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90571B - 一种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90571B
CN110890571B CN201911137547.5A CN201911137547A CN110890571B CN 110890571 B CN110890571 B CN 110890571B CN 201911137547 A CN201911137547 A CN 201911137547A CN 110890571 B CN110890571 B CN 1108905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nnecting layer
metal
ceramic
inner conn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3754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90571A (zh
Inventor
李长久
陈旭
张山林
李成新
杨冠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113754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905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90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05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905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05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97Arrangements for joining electrodes, reservoir layers, heat exchange units or bipolar separators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1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with solid or matrix-supported electroly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由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在金属陶瓷支撑管的绝缘层上,以设定的间距制备一定数量的单电池,每节单电池由阳极、电解质、阴极层叠构成;串联相邻单电池的连接极由内、外连接层层叠构成,内连接层与单电池的阳极相连,外连接层与相邻单电池的阴极相连形成电流通路,内连接层由具有较高电子导电率的陶瓷材料或金属陶瓷构成,外连接层由氧化气氛下组织结构稳定的导电陶瓷构成;内、外连接层均为等离子喷涂制备的致密涂层,可以隔绝支撑管内外两侧的燃气、氧化气体相互扩散,采用本发明制备的双层连接极在高温运行条件下具有极高的电导率,降低了电池管的欧姆阻抗,显著提高了其输出功率密度和长期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能源,材料加工领域,涉及一种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简称SOFC)作为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换能装置,其重要特点为发电效率高,与燃气轮机联合发电,效率可高达60-70%,且余热质量高,如果再合理实现热电联产,其能量利用效率能够达到80-90%。SOFC燃料适应性广,污染物接近零排放,是一种清洁高效的理想发电系统。
目前,国际上开发的SOFC主要有平板状和管状两种结构。平板状SOFC一般由阳极、电解质与阴极构成的三明治结构的三合板作为一个单电池,通过将电池板串联构成电池堆系统。尽管由于电流通道短,平板状SOFC具有输出电流密度与功率密度相对管状较高和电池堆较紧凑等优点,但板状结构存在高温密封困难,高温热应力不匹配等技术难题。管状结构SOFC则具有无需高温密封,热应力较小,且单电池组装简单,易实现大功率化等优点。
迄今,国际上开发管状结构SOFC的代表厂家主要有美国的西门子—西屋电气公司(SWH)和日本的三菱重工(MHI)。1982年6月30日公开的欧洲专利第EP0055016A1号和1992年4月28日公开的美国专利第US5108850A号分别涉及了多孔阴极层作为支撑层的结构,该结构的管整体作为一个电池,电池间通过Ni垫串并联构成电池堆系统;1993年7月2日公开的日本专利第JP5166517A号涉及到了多孔绝缘陶瓷作为支撑的管状结构;1994年2月10日公开的日本专利第JP636782A号涉及了以多孔金属管作为支撑的管状结构;2003年中国公开的专利第CN1438723A号涉及一种管状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电池的结构,电池由多孔金属陶瓷管支撑。同时,上述专利公开了分别在陶瓷支撑管或金属陶瓷支撑管上串联单电池构成高电压小电流输出的电池管结构。日本三菱重工电池管上的单电池,通过一种氧化物导电陶瓷进行串联连接,由于陶瓷材料的电子导电率较低,显著影响了电池的输出性能。
由于管状SOFC运行过程中,连接极的两侧分别与多孔结构的阳极与阴极相连,需要同时在高温氧化与还原气氛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满足该条件的传统单连接极材料铬酸盐类氧化物电导率相对较低,尤其在SOFC高温运行时,其电导率在还原气氛下显著下降;而较高电导率的非化学计量比的氧化物在运行过程中会发生氧缺失恢复而使导电率显著下降,最终使得电池管因连接材料的低电导率而造成较高的欧姆阻抗,限制电池的输出功率密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使得连接极在还原与氧化气氛下结构稳定的两层陶瓷材料分别与电池的阳极与阴极相连接,同时,在阳极侧的内连接层还可以利用金属和陶瓷复合显著提升其电导率,内连接层作为电子在单电池之间横向传输的主要通道,可显著降低电池管串联电阻,从而提升电池管的输出功率密度和长期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包括金属陶瓷支撑管,金属陶瓷支撑管外表面连续多孔的绝缘层,单电池以设定的间距分布在绝缘层的外表面;每个单电池包括阳极层、电解质层与阴极层;相邻两个单电池由连接极串联实现电连接,所述连接极由内连接层和外连接层层叠组成,内连接层为陶瓷材料或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外连接层为导电陶瓷材料;内连接层的一端连接上一个单电池的阳极层和电解质层,内连接层的另一端连接下一个单电池的电解质层;外连接层完全覆盖在内连接层上,外连接层的一端连接上一个单电池的电解质层,外连接层的另一端连接下一个单电池的电解质层,下一个单电池的阴极层搭接在外连接层上。
内连接层和外连接层均为等离子喷涂制备的致密涂层,其气体泄漏率小于或等于电解质层的气体泄漏率。
内连接层的陶瓷材料层或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层的线膨胀系数与电池电解质层相匹配;外连接层所用材料为电子导电率在700-1000℃空气气氛下高于5S/cm,且线膨胀系数与电池电解质层相匹配的氧化物陶瓷。
外连接层的材料采用钙钛矿结构陶瓷或尖晶石结构陶瓷。
内连接层采用单陶瓷材料时,所述陶瓷材料为钙钛矿结构陶瓷LaxSr1-xTiO3(x:0.1-0.3),陶瓷材料粉末的颗粒粒度范围分布在25-75μm之间。
内连接层采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时,所述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陶瓷材料采用钙钛矿结构陶瓷或高温结构陶瓷,所述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金属材料采用纯金属、铁素体不锈钢或镍铬合金,金属材料的体积分数为10%-50%,陶瓷材料的体积分数为50%-90%。
内连接层采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时,所用陶瓷粉末的颗粒粒度范围分布在10-75μm之间,所用金属粉末的颗粒粒度范围分布在10-100μm之间。
内连接层的厚度为100-250μm;外连接层的厚度为100-200μm。
内连接层在横向方向与电解质层搭接1-5mm,外连接层完全覆盖在内连接层之上,且在横向方向超出内连接层长度1-3mm;相邻两个单电池的间距为1-1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根据电子导电性氧化物的导电机制,一般非化学计量比的氧化物随氧缺失量的增加而电导率增加,如TiO2-δ(δ:0-2),随氧缺失指数δ的增加,其电导率呈指数增加,当氧缺失比例达到10%时,其电导率可达到104S/m,比氧缺失0.1%的TiO2-δ的电导率高1万倍以上;但高的电导率在电池运行的高温氧化气氛下由于氧缺失逐渐恢复而迅速降低,甚至接近绝缘的程度,只有在还原气氛下使用才能保证该材料的高电导率的稳定性。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将还原气氛下具有高电导率的陶瓷材料作为内连接层用在与阳极连接的一侧,在其上制备一层致密的在氧化气氛下稳定的电子导电氧化物作为外连接层,使得传导电池电流的电子从一节单电池阳极侧通过高电导率的内连接层横向传输,最后穿过外连接层到达相邻单电池阴极侧,由于电子横向传输的距离是纵向传输距离的2-3个数量级,与采用传统单陶瓷层连接极的设计相比,本发明所述结构可将电池连接极的电阻降低3-5个数量级,从而显著降低电池管的串联电阻和欧姆阻抗,大幅度提升电池管的输出性能;
内连接层采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时,一方面,由于金属材料的电子导电率通常高于陶瓷材料3-4个数量级,因此,在氧化物陶瓷内添加金属可显著提高采用金属和陶瓷组成的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另一方面,在采用等离子喷涂制备陶瓷材料涂层时,由于急冷应力单个粒子层内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微裂纹,微裂纹与连接极内电子传导的方向垂直,因而会阻碍电子的有效传输,在陶瓷涂层中引入金属粒子后,不但可以通过缓解应力阻止裂纹的进一步扩展,而且可在电子传导方向上引入高速传导的旁路通道,从而显著提升金属陶瓷层的电子导电率;
本发明所述方案的优点还在于将还原气氛下具有极高电导率的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作为内连接层用在与阳极连接的一侧,在其上制备一层致密的在氧化气氛下稳定的电子导电氧化物作为外连接层,使得传导电池电流的电子从一节单电池阳极侧通过高电导率的内连接层横向传输,最后穿过外连接层到达相邻单电池阴极侧,与采用传统单陶瓷层连接极的设计相比,本发明所述双层复合结构可大幅度降低电池连接极的电阻,从而显著降低电池管的串联电阻,大幅度提升电池管的输出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双层连接极串联相邻两节单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金属陶瓷支撑管,2-绝缘层,3-阳极层,4-电解质层,5-阴极层,6-内连接层,7-外连接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包括金属陶瓷支撑管1,金属陶瓷支撑管1外表面连续多孔的绝缘层2,单电池以设定的间距分布在绝缘层2的外表面;每个单电池包括阳极层3、电解质层4与阴极层5;相邻两个单电池由连接极串联实现电连接,所述连接极由内连接层6和外连接层7层叠组成,内连接层6为陶瓷材料或者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外连接层7采用导电陶瓷制备;内连接层6的一端连接上一个单电池的阳极层3和电解质层4,内连接层6的另一端连接下一个单电池的电解质层4;外连接层7完全覆盖在内连接层6上,外连接层7的一端连接上一个单电池的电解质层4,外连接层7的另一端连接下一个单电池的电解质层4,下一个单电池的阴极层5搭接在外连接层7上;内连接层6和外连接层7均为等离子喷涂制备的致密涂层,其气体泄漏率小于或等于电解质层4的气体泄漏率。
内连接层6和外连接层7的线膨胀系数与电池电解质层4相匹配。
外连接层7所用陶瓷材料的电子导电率在700-1000℃和空气气氛下高于5S/cm;外连接层7的材料采用钙钛矿结构陶瓷,如:La1-xSrxCrO3(x:0.1-0.3)、La1-xCaxCrO3(x:0.1-0.3)、La1-xSrxMnO3(x:0.1-0.3)或La1-xSrxFeO3(x:0.1-0.3),还可以选用尖晶石结构陶瓷,如:(Mn,Co)3O4、(Cu,Co)3O4或(Ni,Co)3O4;外连接层7的厚度为100-200μm。
内连接层6采用单陶瓷材料时,所用陶瓷材料的电子导电率在700-1000℃和还原气氛下高于80S/cm,所述陶瓷材料本发明优选为LaxSr1-xTiO3(x:0.1-0.3);内连接层6的厚度为100-200μm;内连接层6和外连接层7所用陶瓷粉末的颗粒粒度范围分布都在25-75μm之间。
内连接层6采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时,在700-1000℃纯氢气气氛下,其电子导电率为102-104S/cm量级;其中,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中的陶瓷材料采用钙钛矿结构陶瓷或高温结构陶瓷,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中的金属材料采用纯金属、铁素体不锈钢或镍铬合金,金属材料的体积分数为10%-50%,陶瓷材料的体积分数为50%-90%;可选的,内连接层6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中的陶瓷材料采用LaxSr1-xTiO3(x:0.1-0.3)或Al2O3;金属材料采用纯金属,铁素体不锈钢或镍铬合金,如Ni、SS430、SS441、Crofer 22APU(Cr含量20%-24%的铁素体不锈钢)或Ni50Cr50;内连接层的厚度为150-250μm,内连接层6和外连接层7所用陶瓷粉末的颗粒粒度范围分布在10-75μm之间,所用金属粉末的颗粒粒度范围分布在10-100μm之间。
内连接层6在横向方向与电解质层4搭接1-5mm,外连接层7完全覆盖在内连接层6之上,且在横向方向超出内连接层6长度1-3mm;相邻两个单电池的间距为1-10mm。
如图1所示,在多孔的金属陶瓷支撑管1外表面,制备连续多孔的绝缘层2,在绝缘层2外表面,根据设计间距制备若干单电池;每个单电池包括阳极层3、电解质层4与阴极层5;相邻两个单电池由连接极串联实现电连接,所述连接极由内连接层6和外连接层7层叠构成,内连接层6采用陶瓷材料或金属陶瓷复合构成,外连接层7采用导电陶瓷材料制备;内连接层6的一端连接上一个单电池的阳极层3和电解质层4,内连接层6的另一端连接下一个单电池的电解质层4;外连接层7完全覆盖在内连接层6上并向两侧延伸,外连接层7的一端连接上一个单电池的电解质层4,外连接层7的另一端连接下一个单电池的电解质层4,下一个单电池的阴极层5搭接在外连接层7上。
如图2所示,每个单电池由阳极层3、电解质层4与阴极层5依次重叠构成;相邻单电池I,单电池II通过双层连接极进行串联。
其中,内连接层6为高温还原气氛下稳定的具有极高导电率的金属陶瓷复合涂层,在700-1000℃纯氢气气氛下,根据材料体系的不同,其电子导电率下可达102-104S/cm量级,内连接层6通过电池I的阳极层3与电池I相连;外连接层7完全覆盖在内连接层6之上,外连接层7为高温氧化气氛下稳定的电子导电氧化物陶瓷,在700-1000℃空气气氛下电子导电率高于5S/cm,外连接层7通过搭接在其外表面的电池II的阴极5与电池II相连;内连接层6和外连接层7在700-1000℃范围内线膨胀系数为11×10-6-13×10-6·K-1,与电解质层4的线膨胀系数相匹配;管状SOFC运行时,传导电池电流的电子从一节单电池阳极层通过高电导率的内连接层横向传输,最后穿过外连接层到达相邻单电池阴极层,电池管通过连接极将相邻单电池进行电连接从而形成串联电池组。
电池管在700-1000℃的高温下运行时,金属陶瓷支撑管1的内部通入燃料气体,处于还原气氛,外侧通入氧气或空气,处于氧化性气氛;致密的电解质层和连接极隔离内外两侧燃料气体与氧化气体,使得电池管形成密封结构;外连接层7结构致密,能阻止电池管外侧的氧气向其内部扩散,使得对氧分压敏感的内连接层6不受氧化气氛的影响而保持高电导率及结构稳定;同时,致密的内连接层6阻止还原性气体向管外扩散,保证了外层陶瓷连接层的结构稳定。
在制造串联电池管的时候,其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金属陶瓷支撑管1的外表面,等离子喷涂制备连续多孔的绝缘层2;
步骤2,在步骤1所得的绝缘层2外表面,按照设计间距等离子喷涂制备设定数量单电池的多孔阳极层3;
步骤3,在步骤2所得阳极层3外表面等离子喷涂制备致密电解质层4,得到半电池;
步骤4,将金属粉末和陶瓷粉末按照设定体积比均匀混合,在步骤3所得的半电池之间等离子喷涂制备致密内连接层6,内连接层6搭接在两侧单电池的部分电解质层4外表面;
步骤5,在步骤4所得的内连接层6的外表面,等离子喷涂制备致密外连接层7,外连接层7完全覆盖在内连接层6上,并延伸到两侧单电池的电解质层4之上;
步骤6,在步骤3所得电解质层4和步骤5所得外连接层7的部分外表面热喷涂制备多孔的阴极层5,最终形成串联结构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等离子喷涂电解质层4、内连接层6和外连接层7时,对基体表面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不低于300℃。
本发明采用烧结La0.3Sr0.7TiO3粉末制备内连接层6,分别制备了厚度为100μm、150μm、200μm的内连接层6,同时采用La0.8Sr0.2CrO3粉末、La0.8Ca0.2CrO3粉末、La0.8Sr0.2MnO3粉末或团聚烧结Mn1.5Co1.5O3粉末制备外连接层7,外连接层7的厚度为100μm、150μm或200μm。
本发明采用纯镍粉和La0.3Sr0.7TiO3烧结粉末按照体积分数10%:90%均匀混合作为喷涂粉末制备内连接层6、SS430不锈钢粉末和La0.3Sr0.7TiO3烧结粉末按照体积分数30%:70%均匀混合作为喷涂粉末制备内连接层6、Crofer 22 APU粉末和La0.3Sr0.7TiO3烧结粉末按照体积分数50%:50%均匀混合作为喷涂粉末制备内连接层6、SS441不锈钢粉末和La0.3Sr0.7TiO3烧结粉末按照体积分数30%:70%均匀混合作为喷涂粉末制备内连接层6、Ni50Cr50合金粉末和Al2O3烧结破碎粉末按照体积分数35%:65%均匀混合作为喷涂粉末制备内连接层6,分别制备了厚度为100μm、150μm、200μm以及250μm的内连接层6,同时采用La0.8Sr0.2CrO3粉末、La0.8Ca0.2CrO3粉末、团聚烧结Mn1.5Co1.5O3粉末或团聚烧结La0.8Sr0.2MnO3粉末制备外连接层7,制备的外连接层7的厚度为100μm、150μm或200μm。
本发明所涉及的双层连接极及对应的串联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管的结构,绝非仅限于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所示的结构。

Claims (5)

1.一种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陶瓷支撑管(1),金属陶瓷支撑管(1)外表面设置连续多孔的绝缘层(2),单电池以设定的间距分布在绝缘层(2)的外表面;每个单电池包括阳极层(3)、电解质层(4)与阴极层(5);相邻两个单电池由连接极串联实现电连接,所述连接极由内连接层(6)和外连接层(7)层叠组成,内连接层(6)采用LaxSr1-xTiO3或金属陶瓷复合材料,LaxSr1-xTiO3中,x为0.1-0.3,内连接层(6)采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时,其中的陶瓷材料采用LaxSr1-xTiO3,LaxSr1-xTiO3中,x为0.1-0.3,金属材料采用纯金属、铁素体不锈钢或镍铬合金,金属材料的体积分数为10%-50%,陶瓷材料的体积分数为50%-90%;外连接层(7)采用La1-xSrxCrO3、La1-xCaxCrO3、La1-xSrxMnO3、La1- xSrxFeO3或尖晶石结构陶瓷制备,La1-xSrxCrO3、La1-xCaxCrO3、La1-xSrxMnO3和La1-xSrxFeO3中,x均为0.1-0.3;内连接层(6)的一端连接上一个单电池的阳极层(3)和电解质层(4),内连接层(6)的另一端连接下一个单电池的电解质层(4);外连接层(7)完全覆盖在内连接层(6)上,外连接层(7)的一端连接上一个单电池的电解质层(4),外连接层(7)的另一端连接下一个单电池的电解质层(4),下一个单电池的阴极层(5)搭接在外连接层(7)上;内连接层(6)和外连接层(7)均为等离子喷涂制备的致密涂层,其气体泄漏率小于或等于电解质层(4)的气体泄漏率;内连接层(6)采用单陶瓷材料时,所用陶瓷材料的电子导电率在700-1000℃和还原气氛下高于80S/cm;内连接层(6)采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时,在700-1000℃纯氢气气氛下,其电子导电率为102-104S/cm量级,外连接层(7)所用陶瓷电子导电率在700-1000℃空气气氛下高于5S/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内连接层(6)的陶瓷材料层或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层的线膨胀系数与电池电解质层(4)相匹配;内连接层(6)和外连接层(7)在700-1000℃范围内线膨胀系数为11×10-6-13×10-6·K-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内连接层(6)采用LaxSr1-xTiO3时,内连接层(6)和外连接层(7)所用陶瓷材料粉末的颗粒粒度范围分布在25-75μm之间;内连接层(6)采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时,其中的金属材料采用纯金属、铁素体不锈钢或镍铬合金,所用陶瓷材料粉末的颗粒粒度范围分布在10-75μm之间,所用金属粉末的颗粒粒度范围分布在10-100μ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内连接层(6)的厚度为100-250μm;外连接层(7)的厚度为100-20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内连接层(6)在横向方向与电解质层(4)搭接1-5mm,外连接层(7)完全覆盖在内连接层(6)之上,且在横向方向超出内连接层(6)长度1-3mm。
CN201911137547.5A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Active CN1108905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37547.5A CN110890571B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37547.5A CN110890571B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0571A CN110890571A (zh) 2020-03-17
CN110890571B true CN110890571B (zh) 2021-05-28

Family

ID=69748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37547.5A Active CN110890571B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905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8730B (zh) * 2021-08-27 2024-04-05 西安交通大学 自密封金属扁管支撑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池结构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79259A (ja) * 1996-09-04 1998-03-2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円筒型固体電解質燃料電池のセ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438723A (zh) * 2003-03-21 2003-08-27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管状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电池的结构
CN1845371A (zh) * 2006-03-21 2006-10-1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管状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管电池组的结构
JP2008270203A (ja) * 2007-03-28 2008-11-0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固体酸化物燃料電池及び水電解セル
JP2011181412A (ja) * 2010-03-02 2011-09-1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燃料電池
JP2014110164A (ja) * 2012-12-03 2014-06-1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燃料電池及び燃料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4685686A (zh) * 2012-09-28 2015-06-03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半电池和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
CN105409044A (zh) * 2013-03-15 2016-03-16 Lg燃料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具有互连体的燃料电池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79259A (ja) * 1996-09-04 1998-03-2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円筒型固体電解質燃料電池のセ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438723A (zh) * 2003-03-21 2003-08-27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管状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电池的结构
CN1845371A (zh) * 2006-03-21 2006-10-1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管状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管电池组的结构
JP2008270203A (ja) * 2007-03-28 2008-11-0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固体酸化物燃料電池及び水電解セル
JP2011181412A (ja) * 2010-03-02 2011-09-1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燃料電池
CN104685686A (zh) * 2012-09-28 2015-06-03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半电池和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
JP2014110164A (ja) * 2012-12-03 2014-06-1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燃料電池及び燃料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5409044A (zh) * 2013-03-15 2016-03-16 Lg燃料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具有互连体的燃料电池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先进陶瓷涂层结构调控及其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李成新等;《中国表面工程》;20170430;第30卷(第2期);第1-1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0571A (zh) 2020-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391487C (en) Planar solid oxide fuel cell stack with metallic foil interconnect
US7550217B2 (en) Stack supported solid oxide fuel cell
US8658327B2 (en) Fuel cell stacking and sealing
CN102460789B (zh) 具有多孔金属支撑和陶瓷互连件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WO2006014190A1 (en) Compact fuel cell
JP2005524955A (ja) 電気化学的電池スタック組立体
CN110890570B (zh) 双层连接极串联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制备方法
JP2009520315A (ja) 電気化学電池のホルダ及びスタック
US7632593B2 (en) Bipolar plate supported solid oxide fuel cell with a sealed anode compartment
KR20130042868A (ko) 고체산화물 연료 전지
JP2010015977A (ja) 燃料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576252B (zh) 基于半导体结效应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03762B (zh) 陶瓷与金属共支撑扁管、电池/电解池、电池堆结构
KR20120021850A (ko) 연료극 지지체식 평관형 고체산화물 연료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3617814B2 (ja) アルカリ土類添加ニッケル−鉄系ペロブスカイト型低温動作固体燃料電池用空気極材料
CN110890571B (zh) 一种双层连接极串联的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CN109841841B (zh) 一种高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KR20120037175A (ko) 연료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220744B1 (ko) 고체 산화물 연료전지 분리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8091915B (zh) 一种分段串联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US11394036B2 (en) Fuel cell power generation unit and fuel cell stack
KR20160058275A (ko) 금속지지형 고체산화물 연료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5051010A (zh) 一种固体氧化物电池氧电极接触件及电池堆
KR20120033661A (ko) 금속지지체식 고체산화물 연료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110033770A1 (en) Fuel cell stack having single body suppor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