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224C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224C
CN1109224C CN97104691A CN97104691A CN1109224C CN 1109224 C CN1109224 C CN 1109224C CN 97104691 A CN97104691 A CN 97104691A CN 97104691 A CN97104691 A CN 97104691A CN 1109224 C CN1109224 C CN 110922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direction
plate
blow
air conditioning
adjus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71046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3535A (zh
Inventor
奥田健志
本乡一郎
山下哲司
影山靖洋
儿子俊郎
加藤茂基
温品治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66023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17178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65605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2564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56861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43236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835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35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22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22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空调空气沿上下风向调整板光滑流动,确保足够空调空气的吹出量的同时,抑制空调空气流动引起的噪音发生。空调装置的室内机I具有设置胶面板(3)的前下方的吹出口(1),朝向该吹出口(1)的使空调空气流向前下方的吹出通路(2)。在吹出口(1)上设置可转动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上下风向调整板(10)可改变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该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横截面为弯曲形状并具有凹面(10a)和凸面(10b)。上下风向调整板(10)受到这样的控制,在向前方吹出空调空气时,凸面(10b)向下方,在向下方吹出空调空气时,凸面(10b)向着前方。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本发明涉及具有改变空调空气的上下吹出方向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以及具有遥控室内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转动的遥控装置的空调装置。
图33示出的现有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具备前面板203,设置在该前面板203的前下方的、向室内吹出空调空气的吹出口201,朝着该吹出口201的使空调空气向前下方流出的吹出通路202。为了改变空调空气的上下吹出方向,在吹出口201上设置上下风向调整板300,该风向板300可绕转动轴C作转动。为保持室内机的美观,该上下风向调整板300具有在空调装置停止工作时沿前面板203的外形弯曲(向前方凸出)的横截面形状(参照图23的双点划线)。
这里,室内机的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在制冷时通常要略朝前方些,而供暧时略向下方些,也可根据使用者的爱好将其设定成任意吹出方向。该室内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300在图33(a)所示的略水平(向下方凸出)的位置从吹出口201向前方吹出空调空气,在图33(b)所示的略垂直(向后方凸出)的位置向下方吹出空调空气。
在室内机的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改变成在前方和下方之间的任意方向时,在图33(a)所示的略水平(向下方凸出)的位置和图33(b)所示的略垂直(向后方凸出)的位置之间,通常上下风向调整板300的一端302向着空调空气的上游侧,另一端301向下游侧。
其次,图34所示的现有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用上下风向调整板310代替图33所示的上述现有的上下风向调整板300。该上下风向调整板310在图34(a)所示的略水平(向上方凸出)的位置从吹出口201向前方吹出空调空气,在图33(b)所示的略垂直(向前方凸出)的位置向下方吹出空调空气。
在此情况下,在室内机的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改变成在前方和下方之间的任意方向时,在图34(a)所示的略水平(向上方凸出)的位置和图34(b)所示的略垂直(向前方凸出)的位置之间,通常上下风向调整板310的一端311向着空调空气的上游侧,另一端312向下游侧。
首先,由于图33所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在如图33(a)所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300在略水平(向下方凸出)的位置,上下风向调整板300的一端302侧沿着空调空气的流动方向,因此空调空气能够沿上下风向调整板300光滑地向前方流动。
但是,图33(b)所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300在略垂直(向后方凸出)的位置,上下风向调整板300的一端302侧与空调空气的流动方向构成较大的夹角,与空调空气形成冲突,因此空调空气不能够沿上下风向调整板300光滑地向下方流动,上下风向调整板300对空调空气的流动起到了阻力板的作用。为此,在图33(b)所示的状态,空调空气吹出量显著下降,空调空气的流动被扰乱从而产生噪音。
另一方面,图34所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在如图34(a)所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310略垂直(向前方凸出)的位置,上下风向调整板310的一端311侧沿着空调空气的流动方向,因此空调空气能够沿上下风向调整板300光滑地向下方流动。
但是,图34(a)所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310在略水平(向上方凸出)的位置,上下风向调整板310的一端311侧与空调空气的流动方向构成较大的夹角,与空调空气形成冲突,因此空调空气不能够沿上下风向调整板310光滑地向前方流动,上下风向调整板310对空调空气的流动起到了阻力板的作用。为此,在图34(a)所示的状态,出现与上述图33(b)所示状态相同的问题。
于是,图33及图34所示的现有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在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于前方和下方间依次变化时,通常空调空气不能沿上下风向调整板300、310光滑地流动,由于吹出方向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空调空气吹出量下降和空调空气的流动被扰乱而产生噪音的问题。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空气能够沿上下风向调整板光滑地流动,能够确保足够的空调空气吹出量,同时能够抑制空调空气流动紊乱所产生的噪音,而且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能够在前方和下方间依次变化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该室内机具有:向室内吹出空调空气的吹出口;从室内吸入要进行空调的空气的吸入口;朝着所述吹出口将所述空调空气吹向前下方的吹出通路;设置在所述吹出口上的用于改变所述空调空气的上下吹出方向的,其横截面为弯曲状的,且具有凹面和凸面的上下风向调整板,该上下风向调整板以堵住所述吹出口的位置为基准,可以其转动轴为中心转动;驱动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的驱动装置;和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以下述方式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在将所述空调空气向前方吹出时,使所述凸面朝向下方,而在将所述空调空气向下吹出时,使所述凸面朝向前方,同时,(1)使所述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前方变化到下方时,具有弯曲形状的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按以下的转动路径转动:(a)使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的一端从朝向前方的状态转动到使该端朝向下方,以便使具有所述弯曲形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的凸面和凹面移动到顺沿着所述吹出通路内的空调空气的流动方向,(b)接着,使该一端向上方逆转,使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的上下关系倒转,(c)然后,使所述另一端向下方转动;(2)在所述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下方变化到前方时,使具有弯曲形状的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按与所述转动路径相反的转动路径转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该室内机具有:向室内吹出空调空气的吹出口;从室内吸入要进行空调的空气的吸入口;朝着所述吹出口将所述空调空气吹向前下方的吹出通路;设置在所述吹出口上的用于改变所述空调空气的上下吹出方向的多块上下风向调整板,所述多块上下风向调整板以堵住所述吹出口的位置为基准,以各自转动轴为中心,可朝至少一个方向转动;驱动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的驱动装置;和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块上下风向调整板中的至少一块上下风向调整板的横截面为弯曲状,且具有凹面和凸面,以堵住所述吹出口的位置为基准,可以其转动轴为中心转动;所述控制装置以下述方式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在将所述空调空气向前方吹出时,使所述凸面朝向下方,而在将所述空调空气向下吹出时,使所述凸面朝向前方,同时,(1)使所述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前方变化到下方时,具有弯曲形状的所述一块上下风向调整板按以下的转动路径转动:(a)使所述一块上下风向调整板的一端从朝向前方的状态转动到使该端朝向下方,以便使具有所述弯曲形状的所述一块上下风向调整板的凸面和凹面移动到顺沿着所述吹出通路内的空调空气的流动方向,(b)接着,使该一端向上方逆转,使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的上下关系倒转,(c)然后,使所述另一端向下方转动;(2)在所述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下方变化到前方时,使具有弯曲形状的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按与所述转动路径相反的转动路径转动。
根据本发明,在空调空气向前方吹出及空调空气向下方吹出的两种情况下,空调空气沿上下风向调整板的弯曲的断面形状流动。因此,空调空气沿上下风向调整板光滑地流动,确保了足够的空调空气吹出量,抑止了空调空气流动紊乱所产生的噪音。另外在上下风向调整板移动到沿吹出通路的空调空气流动方向的状态下,通过反转约180度,既可使空调空气流沿上下风向调整板弯曲截面流动,又能使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依次从前方变化到下方及从下方变化到前方。因此,既能使空调空气光滑地沿上下风向调整板流动,并确保足够的空调空气流量,又能够抑制因空调空气流动而引起的噪音,并依次使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在前方和下方间变化。
根据本发明,由于上下风向调整板反转中的转动速度比通常转动时的转动速度快,因此能够缩短上下风向调整板反转时所需的时间。因此,能够利用反转中的上下风向调整板通过扰乱空调空气流动来缩短噪音发生的时间。
根据本发明,在上下风向调整板经过堵住吹出口的位置的反转中,即使接收到来自手动操作装置的停止指令,上下风向调整板不会停止在堵住吹出口位置上,因此,上下风向调整板不会挡住空调空气的吹出,并能防止噪音或随着吹出量下降制冷时热交换机的冷结或供给时热交换机异常升温。
根据本发明,在至少部分上述上下风向调整板的转动范围内,由于自动地转动上下风向调整板时的转动速度比使上下风向调整板转动时的转动速度快,因此根据手动操作装置的输入,能够保持使上下风向调整板转动时的低速转动,而且,能够缩短自动地转动上下风向调整板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移动所需的时间。因此,在至少部分上述上下风向调整板的转动范围内,能够缩短上下风向调整板自动地移动所需的时间的同时,由手动操作装置容易进行上下风向调整板的转动位置的定位。
根据本发明,多块上下风向调整板通过相互转动轨迹不交叉地设置,各上下风向调整板彼此不会冲撞。因此,在使上下风向调整板独立转动时,因为可避免上下风向调整板彼此冲撞,因此不必要复杂的控制。能够更容易得到具有良好空调空气吹出特性的室内机。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各上下风向调整板之间设置足够的间隙,也不会破坏室内机的外观。
根据本发明,在空调机进行除湿运转时,因为从吹出口吹出的空调空气不朝向室内中央而是从吹出口向着吸入口在室内机附近循环,因此,除湿过程中不会感到冷风。另外,通过设置风向偏向面,即使上下风向调整板的倾斜角多少有些差,仍能可靠地形成上述循环。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横截面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室内机外观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并去掉了前面板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图1室内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的转动和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的关系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5是示出图1室内机的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范围的模式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控制电路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7是示出图6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步进电机)的基本构造一例的模式图;
图8是示出图7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步进电机)和图6所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驱动电路构造实例的方框图;
图9是示出图7所示的步进电机的2相通电方式的通电脉冲实施例的曲线图;
图10示出图7所示的步进电机的1-2相通电方式的通电脉冲实施例的曲线图;
图11是示出图6的遥控装置的操作和上下风向调整板的遥控关系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的转动控制的流程图;
图13是可增加到图12的流程中的流程;
图1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横截面图;
图15是示出图1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并去掉了前面板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控制电路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7是示出图14室内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的转动和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的关系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18是示出图14室内机的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范围的模式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室内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的转动和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的关系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20是示出图19室内机的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范围的模式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上下风向调整板转动控制的流程;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上下风向调整板转动控制的流程;
图23示出上下风向调整板的优先形状及配置;
图24是示出图23的上下风向调整板动作的横截面图;
图25示出上下风向调整板的另外优先形状及配置;
图26示出上下风向调整板的其它优先形状及配置;
图27示出上下风向调整板的另外优先形状及配置;
图28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横截面图;
图29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冷冻循环的方框图;
图30是图28中的放大了风向变更板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31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放大了室内机的吹出口部分的主要部分横截面图;
图32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放大了室内机的吹出口部分的主要部分横截面图;
图33是示出现有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的转动和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关系绵部分横截面图;
图34是现有其它空调装置室内机的与图23所示的一样的图。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至图13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及图2中,安装在室内的壁面高处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I具有前面板3,设置在该前面板3的前下方的、向室内吹出空调空气(制冷空气,除湿空气,供暖空气等)的吹出口1和朝向该吹出口向前下方吹出空调空气的吹出通路2。吹出口1上设置上下风向调整板10,该上下风向调整板10用于改变空调空气的上下吹出方向,并可绕转动轴C(参照图1)转动。
该上下风向调整板10由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参照图3)驱动。图1中标号9所示的是设置在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上游侧的、改变空调空气的左右吹出方向的左右风向板。
如图1所示,上述转动轴C位于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一端11侧,且相对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厚度(参照图1的箭头t所示)偏置。另外,上下风向调整板10为了保持室内机I的美观,在空调装置停止工作时,由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转动到堵住吹出口1的位置(停止位置)。上下风向调整板10具有沿此时的前面板3的外表面形状弯曲的横截面形状(图1中双点划线)。也就是说,上下风向调整板10具有对着转动轴C向转动轴C弯曲的横截面形状,在转动轴C侧具有凹面10a,在转动轴C侧的相对侧具有凸面10b。
吹出通路2在横截面上夹着前方壁2a和后方壁2b。在吹出通路2内设置板状支承部件15,该支承部件15在该转动轴C方向的中间部位支承上下风向调整板10。该支承部件15具有基端部16和支承部17,基端部16的两端分别由前方壁2a和后方壁2b支承,支承部17是从该基端部16的前方壁2a侧向前下方延伸而形成的。在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轴C侧上相对支承部件15的支承部安装有安装板13,该安装板13的前端和支承部件15的支承部的前端在转动轴C的位置相互连接并转动。
前面板3的前面上形成室内空气的吹入口4,在其上面形成室内空气的吸入口5。在前面板3的内侧上配置由与上述吸入口4对应的第一热交换器6a(参照图3)和与上述吸入口5对应的第二热交换器6b构成的主室热交换器6。在吸入口5和第二热交换器6b之间设置辅助室内热交换器(过冷热交换器)7。另外,在主室内热交换器6的内侧(第一热交换器6a和第二热交换器6b之间)设置横流型室内风扇8。
室内机I因室内风扇8的运转而从吸入口4、5吸入室内空气。从吸入口4吸入的室内空气经第一热交换器6a流向上述吹出通路2,从吸入口5吸入的室内空气流过辅助室内热交换器7和第二热交换器6a流向吹出通路2。
其次,根据图4及图5所示,详细说明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和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的关系。图5中斜线部分示出具有一定速度以上流速的主流区部分的吹出方向(后述的图18及图20中也一样)。
如图4(c)所示,上下风向调整板10,在沿吹出通路2的空调空气流动方向的状态下,于其一端11朝向空调空气的上游侧的状态和另一端12朝向上游侧的状态间,可在经过上述停止位置的180度的范围内转动(反转)。上述支承部件15具有不干涉该上下风向调整板10转动的形状。
上下风向调整板10在图(4a)所示略水平位置即凸面10b向下方的状态从吹出口1向前方吹出空调空气,(参照图5的标号a),在图4(d)所示的略垂直位置即凸面10b向前方的状态下,从吹出口1向下方吹出空调空气(参照图5的标号d)。在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前方变化到下方的情况下(上下风向调整板10[向下移动时]),上下风向调整板10根据如下所述的路径转动。
首先,由于上下风向调整板10从略水平位置(参照图4(a))向下方转动其一端11侧,移动到沿吹出通路2的空调空气流动方向的状态(参照图4(b)),使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前方变化到前下方(参照图5的标号a-b)。
其次,在该状态下,通过使其一端11侧(前下方侧)向上方反向转动约180度(经上述停止位置),其前下方侧和前上方侧成为变换状态(参照图4(c))的箭头γ。此时,反转后的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比反转前稍微靠近下方一点(参照图5的标号C)。
接着,其另一端12侧(前下方侧)从该状态向下方转动,移动到略垂直位置(参照图4(d)),则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前下方变化到下方(参照图5的标号c-d)。
另外,与上述相反,在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下方变化到前方时(上下风向调整板10[向上方移动时]),上下风向调整板10从略垂直位置(参照图4(d))到略水平的位置(参照图(a))按照与上述转动路径相反的转动路径转动。
这里,在上述上下风向调整板10向上方移动时及向下方移动时,把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途中的反转时间称作[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的不连续部分],除此之外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通常转动时间称作[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的连续部分](后述的第二及第三实施例的上下风向调整板20也一样)。
其次,如图6所示,室内机I具有输送摇控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的红外线信号(遥控信号)的遥控装置(手动操作装置)R。另外,室内机I具有接受遥控装置发出的遥控信号的接受器25(参照图2及图3)和根据该接受器25接受到的遥控信号发出接受音的接受音发生装置26。室内机I还具有在出库时确认上下风向调整板10动作的检查用输入装置(本体开关)29。
室内机I具有控制器27和驱动上述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驱动电路28。控制器27根据接受器25接受到的遥控装置(手动操作装置)R的遥控信号(输入信号),通过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驱动电路28驱动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来控制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
控制器27在空调装置运行开始时或运行停止时应控制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的动作,以便自动地将上下风向调整板10转动到规定位置。此外,控制器27根据上述检查用输入装置29的输入,驱动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来转动上下风向调整板10。
此处,根据图7至图10详细说明上述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及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驱动电路28。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是步进电机,图7示出了PM型步进电机的基本构造,即为一种步进电机的例子。在图7中,步进电机有转子50和定子52,转子50具有N极和S极,定子52具有相互间隔90度布置的四个励磁线圈φ1-φ4。另外设置开关SW1-SW4分别对应定子52的各励磁线圈φ1-φ4。通过接通开关SW1-SW4,直流电源60的电流就分别流入对应的励磁线圈φ1-φ4,这些励磁线圈φ1-φ4被激磁。
在这种结构的步进电机中,只接通开关SW1,则励磁线圈φ1被激磁(S极离开),与转子50的N极吸合(图7所示的状态)。其次,关闭开关SW1只接通开关SW2,则励磁线圈φ2被激磁,吸合转子50的N极,转子50朝顺时针方向转动90度。以下同样地,通过切换开关SW1-SW4,依照φ3,φ4,φ1的顺序切换励磁线圈φ1-φ4的激磁顺序,转子50就朝顺时针方向每次转动90度。另外,使转子50朝反时针方向转动,依照φ4,φ3,φ2,φ1,φ4的顺序切换励磁线圈φ1-φ4的激磁顺序,也可与顺时针时的相反。
下面,如图8所示,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驱动电路28具有输入时钟脉冲62的分配电路64和连接上述电流电源60的励磁电路66。其中,分配电路64是确定上述步进电机的励磁线圈φ1-φ4的激磁顺序的电路,励磁电路66使用来自分配电路64的输出信号(通电脉冲),以规定电压和驱动方式使步进电机的励磁线圈φ1-φ4激磁。输入分配电路64的时钟脉冲62是一定频率的脉冲信号,通过改变频率数的大小就可改变来自分配电路64的通电脉冲的输出频率数的大小,也就能够改变步进电机的转动速度。
其次,图9及图10示出来自分配电路64的输出信号(通电脉冲)和上述时钟脉冲62。首先,图9所示的是以每2相激磁步进电机的励磁线圈φ1-φ4[2相通电(2相激磁)]的方式的通电脉冲。而图10所示的是以每1相激磁和每2相激磁相互反复对步进电机的励磁线圈φ1-φ4激磁的方式的通电脉冲。在这些通电方式中,图10所示的1-2相通电方式相对于图9所示2相通电方式,为了得到相同的转动数(转动角度),必须要2倍的脉冲数。换言之,相对于相同频率的时钟脉冲62,1-2相通电方式的步进电机的转动速度和2相通电方式的转动速度的比率是1∶2(参照图9(a)及图10(a))。
通常,随着通电脉冲的输出频率增加,步进电机的转矩下降,但只要在1-2相通电和2相通电之间切换通电脉冲的通电方式,步进电机的转矩不会改变。
上述控制器27可根据上述的步进电机的性质来改变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的转动速度。例如,将图10(a)所示的的1-2相通电方式中规定的基准输出频率的通电脉冲产生的转动速度定为通常的转动速度。如图10(b)所示,在相同的1-2相通电方式中,通过把时钟脉冲62的频率定为3倍,通电脉冲的输出频率为上述基准输出频率的3倍,则能够得到通常转动速度的3倍的转动速度。
如图9(b)所示,在2相通电方式中,通过把时钟脉冲62的频率定为1.5倍,通电脉冲的输出频率为上述基准输出频率的1.5倍,虽然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的转矩低若干,但得到通常转动速度2X1.5=3倍的转动速度。
将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的通电脉冲方式从1-2相通电切换到2相通电,在转矩不变时,也可得到通常转动速度的2倍的转动速度。此时,由于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的转矩不变,因此即使特别在上下风向调整板10上增加负荷,仍能确保良好的转动。
此处,控制器27从预定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初始位置,根据向该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步进电机)M的通电脉冲的顺序及通电脉冲数能够判断上下风向调整板10现在的位置。即,根据通电脉冲的顺序,判断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方向是顺时针还是反时针方向,根据通电脉冲数判断其转动方向的转动角度。例如,上述初始位置为0,顺时针为+,反时针为-,若使用每一脉冲转过0.5度(步进角0.5度)的步进电机,则以转动方向和通电脉冲数为基础,通过加减运算,就能够知道上下风向调整板10从初始位置向哪个方向转过多大角度移动到哪个位置上。另外,在使用通常的交流电机或直流电机,识别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位置时,必须另外设置检测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位置的位置检测器。
控制器27根据接受器25接受到的遥控信号,使接受音发生装置26产生规定的接受音。此处,接受音发生装置26在图4(c)所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反转,在其前下方侧和前上方侧转换间和图4(a),(b),(d)所示的另外时间产生不同的接受音。作为产生不同接受音的方法,除了改变接受音的音色(音频成分等),还可以不同的间隔断续地产生接受音,例如对于[毕…毕…毕…]的短接受音,改变成[毕毕…毕毕…毕毕…]或[毕-…毕-…毕-…]。
下面,根据图11及图12,说明利用上述遥控装置(手动操作装置)R来改变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位置的变更等。首先,遥控装置R如图11(a)的流程所示,通过压一次其风向板操作钮(图中未示出),就送出风向板操作信号,开始转动上下风向调整板10,再压风向板操作钮,则送出风向板停止信号,使上下风向调整板10停止转动。
另外,遥控装置R如图11(b)的流程所示,通过压风向板操作钮,就送出风向板操作信号,开始转动上下风向调整板10,接着压风向板操作钮直到上下风向调整板10转动到所期望的位置后,松开风向板操作钮,就送出风向板停止信号,使上下风向调整板10停止转动。
然后,在图12的流程中,[风向板位置d(m)]表示图4(a)-(d)中实线所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各转动位置。此时,相对于图4(a)-(d)中实线所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各转动位置,分别给定m=1-4的值。另外,风向板位置d(0)表示上述停止位置(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n=0表示上述[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下方移动时],n=1表示上述[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上方移动时]。
在图12中,首先,在步骤70,设定对应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下方移动时n=0。然后,在步骤71,在空调装置运转开始时的情况下,使上下风向调整板10从停止位置d(0)自动地移动到对应运转模式的风向板位置d(m)(步骤76)。此时,例如设定在供暖运转模式下,m=3,制冷运转模式下,m=1。
另一方面,在步骤71不是运转开始时而且步骤72不是在运转的情况下,保持其待机状态(步骤75),步骤72是在运转中步骤73接受遥控装置R的运转停止信号时,进行使上下风向调整板10自动移动到停止位置d(0)的停止处理,之后(步骤74),处于待机状态(步骤75)。
这里,步骤76或步骤74中,上下风向调整板10自动地移动时,把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速度(风向板转动速度)设定为通常的转动速度的3倍的速度。此时,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速度的变更如上所述,通过变更由控制器27控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步进电机)M的转动来进行。
接着,在运转开始后或运转中,在步骤77中接受到遥控装置R发出的风向板动作信号时,在第一次循环中,因步骤78中,n=0(向下移动),步骤79中m不等于4,则在步骤85中m=m+1。其次,在步骤86中,m=3(对应向下方移动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反转)时,设定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速度(风向板转动速度)为通常的转动速度的3倍(步骤89),m不等于3时,设定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速度为通常转动速度(步骤88)。
另一方面,在第二次以后的循环中,在步骤78中n不等于0(向下方移动)[即n=1时(向上方移动)],步骤81中m=1时,返回到n=0(向下方移动时)(步骤82),在步骤81中m不等于1时,在步骤83中,m=m-1。然后,在步骤84中,m=2(对应向上移动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反转)时设定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速度(风向板转动速度)为通常的转动速度的3倍(步骤89),m不等于2时,设定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速度为通常转动速度(步骤88)。
在步骤88或步骤89中分别设定的转动速度下,上下风向调整板10移动到风向板位置d(m)(步骤90)。即,如图4所示,在向下移动时(n=0),在上下风向调整板10从风向板位置d(2)(双点划线)反转到风向板位置d(3)(实线)的情况下,以及在向上移动时(n=1)中,上下风向调整板10从风向板位置d(3)(实线)反转到风向板位置d(2)(双点划线)的情况下,其转动速度被变成通常转动速度的3倍。
然后,在步骤91中(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移动中),接受到风向板停止信号的情况下,在步骤92,上下风向调整板10为非反转(n=0且m=3,或n=1且m=2)的情况下,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停止在现在位置(步骤95)。另一方面,在步骤92,上下风向调整板10为反转(n=0且m=3,或n=1且m=2)的情况下,上下风向调整板10移动到风向板位置d(2)或风向板位置d(3)(反转结束)后,停止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步骤94)。
即,在正要经过堵住吹出口1的停止位置d(0)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反转中,即使接受到来自遥控器R的风向板停止信号,上下风向调整板10应避开堵住吹出口1的停止位置d(0)而停止在风向板位置d(2)(向上移动时(n=1))或风向板位置d(3)(向下移动时(n=0))。
另一方面,在步骤91中还没有接收到使风向板停止的信号时,在步骤93中,上下风向调整板10还没有到达风向板位置d(m)的情况下,继续向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风向板位置d(m)移动(步骤93→90→91→93)。在步骤91中是还没有接收到风向板停止信号的情况,在步骤93中,上下风向调整板10是已经到达风向板位置d(m)的情况,则再次返回步骤78,继续进行向风向板位置d(m)的移动。
后者的情况,在向下移动时(n=0),上下风向调整板10到达风向板位置d(4)后,因步骤79中m=4,在步骤80中,n=1(向上移动时),步骤83中,m=4-1=3。即,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路径从向下方移动时切换成向上方移动时。
下面,说明这样构成的实施例的作用。采用本实施例,室内机I的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在前方和下方间变化时,上下风向调整板10在中途反转约180度,(参照图4(c)),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上游侧部分(图4(a)-(b)中的另一端12侧部分,图4(c)-(d)中的一端11侧部分)能保持沿空调空气的流动方向(参照图4)。因此,边使空调空气沿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弯曲的断面形状流动,边使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前方到下方,及从下方到前方地依次进行变化。
另外,在经过堵住吹出口1的停止信号d(0)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反转中参照图4(c),由于即使接收到遥控装置R的风向板停止信号,能够使上下风向调整板10避开堵住吹出口1的停止位置d(0)停止,因此堵住吹出口1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不会妨碍空调空气的吹出。为此,因上下风向调整板10不妨碍空调空气的吹出,能够防止发生噪音或随吹出流量下降而出现的制冷时热交换器6的冻结或供暖时热交换器6的异常温度上升。
在来自遥控装置R的风向板动作信号的作用下使上下风向调整板10转动时,由于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反转中的转动速度比通常转动时的转动速度快,因此,缩短了上下风向调整板10反转所需的时间。因此能够缩短由反转中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因扰乱空调空气的流动而产生噪音的时间。
在空调装置运转开始时或运转停止时,由于自动地转动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速度比根据遥控装置R的风向板动作信号而使上下风向调整板10转动时(除上下风向调整板10反转时之外)的通常转动速度快,因此既能够由遥控装置R将使上下风向调整板10转动时的通常转动速度保持较低,又能够缩短上下风向调整板10自动地转动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移动所需的时间。因此,缩短了空调装置的运转开始时或运转停止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自动移动所需的时间,同时能够容易实现遥控装置R对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移动位置的定位。
在由遥控装置R使室内机I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转动时,由于能够根据受信音识别上下风向调整板10反转而其前下方侧和前上方侧交替时和其它时间,因此能够减轻遥控装置误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在图12的流程图中所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控制中,还可以再增加图13的流程所示的控制。在图13中,在图12所示的步骤93中,上下风向调整板10到达的风向板位置是向下移动时(n=0)的风向板位置d(2)(图4(b)实线所示的反转直前位置)时,或者上下风向调整板10是在向上移动时(n=1)的风向板位置d(3)(图4(c)实线所示的反转直前位置)时(步骤94),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停止运转,上下风向调整板10停止在该风向板位置d(2)或d(3)(步骤95)。限定不接受遥控装置R的风向板停止信号,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前,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停止运转,上下风向调整板10保持在该风向板位置d(2)或d(3)(步骤96-97)。
在步骤96中,还没有接收风向板停止信号中,步骤97经过规定时间时,以原来状态返回图12所示的步骤78,开始向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下一个位置移动(图4(c)所示的反转动作)(图12的步骤90)。另一方面,在步骤97中,在经过规定时间前,在步骤96中,接收到风向板停止信号时,返回到图12所示的步骤70以下。在图12中,限于没有接收运转停止信号(步骤73)或风向板动作信号(步骤77),上下风向调整板10以保持即将反转前的风向板位置d(2)(向下移动时(n=0))或风向板位置d(3)(向上移动时(n=1))的状态,继续运转。
采用如上所述的图13所示的流程进行控制,在上下风向调整板10进入图4(c)所示的即将反转动作前,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的动作在停止规定时间期间(进入反转动作前)能够由遥控装置(手动操作装置)指令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停止(步骤96)。因此,在由遥控装置使上下风向调整板10移动,并停止在即将进入其反转动作前的转动位置(风向板位置d(2)(向下移动时(n=0))或者风向板位置d(3)(向上移动时(n=1))之际,上下风向调整板10进入反转动作,能够防止在该位置上出现不停止这样的事故。因此,能够利用遥控装置R容易地进行在这样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的即将反转前位置的停止操作。
实施例2
图14至图18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图14至图18的实施例中,与图1至图13所示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I`具有设置在吹出口1上的、分别绕相互平行的转动轴C1、C2转动的二个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其中,位于吹出通路2的后方壁2b侧的上下风向调整板20的形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基本相同。另一方面,位于吹出通路2的前方壁2a侧的上下风向调整板30的横截面为略平板状。
各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分别由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1、M2(参照图15)驱动。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1、M2分别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一样,使用在控制器27控制下可检测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位置的步进电机。
上述转动轴C1、C2分别对应于上下风向调整板20的一端21侧和上下风向调整板30的略中央,而且,偏向于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厚度方向。另外,为了保持室内机I`美观,空调装置停止时,上下风向调整板30和上下风向调整板20分别由电机M1、M2转动到沿前面板3的前面部分堵住吹出口1的位置处(图14所示停止位置)和沿上下风向调整板30的下端32和前面板3的底面连线构成的假想面S部分堵住吹出口1的而且位于该假想面S上方的位置(图14所示停止位置)处。
吹出通路2内设置在这些转动轴C1、C2方向的中间部支承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板状支承件35。支承件35具有分别由前方壁2a和后方壁2b支承两端部的基部36、从该基部36的略中央向前下方延伸的支承部37和从基部36的前方壁2a侧沿前方壁2a向前下方延伸的支承部38。另外,在各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转动轴C1、C2侧上分别设置对应于支承件35的支承部37、38的安装板23、33,各安装板23、33的前端支承件35的各支承部的前端分别在转动轴C1、C2位置被转动地连接在一起。
下面,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装置一样具有遥控装置。另外,室内机I`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室内机I相同的、收信部25、收信音发生装置26及控制部27。室内机I`具有用于驱动上述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1、M2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驱动电路28a。
该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驱动电路28a通过在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驱动电路28相同的电路上增加继电器电路,就能够有选择地驱动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1、M2中的一个。控制部27根据收信部25接收到的遥控装置的遥控信号,通过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驱动电路28a驱动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1、M2中的任何一个,从而分别独立地驱动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
然后,根据图17到图18,详细说明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转动和空调空气的吹出口方向的关系。首先,如图17(b)所示,上下风向调整板2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上下风向调整板20一样,在沿吹出通路2的空调空气流动方向的状态,在其一端21向着空调空气的上游侧的状态(A位置)和另一端向着上游侧的状态(B位置)之间经过上述停止位置在略180度的范围内转动。另一方面,上下风向调整板30如图17(b)所示的、一端32向着空调空气的上游侧略呈垂直的位置(G位置)和图14所示停止位置之间在约130度的范围内转动。即上下风向调整板20以停止位置为基准朝两侧转动。上下风向调整板30以停止位置为基准仅朝一侧转动。上述支承件35的形状不影响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在使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前方变化到下方(上下风向调整板20的[向下移动时])时,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随以下的路径转动。首先,在上下风向调整板20位于A位置,上下风向调整板30位于略水平位置,空调空气从吹出口1稍向前上方吹出(参照图17(a)的双点划线及图18的标号e)。从该状态,通过使上下风向调整板30的一端31侧向下转动,上下风向调整板30移动到G位置,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稍稍从前上方向前下方变化(参照图17(a)及图18的标号e-f)。
接着,在该状态下,通过使上下风向调整板20的一端21侧(前下方侧)向上方反转约180度,其前下方侧和前上方侧成为交替的状态(B位置)(参照图17(b)的箭头)。此时,反转后的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反转前稍微偏向下方(参照图17(c)的双点划线及图18的标号g)。
然后,从该状态,通过使上下风向调整板20的另一端22侧(前下方侧向下方转动,上下风向调整板20移动到略垂直的位置(B`位置),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前下方变化到下方稍靠后方处(靠壁面处)(参照图17(c)的双点划线及图18的标号g)。
与上相反,在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下方变化到前方时(上下风向调整板20[向上移动时]),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分别沿与上述转动路径相反的转动路径转动。
有关由本实施例的遥控装置(手动操作装置)R使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转动位置变化,仅仅如下配置各风向板位置的几点不同,其它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12的流程一样。即本本实施例中,在图17(a)的上下风向调整板30位于双点划线所示的E位置的状态,在图17(a)的上下风向调整板30位于实线所示的G位置的状态,在图17(b)的上下风向调整板20位于实线所示的B位置的状态,和在图17(c)的上下风向调整板20位于实线所示的B`位置的状态,分别配置成m=1,m=2,m=3和m=4。另外,风向板位置d(0)表示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上述停止位置(参照图14)。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通过使与图1至图13所示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相同的上下风向调整板20和另外的上下风向调整板30分别转动,就能够在比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范围更大效果更好地改变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分别比较图4和图17及图5和图18)。因此,能够不破坏停止时的室内机的外观的同时提高空调装置的性能。
实施例3
图19至图21示出本发明的室内机的第三实施例。图19至图21所示的本实施例在使室内机I`的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在下方和前方间变化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下述转动路径与上述第二实施例(参照附图17及图18)不同,其它的构成与图14及图16所示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在室内机I`的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前方变化到下方时(上下风向调整板20[向下方移动时]),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沿以下的路径转动。首先,与图17(a)所示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相同,从上下风向调整板20位于A位置,上下风向调整板30位于E位置的状态通过使上下风向调整板30的一端31侧(前方侧)向下方转动,上下风向调整板30就移动到G位置,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稍微从前上方向前下方变化(参照图19(a)及图20的标号e-f)。
然后,从该状态,通过使上下风向调整板30的一端31侧向上方转动,上下风向调整板30返回到E位置(参照图19(b))。接着,通过使上下风向调整板20的一端侧(前下方侧)向上方反转约180度,则上下风向调整板20移动到B位置(参照图19(c)的箭头γ)。此时,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分成由上下风向调整板30形成的向前方吹出(参照图19(d)的双点划线)和由上下风向调整板20形成的向前下方吹出。其中,由上下风向调整板20形成的吹出方向从图19(a)的实线所示的方向(参照图20的标号f)稍微靠近下方(参照图19(d)的实线及图20的标号)。
然后,从该状态,通过使上下风向调整板30的一端30侧(前方侧向下转动,上下风向调整板30再移动到G位置,使由上下风向调整板30形成的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前方变化到沿由前下方的上下风向调整板20形成的吹出方向的方向(参照图19(d)的实线及图20的标号)。
然后,从该状态,通过使上下风向调整板20的另一端22侧(前下方侧)向下方转动,上下风向调整板20移动到B`位置,使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前下方变化到下方稍微靠近后方(靠近壁面)(参照图19(e)及图20的标号)。
与上述相反,在使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下方变化到前方时(上下风向调整板20[向上移动时]),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分别沿与上述转动路径不同的转动路径转动。
其次,参照图21的流程,说明由本实施例的遥控装置(手动操作装置)R产生的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转动位置的变更。在图21的流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12的流程相同的构成部分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首先,在图21中,各风向板位置f(m)的配置按以下方式设定。即,在图19(a)的上下风向调整板30处于双点划线所示的E位置,在图19(a)的上下风向调整板30位于实线所示的G位置的状态,在图19(b)的上下风向调整板30位于实线所示的E位置的状态,在图19(c)的上下风向调整板20位于实线所示的B位置的状态,在图19(d)的上下风向调整板20位于实线所示的G位置的状态,及在图19(e)的上下风向调整板20位于实线所示的B`位置的状态分别将m设定为1,2,3,4,5和6。另外,风向板位置f(0)表示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上述停止位置(参照图14)。n=0表示上述[上述风向板20向下移动时],n=1表示上述[上下风向调整板20向上移动时]。
另外,在与图12的步骤76对应的步骤76`中,例如,设定成供暧运转时,m=5,制冷运转时m=1。在与图12的步骤74对应的步骤74`中,执行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向上述停止位置f(0)移动。与图12的步骤79对应的步骤79`中(2回目以降的循环)中,由于向下移动时(n=0),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到达风向板位置d(6)后,步骤79中,m=6,因此,在步骤80中,n就等于1(向上移动时),在步骤83中,m=6-1=5。即,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转动路径从向下移动时(n=0)切换成向上移动时(n=0)。
另外,在与图12的步骤84、86分别对应的步骤84`、86`中,m值不是为2和3,而是为3和4。这是因为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反转对应于从向下移动时(n=0)的风向板位置d(2)到风向板位置d(3)的移动及从向上移动时(n=1)的风向板位置d(3)到风向板位置d(2)的移动,而本实施例,上下风向调整板20的反转对应于从向下移动时(n=0)的风向板位置f(3)到风向板位置f(4)的移动及从向上移动时(n=1)的风向板位置f(4)到风向板位置f(3)的移动。
与上同理,所不同的是:在与图12的步骤92对应的步骤92`中,分别用m=4,m=3代替图12的步骤92的m=3,m=2。与图12的步骤93、94分别对应的步骤93`、94`利用风向板位置f(m)代替图12的步骤93、94的风向板位置d(m)
其次,说明这样构成的本实施例的作用。根据本实施例,对于图17至图18所示的上述第二实施例,通过在与上下风向调整板20的关系中使上下风向调整板30的转动路径不同,则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情况相比,空调空气各前下方的吹出领域能够覆盖特别大(参照图19(d)及比较图18的标号f-g和图20的标号f-i-j)。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图21的流程步骤76`或步骤74`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12的流程的步骤76或步骤74一样,自动地使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移动时,也可以将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转动速度设定为通常转动速度的3倍的速度。另外,本实施例的图21的流程所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转动控制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12的流程的控制情况一样,而且也可以增加与图13的流程对应的控制。
以上,对第一实施例中室内机I具有单一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情况作了说明,以及在上述第二及第三实施例中,室内机I`具有二块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情况作了说明,但是室内机也可具有与这些上下风向调整板10、20、30相同的一块或二块以上的上下风向调整板或三块以上的上下风向调整板。
实施例4
图22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控制(参照图12及图13)中增加图22的流程所示的检查时的控制,其它的构成与图1至图13所示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
在图22中,在步骤98中,在图6所示的检查用输入装置29(本体开关)输入信息(ON)时,在步骤99中,执行检查模式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控制。该步骤99的检查模式中,为了确认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动作,上下风向调整板10在其整个转动路径内,以通常转动速度的3倍速度连续地转动。另一方面,步骤98中检查用输入装置29不输入信息时,进行图12(及图13)所示的通常模式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控制。
其次,说明这样构成的本实施例的作用。采用本实施例,由于依据检查用输入装置29的输入信息,使上下风向调整板10转动时的转动速度比依据遥控装置R的风向板动作信号使上下风向调整板10转动时(除了上下风向调整板10反转时)的通常转动速度快,因此既能够在遥控装置R的作用下保持使上下风向调整板10转动时通常的低速转动,又可缩短依据检查用输入装置29的输入信号而使上下风向调整板10转动所需的时间。为此,在依据检查用输入装置29的输入信号的检查模式中,可短时间地进行确认上下风向调整板10动作的作业,同时能够利用遥控装置R容易地对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位置进行定位。
这里,如上所述,为了将上下风向调整板10的转动速度变更为通常的转动速度3倍,增加向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步进电机)M的通电脉冲输出频率时,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步进电机)M的转矩下降。因此,在成品出库时的检查等,能够检查出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的转矩下降而导致上下风向调整板10不动的制品(即上下风向调整板10动作困难的不合格制品)。
在图16所示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室内机I`中设置与图6所示一样的检查用输入装置29,在该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转动控制中(图12)中也可以增加图22的流程所示的上述检查时的控制。另外,在同样的上述第三实施例的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转动控制(图21)中,也可以增加图22的流程所示的上述检查时的控制。
其次,说明在具有上述第二至第四实施例所示的多块上下风向调整板的、而且各上下风向调整板相互不同地动作的室内机中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的最佳形状及配置方式。
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处于停止位置时,在上下风向调整板20和上下风向调整板30之间如图23所示地形成前后方向的间隙X。该间隙X被设定成在上下风向调整板20及上下风向调整板30转动时,上下风向调整板20和上下风向调整板30相互不冲突范围内的最小值。因为这样来设定间隙X,所以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与图24所示那样相互的转动轨迹不交叉。
如图23所示,在上下风向调整板20和吹出通路2的后方壁2b之间形成间隙Y。间隙Y被设定成在上下风向调整板20转动时,上下风向调整板20和吹出通路2的后壁2b不冲突范围内的最小值。该间隙Y根据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形状及安装构造可以设定得极小。
如图23所示,在上下风向调整板30处于停止位置时,上下风向调整板30的外表面30b基本上沿吹出口1的周边的前面板3的外表面的假想延长面。即上下风向调整板30的外表面30b具有基本上沿以前面板3a的曲率延长而形成的假想延长面S1(图23中双点划线)的形状弯曲的形状,外表面30b和假想延长面S1一致。如后述的第五及第七实施例所示,在空调装置持有形成[短路]功能时,使上下风向调整板30具有适量弯曲更好。
在上下风向调整板30位于停止位置时,在上下风向调整板30和吹出通路2的前方壁2a间不形成间隙,上下风向调整板30的前端31和前方壁2a实质上接触。即上下风向调整板30的前端31实质上与吹出口1的前上周边接触。由于上下风向调整板30以停止位置为基准仅朝反时针方向转动,因此可实现这样的配置。
如图23所示,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中,相对后方位置的,其前端21侧具有向转动轴C1侧弯曲的横截面形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20在位于停止位置时,其外表面20b的后端22侧基本沿吹出口1周边的前面板3的外面的假想延长面。即,上下风向调整板20的外面20b的后端22侧沿以前面板3的下面3b的曲率延长的假想延长面S2(图23中双点划线)的形状,上下风向调整板20的外面20b和假想延长面S2一致,形成光滑的弯曲面。因此,能够使室内机停止时的外观更美。
在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位于停止位置时,相对前方的上下风向调整板即上下风向调整板30的后端比相对后方的上下风向调整板即上下风向调整板20的前端21位于下方。即如图23所示,上下风向调整板20和上下风向调整板30配置成在上下方向具有重叠宽度e。因此,从稍前方看室内机时,肉眼看不见上下风向调整板20和上下风向调整板30间形成的间隙,这样,即使在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间设置间隔X,室内机的外观也不受影响。
在弯曲上下风向调整板20时,与上下风向调整板20不弯曲时的情况(参照图3)相比,上下风向调整板20和上下风向调整板30间的间隔实质上得到了扩大。因此,如空调装置即将停止前或在开始运转后那样,在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位于停止位置附近,而且室风风扇8处于运转状态或没有完全停止状态时,由于空调空气被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挡住,所以能够防止产生的吹出气流的冲击现象。因此,能够防止冲击现象引发的噪音。
上下风向调整板20的形状不必限于图23所示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图25所示的形状。即,也可以使上下风向调整板20的外表面20b的整个面沿假想延长面S2(图25中双点划线)的形状弯曲,停止时上下风向调整板20的外面20b的整个面和假想延长面S2一致。如果这样,停止时,由于上下风向调整板20的外面的整个面及上下风向调整板30的整个外面沿着前面板3的外形,所以能够提高室内机的美观。
如图26所示,也可以把上下风向调整板30配置在前面板3的前面3a稍向后方的位置。
在以上说明中,虽然说明了前方的上下风向调整板30以停止位置为基准朝反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但如图27所示,也可以考虑上下风向调整板30以停止位置(图27实线位置)为基准仅朝顺时针方向(参照图27的箭头)转动的情况,该情况如下。
即,此时,如图27所示,在前面板3的前面3a的下端形成凸部3c。该凸部3c的前端如图27所示突入上下风向调整板30后端32的转动轨迹R的内侧,在上下风向调整板30朝反时针方向转动到图27的双点划线位置前的情况下,与凸部3c相碰。但是,驱动上下风向调整板30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2不会将上下风向调整板30转动到与凸部3c相碰的位置。另外,上下风向调整板30外表面30b的前端32侧停止时与凸部3c的内侧面接触。
在以上说明中,虽然说明了室内机具有二个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情况,但是增大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间的间隔的同时,在上下风向调整板20和上下风向调整板30间再设置具有与上下风向调整板20形状和功能相同的上下风向调整板也可以。此时,上下风向调整板30的后端位于其后方的上下风向调整板,即增加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的前端缘的下方,而增加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的后端缘位于其后方的上下风向调整板即上下风向调整板20的前端21的下方位置。
上述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的形状及配置状态不限于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都由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M1、M2构成,也可以上下风向调整板20、30中的一块是手动驱动。
如上所述,通过转动轨迹相互不交叉地设置多块上下风向调整板,就可使各上下风向调整板相互不冲撞。因此,在对第二至第四实施例所示的上下风向调整板转动进行控制时,也不必为了避免上下风向调整板彼此冲撞而设计复杂的控制。因此就能够更容易地得到空调空气吹出特性更为良好的室内机。另外,在使用者手动操作上下风向调整板时,不必担心上下风向调整板及其支承部的破损。
实施例5
下面,参照图28至图29说明第五实施例。
如图29所示,在安装于室内壁面上部的室内机101的前面及上面和下面分别设置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口102、103和空调的空气吹出口104。在室内机101内形成将空调空气导向吹出口104的吹出通路105。另外,在吸入口102、103的内侧设置防尘用及除臭用过滤器106。在过滤器106的内侧配置主室内热交换器107及辅助室内热交换器108。此外,在两热交换器107、108的内侧配置横流型室内风扇109。
主室内热交换器107分成第一热交换器107a和第二热交换器107b二部分。第一热交换器107a和第二热交换器107b分别配置在前面吸入口102和上面的吸入口103处并相互对着成倒V字状,两者围着室内风扇109。
在第二热交换器107b和吸入口103间和在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器107a、107b和室内风扇109之间的空间内分别配置辅助室内热交换器108和电加热器117及除水部件118。电加热器117根据需要加热通过热交换器107a、107b的空气。除水部件118用于防止从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器107a、107b上垂直落下的水滴直接滴在电加热器117上。
在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器107a、107b的下方和辅助室内热交换器108的下方分别形成水滴承接部119。
第一热交换器107a的放热翅片和第二热交换器107b的放热翅片相互接触,但第二热交换器107b的放热翅片和辅助室内热交换器108的放热翅片间应确保间隙,两放热翅片成非接触状,即热分离的状态。
当室内风扇109转动时,室内空气通过两吸入口102、103吸入室内机101内。从吸入口102吸入的空气通过过滤器106再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07a流向室内风扇109。从吸入口103吸入的空气通过过滤器106后,首先通过辅助室内热交换器108,然后再通过第二热交换器107b,流向室内风扇109。
在靠近吹出通路105的吹出口104的位置配置由图29所示的驱动电机101M1驱动的多个左右风向板110,这样可在室内机101的左右方向设定吹出风的方向。左右风向板110的下游侧配置一对上下风向调整板150、111。这些上下风向调整板150由图29所示的驱动电机111M分别驱动,绕支柱支承的转动轴111b的轴线转动,沿室内机101的上下方向(图示上下方向)设定吹出风的方向。
下面,参照图29说明本第一实施例的空调机100的冷冻循环。
如图29所示,压缩机121的排出口通过四通阀122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23。该室外热交换器123连接膨胀机构,例如电动膨胀阀124。电动膨胀阀124连接辅助室内热交换器108的一端,辅助室内热交换器108的另一端连接主室内热交换器107(第一热交换器107a及第二热交换器107b)。主室内热交换器107通过四通阀122连接压缩机121的吸入口。
另一方面,如图29所示,在辅助室内热交换器108的出口侧的热交换管及第一热交换器107a的中间部的热交换管上分别安装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113、114。在从吸入口102向主室内热交换器107的室内空气的吸入流路上安装室内温度传感器115。
另外,室外热交换器123的附近设置室外风扇125,以便向室外热交换器123供给室外空气。
商用交流电源130连接转换器电路131,速度控制电路132,133及控制器140。控制器140分别连接转换器电路131,速度控制电路132、133,左右风向板电机110M,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111M,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113、114,室内温度传感器115,电加热器117,四通阀122,电动膨胀阀124及收信部141。
转换器电路131对电源电压整流,将其变换成与控制器140的指令对应的频率及电压的交流,作为驱动电力供给压缩机121的驱动电机。
速度控制电路132控制供给室外风扇电机125的电源电压,把室外风扇125的送风量设定为对应控制器140指令的速度。
速度控制电路133控制供给室内风扇电机109的电源电压,把室外风扇109的送风量设定为对应控制器140指令的速度。
收信部141接受使用者操作的遥控装置发出的红外线信号。
在如上构成的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0的冷冻循环中,在制冷或除湿时,如图29中实线箭头所示,形成从压缩机121排出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22依次流向室外热交换器123,电动膨胀阀124,辅助室内热交换器108,主室内热交换器107,经过主室内热交换器107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22返回压缩机121的制冷循环。即,室外热交换器123作为冷凝器,主室内热交换器107及辅助室内热交换器108作为蒸发器。
相对地,在供暖时,通过切换四通阀122,如图29中的虚线箭头所示,形成从压缩机122排出的制冷剂从四通阀依次流向主室内热交换器107,辅助室内热交换器108,电动膨胀阀124,室外热交换器123,流经室外热交换器123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返回压缩机121的制冷循环。即主室内热交换器107及辅助室内热交换器108作为冷凝器,室外热交换器123作为蒸发器。
在利用如上构成的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0进行除湿时,如图28所示,上下风向调整板150、111由上下风向调整板电机111M驱动,各上下风向调整板150、111的下游侧端部(关于吹出风的流动方向,具有下游侧的意思)位于水平线上方。左右风向板110由驱动电机110M设定在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而且,室内风扇109以低速运转。
这样,形成从吹出口104吹出后,立即从吸入口1102吸入的空调空气流W(将该流动路径作为短路)。也就是说,从吹出口104吹出的空调空气的一大半经室内机101的附近从吸入口102吸入,空调空气不会到达室内的中央部分。
然而,在冷空气不到达室内中央部分的状态下,能够继续除湿,可实现无冷风感的除湿。
通过形成[短路],室内部分空气被连续地吸入室内机,但由于空气中的水分扩散速度极块,因此能够确保室内空气的除湿。
下面,参照图28及图30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0,尤其是其室内机101的特征部分。
如图28及图30所示,在设计在吹出口104上的一对上下风向调整板150、111中,于吸入口102侧即前方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50的上面151,在空调空气的下游侧的端部上,沿其纵向(与图示纸面垂直的方向)全长,突设截面为三角形的突起152,该突起152增加了上下风向调整板150在该处的厚度。由该突起152形成使空调空气偏向的风向偏向面153。
该风向偏向面153是这样形成的,其延长线L通过吹出口104的位于吸入口102侧的周边104a(涉及空调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到达吸入口102的前面。然而,风向偏向面153的位置在上下风向调整板150的上面151,相对于吹出口104的周边104a的切线104b即前面板的假想延长线,在空调空气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均可。
即,沿上下风向调整板150的上面151流动的空调空气流W1按图30中黑色箭头所示那样被风向偏向面改变其流动方向,而流向吸入口102。
相对地,沿上下风向调整板150的下面154流动的空调空气流W2按图30中白色箭头所示那样其前进方向没有被偏向。
此时,由于上述风向偏向面153由增加上下风向调整板150厚度而突设的突起形成,因此沿上下风向调整板150上面151流动的空调空气流W1和沿上下风向调整板150的下面154流动的空调空气流W2在上下风向调整板150(涉及空调空气)的下游侧完全分离,相互不会汇合。
在本实施例中,上下风向调整板150的宽度方向是平板状。
这样,与风向板150沿其整个宽度方向弯曲的情况相比较,因能够减少对空调空气的阻力,所以能够增加沿风向板150上面151流动的空调空气流W1的流量。而且,被风向偏向面153偏向而流向吸入口102的空调空气的流量也增多,能可靠地形成[短路]。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从吹出口104吹出的空调空气中,沿上下风向调整板150的上项151流动的空调空气流W1被风向偏向面153可靠地偏向并流向吸入口102,因此在控制形成[短路]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50的倾角时,上下风向调整板150的倾角即使相对于最佳倾角略有偏差,也能可靠地形成[短路]。
实施例6
下面,参照图31说明本第六实施例。第六实施例涉及的室内机如图31所示,形成吹出口104的前方壁104c的吹出口盖160的截面形状不同(参照图30的标号160a)以外,其它部分与前述第五实施例的室内机基本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在形成吹出口104的前方壁104c一部分的吹出口盖160上形成圆筒状弯曲面161,该弯曲面161向着上下风向调整板150朝下凸出,而且弯头处向吸入口102方向延伸。
因此,沿吹出口104的前方壁吹出的空调空气流W1沿吹出口盖160的上述弯曲面161流动并慢慢地偏向,而流向吸入口102。
此时,图31中白色箭头所示,离开吹出口前方壁104的部分流动的空调空气W2受弯曲面161偏向的空调空气流的吸引一起流向吸入口102。
此外,沿上下风向调整板150的上面151流动的空调空气流W3的流动受上下风向调整板150的风向偏向面的影响其行进方向被偏向。
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吹出口104的前方壁104c和上下风向调整板150之间的空调空气流W1、W2、W3被上述弯曲面161及上述风向偏向面153偏向,一起地流向吸入口102。
因此,在控制形成短路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50的倾角时,上下风向调整板150的倾角即使相对于最佳倾角略有偏差,也能可靠地形成[短路]。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在形成吹出口104的前方壁104c的一部分的吹出口盖160上形成弯曲面161,但也可以在吹出口104前方壁104c本身上形成使空调空气流W偏向的弯曲面。
实施例7
下面,参照图32说明实施例7。在本实施例中,仅仅是吸入口102侧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的截面形状与前述的第六实施例的不同,其它与第六实施例的基本相同。
即,如图3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下风向调整板170的厚度沿空调空气的流动方向是基本一定的。其截面形状,(沿空调空气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在从上下风向调整板17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下游侧部分,换言之在沿空调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中央部的下游侧部分,相对于上游侧端部172向吸入口102侧跷起。上述下游侧端部171的上面173成为使空调空气的流动方向偏向的风向偏向面173。
风向偏向面173是这样地形成的,在为形成短路而控制上下风向调整板170的倾角时,其接线L从吹出口104的吸入口102侧的周边104a通过空调空气的下游侧,到达吸入口102的前面。
因此,沿上下风向调整板170的上侧壁面172a流动的空调空气流W1如图32中黑色箭头所示那样,被上述风向偏向面改变其行进方向,而流向吸入口102。
另一方面,如图32所示,在形成吹出口104的前方壁104c一部分的吹出口盖180上形成圆筒状弯曲面181,该弯曲面161向着上下风向调整板150朝下凸出,而且弯头处向吸入口102方向延伸。
因此,沿吹出口104的前方壁吹出的空调空气流W1沿吹出口盖180的上述弯曲面181流动并慢慢地偏向,而流向吸入口102。
此时,弯曲面181的最下端部分182位于上下风向调整板170的弯曲点175的空调空气的上游侧(后侧)。
因此,由上下风向调整板170的风向偏向面173偏向的空调空气流W1和由前方壁104c的弯曲面181偏向的空调空气流W2相互不干涉地从吹出口104顺利吹出。
沿吹出口104的前方壁104c流动的空调空气流W2的流速比沿上下风向调整板170的上面172a流动的空调空气流W1的流速快。
因此,由上下风向调整板170的风向偏向面173偏向的空调空气流W1被由前方壁104c的弯曲面181偏向的空调空气流W2吸收,被进一步偏向而流向吸入口102。
在本实施例中,上下风向调整板17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空调空气的上游侧部分(后侧部分)为平板状。
因此,与风向板170沿其整个宽度方向弯曲的情况相比较,因能够减少对空调空气的阻力,所以能够增加沿风向板170上侧面壁172a流动的空调空气流W1的流量。而且,被风向偏向面173偏向而流向吸入口102的空调空气的流量也增多,能可靠地形成[短路]。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从吹出口104吹出的空调空气流W1、W2被可靠地偏向而流向吸入口102,因此在控制形成短路的上下风向调整板170的倾角时,上下风向调整板170的倾角即使与最佳倾角有一定偏差,也能够可靠地形成短路。
此外,在通常制冷或供暖运转时,在控制风向板170的倾角以便使空调空气从水平向斜下方吹出时,能够减少上下风向调整板170的通风阻力,可光滑地送风。
在本实施例的空调机中,如图32的双点划线所示,使上下风向调整板170转动,堵住吹出口104的开口时,由于形成吸入口102的前面板102a的表面与上下风向调整板170的下面174成为单一面,而且上下风向调整板170的端部171a沿吹出口104的周边104a,因此,被上下风向调整板170堵住吹出口104时,即可大幅度地提高运转停止时的室内机101的美观。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五至第七实施例,在控制形成短路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的倾角时,由于从室内机的吹出口吹出的吹出风被风向偏向面偏向而流向吸入口,上下风向调整板的倾角即使偏离最佳角度,也能可靠地形成短路。
因此,在空调机除湿运转时,从吹出口吹出的冷空调空气不流向室中央部,而是从吹出口流向吸入口,在吸入口,热交换器,室内风扇和吹出口间循环,因此对室内除湿时不会感到有冷风。
当然,第五至第七实施例的后方上下风向调整板111可以是与第二至第四实施例中说明的上下风向调整板20相一致。此时,各上下风向调整板的动作也可以与第二至第四实施例一样地控制。
以上,详细说明地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描述的各实施例,还可以作各种可能的变更。而且,也可以对上述各实施例的特征部分作出各种组合。

Claims (19)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该室内机具有:
向室内吹出空调空气的吹出口;
从室内吸入要进行空调的空气的吸入口;
朝着所述吹出口将所述空调空气吹向前下方的吹出通路;
设置在所述吹出口上的用于改变所述空调空气的上下吹出方向的,其横截面为弯曲状的,且具有凹面和凸面的上下风向调整板,该上下风向调整板以堵住所述吹出口的位置为基准,可以其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驱动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的驱动装置;和
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以下述方式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在将所述空调空气向前方吹出时,使所述凸面朝向下方,而在将所述空调空气向下吹出时,使所述凸面朝向前方,同时,
(1)使所述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前方变化到下方时,具有弯曲形状的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按以下的转动路径转动:
(a)使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的一端从朝向前方的状态转动到使该端朝向下方,以便使具有所述弯曲形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的凸面和凹面移动到顺沿着所述吹出通路内的空调空气的流动方向,
(b)接着,使该一端向上方逆转,使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的上下关系倒转,
(c)然后,使所述另一端向下方转动;
(2)在所述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下方变化到前方时,使具有弯曲形状的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按与所述转动路径相反的转动路径转动。
2.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这样控制驱动装置,即使得具有所述弯曲形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在反转中的转动速度快于通常转动时的转动速度。
3.根据权利要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这样控制驱动装置,即在具有所述弯曲形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即将反转前,使具有所述弯曲形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停止规定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具有指令所述驱动装置动作及停止,使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转动到任意转动位置的手动操作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这样控制驱动装置,在具有所述弯曲形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反转中接收到来自所述手动操作装置的停止指令时,使具有弯曲形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停止在不堵住所述吹出口的位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具有指令所述驱动装置动作及停止,使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转动到任意转动位置的手动操作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这样控制驱动装置,在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的至少部分转动范围内,使自动地转动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时的转动速度根据手动操作装置的输入信号要快于使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转动时的转动速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由至少一台步进电机构成,
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把所述步进电机的通电方式在1-2相通电和2相通电方式间切换,来变更所述步进电机的转动速度。
7.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该室内机具有:
向室内吹出空调空气的吹出口;
从室内吸入要进行空调的空气的吸入口;
朝着所述吹出口将所述空调空气吹向前下方的吹出通路;
设置在所述吹出口上的用于改变所述空调空气的上下吹出方向的多块上下风向调整板,所述多块上下风向调整板以堵住所述吹出口的位置为基准,以各自转动轴为中心,可朝至少一个方向转动;
驱动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的驱动装置;和
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块上下风向调整板中的至少一块上下风向调整板的横截面为弯曲状,且具有凹面和凸面,以堵住所述吹出口的位置为基准,可以其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所述控制装置以下述方式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在将所述空调空气向前方吹出时,使所述凸面朝向下方,而在将所述空调空气向下吹出时,使所述凸面朝向前方,同时,
(1)使所述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前方变化到下方时,具有弯曲形状的所述一块上下风向调整板按以下的转动路径转动:
(a)使所述一块上下风向调整板的一端从朝向前方的状态转动到使该端朝向下方,以便使具有所述弯曲形状的所述一块上下风向调整板的凸面和凹面移动到顺沿着所述吹出通路内的空调空气的流动方向,
(b)接着,使该一端向上方逆转,使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的上下关系倒转,
(c)然后,使所述另一端向下方转动;
(2)在所述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从下方变化到前方时,使具有弯曲形状的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按与所述转动路径相反的转动路径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这样控制驱动装置,即使得具有所述弯曲形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在反转中的转动速度快于通常转动时的转动速度。
9.根据权利要8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这样控制驱动装置,即在具有所述弯曲形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即将反转前,使具有所述弯曲形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停止规定时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具有指令所述驱动装置动作及停止,使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转动到任意转动位置的手动操作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这样控制驱动装置,在具有所述弯曲形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反转中接收到来自所述手动操作装置的停止指令时,使具有弯曲形状的上下风向调整板停止在不堵住所述吹出口的位置上。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具有指令所述驱动装置动作及停止,使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转动到任意转动位置的手动操作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这样控制驱动装置,在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的至少部分转动范围内,使自动地转动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时的转动速度根据手动操作装置的输入信号要快于使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转动时的转动速度。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由至少一台步进电机构成,
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把所述步进电机的通电方式在1-2相通电和2相通电方式间切换,来变更所述步进电机的转动速度。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多块上下风向调整板位于堵住所述吹出口的位置时,相互相邻的上下风向调整板之间形成可以转动轨迹相互不交叉地转动的间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多块上下风向调整板位于堵住所述吹出口的位置时,相互相邻的上下风向调整板中,前方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的后端缘位于后方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的前端缘的下方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块上下风向调整板中的最前方的上下风向调整板以堵住所述吹出口的位置为基准仅朝一个方向转动,
所述的其它上下风向调整板具有所述弯曲形状,且以堵住吹出口的位置为基准可朝二个方向转动。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块上下风向调整板中的最前方的上下风向调整板在其一个面的下游侧端部上具有使所述空调空气偏向前上方的风向偏向面,
所述最前方的上下风向调整板在转动到规定位置时,通过所述风向偏向面,形成从所述吹出口朝着所述吸入口的空调空气的气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向偏向面是这样形成的,在形成从所述吹出口朝着所述吸入口的空调空气的气流时,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调空气比所述吸入口的周缘更偏向所述吹出风的下游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吹出通路的内壁面中,在所述吸入口侧的内壁面上形成向所述最前方的上下风向调整板突出的弯曲面,
所述弯曲面最下端在所述最前方的风向偏向板位于形成从所述吹出口流向所述吸入口的空调空气流时,位于所述风向偏向面的上游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风向调整板中,位于所述风向偏向面上游侧的上下风向调整板是平板状。
CN97104691A 1996-06-26 1997-06-26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922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5605/1996 1996-06-26
JP166018/1996 1996-06-26
JP166023/96 1996-06-26
JP16602396A JP3171786B2 (ja) 1996-06-26 1996-06-26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165605/96 1996-06-26
JP166018/96 1996-06-26
JP16601896 1996-06-26
JP166023/1996 1996-06-26
JP16560596A JP3256440B2 (ja) 1996-06-26 1996-06-26 空気調和機
JP256861/96 1996-09-27
JP25686196A JP3432369B2 (ja) 1996-06-26 1996-09-27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256861/1996 1996-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3535A CN1183535A (zh) 1998-06-03
CN1109224C true CN1109224C (zh) 2003-05-21

Family

ID=27474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71046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9224C (zh) 1996-06-26 1997-06-26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0819894B1 (zh)
CN (1) CN1109224C (zh)
ES (1) ES2229298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22484A (en) * 1995-12-26 1998-03-03 Carrier Corporation Louver assembly for fan discharge duct
JP3011708B1 (ja) * 1998-12-14 2000-02-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制御方法
WO2005052463A1 (ja) * 2003-11-28 2005-06-0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空気調和機
JP4059267B2 (ja) * 2005-11-30 2008-03-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365432B2 (ja) * 2007-09-07 2009-11-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2252407A (zh) * 2011-08-01 2011-11-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装置
JP5215441B2 (ja) * 2011-08-29 2013-06-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365675B2 (ja) 2011-09-30 2013-12-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5338895B2 (ja) * 2011-12-28 2013-11-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CN103776093B (zh) * 2012-10-22 2017-02-0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器和该空气调节器的控制方法
CN108917093A (zh) * 2018-06-26 2018-11-30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防冻保护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KR102549804B1 (ko) * 2018-08-21 2023-06-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14061118B (zh) * 2020-07-31 2023-08-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导风板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
CN114061117B (zh) * 2020-07-31 2023-06-1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导风板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
CN113686008A (zh) * 2021-08-31 2021-11-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1824A (ja) * 1983-04-13 1984-10-3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H0257856A (ja) * 1988-08-22 1990-02-27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3069577B2 (ja) * 1990-10-01 2000-07-24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H07217985A (ja) * 1993-12-10 1995-08-1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819894A3 (en) 2000-05-17
ES2229298T3 (es) 2005-04-16
CN1183535A (zh) 1998-06-03
EP0819894B1 (en) 2004-10-06
EP0819894A2 (en) 1998-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224C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CN1158485C (zh) 空调机
CN1193196C (zh) 吹出口
CN1232766C (zh) 分体式空调器
JP693200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796892A (zh) 空调系统的室内单元
CN1795349A (zh) 湿度控制装置
CN1934393A (zh) 调湿装置
CN1752622A (zh) 送风装置及使用这种送风装置的空调机
CN1948845A (zh) 空调器
CN1527925A (zh) 空调装置
CN1860335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675504A (zh) 空气调节机
CN1749052A (zh) 空气通道打开/关闭装置
CN1100967C (zh) 空调器的排放气流的控制方法
CN100335849C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2013053788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243231A (zh) 空调机、安装构件及空调机的安装方法
CN1215824A (zh) 空调机
CN1527924A (zh) 空调装置
CN1130745A (zh) 空调机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09041898A (ja) 空気調和機室内ユニット
CN1847734A (zh) 空调系统的室内单元
CN1955578A (zh) 用于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JP2007120896A (ja) 空気調和機の運転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521

Termination date: 2016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