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75438B - 发光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75438B
CN110875438B CN201910695038.8A CN201910695038A CN110875438B CN 110875438 B CN110875438 B CN 110875438B CN 201910695038 A CN201910695038 A CN 201910695038A CN 110875438 B CN110875438 B CN 1108754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layer
electrode
bank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950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75438A (zh
Inventor
金南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4447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28899A/zh
Priority to CN202310851716.1A priority patent/CN116828887A/zh
Priority to CN202310854201.7A priority patent/CN116828888A/zh
Publication of CN1108754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54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754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54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1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light reflecting structure, e.g. semiconductor Bragg refl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e.g. curved or truncated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01L33/405Refle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01L33/42Transpar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10K59/1213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the pixel elements being TF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3Connection of the pixel electrodes to the thin film transistors [TF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4Insulating layers formed between TFT elements and OLED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1Anodes
    • H10K59/80515An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1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9/8792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black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发光显示装置包括:基板,其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基板上的绝缘层,该绝缘层具有不平坦表面;在第二区域中的绝缘层上的第一堤部,该第一堤部由黑色材料形成;在第一区域中的绝缘层上的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覆盖第一堤部的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电极上的发光层;以及在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

Description

发光显示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8月31日提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8-0103245号的优先权,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发光显示装置,更具体地,涉及具有提高的光提取效率和提高的室外可视性的发光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全面的信息时代,以可视方式表达电信息信号的显示装置的领域已经迅速发展,并且持续进行研究以提高各种显示装置的性能例如薄厚度、轻重量和低功耗。在各种显示装置中,发光显示装置是自发光显示装置,其中,不需要单独的光源,这与液晶显示装置不同。因此,可以将发光显示装置制造成具有轻重量和薄厚度。此外,由于发光显示装置以低电压驱动,因此其不仅在功耗方面有利,而且在颜色实现、响应速度、视角、对比度(CR)方面也是有利的。因此,期望将发光显示装置在各个领域中使用。
从发光显示装置的发光层发射的光穿过发光显示装置的各种部件被输出至发光显示装置的外部。然而,从发光层发射的一些光可能不会被输出至发光显示装置的外部,而是可能被限制在发光显示装置内部,使得发光显示装置的光提取效率成为问题。
例如,存在下述问题:从发光层发射的光中的一些光由于全反射损耗、波导损耗和表面等离激元损耗(surface phasmon loss)而被限制在发光显示装置中。此处,全反射损耗是指在从发光层发射的光当中的、由基板与空气之间的界面处的全反射而限制在发光显示装置中的光所导致的光提取效率的降低。波导损耗是指由于在发光显示装置中的部件的界面处的全反射而限制在发光显示装置中的光所导致的光提取效率的降低。表面等离激元损耗是在下述情况下发生的:在该情况下,由于光在光进入和传播的过程期间被吸收到金属表面上的现象而导致光使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振动,使得光不能被反射或透射,而这了降低光提取效率。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发明人发明了一种具有新结构的发光显示装置,该新结构在使光提取效率降低的各种损耗当中,减少了表面等离激元损耗。
另外,本公开的发明人发现,当发光器件形成为不平坦时,存在下述问题:在发光显示装置的关断状态下的漫反射率(scattering reflectance)增加,使得在关断状态下的视觉感觉即黑色亮度可能降低,因此,不仅室外可视性可能降低而且对比度也可能降低。
因此,本公开的发明人发明了一种具有新结构的发光显示装置,该新结构提高了室外可视性。
此外,本公开的发明人进行了研究,以在发光器件之间的不平坦表面上设置由黑色材料形成的绝缘层以提高黑色亮度。然而,本公开的发明人认识到,当使用由黑色材料形成的绝缘层时,虽然抑制或减少了对比度的降低,但是亮度可能降低。
因此,本公开的发明人发明了一种具有新结构的发光显示装置,该新结构不仅提高了室外可视性而且提高了装置的亮度。
本公开要实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使表面等离激元损耗最小化来提高光提取效率的发光显示装置。
此外,本公开要实现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光显示装置,在该发光显示装置中,通过黑色材料来构造限定发光区域的堤部以减小在显示装置的关断状态下的漫反射率,从而提高室外可视性。
此外,本公开要实现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甚至在使用黑色堤部时也对可能被黑色堤部减少的亮度进行补偿的发光显示装置。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善的发光显示装置,其解决了与背景技术中的各种发光显示装置相关联的限制和缺点。
本公开的目的不限于上述目的,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从以下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理解上面未提及的其他目的。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一种发光显示装置包括:基板,其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基板上的绝缘层,该绝缘层具有不平坦形状;在第二区域中的绝缘层上的第一堤部,该第一堤部由黑色材料形成;在第一区域中的绝缘层上的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覆盖第一堤部的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电极上的发光层;以及在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因此,可能被第一堤部吸收的、从发光层发射的光被发射至外部以提高光学效率。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发光显示装置包括:基板;在基板上的外涂层,该外涂层具有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在外涂层上的发光器件,该发光器件包括:发光层,在发光层与外涂层之间的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被配置成将从发光层发射的光向上反射以提高光提取效率,以及在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以及在外涂层与发光器件之间的黑色堤部,该黑色堤部被配置成减少由于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的漫反射引起的对比度的降低,其中,第一电极覆盖黑色堤部的一部分以减少当从发光层发射的光被黑色堤部吸收时引起的光提取效率的降低。因此,可以提高发光显示装置的光提取效率,并且可以提高室外可视性和对比度。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发光显示装置包括:在基板上的外涂层,该外涂层具有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设置在外涂层上的发光器件,该发光器件包括:发光层,在发光层与外涂层之间的第一电极,以及在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以及在外涂层与发光器件之间的黑色堤部,第一电极覆盖黑色堤部的一部分。因此,可以提高光学效率,并且可以改善根据外部光反射的室外可视性的降低。
实施例的其他详细内容包括在详细描述和附图中。
根据本公开,改善了导致光被吸收至发光显示装置的金属表面和发光层上的表面等离激元损耗,以提高光学效率。
根据本公开,提高了发光显示装置的黑色亮度,使得可以减少或防止室外可视性降低和对比度降低。
此外,根据本公开,发光器件的下电极设置为延伸至黑色堤部的侧部以将入射至黑色堤部上的光发射至外部,从而提高亮度。
根据本公开的效果不限于以上例示的内容,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包括更多不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其他优点,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
图2是沿图1的线II-II'截取的发光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的截面图;以及
图8A至图8D是用于说明比较例和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学效率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参照下面与附图一起详细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将会清楚本公开的优点和特征以及实现这些优点和特征的方法。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本文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而是将以各种形式实现。仅作为示例来提供示例性实施例,使得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充分理解本公开的公开内容和本公开的范围。因此,本公开将仅由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来限定。
用于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附图中所示的形状、尺寸、比率、角度、数量等仅是示例,并且本公开不限于此。在整个说明书中,相似的附图标记通常表示相似的元件。此外,在本公开的下面的描述中,可以省略对已知的相关技术的详细说明以避免不必要地模糊本公开的主题。这里使用的诸如“包括”、“具有”、“包含”的术语通常旨在允许添加其他组件,除非这些术语与术语“仅”一起使用。除非另外明确说明,否则对单数的任何引用可以包括复数。
部件被解释为包括普通误差范围,即使未明确说明也是如此。
当使用诸如“在……上”、“在……上方”、“在……下方”和“在……附近”的术语描述两个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时,一个或更多个部件可以位于这两个部件之间,除非该术语与术语“紧邻”或“直接”一起使用。
当元件或层设置“在其他元件或层上”时,可以将另外的层或另外的元件直接插置到该其他元件上或插置其间。
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部件,但是这些部件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其他部件区分。因此,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中,下面要提到的第一部件可以是第二部件。
附图中所示的每个部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为了方便描述而示出的,并且本公开不限于所示部件的尺寸和厚度。
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特征可以部分地或完全地彼此结合或组合,并且可以以技术上不同的方式互锁和操作,而且实施例可以彼此独立地实现或彼此相关联地实现。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图2是沿图1的线II-II'截取的发光显示装置的截面图。根据本公开的所有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的所有部件均可操作地耦接和配置。
参照图1和图2,发光显示装置100包括基板110、薄膜晶体管120、发光器件130和第一堤部114。
参照图1和图2,基板110是支承和保护发光显示装置100的若干部件的基板。基板110可以由玻璃或具有柔性的塑料材料形成。例如,当基板110由塑料材料形成时,基板可以由聚酰亚胺(PI)形成。但是其不限于此,并且其他变型是可能的。
基板110包括显示区域AA和非显示区域NA。
显示区域AA是发光显示装置100中用于显示图像的区域,并且在显示区域AA中设置有显示元件和用于驱动显示元件的各种驱动元件。例如,显示元件可以由包括第一电极131、发光层132和第二电极133的发光器件130配置而成。此外,在显示区域AA中可以设置有用于驱动显示元件的各种驱动元件,例如薄膜晶体管120、电容器或线。
多个子像素SP可以在显示区域AA中。子像素SP是用于配置屏幕的最小单元,并且多个子像素SP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发光器件130和用于驱动相应的发光器件130的驱动电路。此外,多个子像素SP可以发射具有不同波长的光。例如,多个子像素SP可以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但是,不限于此,多个子像素SP还可以包括白色子像素,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颜色配置。
子像素SP的驱动电路是用于控制相应的发光器件130的驱动的电路。例如,驱动电路可以被配置成包括薄膜晶体管120和电容器,但是不限于此,并且其他变型是可能的。
非显示区域NA是不显示图像的区域,并且在非显示区域NA中可以设置有用于驱动设置在显示区域AA中的多个子像素SP的各种部件。例如,可以设置提供用于驱动多个子像素SP的信号的驱动IC、以及柔性膜等。
如图1所示,非显示区域NA可以是包围显示区域AA的区域,但是不限于此,并且其他变型是可能的。例如,非显示区域NA可以是从显示区域AA延伸的区域。此外,非显示区域NA的一部分可以被折叠。
参照图2,在基板110上设置有缓冲层111。缓冲层111可以提高缓冲层111上的各层与基板110之间的粘附性,并且防止碱性成分等从基板110泄漏。缓冲层111可以由氮化硅SiNx或氧化硅SiOx的单层、或者氮化硅SiNx和氧化硅SiOx的多层形成,但是不限于此。缓冲层111不是必要部件,并且可以基于基板110的类型或材料以及薄膜晶体管120的结构和类型而省略。
参照图2,在基板110上设置有薄膜晶体管120。薄膜晶体管120可以被用作发光显示装置100的驱动元件。薄膜晶体管120包括栅电极121、有源层122、源电极123和漏电极124。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100中,薄膜晶体管120具有下述结构:有源层122设置在栅电极121上,并且源电极123和漏电极124设置在有源层122上。因此,薄膜晶体管120具有栅电极121设置在最下部的底栅结构,但是不限于此,并且其他变型是可能的。
参照图2,在基板110上设置有薄膜晶体管120的栅电极121。栅电极121可以是各种金属材料中的任何一种,例如钼(Mo)、铝(Al)、铬(Cr)、金(Au)、钛(Ti)、镍(Ni)、钕(Nd)和铜(Cu)中的任何一种或它们中的两种或更多种的合金,或其多层,但是不限于此,并且其他变型是可能的。
参照图2,在栅电极121上设置有栅极绝缘层112。栅极绝缘层112是用于使栅电极121与有源层122电绝缘的层,并且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例如,栅极绝缘层112可以形成为作为无机材料的氮化硅(SiNx)或氧化硅(SiOx)的单层,或者氮化硅(SiNx)或氧化硅(SiOx)的多层,但是不限于此。
参照图2,在栅极绝缘层112上设置有有源层122。有源层122设置成与栅电极121交叠。例如,有源层可以由氧化物半导体或非晶硅(a-Si)、多晶硅(poly-Si)或有机半导体形成。
参照图2,在有源层122上设置有蚀刻阻挡层117。蚀刻阻挡层117可以是下述层,该层被形成为防止或抑制在使用蚀刻法对源电极123和漏电极124进行图案化时由于等离子体引起的有源层122的表面的损坏。蚀刻阻挡层117的一部分与源电极123交叠,并且另一部分与漏电极124交叠。然而,可以省略蚀刻阻挡层117。
参照图2,在有源层122和蚀刻阻挡层117上设置有源电极123和漏电极124。源电极123和漏电极124在同一层上设置成彼此间隔开。源电极123和漏电极124可以与有源层122接触以电连接至有源层122。源电极123和漏电极124可以是各种金属材料中的任何一种,例如钼(Mo)、铝(Al)、铬(Cr)、金(Au)、钛(Ti)、镍(Ni)、钕(Nd)和铜(Cu)中的任何一种或它们中的两种或更多种的合金,或其多层,但是不限于此,并且其他变型是可能的。
参照图2,在薄膜晶体管120上设置有外涂层113。外涂层113是保护薄膜晶体管120并且使设置在基板110上的各层的台阶(step)平缓的绝缘层。外涂层113可以由丙烯酸基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基树脂、聚酰亚胺基树脂、不饱和聚酯基树脂、聚亚苯基树脂、聚苯硫醚基树脂、苯并环丁烯和光致抗蚀剂中的一种或多种形成,但是不限于此,并且其他变型是可能的。
外涂层113包括多个凸部。因此,外涂层113的上表面可以具有不平坦形状。外涂层113的凸部可以例如使用掩模工艺形成,但是不限于此,并且其他变型是可能的。
如图2所示,外涂层113的多个凸部形成在外涂层113的整个上表面上,但是不限于此,并且其他变型是可能的。例如,外涂层113可以仅形成在与形成发光器件130的部分相对应的区域中,不包括形成第一堤部114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与形成第一堤部114的部分相对应的外涂层113的上表面可以是平坦的。
尽管在图2中示出了外涂层113包括多个凸部,但是外涂层113可以包括多个凹部,或者凸部和凹部的组合。例如,外涂层113可以具有多个凸部和/或多个凹部。此外,尽管在图2中示出了外涂层113的多个凸部具有半球形状,但是多个凸部可以具有半椭圆形形状、金字塔形状或其他各种形状。
参照图2,在外涂层113上设置有第一堤部114。第一堤部114被限定为在基板110的第二区域A2中设置在外涂层113上。此处,基板110的第一区域A1是未设置第一堤部114的、并且发光器件130和外涂层113彼此接触的区域。基板110的第二区域A2是设置有第一堤部114的、并且第一堤部114和外涂层113彼此接触的区域。因此,由于第一堤部114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的外涂层113上,所以第一堤部114覆盖外涂层113的多个凸部以使第二区域A2平坦化。
第一堤部114可以由有机材料形成。例如,第一堤部114可以由聚酰亚胺基树脂、丙烯酸基树脂或苯并环丁烯基树脂形成,但是不限于此,并且其他变型是可能的。
此外,第一堤部114可以由黑色材料形成。例如,第一堤部114被配置成使得黑色颜料分散在有机材料中。然而,第一堤部可以由任意材料构成,只要第一堤部具有黑色即可。例如,有机材料可以是基于cardo的聚合物和包括环氧丙烯酸酯的聚合物,但是不限于此,并且其他变型是可能的。
由于第一堤部114包含黑色材料,所以第一堤部114可以减少外部光反射,例如可能由外涂层113的不平坦的上表面产生的漫反射。例如,为了减少外部光的反射,在第一堤部114的厚度为3μm的情况下,第一堤部114的光密度可以是4或更低,但是不限于此,并且其他变型是可能的。此外,为了减少外部光的反射,第一堤部114的反射率可以是1%或更低,但是不限于此,并且其他变型是可能的。
参照图2,在外涂层113和第一堤部114上设置有发光器件130。发光器件130包括:(例如经由接触孔)电连接至薄膜晶体管120的漏电极124的第一电极131;设置在第一电极131上的发光层132;以及设置在发光层132上的第二电极133。
第一电极131设置在外涂层113和第一堤部114上。例如,第一电极131设置在第一区域A1中的外涂层113上,并且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的第一堤部114上。第一电极131可以设置为覆盖第一堤部114的倾斜侧表面,并且第一堤部的侧表面的倾斜角度可以是20度至80度。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电极131设置在外涂层113上,并且设置成延伸至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尽管在图2中示出了第一电极131覆盖第一堤部114的整个侧表面,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电极131可以覆盖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的一部分或某些部分。如上所述,第一电极131设置在第一区域A1中的外涂层113上并且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的第一堤部114上,使得第一电极131通过外涂层113和第一堤部114中的接触孔电连接至漏电极124。然而,不限于此,第一电极131可以电连接至源电极123。
第一电极131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因此,第一电极131用作反射层。例如,第一电极131可以由诸如铝(Al)、银(Ag)、铜(Cu)和镁-银合金(Mg:Ag)的金属材料形成,但是不限于此。如上所述,由于第一电极131由金属材料形成,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100可以实现为顶部发光型发光显示装置。例如,从发光层132发射的光可以从第一电极131反射以通过第二电极133发射至外部。
由于第一电极131设置在第一区域A1中的外涂层113上,所以第一电极131可以在外涂层113上具有不平坦形状。例如,第一电极131沿外涂层113的多个凸部的上表面设置,以具有与多个凸部的形状相对应的不平坦形状。因此,改善了表面等离激元损耗,使得可以提高光提取效率。
发光层132是用于发射具有特定颜色的光的层,并且包括红光发光层、绿光发光层、蓝光发光层和白光发光层中的至少一个,或者包括颜色层的其他组合。此外,发光层132可以进一步包括各种层,例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电子注入层或电子传输层。发光层132可以是由有机材料形成的有机发光层,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发光层132可以是量子点发光层或微LED。
发光层132设置在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中的第一电极131上。由于发光层132设置在第一区域A1中的第一电极131上,因此发光层132可以在第一区域A1的第一电极131上具有不平坦形状。例如,发光层132沿第一电极131的多个凸部的上表面设置,以具有与多个凸部的形状相对应的不平坦形状。此外,发光层132可以在第二区域A2中的第一电极131上具有平坦形状。
在发光层132上设置有第二电极133。第二电极133可以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以透射从发光层132发射的光。例如,第二电极133可以由透明导电氧化物例如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铟锡锌氧化物(ITZO)、氧化锌(ZnO)和氧化锡(TO)形成,但是不限于此。
第二电极133设置在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中的发光层132上。由于第二电极133设置在第一区域A1中的发光层132上,因此第二电极133可以在第一区域A1的发光层132上具有不平坦形状。例如,第二电极133沿发光层132的多个凸部的上表面设置,以具有与多个凸部的形状相对应的不平坦形状。此外,第二电极133可以在第二区域A2的发光层132上具有平坦形状。
由于第一电极131设置在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上,因此发光器件130不仅可以从第一区域A1发光,还可以从第二区域A2的部分区域或一部分发光。例如,发光器件130在第一电极131、发光层132和第二电极133顺序层叠或堆叠的区域中发光。此外,第一电极131设置在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上,使得也可以从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发光。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100中,在外涂层113上形成有多个凸部(和/或多个凹部),使得第一电极131形成为具有不平坦形状。因此,可以提高发光器件130的光提取效率。例如,在将从发光层132发射的光反射至第二电极133的第一电极131的表面上实现不平坦结构,使得减小或抑制第一电极131的表面上的自由电子振动,以改善表面等离激元损耗。因此,可以增加提取至外部的光的量。因此,可以减少发光显示装置100的功耗。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100中,如上所述,可以在外涂层113的整个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凸部(和/或多个凹部)。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用于部分地形成多个凸部的单独的掩模工艺,使得可以降低工艺成本和工艺时间或单件产品生产时间。
同时,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100中,实现微腔使得可以通过从发光层132发射的光的相长干涉来提高光提取效率。当实现微腔时,可能导致取决于视角的色感差异增加的问题。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100中,第一电极131具有不平坦形状,使得从第一电极131反射的光被散射。因此,可以减少取决于视角的色感差异。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100中,由黑色材料形成的第一堤部114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的外涂层113上,以减小关断状态下的漫反射率。例如,当发光显示装置处于关断状态或显示黑色图像时,如果光从外涂层113的多个凸部散射太多,则可能降低室外可视性并且可能降低对比度。然而,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100中,由黑色材料形成的第一堤部114覆盖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的外涂层113的多个凸部。因此,降低了发光显示装置100中的漫反射率以提高黑色亮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室外可视性并且减少或抑制了对比度的降低。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100中,在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中设置有由金属材料形成以用作反射层的第一电极131,以将入射至第一堤部114中的光朝向第二电极133反射。相较之下,如果在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上未设置第一电极131,则从发光层132发射的要入射至第一堤部114中的所有光都将被第一堤部114吸收,使得可能降低发光显示装置100的亮度。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100中,设置用作反射层的第一电极131以覆盖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因此,从发光层132发射朝向第一堤部114行进的光被第一电极131朝向第二电极反射,然后通过第二电极133发射至外部。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100中,可以显著地提高光提取效率和亮度。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发光器件130不仅可以在第一区域A1中发光,还可以在第二区域A2中发光。也就是说,由于第一电极131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所设置的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上,也可以在与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相对应的第二区域A2中设置第一电极131,因此可以存在第一电极131、发光层132和第二电极133依次层叠或堆叠的区域。因此,与通常的显示装置相对照,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100中,发光器件130也在设置有第一堤部114的区域中发光,例如在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两者中发光。因此,可以增加发光区域的尺寸并且可以提高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涂层113形成为具有平坦的上表面,并且在外涂层113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具有多个凸部(和/或多个凹部)或者与多个凸部(和/或多个凹部)相对应的多个纳米结构的单独膜。因此,第一电极131可以沿单独膜的多个凸部和/或多个凹部的形状具有不平坦形状。因此,可以在不执行单独的掩模工艺的情况下将第一电极131实现为具有不平坦形状。此外,简化了工艺,使得可以降低工艺成本并且可以抑制或减少工艺时间或单件产品生产时间的增加。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即,图3至图7是沿着穿过各个发光显示装置的子像素的线的截面图,该线类似于图1的线II-II'。
如图3所示,发光显示装置300中的发光器件330的第一电极331与图1和图2的发光显示装置100的发光器件的第一电极不同,但是其他配置基本相同,因此将省略多余的描述或对其进行简要描述。
参照图3,第一电极331设置在外涂层113和第一堤部114上。例如,第一电极331设置在第一区域A1中的外涂层113上,并且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的第一堤部114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电极331可以设置为覆盖第一堤部114的整个侧表面、以及第一堤部11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或某些部分。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电极331设置在外涂层113上,并且延伸至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以覆盖第一堤部114的整个侧表面。此外,第一电极331延伸至第一堤部114的上(或顶)表面,以覆盖第一堤部11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由于第一电极331设置在第一区域A1中的外涂层113上并且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的第一堤部114上,因此第一电极331可以通过外涂层113和第一堤部114中的接触孔电连接至漏电极124。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堤部114中的接触孔可以从第一堤部114的上表面延伸。例如,如图3所示,薄膜晶体管120的漏电极124可以通过形成在第一堤部114和外涂层113中的接触孔连接至设置在第一堤部114的上表面上的第一电极331。例如,穿过第一堤部114设置的接触孔从图3中的第一堤部114的上表面延伸,而图2中的相同接触孔从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倾斜表面)延伸。
参照图3,由于第一电极331设置在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上以及第一堤部11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或某部分上,因此发光器件330不仅可以从第一区域A1发光,还可以从第二区域A2的一部分发光。例如,发光器件330在第一电极331、发光层132和第二电极133顺序层叠或堆叠的区域中发光。此外,第一电极331设置在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上以及第一堤部11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或某部分上,使得也可以从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以及从第一堤部11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发光。
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300中,由金属材料形成以用作反射层的第一电极331设置在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上以及第一堤部11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上,以将入射至第一堤部114中的光朝向第二电极133反射。因此,从发光层132发射朝向第一堤部114行进的光被用作反射层的第一电极331反射以发射至外部。因此,可以提高光提取效率和亮度。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中,发光器件330不仅可以在第一区域A1中发光,还可以在第二区域A2中发光。例如,由于第一电极331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所设置的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上以及第一堤部11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上,因此发光器件330也在与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以及上表面的该部分相对应的第二区域A2中发光。因此,可以增加发光区域的尺寸,并且可以提高亮度。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300中,设置在第一堤部114的上表面上的第一电极331的一部分可以连接至薄膜晶体管120的漏电极124。例如,第一电极331延伸至第一堤部114的上表面的部分区域,并且用于连接第一电极331和漏电极124的接触孔从第一堤部114的上表面(例如,与倾斜侧表面相邻的顶表面)延伸。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300中,从第一堤部114的平坦的上表面形成用于连接第一电极331和漏电极124的接触孔。因此,可以更稳定地形成接触孔,并且可以平滑地实现第一电极331和漏电极124之间的电连接。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图4的发光显示装置400与图3的发光显示装置300的不同之处在于添加了第二堤部415,但是其他配置基本相同,因此将省略多余的描述或对其进行简要描述。
参照图4,第一电极331形成在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上以及第一堤部11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或某部分上,并且第二堤部415设置为覆盖第一电极331和第一堤部114。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所示,第二堤部415可以覆盖第二区域A2中的第一堤部114和第一电极331,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堤部415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A1的部分区域中,并且可以不设置在整个第二区域A2中,而是设置在第二区域A2的一部分中。
第二堤部415可以由透明材料形成。如上所述,第一电极331用作反射层以将从发光层132发射的要入射至第一堤部114中的光朝向第二电极133反射。因此,当第二堤部415由不透明材料形成时,与第一堤部114类似,第二堤部415吸收光。如果第二堤部415由不透明材料形成,则第二堤部415与第一堤部114类似地吸收光。因此,第二堤部415可以由透明绝缘材料形成。例如,第二堤部415可以由聚酰亚胺基树脂、丙烯酸基树脂或苯并环丁烯基树脂形成,但是不限于此。
参照图4,发光层132和第二电极133依次设置在第一堤部114和第一电极331上。例如,在第一区域A1中,发光层132和第二电极133设置在第一电极331上。在第二区域A2中,发光层132和第二电极133设置在第二堤部415上。因此,发光器件330可以仅在第一电极331、发光层132和第二电极133依次层叠或堆叠的第一区域A1中发光。从发光层132发射的光通过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的第一电极331朝向第二电极133发射,使得实际发光区域可以大于第一区域A1。
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400中,第一电极331与第二电极133之间的短路现象可以通过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上的第一电极331与发光层132之间的第二堤部415来减小或抑制。如图4所示,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是倾斜的,并且第一电极331沿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的形状形成,使得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上的第一电极331的上表面也是倾斜的。因此,发光层132形成在倾斜的第一电极331上。然而,当使用沉积工艺在倾斜表面上形成发光层132时,发光层132可能形成为太薄或破裂。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400中,在第二区域A2中,例如在第一电极331形成为倾斜的区域中,设置第二堤部415,使得可以减小或抑制第一电极331与第二电极133之间的短路。因此,可以提高发光器件330的可靠性。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图5的发光显示装置500与图4的发光显示装置400的不同之处在于发光器件530是不同的以及添加了平坦化层516,但是其他配置基本相同,因此将省略多余的描述或对其进行简要描述。
参照图5,发光器件530设置在外涂层113和第一堤部114上。发光器件530包括:第一电极531,其电连接至薄膜晶体管120的漏电极124;设置在第一电极531上的发光层532;以及形成在发光层532上的第二电极533。
第一电极531设置在外涂层113和第一堤部114上。例如,第一电极531设置在第一区域A1中的外涂层113上,并且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的第一堤部114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电极531可以设置为覆盖第一堤部114的侧表面和第一堤部11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第一电极531包括:设置在外涂层113和第一堤部114上的反射层531A;以及设置在反射层531A上的透明导电层531B。
反射层531A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例如,反射层531A可以由诸如铝(Al)、银(Ag)或铜(Cu)的金属材料形成,但是不限于此。如上所述,反射层531A由金属材料形成,使得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500可以实现为顶部发光型发光显示装置。
由于反射层531A设置在第一区域A1中的外涂层113上,因此反射层531A可以在外涂层113上具有不平坦形状。例如,反射层531A沿外涂层113的多个凸部的上表面设置,以具有与外涂层113的多个凸部的形状相对应的不平坦形状。因此,改善了表面等离激元损耗,使得可以提高光提取效率。
参照图5,在反射层531A上设置有平坦化层516。平坦化层516可以是用于使形成有发光层532和第二电极533的表面平坦化的绝缘层。例如,尽管设置在平坦化层516下方的反射层531A具有不平坦形状,但是设置了平坦化层516,使得发光层532和第二电极533可以设置在平坦化层516上的平坦表面上。平坦化层516需要覆盖设置在其下方的反射层531A的多个凸部,使得平坦化层516可以形成为比反射层531A的多个凸部的高度更厚。
平坦化层516可以由透明有机材料形成。例如,平坦化层516可以由下述材料形成:该材料在制造发光器件530的过程中或在制造发光器件530之后不会排气。例如,平坦化层516可以是不排气的透明材料,使得在气相沉积期间反射的光从中穿过。例如,平坦化层516可以由丙烯酸基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基树脂、聚酰亚胺基树脂、不饱和聚酯基树脂、聚亚苯基树脂、聚苯硫醚基树脂、苯并环丁烯和光致抗蚀剂中的一种形成,但是不限于此。此外,平坦化层516可以由与外涂层113相同的材料形成。
参照图5,第一电极531的透明导电层531B设置在第一电极531的反射层531A和平坦化层516上。透明导电层531B在未设置平坦化层516的第二区域A2中与反射层531A接触。因此,透明导电层531B可以通过反射层531A而被施加来自薄膜晶体管120的漏电极124的电压。例如,透明导电层531B和反射层531A可以具有相同的电位。例如,透明导电层531B可以由透明导电氧化物例如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铟锡锌氧化物(ITZO)、氧化锌(ZnO)和氧化锡(TO)形成,但是不限于此。
由于透明导电层531B设置在平坦化层516上,所以透明导电层531B可以在发光器件530的发光层532发光的区域中具有平坦形状。例如,如图5所示,反射层531A沿外涂层113的上表面的形状具有不平坦形状,但是透明导电层531B可以通过反射层531A上的平坦化层516具有平坦形状。
发光层532形成在第一电极531和第二堤部415上。例如,由于发光层532设置在第一电极531的透明导电层531B上,所以发光层532可以在第一区域A1的第一电极531上具有平坦形状。
此外,在发光层532上设置有第二电极533。例如,由于第二电极533设置在发光层532上,所以第二电极533也可以在第一区域A1的第一电极531上具有平坦的形状。第二电极533可以由透明导电氧化物例如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铟锡锌氧化物(ITZO)、氧化锌(ZnO)和氧化锡(TO)或者镱(Yb)合金形成,但是不限于此。替选地,第二电极533可以由金属材料例如银(Ag)、铜(Cu)和镁-银合金(Mg:Ag)形成,但是不限于此。
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500中,平坦化层516设置在具有不平坦形状的第一电极531的反射层531A上,并且第一电极531的透明导电层531B形成在平坦化层516上。因此,由于发光器件530的第一电极531的透明导电层531B、发光层532和第二电极533形成在平坦表面上,因此可以均匀地实现发光器件530的电注入特性,并且可以提高发光器件530的可靠性。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500中,平坦化层516设置在第一电极531的反射层531A上,使得反射层531A的漫反射率可以减小。例如,当发光显示装置500处于关断状态或显示黑色图像时,如果光从发光器件530散射得太多,则可能降低室外可视性并且可能降低对比度。然而,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500中,平坦化层516设置在第一电极531的反射层531A与透明导电层531B之间。因此,减小了发光器件530中的漫反射率,以提高黑色亮度并且提高室外可视性和对比度。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图6的发光显示装置600的平坦化层616和发光器件630与图5的发光显示装置500的平坦化层和发光器件不同,但是其他配置基本相同,因此将省略多余的描述或对其进行简要描述。
参照图6,平坦化层616设置在第一电极631的反射层531A和第一堤部114上。例如,平坦化层616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二者中,并且例如形成在显示区域AA的整个区域上。平坦化层616可以是用于使形成有发光层532和第二电极533的表面平坦化的绝缘层,并且平坦化层616使第一电极631的反射层531A的上部平坦化。
第一电极631的反射层531A和透明导电层631B可以通过平坦化层616中的接触孔彼此电连接。如上所述,由于平坦化层616在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二者中,所以平坦化层616可以覆盖反射层531A。因此,当在平坦化层616上形成透明导电层631B时,反射层531A和透明导电层631B可以通过平坦化层616电绝缘。因此,如图6所示,透明导电层631B可以通过平坦化层616中的接触孔电连接至反射层531A。
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600中,如上所述,在外涂层113的整个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凸部。因此,不需要用于部分地形成多个凸部的单独掩模工艺,使得可以降低工艺成本和工艺时间或单件产品生产时间。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600中,平坦化层616位于整个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中。因此,不需要用于部分地形成平坦化层616的单独掩模工艺,使得可以降低工艺成本和工艺时间或单件产品生产时间。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图7的发光显示装置700的发光器件730和外涂层713与图5的发光显示装置500的发光器件和外涂层不同,但是其他配置基本相同,因此将省略多余的描述或对其进行简要描述。
参照图7,外涂层713包括非周期性形成的多个凸部。例如,外涂层713的多个凸部未形成为具有规则图案,而是多个凸部的密度在一些区域中较高,并且多个凸部的密度在其他区域中较低。此外,多个凸部之间的距离可以变化。
参照图7,第一电极731的反射层731A沿包括非周期性形成的多个凸部的外涂层713的上表面形成。因此,反射层731A可以具有与外涂层713的多个凸部相对应的多个非周期性凸部。
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700中,多个非周期性凸部形成在外涂层713和反射层713A上,使得导致光被发光层532和金属表面吸收的表面等离激元损耗得到改善,以提高发光效率。此外,提高了提取至发光器件730外部的光的效率,以降低功耗并且确保发光器件730的电稳定性。
当周期性地形成外涂层的多个凸部使得反射层也具有周期性凸凹结构时,可能沿从发射层731A反射或透射的光的行进方向产生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因此,可能产生衍射干涉或莫尔干涉。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用户或观看者在视觉上识别出诸如波浪图案的干涉条纹或干涉斑。
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700中,外涂层713的多个凸部非周期性地设置,使得反射层731A也具有多个不规则的凸部。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700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用户在视觉上识别出由于光的衍射干涉或莫尔干涉而导致的干涉图案。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涂层713可以具有形成有细褶皱的、不平坦的上表面。这种外涂层713通过以下工艺形成:在曝光处理期间在硬化工艺中形成褶皱的工艺、经由执行单独的热处理形成褶皱的工艺、或者在将拉伸应力施加至基板110时的状态下形成外涂层713之后去除拉伸应力的工艺,但是不限于此。
图8A至图8D是用于说明比较例和本公开的示例的光学效率的图。这些图示出了亮度的值的示例。
图8A是用于说明比较例1的光学效率的图,图8B是用于说明比较例2的光学效率的图,图8C是用于说明比较例3的光学效率的图,以及图8D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发光显示装置400的光学效率的图。
比较例1是顶部发光型发光显示装置,其中,第一电极设置在平坦的外涂层上,透明堤部设置成覆盖第一电极的角部,并且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形成在第一电极和堤部上。
比较例2是通过向比较例1中的外涂层添加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而获得的配置。
比较例3是通过向比较例2中的堤部添加黑色材料而获得的配置。尽管未提供比较例1至比较例3的配置的细节,但由于本公开的示例包括如上参照图1至图7所描述的多个附加的/不同的特征,因此本公开的各个示例的配置不同于比较例1至比较例3的配置。
在图8A至图8D中,X轴表示与参照图1至图7所描述的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相对应的位置作为亮度测量位置,以及Y轴表示通过将在比较例1中测量的总亮度归一化为1.00而获得的亮度的相对值。
首先,参照图8A,比较例1是顶部发光型发光显示装置,其中,未设置堤部的第一区域A1用作发光区域。因此,如图8A所示,亮度在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的边界处急剧变化,并且测量的总亮度值假设为1.00。
接着,参照图8B,比较例2是通过向比较例1中的外涂层添加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而获得的配置。因此,证实了与比较例1相比第一区域A1中的亮度值增加,并且比较例2中的总亮度的相对值测量为1.35。然而,如图8B所示,与比较例1相比,通过设置在堤部下方的外涂层的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不规则地反射外部光,使得在比较例2中的第二区域A2中也测量到预定的亮度值。因此,在比较例2中,室外可视性降低并且对比度降低。
接着,参照图8C,比较例3是向比较例2中的堤部添加了黑色材料的配置。将黑色材料添加至堤部,使得不会导致由于设置在堤部下方的外涂层的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而引起的外部光的漫反射。例如,入射至外涂层的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上或者从外涂层的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反射的所有光都被堤部吸收。因此,如图8C所示,第二区域A2中的亮度值可以基本为0。然而,在比较例3中,由于堤部由黑色材料形成,因此从发光层发射的一些光被堤部吸收,使得可能产生亮度损失。比较例3中的总亮度的相对值测量为1.28。
相较于图8A至图8C,参照图8D,为了解决比较例3中产生的亮度降低,在本公开的示例中,包括黑色材料的第一堤部114设置在外涂层113上,并且发光器件330的第一电极331设置为覆盖第一堤部114。因此,从发光器件330的发光层132发射的要被第一堤部114吸收的光被第一堤部114上的第一电极331反射以被发射。因此,如图8D所示,在与第一区域A1相邻的第二区域A2中,即,在设置第一电极331的部分中,测量到比比较例1至比较例3的亮度高得多的亮度,并且可以增加发光显示装置400的总亮度。具体地,该示例中的总亮度的相对值测量为2.80。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描述如下。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发光显示装置包括:基板,其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基板上的绝缘层,该绝缘层具有不平坦表面;在第二区域中的绝缘层上的第一堤部,该第一堤部由黑色材料形成;在第一区域中的绝缘层上的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覆盖第一堤部的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电极上的发光层;以及在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
绝缘层可以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多个凸部和/或多个凹部,第一堤部可以覆盖绝缘层的多个凸部和/或多个凹部以使第二区域平坦化,并且第一电极可以沿第一区域中的多个凸部和/或凹部的上表面设置。
绝缘层的多个凸部和/或多个凹部可以非周期性地设置。
第一电极可以覆盖第一堤部的整个侧表面以及从第一堤部的侧表面延伸的第一堤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发光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在基板上的薄膜晶体管,其中,薄膜晶体管的源电极和漏电极之一可以经由从第一堤部的上表面延伸的接触孔连接至第一电极。
发光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堤部,该第二堤部覆盖第二区域中的第一堤部和第一电极,并且该第二堤部由透明材料形成,其中,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可以设置在第二堤部上。
第一电极可以包括下述中的至少一者:透明导电层;以及反射层和在该反射层上的透明导电层。
发光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区域中的反射层与透明导电层之间的平坦化层,其中,反射层可以沿绝缘层的不平坦表面设置。透明导电层可以沿平坦化层的上表面的形状设置。
平坦化层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两者中。平坦化层可以进一步在第二区域中的第一堤部、反射层、和薄膜晶体管上方延伸。
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可以是基板的显示区域的一部分。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发光显示装置包括:基板;在基板上的外涂层,该外涂层具有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在外涂层上的发光器件,该发光器件包括:发光层,在发光层与外涂层之间的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被配置成将从发光层发射的光向上反射以提高光提取效率,以及在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以及在外涂层与发光器件之间的黑色堤部,该黑色堤部被配置成减少由于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的漫反射引起的对比度的降低,其中,第一电极覆盖黑色堤部的一部分以减少当从发光层发射的光被黑色堤部吸收时引起的光提取效率的降低。
发光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在第一电极与发光层之间的第二堤部,以减少由于黑色堤部的倾斜侧表面引起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短路。
第一电极可以包括外涂层上的反射层和反射层上的透明导电层。
发光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平坦化层,该平坦化层在反射层与透明导电层之间提供平坦化的上表面以减小反射层的漫反射率。
可以非周期性地设置外涂层的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以减少由于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引起的莫尔干涉。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发光显示装置包括:在基板上的外涂层,该外涂层具有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在外涂层上的发光器件,该发光器件包括发光层、在发光层与外涂层之间的第一电极、以及在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以及在外涂层与发光器件之间的黑色堤部,其中,第一电极覆盖黑色堤部的一部分。
发光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在第一电极与发光层之间的第二堤部。
第一电极可以包括在外涂层上的反射层以及在反射层上的透明导电层。
发光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在反射层与透明导电层之间的平坦化层。
可以非周期性地设置外涂层的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
尽管已经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技术构思的情况下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因此,提供本公开的实施例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技术构思。本公开的技术概念的范围不限于此。因此,应该理解,上述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是说明性的,而不限制本公开。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当基于所附权利要求书来解释,并且在其等同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构思应当被解释为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发光显示装置,包括:
基板,其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在所述基板上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具有不平坦表面;
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绝缘层上的第一堤部,所述第一堤部由黑色材料形成并且用于限定发光区域;
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绝缘层上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覆盖所述第一堤部的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的发光层;以及
在所述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发光层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堆叠在与所述第一堤部的侧表面的被覆盖的所述部分对应的区域中发光,
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区域中具有与所述绝缘层的不平坦表面相对应的不平坦表面,以及
其中,所述绝缘层的不平坦表面延伸超过所述第二电极的不平坦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绝缘层包括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多个凸部和/或多个凹部,
所述第一堤部覆盖所述绝缘层的所述多个凸部和/或所述多个凹部以使所述第二区域平坦化,以及
所述第一电极沿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多个凸部和/或所述多个凹部的上表面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绝缘层的所述多个凸部和/或所述多个凹部被非周期性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覆盖所述第一堤部的整个侧表面以及从所述第一堤部的侧表面延伸的所述第一堤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还包括:
在所述基板上的薄膜晶体管,
其中,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电极和漏电极之一连接至所述第一堤部的上表面上的所述第一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下述中的至少一者:
反射层;以及
反射层和在该反射层上的透明导电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反射层与所述透明导电层之间的平坦化层,其中,所述反射层沿所述绝缘层的不平坦表面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平坦化层进一步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堤部、所述反射层、和薄膜晶体管上方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是所述基板的显示区域的一部分。
10.一种发光显示装置,包括:
基板;
在所述基板上的外涂层,所述外涂层具有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
在所述外涂层上的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包括:
发光层;
在所述发光层与所述外涂层之间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被配置成将从所述发光层发射的光向上反射以提高光提取效率;以及
在所述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以及
在所述外涂层与所述发光器件之间并且用于限定发光区域的黑色堤部,所述黑色堤部还被配置成减少由于所述多个凸部或所述多个凹部的漫反射引起的对比度的降低,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覆盖所述黑色堤部的一部分以减少当从所述发光层发射的光被所述黑色堤部吸收时引起的光提取效率的降低,并且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在与所述黑色堤部的被覆盖的所述部分对应的区域中发光,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发光区域中具有与所述外涂层的所述多个凸部或所述多个凹部对应的不平坦表面,以及
其中,所述外涂层的所述多个凸部或所述多个凹部延伸超过所述第二电极的不平坦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
在所述外涂层上的反射层;以及
在所述反射层上的透明导电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还包括:
平坦化层,其在所述反射层与所述透明导电层之间提供平坦化的上表面以减小所述反射层的漫反射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外涂层的所述多个凸部或所述多个凹部被非周期性地设置以减少由于所述多个凸部或所述多个凹部引起的莫尔干涉。
14.一种发光显示装置,包括:
在基板上的外涂层,所述外涂层具有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
在所述外涂层上的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包括:
发光层;
在所述发光层与所述外涂层之间的第一电极;以及
在所述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以及
在所述外涂层与所述发光器件之间并且用于限定发光区域的黑色堤部,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覆盖所述黑色堤部的一部分,并且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在与所述黑色堤部的被覆盖的所述部分对应的区域中发光,
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发光区域中具有与所述外涂层的所述多个凸部或所述多个凹部对应的不平坦表面,以及
其中,所述外涂层的所述多个凸部或所述多个凹部延伸超过所述第二电极的不平坦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
在所述外涂层上的反射层;以及
在所述反射层上的透明导电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还包括:
在所述反射层与所述透明导电层之间的平坦化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外涂层的所述多个凸部或所述多个凹部被非周期性地设置。
CN201910695038.8A 2018-08-31 2019-07-30 发光显示装置 Active CN1108754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44475.8A CN116828899A (zh) 2018-08-31 2019-07-30 发光显示装置
CN202310851716.1A CN116828887A (zh) 2018-08-31 2019-07-30 发光显示装置
CN202310854201.7A CN116828888A (zh) 2018-08-31 2019-07-30 发光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103245 2018-08-31
KR1020180103245A KR20200025618A (ko) 2018-08-31 2018-08-31 발광 표시 장치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51716.1A Division CN116828887A (zh) 2018-08-31 2019-07-30 发光显示装置
CN202310854201.7A Division CN116828888A (zh) 2018-08-31 2019-07-30 发光显示装置
CN202310844475.8A Division CN116828899A (zh) 2018-08-31 2019-07-30 发光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75438A CN110875438A (zh) 2020-03-10
CN110875438B true CN110875438B (zh) 2023-08-01

Family

ID=69640134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95038.8A Active CN110875438B (zh) 2018-08-31 2019-07-30 发光显示装置
CN202310851716.1A Pending CN116828887A (zh) 2018-08-31 2019-07-30 发光显示装置
CN202310844475.8A Pending CN116828899A (zh) 2018-08-31 2019-07-30 发光显示装置
CN202310854201.7A Pending CN116828888A (zh) 2018-08-31 2019-07-30 发光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51716.1A Pending CN116828887A (zh) 2018-08-31 2019-07-30 发光显示装置
CN202310844475.8A Pending CN116828899A (zh) 2018-08-31 2019-07-30 发光显示装置
CN202310854201.7A Pending CN116828888A (zh) 2018-08-31 2019-07-30 发光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31450B2 (zh)
KR (1) KR20200025618A (zh)
CN (4) CN1108754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05887B1 (ko) * 2018-05-08 2023-11-2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579252B1 (ko) * 2018-06-27 2023-09-1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200096367A (ko) * 2019-02-01 2020-08-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0148685B (zh) * 2019-05-07 2021-01-15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KR20210072465A (ko) * 2019-12-09 2021-06-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JP7445483B2 (ja) * 2020-03-25 2024-03-0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11668233B (zh) * 2020-06-08 2023-06-30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US11430920B2 (en) 2020-06-08 2022-08-30 Tcl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3871542B (zh) * 2020-06-30 2023-10-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11799384B (zh) * 2020-07-20 2023-11-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20220030361A (ko) * 2020-08-28 2022-03-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4639793A (zh) * 2020-12-16 2022-06-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3066829A (zh) * 2021-03-11 2021-07-02 重庆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6367587A (zh) * 2021-12-23 2023-06-30 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14497417B (zh) * 2022-01-26 2024-03-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03055B2 (en) * 2004-04-30 2011-03-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Light-emitting display
WO2006035811A1 (ja) * 2004-09-30 2006-04-0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KR100911993B1 (ko) * 2008-06-03 2009-08-13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067376B1 (ko) * 2013-05-21 2020-01-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177214B1 (ko) * 2014-03-17 2020-11-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6054085A (ja) * 2014-09-04 2016-04-1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170026958A (ko) * 2015-08-31 2017-03-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N108029162B (zh) * 2015-09-10 2019-12-03 夏普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11048689B (zh) * 2016-06-30 2022-10-2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KR20180047331A (ko) * 2016-10-31 2018-05-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KR20180087908A (ko) * 2017-01-25 2018-08-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605887B1 (ko) * 2018-05-08 2023-11-2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200068970A (ko) * 2018-12-06 2020-06-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표시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28887A (zh) 2023-09-29
US20200075699A1 (en) 2020-03-05
CN116828899A (zh) 2023-09-29
CN110875438A (zh) 2020-03-10
CN116828888A (zh) 2023-09-29
US11031450B2 (en) 2021-06-08
KR20200025618A (ko) 2020-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75438B (zh) 发光显示装置
CN110459556B (zh) 发光显示装置
US10243173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770530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11527590B2 (en)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CN111987123B (zh) 发光显示设备
US10804498B2 (en)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KR102345872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CN112864188A (zh) 发光显示设备
CN111106258B (zh) 发光显示装置
KR102317396B1 (ko) 플렉서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2349751B (zh) 发光显示设备
US20220123080A1 (en) Display device
KR20200133653A (ko)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210012415A (ko)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8119219A (zh) 发光显示设备
CN118119218A (zh) 发光显示设备
TW202226586A (zh) 發光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