880067873A CN 111279568 B CN111279568 B CN 1112795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cable core
cavity
longitudinal axis
attenu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78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79568A (zh
Inventor
P·莱曼
P·克瑙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zlink Industries Germany GmbH
Original Assignee
Leoni Kabel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oni Kabel GmbH filed Critical Leoni Kabel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1279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95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795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95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5/00Cable fittings
    • H02G15/007Devices for relieving mechanical stre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6Means for preventing chafing or fracture of flexible leads at outlet from coupling part
    • H01R13/562Bending-relieving

Landscapes

  • Flexible Shafts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衰减元件(1、101)以及一种包括这种衰减元件(1、101)的缆线(150)。所述衰减元件包括可弹性变形主体(5、105),该可弹性变形主体具有第一端部(7、107)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9、109)。所述主体具有在平行于所述主体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由所述第一端部(7、107)和所述第二端部(9、109)之间的距离限定的长度。所述主体还具有至少一个腔体(11、111),该腔体从所述第一端部(7、107)延伸到所述第二端部(9、109)。所述至少一个腔体(11、111)被设置在所述主体(5、105)中,以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腔体(11、111)的长度大于几何长度。

Description

衰减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衰减元件,特别是在具有至少一根缆芯的缆线中使用的衰减元件,以及具有这样的衰减元件的缆线。
背景技术
当移动缆线,例如插入连接器外壳中时,缆线移动可通过例如缆芯、数据线、缆线护套、导管等的缆线部件在缆线方向/缆线导体方向上传递。特别是,缆线移动会引起缆线部件在其轴向方向上的载荷,该载荷可在缆线方向/缆线导体方向上传递。例如,缆线的弯曲(Knicken)会在缆线中产生拉力或压力,该拉力或压力可经由缆芯传递。缆线移动和缆线移动导致的载荷在缆线方向/缆线导体方向上的传递也被称为“缆线移动的前进(Durcharbeiten)”。载荷可通过前进传递到连接器外壳的夹持点或连接点,并导致其不希望的机械载荷。
在缆线移动期间,缆线部件可相对彼此移动和/或扭转。部件的该移动和/或扭转可通过部件的绞合,特别是缆芯和/或数据线的绞合来补偿。换句话说,可通过铺设缆线的过量长度来防止缆线移动的这种前进。前提是要为缆线的附加长度提供足够的空间条件。特别是在连接器壳体内部存在狭窄的空间条件,这使得难以铺设缆线的过量长度。
存在即使在狭窄的空间条件下也要阻止缆线移动的前进的需求。
发明内容
根据第一方面,提出一种衰减元件,特别是在具有至少一根缆芯的缆线中使用的衰减元件。所述衰减元件具有可弹性变形主体,该主体具有第一端部和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所述主体具有由在平行于所述主体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限定的长度。所述主体还具有从第一端部延伸到第二端部的至少一个腔体。所述至少一个腔体被设置在所述主体中,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腔体的长度大于所述主体的长度。特别是,所述至少一个腔体可被设计/适配为容纳至少一根缆芯。
应当注意,术语“腔体”可包括所述主体的外腔体和内腔体。这意味着所述腔体可被设计为外腔体和/或内腔体。此外,所述主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可描述彼此之间具有在平行于所述主体的纵向轴线方向上的最大距离的主体的那些点。
由于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因相关的缆线移动引起并且作用在至少一根缆芯上的轴向力可至少部分地传递到衰减元件。通过在缆线中使用所提出的衰减元件,即使没有阻止也至少可减少缆线移动前进到可引入缆线的连接器壳体的夹持点或连接点。换句话说,通过衰减元件至少减小了或甚至防止了缆线移动的前进及因此作用在缆芯上的轴向力传递到连接器外壳的夹持点或连接点。此外,通过使用衰减元件可补偿缆线中各个缆线部件之间存在的长度差。所述长度差可因生产和/或组装引起。例如,在生产多芯缆线时,各个缆芯可具有不同的长度。或者,例如在缆线的组装过程中,首先将缆芯切成一定长度,剥皮并提供夹持点或连接点,然后才可确定缆芯是太长还是太短或由于缆线扭转而未保持整齐和/或平滑。此外,由于载荷或老化,缆线部件,特别是缆线护套,可能变长或变短。
所述衰减元件的主体可具有基本上圆柱形的形状,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可对应于所述主体的基部区域,且所述第二端部可对应于所述主体的另一基部区域。在这种情况下,所述主体的直径,例如外径,可对应于可在其中使用衰减元件的缆线的至少一个直径,例如内径。
替代地,所述第一端部可以是或包括第一圆形区域,且所述第二端部可以是或包括第二圆形区域。所述第一圆形区域的中心点和所述第二圆形区域的中心点可分别位于所述衰减元件的主体的纵向轴线上。所述第一圆形区域和第二圆形区域还可经由壳体表面
Figure GDA0002455212760000021
彼此连接,其中,所述壳体表面可以具有凸形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衰减元件的径向考虑凸度。换句话说,所述壳体表面可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具有球状形式。由此,在其中可使用衰减元件的缆线的缆线护套导管可特别容易地包覆在衰减元件上。
所述至少一个腔体可被设计成沿着所述主体的壳体表面延伸的凹槽。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腔体是被设置在所述衰减元件的主体上的外腔体。由此实现了所述至少一根缆芯特别简单地布置在至少一个腔体中。此外,所述凹槽可被形成为横截面呈弧形,并且其半径基本上对应于所述至少一根缆芯的半径。此凹槽形状使得至少一根缆芯可沿其外表面平齐地放置在凹槽的内表面上。特别是,所述凹槽可被设计成横截面为弧形,使得所述至少一根缆芯可以形状配合地容纳在凹槽中。取决于弧角,所述至少一根缆芯可特别容易地或形状配合地容纳在所述凹槽中。
所述至少一个腔体也可被形成为穿过所述主体的通孔。换句话说,所述至少一个腔体可设置为所述衰减元件的主体中的内腔体。此外,所述通孔可具有至少与所述至少一根缆芯的外径一样大的内径。如果所述通孔的内径和所述至少一根缆芯的外径尺寸基本上相同,则所述至少一根缆芯的外表面可以形状配合地可容纳/被容纳在所述通孔的内表面上。换句话说,所述至少一根缆芯,特别是所述至少一根缆芯的由通孔容纳的一部分,可被容纳在所述通孔中,以使得至少在相对于所述至少一根缆芯的纵向轴线的所有径向方向上,如果不是额外地在至少一根缆芯的纵向方向上,所述至少一根缆芯在所述衰减元件的主体内不可移动。进一步可想到的是,所述通孔和至少一根缆芯之间的形状配合即使不是在所述至少一根缆芯的所有径向上也至少是特别在一个径向上具有游隙。如果所述通孔的内径大于所述至少一根缆芯的外径,则所述至少一根缆芯可特别容易地被引导穿过所述衰减元件。由此简化了所述至少一根缆芯在所述衰减元件中的安装。
此外,所述通孔在所述主体的垂直于其纵向轴线的横截面中在所述主体的靠近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的区域中,可接近所述主体的纵向轴线。所述衰减元件因此可尤其良好地安装在缆线中,这是因为所述至少一根缆芯可被所述衰减元件容纳,使得所述至少一根缆芯沿着缆线基本上在缆线的轴向方向上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腔体可围绕所述主体的纵向轴线基本上螺旋形地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可想到的是,所述至少一个腔体没有执行完整的盘绕。但是也可想到的是,所述至少一个腔体执行一个或多个盘绕。所述至少一个腔体的螺旋行程的优点是,在所述至少一根缆芯中出现的轴向力可以被特别良好地引导到所述衰减元件中。
此外,在所述衰减元件中,所述至少一个腔体可设计为多个腔体中的一部分,每个腔体具有相同的长度。所述衰减元件由此也可安装在具有多根缆芯的缆线中,其中,所述腔体的数量对应于所述缆芯的数量。
此外,在所述主体的垂直于其纵向轴线的每个横截面中,所述多个腔体可以圆形图案围绕所述主体的纵向轴线布置并且彼此均匀地间隔开。由于所述多个腔体的特定布置,作用在所述多根缆芯中的轴向力可均匀地传递到所述衰减元件上。
此外,所述多个腔体中的每一个可以至少近似相似的形式彼此延伸偏移。在这种情况下,同样使得能够将作用到所述多根缆芯上的轴向力均匀地传递到所述衰减元件中。
此外,所述衰减元件的主体可由塑料或泡沫材料形成。这里可想到例如弹性体且优选热塑性弹性体作为可能的塑料。所述衰减元件的主体还可由塑料泡沫或泡沫材料形成。
所述至少一个腔体可适于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容纳所述至少一根缆芯。这导致作用在所述至少一根缆芯中的轴向力能够特别有利地引导到所述衰减元件中。
根据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缆线。如在此已经描述的,所述缆线具有至少一根缆芯和衰减元件。此外,所述至少一根缆芯被容纳在所述衰减元件的至少一个腔体中。
此外,所述至少一根缆芯可以容纳,尤其至少基本上形状配合的方式容纳在所述至少一个腔体中。这导致作用在所述至少一根缆芯中的轴向力能够特别有利地传导到所述衰减元件中。所述至少一根缆芯和至少一个腔体之间的形状配合在这里可意味着,至少在所述至少一根缆芯的所有径向方向上,如果不是额外地也在纵向方向上,所述至少一根缆芯,特别是所述至少一根缆芯的被所述至少一个腔体容纳的区段是不动的。所述至少一根缆芯的移动可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腔体的内表面阻止。还可以想到的是,尤其在所述至少一根缆芯的一个径向方向上,如果不是在一根缆芯的所有径向上,所述至少一个腔体和至少一根缆芯之间的形状配合具有游隙。除了在所述至少一根缆芯和至少一个腔体之间的形状配合之外,还可以想到例如由于使用粘合剂导致的粘着结合。换句话说,所述至少一个腔体可设计/适配成容纳所述至少一根缆芯,使得作用在所述至少一根缆芯中的轴向力至少部分地,如果不是完全地,传递到所述衰减元件上。
此外,所述缆线可具有缆线护套,所述缆线护套包围所述至少一根缆芯和衰减元件,使得所述至少一根缆芯可通过所述缆线护套固定到所述至少一个腔体中。由此使得所述衰减元件在缆线中的稳定布置成为可能。还可以想到的是,所述缆线护套将所述衰减元件和被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腔体中的至少一根缆芯包围,使得在所述至少一根缆芯和至少一个腔体之间形成摩擦连接。通过力配合可使作用在所述至少一根缆芯中的轴向力至少部分地,如果不是完全地,被传导到所述衰减元件中。
更多目的、特征、优点和应用可能性由以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并参考相关附图得出,这些描述不应被理解为是限制性的。在此,所描述和/或描绘的所有特征通过其本身或以任何组合,也与它们在权利要求或参考中的分组无关地示出了在此公开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图中所示的部件的尺寸和比例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它们在要实现的实施例中可能与此处显示的有所不同。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第一变型的衰减元件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变型的衰减元件在未变形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第一变型的衰减元件在伸长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第一变型的衰减元件在压缩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的衰减元件的侧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第三变型的衰减元件的立体图;
图7示出了根据第三变型的衰减元件的截面图;
图8示出了具有根据第三变型的衰减元件的缆线的立体图;
图9示出了根据第四变型的衰减元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此处描述的装置变型以及它们的功能和操作方面纯粹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结构、操作模式和特性;它们不将本公开限制于例如示例性实施例。附图是部分示意性的,其中实质性的性能和作用被部分地显著放大,以阐明功能、工作原理、技术方案和特征。这里,在附图或文本中公开的每种操作模式、每种原理、每个技术方案和每个特征都可自由地以任何方式与所有权利要求、文本和其他附图中的每个特征、包含在本公开中或由其得出的其他操作模式、原理、技术方案和特征进行组合,以使所有可想到的组合都与所描述的装置相关联。在本文中也包括文本中所有单独的实现方式之间的组合,即在说明书的每个部分中,在权利要求中,以及在文本、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中的不同变型之间的组合,并且可以将其作为其它权利要求的主题。权利要求既不限制本公开,也因此不相互限制所有记载的特征的组合可能性。在此还明确地单独地和与所有其他特征组合地公开了所有公开的特征。
在附图中,彼此对应或功能相似的部件具有一致的附图标记。现在借助于示例性实施例描述装置和方法。
图1描述了根据第一变型的在(未示出的)缆线中使用的衰减元件1。衰减元件1具有主体5,该主体5具有基本上圆柱形的形状并且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该材料可以是塑料(例如弹性体和/或热塑性弹性体)、泡沫材料和/或塑料泡沫。主体5具有两个基部区域,这两个基部区域彼此平行地布置并且经由壳体表面6彼此连接。此外,主体5的直径d0基本上对应于缆线的直径,衰减元件1可在该缆线中使用或与该缆线一起使用。因此,衰减元件1可容易地被缆线的缆线护套包裹。在替代方案中,主体5的直径可大于或小于缆线的直径。
主体5还具有第一端部7和第二端部9。主体5的第一端部7是例如主体5的面对连接器壳体的基部区域。相应地,主体5的第二端部9是例如是主体5的背向连接器壳体的基部区域。主体5的两个基部区域,即第一端部7和第二端部9,以对应于主体5的长度l0的长度彼此间隔开。
图1还示出了示例性的被设计为凹槽的外腔体11,该外腔体11沿着壳体表面6盘绕主体5并从第一端部7延伸至第二端部9。凹槽11具有第一凹槽端部17和第二凹槽端部19,其位于主体5的第一端部7和第二端部9的周缘(Umfangslinie)上。沿纵向轴线A的方向观察,第一凹槽端部17和第二凹槽端部19沿着壳体表面6的圆周方向以锐角角度围绕纵向轴线A相对于彼此扭转。锐角角度值应被理解为仅示例性的,并且在替代实施例中可想到任意角度。此外,凹槽11在第一端部7和第二端部9附近基本上平行于纵向轴线A延伸。由此使得可由衰减元件1容纳的(未示出的)缆芯平行于主体5的纵向轴线A沿着衰减元件1在第一端部7和第二端部9处被引入和引出。在主体5的位于第一端部7和第二端部9之间的区段中,凹槽11在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基本上螺旋地围绕主体5延伸。由于凹槽11的螺旋行进,凹槽11的长度大于主体5的长度l0。从图1中可看出,凹槽11沿衰减元件1完成一整圈又半圈盘绕。然而,也可想到,凹槽11以数圈盘绕或不完整的盘绕围绕衰减元件延伸。
图2示出了(未示出的缆线的)缆芯56容纳在凹槽11中的图1的衰减元件1。在这里示出的布置中,凹槽11被设计为使得缆芯56可以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容纳在凹槽11中,使得在缆芯56和衰减元件1之间的(稍后描述的)力传递成为可能。换句话说,缆芯56以形状配合的方式被引导围绕衰减元件。在替代方案中,凹槽可形成为横截面呈弧形,并且具有基本上对应于缆芯56的外半径的半径。在该替代方案中,缆芯56不必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容纳在凹槽11中,并且如将在后面参考图8b描述的那样,缆芯56和衰减元件1之间的力传递可以通过缆线的缆线护套来实现。
从图2还可看出,缆芯56被螺旋形地引导围绕衰减元件1,并因此具有螺旋形区段。在本文示出的布置中,没有力作用在缆芯56上。只要没有力作用在缆芯56上,衰减元件1就处于未变形状态,其中,衰减元件1具有长度l0和直径d0。凹槽11的螺旋形行进也具有h0的节距。在这里,节距是凹槽11和缆芯56在盘绕一整圈时在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的距离。
图3示出了其中容纳了缆芯56的衰减元件1,其中,拉力Fz在此作用在缆芯56上。拉力Fz可由其中设置有缆芯56的缆线的相应移动引起。拉力Fz沿缆芯56的轴向方向作用,并且旨在将缆芯56绷紧在缆芯56的螺旋形区段的内部。换句话说,拉力Fz导致缆芯56的螺旋形区段的直径减小,同时增加缆芯56的螺旋形区段的节距。由于缆芯56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容纳在凹槽11中,因此出现在缆芯56中的拉力Fz被传递到衰减元件1,这导致主体5的弹性形状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形状改变是主体5在其纵向轴线A方向上的延伸。主体5延伸到长度l1并减小到直径d1,该长度l1大于未变形状态下的主体5的长度l0,并且该直径d1小于未变形状态下的主体5的直径d0。由于主体5的延伸,凹槽11的螺旋形行进的节距也增加到h1,其中节距h1大于在主体5未变形的状态下凹槽11的螺旋形行进的节距h0。当拉力Fz不再作用于缆芯56上时,主体5再次返回到图2所示的未变形状态。
特别地,主体5的弹性形状改变可取决于其形状、材料和/或凹槽11的构造。因此,可以想到的是,主体5的弹性形状改变,特别是由于作用在缆芯56上的拉力Fz导致的弹性形状改变,可包括在主体5的纵向轴线A方向上的延伸和/或主体5的(垂直于纵向轴线A)横截面的锥形和/或围绕纵向轴线A的扭转。
图4示出了其中容纳有缆芯56的衰减元件1,其中,在这里,压力FD作用在缆芯56上。像拉力Fz一样,压力FD可由缆线的相应移动引起。压力FD作用在缆芯56的轴向方向上并且旨在压缩缆芯56的螺旋形区段。换句话说,压力FD导致缆芯56的螺旋形区段的直径增大,同时减小缆芯56的螺旋形区段的节距。由于缆芯56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容纳在凹槽11中,因此出现在缆芯56中的压力FD被传递到衰减元件1,这导致主体5的另一种弹性形状改变。如图4所示,发生了主体5的压缩。在此,主体5被压缩到长度l2,该长度l2小于在未变形状态下主体5的长度l0,并且主体5增大到直径d2,该直径d2大于在未变形状态下主体5的直径d0。由于主体5的压缩,凹槽11的螺旋形行进的螺距也减小到h2,其中节距h2小于在主体5未变形的状态下凹槽11的螺旋形行进的节距h0。当压力FD不再作用在缆芯56上时,主体5再次返回到图2所示的未变形状态。
如上所述,主体5的弹性形状变化可取决于其材料、形状和凹槽11的构造。相应地,在这里也可想到的是,主体5的弹性形状变化,特别是由于作用在缆芯56上的压力FD导致的弹性形状变化可包括在主体5的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的压缩和/或主体5的(垂直于纵向轴线A)横截面的扩展和/或围绕纵向轴线A的扭转。
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在拉伸或压缩载荷的情况下,缆芯56可以延伸或压缩可弹性变形的主体5,其中缆芯56的自由长度是可调节的。缆芯56的自由长度是缆芯56的例如会/将被剥去的一部分,以便将衰减元件1安装在缆线中。
在图5中示出了衰减元件1的替代实施例的侧视图。此处示出的布置示出了与根据图1至图4的衰减元件1具有不同之处:腔体不再设置为主体5的外腔体,而是主体5的内腔体。内腔体形成为通过主体5的通孔11'。通孔11'具有第一孔端部17'和第二孔端部19',它们位于主体的第一端部7和第二端部9中。第一孔端部17'的中心点和第二孔端部19'的中心点也在径向上离纵向轴线A等距。沿纵向轴线A的方向观察,第一孔端部17'和第二孔端部19'沿壳体表面6的圆周方向以锐角角度围绕纵向轴线A彼此相对地扭转。但并不必是锐角角度值,在替代实施例中,可设想任何角度。此外,通孔11'在第一端部7和第二端部9附近基本平行于纵向轴线A延伸。在替代方案中,第一孔端部17'和第二孔端部19'可位于纵向轴线A上。在此替代方案中,衰减元件1可特别好地安装在缆线中。从图5中可看出,通孔11'在主体5的第一端部7和第二端部9之间的一部分中基本上螺旋形地围绕纵向轴线A延伸。在此,通孔11'沿纵向轴线A完成一个整圈又一个半圈的盘绕。这里也可想到的是,通孔11'不具有完整的盘绕或具有一圈或多圈盘绕。
通孔11'具有内直径,使得缆芯56可被引导通过通孔11'。换句话说,缆芯56的一部分可被容纳在通孔11'中。在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想到用于通孔11'的其他横截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决定性因素是缆芯56可容纳在通孔11'中。由于通孔11'一部分螺旋形地围绕纵向轴线A延伸,因此缆芯56一部分在衰减元件1内螺旋形地延伸。通孔11'形状的腔体的构造具有如下优点:缆芯56不必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安装在通孔11'中,而是可以在相对于通孔11'的纵向轴线的径向上具有游隙地布置在其中,以将作用在缆芯56中的拉力或压力传递到衰减元件1。如上所述,作用在缆芯56上的拉力或压力导致缆芯56的拉紧或压缩。如果缆芯56被布置为在通孔中具有游隙,则缆芯56在衰减元件1内部被拉紧或压缩,直到缆芯56局部地与通孔11'的内壳体表面接触。通孔11'的内壳体表面中的这些接触点防止缆芯56的进一步变形或长度变化,由此作用在缆芯56上的拉力或压力在这些点上可传递给衰减元件1。衰减元件1的弹性变形如参照图3和图4所述的那样相应地发生。
图6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的在(稍后示出的)缆线150中使用的衰减元件101。在此处所示的衰减元件101的未变形状态下,衰减元件101具有由上述可弹性变形材料之一形成的主体105。主体105具有第一端部117和第二端部119,它们是第一圆形区域和第二圆形区域。第一圆形区域和第二圆形区域可具有不同的直径。在替代布置中,第一端部117和第二端部119可具有基本上相同的直径。在另一替代方案中,第一端部107和第二端部109也可形成为其他区域形状,其中第一端部107和第二端部109是具有基本相似周缘的区域。在图6所示的布置中,第一端部117和第二端部119彼此平行地布置,其中它们的中心点位于公共轴线上,该公共轴线也是主体105的纵向轴线B。沿着纵向轴线B的第一端部107和第二端部109之间的距离对应于主体105的长度l100
此外,第一端部107和第二端部109经由具有凸形形状的壳体表面106彼此连接。换句话说,主体105的横截面从第一端部107和第二端部109开始沿着纵向轴线B在主体105的中心方向上向外增大,即,主体105在第一端部107和第二端部109之间具有球形形状。在主体105的中心,在第一端部107和第二端部109之间沿着纵向轴线B,主体105的直径d100基本上对应于衰减元件101可在其中使用的缆线的直径。由于类似大小的直径,衰减元件101可容易地被缆线的缆线护套包围。在替代方案中,主体105的直径可大于或小于缆线的直径。
图7是衰减元件101沿着图6中所示的线I-I的横截面图。从图6和图7中可看出,主体105具有四个凹槽(外腔体)111、121、131、141,它们围绕主体105沿着壳体表面106延伸,并且从第一端部107延伸到第二端部109。凹槽111、121、131、141围绕主体105延伸,使得凹槽111、121、131、141中的每个具有相同的长度,其中它们的长度大于主体105的长度l100。此外,凹槽111、121、131、141在第一端部107和第二端部109附近基本平行于纵向轴线B延伸。由此使得可将由衰减元件101容纳的(未示出的)缆芯平行于主体105的纵向轴线B沿着衰减元件101插入第一端部107和第二端部109与引出第一端部107和第二端部109。此外,凹槽111、121、131、141彼此基本上平行地延伸。
凹槽111在下面更详细地描述。在图6中示出了凹槽111具有第一凹槽端部117和第二凹槽端部119,它们位于主体105的第一端部107和第二端部109的周缘上。从纵向轴线B的方向观察,第一凹槽端部117和第二凹槽端部119沿着壳体表面106的圆周方向成大约90°角地围绕纵向轴线B相对于彼此扭转。该角度值决不是固定的并且对于可选实施例来说可任意选择。这里,凹槽111在不盘绕主体105的情况下从第一凹槽端部117延伸到第二凹槽端部119,即,凹槽111没有完成围绕主体105的任何盘绕。换句话说,凹槽111在主体105的位于第一端部107和第二端部109之间的区段中在壳体表面106上基本上对角地延伸,并将第一凹槽端部117连接到第二凹槽端部119。因此,凹槽111的长度大于主体105的长度l100。从图7还可看出,凹槽111的横截面形成为弧形,其中凹槽111的横截面具有的半径基本上对应于可被容纳在凹槽111中的缆芯的外半径。在可选实施例中,凹槽111可具有弧形的横截面,使得缆芯可以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容纳在凹槽111中,从而缆芯不再能够在壳体表面106的圆周上方向上移动。
凹槽111的上述构造也适用于凹槽121、131、141。换句话说,凹槽111、121、131、141被构造为相同但彼此平行延伸。此外,这里描述的凹槽111的构造可构成图1至图4中的凹槽11的可选构造。
参考图7,下面进一步描述凹槽111、121、131、141相对于彼此的布置。如上所述,凹槽111、121、131、141彼此平行且沿着主体105延伸。图7示出了主体105的垂直于其纵向轴线B的横截面,其中凹槽111、121、131、141以圆形图案围绕纵向轴线B布置并且彼此均匀地间隔开。换句话说,凹槽111、121、131、141中的每个均具有离纵向轴线B相同的间隔r,即,凹槽111、121、131、141的纵向轴线112、122、132、142中的每个都与纵向轴线B以距离r间隔开。此外,凹槽111、121、131、141中的每个均沿着壳体表面106的圆周以角度α彼此间隔开。在主体105的垂直于其纵向轴线B的每个横截面中,凹槽111、121、131、141相对于纵向轴线B彼此旋转对称地布置,其中旋转角度被选择成使得凹槽111、121、131、141围绕壳体表面106的圆周均匀地分布。应注意,在衰减元件101的垂直于纵向轴线B的其他横截面(图7中未示出)中,凹槽111、121、131、141以不同于距纵向轴线B的距离r的距离间隔开,这是因为主体105的壳体表面106具有凸形形状。
在图6和图7所示布置的替代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4所述,凹槽111、121、131、141可分别在纵向轴线B的方向上基本上螺旋形地围绕主体105延伸。在该替代实施例中,凹槽111、121、131、141也可彼此平行地延伸。
图8a示出了具有衰减元件101的缆线150。缆线150被插入连接器外壳170中,并且包括被围绕衰减元件101引导的多根缆芯156。缆线150还具有缆线导管152和缆线护套154。凹槽111、121、131、141中的每个容纳多个缆芯156中的一根缆线。在多根缆芯156与凹槽111、121、131、141之间可实现形状配合,这是因为如图8b所示,缆线护套154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包围衰减元件101和沿着衰减元件101被引导的多根缆芯156。由此可理解,缆线护套154包围衰减元件101和在凹槽111、121、131、141n中布置的多根缆芯156,使得多根缆芯156的缆线至少在其径向方向上的移动基本上被相应的凹槽111、121、131、141和缆线护套154阻挡。
替代地或额外地,缆线护套154可包围衰减元件101和在凹槽111、121、131、141中布置的多个缆芯156,使得在多个缆芯156和凹槽111、121、131、141、141之间形成摩擦连接。换句话说,缆线护套154可将多个缆芯156固定在凹槽111、121、131、141中。替代地,凹槽111、121、131、141可配置为它们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容纳多个缆芯156。
换句话说,多个缆芯156以各种替代方式被容纳在凹槽111、121、131、141中,使得作用在多个缆芯156中的载荷可被传递到衰减元件101上。
在轴向方向上作用在多根缆芯156中的每根缆芯上的拉力和压力可由缆线150的移动导致。多根缆芯156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围绕衰减元件101被引导,从而可将在多个缆芯156中出现的拉力和压力传递到衰减元件101上。这又导致衰减元件101的弹性形状变化,至少表现为衰减元件101的压缩或延伸。取决于衰减元件101的形状和/或材料和/或凹槽111、121、131、141的构造,除了衰减元件101的延伸和压缩之外,衰减元件101的弹性形状变化还可包括衰减元件101的锥形或横截面的扩展(垂直于其纵向轴线B)和/或围绕纵向轴线B的扭转。
接下来,将更详细地描述作用在多个缆芯156上的拉力到衰减元件101的传递。
如上所述,凹槽111、121、131、141中的每个具有大于主体105的长度l100的相同长度。因此,多根缆芯156中的每根缆芯以过量的长度布置在衰减元件101的内部,该过量的长度对应于主体105的长度l100与各个凹槽111、121、131、141的长度之间的差。作用在多根缆芯156中的拉力旨在消除这种过量的长度,即拉力导致多根缆芯156的绷紧。由于多根缆芯156以形状配合的方式被引导围绕衰减元件101,因此导致绷紧的拉力由多根缆芯156传递到衰减元件101。在衰减元件101的第一端部107和第二端部109之间的部分中,衰减元件101的横截面相应地形成锥形,且其沿纵向轴线B的方向延伸并围绕纵向轴线B扭转。一旦多根缆芯156不再因拉力而施加载荷,衰减元件101就再次返回到其如图6所示的未变形状态。
接下来,将更详细地描述作用在多根缆芯156上的压力到衰减元件101的传递。
由于衰减元件101的壳体表面106的凸形形状,多根缆芯156的缆芯同样在衰减元件101上凸出地延伸。换句话说,多根缆芯156在衰减元件101的第一端部107和第二端部109之间的部分中具有球形突出。压力旨在压缩多根缆芯156,即,多根缆芯156进一步鼓出。由于多根缆芯156和衰减元件101之间的形状配合,导致压缩的压力通过多根缆芯156传递到衰减元件101,从而造成衰减元件101的弹性形状变化。特别地,在衰减元件101的第一端部107和第二端部109之间的部分中,发生了横截面扩大以及衰减元件101在纵向轴线B方向上的压缩和衰减元件101围绕纵向轴线B的扭转。当压力不再作用在多根缆芯156上时,衰减元件101再次返回到图6所示的未变形状态。
图9示出了衰减元件101的替代实施例的横截面图。此处示出的布置对应于图6和图8所示的衰减元件101,不同之处在于,腔体不是以凹槽(外腔体)111、121、131、141的形式沿着衰减元件101的壳体表面106延伸,而是作为内腔体以通孔111',121',131'、141'的形式设置在主体105中,其中通孔111',121',131'、141'具有相应的纵向轴线112'、122'、132'、142'。在图9所示的衰减元件101的垂直于其纵向轴线B的横截面中,通孔111',121'、131'、141'以圆形图案围绕纵向轴线B布置并且彼此均匀地间隔开。通孔111'、121'、131'、141'否则对应于凹槽111、121、131、141。凹槽111、121、131、141的参照图7描述的布置彼此相应地适用于通孔111',121',131'、141'的图9中所示的布置。此外,选择通孔111'、121'、131'、141'的内直径,使得多根缆芯156可被引导穿过通孔111'、121'、131'、141'。上面以通孔11’的形式描述的腔体的构造也可应用于图9所示的通孔111'、121'、131'、141'。

Claims (10)

1.衰减元件(1;101),具有可弹性变形主体(5;105),其中,所述主体(5;105)具有:
-第一端部(7;107)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9;109);
-长度(10),其由在平行于所述主体(5;105)的纵向轴线(A;B)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7;107)和所述第二端部(9;109)之间的距离限定;以及
-至少一个腔体(11;11';111、121、131、141;111'、121'、131'、141')其从所述第一端部(7;107)延伸到所述第二端部(9;109),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腔体(11;11';111、121、131、141;111'、121'、131'、141')被设置在所述主体(5;105)中,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腔体(11;11';111、121、131、141;111'、121'、131'、141')的长度大于所述主体(5;105)的长度(10),
其中,所述第一端部(107)是第一圆形区域,且所述第二端部(109)是第二圆形区域,其经由壳体表面(106)彼此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圆形区域的中心点和所述第二圆形区域的中心点位于所述主体(105)的纵向轴线(B)上,
其中,
所述壳体表面(106)在所述第一端部(107)和第二端部(109)之间具有球形形状,使得所述主体(5)的横截面从所述第一端部(7)和从所述第二端部(9)沿着所述纵向轴线(B)在所述主体(5)的中心的方向上开始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衰减元件(1;101),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腔体(11;111、121、131、141)被形成为沿着所述主体(5;105)的壳体表面(6;106)延伸的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衰减元件(1;101),
其中,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形成为弧形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衰减元件(1),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腔体(11;11')围绕所述主体(5)的所述纵向轴线(A)基本上螺旋形地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衰减元件(101),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腔体(111、121、131、141;111',121',131',141')被设计为多个腔体,每个所述腔体均具有相同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衰减元件(101),
其中,在所述主体(5;105)的垂直于其纵向轴线(B)的每个横截面中,所述多个腔体以圆形图案围绕所述纵向轴线(B)布置并且彼此均匀地间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衰减元件(1;101),
其中,所述主体(5;105)由弹性体或泡沫材料形成。
8.缆线(150),其具有:
-至少一根缆芯(56;156);和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的衰减元件(1;101),
其中,所述至少一根缆芯(56;156)被容纳在所述衰减元件(1;101)的所述至少一个腔体(11;11';111、121、131、141;111'、121'、131'、141')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缆线(150),
其中,所述至少一根缆芯(56;156)以形状配合的方式被容纳在所述至少一个腔体(11;11';111、121、131、141;111',121',131',141')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缆线(150),
其中,所述缆线(150)还具有缆线护套(154),所述缆线护套(154)包围所述至少一根缆芯(56;156)和所述衰减元件(1;101),使得所述至少一根缆芯(56;156)可通过所述缆线护套(154)固定在所述至少一个腔体(11;111、121、131、141)中。
CN201880067873.0A 2017-10-30 2018-10-02 衰减元件 Active CN1112795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7219417.0 2017-10-30
DE102017219417.0A DE102017219417A1 (de) 2017-10-30 2017-10-30 Dämpfungselement
PCT/EP2018/076806 WO2019086187A1 (de) 2017-10-30 2018-10-02 Dämpfungseleme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9568A CN111279568A (zh) 2020-06-12
CN111279568B true CN111279568B (zh) 2021-09-07

Family

ID=63794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7873.0A Active CN111279568B (zh) 2017-10-30 2018-10-02 衰减元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10809B2 (zh)
CN (1) CN111279568B (zh)
DE (1) DE102017219417A1 (zh)
WO (1) WO2019086187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0135A (en) * 1990-11-29 1991-07-09 Compaq Computer Corporation Cable strain relief device
CN1102513A (zh) * 1993-07-02 1995-05-10 惠特克公司 带引线应力消除件的电气接线终端头
EP1691378A2 (en) * 2005-02-11 2006-08-16 Nexans Deep water signal cable
WO2014103834A1 (ja) * 2012-12-25 2014-07-03 株式会社ミツバ タッチセンサ
CN106645989A (zh) * 2016-12-02 2017-05-10 东莞唯度电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设有缓冲槽的网络分析仪
CN107039825A (zh) * 2016-01-29 2017-08-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54049A (en) * 1978-06-08 1979-05-15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optical cables
CA1185468A (en) * 1981-10-06 1985-04-16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Optical cables
US4781434A (en) * 1986-07-24 1988-11-01 Ube-Nitto Kasei Co., Ltd. Spacer of optical fiber cabl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IT1240328B (it) * 1990-03-20 1993-12-07 Pirelli Cavi Spa Giunto per cavi ed anime di cavi a fibre ottiche e metodo per la sua realizzazione
US6066798A (en) * 1995-06-07 2000-05-23 Siecor Corporation Slotted core telecommunications cable
DE10118944B4 (de) 2001-04-18 2013-01-31 Merit Medical Systems, Inc. Entfernbare, im wesentlichen zylindrische Implantate
NO20034699D0 (no) * 2003-08-13 2003-10-21 Nexans Stötte for vertikale kabler
US7395116B2 (en) * 2004-08-19 2008-07-01 Medtronic, Inc. Lead body-to-connector transition zone
FR2891954B1 (fr) * 2005-10-12 2008-01-04 Hispano Suiza Sa Raccord coude pour cable electrique multifils
EP1957162B1 (en) * 2005-11-30 2013-10-02 St. Jude Medical AB A strain reliever for a lead of an implantable heart stimulator
US9368258B2 (en) 2011-11-23 2016-06-14 Nexans Forward twisted profiled insulation for LAN cables
US9590351B2 (en) * 2015-02-19 2017-03-07 Kidde Technologies Inc. Cable strain relief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0135A (en) * 1990-11-29 1991-07-09 Compaq Computer Corporation Cable strain relief device
CN1102513A (zh) * 1993-07-02 1995-05-10 惠特克公司 带引线应力消除件的电气接线终端头
EP1691378A2 (en) * 2005-02-11 2006-08-16 Nexans Deep water signal cable
WO2014103834A1 (ja) * 2012-12-25 2014-07-03 株式会社ミツバ タッチセンサ
CN107039825A (zh) * 2016-01-29 2017-08-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6645989A (zh) * 2016-12-02 2017-05-10 东莞唯度电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设有缓冲槽的网络分析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86187A1 (de) 2019-05-09
US20200343710A1 (en) 2020-10-29
DE102017219417A1 (de) 2019-05-02
US10910809B2 (en) 2021-02-02
CN111279568A (zh) 2020-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91896B2 (ja) 複数電線の電気ケーブル用のエルボ接続部
EP2367037B1 (en) Optical cable with controlled fiber positioning
US8512154B2 (en) Elastic joint body for a shaft arrangement
CA2774190C (en) A draw-in wire tip with a base part
JP2017069222A (ja) 曲げによる減衰を減少させることができるように光ファイバ並進を可能にする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US4469756A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n outwardly projecting bulge in a steel wire strand for forming an anchor in concrete
EP1597619A1 (en) Loose tube optical cable
CN109155168B (zh) 扁形电缆及止水电缆
JP2003070143A (ja) 外装ケーブルの外装線の端末部引留め装置
CN111279568B (zh) 衰减元件
KR20210113340A (ko) 풀리 및 케이블 장치
EP3059808B1 (en) Cable strain relief
US4596486A (en) Cable termination
JP3160110U (ja) 撚り合せ電線の引き留め端部構造
JP2018523027A (ja) ハイブリッドより線
JP2023531174A (ja) 導体、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またはその他のケーブルの螺旋状歪みリリーフ
JP6569537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3142853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6973543B2 (ja) 複合ケーブル
KR20050113264A (ko) 접속선 및 그 제조방법
SU1479960A1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 стеклопластикового изол тора с оконцевател ми
JPH02244013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CN112178038A (zh) 车用内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JP2004173392A (ja) 電力ケーブル導体の接続構造
GB2093082A (en) Method of making flexible tubular guide sheaths for coaxial push-pull actuator cables and cable sheaths produced thereb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02

Address after: Rott

Patentee after: Bizlink Industries Germany GmbH

Address before: Rott

Patentee before: LEONI KABEL GmbH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