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1045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71045A
CN110971045A CN201910922431.6A CN201910922431A CN110971045A CN 110971045 A CN110971045 A CN 110971045A CN 201910922431 A CN201910922431 A CN 201910922431A CN 110971045 A CN110971045 A CN 1109710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core back
rotor
fixing member
bobb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2243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71045B (zh
Inventor
今泉纪寿
仲川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Advanced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erv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erv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erv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710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10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710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10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6Embedding prefabricated windings in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14Windings consisting of separate elements, e.g. bars, hairpins, segments, half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bbins for supporting the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dularity of some components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具备:转子,其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定子,其与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和从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多个绕线架,它们能够沿径向分别安装于多个齿;以及线圈线,其卷绕于绕线架,绕线架具有:筒状的筒部,其沿径向延伸;以及突出片,其从筒部的铁芯背部侧的上端部沿径向突出,固定于铁芯背部,该马达具有从上侧覆盖铁芯背部与突出片的环状的固定部件,固定部件从上表面侧覆盖布线部,在固定部件与铁芯背部之间将该布线部固定,该布线部以跨越径向外侧与径向内侧的方式在环状的铁芯背部的上表面侧布线。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通过卷绕于定子的槽的多个线圈产生旋转磁场,由此使设置于所述定子的中央的转子旋转的马达(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公开了引出线存在于定子外部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50238号公报
例如,在为了确认马达的驱动状态而设置检测线圈的温度、振动、声音等的传感器的情况下,信号线、电力供给线等布线部以跨越圆环形状的定子的外侧与内侧的方式布线。在使以跨越定子的外侧与内侧的方式布线的布线部成为自由的状态下,可能会产生与转子发生干涉等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以跨越定子的外侧与内侧的方式布线的布线部所导致的问题的马达。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马达,其具备:转子,其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和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多个绕线架,它们能够沿径向分别安装于所述多个齿;以及线圈线,其卷绕于所述绕线架,所述绕线架具有:筒状的筒部,其沿径向延伸;以及突出片,其从所述筒部的所述铁芯背部侧的上端部沿径向突出,固定于所述铁芯背部,该马达具有从上侧覆盖所述铁芯背部与所述突出片的环状的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从上表面侧覆盖布线部,在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铁芯背部之间将该布线部固定,该布线部以跨越径向外侧与径向内侧的方式在所述环状的铁芯背部的上表面侧布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能够抑制以跨越定子的外侧与内侧的方式布线的布线部所导致的问题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侧观察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下侧观察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绕线架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上侧观察定子铁芯与基座部的立体图。
图6是将压榫部周边的定子铁芯以及基座部放大并从上侧进行观察的俯视图。
图7是将压榫部周边的轭以及转子外缘部放大并从下侧进行观察的俯视图。
图8是定子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绕线架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10是定子的剖视图。
图11是未配置绕线架的周向的位置处的定子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1:马达;13:转子;20:转子主体;22:轭;22a:轭圆筒部(圆筒部);22b:轭突出部(突出部);23:磁铁;26:转子外缘部(转子周缘部);30:定子;31a:铁芯背部;31b:齿;32:线圈;33、133:绕线架;33a:筒部;33b:突出片;33c、133c:爪部;35:固定部件;40:基座部;43:定子支承筒部;130、132、230:上表面;131、232:面;135:下表面部;136:周面部;140:布线部;150、160:压榫部;153:突部;163:突部(第二突部);222、231:层叠钢板;222A、231A:电磁钢板;241:第一防锈层;242:第二防锈层;251:第三防锈层;252:第四防锈层;J:中心轴线;S: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图2是从下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另外,在本申请中,将与图3所示的马达11的轴21的旋转轴线J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旋转轴线J垂直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着以旋转轴线J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此外,在本申请中,将轴向设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基座部40而将作为定子30侧的轴向一侧设为上侧来说明各部的形状、位置关系。即,将旋转轴线J延伸的一个方向设为上下方向。但是,并不意图通过该上下方向的定义限定本发明的马达的使用时的方向。
此外,在本申请中,“平行的方向”也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此外,在本申请中,“垂直的方向”也包括大致垂直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1例如在多轴飞行器中作为使旋转叶片旋转的马达使用。以下,对搭载于多轴飞行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马达11的用途不限于多轴飞行器。
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1是外转子型的马达。马达11具备:转子13,其固定有旋转叶片;以及静止部14,其安装于多轴飞行器。如图3所示,转子13与静止部14经由轴承部51、52连接,该轴承部51、52将转子13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子13配置于静止部14的径向的外侧(一侧),是以旋转轴线J为中心沿周向旋转的部位。
转子13具有轴21、转子主体20、磁铁23以及轭22。轴21以旋转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轴21被轴承部51、52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部51、52是由内圈、外圈、滚珠以及保持器构成的球轴承。另外,轴承部51、52也可以是滑动轴承。轴21插入后述的基座部40的基座贯通孔41a,并插入轴承部51、52的内圈。
转子主体20与轴21的上端连接。转子主体20从轴21的上端通过定子30的上表面而向定子30的外周面延伸。转子主体20具有:转子圆板部24,其从轴21的上端沿与旋转轴线J垂直的方向扩展;多个转子肋部27,它们从转子圆板部24的外周端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大致圆筒状的转子外缘部(转子周缘部)26,其从转子肋部27的外端向轴向下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轴21与转子主体20是单一的部件。
转子圆板部24具有固定有旋转叶片的多个旋转部件固定部24a。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部件固定部24a是沿轴向贯通转子圆板部24的贯通孔。旋转部件固定部24a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旋转叶片利用拧入旋转部件固定部24a的螺钉而固定于转子主体20。旋转叶片也可以利用粘接或者铆接等螺钉以外的方法固定于转子主体20。
转子肋部27从转子圆板部24的外周端向径向外侧延伸。转子肋部27连接转子圆板部24与转子外缘部26。如图1所示,转子肋部27是沿径向延伸的棒状的部位。转子肋部27延伸至转子外缘部26的上端面。多个转子肋部27例如沿周向不等间隔地配置。转子肋部27与转子外缘部26的上端面的交叉部例如沿周向间隔60°设置有六处。六处交叉部构成为:一根转子肋部27与转子外缘部26的上端面交叉的交叉部和朝向径向外侧彼此接近的两根转子肋部27与转子外缘部26的上端面交叉的交叉部沿周向间隔60°交替地配置。
转子圆板部24与转子外缘部26通过多个转子肋部27连接,由此转子主体20在转子肋部27的周向上具有转子孔部28。转子孔部28是沿轴向贯通转子主体20的孔。转子孔部28例如设置为六个。
通过转子主体20具有转子孔部28,构成朝向马达11的内部,即朝向定子30的空气循环路径。通过设置该空气循环路径,在马达11驱动时,能够对定子30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孔部28向定子30的上方开口,从而外部气体直接与线圈32接触。由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发热的线圈线。
如图2所示,轭22是以旋转轴线J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轭22配置于转子外缘部26的内周面26a。轭22由强磁性材料构成。图4是沿轴向切断轭22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图4兼作沿轴向切断定子铁芯31的局部剖视图。在图4中,关于轭22的标号标注在括号中。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轭22由沿轴向重叠电磁钢板222A而构成的层叠钢板222构成(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叙述)。轭22覆盖磁铁23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够抑制磁力从磁铁23的外周面泄漏。
轭22具有以旋转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的轭圆筒部(圆筒部)22a以及从轭圆筒部22a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轭突出部(突出部)22b。轭圆筒部22a配置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多个轭突出部22b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配置。
磁铁23是在轴向上较长的矩形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23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23设置有四十二个。磁铁23例如通过粘接剂固定于轭22的内周面。更详细而言,多个磁铁23在轭圆筒部22a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上固定于被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轭突出部22b所夹的部分。磁铁23在内周面具有N极或S极的磁极。具有N极的磁极的磁铁23与具有S极的磁极的磁铁23沿周向交替配置。
如图2与图3所示,磁铁23的内周面与后述的多个齿31b的径向外侧的端面在径向上隔开微小的间隙对置。即,磁铁23具有与定子30在径向上对置的磁极面。另外,磁铁也可以是包围定子30的整个外周面的大致圆筒形状。在该情况下,在磁铁的内周面沿周向交替地磁化出N极与S极。
静止部14具有基座部40、定子30、传感器S以及布线部140(参照图8与图11)。如图2与图3所示,基座部40具有:基座圆筒部41,其均以旋转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基座底部42,其从基座圆筒部41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以及圆筒状的定子支承筒部43,其从基座底部4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轴向的上侧延伸。定子支承筒部43的外周面43a固定有定子30的后述的定子铁芯31。
基座圆筒部41具有以旋转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贯通基座圆筒部41的基座贯通孔41a。基座贯通孔41a的内侧配置有轴承部51、52。两个轴承部51、52在基座贯通孔41a的内侧沿轴向排列配置。盖部44从下侧按压轴承部51。轴承部51、52固定于轴21以及基座部40,由此将转子13支承为能够以旋转轴线J为中心旋转。
如图3所示,定子30与转子13在径向上隔开间隙对置。如图3所示,定子30是具有定子铁芯31以及被供给电流的多个线圈32的电枢。即,静止部14具有多个线圈32。
定子铁芯31是磁性体。图4是沿轴向切断定子铁芯31的局部剖视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31由沿轴向重叠多个电磁钢板231A而构成的层叠钢板231构成。作为一例,电磁钢板231A的厚度为0.2mm。通过使用较薄的电磁钢板231A,能够降低涡电流等的磁通损失,从而能够实现高输出化以及轻量化。
另外,在图4中,为了便于理解,图示了四个电磁钢板231A,但电磁钢板231A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
多个电磁钢板231A分别具有通过压入而将在轴向上相邻的电磁钢板231A彼此连结的压榫部150。在压榫部150中,在冲压加工时,各个电磁钢板231A的轴向上侧的面设置有暗榫孔151,下侧的面设置有暗榫152。在层叠时将暗榫152压入相邻的电磁钢板231A的暗榫孔151并进行铆接,由此制作层叠钢板231。
沿轴向重叠多个电磁钢板231A而形成的层叠钢板231通过浸渗粘接剂而粘接。层叠钢板231浸渍于液体状的粘接剂中,由此粘接剂浸入电磁钢板231A彼此的间隙,从而被粘接固定。作为浸渗粘接剂,例如使用丙烯酸系浸渗粘接剂。
层叠钢板231具有覆盖其表面的第一防锈层241以及覆盖第一防锈层241的表面的第二防锈层242。第一防锈层241是源自浸渗粘接剂的防锈层。第二防锈层242是源自固体润滑剂的防锈层。
第一防锈层241是多个电磁钢板231A彼此粘接时包覆于层叠钢板231的表面的防锈层。
作为构成第二防锈层242的固体润滑剂,通常大多使用二硫化钼、石墨、PTFE(聚四氟乙烯)等。固体润滑剂在涂布于被第一防锈层241覆盖的层叠钢板231的表面后,通过加热处理或UV处理而固化,从而作为第二防锈层242覆盖第一防锈层241的表面。
固化后的第二防锈层242是在施加载荷时发生横向滑动现象的多个鳞片状的层。认为多个鳞片具有防锈功能。
上述轭22与定子铁芯31一样,是由沿轴向重叠多个电磁钢板222A而构成的层叠钢板222构成的。由于轭22的截面形状与定子铁芯31一样,因此关于轭22的结构要素在图4的括号中标注标号。
作为一例,电磁钢板222A的厚度为0.2mm。通过使用较薄的电磁钢板222A,能够降低涡电流等的磁通损失,从而能够实现高输出化以及轻量化。
多个电磁钢板222A分别具有通过压入而将在轴向上相邻的电磁钢板222A彼此连结的压榫部160。在压榫部160中,在冲压加工时,各个电磁钢板222A的轴向上侧的面设置有暗榫孔161,下侧的面设置有暗榫162。在层叠时将暗榫162压入相邻的电磁钢板222A的暗榫孔161并进行铆接,由此制作层叠钢板222。沿轴向重叠多个电磁钢板231A的层叠钢板222通过与层叠钢板231同样的浸渗粘接剂粘接。
层叠钢板222具有覆盖其表面的第三防锈层251以及覆盖第三防锈层251的表面的第四防锈层252。第三防锈层251与第一防锈层241一样,是源自浸渗粘接剂的防锈层。第四防锈层252与第二防锈层242一样,是源自固体润滑剂的防锈层。
如上所述,对被不同组成的第一防锈层241与第二防锈层242覆盖的层叠钢板231、被不同组成的第三防锈层251与第四防锈层252覆盖的层叠钢板222以及不具有防锈层的层叠钢板的各个实验片进行农药试验。在农药试验中,用农药的原液覆盖各个实验片的表面,经过一定期间后,去除试验片(对象物)的农药并确认表面。能够确认没有防锈层的层叠钢板的试验片产生锈(腐蚀),而具有防锈层的层叠钢板231的试验片与层叠钢板222的试验片没有产生锈(腐蚀)。
因此能够确认,由层叠钢板231构成的定子铁芯31以及由层叠钢板222构成的轭22相对于农药具有充分的防锈性。
定子铁芯31固定于基座部40。定子铁芯31具有铁芯背部31a以及多个齿31b。铁芯背部31a是以旋转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多个齿31b从铁芯背部31a向径向外侧延伸。多个齿31b在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配置。线圈32由卷绕于各个齿31b的导线构成。
图5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1中的定子铁芯31与基座部40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压榫部150在定子铁芯31中设置于铁芯背部31a。压榫部150在周向上间隔60°设置有六个。压榫部150设置于在径向上与齿31b重叠的位置。通过压榫部150与齿31b在径向上重叠,能够抑制冲压加工时压榫部150的强度降低。
图6是将压榫部150周边的定子铁芯31以及基座部40放大并从上侧进行观察的俯视图。
压榫部150具有从铁芯背部31a的内周面31d向径向的内侧(另一侧)突出的突部153。铁芯背部31a的内周面31d是与定子支承筒部43的外周面43a固定的面。
在沿轴向观察时,从铁芯背部31a的内周面31d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压榫部150的突部153是以压榫部150为中心的圆弧形状。在不使压榫部150的突部153向内侧突出的情况下,担心产生如下情况。例如,如图4所示,在压榫部150与铁芯背部31a的内周面31d之间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可能会由于强度不足从而在冲压加工时暗榫孔151与暗榫152无法成为能够压入的形状。而且,即使在成为能够压入的形状的情况下,在压入时薄壁部会变形,从而层叠的电磁钢板231A彼此的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变得不稳定。通过压榫部150的突部153向内侧突出,能够抑制压入时的变形,从而能够高精度地重叠多个电磁钢板231A。
由于压榫部150配置于定子铁芯31的径向的内侧,因此在位于径向的外侧的齿31b中,构成层叠钢板231的电磁钢板231A彼此容易沿轴向打开。因此,在铆接多个电磁钢板231A从而制作层叠钢板231时,以及在对沿轴向重叠多个电磁钢板231A而形成的层叠钢板231进行浸渗粘接时,优选以使用夹具沿轴向压缩径向的外侧的区域从而抑制打开的状态来实施。
如图2所示,压榫部160在轭22中设置于轭圆筒部22a。压榫部160在周向上间隔60°设置有六个。压榫部160设置于在径向上与轭突出部22b重叠的位置。通过压榫部160与轭突出部22b在径向上重叠,能够抑制冲压加工时的压榫部160的强度降低。
图7是将压榫部160周边的轭22以及转子外缘部26放大并从下侧进行观察的俯视图。
压榫部160具有从轭圆筒部22a的外周面22c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突部(第二突部)163。轭圆筒部22a的外周面22c是与转子外缘部26的内周面26a固定的面。
在沿轴向观察时,从轭圆筒部22a的外周面22c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压榫部160的突部163是以压榫部160为中心的圆弧形状。在不使压榫部160的突部163向外侧突出的情况下,担心产生如下情况。例如,在压榫部160与轭圆筒部22a的外周面22c之间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可能会由于强度不足从而在冲压加工时暗榫孔161与暗榫162无法成为能够压入的形状。而且,即使在成为能够压入的形状的情况下,在压入时薄壁部会变形,从而层叠的电磁钢板222A彼此的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变得不稳定。通过压榫部160的突部163向外侧突出,能够抑制压入时的变形,从而能够高精度地重叠多个电磁钢板222A。
由于压榫部160配置于轭22的径向的外侧,因此在位于径向的内侧的轭突出部22b中,构成层叠钢板222的电磁钢板222A彼此容易沿轴向打开。因此,在铆接多个电磁钢板222A从而制作层叠钢板222时,以及在对沿轴向重叠多个电磁钢板222A而形成的层叠钢板222进行浸渗粘接时,优选以使用夹具沿轴向压缩径向的内侧的区域从而抑制打开的状态来实施。
如图6所示,配置于定子铁芯31的径向的内侧的基座部40中的定子支承筒部43的外周面43a具有凹陷81。在沿轴向观察时,凹陷81比从铁芯背部31a的内周面31d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压榫部150的突部153大。凹陷81在周向上间隔60°设置有六个。因此,六个凹陷81与从内周面31d突出的六个突部153能够分别在径向上对置。凹陷81分别具有与从内周面31d突出的压榫部150的突部153在周向上对置的对置部82。对置部82分别与从内周面31d突出的压榫部150的突部153在周向上重叠。
六个凹陷81与从内周面31d突出的六个压榫部150的突部153能够分别在径向上对置,对置部82分别与内周面31d突出的突部153在周向上重叠,因此定子铁芯31与基座部40中的定子支承筒部43在周向上被彼此定位。
如图7所示,配置于轭22的径向的外侧的转子外缘部26的内周面26a具有凹陷91。在沿轴向观察时,凹陷91比从轭圆筒部22a的外周面22c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压榫部160的突部163大。凹陷91在周向上间隔60°配置为六个。因此,六个凹陷91与从外周面22c突出的压榫部160的突部163能够分别在径向上对置。凹陷91分别具有与从外周面22c突出的突部163在周向上对置的对置部92。对置部92分别与从外周面22c突出的压榫部160的突部163在周向上重叠。
六个凹陷91与从外周面22c突出的压榫部160的突部163能够分别在径向上对置,对置部92分别与从外周面22c突出的突部163在周向上重叠,因此轭22与转子外缘部26在周向上彼此定位。因此,在转子13旋转时,轭22与转子外缘部26一体地旋转。
图8是定子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绕线架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图10是定子的剖视图。图11是未配置绕线架的周向的位置处的定子的剖视图。如图5以及图9所示,多个齿31b是外周端没有伞部的长方体状。
线圈32是由卷绕于绕线架33的线圈线构成的构造体。绕线架33是沿径向延伸的四边形状的筒体,并具有供齿31b插入的贯通孔33A。绕线架33由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0中,由于齿31b不具有伞部,因此绕线架33能够从径向外侧相对于定子铁芯31的齿31b进行装卸。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从齿31b卸下绕线架33的状态下,线圈线卷绕于绕线架33,因此线圈线能够高密度地卷绕于绕线架33。在如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0那样槽数较多的情况下,制造变得容易。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绕线架33具有沿径向延伸的筒状的筒部33a、从筒部33a的铁芯背部31a侧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片33b、从筒部33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垂直于径向的方向扩展的凸缘部33d以及从筒部33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垂直于径向的方向扩展的凸缘部33e。
如图9所示,突出片33b呈薄板状,在径向内侧的前端部的上表面具有从突出片33b向上侧突出的爪部33c。爪部33c具有上表面130以及从突出片33b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并朝向径向外侧的面131。在绕线架33安装于齿31b的状态下,突出片33b位于铁芯背部31a的上表面230上。突出片33b的设置有爪部33c的前端部从铁芯背部31a的上表面230向径向内侧突出。即,突出片33b的上表面132在径向上具有与铁芯背部31a相同的长度。
如图8以及图10所示,定子30具有从上侧覆盖铁芯背部31a上的突出片33b的圆环状的固定部件35。固定部件35是具有沿着下表面的外周侧配置并向下侧突出的圆环状突出部35a的阶梯环。圆环状突出部35a位于突出片33b的上表面132上,从而固定部件35配置于铁芯背部31a上。
固定部件35在圆环状突出部35a的下表面部135与突出片33b的上表面132接触。而且固定部件35在位于比圆环状突出部35a靠内侧的位置的下表面137与爪部33c的上表面130接触。圆环状突出部35a的朝向径向内侧的周面部136与爪部33c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131在径向上对置。
通过固定部件35与绕线架33的突出片33b采用上述配置,阻止了绕线架33向径向外侧移动。具体而言,由于爪部33c钩挂于固定部件35的圆环状突出部35a,因此阻止了绕线架33向径向外侧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0中,绕线架33的突出片33b通过固定部件35固定于铁芯背部31a。由此,抑制了能够相对于齿31b进行装卸的绕线架33的移动。根据该结构,不需要在定子30的外周设置用于防止绕线架33脱落的筒状部件,从而制造变得容易。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设置于突出片33b的爪部33c来抑制绕线架33沿径向移动,因此绕线架33不会成为复杂的结构,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制造。而且通过环状的固定部件35,对所有的绕线架33一并进行固定,从而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而且也能够使定子30的组装作业高效化。
如图8以及图11所示,作为一例,传感器S设置于绕线架33之一。传感器S固定在卷绕于绕线架33的线圈32上。传感器S通过粘接剂粘接于线圈32。
传感器S检测关于线圈32的信息。传感器S例如检测线圈32的温度、线圈32的振动以及线圈32发出的声音等的至少一项。传感器S连接于布线部140的末端。布线部140以跨越径向外侧与径向内侧的方式在铁芯背部31a与定子支承筒部43的上表面侧布线。布线部140在铁芯背部31a的径向外侧的末端设置有传感器S。
布线部140在比定子支承筒部43靠径向内侧的末端与电力供给部、信号输入部(均未图示)连接。固定部件35的圆环状突出部35a从上表面侧覆盖布线部140。圆环状突出部35a在与铁芯背部31a之间固定布线部140。通过固定部件35在与铁芯背部31a之间固定布线部140,能够抑制以跨越定子30的外侧与内侧的方式进行布线的布线部140与转子13发生干涉等问题的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35与铁芯背部31a、突出片33b以及布线部140粘接。具体而言,关于固定部件35与突出片33b,圆环状突出部35a的下表面部135与突出片33b的上表面132粘接。关于固定部件35与铁芯背部31a,圆环状突出部35a的下表面部135与在周向上相邻的突出片33b彼此之间露出的铁芯背部31a的上表面230粘接。布线部140粘接于圆环状突出部35a的下表面部135与在周向上相邻的突出片33b彼此之间露出的铁芯背部31a的上表面230之间。
通过粘接固定部件35、铁芯背部31a以及突出片33b,绕线架33更牢固地固定于定子铁芯31。通过粘接固定部件35、铁芯背部31a以及布线部140,布线部140更牢固地固定于定子铁芯31。
突出片33b也可以与铁芯背部31a的上表面230粘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涂布于突出片33b的朝向周向的侧面的粘接剂粘接突出片33b与铁芯背部31a。而且,也可以通过配置于突出片33b的下表面与铁芯背部31a的上表面230之间的粘接剂粘接突出片33b与铁芯背部31a。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粘接绕线架33中的面对贯通孔33A的内周面和与该内周面对置的齿31b的表面。通过该结构,能够将绕线架33更牢固地固定于定子铁芯31。
绕线架33也可以与在齿31b之间露出的铁芯背部31a的外周面31c粘接。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绕线架33的凸缘部33e与铁芯背部31a的外周面31c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粘接。根据该结构,由于绕线架33在上下方向的整个范围内被粘接固定,因此能够将绕线架33更牢固地固定于定子铁芯31。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片33b构成为仅设置于绕线架33的上端部,但也可以构成为突出片33b设置于绕线架33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固定部件35也配置于定子铁芯31的上下表面。根据该结构,绕线架33在定子30的上下固定,因此能够进一步牢固地固定绕线架33。
在这样的马达11中,在向线圈32供给驱动电流时,在多个齿31b产生磁通。而且,通过齿31b与磁铁23之间的磁通的作用,定子30与转子13之间产生周向的扭矩。其结果,转子13相对于定子30绕旋转轴线J旋转。支承于转子13的旋转叶片与转子13一同绕旋转轴线J旋转。
以上,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当然不限定于这些例子。在上述例子中所示的各结构部件的各形状、组合等为一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转子位于定子的径向外侧的外转子型的马达,但不限于该结构,也能够适用于转子位于定子的径向内侧的内转子型的马达。
在内转子型的马达的情况下,定子铁芯31中的压榫部150也可以设置于径向的外侧。在内转子型的马达的情况下,轭22中的压榫部160也可以设置于径向的内侧。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降低压榫部150、160对磁通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布线部140的末端设置传感器S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布线部140的外侧末端也能够连接传感器S以外的各种设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粘接剂将固定部件35固定于铁芯背部31a(定子30)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固定部件35设置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固定片,将固定片固定于基座部40。在该结构中,为了稳定地固定固定部件35,优选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多个固定片。固定片可以通过螺栓等固定于基座部40。

Claims (6)

1.一种马达,其具备:
转子,其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
所述定子具有:
定子铁芯,其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和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
多个绕线架,它们能够沿径向分别安装于所述多个齿;以及
线圈线,其卷绕于所述绕线架,
所述绕线架具有:
筒状的筒部,其沿径向延伸;以及
突出片,其从所述筒部的所述铁芯背部侧的上端部沿径向突出,固定于所述铁芯背部,
该马达具有从上侧覆盖所述铁芯背部与所述突出片的环状的固定部件,
所述固定部件从上表面侧覆盖布线部,在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铁芯背部之间将该布线部固定,该布线部以跨越径向外侧与径向内侧的方式在所述环状的铁芯背部的上表面侧布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突出片在前端部具有向上侧突出的爪部,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
下表面部,其与位于所述筒部与所述爪部之间的所述突出片的上表面接触,并且与所述布线部的上表面接触;以及
周面部,其从所述下表面部的所述爪部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与所述爪部的朝向所述筒部侧的面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布线部与所述固定部件以及所述铁芯背部粘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位于所述环状的铁芯背部的径向外侧的所述布线部的末端设置有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绕线架与在所述齿之间露出的所述铁芯背部的面粘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转子位于所述定子的所述径向的外侧。
CN201910922431.6A 2018-09-28 2019-09-27 马达 Active CN1109710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3956A JP7211586B2 (ja) 2018-09-28 2018-09-28 モータ
JP2018-183956 2018-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1045A true CN110971045A (zh) 2020-04-07
CN110971045B CN110971045B (zh) 2022-05-17

Family

ID=69946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22431.6A Active CN110971045B (zh) 2018-09-28 2019-09-27 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77714B2 (zh)
JP (1) JP7211586B2 (zh)
CN (1) CN1109710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18278A (zh) * 2023-04-13 2023-07-11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二硫化钼材料的高速电机转子温度检测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05851A (ja) * 2001-03-30 2002-10-18 Mitsuba Corp ステータの突極構造
US20050035680A1 (en) * 2001-11-08 2005-02-17 Hiroshi Murakami Motor
CN103460559A (zh) * 2011-04-05 2013-12-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定子、定子制造方法、以及绕组用扁平导体
CN104852497A (zh) * 2011-02-02 2015-08-19 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 电动机
JP2017163755A (ja) * 2016-03-10 2017-09-14 株式会社明電舎 回転電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70079U (zh) * 1989-11-10 1991-07-12
JPH05103451A (ja) * 1991-10-02 1993-04-23 Nippon Densan Corp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JP4350974B2 (ja) * 2003-05-22 2009-10-28 ヤマハモーター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電機子用端子
JP5176283B2 (ja) * 2006-03-30 2013-04-0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バスバー絶縁構造
JP5740931B2 (ja) * 2010-03-03 2015-07-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分割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JP5481351B2 (ja) * 2010-11-05 2014-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外転型の電動機
KR20130035679A (ko) * 2011-09-30 2013-04-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스핀들 모터
JP2014050238A (ja) 2012-08-31 2014-03-17 Honda Motor Co Ltd 回転電機
JP6112525B1 (ja) * 2016-06-23 2017-04-12 公益財団法人岡山県産業振興財団 ボビン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05851A (ja) * 2001-03-30 2002-10-18 Mitsuba Corp ステータの突極構造
US20050035680A1 (en) * 2001-11-08 2005-02-17 Hiroshi Murakami Motor
CN104852497A (zh) * 2011-02-02 2015-08-19 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 电动机
CN103460559A (zh) * 2011-04-05 2013-12-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定子、定子制造方法、以及绕组用扁平导体
JP2017163755A (ja) * 2016-03-10 2017-09-14 株式会社明電舎 回転電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77714B2 (en) 2021-11-16
CN110971045B (zh) 2022-05-17
JP2020054183A (ja) 2020-04-02
US20200106349A1 (en) 2020-04-02
JP7211586B2 (ja) 2023-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21529B (zh) 马达
US7986068B2 (en) Motor
JP4706339B2 (ja) アキシャルエアギャップ型電動機
JP6323146B2 (ja) モータおよび送風機
JP6310753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20190103782A1 (en) Stator and motor
CN110971045B (zh) 马达
US7923878B2 (en) Axial gap coreless motor and positioning unit
CN110971017B (zh) 马达
CN213990318U (zh) 转子和电动机
CN110971019B (zh) 马达
JP2012231578A (ja) 埋込磁石形回転電機
JP2020010539A (ja) ロ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860724B2 (ja) アウターロータ型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306706B2 (ja) 磁石付ロータ
JP2018133948A (ja) モータ
KR20220120166A (ko) 센싱 마그넷 일체형 회전자
CN108933496B (zh) 马达
CN110797998B (zh) 转子和马达
JP2019062608A (ja) ステータ
EP3364527A1 (en) Electric motor and blower
KR20190062983A (ko) 로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US20190393746A1 (en) Rotor and motor
CN111293808A (zh) 混合动力模块中的径向间隙
CN113472168A (zh) 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