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7424B - 安全带收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收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97424B
CN110997424B CN201880050403.3A CN201880050403A CN110997424B CN 110997424 B CN110997424 B CN 110997424B CN 201880050403 A CN201880050403 A CN 201880050403A CN 110997424 B CN110997424 B CN 1109974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member
cylinder
expansion suppressing
axial
stop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04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97424A (zh
Inventor
田中隆浩
大久保真一
梁川弥
田中孝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97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74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974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74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28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fluid actuators, e.g. pyrotechnic gas gene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28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fluid actuators, e.g. pyrotechnic gas generators
    • B60R2022/4642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fluid actuators, e.g. pyrotechnic gas generators the gas directly propelling a flexible driving means, e.g. a plurality of successive masses, in a tubular cham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若限位器被移动部件的圆锥部推压并移动,则限位器在缸体的轴向前端与旋转部件之间与移动部件的移动部件主体抵接,还使移动部件主体变形,并且向移动部件主体与旋转部件的第1齿及第2齿的卡合部分侧移动。由此,能够抑制移动部件主体向轴正交方向侧的膨胀。

Description

安全带收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使旋转部件旋转从而使带轴向收卷方向旋转的安全带收卷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多个球状的质量体在盒的内侧排列配置为一列。若这些质量体通过气体等流体的压力而移动并从盒的管状最终部分露出,则质量体将依次与驱动轮卡合并使驱动轮旋转。由此,使卷轴向收卷安全带的方向旋转,从而增加安全带的张力。
另一方面,若通过使驱动轮旋转的前方的质量体推压滑动件,则使滑动件向管状最终部分的开口端侧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在使驱动缸在盒内移动恒定距离并到达至管状最终部分的开口端后驱动缸从管状最终部分的开口端露出,从而抑制流体从管状最终部分的开口端流出。
然而,多个质量体和驱动缸由于受到流体的压力而压缩变形。并且,压缩变形后的质量体若从管状最终部分的开口端露出,则向管状最终部分的轴正交方向侧(管状最终部分的开口端的开口径向侧)膨胀。由此,从前方的质量体到驱动缸的长度变得比多个质量体和驱动缸被流体的压力压缩之前的状态短。因此,必须预先使被流体的压力压缩之前的状态下的从前方的质量体到驱动缸的长度足够长。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7-5220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考虑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抑制从缸体的轴向前端露出的移动部件向轴正交方向侧膨胀的安全带收卷装置。
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具备:带轴,通过使其向收卷方向旋转,从而收卷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旋转部件,通过向一侧的旋转而使上述带轴向收卷方向旋转;缸体,形成为筒状;流体供给单元,设置于上述缸体的轴向基端侧,在车辆遇突发状况时向上述缸体的内侧供给流体;移动部件,设置于上述缸体的内侧,借助上述流体的压力向上述缸体的轴向前端侧移动,并使上述旋转部件向一侧旋转;以及膨胀抑制单元,通过与从上述缸体的轴向前端露出规定长度的状态的上述移动部件的抵接,抑制上述移动部件向轴正交方向侧的膨胀。
根据本发明的第1形态所记载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在移动部件从缸体的轴向前端露出规定长度的状态下,使膨胀抑制单元和移动部件的一方与另一方抵接。由此,能够抑制从缸体的轴向前端露出的移动部件向轴正交方向侧的膨胀。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能够抑制从缸体的轴向前端露出的移动部件向轴正交方向侧膨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移动部件的小径部和圆锥部从缸体的轴向前端露出的状态的从车辆前侧观察盖板的内侧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移动部件的圆锥部与旋转部件的第2旋转部的第2齿抵接的状态的与图2对应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移动部件的圆锥部移动至旋转部件与侧壁的外侧壁部之间的状态的与图3对应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圆锥部中的移动部件的轴向基端与侧壁的上壁外侧部抵接的状态的与图4对应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圆锥部中的移动部件的轴向基端与限位器的长度方向基端抵接的状态的与图5对应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使被移动部件的圆锥部推压的限位器移动并与移动部件的移动部件主体抵接的状态的与图6对应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限位器移动至移动部件主体与旋转部件的卡合部分的状态的与图7对应的侧视图。
图9是沿着图8的9-9线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开始移动部件的圆锥部与限位器的长度方向基端部的抵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移动部件的圆锥部与限位器的长度方向基端部抵接的状态的与图10对应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使被移动部件的圆锥部推压的限位器移动并与移动部件的移动部件主体抵接的状态的与图11对应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限位器移动至移动部件主体与旋转部件的卡合部分的状态的与图12对应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图9的各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箭头FR表示应用了本安全带收卷装置10的车辆的前侧,箭头OUT表示车宽度方向外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侧。另外,在各附图中箭头A表示带轴18收卷安全带20时的作为带轴18的旋转方向的收卷方向,箭头B表示与收卷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并且,箭头C表示作为第1膨胀抑制单元构成膨胀抑制单元的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前端侧。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0具备框架12。框架12固定于作为车辆的车体的中柱(省略图示)的车辆下侧部分。
另外,在框架12设置有带轴18。带轴18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能够绕中心轴线(图1的箭头A方向和箭头B方向)旋转。在带轴18卡止有长条带状的安全带20的长度方向基端部,若使带轴18向收卷方向(图1等的箭头A方向)旋转,则使安全带20从长度方向基端侧收卷于带轴18。另外,安全带20的长度方向前端侧从带轴18向车辆上侧延伸,在框架12的车辆上侧通过在支承于中柱的安全带固定器(省略图示)形成的狭缝孔并向车辆下侧折返。
并且,安全带20的长度方向前端部与固定板(省略图示)卡止。固定板由铁等金属板材形成,固定于车辆的地板部(省略图示)或者与本安全带收卷装置10对应的座椅(省略图示)的骨架部件等。
另外,应用了本安全带收卷装置10的车辆用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具备带扣装置(省略图示)。带扣装置设置于应用本安全带收卷装置10的座椅(省略图示)的车宽度方向内侧。通过在将安全带20缠绕于坐在座椅的乘客的身体的状态下将设置于安全带20的舌片(省略图示)与带扣装置卡合,从而将安全带20佩戴于乘客的身体。
另外,如图1所示,在框架12的车辆后侧设置有弹簧壳体22。在弹簧壳体22的内侧设置有盘簧等带轴施力单元(省略图示)。带轴施力单元与带轴18直接或者间接地卡合,通过带轴施力单元的作用力对带轴18向收卷方向(图1的箭头A方向)施力。
并且,本安全带收卷装置10具备构成力限制器机构的扭杆24。扭杆24的车辆后侧部分配置于带轴18的内侧,在被限制相对于带轴18的相对旋转的状态下与带轴18相连。与此相对地,扭杆24的车辆前侧部分通过形成于框架12的孔并向框架12的外侧(车辆前侧)延伸。
在框架12的车辆前侧设置有预紧器26的旋转部件28。旋转部件28具备第1旋转部30。第1旋转部30相对于带轴18配置在同一直线上。在第1旋转部30连结有扭杆24的车辆前侧部分,旋转部件28的相对于扭杆24的车辆前侧部分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另外,旋转部件28的第1旋转部30具备多个第1齿34。这些第1齿34绕着第1旋转部30的中心轴线隔着规定的间隔形成。
并且,在第1旋转部30的车辆前侧设置有与第1旋转部30一起构成旋转部件28的第2旋转部36。第2旋转部36具备多个第2齿40。这些第2齿40绕着第2旋转部36的中心轴线隔着规定的间隔形成,沿着旋转部件28的中心轴线方向观察,第2齿40分别围绕旋转部件28的第1旋转部30的中心轴线配置在相邻的第1旋转部30的第1齿34之间的大致中央。在该状态下,第2旋转部36与第1旋转部30连结,第2旋转部36相对于第1旋转部30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
另外,第2旋转部36的车辆前侧部分为锁止机构42的锁止基座44。锁止基座44具备锁止爪48。锁止爪48由形成于锁止基座44的凸起46支承,能够以凸起46为中心进行转动。
另一方面,在框架12的车辆前侧的脚板12A固定有构成锁止机构42与预紧器26的双方的盖板50。盖板50向车辆后侧开口,盖板50的底板52在从框架12向车辆前侧远离的状态下与框架12对置。在底板52形成有棘轮孔54。在棘轮孔54的内周部形成有棘轮齿,若向绕着凸起46的一方转动锁止基座44的锁止爪48,则锁止爪48的前端部与棘轮孔54的棘轮齿噛合。由此,锁止基座44向拉出方向(图1等的箭头B方向)的旋转受到限制,带轴18向拉出方向的旋转间接地受到限制。
另外,在盖板50的车辆前侧设置有锁止机构42的传感器支架56。传感器支架56向车辆后侧开口,直接或者经由盖板50间接地固定于框架12。在传感器支架56的内侧容纳有构成对车辆的紧急状态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机构的各部件,若在车辆遇突发状况时传感器支架56内的传感器机构工作,则与锁止机构42的锁止基座44向拉出方向的旋转连动地使锁止基座44的锁止爪48向绕着凸起46的一方转动。
另一方面,安全带收卷装置10具备作为构成预紧器26的筒状部件的缸体58。缸体58形成为圆筒形状,缸体58的轴向基端部配置于框架12的车辆后上侧。在缸体58的轴向基端部插入有作为流体供给单元的微型气体发生器60(以下,将微型气体发生器60称为“MGG60”)。MGG60经由作为控制单元的ECU与设置于车辆的碰撞探测传感器(均省略图示)电连接,若由碰撞探测传感器探测到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则MGG60通过ECU而工作,并将在MGG60产生的作为流体的一个形态的气体向缸体58的内侧供给。
在预紧器26的缸体58的内侧配置有作为活塞的密封球62。密封球62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在不向密封球62赋予载荷的状态下的密封球62的形状为大致球形状。缸体58的内部空间被密封球62分隔为比密封球62靠轴向基端侧的部分和比密封球62靠轴向前端侧的部分。若MGG60工作,则将在MGG60中产生的气体向缸体58中的MGG60与密封球62之间供给。由此,若在缸体58中的MGG60与密封球62之间内压上升,则使密封球62向缸体58的轴向前端侧移动,并且将其向缸体58的轴向压缩而变形。
另外,在预紧器26的缸体58的内侧配置有移动部件64。移动部件64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能够通过受到外力而变形。移动部件64配置于比密封球62靠缸体58的轴向前端侧的位置,若密封球62向缸体58的轴向前端侧移动,则移动部件64被密封球62推压并向缸体58的轴向前端侧移动。
并且,移动部件64具备移动部件主体66。移动部件主体66形成为圆柱的棒状。在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前端形成有小径部68。小径部68形成为圆柱形状,小径部68的外径尺寸小于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径尺寸,小径部68相对于移动部件主体66配置于同一轴线上。在小径部68中的移动部件64的轴向前端(小径部68的与移动部件主体66相反的一侧端)形成有圆锥部70。圆锥部70为圆锥形状或者圆锥台形状,圆锥部70的外径尺寸朝向圆锥部70中的移动部件64的轴向前侧(圆锥部70的与小径部68相反的一侧)变小。
另一方面,预紧器26的缸体58在轴向中间部折弯,缸体58的轴向前端部配置于框架12的车辆前侧中的车辆前上侧,被盖板50和框架12夹着而保持。缸体58的轴向前端向大致车辆下侧(进一步而言,相对于车辆下侧向车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向侧)开口。
若在移动部件64到达至缸体58的轴向前端的状态下移动部件64被密封球62进一步推压并移动,则如图2所示,移动部件64从缸体58的轴向前端向车辆下侧露出,并向盖板50的内侧进入。若在该状态下使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进一步向车辆下侧移动,则如图3所示,圆锥部70与旋转部件28的第1旋转部30的第1齿34或者第2旋转部36的第2齿40抵接。在该状态下,通过移动部件64向车辆下侧推压第1齿34或者第2齿40,从而旋转部件28被赋予来自移动部件64的向收卷方向(图3等的箭头A方向)的旋转力。由此,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图3等的箭头A方向)旋转,并借助来自密封球62的压力使移动部件64进一步向车辆下侧移动。
这样,通过使移动部件64向车辆下侧移动,并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旋转,从而如图4所示,旋转部件28的第1旋转部30的第1齿34和第2旋转部36的第2齿40突刺至移动部件64,通过在该状态下使移动部件64进一步向车辆下侧移动,从而进一步向旋转部件28赋予向收卷方向的旋转力,使旋转部件28进一步向收卷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如图1和图2所示,盖板50具备构成引导单元的侧壁72。侧壁72沿着盖板50的底板52的外周部设置,如图2所示,旋转部件28配置于侧壁72的内侧。侧壁72具备下壁部74、外侧壁部76、上壁外侧部78以及上壁内侧部80。下壁部74为侧壁72的车辆下侧部分,外侧壁部76为侧壁72的车宽度方向外侧部分。另外,上壁外侧部78和上壁内侧部80为侧壁72的车辆上侧部分。上壁外侧部78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内侧向车辆上侧倾斜,上壁内侧部80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内侧向车辆下侧倾斜。
另外,如图2所示,在盖板50的内侧设置有引导部件82,上述引导部件82与侧壁72一起构成引导单元,并且作为第2膨胀抑制单元构成膨胀抑制单元。引导部件82具备基座部84。基座部84在框架12的脚板12A的车辆前侧与脚板12A对置。因此,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基座部84与盖板50的底板52的间隔小于脚板12A与盖板50的底板52的间隔。在基座部84的车辆前侧设置有第1引导部86、第2引导部88以及第3引导部90。
第1引导部86设置于侧壁72的内侧中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中的车辆下侧端部。另外,第2引导部88设置于侧壁72的内侧中的旋转部件28的车辆上侧。并且,第3引导部90设置于第2引导部88的车宽度方向内侧中的盖板50的上壁内侧部80的车辆下侧,第3引导部90的车宽度方向外侧面形成为从盖板50的上壁内侧部80的车宽度方向外侧面连续。另外,第2引导部88与第3引导部90的间隔大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径尺寸,移动部件主体66能够进入至第2引导部88与第3引导部90之间(参照图8)。
另外,如图9所示,引导部件82的基座部84中的作为第2引导部88的车辆上侧部分的基座上部84A的车辆前侧面与盖板50的底板52的车辆后侧面(内侧面)的间隔形成为与在未对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赋予来自外侧的载荷的状态(未因载荷而变形的状态)下的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径尺寸几乎相同(严格来说,稍微大于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径尺寸)。另外,如图9所示,基座上部84A的车辆前侧面以在基座上部84A与盖板50的底板52之间配置有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前端侧部分的状态下的移动部件主体66的中心轴侧作为曲率的中心弯曲,基座上部84A的车辆前侧面中的车辆上侧部分和车辆下侧部分向比基座上部84A的车辆前侧面中的车辆上下方向中间部靠车辆前侧的位置突出。由此,使配置于基座上部84A与盖板50的底板52之间的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周面、与基座上部84A的车辆前侧面之间的缝隙变小。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基座上部84A的车辆前侧的空间中的引导部件82的第2引导部88与盖板50的侧壁72的间隔大于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径尺寸。如图4等所示,若旋转部件28的第1旋转部30的第1齿34或者第2旋转部36的第2齿40突刺于移动部件主体66,则在移动部件主体66形成有与第1齿34或者第2齿40的形状对应的槽66A,在比该槽66A靠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基端侧的位置,以移动部件主体66向槽66A的开口方向侧鼓起的方式变形的鼓起部66B形成于移动部件主体66。考虑移动部件主体66中的鼓起部66B的形成部分处的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径尺寸来设定基座上部84A的车辆前侧的空间中的引导部件82的第2引导部88与盖板50的侧壁72的间隔,移动部件主体66中的鼓起部66B的形成部分能够向基座上部84A的车辆前侧移动。
另外,如图2所示,在引导部件82的第2引导部88与第3引导部90之间,设置有构成膨胀抑制单元的限位器92作为第1膨胀抑制单元。限位器92由比移动部件64硬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棒状。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图2等的箭头C方向)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内侧向车辆下侧倾斜,限位器92能够通过被引导部件82的第2引导部88和第3引导部90导向而向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移动。
并且,在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部(限位器92中的与图2等的箭头C相反的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一对凹部94。凹部94在限位器92的外周面开口。在一对凹部94分别进入有肋96。一个肋96从引导部件82的第2引导部88向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内侧向车辆上侧倾斜的方向突出。另一个肋96从引导部件82的第3引导部90向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外侧向车辆下侧倾斜的方向突出。通过这些肋96进入至凹部94,从而限位器92被引导部件82的第2引导部88和第3引导部90保持,如图7和图8所示,通过剪切肋96,限位器92能够向其长度方向侧移动。
并且,如图2所示,在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前端部(限位器92中的图2等的箭头C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前端细部98,前端细部98从车辆前侧观察为前端细的形状。前端细部98的比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的前端98A靠前端细部98的车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为内侧部98B,内侧部98B中的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为内侧基端98C。内侧部98B相对于在缸体58的轴向前端与盖板50的侧壁72的车辆下侧部分之间的移动部件64的轴向向车宽度方向外侧倾斜,若使限位器92向长度方向前端侧(图2等的箭头C方向侧)移动,则与前端细部98的前端98A与移动部件64抵接相比,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较早地与移动部件64抵接。
另一方面,前端细部98的比前端98A靠前端细部98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为外侧部98D,外侧部98D中的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为外侧基端98E。外侧部98D相对于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前端侧向车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因此,在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与移动部件64抵接的状态下,前端细部98的外侧基端98E未进入至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和第2齿40的旋转轨迹内。并且,设定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和外侧基端98E的形成位置,使得若由于限位器92向长度方向前端侧移动使得前端细部98的外侧基端98E进入至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和第2齿40的旋转轨迹内,则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与移动部件64抵接。
然而,如图5~图8所示,密封球62和移动部件64借助从MGG60供给的气体的压力而向缸体58的轴向压缩变形。这里,如图8所示,设定包括圆锥部70和小径部68在内的移动部件64的轴向长度和从MGG60供给的气体的压力,使得在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卡合至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基端侧部分中的移动部件64的中心轴侧的状态下,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配置于缸体58的内侧。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安全带收卷装置10中,在作为车辆遇突发状况时的一个形态的车辆碰撞时,若通过ECU使预紧器26的MGG60工作,则从MGG60向缸体58的内侧瞬时供给高压的气体。若借助该气体的压力使密封球62向缸体58的轴向前端侧移动,则移动部件64被密封球62推压,从而使移动部件64向缸体58的轴向前端侧移动。
通过使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移动,从而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从缸体58的轴向前端向车辆下侧露出,并使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与第1齿34或者第2齿40与移动部件64抵接(参照图3)。由此,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或者第2齿40被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向车辆下侧推压,从而旋转部件28被赋予来自移动部件64的向收卷方向(图3等的箭头A方向)的旋转力。由此,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图4等的箭头A方向)旋转。
并且,如图4所示,旋转部件28的多个第1齿34或者第2齿40中的、比被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推压的第1齿34或者第2齿40靠拉出方向侧(图2等的箭头B方向侧)的第1齿34或者第2齿40借助旋转部件28的向收卷方向的旋转而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周面向移动部件64的径向中央侧咬入或者突刺。
这样,通过使被第1齿34或者第2齿40咬入或者突刺的移动部件64向车辆下侧移动,从而对旋转部件28进一步赋予向收卷方向的旋转力,使旋转部件28进一步向收卷方向(图4等的箭头A方向)旋转。旋转部件28的向收卷方向的旋转经由扭杆24向带轴18传递,从而使带轴18向收卷方向旋转。由此,将安全带20收卷于带轴18,从而增加安全带20对乘客的约束力。
另一方面,若通过移动部件64被密封球62推压使得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向比旋转部件28靠车辆下侧的位置移动,则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被盖板50的侧壁72的下壁部74、引导部件82的第1引导部86、以及侧壁72的外侧壁部76导向而向车辆上侧移动(参照图4和图5)。由此,如图5所示,使圆锥部70中的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圆锥部70中的移动部件64的小径部68侧端)与侧壁72的上壁外侧部78抵接。
若在该状态下通过密封球62进一步推压移动部件64,则圆锥部70中的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被上壁外侧部78导向而向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内侧向车辆下侧倾斜的方向移动,由此,如图6所示,使圆锥部70中的同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与上壁外侧部78的抵接部分相反的一侧抵接至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并且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前端部与引导部件82的第2引导部88抵接。
接下来,若从该状态通过密封球62进一步推压移动部件64,并且从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向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赋予的按压力大于引导部件82的第2引导部88和第3引导部90的肋96的剪切强度,则剪切肋96。由此,如图7所示,借助来自圆锥部70的按压力限位器92被第2引导部88和第3引导部90导向并移动。
若这样移动限位器92,则在比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和第2齿40中的在最拉出方向侧(图7的箭头B方向侧)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接触的第1齿34或者第2齿40靠车辆上侧的位置,使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抵接。由此,在缸体58的轴向前端的车辆下侧能够向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车宽度方向外侧膨胀的空间变少。
另外,从MGG60向缸体58内供给的气体的压力经由密封球62作用于移动部件64,由此,移动部件64被向轴向侧压缩。因此,移动部件64由于从缸体58的轴向前端向车辆下侧露出而欲膨胀。如上述那样,在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抵接的状态下,抑制限位器92向长度方向前端侧(图7等的箭头C方向侧)的移动,由此,抑制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的移动。因此,在该状态下,抑制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的膨胀,在移动部件64中从缸体58的轴向前端露出的部分欲向移动部件64的轴正交方向侧膨胀。
这里,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抵接,缸体58的轴向前端的车辆下侧中的移动部件主体66能够向车宽度方向外侧膨胀的空间变少,由此抑制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基端侧部分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膨胀。
接下来,若在该状态下限位器92被移动部件64推压并移动,则从缸体58的轴向前端向车辆下侧露出的移动部件主体66被限位器92向移动部件主体66的中心轴侧推压而变形。由此,进一步抑制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基端侧部分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膨胀。
并且,在该状态下,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图7等的箭头A方向)旋转,从而使在移动部件64中从缸体58的轴向前端露出的部分向车辆下侧移动。因此,推压移动部件64的限位器92借助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的旋转与移动部件64向车辆下侧的移动的至少一方而向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及第2齿40与移动部件64的卡合部分侧移动(参照图8)。
这样,通过使限位器92向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及第2齿40与移动部件64的卡合部分侧移动,从而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以向移动部件主体66突刺或者咬入的方式与移动部件主体66卡合,并且,抑制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的旋转和移动部件64向车辆下侧的移动(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的移动)。由此,对于在移动部件主体66中比卡合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的部分靠轴向基端侧的部分而言,被抑制向移动部件64的轴向前端侧的移动。
这里,如图8所示,设定包括圆锥部70和小径部68在内的移动部件64的轴向长度和从MGG60供给的气体的压力,使得在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卡合至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基端侧部分中的移动部件64的中心轴侧的状态下,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配置于缸体58的内侧。因此,在该状态下,密封球62配置于缸体58的内侧,因此能够抑制从MGG60向缸体58内供给的气体向比密封球62靠缸体58的轴向前端侧的部位泄漏。由此,能够抑制气体从缸体58的轴向前端向缸体58的外侧泄漏。
并且,这样能够防止密封球62从缸体58的轴向前端脱落,因此也可以不特别地加长由在MGG60中产生的气体的压力压缩移动部件64之前的状态下的移动部件64的轴向长度。由此,能够抑制缸体58的轴向长度变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在缸体58的轴向前端、和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及第2齿40与移动部件64的卡合部分之间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抵接。因此,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能够与膨胀开始前或者刚开始膨胀后的移动部件主体66抵接,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移动部件主体66向轴正交方向侧的膨胀。
并且,通过被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推压而使限位器92移动,并使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抵接。即,在限位器92的移动前的状态下,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未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抵接。因此,移动部件64能够顺利地向轴向前端侧移动,从而能够使旋转部件28旋转。
另外,限位器92由比移动部件64硬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因此通过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推压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由此能够使移动部件主体66产生变形。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图7等的箭头A方向)的旋转和移动部件64向车辆下侧的移动,并能够抑制在移动部件主体66中比卡合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的部分靠轴向基端侧的部分向轴向前端侧移动。
另外,如图9所示,引导部件82的基座部84的基座上部84A的车辆前侧面与盖板50的底板52的车辆后侧面(内侧面)的间隔形成为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径尺寸几乎相同(严格来说,稍微大于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径尺寸)。并且,基座上部84A的车辆前侧面以在基座上部84A与盖板50的底板52之间配置有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前端侧部分的状态下的移动部件主体66的中心轴侧作为曲率的中心弯曲,从而使配置于基座上部84A与盖板50的底板52之间的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周面、与基座上部84A的车辆前侧面之间的缝隙变小。由此,在移动部件主体66中配置于基座上部84A与盖板50的底板52之间的部分向轴正交方向的膨胀被基座上部84A和盖板50的底板52抑制。
这样,抑制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前端侧部分向轴正交方向的膨胀,因此借助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部受到的在MGG60中产生的气体的压力,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能够高效地推压限位器92。由此,能够借助来自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的按压力使进入至限位器92的凹部94的肋96高效地断裂,从而能够高效地解除肋96对限位器92的保持。并且,在解除肋96对限位器92的保持后,能够通过来自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的按压力使限位器92高效地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使限位器92向长度方向前端侧(图2等的箭头C方向侧)移动,从而使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抵接。然而,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盖板50的侧壁72的内侧,在能够与从缸体58的轴向前端露出的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抵接的位置预先配置限位器92。
[第2实施方式]
在图10中用侧视图示出了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00中开始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与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部的抵接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0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几乎相同的结构,但在以下的点上不同。
如图10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00而言,盖板50的侧壁72的上壁内侧部80及引导部件82的第3引导部90与引导部件82的第2引导部88之间为移动路102,移动路102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内侧向车辆下侧倾斜。
限位器92向长度方向基端侧(与图10等的箭头C方向相反的一侧)延长,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侧部分的车宽度方向内侧面沿着盖板50的上壁内侧部80和引导部件82的第3引导部90中的车宽度方向外侧面配置,并且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侧部分的车宽度方向外侧面沿着引导部件82的第2引导部88的车宽度方向外侧面的延长面配置。
在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部形成有作为容纳部的剖面大致半圆状的容纳凹部92A,容纳凹部92A向车辆前侧、车辆后侧以及车宽度方向外侧敞开。另外,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部的宽度尺寸由于容纳凹部92A而减小。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00中,在预紧器26的MGG60工作并且移动部件64被密封球62推压时,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在被盖板50的侧壁72的外侧壁部76导向并向车辆上侧移动后,容纳(嵌合)于限位器92的容纳凹部92A(参照图10和图11)。
若通过密封球62进一步推压移动部件64,则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在容纳于限位器92的容纳凹部92A的状态下推压限位器92,由此剪切引导部件82的第2引导部88和第3引导部90的肋96,限位器92被第2引导部88和第3引导部90导向,并且沿着移动路102向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内侧的车辆下侧移动(参照图12和图13)。
因此,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限位器92在缸体58的轴向前端、和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及第2齿40与移动部件主体66的卡合部分之间卡合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从而抑制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基端侧部分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膨胀,并且抑制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基端侧部分向轴向前端侧的移动。由此,将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配置于缸体58的内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在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容纳于限位器92的容纳凹部92A的状态下使限位器92移动。因此,即使在将圆锥部70的移动方向从车辆上侧变更为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内侧的车辆下侧的情况下(参照图10~图13),也能够抑制圆锥部70相对于容纳凹部92A的位移(脱离),从而圆锥部70能够使限位器92高效地移动。由此,限位器92能够高效地抑制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基端侧部分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膨胀,并且能够高效地抑制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基端侧部分向轴向前端侧的移动,从而能够使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适当地配置于缸体58的内侧。
并且,将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以收缩的状态嵌合于限位器92的容纳凹部92A。因此,在圆锥部70使限位器92移动时,能够抑制圆锥部70的变形(收缩等),从而圆锥部70能够使限位器92更高效地移动。
另外,即使移动限位器92并在移动路102的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盖板50的上壁内侧部80和引导部件82的第3引导部90中的车宽度方向外侧面)与限位器92之间产生缝隙104,通过如上述那样将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容纳于限位器92的容纳凹部92A,也能够抑制由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部向移动部件64的轴向前端侧部分突刺引起的圆锥部70向缝隙104的侵入,圆锥部70依然能够使限位器92高效地移动。
并且,即使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部因来自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的压力而以容纳凹部92A的周面为起点断裂,并且分离部从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部分离,也通过移动部件64的轴向前端侧部分将该分离部容纳于移动路102的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与限位器92之间的缝隙104。因此,依然能够抑制圆锥部70向缝隙104的侵入,从而圆锥部70能够使限位器92高效地移动。
此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在缸体58的轴向前端、和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及第2齿40与移动部件64的卡合部分之间,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抵接。然而,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中的限位器92的抵接位置只要是能够抑制移动部件主体66向轴正交方向侧的膨胀的位置,不限定于缸体58的轴向前端、与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及第2齿40与移动部件64的卡合部分之间就能够应用。
并且,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膨胀抑制单元的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仅为向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前端侧(图2等的箭头C方向侧)前端细。然而,例如也可以使前端细部98的前端等为波状(之字形形状)。
2017年8月3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7-150956号的公开通过参照而将其整体引入至本说明书。
附图标记说明
10···安全带收卷装置;18···带轴;20···安全带;28···旋转部件;58···缸体;60···微型气体发生器(流体供给单元);64···移动部件;82···引导部件(第2膨胀抑制单元、膨胀抑制单元);92···限位器(第1膨胀抑制单元、膨胀抑制单元);92A···容纳凹部(容纳部);100···安全带收卷装置;102···移动路;104···缝隙。

Claims (8)

1.一种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所述安全带收卷装置具备:
带轴,通过使其向收卷方向旋转,从而收卷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
旋转部件,通过向一侧的旋转而使所述带轴向收卷方向旋转;
缸体,形成为筒状;
流体供给单元,设置于所述缸体的轴向基端侧,在车辆遇突发状况时向所述缸体的内侧供给流体;
移动部件,设置于所述缸体的内侧,借助所述流体的压力向所述缸体的轴向前端侧移动,并使所述旋转部件向一侧旋转;以及
膨胀抑制单元,通过与从所述缸体的轴向前端露出规定长度的状态的所述移动部件的抵接,抑制所述移动部件向轴正交方向侧的膨胀,
所述膨胀抑制单元具备与所述移动部件抵接的第1膨胀抑制单元,
所述第1膨胀抑制单元向所述移动部件中的对于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力的赋予部分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所述第1膨胀抑制单元在所述缸体的轴向前端与所述旋转部件之间与所述移动部件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所述第1膨胀抑制单元比所述移动部件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所述第1膨胀抑制单元为朝向所述移动部件侧而前端细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具备容纳部,所述容纳部设置于所述第1膨胀抑制单元,所述移动部件的轴向前端部容纳于所述容纳部而移动所述第1膨胀抑制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在所述移动部件的轴向前端部容纳于所述容纳部的状态下变更所述移动部件的轴向前端部的移动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具备移动路,所述移动路可供所述第1膨胀抑制单元移动,并且能够将所述第1膨胀抑制单元的由于以所述容纳部为起点的断裂而形成的分离部容纳于侧面与所述第1膨胀抑制单元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所述膨胀抑制单元具备第2膨胀抑制单元,所述移动部件的周围部分能够与所述第2膨胀抑制单元抵接。
CN201880050403.3A 2017-08-03 2018-06-08 安全带收卷装置 Active CN1109974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0956 2017-08-03
JP2017-150956 2017-08-03
PCT/JP2018/022125 WO2019026426A1 (ja) 2017-08-03 2018-06-08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97424A CN110997424A (zh) 2020-04-10
CN110997424B true CN110997424B (zh) 2022-06-14

Family

ID=65233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0403.3A Active CN110997424B (zh) 2017-08-03 2018-06-08 安全带收卷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25561B2 (zh)
JP (1) JP6998960B2 (zh)
CN (1) CN110997424B (zh)
WO (1) WO20190264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24494B2 (ja) * 2018-02-23 2022-02-2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12203909B (zh) * 2018-03-30 2023-08-08 乔伊森安全系统收购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带卷收器
US10864886B2 (en) * 2019-02-22 2020-12-15 Autoliv Asp, Inc. Retractor pretensioner assembly
JP7206567B2 (ja) * 2019-11-01 2023-01-1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7341080B2 (ja) * 2020-02-13 2023-09-0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21178567A (ja) * 2020-05-13 2021-11-1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US11603075B1 (en) * 2021-12-13 2023-03-14 Autoliv Asp, Inc. Pretensioner tube in retractor assembly
US11685338B1 (en) * 2021-12-13 2023-06-27 Autoliv Asp, Inc. Pretensioner housing in retractor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08457C1 (de) * 2001-02-22 2002-06-20 Autoliv Dev Rotationsstraffer mit einem umlaufende Massekörper aufweisenden Antrieb
WO2005080150A1 (de) * 2004-02-17 2005-09-0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Rotationsstraffer mit antriebsstopp
DE102004057095B3 (de) * 2004-11-26 2006-01-19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urtstraffer
JP5455597B2 (ja) * 2009-12-15 2014-03-2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5317945B2 (ja) * 2009-12-15 2013-10-1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5435823B2 (ja) * 2009-12-25 2014-03-05 タカタ株式会社 プリテンショナー、これを有する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20150298926A1 (en) * 2012-12-04 2015-10-22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take up device
JP6063329B2 (ja) * 2013-04-03 2017-01-1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プリテンショナ機構
JP2014218189A (ja) * 2013-05-09 2014-11-20 タカタ株式会社 プリテンショナー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DE102013009393B4 (de) * 2013-06-05 2019-03-07 Trw Automotive Gmbh Gurtstraffer
JP2015054651A (ja) * 2013-09-13 2015-03-2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03661241A (zh) * 2013-12-11 2014-03-26 天合汽车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带预紧器装置
JP6127006B2 (ja) * 2014-03-07 2017-05-10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6389394B2 (ja) * 2014-08-07 2018-09-12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プリテンショナ、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6421003B2 (ja) * 2014-09-22 2018-11-07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プリテンショナ、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DE102015000203B4 (de) * 2015-01-15 2020-10-08 Zf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Gurtstraffer für ein Sicherheitsgurtsystem
US10919488B2 (en) * 2016-06-09 2021-02-16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take-up device
US11007975B2 (en) * 2017-08-03 2021-05-18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retractor
JP7024494B2 (ja) * 2018-02-23 2022-02-2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US10946831B2 (en) * 2019-02-25 2021-03-16 Autoliv Asp, Inc. Retractor pretensioner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25561B2 (en) 2022-05-10
CN110997424A (zh) 2020-04-10
WO2019026426A1 (ja) 2019-02-07
JPWO2019026426A1 (ja) 2020-07-27
US20200384946A1 (en) 2020-12-10
JP6998960B2 (ja) 2022-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97424B (zh) 安全带收卷装置
CN110997423B (zh) 安全带收卷装置
CN110546044B (zh) 包括气体释放开口的安全带预紧式卷收器组件
CN109311448B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11712408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7206567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WO2019026559A1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15461252B (zh) 安全带收卷装置
JP2017100683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6694766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7402772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WO2021162031A1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14987384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WO2022064792A1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WO2023119999A1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7324651B2 (ja) プリテンショナ、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18177031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39358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17100684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17218091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