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2628B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52628B CN111052628B CN201880057485.4A CN201880057485A CN111052628B CN 111052628 B CN111052628 B CN 111052628B CN 201880057485 A CN201880057485 A CN 201880057485A CN 111052628 B CN111052628 B CN 11105262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plink
- base station
- terminal device
- adjustment
- bp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9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5000019731 tricalcium phosph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3598 ve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0267 cellular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72 labe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9 cogn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04B7/06952—Selecting one or more beams from a plurality of beams, e.g. beam training, management or sweeping
- H04B7/06966—Selecting one or more beams from a plurality of beams, e.g. beam training, management or sweeping using beam correspondence; using channel reciprocity, e.g. downlink beam training based on uplink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S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0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81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based on current reception conditions, e.g. switching to different antenna when signal level is below threshol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7—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内容涉及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描述了关于波束对链接的各种实施例。在一个实施例中,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侧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电路系统,该处理电路系统可以被配置为监测上行链路信号状态;基于上行链路信号状态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其中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第一接收波束;以及执行操作,以便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地涉及无线通信系统,并且具体地涉及用于维护波束对链接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无线通信前所未有地满足了人们的语音和数据通信需求。为了提供更高的通信质量和容量,无线通信系统采用了不同层面的各种技术,例如波束成形(Beamforming)技术。波束成形可以通过增加天线发射和/或接收的指向性,提供波束成形增益以补偿无线信号的损耗。在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像NR(New Radio)系统这样的5G系统)中,基站和终端设备侧的天线端口数将进一步提升。例如,基站侧的天线端口数可以增加到成百甚至更多,从而构成大规模天线(Massive MIMO)系统。这样,在大规模天线系统中,波束成形将具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在波束扫描技术中,通过波束扫描(Beam Sweeping)过程找出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匹配的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从而建立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的波束对链接(Beam PairLink,BPL)。波束扫描可以分别在上下行链路中进行,相应地可以建立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波束对链接。然而,这样的波束对链接容易受到环境等因素影响而显得不够稳定。例如,在存在视距阻挡或者终端设备移动、转动的情况下,波束对链接质量会恶化甚至失效。该现象在高频段更加明显。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涉及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侧的电子设备。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可以被配置为监测上行链路信号状态;基于上行链路信号状态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其中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第一接收波束;以及执行操作,以便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涉及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可以被配置为通过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其中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第一接收波束;以及接收来自基站的指示对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调整的调整消息。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涉及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可以被配置为通过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其中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第一接收波束;接收来自基站的指示对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调整的调整消息;以及向基站发送对所述调整消息的反馈。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无线通信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可以包括监测上行链路信号状态;基于上行链路信号状态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其中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第一接收波束;以及执行操作,以便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无线通信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可以包括通过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其中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第一接收波束;以及接收来自基站的指示对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调整的调整消息。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无线通信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可以包括通过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其中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第一接收波束;接收来自基站的指示对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调整的调整消息;以及向基站发送对所述调整消息的反馈。
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涉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一个或多个指令可以在由电子设备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电子设备执行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方法。
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涉及各种装置,包括用于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各方法的操作的部件或单元。
提供上述概述是为了总结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以提供对本文所描述的主题的各方面的基本理解。因此,上述特征仅仅是例子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以任何方式缩小本文所描述的主题的范围或精神。本文所描述的主题的其他特征、方面和优点将从以下结合附图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变得明晰。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实施例的以下具体描述时,可以获得对本公开内容更好的理解。在各附图中使用了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者相似的部件。各附图连同下面的具体描述一起包含在本说明书中并形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来例示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和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和优点。其中:
图1描述了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示例性波束扫描过程。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行链路BPL示例。
图3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基站侧的示例性电子设备。
图3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终端设备侧的示例性电子设备。
图3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上行链路BPL调整的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示例处理。
图4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的第一示例。
图4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的第二示例。
图4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的第三示例。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行链路BPL调整判断的示例处理。
图6A至图6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几种示例的上行链路波束状态。
图7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反映调整后BPL的示例BPL调整消息。
图7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反映要调整的BPL的示例BPL调整消息。
图7C至图7E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指示BPL的示例方式。
图8A和图8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基站侧的示例操作。
图8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下行链路BPL示例。
图9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终端设备侧发起的恢复处理的示例信令流程。
图9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基站侧发起的恢复处理的第一示例信令流程。
图9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基站侧发起的恢复处理的第二示例信令流程。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示例子帧。
图11A和图11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通信的示例方法。
图12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终端设备侧的示例性电子设备。
图12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通信的示例方法。
图13是作为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可采用的信息处理设备的个人计算机的示例结构的框图;
图14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的技术的gNB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一示例的框图;
图15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的技术的gNB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二示例的框图;
图16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的技术的智能电话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以及
图17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的技术的汽车导航设备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
虽然在本公开内容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可能易于有各种修改和另选形式,但是其具体实施例在附图中作为例子示出并且在本文中被详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附图以及对其的详细描述不是要将实施例限定到所公开的特定形式,而是相反,目的是要涵盖属于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等同和另选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根据本公开的设备和方法等各方面的代表性应用。这些例子的描述仅是为了增加上下文并帮助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明晰的是,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具体细节当中的一些或全部的情况下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众所周知的过程步骤没有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模糊所描述的实施例。其他应用也是可能的,本公开的方案并不限制于这些示例。
下面结合图1简单介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波束扫描过程。图1中的向右的箭头表示从基站100到终端设备104的下行链路方向,向左的箭头表示从终端设备104到基站100的上行链路方向。如图1所示,基站100包括nt_DL个下行发射波束(nt_DL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图1中例示为nt_DL=9),终端设备104包括nr_DL个下行接收波束(nr_DL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图1中例示为nr_DL=5)。另外,在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100的上行接收波束的个数nr_UL以及各波束的覆盖范围与下行发射波束相同,终端设备104的上行发射波束的个数nt_UL以及各波束的覆盖范围与下行接收波束相同。应当理解,根据系统需求和设定,基站的上行接收波束和下行发射波束的覆盖范围以及数量可以不同,终端设备也是如此。
如图1所示,在下行波束扫描过程中,基站100的nt_DL个下行发射波束中的每个下行发射波束102向终端设备104发送nr_DL个下行参考信号,终端设备104通过nr_DL个下行接收波束分别接收该nr_DL个下行参考信号。以这种方式,基站100的nt_DL个下行发射波束依次向终端设备104发送nt_DL×nr_DL个下行参考信号,终端设备104的每个下行接收波束106接收nt_DL个下行参考信号,即终端设备104的nr_DL个下行接收波束共接收来自基站100的nt_DL×nr_DL个下行参考信号。终端设备104对该nt_DL×nr_DL个下行参考信号进行测量(例如测量下行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例如RSRP)),从而将测量结果较好或最好时基站100的下行发射波束和终端设备104的下行接收波束确定为下行链路匹配的发射接收波束对,并建立下行链路波束对链接(以下简称BPL)。
在上行波束扫描过程中,与下行波束扫描类似地,终端设备104的nt_UL个上行发射波束中的每个上行发射波束106向基站100发送nr_UL个上行参考信号,基站100通过nr_UL个上行接收波束分别接收该nr_UL个上行参考信号。以这种方式,终端设备104的nt_UL个上行发射波束依次向基站100发送nt_UL×nr_UL个上行参考信号,基站100的每个上行接收波束102接收nt_UL个上行参考信号,即基站100的nr_UL个上行接收波束共接收来自终端设备104的nr_UL×nt_UL个上行参考信号。基站100对该nr_UL×nt_UL个上行参考信号进行测量(例如测量上行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例如RSRP)),从而将测量结果较好或最好时终端设备104的上行发射波束和基站100的上行接收波束确定为上行链路匹配的发射接收波束对,并建立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
应理解,基站的上行接收波束和下行发射波束的覆盖范围以及数量可以不同以及终端设备的上行发射波束和下行接收波束的覆盖范围以及数量可以不同,而上述确定操作仍可被类似地执行。
基站以及终端设备的接收波束和发射波束可以通过DFT(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向量来产生。下面以基站侧的下行发射波束为例进行介绍,基站侧的上行接收波束以及终端设备侧的收发波束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产生。
例如,假设在基站侧配备有nt根发射天线,则基站到终端设备的等效信道可以表示为一个nt×1的向量H。DFT向量u可以表示为:
[式1]
其中,DFT向量u的长度为nt,C表示用于调节波束的宽度和赋形增益的参数,“T”表示转置运算符。
将基站到终端设备的等效信道H与DFT向量u相乘可以得到基站的一个发射波束(例如图1中所示的下行发射波束中的一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式1中的用于调节波束的宽度和赋形增益的参数C可以用两个参数O2、N2的乘积来表示,通过分别调节两个参数O2、N2,可以调整波束的宽度和赋形增益。一般来说,天线的数量nt越大,或者参数C(例如O2、N2的乘积)越大,则所得到的波束的空间指向性越强,但波束宽度一般也越窄。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取O2=1并且N2=1,这样得到的DFT向量u是nt个元素都为1的向量。
在完成了下行波束扫描和上行波束扫描过程之后,利用所建立的BPL来进行接下来的数据和/或控制信号的传输。上述通过波束扫描来确定基站和终端设备的匹配的发射接收波束对的过程有时也称为波束训练(Beam Training)过程。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BPL可以通过匹配的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建立。一般而言,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匹配可以指使用该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的通信的质量符合一定门限水平(因此,可以认为BPL的质量也符合一定门限水平)。在一些情况下,BPL可以包括匹配的一个发射波束和一个接收波束。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匹配的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可以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例如,可以有两个接收波束和一个发射波束匹配。此时,可以认为每个接收波束与该同一个发射波束分别形成一个BPL。在一些实施例中,将该例子称为发射波束对于多个接收波束重合。再例如,可以有一个接收波束与两个发射波束匹配。此时,可以认为这一个接收波束与两个发射波束分别形成一个BPL。在一些实施例中,将该例子称为接收波束对于多个发射波束重合。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BPL可以分为上行链路BPL和下行链路BPL。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行链路BPL可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接收波束。类似地,下行链路BPL可以包括基站侧的发射波束和终端设备侧的接收波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BPL可以包括激活的BPL和备用的BPL。在一个实施例中,激活的BPL可以指当前上行或下行链路通信中正在使用的BPL(一般而言质量较好),备用的BPL可以指未在当前上行或下行链路通信中使用但可供备用的BPL(一般而言质量可接受)。在一个实施例中,上下行链路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于一个的激活BPL,也可以有一个或多于一个的备用BPL。在本文中,如无特别限定,对术语BPL、上下行链路BPL的引用一般是指激活的BPL。
在一个实施例中,形成BPL的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中的任何一个元素的调整都可以被认为是对BPL的调整。因此,BPL调整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调整发射波束、调整接收波束、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均被调整、建立BPL,等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行链路BPL示例。在图2中,图1中基站100的9个接收波束102分别被记为102(1)至102(9),图1中终端设备106的5个发射波束106分别被记为106(1)至106(5)。在图2中,通过匹配的发射波束106(3)和接收波束102(4)建立了第一上行链路BPL 130。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发射波束106(1)至106(5)可以分别具有一个或多个参考信号端口。例如,发射波束106(3)具有3个参考信号端口150(1)至150(3)。参考信号端口150(1)至150(3)可以分别对应一组或多组参考信号资源。例如,参考信号端口150(3)可以对应3组参考信号资源160(1)至160(3)。因此,在参考信号资源与终端设备侧发射波束之间可以存在对应关系。在图2中,还可以通过其他匹配的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建立第二上行链路BPL。
图3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基站侧的示例性电子设备,其中该基站可以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图3A所示的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各种单元以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各实施例。在该示例中,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监测单元302、判断单元304和操作单元30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300可被实现为图1中的基站100或其一部分,或者可被实现为用于控制基站100或以其他方式与基站100相关的设备(例如基站控制器)或该设备的一部分。以下结合基站描述的各种操作可以由电子设备300的单元302至306或者其他可能的单元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监测单元302可以被配置为监测各种上行链路信号的状态。上行链路信号的示例以及相应的监测处理将在下文具体描述。在一个实施例中,判断单元304可以被配置为基于上行链路信号状态判断是否需要调整上行链路BPL(例如第一上行链路BPL130)。例如,在上行链路信号的接收功率、接收质量等满足一定条件时,判断单元304可以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BPL 130。在一个实施例中,调整信息发送单元306可以被配置为执行操作,以便调整第一上行链路BPL 130。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执行的操作可以包括调整基站侧的接收波束(例如102(4)),以及/或者向终端设备发送指示第一上行链路BPL130调整的消息。在本文中,指示BPL调整的消息有时也可简称为“BPL调整消息”或“调整消息”。
图3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终端设备侧的示例性电子设备,其中该终端设备可以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图3B所示的电子设备350可以包括各种单元以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各实施例。在该示例中,电子设备350可以包括发送单元352和接收单元35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350可被实现为图1中的终端设备104或其一部分。以下结合终端设备描述的各种操作可以由电子设备350的单元352至356或者其他可能的单元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送单元352可以被配置为通过上行链路BPL(例如第一上行链路BPL 13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接收单元356可以被配置为接收来自基站的指示上行链路BPL调整的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和350可以以芯片级来实现,或者也可以通过包括其他外部部件而以设备级来实现。例如,各电子设备可以作为整机而工作为通信设备。
应注意,上述各个单元仅是根据其所实现的具体功能划分的逻辑模块,而不是用于限制具体的实现方式,例如可以以软件、硬件或者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在实际实现时,上述各个单元可被实现为独立的物理实体,或者也可由单个实体(例如,处理器(CPU或DSP等)、集成电路等)来实现。其中,处理电路可以指在计算系统中执行功能的数字电路系统、模拟电路系统或混合信号(模拟和数字的组合)电路系统的各种实现。处理电路可以包括例如诸如集成电路(IC)、专用集成电路(ASIC)这样的电路、单独处理器核心的部分或电路、整个处理器核心、单独的处理器、诸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可编程硬件设备、和/或包括多个处理器的系统。
图3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上行链路BPL调整的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示例处理。该示例处理可以由上述电子设备300和电子设备350执行。
如图3C所示,在3004处,终端设备(例如电子设备350)可以向基站(例如电子设备300)发送上行链路信号。根据本公开的各实施例,该上行链路信号可以包括上行链路控制信号(例如PUCCH、NR-PUCCH)、伴随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和共享信道的解调参考信号(例如伴随PUCCH、NR-PUCCH的DMRS、伴随PUSCH、NR-PUSCH的NR-DMRS)以及上行链路探测参考信号(例如SRS、NR-SRS)。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基于上行链路探测参考信号判断上行链路BPL调整的情况下,需要该探测参考信号与上行链路控制信号是准共址的。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在发送这样的上行链路信号之前,可以由基站进行适当的准共址配置,如3002所示。
在3005处,基站检测上行链路信号的状态,并基于上行链路信号状态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终端设备的上行链路BPL。在适当的情况下,例如在不能正确检测上行链路控制信号或者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低于预定门限时,基站可以判断需要调整终端设备的上行链路BPL。接着,在3006处,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行链路BPL调整消息。
在3007处,终端设备接收到BPL调整消息并对其进行处理。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基于BPL调整消息确定调整涉及的BPL及相关发射和/或接收波束。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基于BPL调整消息获得基站指定的调整时间,并根据本地情况确定实际的调整时间,该调整时间可以与基站指定的调整时间相同或不同。
在3008处,终端设备可以向基站发送对BPL调整消息的反馈。在终端设备没有正确接收到BPL调整消息的情况下,该反馈可以是NACK反馈。在正确接收到BPL调整消息的情况下,该反馈可以是ACK反馈。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实际的调整时间(调整基站侧发射波束时不需要实际调整时间)可以包括在ACK反馈中一起发送给基站。在一个实施例中,ACK和NACK反馈可以通过当前激活的BPL发送。在另一个实施例中,ACK反馈可以另选或附加地通过调整后的BPL发送。在3009处,基站接收并处理对BPL调整消息的反馈。
以上参考图3A至图3C简要描述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示例电子设备和所执行的处理操作。以下将对这些处理操作进行具体描述。
上行链路信号发送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上行链路信号可以包括各种上行链路信号中的至少一者。例如,上行链路信号可以包括上行链路控制信号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者。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链路控制信号可以是LTE系统中的PUCCH信号或NR系统中的NR-PUCCH信号。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Reference Signal,SRS)、伴随PUCCH或PUSCH的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Signal,DMRS),或者是NR系统中的NR-SRS、NR-DMRS。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可能主要参考某个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信号进行描述。然而,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对于其他通信系统同样适用。
在本公开的通信系统中,上行链路控制信号一般由终端设备用于向基站发送与通信相关的控制信息。以PUCCH信号为例,终端设备需要向基站发送该信号的情况可以包括:向基站发送HARQ确认,以指示下行链路传输块是否被成功接收;向基站发送信道状态报告,以辅助依赖于信道的调度;以及向基站请求资源,以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侧电子设备350可以在包括(但不限于)以上示例情形的情况下通过上行链路BPL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号。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号所使用的该上行链路BPL一般是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激活BPL。相应地,基站侧电子设备300可以监测上行链路控制信号状态,以供基于该监测来判断该激活的上行链路BPL的质量。
在本公开的通信系统中,不同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具有不同的使用场景和目的。以LTE系统为例,DMRS主要伴随PUCCH或PUSCH一起发送,以供基站进行信道状态估计和相关解调。SRS可以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地被发送,以供基站进行信道状态估计以便支持上行链路依赖于信道的调度和链路自适应。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50可以在需要发送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时通过激活的上行链路BPL发送该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相应地,电子设备300可以监测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状态,并且基于该监测来判断发送该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所使用的上行链路BPL(即激活的上行链路BPL)的质量。
图4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的第一示例。在图4A中,PUCCH信号401可以在需要时(例如,需要发送HARQ ACK/NACK、信道状态报告)被电子设备350发送。PUCCH信号401可以通过激活BPL发送,也即通过该激活BPL所包括的终端设备侧发射波束发送。电子设备300可以接收PUCCH信号401并监测其状态,以供基于该监测来判断激活BPL的质量。应当理解,DMRS(以及NR-DMRS)的发送与该示例大致相同,可以参考该示例进行发送。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对于基于SRS(以及NR-SRS)和其他上行链路信号判断上行链路BPL的质量来说,情况稍有不同。如上文指出的,上行链路控制信号原本就通过激活的上行链路BPL发送(解调参考信号的情况类似)。因此,基于上行链路控制信号自然可以判断该上行链路BPL的质量(因而,不需要对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号所使用的BPL或发射波束进行配置)。然而,SRS可能不是(或者不总是)通过激活的上行链路BPL发送,用于SRS的资源与激活的上行链路BPL的资源可能不同(参考图2的描述)。因此,SRS可能经历与激活BPL不同的空间信道条件,进而可能影响基于SRS的状态判断BPL质量时的精度。
针对上述问题,在一个实施例中,SRS可以被配置为通过激活BPL来发送,从而使SRS经历与上行链路激活的BPL相同的信道条件。这样,可以基于SRS的状态更精确地判断该激活BPL的质量。在该实施例中,上述配置可以通过准共址配置来实现。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如果两个信号经历相同的信道条件(例如相同的空间大尺度衰落),则可以称这两个信号是准共址的(Quasi-colocation,QCL)。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侧电子设备300可以通过高层信令(例如RRC层信令)将终端设备侧电子设备350的SRS与通过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的信号(例如PUCCH或伴随PUCCH的DMRS)配置为准共址的。
此处描述准共址的配置示例。电子设备300可以对电子设备350发送SRS所使用的发射波束和BPL进行设置。往回参考图2,BPL 130的发射波束160(3)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天线端口150(1)至150(3),每个天线端口又可以对应一组或多组SRS资源。如果指定了用于发送SRS的SRS资源,则可以基于上述对应关系确定用于发送SRS的发射波束和相应的BPL。因此,可以在N个上行链路SRS资源中的K个资源与K个上行链路控制信号(例如PUCCH信号)波束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其中N>=K并且K可以等于1。在一个例子中,该对应关系可以是根据协议确定的,或者是由电子设备300和电子设备350协商达成一致的。这样,电子设备300可以在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例如PDCCH)中插入SRS的资源标识(例如SRI,即SRS ResourceIndicator)来向电子设备350通知该资源对应的发射波束和相应的BPL。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对电子设备350发送SRS所使用的发射波束以及BPL进行设置,电子设备300可以将SRS与上行链路控制信号配置为是准共址的,并使它们以相同的终端设备侧发射波束被发送。例如,电子设备300可以基于激活BPL的发射波束确定SRS资源,并向电子设备350通知相应的SRI,则电子设备350基于该SRI所确定的发射波束与激活BPL的发射波束相同,并且SRS与上行链路控制信号是准共址的。在一个例子中,准共址的配置可以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信令通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将电子设备350配置为以备选的发射波束发送SRS,电子设备300可以对这些发射波束进行跟踪。此时,需要基于备选发射波束确定SRS的资源,并进行通知等相应处理,具体可参考前述实施例。这样,终端设备300既可以监测激活BPL,也可以跟踪备选BPL。
图4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的第二示例。在图4B中,SRS402和403可以以一定的周期由电子设备350发送。SRS402可以通过激活BPL的发射波束发送,以供电子设备300监测激活BPL质量。SRS403也可以通过备选发射波束发送,以供电子设备300跟踪备选发射波束的质量。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使激活BPL的发射波束的发送频率大于备选发射波束的发送频率。例如,图4B中激活BPL的发射波束的发送频率是备选发射波束的发送频率的3倍。电子设备300可以接收SRS402和403并监测其状态,以便基于该监测来判断激活BPL和备选发射波束的质量。这里,周期性SRS资源可以由电子设备300通过RRC信令配置给电子设备350。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4B中的SRS402和403也可以被电子设备350非周期性地发送。此时情形与图4B相似,但非周期性SRS的触发和资源可以由电子设备300通过DCI信令配置给电子设备350。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周期SRS的触发和准共址的配置可以通过单个DCI信令完成,以便节省时间开销。
由于可以通过DCI这样的底层信令来触发非周期性SRS,因此非周期性SRS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继续参考图4B,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结合使用周期性SRS和非周期性SRS。例如,在接收到第一个SRS信号402之后,电子设备300确定激活BPL质量不佳,可能需要调整BPL。因此,电子设备300需要监测备选发射波束的质量。然而,通过备选发射波束发送的周期性SRS信号410需要几个周期才会发送。此时,电子设备300可以触发非周期性SRS信号404,SRS信号404可以通过备选发射波束发送。这样,电子设备300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监测到备选发射波束的质量,从而辅助BPL的调整。
图4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的第三示例。在图4A和4B示例的基础上,图4C的示例可以同时通过PUCCH信号和SRS信号二者对激活BPL或备选发射波束进行监测,具体过程不再重复。
应当理解,虽然通过将SRS设置为通过激活BPL发送从而估计上行链路BPL的精确度较高,但是一般而言,在不对SRS的发送进行上述设置的情况下,估计上行链路BPL的精确度也可能是可接受的。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SRS与上行链路控制信号之间准共址是可选的设置。
应当理解,图4A至图4C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在各种其他实施例中,上行链路信号不限于PUCCH和SRS,而是可以为各种系统中的适当的上行链路信号(如DMRS、NR-PUCCH、NR-SRS和NR-DMRS等)。在图4A至图4C的实施例,各个框和间隔的尺寸和相对关系仅是示意性的,可以根据系统需求进行适当地设定。
上行链路信号监测、BPL调整判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由监测单元302对上行链路信号进行监测。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监测单元302可以被配置为确定上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检测性能(例如接收信噪比等),或者确定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从而确定是否能够正确检测出相应的上行链路信号。在一些情况下,监测单元302还可以关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接收向终端设备发送ACK或NACK反馈。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由判断单元304执行与BPL调整相关的判断处理。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行链路BPL调整判断的示例处理。参考图5,在505处,可以判断是否需要对发送上行链路信号所使用的上行链路BPL进行调整。在一个实施例中,判断单元304可以在不能正确检测上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情况下(或者在该情况持续达预定时间时),判断需要对发送该上行链路控制信号所使用的上行链路BPL进行调整。在一个实施例中,判断单元304可以在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低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或者在该情况持续达预定时间时),判断需要对发送该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所使用的上行链路BPL进行调整。
在510处,在需要调整上行链路BPL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如何调整上行链路BPL,也即确定BPL调整策略。BPL调整策略的确定可能需要考虑上行链路波束状态。例如,在存在多个上行链路BPL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取消第一上行链路BPL;在上行链路中存在备选的匹配发射和接收波束以建立BPL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基于备选的匹配发射和接收波束建立第二上行链路BPL;或者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确定进行上行链路波束扫描。下文将参考图6A至图6C具体描述BPL调整策略的示例。
在515处,可以根据BPL的调整策略形成BPL调整消息。在一个实施例中,BPL调整消息可以包括BPL调整所涉及的上行链路发射波束。根据系统设置,BPL调整消息的示例形式可以是1)反映调整后的BPL,或2)反映要调整的BPL。下文将参考图7A和图7B具体描述BPL调整消息的示例。
图6A至图6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几种示例的上行链路波束状态。以下参考图6A至图6C描述确定BPL调整策略的示例。
在图6A至图6C中,基站侧具有5个接收波束(记为601至605),终端设备侧具有5个发射波束(记为621至625)。在图6A的上行链路中,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仅具有单个激活的BPL并且不具有备选的匹配发射和接收波束。在该情况下,当例如在510处判断需要调整上行链路BPL时,可以确定进行上行链路波束扫描,以重新确定匹配的发射和接收波束,从而建立新的上行链路BPL。
在图6B的上行链路中,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可以具有多个(例如2个)激活的BPL。在情形(1)下,不同的发射波束(例如623和624)分别与不同的接收波束(例如602和604)形成单独的激活BPL(例如650和660)。在情形(2)下,不同的发射波束(例如623和624)分别与同一接收波束(例如602)形成单独的激活BPL(例如650和660),此即前述的接收波束对于多个发射波束重合的情形。在情形(3)下,同一发射波束(例如623)与不同的接收波束(例如602和603)分别形成单独的激活BPL(例如650和660),此即前述的发射波束对于多个接收波束重合的情形。在这些情况下,当例如在510处判断BPL650失效并且因此需要调整上行链路BPL时,可以首先确定取消BPL 650。此时,在未建立新的上行链路BPL之前,可以通过其他现有的BPL(例如BPL 660)进行通信。在确定取消BPL 650的同时或之后,也可以尝试通过其他匹配的发射和接收波束建立新的BPL。
在图6C的上行链路中,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可以同时具有一个或多个激活的BPL(例如650)以及一个或多个备用的匹配的发射和接收波束(可用于建立备用BPL(例如660,如虚线所示))。在情形(1)下,激活BPL 650和备用BPL 660之间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均没有重合。在情形(2)下,激活BPL 650和备用BPL 660之间接收波束重合(均为接收波束602),即前述接收波束对于多个发射波束重合的情形。在情形(3)下,激活BPL650和备用BPL 660之间发射波束重合(均为发射波束623),即前述发射波束对于多个接收波束重合的情形。在这些情况下,当例如在510处判断这一个或多个激活BPL(例如BPL650)失效并且因此需要调整上行链路BPL时,由于此时存在备选的上行链路BPL,所以可以确定取消BPL 650并基于备选的配对发射和接收波束(例如624和604、623和602、以及623和602)建立新的上行链路BPL。
除了图6A至图6C示出的情形之外,可以存在多个激活BPL和/或备选发射接收波束并存的其他情形(例如不同情形中,激活BPL和备选发射接收波束的数量可能不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不背离本公开教导的情况下构想用于确定BPL调整策略的另选形式,这些仍落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图7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反映调整后BPL的示例BPL调整消息。在图7A中,BPL调整消息700具有经BPL调整策略调整后要使用的发射波束的信息(例如TX_Beam ID 1至3)。以图6C三种情形为例,相应的BPL调整消息中的TX_Beam ID 1至3可以分别对应发射波束624、622和623的标识信息。需注意的是,在图6C情形(3)下,BPL调整前后的发射波束一致,均为623。此时,BPL调整仅涉及基站侧接收波束的调整,并且不需要终端设备调整发射波束。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该情形下,也可以不形成或者不发送BPL调整消息。
图7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反映要调整的BPL的示例BPL调整消息。在图7B中,BPL调整消息720具有BPL调整策略要调整的发射波束的信息(例如TX_Beam ID 1至3)以及如何调整这些发射波束的信息。例如,比特“1”可以表示使用该发射波束建立上行链路BPL,比特“0”可以表示取消该发射波束所对应的上行链路BPL。在图7B中,可以存在多个这种比特分别用于各个发射波束。在其他例子中,可以存在单个这种比特用于所有发射波束。在图6C的三种情形下,BPL调整消息可以是发射波束623的标识信息+“0”+发射波束624的标识信息+“1”、发射波束623的标识信息+“0”+发射波束622的标识信息+“1”和发射波束623的标识信息+“1”。需注意的是,在图6C情形(3)下,要取消的BPL 650和要建立的BPL 660的发射波束发生重合。由于BPL调整的结果是仍然要使用发射波束623,因此BPL调整消息中不会包括与BPL 650对应的发射波束623的标识信息+“0”这样的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除了BPL调整所涉及的上行链路发射波束之外,BPL调整消息还可以包括调整时间。该调整时间可以表示基站期望终端设备完成BPL调整的时间。在一个例子中,调整时间可以以子帧为单位。调整时间为m可以表示基站期望终端设备在当前子帧后的第m个子帧内完成BPL调整。应当理解,当m=0时,该调整时间可以表示基站期望终端设备在当前子帧内完成BPL调整。
在图7A和图7B所示的示例BPL调整消息中,通过波束信息(例如终端设备侧TX_Beam ID 1至3)来指示相应的上行链路BPL。然而,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指示BPL的方式可以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通过为各BPL加标签的方式来指示相应的BPL。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上行链路BPL所加的标签可以基于基站侧波束(接收波束)。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上行链路BPL所加的标签可以基于终端设备侧波束(发射波束)。在又一个实施例中,为上行链路BPL所加的标签可以仅仅基于一定的次序,例如基于BPL建立的次序。虽然以下主要结合上行链路BPL描述加标签的实施例,但是可以理解,加标签的方式对于下行链路BPL而言同样适用。
图7C至图7E示出了分别与上述实施例相关的示例。在图7C至图7E中,终端设备侧发射波束“1”和“2”分别与基站侧接收波束“1”形成一个上行链路BPL(即接收波束对于发射波束重合的情形),终端设备侧发射波束“4”与基站侧接收波束“3”和“4”分别形成一个上行链路BPL(即发射波束对于接收波束重合的情形)。在图7C中,基于基站侧波束为上行链路BPL加标签(tag)。可以为基站侧波束相同的BPL加相同的标签。具体而言,可以为由基站侧波束“1”形成的两个BPL加相同的标签,例如tag=0。可以为由基站侧波束“3”和“4”形成的两个BPL分别加标签,例如tag=1和tag=2。这样加标签的结果如图7C中的标签映射表格所示。
在图7D中,基于终端设备侧波束为上行链路BPL加标签。可以为终端设备侧波束相同的BPL加相同的标签。具体而言,可以为由终端设备侧波束“4”形成的两个BPL加相同的标签,例如tag=2。可以为由终端设备侧波束“1”和“2”形成的两个BPL分别加标签,例如tag=0和tag=1。这样加标签的结果如图7D中的标签映射表格所示。
在图7E中,基于一定的次序(例如BPL建立次序)为上行链路BPL加标签。具体而言,假设图7E中的4个BPL从左至右是依次建立的,那么可以分别对它们加标签为1至4。这样加标签的结果如图7E中的标签映射表格所示。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侧和终端设备侧可以按照上述方式生成标签映射并且可以维护相应的标签映射表格。这使得能够通过BPL标签来在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指示BPL,并通过例如查找表格的方式获知相应的发射和/或接收波束进而进行调整等操作。该方式的一个优势在于可以节省指示BPL的信令开销,原因在于所建立的BPL的数量一般小于波束的数量,通过标签指示BPL相比通过波束标识信息能够节省比特开销。图7C和图7D的例子在该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以图7C为例,通过波束标识信息指示BPL需要3个比特,而通过加标签的方式需要2个比特。在其他情况下,所节省的比特开销可能更加明显。这种开销节省对于相对频繁的DCI等底层信令而言是很有意义的。图7E的例子可以具有额外的优势,即使得在存在发射或接收波束重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BPL标签来确定相应的发射和接收波束,从而对BPL进行区分。
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背离本公开教导的情况下构想BPL调整消息的另选形式,这些仍落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BPL调整的执行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基站侧电子设备300作出上行链路BPL调整判断以及形成BPL调整策略之后,电子设备300可以单独或与终端设备侧电子设备一起执行BPL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BPL调整不涉及电子设备350的操作时(例如以上结合图6C情况(3)所描述的),电子设备300可以被配置为(例如通过操作单元306)在适当时间执行BPL调整。例如,电子设备300可以立即调整接收波束。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BPL调整涉及电子设备350的操作时或者无论BPL调整是否涉及电子设备350的操作,电子设备300可以被配置为(例如通过操作单元306)在形成BPL调整消息之后,将该BPL调整消息指示给终端设备(例如电子设备35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BPL调整不涉及电子设备350的操作的情况下仍然向终端设备发送BPL调整消息会是有用的,例如用于辅助跟踪下行链路BPL,如下文具体描述的。一般而言,操作单元306可以通过当前激活的下行链路BPL将BPL调整消息发送给电子设备350,并且可以基于BPL调整策略(或者还考虑电子设备350对BPL调整消息的反馈)来执行相应的BPL调整。
相应地,电子设备350的接收单元356可以通过该当前激活的下行链路BPL接收BPL调整消息。在BPL调整消息经电子设备350(例如通过接收单元356)处理后,电子设备350可以向电子设备300发送ACK或NACK反馈信息。例如,如果BPL调整消息被正确接收,则电子设备350可以向电子设备300发送ACK反馈,并且基于BPL调整策略来执行相应的BPL调整;否则,发送NACK反馈,并且等待电子设备300重新发送BPL调整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50基于BPL调整策略执行相应的BPL调整可以例如包括以下情形。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50可以被配置为在BPL调整消息指示取消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的情况下,从该调整时间或某一特定时间起不再使用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进行发送,并且向基站发送对调整消息的反馈。进一步的,该反馈包括调整时间或特定时间。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50可以被配置为在BPL调整消息指示基于备选的上行链路配对波束建立第二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的情况下,从该调整时间或某一特定时间起使用终端设备侧的第二发射波束进行发送,并且向基站发送对调整消息的反馈。进一步的,该反馈包括所述调整时间或特定时间。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50可以被配置为在BPL调整消息指示进行上行链路波束扫描的情况下,进行上行链路波束扫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反馈信息可以由电子设备350通过当前激活的上行链路BPL发送。一般而言,在例如操作505中判断需要调整BPL所依赖的门限水平不是很低。因此,在作出调整判断时,当前激活BPL仍可以用于发送该反馈信息。这样,电子设备300可以尽早知道BPL调整消息发送成功,并且可以不再重发从而节省下行链路传输资源。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附加地或另选地,反馈信息还可以通过调整后的激活BPL发送。在通过先前激活的BPL发送反馈信息失败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可以有助于电子设备300成功接收到该反馈信息。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在获取BPL调整消息的内容后,电子设备350可以被配置为确定BPL的调整时间n(其可以类似地表示当前子帧后的第n个子帧),并在调整时间时完成BPL调整。在一个实施例中,该n值可以等于或者不等于前述m值(例如n>m),电子设备350可以基于电子设备350的情况确定m值,并将该m值包括在反馈信息ACK中一起发送给电子设备300。通过这样的协商方式,电子设备300可以在m值所指示的时间完成上行链路BPL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在接收到ACK反馈信息的情况下,可以执行BPL调整(例如在上述协商的时间)。电子设备300在接收到NACK反馈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对BPL调整消息进行HARQ重传。在一些情况下,在合理的等待时间(该合理时间例如可以基于HARQ重传间隔时间和/或允许的重传次数)之后,电子设备300可能仍然接收不到任何反馈信息。此时,可能需要更换、调整下行链路的BPL。例如,电子设备可能首先通过第一下行链路BPL的发射波束发送BPL调整命令。如果经过给定时间或者通过第一下行链路BPL发送达给定次数之后,电子设备300没有接收到终端设备对该调整命令的响应,则可以更换或调整为第二下行链路BPL来重新发送调整命令。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下行链路BPL和第二下行链路BPL可以是接收波束重合的。此外,在电子设备300接收不到任何反馈信息的情况下,也可能需要触发恢复机制,以保证通信继续进行。图8A和图8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300的涉及该方面的示例操作。
在图8A中的开始出,电子设备300可以确定通过第一下行链路BPL(例如图8C中的下行链路BPL 801)发送上行链路BPL的调整消息。在805处,电子设备300可以通过BPL 801发送BPL调整消息。需说明的是,图8C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下行链路BPL的示例。在图8C中,基站侧两个发射波束842和843分别与终端设备侧的同一接收波束893形成单独的激活BPL 801和802,即不同的BPL之间接收波束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BPL802可以仅是备选的下行链路BPL,而不必定是激活的。返回到图8A中,在810处,经过了HARQ重传间隔时间T1并且电子设备300没有接收到ACK反馈。此时,可以在815处判断是否经过了时间T2,该T2是考虑到重传间隔时间T1和HARQ重传次数N而确定的合理时间(例如,可以为T1×N或者稍大)。如果在815处判断为否,则返回到805,通过BPL 801重复发送BPL调整消息。否则,前进到825处判断对于BPL 801的接收波束893而言是否存在与发射波束842重合的另一发射波束。如果判断为是(例如图6C中的发射波束843),则可以通过发射波束843和接收波束893形成的下行链路BPL802发送BPL调整消息。之后,返回到805重复上述过程。如果在825处判断为否,则可以在830处触发恢复处理,例如下行链路波束扫描或者通过双连接的转发操作等,如下文具体描述的。
图8B示出了另一个示例。在图8B中的开始出,电子设备300可以类似地确定通过图8C中的下行链路BPL 801发送上行链路BPL的调整消息。在855处,电子设备300可以通过BPL801发送BPL调整消息。在860处,经过了HARQ重传间隔时间T1并且电子设备300没有接收到ACK反馈。此时,可以在865处判断BPL调整消息是否传送达HARQ重传次数N。如果在865处判断为否,则返回到855,通过BPL 801重复发送BPL调整消息。否则,前进到875处判断对于BPL801的接收波束893而言是否存在与发射波束842重合的另一发射波束。如果判断为是(例如图6C中的发射波束843),则可以通过发射波束843和接收波束893形成的下行链路BPL802发送BPL调整消息。之后,返回到855重复上述过程。如果在875处判断为否,则可以在880处触发恢复处理。在一些例子中,图8A和图8B的示例可以结合使用。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50发送对BPL调整消息的反馈信息的一个作用在于:可以辅助电子设备300跟踪下行链路BPL的状态。这是因为,电子设备300能够接收到反馈信息(不论ACK还是NACK,如参考图8A和图8B所描述的)可以表明电子设备350必定已经接收到下行链路中的调整信息。反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电子设备350可能没有接收到下行链路中的调整信息,下行链路BPL可能失效。这样,电子设备300在没有接收到反馈消息的情况下,可以对下行链路BPL进行适当调整。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上行链路中匹配的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与下行链路中匹配的接收波束和发射波束对应(例如相同)的情况下,称上下行链路是具有波束对称性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利用波束对称信息来辅助调整下行链路BPL。例如,在具有波束对称性的情况下,在电子设备300(例如通过判断单元304)判断需要调整第一BPL(以及相应的第一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时,判断单元304可以确定该BPL在下行链路方向也质量不佳,并且可能需要调整。这样,电子设备300(例如通过操作单元306)可以通过第二BPL(以及相应的第二发射波束)发送调整命令。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满足波束对称性的操作可以与图8A和图8B的示例结合使用。
BPL恢复
终端设备侧发起的恢复处理
在一些情况下,终端设备侧电子设备350可以判断上行链路BPL失效,并发起上行链路恢复处理。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50例如在给定时间内接收到多个相同的调整消息,此处的给定时间可能大于单个调整消息的正常发送时间。此时,电子设备350可以确定,基站侧电子设备300在单个调整消息的正常发送时间后仍然发送下行链路BPL,原因可能在于电子设备300没有接收到对调整消息的反馈信息,也即上行链路BPL已经失效。在该情况下,电子设备350可以例如通过执行随机接入过程来恢复上行链路BPL。图9A示出了用于终端设备侧发起的恢复处理的示例信令流程。当终端设备确定下行链路BPL失效时,可以通过随机接入过程重新建立上行链路BPL。具体地,在1022处,终端设备可以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基站侧发起的恢复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例如使用激活的以及备选的下行链路BPL发送BPL调整信息后、仍不能接收到对BPL调整信息的反馈信息(例如发送BPL调整信息达给定次数和/或经给定时间之后)的情况下,基站侧电子设备300可以通过恢复处理发送BPL调整命令,如以下示例所描述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可以通过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波束扫描重新建立下行链路BPL,从而通过新的下行链路BPL发送BPL调整命令。图9B示出了用于基站侧发起的恢复处理的第一示例信令流程。当基站确定下行链路BPL失效时,可以通过下行链路波束扫描过程重新建立下行链路BPL。具体地,在1032处,基站可以发起与终端设备的下行链路波束扫描过程。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可以通过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的方式向终端设备侧电子设备350指示BPL调整消息。
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是使终端设备能够与多个基站通信,从而提高数据速率的技术。例如,终端设备可以维护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两者的连接。在第一基站与终端设备通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期望(例如期望提高数据速率)添加第二基站形成双连接,则第一基站成为主节点,第二基站成为辅节点。在一些情况下,主节点可以是LTE系统中的eNB(例如Master eNB),从基站可以是5G系统中的对应节点,例如是NR系统中的gNB(例如Secondary gNB)。相反的情况也可以适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可以不限于是eNB,第二基站也可以不限于是gNB。例如,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可以是属于同一无线通信系统或者属于不同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任何基站。通过双连接的方式向终端设备发送调整消息可以包括将该调整消息传递给通过双连接一起服务电子设备350的另一基站,该调整消息可以由该另一基站指示给电子设备350。具体操作可参考下文的信令流程描述。
图9C示出了用于基站侧发起的恢复处理的第二示例信令流程。当第一基站确定下行链路BPL失效时,可以通过与第一基站一起以双连接方式服务终端设备的第二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行链路BPL调整消息。具体地,在1042处,第一基站可以将BPL调整消息发送给上述第二基站。在第一基站实现为gNB而第二基站实现为eNB的示例中,gNB通过Xx接口发送包含BPL调整消息的回程信令给eNB;在第一基站实现为gNB而第二基站实现为另一gNB的示例中,第一基站通过Xn接口发送包含BPL调整消息的回程信令给第二基站。在1044处,第二基站可以将BPL调整消息转发给终端设备。优选地,第二基站对应于以eNB实现的主节点,从而可以服务于较大的覆盖范围并可能为在其覆盖范围内的多个gNB提供gNB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波束管理支持。在1046处,经过接收以及相应处理后,终端设备可以向第一基站发送对BPL调整消息的反馈信息。通过双连接方式辅助恢复BPL的示例能够提高BPL恢复效率、减少通信中断时间。
应当理解,图9A至图9C仅仅是恢复处理的几个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不背离本公开教导的情况下构想恢复处理的另选形式,这些仍落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自包含子帧
在前述实施例中,BPL调整消息可以包括调整时间,该调整时间例如可以表示基站期望终端设备在当前子帧后的第m个子帧内完成BPL调整。当m=0时,该调整时间可以表示基站期望终端设备在当前子帧内完成BPL调整,以便快速恢复BPL。为了快速恢复BPL,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同一子帧内完成上行链路信号发送/监测、BPL调整消息发送/接收、以及对调整消息的反馈的发送/接收。图10示出了该情况下的一个示例子帧,上行链路信号、BPL调整消息和对BPL调整消息的反馈均包含在该子帧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这种子帧可以称为自包含子帧。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同一子帧内完成上行链路信号发送/监测、以及BPL调整消息发送/接收。在该例子中,上行链路信号和BPL调整消息均包含在该子帧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这种子帧也可以称为自包含子帧。
应当理解,自包含子帧的使用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该子帧是终端设备发送探测参考信号(例如SRS)的子帧,其中该探测参考信号可以是周期性的,也可以是非周期性的。一般而言,波束调整的优先级高于其他业务的优先级,因此,在该子帧中,与关于波束调整的信息(例如BPL调整消息和对BPL调整消息的反馈)碰撞的下行链路信道和上行链路信道应当避让这些关于波束调整的信息。
示例性方法
图11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通信的示例方法。如图11A所示,该方法1100可以包括监测上行链路信号状态(框1105),基于上行链路信号状态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其中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第一接收波束(框1110)。该方法1100还可以包括执行操作以便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框1115)。该方法可以由电子设备300执行,该方法的详细示例操作可以参考上文关于电子设备300的操作和功能的描述,简单描述如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执行的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的操作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者:调整基站侧的第一接收波束;和向终端设备发送指示对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调整的调整消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行链路信号包括上行链路控制信号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者,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不能正确检测上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情况下,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和/或在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低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不能正确检测上行链路控制信号达预定时间的情况下,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和/或在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低于预定门限达预定时间的情况下,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与上行链路控制信号是准共址的,并以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被发送。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基于上行链路波束状态,通过以下操作至少之一确定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调整策略:在存在多个激活的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的情况下,确定取消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在存在备选的上行链路配对波束的情况下,确定基于备选的上行链路配对波束建立第二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以及在其他情况下,确定进行上行链路波束扫描。
在一个实施例中,调整消息包括调整所涉及的上行链路发射波束,或者包括调整所涉及的上行链路发射波束和调整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以基站侧第一发射波束发送调整消息达给定次数或经给定时间之后未接收到终端设备对所述调整消息的反馈的情况下,以基站侧第二发射波束发送调整消息,其中基站侧第一发射波束和第二发射波束二者与终端设备侧的同一接收波束匹配;和/或在满足波束对称性的情况下,变更基站侧发射波束以发送调整消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以基站侧发射波束发送调整消息达给定次数和/或经给定时间之后未接收到终端设备对调整消息的反馈的情况下,通过以下至少一者发送调整消息:通过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波束扫描重新建立下行链路波束对链接,从而发送调整消息;以及通过双连接的方式向终端设备发送调整消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双连接的方式向终端设备发送调整消息包括将调整消息传递给通过双连接一起服务终端设备的另一基站,调整消息由该另一基站指示给终端设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对调整消息的反馈,以及:在同一子帧内完成监测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调整消息以及接收对调整消息的反馈,或者在同一子帧内完成监测上行链路信号以及发送调整消息。
图11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通信的另一示例方法。如图11B所示,该方法1150可以包括通过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其中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第一接收波束(框1255)。该方法1150还可以包括接收来自基站的指示对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调整的调整消息(框1260)。该方法可以由电子设备350执行,该方法的详细示例操作可以参考上文关于电子设备350的操作和功能的描述,简单描述如下。
在一个实施例中,调整消息包括调整所涉及的上行链路发射波束,或者包括调整所涉及的上行链路发射波束和调整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行链路信号包括上行链路控制信号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者,上行链路控制信号在不能被正确检测的情况下,使得基站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和/或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在接收功率低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使得基站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与上行链路控制信号是准共址的,并以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被发送。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分别以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和备选的第二发射波束发送,以跟踪第一发射波束和备选的第二发射波束的状态,并且第一发射波束的发送频率大于第二发射波束的发送频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调整消息指示取消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的情况下,从调整时间或某一特定时间起不再使用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进行发送,并且向基站发送对调整消息的反馈,其中,该反馈包括该调整时间或特定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调整消息指示基于备选的上行链路配对波束建立第二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的情况下,从调整时间或某一特定时间起使用终端设备侧的第二发射波束进行发送,并且向基站发送对调整消息的反馈,其中,该反馈包括该调整时间或特定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调整消息指示进行上行链路波束扫描的情况下,进行上行链路波束扫描,并且向基站发送对所述调整消息的响应。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同一子帧内完成发送上行链路信号、接收调整消息以及发送对调整消息的反馈,或者在同一子帧内完成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以及接收调整消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给定时间内接收到多个相同调整消息的情况下,执行随机接入过程以恢复上行链路。
用于终端设备侧的另一电子设备示例
图12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终端设备侧的示例性电子设备,其中该终端设备可以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图12A所示的电子设备1200的各个方面可以与前述电子设备350类似。例如,电子设备1200可以包括类似的发送单元352和接收单元356。另外,电子设备1200还可以包括反馈单元354,在一个实施例中,反馈单元354可以被配置为向基站发送对BPL调整消息的反馈。
图12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电子设备1200的示例方法。如图12B所示,该方法1250可以与前述方法1150类似。例如,该方法1250可以包括通过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发送上行链路信号(框1255)以及接收来自基站的指示对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调整的调整消息(框1260)。另外,该方法1250还可以包括向基站发送对BPL调整消息的反馈。
应当理解,电子设备1200和相应的方法1250的更多细节可以参考上文关于电子设备350和方法1150的详细描述,因此不再重复。
以上分别描述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示例性电子设备和方法。应当理解,这些电子设备的操作或功能可以相互组合,从而实现比所描述的更多或更少的操作或功能。各方法的操作步骤也可以以任何适当的顺序相互组合,从而类似地实现比所描述的更多或更少的操作。
应当理解,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或程序产品中的机器可执行指令可以被配置为执行与上述设备和方法实施例相应的操作。当参考上述设备和方法实施例时,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或程序产品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明晰的,因此不再重复描述。用于承载或包括上述机器可执行指令的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也落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这样的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软盘、光盘、磁光盘、存储卡、存储棒等等。
另外,应当理解,上述系列处理和设备也可以通过软件和/或固件实现。在通过软件和/或固件实现的情况下,从存储介质或网络向具有专用硬件结构的计算机,例如图13所示的通用个人计算机1300安装构成该软件的程序,该计算机在安装有各种程序时,能够执行各种功能等等。图13是示出作为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可采用的信息处理设备的个人计算机的示例结构的框图。在一个例子中,该个人计算机可以对应于根据本公开的上述示例性终端设备。
在图13中,中央处理单元(CPU)1301根据只读存储器(ROM)1302中存储的程序或从存储部分1308加载到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303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在RAM 1303中,也根据需要存储当CPU 1301执行各种处理等时所需的数据。
CPU 1301、ROM 1302和RAM 1303经由总线1304彼此连接。输入/输出接口1305也连接到总线1304。
下述部件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1305:输入部分1306,包括键盘、鼠标等;输出部分1307,包括显示器,比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和扬声器等;存储部分1308,包括硬盘等;和通信部分1309,包括网络接口卡比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通信部分1309经由网络比如因特网执行通信处理。
根据需要,驱动器1310也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1305。可拆卸介质1311比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被安装在驱动器1310上,使得从中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到存储部分1308中。
在通过软件实现上述系列处理的情况下,从网络比如因特网或存储介质比如可拆卸介质1311安装构成软件的程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种存储介质不局限于图13所示的其中存储有程序、与设备相分离地分发以向用户提供程序的可拆卸介质1311。可拆卸介质1311的例子包含磁盘(包含软盘(注册商标))、光盘(包含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和数字通用盘(DVD))、磁光盘(包含迷你盘(MD)(注册商标))和半导体存储器。或者,存储介质可以是ROM 1302、存储部分1308中包含的硬盘等等,其中存有程序,并且与包含它们的设备一起被分发给用户。
本公开的技术能够应用于各种产品。例如,本公开中提到的基站可以被实现为任何类型的演进型节点B(gNB),诸如宏gNB和小gNB。小gNB可以为覆盖比宏小区小的小区的gNB,诸如微微gNB、微gNB和家庭(毫微微)gNB。代替地,基站可以被实现为任何其他类型的基站,诸如NodeB和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基站可以包括:被配置为控制无线通信的主体(也称为基站设备);以及设置在与主体不同的地方的一个或多个远程无线头端(Remote Radio Head,RRH)。另外,下面将描述的各种类型的终端均可以通过暂时地或半持久性地执行基站功能而作为基站工作。
例如,本公开中提到的终端设备在一些示例中也称为用户设备,可以被实现为移动终端(诸如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式PC、便携式游戏终端、便携式/加密狗型移动路由器和数字摄像装置)或者车载终端(诸如汽车导航设备)。用户设备还可以被实现为执行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的终端(也称为机器类型通信(MTC)终端)。此外,用户设备可以为安装在上述终端中的每个终端上的无线通信模块(诸如包括单个晶片的集成电路模块)。
以下将参照图14至图17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应用示例。
[关于基站的应用示例]
应当理解,本公开中的基站一词具有其通常含义的全部广度,并且至少包括被用于作为无线通信系统或无线电系统的一部分以便于通信的无线通信站。基站的例子可以例如是但不限于以下:基站可以是GSM系统中的基站收发信机(BTS)和基站控制器(BSC)中的一者或两者,可以是WCDMA系统中的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和Node B中的一者或两者,可以是LTE和LTE-Advanced系统中的eNB,或者可以是未来通信系统中对应的网络节点(例如可能在5G通信系统中出现的gNB,eLTE eNB等等)。本公开的基站中的部分功能也可以实现为在D2D、M2M以及V2V通信场景下对通信具有控制功能的实体,或者实现为在认知无线电通信场景下起频谱协调作用的实体。
第一应用示例
图14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gNB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一示例的框图。gNB 1400包括多个天线1410以及基站设备1420。基站设备1420和每个天线1410可以经由RF线缆彼此连接。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此处的gNB 1400(或基站设备1420)可以对应于上述电子设备300A、1300A和/或1500B。
天线1410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基站设备1420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14所示,gNB140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1410。例如,多个天线1410可以与gNB 1400使用的多个频段兼容。
基站设备1420包括控制器1421、存储器1422、网络接口1423以及无线通信接口1425。
控制器1421可以为例如CPU或DSP,并且操作基站设备1420的较高层的各种功能。例如,控制器1421根据由无线通信接口1425处理的信号中的数据来生成数据分组,并经由网络接口1423来传递所生成的分组。控制器1421可以对来自多个基带处理器的数据进行捆绑以生成捆绑分组,并传递所生成的捆绑分组。控制器1421可以具有执行如下控制的逻辑功能:该控制诸如为无线资源控制、无线承载控制、移动性管理、接纳控制和调度。该控制可以结合附近的gNB或核心网节点来执行。存储器142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由控制器1421执行的程序和各种类型的控制数据(诸如终端列表、传输功率数据以及调度数据)。
网络接口1423为用于将基站设备1420连接至核心网1424的通信接口。控制器1421可以经由网络接口1423而与核心网节点或另外的gNB进行通信。在此情况下,gNB 1400与核心网节点或其他gNB可以通过逻辑接口(诸如S1接口和X2接口)而彼此连接。网络接口1423还可以为有线通信接口或用于无线回程线路的无线通信接口。如果网络接口1423为无线通信接口,则与由无线通信接口1425使用的频段相比,网络接口1423可以使用较高频段用于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接口1425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长期演进(LTE)和LTE-先进),并且经由天线1410来提供到位于gNB 1400的小区中的终端的无线连接。无线通信接口1425通常可以包括例如基带(BB)处理器1426和RF电路1427。BB处理器1426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层(例如L1、介质访问控制(MAC)、无线链路控制(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代替控制器1421,BB处理器1426可以具有上述逻辑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BB处理器1426可以为存储通信控制程序的存储器,或者为包括被配置为执行程序的处理器和相关电路的模块。更新程序可以使BB处理器1426的功能改变。该模块可以为插入到基站设备1420的槽中的卡或刀片。可替代地,该模块也可以为安装在卡或刀片上的芯片。同时,RF电路1427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1410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虽然图14示出一个RF电路1427与一根天线1410连接的示例,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该图示,而是一个RF电路1427可以同时连接多根天线1410。
如图14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425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1426。例如,多个BB处理器1426可以与gNB 1400使用的多个频段兼容。如图14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425可以包括多个RF电路1427。例如,多个RF电路1427可以与多个天线元件兼容。虽然图14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1425包括多个BB处理器1426和多个RF电路1427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1425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1426或单个RF电路1427。
第二应用示例
图15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gNB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二示例的框图。gNB 1530包括多个天线1540、基站设备1550和RRH 1560。RRH 1560和每个天线1540可以经由RF线缆而彼此连接。基站设备1550和RRH 1560可以经由诸如光纤线缆的高速线路而彼此连接。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此处的gNB 1530(或基站设备1550)可以对应于上述电子设备300A、1300A和/或1500B。
天线1540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RRH 1560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15所示,gNB 153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1540。例如,多个天线1540可以与gNB 1530使用的多个频段兼容。
基站设备1550包括控制器1551、存储器1552、网络接口1553、无线通信接口1555以及连接接口1557。控制器1551、存储器1552和网络接口1553与参照图14描述的控制器1421、存储器1422和网络接口1423相同。
无线通信接口1555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经由RRH1560和天线1540来提供到位于与RRH 1560对应的扇区中的终端的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1555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1556。除了BB处理器1556经由连接接口1557连接到RRH 1560的RF电路1564之外,BB处理器1556与参照图14描述的BB处理器1426相同。如图15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555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1556。例如,多个BB处理器1556可以与gNB1530使用的多个频段兼容。虽然图15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1555包括多个BB处理器1556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1555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1556。
连接接口1557为用于将基站设备1550(无线通信接口1555)连接至RRH 1560的接口。连接接口1557还可以为用于将基站设备1550(无线通信接口1555)连接至RRH 1560的上述高速线路中的通信的通信模块。
RRH 1560包括连接接口1561和无线通信接口1563。
连接接口1561为用于将RRH 1560(无线通信接口1563)连接至基站设备1550的接口。连接接口1561还可以为用于上述高速线路中的通信的通信模块。
无线通信接口1563经由天线1540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1563通常可以包括例如RF电路1564。RF电路1564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1540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虽然图15示出一个RF电路1564与一根天线1540连接的示例,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该图示,而是一个RF电路1564可以同时连接多根天线1540。
如图15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563可以包括多个RF电路1564。例如,多个RF电路1564可以支持多个天线元件。虽然图15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1563包括多个RF电路1564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1563也可以包括单个RF电路1564。
[关于用户设备的应用示例]
第一应用示例
图16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智能电话1600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智能电话1600包括处理器1601、存储器1602、存储装置1603、外部连接接口1604、摄像装置1606、传感器1607、麦克风1608、输入装置1609、显示装置1610、扬声器1611、无线通信接口1612、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1615、一个或多个天线1616、总线1617、电池1618以及辅助控制器161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此处的智能电话1600(或处理器1601)可以对应于上述终端设备300B和/或1500A。
处理器1601可以为例如CPU或片上系统(SoC),并且控制智能电话1600的应用层和另外层的功能。存储器160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1601执行的程序。存储装置1603可以包括存储介质,诸如半导体存储器和硬盘。外部连接接口1604为用于将外部装置(诸如存储卡和通用串行总线(USB)装置)连接至智能电话1600的接口。
摄像装置1606包括图像传感器(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并且生成捕获图像。传感器1607可以包括一组传感器,诸如测量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麦克风1608将输入到智能电话1600的声音转换为音频信号。输入装置1609包括例如被配置为检测显示装置1610的屏幕上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小键盘、键盘、按钮或开关,并且接收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装置1610包括屏幕(诸如液晶显示器(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并且显示智能电话1600的输出图像。扬声器1611将从智能电话1600输出的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
无线通信接口1612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执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1612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1613和RF电路1614。BB处理器1613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同时,RF电路1614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1616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1612可以为其上集成有BB处理器1613和RF电路1614的一个芯片模块。如图16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612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1613和多个RF电路1614。虽然图16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1612包括多个BB处理器1613和多个RF电路1614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1612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1613或单个RF电路1614。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1612可以支持另外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近场通信方案和无线局域网(LAN)方案。在此情况下,无线通信接口1612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BB处理器1613和RF电路1614。
天线开关1615中的每一个在包括在无线通信接口1612中的多个电路(例如用于不同的无线通信方案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1616的连接目的地。
天线1616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1612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16所示,智能电话160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1616。虽然图16示出其中智能电话1600包括多个天线1616的示例,但是智能电话160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1616。
此外,智能电话1600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天线1616。在此情况下,天线开关1615可以从智能电话1600的配置中省略。
总线1617将处理器1601、存储器1602、存储装置1603、外部连接接口1604、摄像装置1606、传感器1607、麦克风1608、输入装置1609、显示装置1610、扬声器1611、无线通信接口1612以及辅助控制器1619彼此连接。电池1618经由馈线向图16所示的智能电话1600的各个块提供电力,馈线在图中被部分地示为虚线。辅助控制器1619例如在睡眠模式下操作智能电话1600的最小必需功能。
第二应用示例
图17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汽车导航设备1720包括处理器1721、存储器1722、全球定位系统(GPS)模块1724、传感器1725、数据接口1726、内容播放器1727、存储介质接口1728、输入装置1729、显示装置1730、扬声器1731、无线通信接口1733、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1736、一个或多个天线1737以及电池173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此处的汽车导航设备1720(或处理器1721)可以对应于上述终端设备300B和/或1500A。
处理器1721可以为例如CPU或SoC,并且控制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导航功能和另外的功能。存储器172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1721执行的程序。
GPS模块1724使用从GPS卫星接收的GPS信号来测量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位置(诸如纬度、经度和高度)。传感器1725可以包括一组传感器,诸如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和空气压力传感器。数据接口1726经由未示出的终端而连接到例如车载网络1741,并且获取由车辆生成的数据(诸如车速数据)。
内容播放器1727再现存储在存储介质(诸如CD和DVD)中的内容,该存储介质被插入到存储介质接口1728中。输入装置1729包括例如被配置为检测显示装置1730的屏幕上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按钮或开关,并且接收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装置1730包括诸如LCD或OLED显示器的屏幕,并且显示导航功能的图像或再现的内容。扬声器1731输出导航功能的声音或再现的内容。
无线通信接口1733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执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1733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1734和RF电路1735。BB处理器1734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同时,RF电路1735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1737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1733还可以为其上集成有BB处理器1734和RF电路1735的一个芯片模块。如图17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733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1734和多个RF电路1735。虽然图17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1733包括多个BB处理器1734和多个RF电路1735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1733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1734或单个RF电路1735。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1733可以支持另外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近场通信方案和无线LAN方案。在此情况下,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无线通信接口1733可以包括BB处理器1734和RF电路1735。
天线开关1736中的每一个在包括在无线通信接口1733中的多个电路(诸如用于不同的无线通信方案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1737的连接目的地。
天线1737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1733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17所示,汽车导航设备172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1737。虽然图17示出其中汽车导航设备1720包括多个天线1737的示例,但是汽车导航设备172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1737。
此外,汽车导航设备1720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天线1737。在此情况下,天线开关1736可以从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配置中省略。
电池1738经由馈线向图17所示的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各个块提供电力,馈线在图中被部分地示为虚线。电池1738累积从车辆提供的电力。
本公开内容的技术也可以被实现为包括汽车导航设备1720、车载网络1741以及车辆模块1742中的一个或多个块的车载系统(或车辆)1740。车辆模块1742生成车辆数据(诸如车速、发动机速度和故障信息),并且将所生成的数据输出至车载网络1741。
以上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公开当然不限于以上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得到各种变更和修改,并且应理解这些变更和修改自然将落入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在以上实施例中包括在一个单元中的多个功能可以由分开的装置来实现。替选地,在以上实施例中由多个单元实现的多个功能可分别由分开的装置来实现。另外,以上功能之一可由多个单元来实现。无需说,这样的配置包括在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内。
在该说明书中,流程图中所描述的步骤不仅包括以所述顺序按时间序列执行的处理,而且包括并行地或单独地而不是必须按时间序列执行的处理。此外,甚至在按时间序列处理的步骤中,无需说,也可以适当地改变该顺序。
虽然已经详细说明了本公开及其优点,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替代和变换。而且,本公开实施例的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27)
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侧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系统,所述处理电路系统被配置为:
与终端设备建立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
监测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链路信号状态;
基于上行链路信号状态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其中,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至少两个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一个第一接收波束,或者包括终端设备侧的一个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至少两个第一接收波束;以及
执行操作,以便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
其中,响应于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所述一个第一接收波束,所述操作包括:用终端设备侧的另一发射波束替换终端设备侧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射波束中的仅一个第一发射波束,同时保持基站侧的所述一个第一接收波束,以及
其中,响应于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所述一个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接收波束,所述操作包括:用基站侧的另一接收波束替换基站侧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接收波束中的仅一个第一接收波束,同时保持终端设备侧的所述一个第一发射波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操作还包括:
向终端设备发送调整消息,所述调整消息包含与基站侧和终端设备侧的波束配置对应的波束对链接标签。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包括上行链路控制信号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处理电路系统还被配置为:
在不能正确检测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情况下,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和/或
在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低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系统还被配置为:
在不能正确检测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号达预定时间的情况下,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和/或
在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低于预定门限达预定时间的情况下,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与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号是准共址的,并以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被发送。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系统还被配置为基于上行链路波束状态,通过以下操作至少之一确定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调整策略:
在存在多个激活的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的情况下,确定取消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
在存在备选的上行链路配对波束的情况下,确定基于所述备选的上行链路配对波束建立第二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以及
在其他情况下,确定进行上行链路波束扫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调整消息包括调整所涉及的上行链路发射波束,或者包括调整所涉及的上行链路发射波束和调整时间。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系统还被配置为:
在以基站侧第一发射波束发送所述调整消息达给定次数或经给定时间之后未接收到终端设备对所述调整消息的反馈的情况下,以基站侧第二发射波束发送所述调整消息,其中基站侧第一发射波束和第二发射波束二者与终端设备侧的同一接收波束匹配;和/或
在满足波束对称性的情况下,变更基站侧发射波束以发送所述调整消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系统还被配置为在以基站侧发射波束发送所述调整消息达给定次数和/或经给定时间之后未接收到终端设备对所述调整消息的反馈的情况下,通过以下至少一者发送所述调整消息:
通过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波束扫描重新建立下行链路波束对链接,从而发送所述调整消息;以及
通过双连接的方式向终端设备发送所述调整消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通过双连接的方式向终端设备发送所述调整消息包括将所述调整消息传递给通过双连接一起服务终端设备的另一基站,所述调整消息由所述另一基站指示给终端设备。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系统还被配置为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对所述调整消息的反馈,并且被配置为:
在同一子帧内完成监测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所述调整消息以及接收对所述调整消息的反馈;或者
在同一子帧内完成监测上行链路信号以及发送所述调整消息。
12.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系统,所述处理电路系统被配置为:
通过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向基站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其中,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至少两个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一个第一接收波束,或者包括终端设备侧的一个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至少两个第一接收波束;
接收来自基站的指示对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调整的调整消息;以及
执行所述调整,
其中,响应于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所述一个第一接收波束,所述调整包括:用终端设备侧的另一发射波束替换终端设备侧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射波束中的仅一个第一发射波束,同时保持基站侧的所述一个第一接收波束,以及
其中,响应于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所述一个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接收波束,所述调整包括:用基站侧的另一接收波束替换基站侧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接收波束中的仅一个第一接收波束,同时保持终端设备侧的所述一个第一发射波束。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调整消息包括调整所涉及的上行链路发射波束,或者包括调整所涉及的上行链路发射波束和调整时间。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包括上行链路控制信号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者,
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号在不能被正确检测的情况下,使得基站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和/或
所述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在接收功率低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使得基站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与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号是准共址的,并以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被发送。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分别以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和备选的第二发射波束发送,以跟踪第一发射波束和备选的第二发射波束的状态,并且第一发射波束的发送频率大于第二发射波束的发送频率。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系统还被配置为:
在所述调整消息指示取消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的情况下,从所述调整时间或某一特定时间起不再使用终端设备侧的第一发射波束进行发送,并且向基站发送对所述调整消息的反馈,其中,该反馈包括所述调整时间或特定时间。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系统还被配置为:
在所述调整消息指示基于备选的上行链路配对波束建立第二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的情况下,从所述调整时间或某一特定时间起使用终端设备侧的第二发射波束进行发送,并且向基站发送对所述调整消息的反馈,其中,该反馈包括所述调整时间或特定时间。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系统还被配置为:
在所述调整消息指示进行上行链路波束扫描的情况下,进行上行链路波束扫描,并且向基站发送对所述调整消息的响应。
20.如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系统还被配置为:
在同一子帧内完成发送上行链路信号、接收所述调整消息以及发送对所述调整消息的反馈;或者
在同一子帧内完成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以及接收所述调整消息。
21.如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系统还被配置为在给定时间内接收到多个相同调整消息的情况下,执行随机接入过程以恢复上行链路。
22.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系统还被配置为:向基站发送对所述调整消息的反馈。
23.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与终端设备建立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
监测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链路信号状态;
基于上行链路信号状态判断需要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其中,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至少两个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一个第一接收波束,或者包括终端设备侧的一个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至少两个第一接收波束;以及
执行操作,以便调整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
其中,响应于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所述一个第一接收波束,所述操作包括:用终端设备侧的另一发射波束替换终端设备侧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射波束中的仅一个第一发射波束,同时保持基站侧的所述一个第一接收波束,以及
其中,响应于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所述一个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接收波束,所述操作包括:用基站侧的另一接收波束替换基站侧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接收波束中的仅一个第一接收波束,同时保持终端设备侧的所述一个第一发射波束。
24.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向基站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其中,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至少两个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一个第一接收波束,或者包括终端设备侧的一个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至少两个第一接收波束;
接收来自基站的指示对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调整的调整消息;以及
执行所述调整,
其中,响应于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所述一个第一接收波束,所述调整包括:用终端设备侧的另一发射波束替换终端设备侧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射波束中的仅一个第一发射波束,同时保持基站侧的所述一个第一接收波束,以及
其中,响应于第一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包括终端设备侧的所述一个第一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接收波束,所述调整包括:用基站侧的另一接收波束替换基站侧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接收波束中的仅一个第一接收波束,同时保持终端设备侧的所述一个第一发射波束。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还包括:
向基站发送对所述调整消息的反馈。
26.一种存储有一个或多个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一个或多个指令在由电子设备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该电子设备执行根据权利要求23、24或25所述的方法。
27.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23、24或25所述的方法的操作的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814633.XA CN109495151A (zh) | 2017-09-12 | 2017-09-12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
CN201710814633X | 2017-09-12 | ||
PCT/CN2018/104497 WO2019052400A1 (zh) | 2017-09-12 | 2018-09-07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52628A CN111052628A (zh) | 2020-04-21 |
CN111052628B true CN111052628B (zh) | 2023-10-03 |
Family
ID=6568877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814633.XA Pending CN109495151A (zh) | 2017-09-12 | 2017-09-12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
CN201880057485.4A Active CN111052628B (zh) | 2017-09-12 | 2018-09-07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814633.XA Pending CN109495151A (zh) | 2017-09-12 | 2017-09-12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65069B2 (zh) |
EP (1) | EP3683978A1 (zh) |
JP (1) | JP7192855B2 (zh) |
KR (1) | KR20200054198A (zh) |
CN (2) | CN109495151A (zh) |
WO (1) | WO201905240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683106B2 (en) * | 2019-03-13 | 2023-06-20 | Apple Inc. | Dynamic antenna selection and beam steering |
CN111212478B (zh) * | 2019-12-30 | 2022-12-20 | 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 确定通信资源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CN114982183B (zh) * | 2020-01-21 | 2024-09-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网络中用于参考信令设计和配置的系统和方法 |
WO2022047678A1 (zh) * | 2020-09-02 | 2022-03-10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调整指示方法和装置、通信链路调整方法和装置 |
WO2022052027A1 (en) * | 2020-09-11 | 2022-03-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eam indications for a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 (sfn) |
US11758536B2 (en) * | 2020-12-29 | 2023-09-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idelink FR2 beam alignment over data slots |
CN117322088A (zh) * | 2021-08-06 | 2023-12-2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34236A (zh) * | 2014-04-07 | 2016-11-1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在基于波束成形的蜂窝系统中跟踪上行链路波束的方法和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995266B1 (ko) * | 2012-08-17 | 2019-07-02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빔포밍을 이용한 시스템에서 시스템 액세스 방법 및 장치 |
WO2017123060A1 (en) * | 2016-01-14 | 2017-07-2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beam-tracking and beam feedback operation in a beam-forming based system |
CN105959966B (zh) | 2016-04-26 | 2019-10-22 | 深圳前海智讯中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波束选择智能天线通信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
CN105871437B (zh) | 2016-04-26 | 2019-07-05 | 深圳前海智讯中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波束选择智能天线通信系统 |
CN110326326B (zh) * | 2017-02-27 | 2022-01-04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波束链路故障的处理 |
EP3523885A1 (en) * | 2017-07-04 | 2019-08-1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Ue rx beam switching during ue beam training |
-
2017
- 2017-09-12 CN CN201710814633.XA patent/CN109495151A/zh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09-07 CN CN201880057485.4A patent/CN111052628B/zh active Active
- 2018-09-07 WO PCT/CN2018/104497 patent/WO2019052400A1/zh unknown
- 2018-09-07 US US16/640,731 patent/US11265069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9-07 EP EP18855724.3A patent/EP3683978A1/en active Pending
- 2018-09-07 JP JP2020512046A patent/JP7192855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9-07 KR KR1020207007305A patent/KR20200054198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34236A (zh) * | 2014-04-07 | 2016-11-1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在基于波束成形的蜂窝系统中跟踪上行链路波束的方法和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R1-1704723 "Details for UL Beam Management";Intel Corporation;《3GPP tsg_ran\WG1_RL1》;20170325;全文 * |
R1-1707354 "Details for UL Beam Management";Intel Corporation;《3GPP tsg_ran\WG1_RL1》;20170507;全文 * |
R1-1710525 "Details for UL Beam Management";Intel Corporation;《3GPP tsg_ran\WG1_RL1》;20170617;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265069B2 (en) | 2022-03-01 |
JP2020533842A (ja) | 2020-11-19 |
JP7192855B2 (ja) | 2022-12-20 |
EP3683978A4 (en) | 2020-07-22 |
CN111052628A (zh) | 2020-04-21 |
US20200186231A1 (en) | 2020-06-11 |
CN109495151A (zh) | 2019-03-19 |
EP3683978A1 (en) | 2020-07-22 |
KR20200054198A (ko) | 2020-05-19 |
WO2019052400A1 (zh) | 2019-03-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52628B (zh)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 |
CN111279626A (zh) | 电子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
WO2019205997A1 (zh) |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US12063568B2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 |
CN110547016A (zh) | 电子装置、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
WO2021139669A1 (zh)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 |
CN110741571A (zh)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 方法和存储介质 | |
WO2021088797A1 (zh) | 网络侧设备、终端侧设备、通信方法、通信装置以及介质 | |
US10897296B2 (en) |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 |
JP6872116B2 (ja) | 無線通信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WO2022161441A1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 |
WO2022194082A1 (zh) |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WO2022017303A1 (zh)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 |
WO2021027802A1 (zh)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 |
WO2022253127A1 (zh) |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WO2022083525A1 (zh) |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US20240178887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storage mediu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
WO2023221913A1 (zh) | 用于指示tci状态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 |
WO2023134528A1 (zh) |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WO2023134717A1 (zh) | 用于波束失败恢复的设备、方法和介质 | |
WO2022083662A1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 |
US20240356632A1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 |
CN116419155A (zh)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 |
CN116782119A (zh) | 用于定位中的上行参考信号传输配置的设备和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