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2790A - 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62790A
CN110962790A CN201910349045.2A CN201910349045A CN110962790A CN 110962790 A CN110962790 A CN 110962790A CN 201910349045 A CN201910349045 A CN 201910349045A CN 110962790 A CN110962790 A CN 1109627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pillar
vehicle
front pillar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4904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62790B (zh
Inventor
长泽勇
相内勇人
米山央
相川爱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bar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baru Corp filed Critical Subar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62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27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627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27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3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 B60R21/0136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responsive to actual contact with an obstacle, e.g. to vehicle deformation, bumper displacement or bumper velocity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1/36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airba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安全气囊装置,提供一种增大安全气囊的气囊容量和保护范围,并稳定地展开安全气囊的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装置(E)在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收纳安全气囊(101)。在支柱凸缘部(5a)形成有凸缘孔(7a),在安全气囊(10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供给膨胀气体的气体管(103)。由气体发生器(102)供给膨胀气体前,在凸缘孔(7a)内配置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和气体管(103)的喷出口(103a),由气体发生器(102)供给膨胀气体时,安全气囊(101)经由凸缘孔(7a)向前柱(5)的前面侧展开并膨胀。

Description

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在车辆前柱的前面侧展开并膨胀的安全气囊的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在行人等保护对象与车辆碰撞时,会在车辆前柱的前面侧使安全气囊展开并膨胀,从而对保护对象进行保护(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350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的安全气囊装置收纳于车辆的车室外侧的收纳空间,难以在抑制车身的结构体的强度降低的同时在空出的车室外侧的空间确保安全气囊装置的大收纳空间,也很难扩大安全气囊对前柱的保护范围。
特别是与车辆碰撞的保护对象是骑自行车行驶中的骑行者这种情况下,骑行者的重心位置高,自行车和车辆的相对速度也会加快,因此碰撞时的骑行者不仅飞行轨迹不稳定,而且飞行距离也会增长,以各种方向和速度碰撞前柱,希望扩大安全气囊对前柱的保护范围。例如,如果是行人,能够设想到下半身被车辆的保险杠横扫,与发动机罩或车身前围发生二次碰撞后,与前挡风玻璃或前柱发生三次碰撞的飞行轨迹,但如果是骑行者时,也可以设想到不会与发动机罩发生二次碰撞,而是直接与前挡风玻璃或前柱的上端部侧碰撞的飞行轨迹。这样,如果再考虑保护对象是骑行者,则希望增大安全气囊对前柱的保护范围。
另外,在安全气囊对前柱的保护范围增大的情况下,还希望能够进行稳定的安全气囊的展开。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在针对车辆前柱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增大安全气囊的气囊容量和保护范围,并且稳定地展开安全气囊。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是这样一种气囊装置,具备向车辆的前柱的前面侧展开并膨胀的安全气囊、以及供给使该安全气囊膨胀的膨胀气体的气体发生器,其中,在所述前柱的车室内侧的收纳部至少收纳所述安全气囊,在间隔车辆的车室内外的间隔部形成有开口的间隔孔,在所述安全气囊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供给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膨胀气体的气体管,在由所述气体发生器供给膨胀气体前,将所述安全气囊的一部分、以及喷出来自所述气体管的膨胀气体的喷出口,配置于比所述间隔孔的位置靠前面侧或配置于所述间隔孔的位置,并且朝向车室外配置所述喷出口,当由所述气体发生器供给膨胀气体时,所述安全气囊经由所述间隔孔从车室内侧向车室外侧,向所述前柱的前面侧展开并膨胀。
另外,优选地,所述安全气囊由配置于比所述间隔孔的位置靠后面侧的所述收纳部的安全气囊主体部、以及配置于比所述间隔孔的位置靠前面侧或所述间隔孔的位置的安全气囊前端部构成,在所述间隔孔的位置的前面侧且比所述安全气囊前端部靠前面侧,设置有防止粉尘和雨水进入的盖部。
另外,优选地,所述盖部在与所述间隔部的相对面形成至少用于配置所述安全气囊前端部的凹部。
另外,优选地,在由所述气体发生器供给膨胀气体时,所述盖部被所述安全气囊的膨胀力从所述间隔孔的前面侧推出,保持倒向侧方侧的侧面形态的状态,通过保持侧面形态的状态的盖部,限制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以使所述安全气囊向所述前柱的前面侧展开。
另外,优选地,所述收纳部是覆盖所述前柱的车室内侧的支柱装饰,所述间隔部是用于接合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和所述前柱的支柱凸缘部,所述盖部是配置于所述前挡风玻璃和所述前柱的间隙的水引导件。
另外,优选地,所述间隔部是前柱的侧壁,所述安全气囊具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以从所述前柱的侧壁绕到前柱的前面侧的方式,引导从所述前柱的侧壁展开的安全气囊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展开方向。
优选地,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在第一碰撞条件成立时,覆盖所述前柱的前面侧,在第二碰撞条件成立时,覆盖所述前柱的背面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针对车辆的前柱的安全气囊装置中,能够增大安全气囊的气囊容量和保护范围,并且稳定地展开安全气囊。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的主视图;
图2是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3是从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的车室内观察到的前柱的周边的放大图;
图4(a)和图4(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前柱的概略横剖面图,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5(a)和图5(b)是覆盖第一实施方式的前柱的安全气囊的主视图;
图6(a)和图6(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前柱的概略横剖面图,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7(a)和图7(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前柱的概略横剖面图,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8(a)~图8(c)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前柱的概略横剖面图,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9(a)和图9(b)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前柱的概略横剖面图,是图1的A-A剖面图。
符号说明
1:车辆;5:前柱(间隔部);5a:支柱凸缘部(间隔部);7a:凸缘孔(间隔孔);7b:支柱侧壁孔(间隔孔);7c:支柱正面孔;7c1:第一支柱正面孔;7c2:第二支柱正面孔;8a:支柱密封件(盖部);8b:凹部;10:前挡风玻璃;30:支柱装饰(收纳部);31:粘接剂;32:水引导件(盖部);32a:凹部;101:安全气囊;101a:安全气囊前端部;101b:安全气囊主体部;102:气体发生器;102a:第一气体发生器;102b:第二气体发生器;103:气体管;103a:喷出口;104:气体管;104a:第一喷出口;104b:第二喷出口;E:安全气囊装置;K:内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是为了保护与车辆碰撞的保护对象而覆盖前柱的前面侧的装置。
以下,基于图1~图5(b)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E的车辆1的主视图,图2是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E的车辆1的侧视图。此外,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E相对于车辆左右对称配置,以一边的安全气囊装置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另一边的安全气囊装置,则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具备安全气囊装置E的车辆1由将前挡泥板2、前车盖3、区分车室的上面的车顶4、前柱5、区分车室的侧面的侧门6等作为外壳的驾驶室主体构成。
前柱5固定区分车室的前面的前挡风玻璃10的两侧缘,并且在上方支承车顶4。此外,图示省略,但车顶4除了由配置于车室的前面侧的前柱5支承以外,还由配置于车室的中央侧的前柱、配置于车室的后方侧的后柱支承。
侧门6保持可升降的侧玻璃11和不能升降的三角窗12,在侧门6的上部安装有后视镜20。
另外,侧玻璃11和三角窗12由透明的玻璃构成,也可以由聚碳酸酯等具有刚性的透明树脂构成。
而且,安全气囊装置E收纳于前柱5的车室内侧的封闭空间。
图3是从具备安全气囊装置E的车辆1的车室内观察到的前柱5的周边的放大图。
如图3所示,在前柱5的车室内侧安装有树脂制的支柱装饰30,在侧门6的车室内侧安装有车门内饰40。
图4(a)和图4(b)是前柱5的周边的概略横剖面图,是图1的A-A剖面图。另外,图4(a)表示安全气囊101展开前的状态,图4(b)表示安全气囊101展开后的状态。
如图4(a)所示,前柱5为了形成封闭截面状的支柱,点焊构成有多个板金零件。另外,在前柱5上点焊构成有多个板金零件,形成有经由粘接剂31固定前挡风玻璃10等的作为“间隔部”的支柱凸缘部5a。
在支柱凸缘部5a形成有开口的纵长狭缝状的作为“间隔孔”的凸缘孔7a。
而且,在前挡风玻璃10和前柱5的间隙即支柱凸缘部5a的前面侧,安装有作为防止粉尘和雨水进入的“盖部”的水引导件32。该水引导件32在与凸缘孔7a的相对面形成凹部32a,在前挡风玻璃10、前柱5和粘接剂31之间,具有由合成纤维构成的咬合绳32b。
另外,以覆盖前柱5和支柱凸缘部5a的车室内侧的方式安装有截面圆弧状的支柱装饰30。包围该前柱5、支柱凸缘部5a和支柱装饰30的封闭空间即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形成前柱5的车室内侧的“收纳部”。
安全气囊装置E具备具有挠性的安全气囊101、及供给使安全气囊101膨胀的膨胀气体的气体发生器102,并收纳在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中。
此外,气体发生器102收纳在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但不限于配置在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只要是车室内的空间,也可以配置于仪表板或车门内饰40等的内部空间。该情况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亦同。
另外,在安全气囊10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向安全气囊101供给来自气体发生器102的膨胀气体的气体管103。在该气体管103上设置有喷出膨胀气体的喷出口103a,喷出口103a朝向车室外配置。
安全气囊101由配置于比凸缘孔7a的位置靠前面侧的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及配置于比凸缘孔7a的位置靠后面侧的安全气囊主体部101b构成。
更详细而言,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配置于比凸缘孔7a的位置靠前面侧即水引导件32的凹部32a。
另外,气体管103的喷出口103a也与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同样地配置于比凸缘孔7a的位置靠前面侧即水引导件32的凹部32a。即在比凸缘孔7a的位置靠前面侧即水引导件32的凹部32a,配置有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和气体管103的喷出口103a。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水引导件32上形成凹部32a,但也可以构成为在水引导件32上没有形成凹部32a,而在凸缘孔7a的位置配置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和气体管103的喷出口103a。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即使在水引导件32上没有形成凹部32a,只要在水引导件32和凸缘孔7a之间具有配置空间,则在比凸缘孔7a的位置靠前面侧的配置空间配置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和气体管103的喷出口103a。该情况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亦同。
另外,安全气囊主体部101b在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折叠为波纹状收纳。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主体部101b折叠为波纹状,但如图7(a)和图7(b)所示,也可以折叠为卷状收纳。
如图4(b)所示,在气体发生器102工作时,膨胀气体从气体管103的喷出口103a向车室外喷出,安全气囊101的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将水引导件32推出。被推出的水引导件32通过咬合绳32b倒向车宽方向内侧后,保持倒向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形态的状态。
然后,收纳于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的安全气囊主体部101b从喷出口103a被膨胀气体的风压拖拽,从凸缘孔7a进行覆盖前柱5的前面的展开。在此,处于侧面形态的状态的水引导件32以安全气囊主体部101b不向车宽方向内侧展开而向前柱5的前面侧展开的方式限制展开方向。
图5(a)和图5(b)是覆盖前柱5的安全气囊101的主视图。
如图5(a)所示,气体发生器102工作时,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将水引导件32推出,进入到前柱5的前面侧。
接着,如图5(b)所示,收纳在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的安全气囊主体部101b从支柱凸缘部5a的凸缘孔7a进入到前柱5的前面侧,覆盖前柱5的前面。
这样,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E收纳在位于“车辆的室内”侧的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因此能够收纳在比现有大的收纳空间,能够扩大安全气囊101的气囊容量和保护范围。
另外,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E覆盖前柱5的前面侧,但由于安全气囊101从前柱5的车室内侧(背面侧)的支柱装饰30进行展开,因此距离前柱5的前面的距离近,距离安全气囊101覆盖前柱5的前面侧的展开时间也短。
另外,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E由于安全气囊101从前柱5的车室内侧(背侧)的支柱装饰30进行展开,因此不会变成复杂的展开,能够稳定地展开到前柱5的前面侧。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纵长的狭缝状形状构成凸缘孔7a,但不限于纵长的狭缝状形状,也可以以圆形的形状构成凸缘孔7a。即使以圆形的形状构成凸缘孔7a,安全气囊101依然能够从圆形凸缘孔7a进入到前柱5的前面。该情况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亦同。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收纳于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的安全气囊主体部101b构成为从凸缘孔7a进入到前柱5的前面侧,但也可以构成为在支柱凸缘部5a不形成凸缘孔7a,而是在前柱5的侧壁形成支柱侧壁孔,安全气囊主体部101b从支柱侧壁孔进入到前柱5的前面侧。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作为“间隔部”的前柱5的侧壁形成支柱侧壁孔7b,在支柱侧壁孔7b的位置配置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和气体管103的喷出口103a。
以下,基于图6(a)和图6(b)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附加相同的序号,省略说明。
图6(a)和图6(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前柱5的概略横剖面图,是图1的A-A剖面图。另外,图6(a)表示安全气囊101展开前的状态,图6(b)表示安全气囊101展开后的状态。
如图6(a)所示,在前柱5的侧壁形成有支柱侧壁孔7b,安装有作为防止来自该支柱侧壁孔7b的粉尘和雨水进入的“盖部”的支柱盖8a。
支柱盖8a由具有刚性的合成树脂或板金零件构成,在与支柱侧壁孔7b的相对面形成凹部8b。
而且,在支柱侧壁孔7b和凹部8b配置有气体管103的喷出口103a和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支柱盖8a不形成凹部8b,至少在支柱侧壁孔7b配置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和气体管103的喷出口103a即可。该情况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亦同。
安全气囊101如图6(b)所示,气体发生器102工作时,膨胀气体从气体管103的喷出口103a向车室外喷出,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将支柱盖8a推倒。
在此,支柱盖8a的前柱5的后方侧被轴支承,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推倒支柱盖8a时,至少前柱5的前方侧开口,通过限制轴支承的规定的止动块,保持被推倒的侧面形态的状态。
然后,收纳于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的安全气囊主体部101b从喷出口103a被膨胀气体的风压拖拽,从支柱侧壁孔7b进入到前柱5的侧方后,与支柱盖8a抵接,进入到前柱5的前方。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主体部101b具有作为引导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展开方向的“引导部”的系绳101z,安全气囊主体部101b到达前柱5的前方时,通过系绳101z进行覆盖前柱5的前面的展开。在此,安全气囊主体部101b通过与支柱盖8a抵接,能够进行用于覆盖前柱5的前面的稳定地展开。
这样,在支柱侧壁孔7b配置气体管103的喷出口103a和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6(a)和图6(b)所示,收纳于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的安全气囊主体部101b构成为从前柱5的侧面的支柱侧壁孔7b进入到前柱5的前面侧,在前柱5的正面形成支柱正面孔,安全气囊主体部101b构成为从支柱正面孔进入到前柱5的前面侧。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前柱5的正面形成支柱正面孔7c,在支柱正面孔7c配置有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和气体管103的喷出口103a。
以下,基于图7(a)和图7(b)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但对于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附加相同的序号,省略说明。
图7(a)和图7(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前柱5的概略横剖面图,是图1的A-A剖面图。另外,图7(a)表示安全气囊101展开前的状态,图7(b)表示安全气囊101展开后的状态。
如图7(a)所示,在前柱5的正面即外侧的板金零件上形成有第一支柱正面孔7c1,在前柱5的正面即内侧的板金零件上形成有第二支柱正面孔7c2。图示省略,但在前柱5的外侧的板金和内侧的板金的前柱5的内部,焊接有增强件等各种部件。
而且,在前柱5上,为了堵塞外侧的第一支柱正面孔7c1,安装有支柱盖8a。
如图7(a)所示,安全气囊主体部101b在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折叠成卷状收纳。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主体部101b折叠成卷状收纳,但如图4(a)和图4(b)、图6(a)和图6(b)等所示,也可以折叠成波纹状收纳。该情况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亦同。
在前柱5的内部配置有气体发生器102a,还配置有气体管103的喷出口103a和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即在支柱正面孔7c配置有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和气体管103的喷出口103a。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前柱5的内部配置了气体发生器102a,但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也可以配置在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只要是车室内的空间,也可以配置在仪表板或车门内饰40等的内部。
安全气囊101如图7(b)所示,气体发生器102a工作时,膨胀气体从气体管103的喷出口103a向车室外喷出,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吹开支柱盖8a,进入到前柱5的前面。
而且,收纳于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的安全气囊101从朝向车室外的喷出口103a被膨胀气体的风压拖拽,进入到前柱5的前面,进行覆盖前柱5的前面的展开。
这样,在支柱正面孔7c配置气体管103的喷出口103a和安全气囊前端部101a,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配置于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的安全气囊101构成为仅能够向前柱5的前面侧展开,但不仅限于前柱5的前面侧,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向前柱5的背面侧即车室内展开。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101构成为能够在前柱5的前面侧和背面侧这两侧“选择性地”展开。
以下,基于图8(a)~图8(c)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但对于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附加相同的序号,省略说明。特别是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4(a)和图4(b))类似,但涉及第一实施方式的气体管103的结构不同。
图8(a)~图8(c)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前柱5的概略横剖面图,是图1的A-A剖面图。另外,图8(a)表示安全气囊101展开前的状态,图8(b)表示安全气囊101向前柱5的前面侧展开后的状态,图8(c)表示安全气囊101向前柱5的背面侧展开后的状态。
如图8(a)所示,用于向安全气囊101供给来自气体发生器102的膨胀气体的气体管104设置有向车室外喷出膨胀气体的第一喷出口104a、以及向车室内喷出膨胀气体的第二喷出口104b。该第一喷出口104a和第二喷出口104b由只从一个方向喷出膨胀气体的单向喷嘴构成。
在气体管104上安装有未图示的电磁阀,构成为可选择从第一喷出口104a喷出膨胀气体、从第二喷出口104b喷出膨胀气体。
在此,在车辆1中具备掌握碰撞状况的碰撞状况检测部,依次检测车辆1的前方的状况。作为该碰撞状况检测部的一例,可举出取得图像的照相机、收发超声波或电波的雷达等。
安全气囊装置E的控制部基于从碰撞状况检测部获得的检测信息,判定车辆1的碰撞状况,判定是作为“第一碰撞条件”,行人或骑行者等保护对象与车辆1碰撞,还是作为“第二碰撞条件”,障碍物与车辆1碰撞。
然后,安全气囊装置E的控制部在判定为保护对象与车辆1碰撞的情况下,通过电磁阀选择从第一喷出口104a喷出膨胀气体后,使气体发生器102工作。
由此,如图8(b)所示,安全气囊101向前柱5的前面侧展开。
另外,安全气囊装置E的控制部在判定为障碍物与车辆1碰撞的情况下,通过电磁阀选择从第二喷出口104b喷出膨胀气体后,使气体发生器102工作。
由此,如图8(c)所示,安全气囊101向前柱5的背面侧展开。
此外,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电磁阀选择第一喷出口104a和第二喷出口104b,但也可以构成为不具备电磁阀而具备两个气体发生器102,在每个气体发生器102上具备气体管104的喷出口,安全气囊装置E的控制部根据碰撞状况,能够选择工作的气体发生器102。
如果考虑例如用于其它实施方式的图9(a),则可以在安全气囊装置E的控制部在判定为保护对象与车辆1碰撞的情况下,使与第一喷出口105a连接的第一气体发生器102a工作;在判定为障碍物与车辆1碰撞的情况下,使与第二喷出口106b连接的第二气体发生器102b工作。
这样,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不仅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还能够实现搭乘车辆1的乘员的保护。
另外,能够共用保护行人和骑行者等保护对象的安全气囊、以及保护搭乘车辆1的乘员的安全气囊,还能够实现安全气囊101的气囊容量的紧凑化。
[第五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配置于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的安全气囊101构成为能够在前柱5的前面侧和背面侧这两侧“选择性地”展开,但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在前柱5的前面侧和背面侧这两侧“同时”展开。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101构成为能够在前柱5的前面侧和背面侧这两侧“同时”展开。
以下,基于图9(a)和图9(b)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但对于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附加相同的序号,省略说明。
图9(a)和图9(b)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前柱5的概略横剖面图,是图1的A-A剖面图。另外,图9(a)表示安全气囊101展开前的状态,图8(b)表示安全气囊101展开后的状态。
如图9(a)所示,在支柱装饰30的内部空间K配置有第一气体发生器102a和第二气体发生器102b这两个气体发生器。
而且,在第一气体发生器102a上连接有第一气体管105,并且在第一气体管105上设置有向车室外喷出膨胀气体的第一喷出口105a。
另外,在第二气体发生器102b上连接有第二气体管106,并且在第二气体管106上设置有向车室内喷出膨胀气体的第二喷出口106b。
安全气囊装置E的控制部在判定为车辆1发生碰撞的情况下,使第一气体发生器102a和第二气体发生器102b这两个气体发生器工作,以使安全气囊101能够向前柱5的前面侧和背面侧这两侧展开。
由此,如图9(b)所示,安全气囊101能够向前柱5的前面侧和背面侧同时展开。
这样,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不仅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还能够同时保护行人和骑行者等保护对象、以及搭乘车辆1的乘员。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E作为针对车辆1的前柱5的安全气囊装置E,能够增大安全气囊101的气囊容量和保护范围,并能够稳定地展开安全气囊。

Claims (8)

1.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向车辆的前柱的前面侧展开并膨胀的安全气囊、以及供给使该安全气囊膨胀的膨胀气体的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柱的车室内侧的收纳部,至少收纳所述安全气囊,
在间隔车辆的车室内外的间隔部,形成有开口的间隔孔,
在所述安全气囊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供给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膨胀气体的气体管,
在由所述气体发生器供给膨胀气体前,将所述安全气囊的一部分、以及喷出来自所述气体管的膨胀气体的喷出口,配置于比所述间隔孔的位置靠前面侧或配置于所述间隔孔的位置,并且朝向车室外配置所述喷出口,
当由所述气体发生器供给膨胀气体时,所述安全气囊经由所述间隔孔从车室内侧向车室外侧,向所述前柱的前面侧展开并膨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由以下部分构成:
安全气囊主体部,其配置于比所述间隔孔的位置靠后面侧的所述收纳部;以及
安全气囊前端部,其配置于比所述间隔孔的位置靠前面侧或配置于所述间隔孔的位置,
其中,在所述间隔孔的位置的前面侧且比所述安全气囊前端部靠前面侧,设置有防止粉尘和雨水进入的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在与所述间隔部的相对面,形成有至少用于配置所述安全气囊前端部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气体发生器供给膨胀气体时,所述盖部被所述安全气囊的膨胀力从所述间隔孔的前面侧推出,保持倒向侧方侧的侧面形态的状态,
由保持侧面形态的状态的盖部限制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以使所述安全气囊向所述前柱的前面侧展开。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是覆盖所述前柱的车室内侧的支柱装饰,
所述间隔部是用于接合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和所述前柱的支柱凸缘部,
所述盖部是配置于所述前挡风玻璃和所述前柱的间隙的水引导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是覆盖所述前柱的车室内侧的支柱装饰,
所述间隔部是用于接合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和所述前柱的支柱凸缘部,
所述盖部是配置于所述前挡风玻璃和所述前柱的间隙的水引导件。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部是前柱的侧壁,
所述安全气囊具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以从所述前柱的侧壁绕到前柱的前面侧的方式,引导从所述前柱的侧壁展开的安全气囊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展开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在第一碰撞条件成立时,覆盖所述前柱的前面侧,
所述安全气囊在第二碰撞条件成立时,覆盖所述前柱的背面侧。
CN201910349045.2A 2018-09-28 2019-04-28 安全气囊装置 Active CN1109627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3846A JP6615296B1 (ja) 2018-09-28 2018-09-28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JP2018-183846 2018-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2790A true CN110962790A (zh) 2020-04-07
CN110962790B CN110962790B (zh) 2023-02-28

Family

ID=68763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49045.2A Active CN110962790B (zh) 2018-09-28 2019-04-28 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33828B2 (zh)
JP (1) JP6615296B1 (zh)
CN (1) CN1109627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008818A1 (de) * 2017-09-20 2019-03-21 Daimler Ag Gassack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KR20220132927A (ko) * 2021-03-24 2022-10-0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보행자 보호용 에어백장치
US11912229B2 (en) 2021-03-30 2024-02-27 Honda Motor Co., Ltd. Lid for airbag tether deployment in vehicles
KR20220158442A (ko) * 2021-05-24 2022-12-0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보행자에어백 쿠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8903A (ja) * 1993-10-15 1995-04-25 Toyota Motor Corp ピラ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803496A (zh) * 2005-01-13 2006-07-19 高田株式会社 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及其气囊
CN101253072A (zh) * 2006-02-03 2008-08-27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US20100252351A1 (en) * 2007-11-20 2010-10-07 Honda Motor Co., Ltd. Pedestrian protection airbag device
US20130119644A1 (en) * 2011-11-10 2013-05-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expandable element
CN104108365A (zh) * 2014-06-27 2014-10-22 曾海 一种带安全装置的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06101A (ja) * 2002-04-12 2003-10-2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外置き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285110A (ja) * 2007-05-21 2008-11-27 Takata Corp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き自動車
JP5217242B2 (ja) * 2007-05-21 2013-06-19 タカタ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050635B1 (en) * 2007-10-16 2014-12-24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apparatus
JP5179336B2 (ja) * 2008-02-06 2013-04-10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72024B2 (ja) * 2008-03-27 2012-07-1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235007A (ja) 2009-03-31 2010-10-21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254282A (ja) * 2009-04-01 2010-11-11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97782B2 (ja) * 2015-03-31 2017-03-15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外用エアバッグ
US20190071050A1 (en) * 2017-09-06 2019-03-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airba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8903A (ja) * 1993-10-15 1995-04-25 Toyota Motor Corp ピラ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803496A (zh) * 2005-01-13 2006-07-19 高田株式会社 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及其气囊
CN101253072A (zh) * 2006-02-03 2008-08-27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US20100252351A1 (en) * 2007-11-20 2010-10-07 Honda Motor Co., Ltd. Pedestrian protection airbag device
US20130119644A1 (en) * 2011-11-10 2013-05-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expandable element
CN104108365A (zh) * 2014-06-27 2014-10-22 曾海 一种带安全装置的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01918A1 (en) 2020-04-02
US10933828B2 (en) 2021-03-02
JP2020050281A (ja) 2020-04-02
JP6615296B1 (ja) 2019-12-04
CN110962790B (zh) 2023-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62790B (zh) 安全气囊装置
EP0705738B1 (en) Vehicle with 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
JP4221017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591323B1 (en) Vehicle having an airbag system
US7552940B2 (en) Internal door cladding provided with a head and/or shoulder anti-shock airbag in the event of side collision and/or rollover and a vehicle provided with said internal door cladding
JP4894803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16509977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のためのトップテザー
KR101708223B1 (ko) 차량용 사이드 커튼 에어백
EP2617607A1 (en) Airbag arrangement
US11148633B2 (en) Vehicle airbag device
EP1332932B1 (en) Vehicle occupants protection system
KR102043016B1 (ko) 테더 가이드 유닛 및 그가 적용된 자동차의 커튼 에어백 장치
EP1055566B1 (en) Vehicle inflatable restraint system trim with trim deploying module
EP1533196B1 (en) Airbag system
JP2001277966A (ja)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04966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306101A (ja) 車両外置き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195190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8171988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159970A (ja) 車両外置き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539323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7154916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78499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123674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0581968B1 (ko) 자동차용 루프레일 에어백의 설치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