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98822B - 电动转向锁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转向锁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98822B
CN111098822B CN201910825750.5A CN201910825750A CN111098822B CN 111098822 B CN111098822 B CN 111098822B CN 201910825750 A CN201910825750 A CN 201910825750A CN 111098822 B CN111098822 B CN 1110988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bearing
cover
motor
outpu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2575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98822A (zh
Inventor
田向知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 Shin Ltd
Original Assignee
U Shi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 Shin Ltd filed Critical U Shin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98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88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988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88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01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 B60R25/02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operating on the steering mechanism
    • B60R25/021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operating on the steering mechanism restraining movement of the steering column or steering wheel hub, e.g. restraining means controlled by ignition switch
    • B60R25/0215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operating on the steering mechanism restraining movement of the steering column or steering wheel hub, e.g. restraining means controlled by ignition switch using electric means, e.g. electric motors or solenoids
    • B60R25/02153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operating on the steering mechanism restraining movement of the steering column or steering wheel hub, e.g. restraining means controlled by ignition switch using electric means, e.g. electric motors or solenoids comprising a locking member radially and linearly moved towards the steering colum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部件数量和作业工时的增加且减少电动机的异常噪音的产生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在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0)中,承接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的两端部的第一轴承部(71)及第二轴承部(75)与罩(70)形成为一体。即,第一轴承部(71)及第二轴承部(75)构成为一个构件。因此,与将第一轴承部(71)和第二轴承部(75)构成为分别独立的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且能够减少将第一轴承部(71)和第二轴承部(75)组装于壳体(20)时的作业工时。另外,罩(70)为树脂制。因此,与罩(70)为金属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第一轴承部(71)及第二轴承部(75)与输出轴(46)接触时的打击声等异常噪音。由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及作业工时的增加,并且减少电动机(42)的异常噪音。

Description

电动转向锁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转向锁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动转向锁定装置中,蜗轮与设置于电动机的输出轴的蜗杆啮合,蜗轮通过电动机的驱动而转动,由此锁定构件相对于转向轴而进退。
另外,通过由轴承承接电动机的输出轴的轴向两端部,能够减少因电动机的输出轴的振动等引起的异常噪音的产生。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由第一推力轴承承接输出轴的轴向一端部,由第二推力轴承承接输出轴的轴向另一端部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754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轴承结构中,由于通过第一推力轴承和第二推力轴承这两个构件来承接电动机的输出轴,因此存在导致部件数量和作业工时的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和作业工时的增加,并且减少电动机的异常噪音的产生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为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其具备:金属制的壳体;电动机,其收容于所述壳体;蜗杆,其设置于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蜗轮,其收容于所述壳体,并具有与所述蜗杆啮合的齿轮部;以及树脂制的罩,其收容于所述壳体,从所述蜗轮的轴向一侧覆盖所述电动机、所述输出轴及所述蜗杆,并且具有承接所述输出轴的轴向两端部的一对轴承部。
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为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一对所述轴承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对所述输出轴的轴向的位移进行限制的轴向限制部。
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为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一对所述轴承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第一限制部,该第一限制部用于限制在从所述蜗轮的轴向观察时,与所述输出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输出轴的位移。
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为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一对所述轴承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第二限制部,该第二限制部用于限制与所述蜗轮的轴向呈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输出轴的位移。
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为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形成有供一对所述轴承部嵌合的一对嵌合部,所述输出轴的轴向上的所述轴承部的位移被所述嵌合部限制。
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为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蜗轮的轴向观察时,与所述输出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轴承部的位移被所述嵌合部限制。
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为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嵌合部形成为向所述蜗轮的轴向一侧敞开的凹状,一对所述轴承部具有嵌入到所述嵌合部的被嵌合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和作业工时的增加,并且降低电动机的异常噪音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的从第二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2的(A)的1-1线放大剖视图)。
图2的(A)为从上侧观察图1所示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的俯视图,(B)为从前侧观察(A)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从上侧观察图1所示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4为从上侧观察图3所示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5为图2的(B)所示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的俯视剖视图(图2的(B)的5-5线放大剖视图)。
图6的(A)为从上侧观察图5所示的罩的立体图,(B)为从下侧且第一方向一侧观察(A)所示的罩的立体图。
图7为从下侧且第一方向另一侧观察图6的(B)所示的罩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0(以下,记载为“ST锁定装置10”)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表示的箭头UP、箭头FR、箭头RH分别表示ST锁定装置10的装置上侧、装置前侧、装置右侧。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进行说明时,只要没有特别地限定,则表示ST锁定装置10的装置上下方向、装置前后方向、装置左右方向。
如图2的(A)和(B)所示,ST锁定装置10构成为在车辆(汽车)的动力单元停止时工作,限制车辆(汽车)的转向轴80的旋转的装置。该ST锁定装置10构成为包括:构成ST锁定装置10的外轮廓的壳体20及盖30;以及收容在壳体20内的锁定机构40(参照图5)。以下,对ST锁定装置10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关于壳体20)
如图1~图5所示,壳体20为金属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镁合金制)。另外,壳体20呈向上侧敞开的大致长方体箱状,并且在从上侧(壳体20的开口侧)观察的俯视时,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在壳体20的左侧部分,一体地形成有向下侧突出的安装部21。该安装部21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向下侧敞开的大致C字形块状,在安装部21的内部配置有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转向轴80(参照图2的(B))。并且,安装部21通过未图示的螺钉等紧固部件固定于车辆,由此壳体20(ST锁定装置10)安装于车辆。
在壳体20的底壁形成有用于收容后述的电动机42的电动机收容部22。电动机收容部22呈向上侧敞开的凹状,并且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T字形形状。另外,电动机收容部22在俯视时,沿着随着朝向左侧向后侧倾斜的第一方向(参照图3的箭头A方向及箭头B方向)延伸。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俯视时,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参照图3的箭头C方向及箭头D方向)。
另外,电动机收容部22构成为包括:构成电动机收容部22的第一方向一侧(图3的箭头A方向侧)的部分的第一电动机收容部22A;构成电动机收容部22的第一方向另一侧(图3的箭头B方向侧)的部分的第二电动机收容部22B;构成电动机收容部22的中间部且将第一电动机收容部22A以及第二电动机收容部22B连通的连通部22C。另外,第二电动机收容部22B配置在壳体20的底壁的大致中央部,并且在俯视时形成为以第一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而且,第二电动机收容部22B的底壁比壳体20的底壁向下侧隆起(参照图1)。并且,连通部22C及第一电动机收容部22A从第二电动机收容部22B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中央部向第一方向一侧延伸。
另外,第二电动机收容部22B被从壳体20的底壁向上侧突出的围绕部22D围绕。并且,围绕部22D的上端面(即,电动机收容部22的开口端面)构成为用于载置后述的罩70的载置面22D1,载置面22D1沿着与上下方向正交的面配置。在该载置面22D1形成有用于固定后述的罩70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罩用固定部22E1、22E2、22E3。罩用固定部22E1~22E3形成为向上侧敞开的凹状,在俯视时形成为圆形。并且,在罩用固定部22E1~22E3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另外,罩用固定部22E1相对于第一电动机收容部22A配置在第一方向一侧。而且,罩用固定部22E2相对于第二电动机收容部22B配置在第二方向一侧(图3的箭头C方向侧),罩用固定部22E3相对于第二电动机收容部22B配置在第二方向另一侧(图3的箭头D方向侧)。
在载置面22D1,在第一电动机收容部22A与罩用固定部22E1之间的位置处,形成有轴承插入凹部23(从广义上讲是可理解为“轴承插入部”的要素)。该轴承插入凹部23形成为向上侧及第一方向另一侧敞开的凹状,并且与第一电动机收容部22A连通。另外,轴承插入凹部23的下表面构成为壳体侧轴承面23A(从广义上讲是可理解为“壳体侧轴承部”的要素)。壳体侧轴承面23A沿着与上下方向正交的面配置,且配置为比第一电动机收容部22A的下表面靠上侧。并且,壳体侧轴承面23A构成为后述的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的轴承的一部分。
另外,轴承插入凹部23在壳体侧轴承面23A的第一方向一侧,具有比壳体侧轴承面23A向下侧下降一级的作为“嵌合部”的第一嵌合凹部23B。第一嵌合凹部23B形成为向上侧敞开的凹状,并且在俯视时形成为以第二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矩形状。
在壳体20的底壁,在第二电动机收容部22B的第一方向另一侧,形成有作为“嵌合部”的第二嵌合凹部24。第二嵌合凹部24与围绕部22D的第一方向另一侧邻接配置,形成为向上侧敞开的凹状,并且在俯视时形成为以第二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矩形形状。
在第二电动机收容部22B与第二嵌合凹部24之间的围绕部22D形成有向上侧敞开的槽部25,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槽部25形成为向上侧敞开的大致U字形槽状。槽部25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第二嵌合凹部24的长边方向的尺寸小,槽部25的下表面配置为比第二嵌合凹部24的下表面靠下侧。另外,槽部25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向第二嵌合凹部24延伸出。
而且,在壳体20的底壁,在相对于第二嵌合凹部24在第一方向另一侧邻接的位置处形成有导向片26。导向片26以第一方向为板厚方向,从壳体20的底壁向上侧突出。导向片26的第二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比第二嵌合凹部24的第二方向的尺寸小。
在壳体20的底壁,在电动机收容部22中的第一电动机收容部22A的第二方向一侧形成有蜗轮收容部27。蜗轮收容部27形成为向上侧敞开的凹状,并且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圆形形状。并且,蜗轮收容部27与第一电动机收容部22A连通,蜗轮收容部27的下表面与第一电动机收容部22A的下表面配置为齐平。
在蜗轮收容部27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筒部27A。在筒部27A内的底壁,在大致中央部处贯通形成有插通孔27B,插通孔27B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由此,筒部27A的内部与壳体20的外部通过插通孔27B连通。
另外,在壳体20形成有用于固定后述的电路基板60及盖30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固定凸台28A、28B、28C。固定凸台28A~28C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柱状,从壳体20的底壁向上侧突出,在固定凸台28A~28C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并且,固定凸台28A配置在第二电动机收容部22B的前侧,固定凸台28B配置在第二电动机收容部22B的后侧,固定凸台28C配置在连通部22C的后侧。
(关于盖30)
如图1及图2所示,盖30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并且在俯视时形成为与壳体20的开口部对应的形状。并且,盖30配置在壳体20的开口部,以封闭该开口部。在盖30,在与壳体20的固定凸台28A~28C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3处盖固定部30A。盖固定部30A形成为向上侧敞开的大致有底圆筒状,并从盖30向下侧突出。另外,在盖固定部30A的底壁贯通形成有未图示的插通孔。并且,通过将固定螺钉SC1插入到盖固定部30A内并与固定凸台28A~28C螺合,由此将盖30固定于壳体20。
(关于锁定机构40)
如图1及图5所示,锁定机构40构成为包括电动机42、蜗轮50、凸轮构件52、锁定构件54、电路基板60及罩70。
<关于电动机42>
电动机42在俯视时配置成以第一方向为轴向,并收容在壳体20的电动机收容部22内。具体而言,电动机42的电动机主体44嵌入到电动机收容部22中的第二电动机收容部22B内。在电动机主体44的第一方向一侧的面,在电动机主体44的轴芯部处形成有向第一方向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44A,第一突出部44A配置在连通部22C的第一方向另一端部内。在电动机主体44的第一方向另一侧的面,在电动机主体44的轴芯部处形成有向第一方向另一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44B。第二突出部44B嵌入到电动机收容部22的槽部25内,并且相对于槽部25的底部在上侧邻接配置。
另外,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的轴向一端侧的部分从电动机主体44的第一突出部44A向第一方向一侧延伸出,并收容在电动机收容部22的连通部22C以及第一电动机收容部22A内。另外,输出轴46的轴向一端部与壳体20的壳体侧轴承面23A的上侧邻接配置。另一方面,输出轴46的轴向另一端部从电动机主体44的第二突出部44B向第一方向另一侧突出。
在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的轴向一侧的部分,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有蜗杆48,蜗杆48收容在电动机收容部22的第一电动机收容部22A内。并且,在蜗杆48的外周部形成有蜗杆齿轮48A,在蜗杆齿轮48A涂布有作为润滑材料的润滑脂。另外,也可以采用将蜗杆48与输出轴46形成为一体的结构。
<关于蜗轮50>
蜗轮50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并且,蜗轮50的下端部被收容在壳体20的蜗轮收容部27内,蜗轮50被壳体20的筒部27A可旋转地支承。
在蜗轮50的下端部的外周部,形成有与前述的蜗杆48的蜗杆齿轮48A啮合的齿轮部50A,齿轮部50A遍及蜗轮50的周向整周而形成。由此,成为通过电动机42驱动而使输出轴46旋转,从而蜗轮50绕自身的轴旋转的结构。另外,在蜗轮50的内周部,设置有用于连结后述的凸轮构件52与蜗轮50的滚珠(省略图示)。而且,在蜗轮50设有圆盘凸轮50B,通过圆盘凸轮50B,使检测蜗轮50的齿轮部50A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开关SW工作。
<关于凸轮构件52>
凸轮构件52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凸轮构件52配置在与蜗轮50同轴上,并收容在壳体20的筒部27A内及蜗轮50内。在凸轮构件52的外周部,形成有螺旋状的凸轮槽(省略图示),在该凸轮槽内收容有前述的滚珠的大致一半。由此,凸轮构件52与蜗轮50可相对移动地连结。具体而言,成为通过蜗轮50绕轴旋转从而滚珠在凸轮槽内滑动,由此凸轮构件52相对于蜗轮50在轴向(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结构。
<关于锁定构件54>
锁定构件54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为板厚方向且以上下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并且,锁定构件54的下端部配置在壳体20的插通孔27B内,锁定构件54的上端部配置在凸轮构件52的内部。另外,锁定构件54的上端部通过连结销(未图示)与凸轮构件52的下端部连结。由此,锁定构件54构成为能够与凸轮构件52一体地移动。即,通过蜗轮50旋转,从而锁定构件54与凸轮构件52一起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并且,在ST锁定装置10的非工作状态下,锁定构件54的下端部配置在壳体20的插通孔27B内,并配置在不从壳体20向下侧突出的位置。另一方面,在ST锁定装置10工作时,通过电动机42的驱动,蜗轮50旋转,从而锁定构件54与凸轮构件52一起向下侧移动。并且,锁定构件54的下端部从壳体20的插通孔27B向转向轴80侧突出,并与转向轴80卡合(参照图2的(B))。
(关于电路基板60)
电路基板60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并收容在壳体20的内部。具体而言,电路基板60与壳体20的固定凸台28A~28C邻接配置,并且与电动机42及后述的罩70的上侧分离配置。并且,电路基板60以由固定凸台28A~28C和盖30的盖固定部30A上下夹持的状态被固定。
在电路基板60的下表面设置有端子保持架62,在端子保持架62保持有一对接头(terminal)64。并且,接头64与电动机42的端子抵接,由此电动机42与电路基板60电连接。另外,在电路基板60安装有连接器66,连接器66的一部分配置在形成于壳体20的后壁的缺口部29内。在该连接器66嵌合有车辆侧的连接器(省略图示),通过车辆侧的线束(省略图示),电路基板60与车辆的控制部电连接。
<关于罩70>
下面,对作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罩70进行说明。如图1、图5~图7所示,罩70由树脂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聚缩醛)构成。罩70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条板状。罩70在俯视时形成为与电动机42对应的大致T字板形状,罩70的外周部配置在壳体20的载置面22D1上,使得从上侧(蜗轮50的轴向一侧)覆盖电动机42及蜗杆48。具体而言,罩70构成为包括:构成罩70的第一方向一侧的部分的第一罩部70A;和构成罩70的第一方向另一侧的部分的第二罩部70B。而且,由第一罩部70A覆盖输出轴46的一端侧的部分及蜗杆48,并且由第二罩部70B覆盖电动机42的电动机主体44。
在第一罩部70A的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贯通形成有第一固定孔70C,第一固定孔70C配置在与壳体20的罩用固定部22E1同轴上。另外,在第二罩部70B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两端部一体地形成有一对固定片70D,固定片70D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从第二罩部70B分别向第二方向一侧及另一侧突出。在该固定片70D分别贯通形成有第二固定孔70E,第二固定孔70E配置在与壳体20的罩用固定部22E2及罩用固定部22E3同轴上。并且,通过固定螺钉S2插入到第一固定孔70C及第二固定孔70E内,与罩用固定部22E1、22E2、22E3螺合,由此罩70被固定于壳体20。具体而言,以罩70的外周部的下表面与壳体20的载置面22D1紧贴的状态,罩70被固定于壳体20。由此,成为通过罩70来抑制涂布于蜗杆48的润滑脂向上侧飞散的结构。
在第一罩部70A的第一方向一侧的部分,在与壳体20的轴承插入凹部23对应的位置处,一体地形成有作为“轴承部”的第一轴承部71。第一轴承部71形成为大致矩形柱状,从第一罩部70A向下侧突出。并且,第一轴承部71的第二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比轴承插入凹部23的第二方向的尺寸稍小,第一轴承部71从上侧插入到轴承插入凹部23中。第一轴承部71构成为包括:构成第一轴承部71的第一方向一侧的部分的作为“轴向限制部”的推力轴承部72;以及构成第一轴承部71的第一方向另一侧的部分的径向轴承部73。
推力轴承部72形成为以第一方向为板厚方向的矩形板状,并从第一罩部70A向下侧突出。另外,推力轴承部72的板厚尺寸(第一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比前述的壳体20的第一嵌合凹部23B的第一方向的尺寸稍小。并且,推力轴承部72的下端部构成为作为“被嵌合部”的第一被嵌合部72A,第一被嵌合部72A嵌入到第一嵌合凹部23B内。由此,成为通过第一被嵌合部72A及第一嵌合凹部23B来限制第一轴承部71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位移的结构。另外,在第一轴承部71的轴承插入凹部23的插入状态下,推力轴承部72整体相对于轴承插入凹部23的第一方向一侧的面在第一方向另一侧邻接配置。
径向轴承部73形成为以第一方向为厚度方向的大致矩形块状,并从第一罩部70A向下侧突出。并且,径向轴承部73从第一罩部70A突出的突出量设定为比推力轴承部72从第一罩部70A突出的突出量小。即,在第一轴承部71中,第一被嵌合部72A比径向轴承部73向下侧突出。另外,在第一罩部70A,在与径向轴承部73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向上侧敞开的凹状的壁避让部70A1。
在径向轴承部73的下端部形成有向下侧敞开的轴承槽73A,轴承槽73A沿着第一方向形成,并且在俯视时配置在与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的轴向一端部一致的位置。另外,轴承槽73A的宽度方向两侧面构成为第一限制部73B,轴承槽73A的底面构成为第二限制部73C。而且,轴承槽73A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输出轴46的直径稍大。并且,径向轴承部73与壳体20的壳体侧轴承面23A的上侧邻接配置,并且输出轴46的轴向一端部配置在轴承槽73A内。由此,输出轴46的轴向一端部成为由径向轴承部73的一对第一限制部73B沿第二方向夹入的状态,成为由第一限制部73B限制第二方向上的输出轴46的轴向一端部的位移的结构。
另外,在第一轴承部71的轴承插入凹部23的插入状态下,输出轴46的轴向一端部与壳体20的壳体侧轴承面23A的上侧邻接配置,并且与径向轴承部73的第二限制部73C的下侧邻接配置。由此,输出轴46的轴向一端部成为由壳体侧轴承面23A及第二限制部73C在上下方向上夹入的状态,成为由壳体侧轴承面23A及第二限制部73C限制输出轴46的轴向一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移的结构。
而且,在第一轴承部71的轴承插入凹部23的插入状态下,推力轴承部72相对于输出轴46的轴向一端部在第一方向一侧邻接配置。由此,成为由推力轴承部72限制输出轴46向第一方向一侧的位移的结构。
另外,在第一罩部70A的下表面一体地形成有加强肋74,加强肋74从第一轴承部71的上端部向第一方向另一侧延伸。
而且,在第一罩部70A,在蜗轮50侧的部分,形成有沿着蜗轮50的外周的圆弧状的缺口部70A2。第一罩部70A的缺口部70A2与蜗轮50的圆盘凸轮50B接近配置,成为圆盘凸轮50B与第一罩部70A配合从上侧覆盖蜗杆48的结构。如此,通过在第一罩部70A形成缺口部70A2,能够将罩70与蜗轮50接近配置,由此能够利用较少的空间完全覆盖蜗杆48。
第二罩部70B与电动机42的电动机主体44对应地形成为向下侧敞开的凹状,并相对于第一罩部70A向上侧隆起。另外,第二罩部70B的下表面与第一罩部70A的下表面配置为齐平。在该第二罩部70B的第一方向另一端部,在与前述的壳体20的第二嵌合凹部24对应的位置处,一体地形成有作为“轴承部”的第二轴承部75。第二轴承部75形成为以第一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并从第二罩部70B向下侧突出。
另外,第二轴承部75的板厚尺寸(第一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比壳体20的第二嵌合凹部24的第一方向的尺寸稍小,第二轴承部75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比第二嵌合凹部24的第二方向的尺寸稍小。并且,第二轴承部75插入到壳体20的围绕部22D与导向片26之间,并相对于导向片26在第一方向一侧邻接配置。
第二轴承部75的下端部构成为作为“被嵌合部”的第二被嵌合部75A,第二被嵌合部75A嵌入到第二嵌合凹部24内。由此,成为第二轴承部75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位移由第二被嵌合部75A及第二嵌合凹部24限制的结构。即,成为通过壳体20(第一嵌合凹部23B及第二嵌合凹部24)来限制罩70的长边方向两端部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位移的结构。
并且,在罩70向壳体20的固定状态下,第二轴承部75相对于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的轴向另一端部在第一方向另一侧邻接配置,输出轴46的轴向另一端面与第二轴承部75抵接。由此,成为由第二轴承部75限制输出轴46向第一方向另一侧的位移的结构。另外,第一方向上的第一轴承部71的推力轴承部72与第二轴承部75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比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的轴长稍长。
在第二轴承部75的下端面,在第一方向一侧的边形成有导向部75B。导向部75B在从第二方向观察时,构成为随着朝向下侧而向第一方向另一侧倾斜的倾斜面,在俯视时,配置在与输出轴46的轴向另一端部对应的位置。
另外,在第二罩部70B的第一方向一端部形成有第一电动机按压部76。第一电动机按压部76形成为以第一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并从第二罩部70B向下侧突出。并且,在第一电动机按压部76的下侧邻接配置有电动机42的第一突出部44A,通过第一电动机按压部76从上侧按压第一突出部44A。另外,前述的加强肋74的第一方向另一端部与第一电动机按压部76连接。
另外,在第二罩部70B的第一方向另一端部形成有第二电动机按压部77,第二电动机按压部77从第二轴承部75的上部向第一方向一侧突出。该第二电动机按压部77的下端面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向下侧敞开的圆弧状,在第二电动机按压部77的下侧邻接配置有电动机42的第二突出部44B。由此,通过第二电动机按压部77从上侧按压第二突出部44B。
而且,在第二罩部70B的第一方向另一侧的端部贯通形成有端子用孔部78,端子用孔部78形成为以第二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孔状。并且,电动机42的端子及电路基板60的端子保持架62配置在端子用孔部78内,电动机42的端子与接头64连接。
(作用和效果)
下面,对电动机42及罩70向壳体20的组装过程进行说明,并且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在将电动机42组装于壳体20时,将电动机42从上侧收容于壳体20的电动机收容部22。此时,使电动机42的电动机主体44嵌入到电动机收容部22的第二电动机收容部22B内。由此,电动机42组装到壳体20。
在电动机42向壳体20的组装状态下,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的轴向一端部与壳体20的壳体侧轴承面23A的上侧邻接配置。另外,在该状态下,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的轴向另一端部的一部分配置为在俯视时与壳体20的第二嵌合凹部24重叠。
接着,将罩70配置在电动机42的上侧,并且使罩70的长边方向成为沿着第一方向的状态。然后,将罩70相对于壳体20向下侧移动而组装到壳体20。具体而言,在罩70的第一方向一侧,将罩70的第一轴承部71插入到壳体20的轴承插入凹部23内,并使第一轴承部71的第一被嵌合部72A嵌入到壳体20的第一嵌合凹部23B内。另外,此时,使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插入到第一轴承部71的轴承槽73A内,并使第一轴承部71的径向轴承部73配置在与壳体20的壳体侧轴承面23A的上侧邻接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罩70的第一方向另一侧,将罩70的第二轴承部75插入到壳体20的围绕部22D与导向片26之间。然后,在使输出轴46的轴向另一端部插入到第二轴承部75的导向部75B内的同时,使第二轴承部75相对于输出轴46向下侧移动。此时,在输出轴46的轴向另一端部在第二轴承部75的第一方向一侧的面上滑动的同时,第二轴承部75相对于输出轴46向下侧移动。然后,使第二轴承部75的第二被嵌合部75A嵌入到壳体20的第二嵌合凹部24内。由此,以罩70的外周部的下表面配置在壳体20的载置面22D1上的状态,将罩70组装到壳体20。
然后,将固定螺钉S2插入到罩70的第一固定孔70C及第二固定孔70E内,并与壳体20的罩用固定部22E1、22E2、22E3螺合。由此,罩70以从上侧覆盖电动机42及蜗杆48的状态被固定于壳体20。
在此,在罩70一体地形成有承接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的轴向两端部的第一轴承部71及第二轴承部75。即,第一轴承部71及第二轴承部75构成为一个构件。因此,与将第一轴承部71和第二轴承部75构成为分别独立的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且能够减少将第一轴承部71和第二轴承部75组装于壳体20时的作业工时。另外,罩70为树脂制。因此,与将罩70形成为金属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第一轴承部71及第二轴承部75与输出轴46接触时的打击声等异常噪音的产生。由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及作业工时的增加,并且减少电动机42的异常噪音。
而且,罩70构成为从上侧覆盖电动机42及蜗杆48的罩构件。因此,罩70也作为用于防止涂布于蜗杆48的润滑脂的分散的构件而发挥作用。即,不再需要分别设置润滑脂的飞散防止用的构件和电动机42用的轴承构件。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ST锁定装置10中的部件数量的增加。
另外,第一轴承部71具有推力轴承部72,推力轴承部72与输出轴46的第一方向一侧邻接配置。而且,第二轴承部75与输出轴46的第一方向另一侧邻接配置。因此,通过树脂制的第一轴承部71及第二轴承部75,从轴向两侧承接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能够限制电动机42驱动时的输出轴46的轴向的位移。由此,能够减少由于输出轴46的轴向的振动而引起的电动机42的异常噪音的产生。
另外,第一轴承部71具有径向轴承部73,在径向轴承部73形成有向下侧敞开的轴承槽73A。并且,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的轴向一端部插入到轴承槽73A内。因此,能够通过轴承槽73A的第一限制部73B来限制电动机42驱动时的输出轴46的第二方向的振动。由此,能够减少由于输出轴46的第二方向的振动而引起的电动机42的异常噪音的产生。
另外,输出轴46的轴向一端部与轴承槽73A的第二限制部73C的下侧邻接配置,并与壳体20的壳体侧轴承面23A的上侧邻接配置。因此,能够通过轴承槽73A的第二限制部73C及壳体20的壳体侧轴承面23A来限制电动机42驱动时的输出轴46的上下方向的振动。由此,能够减少由于输出轴46的上下方向的振动而引起的电动机42的异常噪音的发生。
另外,在罩70中,第一轴承部71的第一被嵌合部72A嵌入到壳体20的第一嵌合凹部23B内,第二轴承部75的第二被嵌合部75A嵌入到壳体20的第二嵌合凹部24内,从而罩70的长边方向的位移被壳体20(第一嵌合凹部23B及第二嵌合凹部24)限制。由此,能够抑制由于环境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罩70对电动机42的影响。
即,由于罩70由树脂材料构成,因而与金属制的罩相比,环境温度变化所引起的罩70的长边方向的尺寸变化较大。即,在低温的环境温度下,罩70的长边方向的尺寸有缩小的倾向,在高温的环境温度下,罩70的长边方向的尺寸有扩大的倾向。因此,在低温的环境温度下,罩70的第一轴承部71及第二轴承部75会将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的轴向两端部向轴向内侧压紧,有可能使输出轴46的旋转负荷变大。在这种情况下,用于驱动电动机42的驱动电流有可能变大。另一方面,在高温的环境温度下,罩70的第一轴承部71及第二轴承部75相对于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向轴向外侧位移。因此,轴向上的第一轴承部71与输出轴46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轴承部75与输出轴46之间的距离有可能变大。在这种情况下,在电动机42驱动时,输出轴46不再与第一轴承部71(推力轴承部72)及第二轴承部75抵接,有可能产生电动机42的异常噪音。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部71的第一被嵌合部72A嵌入到壳体20的第一嵌合凹部23B内,第二轴承部75的第二被嵌合部75A嵌入到壳体20的第二嵌合凹部24内,从而罩70的长边方向的位移被壳体20限制。由此,能够抑制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的罩70的长边方向的尺寸变化。其结果,能够良好地维持第一轴承部71及第二轴承部75对输出轴46的轴承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因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罩70对电动机42的影响。
另外,在罩70的第一被嵌合部72A向壳体20的第一嵌合凹部23B的嵌合状态下,第二方向上的第一轴承部71的位移由第一嵌合凹部23B限制。而且,在罩70的第二被嵌合部75A向壳体20的第二嵌合凹部24的嵌合状态下,第二方向上的第二轴承部75的位移由第二嵌合凹部24限制。因此,例如,即使在高温的环境温度下罩70发生变形而向第二方向一侧或另一侧翘曲,也能够限制第一轴承部71和第二轴承部75的第二方向一侧或另一侧的位移。在这一点上,也能够抑制因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罩70对电动机42的影响。
另外,除了第一方向之外,由壳体20(第一嵌合凹部23B及第二嵌合凹部24)限制第二方向上的第一轴承部71及第二轴承部75的位移,由此能够决定罩70组装时的罩70相对于壳体20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将罩70组装于壳体20时的作业性。
另外,壳体20的第一嵌合凹部23B形成为向上侧敞开的凹状,第一轴承部71的第一被嵌合部72A嵌入到第一嵌合凹部23B内。另外,壳体20的第二嵌合凹部24形成为向上侧敞开的凹状,第二轴承部75的第二被嵌合部75A嵌入到第二嵌合凹部24。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第一轴承部71及第二轴承部75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位移。
另外,在罩70向壳体20的组装状态下,以罩70的外周部的下表面与壳体20的载置面22D1紧贴的状态组装到壳体20,封闭了电动机收容部22。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涂布于蜗杆48的润滑脂向上侧的飞散。
另外,在壳体20形成有轴承插入凹部23,罩70的第一轴承部71插入到轴承插入凹部23内。由此,轴承插入凹部23作为使罩70的第一被嵌合部72A嵌入到壳体20的第一嵌合凹部23B内时的导向部而发挥作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罩70向壳体20的组装性。
而且,在罩70向壳体20组装的状态下,轴承插入凹部23的第一方向一侧的面相对于第一轴承部71(的推力轴承部72)在第一方向一侧邻接配置。因此,轴承插入凹部23作为与第一轴承部71对应的承接部而发挥作用。由此,能够通过金属制的壳体20(轴承插入凹部23)来限制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向第一方向一侧摆动而与推力轴承部72抵接时的、第一轴承部71整体向第一方向一侧的位移。因此,能够更好地维持第一轴承部71的轴承状态。
另外,在壳体20形成有导向片26,罩70的第二轴承部75插入到壳体20的围绕部22D与导向片26之间。由此,导向片26作为使罩70的第二被嵌合部75A嵌入到壳体20的第二嵌合凹部24内时的导向部而发挥作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罩70向壳体20的组装性。
而且,在罩70向壳体20的组装状态下,导向片26的第一方向一侧的面相对于第二轴承部75在第一方向另一侧邻接配置。因此,导向片26作为与第二轴承部75对应的承接部而发挥作用。由此,能够通过金属制的壳体(导向片26)来限制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向第一方向另一侧摆动而与第二轴承部75抵接时的、第二轴承部75整体向第一方向另一侧的位移。因此,能够更好地维持第二轴承部75的轴承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罩70的第二轴承部75中,未设置限制电动机42的输出轴46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位移的限制部,但也可以在第二轴承部75中设置限制输出轴46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位移的限制部。即,也可以在第二轴承部75中,设置与第一轴承部71的径向轴承部73同样构成的轴承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部71的第一被嵌合部72A嵌入到第一嵌合凹部23B内,第二轴承部75的第二被嵌合部75A嵌入到第二嵌合凹部24,罩70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嵌合于壳体20,但是罩70与壳体20的嵌合构造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壳体20形成圆柱状的凸台,在罩70的第一轴承部71及第二轴承部75形成供该凸台嵌入的凹部。
符号说明
10 电动转向锁定装置
20 壳体
23B 第一嵌合凹部(嵌合部)
24 第二嵌合凹部(嵌合部)
42 电动机
46 输出轴
48 蜗杆
50 蜗轮
50A 齿轮部
70 罩
71 第一轴承部(轴承部)
72 推力轴承部(轴向限制部)
72A 第一被嵌合部(被嵌合部)
73B 第一限制部
73C 第二限制部
75 第二轴承部(轴承部)
75A 第二被嵌合部(被嵌合部)。

Claims (7)

1.一种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具备:
金属制的壳体;
电动机,其收容于所述壳体;
蜗杆,其设置于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
蜗轮,其收容于所述壳体,并具有与所述蜗杆啮合的齿轮部;以及
树脂制的罩,其收容于所述壳体,设置有从所述蜗轮的轴向一侧覆盖所述输出轴及所述蜗杆的第一罩部和覆盖所述电动机的电动机主体的第二罩部,还设置有承接所述输出轴的轴向两端部的一对轴承部,该一对轴承部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罩部的第一轴承部和设置于所述第二罩部的第二轴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一对所述轴承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对所述输出轴的轴向的位移进行限制的轴向限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一对所述轴承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第一限制部,该第一限制部用于限制在从所述蜗轮的轴向观察时,与所述输出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输出轴的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一对所述轴承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第二限制部,该第二限制部用于限制与所述蜗轮的轴向呈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输出轴的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形成有供一对所述轴承部嵌合的一对嵌合部,
所述输出轴的轴向上的所述轴承部的位移被所述嵌合部限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蜗轮的轴向观察时,与所述输出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轴承部的位移被所述嵌合部限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嵌合部形成为向所述蜗轮的轴向一侧敞开的凹状,一对所述轴承部具有嵌入到所述嵌合部的被嵌合部。
CN201910825750.5A 2018-10-26 2019-09-03 电动转向锁定装置 Active CN1110988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1608A JP7158240B2 (ja) 2018-10-26 2018-10-26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2018-201608 2018-10-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8822A CN111098822A (zh) 2020-05-05
CN111098822B true CN111098822B (zh) 2023-05-12

Family

ID=70389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25750.5A Active CN111098822B (zh) 2018-10-26 2019-09-03 电动转向锁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58240B2 (zh)
CN (1) CN1110988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59429B2 (ja) * 2020-06-15 2024-04-02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75432A (ja) * 1998-12-02 2000-06-23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CN1740594A (zh) * 2004-08-26 2006-03-01 自动车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致动装置
JP2009132373A (ja) * 2007-10-31 2009-06-18 Yuhshin Co Ltd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CN104276132A (zh) * 2013-07-01 2015-01-14 株式会社有信 电动转向锁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91379A (ja) * 1988-09-29 1990-03-30 Aisin Seiki Co Ltd ドアロック装置
US20060053921A1 (en) 2004-08-26 2006-03-16 Jidosha Denki Kogyo Co., Ltd. Actuator apparatus
JP4324571B2 (ja) 2005-02-15 2009-09-02 株式会社ミツバ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JP4630838B2 (ja) 2006-03-30 2011-02-09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5231375B2 (ja) 2009-10-20 2013-07-10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5956780B2 (ja) 2012-03-01 2016-07-27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DE102013114788A1 (de) * 2013-12-23 2015-06-25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Antriebsträger für eine Antriebseinheit und elektrische Lenkverriegelung mit einem solchen Antriebsträger
US9731681B2 (en) 2014-04-29 2017-08-15 Strattec Security Corporation Steering lock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75432A (ja) * 1998-12-02 2000-06-23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CN1740594A (zh) * 2004-08-26 2006-03-01 自动车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致动装置
JP2009132373A (ja) * 2007-10-31 2009-06-18 Yuhshin Co Ltd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CN104276132A (zh) * 2013-07-01 2015-01-14 株式会社有信 电动转向锁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8822A (zh) 2020-05-05
JP2020066385A (ja) 2020-04-30
JP7158240B2 (ja) 2022-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04350B2 (ja) 電気接続箱
EP2653356B1 (en) Vehicular electric lock device
CN111098822B (zh) 电动转向锁定装置
JP5666924B2 (ja) 車両用の電気接続箱
JP2020026656A (ja) 車両用ドアのアウトハンドル装置
JP4456431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US11495897B2 (en) Electric connection part
JP2006067694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JP4834856B2 (ja) 車両用ラッチユニット
JP2006067695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JP5645745B2 (ja)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KR100297916B1 (ko) 차량 배터리용 커플러장치
US9847699B2 (en) Electric motor
CN110267852B (zh) 转向锁定装置
WO2011136101A1 (ja) 電動モータ、減速機付モータ、およびサンルーフ駆動装置
WO2010058529A1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447169B2 (ja) 車両用ロック装置
CN215803900U (zh) 致动器装置
JP3884728B2 (ja) コネクタ構成部品のがたつき防止構造
JP4834855B2 (ja) 車両用ロック装置
WO2010050150A1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KR102408505B1 (ko) 차량용 통합키트
CN109383446B (zh) 转向锁定装置
US20240097411A1 (en) Electric junction box unit
JP7480747B2 (ja) 端子台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