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39586A - 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39586A
CN110939586A CN201910884744.7A CN201910884744A CN110939586A CN 110939586 A CN110939586 A CN 110939586A CN 201910884744 A CN201910884744 A CN 201910884744A CN 110939586 A CN110939586 A CN 1109395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portion
motor
housing
axial direction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8474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桂玲
竹下英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395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395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9/00Axial-flow pumps
    • F04D19/007Axial-flow pumps multistag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00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02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with stationary working-fluid guiding means and bladed or like rotor, e.g. multi-bladed impulse steam turb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5/00Blades; Blade-carrying members; Heating, heat-insulating, cooling or antivibration means on the blades or the members
    • F01D5/12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9/00Axial-flow pumps
    • F04D19/02Multi-stage pumps
    • F04D19/024Multi-stage pumps with contrarotating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04D25/0613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of the inside-out type, i.e. the rotor is arranged radially outside a central stator
    • F04D25/0646Details of the st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1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 F04D25/16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using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2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axial pumps
    • F04D29/64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46Mounting or removal of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箱体;多个肋部,它们位于壳体的径向内侧,与箱体一体形成;马达壳体部,其位于多个肋部的径向内侧,与多个肋部一体形成;第一壳体部,其位于马达壳体部的径向内侧;第一马达,其被第一壳体部支承于轴向一侧;第一叶轮,其借助第一马达而在轴向一侧绕中心轴线旋转;第二壳体部,其位于第一壳体部的轴向另一侧;第二马达,其被第二壳体部支承于轴向另一侧;以及第二叶轮,其借助第二马达而在轴向另一侧绕中心轴线旋转。第二壳体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部。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两个叶轮沿轴向排列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送风装置。上述送风装置是将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连接而构成的。在第一箱体中收纳有第一叶轮和第一马达。在第二箱体中收纳有第二叶轮和第二马达。在将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连接起来时,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以作为旋转中心的各中心轴线同轴的方式沿轴向排列。
在第一箱体的轴向一侧(例如上侧)设置有吸气口。在第一箱体的轴向另一侧(例如下侧)设置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肋部。在沿周向相邻的第一肋部与第一肋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开口部。在多个第一肋部的径向内侧设置有第一支承框架。第一支承框架支承第一马达。
在第二箱体的轴向一侧(例如上侧)设置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第二肋部。在第二箱体的轴向另一侧(例如下侧)设置有排气口。在沿周向相邻的第二肋部与第二肋部之间形成有第二开口部。在多个第二肋部的径向内侧设置有第二支承框架。第二支承框架支承第二马达。
当通过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使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分别旋转时,空气从第一箱体的吸气口被吸入到内部。被吸入的空气依次穿过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而朝向排气口,从排气口向外部排出。
另外,第二叶轮的旋转方向是与第一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但是,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的各叶片的朝向设定为在使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旋转时空气在第一箱体内和第二箱体内从吸气口朝向排气口流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5715469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从防止因冲击引起的破损以确保可靠性的观点出发,对于第一箱体的第一肋部和第二箱体的第二肋部,分别需要确保在轴向上所需的最小限度的长度(厚度)。因此,在将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沿轴向连接起来时,箱体整体在轴向上变长,有可能难以使送风装置薄型化。
另外,当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各自的贴合面产生了因制造误差引起的变形时,有可能成为将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组合起来时的“松动”等的原因。该“松动”成为在使用送风装置时产生振动和噪声的原因。因此,期望实现能够避免产生这样的振动和噪声的送风装置。
而且,近年来,也要求开发组装容易的送风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也可以认为通过连接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而使组装变得容易。但是,在连接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的结构中,如上所述,难以使送风装置薄型化,也产生因贴合面变形而引起的振动和噪声。因此,期望实现一种送风装置,其能够在提高组装性的同时实现薄型化,并且避免产生因贴合面变形而引起的振动和噪声。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其能够在提高组装性的同时实现薄型化,并且避免产生因贴合面变形而引起的振动和噪声。
本发明的例示的送风装置具有:箱体,其具有位于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的上方的吸气口和位于中心轴线的下方的排气口;多个肋部,它们位于所述壳体的径向内侧,与所述箱体一体形成;马达壳体部,其位于所述多个肋部的径向内侧,与所述多个肋部一体形成;第一壳体部,其位于所述马达壳体部的径向内侧;第一马达,其被所述第一壳体部支承于轴向一侧;第一叶轮,其借助所述第一马达而在轴向一侧绕中心轴线旋转;第二壳体部,其位于所述第一壳体部的轴向另一侧;第二马达,其被所述第二壳体部支承于轴向另一侧;以及第二叶轮,其借助所述第二马达而在轴向另一侧绕中心轴线旋转,所述第二壳体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部。
根据本发明的例示的送风装置,能够在提高组装性的同时实现薄型化,并且避免产生因贴合面变形而引起的振动和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吸气口侧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吸气口侧观察送风装置的箱体内的一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从排气口侧观察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排气口侧观察送风装置的箱体内的一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6是分解示出送风装置的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8是分解示出送风装置的马达壳体部、第一壳体部以及第二壳体部的剖视图。
图9是分解示出送风装置的马达壳体部、第一壳体部以及第二壳体部的其他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分解示出送风装置的马达壳体部、第一壳体部以及第二壳体部的又一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从轴向上侧观察马达壳体部的第二承接部的俯视图。
图12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第二壳体部的俯视图。
图13是从轴向上侧观察将第二壳体部插入于第二承接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4是从轴向上侧观察使第二壳体部相对于第二承接部旋转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送风装置的马达壳体部、第一壳体部以及第二壳体部的又一结构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送风装置的其他结构的纵剖视图。
标号说明
1:送风装置;2:第一叶轮;3:第一马达;5:第二叶轮;6:第二马达;8:箱体;9:肋部;10:马达壳体部;10a:第一承接部;10b:第二承接部;10e:壳体承接部;11:第一壳体部;11a:外侧面;12:第二壳体部;12a:外侧面;13:搭扣配合部;14:搭扣配合部;81:吸气口;82:排气口;102:内侧面;102a:第一槽部;102b:第一凸部;114b:突起部;115a:第一承接部;115b:第二承接部;125:外侧面;125a:第二槽部;125b:第二凸部;130:孔部;C: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作为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的旋转中心的轴线称为“中心轴线”,将该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另外,将以中心轴线为起点与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简称为“径向”。此时,在径向上,将接近中心轴线的一侧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中心轴线的一侧称为“径向外侧”。另外,将沿着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描绘的圆弧的方向简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轴向作为上下方向、使送风装置的上下方向与轴向的上下方向对应地对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此时,将轴向的一侧设为“上”,将轴向的另一侧设为“下”。另外,将轴向一侧设为“轴向上侧”,将轴向另一侧设为“轴向下侧”。另外,该上下方向的定义并不限定在使用送风装置时的朝向和位置关系。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与轴向平行的截面称为“纵截面”。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平行”并不表示严格意义上的平行,包含大致平行。
<1-1.送风装置的概略的结构>
图1是从吸气口81侧观察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从吸气口81侧观察送风装置1的箱体8内的一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从排气口82侧观察送风装置1的立体图。图4是从排气口82侧观察送风装置1的箱体8内的一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送风装置1的纵剖视图。另外,在图5中,为了方便,仅示出送风装置1的截面中的相对于中心轴线C而言的径向的一侧。
送风装置1是双重反转式送风装置。具体而言,送风装置1具有第一叶轮2、第一马达3、第一电路板4、第二叶轮5、第二马达6、第二电路板7、箱体8、马达壳体部10、第一壳体部11、第二壳体部12以及多个肋部9。箱体8、马达壳体部10、第一壳体部11、第二壳体部12以及多个肋部9例如由树脂形成。
(第一叶轮)
第一叶轮2在箱体8内配置于第一马达3的轴向上侧和径向外侧。第一叶轮2借助第一马达3而绕中心轴线C旋转。即,送风装置1具有借助第一马达3而在轴向一侧绕中心轴线C旋转的第一叶轮2。
第一叶轮2具有第一叶轮杯22、第一固定部23以及多个第一叶片部21。第一叶轮杯22经由第一固定部23固定于第一马达3。第一叶轮杯22是在轴向上侧具有盖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在第一叶轮杯22的内侧固定有第一马达3的转子轭341。
多个第一叶片部21在第一叶轮杯22的外表面上沿周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叶轮2具有7个第一叶片部21,但第一叶片部21的个数不限于7个。第一固定部23是用于将第一叶轮杯22固定于第一马达3的第一轴31的部件。
(第一马达)
第一马达3在箱体8内被第一壳体部11支承于轴向上侧。即,送风装置1具有被第一壳体部11支承于轴向一侧的第一马达3。第一马达3具有第一轴31、第一轴承32、第一定子33、第一转子34以及第一轴承保持部35。
第一轴31沿着中心轴线C配置。第一轴31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是沿轴向上下延伸的柱状的部件。第一轴31被第一轴承32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一轴31相对于轴向的最上侧的第一轴承32被第一弹簧36经由第一固定部23向轴向上侧施力。由此,抑制了第一轴31朝向轴向下侧进入。另外,在第一轴31的轴向下侧的前端附近安装有第一C形挡圈37。由此,能够防止第一轴31向轴向上侧脱落。
第一轴承32被保持于包围中心轴线C的圆筒状的第一轴承保持部35的径向内侧,将第一轴31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一轴承32例如由球轴承构成,但也可以由套筒轴承等构成。
上述的第一轴承保持部35由不锈钢等金属或树脂构成。在第一轴承保持部35由金属构成的情况下,第一轴承保持部35可以通过例如嵌件成型而与第一壳体部11一体形成。另一方面,在第一轴承保持部35由树脂构成的情况下,第一轴承保持部35可以通过注塑成型而与第一壳体部11一体形成。而且,第一轴承保持部35和第一壳体部11也可以通过压入或借助粘接剂的粘接等其他方法连接起来。
第一定子33固定于第一轴承保持部35的外周面。第一定子33具有定子铁芯331、绝缘件332以及线圈333。
定子铁芯331例如是通过将硅钢板等电磁钢板上下层叠而构成的。绝缘件332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绝缘件332设置为包围定子铁芯331的外表面。线圈333由隔着绝缘件332卷绕于定子铁芯331的周围的导线构成。
第一转子34配置于第一定子33的轴向上侧和径向外侧。第一转子34相对于第一定子33绕中心轴线C旋转。第一转子34具有转子轭341和磁铁342。
转子轭341由磁性体构成,是在轴向上侧具有盖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转子轭341经由第一固定部23固定于第一轴31。磁铁342呈圆筒状,固定于转子轭341的内周面。磁铁342配置于第一定子33的径向外侧。
(第一电路板)
第一电路板4在箱体8内配置于第一马达3的轴向下侧、即第二叶轮5侧。第一电路板4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沿径向扩展的圆板状,是为了驱动第一马达3而设置的。第一电路板4经由绝缘件332被第一马达3保持。
在第一电路板4上安装有与线圈333的引出线333a电连接并且用于向线圈333提供驱动电流的电子电路。在上述电子电路中包含电容器或电阻等电子部件。另外,在第一电路板4上也搭载有用于检测第一转子34的旋转位置的霍尔元件、或者根据需要也搭载有卷绕并保持引出线333a的卷绕销等部件。以下,将搭载于第一电路板4上的各种部件称为搭载部件41。
(第二叶轮)
第二叶轮5在箱体8内与第一叶轮2在轴向上排列配置。第二叶轮5配置于第二马达6的轴向下侧和径向外侧。第二叶轮5借助第二马达6而绕中心轴线C旋转。即,送风装置1具有借助第二马达6而在轴向另一侧绕中心轴线C旋转的第二叶轮5。
第二叶轮5具有第二叶轮杯52、第二固定部53以及多个第二叶片部51。第二叶轮杯52经由第二固定部53固定于第二马达6。第二叶轮杯52是在轴向下侧具有盖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在第二叶轮杯52的内侧固定有第二马达6的转子轭641。
多个第二叶片部51在第二叶轮杯52的外表面上沿周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二叶轮5具有5个第二叶片部51,但第二叶片部51的个数不限于5个。第二固定部53是用于将第二叶轮杯52固定于第二马达6的第二轴61上的部件。
(第二马达)
第二马达6在箱体8内被第二壳体部12支承于轴向下侧。即,送风装置1具有被第二壳体部12支承于轴向另一侧的第二马达6。第二马达6具有第二轴61、第二轴承62、第二定子63、第二转子64以及第二轴承保持部65。
第二轴61沿着中心轴线C配置。第二轴61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是沿轴向上下延伸的柱状的部件。第二轴61被第二轴承62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轴61相对于轴向最下侧的第二轴承62被第二弹簧66经由第二固定部53向轴向下侧施力。由此,抑制了第二轴61朝向轴向上侧进入。另外,在第二轴61的轴向上侧的前端附近安装有第二C形挡圈67。由此,防止了第二轴61向轴向下侧脱落。
第二轴承62被保持于包围中心轴线C的圆筒状的第二轴承保持部65的径向内侧,将第二轴61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轴承62例如由球轴承构成,但也可以由套筒轴承等构成。
上述的第二轴承保持部65由不锈钢等金属或树脂构成。在第二轴承保持部65由金属构成的情况下,第二轴承保持部65可以通过嵌件成型而与第二壳体部12一体形成。另一方面,在第二轴承保持部65由树脂构成的情况下,第二轴承保持部65可以通过注塑成型而与第二壳体部12一体形成。而且,第二轴承保持部65和第二壳体部12也可以通过压入或借助粘接剂的粘接等其他方法连接起来。
第二定子63固定于第二轴承保持部65的外周面。第二定子63具有定子铁芯631、绝缘件632以及线圈633。
定子铁芯631例如是将硅钢板等电磁钢板上下层叠而构成的。绝缘件632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绝缘件632设置为包围定子铁芯631的外表面。线圈633由隔着绝缘件632卷绕于定子铁芯631的周围的导线构成。
第二转子64配置于第二定子63的轴向下侧和径向外侧。第二转子64相对于第二定子63绕中心轴线C旋转。第二转子64具有转子轭641和磁铁642。
转子轭641由磁性体构成,是在轴向下侧具有盖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转子轭641经由第二固定部53固定于第二轴61。磁铁642呈圆筒状,固定于转子轭641的内周面。磁铁642配置于第二定子63的径向外侧。
(第二电路板)
第二电路板7在箱体8内配置于第二马达6的轴向上侧、即第一叶轮2侧。第二电路板7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沿径向扩展的圆板状,是为了驱动第二马达6而设置的。第二电路板7经由绝缘件632被第二马达6保持。
在第二电路板7上安装有与线圈633的引出线633a电连接并且内用于向线圈633提供驱动电流的电子电路。在上述电子电路中包含有电容器或电阻等电子部件。另外,在第二电路板7上也搭载有用于检测第二转子64的旋转位置的霍尔元件、或者根据需要也搭载有卷绕并保持引出线633a的卷绕销等部件。以下,将搭载于第二电路板7上的各种部件称为搭载部件71。
(箱体)
箱体8具有吸气口81和排气口82。吸气口81是用于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箱体8内的开口。吸气口81在箱体8中位于轴向上侧。排气口82是用于将箱体8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开口。排气口82在箱体8中位于轴向下侧。即,送风装置1具有箱体8,该箱体8具有位于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的上方的吸气口81和位于中心轴线C的下方的排气口82。在本实施方式中,箱体8是单个箱体,不是通过将不同的箱体贴合而构成的。
(肋部)
多个肋部9位于箱体8的径向内侧。在轴向上,多个肋部9位于箱体8的轴向的大致中央。各肋部9沿周向隔着开口部9a而排列。开口部9a是在第一叶轮2和第二叶轮5旋转时供在箱体8内从吸气口81朝向排气口82流动的空气穿过的孔。各肋部9与箱体8一体形成。即,送风装置1具有位于箱体8的径向内侧并与箱体8一体形成的多个肋部9。
(马达壳体部)
马达壳体部10在箱体8内位于多个肋部9的径向内侧,形成为包围中心轴线C。马达壳体部10经由多个肋部9而被箱体8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部10与多个肋部9一体形成。即,送风装置1具有位于多个肋部9的径向内侧并与多个肋部9一体形成的马达壳体部10。
(第一壳体部、第二壳体部)
第一壳体部11在箱体8内将第一马达3支承于轴向上侧。第一壳体部11位于马达壳体部10的径向内侧。即,送风装置1具有位于马达壳体部10的径向内侧的第一壳体部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部11与马达壳体部10一体形成。
第二壳体部12在箱体8内将第二马达6支承于轴向下侧。第二壳体12位于第一壳体部11的下侧。即,送风装置1具有位于第一壳体部11的轴向另一侧的第二壳体部。另外,后文描述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的详细内容。
在上述的结构中,当从第一电路板4向第一马达3的线圈333提供驱动电流时,在定子铁芯331中产生径向的磁通。由定子铁芯331的磁通产生的磁场和由磁铁342产生的磁场发挥作用,在第一转子34的周向上产生扭矩。借助该扭矩,第一转子34和第一叶轮2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与第一轴31一同旋转。
另外,当从第二电路板7向第二马达6的线圈633提供驱动电流时,在定子铁芯631中产生径向的磁通。由定子铁芯631的磁通产生的磁场和由磁铁642产生的磁场发挥作用,在第二转子64的周向上产生扭矩。借助该扭矩,第二转子64和第二叶轮5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与第二轴61一同旋转。
当第一叶轮2和第二叶轮5旋转时,通过多个第一叶片部21和多个第二叶片部51而产生从吸气口81朝向排气口82的气流。即,将空气经由吸气口81取入到箱体8内。被取入的空气穿过在周向上相邻的肋部9与肋部9之间的开口部9a而朝向排气口82。到达了排气口82的空气从排气口82排出到外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能够在从吸气口81朝向排气口82这一方向上进行送风。
<1-2.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的详细内容>
接下来,对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图6是分解示出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的剖视图。
第一壳体部11具有圆筒部111和连结部112。圆筒部111形成为包围中心轴线C。圆筒部111的内径小于马达壳体部10的内径。
连结部112将马达壳体部10和圆筒部111在径向上连结起来。更详细地说,连结部112将位于马达壳体部10的轴向的大致中央的中央部101和圆筒部111的轴向下侧的下端部111a在径向上连结起来。由此,一体形成了马达壳体部10、圆筒部111、连结部112。即,一体形成了马达壳体部10和第一壳体部11。
连结部112在径向内侧具有保持部113。这里,如图4所示,保持部113向轴向上侧凹陷,是由从轴向下侧观察时呈环带状的凹陷形成的。保持部113的凹陷形成为与第二壳体部12的后述的凸缘部121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第二壳体部12具有凸缘部121和圆筒部122。凸缘部121是从轴向上侧观察时形成为环带状的薄板。圆筒部122在轴向下侧与凸缘部121连结。
通过将第二壳体部12的凸缘部121从轴向下侧插入于第一壳体部11的保持部113,第二壳体部12被保持并固定于第一壳体部11。即,在送风装置1中,第二壳体部12固定于第一壳体部11。另外,第二壳体部12利用搭扣配合部13进行固定从而不会从第一壳体部11脱落,后文描述该详细内容。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多个肋部9位于箱体8的径向内侧。马达壳体部10位于多个肋部9的径向内侧。第一壳体部11位于马达壳体部10的径向内侧。第一马达3被第一壳体部11支承于轴向上侧。第二马达6被第二壳体部12支承于轴向下侧。第二壳体部12固定于第一壳体部11。
通过将箱体8、马达壳体部10、第一壳体部11、第二壳体部12以及多个肋部9分别配置为上述的位置关系,能够在使用单个箱体8作为箱体8的结构中实现使第一马达3和第二马达6沿轴向排列配置于箱体8内的送风装置1。由于箱体8为单个,因此与箱体8一体构成的肋部9也能够在轴向上单个构成。在该情况下,为了确保强度,与以往那样将两个箱体贴合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肋部9的轴向上的厚度。
由此,对于位于肋部9的径向内侧的马达壳体部10,与将两个箱体贴合的结构相比,也能够使轴向的厚度变薄。其结果为,与将两个箱体贴合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箱体8在轴向上薄型化从而使送风装置1薄型化。即,能够在确保肋部9所需的强度并确保可靠性的同时使箱体8薄型化,进而使送风装置1薄型化。
相反地,例如在箱体8的轴向上的厚度为恒定的情况下,与将两个部件在轴向上贴合而构成箱体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使肋部9的轴向的厚度变为2倍从而使强度变为4倍。因此,在该情况下,能够实现耐冲击并且不易破损的箱体8,能够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1的可靠性。
另外,在将两个部件贴合而构成箱体的情况下,如果至少一个部件的贴合面产生变形,则会在驱动时产生振动从而产生噪声。但是,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箱体8为单个的情况下,不会产生上述的贴合的结构所特有的振动和噪声的问题。
另外,由于第二壳体部12固定于第一壳体部11,因此能够像以下那样组装送风装置1。即,例如,将第一轴承保持部35从轴向下侧插入于第一壳体部11内。接着,将带有第一电路板4的第一定子33从轴向上侧插入于箱体8内,直至定子铁芯331与第一壳体部11的圆筒部111抵接。而且,将第一轴承保持部35压入第一定子33的径向内侧而将第一轴承保持部35固定于第一定子33。另外,第一轴承保持部35与第一定子33的固定也可以使用粘接剂来进行。
接着,将第一轴承32、第一弹簧36以及带有第一轴31的第一叶轮2从轴向上侧依次插入于箱体8内。然后,从轴向下侧将第一C形挡圈37插入于箱体8内并安装于第一轴31。由此,第一叶轮2和第一马达3向箱体8内的安装完成。
另一方面,将第二定子63、第二轴承保持部65、第二轴承62、第二弹簧66、带有第二轴61的第二叶轮5分别安装于第二壳体部12,将第二C形挡圈67安装于第二轴61的轴向上侧的前端附近。
接着,将第二壳体部12从轴向下侧安装于第一壳体部11。由此,第二叶轮5和第二马达6向箱体8内的安装完成,送风装置1的组装完成。
这样,能够在组装送风装置1时采用以下方法:在箱体8的外部组装送风装置1的结构部件的一部分,然后再嵌入于箱体8。由此,能够简单地组装送风装置1,能够提高组装性。即,即使将第一叶轮2、第二叶轮5、第一马达3以及第二马达6收纳于内部的送风装置1的箱体采用单个箱体8,也能够容易地进行送风装置1的组装。
另外,如上所述,马达壳体部10与构成第一壳体部11的圆筒部111和连结部112是一体形成的。另外,由于第二壳体部12是固定于第一壳体部11的部件,因此是与马达壳体部10和第一壳体部11独立的部件。即,马达壳体部10和第一壳体部11是一体的部件,马达壳体部10和第二壳体部12是独立的部件。
在该结构中,将第一马达3和第二马达6支承于箱体8内所需的壳体只要具有第二壳体部12和与第一壳体部11一体的马达壳体部10这两个即可。因此,能够降低送风装置1的结构部件所需的成本。另外,由于马达壳体部10与第一壳体部11是一体的,因此也不需要用于将第一壳体部11支承于马达壳体部10的构造。因此,简化了将第一马达3和第二马达6支承于箱体8内的构造。
<1-3.关于搭扣配合构造>
如图6所示,第一壳体部11在上述的保持部113具有凹陷部132。凹陷部132是从保持部113的内侧面113a向径向外侧凹陷而形成的。凹陷部132形成为与第二壳体部12的突出部131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第二壳体部12具有突出部131。突出部131是从第二壳体部12的凸缘部12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121a进一步向径向外侧突出而形成的。
当使第二壳体部12从轴向下侧接近第一壳体部11时,第二壳体部12的突出部131会与第一壳体部11的保持部113的角部113b抵接。如果进一步将第二壳体部12向轴向上侧压入,则通过突出部131对角部113b赋予的力的反作用力而对突出部131作用向径向内侧压入的力。其结果为,第二壳体部12会稍微发生变形,使得突出部131进入到保持部113的内侧。
如果进一步将第二壳体部12向轴向上侧压入,则在突出部131到达凹陷部132时,针对突出部131向径向内侧压入的力被解除。由此,第二壳体部12的变形被解除,突出部131嵌入到凹陷部132内。其结果为,第二壳体部12固定于第一壳体部11,不会相对于第一壳体部11向轴向下侧脱落。
这样,将通过突出部131嵌入于凹陷部132内而将第二壳体部12固定于第一壳体部11的构造称为搭扣配合部13。即,第二壳体部12通过搭扣配合部13而固定于第一壳体部11。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搭扣配合部13简单地将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固定起来,因此送风装置1的组装变得更容易。
另外,第二壳体部12与第一壳体部11的固定方法不限于上述的使用搭扣配合部13的方法。例如,第二壳体部12与第一壳体部11的固定也可以通过螺钉固定来进行,也可以使用铆钉来进行,也可以使用粘接剂来进行。但是,从进一步提高组装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像本实施方式那样采用使用了搭扣配合部13的固定方法。
<1-4.关于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壳体部11具有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第一凹部100P构成为轴向上侧开口并且轴向下侧被封闭。第一电路板4的任意的搭载部件41从轴向上侧进入到第一凹部100P内。
这里,作为进入到第一凹部100P内的搭载部件41,能够考虑从第一电路板4向与定子铁芯331相反的一侧(即轴向下侧)突出的部件。特别是,作为进入到第一凹部100P内的搭载部件41,能够考虑在轴向上高度较高的卷绕销,但当然也可以是电容器等其他部件。
第二凹部100Q构成为轴向下侧开口并且轴向上侧被封闭。第二电路板7的任意的搭载部件71从轴向下侧进入到第二凹部100Q内。这里,作为进入到第二凹部100Q内的搭载部件71,能够考虑从第二电路板7向与定子铁芯631相反的一侧(这里为轴向上侧)突出的部件。特别是,作为进入到第二凹部100Q内的搭载部件71,能够考虑在轴向上高度较高的卷绕销,但当然也可以是电容器等其他部件。
在该结构中,在箱体8内,第一电路板4的向轴向下侧突出的搭载部件41进入到第一凹部100P内。另外,在箱体8内,第二电路板7的向轴向上侧突出的搭载部件71进入到第二凹部100Q内。由此,即使缩短第一电路板4与第二电路板7的轴向的分离距离,也能够确保电绝缘。因此,能够使第一叶轮2与第二叶轮5在轴向上接近,能够使整个箱体8在轴向上变薄,能够进一步实现送风装置1的薄型化。
在第一壳体部11中,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优选在周向和径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错开配置。在该结构中,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不在轴向上贯通。因此,无需在第一凹部100P与第二凹部100Q之间设置用于使第一凹部100P的开口与第二凹部100Q的开口在轴向上分开的壁。因此,能够相应于无需设置上述壁而使第一壳体部11(特别是连结部112)的轴向上的厚度变薄。由此,能够缩短第一电路板4与第二电路板7的轴向的距离,从而缩短第一叶轮2与第二叶轮5的轴向的距离。其结果为,能够使箱体8进一步薄型化,进而使送风装置1进一步薄型化。
〔实施方式2〕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马达壳体部10、第一壳体部11以及第二壳体部12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以下省略它们的说明。
<2-1.马达壳体部、第一壳体部以及第二壳体部的结构>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结构的纵剖视图。另外,在图7中,为了方便,仅示出送风装置1的截面中的相对于中心轴线C而言的径向的一侧。另外,图8是分解示出图7的送风装置1的马达壳体部10、第一壳体部11以及第二壳体部12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部10、第一壳体部11以及第二壳体部12是相互独立的部件。
(第一壳体部、第二壳体部)
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沿轴向排列配置。特别是,第一壳体部11位于比第二壳体部12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在将位于第一壳体部11的径向外侧的外侧面11a与中心轴线C的距离设为L1(mm)、将位于第二壳体部12的径向外侧的外侧面12a与中心轴线C的距离的径向上的长度设为L2(mm)时,L2<L1。即,第一壳体部11的外侧面11a位于比第二壳体部12的外侧面12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第一壳体部11具有大径部114、圆筒部115以及连结部116。大径部114在第一壳体部11中位于径向的最外侧,形成为包围连结部116。连结部116形成为包围圆筒部115。圆筒部115形成为包围中心轴线C。
连结部116将大径部114和圆筒部115在径向上连结起来。更详细地说,连结部116将大径部114的轴向下侧的端部114a和圆筒部115的轴向下侧的端部115a在径向上连结起来。由此,构成了将大径部114、圆筒部115以及连结部116一体化的第一壳体部11。
第二壳体部12具有板状部123和圆筒部124。板状部123是从圆筒部124的轴向上侧的端部124a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圆筒部124形成为包围中心轴线C。
第一壳体部11将第一马达3的第一轴承保持部35固定,由此支承第一马达3。第二壳体部12将第二马达6的第二轴承保持部65固定,由此支承第二马达6。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在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中具有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第一凹部100P的轴向上侧开口并且轴向下侧被封闭。第二凹部100Q的轴向下侧开口并且轴向上侧被封闭。
第一凹部100P具有贯通孔116a和盖部123a。贯通孔116a是沿轴向贯通第一壳体部11的连结部116的孔。盖部123a配置于第二壳体部12并封闭贯通孔116a。该盖部123a由第二壳体部12的板状部123的一部分构成。
第二凹部100Q具有贯通孔123b和盖部116b。贯通孔123b是沿轴向贯通第二壳体部12的板状部123的孔。盖部116b配置于第一壳体部11并封闭贯通孔123b。该盖部116b由第一壳体部11的连结部116的一部分构成。
第一电路板4的向轴向下侧突出的搭载部件41从轴向上侧进入到第一凹部100P内。另外,在箱体8内,第二电路板7的向轴向上侧突出的搭载部件71从轴向下侧进入到第二凹部100Q内。由此,能够得到以下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能够缩短第一电路板4与第二电路板7的轴向的距离,实现送风装置1的薄型化。
(马达壳体部)
在马达壳体部10上固定有上述结构的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因此马达壳体部10的结构与图5和图6所示的结构稍有不同。
马达壳体部10具有第一承接部10a和第二承接部10b。第一承接部10a位于比多个肋部9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第一承接部10a在比第二承接部10b靠轴向上侧和径向外侧的位置从轴向上侧承接第一壳体部11。第二承接部10b从轴向上侧承接第二壳体部12。
即,马达壳体部10具有:第一承接部10a,其位于比多个肋部9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轴向上承接第一壳体部11;以及第二承接部10b,其位于比第一承接部10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轴向上承接第二壳体部12。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像以下那样组装送风装置1。
首先,在箱体8的外部,将带有第二电路板7的第二定子63、第二轴承保持部65、第二轴承62安装于第二壳体部12。然后,将第二壳体部12从轴向上侧插入于箱体8内。之后,从轴向下侧依次插入第二弹簧66和带有第二轴61的第二叶轮5,将第二C形挡圈67安装于第二轴61的轴向上侧的前端附近。
接着,在箱体8的外部,将安装带有第一电路板4的第一定子33、第一轴承保持部35、第一轴承32、第一弹簧36、带有第一轴31的第一叶轮2、第一C形挡圈37依次安装于第一壳体部11。然后,将第一壳体部11从轴向上侧插入并固定于箱体8内。由此,送风装置1完成。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部10、第一壳体部11以及第二壳体部12是独立的部件。因此,能够像上述那样在没有箱体8的部位将第二马达6的一部分安装于第二壳体部12、并将第一马达3安装于第一壳体部11。然后,能够最后将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安装于箱体8的马达壳体部10,从而完成送风装置1。这样,由于能够在箱体8的外部组装送风装置1的一部分,因此组装时的作业性变好。
特别是,马达壳体部10具有上述的第一承接部10a和第二承接部10b。因此,能够在箱体8的内部,从轴向上侧插入第二壳体部12,然后从相同的轴向上侧插入第一壳体部11来组装送风装置1。这样,由于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向箱体8内的插入方向相同,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送风装置1的组装。
另外,在上述的送风装置1的组装中,当将第二壳体部12从轴向上侧向箱体8内插入时,第二壳体部1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12b与马达壳体部10的第二承接部10b抵接而该第二壳体部12停止。之后,当将第一壳体部11从相同的轴向上侧向箱体8内插入时,第一壳体部1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114a与马达壳体部10的第一承接部10a抵接而该第一壳体部11停止。在该状态下,第二壳体部12被第二承接部10b和第一壳体部11在轴向上夹着而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0。
即,第二壳体部12通过被马达壳体部10的第二承接部10b和由第一承接部10a承接的第一壳体部11在轴向上夹着而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0。这样,第二壳体部12被固定,因此能够不需要用于将第二壳体部12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0的另外的固定部件(例如粘接剂),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将第二壳体部12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0。
<2-2.关于搭扣配合构造>
如图8所示,第一壳体部11具有突出部141。突出部141形成为从第一壳体部11的外侧面11a向径向外侧突出。另外,马达壳体部10具有凹陷部142。凹陷部142是从马达壳体部10的内侧面10c向径向外侧凹陷而形成的。内侧面10c在马达壳体部10中位于比第一承接部10a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内侧面10c通过与第一壳体部11的外侧面11a接触而使第一壳体部11沿轴向滑动。凹陷部142具有与第一壳体部11的突出部141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当使第一壳体部11向轴向下侧移动时,第一壳体部11的突出部141与马达壳体部10的角部10d抵接。如果进一步将第一壳体部11向轴向下侧压入,则通过突出部141对角部10d赋予的力的反作用力而对突出部141作用向径向内侧压入的力。其结果为,第一壳体部11会稍微发生变形,使得突出部141进入到马达壳体部10的径向内侧。
如果进一步将第一壳体部11向轴向下侧压入,则在突出部141到达凹陷部142时,针对凹陷部142向径向内侧压入的力被解除。由此,第一壳体部11的变形被解除,突出部141嵌入到凹部142内。其结果为,第一壳体部11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0,不会相对于马达壳体部10向轴向上侧脱落。
这样,将通过突出部141嵌入于凹陷部142内而将第一壳体部11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0的构造称为搭扣配合部14。即,第一壳体部11通过搭扣配合部14而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0。由于能够利用搭扣配合部14简单地将第一壳体部11和马达壳体部10固定起来,因此送风装置1的组装变得更容易。
另外,第一壳体部11与马达壳体部10的固定方法不限于上述的使用搭扣配合部14的方法。即,第一壳体部11与马达壳体部10的固定也可以使用螺钉固定或铆钉来进行,也可以使用粘接剂来进行。但是,从进一步提高组装性的观点出发,优选采用使用了搭扣配合部14的固定方法。
<2-3.马达壳体部、第二壳体部的其他结构>
图9是分解示出马达壳体部10和第二壳体部12的其他结构的剖视图。在图9的结构中,在将第一壳体部11的外侧面11a与中心轴线C的距离设为L1(mm)、将第二壳体部12的外侧面12a与中心轴线C的距离的径向上的长度设为L2(mm)时,L2=L1。即,第一壳体部11的外侧面11a与第二壳体部12的外侧面12a在径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另外,马达壳体部10具有壳体承接部10e。壳体承接部10e位于比多个肋部9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壳体承接部10e从轴向上侧同时承接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即,马达壳体部10具有位于比多个肋部9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在轴向上承接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的壳体承接部10e。
在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的径向上的长度相同的情况下,马达壳体部10能够通过一个壳体承接部10e而在轴向上承接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双方。因此,也可以不像图8所示那样在马达壳体部10设置用于分别承接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的独立的承接部。即,承接部的数量为所需的最小限度的1个即可。因此,与图8相比,能够简化马达壳体部10的结构。
另外,在图9的结构中,当将第二壳体部12从轴向上侧向箱体8内插入时,第二壳体部1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12b与马达壳体部10的壳体承接部10e抵接而该第二壳体部12停止。之后,当将第一壳体部11从相同的轴向上侧向箱体8内插入时,第一壳体部11与第二壳体部12抵接而停止。在该状态下,第二壳体部12被壳体承接部10e和第一壳体部11在轴向上夹着而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0。
即,第二壳体部12通过被马达壳体部10的壳体承接部10e和第一壳体部11在轴向上夹着而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0。这样,第二壳体部12被固定,因此能够不需要用于将第二壳体部12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0的另外的固定部件(例如粘接剂),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将第二壳体部12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0。
另外,在图9的结构中,第一壳体部11也是可以通过搭扣配合部14而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0,该点与图8的结构相同。
另外,图10是分解示出马达壳体部10、第一壳体部11以及第二壳体部12的又一结构的剖视图。在马达壳体部10的壳体承接部10e在轴向上承接径向上的长度相同的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的情况下,作为第一壳体部11,能够使用与第二壳体部12相同的形状的部件。即,能够通过将第二壳体部12上下翻转配置而将翻转后的第二壳体部12用作第一壳体部件11。因此,作为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只要是一种部件即可,因此能够降低部件成本。
另外,在使用与第二壳体部12相同的形状的部件作为第一壳体部11的情况下,马达壳体部10、第一壳体部11以及第二壳体部12彼此之间的固定可以通过螺钉固定、粘接剂、搭扣配合中的任意方法来进行。另外,在使用相同形状的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的情况下,优选为,使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沿周向旋转而进行固定。在该情况下,使得上述的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的位置等在轴向上不重叠,从而能够实现送风装置1的薄型化。
<2-4.马达壳体部、第二壳体部的又一结构>
图11是从轴向上侧观察马达壳体部10的第二承接部10b的俯视图。第二承接部10b具有内侧面102。内侧面102以包围中心轴线C的方式位于第二承接部10b的径向内侧。内侧面102是花键形状的凹凸面,是通过第一槽部102a和第一凸部102b沿周向交替地配置而形成的。
第一槽部102a是沿着轴向的槽。即,第一槽部102a具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形状。第一凸部102b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形状。即,第二承接部10b具有内侧面102,该内侧面102在周向上交替地具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第一槽部102a和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第一凸部102b。
图12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第二壳体部12的俯视图。第二壳体部12具有外侧面125。外侧面125以包围中心轴线C的方式位于第二壳体部12的径向外侧。外侧面125是花键形状的凹凸面,是通过第二槽部125a和第二凸部125b沿周向交替地配置而形成的。外侧面125形成为与上述的第二承接部10b的内侧面102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第二槽部125a是沿着轴向的槽。即,第二槽部125a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形状。第二凸部125b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即,第二壳体部12具有外侧面125,该外侧面125在周向上交替地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第二槽部125a和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二凸部125b,第二壳体部12的外侧面125具有与第二承接部10b的内侧面102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像以下那样组装送风装置1。即,在箱体8的外部,将带有第二电路板7的第二定子63、第二轴承保持部65、第二轴承62、第二弹簧66以及带有第二轴61的第二叶轮5安装于第二壳体部12,将第二C形挡圈67安装于第二轴61。在该状态下,将第二壳体部12从轴向下侧插入于第二承接部10b,在第二壳体部12在轴向上侧离开第二承接部10b后,使第二壳体部12沿周向旋转。
图13是从轴向上侧观察将第二壳体部12插入于第二承接部10b的状态的俯视图。以第二承接部10b的第一凸部102b嵌入于第二壳体部12的第二槽部125a内并且第二壳体部12的第二凸部125b嵌入于第二承接部10b的第一槽部102a内的方式将第二壳体部12和第二承接部10b对位,由此能够将第二壳体部12沿轴向插入于第二承接部10b。
图14是从轴向上侧观察使第二壳体部12相对于第二承接部10b旋转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当使第二壳体部12旋转时,沿轴向观察时,第二壳体部12的第二凸部125b与第二承接部10b的第一凸部102b重叠。在该状态下,第二凸部125b钩挂于第一凸部102b,第二壳体部12不会向轴向下侧脱落。即,第二壳体部12固定于第二承接部10b。之后的第一叶轮2和第一马达3向箱体8的收纳与图8所示的结构相同。
这样,由于第二承接部10b的内侧面102和第二壳体部12的外侧面125为花键形状,因此能够采用将第二壳体部12从轴向下侧插入于与箱体8一体的马达壳体部10而进行组装的方法。因此,能够将第一马达3和第二马达6双方在箱体8的外部分别安装于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再收纳于箱体8内,组装时的作业性变得更好。
另外,图15是示出第一壳体部11的又一结构的剖视图。在第二承接部10b的内侧面102和第二壳体部12的外侧面125为花键形状的情况下,第一壳体部11也可以具有突起部114b。突起部114b具有在将第一壳体部11向轴向下侧插入于马达壳体部10时与图14所示的孔部130嵌合的形状。孔部130是在将第二壳体部12从轴向下侧插入于第二承接部10b并使第二壳体部12沿周向旋转后,第一槽部102a和第二槽部125a在轴向上重叠而形成的孔。即,第一壳体部11具有与孔部130嵌合的突起部114b,该孔部130是第二承接部10b的第一槽部102a和第二壳体部12的第二槽部125a在轴向上重叠而形成的。
通过第一壳体部11的突起部114b与孔部130嵌合,能够防止第二壳体部12相对于第二承接部10b沿周向旋转而脱落。另外,通过第一壳体部11的突起部114b与孔部130嵌合,也能够构成搭扣配合部。即,能够将突起部114b灵活运用为构成搭扣配合部的部分。
<2-5.送风装置的其他结构>
图1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其他结构的纵剖视图。另外,在图16中,为了方便,仅示出送风装置1的截面中的相对于中心轴线C而言的径向的一侧。在利用图8所示的搭扣配合部14进行马达壳体部10与第一壳体部11的固定这一结构的情况下,送风方向优选与在图7和图8的结构中产生的送风方向相反。
即,在图7的结构中,在箱体8中,吸气口81位于轴向上侧,排气口82位于轴向下侧,从轴向上侧朝向轴向下侧地进行送风。但是,在采用使用了搭扣配合部14的固定方法的情况下,优选像图16所示那样,在箱体8中,吸气口82位于轴向下侧,排气口82位于轴向上侧,以从轴向下侧朝向轴向上侧进行送风的方式对第一马达3和第二马达6进行驱动。即,优选使第一叶轮2和第二叶轮5向与图7的结构相反的方向旋转。
即,在图16的送风装置1中,在轴向上,箱体8的吸气口81相对于第二壳体部12位于与第一壳体部11相反的一侧,箱体8的排气口82相对于第一壳体部11位于与第二壳体部12相反的一侧,第一马达3和第二马达6以使空气从吸气口81朝向排气口82流动的方式分别使第一叶轮2和第二叶轮5旋转。
通常,在将两个叶轮同轴配置的送风装置中,在箱体内,叶轮在与从吸气口朝向排气口的空气的流动相反的方向上受到力(反作用力)。当吸气口81、排气口82、第一壳体部11以及第二壳体部12处于图16所示的位置关系时,相对于从吸气口81朝向排气口82的空气的流动,第一壳体部11侧的第一叶轮2朝向吸气口81侧受到力(反作用力)。而且,通过该反作用力,产生了第一壳体部11将第二壳体部12向吸气口81侧按压的力。该力是将第一壳体部11向马达壳体部10嵌入的方向上的力,是与沿轴向解除搭扣配合部14的方向(使第一壳体部11沿轴向远离马达壳体部10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力。因此,搭扣配合部14不易脱开。其结果为,能够维持第一壳体部11相对于马达壳体部10的固定。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此,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来实施。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够适当地任意组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送风装置能够用于直列式轴流送风装置。

Claims (12)

1.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
箱体,其具有位于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的上方的吸气口和位于中心轴线的下方的排气口;
多个肋部,它们位于所述箱体的径向内侧,与所述箱体一体形成;
马达壳体部,其位于所述多个肋部的径向内侧,与所述多个肋部一体形成;
第一壳体部,其位于所述马达壳体部的径向内侧;
第一马达,其被所述第一壳体部支承于轴向一侧;
第一叶轮,其借助所述第一马达而在轴向一侧绕中心轴线旋转;
第二壳体部,其位于所述第一壳体部的轴向另一侧;
第二马达,其被所述第二壳体部支承于轴向另一侧;以及
第二叶轮,其借助所述第二马达而在轴向另一侧绕中心轴线旋转,
所述第二壳体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马达壳体部和所述第一壳体部是一体的部件,
所述马达壳体部和所述第二壳体部是独立的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壳体部通过搭扣配合部而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马达壳体部、所述第一壳体部以及所述第二壳体部是相互独立的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部的外侧面位于比所述第二壳体部的外侧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马达壳体部具有:
第一承接部,其位于比所述多个肋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轴向上承接所述第一壳体部;以及
第二承接部,其位于比所述第一承接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轴向上承接所述第二壳体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壳体部通过被所述马达壳体部的所述第二承接部和由所述第一承接部承接的所述第一壳体部在轴向上夹着而固定于所述马达壳体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部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壳体部的外侧面在径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所述马达壳体部具有壳体承接部,该壳体承接部位于比所述多个肋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轴向承接所述第一壳体部和所述第二壳体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壳体部通过被所述马达壳体部的所述壳体承接部和所述第一壳体部在轴向上夹着而固定于所述马达壳体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承接部具有内侧面,该内侧面在周向上交替地具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第一槽部和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第一凸部,
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外侧面,该外侧面在周向上交替地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第二槽部和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二凸部,
所述第二壳体部的所述外侧面具有与所述第二承接部的所述内侧面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部具有与孔部嵌合的突起部,该孔部是第二承接部的所述第一槽部和第二壳体部的所述第二槽部在轴向上重叠而形成的。
11.根据权利要求4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部通过搭扣配合部而固定于所述马达壳体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在轴向上,
所述箱体的所述吸气口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部位于与所述第一壳体部相反的一侧,
所述箱体的所述排气口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部位于与所述第二壳体部相反的一侧,
所述第一马达和所述第二马达以使空气从所述吸气口朝向所述排气口流动的方式分别使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旋转。
CN201910884744.7A 2018-09-25 2019-09-19 送风装置 Pending CN1109395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8990A JP7155807B2 (ja) 2018-09-25 2018-09-25 送風装置
JP2018-178990 2018-09-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39586A true CN110939586A (zh) 2020-03-31

Family

ID=69885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84744.7A Pending CN110939586A (zh) 2018-09-25 2019-09-19 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84767B2 (zh)
JP (1) JP7155807B2 (zh)
CN (1) CN11093958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55807B2 (ja) * 2018-09-25 2022-10-1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US20220170469A1 (en) * 2020-12-02 2022-06-02 Robert Bosch Gmbh Counter-Rotating Fan Assembly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78695A (ja) * 2002-03-25 2003-10-02 Nippon Densan Corp 軸流型ファン装置
US6904960B1 (en) * 2003-12-10 2005-06-14 Sonicedge Industries Corp.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US20080138191A1 (en) * 2006-12-08 2008-06-12 Shun-Chen Chang Fan with impellers coupled in series and fan frame thereof
US20150084569A1 (en) * 2013-09-24 2015-03-26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Integrated system of circuits for serial fan structure
CN107507526A (zh) * 2017-08-22 2017-12-22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led显示屏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21710A (en) * 1998-10-26 2000-09-19 Ho; Jsewen Stator structure for industrial cooling fans
TW529675U (en) 1999-11-25 2003-04-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Improved fan with movable blade series connected
JP3717803B2 (ja) * 2001-05-10 2005-11-16 台達電子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直列ファン
JP3904595B1 (ja) 2006-11-08 2007-04-11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二重反転式軸流送風機
JP5286689B2 (ja) * 2007-04-17 2013-09-1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冷却ファンユニット
JP2010031659A (ja) * 2008-07-25 2010-02-12 Nippon Densan Corp 直列式軸流ファン
US20120032542A1 (en) * 2010-08-05 2012-02-09 Rotechnic Company Limited Water-proof dust-proof and salty-mist-proof cooling fan
CN104895816A (zh) 2015-05-26 2015-09-09 胡和萍 一种圆弧线条抛光机吹屑风扇
CN105257596B (zh) 2015-09-28 2016-06-15 北京图正实验室科技有限公司 鸟翅型高压轴流风机叶片及其对旋轴流风机
JP7155807B2 (ja) * 2018-09-25 2022-10-1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2020051285A (ja) * 2018-09-25 2020-04-0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78695A (ja) * 2002-03-25 2003-10-02 Nippon Densan Corp 軸流型ファン装置
US6904960B1 (en) * 2003-12-10 2005-06-14 Sonicedge Industries Corp.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US20080138191A1 (en) * 2006-12-08 2008-06-12 Shun-Chen Chang Fan with impellers coupled in series and fan frame thereof
US20150084569A1 (en) * 2013-09-24 2015-03-26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Integrated system of circuits for serial fan structure
CN107507526A (zh) * 2017-08-22 2017-12-22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led显示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51284A (ja) 2020-04-02
US11384767B2 (en) 2022-07-12
US20200095999A1 (en) 2020-03-26
JP7155807B2 (ja) 2022-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72501B2 (en) Counter-rotating axial-flow fax
US10914317B2 (en) Centrifugal fan
CN110159546B (zh) 泵装置
JP2013245658A (ja) 遠心送風ファン
CN110939586A (zh) 送风装置
US11990820B2 (en) Motor unit and moving body
CN110939592B (zh) 送风装置
US11353032B2 (en) Air blower
CN110661351B (zh) 马达
JP5493339B2 (ja) モータ、ファ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ファンの製造方法
CN109958636B (zh) 离心风扇
CN109309425B (zh) 马达
CN108953181B (zh) 离心风扇
CN112910147B (zh) 定子、马达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US20190249672A1 (en) Pump device
CN116250166A (zh) 电动机、送风机以及空调装置
US20230170775A1 (en) Motor attaching structure and motor attaching method
CN110661350B (zh) 马达
JP2018155188A (ja) 遠心ファン
US20240060498A1 (en) Centrifugal blower
JP5931488B2 (ja) 電動圧縮機
US20230265853A1 (en) Blower
CN115136458A (zh) 转子和包括该转子的马达
CN117477845A (zh) 马达及泵装置
KR101583572B1 (ko) 편평형 진동 모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33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