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71222B - 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71222B
CN111171222B CN202010046415.8A CN202010046415A CN111171222B CN 111171222 B CN111171222 B CN 111171222B CN 202010046415 A CN202010046415 A CN 202010046415A CN 111171222 B CN111171222 B CN 1111712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acrylonitrile copolymer
comonomer
solid
mass
synthesiz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4641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71222A (zh
Inventor
赵亚奇
冯巧
郭雯静
梁浜雷
李辉
周梦珂
杜玲枝
赵振新
赵海鹏
郭靖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filed Critical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Priority to CN20201004641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7122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71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712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712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712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42Nitriles
    • C08F220/44Acrylonitrile
    • C08F220/46Acrylonitrile with carboxylic acids, sulfonic acids or salts thereof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6/0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6/28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copolym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D01F6/38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copolym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rising unsaturated nitriles as the major constituen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Artificial Fila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首先将固态水溶性引发剂和固态共聚单体加入到由有机溶剂和去离子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中,然后再向混合溶剂中加入丙烯腈主单体和液态共聚单体并混合均匀,得到待聚合溶液;其中,混合溶剂中含去离子水的质量分数大于0%小于10%;将待聚合溶液置于50℃~70℃恒温水浴中进行磁力搅拌发生聚合反应,得到均匀透明黏稠液体,对均匀透明黏稠液体依次进行压膜、浸泡洗涤、烘干处理得到聚丙烯腈共聚物。该方法制备的聚合溶液呈现透明状,不经过溶解过程仅经脱单、脱泡后可直接用于纺丝,尤其是相对于制备高分子量聚丙烯腈共聚物的非均相聚合工艺而言,省略了过滤、洗涤、干燥、溶解等过程,利于实际产业化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纤维是一种高性能材料,其含碳量高达90%以上。碳纤维具有高抗拉伸强、高弹性模量、高温稳定性以密度低等优异性能,碳纤维的优异性能决定了其在民用和军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聚丙烯腈纤维是生产碳纤维最具潜力的前驱体,经预氧化、碳化、石墨化制备的碳纤维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且生产工艺相对简单、技术较成熟、成本相对较低,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碳纤维产品。
为了生产出优质高强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前驱体,采用高分子量聚丙烯腈共聚物进行纺丝是最为有效的途径。而聚丙烯腈原丝性能对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品质至关重要,因此制备出优良的聚丙烯腈是成为当前各国研究的热点,但其质量问题是制约我国碳纤维工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利用高品质的聚丙烯腈共聚物进行纺丝,是制备高性能聚丙烯腈原丝和碳纤维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品质的聚丙烯腈聚合物必须具备如下特点:高纯度、高分子量及合适的分子量分布、少的分子结构缺陷、理想的共聚单体及含量。
现有技术中,用于聚丙烯腈纤维工业生产最常用的聚合方法是均相溶液聚合和水相沉淀聚合。从反应状况来看,前者反应较为缓和,存在向小分子链转移反应,有利于减少大分子链支化,但不利于提高聚丙烯腈产物的分子量。后者相对于均相溶液聚合体系,全部采用水作为反应介质,不存在向溶剂的链转移反应,可以制得较高分子量的聚丙烯腈共聚物,但其反应较为剧烈、不易控制,且其聚合产物需经过滤、洗涤、干燥、溶解配成纺丝液后,再经脱泡才可用于纺丝,过程较为繁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混合将固态水溶性引发剂和固态共聚单体加入到由有机溶剂和去离子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中,然后再向所述混合溶剂中加入丙烯腈主单体和液态共聚单体并混合均匀,得到待聚合溶液;其中,所述混合溶剂中含有的所述去离子水的质量分数大于0%小于10%;
聚合将所述待聚合溶液置于50℃~70℃恒温水浴中进行磁力搅拌发生聚合反应,得到均匀透明黏稠液体;
后处理对所述均匀透明黏稠液体依次进行压膜、浸泡洗涤、烘干处理得到聚丙烯腈共聚物;
其中,所述固态水溶性引发剂为过硫酸铵或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所述固态共聚单体为衣康酸或丙烯酰胺;所述有机溶剂为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中的一种或两者的混合;所述液态共聚物单体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基于上述,所述固态水溶性引发剂的质量占由所述固态共聚单体、所述液态共聚单体和所述丙烯腈主单体组成的总单体质量的0.3%~1.5%。
基于上述,所述固态共聚单体的质量与所述液态共聚单体的质量与所述丙烯腈主单体的质量加上所述固态水溶性引发剂的质量,四者质量之和占所述待聚合溶液质量的15%~30%。
基于上述,所述磁力搅拌速率为200r/min~500r/min,所述烘干处理的温度为50℃~60℃,所述烘干处理的干燥时间1h~2h。
基于上述,在所述聚合步骤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所述待聚合溶液置于50℃~70℃恒温水浴中进行磁力搅拌发生聚合反应的时间为1h~3h。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采用水与有机溶剂组成的混合体系作为反应介质,该体系兼具均相溶液聚合和水相聚合的双重优点,且采用水溶性盐过硫酸铵或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作为引发剂,混合溶剂的存在使其散热容易,体系黏度降低。
更重要的是,本发明反应体系混入的水含量不超过10wt%,较低的水含量使聚合过程中生成的聚丙烯腈共聚物及时溶于反应体系中,聚合溶液呈现均相透明状,可不需要经过溶解过程,只需经脱单、脱泡便可直接用于纺丝。尤其是相对于制备高分子量聚丙烯腈共聚物的非均相聚合工艺而言,省略了过滤、洗涤、干燥、溶解等过程,利于实际产业化生产。同时,由于该体系中少量水的引入从而减少了活性增长链向溶剂小分子的转移几率,利于聚丙烯腈共聚物产物分子量的提高,能在反应后期能够促使自加速现象发生,且聚合溶液呈现均相透明状,可在较短反应时间内获得较高的聚合反应转化率。
进一步的,该反应体系引入单一的水溶性盐过硫酸铵或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作为引发剂,对设备要求不高,操作简单,有利于制备出高性能的聚丙烯腈共聚物,即该工艺为含水均相溶液聚合,在制备高品质聚丙烯腈聚合物方面展现出较强的调控力度和开发潜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聚丙烯腈共聚物过程中的均匀透明黏稠液体透明形态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聚丙烯腈共聚物产品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聚丙烯腈共聚物过程中的均匀透明黏稠液体透明形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在250ml的烧瓶中,先加入0.264g过硫酸铵和0.66g衣康酸、32.34g丙烯腈单体、114.66g二甲基亚砜,2.34g去离子水,混合溶解均匀得到待聚合溶液,然后将烧瓶移入到65℃的恒温水浴锅中,利用磁力搅拌,在氮气保护下反应4h,得到均匀透明黏稠液体;如图1所示,该均匀透明黏稠液体呈现透明状。
反应结束后,将烧瓶移出水浴锅并加入冷水终止聚合反应,把获得的聚合物溶液经进行压膜、浸泡、烘干,得到聚丙烯腈共聚物,该聚丙烯腈共聚物的外观相貌图如图2所示,经测试其转化率为70%。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在250ml的烧瓶中,先加入0.198g过硫酸铵和0.66g衣康酸,再加入32.34g丙烯腈单体、109.98g二甲基亚砜,7.02g去离子水,混合溶解均匀后将烧瓶移入到58℃的恒温水浴锅中,利用磁力搅拌,在氮气保护下反应4h,得到均匀透明黏稠液体;如图3所示,该均匀透明黏稠液体呈现透明状。
反应结束后,将烧瓶移出水浴锅并加入冷水终止聚合反应,把获得的聚合物溶液经进行压膜、浸泡、烘干,得到聚丙烯腈共聚物。经测试其转化率为80%。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在250ml的烧瓶中,先加入0.33g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和0.66g衣康酸,再加入32.34g丙烯腈单体、111.15g二甲基甲酰胺,5.85g去离子水,混合溶解均匀后将烧瓶移入到65℃的恒温水浴锅中,利用磁力搅拌,在氮气保护下反应6h。
反应结束后,将烧瓶移出水浴锅并加入冷水终止聚合反应,把获得的聚合物溶液经进行压膜、浸泡、烘干,得到聚丙烯腈共聚物。经测试其转化率为51%。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在250ml的烧瓶中,先加入0.495g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和0.66g衣康酸,再加入32.34g丙烯腈单体、10.998g二甲基亚砜和98.982g二甲基甲酰胺、7.02g去离子水,混合均匀溶解均匀后将烧瓶移入到65℃的恒温水浴锅中,利用磁力搅拌,在氮气保护下反应8h。反应结束后,将烧瓶移出水浴锅并加入冷水终止聚合反应,把获得的聚合物溶液经进行压膜、浸泡、烘干,得到聚丙烯腈共聚物。经测试其转化率为79%。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在250ml的烧瓶中,先加入0.198g过硫酸铵和0.66g衣康酸,再加入32.34g丙烯腈单体、109.98g二甲基亚砜和4.68g二甲基甲酰胺、2.32g去离子水,混合均匀溶解均匀后将烧瓶移入到60℃的恒温水浴锅中,利用磁力搅拌,在氮气保护下反应1.5h。
反应结束后,将烧瓶移出水浴锅并加入冷水终止聚合反应,把获得的聚合物溶液经进行压膜、浸泡、烘干,得到聚丙烯腈共聚物。经测试其转化率为55%。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在250ml的烧瓶中,先加入0.198g过硫酸铵和0.33g衣康酸,再加入32.67g丙烯腈单体、102.96g二甲基亚砜和11.70g二甲基甲酰胺,2.34g去离子水,混合均匀溶解均匀后将烧瓶移入到55℃的恒温水浴锅中,利用磁力搅拌,在氮气保护下反应2h。
反应结束后,将烧瓶移出水浴锅并加入冷水终止聚合反应,把获得的聚合物溶液经进行压膜、浸泡、烘干,得到聚丙烯腈共聚物。经测试其转化率为61%。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在250ml的烧瓶中,先加入0.198g过硫酸铵和0.66g丙烯酰胺,再加入32.34g丙烯腈单体、113.49g二甲基亚砜,3.51g去离子水,混合均匀溶解均匀后将烧瓶移入到60℃的恒温水浴锅中,利用磁力搅拌,在氮气保护下反应2h。
反应结束后,将烧瓶移出水浴锅并加入冷水终止聚合反应,把获得的聚合物溶液经进行压膜、浸泡、烘干,得到聚丙烯腈共聚物。经测试其转化率为66%。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在250ml的烧瓶中,先加入0.198g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和0.99g丙烯酸甲酯,再加入32.67g丙烯腈单体、108.81g二甲基亚砜,8.91g去离子水,混合均匀溶解均匀后将烧瓶移入到65℃的恒温水浴锅中,利用磁力搅拌,在氮气保护下反应2h。
反应结束后,将烧瓶移出水浴锅并加入冷水终止聚合反应,把获得的聚合物溶液经进行压膜、浸泡、烘干,得到聚丙烯腈共聚物。经测试其转化率为78%。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在250ml的烧瓶中,先加入0.132g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和1.65g丙烯酸甲酯,再加入31.35g丙烯腈单体、111.15g二甲基亚砜,5.85g去离子水,混合均匀溶解均匀后将烧瓶移入到65℃的恒温水浴锅中,利用磁力搅拌,在氮气保护下反应2.5h。
反应结束后,将烧瓶移出水浴锅并加入冷水终止聚合反应,把获得的聚合物溶液经进行压膜、浸泡、烘干,得到聚丙烯腈共聚物。经测试其转化率为67%。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在250ml的烧瓶中,先加入0.165g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和0.33g衣康酸,再加入32.67g丙烯腈单体、113.49g二甲基亚砜、3.51g去离子水,混合均匀溶解均匀后将烧瓶移入到60℃的恒温水浴锅中,利用磁力搅拌,在氮气保护下反应3h。反应结束后,将烧瓶移出水浴锅并加入冷水终止聚合反应,把获得的聚合物溶液经进行压膜、浸泡、烘干,得到聚丙烯腈共聚物。经测试其转化率为56%。
以上实施例中所给工艺参数所得到的聚丙烯腈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的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如下所示:
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用乌氏黏度计在(30±0.2)℃的恒温水浴中测定聚丙烯腈共聚物的特性黏数[η],由Mark-Howink方程[η]=2.865×10-4Mv0.768求出黏均分子量(Mv)。
根据上述测算方法最后计算所得到各实施例产品的黏均分子量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至10的产品黏均分子量
Figure BDA0002369564420000071
Figure BDA0002369564420000081
由此可见,本发明提供的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可以制备出黏均分子量在3.27×104~59.02×104的聚丙烯腈共聚物,且该聚丙烯腈共聚物呈现均相透明状,可不需要经过溶解过程,只需经脱单、脱泡便可直接用于纺丝。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5)

1.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混合 将固态水溶性引发剂和固态共聚单体加入到由有机溶剂和去离子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中,然后再向所述混合溶剂中加入丙烯腈主单体和液态共聚单体并混合均匀,得到待聚合溶液;其中,所述混合溶剂中含有的去离子水的质量分数大于0%小于10%;
聚合 将所述待聚合溶液置于50℃~70℃恒温水浴中进行磁力搅拌发生聚合反应,得到均匀透明黏稠液体;
后处理 对所述均匀透明黏稠液体依次进行压膜、浸泡洗涤、烘干处理得到聚丙烯腈共聚物;
其中,所述固态水溶性引发剂为过硫酸铵或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所述固态共聚单体为衣康酸或丙烯酰胺;所述有机溶剂为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中的一种或两者的混合;所述液态共聚物单体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水溶性引发剂的质量占由所述固态共聚单体、所述液态共聚单体和所述丙烯腈主单体组成的总单体质量的0.3%~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共聚单体的质量与所述液态共聚单体的质量与所述丙烯腈主单体的质量加上所述固态水溶性引发剂的质量,四者质量之和占所述待聚合溶液质量的15%~30%。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力搅拌速率为200 r/min~500 r/min,所述烘干处理的温度为50℃~60℃,所述烘干处理的干燥时间1h~2h。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聚合步骤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所述待聚合溶液置于50℃~70℃恒温水浴中进行磁力搅拌发生聚合反应的时间为1h~3h。
CN202010046415.8A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 Active CN1111712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46415.8A CN111171222B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46415.8A CN111171222B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71222A CN111171222A (zh) 2020-05-19
CN111171222B true CN111171222B (zh) 2022-04-08

Family

ID=70619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46415.8A Active CN111171222B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71222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24222A (en) * 1970-11-05 1974-07-16 Asahi Chemical Ind Flameproof modacrylic fibers
CN101805936A (zh) * 2010-03-09 2010-08-18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高分子量、窄分布的丙烯腈共聚物纺丝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69369A (zh) * 2013-05-31 2013-12-25 中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高性能聚丙烯腈炭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05463607A (zh) * 2016-01-14 2016-04-06 长春工业大学 48k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的制造方法
CN106591994A (zh) * 2015-10-19 2017-04-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亲水性低分子量分布丙烯腈共聚物纺丝原液的制备方法
CN108752521A (zh) * 2018-06-22 2018-11-06 王进军 利用混合溶剂制备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聚合物的方法
CN110252417A (zh) * 2019-06-25 2019-09-20 苏州大学 一种钛酸盐纳米锥/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66317A (ja) * 1986-09-08 1988-03-25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高配向ポリアクリロニトリル系繊維の製造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24222A (en) * 1970-11-05 1974-07-16 Asahi Chemical Ind Flameproof modacrylic fibers
CN101805936A (zh) * 2010-03-09 2010-08-18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高分子量、窄分布的丙烯腈共聚物纺丝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69369A (zh) * 2013-05-31 2013-12-25 中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高性能聚丙烯腈炭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06591994A (zh) * 2015-10-19 2017-04-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亲水性低分子量分布丙烯腈共聚物纺丝原液的制备方法
CN105463607A (zh) * 2016-01-14 2016-04-06 长春工业大学 48k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的制造方法
CN108752521A (zh) * 2018-06-22 2018-11-06 王进军 利用混合溶剂制备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聚合物的方法
CN110252417A (zh) * 2019-06-25 2019-09-20 苏州大学 一种钛酸盐纳米锥/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New Process Based on Mixed-solvent Precipitation Polymerization to Synthesize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acrylonitrile Initiated by Ammonium Persulphate;Yaqi Zhao,等;《Fibers and Polymers》;20161213;第17卷(第12期);第2162-2166页 *
Terpolymerization of acrylamide, acrylic acid, and acrylonitrile: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ISMAIL MATHAKIYA,等;《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19980711;第69卷(第2期);第217-228页 *
水溶性偶氮盐引发制备高分子量聚丙烯腈工艺研究;赵亚奇,等;《化工新型材料》;20190731;第47卷(第7期);第115-119页 *
混合溶剂沉淀聚合制备高分子量聚丙烯腈研究进展;赵亚奇,等;《高分子通报》;20161031(第10期);第105-110页 *
混合溶剂法制备丙烯腈共聚物的特性;李培仁,等;《北京化工大学学报》;19951231;第22卷(第2期);第26-29页 *
高分子量PAN的沉淀型聚合中分子量的调节;周游,等;《化工新型材料》;20120131;第40卷(第1期);第79-80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71222A (zh) 2020-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47844B2 (en) Polyacrylonitrile (PAN) polymers with low polydispersity index (PDI) and carbon fibers made therefrom
CN103014894B (zh) 一种具有低分子量分布的丙烯腈共聚物纺丝液的制备方法
CN101280041A (zh) 碳纤维用含丙烯腈的聚合反应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84149B (zh) 窄分布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纺丝原液的制备方法
CN111171222B (zh) 一种合成聚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
CN104558397B (zh) 氨化度可控的高亲水性丙烯腈共聚物纺丝原液的制备方法
CN104231159B (zh) 一种碳纤维用pan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US11702769B2 (en) Stabilized fiber,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carbon fiber
CN103030736B (zh) 一种低分子量分布的丙烯腈共聚物纺丝液的制备方法
CN109321994B (zh) 一种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干湿法纺丝原液及其制备方法
KR102458927B1 (ko) 폴리아크릴로니트릴 폴리머의 제조방법
CN109810222B (zh) 碳纤维前驱物组合物以及碳纤维前驱物的制备方法
KR102472048B1 (ko) 폴리아크릴로니트릴의 제조 방법
CN106589223B (zh) 亲水性丙烯腈共聚物纺丝原液的制备方法
CN115947883B (zh) 高品质聚丙烯腈及其可控合成方法与应用
CN105622836A (zh) 多分子量组成聚丙烯腈纺丝原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062773B (zh) 用于制备碳纤维的(甲基)丙烯腈类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16815342B (zh) 一种基于丙烯酰胺单体聚合的碳纤维原丝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10344B (zh) 一种纤维素-聚苯胺电磁屏蔽复合纸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35747A (zh) 一种聚丙烯腈共聚物纺丝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04649B (zh) 以过渡金属盐类催化过硫酸盐-可聚合叔胺引发自由基聚合制备高分子聚阳离子电解质
CN112552439B (zh) 一种阳离子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50283B (zh) 丙烯腈/n-取代丙炔酰胺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51712B (zh) 高相对分子质量且阳离子度系列化p(dmc-am)的制备方法
KR0139851B1 (ko) 탄소섬유 제조용 아크릴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ao Yaqi

Inventor after: Guo Jingyi

Inventor after: Feng Qiao

Inventor after: Guo Wenjing

Inventor after: Liang Banglei

Inventor after: Li Hui

Inventor after: Zhou Mengke

Inventor after: Du Lingzhi

Inventor after: Zhao Zhenxin

Inventor after: Zhao Haipeng

Inventor before: Zhao Yaqi

Inventor before: Guo Jingyi

Inventor before: Feng Qiao

Inventor before: Guo Wenjing

Inventor before: Liang Binlei

Inventor before: Li Hui

Inventor before: Zhou Mengke

Inventor before: Du Lingzhi

Inventor before: Zhao Zhenxin

Inventor before: Zhao Haipe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