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壳体部35相当于“中间壁”,第一距离X1相当于“从分支部至第一旋转电机为止的轴向的距离”,第二距离X2相当于“从分支部至第二旋转电机为止的轴向的距离”。
在本说明书中,“驱动连结”是指两个旋转构件连结为能够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在该概念中,包含两个旋转构件连结为一体地旋转的状态、两个旋转构件经由一个以上的传动部件连结为能够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对于这种传动部件,包含同速或者变速地传递旋转的各种部件(轴、齿轮机构、带、链等),也可以包含选择性地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卡合装置(摩擦卡合装置、啮合式卡合装置等)。但是,针对差动齿轮装置或者差动齿轮机构的各旋转构件,称为“驱动连结”时,关于该差动齿轮装置或者该差动齿轮机构具备的三个以上的旋转构件,是指相互不经由其他旋转构件被驱动连结的状态。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旋转电机”作为将马达(电动机)、发电机(generator)以及根据需要发挥马达以及发电机双方的功能的马达·发电机均包含在内的概念来使用。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两个部件的配置,“在特定方向观察时重复”是指,当使与该视线方向平行的假想直线在与该假想直线正交的各方向移动时,至少存在一部分该假想直线与两个部件双方相交的区域。例如,“在径向观察时重复”是指,在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存在该假想直线与两个部件双方相交的区域。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针对各部件的方向是指它们组装于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状态下的方向。另外,针对各部件,与方向、位置等有关的用语是包含具有基于误差(在制造上能允许的程度的误差)的差异的状态在内的概念。
如图1以及图3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第一旋转电机11、第二旋转电机12、与第一车轮W1驱动连结的第一连结部件51、与第二车轮W2驱动连结的第二连结部件52和传递装置2。另外,如图1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收容第一旋转电机11、第二旋转电机12、第一连结部件51、第二连结部件52以及传递装置2的壳体3。这里,“收容”是指对收容对象物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容。例如,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第一连结部件51整体收容于壳体3(即,配置于壳体3的内部),但也能构成为第一连结部件51仅一部分收容于壳体3。
传递装置2是将第一旋转电机11的扭矩传递至第一连结部件51以及第二连结部件52之中的至少第一连结部件51并且将第二旋转电机12的扭矩传递至第一连结部件51以及第二连结部件52之中的至少第二连结部件52的装置。第一车轮W1通过传递至第一连结部件51的扭矩被旋转驱动,并且第二车轮W2通过传递至第二连结部件52的扭矩被旋转驱动,由此车辆(搭载有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车辆,以下相同)行驶。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部件51经由第一驱动轴53与第一车轮W1连结为一体地旋转,第二连结部件52经由第二驱动轴54与第二车轮W2连结为一体地旋转。第一车轮W1以及第二车轮W2是彼此配置于同轴(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述的第二轴A2上)的左右一对车轮。
这样,车辆用驱动装置1设置于车辆以驱动左右一对车轮。例如,在车辆具备左右一对前轮以及左右一对后轮时,能够将车辆用驱动装置1设置为驱动左右一对前轮,或者设置为驱动左右一对后轮。在前者时,左右一对前轮成为第一车轮W1以及第二车轮W2,在后者时,左右一对后轮成为第一车轮W1以及第二车轮W2。这样,在车辆具备左右一对前轮以及左右一对后轮时,在左右一对前轮以及左右一对后轮之中不是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驱动对象的左右一对车轮也能构成为,通过其它驱动装置(也可以是结构与车辆用驱动装置1相同的驱动装置)驱动。
如图1以及图3所示,第一旋转电机1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2配置于第一轴A1上,第一连结部件51以及第二连结部件52配置于与第一轴A1平行的第二轴A2上。另外,传递装置2配置于与第一轴A1以及第二轴A2平行的第三轴A3上。上述第一轴A1、第二轴A2以及第三轴A3是彼此不同的轴(假想轴)。以下,将与上述各轴(第一轴A1、第二轴A2以及第三轴A3)平行的方向(在各轴之间共用的轴向)设为“轴向L”。而且,将轴向L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一侧L1”,将轴向L的另一侧(在轴向L上与轴向第一侧L1相反一侧)设为“轴向第二侧L2”。在第一轴A1上,从轴向第一侧L1开始依次配置有第一旋转电机1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2。另外,以下除非特别说明,“径向R”表示以第一轴A1为基准的径向(参照图2)。
第一旋转电机11具备固定于壳体3等非旋转部件的第一定子11a和被支承为相对于第一定子11a能够旋转的第一转子11b。第一转子11b与第一转子轴11c连结为一体地旋转。第二旋转电机12具备固定于壳体3等非旋转部件的第二定子12a和被支承为相对于第二定子12a能够旋转的第二转子12b。第二转子12b与第二转子轴12c连结为一体地旋转。第一旋转电机1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2分别与蓄电池、电容器等蓄电装置电连接,从蓄电装置接收电力的供给而进行动力运转,或者将通过车辆的惯性力等发电得到的电力供给至蓄电装置进行蓄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电机11是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第一转子11b位于比第一定子11a靠径向R的内侧,且配置于在径向R观察时与第一定子11a重复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电机12是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第二转子12b位于比第二定子12a靠径向R的内侧,且配置于在径向R观察时与第二定子12a重复的位置。
如图2以及图3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与第一旋转电机11驱动连结的第一驱动齿轮21a和与第二旋转电机12驱动连结的第二驱动齿轮22a。第一驱动齿轮21a是用于输出第一旋转电机11的扭矩的齿轮,与传递装置2具备的输入齿轮(第一输入齿轮71a)啮合。第一旋转电机11的扭矩从第一驱动齿轮21a与第一输入齿轮71a的啮合部输入传递装置2。第二驱动齿轮22a是用于输出第二旋转电机12的扭矩的齿轮,与传递装置2具备的输入齿轮(第二输入齿轮72a)啮合。第二旋转电机12的扭矩从第二驱动齿轮22a与第二输入齿轮72a的啮合部输入传递装置2。此外,传递装置2具备第一输入部件71以及第二输入部件72,第一输入部件71具备与第一驱动齿轮21a啮合的第一输入齿轮71a,第二输入部件72具备与第二驱动齿轮22a啮合的第二输入齿轮72a。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齿轮21a与第一旋转电机11(第一转子11b)连结为一体地旋转。具体而言,在车辆用驱动装置1中,与第一转子轴11c连结为一体地旋转的第一驱动部件21(这里为轴部件)相对于第一旋转电机11位于轴向第二侧L2,在第一驱动部件21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驱动齿轮21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齿轮22a与第二旋转电机12(第二转子12b)连结为一体地旋转。具体而言,在车辆用驱动装置1中,与第二转子轴12c连结为一体地旋转的第二驱动部件22(这里为轴部件)相对于第二旋转电机12位于轴向第一侧L1,在第二驱动部件22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二驱动齿轮22a。这样,在第一轴A1上配置有与第一旋转电机11一体地旋转的第一驱动轴D1和与第二旋转电机12一体地旋转的第二驱动轴D2。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轴D1由相互连结的第一转子轴11c和第一驱动部件21构成,第二驱动轴D2由相互连结的第二转子轴12c和第二驱动部件22构成。上述第一驱动轴D1以及第二驱动轴D2收容于壳体3。
如图1以及图3所示,第一连结部件51以及第二连结部件52分别具备与传递装置2具备的输出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具体而言,第一连结部件51具备与传递装置2具备的第一输出齿轮81a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51a,第二连结部件52具备与传递装置2具备的第二输出齿轮82a啮合的第二从动齿轮52a。用于旋转驱动第一车轮W1的扭矩从第一输出齿轮81a与第一从动齿轮51a的啮合部输出至第一连结部件51,用于旋转驱动第二车轮W2的扭矩从第二输出齿轮82a与第二从动齿轮52a的啮合部输出至第二连结部件52。此外,传递装置2具备第一输出部件81以及第二输出部件82,第一输出部件81具备与第一从动齿轮51a啮合的第一输出齿轮81a,第二输出部件82具备与第二从动齿轮52a啮合的第二输出齿轮82a。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装置2具备差动齿轮装置6。这里,差动齿轮装置是具有能够差动旋转的多个旋转构件的齿轮装置。即,差动齿轮装置使用具有能够差动旋转的多个旋转构件的差动齿轮机构而构成。差动齿轮装置例如为行星齿轮式的差动齿轮装置(即,行星齿轮装置),此时,差动齿轮装置使用行星齿轮式的差动齿轮机构(即,行星齿轮机构)构成。另外,差动齿轮装置例如为锥齿轮式的差动齿轮装置,此时,差动齿轮装置使用锥齿轮式的差动齿轮机构构成。此外,在差动齿轮装置6具备的多个旋转构件之中,虽然有可能包含固定于壳体3等非旋转部件的非旋转构件,但在本说明书中,非旋转构件也包含在内称为“旋转构件”。
差动齿轮装置6具有第一旋转构件E1、第二旋转构件E2、第三旋转构件E3以及第四旋转构件E4(参照图4)。通过第一旋转构件E1与上述第一输入部件71连结,第一旋转电机11与第一旋转构件E1驱动连结,通过第二旋转构件E2与上述第一输出部件81连结,第一连结部件51与第二旋转构件E2驱动连结,通过第三旋转构件E3与上述第二输出部件82连结,第二连结部件52与第三旋转构件E3驱动连结,通过第四旋转构件E4与上述第二输入部件72连结,第二旋转电机12与第四旋转构件E4驱动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齿轮装置6是行星齿轮装置60。即,传递装置2具备行星齿轮装置60,该行星齿轮装置60至少具有与第一旋转电机11驱动连结的第一旋转构件E1、与第一连结部件51驱动连结的第二旋转构件E2、与第二连结部件52驱动连结的第三旋转构件E3以及与第二旋转电机12驱动连结的第四旋转构件E4。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旋转构件,行星齿轮装置60仅具有第一旋转构件E1、第二旋转构件E2、第三旋转构件E3以及第四旋转构件E4。
如图2以及图3所示,行星齿轮装置60具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其具有第一太阳轮S1、第一行星架C1以及第一齿圈R1;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其具有第二太阳轮S2、第二行星架C2以及第二齿圈R2。第一行星架C1将第一小齿轮P1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行星架C2将第二小齿轮P2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行星齿轮装置60连结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而构成。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双方是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而且,第一行星架C1与第二太阳轮S2连结为一体地旋转,并且第一太阳轮S1与第二行星架C2连结为一体地旋转。这样,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构成为,通过在分别具有的三个旋转构件之中各有两个相互连结,作为整体具备四个旋转构件一体地进行差动动作。此外,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相对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相对于第一旋转电机11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相对于第二旋转电机12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这样,传递装置2具备配置于第三轴A3上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分别相当于“配置于第三轴上的行星齿轮机构”。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电机11与第一齿圈R1驱动连结,第二旋转电机12与第二齿圈R2驱动连结,第一连结部件51与第一行星架C1驱动连结,第二连结部件52与第二行星架C2驱动连结。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连结第一旋转电机11的第一旋转构件E1是第一齿圈R1,驱动连结第一连结部件51的第二旋转构件E2是一体地旋转的第一行星架C1和第二太阳轮S2,驱动连结第二连结部件52的第三旋转构件E3是一体地旋转的第一太阳轮S1和第二行星架C2,驱动连结第二旋转电机12的第四旋转构件E4是第二齿圈R2。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速度的顺序按照第一旋转构件E1、第二旋转构件E2、第三旋转构件E3以及第四旋转构件E4的顺序。
此外,“旋转速度的顺序”是指在各旋转构件的旋转状态下旋转速度的次序。虽然各旋转构件的旋转速度根据差动齿轮装置6(行星齿轮装置60)的旋转状态而变化,但各旋转构件的旋转速度高低的排列顺序根据差动齿轮装置6的构造而确定,因此恒定。此外,“各旋转构件的旋转速度的顺序”与各旋转构件的速度线图(共线图,参照图4)中的配置顺序相同。这里,“各旋转构件的速度线图中的配置顺序”是指,在速度线图(共线图)中与各旋转构件对应的轴沿与该轴正交的方向配置的顺序。虽然在速度线图(共线图)中与各旋转构件对应的轴的配置方向根据速度线图的画法而不同,但该配置顺序根据差动齿轮装置6的构造而确定,因此恒定。此外,在图4中,纵轴的“0”表示旋转速度为零,上侧为正,下侧为负。
在图4中,“Ti1”表示从第一旋转电机11一侧输入第一旋转构件E1的扭矩(第一输入扭矩Ti1),“Ti2”表示从第二旋转电机12一侧输入第四旋转构件E4的扭矩(第二输入扭矩Ti2)。第一输入扭矩Ti1的大小根据第一旋转电机11的输出扭矩的大小和从第一旋转电机11至第一旋转构件E1为止的变速比(第一变速比)而确定,第二输入扭矩Ti2的大小根据第二旋转电机12的输出扭矩的大小和从第二旋转电机12至第四旋转构件E4为止的变速比(第二变速比)而确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齿轮21a和第二驱动齿轮22a形成为彼此直径相同,并且第一输入齿轮71a和第二输入齿轮72a形成为彼此直径相同,第一变速比和第二变速比彼此相等。这里,第一变速比以及第二变速比大于1,第一旋转电机11的旋转减速地传递至第一旋转构件E1,第二旋转电机12的旋转减速地传递至第四旋转构件E4。
另外,在图4中,“To1”表示从第二旋转构件E2向第一车轮W1一侧输出的扭矩(第一输出扭矩To1),“To2”表示从第三旋转构件E3向第二车轮W2一侧输出的扭矩(第二输出扭矩To2)。第一车轮W1的驱动力的大小根据第一输出扭矩To1的大小和从第二旋转构件E2至第一车轮W1为止的变速比(第三变速比)而确定,第二车轮W2的驱动力的大小根据第二输出扭矩To2的大小和从第三旋转构件E3至第二车轮W2为止的变速比(第四变速比)而确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齿轮81a和第二输出齿轮82a形成为直径彼此相同,并且第一从动齿轮51a和第二从动齿轮52a形成为直径彼此相同,第三变速比和第四变速比彼此相等。这里,第三变速比以及第四变速比大于1,第二旋转构件E2的旋转减速地传递至第一车轮W1,第三旋转构件E3的旋转减速地传递至第二车轮W2。
如上述所述,第三变速比和第四变速比彼此相等,因此在车辆的直线前进时,第二旋转构件E2的旋转速度和第三旋转构件E3的旋转速度相等,行星齿轮装置60的全部旋转构件成为同速旋转的状态。另一方面,在车辆的旋转时,成为驱动连结有第一车轮W1以及第二车轮W2之中的外侧的车轮(远离旋转中心一方的车轮)的旋转构件的旋转速度高于驱动连结有第一车轮W1以及第二车轮W2之中的内侧的车轮(接近旋转中心一方的车轮)的旋转构件的旋转速度的状态。图4表示在车辆在第一车轮W1成为外侧的车轮的方向上旋转的状态下行星齿轮装置60的各旋转构件的状态。
根据扭矩的相互平衡,如以下的式(1)、(2)所示,第一输出扭矩To1以及第二输出扭矩To2分别根据第一输入扭矩Ti1、第二输入扭矩Ti2、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的传动比(第一传动比λ1)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的传动比(第二传动比λ2)而确定。这里,第一传动比λ1是第一太阳轮S1的齿数与第一齿圈R1的齿数之比,第二传动比λ2是第二太阳轮S2与第二齿圈R2的齿数的齿数之比。
To1=(1+λ1)·Ti1-λ2·Ti2 ···(1)
To2=(1+λ2)·Ti2-λ1·Ti1 ···(2)
这样,第一输出扭矩To1以及第二输出扭矩To2分别根据第一输入扭矩Ti1以及第二输入扭矩Ti2双方确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装置2构成为,将第一旋转电机11的扭矩传递至第一连结部件51以及第二连结部件52双方,并将第二旋转电机12的扭矩传递至第一连结部件51以及第二连结部件52双方。换言之,传递装置2构成为,将第一旋转电机1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2的扭矩分配并传递至第一连结部件51以及第二连结部件52。通过这样构成车辆用驱动装置1,相比第一旋转电机11与第一连结部件51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和第二旋转电机12与第二连结部件5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分离的情况,在第一车轮W1与第二车轮W2之间在驱动力上设有差时,能够较大地确保第一车轮W1与第二车轮W2的合计驱动力,从而实现在车辆的旋转时行驶性能的提高。
补充说明,作为一个例子,假定如下情况,即,在第一输入扭矩Ti1的大小是200[N·m]的状况下,使第一输出扭矩To1与第二输出扭矩To2之差为160[N·m]。此时,在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不同并成为To1=Ti1、To2=Ti2的比较例的结构中,用于使第一输出扭矩To1与第二输出扭矩To2之差为160[N·m]的第二输入扭矩Ti2的大小成为40[N·m]。因此,在该比较例的情况下,第一输入扭矩Ti1与第二输入扭矩Ti2之和(和第一输出扭矩To1与第二输出扭矩To2之和相等)成为240[N·m]。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中,在第一输入扭矩Ti1的大小是200[N·m]的状况下,在第一传动比λ1以及第二传动比λ2双方是“0.4”时,根据上述式(1)、(2),用于使第一输出扭矩To1与第二输出扭矩To2之差为160[N·m]的第二输入扭矩Ti2的大小成为111[N·m]。因此,此时,第一输入扭矩Ti1与第二输入扭矩Ti2之和(第一输出扭矩To1与第二输出扭矩To2之和)成为311[N·m],相比上述比较例的情况,能够以相当于71[N·m](=311[N·m]-240[N·m])的扭矩差的量较大地确保第一车轮W1与第二车轮W2的合计驱动力。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中的壳体3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3通过将后述第一壳体部31、第二壳体部32等多个壳体部接合而构成。构成壳体3的壳体部分别具有在壳体3的外表面露出的部分。即,构成壳体3的壳体部彼此的接合部形成为在壳体3的外表面露出。此外,壳体部彼此例如使用螺栓接合。
如图1所示,壳体3具备第一壳体部31和第二壳体部32。第一壳体部31相对于第二壳体部32从轴向第一侧L1接合。第一壳体部31具备形成为沿轴向L延伸的筒状的第一周壁部31c,在轴向L观察时由第一周壁部31c围起的空间(第一收容空间H1)中,配置有第一旋转电机11、第一驱动部件21、第一连结部件51以及传递装置2的一部分(具体而言,第一输入部件71、第一输出部件81以及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另外,第二壳体部32具备形成为沿轴向L延伸的筒状的第二周壁部32c,在轴向L观察时由第二周壁部32c围起的空间(第二收容空间H2)中,配置有第二旋转电机12、第二驱动部件22、第二连结部件52以及传递装置2的一部分(具体而言,第二输入部件72、第二输出部件82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收容空间H1和第二收容空间H2通过后述第五壳体部35在轴向L划分而成。
壳体3还具备第三壳体部33和第四壳体部34。第一收容空间H1中的配置第一旋转电机11的部分未通过第一壳体部31划分形成轴向第一侧L1地形成有开口部,第三壳体部33以关闭该开口部的方式相对于第一壳体部31从轴向第一侧L1接合。另外,第二收容空间H2中的配置第二旋转电机12的部分未通过第二壳体部32划分形成轴向第二侧L2地形成有开口部,第四壳体部34以关闭该开口部的方式相对于第二壳体部32从轴向第二侧L2接合。
壳体3还具备第五壳体部35。第五壳体部35配置为在轴向L上的第一旋转电机11与第二旋转电机12之间沿径向R延伸。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沿某个方向“延伸”并不限定于与该方向平行延伸的情况,作为还包含沿相对于该方向小于规定角度(例如小于45度)地倾斜得到的方向延伸的情况的概念来使用。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壳体部35配置为具有与径向R平行延伸的部分。具体而言,在第五壳体部35中,除后述第一支承部35a、第二支承部35b等以外的部分形成为板状,沿着与轴向L正交的面。第五壳体部35构成壁部,将壳体3的内部空间(用于收容第一旋转电机11、第二旋转电机12、第一连结部件51、第二连结部件52以及传递装置2的收容空间H)在轴向L划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壳体部35配置于形成第一壳体部31与第二壳体部32的接合部36的轴向L的位置,通过第五壳体部35将第一收容空间H1和第二收容空间H2在轴向L划分。
由于如上述那样配置第五壳体部35,所以第五壳体部35在通过第一壳体部31(第一周壁部31c)和第二壳体部32(第二周壁部32c)从轴向L的两侧夹持的状态下,与第一壳体部31以及第二壳体部32分别接合。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部31和第二壳体部32在接合部36经由第五壳体部35接合。省略详细说明,在第一壳体部31与第五壳体部35的接合面(第一接合面36a)、第二壳体部32与第五壳体部35的接合面(第二接合面36b)等不同壳体部彼此的接合面,设置有用于防止壳体3内的油向壳体3外泄漏的密封部件(液体垫圈等)。此外,在图1中,将密封部件简化用粗线表示。
如图1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固定于壳体3的支承部件40。支承部件40配置于壳体3的内部。因此,支承部件40与壳体3的固定部不同于不同壳体部彼此的接合部,不在壳体3的外表面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分别配置于壳体3的内部的支承部件40即第一支承部件41以及第二支承部件42。第一支承部件41相对于第五壳体部35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即,配置于第一收容空间H1)并固定于第一壳体部31,用于支承配置于第一收容空间H1的部件。另外,第二支承部件42相对于第五壳体部35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即,配置于第二收容空间H2)并固定于第二壳体部32,用于支承配置于第二收容空间H2的部件。第一支承部件41、第二支承部件42例如使用螺栓固定于壳体3。
接下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中相对于第一旋转电机1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2的油的供给结构。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第一驱动轴D1的内部,沿轴向L形成有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一旋转电机11的第一油路91。这里,第一油路91形成为与轴向L平行延伸。第一驱动轴D1具有沿轴向L延伸的筒状(这里为圆筒状)的内周面,通过由该内周面围起的空间形成有第一油路91。如上述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轴D1由相互连结的第一转子轴11c和第一驱动部件21构成。具体而言,以限制第一转子轴11c与第一驱动部件21的相对旋转并且允许轴向L的相对移动的方式,将在第一转子轴11c中在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的内周面形成的卡合部、与在第一驱动部件21中在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的外周面形成的卡合部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花键卡合)。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路91中的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形成于第一转子轴11c的内部,第一油路91中的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形成于第一驱动部件21的内部。具体而言,第一油路91中的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通过由第一转子轴11c的筒状(这里为圆筒状)的内周面(第一内周面13)围起的空间形成,第一油路91中的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通过由第一驱动部件21的筒状(这里为圆筒状)的内周面(第三内周面23)围起的空间形成。
在第二驱动轴D2的内部,沿轴向L形成有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二旋转电机12的第二油路92。这里,第二油路92形成为与轴向L平行延伸。第二驱动轴D2具有沿轴向L延伸的筒状(这里为圆筒状)的内周面,通过由该内周面围起的空间形成有第二油路92。如上述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轴D2由相互连结的第二转子轴12c和第二驱动部件22构成。具体而言,以限制第二转子轴12c与第二驱动部件22的相对旋转并允许轴向L的相对移动的方式,将在第二转子轴12c中在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的内周面形成的卡合部、与在第二驱动部件22中在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的外周面形成的卡合部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花键卡合)。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油路92中的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形成于第二转子轴12c的内部,第二油路92中的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形成于第二驱动部件22的内部。具体而言,第二油路92中的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通过由第二转子轴12c的筒状(这里为圆筒状)的内周面(第二内周面14)围起的空间形成,第二油路92中的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通过由第二驱动部件22的筒状(这里为圆筒状)的内周面(第四内周面24)围起的空间形成。
如图1所示,第一驱动轴D1配置于第一收容空间H1。而且,如图2所示,第一驱动轴D1中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五壳体部35。具体而言,在第五壳体部35,形成有相对于第五壳体部35中的沿径向R延伸的部分(形成为板状的部分)向轴向第一侧L1突出的第一支承部35a。第一支承部35a形成为与第一轴A1同轴的筒状(这里为圆筒状),在第一支承部35a的内周面与第一驱动轴D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驱动部件21)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一轴承B1(这里为向心球轴承)。由此,第一驱动轴D1(第一驱动部件21)通过第五壳体部35从径向R的外侧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一驱动部件21通过配置于比第一支承部35a靠轴向第一侧L1的第三支承部41a从径向R的外侧经由第三轴承B3(这里为向心球轴承)支承为能够旋转。即,第一驱动部件21通过第一支承部35a和第三支承部41a在轴向L的两处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支承部41a形成于第一支承部件41。第一驱动齿轮21a形成于在第一驱动部件21中在轴向L配置于第一支承部35a与第三支承部41a之间的部分的外周面。另外,与第一驱动部件21连结的第一转子轴11c通过第一壳体部31和第三壳体部33在轴向L的两处(相对于第一转子11b配置于轴向L的彼此相反一侧的两处)支承为能够旋转。
省略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支承部件41,不仅形成有用于支承第一驱动部件21的第三支承部41a,而且形成有用于支承第一输入部件71的支承部、用于支承第一输出部件81的支承部以及用于支承第一连结部件51的支承部。另外,在第五壳体部35,不仅形成有用于支承第一驱动部件21的第一支承部35a,而且形成有用于支承第一输入部件71的支承部。
如图1所示,第二驱动轴D2配置于第二收容空间H2。而且,如图2所示,第二驱动轴D2中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五壳体部35。具体而言,在第五壳体部35形成有相对于第五壳体部35中的沿径向R延伸的部分(形成为板状的部分)向轴向第二侧L2突出的第二支承部35b。第二支承部35b形成为与第一轴A1同轴的筒状(这里为圆筒状),在第二支承部35b的内周面与第二驱动轴D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二驱动部件22)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二轴承B2(这里为向心球轴承)。由此,第二驱动轴D2(第二驱动部件22)通过第五壳体部35从径向R的外侧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二驱动部件22通过配置于比第二支承部35b靠轴向第二侧L2的第四支承部42a从径向R的外侧经由第四轴承B4(这里为向心球轴承)支承为能够旋转。即,第二驱动部件22通过第二支承部35b和第四支承部42a在轴向L的两处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支承部42a形成于第二支承部件42。第二驱动齿轮22a形成于在第二驱动部件22中在轴向L配置于第二支承部35b与第四支承部42a之间的部分的外周面。另外,与第二驱动部件22连结的第二转子轴12c通过第二壳体部32和第四壳体部34在轴向L的两处(相对于第二转子12b配置于轴向L的彼此相反一侧的两处)支承为能够旋转。
省略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支承部件42,不仅形成有用于支承第二驱动部件22的第四支承部42a,而且形成有用于支承第二输入部件72的支承部、用于支承第二输出部件82的支承部以及用于支承第二连结部件52的支承部。另外,在第五壳体部35,不仅形成有用于支承第二驱动部件22的第二支承部35b,而且形成有用于支承第二输入部件72的支承部。
如图2简化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油压源5。此外,油压源5例如能够为由电动马达驱动的电动油泵、或者由在旋转电机(11、12)与车轮(W1、W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传递的动力驱动的机械式油泵。而且,构成为从油压源5排出的油分别供给至第一油路91以及第二油路92。具体而言,在第五壳体部35形成有从油压源5供给油的供给油路93。而且,在供给油路93连接有第一油路91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和第二油路92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由此,能够从在第五壳体部35形成的供给油路93将油供给至第一油路91以及第二油路92双方。
这样,由于能够从在第五壳体部35形成的供给油路93将油供给至第一油路91以及第二油路92双方,所以相比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一油路91的油路和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二油路92的油路个别形成于壳体3等(构成壳体3的部件或者固定于壳体3的部件)的情况,能够实现壳体3等的加工工时的减少。另外,由于能够使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一油路91的油路和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二油路92的油路在一个供给油路93汇集,所以相比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一油路91的油路和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二油路92的油路在轴向L的两个位置分开地形成于壳体3等的情况,还能将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轴向L的长度抑制为较短。
并且,在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一油路91的油路(第一供给油路)和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二油路92的油路(第二供给油路)个别形成于壳体3等时,存在如下情况,即,如果想要将连接油压源5与第一供给油路的油路的长度抑制为较短,因连接油压源5与第二供给油路的油路的长度延长等,难以将从油压源5至第一油路91为止的油路的长度和从油压源5至第二油路92为止的油路的长度双方抑制为较短。与此相对,在该车辆用驱动装置1中,如上述所述,能够从供给油路93将油供给至第一油路91以及第二油路92双方。因此,通过将连接油压源5与供给油路93的油路的长度抑制为较短,能够将从油压源5至第一油路91为止的油路的长度和从油压源5至第二油路92为止的油路的长度双方抑制为较短,由此能够实现从油压源5供给的油的压力损失的减少。而且,如后述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供给油路93(分支部9)至第一旋转电机11为止的轴向L的距离和从供给油路93(分支部9)至第二旋转电机12为止的轴向L的距离相同,所以针对供给至第一旋转电机11的油以及供给至第二旋转电机12的油双方,容易相同程度地实现压力损失的减少。
以下,具体说明供给油路93的结构。如图2所示,供给油路93形成为在分支部9分支为与第一油路91连接的第一分支油路93a和与第二油路92连接的第二分支油路93b。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支部9、第一分支油路93a以及第二分支油路93b形成于在轴向L观察时与第一油路91以及第二油路92重复的位置。具体而言,分支部9形成于在轴向L观察时与第一油路91以及第二油路92重复的位置(即,径向R的中心部)。因此,供给油路93中的相对于分支部9靠油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形成为朝向分支部9向径向R的内侧延伸。而且,第一分支油路93a形成为从分支部9朝向轴向第一侧L1沿轴向L延伸,第二分支油路93b形成为从分支部9朝向轴向第二侧L2沿轴向L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支油路93a以及第二分支油路93b双方形成为与轴向L平行延伸。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路91、第二油路92、第一分支油路93a以及第二分支油路93b形成为在第一轴A1上相互同轴延伸。
第一分支油路93a与第一油路91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连接。具体而言,在第五壳体部35设置有相对于第五壳体部35中的沿径向R延伸的部分(形成为板状的部分)向轴向第一侧L1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7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37a与第五壳体部35形成为一体。第一突出部37a形成为与第一轴A1同轴的筒状(这里为圆筒状),通过由第一突出部37a的内周面围起的空间形成有第一分支油路93a。即,第一分支油路93a形成为在第一突出部37a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面开口。而且,第一突出部37a的外周面的直径形成为比第一驱动轴D1的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三内周面23)的直径小,第一突出部37a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配置于由第一驱动轴D1的内周面(第三内周面23)围起的空间的内部。即,第一突出部37a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面配置于比第一驱动轴D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驱动部件21)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面靠轴向第一侧L1。通过这样配置第一突出部37a,第一分支油路93a的开口部配置于第一油路91内,结果能够从第一分支油路93a将油高效地供给至第一油路91。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驱动轴D1的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三内周面23),形成有具有朝向轴向第一侧L1的阶梯面(朝向外侧的法线向量具有轴向第一侧L1的成分的面)的第三台阶部23a,第一驱动轴D1的内周面(第三内周面23)形成为,比第三台阶部23a靠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相比比第三台阶部23a靠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直径较小。由此,能够抑制从第一分支油路93a供给至第一油路91的油在第一驱动轴D1与第一突出部37a之间的径向R的缝隙,朝向轴向第二侧L2流动,从而能够实现油从第一分支油路93a向第一油路91的供给效率的提高。
第二分支油路93b与第二油路92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连接。具体而言,在第五壳体部35设置有相对于第五壳体部35中的沿径向R延伸的部分(形成为板状的部分)向轴向第二侧L2突出的第二突出部37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突出部37b与第五壳体部35形成为一体。第二突出部37b形成为与第一轴A1同轴的筒状(这里为圆筒状),通过由第二突出部37b的内周面围起的空间形成有第二分支油路93b。即,第二分支油路93b形成为在第二突出部37b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面开口。而且,第二突出部37b的外周面的直径形成为比第二驱动轴D2的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四内周面24)的直径小,第二突出部37b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配置于由第二驱动轴D2的内周面(第四内周面24)围起的空间的内部。即,第二突出部37b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面配置于比第二驱动轴D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二驱动部件22)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面靠轴向第二侧L2。通过这样配置第二突出部37b,第二分支油路93b的开口部配置于第二油路92内,结果能够从第二分支油路93b将油高效地供给至第二油路92。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驱动轴D2的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四内周面24),形成有具有朝向轴向第二侧L2的阶梯面(朝向外侧的法线向量具有轴向第二侧L2的成分的面)的第四台阶部24a,第二驱动轴D2的内周面(第四内周面24)形成为,比第四台阶部24a靠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相比比第四台阶部24a靠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直径较小。由此,能够抑制从第二分支油路93b供给至第二油路92的油在第二驱动轴D2与第二突出部37b之间的径向R的缝隙,朝向轴向第一侧L1流动,从而能够实现油从第二分支油路93b向第二油路92的供给效率的提高。
通过从供给油路93经由第一油路91供给至第一旋转电机11的油冷却第一旋转电机11,通过从供给油路93经由第二油路92供给至第二旋转电机12的油冷却第二旋转电机12。虽然第一旋转电机11、第二旋转电机12的冷却结构能够采用各种结构,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采用了以下那种结构。
如图1所示,在第一转子轴11c形成有将第一转子轴11c的内周面(第一内周面13)与外周面连通的第一油孔94a以及第二油孔94b。从供给油路93流入第一油路91的油通过伴随第一驱动轴D1的旋转的离心力,以靠向第一油路91的内周面侧的状态,朝向轴向第一侧L1流动。而且,通过到达至第一油路91中的通过由第一内周面13围起的空间形成的部分的油与第一转子轴11c之间的热交换,从径向R的内侧冷却固定于第一转子轴11c的第一转子11b。另外,到达至第一油路91中的通过由第一内周面13围起的空间形成的部分的油通过伴随第一驱动轴D1的旋转的离心力,从第一油孔94a、第二油孔94b相对于第一转子轴11c排出至径向R的外侧的空间。而且,通过从第一油孔94a、第二油孔94b排出的油供给至卷装于第一定子11a的线圈的线圈端部来冷却线圈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促进在第一油路91中形成油朝向轴向第一侧L1的平滑的流动(即,油朝向第一旋转电机11的平滑的流动)而构成为,第一油路91形成为内径随着朝向轴向第一侧L1而阶段性增大。如图1所示,在第一转子轴11c与第一驱动部件21的连结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花键卡合部)中,第一驱动部件21被插入第一转子轴11c的内部,针对第一驱动部件21的配置轴向第一侧L1的端面的轴向L的位置,第一油路91的内径相比比该位置靠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增大第一驱动部件21的内周面(第三内周面23)与第一转子轴11c的内周面(第一内周面13)的直径之差的量。另外,如图1所示,在第一内周面13形成有具有朝向轴向第一侧L1的阶梯面的第一台阶部13a,第一内周面13形成为,比第一台阶部13a靠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相比比第一台阶部13a靠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直径增大第一台阶部13a的高度部分。因此,针对形成有第一台阶部13a的轴向L的位置,第一油路91的内径相比比该位置靠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增大第一台阶部13a的高度部分。此外,第一内周面13中的比第一台阶部13a靠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形成为,直径比第一驱动部件21中的被插入第一转子轴11c的内部的部分的外周面大。这样,通过将第一油路91形成为,内径随着朝向轴向第一侧L1而阶段性增大,能够抑制因伴随第一驱动轴D1的旋转的离心力而处于靠向第一油路91的内周面侧的状态的油朝向轴向第二侧L2流动,从而在第一油路91中容易形成油朝向轴向第一侧L1的平滑的流动。此外,这里,虽然例示出第一油路91的内径在轴向L的两处阶段性增大的情况,但第一油路91的内径阶段性增大的轴向L的位置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三处以上。例如能够构成为,在第一内周面13不形成第一台阶部13a,第一油路91的内径仅在轴向L的一处阶段性增大。
另外,如图1所示,在第二转子轴12c形成有将第二转子轴12c的内周面(第二内周面14)与外周面连通的第三油孔94c以及第四油孔94d。从供给油路93流入第二油路92的油通过伴随第二驱动轴D2的旋转的离心力,以靠向第二油路92的内周面侧的状态,朝向轴向第二侧L2流动。而且,通过到达至第二油路92中的通过由第二内周面14围起的空间形成的部分的油与第二转子轴12c之间的热交换,从径向R的内侧冷却固定于第二转子轴12c的第二转子12b。另外,到达至第二油路92中的通过由第二内周面14围起的空间形成的部分的油通过伴随第二驱动轴D2的旋转的离心力,从第三油孔94c、第四油孔94d相对于第二转子轴12c排出至径向R的外侧的空间。而且,通过从第三油孔94c、第四油孔94d排出的油供给至卷装于第二定子12a的线圈的线圈端部来冷却线圈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促进在第二油路92中形成油朝向轴向第二侧L2的平滑的流动(即,油朝向第二旋转电机12的平滑的流动)而构成为,第二油路92形成为内径随着朝向轴向第二侧L2而阶段性增大。如图1所示,在第二转子轴12c与第二驱动部件22的连结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花键卡合部)中,第二驱动部件22被插入第二转子轴12c的内部,针对第二驱动部件22的配置轴向第二侧L2的端面的轴向L的位置,第二油路92的内径相比比该位置靠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增大第二驱动部件22的内周面(第四内周面24)与第二转子轴12c的内周面(第二内周面14)的直径之差的量。另外,如图1所示,在第二内周面14形成有具有朝向轴向第二侧L2的阶梯面的第二台阶部14a,第二内周面14形成为,比第二台阶部14a靠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相比比第二台阶部14a靠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直径增大第二台阶部14a的高度部分。因此,针对形成有第二台阶部14a的轴向L的位置,第二油路92的内径相比比该位置靠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增大第二台阶部14a的高度部分。此外,第二内周面14中的比第二台阶部14a靠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形成为,直径比第二驱动部件22中的被插入第二转子轴12c的内部的部分的外周面大。这样,通过将第二油路92形成为,内径随着朝向轴向第二侧L2而阶段性增大,能够抑制因伴随第二驱动轴D2的旋转的离心力而处于靠向第二油路92的内周面侧的状态的油朝向轴向第一侧L1流动,从而在第二油路92中容易形成油朝向轴向第二侧L2的平滑的流动。此外,这里,虽然例示出第二油路92的内径在轴向L的两处阶段性增大的情况,但第二油路92的内径阶段性增大的轴向L的位置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三处以上。例如能够构成为,在第二内周面14不形成第二台阶部14a,第二油路92的内径仅在轴向L的一处阶段性增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从分支部9至第一旋转电机11为止的轴向L的距离(第一距离X1)和从分支部9至第二旋转电机12为止的轴向L的距离(第二距离X2)相同。即,分支部9配置于第一旋转电机11与第二旋转电机12之间的轴向L上的中心位置。此外,在图1中,虽然将第一距离X1设为从分支部9(参照图2)至第一转子11b(转子芯)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面为止的轴向L的距离,将第二距离X2设为从分支部9至第二转子12b(转子芯)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面为止的轴向L的距离(以下称为“第一设定例”),但第一距离X1、第二距离X2的定义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构成为,将第一距离X1设为从分支部9至第一转子11b的轴向L的中心位置为止的轴向L的距离,将第二距离X2设为从分支部9至第二转子12b的轴向L的中心位置为止的轴向L的距离(以下称为“第二设定例”),并以第一距离X1和第二距离X2相同的方式配置第一旋转电机1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转子11b的轴向L的宽度和第二转子12b的轴向L的宽度相同,所以如果如第一设定例那样设定第一距离X1以及第二距离X2,并以第一距离X1和第二距离X2相同的方式配置第一旋转电机1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2,即便如第二设定例那样设定了第一距离X1以及第二距离X2时,第一距离X1和第二距离X2仍相同。另外,也能构成为,将第一距离X1设为从分支部9至形成于第一转子轴11c的油孔(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轴向L的相互不同的位置形成有多个油孔(94a、94b)时,例如配置于最靠轴向第二侧L2的油孔)为止的轴向L的距离,将第二距离X2设为从分支部9至形成于第二转子轴12c的油孔(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轴向L的相互不同的位置形成有多个油孔(94c、94d)时,例如配置于最靠轴向第一侧L1的油孔)为止的轴向L的距离,并以第一距离X1和第二距离X2相同的方式配置第一旋转电机1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2。
如上述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距离X1和第二距离X2相同的方式配置有第一旋转电机1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2。由此,能够抑制在车辆的直线前进时在油对第一旋转电机11的供给量和油对第二旋转电机12的供给量上产生偏差,从而相同程度地冷却第一旋转电机11和第二旋转电机1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更进一步抑制在车辆的直线前进时在油对第一旋转电机11的供给量和油对第二旋转电机12的供给量上产生偏差,进一步将第一分支油路93a和第二分支油路93b形成为,油路剖面积彼此相同,并且油路长度彼此相同,并将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92形成为,油路剖面积彼此相同,并且油路长度彼此相同。具体而言,第一突出部37a和第二突出部37b形成为将通过分支部9与轴向L正交的面作为对称面而相互成为镜像对称的形状,第一驱动轴D1和第二驱动轴D2形成为将该面作为对称面而相互成为镜像对称的形状。
这样,通过在车辆的直线前进时能够相同程度地冷却第一旋转电机11和第二旋转电机12,容易使第一旋转电机11的输出扭矩与第二旋转电机12的输出扭矩一致以使车辆稳定地前进。即,对于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一般具有温度依赖性,因此例如在使用彼此具有相同特性的两个旋转电机作为第一旋转电机1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2时,在第一旋转电机11与第二旋转电机12之间温度产生差别时,即便在对第一旋转电机1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2给予相同的电流指令的情况下,在第一旋转电机11与第二旋转电机12之间,在输出扭矩上也会产生差别。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中,如上述所述,由于能够在车辆的直线前进时相同程度地冷却第一旋转电机11和第二旋转电机12,所以能够将第一旋转电机11与第二旋转电机12之间的温度差抑制为较小,结果容易使第一旋转电机11的输出扭矩与第二旋转电机12的输出扭矩一致。
然而,由于在车辆在第一车轮W1成为外侧的车轮的方向上旋转时,第一旋转电机11被控制为输出比第二旋转电机12大的扭矩,所以第一旋转电机11的发热量容易多于第二旋转电机12的发热量。关于该点,在车辆在这样的方向上旋转的状态下,通过伴随车辆的旋转的离心力,朝向轴向第一侧L1的力作用于分支部9的油。因此,能够使从分支部9经由第一分支油路93a供给至第一油路91的油量多于从分支部9经由第二分支油路93b供给至第二油路92的油量,结果能够对第一旋转电机11供给更多油,优先冷却第一旋转电机11。另外,由于在车辆在第二车轮W2成为外侧的车轮的方向上旋转时,第二旋转电机12被控制为输出比第一旋转电机11大的扭矩,所以第二旋转电机12的发热量容易多于第一旋转电机11的发热量。关于该点,在车辆在这样的方向上旋转的状态下,通过伴随车辆的旋转的离心力,朝向轴向第二侧L2的力作用于分支部9的油。因此,能够使从分支部9经由第二分支油路93b供给至第二油路92的油量多于从分支部9经由第一分支油路93a供给至第一油路91的油量,结果能够对第二旋转电机12供给更多油,优先冷却第二旋转电机12。
接下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中油对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的供给结构。如图2所示,在配置于第三轴A3上的轴部件63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将油供给至配置于第三轴A3上的行星齿轮机构(这里为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的第三油路95。第三油路95沿轴向L形成,这里形成为与轴向L平行延伸。轴部件63具有沿轴向L延伸的筒状(这里为圆筒状)的内周面,通过由该内周面围起的空间形成有第三油路95。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件63与第一太阳轮S1以及第二行星架C2连结为一体地旋转。另外,轴部件63与第二输出部件82连结为一体地旋转。
如图2简化所示,构成为从油压源5排出的油供给至第三油路9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将第三油路95的油供给至将第一小齿轮P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的第四油路96形成于第一行星架C1,将第三油路95的油供给至将第二小齿轮P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的第五油路97形成于第二行星架C2。由此,能够通过供给至第三油路95的油润滑上述轴承。
省略详细说明,构成为从油压源5排出的油未经由供给油路93供给至第三油路95,并且未经由第三油路95供给至供给油路93。由此,能够提高油对供给油路93的供给与油对第三油路95的供给的独立性,即,能够提高油对旋转电机(11、12)的供给与油对行星齿轮机构(61、62)的供给的独立性。
〔其他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结构作为例子,即,通过第一行星架C1与第二太阳轮S2连结,并且第一太阳轮S1与第二行星架C2连结,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作为整体具备四个旋转构件(E1~E4)一体地进行差动动作。但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能构成为,通过第一行星架C1与第二齿圈R2连结,并且第一齿圈R1与第二行星架C2连结,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作为整体具备四个旋转构件(E1~E4)一体地进行差动动作。此时,通过构成为,第一旋转电机11与第一太阳轮S1驱动连结,第一连结部件51与一体地旋转的第一行星架C1和第二齿圈R2驱动连结,第二连结部件52与一体地旋转的第一齿圈R1和第二行星架C2驱动连结,第二旋转电机12与第二太阳轮S2驱动连结,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实现旋转速度的顺序成为与第一旋转电机11驱动连结的第一旋转构件E1、与第一连结部件51驱动连结的第二旋转构件E2、与第二连结部件52驱动连结的第三旋转构件E3以及与第二旋转电机12驱动连结的第四旋转构件E4的顺序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双方是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能构成为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双方是双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此时,能够构成为,通过第一行星架C1与第二齿圈R2连结,并且第一齿圈R1与第二行星架C2连结,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作为整体具备四个旋转构件(E1~E4)一体地进行差动动作。此时,通过构成为,第一旋转电机11与第一太阳轮S1驱动连结,第一连结部件51与一体地旋转的第一齿圈R1和第二行星架C2驱动连结,第二连结部件52与一体地旋转的第一行星架C1和第二齿圈R2驱动连结,第二旋转电机12与第二太阳轮S2驱动连结,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实现旋转速度的顺序成为与第一旋转电机11驱动连结的第一旋转构件E1、与第一连结部件51驱动连结的第二旋转构件E2、与第二连结部件52驱动连结的第三旋转构件E3、以及与第二旋转电机12驱动连结的第四旋转构件E4的顺序的结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传递装置2将第一旋转电机11的扭矩传递至第一连结部件51以及第二连结部件52双方,并且将第二旋转电机12的扭矩传递至第一连结部件51以及第二连结部件52双方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能构成为,传递装置2将第一旋转电机11的扭矩仅传递至第一连结部件51以及第二连结部件52之中的第一连结部件51,并且将第二旋转电机12的扭矩仅传递至第一连结部件51以及第二连结部件52之中的第二连结部件52。即,也能构成为,第一旋转电机11与第一连结部件51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和第二旋转电机12与第二连结部件5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分离。
例如,通过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构成为,不连结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相互独立地进行差动动作,能够实现第一旋转电机11与第一连结部件51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和第二旋转电机12与第二连结部件5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分离。此时,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1具备与第一旋转电机11驱动连结的第一旋转构件E1、与第一连结部件51驱动连结的第二旋转构件E2、以及第五旋转构件,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2具备与第二连结部件52驱动连结的第三旋转构件E3、与第二旋转电机12驱动连结的第四旋转构件E4、以及第六旋转构件。即,差动齿轮装置6(行星齿轮装置60)作为整体具有六个旋转构件。此时,例如能够构成为,第五旋转构件固定于非旋转部件,第六旋转构件固定于非旋转部件。
另外,不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构成为传递装置2具备差动齿轮装置6,构成为传递装置2不具备差动齿轮装置6,也可以实现第一旋转电机11与第一连结部件51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和第二旋转电机12与第二连结部件5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分离。例如能够构成为,传递装置2具备连结第一驱动齿轮21a与第一从动齿轮51a的齿轮或者齿轮机构(反转齿轮机构等具有多个齿轮的机构,以下相同)、和连结第二驱动齿轮22a与第二从动齿轮52a的齿轮或者齿轮机构。另外,也能构成为,第一驱动齿轮21a与第一从动齿轮51a啮合,第二驱动齿轮22a与第二从动齿轮52a啮合。此时,构成为传递装置2具备第一驱动轴D1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一驱动部件21)和第二驱动轴D2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二驱动部件22)。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分支部9、第一分支油路93a以及第二分支油路93b形成于在轴向L观察时与第一油路91以及第二油路92重复的位置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能构成为,分支部9形成于在轴向L观察时不与第一油路91以及第二油路92重复的位置。即,能够构成为,关于与轴向L正交的面内的位置,分支部9形成于与第一油路91以及第二油路92不同的位置。此时,通过将第一分支油路93a中的与第一油路91的连接部和第二分支油路93b中的与第二油路92的连接部形成于在轴向L观察时与第一油路91以及第二油路92重复的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也能构成为,第一分支油路93a的开口部配置于第一油路91内,并且第二分支油路93b的开口部配置于第二油路92内。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从分支部9至第一旋转电机11为止的轴向L的距离(第一距离X1)和从分支部9至第二旋转电机12为止的轴向L的距离(第二距离X2)相同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能构成为第一距离X1和第二距离X2相互不同。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油路91形成为内径随着朝向轴向第一侧L1而阶段性增大,第二油路92形成为内径随着朝向轴向第二侧L2而阶段性增大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能构成为,第一油路91的内径沿轴向L均匀形成,第二油路92的内径沿轴向L均匀形成。另外,也能构成为,第一油路91具有形成为内径随着朝向轴向第一侧L1而阶段性增大的部分、和形成为内径随着朝向轴向第一侧L1而阶段性减小的部分双方,第二油路92具有形成为内径随着朝向轴向第二侧L2而阶段性增大的部分、和形成为内径随着朝向轴向第二侧L2而阶段性减小的部分双方。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中间壁是构成壳体3的部件(具体而言,第五壳体部35)的情况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能构成为,中间壁是固定于壳体3的部件(与壳体3不同的部件)。即,能够将如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件40那样配置于壳体3的内部并固定于壳体3的部件作为中间壁来使用。此时,由于中间壁与壳体3的接合部在壳体3的外表面不露出,所以即便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将这种中间壁配置于形成第一壳体部31与第二壳体部32的接合部36的轴向L的位置时,第一壳体部31(第一周壁部31c)和第二壳体部32(第二周壁部32c)也不经由中间壁接合。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驱动轴D1由相互连结的两个轴部件(具体而言,第一转子轴11c以及第一驱动部件21)构成,并且第二驱动轴D2由相互连结的两个轴部件(具体而言,第二转子轴12c以及第二驱动部件22)构成的情况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可以为,第一驱动轴D1以及第二驱动轴D2中的一方或者双方由一个轴部件构成,或者由相互连结的三个以上的轴部件构成。例如,也可以为,第一驱动轴D1由第一转子轴11c构成,第二驱动轴D2由第二转子轴12c构成。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驱动齿轮21a与第一输入齿轮71a啮合,并且第二驱动齿轮22a与第二输入齿轮72a啮合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能构成为,第一驱动齿轮21a与第一输入齿轮71a经由另外的齿轮或者齿轮机构连结,第二驱动齿轮22a与第二输入齿轮72a经由另外的齿轮或者齿轮机构连结。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输出齿轮81a与第一从动齿轮51a啮合,并且第二输出齿轮82a与第二从动齿轮52a啮合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能构成为,第一输出齿轮81a与第一从动齿轮51a经由另外的齿轮或者齿轮机构连结,第二输出齿轮82a与第二从动齿轮52a经由另外的齿轮或者齿轮机构连结。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差动齿轮装置6是行星齿轮装置60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能构成为,差动齿轮装置6是锥齿轮式的差动齿轮装置。此时,例如能够构成为,合成第一旋转电机11的扭矩和第二旋转电机12的扭矩得到的合成扭矩被输入传递装置2,传递装置2将该合成扭矩分配至第一连结部件51以及第二连结部件52。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传递装置2配置于与第一轴A1以及第二轴A2平行的第三轴A3上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能构成为,传递装置2配置于第一轴A1上或者第二轴A2上。
(13)此外,除非产生矛盾,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也能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来应用(包含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已说明的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关于其他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也只是在全部点简单的例示。因此,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各种改变。
〔上述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说明上述已说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概要。
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第一旋转电机(11);第二旋转电机(12);第一连结部件(51),其与第一车轮(W1)驱动连结;第二连结部件(52),其与第二车轮(W2)驱动连结;传递装置(2),其将上述第一旋转电机(11)的扭矩传递至上述第一连结部件(51)以及上述第二连结部件(52)之中的至少上述第一连结部件(51),并且将上述第二旋转电机(12)的扭矩传递至上述第一连结部件(51)以及上述第二连结部件(52)之中的至少上述第二连结部件(52);以及壳体(3),其收容上述第一旋转电机(11)、上述第二旋转电机(12)、上述第一连结部件(51)、上述第二连结部件(52)以及上述传递装置(2),在第一轴(A1)上,从轴向(L)的一侧即轴向第一侧(L1)开始依次配置有上述第一旋转电机(11)以及上述第二旋转电机(12),在与上述第一轴(A1)平行的第二轴(A2)上,配置有上述第一连结部件(51)以及上述第二连结部件(52),作为构成上述壳体(3)的部件或者固定于上述壳体(3)的部件的中间壁(35)配置为,在上述轴向(L)上的上述第一旋转电机(11)与上述第二旋转电机(12)之间,沿以上述第一轴(A1)为基准的径向(R)延伸,在上述第一轴(A1)上,还配置有与上述第一旋转电机(11)一体地旋转的第一驱动轴(D1)和与上述第二旋转电机(12)一体地旋转的第二驱动轴(D2),上述第一驱动轴(D1)中的在上述轴向(L)上位于与上述轴向第一侧(L1)相反一侧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上述中间壁(35),上述第二驱动轴(D2)中的上述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上述中间壁(35),在上述第一驱动轴(D1)的内部,沿上述轴向(L)形成有用于将油供给至上述第一旋转电机(11)的第一油路(91),在上述第二驱动轴(D2)的内部,沿上述轴向(L)形成有用于将油供给至上述第二旋转电机(12)的第二油路(92),在上述中间壁(35)形成有从油压源(5)供给油的供给油路(93),在上述供给油路(93)连接有上述第一油路(91)的上述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和上述第二油路(92)的上述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从在中间壁(35)形成的供给油路(93)将油供给至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一旋转电机(11)的第一油路(91)和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二旋转电机(12)的第二油路(92)双方。因此,相比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一油路(91)的油路和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二油路(92)的油路个别形成于壳体(3)等(构成壳体(3)的部件或者固定于壳体(3)的部件)的情况,能够实现壳体(3)等的加工工时的减少,并且能够将油适当地供给至第一旋转电机(1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2)双方。
这里,优选上述供给油路(93)形成为,在分支部(9)分支为与上述第一油路(91)连接的第一分支油路(93a)和与上述第二油路(92)连接的第二分支油路(93b),上述分支部(9)、上述第一分支油路(93a)以及上述第二分支油路(93b)形成于在上述轴向(L)观察时与上述第一油路(91)以及上述第二油路(92)重复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相比分支部(9)配置为在轴向(L)观察时不与第一油路(91)以及第二油路(92)重复的情况,能够使在中间壁(5)形成的第一分支油路(93a)以及第二分支油路(93b)的形状为沿轴向(L)延伸的直线状等比较容易加工的形状。因此,能够实现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制造成本的减少。
优选在如上述那样上述供给油路(93)形成为在上述分支部(9)分支为上述第一分支油路(93a)和上述第二分支油路(93b)的结构中,从上述分支部(9)至上述第一旋转电机(11)为止的上述轴向(L)的距离(X1)和从上述分支部(9)至上述第二旋转电机(12)为止的上述轴向(L)的距离(X2)相同。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在车辆的直线前进时在油对第一旋转电机(11)的供给量和油对第二旋转电机(12)的供给量上产生偏差,从而相同程度地冷却第一旋转电机(11)和第二旋转电机(12)。因此,虽然对于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一般存在温度依赖性,但通过这样在车辆的直线前进时,能够相同程度地冷却第一旋转电机(11)和第二旋转电机(12),容易使第一旋转电机(11)的输出扭矩与第二旋转电机(12)的输出扭矩一致以使车辆稳定地前进。
优选在上述各结构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中,上述第一油路(91)形成为,内径随着朝向上述轴向第一侧(L1)而阶段性增大,上述第二油路(92)形成为,内径随着朝向上述轴向第二侧(L2)而阶段性增大。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抑制因伴随第一驱动轴(D1)的旋转的离心力而处于靠向第一油路(91)的内周面侧的状态的油朝向轴向第二侧(L2)流动,所以在第一油路(91)中容易形成油朝向轴向第一侧(L1)的平滑的流动(即,油朝向第一旋转电机(11)的平滑的流动)。相同地,由于能够抑制因伴随第二驱动轴(D2)的旋转的离心力而处于靠向第二油路(92)的内周面侧的状态的油朝向轴向第一侧(L1)流动,所以在第二油路(92)中容易形成油朝向轴向第二侧(L2)的平滑的流动(即,油朝向第二旋转电机(12)的平滑的流动)。
另外,优选上述传递装置(2)具备配置于与上述第一轴(A1)以及上述第二轴(A2)平行的第三轴(A3)上的行星齿轮机构(61、62),在配置于上述第三轴(A3)上的轴部件(63)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将油供给至上述行星齿轮机构(61、62)的第三油路(95)。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油对第一旋转电机(1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2)的供给与油对行星齿轮机构(61、62)的供给的独立性。因此,能够将油对行星齿轮机构(61、62)的供给状态给予油对第一旋转电机(1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2)的供给状态的影响抑制为较小,从而容易稳定地将油供给至第一旋转电机(1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2)。
本公开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只要能够起到上述各效果之中的至少一个效果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驱动装置;2…传递装置;3…壳体;5…油压源;9…分支部;11…第一旋转电机;12…第二旋转电机;35…第五壳体部(中间壁);51…第一连结部件;52…第二连结部件;61…第一行星齿轮机构(行星齿轮机构);62…第二行星齿轮机构(行星齿轮机构);63…轴部件;91…第一油路;92…第二油路;93…供给油路;93a…第一分支油路;93b…第二分支油路;95…第三油路;A1…第一轴;A2…第二轴;A3…第三轴;D1…第一驱动轴;D2…第二驱动轴;L…轴向;L1…轴向第一侧;L2…轴向第二侧;R…径向;X1…第一距离(从分支部至第一旋转电机为止的轴向的距离);X2…第二距离(从分支部至第二旋转电机为止的轴向的距离);W1…第一车轮;W2…第二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