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71220B - 驻车操纵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驻车操纵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71220B
CN111071220B CN201911401105.7A CN201911401105A CN111071220B CN 111071220 B CN111071220 B CN 111071220B CN 201911401105 A CN201911401105 A CN 201911401105A CN 111071220 B CN111071220 B CN 1110712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king
driven wheel
output shaft
torque output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40110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71220A (zh
Inventor
齐程
张云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40110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712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071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712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71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712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7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electrical assistance or dr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8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hand actuated
    • B60T7/10Disposition of hand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驻车操纵系统和车辆,所述驻车操纵系统包括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电动驻车操纵机构(2)、切换机构(3)以及锁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3)构造为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切换机构(3)能够建立所述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切换机构(3)能够建立所述电动驻车机构与所述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所述锁止机构选择性地将所述切换机构锁止在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驻车操纵系统能够兼具电子驻车功能和手动驻车功能,能够更加安全可靠地实现驻车制动。

Description

驻车操纵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驻车操纵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为了避免车辆在斜坡路面停车时由于溜车而造成事故,通常通过电子驻车或手动驻车的方式实现车辆的驻车制动。然而,仅通过电子驻车的方式实现驻车操作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当车辆蓄电池没电或电控系统出现故障时,车辆无法实现驻车制动。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驻车操纵系统和车辆,能够兼具电子驻车功能和手动驻车功能,能够更加安全可靠地实现驻车制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驻车操纵系统,所述驻车操纵系统包括手动驻车操纵机构、电动驻车操纵机构、切换机构以及锁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构造为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切换机构能够建立所述手动驻车操纵机构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切换机构能够建立所述电动驻车操纵机构与所述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所述锁止机构选择性地将所述切换机构锁止在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
可选地,所述手动驻车操纵机构包括驻车手柄,所述电动驻车操纵机构包括电机,所述切换机构包括与所述制动器传动连接的扭矩输出轴,所述驻车手柄通过第一传动组件选择性地传动连接于所述扭矩输出轴,所述电机的转动轴通过第二传动组件选择性地传动连接于所述扭矩输出轴。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连接的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驻车手柄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轮可转动地支承于所述扭矩输出轴,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连接的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电机的转动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可转动地支承于所述扭矩输出轴,所述第一从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选择性地固定于所述扭矩输出轴,以使得所述扭矩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从动轮或所述第二从动轮同步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主动轮和所述第一从动轮均构造为齿轮,且彼此啮合;和/或,所述第二主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均构造为齿轮,且彼此啮合。
可选地,所述切换机构包括传动轴套,该传动轴套套设在所述扭矩输出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从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之间,所述传动轴套与所述扭矩输出轴传动连接且能够沿所述扭矩输出轴的轴向移动,所述传动轴套和所述第一从动轮之间设置有第一传动连接结构,该第一传动连接结构包括能够相互接合的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相配合时,所述传动轴套跟随所述第一从动轮同步转动;所述传动轴套与所述第二从动轮之间设置有第二传动连接结构,该第二传动连接结构包括能够相互接合的第三接合部和第四接合部,所述第三接合部和所述第四接合部相配合时,所述传动轴套跟随所述第二从动轮同步转动。
可选地,所述传动轴套的轴孔构造为异型孔,所述扭矩输出轴具有位于所述第一从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之间的异型轴段,所述异型孔与所述异型轴段型面配合且允许所述传动轴套在所述异型轴段上轴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轴孔的孔壁上构造有沿轴向延伸且相互配合的凸起和凹槽中的一者,所述异型轴段上构造有所述凸起和凹槽中的另一者。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均构造为端面齿;和/或,所述第三接合部和所述第四接合部均构造为端面齿。
可选地,所述切换机构包括拨叉,该拨叉包括致动杆和轴套连接件,轴套连接件固定于所述致动杆的第一端,所述传动轴套以能够绕自身中心轴线枢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轴套连接件。
可选地,所述锁止机构可释放地锁止所述拨叉的移动。
可选地,所述切换机构包括切换按钮和弹性复位件,所述切换按钮活动地连接在所述驻车手柄上且通过拉线连接于所述致动杆的第二端,该弹性复位件向所述拨叉提供与所述拉线所提供的拉力相反的复位力。
可选地,所述锁止机构包括外壳、锁止球和弹性抵顶件,所述致动杆包括垂直于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一杆段和平行于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二杆段,所述轴套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杆段,所述第二杆段穿过所述外壳的通孔并与所述拉线连接,所述通孔的孔壁开设有容纳槽,所述锁止球和所述弹性抵顶件设置在所述容纳槽中,并且所述弹性抵顶件提供的弹力将所述锁止球压向所述第二杆段,所述第二杆段上设置有沿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锁止槽和第二锁止槽,当所述锁止球位于所述第一锁止槽时,所述切换机构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锁止球位于所述第二锁止槽时,所述切换机构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弹性复位件一端抵接于所述外壳,另一端抵接于所述致动杆。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驻车操纵系统。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驻车操纵系统能够通过切换机构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在第一位置,切换机构建立手动驻车操纵机构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实现手动驻车;在第二位置,切换机构建立电动驻车操纵机构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实现电子驻车,从而使得驻车操纵系统兼具手动驻车功能和电子驻车功能。其中,可以认为在正常驾驶的情况下,切换机构位于第二位置,建立电动驻车操纵机构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并且通过锁止机构将切换机构锁止在第二位置,以将驻车操纵系统锁止在电子驻车操纵模式下,通过电动驻车操纵机构能够方便省力地实现驻车制动;在车辆无电源或电动驻车操纵机构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驻车操纵系统中的切换机构从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建立手动驻车操纵机构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并且通过锁止机构将切换机构锁止在第一位置,以将驻车操纵系统锁止在手动驻车操纵模式下,以实现手动驻车,从而提升车辆的驻车系统的可靠性,提高整车运行的安全性。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驻车操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驻车操纵系统中的手动驻车操纵机构和切换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驻车手柄和切换按钮;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驻车操纵系统中的手动驻车操纵机构中的第一从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驻车操纵系统中的电动驻车操纵机构中的第二从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驻车操纵系统中的切换机构中的传动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驻车操纵系统中的切换机构中的扭矩输出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驻车操纵系统中的切换机构中的拨叉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驻车操纵系统中的切换机构中的锁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1-驻车手柄,12-第一主动轮,13-第一从动轮,131-第一接合部,2-电动驻车操纵机构,21-电机,22-第二主动轮,23-第二从动轮,231-第三接合部,3-切换机构,31-扭矩输出轴,311-凹槽,32-传动轴套,321-第二接合部,322-第四接合部,323-凸起,33-拨叉,331-第一杆段,332-第二杆段,3321-第一锁止槽,3322-第二锁止槽,333-轴套连接件,334-弧形限位槽,34-切换按钮,35-弹性复位件,361-外壳,362-锁止球,363-弹性抵顶件,37-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当涉及到附图时,除非另有解释,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上述定义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公开,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至图8中所示,提供一种驻车操纵系统,该驻车操纵系统包括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电动驻车操纵机构2以及切换机构3,所述切换机构3构造为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切换机构3能够建立所述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切换机构3能够建立所述电动驻车操纵机构2与所述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驻车操纵系统能够通过切换机构3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在第一位置,切换机构3建立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实现手动驻车;在第二位置,切换机构3建立电动驻车操纵机构2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实现电子驻车,从而使得驻车操纵系统兼具手动驻车功能和电子驻车功能。其中,可以认为在正常驾驶的情况下,切换机构3位于第二位置,建立电动驻车操纵机构2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并且通过锁止机构将切换机构3锁止在第二位置,以将驻车操纵系统锁止在电子驻车操纵模式下,通过电动驻车操纵机构2能够方便省力地实现驻车制动;在车辆无电源或电动驻车操纵机构2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驻车操纵系统中的切换机构3从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建立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并且通过锁止机构将切换机构3锁止在第一位置,以将驻车操纵系统锁止在手动驻车操纵模式下,以实现手动驻车,从而提升车辆的驻车系统的可靠性,提高整车运行的安全性。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和图2中所示,所述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包括驻车手柄11,所述电动驻车操纵机构2包括电机21,所述切换机构3包括与所述制动器传动连接的扭矩输出轴31,所述驻车手柄11通过第一传动组件选择性地传动连接于所述扭矩输出轴31,所述电机21的转动轴通过第二传动组件选择性地传动连接于所述扭矩输出轴31。在切换机构3位于第一位置时,驱动手柄通过第一传动组件传动连接于扭矩输出轴31,此时,操纵驻车手柄11以将动力经第一传动组件传递至扭矩输出轴31,以使得扭矩输出轴31转动将扭矩传递至制动器,从而推动制动蹄片运动,实现驻车;在切换机构3位于第二位置时,电机21的转动轴通过第二传动组件传动连接于扭矩输出轴31,此时,控制电机21的转动轴转动将扭矩经第二传动组件传递至扭矩输出轴31,以使得扭矩输出轴31转动将扭矩传递至制动器,从而推动制动蹄片运动,实现驻车。
其中,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可以包括传动连接的第一主动轮12和第一从动轮13,所述第一主动轮12与所述驻车手柄11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轮13可转动地支承于所述扭矩输出轴31,这里,第一从动轮13能够相对于扭矩输出轴31转动,在切换机构3位于第二位置时,扭矩输出轴31的转动并不能够使得第一从动轮13转动。其中,第一从动轮13可以通过轴承支承在扭矩输出轴31上。
其中,第一主动轮12与驻车手柄11之间设置有驻车拉线和运动转换结构,驻车拉线的一端连接于驻车手柄11,并一端连接于运动转换结构,操作驻车手柄11,将动力经驻车拉线传递至运动转换结构,通过该运动转换结构以将驻车拉线的线性运动转换为第一主动轮12的旋转运动。其中,运动转换结构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齿轮齿条传动组件等,对此本公开不做具体限制。
其中,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可以包括传动连接的第二主动轮22和第二从动轮23,所述第二主动轮22与所述电机21的转动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23可转动地支承于所述扭矩输出轴31,这里,第二从动轮23能够相对于扭矩输出轴31转动,在切换机构3位于第一位置时,扭矩输出轴31的转动并不能够使得第二从动轮23转动,其中,第二从动轮23可以通过轴承支承在扭矩输出轴31上。
其中,所述第一从动轮13和所述第二从动轮23选择性地固定于所述扭矩输出轴31,以使得所述扭矩输出轴31与所述第一从动轮13或所述第二从动轮23同步转动。在此需要解释的是,“固定”应当理解为第一从动轮13或第二从动轮23的转动能够带动扭矩输出轴31同步转动。
其中,第一主动轮12和第一从动轮13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考图1中所示,所述第一主动轮12和所述第一从动轮13可以均构造为齿轮,且彼此啮合。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未示出),第一主动轮12和第一从动轮13可以均构造为皮带轮,皮带紧套在两个皮带轮上,通过皮带与两个皮带轮之间的摩擦,以传递运动和动力。
其中,第二主动轮22和第二从动轮23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考图1中所示,第二主动轮22和所述第二从动轮23均构造为齿轮,且彼此啮合。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未示出),第二主动轮22和第二从动轮23可以均构造为皮带轮,皮带紧套在两个皮带轮上,通过皮带与两个皮带轮之间的摩擦,以传递运动和动力。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切换机构3包括传动轴套32,该传动轴套32套设在所述扭矩输出轴3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从动轮13和所述第二从动轮23之间,所述传动轴套32与所述扭矩输出轴31传动连接且能够沿所述扭矩输出轴31的轴向移动。其中,所述传动轴套32和所述第一从动轮13之间设置有第一传动连接结构,该第一传动连接结构包括能够相互接合的第一接合部131和第二接合部321,所述第一接合部131和所述第二接合部321相配合时,此时,第一从动轮13经传动轴套32将扭矩传递至扭矩输出轴31,使得所述传动轴套32跟随所述第一从动轮13同步转动。其中,所述传动轴套32与所述第二从动轮23之间设置有第二传动连接结构,该第二传动连接结构包括能够相互接合的第三接合部231和第四接合部322,所述第三接合部231和所述第四接合部322相配合时,此时,第二从动轮23经传动轴套32将扭矩传递至扭矩输出轴31,使得所述传动轴套32跟随所述第二从动轮23同步转动。
其中,所述传动轴套32的轴孔可以构造为异型孔,所述扭矩输出轴31具有位于所述第一从动轮13和所述第二从动轮23之间的异型轴段,所述异型孔与所述异型轴段型面配合且允许所述传动轴套32在所述异型轴段上轴向移动。
其中,所述轴孔的孔壁上可以构造有沿轴向延伸且相互配合的凸起323和凹槽311中的一者,所述异型轴段上可以构造有所述凸起323和凹槽311中的另一者。在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轴孔的孔壁上构造有沿轴向延伸的凸起323,扭矩传输轴的异型轴段上构造有沿轴向延伸的凹槽311,凸起323和凹槽311相互配合使得传动轴套32在扭矩传动轴能够沿轴向移动。
其中,参考图3和图5中所示,所述第一接合部131和所述第二接合部321可以均构造为端面齿,第一从动齿轮上的端面齿与传动轴套32上的端面齿相互啮合时,此时,第一从动轮13通过传动轴套32将扭矩传递至扭矩输出轴31,使得所述传动轴套32跟随所述第一从动轮13同步转动。
其中,参考图4和图5中所示,所述第三接合部231和所述第四接合部322均构造为端面齿,第二从动齿轮上的端面齿与传动轴套32上的端面齿相互啮合时,此时,第二从动轮23通过传动轴套32将扭矩传递至扭矩输出轴31,使得所述传动轴套32跟随所述第二从动轮23同步转动。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和图7中所示,所述切换机构3包括拨叉33,该拨叉33包括致动杆和轴套连接件333,所述轴套连接件333固定于所述致动杆的第一端,所述传动轴套32以能够绕自身中心轴线枢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轴套连接件333。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考图7中所示,轴套连接件333构造有弧形限位槽334,所述传动轴套32间隙配合在所述弧形限位槽334中,并且传动轴套32能够绕自身轴线相对于轴套连接件333枢转,通过所述弧形限位槽以约束所述传动轴套32相对于所述拨叉33的轴向移动。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轴套连接件333与传动轴套32之间设置有轴承,轴套连接件333与轴承的外圈过盈配合,轴承的内圈与传动轴套32过盈配合,以将轴套连接件333连接于传动轴套32,并且使得传动轴套32能够绕自身轴线相对于轴套连接件333枢转。
其中,通过驱动拨叉33以带动传动轴套32沿轴向移动,能够使得传动轴套32与第一从动轮13或第二从动轮23之间建立传动连接,从而使得驻车操纵系统在手动驻车操作模式和电子驻车操作模式之间切换。
此外,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驻车操纵系统还可以包括锁止机构,该锁止机构用于选择性地将切换机构3锁止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在切换机构3包括拨叉33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锁止机构设置为可释放地锁止所述拨叉33的移动,以将驻车操纵系统保持在手动驻车操作模式下或电子驻车操作模式下。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锁止机构可以以所需的任意合适的方式实施和构造,例如可以构造为电磁锁止机构等,对此本公开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为了实现传动轴套3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所述切换机构3包括切换按钮34和弹性复位件35,所述切换按钮34活动地连接在所述驻车手柄11上且通过拉线连接于所述致动杆的第二端,该弹性复位件35向所述拨叉33提供与所述拉线所提供的拉力相反的复位力。这里,可以认为切换机构3的初始位置位于第二位置,在需要将切换机构3从第二位置切换到第一位置时,即从电子驻车操作模式切换为手动驻车操作模式,操作切换按钮34朝向第一方向移动以拉动拉线,通过拉线拉动致动杆,以使得锁止机构解锁拨叉33,并之后使得拨叉33朝向第一位置移动,弹性复位件35被压缩,在第一接合部131和第二接合部321相互配合时,锁止机构将拨叉33锁止在第一位置,此时,扭矩输出轴31与第一从动轮13同步转动,以实现手动驻车。在需要将切换机构3从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时,即从手动驻车操作模式切换为电子驻车操作模式,操作切换按钮34朝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以释放拉线,使得弹性复位件35向拨叉33提供与拉线所提供的拉力相反的复位力,从而使得锁止机构解锁拨叉33,并之后使得拨叉33朝向第二位置移动,在第三接合部231和第四接合部322相互配合时,锁止机构将拨叉33锁止在第二位置,此时,扭矩输出轴31与第二从动轮23同步转动,以实现电子驻车。
其中,参考图1和图8中所示,锁止机构包括外壳361、锁止球362和弹性抵顶件363,所述致动杆包括垂直于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一杆段331和平行于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二杆段332,所述轴套连接件333连接于所述第一杆段331,所述第二杆段332穿过所述外壳361的通孔并与所述拉线连接,所述通孔的孔壁开设有容纳槽,所述锁止球362和所述弹性抵顶件363设置在所述容纳槽中,并且所述弹性抵顶件363提供的弹力将所述锁止球362压向所述第二杆段332,所述第二杆段332上设置有沿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锁止槽3321和第二锁止槽3322,当所述锁止球362位于所述第一锁止槽3321时,所述切换机构3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锁止球362位于所述第二锁止槽3322时,所述切换机构3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其中,参考图1中所示,弹性复位件35一端抵接于外壳361,另一端抵接于致动杆。为了便于弹性复位件35的设置,致动杆的第二杆段332上固定设置有挡板37,弹性复位件35一端抵接于外壳361,另一端抵接于挡板37。
其中,第一锁止槽3321和第二锁止槽3322的深度方向的尺寸小于锁止球362的半径,在需要将切换机构3从第二位置切换到第一位置时,拉线所提供的拉力使得致动杆相对于外壳361沿轴向向左(图8的图面方向)移动,从而使得锁止球362从第二锁止槽3322中脱出,缩回到容纳槽中,弹性抵顶件363被压缩,致动杆继续移动,当切换机构3到达第一位置时,弹性抵顶件363向锁止球362提供弹力,以将锁止球362压到第一锁止槽3321中。在需要将切换机构3从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时,弹性复位件35所提供的复位力使得致动杆相对于外壳361沿轴向向右(图8的图面方向)移动,从而使得锁止球362从第一锁止槽3321中脱出,缩回到容纳槽中,弹性抵顶件363被压缩,致动杆继续移动,当切换机构3到达第二位置时,弹性抵顶件363向锁止球362提供弹力,以将锁止球362压到第二锁止槽3322中。
其中,操作切换按钮34切换时,会触发车辆上的仪表提示,提示驾驶员当前驻车操纵系统的操作模式为电子驻车操作模式或手动驻车操作模式,同时,以便会提供当前驻车状态为驻车开启(即已驻车)或驻车释放(即未驻车),驾驶员可以根据仪表指示灯进行切换操作。
在车辆正常驾驶的状态下:1)当前为电子驻车操作模式,驻车开始状态时,驾驶员手动拉起驻车手柄11,使得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工作后,操作切换按钮34朝向第一方向移动,使得切换机构3从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建立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2)当前为电子驻车操作模式,驻车释放状态时,驾驶员手动操作切换按钮34朝向第一方向移动,使得切换机构3从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建立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3)当前为手动驻车操作模式,驻车开始状态时,驾驶员手动操作切换按钮34朝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使得切换机构3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建立电动驻车操纵机构2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4)当前为手动驻车操作模式,驻车释放状态时,驾驶员手动操作切换按钮34朝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使得切换机构3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建立电动驻车操纵机构2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
在驻车操纵系统为电子驻车操作模式下,当电动驻车操纵机构2失效或出现故障时,仪表向驾驶员提示电动驻车操纵机构2失效,在当前为驻车开启状态时,驾驶员手动拉起驻车手柄11,使得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工作后,操作切换按钮34朝向第一方向移动,使得切换机构3从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建立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在当前为驻车释放状态时,驾驶员手动操作切换按钮34朝向第一方向移动,使得切换机构3从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建立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
在驻车操纵系统为电子驻车操作模式下,当车辆长期放置没电时,驾驶员手动拉起驻车手柄11,使得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工作后,操作切换按钮34朝向第一方向移动,使得切换机构3从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建立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驻车操纵系统。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1)

1.一种驻车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驻车操纵系统包括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电动驻车操纵机构(2)、切换机构(3)以及锁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3)构造为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切换机构(3)能够建立所述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与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切换机构(3)能够建立所述电动驻车操纵机构(2)与所述制动器之间的传动连接,所述锁止机构选择性地将所述切换机构锁止在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
所述手动驻车操纵机构(1)包括驻车手柄(11),所述电动驻车操纵机构(2)包括电机(21),所述切换机构(3)包括与所述制动器传动连接的扭矩输出轴(31),所述驻车手柄(11)通过第一传动组件选择性地传动连接于所述扭矩输出轴(31),所述电机(21)的转动轴通过第二传动组件选择性地传动连接于所述扭矩输出轴(31),
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连接的第一主动轮(12)和第一从动轮(13),所述第一主动轮(12)与所述驻车手柄(11)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轮(13)可转动地支承于所述扭矩输出轴(31),
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连接的第二主动轮(22)和第二从动轮(23),所述第二主动轮(22)与所述电机(21)的转动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23)可转动地支承于所述扭矩输出轴(31),
所述第一从动轮(13)和所述第二从动轮(23)选择性地固定于所述扭矩输出轴(31),以使得所述扭矩输出轴(31)与所述第一从动轮(13)或所述第二从动轮(23)同步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驻车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动轮(12)和所述第一从动轮(13)均构造为齿轮,且彼此啮合;和/或,所述第二主动轮(22)和所述第二从动轮(23)均构造为齿轮,且彼此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驻车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3)包括传动轴套(32),该传动轴套(32)套设在所述扭矩输出轴(3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从动轮(13)和所述第二从动轮(23)之间,所述传动轴套(32)与所述扭矩输出轴(31)传动连接且能够沿所述扭矩输出轴(31)的轴向移动,
所述传动轴套(32)和所述第一从动轮(13)之间设置有第一传动连接结构,该第一传动连接结构包括能够相互接合的第一接合部(131)和第二接合部(321),所述第一接合部(131)和所述第二接合部(321)相配合时,所述传动轴套(32)跟随所述第一从动轮(13)同步转动;
所述传动轴套(32)与所述第二从动轮(23)之间设置有第二传动连接结构,该第二传动连接结构包括能够相互接合的第三接合部(231)和第四接合部(322),所述第三接合部(231)和所述第四接合部(322)相配合时,所述传动轴套(32)跟随所述第二从动轮(23)同步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驻车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套(32)的轴孔构造为异型孔,所述扭矩输出轴(31)具有位于所述第一从动轮(13)和所述第二从动轮(23)之间的异型轴段,所述异型孔与所述异型轴段型面配合且允许所述传动轴套(32)在所述异型轴段上轴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驻车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孔的孔壁上构造有沿轴向延伸且相互配合的凸起(323)和凹槽(311)中的一者,所述异型轴段上构造有所述凸起(323)和凹槽(311)中的另一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驻车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131)和所述第二接合部(321)均构造为端面齿;和/或,
所述第三接合部(231)和所述第四接合部(322)构造为均构造为端面齿。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驻车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3)包括拨叉(33),该拨叉(33)包括致动杆和轴套连接件(333),所述轴套连接件(333)固定于所述致动杆的第一端,所述传动轴套(32)以能够绕自身中心轴线枢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轴套连接件(33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驻车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可释放地锁止所述拨叉(33)的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驻车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机构(3)包括切换按钮(34)和弹性复位件(35),所述切换按钮(34)活动地连接在所述驻车手柄(11)上且通过拉线连接于所述致动杆的第二端,该弹性复位件(35)向所述拨叉(33)提供与所述拉线所提供的拉力相反的复位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驻车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机构包括外壳(361)、锁止球(362)和弹性抵顶件(363),所述致动杆包括垂直于所述扭矩输出轴(31)的轴向延伸的第一杆段(331)和平行于所述扭矩输出轴(31)的轴向延伸的第二杆段(332),所述轴套连接件(333)连接于所述第一杆段(331),所述第二杆段(332)穿过所述外壳(361)的通孔并与所述拉线连接,所述通孔的孔壁开设有容纳槽,所述锁止球(362)和所述弹性抵顶件(363)设置在所述容纳槽中,并且所述弹性抵顶件(363)提供的弹力将所述锁止球(362)压向所述第二杆段(332),所述第二杆段(332)上设置有沿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锁止槽(3321)和第二锁止槽(3322),当所述锁止球(362)位于所述第一锁止槽(3321)时,所述切换机构(3)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锁止球(362)位于所述第二锁止槽(3322)时,所述切换机构(3)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所述弹性复位件(35)一端抵接于所述外壳(361),另一端抵接于所述致动杆。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驻车操纵系统。
CN201911401105.7A 2019-12-30 2019-12-30 驻车操纵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1110712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01105.7A CN111071220B (zh) 2019-12-30 2019-12-30 驻车操纵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01105.7A CN111071220B (zh) 2019-12-30 2019-12-30 驻车操纵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71220A CN111071220A (zh) 2020-04-28
CN111071220B true CN111071220B (zh) 2021-04-20

Family

ID=70320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401105.7A Active CN111071220B (zh) 2019-12-30 2019-12-30 驻车操纵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7122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18679A1 (de) * 1997-05-02 1998-11-05 Itt Mfg Enterprises Inc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elektrische Fremdkraftfeststellbremsanlage
CN2563039Y (zh) * 2002-04-19 2003-07-30 游向东 汽车紧急制动控制装置
CN2604357Y (zh) * 2003-02-09 2004-02-25 黄潮辉 汽车动力自动手刹车装置
EP2457785A1 (en) * 2004-06-30 2012-05-30 HI-LEX Corporation, Inc. An electric cable drive device
CN102442290B (zh) * 2011-10-26 2013-07-24 吉林大学 智能驻车制动及辅助起步控制装置
JP2015006831A (ja) * 2013-06-25 2015-0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CN104842978B (zh) * 2014-09-18 2018-08-07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驻车辅助装置、车辆制动系统以及车辆
CN204821521U (zh) * 2015-07-08 2015-12-02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溜车结构及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71220A (zh) 2020-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81546B2 (en) Linear actuator
EP2788238B1 (en) Electric brake booster
EP3279523B1 (en) Actuation unit for controlling the angular position of a control member, particularly for a vehicle transmission
JP2006322489A (ja) 電動パーキングロック装置
CN113090753B (zh) 换档机构、两档换档系统及车辆
CN211869497U (zh) 车辆转向系统和车辆
US6378393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ally shifting a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transmission
WO2007145581A1 (en) Gear shift bar at a wheel for a vehicle
CN211685039U (zh) 驻车操纵系统和车辆
JP4941819B2 (ja) デフギア装置のデフロック機構
CN111071220B (zh) 驻车操纵系统和车辆
WO2007111284A1 (ja) 変速機のパーキングロック装置
JP6173503B1 (ja) レンジ切替装置
JP4322348B2 (ja) 電動式のパーキングブレーキ操作装置
JP4705121B2 (ja) 自転車用ハブ変速機
US7707903B2 (en) Actuator employing a standby mechanism
CN210290720U (zh) 驻车驱动机构
KR100461836B1 (ko) 자동변속기용 시프트 록킹 장치
KR101255366B1 (ko) 수동 해제 장치를 갖춘 차량용 전자식 주차 브레이크
EP4102110B1 (en) Mechanical unlocking mechanism for electronic parking
US6662604B1 (en) Anti-theft means for vehicle
JP2006336663A (ja) クラッチ機構及びこれを具えた移動体
CN216343866U (zh) 一种一体化换挡结构及肘关节
CN215257796U (zh) 驻车机构和汽车
CN113757351B (zh) 一种一体化换挡结构及肘关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