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07960A - 触控显示面板与其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面板与其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07960A
CN111007960A CN201911257858.5A CN201911257858A CN111007960A CN 111007960 A CN111007960 A CN 111007960A CN 201911257858 A CN201911257858 A CN 201911257858A CN 111007960 A CN111007960 A CN 1110079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od
touch
array
display panel
flo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578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07960B (zh
Inventor
江振豪
谢佑欣
李家圻
陈政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079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079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079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079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6Details of scanning methods, e.g. sampling time, grouping of sub areas or time sharing with display driv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 G06F3/04184Synchronisation with the driving of the display or the backlighting unit to avoid interferences generated internal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7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sets of wires, e.g. crossed wi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12.5D-digitiser, i.e. digitiser detecting the X/Y position of the input means, finger or stylus, also when it does not touch, but is proximate to the digitiser's interaction surface and also measures the distance of the input means within a short range in the Z direction, possibly with a separate measurement setup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8Touchless 2D- digitiser, i.e. digitiser detecting the X/Y position of the input means, finger or stylus, also when it does not touch, but is proximate to the digitiser's interaction surface without distance measurement in the Z dire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并包含基板、感应电极、第一开关元件以及第一驱动元件。感应电极设置于基板上并位于显示区内,且感应电极排列成阵列。第一开关元件各自具有第一栅极,其中阵列的同一列之中的相邻两个感应电极系由至少一个第一开关元件电性连接。第一驱动元件连接至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栅极。

Description

触控显示面板与其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与其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带有触控显示面板的电子装置已成为消费型市场的主流商品,像是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笔记型电脑或车用控制板。由于触控显示面板可使操作者能直接地与显示内容进行互动,因此可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这些电子装置的机能性也随市场趋势而逐渐越来越丰富。举例来说,在触控方面,除了可通过物理接触面板达到触控以外,尚可使用手势来进行悬浮触控。对此,由于使用者在进行悬浮触控期间会与面板相隔一段距离,故将可能会遭遇到触控感测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悬浮触控的触控精度已成为相关领域的发展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揭露内容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并包含基板、感应电极、第一开关元件以及第一驱动元件。感应电极设置于基板上并位于显示区内,且感应电极排列成阵列。第一开关元件各自具有第一栅极,其中阵列的同一列之中的相邻两个感应电极系由第一开关元件电性连接。第一驱动元件连接至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栅极。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关元件位在显示区内,并各自具有第一源极/漏极及第二源极/漏极,且每一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源极/漏极与第二源极/漏极分别连接至阵列之中的相邻两个感应电极。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面板更包含第二开关元件以及第二驱动元件。第二开关元件位在显示区内,并各自具有第二栅极、第三源极/漏极以及第四源极/漏极,其中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三源极/漏极与第四源极/漏极分别连接至阵列的同一行之中的相邻两个感应电极。第二驱动元件连接至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二栅极。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阵列具有M列N行,且在阵列的第2列至第M-1列且第2行至第N-1行之中的感应电极系被两个第一开关元件与两个第二开关元件共同环绕,其中M与N各自为大于3的正整数。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面板更包含走线以及触控电路,其中感应电极分别通过走线连接至触控电路。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关元件各自具有第一源极/漏极,且第一源极/漏极分别连接至不同的感应电极。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面板更包含第一走线以及第二走线。第一开关元件各自具有第二源极/漏极。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群组的第二源极/漏极共同连接至第一走线,且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二群组的第二源极/漏极共同连接至第二走线。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面板更包含悬浮触控电路。悬浮触控电路通过第一走线及第二走线连接至第一开关元件。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面板更包含像素电极。像素电极位于显示区内,且感应电极于基板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像素电极于基板的垂直投影。
本揭露内容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在第一期间内,开启开关元件。在第一期间内,通过第一走线输出第一悬浮触控信号,使得第一悬浮触控信号经开关元件的第一群组输入至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在第一期间内,通过第二走线输出第二悬浮触控信号,使得第二悬浮触控信号经开关元件的第二群组输入至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在第二期间内,关闭开关元件,其中第二期间晚于第一期间。在第三期间内,开启开关元件,其中第三期间晚于第二期间。在第三期间内,通过第二走线输出第三悬浮触控信号,使得第三悬浮触控信号经开关元件的第二群组输入至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在第三期间内,通过第三走线输出第四悬浮触控信号,使得第四悬浮触控信号经开关元件的第三群组输入至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
通过上述配置,在开启开关元件后,不同的感应电极可相连接,从而形成多个感应电极子阵列。因此,于触控显示面板进行悬浮触控模式的期间,可通过提升触控显示面板对悬浮触控的感应面积来提升触控精度及灵敏度。
附图说明
图1A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触控显示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1B绘示图1A的区域B内的感应电极及其下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1C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触控显示面板的侧视示意图。
图1D为图1A的触控显示面板于操作时的波形图。
图2A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二实施方式绘示触控显示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2B为图2A的触控显示面板于操作时的波形图。
图3A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三实施方式绘示触控显示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3B为图3A的触控显示面板于操作时的波形图。
图3C为图3A的触控显示面板于操作时的波形图。
图4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四实施方式绘示触控显示面板于操作时的波形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A、100B、100C 触控显示面板
102 显示区
104 周边区
110、110A、110B、110C、110D 感应电极
120 基板
122 扫描线
124 数据线
126 薄膜晶体管
128 像素电极
130、130A 第一开关元件
132 第一栅极
134、134A 第一源极/漏极
136、136A 第二源极/漏极
140、140A 第二开关元件
142 第二栅极
144、144A 第三源极/漏极
146、146A 第四源极/漏极
150 触控电路
152 悬浮触控电路
154 点击触控电路
160 第一驱动元件
170 第二驱动元件
180 走线
182 第一偏光片
184 第一透光基板
186 显示介质层
188 间隙物
190 彩色滤光层
192 遮光层
194 第二透光基板
196 第二偏光片
202 第一走线
204 第二走线
206 第三走线
208 第四走线
210 第五走线
B 区域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G1 第一群组
G2 第二群组
G3 第三群组
G4 第四群组
H1 第一列的第二开关元件
H2 第二列的第二开关元件
H3 第三列的第二开关元件
M1 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
M2 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
M3 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
M4 第四感应电极子阵列
P 像素区域
S_SCAN 扫描信号
S_TOUCH 触控信号
S_SW 开关信号
S_HV 悬浮触控信号
S_HV1 第一悬浮触控信号
S_HV2 第二悬浮触控信号
S_HV3 第三悬浮触控信号
S_HV4 第四悬浮触控信号
S_CT 点击触控信号
T1 第一期间
T1A 第一子期间
T1B 第二子期间
T2 第二期间
T3 第三期间
T3A 第三子期间
T3B 第四子期间
T4 第四期间
T5 第五期间
T6 第六期间
T6A 第五子期间
T6B 第六子期间
V1 第一行的第一开关元件
V2 第二行的第一开关元件
V3 第三行的第一开关元件
V4 第四行的第一开关元件
V5 第五行的第一开关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揭露内容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揭露内容。也就是说,在本揭露内容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为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的或是被省略。
在本文中,使用第一、第二与第三等等的词汇,是用于描述各种元件或区域是可以被理解的。这些词汇可用来辨别单一元件或区域。因此,在下文中的一第一元件或区域也可被称为第二元件或区域,而不脱离本揭露内容的本意。本文使用的“约”或“实质上”包括所述值和在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例如,“约”或“实质上”可以表示在所述值的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或±30%、±20%、±10%、±5%内。
本揭露内容的触控显示面板包含感应电极以及第一开关元件。感应电极排列成阵列,且阵列的同一列之中的相邻两个感应电极系由第一开关元件电性连接。通过此配置,在开启开关元件后,不同的感应电极可通过相连接而形成多个感应电极子阵列,从而提升触控显示面板进行悬浮触控模式的感应面积。
请先参照图1A及图1B,图1A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触控显示面板100A的上视示意图,而图1B绘示图1A的区域B内的感应电极110及其下方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为了不使图1A过于复杂,触控显示面板100A的部分元件(像是位在感应电极110之下的薄膜晶体管126及像素电极128)并未绘示在图1A,而是绘示在图1B。为了方便说明,图1A及图1B也绘示有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其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异。举例来说,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可彼此正交,且其分别为可以是图1A与图1B的横向方向及纵向方向。
触控显示面板100A具有显示区102以及周边区104,其中周边区104位于显示区102的外侧。触控显示面板100A可通过显示区102提供影像,且使用者可于显示区102之上的范围内进行触控操作。周边区104可视为是触控显示面板100A的边框,其例如可为放置驱动元件、电路或走线的区域。
触控显示面板100A包含感应电极110、基板120、第一开关元件130、第二开关元件140、触控电路150、第一驱动元件160、第二驱动元件170以及走线180,其中感应电极110、基板120、第一开关元件130以及第二开关元件140可位于显示区102内,而触控电路150、第一驱动元件160以及第二驱动元件170位于周边区104内。
基板120可以是阵列基板,并用以于显示区102内形成像素阵列。举例来说,如图1B所示,基板120包含扫描线122、数据线124、薄膜晶体管126以及像素电极128。扫描线122可以沿第一方向D1延伸,并沿着第二方向D2配置。数据线124可以沿第二方向D2延伸,并沿着第一方向D1配置。扫描线122与数据线124可彼此交错,从而在显示区102内形成多个像素区域P。薄膜晶体管126分别设置在像素区域P内,且薄膜晶体管126各自的栅极与源极分别连接至对应的扫描线122与数据线124。像素电极128分别设置在像素区域P内,并连接至对应的薄膜晶体管126的漏极。像素电极128的材料包含透明导电材料,像是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锌、纳米碳管、氧化铟镓锌或其它合适的材料。
感应电极110设置于基板120上,并位于显示区102内。感应电极110可沿着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排列成阵列。举例来说,图1A的感应电极110为排列成具有4列7行的阵列。本揭露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方式中,感应电极110为也可排列成其他具有M列N行的阵列,其中M与N各自为正整数。
感应电极110于基板120的垂直投影可至少部分重叠像素电极128于基板120的垂直投影,且感应电极110的面积可足以使单一个感应电极110重叠超过一个的像素电极128。此外,感应电极110可分别通过走线180连接至触控电路150,使得触控电路150可独立地输出触控信号至感应电极110。感应电极110的材料包含透明导电材料,像是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锌、纳米碳管、氧化铟镓锌或其它合适的材料。
触控显示面板100A可于显示模式与触控模式之间切换,且感应电极110于不同模式可提供不同用途。举例来说,请一并参照图1C,图1C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触控显示面板100A的侧视示意图。
触控显示面板100A可更包含第一偏光片182、第一透光基板184、显示介质层186、间隙物188、彩色滤光层190、遮光层192、第二透光基板194以及第二偏光片196。第一透光基板184与第二透光基板194可以是玻璃基板。第一偏光片182设置在第一透光基板184的下表面,而前述做为阵列基板使用的基板120则可设置在第一透光基板184的上表面。感应电极110设置在基板120之上。显示介质层186设置在感应电极110与基板120之上,其中显示介质层186可包含显示介质(未绘示),例如液晶分子。彩色滤光层190、遮光层192及第二透光基板194可设置在显示介质层186之上,彩色滤光层190及遮光层192为形成在第二透光基板194的下表面。彩色滤光层190可包含色阻层,像是红色色阻层、绿色色阻层、蓝色色阻层或其组合。遮光层192可以是黑色矩阵。第二偏光片196设置在第二透光基板194的上表面。间隙物188设置在第一透光基板184与第二透光基板194之间。
当触控显示面板100A处在显示模式时,感应电极110可做为共用电极使用,此时,可藉由扫描线与数据线(即图1B的扫描线122与数据线124)将电性信号输入至薄膜晶体管(即图1B的薄膜晶体管126),以驱动对应的像素电极(即图1B的像素电极128),从而使像素电极与做为共用电极使用的感应电极110共同耦合出电场。此所耦合出的电场可用来控制显示介质层186的旋光性,使得通过第一偏光片182进入至触控显示面板100A内部的光束在穿过显示介质层186及彩色滤光层190后,能穿过第二偏光片196并离开触控显示面板100A,以使触控显示面板100A显示出对应光束的影像。
当触控显示面板100A处在触控模式时,触控电路(即图1A的触控电路150)会输出触控信号至感应电极110,以使感应电极110可耦合出电容,且此感应电极1110耦合出的电容可做为触控感应源。此时,若使用者因触控操作而改变感应电极110所耦合出的电容,则可经运算得知使用者的触控操作坐标。换言之,触控显示面板100A可通过感应电极110而提供自容式触控功能。
再者,藉由将感应电极110耦合出的电容做为触控感应源,除了可通过物理接触实现对触控显示面板100A的触控操作以外,也可通过悬浮触控功能来进行对触控显示面板100A的触控操作。也就是说,触控显示面板100A的触控模式可分为点击触控模式(即通过物理接触进行)及悬浮触控模式。
虽本实施方式是将感应电极110设置在基板120之上并较像素电极(即图1B的像素电极128)靠近显示介质层186,然而本揭露内容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方式中,基板120的像素电极也可以较感应电极110靠近显示介质层186,且基板120的像素电极也可以耦合出电容来做为触控感应源。此外,做为共用电极使用的层体可具有狭缝。
请再回到图1A。不同的感应电极110可藉由对应的第一开关元件130及第二开关元件140而互相连接,从而提升触控显示面板100A于悬浮触控模式的感应面积。以下叙述将对关于提升感应面积做进一步的说明。
阵列的同一列之中的相邻两个感应电极110系可由第一开关元件130电性连接。具体来说,第一开关元件130可以是晶体管,像是薄膜晶体管,且第一开关元件130各自具有第一栅极132、第一源极/漏极134及第二源极/漏极136。每一个第一开关元件130的第一源极/漏极134及第二源极/漏极136分别会连接至阵列之中的相邻两个感应电极110。例如,第一开关元件130A的第一源极/漏极134A及第二源极/漏极136A分别连接至相邻感应电极110B及110A。
换言之,每一个第一开关元件130系可电性连接阵列的每一列之中的连续两行的感应电极110。对于电性连接于相同连续两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而言,其第一栅极132可共同连接至第一驱动元件160。举例来说,“第一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会电性连接阵列的每一列之中的第一行与第二行的感应电极110,且第一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的第一栅极132可共同连接至第一驱动元件160。同样地,“第二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可为电性连接阵列的每一列之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的感应电极110,且第二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的第一栅极132可共同连接至第一驱动元件160。
第一驱动元件160可包含驱动电路。第一驱动元件160可用来驱动或关闭第一开关元件130,且第一驱动元件160可独立地驱动或关闭不同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举例来说,在同一期间内,第一驱动元件160可驱动第一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并关闭第二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
阵列的同一行之中的相邻两个感应电极110系可由第二开关元件140电性连接。具体来说,第二开关元件140各自具有第二栅极142、第三源极/漏极144及第四源极/漏极146。每一个第二开关元件140的第三源极/漏极144及第四源极/漏极146分别会连接至阵列之中的相邻两个感应电极110。例如,第二开关元件140A的第三源极/漏极144A及第四源极/漏极146A分别连接至相邻感应电极110A及110C。
换言之,每一个第二开关元件140系可电性连接阵列的每一行之中的连续两列的感应电极110。对于电性连接于相同连续两列的第二开关元件140而言,其第二栅极142可共同连接至第二驱动元件170。举例来说,“第一列的第二开关元件140”可电性连接阵列的每一行之中的第一列与第二列的感应电极110,且第一列的第二开关元件140的第二栅极142可共同连接至第二驱动元件170。同样地,“第二列的第二开关元件140”可电性连接阵列的每一行之中的第二列与第三列的感应电极110,且第二列的第二开关元件140的第二栅极142可共同连接至第二驱动元件170。
第二驱动元件170可包含驱动电路。第二驱动元件170可用来驱动或关闭第二开关元件140,且第二驱动元件170可独立地驱动或关闭不同列的第二开关元件140。举例来说,在同一期间内,第二驱动元件170可驱动第一列的第二开关元件140,并关闭第二列的第二开关元件140。
虽本实施方式系将开关元件分为第一开关元件130与第二开关元件140,然而第一开关元件130与第二开关元件140可具有相同的晶体管结构,其差别为第一开关元件130是连接不同行的感应电极110,而第二开关元件140是连接不同列的感应电极110。亦即,使用第一开关元件130与第二开关元件140来命名这些开关元件为便于辨认。
在上述配置下,每一个感应电极110都会通过至少两个开关元件来跟相邻的感应电极110电性连接。对于位在阵列的四个角落的感应电极110而言,其会连接一个第一开关元件130与一个第二开关元件140。对于位在阵列的边界上的感应电极110而言,其会连接三个开关元件。对于位在阵列的第2列至第3列且第2行至第6行的范围内的感应电极110而言,其系会被两个第一开关元件130与两个第二开关元件140共同环绕。
通过上述配置,当触控显示面板100A处在悬浮触控模式的时候,藉由导通第一开关元件130及第二开关元件140,即可使不同的感应电极110电性连接于一起,从而提升感应面积。以下将配合触控电路150、第一驱动元件160以及第二驱动元件170输出的波形图来进一步说明。
请同时看到图1A及图1D,其中图1D为驱动触控显示面板100A的波形图。图1D所绘的波形图可依序分为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三期间T3及第四期间T4。
各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的波形系以第一行的第一开关元件V1、第二行的第一开关元件V2、第三行的第一开关元件V3、第四行的第一开关元件V4及第五行的第一开关元件V5标记在图1D。各列的第二开关元件140的波形系以第一列的第二开关元件H1、第二列的第二开关元件H2及第三列的第二开关元件H3标记在图1D。扫描信号S_SCAN系表示输入至扫描线(即图1B的扫描线122)的信号,触控信号S_TOUCH系表示自触控电路150输出的信号。
第一期间T1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100A进行悬浮触控模式的期间。于第一期间T1内,可通过第一驱动元件160开启奇数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第一行的第一开关元件V1、第三行的第一开关元件V3及第五行的第一开关元件V5),并关闭偶数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第二行的第一开关元件V2及第四行的第一开关元件V4)。
本揭露内容中,所述的“开启开关元件”指的是将输入至开关元件栅极的信号自禁能(disable)电平(例如为低电压)转态为致能(enable)电平(例如为高电压),从而导通开关元件。反之,本揭露内容中,所述的“关闭开关元件”指的是将输入至开关元件栅极的信号自致能电平转态为禁能电平,从而关闭开关元件。
于第一期间T1内,可通过第二驱动元件170开启奇数列的第二开关元件140(第一列的第二开关元件H1及第三列的第二开关元件H3),并关闭偶数列的第二开关元件140(第二列的第二开关元件H2)。
于第一期间T1内,扫描信号S_SCAN为禁能电平,以关闭基板120中的薄膜晶体管(即图1B的薄膜晶体管126)。于第一期间T1内,触控信号S_TOUCH为致能电平。此时,触控信号S_TOUCH可用来进行悬浮触控。虽图1D是将触控信号S_TOUCH于第一期间T1绘示为方波,然而触控信号S_TOUCH于第一期间T1也可以是多个脉波。
通过上述驱动,于第一期间T1内,阵列中的感应电极110可因对应的开关元件被开启而相连接,从而形成多个感应电极子阵列。举例来说,感应电极110A、110B、110C及110D可因第一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及第一列的第二开关元件140被导通而相连接,从而形成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
同样地,阵列的第一列至第二列且第三行至第四行的感应电极110也因第三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及第一列的第二开关元件140被开启而相连接,从而形成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阵列的第三列至第四列且第一行至第二行的感应电极110也因第一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及第三列的第二开关元件140被开启而相连接,从而形成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
对于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与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而言,由于第二列的第一开关元件130被关闭,故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与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彼此会是电性隔离的,使得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与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可辨识出不同的触控坐标。在此,所述的“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与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彼此会是电性隔离”指的是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与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于进行触控悬浮期间,各自耦合出的电容为可辨识的。同样地,对于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与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而言,由于第二列的第二开关元件140被关闭,故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与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彼此会是电性隔离的,使得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与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可辨识出不同的触控坐标。
也就是说,每四个感应电极110即可形成一个感应电极子阵列,且这些感应电极子阵列彼此会是电性隔离,从而可辨识出不同的触控坐标。藉由此配置,可提升触控显示面板100A于悬浮触控模式的感应面积,从而提升触控精度及灵敏度。
第二期间T2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进行显示模式的期间。于第二期间T2内,可通过第一驱动元件160关闭第一开关元件130,并也通过第二驱动元件170关闭第二开关元件140。
于第二期间T2内,扫描信号S_SCAN为致能电平,以开启基板120中的薄膜晶体管(即图1B的薄膜晶体管126),从而驱动像素电极(即图1B的像素电极128),并使触控显示面板100A能显示影像。虽图1D是将扫描信号S_SCAN于第二期间T2绘示为方波,然而扫描信号S_SCAN于第二期间T2也可以是多个脉波。于第二期间T2内,触控信号S_TOUCH为禁能电平,以避免触控显示面板100A于显示模式期间受到影响。
通过上述驱动,于第二期间T2内,阵列中的感应电极110彼此会是电性隔离的,以避免做为共用电极使用的感应电极110因彼此发生导通而影响显示模式。
第三期间T3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100A进行点击触控模式的期间。于第三期间T3内,可通过第一驱动元件160关闭第一开关元件130,并也通过第二驱动元件170关闭第二开关元件140。
于第三期间T3内,扫描信号S_SCAN为禁能电平,以关闭基板120中的薄膜晶体管(即图1B的薄膜晶体管126)。于第三期间T3内,触控信号S_TOUCH为致能电平。此时,触控信号S_TOUCH可用来进行点击触控。虽图1D是将触控信号S_TOUCH于第三期间T3绘示为方波,然而触控信号S_TOUCH于第三期间T3也可以是多个脉波。
通过上述驱动,于第三期间T3内,阵列中的感应电极110彼此会是电性隔离的。因此,感应电极110各自可耦合出电容做为触控感应源,使得感应电极110分别可辨识出不同的点击触控坐标。由于点击触控会致使较大的电容变化,故进行点击触控期间可选择性地不使感应电极110形成感应电极子阵列。然而,本揭露内容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依据触控需求,而在进行点击触控模式的期间连接至少部分的感应电极110,藉以形成感应电极子阵列。
第四期间T4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100A进行悬浮触控模式的期间,其中第四期间T4的波形可以与第一期间T1相同。也就是说,接续于第三期间T3之后的波形可以是依序周期性地呈现如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及第三期间T3的波形。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期间T1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50微秒至350微秒,第二期间T2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000微秒至2000微秒,第三期间T3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50微秒至350秒,如此的持续时间配置可使触控显示面板100A能流畅地于触控模式与显示模式之间切换。
此外,虽本实施方式是依序以悬浮触控模式、显示模式、点击触控模式来呈现,然而本揭露内容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此顺序做变化。图1D所绘的波形图仅为用来说明可于悬浮触控模式期间将感应电极110连接于一起,而非用来限制本揭露内容。于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采其他的驱动方式来使不同的感应电极110相连接,并实现提升感应面积的效果。
当触控显示面板100A的感应电极110数量增加时,由第一驱动元件160及第二驱动元件170输出的信号可依图1D所绘的驱动方式来调整。举例来说,可先开启奇数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及奇数列的第二开关元件140,并于之后的时序再开启偶数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及偶数列的第二开关元件140。
请再看到图2A,图2A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二实施方式绘示触控显示面板100B的上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至少一个差异点在于,第一开关元件130为位在显示区102外且位在周边区104内,而第一开关元件130与感应电极110系采一对一的连接方式。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开关元件130可排列成为“位于同一行的第一开关元件”,故未如第一实施方式再使用“第二开关元件”来命名,合先叙明。
具体来说,第一开关元件130各自具有第一栅极132、第一源极/漏极134及第二源极/漏极136。第一开关元件130的第一栅极132为连接至第一驱动元件160,使得第一驱动元件160可同时驱动第一开关元件130。第一开关元件130的第一源极/漏极134分别可连接至不同的感应电极110,例如,第一开关元件130A的第一源极/漏极134A连接至感应电极110A,而第一开关元件130B的第一源极/漏极134B则连接至感应电极110B。
触控显示面板100B更包含第一走线202、第二走线204、第三走线206以及第四走线208。第一开关元件130的第二源极/漏极136会连接至对应的走线。如图2A所示,每一走线可连接至四个第一开关元件130。
在上述配置下,第一开关元件130可电性连接阵列的同一列之中的相邻两个感应电极110,或是电性连接阵列的同一行之中的相邻两个感应电极110,从而形成多个感应电极子阵列。也就是说,阵列中不同的感应电极110可通过对应的第一开关元件130连接至相同的走线,从而电性连接于一起,并进一步形成感应电极子阵列。
举例来说,于开启第一开关元件130后,通过第一开关元件130连接至第一走线202的感应电极110可共同形成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且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具有2行2列。通过第一开关元件130连接至第二走线204的感应电极110可共同形成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且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具有2行2列。通过第一开关元件130连接至第三走线206的感应电极110可共同形成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且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具有2行2列。通过第一开关元件130连接至第四走线208的感应电极110可共同形成第四感应电极子阵列M4,且第四感应电极子阵列M4具有2行2列。
本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面板100B的触控电路150可分成悬浮触控电路152及点击触控电路154,其中悬浮触控电路152及点击触控电路154位于周边区104内,且悬浮触控电路152可位于显示区102的上侧,而点击触控电路154则可位于显示区102的下侧。
悬浮触控电路152可通过第一走线202、第二走线204、第三走线206以及第四走线208连接至第一开关元件130,从而通过第一开关元件130连接至感应电极110。因此,当触控显示面板100B处在悬浮触控模式的时候,悬浮触控电路152可通过对应的走线及第一开关元件130,将悬浮触控信号输入至感应电极110。点击触控电路154可通过触控显示面板100B的第五走线210连接至感应电极110。因此,当触控显示面板100B处在点击触控模式的时候,点击触控电路154可通过第五走线210,将点击触控信号输入至感应电极110。
此外,悬浮触控电路152与点击触控电路154可以是独立地输出信号。亦即,当进行悬浮触控模式时,悬浮触控电路152会输出致能准位的信号,而点击触控电路154则是输出禁能准位的信号。反之,当进行点击触控模式时,点击触控电路154会输出致能准位的信号,而悬浮触控电路152则是输出禁能准位的信号。
通过上述配置,当触控显示面板100B处在悬浮触控模式的时候,藉由开启第一开关元件130,即可使每一个感应电极子阵列内的感应电极110电性连接于一起,从而提升感应面积。此外,由于不同的感应电极子阵列分别是连接至不同的走线,故不同的感应电极子阵列彼此会电性隔离,使得悬浮触控电路152可独立地输出击浮触控信号至不同的感应电极子阵列。
虽本实施方式是将感应电极110排列成具有4列4行的阵列,然而本揭露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方式中,感应电极110为也可排列成其他具有M列N行的阵列,其中M与N各自为正整数。
以下将配合第一驱动元件160、悬浮触控电路152以及点击触控电路154输出的波形图来进一步说明。请同时看到图2A及图2B,其中图2B为图2A的触控显示面板100B于操作时的波形图。图2B所绘的波形图可依序分为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三期间T3及第四期间T4。
开关信号S_SW为自第一驱动元件160输出至位于同一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的信号。自悬浮触控电路152输出至各走线的信号系以第一悬浮触控信号S_HV1、第二悬浮触控信号S_HV2、第三悬浮触控信号S_HV3及第四悬浮触控信号S_HV4标记在图2B。扫描信号S_SCAN系表示输入至扫描线的信号,点击触控信号S_CT系表示自点击触控电路154输出的信号。
第一期间T1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100B进行悬浮触控模式的期间。于第一期间T1内,可通过第一驱动元件160开启第一开关元件130,以使感应电极110形成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以及第四感应电极子阵列M4。
于第一期间T1内,可自悬浮触控电路152输出第一悬浮触控信号S_HV1、第二悬浮触控信号S_HV2、第三悬浮触控信号S_HV3及第四悬浮触控信号S_HV4。第一悬浮触控信号S_HV1、第二悬浮触控信号S_HV2、第三悬浮触控信号S_HV3及第四悬浮触控信号S_HV4分别会经第一走线202、第二走线204、第三走线206及第四走线208输入至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以及第四感应电极子阵列M4。虽图2B是将第一悬浮触控信号S_HV1、第二悬浮触控信号S_HV2、第三悬浮触控信号S_HV3及第四悬浮触控信号S_HV4于第一期间T1绘示为方波,然而这些悬浮触控信号于第一期间T1也可以是多个脉波。
于第一期间T1,扫描信号S_SCAN为禁能电平,以关闭对应的薄膜晶体管,且点击触控信号S_CT也为禁能电平,从而避免影响到悬浮触控模式的进行。
通过上述配置,于第一期间T1内,感应电极子阵列可辨识出不同的触控坐标。藉由此配置,可提升触控显示面板100B对悬浮触控模式的感应面积,从而提升触控精度及灵敏度。
第二期间T2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100B进行显示模式的期间。于第二期间T2内,扫描信号S_SCAN为致能电平,以开启对应的薄膜晶体管,从而使触控显示面板100B能显示影像。虽图2B是将扫描信号S_SCAN于第二期间T2绘示为方波,然而扫描信号S_SCAN于第二期间T2也可以是多个脉波。于第二期间T2内,点击触控信号S_CT为禁能电平,以避免触控显示面板100B于显示模式期间受到影响。
通过上述配置,于第二期间T2内,阵列中的感应电极110彼此会是电性隔离的,以避免做为共用电极使用的感应电极110因彼此发生导通而影响显示模式。
第三期间T3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100B进行点击触控模式的期间。于第三期间T3内,扫描信号S_SCAN为禁能电平,以关闭对应的薄膜晶体管。于第三期间T3内,点击触控信号S_CT为致能电平。虽图2B是将点击触控信号S_CT于第三期间T3绘示为方波,然而点击触控信号S_CT于第三期间T3也可以是多个脉波。
通过上述驱动,于第三期间T3内,由于阵列中的感应电极110彼此会是电性隔离的,故感应电极110分别可辨识出不同的触控坐标。然而,本揭露内容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依据触控需求,而在进行点击触控操作的期间连接至少部分的感应电极110,藉以形成感应电极子阵列。
第四期间T4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100B进行悬浮触控模式的期间,其中第四期间T4的波形可以与第一期间T1相同。也就是说,接续于第三期间T3之后的波形可以是依序周期性地呈现如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及第三期间T3的波形。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期间T1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50微秒至350微秒,第二期间T2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000微秒至2000微秒,第三期间T3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50微秒至350微秒,如此的持续时间配置可使触控显示面板100B能流畅地于触控模式与显示模式之间切换。
此外,虽本实施方式是依序以悬浮触控模式、显示模式、点击触控模式来呈现,然而本揭露内容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此顺序做变化。图2B所绘的波形图仅为用来说明可于悬浮触控模式期间将感应电极110连接于一起,而非用来限制本揭露内容。于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采其他的驱动方式来使不同的感应电极110相连接,并实现提升感应面积的效果。
请再看到图3A,图3A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三实施方式绘示触控显示面板100C的上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至少一个差异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阵列的每一列之中的感应电极110各自共同形成为同一个感应电极子阵列。
具体来说,通过第一开关元件130的第一群组G1连接至第一走线202的感应电极110(即阵列的第一列及第二列之中的全部感应电极110)可共同形成为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且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具有6行2列。通过第一开关元件130的第二群组G2连接至第二走线204的感应电极110(即阵列的第三列及第四列之中的全部感应电极110)可共同形成为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且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具有6行2列。通过第一开关元件130的第三群组G3连接至第三走线206的感应电极110(即阵列的第五列及第六列之中的全部感应电极110)可共同形成为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且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具有6行2列。通过第一开关元件130的第四群组G4连接至第四走线208的感应电极110(即阵列的第七列及第八列之中的全部感应电极110)可共同形成为第四感应电极子阵列M4,且第四感应电极子阵列M4具有6行2列。
虽本实施方式是将感应电极110排列成具有8列6行的阵列,然而本揭露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方式中,感应电极110为也可排列成其他具有M列N行的阵列,其中M与N各自为正整数。
本实施方式中,于悬浮触控模式期间,感应电极子阵列的驱动方式可以是依序进行的。以下将配合第一驱动元件160、悬浮触控电路152以及点击触控电路154输出的波形图来进一步说明。
请同时看到图3A及图3B,其中图3B为图3A的触控显示面板于操作时的波形图。图3B所绘的波形可依序分为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三期间T3、第四期间T4、第五期间T5及第六期间T6。第一期间T1可分为第一子期间T1A及第二子期间T1B。第三期间T3可分为第三子期间T3A及第四子期间T3B。第六期间T6可分为第五子期间T6A及第六子期间T6B。
开关信号S_SW为自第一驱动元件160输出至位于同一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的信号。自悬浮触控电路152输出至各走线的信号系以第一悬浮触控信号S_HV1、第二悬浮触控信号S_HV2、第三悬浮触控信号S_HV3及第四悬浮触控信号S_HV4标记在图3B。扫描信号S_SCAN系表示输入至扫描线的信号,点击触控信号S_CT系表示自点击触控电路154输出的信号。
第一期间T1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100C进行悬浮触控模式的期间。于第一期间T1内,可通过第一驱动元件160开启第一开关元件130,以使感应电极110形成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以及第四感应电极子阵列M4。
于第一期间T1的第一子期间T1A内,可自悬浮触控电路152输出第一悬浮触控信号S_HV1,使得第一悬浮触控信号S_HV1可经第一走线202输入至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于第一期间T1的第二子期间T1B内,可自悬浮触控电路152输出第二悬浮触控信号S_HV2,使得第二悬浮触控信号S_HV2可经第二走线204输入至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因此,于第一期间T1,触控显示面板100C可对应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及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的位置扫描悬浮触控操作。虽图3B是将第一悬浮触控信号S_HV1及第二悬浮触控信号S_HV2于第一期间T1绘示为方波,然而这些悬浮触控信号于第一期间T1也可以是多个脉波。
于第一期间T1,扫描信号S_SCAN为禁能电平,以关闭对应的薄膜晶体管,且点击触控信号S_CT也为禁能电平,从而避免影响到悬浮触控模式的进行。
第二期间T2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进行显示模式的期间。于第二期间T2内,扫描信号S_SCAN为致能电平,以开启对应的薄膜晶体管,从而使触控显示面板100C能显示影像。虽图3B是将扫描信号S_SCAN于第二期间T2绘示为方波,然而扫描信号S_SCAN于第二期间T2也可以是多个脉波。于第二期间T2内,点击触控信号S_CT为禁能电平,以避免触控显示面板100B于显示模式期间受到影响。
通过上述配置,于第二期间T2内,阵列中的感应电极110彼此会是电性隔离的,以避免做为共用电极使用的感应电极110因彼此发生导通而影响显示影像。
第三期间T3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100C进行悬浮触控模式的期间。于第三期间T3内,可通过第一驱动元件160开启第一开关元件130,以使感应电极110形成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以及第四感应电极子阵列M4。
于第三期间T3的第三子期间T3A内,可自悬浮触控电路152输出第三悬浮触控信号S_HV3,使第三悬浮触控信号S_HV3可经第三走线206输入至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于第三期间T3的第四子期间T3B内,可自悬浮触控电路152输出第四悬浮触控信号S_HV4,使得第四悬浮触控信号S_HV4可经第四走线208输入至第四感应电极子阵列M4。因此,于第三期间T3,触控显示面板100C可对应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及第四感应电极子阵列M4的位置扫描悬浮触控操作。虽图3B是将第三悬浮触控信号S_HV3及第四悬浮触控信号S_HV4于第三期间T3绘示为方波,然而这些悬浮触控信号于第三期间T3也可以是多个脉波。
于第三期间T3,扫描信号S_SCAN为禁能电平,以关闭对应的薄膜晶体管,且点击触控信号S_CT也为禁能电平,从而避免影响到悬浮触控模式的进行。
第四期间T4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100C进行显示模式的期间。于第四期间T4内,扫描信号S_SCAN为致能电平,以开启对应的薄膜晶体管,从而使触控显示面板100C能显示影像。虽图3B是将扫描信号S_SCAN于第四期间T4绘示为方波,然而扫描信号S_SCAN于第四期间T4也可以是多个脉波。于第四期间T4内,点击触控信号S_CT为禁能电平,以避免触控显示面板100C于显示模式期间受到影响。
第五期间T5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100C进行点击触控模式的期间。于第五期间T5内,可通过第一驱动元件160关闭第一开关元件130,且悬浮触控电路152也输出禁能准位的信号。于第五期间T5内,扫描信号S_SCAN为禁能电平,以关闭对应的薄膜晶体管。于第五期间T5内,点击触控信号S_CT为致能电平。虽图3B是将点击触控信号S_CT于第五期间T5绘示为方波,然而点击触控信号S_CT于第五期间T5也可以是多个脉波。
通过上述驱动,于第五期间T5内,由于阵列中的感应电极110彼此会是电性隔离的,故感应电极110分别可辨识出不同的触控坐标。然而,本揭露内容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依据触控需求,而在进行点击触控操作的期间连接至少部分的感应电极110,藉以形成感应电极子阵列。
第六期间T6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100C进行悬浮触控模式的期间,其中第六期间T6的第五子期间T6A与第六子期间T6B的波形可以与第一期间T1的第一子期间T1A与第二子期间T1B相同。也就是说,接续于第五期间T5之后的波形可以是依序周期性地呈现如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三期间T3、第四期间T4及第五期间T5的波形。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期间T1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50微秒至350微秒,第二期间T2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000微秒至2000微秒,第三期间T3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50微秒至350微秒,第四期间T4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000微秒至2000微秒,第五期间T5的持续时间大约为200微秒至300微秒,如此的持续时间配置可使触控显示面板100C能流畅地于触控模式与显示模式之间切换。
此外,虽本实施方式是依序以悬浮触控模式、显示模式、点击触控模式来呈现,然而本揭露内容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此顺序做变化。
除了图3B所绘的驱动方式以外,也可对图3A的触控显示面板100C采其他的驱动方式。举例来说,请再同时看到图3A及图3C,其中图3C为图3A的触控显示面板100C于操作时的波形图。图3C所绘的波形可依序分为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三期间T3、第四期间T4、第五期间T5及第六期间T6。第一期间T1可分为第一子期间T1A及第二子期间T1B。第三期间T3可分为第三子期间T3A及第四子期间T3B。第六期间T6可分为第五子期间T6A及第六子期间T6B。
开关信号S_SW为自第一驱动元件160输出至位于同一行的第一开关元件130的信号。自悬浮触控电路152输出至各走线的信号系以第一悬浮触控信号S_HV1、第二悬浮触控信号S_HV2、第三悬浮触控信号S_HV3及第四悬浮触控信号S_HV4标记在图3C。扫描信号S_SCAN系表示输入至扫描线的信号,点击触控信号S_CT系表示自点击触控电路154输出的信号。
图3C于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四期间T4及第五期间T5所绘的波形系雷同图3B于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四期间T4及第五期间T5所绘的波形,故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期间T3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100C进行悬浮触控模式的期间。于第三期间T3内,可通过第一驱动元件160开启第一开关元件130,以使感应电极110形成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以及第四感应电极子阵列M4。
于第三期间T3的第三子期间T3A内,可自悬浮触控电路152输出第二悬浮触控信号S_HV2,使第二悬浮触控信号S_HV2可经第二走线204输入至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于第三期间T3的第四子期间T3B内,可自悬浮触控电路152输出第三悬浮触控信号S_HV3,使得第三悬浮触控信号S_HV3可经第三走线206输入至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因此,于第三期间T3,触控显示面板100C可对应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及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的位置扫描悬浮触控操作。虽图3B是将第二悬浮触控信号S_HV2及第三悬浮触控信号S_HV3于第三期间T3绘示为方波,然而这些悬浮触控信号于第三期间T3也可以是多个脉波。
于第三期间T3,扫描信号S_SCAN为禁能电平,以关闭对应的薄膜晶体管,且点击触控信号S_CT也为禁能电平,从而避免影响到悬浮触控模式的进行。
通过上述驱动,触控显示面板会在第一期间T1以及第三期间T3对应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的位置扫描悬浮触控操作。也就是说,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在悬浮触控的一个扫描周期内,会被重复驱动。通过此配置,除了可通过提升触控显示面板对悬浮触控的感应面积来提升触控精度及灵敏度以外,采重复驱动的方式进行对悬浮触控操作的扫描将可提升触控解析度,从而进一步提升触控精度及灵敏度。
第六期间T6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100C进行悬浮触控模式的期间。于第六期间T6内,可通过第一驱动元件160开启第一开关元件130,以使感应电极110形成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M1、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M2、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以及第四感应电极子阵列M4。
于第六期间T6的第五子期间T6A内,可自悬浮触控电路152输出第三悬浮触控信号S_HV3,使第三悬浮触控信号S_HV3可经第三走线206输入至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于第六期间T6的第六子期间T6B内,可自悬浮触控电路152输出第四悬浮触控信号S_HV4,使得第四悬浮触控信号S_HV4可经第四走线208输入至第四感应电极子阵列M4。因此,于第六期间T6,触控显示面板100C可对应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及第四感应电极子阵列M4的位置扫描悬浮触控操作。虽图3B是将第三悬浮触控信号S_HV3及第四悬浮触控信号S_HV4于第六期间T6绘示为方波,然而这些悬浮触控信号于第六期间T6也可以是多个脉波。
于第六期间T6,扫描信号S_SCAN为禁能电平,以关闭对应的薄膜晶体管,且点击触控信号S_CT也为禁能电平,从而避免影响到悬浮触控模式的进行。
同样地,通过上述驱动,触控显示面板100C会在第三期间T3以及第六期间T6对应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M3的位置扫描悬浮触控操作,以提升触控解析度,从而进一步提升触控精度及灵敏度。
第六期间T6之后可再进行显示模式或点击触控模式。或者,也可再重复第一期间T1的波形,使得接续于第六期间T6之后的波形可以是依序周期性地呈现如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三期间T3、第四期间T4、第五期间T5及第六期间T6的波形。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期间T1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50微秒至300微秒,第二期间T2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000微秒至2000微秒,第三期间T3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50微秒至300微秒,第四期间T4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000微秒至2000微秒,第五期间T5的持续时间大约为200微秒至300微秒,第六期间T6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50微秒至300微秒,如此的持续时间配置可使触控显示面板100C能流畅地于触控模式与显示模式之间切换。
虽图3B及图3C所绘的波形图会使触控显示面板100C对悬浮触控模式的扫描是自显示区102的左侧往显示区102的右侧进行,然而本揭露内容不以此为限。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面板100C对悬浮触控模式的扫描也可以是自显示区102的右侧往显示区102的左侧进行。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面板100C对悬浮触控模式的扫描也可以是自显示区102的左侧及右侧往显示区102的中间进行。
此外,虽本实施方式是依序以悬浮触控模式、显示模式、悬浮触控模式、显示模式、点击触控模式及悬浮触控模式来呈现,然而本揭露内容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循环也可以是变换成其他顺序。
请再看到图4,图4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四实施方式绘示触控显示面板于操作时的波形图。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至少一个差异点在于,本实施方式于每一周期内的操作方式依序为显示模式、点击触控模式及悬浮触控模式。图4所绘的波形可依序分为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及第三期间T3。扫描信号S_SCAN系表示输入至扫描线的信号,点击触控信号S_CT系表示进行点击触控的信号,悬浮触控信号S_HV系表示进行悬浮触控的信号。图4所绘的波形图也可应用于前述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面板。
第一期间T1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进行显示模式的期间。于第一期间T1内,扫描信号S_SCAN为致能电平,以开启对应的薄膜晶体管,从而使触控显示面板能显示影像。虽图4是将扫描信号S_SCAN于第一期间T1绘示为方波,然而扫描信号S_SCAN于第一期间T1也可以是多个脉波。于第一期间T1内,点击触控信号S_CT及为禁能电平,以避免触控显示面板于显示模式期间受到影响。
第二期间T2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进行点击触控模式的期间。于第二期间T2内,扫描信号S_SCAN为禁能电平,以关闭对应的薄膜晶体管。于第二期间T2内,点击触控信号S_CT为致能电平。虽图4是将点击触控信号S_CT于第二期间T2绘示为方波,然而点击触控信号S_CT于第二期间T2也可以是多个脉波。
于第二期间T2内,悬浮触控信号S_HV为禁能电平。在此,本实施方式所述的“悬浮触控信号S_HV为禁能电平”指的可以是:若触控显示面板有使用增加感应面积的机制,则将暂时中止这些机制。举例来说,前述触控显示面板使用薄膜晶体管来导通不同的感应电极,于第二期间T2内,对应输出至这些薄膜晶体管的信号会是禁能电平,从而使不同的感应电极彼此会是电性隔离的。此外,若触控显示面板有通过悬浮触控电路输出进行悬浮触控的信号,则此信号也会是禁能电平。
第三期间T3为对应触控显示面板进行悬浮触控模式的期间。于第三期间T3内,扫描信号S_SCAN为禁能电平,以关闭对应的薄膜晶体管,且点击触控信号S_CT也为禁能电平,从而避免影响到悬浮触控模式的进行。
于第三期间T3内,悬浮触控信号S_HV为致能电平。在此,本实施方式所述的“悬浮触控信号S_HV为致能电平”指的可以是:若触控显示面板有使用增加感应面积的机制,则将开启这些机制。举例来说,前述触控显示面板使用薄膜晶体管来导通不同的感应电极,于第三期间T3内,对应输出至这些薄膜晶体管的信号会是致能电平,从而使不同的感应电极彼此会是电性导通的。此外,若触控显示面板有通过悬浮触控电路输出进行悬浮触控的信号,则此信号也会是致能电平。
举例来说,本实施方式所述的“悬浮触控信号S_HV为致能电平”的进行方式可以是如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进行对应图1D的第一期间T1的悬浮触控模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的“悬浮触控信号S_HV为致能电平”的进行方式可以是如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进行对应图2B的第一期间T1的悬浮触控模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的“悬浮触控信号S_HV为致能电平”的进行方式可以是如第三实施方式所述的,连续地进行对应图3B的第一期间T1及第三期间T3的悬浮触控模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的“悬浮触控信号S_HV为致能电平”的进行方式可以是如第三实施方式所述的,连续地进行对应图3C的第一期间T1、第三期间T3及第六期间T6的悬浮触控模式。
也就是说,于本实施方式中,于第三期间T3内,可连续地进行对应不同区域的悬浮触控。因此,虽图4是将悬浮触控信号S_HV于第三期间T3绘示为方波,然而点击触控信号S_CT于第三期间T3也可以是多个脉波。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期间T1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2.17毫秒至14.5毫秒,第二期间T2的持续时间大约为2.5毫秒至3.0毫秒,第三期间T3的持续时间大约为2毫秒至2.5毫秒,如此的持续时间配置可使触控显示面板能流畅地于触控模式与显示模式之间切换。
综上所述,本揭露内容的触控显示面板包含感应电极以及第一开关元件。感应电极排列成阵列,且阵列的同一列之中的相邻两个感应电极系由第一开关元件电性连接。通过此配置,在开启开关元件后,不同的感应电极可相连接,从而形成多个感应电极子阵列。因此,于触控显示面板进行悬浮触控模式的期间,可通过提升触控显示面板对悬浮触控的感应面积来提升触控精度及灵敏度。
虽然本揭露内容已以多种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揭露内容,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揭露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揭露内容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一显示区,并包含:
一基板;
多个感应电极,设置于该基板上并位于该显示区内,且该些感应电极排列成一阵列;
多个第一开关元件,各自具有一第一栅极,其中该阵列的同一列之中的相邻两个该些感应电极系由该些第一开关元件的其中至少一者电性连接;以及
一第一驱动元件,连接至该些第一开关元件的该些第一栅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开关元件位在该显示区内,并各自具有一第一源极/漏极及一第二源极/漏极,且每一该第一开关元件的该第一源极/漏极与该第二源极/漏极分别连接至该阵列之中的相邻两个该些感应电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多个第二开关元件,位在该显示区内,并各自具有一第二栅极、一第三源极/漏极以及一第四源极/漏极,其中该些第二开关元件的该些第三源极/漏极与该些第四源极/漏极分别连接至该阵列的同一行之中的相邻两个该些感应电极;以及
一第二驱动元件,连接至该些第二开关元件的该些第二栅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阵列具有M列N行,且在该阵列的第2列至第M-1列且第2行至第N-1行之中的该些感应电极系被两个该些第一开关元件与两个该些第二开关元件共同环绕,其中M与N各自为大于3的正整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含多个走线以及一触控电路,其中该些感应电极分别通过该些走线连接至该触控电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开关元件各自具有一第一源极/漏极,且该些第一源极/漏极分别连接至不同的该些感应电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一走线以及一第二走线,其中该些第一开关元件各自具有一第二源极/漏极,该些第一开关元件之一第一群组的该些第二源极/漏极共同连接至该第一走线,且该些第一开关元件之一第二群组的该些第二源极/漏极共同连接至该第二走线。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悬浮触控电路,通过该第一走线及该第二走线连接至该些第一开关元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含多个像素电极,位于该显示区内,且该些感应电极于该基板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该些像素电极于该基板的垂直投影。
10.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在一第一期间内,开启多个开关元件;
在该第一期间内,通过一第一走线输出一第一悬浮触控信号,使得该第一悬浮触控信号经该些开关元件之一第一群组输入至一第一感应电极子阵列;
在该第一期间内,通过一第二走线输出一第二悬浮触控信号,使得该第二悬浮触控信号经该些开关元件之一第二群组输入至一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
在一第二期间内,关闭该些开关元件,其中该第二期间晚于该第一期间;
在一第三期间内,开启该些开关元件,其中该第三期间晚于该第二期间;
在该第三期间内,通过该第二走线输出一第三悬浮触控信号,使得该第三悬浮触控信号经该些开关元件的该第二群组输入至该第二感应电极子阵列;以及
在该第三期间内,通过一第三走线输出一第四悬浮触控信号,使得该第四悬浮触控信号经该些开关元件之一第三群组输入至一第三感应电极子阵列。
CN201911257858.5A 2019-05-27 2019-12-10 触控显示面板与其驱动方法 Active CN1110079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8285 2019-05-27
TW108118285A TWI699691B (zh) 2019-05-27 2019-05-27 觸控顯示面板與其驅動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07960A true CN111007960A (zh) 2020-04-14
CN111007960B CN111007960B (zh) 2023-06-02

Family

ID=70115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57858.5A Active CN111007960B (zh) 2019-05-27 2019-12-10 触控显示面板与其驱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21918B2 (zh)
CN (1) CN111007960B (zh)
TW (1) TWI69969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61094A (zh) * 2022-02-09 2022-05-1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15707B (zh) * 2017-06-12 2021-01-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基板、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4518806A (zh) * 2020-11-18 2022-05-20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感测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3172A (zh) * 2009-05-04 2009-09-1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式显示面板
CN104699352A (zh) * 2015-04-01 2015-06-1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自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阵列基板
CN104699347A (zh) * 2015-04-01 2015-06-10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US20160019854A1 (en) * 2014-07-21 2016-01-21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Touch display panel
CN106502444A (zh) * 2015-09-03 2017-03-15 敦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以及压力检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69055B2 (en) * 2013-08-13 2017-02-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mpany, Ltd. Interaction sensing
CN103941952B (zh) * 2014-03-31 2017-03-2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感应式触控基板以及电感式触控显示装置
CN104182108B (zh) 2014-08-07 2017-04-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JP6502178B2 (ja) * 2015-05-29 2019-04-1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TWI576735B (zh) * 2015-06-08 2017-04-0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面板及其測試方法
JP6660846B2 (ja) * 2016-08-01 2020-03-1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入力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子装置
CN206162470U (zh) 2016-11-24 2017-05-1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6903476B2 (ja) * 2017-04-20 2021-07-1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7562283B (zh) 2017-10-10 2020-12-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10394373B2 (en) * 2017-10-13 2019-08-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ctive matrix touch panel with narrow bezel
CN108196716B (zh) 2018-01-04 2020-08-2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3172A (zh) * 2009-05-04 2009-09-1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式显示面板
US20160019854A1 (en) * 2014-07-21 2016-01-21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Touch display panel
CN104699352A (zh) * 2015-04-01 2015-06-1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自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阵列基板
CN104699347A (zh) * 2015-04-01 2015-06-10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06502444A (zh) * 2015-09-03 2017-03-15 敦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以及压力检测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61094A (zh) * 2022-02-09 2022-05-1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461094B (zh) * 2022-02-09 2023-12-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21918B2 (en) 2021-02-16
TW202044003A (zh) 2020-12-01
US20200379594A1 (en) 2020-12-03
TWI699691B (zh) 2020-07-21
CN111007960B (zh) 2023-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0329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detection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US11385489B2 (en) Display device
US9151979B2 (en) In-cell capacitive touch panel LCD modul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US1007355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panel
US20020033809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riving same, and portable terminal apparatus
CN111007960B (zh) 触控显示面板与其驱动方法
US20160291777A1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6157903B (zh) 显示器
US10514788B2 (en) In-cell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ouch driving method
US11276712B2 (en) Array substrate, method of fabricating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display device
US9317151B2 (en) Low complexity gate line driver circuitry
US20050068310A1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7544188B (zh) 像素阵列与驱动方法
US20230097132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riving method,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20160209942A1 (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its controlling method
KR100384214B1 (ko) 평면표시장치, 표시제어장치 및 표시제어방법
US10782814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CN110045881A (zh) 触控显示面板
JP200200633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1156270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figured for speeding up gate drive of pixel transistors
JP2017040881A (ja) 駆動回路、表示装置及び駆動方法
US6411272B1 (en) Active matrix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s
US892882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11103717A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
CN108153073B (zh) 阵列基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