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92494A - 电感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感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92494A
CN110892494A CN201880046684.5A CN201880046684A CN110892494A CN 110892494 A CN110892494 A CN 110892494A CN 201880046684 A CN201880046684 A CN 201880046684A CN 110892494 A CN110892494 A CN 1108924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tanding
terminal electrode
fixing
winding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66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学
樋渡英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92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24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0Connecting leads to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以提升电感器部件的生产效率为目的。具备:线圈部(11),卷绕形成导线(12)且在卷绕轴(111)方向上具有中空部(112);端子电极(15),由金属板(26)构成,以与线圈部(11)连接的第一端子电极(151)和第二端子电极(152)成对;和成形体(24),由软磁性体粉末和树脂的磁性体材料构成,且埋设有线圈部(11)。一对端子电极(15)隔着卷绕轴(111)相互配置于相反侧,一对端子电极(15)具有固定了线圈部(11)的线圈固定部(18),线圈固定部(18)一体地具有与线圈部(11)的内周侧相邻的立设部(31),该立设部(31)在从卷绕轴(111)方向观察时具有沿着线圈部(11)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部(32)。

Description

电感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各种电子设备中所用的电感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过去以来,广泛使用将线圈用由磁性体粉末和树脂构成的磁性体模制树脂进行密封的电感器部件。
作为这样的现有的电感器部件,例如提出有JP特开2009-267350号公报(专利文献1)记载的模制线圈。
对在该JP特开2009-267350号公报中提出的第3实施例(参考段落编号0031~0039、图9~图10)进行说明。
在模制线圈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在由磷青铜板构成的外部电极形成支承部、连接部、引出部。
接下来,将导线卷绕来形成空芯线圈。将该空芯线圈放在外部电极的支承部之上,对空芯线圈的端部和外部电极的连接部进行点焊来形成线圈构件。
接下来,准备对该线圈构件进行模制的成形模具。
成形模具由上部和下部开口的上模、上部开口的下模、和从上模的上部的开口部插入并能上下升降的冲头构成。
然后,将上模和下模组合,通过将冲头放置在上模的上部的开口部来形成腔,下模通过与上模组合来形成腔的底部。
在该下模,在腔的底部设有从腔的底部向上部方向突出并能在腔的上下方向上升降的起位销。
接下来,在对线圈构件进行模制的工序中,首先,将线圈构件配置于腔内。
线圈构件以如下方式配置:将外部电极的引出部夹在上模与下模之间,进而在空芯线圈的中空部分插入起位销。
如此地,空芯线圈成为如下状态:通过起位销而将腔内的水平方向固定,通过外部电极的支承部而中空保持在适当的位置。
接下来,从上模的开口部在线圈构件之上将磁性体模制树脂投入到腔内,以成形模具的预热使磁性体模制树脂熔融。
接下来,将冲头放置在上模的开口部,使用冲头以3kgf加压5秒。
接下来,在使起位销下降到腔的底部的位置后,使用冲头以5kgf加压20秒,在起位销存在的部分填充磁性体模制树脂。
之后,停止来自冲头的加压,进行加热放置来使磁性体模制树脂固化,将成形体从成形模具取出。
提出有如此得到模制线圈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9-2673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现有的模制线圈的结构和其制造方法中,在对线圈进行模制的成形模具设置起位销等结构复杂,存在需要在对线圈进行模制成形的工序中使起位销和冲头联动来进行控制等生产效率变差这样的课题。
本公开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提升生产效率的电感器部件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公开的一方案具备线圈部、端子电极和成形体。线圈部卷绕形成导线且在卷绕轴具有中空部。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由金属板构成,与线圈部连接并与外部电路连接。成形体由软磁性体粉末和树脂的磁性体材料构成,且埋设有线圈部。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在卷绕轴方向上的线圈部的一个面隔着卷绕轴相互配置于相反侧。第一端子电极具有固定了线圈部的一个面的第一线圈固定部。第二端子电极具有固定了线圈部的一个面的第二线圈固定部。第一线圈固定部一体地具有向卷绕轴竖起并与线圈部的内周侧相邻的第一立设部。第二线圈固定部一体地具有向卷绕轴竖起并与线圈部的内周侧相邻的第二立设部。第一立设部以及第二立设部从卷绕轴方向观察时具有沿着线圈部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部。
另外,本公开的其他方案具备以下工序。即,具备卷绕导线来形成在卷绕轴方向上具有中空部的线圈部的工序。具备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制加工来形成用于与线圈部连接并与外部电路连接的、以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成对的端子电极的工序。具备将线圈部固定于端子电极的工序。具备形成将线圈部埋设于由软磁性体粉末和树脂构成的磁性体材料而成的成形体的工序。在形成端子电极的工序中,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孔加工,由此将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在卷绕轴方向上的线圈部的一个面隔着卷绕轴相互配置形成于相反侧。在第一端子电极形成固定线圈部的一个面的第一线圈固定部。在第二端子电极形成固定线圈部的一个面的第二线圈固定部。在第一线圈固定部形成向中空部侧延伸出的第一竖起片。并且,具有在第二线圈固定部形成向中空部侧延伸出的第二竖起片的工序。然后,在该工序后,具有如下工序:通过将第一竖起片以及第二竖起片向卷绕轴侧进行竖起加工,来形成与线圈部的内周侧相邻且从卷绕轴方向观察时具有沿着线圈部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部的第一立设部以及第二立设部。将线圈部固定于端子电极的工序是如下工序:通过将第一立设部以及第二立设部嵌入到线圈部的中空部来将线圈部定位固定于端子电极。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案,第一端子电极具有固定了线圈部的一个面的第一线圈固定部。第二端子电极具有固定了线圈部的一个面的第二线圈固定部。第一线圈固定部一体地具有向卷绕轴侧竖起并与线圈部的内周侧相邻的第一立设部。第二线圈固定部一体地具有向卷绕轴侧竖起并与线圈部的内周侧相邻的第二立设部。第一立设部以及第二立设部设为在从卷绕轴方向观察时具有沿着线圈部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部的结构。
由此,通过具有沿着线圈部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部的第一立设部以及第二立设部,能容易地进行线圈部的定位,因此可得到能提升电感器部件的生产效率这样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其他方案,在形成端子电极的工序中,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孔加工,来将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在卷绕轴方向上的线圈部的一个面隔着卷绕轴相互配置形成于相反侧。然后,在第一端子电极形成固定线圈部的一个面的第一线圈固定部。在第二端子电极形成固定线圈部的一个面的第二线圈固定部。在第一线圈固定部形成向中空部侧延伸出的第一竖起片。具有在第二线圈固定部形成向中空部侧延伸出的第二竖起片的工序。之后,具有如下工序:通过将第一竖起片和第二竖起片向卷绕轴竖起加工,来形成与线圈部的内周侧相邻且从卷绕轴方向观察时具有沿着线圈部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部的第一立设部以及第二立设部。将线圈部固定于端子电极的工序是如下工序:通过将第一立设部以及第二立设部嵌入到线圈部的中空部来将线圈部定位固定于端子电极。
由此,由于仅将第一立设部以及第二立设部嵌入到线圈部的中空部就能容易地进行线圈部的定位,因此可得到能提升电感器部件的生产效率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的底面侧的立体图。
图2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的顶面侧的立体图。
图3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的底面侧的透过立体图。
图4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的顶面侧的透过立体图。
图5是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6是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7是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8是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9是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0是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1是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2是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3是制造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的成形模具的下模的顶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A部的放大图。
图15A是磁性体材料的填充前的图。
图15B是磁性体材料的填充中的图。
图15C是磁性体材料的填充完成的图。
图16是图15A中的C部的放大图。
图17是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的制造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图1~图4来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
另外,图3、图4是透过后述的成形体24的透过立体图,以虚线表示成形体24的轮廓。
进而,在图3、图4中,为了容易理解,透过后述的一对外部端子部17中的图面近前侧的外部端子部17来表示,用一点划线示出其轮廓。
如图1~图4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100具备:卷绕有带绝缘覆膜导线12的线圈部11;和将导线12的两端部的绝缘覆膜去除并向线圈部11的外向方向引出的引出部13。另外,具备一对端子电极15,该一对端子电极15由金属板26构成,且具有连接有引出部13的接线部16、与接线部16接连并固定线圈部11的线圈固定部18、和与线圈固定部18接连而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外部端子部17。
并且,将线圈部11、引出部13以及接线部16埋设于由软磁性体粉末和树脂构成的成形体24,使外部端子部17的一部分从成形体24露出,来构成将线圈部11埋设于由磁性体材料构成的成形体24而成的线圈埋设型的电感器部件100。
这其中,成形体24例如是通过如下方法得到的:将以雾化法使FeSiCrB系合金成为粉末而得的产物和环氧树脂混合,对混合而成的产物进行成形。
并且,成形体24具有四棱柱状的形状,该四棱柱状具有:底面241;底面241的相反侧的顶面242;将底面241和顶面242接连的第一侧面243;第一侧面243的相反侧的第二侧面244;将第一侧面243和第二侧面244接连的第三侧面245;和第三侧面245的相反侧的第四侧面246。
成形体24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四棱柱状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五棱柱、圆柱状。
线圈部11是以卷芯的形状为长圆形状来卷绕带聚酰胺-酰亚胺等绝缘覆膜的导线12而形成的空芯的线圈。
线圈部11在卷绕轴111(图3、图4中以两点划线表示)的方向上具有中空部112。另外,该中空部112在形成成形体24时被填充磁性体材料。
中空部112的形状由卷芯的形状形成,卷芯的形状并不限定于长圆形状,也可以是圆形状、椭圆形状。
并且,线圈部11将卷绕轴111配置在将成形体24的底面241和顶面242连起来的方向(图3中上下方向)上。
另外,使卷绕形成为长圆形状的线圈部11的长边方向成为将第一侧面243和第二侧面244连起来的方向来配置。
在成形体24的俯视时的尺寸为例如相当于4mm×4mm的小型的电感器部件的情况下,使用形成该线圈部11的导线12的截面的直径尺寸为0.1mm~0.3mm程度的细的导线,来卷绕形成线圈部11。
在细的导线12的情况下,期望使用在表面带熔合层的导线12,通过熔合层来维持线圈部11的形状。
引出部13以线圈部11的导线12的两端的第一引出部131和第二引出部132成对。
在从卷绕轴111的方向(图3中从图面上侧观察的方向)俯视线圈部11时,第一引出部131以及第二引出部132向线圈部11的外向方向引出。
将引出的部分的导线12的绝缘覆膜剥离去除。
在图1~图4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引出部131以及第二引出部132以与线圈部11的短边方向相同的方向向成形体24的第三侧面245的方向分别引出。
端子电极15由厚度0.1mm的磷青铜、纯铜等的金属板构成,且具有:连接引出部13的接线部16;与接线部16接连并固定线圈部11的线圈固定部18;和与线圈固定部18接连并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外部端子部17。
这些接线部16与线圈固定部18以及外部端子部17一体形成。
并且,端子电极15在卷绕轴111方向上的线圈部11的一个面113中,以隔着卷绕轴111相互配置于相反侧的第一端子电极151和第二端子电极152成对。
在此,所谓隔着卷绕轴111相互配置于相反侧的意思是,第一端子电极151和第二端子电极152空开间隔地配置在卷绕轴111的两侧。
第一端子电极151具有:连接有第一引出部131的第一接线部161;与第一接线部161接连并固定卷绕轴111方向上的线圈部11的一个面113的第一线圈固定部181;和与第一线圈固定部181接连并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第一外部端子部171。
另外,第二端子电极152具有:连接有第二引出部132的第二接线部162;与第二接线部162接连并固定卷绕轴111方向上的线圈部11的一个面113的第二线圈固定部182;和与第二线圈固定部182接连并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第二外部端子部172。
并且,将第一外部端子部171和第二外部端子部172的一对外部端子部17匹配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形态而适当加工。
在图1~图4所示的示例中,外部端子部17使第一外部端子部171从成形体24的第一侧面243突出而露出。另外,使第二外部端子部172从成形体24的第二侧面244突出而露出。
并且,将第一外部端子部171从成形体24的第一侧面243向底面241折弯,将第二外部端子部172从第二侧面244向底面241折弯,并配置在收纳形成于成形体24的底面241的外部端子部17的收容凹部25中,从而加工成表面安装型的外部端子部17。
接线部16以具有沿着第一引出部131延伸的形状的第一接线部161和具有沿着第二引出部132延伸的形状的第二接线部162成对。
第一接线部161在线圈部11与第一引出部131的末端14之间具有向相反方向延伸设置以便从第一接线部161的两侧相互远离的一对第一接合片21。
这一对第一接合片21其前端侧分别向第一引出部131中的第一接线部161的相反侧折弯。
并且,具有将第一引出部131中的接线部16的相反侧的部分、和第一接合片21的前端部分熔融接合而连接的第一接合部19。
进而,第一接线部161具有将第一引出部131的末端14和第一接线部161熔融接合而成为熔融珠23的第二接合部20。
在第二接线部162,也与第一接线部161同样地具有第一接合片21,且具有与第二引出部132连接的第一接合部19、第二接合部20。
由此,通过具有将引出部13与接线部16两处接合的第一接合部19以及第二接合部20的连接部分,能够在两处的连接部分相互补充的同时,抑制引出部13从接线部16脱落,能提升连接强度。
线圈固定部18以第一线圈固定部181和第二线圈固定部182成对。
这些线圈固定部18形成为沿着线圈部11的一部分的形状的形状,用粘接剂27(图1~4中未图示)等将卷绕轴111方向上的线圈部11的一个面113固定。
在图3、图4所示的示例中,在形成为长圆形状的线圈部11中,第一线圈固定部181具有沿着成形体24的第一侧面243侧的短边方向的部分的形状,第二线圈固定部182具有沿着成形体24的第二侧面244侧的短边方向的部分的形状。
并且,第一线圈固定部181一体地具有向卷绕轴111侧竖起并与线圈部11的内周侧相邻的第一立设部311。
另外,第二线圈固定部182在与第一立设部311隔着线圈部11的卷绕轴111的相反侧,一体地具有向卷绕轴111侧竖起并与线圈部11的内周侧相邻的第二立设部312。
进而,这些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在从卷绕轴111方向观察时,具有沿着线圈部11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部32。
在图3、图4所示的示例中,具有使弯曲部32沿着形成为长圆形状的线圈部11中的短边部分的弯曲而成的形状。
该短边部分是半圆的形状,弯曲部32是沿着半圆的弯曲而成的形状。
弯曲部32可以沿着短边部分的半圆的形状的一部分,也可以沿着半圆的形状的全部。
通过如此地将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从第一线圈固定部181以及第二线圈固定部182竖起成具有弯曲部32的形状,与仅竖起成直线形状的情况相比,能提升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的强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上述的结构,由于第一立设部311和第二立设部312向线圈部11的卷绕轴111侧竖起并与线圈部11的内周侧相邻,因此能容易地进行线圈部11的定位。
另外,由于第一立设部311和第二立设部312规定线圈部11的位置,因此在将线圈部11定位后,能抑制线圈部11的位置变动。
并且,由于第一立设部311和第二立设部312在从卷绕轴111方向观察时具有具备沿着线圈部11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部32的形状,因此与形成为直线状的形状的情形相比,能更加精度良好地将线圈部11定位。
进而,通过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具备弯曲部32,能增加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的强度。
通过该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的强度增加,能抑制因形成成形体24时的成形压力导致的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的变形,能进一步抑制线圈部11的位置变动。
并且,根据这些结果,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100能容易地进行线圈的定位,还能抑制线圈部11的位置变动,因此与以现有的模制线圈说明的成形模具相比,不需要起位销,能简化结构和其控制,能得到提升电感器部件100的生产效率这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还能在从卷绕轴111方向观察时,配置在相对于穿过卷绕轴111的直线为线对称的位置,使第一立设部311和第二立设部312对峙。
由此,由于相对于线圈部11平衡良好地配置第一立设部311和第二立设部312,因此能更加精度良好地对线圈部11的位置进行定位。
另外,使对成形体24进行成形时施加在线圈部11的成形压力平衡良好地分散在第一立设部311和第二立设部312,从而能进一步抑制因成形体24的成形压力导致的线圈部11的位置变动。
接下来,参考图5~图17来说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100的制造方法。
图5~图17是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100的制造工序的图。
另外,在图5~图11以及图17中,将成为电感器部件100的底面241的一侧作为图面的上侧来表示。在图12中,将成为顶面242的一侧作为图面的上侧来表示。
最初,如图5所示那样,将纯铜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的带绝缘覆膜导线12卷绕来形成线圈部11。导线12使用在绝缘覆膜的表面带熔合层的导线。
线圈部11在从卷绕轴111的方向观察时,将内周侧的形状卷绕成长圆形状。
然后,将导线12的两端部向线圈部11的外向方向引出,来形成以第一引出部131和第二引出部132成对的引出部13。
在引出部13的与接线部16连接的部分将绝缘覆膜去除。
该第一引出部131和第二引出部132向与线圈部11的短边方向相同的方向引出。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向成为成形体24的第三侧面245的方向引出。
另外,线圈部11通过使熔合层发生反应来维持形状。
接下来,如图6所示那样,通过对金属板26进行冲孔加工来形成端子电极15。
端子电极15通过对由磷青铜、纯铜构成的厚度0.1mm的环带件的金属板26进行冲孔加工而形成。
端子电极15在卷绕轴111方向上的线圈部11的一个面113隔着卷绕轴111相互配置在相反侧,以第一端子电极151和第二端子电极152成对来形成。
第一端子电极151一体地形成用于连接第一引出部131的第一接线部161、与第一接线部161接连而用于固定线圈部11的一个面113的第一线圈固定部181、和与第一线圈固定部181接连而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第一外部端子部171。
另外,第二端子电极152一体地形成用于连接第二引出部132的第二接线部162、与第二接线部162接连而用于固定线圈部11的一个面113的第二线圈固定部182、和与第二线圈固定部182接连而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第二外部端子部172。
这当中,外部端子部17的第一外部端子部171和第二外部端子部172相互向相反方向延伸出,并连接到环带件的连结部36。
如此地,以环带件将第一端子电极151和第二端子电极152一体化。
在环带件的连结部36形成导孔34,在以后的工序中用在运送、定位中。
接线部16以具有沿着第一引出部131延伸的形状的第一接线部161、和具有沿着第二引出部132延伸的形状的第二接线部162成对来形成。
并且,第一接线部161在对应于线圈部11与第一引出部131的末端14之间的位置,形成向相反方向延伸以便从第一接线部161的两侧相互远离的一对第一接合片21。
进而,与第一接合片21空开间隔地在第一引出部131的末端14侧一体地形成向相反方向延伸以便从第一接线部161的两侧相互远离的一对第二接合片22。
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在与第一接线部16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第一接合片21和第二接合片22。
另外,在第二接线部162,也与第一接线部161同样地形成第一接合片21以及第二接合片22。
线圈固定部18以第一线圈固定部181和第二线圈固定部182成对来形成。
这些线圈固定部18形成为沿着线圈部11的一部分的形状的形状。
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在形成为长圆形状的线圈部11中,将第一线圈固定部181形成为沿着成形体24的第一侧面243侧的短边方向的部分的形状,将第二线圈固定部182形成为沿着成形体24的第二侧面244侧的短边方向的部分的形状。
另外,在线圈固定部18形成向线圈部11的中空部112侧延伸出的一对竖起片33。
竖起片33以从第一线圈固定部181向中空部112侧延伸出的第一竖起片331、和从第二线圈固定部182向中空部112侧延伸出的第二竖起片332成对来形成。
接下来,如图7所示那样,将第一竖起片331和第二竖起片332向卷绕轴111侧竖起。
竖起加工能通过进行冲缘(burring)加工来进行。
在冲缘加工中,首先,准备:具有从线圈部11的卷绕轴111方向观察时与中空部112的形状相似的形状的贯通孔的上冲模(未图示)和下冲模(未图示);和自上冲模和下冲模的贯通孔减去金属板26的厚度尺寸而形成为相似形状的冲头(未图示)。
该贯通孔通过形成为与线圈部11的中空部112同等、或缩小了的相似形状来准备。并且,在贯通孔的形状中包含线圈部11的内周侧的弯曲的部分而形成。
然后,将第一端子电极151以及第二端子电极152夹入上冲模和下冲模,使得第一竖起片331以及第二竖起片332向贯通孔突出,并将冲头向与线圈部11的中空部112对应的朝向推入,来进行将第一竖起片331和第二竖起片332竖起的加工。
上冲模和下冲模的贯通孔可以是与线圈部11的中空部112相同的尺寸,但也可以在将后述的线圈部11固定于端子电极15的工序中,减少将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嵌入到线圈部11的中空部112时的空隙,来形成得比中空部112小。
通过如此地进行竖起加工,使第一竖起片331与线圈部11的内周侧的第一侧面243侧相邻,来加工成从卷绕轴111方向观察时具有沿着线圈部11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部32的第一立设部311。
另外,使第二竖起片332与线圈部11的内周侧的第二侧面244侧相邻,来加工成从卷绕轴111方向观察时具有沿着线圈部11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部32的第二立设部312。
然后,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对峙地竖起而构成一对立设部31。
另外,图6所示的第一竖起片331以及第二竖起片332的中空部112侧的前端侧可以形成为沿着线圈部11的内周侧弯曲的相似形状。
由此,在加工成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时,能易于使各自的上端部分的高度恒定。
另外,在该工序中,将一对第一接合片21和一对第二接合片22的前端侧向配置引出部13的一侧(图7中图面的上侧)以约90°的角度折弯而竖起。
接下来,如图8所示那样,在线圈固定部18涂布粘接剂27,之后,如图9所示那样将线圈部11固定于端子电极15。
关于线圈部11向端子电极15的固定,通过将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嵌入到线圈部11的中空部112,来将线圈部11定位载置在端子电极15的第一线圈固定部181、第二线圈固定部182,并使粘接剂27固化,由此进行固定。
因此,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从第一线圈固定部181、第二线圈固定部182起的竖起高度尺寸可以设为导线12的直径尺寸以上且线圈部11的卷绕轴111方向的高度尺寸以下。
竖起高度尺寸若小于导线12的直径尺寸,则线圈部11的定位就易于变得不稳定,因而不优选,若大于线圈部11的卷绕轴方向的高度尺寸,就会从线圈部的上端跳出,易于承受形成成形体24时的成形压力,因而不优选。
另外,在该工序中,如图9所示那样,将一对第一接合片21、第二接合片22的前端侧分别折弯,使之向引出部13中的接线部16的相反侧折回,使第一接合片21、第二接合片22的前端侧与引出部13接触,来将引出部13卡止在接线部16。
接下来,如图10所示那样,通过激光焊接使引出部13中的接线部16的相反侧的部分和一对第一接合片21的前端部分部分地熔融接合而连接,形成第一接合部19。
接下来,如图11所示那样,在形成第一接合部19后,通过激光焊接使引出部13的末端14和包含第二接合片22的接线部16熔融而接合,形成引出部13的末端14和包含第二接合片22的接线部16成为熔融珠23的第二接合部20。
这时,形成第二接合部20的激光焊接的热量比形成第一接合部19时的热量大。
但是,通过在形成第一接合部19后形成第二接合部20,从而形成第二接合部20时的热会从先形成的第一接合部19经过第一接合片21、接线部16向环带件的连结部36放热,因此可抑制导线12的绝缘覆膜劣化。
另外,在引出部13的末端14与接线部16的连接强度充分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第二接合片22。
接下来,如图12所示那样,形成将线圈部11埋设于由软磁性体粉末和树脂构成的磁性体材料而成的成形体24。
磁性体材料例如使用将以雾化法使FeSiCrB系合金成为粉末的产物和环氧树脂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另外,在图12中,在图面的上侧示出成形体24的顶面242。
成形体24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成形模具的腔中,除端子电极15的外部端子部17的一部分以外,配置并固定线圈部11、引出部13、接线部16、线圈固定部18,在腔中填充熔融的磁性体材料,由此形成成形体24。
在本实施方式中,成形模具并没有特别限定,能使用如下说明的成形模具38,由于通过使用该成形模具38能进一步提升电感器部件100的生产效率,因而优选。
使用图13~图16来说明该成形模具38。
图1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的成形模具的下模的顶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A部的放大图,虽未图示,但示出在腔内配置了线圈部11、引出部13、接线部16、线圈固定部18的状态。另外,线圈部11、引出部13、接线部16、线圈固定部18在图4中示出。
图15A~C表示成形体24的成形过程,示出图13中的XV-XV线的截面部分。
并且,在图15A~C中,图15A是磁性体材料44的填充前的图,图15B是磁性体材料44的填充中的图,图15C是磁性体材料44的填充完成的图。图16表示图15A中的C部的放大图。
成形模具38将上模381和下模382的分割模具组合而构成。
对成形模具38准备:用于推压供给熔融的磁性体材料44的容器40、推压容器40内的熔融的磁性体材料44的柱塞41、与容器40连接的流道42、和在流道42的前方经由浇口43以直线状串联连接多个腔39而成的构件。
然后,通过用柱塞41推压容器40内的磁性体材料44,来将磁性体材料44移送填充到腔39。
在图13所示的示例中,在一个容器40连接四个独立的流道42,在各个流道42的前端设有第一浇口431,与该第一浇口431连接而配置第一腔391。
并且,在第一腔391的前方即熔融的磁性体材料44移送时的下游侧设有第二浇口432,与该第二浇口432连接而配置第二腔392。
进而,在第二腔392的下游侧经由第三浇口433而连接第三腔393,三个腔39经由浇口43以直线状串联连接。
如此地,通过将多个腔39经由浇口43以直线状串联连接,与在多个腔分别连接独立的流道的情况相比,能减少填充到流道42并在成形后废弃的磁性体材料44,能提升磁性体材料44的使用效率。
在该情况下,如图12所示那样,可以将成形体24的第三侧面245侧的环带件的金属板26的一部分切断等来减小多个腔39的间隔,能进一步提升磁性体材料44的使用效率。
接下来,说明在这样的成形模具38的腔39中配置固定了引出部13、接线部16、线圈固定部18的状态。
如图14、图16所示那样,由上模381和下模382夹住外部端子部17和环带件的连结部36并固定,在腔39中配置固定线圈部11、引出部13、接线部16、线圈固定部18。
在下模382预先形成嵌入外部端子部17和环带件的连结部36的台阶部45,并设有对环带件的导孔34进行定位的导销35。
这时,线圈部11使将多个腔39连起来的方向(图14中以虚线箭头D表示)与将第一立设部311和第二立设部312连起来的方向(图14中以虚线箭头E表示)大致正交地配置。
这里,所谓大致正交地配置,意思并不是对于将多个腔39连起来的方向以及将第一立设部311和第二立设部312连起来的方向来说,仅将这两个方向相交叉的角度限定在90°,而是包含对环带件的连结部36、外部端子部17进行定位时的生产上的偏差,优选85°~95°的范围。
在图14所示的示例中,在第一腔391,将第一腔391的上游侧的第一浇口431形成在成形体24的第三侧面245侧,将第一腔391的下游侧的第二浇口432形成在成形体24的第四侧面246,使将多个腔39连起来的方向成为将第三侧面245和第四侧面246连起来的方向。
并且,示出使将第一立设部311和第二立设部312连起来的方向成为将成形体24的第一侧面243和第二侧面244连起来的方向的示例。
接下来,用图15A~C说明使用成形模具38来成形成形体24的过程。
首先,如图15A所示那样,将线圈部11如之前说明的那样分别配置固定在第一腔391、第二腔392、第三腔393。
接下来,如图15B所示那样,将熔融的磁性体材料44投入到容器40内,用柱塞41进行推压来将其移送到成形模具38的流路内。
在图15B中,磁性体材料44从容器40通过流道42、第一浇口431、第一腔391、第二浇口432而被移送到第二腔392。
接下来,如图15C所示那样,进一步用柱塞41进行推压,使磁性体材料44从第二腔392通过下游的第三浇口433,在末端的第三腔393完成磁性体材料44的填充,停止柱塞41的推压。
之后,对成形模具38进行加热来使磁性体材料44的环氧树脂热固化,将流道42、浇口43去掉而得到成形体24。
另外,在该工序中,根据需要在成形体24的底面241形成收容外部端子部17的收容凹部25。
接下来,如图17所示那样,将外部端子部17以给定的长度切断,根据需要对外部端子部17实施焊料等的镀覆。
并且,最后,将外部端子部17从成形体24的第一侧面243、第二侧面244向底面241折弯,在形成于成形体24的底面241的收容凹部25配置外部端子部17,由此能得到图1~图4所示的线圈埋设型的电感器部件100。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造方法,在形成端子电极15的工序中,通过对金属板26进行冲孔加工,将第一端子电极151和第二端子电极152在卷绕轴111方向上的线圈部11的一个面113隔着卷绕轴111相互配置形成于相反侧。在第一端子电极151形成固定线圈部11的一个面113的第一线圈固定部181。在第二端子电极152形成固定线圈部11的一个面113的第二线圈固定部182。在第一线圈固定部181形成向中空部112侧延伸出的第一竖起片331。并且,具有在第二线圈固定部182形成向中空部112侧延伸出的第二竖起片332的工序。在该工序后,具有如下工序:通过将第一竖起片331以及第二竖起片332向卷绕轴111侧进行竖起加工,来形成与线圈部11的内周侧相邻且从卷绕轴111方向观察时具有沿着线圈部11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部32的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
进而,将线圈部11固定于端子电极15的工序具有如下工序:通过将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嵌入到线圈部11的中空部112,来将线圈部11定位固定于端子电极15。
由此,能形成与线圈部11的内周侧相邻的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仅将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嵌入到线圈部11的中空部112,就能将线圈部11容易地定位固定于端子电极15。
另外,由于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规定线圈部11的位置,因此能在将线圈部11定位后抑制线圈部11的位置变动。
并且,由于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形成为在从卷绕轴111方向观察时具有沿着线圈部11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部32的形状,因此与形成为直线状的形状的情形相比,能更加精度良好地将线圈部11定位。
进而,通过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具有弯曲部32,能提升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的强度。
在该情况下,可以使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的根部如图7所示那样进入第一线圈固定部181以及第二线圈固定部182的区域,能进一步提升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的强度。
通过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的强度增加,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能抑制因形成成形体24时的成形压力导致的变形,能进一步抑制线圈部11的位置变动。
并且,根据这些结果,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100的制造方法由于能使线圈部11的定位容易,能抑制形成成形体24时的线圈部11的位置变动,因此与以现有的模制线圈说明的成形模具相比,不需要起位销,从而能简化结构和控制,能得到能提升电感器部件100的生产效率这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立设部311和第二立设部312还能在从卷绕轴111方向观察时,配置在相对于穿过卷绕轴111的直线为线对称的位置,使第一立设部311和第二立设部312对峙。
由此,由于相对于线圈部11平衡良好地配置第一立设部311和第二立设部312,因此能将线圈部11的位置更加精度良好地定位。
并且,能使成形成形体24时施加在线圈部11的成形压力平衡良好地分散在第一立设部311和第二立设部312,从而能易于抑制线圈部11的变动。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成形体24的工序中,对成形模具38使用:用于推压供给熔融的磁性体材料44的容器40、与容器40连接的流道42、和在流道42的前方经由浇口43以直线状串联连接多个腔39而成的构件。并且,通过用柱塞41推压容器40内的磁性体材料44,来将磁性体材料44移送到腔39,还能使将多个腔39连起来的方向与将第一立设部311和第二立设部312连起来的方向大致正交。
由此,如前述那样,能提高磁性体材料44的使用效率,能提升电感器部件100的生产效率。
另外,在该情况下,能使将多个腔39连起来的方向、即磁性体材料44通过腔39的方向与将第一立设部311和第二立设部312连起来的方向大致正交。
由此,能将线圈部11所受到的成形压力平衡良好地分散到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来防止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变形而使线圈部11的位置变动。
进而,在该情况下,对于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分别使与该第一立设部311和第二立设部312对峙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图14中以WS表示)比第一立设部311和第二立设部312对峙的方向的尺寸(图14中以TS表示)大。
如此地,通过设为TS<WS,相对于磁性体材料44通过腔39时的成形压力,加大了沿着磁性体材料44所流动的方向的WS,因此能进一步提升第一立设部311以及第二立设部312的强度。
进而,在该情况下,优选使图11所示的将第一引出部131以及第二引出部132引出的方向与图14所示的将多个腔39连起来的方向一致。
由此,在磁性体材料44通过腔39时,第一引出部131以及第二引出部132难以受到成形压力,其结果,能进一步抑制线圈部11的位置变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所涉及的电感器部件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能提升电感器部件的生产效率,在产业上有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 线圈部
111 卷绕轴
112 中空部
113 一个面
12 导线
13 引出部
131 第一引出部
132 第二引出部
14 末端
15 端子电极
151 第一端子电极
152 第二端子电极
16 接线部
161 第一接线部
162 第二接线部
17 外部端子部
171 第一外部端子部
172 第二外部端子部
18 线圈固定部
181 第一线圈固定部
182 第二线圈固定部
19 第一接合部
20 第二接合部
21 第一接合片
22 第二接合片
23 熔融珠
24 成形体
241 底面
242 顶面
243 第一侧面
244 第二侧面
245 第三侧面
246 第四侧面
25 收容凹部
26 金属板
27 粘接剂
31 立设部
311 第一立设部
312 第二立设部
32 弯曲部
33 竖起片
331 第一竖起片
332 第二竖起片
34 导孔
35 导销
36 连结部
38 成形模具
381 上模
382 下模
39 腔
391 第一腔
392 第二腔
393 第三腔
40 容器
41 柱塞
42 流道
43 浇口
431 第一浇口
432 第二浇口
433 第三浇口
44 磁性体材料
45 台阶部
100 电感器部件

Claims (6)

1.一种电感器部件,具备:
线圈部,绕着卷绕轴卷绕形成导线且在所述卷绕轴具有中空部;
第一端子电极以及第二端子电极,由金属板构成,用于与所述线圈部连接并与外部电路连接;和
成形体,由包含软磁性体粉末和树脂的磁性体材料构成,且埋设有所述线圈部,
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二端子电极在所述卷绕轴方向上的所述线圈部的一个面隔着所述卷绕轴相互配置于相反侧,
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具有固定了所述线圈部的所述一个面的第一线圈固定部,
所述第二端子电极具有固定了所述线圈部的所述一个面的第二线圈固定部,
所述第一线圈固定部一体地具有向所述卷绕轴竖起并与所述线圈部的内周侧相邻的第一立设部,
所述第二线圈固定部一体地具有向所述卷绕轴竖起并与所述线圈部的内周侧相邻的第二立设部,
所述第一立设部以及所述第二立设部在从所述卷绕轴方向观察时具有沿着所述线圈部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立设部和所述第二立设部在从所述卷绕轴方向观察时,相对于包含所述卷绕轴的直线呈线对称地配置,且所述第一立设部和所述第二立设部对峙。
3.一种电感器部件的制造方法,具备如下工序:
卷绕导线来形成在卷绕轴方向上具有中空部的线圈部;
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制加工来形成用于与所述线圈部连接并与外部电路连接的、以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成对的端子电极;
将所述线圈部固定于所述端子电极;和
形成将所述线圈部埋设于由软磁性体粉末和树脂构成的磁性体材料而成的成形体,
形成所述端子电极的工序具有如下工序:
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孔加工,由此将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二端子电极在所述卷绕轴方向上的所述线圈部的一个面隔着所述卷绕轴相互配置形成于相反侧,在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形成固定所述线圈部的所述一个面的第一线圈固定部,在所述第二端子电极形成固定所述线圈部的所述一个面的第二线圈固定部,在所述第一线圈固定部形成向所述中空部侧延伸出的第一竖起片,在所述第二线圈固定部形成向所述中空部侧延伸出的第二竖起片;和
之后,通过将所述第一竖起片以及所述第二竖起片向所述卷绕轴侧进行竖起加工,来形成与所述线圈部的内周侧相邻且从所述卷绕轴方向观察时具有沿着所述线圈部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部的第一立设部以及第二立设部,
在将所述线圈部固定于所述端子电极的工序中,通过将所述第一立设部以及所述第二立设部嵌入到所述线圈部的所述中空部,来将所述线圈部定位固定于所述端子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感器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立设部和所述第二立设部在从所述卷绕轴方向观察时,相对于包含所述卷绕轴的直线呈线对称地配置,且所述第一立设部和所述第二立设部对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感器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形成所述成形体的工序中,使用具备用于推压供给熔融的所述磁性体材料的容器、与所述容器连接的流道、和在所述流道的前方经由浇口以直线状串联连接多个腔而成的构件的成形模具,通过用柱塞推压所述容器内的所述磁性体材料,来将所述磁性体材料移送到所述腔,
使将多个所述腔连起来的方向与将所述第一立设部和所述第二立设部连起来的方向正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感器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对于所述第一立设部以及所述第二立设部,分别使与所述第一立设部和所述第二立设部对峙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比所述第一立设部和所述第二立设部对峙的方向的尺寸大。
CN201880046684.5A 2017-07-19 2018-07-10 电感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08924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9631 2017-07-19
JP2017-139631 2017-07-19
PCT/JP2018/025965 WO2019017236A1 (ja) 2017-07-19 2018-07-10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2494A true CN110892494A (zh) 2020-03-17

Family

ID=65015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6684.5A Pending CN110892494A (zh) 2017-07-19 2018-07-10 电感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51242A1 (zh)
JP (1) JPWO2019017236A1 (zh)
CN (1) CN110892494A (zh)
DE (1) DE112018003703T5 (zh)
WO (1) WO201901723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85670A (zh) * 2020-09-25 2021-01-05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共模电感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89800B1 (ko) * 2019-03-18 2020-12-1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CN111684551A (zh) * 2020-04-21 2020-09-18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感元器件及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20938A (ja) * 1994-05-24 1995-12-08 Sony Corp インダクタ装置
JP4177308B2 (ja) * 2004-09-08 2008-11-05 Tdk株式会社 リード端子付き電子部品
JP5422191B2 (ja) * 2008-04-04 2014-02-19 東光株式会社 モールド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US20090250836A1 (en) * 2008-04-04 2009-10-08 Toko, Inc. Production Method for Molded Coil
JP2013110184A (ja) * 2011-11-18 2013-06-06 Toko Inc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とその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US8723629B1 (en) * 2013-01-10 2014-05-13 Cyntec Co., Ltd. Magnetic device with high saturation current and low core los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85670A (zh) * 2020-09-25 2021-01-05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共模电感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17236A1 (ja) 2020-05-28
DE112018003703T5 (de) 2020-04-02
WO2019017236A1 (ja) 2019-01-24
US20210151242A1 (en) 2021-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70233B2 (en) Coil component
TWI571020B (zh) 嵌入模製之連接器接觸點
CN110892494A (zh) 电感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165035B (zh) 线圈部件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JP6065122B2 (ja) 巻線型電子部品及び巻線型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5422191B2 (ja) モールド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US10453587B2 (en) Conductor assembly, electronic component using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0147272A (ja) モールド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WO2015136909A1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86910A (ja) モールド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CN104282410B (zh) 感应线圈
JPWO2020129195A1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630629B (zh) Electronic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electronic component
WO2019208004A1 (ja) インダクタ
JP7108826B2 (ja)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119385A (ja)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367769B1 (ko) 비드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256010B2 (ja) モールド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6817509B2 (ja) インダクター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86113B2 (ja)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90222B2 (ja) インダクター部品
KR100829161B1 (ko) 코일 조립체의 제조방법
TWI614777B (zh) 薄型電感結構以及製造方法
JP2011124027A (ja) 端子付台座
KR20180003074U (ko) 배선용 압착단자의 절연 캡 대량 생산용 제조 금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