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920A - 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920A
CN1111920A CN94190454A CN94190454A CN1111920A CN 1111920 A CN1111920 A CN 1111920A CN 94190454 A CN94190454 A CN 94190454A CN 94190454 A CN94190454 A CN 94190454A CN 1111920 A CN1111920 A CN 11119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daptive band
electronic installation
partition
electroconductiv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41904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205C (zh
Inventor
山本昭男
岩波涉
矢部宏
山崎健二
宫下立身
鹤渊明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1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9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20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0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7/00Structural details; Housings
    • G04G17/08Housings
    • G04G17/083Watches distributed over several housing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0053Flexible stra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4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fastening to a wrist-watch or the like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7/00Structural details; Housings
    • G04G17/02Component assemblies
    • G04G17/06Electric connectors, e.g. conductive elastom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适配带内装有导电性电 子部件,其构造确保导电性部件的绝缘性又使适配带 易制造,具有耐久、设计灵活和可佩戴性能。在构成 终端片(21)的终端片(21a)上形成按预定压力保持 管子(50)和导线(30)的凹部(21c),在构成隔片(31) 的隔片(31a)上形成以一定余量收容管子(50)和导 线(30)的凹部(31c)。导线(30)装在终端片(21a)和 隔片(31a)内,装好的终端片(21)和隔片(31)转动自 如地连接在一起。终端片(21)固定在装置主体的外 壳上,使导线(30)的端部(30a)的连接部不承受负 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特别是涉及内装电池的电子手表、或者具备测定脉博、体温等功能和通信功能的手表等其他导电性部件配设在表带内的电子装置的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关于手表式电子装置所使用的内装导电性部件的表带的材料、结构、手表式电子装置主体与表带的装配结构和手表式电子表主体的表带安装部的结构,已在实开昭56-114492号公报、实开昭56-114493号公报、实开昭58-65908号公报、实开昭58-77492号公报、实开昭62-71589号公报、特开昭63-197103号公报、特开平1-279603号公报、实开平3-30890号公报、实开平3-30891号公报、实开平3-30892号公报中提出过。
在这些公报中记载的表带的材料都是非金属的天然皮革、合成革、高分子绝缘树脂和弹性体状纤维。
至于表带的构造,则各自记载的为:在皮革中配上磁粉将金属片附加到表带宽度方向侧面上的构造;在皮革中配设具有柔性的例如箔状或网状的金属片的构造;在高分子绝缘树脂中配置导电性高分子树脂的构造:在树脂中配置柔性电路基板的构造;在合成树脂中配置柔性薄片使之具有开关功能的构造;以及在由弹性体状纤维组成的具有弹力的编织物中配置金属丝的构造。
另外,在特开昭63-197103号公报和特开平1-279603号公报中还记载有通过金属扩张带连续拉伸成的链环使导体呈锯齿形的结构。
关于手表式电子装置主体和表带的装配构造记载的方法有:用簧杆将表带夹在构成手表式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和里盖之间进行安装的方法;用螺丝将表带固定到手表式电子装置主体上的方法;以及通过将手表式电子装置上下两端夹持住使手表式电子装置的主体和表带成为一体的方法。
关于手表式电子装置主体的表带安装部,除了通过将手表式电子装置上下两端夹持住使手表式电子装置的主体和表带成为一体的结构之外,还有全部在手表一侧成为众所周知的“屋顶式端帽”结构。
在电子手表中,有在手表主体内设有太阳能电池的和设有将旋转摆的转动变换成线圈电流的发电装置的。在后者的情况下,将由发电装置产生的电能对装在手表主体内的二次电池(例如构成偶电层的大容量电容器)充电,利用所充的电驱动手表的驱动电机、IC和显示装置等。
另一方面,对于通常的电子手表,在实开昭58-77493号和实开平3-30892号等公报中记载有将电路等放在表带之内的内容,另外,在实开昭59-137588号和实开昭59-137589号公报中还记载有将压电元件、电磁线圈、整流电路和电池放在表带之内的内容。
在先有的手表式电子装置所用的内装导电性部件的表带的材料、结构、手表式电子装置主体和表带的安装结构、和手表式电子装置主体的表带安装部的结构中,关于对手腕上的佩戴性、表带的吻合性、强度、耐久性以及设计上的制约性等问题,存在以下需要解决的课题。
首先,第1是关于表带的材料,在上述先有例中,从需要确保绝缘性的角度出发,大部分用非金属材料组成,对于手表,考虑到根据使用环境、耐久性以及设计上的理由现在多数使用金属表带这一现状,对于在改变需要方面极为重要的表带设计,只能在很狭窄的范围内选择,这在商品体系上是不理想的。
第2是关于表带的构造,在上述的每一个先有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在皮革或合成树脂表带的宽度方向的侧面附加金属片的结构,弯曲刚度变大、吻合性降低。
2)在以皮革或合成树脂为基础材料在其中配置金属片的情况下,当金属片很薄时,虽然能得到和单独用皮革或合成树脂的表带时同样的吻合性,但是由于表带的弯曲、扭曲和长时间的连续使用会出现金属片断开、龟裂等耐久性不好的问题。
3)当表带的构造是使用由弹性体状树脂组成的具有弹力的编织物时,这种扩张表带有其特有的缺点。即,当根据手腕的粗细和爱好等调整表带长度和弹力时,需要事先预备几种长度和弹力不同的表带。另外,因为当载到手腕上和取下来时必须将表带扩张大,所以还必须是增大装在表带内的内部构造的柔软性,同时确保对变形的耐久性的结构。
4)上述扩张表带内的金属丝,为了确保其柔软性和对变形的耐久性而配置成锯齿形,但是,因为当戴到手腕上和取下时金属丝多少受到拉伸应力的作用,但金属丝本身却没有伸缩性,所以当经过连续使用而引起严重的反复变形使其不能保持锯齿形状时,将产生锯齿形的疏密不均匀,从而影响其吻合性。另外,由于金属丝是固定在编织物的末端固定部,当手表式电子装置在落到地板上等情况下受到很大的应力作用时,有可能在末端固定部产生金属丝本身变形的危险。
在编织物内将金属丝织成锯齿形的构造,由于在脱下时,在编织物和金属丝中,与作用的拉伸力对应的位移量以及位移过程不相同,所以,在无负荷时和佩戴时表带的长度不同时(表带在伸长后的状态下戴到手腕时)表带表发生变形,吻合性降低。由于同样的理由,编织进了金属丝的编织物存在会在金属丝附近被切断的缺点。
使编织物成为套管状将金属丝编织穿入其中时,存在弯曲刚度变大,吻合性降低的问题。
5)在特开昭63-197103号公报和特开平1-279603号公报中,记载有通过金属扩张表带的连续拉伸成的链环将导体配设成锯齿形的内容,但是,对于扩张表带,除了存在着上述同样的缺点外,金属扩张表带的链环机构复杂,而且,由于必须使金属丝以锯齿形配置到在其内部,所以装配工序复杂、造价高,进而,因为金属扩张表带是单纯的平面形状,所以没有高级感、难以实现设计的多样化。
第3是关于手表式电子装置主体和适配带的装配构造,在上述每一个先有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在采用簧杆方式时,由于表带以簧杆为中心相对手表主体转动,所以手表主体和表带之间所需要的电触点部如果没有总是以某一加压接触,则不能达到所定的目的。因而,为了使手表主体和表带装配成能在指定的接触压力下转动不得不使之成为呆笨的转动。此外,在长期连续使用时,由于在触点端子间反复发生在该接触压力下的相对转动,所以触点端子不断磨损,随着使用接触压力不断下降。进而,因为必须使触点端子之间进行相对转动,所以难以确保其防水性能。
2)在由构成手表主体的壳体和里盖将表带夹持在中间进行装配时,必须将表带以与手腕一侧成一指定的角度装到表壳上,但在使用上述皮革或合成树脂等的表带中,由于内部存在导电性部件,不能靠自身重量发生充分弯曲,必须在将表带强制性地弯曲成手腕圆周的同时固定螺丝,所以装配操作困难。由于操作困难在装配时有可能使手表掉落下去。这时因手表主体和表带的装配部的弯曲而产生扭曲、拉伸、压缩等现象,从而出现与此对应的表带内的导电性部件断开、龟裂以及例如当使用硅树脂作表带时表带本身发生龟裂的问题。
3)在将表带用固定螺丝固定到手表主体上时,以及在将手表主体上下两端夹持住使表带和手表主体成为一体时,基本上都存在与上述2)中所述的内容同样的缺点。
第4是关于手表式电子装置主体的表带装配部的构造,存在以下的问题。以往,与手表主体是刚性很高的金属制品相反,几乎在所有的文献中,表带都是强度比主体低的非金属,所以,将非金属表带在其表面一侧或反面一侧固定到手表主体上时,由于表带的弯曲会在表带的固定部附近作用最大的弯曲力矩,从而表带容易在该位置破损。因此,不得不将手表主体的表带装配部做成“屋顶式”结构即用屋顶部和后盖将表带夹持住的装配结构。结果,明显地限制了手表主体的平面形状设计,出现不能使设计多样化的缺点,这是需要者从视觉上最容易抱怨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其次,在内装电池的电子手表中,存在以下的问题。在上述内装发电装置的电子手表中,希望二次电池的容量尽可能大,但是因为是装在手表主机内部,因而受到容积的限制,而且为了满足允许充电次数等性能的要求,只能使用特定的二次电池,所以充电容量不能足够大。例如对于通常的手表,当不戴在手上时只能维持几天的时间。此外,为了不使发电装置产生的电流对二次电池发生过充电,在内部装有限流电路将剩余电能舍弃。例如手上戴着手表的人在通常的生活情况下,由发电装置产生的电能有一半左右被浪费掉了。
还有,在上述各文献中记载的手表都将电池等配置在表带内,从而在手表主体之外形成它们的容纳空间,在这点上的进步已被确认,但是,对于由于表带内电路和连线的断开、发电部因表带挠曲发生故障等,以及当将电池装配到表带内时实际引起的事故和耐久性等问题并未采取任何对策。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形成的,其课题是,在表带内装有导电性部件的手表式电子装置中,解决上述那样的表带本身或其装配结构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实现表带内部断线及故障少的耐用性高的构造。
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是:在具有适配带的由主体和内部装有导电性部件的适配带所组成的电子装置中,适配带由与主体结合的终端片和将适配带连接时在弯曲方向上能转动自如的并与终端片相连接的基片构成,终端片至少是在指定的强度下来安装和保持导电性部件,在基片上安装导电性部件时至少使其能够相对移动指定的量。
这里的终端片最好是固定在主体上。
还有,在终端片和基片之间最好设有与它们的转动轴大致平行设置的中空部件,导电性部件穿过中空部件设在中空部件的内部。这时,中空部件最好是安装在终端片和基片之间的园筒形状的连接轴。
还有,基片由在适配带延伸方向上互相连接的多个隔片构成,各隔片之间在组装适配带时互相连接起来使其在弯曲方向上能转动自如,同时最好至少在配设了导电性部件的隔片之间设置与它们的转动轴大致平行设置的中空部件,再穿过中空部件内部设置导电性部件。
在主体内配置发电装置、积蓄该发电装置产生的电能的二次电池和由二次电池的输出电流驱动的电子装置,适配带内部则设置辅助二次电池用以积蓄主体内二次电池不能积蓄的由发电装置产生的剩余电能。
这里,希望有一种选择装置来对向辅助二次电池充电或从辅助二次电池输出电流进行选择,这时在选择开关电路中最好设有在二次电池充电状态下断续地接通辅助二次电池的控制器用来调整2次电池的充电速度或者用来防止对2次电池的过充电,最好还设有当检测到辅助二次电池的异常时将辅助二次电池隔断的控制器。此外,在选择开关电路中最好还备有限流器用来限制向辅助二次电池充电的电流。
其次,在设置在主体和适配带中用于使导电性部件穿过的穿通孔内,通过由绝缘体材料形成的将导电性部件完全包围住的绝缘包围部件使导电性部件穿过。
这里的绝缘包围部件最好利用其与导电性部件之间的间隙固定到主体上,并且具有随着适配带的转动可以变形的可挠性。此外,在绝缘包围部件上最好有与其一体形成的凸状密封部以便确保导电性部件和穿通孔之间的密封性能,进而还希望在绝缘包围部件上设有与其一体的沿导电性部件延伸形成的部件保护部。
此外,在适配带内部具有穿过导电性部件的穿通孔,并设有容纳通过穿通孔进行导电连接的电子功能部件的收容室、具备与穿通孔对应的贯通孔的安装部件以及将导电性部件和穿通孔的穿通部密封的密封部件,在将导电性部件穿过上述贯通孔和穿通孔的状态下,在安装部件和收容室之间配置密封部件将导电性部件加压固定下来。
适配带是在其延伸方向上由多个具有穿通上述导电性部件用的开口部的隔片相互可以转动地连接起来构成的,设有转动限制机构来限制隔片与相邻隔片之间的转动角。
这里的隔片是由穿通上述导电性部件的内隔片和将该内隔片包围起来使其可以在指定的转角范围内转动的外壳部件构成。这时,最好在外壳部件中设有可以使内隔片的一部分露出来的开口部,将从开口部露出来的内隔片的一部分与相邻的外壳部件连接在一起。此外,内隔片由至少被适配带的里外分割的一对板状部件构成,具有开口部的一块板状部件是在开口部处弯折成大致呈U字形的结构。
还有,设有使相邻的一对隔片可以转动地进行连接的连接部件,这时,连接部件最好是通过在适配带的表面一侧沿着其宽度方向延伸的桥形部来进行连接的这样一种形状。此外,连接部件最好是与前端具有与隔片沿其转动轴线结合的结合片部的呈弯曲形状突出的结合腕部做成一体。
在上述各装置中,各自的导电性部件具有在与其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弯曲的弯曲形状,在该延伸方向上能伸缩自如,为了不妨碍其伸缩最好设有在其周围形成的绝缘保护部件。
按照权利要求1,由于基片与终端片是转动自如地接在一起的,基片因自身的重量而转动,因此适合戴在手腕等部位上从而提高可戴性。此外,由于导电性部件对终端片而言是保持固定的而对基片来说是可以移动的,所以即使适配带发生变形加在主体和导电性部件的接合部上的应力也能减小,同时加在内部导电性部件本身上的应力以及变形量也可以减小,从而可以提高电路的耐久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按照权利要求2,由于终端片是固定在主体上,所以导电性部件在主体和适配带的接合部上不会发生变形以及承受负荷从而可以确保导电性部件的耐久性。此外,主体和安装部不限于“屋顶式端帽”的构造,可以自由地设计为:“有端帽”构造、“无端帽外壳”构造等从而可以减少对设计的约束。
按权利要求3,由于将中空部件沿转动轴配置,所以即使基片转动也可以抑制穿过其中的导电性部件的变形量,同时还可以保持导电性部件在适配带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因而导电性部件不会有局部的负荷和很大的变形,从而能够提高耐久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按权利要求4,由于因中空部件是园筒形状的连接轴从而变成为兼有导电性部件的空位功能、支撑功能和转动自如的连接功能这样一种结构,所以连接机构简单、部件数量降低、组装也很容易。
按权利要求5,构成基片的隔片之间也能起到与权利要求2和权利要求3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按权利要求6,由于在适配带内设有辅助二次电池,因而不受收容容积的限制,可以增加蓄电容量,从而可以将手表主体内的二次电池不能积蓄的剩余电能积蓄在这里,所以可以延长不发电时的工作时间,同时可以明显减少为了防止过充电而浪费的电能。
按权利要求7,如果通过选择开关电路对辅助二次电池进行断续接通,必要时就可以根据操作钮等操作部件和权利要求1或9的控制器来调节二次电池和辅助二次电池的合成容量,同时可以应付辅助二次电池一侧的断线和短路等故障。
按照权利要求10,通过限流器可以防止向辅助二次电池充电时手表主体一侧的电压下降。
按权利要求11,通过绝缘包围部件可以确实保证导电性部件的穿通部的绝缘性能,从而可以防止因汗和水引起的绝缘不良。
按权利要求12,由于绝缘包围部件是以和导电性部件之间的间隙固定到主体上去的,而且具有可挠性,所以即使由于适配带转动绝缘包围部件发生变形,作用导电性部件上的应力也很小,从而可以防止绝缘不良的发生,同时可以防止导电性部件的断线。
按权利要求13,由于通过将凸状密封部一体设置来确保绝缘包围部件在导电性部件的穿通部处的绝缘性和防水性,所以可以防止因绝缘不良和液体浸蚀引起的耐久性降低,同时可以很容易进行导电性部件的穿通部的装配。
按照权利要求14,通过将部件保护部和绝缘包围部件一体设置,可以使其兼作为导电性部件的在整个延伸方向上的绝缘保护。
按照权利要求15,由于在导电性部件的端部没有设置绝缘包围部件、密封部件、端子部等扩粗形状部,因而可以可靠地将导电性部件的端部与适配带内的电子功能部件连接起来,所以可以在适配带制作之后使导电性部件穿通过去从而使装配作业容易进行。
按照权利要求16,由于构成适配带的多个隔片是在转动角度范围受到限制的状态下连接起来的,所以可以防止穿过其内部的导电性部件受到很大的局部变形从而可以防止断线事故的发生和提高耐久性。这样的适配带的具体构造可以是权利要求17至权利要求23中记载的构造。这些构造是不限制穿过其内部的导电性部件的移动而且至少在指定的转动范围内可以转动自如地装配的。按权利要求19,可以很容易地变更内隔片的设计,按权利要求20,可以不增加部件数量而使制造成本降低。此外,按权利要求22,由于隔片间的连接部可以用桥形部来覆盖,所以可以防止导电性部件露出来,从而可以自由变更隔片间的间隔。按权利要求23,通过将接合腕部和连接部件设置成一体,不必单独准备连接用的接合部件,所以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
按照权利要求24,由于导电性部件是在延伸方向上可以自由伸缩的结构,而且设有对此无碍的绝缘保护,因而可以防止由适配带变形引起的导电性部件的龟裂和切断等损坏现象从而可以提高耐久性。
附图的简单说明:
第1图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适配带结构的平面图。
第2图是表示同实施例1的适配带内部构造的分解平面图。
第3图是表示同实施例1的适配带内部构造的纵剖面图。
第4图是表示同实施例1的主体和适配带的安装构造的概略截面图。
第5图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适配带内部构造的分解平面图。
第6图是表示同实施例2的适配带内部构造的纵剖面图。
第7图是表示同实施例2的主体和适配带的安装构造的概略剖面图。
第8图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适配带结构的平面图。
第9图是表示同实施例3的适配带内部构造的分解平面图。
第10图是表示同实施例3的适配带内部构造的纵剖面图。
第11图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适配带内部构造的分解平面图。
第12图是表示同实施例4的适配带内部构造的纵剖面图。
第13图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整体构造的透视图。
第14图是表示同实施例5的电源供给系统的例子的概略电路构成图。
第15图是表示同实施例5的电源供给系统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电路构成图。
第16图是表示同实施例5中电源供给系统的再一个例子的概略电路构成图。
第17图是表示同实施例5的变形例子的整体结构的透视图。
第18图是表示同实施例5中适配带构造例的整体结构图。
第19图是同一适配带的内部详细图。
第20图是表示同实施例5中适配带构造的另一例的整体结构图。
第21图是同一适配带的内部详细图。
第22图是表示同实施例5中手表主体和适配带的连接部分的例子的剖面图。
第23图是表示适用于第16图所示变形例的发电装置的内部构造的说明图。
第24图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绝缘包围部件的形状的透视图。
第25图是表示同实施例6的主体和终端片之间的导电连接构造的纵剖面图。
第26图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中主体和终端片之间的导电连结构造的纵剖面图。
第27图是表示同实施例7的变形例的纵剖面图。
第28图是表示同实施例7中为制造被绝缘保护的导线所用的工具结构的纵剖面图。
第29图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中主体和终端片之间的导电连接构造的纵剖面图。
第30图是表示同实施例8中导线和收容部件之间的连接构造的斜视图。
第31图是表示同实施例8中导线和收容部件之间的连接状态的剖面图。
第32图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9中内隔片的构成例的透视图。
第33图是表示同实施例9的适配带构造的分解透视图。
第34图是表示同实施例9的装配透视图。
第35图是表示一个与实施例9的适配带结构不同的例子的分解透视图;
第36图是表示上述相同适配带的装配透视图;
第37图是表示与实施例9的适配带结构不同的另一个例子的分解透视图;
图38图是表示上述相同适配带的装配透视图;
第39图是表示将内隔片和外壳部件作为一个部件构成的隔片的构造的透视图;
第40图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0的适配带构造的分解透视图。
第41图是同实施例10的装配透视图。
第42图是表示同实施例10中适配带的内部构造的剖面图。
第43图是表示与同实施例10一样的隔片之上形成了凹凸形状部的隔片的透视图。
第44图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1的适配带构造的分解透视图。
第45图是表示同实施例11的概略透视图。
第46图是同实施例11的概略透视图。
第47图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2的适配带构造的分解平面图。
第48图是表示同实施例12的导电性部件的构造的放大说明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的实施例。
实施例1
第1图至第4图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实施例1的图。如图1所示,适配带11由金属制的终端片21、多个由与终端片21连接彼此之间又互相连接的基片构成的隔片31以及安装在与终端片21相反的一侧的传感盒40构成。如图2所示,在适配带11的内部配设有作为导电性部件的一对导线30、30,该导线30是由合成树脂等绝缘物保护起来的导线。在导线30的端部30a处有例如用加热的烙铁将周围的绝缘层熔化形成的环形凹槽,其先端的已剥去了绝缘层的线头用焊锡等将其固定。
如图3所示,终端片21由终端片21a和21b构成,隔片31由隔片31a和31b构成。在终端片21a上如图2所示穿设有安装到主体上的螺丝孔91和固定终端片用的螺丝孔92。在终端片21b上穿设有与螺丝孔91对应的贯通孔和在与螺丝孔92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图中未示出的锪孔的贯通孔。终端片21a、21b分别具有容纳导线30和后述的管子50的凹部21c。隔片31a上分别穿设有3个螺丝孔93,在隔片31b上穿设有与螺丝孔93对应的图中未示出的贯通孔。在隔片31a、31b上也穿设有容纳导线30和管子50的凹部31c、31d。
在终端片21和隔片31之间以及在相邻隔片31之间设有在与适配带1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的金属制的管子50,上述导线30穿通其内部。导线30穿过管子50以蛇行状在适配带内延伸直到与传感盒40内的传感器导电连接起来。管子50由终端片21和隔片31夹持住且能转动自如,终端片21和隔片31以及相邻隔片31转动自如地连接在一起。
适配带11的组装按下面的方式进行。将终端片21a、所需数量的隔片31a和传感盒40并排放置在平面上之后,将穿过所需数量的管子50的导线30的近端部放置在终端片21a的凹部21c中,将穿通有导线30的管子50配置在终端片21a和隔片31a的连接部,然后将终端片21a和21b用螺丝固定。其次,将导线30放置在隔片31a的凹部31c内,在相邻的隔片31a的连接部上配置穿通有导线30的管子,再将隔片31a和31b用螺丝固定。接着,同样顺序将隔片用螺丝固定,最后,在与上述30a具有同样结构的导线30的另一端加上防水用的密封件(图中未示出)再将导线30与该密封件同时压入到穿设在传感盒40上的导通孔中去。
如图4所示,手表主体由壳体60和里盖70构成,在壳体60的侧面形成导通孔用来连接导线30的端部30a。还有,在壳体60的下面设有容纳密封件84的凹槽和安装里盖70的螺丝孔(图中未示出)。在里盖70上有图中未示出的用来固定壳体60的贯通孔和固定终端片21的贯通孔。里盖70在壳体60的底面之下形成在手表的12时方向和6时方向上的从壳体60突出来的一部分突起。
将从终端片21突出来的导线30的端部30a与密封件81一起压入到壳体60的导通孔内,通过用螺丝80将终端片21和里盖70固定来组装手表主体和适配带。这里,穿通终端片21之内的导线30最好是用容纳它的凹部21c将它压紧夹持住或者是通过将其粘接到凹部21c的内部使其保持在导线30的延伸方向上。这样由于导线30保持在终端片21内,所以即使当适配带11变形时导入到壳体60内部的导线30的端部30a对壳体60始终是不移动的从而可以确保导线30的连接部的耐久性。
由于适配带11是分别安装在手表主体的12时一侧和6时一侧,一边是容纳有导电性部件的适配带11,那么在作为普通适配带形成的另一边就可以设置例如使用发针等的适配带长度调节机构。当需要对容纳有导电性部件的适配带11的长度进行调节时可以采用普通手表所用的大家熟知的活动调节式的方式。
实施例2
第5图至第7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2。终端22由终端22a和22b构成,如图5所示,在终端片22a上穿设有与在终端片22b上形成的图中未示出的贯通孔相对应的螺丝孔94。在终端片22a上除了形成有为了容纳导线30在其延伸方向上形成的和实施例1一样的凹部22c之外还形成了与该凹部22c正交的凹槽22d。如图6所示,在终端片22b上形成了容纳弹簧棒42的凹槽22e。凹槽22e是用来容纳弹簧棒42的,凹槽22d把因围绕该弹簧棒而弯曲的导线30的鼓包容纳下来。
终端片22与同样是由隔片32a、32b构成的隔片32连接。隔片32a是和实施例1的隔片31a同样地构造,其上穿设有与在和隔片31b一样的隔片32b上形成的图中未示出的贯通孔对应的螺丝孔95。
如图7所示,手表主体由壳体61和里盖71构成,在壳体61的侧面形成有为了引入导线30而设的导通孔,壳体61的下面形成了用来容纳防水用的密封件84的凹槽。在壳体61的内侧侧面设有与在里盖71上形成的图中未示出的销钉配合的图中未示出的销钉槽,使其互相嵌合。
手表主体和适配带的组装方法如下。除了将弹簧棒42放置在终端片22b的凹槽22e之内这一点之外与上述实施例1一样组装适配带的终端片22,压住弹簧棒42的端部将上述终端片22保持在壳体61的图中未示出的“端帽槽”上,使之沿壳体61的“端帽”61a的突出方向移动,在从终端片22的端面突出来的导线30的端部30a上配置密封件82。将配置了密封件82的端部30a压入到壳体61的导通孔内。此后,将弹簧棒42的端部与壳体61的“端帽”61a的“端帽孔”嵌合。
通过尽力抑制壳体61的侧面和弹簧棒42之间的配合间隙以及使终端片22a的适配带厚度方向上的上部和终端片22b的适配带厚度方向上的下部与壳体61的侧面接触,可以尽力抑制终端片22随适配带的转动而转动,从确保防水性这一点来看,这是所期望的。
实施例3
第8图至第10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3。该实施例3显示了一种由天然皮革、合成皮革、合成树脂等材料做成的适配带13。适配带13具有由终端片23a和23b构成的金属制或树脂制的终端片23、由使用了天然皮革、合成皮革、合成树脂等材料的表部件33a和里部件33b构成的基片33和卡子43。
在终端片23a、23b上形成用来容纳导线30和管子51的凹部23c。在终端片23a上设有手表主体安装用的螺丝孔96和固定终端片用的螺丝孔97,在终端片23b上设有与螺丝孔96对应的贯通孔和与螺丝孔97对应的图中未示出的带有挡圈的贯通孔。
构成基片33的表部件33a和里部件33b分别由树脂例如聚亚氨基甲基酸酯橡胶形成,在其成形时形成为放置导线30和管子51的凹部33c以及图中未示出的为放置传感单元的凹部。基片33是在里部件33b的成品上设置了穿通了导线30的管子51、导线30和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之后再粘接上表部件33a形成的。此后,在终端片23a上配置从基片33突出来的管子51和导线30,用螺丝将终端片23a和23b固定下来。卡子43是在将表部件33a和里部件33b粘接时安装上去的。
管子51一直延伸到基片33的宽度方向上的近端部使之能充分承受适配带所加的扭力矩和拉伸力等负荷。在管子51的与终端片相反的一侧形成缺口部51a,从该缺口部51a将沿适配带长度方向弯曲的导线30配设在基片33内。由此,可以提高终端片23和基片33的连接强度,同时可以保持基片33的连接部的形状。再有,终端片23的材料无论是金属或非金属都可以。此外,凹部23c的大小和实施例2的凹部22c的大小与实施例1中所述的凹部21c是一样的。适配带长度的调节与普通的情况一样是通过在与卡子43结合的另一侧的基片上形成的孔的位置来调节的。
实施例4
第11图和第12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4。实施例4与实施例3一样具有基片33。但在弹簧棒42穿通终端片24这一点构造上是不同的。终端片24由终端片24a和24b构成,在终端片24a上形成了固定用的螺丝孔98,该螺丝孔98与在终端片24b上形成的图中未示出的贯通孔相对应。在终端片24a上除了导线用的凹部24c之外还穿设有容纳因穿通有弹簧棒42而迂回的导线30的弯曲部分的凹槽24d,在终端片24b上设有容纳弹簧棒42的凹槽24c。其他诸如容纳导线用的凹部等的构造、适配带的组装方法以及向主体上安装的方法都和实施例1或实施例3一样。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是以适配带内部装有测量血压、脉博、体温等用的传感器的电子手表为例来显示其适配带构造和适配带安装构造的,但是,不限于这些传感器,不论在适配带内安装通信用的天线和下面说明的二次电池还是在适配带内配设导线等,只要是将导电性部件装配到了适配带内,不管何种情况都可以应用本发明。
实施例5
下面,说明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示出的手表中在适配带内装有二次电池情况下的实施例。如第13图所示,本实施例是关于电子手表的,大致由内部装有时钟驱动装置、发电装置和二次电池的手表主体1和用皮革、树脂或相互连接的多个金属隔片等部件形成的适配带2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在适配带2的靠近手表主体的地方装有二次电池101、102,用导线103将二次电池101、102和手表主体连接起来。二次电池101、102可以使用各种形式的,但是从允许充放电次数这点来考虑最好使用偶电层电容器,从电压恢复特性和能量密度这点来考虑最好使用多并苯锂电容器。二次电池的数量既可以设置一个,又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任意个。
第14图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电源供给系统的电路,发电装置G如后面所述通过旋转摆的转动力使转子转动,在电磁线圈内产生感生电压从而得到输出电流。与发电装置G并联有由限幅器L和阻止反向电流通过的二极管D1连接起来的电路。限幅器L是为了防止二次电池过充电的。整流二极管D2对由发电装置G的电磁线圈产生的交流电流进行半波整流,而且还阻止了反向电流的通过。
与发电装置G以及限幅电路L并联的大容量电容器SC是装在手表主体内的二次电池,它将发电装置G产生的电能积蓄起来。此外,控制电路P是驱动手表用的驱动电机(或显示器)R、同时控制限幅电路L、后面所述的升压电路B以及选择开关电路SW的集成电路。再有,CB是为控制驱动电路P而设的备用电容器。
适配带内藏部T是装在第13图的适配带2之内的部分,它是由与手表主体之内的大容量电容器SC并联的辅助二次电池即适配带内部电容器C1、C2组成。
升压电路B将发电装置产生的对各二次电池的充电电压升高到控制驱动电路P的工作电压。由于二次电池的电容器SC的输出电压随充电量的大小起伏很大,为了维持控制驱动电路P的正常工作,需要使控制驱动电路P以及备用电容器CB的电位升高到例如是电容器SC的输出电压的二倍、三倍等。具体的电路结构在特开昭60-203887号和特开昭61-124887号等文献中有记载。
该实施例在用简单的电路结构就能增大蓄电容量这一点上是实用的。对于普通的手表主机内的电路结构不加改动也能适用。但是,由于充电到指定的输出电位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用上述升压电路来确保驱动电压的电路结构是必须的。
第15图的电路结构是通过选择开关电路SW来接通或隔断上述适配带内藏部T。选择开关电路SW根据从控制驱动电路P来的指令有选择地改变手表本体电路部分和适配带内藏部T之间的连接状态。作为这样的选择开关电路可以是按控制驱动电路P的控制信号动作的简单的通断开关,也可以在由本身检测出的电压和电流的基础上对电路进行接通或断开。选择开关电路SW通常是设在手表主体内的IC内,但是也可以将选择开关电路SW做成另外一片IC放在适配带内。
在该实施例中,当大容量电容器SC处于充电状态时,为了防止过充电控制驱动电路P向选择开关SW送出接通信号将适配带内藏部T接到主体电路部分中去。这一来,通过接通适配带内的电容器C1和C2使合成容量增大从而防止了过充电并进行再充电。另外,当二次电池的输出电压降到手表所允许的最低电压以下时,向选择开关电路SW送出断开信号,切断表内的电容器C1和C2。再有,选择开关电路SW检测充电电流,特别是在充电开始时将充电电流限制在指定值之下时,通过断开适配带内的电路可以防止主体一侧的电压下降,同时在例如发生了适配带内电容器和适配带内线路等短路等事故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电能的损失。当适配带内藏部T发生了断线或短路事故时可以通过手表主体内的显示器和发音装置来报警。
还有,当即使所有的二次电池都在充电时仍然发生过充电的危险时,和先有的技术一样可以使限幅电路L动作。但是,由于在适配带内设有二次电池,至少在蓄电容量上大大缓解了其局限性,所以发生上述那样的事态的机会比以前大大减少了。
就这样通过选择开关电路断续接通适配带内藏部T和主体电路,在蓄电量少的情况下切断辅助二次电池,使二次电池的总容量变小从而可以维持电压。此外,当蓄电量多时接通适配带内的辅助二次电池使二次电池总容量增大,从而可以在不浪费所产生的电能的情况下进行蓄电。进而,在充电时隔断选择开关电路可以防止主体一侧的电压下降,而且当适配带内发生短路等事故时也能隔断选择开关电路从而可以避免手表主体自动停机。
上述实施例的特征在第16图所示的变形例中同样也能表现出来。该变形例只是在下面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即,适配带内藏部T的适配带内电容C1、C2分别串联与其对应的选择开关电路S1、S2。各选择开关电路S1、S2具有和选择开关电路SW一样的功能,通常是做在手表主机的IC内。当然也可以做成另外一片IC装在适配带内。该变形例特别是当在适配带内设有多个辅助二次电池时或者当各辅助二次电池容量大时能够提高控制性能。例如,在通过辅助二次电池的容量调整来维持上述主体一侧的电压这一点上,和在只将辅助二次电池中发生了事故的部分隔离开这一点上是很有效果的。
第17图示出了另一个变形例,在与第13图所示的电子手表一样的适配带2的内部装有与第14图和第15图所示的发电装置G一样的发电装置111和二次电池104。用导线112将发电装置111和二次电池104连接起来,用导线105将二次电池104和手表主体1连接起来。发电装置111如第23图所示由具有一定重量比例的偏心的旋转摆142、通过加速轮143、144和该旋转摆142连接的在旋转方向上磁化的转子145、在贯通孔内安装转子145的呈“ ”字形板状的定子146、各自用螺丝固定在定子146两端的铁心147和在铁芯147周围缠绕的电磁线圈148构成。二次电池104和发电装置111装在适配带内部所设的空腔内。当适配带本身是导电体时则先分别将其放在绝缘的盒子内然后再放置到适配带中。
第18图至第22图示出了当将上述实施例的二次电池装到适配带中时的合适的适配带结构。
第18图所示适配带15大略由与手表主体连接的,最好是金属制的终端片25和与终端片25转动自如地连接在一起的构成适配带主体的,最好是皮革或合成树脂制的基片35构成。终端片25由终端片25a和终端片25b(图中未示出)构成,基片35由表部件35a和里部件35b(图中未示出)构成。
如第19图所示,在终端片25a上形成用于与主体固定的螺丝孔123a、123d和用于与终端片25b固定的螺丝孔123b、123c、123e。还形成容纳导线30和连接管52的凹部123f。在终端片25b上形成在与终端片25a的螺丝孔123b、123c、123e对应的位置上的贯通孔(图中未示出)和挡圈部(为了不使连接螺栓的头部不从终端片25b的底面突出来而设的)。此外,在终端片25b的上面还形成与终端片25a的凹部同样的凹部。
这里的导线30是在导线上覆盖有绝缘树脂,在与手表主体连接的端部30a的周围具有在绝缘覆盖上形成的环状凹槽使其与密封件嵌合。还将前端的绝缘覆盖除去。连接管52在与终端片52的凹部转动自如地嵌合的同时被粘接固定在基片35的表部件35a和里部件35b之间,导线30穿通其内部。连接管52为了将基片35的连接部支撑住以便可靠地连接一直延伸到基片35的侧端,在与终端片25相反的一侧形成缺口部52,导线30从该缺口部52a引出到基片35内。导线30和二次电池101被粘接夹持在基片35内。可以将选择开关电路和通断开关等放在二次电池101处,或者也可以将专用的选择开关电路单独地放在基片内。当然将这些电路部分放在手表主体内也是可以的。
连接管52将终端片25和基片35转动自如地连接起来,同时将导线30在终端片25内的部分沿着其延伸方向固定下来,使与手表主体连接的端部30a不承受负荷。此外缺口部52a设计成使导线30在基片35内的部分在延伸方向上可以多少移动一些。
第20图所示的适配带16是采用将多个金属制的隔片30作为基片连在一起构成的例子。因为终端片26和上述25是一样的,故省略说明。隔片部36由隔片36a和36b(图中未示出)构成,在第21图所示隔片36a上,形成用来固定隔片36b的螺丝孔134a、134b和134c。此外还穿设有容纳导线30和管子53的凹部134d以及容纳二次电池101用的凹部134e。这些凹部在隔片36b上也同样形成有。在隔片36b上形成处于与隔片36a的螺丝孔134a、134b、134c对应的位置上的贯通孔(图中未示出)以及锪孔部(为了不使连接螺栓的头部不从里部件36b的底面突出来而设的。图中未示出)。圆筒状的管子53转动自如地嵌合在终端片和隔片的凹部内使两者转动自如地连接起来。二次电池101放在绝缘盒内或者粘贴在绝缘片上之后放进凹部134e内。
第22图示出了构成适配带的终端片27和手表主体的壳体62之间的连接部分,在第18图至第21图所示的例子中也是同样构成的。该适配带是由终端片27和多个隔片37连接起来构成,但由于与第19图所示和适配带大致相同故省略说明。在壳体62的侧面与终端片27相接的部分备有插入导线的端部30a的配线孔。导线30插入配线孔内、其前端部与手表内部的接线端子连接、在将密封件82嵌合在环状凹槽中的状态下固定起来。手表主体的里盖72具有向侧向延伸的支持部72a,在该支持部72a上配置终端片27、用螺丝固定下来。再有,终端片的安装结构也可以不是上述那样的固定结构,而是通过弹簧棒间接连接。
这样,基片转动自如地连接在与手表主体相接的终端片上,而且由于穿通了导线的管子是与转动轴平行配置的,所以既不妨碍适配带佩戴性能又可以防止在导线与主体一侧的连接点上和二次电池的连接点上增加负荷。此外,由于管子本身成了连接轴所以减少了部件数量同时也容易组装。
上述实施例是将本发明用于电子手表的一个例子,但是,无论是具有固定适配带的需要佩戴在手腕及身体其他地方的电子装置,还是具有电子血压计、通信机、电子记事薄等功能的所有的电子装置,都可以适用。此外,作为发电装置当然也可以使用太阳电池或其他众所周知的发电机构。
下面,说明从主要是作为电子手表的防水构造和适配带的耐久性的主要观点出发制作的不同的实施例的细部结构。其中首先顺次说明与导电性部件的保护结构以及连接结构有关的多个实施例。作为采用以下各实施例的电子表的整体构造与已经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说明了的构造大致是共同的。
实施例6
第24图和第25图是为说明实施例6的说明图。第24图所示的绝缘包围部分150是用IIR(丁基橡胶)或NBR(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等具有弹性的绝缘高分子材料形成的。绝缘包围部件150如第25图所示是在导电端子部件155的周围已被覆盖的状态下使用的。这时,最好是将导电端子部件155放入金属模具内通过夹入成形来形成绝缘包围部件150。
这里,作为绝缘包围部件不限于图示那样穿通单独的导电体的情况,也可以形成为包围多个导电体。这时,为了保持相互之间的绝缘性最好将多个导电体埋设到在绝缘包围部件150内部构成的绝缘性树脂中。
第25图示出了将上述绝缘包围部件150和导电端子部件155用于手表壳体63和终端片28之间连接上的例子。手表主体的壳体63用螺丝85固定在后盖73上,用螺丝86a、86b将终端片28固定在里盖73的延伸部上。在终端片28的与相邻壳体63相对的侧面形成各自的在对应位置上的导通孔,将安装了绝缘包围部件150的导电端子部件155压入到这两个导通孔内。绝缘包围部件150如第24图所示具有呈环状形成的凸状密封部151、152。将该凸状密封部分别在压入到壳体63的导通孔和终端片28的导通孔内,从而将绝缘包围部件150和两导通孔之间密封。
绝缘包围部件150兼用为防水用的密封件和在导电性部件之间以及导电性部件和手表本体或适配带之间的绝缘部件。因而,由于绝缘保护和密封件之间的位置是预先规定的,所以容易组装,还能降低制造成本。还有,由于汗、水等不会直接附在导电端子部件155上因而不必考虑耐腐蚀性,从而可以只以导电端子部件155的材料的电气性能为基准来进行选择。进而,由于不必在绝缘保护上嵌合另外的密封部件,所以能够使端子部的直径变小,从而可以谋求壳体的薄型化。
导电端子部件155在终端片28内装有电池等情况下直接与电池的电极或连接件相接。此外,当与上述各实施例一样在适配带内配设导线30时,可以用焊锡等将电线30连接在终端片28内,或者,也可以不要导电端子部件155将导线30本身穿通绝缘包围部件150来构成。
这里,在第25图中终端片28是通过里盖73固定在壳体63上的,但是也可以通过“端帽”构造将终端片28连接在壳体63上使其可以转动这样来构成。这时,绝缘包围部件150必须是用具有足够的弹性或者可挠性的材料来构成以便能够跟随终端片28的转动时的位置变化。再有,在导电端子部件或导电线等导电性部件上最好设有合页式结构的曲折部以便能够跟随终端片的转动,最好还设有滑动构件用来吸收伴随终端片的转动导电部件在延伸方向上(长度方向)的位置变动。
实施例7
第26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7。手表主体的壳体64和终端片29通过后盖分别用螺丝85和86连接固定起来。导线30的两端插入导电端子156、157,被绝缘包围部件160的在端部形成的扩径部161、162所包围。在扩径部161、162上一体形成有凸状密封部163、164。绝缘包围部件160在扩径部161、162之间连续形成从而将导线30完全包围住。用绝缘包围部件160包围的导线30的两端部分别压入在壳体64的侧面上穿设的导通孔和在隔片39上形成的导通孔内,隔片39是构成适配带的基片的隔片部件之一,其内部装有电池、传感器等部件。在壳体64的内部,从导电端子部件156的前端突出来的导线30的端部压接在与装在壳体内部的电路基板64a相连接的弹性端子片64b上。
第27图示出上述实施例的变形例子。在该变形例中,绝缘包围部件168具有比导线30的外径大的内径,导电线30和绝缘包围部件168之间存在间隙。在绝缘包围部件168的端部165处形成凸状密封部166,插入到在手表壳体64的侧面上穿设的导通孔内。端部165通过从壳体64的内部压入的筒状嵌合部件167被夹持在导通孔的内表面之间,从而固定在壳体64上。当壳体为金属等导电体时,为了防止绝缘不良嵌合部材167最好由绝缘体构成。压入嵌合部件167之后用焊接等方法将导电线30与弹性端子片64b导电连接起来。在该例中,绝缘包围部件168是用某种可挠性材料制成,同时终端片29′通过端帽65转动自如地装在手表主体的壳体64上。因此,当终端片29′转动时绝缘包围部件168随转动方向而变形。这时,由于装在内部的导线30与周围的绝缘包围部件168之间有间隙,因此降低了因绝缘包围部件168的变形而受到的应力。嵌合部件167将绝缘包围部件168的端部165牢牢地固定住,同时所支撑的长度只是为了防止穿通其内部的导线30的弯曲而指定的长度。这里,由导线30的弯曲所引起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移被弹性端子片64b的弹性吸收。这时,例如,通过在终端片29′的转动轴线附近设置可使导线30弯曲的合页式构造部或者可使导线30的一部分滑动的重叠的滑动构造部,可以在维持导线30的导通的状态下吸收导线30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移从而消除使导线30弯曲的应力。
上述第26图和第27图示出适用于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4所示的在适配带内配设时的配线结构,特别是第26图所示的绝缘包围部件160最好是如图28所示那样由夹入成形来制造。导线30和导电端子部件156、157在预先嵌合好的基础上必要时可用钎焊、熔敷、铆接等方法来固定。在导电端子部件156、157的表面上形成环状沟156a、157a,进而,在模具A和B的模穴内与环状沟156a、157a对应形成环状凹部a、b。把与实施例6一样的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注入该模具内使之固化从而形成第26图所示的绝缘包围部件160。
本实施例由于配线和端子被做成一体的绝缘包围部件所覆盖,因而在组装时不必在导线30的端子部(或连接部)进行绝缘作业从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此外,由于凸状密封部是一体形成的,因而可以确保有足够的防水性和绝缘性,同时由于连接部的直径小,因而可以谋求壳体64的薄型化。
本实施例所示出的配线结构具有与实施例6同样的效果,但是因为在两端部扩粗了,所以当例如用于实施例1至实施例4时,会出现穿通管子50、51较困难的情况。这时,可以用具有用形状记忆合金制的开口部的滚筒状板状体来构成管子,进行预处理使其在高温时开口部张开,低温时开口部收缩,在加热使开口部张开直径变粗的状态下穿通配线,在冷却后开口部收缩的状态下将其安装到适配带内。
实施例8
第29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8。在该实施例中,具有和实施例7一样的端部构造,绝缘包围部件170连接在壳体64和终端片29之间。该实施例中与实施例7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如第29图所示绝缘包围部件170的另一侧的端部172的导线30的周围原封不动地被绝缘部件包围。该端部如第30图所示穿通安装板180的贯通孔182、183,进而穿通密封件82的密封部件,再插入在容纳传感器和电池用的装在适配带内的容纳部件190上形成的导通孔192、193内。
在安装板180上形成固定孔181、184,通过把螺丝87、88穿过该固定孔181、184拧到容纳部件190的螺丝孔191、194上如第31图所示那样将导线30固定到容纳部件190上。在容纳部件190的导通孔192、193的开口边缘形成放置密封件的凹部192a、193a,密封件82在放在该凹部192a、193a的内部状态下被加压保持在安装板180和容纳部件190之间,因该夹持压力而发生变形,从而将导线30紧紧地挟持住。
在容纳部件190的安装导线30的一侧形成容纳安装板180的凹入部190a,该凹入部190a通过导通孔192、193与容纳凹部190b连通。在容纳凹部190b中放置传感器、电池等电子功能部件。再有,在容纳部件190的上面安装未图示的盖部件使容纳部件密封。该盖部件的安装可以用通常的螺丝固定、铆接等方法进行,盖部件和容纳部件的装配结构可以是压上密封件的结构、台阶状的嵌合结构等任意的结构。再有,上述容纳部件190可以配置在适配带的隔片的内部,或者也可以将容纳部件190本身作为基片的隔片、适配带的紧固件(中どめ)来构成。
该实施例中由于端部172没有扩粗,能够在适配带的构造完成之后将包围有绝缘包围部件170的导线30穿通适配带内部,所以容易制造。此外,还能够可靠地进行电子功能部件的配线连接。导线30通过安装板180可靠地固定在容纳部件190上从而可以防止在导线30和电子功能部件的连接点上增加负荷。
下面,顺次说明具有将多个隔片相互之间可以转动地连接起来作为适配带的基片的结构的多个实施例。
实施例9
第32图至第36图示出本发明的隔片的实施例9。该实施例9由构成隔片外壳的外壳部件和可以转动地装在该外壳部件之内的具有与相邻的外壳部件之间的连接功能的内隔片构成。外壳部件和内隔片不管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可以用任意材料构成,但是,通常都是用金属板材制成。
第32图是表示内隔片各种构成例子的透视图。内隔片210、220、230分别是用一块板材通过冲压加工弯折而形成的,并分别形成开口部211、221、222、231、232以便在弯折的板状部之间穿通导电性部件。在这些各种内隔片中,从与外壳部件的配合性能,转动特性来看,端部呈曲面形状的内隔片230是最好的。
内隔片240、250是由二块板状体241和242、251和252构成的,在各板状体中,设有呈钩状突出的突起部241a、242a、251a、251b、252a、252b,通过将这些突起部与相对方向的另一块板状体的表面相接可以确保穿通导电性部件的开口以及空间。通过这样将内隔片分开成两块,可以在每一块板状体上形成例如象板状体241′、241″所示那样的凹凸形状部241c′、241c″等等,这样容易使设计多样化。
第33图示出了由上述内隔片220和可以放置该内隔片220的外壳部件310组装成的基片的构造。外壳部件310是将板材弯曲成方筒形状而形成的,在前后面具有开口部311、312,同时在左右侧面具有开盖部313、314。内隔片220从开盖部313或314插入外壳部件310之内,具有开口部221的后端部从开口部311向外露出来。这时,内隔片220通过其横向宽度的变化不会从开口部311中脱出来。
同样地在相邻的外壳部件中也插入另一个内隔片220,把该另一个内隔片中的从开口部311突出来的后端部从外壳部件310的前侧的开口部312送入到外壳部件310内部。在该状态下,将连接部件320从左右的开盖部313、314压进去,这样,连接部件320的突出轴321、322以一定的余裕度插入到内隔片220的上下板状部之间,如第34图所示形成通过内隔片220使外壳部件310相互连接的状态。
如上述那样适配带组装完成后,经滚光研磨使其表面如同镜面,洗净后,通过只在外壳部件表面进行的例如条纹加工,可以不需要掩蔽作业而构成外壳部件的表面是有花纹的、成为凹部的内隔片的表面则是镜面的这样具有鲜明对称性的优秀的设计。
该适配带的构造在组装后可以穿通导电性部材这一点上适合本发明的构成。如第34图所示如果适配带是在直线状态下只要将导线30插入到开口部内就可以容易地进行配线。
各隔片之间的转动角度可以根据内隔片的厚度和外壳部件内部容纳空间的高度的关系来设定。即,由于伴随适配带的弯折相邻隔片之间的转动被限制在内隔片的前后端与外壳部件内部上下面相接触的角度之内,因此,适配带内不会发生局部的大的弯折角从而降低了插通其内部的导电性部件的变形疲劳。但是如果转动角太小又使佩戴性能变坏,所以在设定内隔片和外壳部件的厚度比值时最好能兼顾适配带的佩戴性、导电性部件的可挠性以及耐久性能。
第35图示出使用内隔片240的适配带的构造,外壳部件310和连结部件320同第33图一样。组装方法除了是将2块板状体241′、242放置到外壳部件310的内部这一点之外也和第33图一样。在该例中,通过在板状体241′上形成的凹凸形状部241c′可以改变从外壳部件310之间露出的一部分内隔片的外观,例如第34图所示的在外壳部件之间形成的内隔片的露出来的凹部可以变成如第36图所示那样的平坦的形状。
第33图和第35图所示的外壳部件310的开口部311、312的开口边缘的形状不限于图中所示的直线形状,能够容易加工成波纹形、凹凸形等种种形状,所以可以使外观丰富多彩,同时只需要变更开口缘的形状就能改变外观因而具有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提高这样的优点。
第37图示出由内隔片210和外壳部件330组装形成的适配带构造。外壳部件330在后部具有开口部331,在前方形成向前面突出的前容纳部332,在该前容纳部332的前面形成开口部333。内隔片210从开盖部334或335送进外壳部件330的内部,其开口部211的开口缘从外壳部件330的开口部333向前方伸出。该开口部211的开口缘从相邻的外壳部件330的开口部333向其内部送入,由连接部件320的突出轴321将它们结合起来。
这样组装的适配带如第38图所示在相邻外壳部件330的开口部331上将前容纳部332组合起来,在这一状态下使其相互连接。按照该构造,通过在开口部333的开口缘和穿通隔片内部的导电性部件30之间介入内隔片210,由于开口缘不直接接触导电性部件30,所以开口部333的开口缘形状保持锐利的形状不变也没有妨碍,可以通过切削等来形成。另一方面,由于是外壳部件330的前容纳部332与相邻的外壳部件330的开口部进行组合,故外壳部件330之间内隔片露出不太多,因而可以使外观整齐。
第39图所示隔片350是将第37图和第38图所示的内隔片210和外隔片330的功能以同一个部件来实现的例子。隔片350在后部突出的舌状部350a、350b之间设置开口部351,在舌状部350a的左右侧面形成一对突起部353、354。开口部351的开口缘从相邻的隔片350的前部的开口部352送入其内部,用第37图和第38图所示的连接部件320的突出轴将它们结合起来。按照这样的构造由于是使用单一的隔片所以可以使组装容易从而降低安装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是就在适配带内穿通2根导电性部件的情况进行说明的,但是也可以将除此2根之外的一根或一根以上的导电性部件穿通适配带,此外,也可以在适配带内穿通由积层箔形成的导电性部件或者在树脂基片上形成了布线图形的柔性板(基板)。
实施例10
第40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0。该实施例10具有在隔片360之间通过连接部件370连接起来的适配带结构。隔片360具有和上述实施例9的外壳部件或隔片大致同样的方筒形形状,前部和后部有开口部361、362,左右侧面有开盖部363、364。另一方面,连接部件370在中央具有长度与隔片360的宽度大致相等的桥状部371,该桥状部371的两端分别具有方筒状的筒状部372、373。
在该连接部件370中插入在其桥状部381的两侧具有结合板382、383的结合部件380,一对隔片360分别从其前方和后方插入到连接部件370的筒状部372和373之间。结合部件380的结合板382、383的表面上分别设有结合肋384、385,所以当把连接部件390从左右打入连接部件370的筒状部372、373时,连接部件390的底面上形成的结合槽393和结合部件380的结合肋384、385嵌合。同时,连接部件390的突出轴391、392通过连接部件370的筒状部372、373与隔片360的开盖部363、364结合,因而如图41所示隔片360和连接部件370便相互成为连接起来的状态。
该适配带的构造在由隔片360和连接部件370两个部件构成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例9是同样的,但在实施例9中与内隔片对应的隔片360可能露出面积大一些,当然,将该露出面积缩小一些也是可能的,因此,该实施例比实施例9进而可以减少设计上的制约。
还有,在该实施例10中,如第41图和第42图所示,即使将隔片360之间的间隔加大只需要调整桥状部371的宽度就可以不露出内部的导线,这在设计上是很方便的。而且可知,可以根据连接部件370的形状变更非常简单地改变隔片360的间隔。
在该实施例10中,连接部件370和结合部件380是用不同的部件构成的,但是将两部件合成一体形成也是可能的,例如,可以在连接部件370的下部一侧再设置一个桥状部。还有,也可以用将连接部件390直接结合到连接部件370的筒状部372、373上的构造来取代连接部件390和结合部件380的结合构造。进而,如第43图所示的隔片360′那样,也可以在露出面上设置凹凸形状部360c′等,其他,可以对上述各开口部的开口缘的形状进行种种变形设计。
实施例11
第44图至第46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1。该实施例11具有通过连接部件410把椭园筒状的隔片400连接起来的适配带构造。隔片400在前后具有穿通导电性部件的开口部401、402,在左右侧面具有开盖部403、404。连接部件410是由上框部411、下框部412和左右侧面部413、414构成的矩形框状体,从侧面部413、414分别突出形成结合腕部415、416、417和418。结合腕部415、416、417、418先向前后方向伸出再折回到根部一侧,然后,再向侧面部413、414的内侧中央部弯曲并延伸形成结合端部415a(未图示)、416a、417a和418a。
该适配带结构的连接部件410是将板材折曲成口字形状使其在下框部412上出现端部412a(第44图)而成形的。隔片400和连接部件410的组装如第45图所示是按下面的方法进行的。连接部件410在形成结合腕部415、416、417和418后再折曲形成上框部411、下框部412和侧面部413、414,而在折曲之前先将隔片400邻接在连接部件410上,在折曲形成上框部411和侧面部413、414的时候,将结合端部415a(图中未示出)、416a、417a、418a与隔片400的开盖部403、404结合起来。最后,折曲形成侧面部413、414和下框部412,再用端部412a封闭起来。
在这样组装的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结合腕部,适配带的构造可以只用隔片部和连接部两个部件来构成,具有降低制造成本的功效。此外,由于结合腕部是弯曲的形状,可以通过改变弯曲的形状和长度来调整其可挠性和弹力,可以通过给予适配带以适当的转动阻力和对隔片间的转动角度进行制约来保护穿通其内部的导电性部件。这里,为了使结合腕部的弹性对邻接的隔片之间产生压接力,或者,在适配带为伸展的状态下使邻接的隔片不互相接触,可以分别对邻接的结合腕部的位置间隔进行设定。
再有,在该实施例11中,隔片和连接部件的设计自由度也很高,例如如第46图虚线所示,可以在隔片400上面设置凹凸形状部,也可以在隔片400的上下面设置突出缘400d,对连接部件410也是一样的。
实施例12
最后,参照第47图和第48图说明表示导电性部件的不同形态的实施例12。导电性部件通常是使用上述各实施例所示的具有绝缘保护的导线,当特别考虑导电性部件的耐久性时,则存在伴随适配带变形反复受到应力的作用而发生龟裂甚至被切断的危险。为此,最好使用如第47图所示的螺旋状或波浪状的弯曲的导线500。因为螺旋和波浪形状的导线500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当适配带有变形时能够容易在延伸方向上伸缩而且容易弯曲,所以可以提高其对适配带反复变形的耐久性。
为了不妨碍导线跟随适配带的变形,而且防止其变形时的因不必要的接触而引起的磨损和螺旋形状或波浪形状的改变,导线500如第48图所示被安置在能保持其形状的绝缘管内,使其与从该绝缘管的端部露出的导电端子部件520连接。通常,导线500在其整个长度内都具有螺旋状或波浪状的弯曲形状,但是,也可以只将其中的一部分加工成这样的形状。特别是,可以只在承受很大变形的部分,例如第47图中的穿过管子50的部分形成螺旋形状。通过这样的只有一部分导线是弯曲形状,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同时由于导线500的平均容纳直径减小了从而可以使适配带薄型化。
工业上应用的可能性:
以上说明的有关适配带内装有导电性部件的电子装置的本发明,因为是由与主体连接的终端片和与终端片转动自如地连接在一起的基片构成的,基片靠自身重量而转动从而提高了适合在手腕等上佩戴的佩戴性能,再有,由于导电性部件对终端片是固定的而对基片则是可以移动的这样来配设的,所以,即使适配带变形也能减小加在主体和导电性部件的连接部的应力同时还能减小加在内部的导电性部件本身上的应力和变形量,从而可以提高电气上的耐久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按权利要求2,由于终端片相对主体是固定的,所以导电性部件在主体和适配带的连接部上不承受负荷和发生变形从而可以确保导电性部件的耐久性。此外,对于主体的安装部不限于“屋顶式端帽”结构,还可以自由地设计成“有端帽”结构、“无端帽”结构等,从而可以减少设计上的约束。
按权利要求3,由于中空部件是沿转动轴配置的,所以,即使基片转动也可以抑制穿通的导电性部件的变形量还可以保持导电性部件在适配带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从而不会增加导电性部件的局部负荷使其产生很大的变形,可以提高耐久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按权利要求4,通过将中空部件当作园筒形状的连接轴使其成为兼有决定导电性部件的位置的功能、支持功能和转动自如的连接功能的构造,所以连接构造简单、部件数量减少、也容易组装。
按权利要求5,对构成基片的隔片之间而言起着与权利要求2和权利要求3一样的作用乃至产生同样的效果。
按权利要求6,由于适配带内装有辅助二次电池,因而可以不受容纳电池容积的限制而增加蓄电容量,对手表主体内的二次电池不能蓄电的剩余电能可以在这里蓄积起来,所以,可以使不发电时的工作时间延长,同时大大地减少了为了防止过充电所带来的浪费电能的机会。
按权利要求7,如果用开关电路断开辅助二次电池,必要时可以通过操作钮等操作部件和权利要求8或9的控制器来调节二次电池和辅助二次电池的合成容量,同时还可以对辅助二次电池一侧的断线或短路等事故采取相应的措施。
按权利要求10,可以通过限流器防止向辅助二次电池充电时手表主体一侧的电压下降。
按权利要求11,可以通过绝缘包围部件可靠地确保导电性部件在穿通部的绝缘性能,可以防止因附着汗和水而引起的绝缘不良。
按权利要求12,由于绝缘包围部件是和导电性部件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而固定在主体上的而且具有可挠性,所以即使当绝缘包围部件因适配带的转动而变形时也能减少作用于导电性部件上的应力,防止绝缘不良的发生,同时能够防止导电性部件的断线。
按权利要求13,由于通过将凸状密封部做成一体使绝缘包围部件能确保其在导电性部件的穿通部处的绝缘性和防水性,所以,可以防止绝缘不良和因液体腐蚀而造成的耐久性能变差,同时可以容易进行导电性部件的穿通部的组装作业。
按权利要求14,可以通过将绝缘保护部一体地设置在绝缘包围部件上使导电性部件在整个延伸方向上都兼有绝缘保护。
按权利要求15,由于在导电性部件的端部不设绝缘包围部件、密封部和端子部等扩粗形状部,能够将导电性部件的端部确实地连接到适配带内的电子功能部件上,所以,可以在适配带制成之后再穿通导电性部件,从而能够容易进行组装作业。
按权利要求16,由于构成适配带的多个隔片是在转动角度范围受到限制的状态下连接起来的,因而可以防止穿通其内部的导电性部件的大的局部变形,可以防止断线事故和提高耐久性。这样的适配带的具体构造可以是权利要求17至权利要求23所记载的构造。这样一些构造不限制穿通内部的导电性部件的移动,而且至少在指定的转动范围内能够转动自如这样来组装的。按权利要求19,可以容易改变内隔片的设计,按权利要求20,可以不增加部件的数量、降低制造成本。再有,按权利要求22,由于可以将隔片间的连接部用桥状部覆盖,从而可以既要防止导电性部材从表面露出来又能够自由地改变隔片之间的间隔。按权利要求23,由于通过在连接部件上一体地形成结合腕部而不必预备另外的为连接用的结合部件,因而可以减少部件数量。
按权利要求24,由于导电性部件的构成是在延伸方向上可以自由伸缩,而且设有不妨碍其伸缩的绝缘保护,所以能够防止因适配带变形而引起的导电性部件的龟裂或切断等破损从而可以提高耐久性。

Claims (24)

1、一种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具有适配带的由主体和内部装有导电性部件的适配带所组成的电子装置中,上述适配带由与上述主体结合的终端片和将上述适配带连接时在弯曲方向上能转动自如的并与该终端片相连接的基片构成,上述终端片至少是在指定的强度下来安装和保持上述导电性部件,在上述基片上安装上述导电性部件时至少能够相对移动指定的量。
2、权利要求1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终端片是固定在上述主体上。
3、权利要求1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终端片和上述基片之间设有与它们的转动轴大致平行设置的中空部件,上述导电性部件穿过上述中空部件的内部。
4、权利要求3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中空部件构成在上述终端片和上述基片之间的连接轴。
5、权利要求3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基片由在上述适配带延伸方向上互相连接的多个隔片构成,相邻的该隔片之间在组装上述适配带时互相连接起来使其在弯曲方向上能转动自如,同时至少在配设了上述导电性部件的隔片之间设置与它们的转动轴大致平行设置的中空部件,再在中空部件的内部穿通上述导电性部件。
6、权利要求1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内配置发电装置,积蓄该发电装置产生的电能的二次电池和由该二次电池的输出电流驱动的电子装置,上述适配带内部则设置辅助二次电池用以积蓄上述二次电池不能积蓄的由上述发电装置产生的剩余电能。
7、权利要求6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选择开关电路对向上述辅助二次电池充电或从上述辅助二次电池输出电流进行选择。
8、权利要求7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选择电路具有在上述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下断续地接通上述辅助二次电池的控制器,用来调整上述二次电池的充电速度或者用来防止上述二次电池的过充电。
9、权利要求7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选择开关电路具有当检测到上述辅助二次电池的异常时将上述辅助二次电池隔断的控制器。
10、权利要求7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选择开关电路具有限流器,用来限制向上述辅助二次电池充电的电流。
11、一种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具有适配带的由主体和内部装有导电性部件的适配带组成的电子装置中,在设置在上述主体和上述适配带中用于使上述导电性部件穿过的穿通孔内,通过由绝缘体材料形成的将上述导电性部件完全包围住的绝缘包围部件使上述导电性部件穿过。
12、权利要求11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绝缘包围部件利用其与上述导电性部件之间的间隙固定到上述主体上,并且具有随着上述适配带的转动可以变形的可挠性。
13、权利要求11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绝缘包围部件上,与其一体形成凸状密封部以便确保上述导电性部件和上述穿通孔之间的密封性能。
14、权利要求11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绝缘包围部件上,设有与其一体的沿上述导电性部件延伸形成的部件保护部。
15、一种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适配带内部具有穿过上述导电性部件的穿通孔,并具有容纳通过该穿通孔进行导电连接的电子功能部件的收容室,还有与上述穿通对应的贯通孔的安装部件以及将上述导电性部件和上述穿通孔的穿通部密封的密封部件,在将上述导电性部件穿过上述贯通孔的状态下,在上述安装部件和上述收容室之间配置上述密封部件将上述导电性部件加压固定下来。
16、一种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具有适配带的由主体和内部装有导电性部件的适配带组成的电子装置中,上述适配带是在其延伸方向上由多个具有穿通上述导电性部件用的开口部的隔片相互可以转动地连接起来构成的,具有转动限制机构来限制上述隔片与相邻的另一个上述隔片之间的转动角。
17、权利要求16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隔片具有穿通上述导电性部件的内隔片和将该内隔片包围起来使其可以在指定的转角范围内转动的外壳部件。
18、权利要求17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壳部件具有可以使上述内隔片的一部分露出来的开口部,将从该开口部露出来的上述内隔片的一部分与相邻的外壳部件连接在一起。
19、权利要求17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内隔片由至少被上述适配带的里、外分割的一对板状部件构成。
20、权利要求17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内隔片是将具有开口部的一块板状部件在该开口处弯折成大致呈U字形而成形的。
21、权利要求16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使相邻的一对上述隔片可以转动地进行连接的连接部件。
22、权利要求21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件具有通过在上述适配带的表面一侧沿着其宽度方向延伸的桥形部连接起来的形状。
23、权利要求21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件是与前端具有与上述隔片沿其转动轴线结合的结合片部的呈弯曲形状突出的结合腕部做成一体的。
24、权利要求1至5、11、15或16中的任意一项的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性部件是具有在与其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弯曲的弯曲形状,在该延伸方向上能伸缩自如这样构成的,并具有为了不妨碍其伸缩在其周围形成的绝缘保护。
CN94190454A 1993-07-05 1994-07-04 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20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574593 1993-07-05
JP165745/1993 1993-07-05
JP165745/93 1993-07-05
JP197511/1993 1993-08-09
JP197511/93 1993-08-09
JP19751193 1993-08-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920A true CN1111920A (zh) 1995-11-15
CN1050205C CN1050205C (zh) 2000-03-08

Family

ID=26490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41904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205C (zh) 1993-07-05 1994-07-04 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5615179A (zh)
EP (1) EP0660204B1 (zh)
KR (1) KR960701392A (zh)
CN (1) CN1050205C (zh)
DE (1) DE69423951T2 (zh)
HK (1) HK1016024A1 (zh)
WO (1) WO1995002210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53033A (zh) * 2012-12-06 2014-06-11 Eta瑞士钟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设有电连接器的腕表
CN106773601A (zh) * 2016-12-27 2017-05-31 刘庆芳 一种新型多功能手表
CN107111281A (zh) * 2014-11-18 2017-08-29 索尼公司 可穿戴装置
CN110824898A (zh) * 2019-12-16 2020-02-21 惠州市尼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外置天线的智能手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90028636A (ko) * 1995-07-05 1999-04-15 모토로라, 인크 컨포멀 전원 장치
US5872744A (en) * 1996-07-31 1999-02-16 Motorola, Inc. Battery arrangement for a wrist-carried radiotelephone
US6151968A (en) * 1998-01-16 2000-11-28 Chou; Deng-Jeng Wrist band type electronic sphygmomanometer
EP1033636A1 (fr) * 1999-03-04 2000-09-06 Asulab S.A. Montre comportant des moyens permettant l'introduction de moyens de connexion électrique à l'intérieur d'un boítier de la montre
US6200018B1 (en) 1999-03-04 2001-03-13 Asulab S.A. Watch including means a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electric connecting means inside the watch case
FR2793898B1 (fr) 1999-05-17 2001-08-10 Timentel Pty Ltd Montre electronique articulee
US6212414B1 (en) 1999-08-24 2001-04-03 Motorola, Inc. Wrist-carried radiotelephone
US6192253B1 (en) * 1999-10-06 2001-02-20 Motorola, Inc. Wrist-carried radiotelephone
JP2002041183A (ja) * 2000-07-31 2002-02-08 Seiko Instruments Inc 腕携帯情報装置の連結構造
JP2002050997A (ja) * 2000-07-31 2002-02-15 Seiko Instruments Inc 腕携帯情報装置
US20050062669A1 (en) * 2001-02-15 2005-03-24 Integral Technologies, Inc. Low cost antenna devices comprising conductive loaded resin-based materials with conductive threading or stitching
US20030063863A1 (en) * 2001-10-02 2003-04-03 Bruno Nardelli Multi-component board assembly
US6536941B1 (en) * 2002-04-24 2003-03-25 Huashuay Enterprise Co., Ltd. Wrist-worn personal flash disk
US7006408B2 (en) * 2002-10-18 2006-02-28 Zhuhai Xonix Electronic Watch Company Limited Wristwatch capable of storing and transmitting data
ATE399375T1 (de) * 2002-10-28 2008-07-15 Eta Sa Mft Horlogere Suisse Tragbare elektronische vorrichtung mit einer elektrischen verbindung in dem vorrichtungsgehäuse
US7096048B2 (en) * 2003-04-01 2006-08-22 Sanders Donald T Portab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8099794B2 (en) * 2005-12-19 2012-01-24 Rusl, Llc Body conforming textile holder for electronic device
FI121983B (fi) * 2008-02-22 2011-06-30 Wearfone Oy Menetelmä ja laite tehon syöttämiseksi rannelaitteeseen
WO2011103317A1 (en) * 2010-02-17 2011-08-25 Art Technology Limited Timepiece with twist restricted flexible display
US20120315776A1 (en) * 2011-06-08 2012-12-13 Wei-Jia Liang Connector assembly
US8279716B1 (en) 2011-10-26 2012-10-02 Google Inc. Smart-watch including flip up display
US8467270B2 (en) * 2011-10-26 2013-06-18 Google Inc. Smart-watch with user interface features
WO2014134497A1 (en) * 2013-03-01 2014-09-04 Rufus Armor, Llc Wearable mobile device
KR102189784B1 (ko) 2013-08-30 2020-1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휘어지는 전자 장치
FI126623B (en) * 2014-05-30 2017-03-15 Pulseon Oy Biometric observation band
US9720376B2 (en) 2014-11-18 2017-08-01 Sony Corporation Band type electronic device and substrate arrangement method
JP2016168289A (ja) * 2015-03-16 2016-09-2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バンド及び電子機器
US20160363957A1 (en) * 2015-06-09 2016-12-15 Christian Stroetmann Wearable computer with electronic strap and attachment therefor
KR102377290B1 (ko) * 2015-07-23 2022-03-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US9461386B1 (en) * 2015-10-09 2016-10-04 Pebble Technology, Corp. Spring pin electrical connector
WO2017079981A1 (en) * 2015-11-13 2017-05-18 Zte Corporation Wearable device band
DE112017001004T5 (de) 2016-02-26 2018-11-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Verbindungselement, Leistungsversorgungsvorrichtung, elektronisches Gerät und System
CN105811560B (zh) * 2016-04-20 2018-08-0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自发电可穿戴电子设备
KR102164002B1 (ko) 2016-09-02 2020-10-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밴드 조립체
TWI751461B (zh) * 2019-12-16 2022-01-0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式生理訊號偵測裝置
CN112558456B (zh) * 2020-12-16 2021-12-24 珠海保税区派西泰克精密五金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手表后壳定位夹装的抛光辅助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9538A (en) * 1906-06-28 1906-12-25 George Becker Bracelet.
US2542284A (en) * 1945-02-09 1951-02-20 Charles I Matson Watch bracelet
US2695740A (en) * 1951-06-20 1954-11-30 Kolbe Max Extensible bracelet
GB880121A (en) * 1958-04-16 1961-10-18 Durowe A G An electric wristlet watch
CH493999A (fr) * 1967-11-28 1970-07-31 Raval Jean Bracelet
US3729923A (en) * 1971-03-11 1973-05-01 Kuhn F Sa Wrist watch with dial illuminating
JPS51161161U (zh) * 1975-06-17 1976-12-22
JPS524270A (en) * 1975-06-28 1977-01-13 Citizen Watch Co Ltd Electronic watch
DE2543157A1 (de) * 1975-09-05 1977-03-17 Bbc Brown Boveri & Cie Elektronische armbanduhr
JPS5426044Y2 (zh) * 1977-02-26 1979-08-29
JPS56114493U (zh) * 1980-02-01 1981-09-03
JPS56114493A (en) * 1980-02-13 1981-09-09 Fujitsu Ltd Transmission control system for dial pulse signal
JPS56151381A (en) * 1980-04-25 1981-11-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Time imdicator
JPS5786492A (en) * 1980-11-13 1982-05-29 Shinnihon Gomu Kk Lining structure for hopper, etc. and its execution method
JPS5786492U (zh) * 1980-11-17 1982-05-28
CH657743GA3 (zh) * 1984-12-10 1986-09-30
JPS62184494A (ja) * 1986-02-10 1987-08-12 株式会社 ケイウツド商会 ワ−ドプロセツサ
JPS62184494U (zh) * 1986-05-15 1987-11-24
US4769656A (en) * 1987-01-28 1988-09-06 Timex Corporation Expansion band antenna for a wrist instrum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it
JPH0181593U (zh) * 1987-11-21 1989-05-31
FR2641092A1 (en) * 1988-12-27 1990-06-29 Camps Robert Wristwatch with information display
JP2720508B2 (ja) * 1989-03-30 1998-03-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携帯情報機器用アンテナバンドの固定装置
DE9000899U1 (zh) * 1990-01-27 1991-05-23 Junghans Uhren Gmbh, 7230 Schramberg, D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53033A (zh) * 2012-12-06 2014-06-11 Eta瑞士钟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设有电连接器的腕表
CN103853033B (zh) * 2012-12-06 2017-09-22 Eta瑞士钟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设有电连接器的腕表
CN107111281A (zh) * 2014-11-18 2017-08-29 索尼公司 可穿戴装置
CN106773601A (zh) * 2016-12-27 2017-05-31 刘庆芳 一种新型多功能手表
CN110824898A (zh) * 2019-12-16 2020-02-21 惠州市尼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外置天线的智能手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660204A4 (en) 1998-05-06
HK1016024A1 (en) 1999-10-22
EP0660204A1 (en) 1995-06-28
WO1995002210A1 (fr) 1995-01-19
KR960701392A (ko) 1996-02-24
DE69423951T2 (de) 2000-10-19
DE69423951D1 (de) 2000-05-18
US5615179A (en) 1997-03-25
EP0660204B1 (en) 2000-04-12
CN1050205C (zh) 2000-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205C (zh) 具有适配带的电子装置
CN1324255C (zh) 衬垫
CN1162984C (zh) 非接触信号传送装置
CN100347857C (zh) 功率半导体装置
US7766097B2 (en) Portable electric power tool
CN106098971B (zh) 柔性电池组
JP4549956B2 (ja) 二次電池
CN102822575B (zh) 防水结构、防水方法、以及使用该结构和方法的电子设备
CN1514499A (zh) 压电振荡器以及使用压电振荡器的便携式电话装置以及使用压电振荡器的电子设备
CN1913196A (zh) 二次电池
CN201032639Y (zh) 用于无塞绳电动工具的电池组
CN1967905A (zh) 电池组和用于制造电池组的方法
CN1511346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97548A (zh) 压电振子部件、压电振子支撑结构和压电振子安装方法
CN103732346A (zh) 摩擦搅拌接合构造及功率半导体器件
EP0838883A3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a covered wire with resin encapsulation
KR20120075402A (ko) 축전 소자
KR20120075403A (ko) 축전 소자
CN1195129A (zh) 一体型键顶以及使用该键顶的键盘输入装置和计算机
CN101794758A (zh) 半导体器件
CN1168077A (zh) 布线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428806A (zh) 热保护器
CN1921178A (zh) 二次电池
US20100216015A1 (en) Battery pack and battery pack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213353C (zh) 电子钟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