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11873A - 连接端子 - Google Patents

连接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11873A
CN110911873A CN201910864523.3A CN201910864523A CN110911873A CN 110911873 A CN110911873 A CN 110911873A CN 201910864523 A CN201910864523 A CN 201910864523A CN 110911873 A CN110911873 A CN 1109118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le connector
wall surface
recess
connector
ma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6452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11873B (zh
Inventor
田中泰弘
北川拓树
町田健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118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18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118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18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87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spring member in the sock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93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end of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zero insertion force or no fri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01R13/05Resilient pins or blades
    • H01R13/052Resilient pins or blades co-operating with sockets having a circ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1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having a circular transverse section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确保保持阳型连接体的保持力,同时能够将使阳型连接体向阴型连接体的容纳空间插入时的插入力抑制得低的连接端子。连接端子(1)包含:阴型连接体(21),其具有容纳空间;阳型连接体(11),其对于容纳空间(HS)被插入至嵌合完成位置为止;以及弹性部件(30),其被阴型连接体的包围容纳空间的内壁面支承,并具有与阳型连接体的外壁面接触的触点部,利用触点部按压阳型连接体,阴型连接体具有里侧突起部和入口侧突起部,阳型连接体的外壁面至少具有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中的一者,第一凹部形成在阳型连接体被插入容纳空间时与入口侧突起部对置的部分,第二凹部形成在阳型连接体被插入容纳空间时与触点部对置的部分。

Description

连接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端子。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连接端子,具备:阴型连接体;阳型连接体,其被插入阴型连接体的容纳空间而电连接;以及弹性部件,其在容纳空间内对阳型连接体向着在阴型连接体的内壁面形成的突起部施力。在这种连接端子中,利用突起部和弹性部件来确保在容纳空间中保持阳型连接体的保持力。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阳端子;阴端子,其具有将阳端子插入的筒部;以及弹性部件,其被组装在阴端子的筒部的内部,在阴端子的筒部的内壁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突起部,弹性部件对被插入筒部的阳端子向多个突起部侧施力。根据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能够抑制由于向连接器施加振动而产生的阳端子相对于阴端子的相对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92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连接端子中希望在确保保持阳型连接体的保持力的同时,将使阳型连接体向阴型连接体的容纳空间插入时的插入力抑制得低。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保持阳型连接体的保持力的同时,将使阳型连接体向阴型连接体的容纳空间插入时的插入力抑制得低的连接端子。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连接端子的特征在于,包含:阴型连接体,所述阴型连接体为筒状且具有导电性,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容纳空间;阳型连接体,所述阳型连接体具有导电性,并对于所述容纳空间沿着所述轴向被插入到嵌合完成位置为止;以及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被所述阴型连接体的包围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面支承,并具有与所述阳型连接体的外壁面接触的触点部,利用所述触点部按压所述阳型连接体,所述阴型连接体具有:里侧突起部,所述里侧突起部从所述内壁面中的比所述触点部更靠插入方向的里侧的位置起突出;以及入口侧突起部,所述入口侧突起部从所述内壁面中的比所述触点部更靠插入方向的入口侧的位置起突出,所述里侧突起部和所述入口侧突起部克服所述弹性部件的按压力支承位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处的所述阳型连接体的外壁面,所述阳型连接体的外壁面至少具有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中的一者,所述第一凹部被形成在所述阳型连接体被插入所述容纳空间时与所述入口侧突起部对置的部分,所述第二凹部被形成在所述阳型连接体被插入所述容纳空间时与所述触点部对置的部分,所述第一凹部在所述阳型连接体的外壁面沿着插入方向形成在比在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与所述入口侧突起部对置的位置更靠插入方向的前侧,所述第二凹部在所述阳型连接体的外壁面沿着插入方向被形成在比在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与所述触点部对置的位置更靠插入方向的前侧。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端子至少具有第一凹部和二凹部中的一者,该第一凹部被形成在阳型连接体被插入容纳空间时与入口侧突起部对置的部分,该第二凹部被形成在阳型连接体被插入容纳空间时与触点部对置的部分。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端子利用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中的至少一者将使阳型连接体插入阴型连接体时的插入力抑制得低。因此,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端子,能够起到如下效果:能够在确保保持阳型连接体的保持力的同时,将使阳型连接体向阴型连接体的容纳空间插入时的插入力抑制得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阴型端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阴型端子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阳型端子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阳型连接体向容纳空间的插入过程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阳型连接体向容纳空间的插入过程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阳型连接体向容纳空间的插入过程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阳型端子的另外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阳型端子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阳型连接体向容纳空间的插入过程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阳型连接体向容纳空间的插入过程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阳型连接体向容纳空间的插入过程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连接端子
10 阳型端子
11 阳型连接体
11a 前端部
11b 后端部
11c 中间部
12 端子连接体
13 第一凹部
16 第二凹部
20 阴型端子
21 阴型连接体
21a 第一开口
21b 第二开口
21c 内壁面
21d 第一卡定部
21f、21g 壁面
21g 第二卡定部
22 电线连接体
23 连结体
24 里侧突起部
25 入口侧突起部
30 弹性部件
30a 第一触点部(触点部)
31 第一被卡定部
32 第二被卡定部
HS 容纳空间
LS1 第一卡定结构
LS2 第二卡定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被该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要素或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8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涉及连接端子。图1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的分解立体图。图2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阴型端子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阴型端子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阳型端子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阳型连接体向容纳空间的插入过程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阳型连接体向容纳空间的插入过程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阳型连接体向容纳空间的插入过程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阳型端子的另外的例子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图6~图8表示与图4所示的VI-VI截面对应的截面。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1被构成为包含:阳型端子10、阴型端子20以及弹性部件30。
阳型端子10由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阳型端子10具备阳型连接体11、端子连接体12以及固定部15。
在阳型端子10中,阳型连接体11是被插入阴型端子20的后述的容纳空间HS并与阴型端子20电连接的部分。阳型连接体11例如被形成为柱状。在实施方式中,阳型连接体11被形成为圆柱形状。在实施方式中,阳型连接体11的轴向为相对于阴型端子20的插拔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在说明书中,将沿着插拔方向、且阳型连接体11被插入阴型端子20的容纳空间HS的方向称为插入方向,将阳型连接体11被从阴型端子20拔出的方向称为拔出方向。
端子连接体12被形成为平板状。端子连接体12例如具有供端子螺钉等插入的插通孔12a。插通孔12a被形成在平板状的端子连接体12的中心附近。
在实施方式中,阳型连接体11通过用导电性的筒状部件10b覆盖沿轴向延伸的绝缘部10a的周边从而形成(参照图6)。阳型连接体11在前端侧(插入方向的前侧)具有顶端部分14。实施方式的顶端部分14由绝缘部10a的从筒状部件10b的前端侧的端部露出的部分构成。顶端部分14被形成为锥形,被形成为从前端侧越往后端侧(插入方向的后侧)去而直径越变大。在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筒状部件10b构成与阴型连接体21电连接的外壁面。在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顶端部分14的后端侧的外壁面被形成为与筒状部件10b的外壁面是同一个表面。端子连接体12从筒状部件的一个端部向轴向突出。
固定部15被配置在阳型连接体11和端子连接体12之间。固定部15具有绝缘性,在端子连接体12的基端部附近以覆盖筒状部件10b的方式设置。此处,在筒状部件10b的被固定部15覆盖的部分形成有孔部10c,固定部15经由孔部10c与阳型连接体11的绝缘部10a成为一体(参照图6)。利用该结构,固定部15限制了筒状部件10b相对于绝缘部10a的相对位置的偏离。
如图1所示,阴型端子20具有:阴型连接体21,电线连接体22以及连结体23。阴型连接体21被形成为筒状。在实施方式中,阴型连接体21被形成为圆筒状。阴型连接体21具有用阴型连接体21的内壁面21c围成的容纳空间HS。容纳空间HS沿着阴型连接体21的轴向延伸。容纳空间HS被形成为与阳型连接体11的外形对应的形状(例如,筒状)。在实施方式中,容纳空间HS被形成为圆柱形状。阴型连接体21的轴向的两端开口,使容纳空间HS与外部空间连通。如图1和图2所示,一端的开口(下文称为第一开口21a)被用作供阳型连接体11插入的入口。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从第一开口21a插入的阳型连接体11从另一端的开口(下文称为第二开口21b)突出。
电线连接体22是与电线的导电部(未图示)电连接的部分。电线连接体22利用诸如压紧等压接加工来与电线的导电部电连接。在实施方式中,电线连接体22具有互相对置的一对桶片部22a、22b。各桶片部22a、22b被套在电线的导电部(芯线),并被压接,从而电线连接体22和电线的导电部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电线连接体22例如也可以是通过焊接、软钎焊等与电线的导电部电连接的部分。连结体23被配置在阴型连接体21和电线连接体22之间。连结体23将阴型连接体21和电线连接体22连接。阴型端子20由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
如图3所示,阴型端子20具有里侧突起部24和入口侧突起部25。里侧突起部24和入口侧突起部25从容纳空间HS处的阴型连接体21的内壁面21c突出。里侧突起部24和入口侧突起部25是与后述的弹性部件30一起将被向容纳空间HS插入至嵌合完成位置为止的阳型连接体11保持的部件。如图4所示,在将阴型连接体21沿插拔方向划分成2个区域R1、R2时,实施方式的里侧突起部24和入口侧突起部25被配置在一方的区域R1。此处,区域R1、R2被划分为相对于阴型连接体21的中心轴实质性地对称。也就是说,区域R1、R2是将阴型连接体以沿插拔方向二等分的方式划分成的区域。
里侧突起部24在阴型连接体21的第二开口21b侧的端部附近沿内壁面21c的周向隔开间隔配置有2个。另外,入口侧突起部25在阴型连接体21的第一开口21a侧(入口侧)的端部附近沿内壁面21c的周向隔开间隔配置有2个。里侧突起部24和入口侧突起部25在将上述被划分的区域R1进一步沿插拔方向划分成的2个区域R11、R12各配置有1个。区域R11、R12是将区域R1以沿插拔方向二等分的方式划分成的区域。当从第一开口21a侧观察阴型连接体21时,里侧突起部24和入口侧突起部25在插拔方向上分别重合地配置。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30从第一开口21a被插入容纳空间HS。弹性部件30具有导电性和弹性。在将阴型连接体21沿插拔方向划分成2个区域R1、R2时,弹性部件30被配置在另一个区域R2(参照图4)。弹性部件30具有阳侧接触体33和2个阴侧接触体34。阴侧接触体34以沿着阴型连接体21的内壁面21c的方式弧状地形成。如图1所示,2个阴侧接触体34在插拔方向上对置配置。阳侧接触体33是沿插拔方向延伸的板簧状的部件。阳侧接触体33被配置在2个阴侧接触体34之间,阳侧接触体33的端部分别与阴侧接触体34连接。在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阳侧接触体33在2个阴侧接触体34之间设置有多个。在弹性部件30被配置在容纳空间HS时,多个阳侧接触体33在内壁面21c的周向上并排配置。弹性部件30由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为具有弹性。
在容纳空间HS内,弹性部件30被内壁面21c支承。阳侧接触体33具有与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接触的第一触点部30a。另外,阴侧接触体34具有与内壁面21c接触的多个第二触点部30b(参照图1)。第二触点部30b在阴侧接触体34的与内壁面21c对置的表面突起状地设置。阳侧接触体33以第一触点部30a朝向容纳空间HS的中心轴突出的方式弯曲。
阴型连接体21和弹性部件30具有第一卡定结构LS1和第二卡定结构LS2。第一卡定结构LS1限制弹性部件30相对于阴型连接体21向插入方向的相对位置偏离。第二卡定结构LS2限制弹性部件30相对于阴型连接体21向拔出方向的相对位置偏离。
第一卡定结构LS1被构成为包含:第一被卡定部31,设置在弹性部件30;以及第一卡定部21d,被设置在阴型连接体21。如图2所示,第一被卡定部31被形成为在弹性部件30被容纳在容纳空间HS的状态下,从弹性部件30向阴型连接体21的内壁面21c侧突出。第一卡定部21d是在阴型连接体21的第一开口21a侧的端部缺口状地形成的部分。在弹性部件30被容纳在容纳空间HS时,第一被卡定部31被插入第一卡定部21d。如图3所示,第一卡定部21d具有:壁面21e,其与阳型连接体11的插入方向正交;以及壁面21f,其与阴型连接体21的周向正交。第一卡定部21d利用壁面21e来限制弹性部件30相对于阴型连接体21向插入方向的相对位置偏离,利用壁面21f来限制弹性部件30相对于阴型连接体21向周向的相对位置偏离。
如图1所示,第二卡定结构LS2被构成为包含:第二被卡定部32,其设置在弹性部件30;以及第二卡定部21g,其设置在阴型连接体21。第二被卡定部32形成在被配置在第二开口21b侧的弹性部件30的端部。第二被卡定部32具有沿着插入方向延伸的轴部32a和一对片部32b、32c。一对片部32b、32c在轴部32的延伸方向侧的端部以沿着阴型连接体21的周向的方式弧状地设置。第二卡定部21g是从阴型连接体21的第二开口21b侧的端部以与片部32b、32c分别对置的方式突出的部分。第二卡定部21g通过与片部32b、32c分别抵接,从而限制弹性部件30相对于阴型连接体21向拔出方向的相对位置偏离。
如图5所示,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具有第一凹部13。第一凹部13是在阳型连接体11被插入阴型连接体21时,抑制入口侧突起部25相对于阳型连接体11的机械干涉的部分。第一凹部13形成在当阳型连接体11被插入阴型连接体21时与入口侧突起部25对置的部分。阳型连接体11被插入容纳空间HS时,入口侧突起部25通过第一凹部13。
实施方式的第一凹部13被配置在阳型连接体11的前端部11a和后端部11b之间的中间部11c。前端部11a是被插入到嵌合完成位置为止的阳型连接体11的与里侧突起部24接触的部分(参照图8)。前端部11a的一部分包含顶端部分14,在被插入到嵌合完成位置为止的阳型连接体11中,前端部11a用比顶端部分14更靠插入方向的后侧的部分来与里侧突起部24接触。后端部11b是被插入到嵌合完成位置为止的阳型连接体11的与入口侧突起部25接触的部分(参照图8)。
实施方式的第一凹部13沿着插入方向被形成为槽状。第一凹部13与入口侧突起部25对应地形成,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凹部13在阳型连接体11的中间部11c形成有2个。2个第一凹部13沿着阳型连接体11的周向并排配置。第一凹部13的宽度以入口侧突起部25能够进入第一凹部13内的程度的宽度来形成。
第一凹部13具有第一倾斜面13a、第二倾斜面13b以及底面13c。底面13c是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中的相对于第一凹部13的周围的面凹陷的面。底面13c相对于第一凹部13的周围的面的凹陷量与入口侧突起部25从内壁面21c起的突出高度对应。实施方式的底面13c的凹陷量与入口侧突起部25从内壁面21c起的突出高度程度相同。底面13c被配置在第一倾斜面13a和第二倾斜面13b之间。第一倾斜面13a相对于底面13c被配置在前端部11a侧。第二倾斜面13b相对于底面13c被形成在后端部11b侧。第一倾斜面13a沿插拔方向延伸,且从底面13c的前端部11a侧的端部起到前端部11a的外壁面11d倾斜。第二倾斜面13b沿插拔方向延伸,且从底面13c的后端部11b侧的端部起到后端部11b的外壁面11d倾斜。
参照图6至图8,对实施方式的阳型连接体11向容纳空间HS的插入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阳型连接体11从阴型连接体21的第一开口21a(入口侧)对于容纳空间HS沿着阴型连接体21的轴向插入。如图7所示,阳型连接体11的前端部11a越过入口侧突起部25进入容纳空间HS。实施方式的第一凹部13被形成在包含如下位置的范围:即包含在第一触点部30a与被插入容纳空间HS的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开始接触时与入口侧突起部25对置的位置的范围。入口侧突起部25在越过前端部11a后,沿着第一凹部13的第一倾斜面13a被导入第一凹部13内。在入口侧突起部25位于第一凹部13内时,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与第一触点部30a开始接触。
随着阳型连接体11沿插入方向进入容纳空间HS,入口侧突起部25在第一凹部13内沿第一倾斜面13a、底面13c、第二倾斜面13b相对于阳型连接体11相对移动。通过该相对移动,入口侧突起部25通过第一凹部13。第一凹部13在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中沿着插入方向被形成在如下范围:即在嵌合完成位置时比与入口侧突起部25对置的位置更靠插入方向的前侧(前端部11a侧)且比与里侧突起部24对置的位置更靠插入方向的后侧(端子连接体12侧)的范围。在实施方式中,在阳型连接体11越上里侧突起部24后,进一步,通过使阳型连接体11沿插入方向在容纳空间HS前进,从而入口侧突起部25通过第一凹部13。
阳型连接体11沿插入方向进一步进入容纳空间HS,从而后端部11b越上入口侧突起部25。如图8所示,阳型连接体11在容纳空间HS被插入至嵌合完成位置为止。在嵌合完成位置处,阳型连接体11的前端部11a与里侧突起部24接触,阳型连接体11的后端部11b与入口侧突起部25接触。阳型连接体11被弹性部件30的第一触点部30a向里侧突起部24和入口侧突起部25按压。里侧突起部24和入口侧突起部25克服弹性部件30的按压力而支承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利用该结构,阳型连接体11在嵌合完成位置处被保持在容纳空间HS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中,用第一凹部13被形成在中间部11c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凹部13也可以在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中沿着插入方向形成在嵌合完成位置时比与入口侧突起部25对置的位置更靠插入方向的前侧。因此,第一凹部13可以沿着插入方向形成在从中间部11c到前端部11a的前端为止。
该情况下,例如,可以将里侧突起部24的突出高度设定为比入口侧突起部25的突出高度高,以使得里侧突起部24能够与入口侧突起部25和弹性部件30一起将阳型连接体11保持在嵌合完成位置。例如,里侧突起部24与前端部11a的形成有第一凹部13的部分接触,从而与入口侧突起部25和弹性部件30一起将阳型连接体11保持在嵌合完成位置。
另外,在第一凹部13沿着插入方向被形成在从中间部11c到前端部11a的前端为止的情况下,可以配置为在从第一开口21a侧观察阴型连接体21时,入口侧突起部25和里侧突起部24在插拔方向上不重合。利用该配置,在阳型连接体11被插入容纳空间HS时,里侧突起部24不会落在第一凹部13内,并能够与入口侧突起部25和弹性部件30一起将阳型连接体11保持在嵌合完成位置。例如,可以配置为在从第一开口21a侧观察阴型连接体21时,在内壁面21c的周向上互相离开且并排的2个入口侧突起部25位于在内壁面21c的周向上互相离开且并排的2个里侧突起部24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中,将阴型连接体21的容纳空间HS作为圆柱状的空间来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容纳空间HS也可以是三棱柱状或四棱柱状的空间。另外,在上述的阳型连接体11中,将阳型连接体11作为圆柱状的部件来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阳型连接体11只要是能够被插入容纳空间HS,并能够与阴型连接体21嵌合的形状即可,例如阳型连接体11可以是三棱柱状或四棱柱状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所示,第一凹部13也可以被形成为将阳型连接体11沿宽度方向(径向)切除的缺口状的凹部。此时,当阳型连接体11被插入容纳空间HS时,2个入口侧突起部25通过1个第一凹部13内。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参照图10至图13,对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实施形式的变形例涉及连接端子。关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有同样功能的结构要素,标记同样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阳型端子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阳型连接体向容纳空间的插入过程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阳型连接体向容纳空间的插入过程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阳型连接体向容纳空间的插入过程的剖视图。图11至图13是分别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图6至图8对应的剖视图。
如图10所示,在本变形例中,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具有第二凹部16。第二凹部16在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沿着插入方向形成在嵌合完成位置时比与第一触点部30a对置的位置更靠插入方向的前侧。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第二凹部16被形成在前端部11a。第二凹部16被形成在到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的前端为止的部分。第二凹部16具有底面16a和倾斜面16b。
底面16a是相对于第二凹部16的周围的外壁面11d凹陷的面。倾斜面16b是从底面16a的中间部11c侧的端部起到第二凹部16的周围的外壁面11d倾斜的面。
如图11所示,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阳型连接体11从阴型连接体21的第一开口21a(入口侧)沿着阴型连接体21的轴向被插入容纳空间HS。
如图12所示,阳型连接体11的前端部11a越过入口侧突起部25进入容纳空间HS。在本变形例中,第二凹部16被形成在从越上入口侧突起部25起到入口侧突起部25位于第一凹部13内为止之间、与第一触点部30a对置的部分。随着阳型连接体11沿插入方向进入,第一触点部30a在第二凹部16内沿着底面16a和倾斜面16b通过中间部11c。
之后,如图13所示,阳型连接体11在容纳空间HS被插入至嵌合完成位置为止。在嵌合完成位置,阳型连接体11在容纳空间HS内被弹性部件30、入口侧突起部25以及里侧突起部24保持。
需要说明的是,在变形例中,也可以不形成第一凹部13。另外,第二凹部16的插入方向的后侧的端部也可以形成到在嵌合完成位置时与第一触点部30a对置的位置跟前的位置为止。也就是说,第二凹部16也可以从阳型连接体11的前端部11a起形成到中间部11c。
[实施方式以及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总结]
如以上说明,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所涉及的连接端子1包含:筒状的阴型连接体21,该阴型连接体21具有导电性,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容纳空间;阳型连接体11,该阳型连接体11具有导电性,并相对于容纳空间HS沿着轴向被插入到嵌合完成位置为止;以及弹性部件30,该弹性部件被阴型连接体21的包围容纳空间HS的内壁面21c支承,并具有与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接触的触点部(第一触点部30a),利用触点部30a按压阳型连接体11,阴型连接体21具有:里侧突起部24,该里侧突起部24从内壁面21c中的比触点部30a更靠插入方向的里侧的位置起突出;以及入口侧突起部25,该入口侧突起部25从内壁面21c中的比触点部30a更靠插入方向的入口侧(第一开口21a侧)的位置起突出,里侧突起部24和入口侧突起部25克服弹性部件30的按压力并支承位于嵌合完成位置的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至少具有第一凹部13和第二凹部16中的一者,该第一凹部13被形成在阳型连接体11被插入容纳空间HS时与入口侧突起部25对置的部分,该第二凹部16被形成在阳型连接体11被插入容纳空间HS时与触点部30a对置的部分,第一凹部13在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沿着插入方向形成在比在嵌合完成位置时与入口侧突起部25对置的位置更靠插入方向的前侧,第二凹部16在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沿着插入方向被形成在比在嵌合完成位置时与触点部30a对置的位置更靠插入方向的前侧。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1至少具有第一凹部13和第二凹部16中的一者,该第一凹部13被形成在阳型连接体11被插入容纳空间HS时与入口侧突起部25对置的部分,该第二凹部16被形成在阳型连接体11被插入容纳空间HS时与第一触点部30a对置的部分。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1具有第一凹部13的情况下,当阳型连接体11被插入容纳空间HS时,通过使入口侧突起部25沿着第一凹部13通过,从而能够抑制入口侧突起部25对阳型连接体11的机械干涉。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1具有第二凹部16的情况下,当阳型连接体11被插入容纳空间HS时,通过使第一触点部30a沿着第二凹部16通过,从而能够抑制第一触点部30a对阳型连接体11的机械干涉。当阳型连接体11被插入至嵌合完成位置为止时,阳型连接体11在容纳空间HS中被弹性部件30、里侧突起部24以及入口侧突起部25保持。因此,根据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1,能够在确保保持阳型连接体11的保持力的同时,将使阳型连接体向阴型连接体的容纳空间插入时的插入力抑制得低。
在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所涉及的连接端子1中,阳型连接体11具有第一凹部13,第一凹部13沿着插入方向被形成为槽状。
第一凹部13由于沿着插入方向被形成为槽状,所以也能够将第一凹部13用作引导入口侧突起部25的引导部。该情况下,当阳型连接体11被插入容纳空间HS时,能够利用第一凹部13抑制阳型连接体11相对于阴型连接体21向内壁面21c的周向旋转。例如,在阳型连接体11形成有第二凹部16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在阳型连接体11被插入容纳空间HS时第二凹部16和第一触点部30a从互相对置的位置偏离。
在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所涉及的连接端子1中,阳型连接端体11具有第一凹部13,在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中形成第一凹部13的范围包含如下位置:即包含触点部30a与被插入容纳空间HS的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开始接触时与入口侧突起部25对置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在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与第一触点部30a开始接触时,入口侧突起部25变得被配置在第一凹部13内。因此,能够抑制被第一触点部30a按压的阳型连接体11与入口侧突起部25接触而产生的插入力的增加。因此,能够将阳型连接体11被插入容纳空间HS时的插入力抑制得低。
在变形例所涉及的连接端子1中,阳型连接体11具有第二凹部16,第二凹部16被形成在阳型连接体11的外壁面11d的到插入方向的前端为止。由于阳型连接体11受到来自第一触点部30a的按压力,从而用于向容纳空间HS插入的需要的插入力增加。变形例所涉及的连接端子1能够使被插入容纳空间HS的阳型连接体11晚些受到来自第一触点部30a的按压力。因此,能够缩短用于将阳型连接体11插入容纳空间HS所需要的插入力增加的期间。
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所公开的内容能够进行适当组合地执行。

Claims (4)

1.一种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具备:
阴型连接体,所述阴型连接体为筒状且具有导电性,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容纳空间;
阳型连接体,所述阳型连接体具有导电性,并对于所述容纳空间沿着所述轴向被插入到嵌合完成位置为止;以及
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被所述阴型连接体的包围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面支承,并具有与所述阳型连接体的外壁面接触的触点部,利用所述触点部按压所述阳型连接体,
所述阴型连接体具有:里侧突起部,所述里侧突起部从所述内壁面中的比所述触点部更靠插入方向的里侧的位置起突出;以及入口侧突起部,所述入口侧突起部从所述内壁面中的比所述触点部更靠插入方向的入口侧的位置起突出,
所述里侧突起部和所述入口侧突起部克服所述弹性部件的按压力并支承位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处的所述阳型连接体的外壁面,
所述阳型连接体的外壁面至少具有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中的一者,所述第一凹部被形成在所述阳型连接体被插入所述容纳空间时与所述入口侧突起部对置的部分,所述第二凹部被形成在所述阳型连接体被插入所述容纳空间时与所述触点部对置的部分,
所述第一凹部在所述阳型连接体的外壁面沿着插入方向形成在比在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与所述入口侧突起部对置的位置更靠插入方向的前侧,
所述第二凹部在所述阳型连接体的外壁面沿着插入方向被形成在比在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与所述触点部对置的位置更靠插入方向的前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
所述阳型连接体至少具有所述第一凹部,
所述第一凹部沿着插入方向被形成为槽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
所述连接体至少具有所述第一凹部,
在所述阳型连接体的外壁面中形成所述第一凹部的范围包括在所述触点部与被插入所述容纳空间中的所述阳型连接体的外壁面开始接触时与所述入口侧突起部对置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
所述阳型连接体具有所述第二凹部,
所述第二凹部被形成在所述阳型连接体的外壁面的到插入方向的前端为止。
CN201910864523.3A 2018-09-14 2019-09-12 连接端子 Active CN1109118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2817A JP6802227B2 (ja) 2018-09-14 2018-09-14 接続端子
JP2018-172817 2018-09-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11873A true CN110911873A (zh) 2020-03-24
CN110911873B CN110911873B (zh) 2021-07-20

Family

ID=67902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64523.3A Active CN110911873B (zh) 2018-09-14 2019-09-12 连接端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56473B2 (zh)
EP (1) EP3624275B1 (zh)
JP (1) JP6802227B2 (zh)
CN (1) CN1109118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87955B1 (fr) * 2018-10-26 2023-04-28 Aptiv Tech Ltd Ensemble de connexion, contact femelle et procede de connexion
JP7314012B2 (ja) * 2019-10-07 2023-07-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コンタクト及びコネク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15803A (ja) * 2000-06-30 2002-01-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
CN102544840A (zh) * 2010-09-30 2012-07-04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组件
JP2013089309A (ja) * 2011-10-13 2013-05-13 Daiichi Seiko Co Ltd コネクタ雄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20989A (en) * 1961-04-10 1964-02-11 Burndy Corp Electrical socket contact
JP4231229B2 (ja) 1997-10-02 2009-02-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半導体パッケージ
US7249983B2 (en) * 2005-05-19 2007-07-31 Deutsch Engineered Connecting Devices Sleeveless stamped and formed socket contact
JP5148894B2 (ja) * 2007-02-23 2013-02-20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用雌端子、コネクタ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JP2009176617A (ja) 2008-01-25 2009-08-0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および端子の接続構造
JP5375564B2 (ja) * 2009-12-02 2013-12-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2013098088A (ja) 2011-11-02 2013-05-2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型端子金具
JP6086244B2 (ja) * 2013-11-19 2017-03-0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多接点型端子
JP6445270B2 (ja) * 2014-07-17 2018-12-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
JP6080821B2 (ja) 2014-09-17 2017-02-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
JP6278024B2 (ja) 2014-12-17 2018-02-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673549B2 (en) * 2014-12-17 2017-06-0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nector with movement suppression function during excessive vibration
JP6085709B2 (ja) * 2016-04-28 2017-02-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雌端子構造
JP6564810B2 (ja) * 2017-05-18 2019-08-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
JP6725562B2 (ja) * 2018-03-01 2020-07-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15803A (ja) * 2000-06-30 2002-01-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
CN102544840A (zh) * 2010-09-30 2012-07-04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组件
JP2013089309A (ja) * 2011-10-13 2013-05-13 Daiichi Seiko Co Ltd コネクタ雄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02227B2 (ja) 2020-12-16
US10756473B2 (en) 2020-08-25
CN110911873B (zh) 2021-07-20
JP2020047384A (ja) 2020-03-26
EP3624275A1 (en) 2020-03-18
US20200091645A1 (en) 2020-03-19
EP3624275B1 (en) 2023-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39790B (zh) 电缆组件、连接器和制造电缆组件的方法
KR101817588B1 (ko) 커넥터
US7758377B2 (en) Coaxial connector
CN110224254B (zh) 连接端子
JP6325505B2 (ja) コネクタ
US20110008999A1 (en) Elbow coaxial electric connector and method to assemble such a connector
CN109478742B (zh) 具有缆线保持体的缆线连接器
CN110492277B (zh) 阴连接器和嵌合连接器
US10290966B2 (en) Joint connector
CN110911873B (zh) 连接端子
CN111247697B (zh) 扁平电连接器
US20040171314A1 (en) Electrical plug-in connector with a housing and a high-current contact
US9231338B2 (en) Variable wire strain relief connector
CN110311248B (zh) 连接器
US20090053922A1 (en) Connector for jack
CN112714985B9 (zh) 连接器
CN113258377A (zh) 用于大电流插入式连接的屏蔽弹簧壳
CN110224252B (zh) 连接端子
JP6499869B2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構造
US11888266B2 (en) Connector shielding with a guiding protrusion
US20240030656A1 (en) Shield Contact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uch a Shield Contact Element
US2008021403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90097358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KR101520927B1 (ko) 터미널
CN110768051A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