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94268B - 一种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94268B
CN110894268B CN201911225903.9A CN201911225903A CN110894268B CN 110894268 B CN110894268 B CN 110894268B CN 201911225903 A CN201911225903 A CN 201911225903A CN 110894268 B CN110894268 B CN 1108942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rylate
situ
initiator
nanoparticle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259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94268A (zh
Inventor
敬小波
包界杰
张丹丹
王胜鹏
赵婷
王小君
洪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ansfar Zhilian Co Ltd
Hangzhou Transfar Fine Chemic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ansfar Zhilian Co Ltd
Hangzhou Transfar Fine Chemic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ansfar Zhilian Co Ltd, Hangzhou Transfar Fine Chemic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ransfar Zhili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2590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942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94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42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942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42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2/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inorganic materia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raft Or Block Polym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首先γ‑异氰酸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亚硫酸氢钠反应30~35分钟,乙醇作为溶剂和水解抑制剂,然后升温再加入氨水和纳米二氧化硅反应2~4小时,然后离心并用乙醇冲洗,干燥得到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本发明通过对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的化学修饰,使其表面带有引发活性,在原位细乳液聚合过程中,纳米粒子引发剂可引发丙烯酸酯聚合,使丙烯酸酯聚合物直接接枝于粒子表面,从而降低凝胶率,提高树脂耐水性和力学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引发剂,具体地说是一种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水性聚丙烯酸酯拥有优异的成膜性、粘接性、透明性、耐光性和耐候性,广泛应用于皮革、涂料、胶粘剂等领域。将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引入聚丙烯酸酯中,制备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可以有效改善聚丙烯酸酯的耐水性和力学性能。但如果直接将纳米二氧化硅粒子添加到丙烯酸酯乳液中,纳米粒子将很难均匀分散,甚至发生相分离而难以奏效。
通过原位细乳液聚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硅-丙烯酸酯杂化乳液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聚合技术,能够实现聚丙烯酸酯对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的包覆,提高分散效果和利用率;还可以先利用含双键的硅烷偶联剂对纳米粒子进行改性,得到有聚合活性的纳米粒子,再和丙烯酸酯进行原位细乳液聚合,可提高纳米粒子和聚丙烯酸酯的相互作用力和相容性,但是这种体系中往往还是存在凝胶率高和改性效果不够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在原位细乳液聚合过程中,纳米粒子引发剂可引发丙烯酸酯聚合,使丙烯酸酯聚合物直接接枝于粒子表面,从而降低凝胶率,提高纳米二氧化硅对树脂的改性效果。
为此,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其具有如下结构式:
Figure BDA0002302192490000011
本发明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上述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氮气保护下,将乙醇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开启搅拌,控制温度为15~25℃,加入亚硫酸氢钠水溶液,然后加入γ-异氰酸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30~35分钟;升温至40~50℃,加入氨水,再加入纳米二氧化硅反应2~4小时,然后离心并用乙醇冲洗,干燥得到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
上述各原料的用量如下,以重量份计:
Figure BDA000230219249000002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补充,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的粒径为20~50纳米。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补充,所述亚硫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0~25%,优选为25%。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补充,所述氨水的质量浓度为22~28%,优选为25%。
本发明采用的再一技术方案为:上述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在丙烯酸酯乳液聚合中的应用,采用的工艺具体包括:将60~90g丙烯酸酯和1~3g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开启搅拌,滴入100~120g质量浓度为0.8~1.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再超声10~20分钟;通入氮气,升温至30~40℃,加入0.3~0.6g过硫酸钠引发聚合,自然反应升温至70~85℃,然后保温1~2小时,再降温出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补充,所述的丙烯酸酯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辛酯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以乙醇作为溶剂和水解抑制剂,γ-异氰酸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亚硫酸氢钠反应后,再对纳米二氧化硅粒子进行化学修饰,使其表面带有引发活性。在原位细乳液聚合过程中,本发明的纳米粒子引发剂可引发丙烯酸酯聚合,使丙烯酸酯聚合物直接接枝于粒子表面,从而降低凝胶率,提高树脂耐水性和力学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的红外光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在氮气保护下,将400g乙醇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开启搅拌,控制温度为15℃,加入40g亚硫酸氢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5%),然后加入20gγ-异氰酸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30分钟;升温至40℃,加入5g氨水(质量浓度为25%),再加入20g纳米二氧化硅(粒径为50纳米)反应3小时,然后离心并用乙醇冲洗三次,干燥得到所述的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
实施例2
在氮气保护下,将300g乙醇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开启搅拌,控制温度为25℃,加入40g亚硫酸氢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5%),然后加入20gγ-异氰酸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35分钟;升温至50℃,加入3g氨水(质量浓度为25%),再加入10g纳米二氧化硅(粒径为50纳米)反应4小时,然后离心并用乙醇冲洗三次,干燥得到所述的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
实施例3
在氮气保护下,将200g乙醇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开启搅拌,控制温度为25℃,加入30g亚硫酸氢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5%),然后加入15gγ-异氰酸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30分钟;升温至50℃,加入2g氨水(质量浓度为25%),再加入10g纳米二氧化硅(粒径为20纳米)反应2小时,然后离心并用乙醇冲洗三次,干燥得到所述的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
实施例4
在氮气保护下,将200g乙醇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开启搅拌,控制温度为20℃,加入20g亚硫酸氢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5%),然后加入10gγ-异氰酸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30分钟;升温至40℃,加入5g氨水(质量浓度为25%),再加入10g纳米二氧化硅(粒径为40纳米)反应4小时,然后离心并用乙醇冲洗三次,干燥得到所述的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
应用例1
将30g丙烯酸甲酯、30g丙烯酸异辛酯和1g实施例1的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开启搅拌,滴入100g质量浓度为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再超声15分钟。通入氮气,升温至40℃,加入0.3g过硫酸钠引发聚合,自然反应升温至85℃,然后保温1小时,再降温出料。
应用例2
将25g丙烯酸乙酯、45g丙烯酸丁酯和2g实施例1的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开启搅拌,滴入105g质量浓度为1.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再超声10分钟。通入氮气,升温至30℃,加入0.5g过硫酸钠引发聚合,自然反应升温至70℃,然后保温2小时,再降温出料。
应用例3
将30g丙烯酸乙酯、60g丙烯酸丁酯和3g实施例1的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开启搅拌,滴入120g质量浓度为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再超声20分钟。通入氮气,升温至30℃,加入0.6g过硫酸钠引发聚合,自然反应升温至80℃,然后保温2小时,再降温出料。
对比例1
将30g丙烯酸乙酯、60g丙烯酸丁酯和3g纳米二氧化硅(粒径50纳米)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开启搅拌,滴入120g质量浓度为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再超声20分钟。通入氮气,升温至30℃,加入0.6g过硫酸钠和0.6g亚硫酸氢钠引发聚合,自然反应升温至80℃,然后保温2小时,再降温出料。
对比例2
将30g丙烯酸乙酯、60g丙烯酸丁酯、1g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和3g纳米二氧化硅(粒径50纳米)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开启搅拌,滴入120g质量浓度为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再超声20分钟。通入氮气,升温至30℃,加入0.6g过硫酸钠和0.6g亚硫酸氢钠引发聚合,自然反应升温至80℃,然后保温2小时,再降温出料。
计算上述应用例1-3和对比例1-2得到乳液的凝胶率,再将其分别在模具内干燥成膜,然后进行吸水率测试和拉伸强度测试,如下表1所示。比较应用例3和对比例1-2可以看到,本发明提供的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应用于丙烯酸酯的乳液聚合,凝胶率低,耐水性和力学强度性能更为优良。
表1
样品 应用例1 应用例2 应用例3 对比例1 对比例2
凝胶率,% 0.15 0.08 0.10 3.52 1.05
吸水率,% 0.68 0.85 0.56 4.51 2.85
拉伸强度,MPa 5.54 4.58 3.59 0.85 1.28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结构式:
Figure FDA0002302192480000011
2.权利要求1所述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在氮气保护下,将乙醇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开启搅拌,控制温度为15~25℃,加入亚硫酸氢钠水溶液,然后加入γ-异氰酸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30~35分钟;升温至40~50℃,加入氨水,再加入纳米二氧化硅反应2~4小时,然后离心并用乙醇冲洗,干燥得到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
上述各原料的用量如下,以重量份计:
Figure FDA00023021924800000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的粒径为20~50纳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亚硫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0~2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水的质量浓度为22~28%。
6.权利要求1所述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在丙烯酸酯乳液聚合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60~90g丙烯酸酯和1~3g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开启搅拌,滴入100~120g质量浓度为0.8~1.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再超声10~20分钟;通入氮气,升温至30~40℃,加入0.3~0.6g过硫酸钠引发聚合,自然反应升温至70~85℃,然后保温1~2小时,再降温出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丙烯酸酯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辛酯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CN201911225903.9A 2019-12-04 2019-12-04 一种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08942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25903.9A CN110894268B (zh) 2019-12-04 2019-12-04 一种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25903.9A CN110894268B (zh) 2019-12-04 2019-12-04 一种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4268A CN110894268A (zh) 2020-03-20
CN110894268B true CN110894268B (zh) 2022-04-19

Family

ID=69787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25903.9A Active CN110894268B (zh) 2019-12-04 2019-12-04 一种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9426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6578A (zh) * 2002-05-10 2003-11-19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纳米无机粒子原位聚合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5037665A (zh) * 2015-08-17 2015-11-11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己内酰胺的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
WO2017101712A1 (zh) * 2015-12-15 2017-06-2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无机/有机复合壳层纳米相变胶囊蓄冷流体及制备方法
CN106986973A (zh) * 2017-03-30 2017-07-28 同济大学 SiO2纳米粒子表面接枝聚合物型光引发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6578A (zh) * 2002-05-10 2003-11-19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纳米无机粒子原位聚合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5037665A (zh) * 2015-08-17 2015-11-11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己内酰胺的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
WO2017101712A1 (zh) * 2015-12-15 2017-06-2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无机/有机复合壳层纳米相变胶囊蓄冷流体及制备方法
CN106986973A (zh) * 2017-03-30 2017-07-28 同济大学 SiO2纳米粒子表面接枝聚合物型光引发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4268A (zh) 2020-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63737B2 (ja) 保護フィルムの施与のための、多段階乳化重合による感圧性接着剤分散液の製造
CN109485768B (zh) 一种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包覆的碳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30302A (zh) 一种高硅含量的硅溶胶/聚丙烯酸酯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87645B (zh) 含氟共聚物接枝改性纳米TiO2复合粒子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62552A (zh) 硅溶胶/硅丙纳米核壳复合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75672A (zh) 一种纳米二氧化硅原位聚合改性聚氯乙烯的方法
WO2016081351A1 (en) Aqueous emulsion, adhesive composition, and aqueous emulsion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3113538B (zh) 一种含氟大分子偶联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722882B (zh) 一种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4044847B (zh) 一种高耐水耐脏污的丙烯酸酯乳液及制备方法
CN102140217A (zh) 一种聚丙烯酸酯/硅溶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1269350A (zh) 一种环保的水性塑塑复合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94268B (zh) 一种纳米粒子型原位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794682B (zh) 一种常温酮肼自交联丙烯酸树脂乳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366238A (zh) 一种氟及纳米粒子改性乙丙抗菌乳液
JPS6363756A (ja) 分散型塗料樹脂組成物
CN110790875B (zh) 一种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34149A (zh) 一种聚丙烯酸酯类/石墨烯涂布液、其制备方法、高阻隔涂层和高阻隔膜材
TWI744980B (zh) 具有高耐熱性的水性壓克力樹脂、其聚合性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
CN108929609A (zh) 封装型改性氧化石墨烯/聚丙烯酸酯纳米复合涂饰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40351A (zh) 一种有机硅纳米氧化锌双重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及制备方法
CN117186833B (zh) 一种快速固化型硅酮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57171B (zh) 一种易塑化韧性cpvc的生产方法
CN114773541B (zh) 一种纳米抗滴落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6854995B (zh) 一种具有阻燃和增韧效果的有机包覆SiO2粒子的制备及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