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45081B - 矿物油系基础油、成形品、以及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矿物油系基础油、成形品、以及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45081B
CN110945081B CN201880049569.3A CN201880049569A CN110945081B CN 110945081 B CN110945081 B CN 110945081B CN 201880049569 A CN201880049569 A CN 201880049569A CN 110945081 B CN110945081 B CN 1109450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base oil
mineral
treatment
produ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95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45081A (zh
Inventor
后藤健治
六角仁
山本悠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demitsu Kos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demitsu Kos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demitsu Kos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45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50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450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50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M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EITHER ALONE OR AS LUBRICATING INGREDIENTS IN A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 C10M101/00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material being a mineral or fatty oil
    • C10M101/02Petroleum frac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00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1/00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rubb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91/00Compositions of oils, fats or wax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GCRACKING HYDROCARBON OILS;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S, e.g. BY DESTRUCTIVE HYDROGENATION, OLIGOMERISATION, POLYMERISATION; RECOVERY OF HYDROCARBON OILS FROM OIL-SHALE, OIL-SAND, OR GASES; REFINING MIXTURES MAINLY CONSISTING OF HYDROCARBONS; REFORMING OF NAPHTHA; MINERAL WAXES
    • C10G53/00Treatment of hydrocarbon oils, in the absence of hydrogen, by two or more refining processes
    • C10G53/02Treatment of hydrocarbon oils, in the absence of hydrogen, by two or more refining processes plural serial stages only
    • C10G53/04Treatment of hydrocarbon oils, in the absence of hydrogen, by two or more refining processes plural serial stages only including at least one extraction ste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M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EITHER ALONE OR AS LUBRICATING INGREDIENTS IN A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 C10M171/00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characterised by purely physical criteria, e.g. containing as base-material, thickener or additive, ingredients which are characterised exclusively by their numerically specified physical properties, i.e. containing ingredients which are physically well-defined but for which the chemical nature is either unspecified or only very vaguely indicat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GCRACKING HYDROCARBON OILS;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S, e.g. BY DESTRUCTIVE HYDROGENATION, OLIGOMERISATION, POLYMERISATION; RECOVERY OF HYDROCARBON OILS FROM OIL-SHALE, OIL-SAND, OR GASES; REFINING MIXTURES MAINLY CONSISTING OF HYDROCARBONS; REFORMING OF NAPHTHA; MINERAL WAXES
    • C10G2300/00Aspects relating to hydrocarbon processing covered by groups C10G1/00 - C10G99/00
    • C10G2300/20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edstock or the products
    • C10G2300/30Physical properties of feedstocks or products
    • C10G2300/304Pour point, cloud point, cold flow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GCRACKING HYDROCARBON OILS;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S, e.g. BY DESTRUCTIVE HYDROGENATION, OLIGOMERISATION, POLYMERISATION; RECOVERY OF HYDROCARBON OILS FROM OIL-SHALE, OIL-SAND, OR GASES; REFINING MIXTURES MAINLY CONSISTING OF HYDROCARBONS; REFORMING OF NAPHTHA; MINERAL WAXES
    • C10G2400/00Products obtained by processes covered by groups C10G9/00 - C10G69/14
    • C10G2400/10Lubricating oi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M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EITHER ALONE OR AS LUBRICATING INGREDIENTS IN A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 C10M2203/00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hydrocarbon compounds and hydrocarbon fractions as ingredients in lubricant compositions
    • C10M2203/10Petroleum or coal fractions, e.g. tars, solvents, bitumen
    • C10M2203/102Aliphatic fractions
    • C10M2203/1025Aliphatic fractions used as base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20/00Specified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or characteristics, i.e. function, of component of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20/01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20/00Specified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or characteristics, i.e. function, of component of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20/01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C10N2020/02Viscosity; Viscosity inde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30/00Specified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which is improved by the additive characterising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e.g. multifunctional additives
    • C10N2030/02Pour-point; Viscosity inde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30/00Specified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which is improved by the additive characterising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e.g. multifunctional additives
    • C10N2030/40Low content or no content compositions
    • C10N2030/43Sulfur free or low sulfur content composition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 For Refining Petroleum (AREA)
  • Lubricant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通过满足下述条件(I)~(IV)的矿物油系基础油,提供在安全性和环保方面优异并且与树脂的相容性也良好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由包含该矿物油系基础油和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成形而成的成形品、以及该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条件(I):闪点为200℃以上。·条件(II):倾点为0℃以下。·条件(III):芳香族成分(%CA)为2.6以上。·条件(IV):依据JIS A 1965:2015测定的甲苯的含量大于0μg/m3且低于500μg/m3

Description

矿物油系基础油、成形品、以及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物油系基础油、和由包含该矿物油系基础油和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成形而成的成形品、以及该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包含橡胶系树脂、热塑性弹性体等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根据最终产品的用途、所要求的特性而相应地实施挤出成形、注塑成形、吹塑成形和压延加工等加工而成为成形品。
此时,出于使加工性提高的目的,有时在树脂组合物中配合矿物油系基础油。
该矿物油系基础油发挥所谓增塑剂的作用,具有使树脂组合物的加工性提高的功能。
作为这样的树脂组合物中配合的矿物油系基础油,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依照40℃运动粘度25~430mm2/s、芳香族成分(%CA)0.5以下,硫分30质量ppm以下所制备的用于制造多孔质性膜的树脂加工用工艺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9556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通常,作为用作润滑油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很多情况下优选芳香族成分(%CA)低,但是用作树脂加工用工艺油的矿物油系基础油,为了提高与树脂的相容性,期望芳香族成分(%CA)高。
因此,作为用作树脂加工用工艺油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寻求芳香族成分(%CA)高的矿物油系基础油。
可是,在一般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中,通常而言,将原油进行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对于所得到的馏出油等进行加氢改质等精制处理,进而实施将精制油所包含的蜡分析出除去的脱蜡处理。
作为这样的脱蜡处理,可以举出溶剂脱蜡处理、加氢异构化脱蜡处理,在加氢异构化脱蜡处理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实施脱蜡处理而使原料油中的芳香族成分发生分解或被加氢,招致所得脱蜡油的芳香族成分(%CA)下降。
与此相对,溶剂脱蜡处理的情况下,在维持原料油中的芳香族成分并且高效除去蜡分的方面是有用的。然而,溶剂脱蜡处理是在精制处理后的精制油中加入包含甲苯的溶剂并进行冷却,将精制油所包含的蜡分析出过滤而除去的方法,所使用的溶剂要被分离除去,但未除尽的甲苯在溶剂脱蜡油中少量残留。
近年来,甲苯之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从安全性、环保方面考虑成为限制排放的对象,寻求降低了VOC的基础油。因此,也寻求降低上述这样的残留甲苯。
因此,通常,对于溶剂脱蜡油,一般而言以除去残留甲苯、除去硫等杂质为目的而实施加氢精制。通过这样的加氢精制处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溶剂脱蜡油所包含的杂质、残留甲苯。
然而,根据加氢精制的条件等,有时存在如下倾向,即溶剂脱蜡油中含有的芳香族成分也发生分解或被加氢,连所得加氢精制油(矿物油系基础油产品)的芳香族成分(%CA)也被降低。
如上所述,以往,在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中,难以在维持高芳香族成分(%CA)的同时降低甲苯含量。然而,如上所述,作为用作树脂加工用工艺油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寻求芳香族成分(%CA)高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因而近年来,考虑到VOC的排放限制,寻求开发甲苯含量低且芳香族成分(%CA)高的矿物油系基础油。需要说明的是,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特别从这种观点出发进行研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安全性和环保方面优异并且与树脂的相容性也良好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由包含该矿物油系基础油和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成形而成的成形品、以及该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发现,将闪点、倾点、芳香族成分(%CA)和甲苯含量调制成特定范围的矿物油系基础油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下述[1]~[3]。
[1]满足下述条件(I)~(IV)的矿物油系基础油。
·条件(I):闪点为200℃以上。
·条件(II):倾点为0℃以下。
·条件(III):芳香族成分(%CA)为2.6以上。
·条件(IV):依据JIS A1965:2015测定的甲苯的含量大于0μg/m3且低于500μg/m3
[2]一种成形品,其是由包含上述[1]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和选自橡胶系树脂和热塑性弹性体中的1种以上的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成形而成的。
[3]一种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上述[1]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方法,其中,具有使用包含甲苯的溶剂的溶剂脱蜡工序(α)。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在安全性和环保方面优异并且与树脂的相容性也良好,适合作为树脂加工用工艺油。
具体实施方式
〔矿物油系基础油〕
本发明的矿物油系基础油是以满足下述条件(I)~(IV)的方式而制备的矿物油系基础油。
·条件(I):闪点为200℃以上。
·条件(II):倾点为0℃以下。
·条件(III):芳香族成分(%CA)为2.6以上。
·条件(IV):依据JIS A1965:2015测定的甲苯的含量大于0μg/m3且小于500μg/m3
通过形成满足条件(I)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即便在与树脂混合时的加热的作用下也能够确保安全性。
从上述观点出发,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闪点,优选为210℃以上,更优选为23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0℃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280℃以上,另外,通常为450℃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闪点是指,依据JIS K2265-4∶2007通过克利夫兰开口杯法(COC法)所测定的值。
另外,通过形成满足条件(II)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在低温环境(例如-20~0℃的环境)下利用油罐车等进行出货、进货时,抑制固化而能够提高处理性。
从上述观点出发,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倾点,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5℃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10.0℃以下。需要说明的是,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为-60℃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倾点是指,依据JIS K2269-1987记载的方法所测定的值。
此外,通过形成满足条件(III)那样的芳香族成分(%CA)高的矿物油系基础油,能够提高与树脂的相容性。因此,能够形成特别适合作为树脂加工用工艺油的矿物油系基础油。
从上述观点出发,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芳香族成分(%CA),优选为2.8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3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3.5以上,另外,优选为15.0以下,更优选为1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以下。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环烷烃成分(%CN),优选为5~40,更优选为10~38,进一步优选为15~35,更进一步优选为20~32。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链烷烃成分(%CP),优选为50~80,更优选为55~77,进一步优选为60~75,更进一步优选为65~7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芳香族成分(%CA)、环烷烃成分(%CN)、和链烷烃成分(%CP)是指,根据ASTMD-3238 1995环分析(n-d-M法)所分析得到的属于芳香族成分、环烷烃成分和链烷烃成分的碳的比例(百分率)。
一般而言,为了形成满足上述条件(I)和(II)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很多情况下,对于原料油(例如、加氢改质油)通过溶剂脱蜡处理除去原料油所包含的蜡分而形成溶剂脱蜡油。
在溶剂脱蜡处理中,从易于使蜡分析出的观点出发,通常使用包含甲苯的溶剂。
本发明的矿物油系基础油也是对于原料油使用包含甲苯的溶剂实施溶剂脱蜡处理而得到的。因此,本发明的矿物油系基础油也如条件(IV)所规定的那样,利用依据JISA1965:2015的测定来检测甲苯。即,本发明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依据JIS A1965:2015测定的甲苯的含量大于0μg/m3
另一方面,甲苯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一种,从安全性和环保方面的观点出发,寻求降低矿物油系基础油所包含的甲苯的含量。
鉴于该点,本发明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如由条件(IV)规定的那样,调制为依据JISA1965:2015测定的甲苯的含量小于500μg/m3
从上述观点出发,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矿物油系基础油中,作为依据JISA1965:2015测定的甲苯的含量,相对于依据JIS A1965:2015测定时的气相每1m3,优选为小于430μg/m3,更优选为小于330μg/m3,更优选为小于300μg/m3,进一步优选为小于270μg/m3,进一步优选为小于240μg/m3,更进一步优选为小于180μg/m3
另外,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由于是对原料油使用包含甲苯的溶剂实施溶剂脱蜡处理而得到的,因此依据上述的JIS A1965 2015在测定中检测甲苯,甲苯的含量大于0μg/m3。需要说明的是,实质上的下限值为上述测定中的检测极限。另外,从实际的实施和生产率的观点出发,上述甲苯的含量可以为3.0μg/m3以上。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矿物油系基础油优选还满足下述条件(V)。
·条件(V):以上述矿物油系基础油的总量(100质量%)为基准计,硫原子的含量小于500质量ppm。
如条件(V)所规定的那样,硫原子的含量小于500质量ppm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在向该矿物油系基础油中进一步配合了添加剂时,能够更有效地呈现添加剂的功能。例如,在配合了抗氧化剂时,能够更容易呈现抗氧化效果。
从上述观点出发,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矿物油系基础油中,以上述矿物油系基础油的总量(100质量%)为基准计,硫原子的含量优选为小于400质量ppm,更优选为小于300质量ppm,进一步优选为小于250质量ppm,更进一步优选为小于150质量ppm。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硫原子的含量是指,依据JIS K2541-6:2003测定的值。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苯胺点,从使与树脂的相容性良好的观点出发,优选为85~160℃,更优选为90~150℃,进一步优选为95~145℃,更进一步优选为100~14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苯胺点是依据JIS K2256:2013(U字管法)测定的值。
作为本发明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40℃时的运动粘度,优选为20~550mm2/s,更优选为25~500mm2/s,进一步优选为30~450mm2/s。
作为本发明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100℃时的运动粘度,优选为3.0~40.0mm2/s,更优选为3.5~37.0mm2/s,进一步优选为4.0~35.0mm2/s。
作为本发明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粘度指数,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95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运动粘度和粘度指数是指,依据JISK2283:2000测定或算出的值。
〔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以得到满足条件(I)~(IV)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方式进行制备,至少具有下述工序(α),优选在工序(α)之后还具有下述工序(β)。
·工序(α):对于原料油使用包含甲苯的溶剂实施溶剂脱蜡处理而得到溶剂脱蜡油的工序。
·工序(β):对于工序(α)中得到的上述溶剂脱蜡油实施至少包含蒸气处理的精加工处理的工序。
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能够高效地制造满足条件(I)~(IV)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中,根据溶剂脱蜡处理后的溶剂脱蜡油的芳香族成分(%CA)相应地选择精加工处理是重要的,由此,能够高效地制造满足条件(III)和(IV)的矿物油系基础油。
以下,对于各工序进行具体说明。
<工序(α)>
首先,在工序(α)中,对于原料油使用包含甲苯的溶剂实施溶剂脱蜡处理而得到溶剂脱蜡油。
通过经历该工序,能够制备满足条件(II)的矿物油系基础油。
(原料油)
作为实施溶剂脱蜡处理的对象的原料油,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1)选自将原油常压蒸馏而得到的常压蒸馏渣油;将该常压蒸馏渣油减压蒸馏而得到的减压蒸馏馏出油和减压蒸馏渣油;对该减压蒸馏渣油进行脱沥青处理而得到的脱沥青油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油(以下也称为原料油(1))、以及(2)对于上述原料油(1)实施加氢改质(加氢裂解)处理和溶剂萃取处理中的至少一种精制处理而得到的精制油(以下也称作原料油(2))。这些原料油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原料油(1)]
原料油(1)为选自常压蒸馏渣油、减压蒸馏馏出油、减压蒸馏渣油和脱沥青油中的1种以上。以下,对于用于得到原料油(1)的处理进行简单说明。
·常压蒸馏
常压蒸馏是从石蜡系原油、中间系原油等原油中提取煤油、瓦斯油等燃料油馏分并将残留于蒸馏塔底部的常压蒸馏渣油回收的处理。
·减压蒸馏
减压蒸馏是从常压蒸馏渣油提取所期望的粘度馏分并将残留于蒸馏塔底部的减压蒸馏渣油回收的处理。
·脱沥青处理
脱沥青处理是从减压蒸馏渣油分离沥青而得到脱沥青油的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脱沥青处理,通常为溶剂脱沥青处理。作为溶剂脱沥青处理所使用的溶剂,例如可以举出:碳数为3~6的链状饱和烃,具体来说,可以举出丙烷、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正己烷等,优选包含丙烷。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从制备出满足条件(III)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观点出发,原料油(1)优选包含减压蒸馏馏出油、减压蒸馏渣油和脱沥青油之中的至少之一,更优选包含减压蒸馏油和脱沥青油中的至少之一。
特别地,从制备出所期望的运动粘度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观点出发,作为原料油(1),更优选使用脱沥青油与减压蒸馏馏出油的混合油。
在该混合油中,上述脱沥青油与上述减压蒸馏馏出油的含有比〔上述脱沥青油/上述减压蒸馏馏出油〕根据所得矿物油系基础油的所期望的运动粘度适当设定,以体积比计,优选为10/90~90/10,更优选为20/80~80/20,进一步优选为30/70~70/30。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实施溶剂脱蜡处理的原料油,在使用原料油(1)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对原料油(1)进行脱气处理、汽提处理等。
[原料油(2)]
原料油(2)是对上述原料油(1)实施加氢改质处理和溶剂萃取处理中的至少一方的精制处理而成的。通过使用原料油(2)作为原料油,易于制备出满足条件(I)的矿物油系基础油。以下,对于用于得到原料油(2)的精制处理进行具体说明。
·加氢改质处理
加氢改质处理是以除去原料油(1)中含有的硫分、氮分等杂质、对烯烃等不稳定物质加氢等为目的而进行的精制处理。
加氢改质处理在加氢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
作为加氢催化剂,例如可以举出:在二氧化硅与氧化铝的复合材料、氧化铝等非晶质载体、或者沸石等结晶质载体中,负载了镍(Ni)和钨(W)、镍(Ni)和钼(Mo)、钴(Co)和钼(Mo)等复合金属材料的金属氧化物、或者铂(Pt)、铅(Pb)等贵金属而成的催化剂。
适当调整各种条件进行加氢改质处理,使得可得到满足条件(I)、(III)和(V)的矿物油系基础油。
具体来说,作为加氢改质处理中的氢分压,优选为15~25MPa,更优选为16~24MPa,进一步优选为18~23MPa。
从上述观点出发,作为加氢改质处理中的反应温度,优选为250~500℃,更优选为300~450℃,进一步优选为320~400℃。
作为在加氢改质处理中的液时空速(LHSV),从形成满足条件(I)、(III)和(V)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观点出发,优选为5.0小时-1以下,更优选为2.0小时-1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小时-1以下,另外,从生产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0.1小时-1以上,更优选为0.2小时-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3小时-1以上。
作为加氢改质处理中的氢气的供给比例,相对于供给油1千升,优选为100~2000Nm3,更优选为200~1500Nm3,进一步优选为250~1100Nm3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形成具有所期望的运动粘度的矿物油系基础油,也可以将加氢改质处理后的精制油(加氢改质油)再次进行减压蒸馏而按照所期望的每种粘度馏分进行分馏。
加氢改质处理相对于后述的加氢精制而言处理条件严苛,因此原料油(1)的芳香族成分(%CA)容易下降。因此,在进行加氢改质处理时,原料油(1)优选使用芳香族成分(%CA)比较高的原料油。
另外,相比于后述的溶剂萃取处理,加氢改质油还具有基于精制处理的产率比较高的优点。
·溶剂萃取处理
溶剂萃取处理是以基于除去多环芳香族(PCA)而提升安全性、基于芳香族成分量的调整·优化而提高粘度指数为目的所进行的精制处理。
适当调整各种条件进行溶剂萃取处理,使得可得到满足条件(II)的矿物油系基础油。
作为通过溶剂萃取处理所得到的溶剂萃取油的芳香族成分(%CA),优选为2.6以上,更优选为3.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
作为通过溶剂萃取处理所得到的溶剂萃取油的粘度指数,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5。
相比于加氢改质处理,溶剂萃取处理的通过精制处理所导致的相较于原料油(1)的芳香族成分(%CA)下降比例少。因此,进行溶剂萃取处理时,能够在大范围内选择原料油(1),尤其对于芳香族成分(%CA)少的原料油(1)是适宜的。
另一方面,从除去杂质的观点考虑,溶剂萃取处理逊于加氢改质处理。因此,特别地,从制备满足条件(V)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观点考虑,更优选进行加氢改质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原料油(2)的芳香族成分(%CA)能够通过所使用的原料油(1)与所选择的精制处理的组合来进行调整。例如,使用相同的原料油(1)实施加氢改质处理而得到的作为原料油(2)的加氢改质油、与实施溶剂萃取处理而得到的作为原料油(2)的溶剂萃取油相较而言,加氢改质油的芳香族成分(%CA)更低。
另外,作为实施溶剂脱蜡处理的原料油,在使用原料油(2)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对原料油(2)进行脱气处理、汽提处理等。
(溶剂脱蜡处理)
溶剂脱蜡处理是以除去原料油所包含的蜡分为目的而进行的。由此,能够容易制备满足条件(I)和(II)的矿物油系基础油。
通常,在溶剂脱蜡处理中,在除去蜡分后,也一并进行将用作溶剂的甲苯除去的处理。然而,溶剂脱蜡处理中未除尽的甲苯残留于溶剂脱蜡油中,在安全面和环保方面成为问题。因此,对于溶剂脱蜡油,通常实施除去残留甲苯的精加工处理。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中,在后述的工序(β)中,根据溶剂脱蜡油的芳香族成分(%CA)的量适当选择精加工处理的内容,由此能够高效地制造满足条件(III)和(IV)的矿物油系基础油。
适当调整各种条件进行溶剂脱蜡处理,使得可得到满足条件(II)和(IV)的矿物油系基础油。
具体来说,溶剂脱蜡处理中使用的溶剂至少包含甲苯,也可以包含其他溶剂。
作为其他溶剂,可以举出例如: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等碳数为3~6的脂肪族酮;丙烷、丁烷等碳数为3~6的脂肪族烃;等等。
它们之中,作为本工序中使用的溶剂,优选甲苯与脂肪族酮的混合溶剂,更优选甲苯与甲乙酮的混合溶剂。
作为溶剂脱蜡处理中使用的溶剂所包含的甲苯的含量,相对于该溶剂的总量(100质量%),优选为20~100质量%,更优选为30~9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35~75质量%,更进一步优选为40~60质量%。
作为溶剂脱蜡处理中的冷却温度,优选为-40~0℃,更优选为-30~-5℃,进一步优选为-25~-10℃。通过设为上述范围,形成具有规定倾点的溶剂脱蜡油。需要说明的是,冷却析出的蜡通过过滤而与液体成分(溶剂和处理油)分离。
在溶剂脱蜡处理中,作为从处理油中分离、除去溶剂的方法,通常进行基于蒸馏的精制。通过进行这样的溶剂分离处理,能够除去大部分的溶剂。然而,未除尽的甲苯残留于溶剂脱蜡油中。
需要说明的是,所得溶剂脱蜡油所包含的芳香族成分(%CA)大致依赖于作为溶剂脱蜡处理对象的原料油的芳香族成分。因此,使用芳香族成分多的原料油时,可得到芳香族成分多的溶剂脱蜡油。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实施溶剂脱蜡处理的原料油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使用原料油(2)。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在本工序(α)之前具有下述工序(0),更优选以工序(0)、工序(α)、和工序(β)的次序进行各工序的处理。
·工序(0):对于原料油实施加氢改质处理和溶剂萃取处理中的至少一方的精制处理而得到精制油的工序。
<工序(0)>
工序(0)是对于原料油实施加氢改质处理和溶剂萃取处理中的至少一方的精制处理而得到精制油的工序。
通过经历工序(0),易于制备出满足条件(I)的矿物油系基础油。
本工序中的原料油相当于上述的原料油(1),是实施精制处理前的原料油,对该原料油实施精制处理而得到的精制油相当于上述原料油(2)。
<工序(β)>
接下来,在工序(β)中,对于上述工序(α)中得到的溶剂脱蜡油,实施至少包含蒸气处理的精加工处理。
通过经历该工序,能够制备满足条件(III)和(IV)的矿物油系基础油。
(精加工处理)
精加工处理至少包含蒸气处理,另外,在溶剂脱蜡油中的芳香族成分(%CA)充分高时,可以还组合加氢精制。通过这样的精加工处理,能够在抑制溶剂脱蜡油中含有的芳香族成分的分解的同时充分除去残留甲苯,可以容易地得到满足条件(III)和(IV)的矿物油系基础油。以下,对于作为精加工处理的蒸气处理和加氢精制处理进行具体说明。
·蒸气处理
尤其从能够维持溶剂脱蜡油所包含的芳香族成分并且能够高效除去残留甲苯的观点考虑,蒸气处理是优选的。特别地,从易于制备满足条件(III)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观点考虑,更优选精加工处理仅由蒸气处理构成。
在蒸气处理中,通过适当调整脱气槽入口温度(COT)、蒸气流量(STM)、和进料流量(FEED),可以得到满足条件(III)和(IV)的矿物油系基础油。
作为具体的调整方法,在将脱气槽入口温度(COT)设为X(℃)、将蒸气流量(STM)与进料流量(FEED)之比[STM(t/h)/FEED(t/h)]设为Y时,优选调整使得满足下述条件(i)~(iii)。
·条件(i):X≥200
·条件(ii):Y≥0.0300
·条件(iii):240-640×Y<X
如条件(i)所规定的那样,通过使X所示的脱气槽入口温度(COT)为200℃以上,可以得到使甲苯含量更加降低的矿物油系基础油。
从上述观点出发,如条件(i)所规定的X为200以上,优选为205以上,更优选为2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15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225以上,另外,通常为250以下。
另外,如条件(ii)所规定的那样,认为通过使Y所示的蒸气流量(STM)与进料流量(FEED)之比[STM/FEED]为0.0300以上,由此对于供给油确保充分的蒸气量,更加易于呈现甲苯含量的降低效果。
条件(ii)所规定的Y为0.0300以上,从上述观点出发,优选为0.0400以上,更优选为0.050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600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0.0700以上,另外,通常为0.1000以下。
另外,本发明人等根据大量数据发现,通过满足条件(iii)规定的不等式,由此更易于呈现甲苯含量的降低效果。
该不等式是在适当改变脱气槽入口温度(COT)和比[STM/FEED]并进行蒸气处理时,取得大量所得矿物油系基础油的甲苯含量的数据,根据该数据而推导出的限定。
另外,从得到满足条件(III)和(IV)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观点出发,在本工序中,优选在满足条件(i)~(iii)的同时进一步满足下述条件(iv)。
·条件(iv):满足P=(240-X)/Y的P的值为640以下。
由条件(IV)规定的等式中的X和Y与上述的条件(i)~(iii)相同。
从上述观点出发,作为P的值,优选为600以下,更优选为58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65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500以下,另外,通常为100以上。
·加氢精制处理
加氢精制处理是与上述的加氢改质处理类似的处理,是以除去处理对象的溶剂脱蜡油中含有的杂质、对烯烃等不稳定物质进行加氢等为目的而进行的精制处理。
此处,与加氢改质处理的不同点在于:加氢精制处理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因此,能够在不显著降低作为处理对象的溶剂脱蜡油所包含的芳香族成分(%CA)的条件下使所得精制油(矿物油系基础油)具有高达一定程度的芳香族成分(%CA)。
然而,相比于上述蒸气处理,加氢精制处理容易招致精制油中的芳香族成分(%CA)的下降,因此在作为处理对象的溶剂脱蜡油所包含的芳香族成分(%CA)已经接近条件(III)的下限时,为了能够维持规定的芳香族成分(%CA),优选比通常而言更温和地设定加氢精制处理的条件,或者更优选不进行加氢精制处理其本身。
需要说明的是,进行加氢精制时,可以在上述蒸气处理之前和之后中的任一时期进行。
加氢精制处理在加氢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作为加氢催化剂,可以举出与上述加氢改质中使用的加氢催化剂同样的催化剂。
作为加氢精制处理中的氢分压,优选为2~30MPa,更优选为2.5~27MPa,进一步优选为3~20MPa。
作为加氢精制处理中的反应温度,优选为180~480℃,更优选为200~450℃,进一步优选为220~430℃。
需要说明的是,在加氢精制处理中,例如将氢分压设为高压时,尤其为了可得到满足条件(I)和(III)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如较低地调整反应温度等那样,适当调整氢分压和反应温度的平衡来进行加氢精制处理。
作为加氢精制处理中的液时空速(LHSV),优选为5.0小时-1以下,更优选为2.0小时-1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小时-1以下,另外,优选为0.1小时-1以上,更优选为0.2小时-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3小时-1以上。
作为加氢精制处理中的氢气的供给比例,相对于供给油1千升,优选为100~2000Nm3,更优选为200~1500Nm3,进一步优选为250~1100Nm3
上述之类的精加工处理优选依据与溶剂脱蜡油中的芳香族成分(%CA)的关系而适当组合。例如,有以下之类的组合。
·溶剂脱蜡油中的芳香族成分(%CA)较少时
例如,对原料油(1)实施加氢改质处理而得到的精制油(原料油(2)、加氢改质油)虽然充分降低了杂质量,但是存在芳香族成分(%CA)也下降的倾向。以这样的精制油作为原料油进行溶剂脱蜡处理而得到的溶剂脱蜡油存在芳香族成分(%CA)变得较少的倾向。因此,从得到满足条件(III)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观点出发,优选对于这样的溶剂脱蜡油仅进行蒸气处理。这是因为,对于芳香族成分(%CA)较少的溶剂脱蜡油若进行加氢精制处理,则难以制备满足条件(III)的矿物油系基础油。
·溶剂脱蜡油中的芳香族成分(%CA)较高时
例如,对于原料油(1)实施溶剂萃取处理而得到的精制油(原料油(2)、溶剂萃取油)能够在维持原料油(1)的芳香族成分(%CA)的同时适度地进行精制。以这样的精制油作为原料油进行溶剂脱蜡处理而得到的溶剂脱蜡油存在芳香族成分(%CA)较高的倾向。因此,从得到满足条件(III)和(IV)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观点出发,对于这样的溶剂脱蜡油,可以组合进行加氢精制处理和蒸气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从更好地满足条件(I)~(V)的观点出发,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更优选仅具有工序(0)、工序(α)和工序(β)。另外,这样的制造方法中,更优选在工序(0)中作为精制处理进行加氢改质处理、在工序(β)中作为精加工处理仅进行蒸气处理。
〔矿物油系基础油的用途〕
本发明的矿物油系基础油满足上述条件,因此在安全性和环保方面优异并且与树脂的相容性也良好。因此,适合作为树脂加工用工艺油。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矿物油系基础油优选与选自橡胶系树脂和热塑性弹性体中的1种以上的树脂混合使用。
作为与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矿物油系基础油混合的橡胶系树脂,例如可以举出:氯丁二烯橡胶(CR)、异戊二烯橡胶(IR)、丁基橡胶(IIR)、腈-丁二烯橡胶(NBR)、天然橡胶、苯乙烯-丁二烯共聚橡胶(SBR)、丁二烯橡胶(BR)、氨基甲酸酯橡胶、氟橡胶、丙烯酸系橡胶、乙烯-丙烯共聚物橡胶、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橡胶、硅橡胶等。
另外,作为热塑性弹性体,例如可以举出聚氨酯系热塑性弹性体、聚酯系热塑性弹性体、聚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聚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聚酰胺系热塑性弹性体等。
另外,本发明还能够提供由包含满足上述条件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和选自橡胶系树脂和热塑性弹性体中的1种以上的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成形而成的成形品。
在本发明的成形品的形成材料、即树脂组合物中,可以与树脂和矿物油系基础油一起还含有添加剂。
作为这样的添加剂,例如可以举出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润滑剂、阻燃剂、抗静电剂、填充材料、发泡剂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作为树脂组合物中含有的本发明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含量,以该树脂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的总量(100质量%)为基准计,优选为0.01~10质量%,更优选为0.03~7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05~5质量%。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作为树脂组合物中含有的上述树脂的含量,以该树脂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的总量(100质量%)为基准计,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5质量%以上。
作为用于得到本发明的成形品的成形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挤出成形、注塑成形、吹塑成形、压延加工等。
以上,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包括本发明的概念和权利要求书中包含的所有方案,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动。
实施例
接下来,通过实施例更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本发明不受这些例子的任何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各种物性的测定方法或评价方法如下所述。
(1)40℃和100℃时的运动粘度、粘度指数
依据JIS K2283:2000进行测定和计算。
(2)闪点
依据JIS K2265-4:2007,通过克利夫兰开口杯法(COC法)测定。
(3)倾点
依据JIS K2269-1987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4)芳香族成分(%CA)、环烷烃成分(%CN)、链烷烃成分(%CP)
通过ASTMD-32381995环分析(n-d-M法)进行测定。
(5)甲苯的含量
依据JIS A1965:2015测定。
(6)硫原子的含量
依据JIS K2541-6:2003测定。
(7)苯胺点
依据JIS K2256:2013(U字管法)测定。
制造例1(脱沥青油(a)的制备)
将中东系原油进行常压蒸馏,馏出煤油、瓦斯油等燃料油馏分,得到了残留于蒸馏塔底部的常压蒸馏渣油。
然后,将该常压蒸馏渣油进行减压蒸馏,提取减压蒸馏馏出油,得到了残留于蒸馏塔底部的减压蒸馏渣油。
此处,对于该减压蒸馏渣油,使用丙烷作为溶剂实施溶剂脱沥青处理,得到了脱沥青油(a)。需要说明的是,脱沥青油(a)的硫原子的含量为2.5质量%。
制造例2(混合油(b)的制备)
将制造例1的利用减压蒸馏提取的减压蒸馏馏出油50体积%和上述的脱沥青油(a)50体积%进行混合,制备了混合油(b)。需要说明的是,混合油(b)的硫原子的含量为2.6质量%。
实施例1
作为原料油使用混合油(b),依次经过以下工序(1)~(3)而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i)。
·工序(1):加氢改质
使用镍·钨-氧化铝系催化剂(在作为载体的氧化铝中负载镍和钨而成的催化剂),在反应温度384℃、氢分压20MPa、氢与供给油的供给量比〔氢/供给油〕为1000Nm3/kL、LHSV1.0小时-1的条件下,对于作为供给油的混合油(b)实施了加氢改质处理。
然后,将加氢改质后的加氢改质油进行减压蒸馏,将不同的3种粘度馏分各自分馏,分别得到了40℃运动粘度为28~34mm2/s的馏分(b1)、40℃运动粘度为70~110mm2/s的馏分(b2)、40℃运动粘度为400~470mm2/s的馏分(b3)。
·工序(2):溶剂脱蜡
在上述工序(1)中得到的馏分(b1)中添加以甲乙酮/甲苯=48/52(质量比)混合而成的混合溶剂后,进行冷却,除去所析出的蜡分,得到了溶剂脱蜡油。
·工序(3):蒸气处理
对于上述工序(3)中得到的溶剂脱蜡油,将X:脱气槽入口温度(COT)、Y:蒸气流量(STM)与进料流量(FEED)之比[STM/FEED]如表1所示进行调整并进行蒸气汽提,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i)。
实施例2~6
作为原料油使用混合油(b),依次经过以下工序(1)~(3),分别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ii)~(vi)。
·工序(1):加氢改质
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对混合油(b)实施加氢改质处理。
然后,将加氢改质后的加氢改质油进行减压蒸馏,与实施例1同样地,将不同的3种粘度馏分各自分馏,得到了40℃运动粘度为70~110mm2/s的馏分(b2)。
·工序(2):溶剂脱蜡
在上述工序(1)中得到的馏分(b2)中添加以甲乙酮/甲苯=48/52(质量比)混合而成的混合溶剂后,进行冷却,除去所析出的蜡分,得到了溶剂脱蜡油。
·工序(3):蒸气处理
对于上述工序(2)中得到的溶剂脱蜡油,将X:脱气槽入口温度(COT)、Y:蒸气流量(STM)与进料流量(FEED)之比[STM/FEED]如表1所示进行调整并进行蒸气汽提,分别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ii)~(vi)。
实施例7~11
作为原料油使用混合油(b),依次经过以下工序(1)~(3),分别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vii)~(xi)。
·工序(1):加氢改质
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对混合油(b)实施加氢改质处理。
然后,将加氢改质后的加氢改质油进行减压蒸馏,与实施例1同样地,将不同的3种粘度馏分各自分馏,得到了40℃运动粘度为400~470mm2/s的馏分(b3)。
·工序(2):溶剂脱蜡
在上述工序(1)中得到的馏分(b3)中添加以甲乙酮/甲苯=48/52(质量比)混合而成的混合溶剂后,进行冷却,除去所析出的蜡分,得到了溶剂脱蜡油。
·工序(3):蒸气处理
对于上述工序(2)中得到的溶剂脱蜡油,将X:脱气槽入口温度(COT)、Y:蒸气流量(STM)与进料流量(FEED)之比[STM/FEED]如表1和2所示进行调整并进行蒸气汽提,分别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vii)~(xi)。
实施例12
使用混合油(b)作为原料油经过实施例2的工序(1)~(3)而得到矿物油系基础油(ii),使用混合油(b)作为原料油经过实施例7的工序(1)~(3)而得到矿物油系基础油(vii),使用该矿物油系基础油(ii)和矿物油系基础油(vii)经过以下的工序(4),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xii)。
·工序(4):基础油混合
以矿物油系基础油(ii)/矿物油系基础油(vii)=65/35(质量比)进行混合,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xii)。
实施例13
在实施例12的工序(4)中,以矿物油系基础油(ii)/矿物油系基础油(vii)=5/95(质量比)进行混合,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2同样地进行,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xiii)。
实施例14
作为原料油,使用脱沥青油(a),依次经过以下的工序(1)~(4),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xiv)。
·工序(1):溶剂萃取
对于脱沥青油(a),使用糠醛溶剂进行萃取,对萃取液进行脱气和汽提,由此得到了溶剂萃取油。
·工序(2):溶剂脱蜡
在上述工序(1)中得到的溶剂萃取油中添加以甲乙酮/甲苯=48/52(质量比)混合而成的混合溶剂后,进行冷却,除去所析出的蜡分,得到了溶剂脱蜡油。
·工序(3):加氢精制(1)
使用钴·钼-氧化铝系催化剂(在作为载体的氧化铝中负载钴和钼而成的催化剂),将反应温度在260~430℃的范围内调整,在氢分压3.9~5.5MPa的条件下,对于作为供给油的上述工序(2)中得到的溶剂脱蜡油实施加氢精制处理,得到了加氢精制油。
·工序(4):蒸气处理
对于上述工序(3)中得到的加氢精制油,将X:脱气槽入口温度(COT)、Y:蒸气流量(STM)与进料流量(被处理油的供给量)(FEED)之比[STM/FEED]如表2所示进行调整,进行蒸气汽提,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xiv)。
实施例15
作为原料油,使用脱沥青油(a),仅工序(1)如下所述进行变更,除此以外,经过与实施例14同样的工序(2)~(4),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xv)。
·工序(1):脱气处理
对于脱沥青油(a),不进行使用糠醛溶剂的萃取,进行脱气和汽提,得到了精制油。
比较例1
对于实施例1的工序(3)的蒸气处理,将X:脱气槽入口温度(COT)、Y:蒸气流量(STM)与进料流量(FEED)之比[STM/FEED]如表3所示进行变更,除此以外,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原料油,经过同样的工序,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1)。
比较例2
对于比较例1中得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1),进一步经过下述工序(4),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2)。
·工序(4):加氢精制(2)
使用镍·钨-氧化铝系催化剂(在作为载体的氧化铝中负载镍和钨而成的催化剂),为了使所得加氢精制油的紫外线吸光度为1.7以下而将反应温度调整得比实施例1的加氢改质时更低,在氢分压20MPa、氢与供给油的供给量比〔氢/供给油〕为1000Nm3/kL、LHSV0.5小时-1的条件下,对于作为供给油的矿物油系基础油(1)实施了加氢精制处理。
然后,对加氢精制后的加氢精制油进行减压蒸馏,提取40℃运动粘度为31mm2/s左右的馏分,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2)。
比较例3
对于实施例2的工序(3)的蒸气处理,将X:脱气槽入口温度(COT)、Y:蒸气流量(STM)与进料流量(FEED)之比[STM/FEED]如表3所示进行变更,除此以外,使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原料油,经过同样的工序,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3)。
比较例4
对于比较例3中得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3),进一步经过下述工序(4),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4)。
·工序(4):加氢精制(2)
在与比较例2的工序(4)的“加氢精制处理(2)”同样的条件下,对于作为供给油的矿物油系基础油(3)实施了加氢精制处理。
然后,对加氢精制后的加氢精制油进行减压蒸馏,提取40℃运动粘度为90mm2/s左右的馏分,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4)。
比较例5
作为原料油使用混合油(b),依次经过以下的工序(1)~(2),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5)。
·工序(1):加氢改质
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对混合油(b)实施加氢改质处理。
然后,将加氢改质后的加氢改质油进行减压蒸馏,与实施例1同样地,将不同的3种粘度馏分各自分馏,得到了40℃运动粘度为70~110mm2/s的馏分(b2)。
·工序(2):加氢异构化脱蜡
使用铂-沸石系催化剂(在作为载体的沸石中负载铂而成的催化剂),在反应温度330℃、氢分压4MPa、氢与馏分(b2)的供给量比〔氢/馏分(b2)〕为422Nm3/kL、LHSV1.1小时-1的条件下,对上述工序(1)中得到的馏分(b2)实施加氢异构化脱蜡处理,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5)。
比较例6
对于实施例7的工序(3)的蒸气处理,将X:脱气槽入口温度(COT)、Y:蒸气流量(STM)与进料流量(FEED)之比[STM/FEED]如表3所示进行变更,除此以外,使用与实施例7相同的原料油,经过同样的工序而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6)。
比较例7
对于比较例6中得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6),进一步经过下述工序(4),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7)。
·工序(4):加氢精制(2)
在与比较例2的工序(4)的“加氢精制处理(2)”同样的条件下,对于作为供给油的矿物油系基础油(6)实施了加氢精制处理。
然后,将加氢精制后的加氢精制油进行减压蒸馏,提取40℃运动粘度为410mm2/s左右的馏分,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7)。
比较例8
作为原料油使用混合油(b),使用经过比较例3的工序(1)~(3)而得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3)和经过比较例6的工序(1)~(3)而得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6),经过以下的工序(4),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8)。
·工序(4):基础油混合
以矿物油系基础油(3)/矿物油系基础油(6)=65/35(质量比)进行混合,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8)。
比较例9
在比较例8的工序(4)中,以矿物油系基础油(3)/矿物油系基础油(6)=5/95(质量比)进行混合,除此以外,与比较例8同样地进行,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9)。
比较例10
作为原料油,使用混合油(b),使用经过比较例4的工序(1)~(4)而得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4)和经过比较例7的工序(1)~(4)而得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7),经过以下的工序(5),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10)。
·工序(5):基础油混合
以矿物油系基础油(4)/矿物油系基础油(7)=65/35(质量比)进行混合,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10)。
比较例11
对于实施例14的工序(4)的蒸气处理,将X:脱气槽入口温度(COT)、Y:蒸气流量(STM)与进料流量(FEED)之比[STM/FEED]如表4所示进行变更,除此以外,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原料油,经过同样的工序而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11)。
比较例12
对于实施例15的工序(4)的蒸气处理,将X:脱气槽入口温度(COT)、Y:蒸气流量(STM)与进料流量(FEED)之比[STM/FEED]如表4所示进行变更,除此以外,使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原料油,经过同样的工序而得到了矿物油系基础油(12)。
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备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基于上述的方法测定各种性状。将该结果示于表1~4。
[表1]
Figure BDA0002378281850000231
[表2]
Figure BDA0002378281850000241
[表3]
Figure BDA0002378281850000251
[表4]
Figure BDA0002378281850000261
可认为,实施例1~15中得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i)~(xv)由于芳香族成分(%CA)高,因此与树脂的相容性良好。另外,矿物油系基础油(i)~(xv)由于降低了甲苯含量,因此可以说在安全性和环保方面优异。
另一方面,比较例1~12中得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1)~(12)的芳香族成分(%CA)低,与树脂的相容性存在问题,或者甲苯的含量多,因此在安全性和环保方面存在问题。

Claims (47)

1.一种矿物油系基础油,其满足下述条件(I)~(IV),
·条件(I):闪点为200℃以上,
·条件(II):倾点为0℃以下,
·条件(III):芳香族成分%CA为2.6以上且4.2以下,
·条件(IV):依据JIS A-1965:2015测定的甲苯的含量大于0μg/m3且小于500μg/m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其闪点为450℃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其芳香族成分%CA为2.8以上且4.2以下。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其环烷烃成分%CN为5~40。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其链烷烃成分%CP为50~80。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其由条件(IV)规定的甲苯的含量为3.0μg/m3以上且小于500μg/m3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其依据JIS A1965:2015测定的甲苯的含量,相对于依据JIS A1965:2015测定时的气相每1m3,为小于430μg/m3
8.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其还满足下述条件(V),
·条件(V):以所述矿物油系基础油的总量为基准计,硫原子的含量小于500质量ppm。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其苯胺点为85℃~160℃。
10.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其40℃时的运动粘度为20mm2/s~550mm2/s。
11.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其100℃时的运动粘度为3.0mm2/s~40.0mm2/s。
12.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其粘度指数为80以上。
13.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其与选自橡胶系树脂和热塑性弹性体中的1种以上的树脂混合后被加以使用。
14.一种树脂组合物,其包含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和选自橡胶系树脂和热塑性弹性体中的1种以上的树脂。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橡胶系树脂为选自氯丁二烯橡胶即CR、异戊二烯橡胶即IR、丁基橡胶即IIR、腈一丁二烯橡胶即NBR、天然橡胶、苯乙烯一丁二烯共聚橡胶即SBR、丁二烯橡胶即BR、氨基甲酸酯橡胶、氟橡胶、丙烯酸系橡胶、乙烯-丙烯共聚物橡胶、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橡胶和硅橡胶中的至少1种。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热塑性弹性体为选自聚氨酯系热塑性弹性体、聚酯系热塑性弹性体、聚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聚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和聚酰胺系热塑性弹性体中的至少1种。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含有添加剂。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添加剂为选自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润滑剂、阻燃剂、抗静电剂、填充材料、发泡剂中的至少1种。
19.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含量以该树脂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的总量100质量%为基准计,为0.01~10质量%。
20.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树脂的含量以该树脂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的总量100质量%为基准计,为50质量%以上。
21.一种成形品,其是由包含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和选自橡胶系树脂和热塑性弹性体中的1种以上的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成形而得的。
22.一种成形品,其是由权利要求14~20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成形而得的。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成形品,其通过挤出成形、注塑成形、吹塑成形或压延加工进行成形。
24.一种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方法,其具有下述工序(α),在工序(α)之后还具有下述工序(β),
·工序(α):对原料油使用包含甲苯的溶剂实施溶剂脱蜡处理而得到溶剂脱蜡油的工序,
·工序(β):对由工序(α)得到的所述溶剂脱蜡油实施至少包含蒸气处理的精加工处理的工序,
在工序(β)中的所述蒸气处理中,在将脱气槽入口温度COT设为X、将蒸气流量STM与进料流量FEED之比即STM/FEED设为Y时,满足下述条件(i)~(iii),X的单位为℃,
·条件(i):X≥200
·条件(ii):Y≥0.0300
·条件(iii):240-640×Y<X。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工序(α)之前具有下述工序(0),
工序(0):对于原料油实施加氢改质处理和溶剂萃取处理中的至少一种的精制处理而得到精制油的工序。
26.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原料油选自将原油常压蒸馏而得到的常压蒸馏渣油、将该常压蒸馏渣油减压蒸馏而得到的减压蒸馏馏出油和减压蒸馏渣油、对该减压蒸馏渣油进行脱沥青处理而得到的脱沥青油、以及它们的混合油。
27.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原料油为实施加氢改质处理和溶剂萃取处理中的至少一种精制处理而得到的精制油。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在脱沥青油与减压蒸馏馏出油的混合油中,所述脱沥青油与所述减压蒸馏馏出油的含有比、即所述脱沥青油/所述减压蒸馏馏出油以体积比计为10/90~90/10。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加氢改质处理中的氢分压为15MPa~25MPa。
30.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加氢改质处理中的反应温度为250℃~500℃。
31.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加氢改质处理中的液时空速LHSV为0.1小时-1以上且5.0小时-1以下。
32.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加氢改质处理中的氢气的供给比例,相对于供给油1千升,为100Nm3~2000Nm3
33.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所述溶剂萃取处理所得到的溶剂萃取油的芳香族成分%CA为2.6以上。
34.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溶剂萃取处理所得到的溶剂萃取油的粘度指数为80以上。
35.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溶剂还包含选自碳数为3~6的脂肪族酮和碳数为3~6的脂肪族烃中的至少1种。
36.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溶剂所包含的甲苯的含量,相对于该溶剂的总量100质量%,为20质量%~100质量%。
37.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溶剂脱蜡处理中的冷却温度为一40~0℃。
38.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条件(i)的X为250以下。
39.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条件(ii)的Y为0.1000以下。
40.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iv),
条件(iv):满足P=(240-X)/Y的P的值为640以下。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条件(iv)的P为100以上。
42.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精加工处理中,还实施加氢精制处理。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加氢精制处理中的氢分压为2MPa~30MPa。
44.如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加氢精制处理中的反应温度为180℃~480℃。
45.如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加氢精制处理中的液时空速LHSV为0.1小时-1以上且5.0小时-1以下。
46.如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加氢精制处理中的氢气的供给比例,相对于供给油1千升,为100Nm3~2000Nm3
4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其仅具有在所述工序(α)之前的下述工序(0)、所述工序(α)、和在所述工序(α)之后的下述工序(β),
工序(0):对于原料油实施加氢改质处理和溶剂萃取处理中的至少一方的精制处理而得到精制油的工序;
工序(β):对由工序(α)得到的所述溶剂脱蜡油实施至少包含蒸气处理的精加工处理的工序。
CN201880049569.3A 2017-11-10 2018-11-12 矿物油系基础油、成形品、以及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09450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7666 2017-11-10
JP2017217666 2017-11-10
PCT/JP2018/041881 WO2019093519A1 (ja) 2017-11-10 2018-11-12 鉱油系基油、成形品、及び鉱油系基油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5081A CN110945081A (zh) 2020-03-31
CN110945081B true CN110945081B (zh) 2023-01-13

Family

ID=66438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9569.3A Active CN110945081B (zh) 2017-11-10 2018-11-12 矿物油系基础油、成形品、以及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1170B2 (zh)
JP (1) JP7139024B2 (zh)
CN (1) CN110945081B (zh)
WO (1) WO20190935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51681A (ja) * 2022-03-31 2023-10-16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電気絶縁油組成物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31537A1 (fr) * 2001-10-02 2003-04-17 Japan Energy Corporation Huile industrielle et procede de preparation associ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99433A (en) * 1979-02-05 1980-04-22 The C. W. Nofsinger Company Solvent dehydration system
JPS55123667A (en) 1979-03-15 1980-09-24 Nitto Electric Ind Co Ltd Film suitable for protecting surface of goods
US4985138A (en) * 1989-11-08 1991-01-15 Texaco Inc. Process for treating a charge containing dewaxing solvent and dewaxed oil
US5006222A (en) 1990-05-23 1991-04-09 Texaco Inc. Solvent dewaxing of lubricating oils
GB2252978A (en) 1991-02-21 1992-08-26 Exxon Research Engineering Co Rubber processing oil
JP3223394B2 (ja) 1993-03-31 2001-10-2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07207282A (ja) * 1993-12-15 1995-08-08 Cie Fr Etud Constr Technip 炭化水素脱ロウ工程から生ずる溶媒の脱水方法
JP2004182931A (ja) 2002-12-05 2004-07-02 Idemitsu Kosan Co Ltd 潤滑油基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50272850A1 (en) * 2004-06-03 2005-12-08 Jois Yajnanarayana H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rubber extender oil compositions
JP5955607B2 (ja) 2012-03-29 2016-07-20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樹脂加工用プロセス油および樹脂加工方法
JP6009196B2 (ja) * 2012-03-30 2016-10-19 Jx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潤滑油用基油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31537A1 (fr) * 2001-10-02 2003-04-17 Japan Energy Corporation Huile industrielle et procede de preparation associ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93519A1 (ja) 2020-09-24
JP7139024B2 (ja) 2022-09-20
US11421170B2 (en) 2022-08-23
CN110945081A (zh) 2020-03-31
US20210130724A1 (en) 2021-05-06
WO2019093519A1 (ja) 2019-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39370B2 (ja) 流動接触分解装置の流出物からナフテン系基油を製造する方法
JP2697749B2 (ja) リサイクル形式により運転される燃料油水素化分解工程の未転換油からの高級潤滑基油供給原料の製造方法
TWI458819B (zh) 高品質環烷基油之製造方法
CN104662134B (zh) 残余物加氢裂化
CN102712856A (zh) 用于生产具有低的芳族化合物含量的烃流体的方法
KR20140017551A (ko) 고점도 지수의 윤활 기유를 제조하는 방법
CN116761870A (zh) 用于航空燃料生产的基于废聚合物的材料的共处理
TW201516138A (zh) 由產於hco或漿料類催化裂解的含烴餾份製造具有低硫含量之船用燃料的方法及使用氫化處理階段的方法
CN110945081B (zh) 矿物油系基础油、成形品、以及矿物油系基础油的制造方法
CN102021034B (zh) 一种白色微晶蜡的制备方法
CN101665719B (zh) 一种由c5~c7烷烃组成的溶剂油及其制备方法
KR20240029770A (ko) 폐-플라스틱 처리 방법
US20240059987A1 (en) Process having improved base oil yield
CN114437796B (zh) 一种加氢生产高黏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的方法
CN114686260B (zh) 一种加氢生产环烷基橡胶填充油的方法
CN109988608B (zh) 一种灵活石蜡液相加氢工艺
CN111378499B (zh) 生产优质润滑油基础油和环保芳烃油的组合方法
KR20030073026A (ko) 연료유 수소화 분해공정의 미전환유를 이용하여 고급 및중질 윤활기유 공급원료를 제조하는 방법
CN109988597B (zh) 灵活凡士林加氢工艺
CN113088328B (zh) 一种加氢方法
CN109988619B (zh) 一种灵活凡士林加氢工艺
CN114437777B (zh) 一种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方法
JP2009513726A (ja) 潤滑基油の製造方法
CN109988637B (zh) 灵活石蜡加氢工艺
KR20220045965A (ko) 기유 수율 개선을 위한 프로세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