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71864B - 骑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骑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71864B
CN110871864B CN201811010217.5A CN201811010217A CN110871864B CN 110871864 B CN110871864 B CN 110871864B CN 201811010217 A CN201811010217 A CN 201811010217A CN 110871864 B CN110871864 B CN 1108718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posed portion
cover
view
vehicle
front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1021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71864A (zh
Inventor
奥村英隆
吴景亮
诸葛艺竹
邓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01021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718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71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18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718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18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00Acoustic signal devices; Arrangement of such devices on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骑乘型车辆,具备具有头灯用透明罩的头灯单元。头灯用透明罩具有在车辆主视下可见的露出部分。主视下宽度方向上的露出部分的长度比上下方向上的大。露出部分在车辆侧视下具有前缘。该前缘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上罩的前端的下方。该前缘在侧视下从其上端向下且向后延伸至其下端。右罩和左罩延伸至露出部分的下方。右罩和左罩的前缘在侧视下通过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下端的前方并从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下端的上方延伸至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下端的下方。右罩和左罩的后缘在侧视下配置于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下端的后方。露出部分的前缘具有在侧视下与右罩和左罩重叠的重叠部分。露出部分的前缘的重叠部分包括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下端。骑乘型车辆具备在露出部分的下方、右罩的左方、左罩的右方且前挡泥板的上方形成的第1空间。

Description

骑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设置于前罩的头灯单元的骑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备前罩(14)和头灯单元(15)的两轮摩托车(10)。头灯单元(15)在车辆主视下配置于前罩(14)的中央。前罩(14)包括位于头灯单元(15)的上方的上部(14b)和位于头灯单元(15)的下方的下部(14c)。
头灯单元(15)在车辆侧视下具有前缘。头灯单元(15)的前缘在车辆侧视下向下方且向前方延伸。前罩(14)的下部(14c)在车辆侧视下具有前缘和下缘。前罩(14)的下部(14c)的前缘在车辆侧视下从头灯单元(15)的前缘的下端向前方且向下方延伸。前罩(14)的下部(14c)的下缘在车辆侧视下从下部(14c)的前缘的前端向后方延伸。下部(14c)的下缘在车辆侧视下为大致水平。
两轮摩托车(10)具备前挡泥板(18)。前挡泥板(18)配置于前罩(14)的下部(14c)的下方。前挡泥板(18)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前罩(14)的下部(14c)的下缘的下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654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人为了进一步降低两轮摩托车(10)的重心的位置,对将头灯单元(15)的配置变更为更低的位置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头灯单元配置于低的位置的骑乘型车辆。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人对头灯单元的配置的变更进行了研究。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165477号公报中对如下情况进行了研究:将头灯单元(15)配置于在车辆主视以及车辆侧视下与前罩(14)的下部(14c)重叠的位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165477号公报中对如下情况进行了研究:将头灯单元(15)的前缘的下端配置于在车辆侧视下与前罩(14)的下部(14c)的前缘的前端相同的位置。根据这些头灯单元的配置的变更,能够将头灯单元配置于更低的位置。
然而,在将头灯单元配置于低的位置的情况下,本发明人发现了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问题是头灯单元容易因被前轮甩起的异物而变脏。异物例如是石头、沙粒、泥或水。前挡泥板具有遮挡异物的功能。但是,难以通过前挡泥板来遮挡全部的异物。例如,由于旋转的前轮,而异物的一部分从前挡泥板的后方向前挡泥板的上方回旋地飞散。因此,在将头灯单元配置于低的位置的情况下,头灯单元容易暴露于异物。由此头灯单元易脏。
因此,本发明人进一步对能够将头灯单元配置于低的位置且能够减少头灯单元的污损的骑乘型车辆进行了研究。
基于这些见解和研究的本发明为如下构成。
即,本发明是一种骑乘型车辆,具备:
头管;
转向装置,其由所述头管支承,能够相对于所述头管旋转;
前轮,其由所述转向装置支承;
前挡泥板,其配置于所述前轮的上方,并由所述转向装置支承,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头管与所述转向装置一体地旋转;
头灯单元,其配置于所述头管的前方且配置于所述前挡泥板的上方,并由所述头管支承,以及
前罩,其由所述头管支承,
所述头灯单元具备使头灯光源的光透射的头灯用透明罩,
所述头灯用透明罩具有在车辆主视下可见的露出部分,
所述前罩具备:
在车辆主视下位于所述露出部分的上方的上罩;
在车辆主视下位于所述露出部分的右方的右罩;以及
在车辆主视下位于所述露出部分的左方的左罩,
在车辆主视下,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露出部分的长度比车辆上下方向上的所述露出部分的长度大,
所述露出部分在车辆侧视下具有前缘,
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所述上罩的前端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具有上端和下端,
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从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上端起到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为止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
所述右罩延伸至比所述露出部分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右罩在车辆侧视下具有前缘和后缘,
所述右罩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通过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的前方,并从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右罩的所述后缘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的后方,
所述左罩延伸至比所述露出部分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左罩在车辆侧视下具有前缘和后缘,
所述左罩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通过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的前方的位置,并且从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左罩的所述后缘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的后方,
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具有在车辆侧视下与所述右罩以及所述左罩重叠的重叠部分,
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重叠部分包括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
所述骑乘型车辆具备在所述露出部分的下方、所述右罩的左方、所述左罩的右方且所述前挡泥板的上方形成的第1空间。
第1空间由露出部分区划。露出部分区划第1空间的上面。由此,能够将头灯单元配置于低的位置。
第1空间还由右罩、左罩以及前挡泥板区划。右罩区划第1空间的右面。左罩区划第1空间的左面。前挡泥板区划第1空间的下面。第1空间在前方开放。
露出部分的前缘在车辆侧视下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因此,露出部分将第1空间的前方的空气(行驶风)顺畅地向第1空间引导。由此,能够顺畅地向第1空间导入空气(行驶风)。能够在第1空间适当地从前方朝向后方流动的气流。
被前轮甩起的异物的一部分从比前挡泥板靠后方的位置进入第1空间。异物在第1空间欲从后方向前方前进。但是,空气在第1空间从前方朝向后方流动。因此,在第1空间异物的移动被缓和。例如,异物在第1空间难以向前方前进。因此,能够抑制露出部分暴露于异物。其结果,能够减少露出部分被异物弄脏的情况。
露出部分的前缘在车辆侧视下,从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上端起到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下端为止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换言之,露出部分的整个前缘在车辆侧视下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因此,能够抑制露出部分暴露于从比露出部分靠上方或前方的位置降下的雨水。因此,也能够减少露出部分被雨水弄脏的情况。
露出部分的前缘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上罩的前端靠下方的位置。因此,上罩遮挡雨水,上罩能够抑制露出部分暴露于雨水。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露出部分被雨水弄脏的情况。
在车辆主视下,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露出部分的长度比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露出部分的长度大。因此,露出部分能够向第1空间引导更多量的空气。
在车辆主视下,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露出部分的长度比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露出部分的长度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露出部分被雨水弄脏的情况。
右罩延伸至比露出部分靠下方的位置。由此,第1空间的右面延伸至比露出部分靠下方的位置。这样,右罩能够适当地区划第1空间的右面。同样地,左罩延伸至比露出部分靠下方的位置。由此,第1空间的左面延伸至比露出部分靠下方的位置。这样,左罩能够适当地区划第1空间的左面。
右罩具有前缘和后缘。右罩的前缘在车辆侧视下,通过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下端的前方,并从比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右罩的后缘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下端的后方。右罩在车辆侧视下与露出部分的前缘的重叠部分重叠。在此,露出部分的前缘的重叠部分包括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下端。由此,能够有效地减小第1空间的上面与第1空间的右面的间隙。由此,能够高效地向第1空间导入空气。同样地,左罩具有前缘和后缘。左罩的前缘在车辆侧视下,通过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下端的前方的位置,并从比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左罩的后缘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下端的后方。左罩在车辆侧视下与露出部分的前缘的重叠部分重叠。如上所述,露出部分的前缘的重叠部分包括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下端。由此,能够有效地减小第1空间的上面与第1空间的左面的间隙。由此,能够高效地向第1空间导入空气。
如上所述,露出部分构成第1空间的上面,所以能够将头灯单元配置于低的位置。由此,能够降低骑乘型车辆的重心的位置。而且,露出部分的前缘在车辆侧视下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由此顺畅地向第1空间导入空气,利用导入到第1空间的空气可实现头灯单元的污损的减少。这样,根据本骑乘型车辆,能够将头灯单元配置于低的位置,并且能够减少头灯单元的污损。
并且,在日本特开2003-165477号公报中,前罩(14)的下部(14c)的下缘在车辆侧视下为大致水平。因此,无法顺畅地向前挡泥板(18)的上方且前罩(14)的下部(14c)的下方的空间导入空气。由此,难以向前挡泥板(18)的上方且前罩(14)的下部(14c)的下方的空间导入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异物造成的头灯单元(15)的污损的足够量的空气。而且,头灯单元(15)的前缘在车辆侧视下向前方且向下方延伸。因此,在将头灯单元(15)配置于低的位置的情况下,头灯单元(15)无法顺畅地向前挡泥板(18)的上方且头灯单元(15)的下方的空间导入空气。由此,更难向前挡泥板(18)的上方且头灯单元(15)的下方的空间导入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异物造成的头灯单元(15)的污损的足够量的空气。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
所述右罩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从所述右罩的所述前缘的前端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
所述左罩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从所述左罩的所述前缘的前端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
右罩的前缘在车辆侧视下从右罩的前缘的前端向与露出部分的前缘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够更顺畅地向第1空间导入空气。同样地,左罩的前缘在车辆侧视下从左罩的前缘的前端向与露出部分的前缘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够更顺畅地向第1空间导入空气。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
所述右罩配置于在车辆侧视下不与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上端重叠的位置,
所述左罩配置于在车辆侧视下不与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上端重叠的位置,
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上端在车辆侧视下是可见的。
能够适当地提高头灯单元的被见性。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
所述右罩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位于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上端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左罩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位于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上端靠后方的位置。
能够将右罩适当地配置于在车辆侧视下不与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上端重叠的位置。同样地,能够将左罩适当地配置于在车辆侧视下不与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上端重叠的位置。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
所述右罩延伸至比所述前挡泥板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右罩在车辆侧视下与所述前挡泥板重叠,
所述左罩延伸至比所述前挡泥板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左罩在车辆侧视下与所述前挡泥板重叠。
能够有效地减小右罩与前挡泥板的间隙。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第1空间的右面与第1空间的下面的间隙。由此,能够高效地向第1空间导入空气。同样地,能够有效地减小左罩与前挡泥板的间隙。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第1空间的左面与第1空间的下面的间隙。由此,能够更高效地向第1空间导入空气。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
当所述转向装置相对于所述头管处于中立位置时,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所述前轮的中心靠前方的位置。
异物难以到达露出部分。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露出部分被异物弄脏的情况。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
所述露出部分具有右端和左端,
所述露出部分从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右端延伸至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左端,
当所述转向装置相对于所述头管处于中立位置时,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右端位于比所述前轮靠右方的位置,并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左端位于比所述前轮靠左方的位置。
露出部分能够适当地向第1空间中的至少前轮的上方的范围引导空气。异物在第1空间中的前轮的上方的范围特别容易飞散。因此,露出部分能够适当地向第1空间中的异物特别容易飞散的范围引导空气。其结果,能够在异物容易飞散的范围形成朝向后方的气流。由此,能够有效地减少露出部分被异物弄脏的情况。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
当所述转向装置相对于所述头管位于中立位置时,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右端位于比所述前挡泥板靠右方的位置,并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左端位于比所述前挡泥板靠左方的位置。
能够更有效地减少露出部分被异物弄脏的情况。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
所述上罩覆盖所述露出部分的上部,以使得所述露出部分在车辆俯视下无法看到。
由于上罩遮挡雨水,因此上罩能够可靠地抑制露出部分暴露于雨水。因此,能够可靠地减少露出部分被雨水弄脏的情况。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
所述前罩具备在车辆主视下配置于所述露出部分的下方且配置于所述前挡泥板的上方的下罩,
所述下罩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上端靠后方的位置。
下罩配置于比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上端靠后方的位置,所以下罩难以妨碍空气进入第1空间。由此,能够适当地向第1空间导入空气。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
所述下罩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靠后方的位置。
下罩不会妨碍空气进入第1空间。由此,能够更适当地向第1空间导入空气。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
所述下罩在车辆侧视下从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
下罩将第1空间内的气体向后方引导。由此,能够更适当地形成第1空间处的气流。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
所述下罩具有:
上部,其在车辆主视下位于所述前轮的上方;
右壁部,其位于所述下罩的所述上部的右方,并从所述下罩的所述上部向下方延伸;以及
左壁部,其位于所述下罩的所述上部的左方,并从所述下罩的所述上部向下方延伸。
下罩向下罩的上部的下方、下罩的右壁部的左方且下罩的左壁部的右方的区域引导空气。在此,下罩的上部的下方、下罩的右壁部的左方且下罩的左壁部的右方的区域在车辆主视下位于前轮的上方。由此,下罩能够使气流适当地在位于前轮的上方的区域形成。由此,能够有效地减少露出部分被异物弄脏的情况。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
所述骑乘型车辆具备闪烁灯,
所述闪烁灯具备使闪烁灯光源的光透射的闪烁灯用透明罩,
所述闪烁灯用透明罩与所述头灯用透明罩相接,
所述闪烁灯用透明罩与所述头灯用透明罩一体地成形。
闪烁灯用透明罩与头灯用透明罩一体地成形,所以能够减少骑乘型车辆的部件数量。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
所述骑乘型车辆具备喇叭,
所述喇叭配置于比所述露出部分靠后方且比所述前挡泥板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喇叭配置于比所述头管靠前方的位置,
所述喇叭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喇叭配置于比露出部分靠后方且比前挡泥板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喇叭暴露于异物和/或雨水。由此,能够减少喇叭被弄脏的情况。喇叭配置于比头管靠前方的位置。而且,喇叭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将喇叭的声音经由第1空间适当地向第1空间的前方传递。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型车辆,能够将头灯单元配置于低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的主视图。
图3是骑乘型车辆的前部的左侧视图。
图4是头灯单元和闪烁灯的主视图。
图5是头灯单元和闪烁灯的左侧视图。
图6是头灯单元和闪烁灯的俯视图。
图7是头灯用透明罩和闪烁灯用透明罩的主视图。
图8是头灯用透明罩和闪烁灯用透明罩的左侧视图。
图9是头灯用透明罩和闪烁灯用透明罩的仰视图。
图10是前罩、前轮以及前挡泥板的主视图。
图11是第1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的俯视图。
图12是骑乘型车辆的前部的左侧视图。
图13是从比骑乘型车辆靠前方、左方且靠下方的位置观察到的骑乘型车辆的立体图。
图14是沿着图2中的XIV-XIV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沿着图2中的XV-XV线的剖视图。
图16是沿着图2中的XVI-XVI线的剖视图。
图17是第2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18是第2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的主视图。
图19是第2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骑乘型车辆
3:转向装置
11:前轮
13:前挡泥板
21:头灯单元
22:头灯用光源
24:头灯用透明罩
25:露出部分(车辆主视下的头灯用透明罩的露出部分)
25a:车辆主视下的露出部分的上缘
25b:车辆主视下的露出部分的右缘
25c:车辆主视下的露出部分的左缘
25d:车辆主视下的露出部分的下缘
26R:露出部分的右端
26L:露出部分的左端
27:车辆侧视下的露出部分的前缘
27a:车辆侧视下的露出部分的前缘的重叠部分
27b:车辆侧视下的露出部分的前缘的非重叠部分
31:闪烁灯
32:闪烁灯用光源
34:闪烁灯用透明罩
41:前罩
41a:前罩的前端(上罩的前端)
42:上罩
43:右罩
43a:车辆侧视下的右罩的前缘
44:左罩
44a:车辆侧视下的左罩的前缘
44b:车辆侧视下的左罩的后缘
45:下罩
46:下罩的上部
47:下罩的右壁部
48:下罩的左壁部
55:车架
56:头管
61:喇叭
P1:车辆侧视下的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上端
P2:车辆侧视下的露出部分的前缘的下端
Q1:车辆侧视下的左罩的前缘的前端
S:第1空间
X:骑乘型车辆的前后方向
Y:骑乘型车辆的宽度方向
Z:骑乘型车辆的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骑乘型车辆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1.骑乘型车辆的概略构成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1示出骑乘型车辆1的前后方向X、宽度方向Y以及上下方向Z。前后方向X、宽度方向Y以及上下方向Z以乘坐于骑乘型车辆1的骑乘者为基准来定义。前后方向X、宽度方向Y以及上下方向Z互相正交。前后方向X、宽度方向Y以及上下方向Z分别是本发明中的车辆前后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上下方向的例子。
“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右方”、“左方”分别意味对于乘坐于骑乘型车辆1的骑乘者而言的“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右方”、“左方”。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前方”和“后方”不仅是与前后方向X平行的方向,还包括与前后方向X接近的方向。与前后方向X接近的方向例如是与前后方向X所成的角度为45度以下的方向。同样地,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右方”和“左方”不仅是与宽度方向Y平行的方向,还包括与宽度方向Y接近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上方”和“下方”不仅是与上下方向Z平行的方向,还包括与上下方向Z接近的方向。在各图中,适当地示出前、后、上、下、右、左作为参照。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配置的各表述分别具有以下的含义。以下,采用宽度方向Y为例进行说明,关于前后方向X和上下方向Z也同样。
“部件A配置于比部件B靠右方/左方的位置”的表述,对宽度方向Y上的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进行了规定,没有规定前后方向X和上下方向Z上的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在本表述的情况下,部件A既可以在车辆侧视下与部件B重叠,也可以不重叠。
没有伴随观察方向的提及的“部件A配置于部件B的右方/左方”的表述,对宽度方向Y上的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前后方向X上的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以及上下方向Z上的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进行了规定。本表述意味着如下情况:部件A配置于比部件B靠右方/左方的位置,并且部件A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侧视下与部件B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部件A在车辆俯视下配置于部件B的右方/左方”的表述,对宽度方向Y上的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和前后方向X上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进行了规定,没有规定上下方向Z上的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本表述意味着如下情况:部件A配置于比部件B靠右方/左方的位置,部件A的前端位于比部件B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并且部件A的后端位于比部件B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部件A在车辆主视下配置于部件B的右方/左方”的表述,对宽度方向Y上的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和上下方向Z上的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进行规定,没有规定前后方向X上的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本表述意味着如下情况,部件A配置于比部件B靠右方/左方的位置,部件A的上端位于比部件B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并且部件A的下端位于比部件B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参照图1。骑乘型车辆1是踏板型车辆。骑乘型车辆1具备转向装置3和前轮11。前轮11由转向装置3支承。
转向装置3具备前悬架4和前车轴5。前车轴5由前悬架4支承。前轮11由前车轴5支承。前轮11能够相对于前车轴5绕前车轴5旋转。
转向装置3具备把手6。把手6配置于比前悬架4靠上方的位置。把手6与前悬架4连结。
骑乘型车辆1具备前挡泥板13。前挡泥板13配置于前轮11的上方。前挡泥板13在车辆侧视下与前轮11重叠。前挡泥板13由转向装置3支承。前挡泥板13与前悬架4连接。
骑乘型车辆1具备头灯单元21。头灯单元21照射骑乘型车辆1的前方的路面。头灯单元21配置于前挡泥板13的上方。头灯单元21配置于从前挡泥板13离开的位置。头灯单元21配置于比把手6靠下方的位置。头灯单元21的一部分在车辆侧视下是可见的。
骑乘型车辆1具备闪烁灯31。闪烁灯31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上方。闪烁灯31与头灯单元21相接。
骑乘型车辆1具备前罩41。前罩41配置于从前挡泥板13离开的位置。头灯单元21和闪烁灯31配置于前罩41。前罩41具有前端41a。头灯单元21配置于比前罩41的前端41a靠后方的位置。头灯单元21的一部分配置于比前罩41的前端41a靠下方的位置。
骑乘型车辆1具备车座51、驱动单元52以及后轮53。车座51、驱动单元52、后轮53配置于比转向装置3、前轮11、头灯单元21、闪烁灯31以及前罩41靠后方的位置。驱动单元52和后轮53配置于车座51的下方。驱动单元52包括省略了图示的产生动力的发动机和将发动机的动力向后轮53传递的变速器。后轮53由驱动单元52的后部支承。后轮53由驱动单元52驱动旋转。
骑乘型车辆1的骑乘者落座于车座51并握住把手6。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1的主视图。前悬架4具备右前悬架4R和左前悬架4L。右前悬架4R配置于前轮11的右方。左前悬架4L配置于前轮11的左方。前车轴5由右前悬架4R和左前悬架4L支承。
前挡泥板13由右前悬架4R和左前悬架4L支承。前挡泥板13在车辆主视下具有比前轮11的宽度大的宽度。换言之,宽度方向Y上的前挡泥板13的长度在车辆主视下比宽度方向Y上的前轮11的长度大。
闪烁灯31具备右闪烁灯31R和左闪烁灯31L。右闪烁灯31R与头灯单元21相接。左闪烁灯31L配置于右闪烁灯31R的右方。左闪烁灯31L配置于从右闪烁灯31R离开的位置。左闪烁灯31L与头灯单元21相接。
图3是骑乘型车辆1的前部的左侧视图。图3省略了前罩41等的图示。骑乘型车辆1具备车架55。车架55具备头管56、下车架57以及后车架58。头管56配置于骑乘型车辆1的前部。头管56配置于比前轮11靠上方的位置。下车架57与头管56连接。下车架57从头管56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下车架57配置于前轮11的后方。后车架58与下车架57连接。下车架57与后车架58的连接位置为比头管56与下车架57的连接位置靠下方且靠后方的位置。后车架58从下车架57向后方延伸。
转向装置3由头管56支承。转向装置3能够相对于头管56旋转。
转向装置3具备转向轴7。转向轴7向下方且向前方延伸。转向轴7插入头管56内。转向轴7由头管56支承。转向轴7能够相对于头管56绕转向轴7的轴芯旋转。图3省略了把手6的图示,把手6由转向轴7支承。把手6配置于比头管56靠上方的位置。
转向装置3具备托架8。托架8与转向轴7连接。托架8配置于比头管56靠下方的位置。托架8配置于比前挡泥板13靠上方的位置。托架8支承前悬架4。前悬架4与托架8连接。右前悬架4R和左前悬架4L与托架8连接。右前悬架4R和左前悬架4L分别从托架8向下方且向前方延伸。
转向装置3(前悬架4、前车轴5、把手6、转向轴7、托架8)相对于头管56旋转。通过骑乘者操作把手6,从而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旋转。
在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旋转时,前轮11和前挡泥板13与转向装置3一体地相对于头管56旋转。与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的旋转相应,前轮11的朝向改变。由此,骑乘型车辆1的行进路线改变。
在图1-3中,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处于中立位置。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前车轴5与宽度方向Y大致平行。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骑乘型车辆1向与前后方向X大致平行的前方直线行进。
参照图1、3。前挡泥板13具有前端13a和后端13b。前挡泥板13从前端13a延伸至后端13b。
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前挡泥板13的前端13a位于比前车轴5靠前方的位置。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前挡泥板13的前端13a位于比头灯单元21靠前方的位置。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前挡泥板13的前端13a位于比前罩41靠前方的位置。
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前挡泥板13的后端13b位于比前车轴5靠后方的位置。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前挡泥板13的后端13b位于比头灯单元21靠后方的位置。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前挡泥板13的后端13b在车辆侧视下位于比前悬架4的后缘9靠后方的位置。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前挡泥板13的后端13b位于比下车架57靠前方的位置。
参照图3。头灯单元21配置于头管56的前方。头灯单元21配置于比头管56的上端56a靠下方的位置。闪烁灯31配置于比头管56靠前方的位置。
头灯单元21和闪烁灯31由头管56支承。骑乘型车辆1具备与头管56连接的头灯用支承件59。头灯用支承件59从头管56向前方延伸。头灯用支承件59与头灯单元21以及闪烁灯31连接。头灯用支承件59支承头灯单元21和闪烁灯31。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前罩41由头管56支承。前罩41与头灯单元21连接。前罩41经由头灯用支承件59和头灯单元21被支承于头管56。
头灯单元21、闪烁灯31以及前罩41不能相对于头管56移动。即使在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旋转时,头灯单元21、闪烁灯31以及前罩41也不会相对于头管56旋转。
骑乘型车辆1具备喇叭61。喇叭61配置于比头灯单元21靠后方的位置。喇叭61配置于比头管56靠前方的位置。喇叭61配置于比前挡泥板13靠上方的位置。喇叭61配置于比头管56的上端56a靠下方的位置。
喇叭61由转向装置3支承。喇叭61与托架8连接。当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旋转时,喇叭61与转向装置3一体地相对于头管56旋转。
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喇叭61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后方。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喇叭61配置于头管56的前方。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喇叭61配置于托架8的前方。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喇叭61配置于比头管56的上端56a靠下方的位置。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喇叭61配置于前挡泥板13的上方。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车座51和驱动单元52由车架55(例如,后车架58)支承。驱动单元52能够相对于车架55摆动。
2.头灯单元21和闪烁灯31
图4是头灯单元21和闪烁灯31的主视图。图5是头灯单元21和闪烁灯31的左侧视图。图6是头灯单元21和闪烁灯31的俯视图。
头灯单元21具备五个头灯用光源22。头灯用光源22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
头灯单元21具备头灯用壳体23和头灯用透明罩24。头灯用壳体23如图5、6所示。头灯用壳体23收纳头灯用光源22。头灯用透明罩24配置于头灯用光源22和头灯用壳体23的前方。头灯用透明罩24安装于头灯用壳体23。头灯用透明罩24使头灯用光源22的光透射。头灯用透明罩24是透明的。
左闪烁灯31L具备左闪烁灯用光源32L。左闪烁灯用光源32L例如是电灯泡。
左闪烁灯31L具备左闪烁灯用壳体33L和左闪烁灯用透明罩34L。左闪烁灯用壳体33L如图5、6所示。左闪烁灯用壳体33L收纳左闪烁灯用光源32L。左闪烁灯用透明罩34L配置于左闪烁灯用光源32L和左闪烁灯用壳体33L的前方。左闪烁灯用透明罩34L安装于左闪烁灯用壳体33L。左闪烁灯用透明罩34L使左闪烁灯用光源32L的光透射。左闪烁灯用透明罩34L是透明的。
除了左右对称这一点之外,右闪烁灯31R具有与左闪烁灯31L同样的构造和形状。即,右闪烁灯31R具备右闪烁灯用光源32R、右闪烁灯用壳体33R以及右闪烁灯用透明罩34R。右闪烁灯用光源32R与左闪烁灯用光源32L对应。右闪烁灯用壳体33R与左闪烁灯用壳体33L对应。右闪烁灯用透明罩34R与左闪烁灯用透明罩34L对应。
在不区别右闪烁灯用光源32R与左闪烁灯用光源32L的情况下,简单地称为“闪烁灯用光源32”。在不区别右闪烁灯用透明罩34R与左闪烁灯用透明罩34L的情况下,简单地称为“闪烁灯用透明罩34”。
闪烁灯用透明罩34与头灯用透明罩24相接。头灯用透明罩24与闪烁灯用透明罩34一体地成形。头灯用透明罩24与闪烁灯用透明罩34不能互相分离。
但是,头灯用透明罩24与闪烁灯用透明罩34在以下的方面进行区别。即,头灯用透明罩24不会使闪烁灯用光源32的光,而是使头灯用光源22的光透射。闪烁灯用透明罩34不会使头灯用光源22的光透射,而是使闪烁灯用光源32的光透射。
在此,头灯用光源22的光主要是用于确保对于骑乘者而言的可见性的光。例如,即使在骑乘型车辆1的周围黑时(例如夜间),利用头灯用光源22的光,骑乘者也能够容易地看到骑乘型车辆1的前方的路面。头灯用光源22例如既可以是远光用光源,也可以是近光用光源。头灯用光源22的光不是闪烁光。
闪烁灯用光源32的光主要是用于通知第三者骑乘型车辆1的行进路线的变更等的光。在此,第三者是骑乘型车辆1的乘员(包括骑乘者和同乘者)以外的人。闪烁灯用光源32的光是闪烁光。
头灯用透明罩24除了使头灯用光源22的光投射之外,还可以使示廓用光源(未图示)的光透射。或者,头灯用透明罩24也可以不使示廓用光源的光透射。在此,示廓用光源的光主要是用于确保骑乘型车辆1的被见性的光。例如,即使在骑乘型车辆1的周围黑时,根据示廓用光源的光,第三者也能够容易地识别骑乘型车辆1的大小(例如,车宽度)。示廓用光源的光不是闪烁光。
3.露出部分25
图7是头灯用透明罩24和闪烁灯用透明罩34的主视图。头灯用透明罩24在车辆主视下具有可见的露出部分25。图7用实线示出露出部分25。头灯用透明罩24在车辆主视下具有无法看到的非露出部分29。图7用虚线示出非露出部分29和闪烁灯用透明罩34。根据该情况可知,露出部分25是头灯用透明罩24的一部分。露出部分25并非头灯用透明罩24的全部。
参照图2。露出部分25是图2示出的头灯单元21的部分。露出部分25在车辆主视下不与前罩41重叠。此外,也可以是,露出部分25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侧视下无法看到。关于这一点后述。
露出部分25具有右端26R和左端26L。露出部分25从右端26R延伸至左端26L。
当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处于中立位置时,露出部分25的右端26R位于比前轮11靠右方的位置。当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处于中立位置时,露出部分25的左端26L位于比前轮11靠左方的位置。
当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处于中立位置时,露出部分25的右端26R位于比前挡泥板13靠右方的位置。当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处于中立位置时,露出部分25的左端26L位于比前挡泥板13靠左方的位置。
非露出部分29没有在图2中示出。非露出部分29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主视下与前罩41重叠。
参照图7。露出部分25在车辆主视下具有宽度W和高度H。宽度W是宽度方向Y上的露出部分25的长度。高度H是上下方向Z上的露出部分25的长度。露出部分25的宽度W在车辆主视下比露出部分25的高度H长。换言之,宽度方向Y上的露出部分25的长度比上下方向Z上的露出部分25的长度大。
图8是头灯用透明罩24和闪烁灯用透明罩34的左侧视图。图8用实线示出露出部分25。图8用虚线示出非露出部分29和闪烁灯用透明罩34。
露出部分25在车辆侧视下具有前缘27。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具有上端P1和下端P2。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靠下方且靠后方的位置。
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起到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为止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换言之,露出部分25的整个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不包括向上方且向后方延伸的部分。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相当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前端。
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弯曲。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比将上端P1与下端P2连结的线段向下方膨出。
图2、7用单点划线示意性地示出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位置。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在车辆主视下沿上下方向Z延伸。
参照图7。露出部分25在车辆主视下具有上缘25a、右缘25b、左缘25c以及下缘25d。露出部分25的上缘25a在车辆主视下与前罩41以及闪烁灯用透明罩34相接。露出部分25的右缘25b、左缘25c以及下缘25d在车辆主视下与前罩41相接。
图7示意性地示出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和下端P2的位置。露出部分25的上缘25a包括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即,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位于露出部分25的上缘25a上。露出部分25的下缘25d包括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即,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位于露出部分25的下缘25d上。
图9是头灯用透明罩24和闪烁灯用透明罩34的仰视图。图9用实线示出露出部分25。图9用虚线示出非露出部分29和闪烁灯用透明罩34。露出部分25在车辆仰视下向前方凸地弯曲。
图9用单点划线示意性地示出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位置。露出部分25在车辆仰视下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向右方且向后方延伸,并且,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向左方且向后方延伸。
图9示意性地示出车辆主视下的露出部分25的上缘25a、右缘25b、左缘25c以及下缘25d的位置。露出部分25的上缘25a以及下缘25d在图9中示出。露出部分25的下缘25d在车辆仰视下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上缘25a靠后方的位置。关于露出部分25,从露出部分25的上缘25a起到露出部分25的下缘25d为止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
露出部分25的上缘25a在车辆仰视下向前方凸地弯曲。露出部分25的下缘25d在车辆仰视下向前方凸地弯曲。
图9示意性地示出车辆侧视下的前缘27的上端P1和下端P2的位置。露出部分25的上缘25a在车辆仰视下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向后方且向右方延伸,并且,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向后方且向左方延伸。露出部分25的下缘25d在车辆仰视下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向后方且向右方延伸,并且,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向后方且向左方延伸。
4.前罩41
参照图2。前罩41具备上罩42、右罩43、左罩44以及下罩45。上罩42为在车辆主视下位于露出部分25的上方的前罩41的部分。右罩43为在车辆主视下位于露出部分25的右方的前罩41的部分。左罩44为在车辆主视下位于露出部分25的左方的前罩41的部分。下罩45为在车辆主视下位于露出部分25的下方的前罩41的部分。
图10是前罩41、前轮11以及前挡泥板13的主视图。此外,图10省略了头灯单元21等的图示。图10示意性地例示出边界K1、K2。边界K1是上罩42与右罩43的边界。上罩42在边界K1与右罩43相接。边界K2是上罩42与左罩44的边界。上罩42在边界K2与左罩44相接。
下罩45在车辆主视下配置于上罩42的下方。下罩45配置于从上罩42离开的位置。下罩45与右罩43相接。下罩45与左罩44相接。
前罩41具备开口46。开口46由上罩42、右罩43、左罩44以及下罩45区划。头灯单元21和闪烁灯31配置于开口46。
上罩42在车辆主视下与露出部分25的上缘25a相接。右罩43在车辆主视下与露出部分25的右缘25b相接。左罩44在车辆主视下与露出部分25的左缘25c相接。下罩45在车辆主视下与露出部分25的下缘25d相接。非露出部分29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主视下与上罩42、右罩43、左罩44以及下罩45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图10示意性地示出前罩41的前端41a的位置。上罩42包括前罩41的前端41a。
参照图2、10。右罩43和左罩44延伸至比露出部分25靠下方的位置。右罩43和左罩44延伸至比前挡泥板13靠下方的位置。右罩43和左罩44延伸至比前车轴5靠下方的位置。
右罩43和左罩44延伸至比露出部分25靠上方的位置。
右罩43配置于前轮11、前挡泥板13以及前悬架4的右方。左罩44配置于前轮11、前挡泥板13以及前悬架4的左方。
参照图1。左罩44在车辆侧视下与前轮11、前挡泥板13以及前悬架4重叠。除了左右对称这一点之外,右罩43具有与左罩44同样的构造和形状。右罩43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与左罩44重叠的位置。因此,右罩43在车辆侧视下与前轮11、前挡泥板13以及前悬架4重叠。
参照图2、10。右罩43配置于从前轮11、前挡泥板13以及前悬架4向右方充分地离开的位置。左罩44配置于从前轮11、前挡泥板13以及前悬架4向左方充分地离开的位置。具体而言,右罩43和左罩44配置于与前轮11、前挡泥板13以及前悬架4的可动区域错开的位置。前轮11、前挡泥板13以及前悬架4的可动区域是,在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旋转时前轮11、前挡泥板13以及前悬架4所移动的区域。
下罩45配置于前挡泥板13的上方。
5.露出部分25和上罩42
图11是第1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1的俯视图。上罩42在车辆俯视下与头灯单元21重叠。上罩42覆盖头灯单元21的上部。头灯单元21在车辆俯视下不能看到。头灯单元21在车辆俯视下隐藏于上罩42。
上罩42在车辆俯视下与露出部分25重叠。上罩42覆盖露出部分25的上部。露出部分25在车辆俯视下不能看到。露出部分25在车辆俯视下隐藏于上罩42。
闪烁灯31在车辆俯视下是可见的。
图12是骑乘型车辆1的前部的左侧视图。上罩42在车辆侧视下向前方且向下方延伸。将前罩41的前端41a适当地称为“上罩42的前端41a”。露出部分25配置于比上罩42的前端41a靠后方的位置。露出部分25的一部分配置于比上罩42的前端41a靠下方的位置。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上罩42的前端41a靠后方的位置。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上罩42的前端41a靠下方的位置。
6.露出部分25、右罩43以及左罩44
参照图12。右罩43和左罩44在车辆侧视下与露出部分25的一部分重叠。露出部分25的一部分在车辆侧视下不能看到。露出部分25的一部分在车辆侧视下隐藏于右罩43和左罩44。
右罩43和左罩44在车辆侧视下没有与整个露出部分25重叠。露出部分25的其他部分在车辆侧视下是可见的。露出部分25的其他部分在车辆侧视下没有隐藏于右罩43和左罩44。
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具有在车辆侧视下与右罩43以及左罩44重叠的重叠部分27a。图12用虚线示出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重叠部分27a。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重叠部分27a在车辆侧视下不能看到。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重叠部分27a在车辆侧视下隐藏于右罩43和左罩44。
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重叠部分27a包括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在车辆侧视下与右罩43以及左罩44重叠。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在车辆侧视下不能看到。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在车辆侧视下隐藏于右罩43和左罩44。
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具有不与右罩43以及左罩44重叠的非重叠部分27b。图12用实线示出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非重叠部分27b。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非重叠部分27b是除了重叠部分27a以外的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部分。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非重叠部分27b在车辆侧视下是可见的。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非重叠部分27b在车辆侧视下没有隐藏于右罩43和左罩44。
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非重叠部分27b包括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即,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重叠部分27a不包括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在车辆侧视下不与右罩43以及左罩44重叠。换言之,右罩43以及左罩44被配置于在车辆侧视下不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重叠的位置。
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在车辆侧视下是可见的。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在车辆侧视下没有隐藏于右罩43和左罩44。
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左罩44的前方。
如上所述,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重叠部分27a是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一部分。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重叠部分27a并非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全部。
左罩44在车辆侧视下具有前缘44a。左罩44的前缘44a在车辆侧视下通过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的前方,并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下方的位置。
对左罩44的前缘44a具体地进行说明。左罩44的前缘44a在车辆侧视下具有前端Q1和下端Q2。左罩44的前缘44a的前端Q1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上方的位置。左罩44的前缘44a的前端Q1在车辆侧视下与露出部分25重叠。左罩44的前缘44a的下端Q2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下方的位置。左罩44的前缘44a在车辆侧视下通过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的前方,并从前端Q1延伸至下端Q2。
左罩44的前缘44a的前端Q1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前方的位置。左罩44的前缘44a的下端Q2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后方的位置。左罩44的前缘44a在车辆侧视下从前端Q1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左罩44的前缘44a在车辆侧视下,从前端Q1起到下端Q2为止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
而且,左罩44的前缘44a在车辆侧视下通过下端P2的上方,并从比下端P2靠前方的位置延伸至比下端P2靠后方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左罩44的前缘44a在车辆侧视下从左罩44的前缘44a的前端Q1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左罩44的前缘44a在车辆侧视下从左罩44的前缘44a的前端Q1延伸至比头灯单元21靠后方且靠上方的位置。
左罩44的前缘44a在车辆侧视下通过露出部分25的左缘25c的前方,并从比露出部分25的左缘25c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露出部分25的左缘25c靠下方的位置。
左罩44的前缘44a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靠后方的位置。左罩44的前缘44a的前端Q1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靠后方的位置。左罩44的前缘44a的前端Q1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靠下方的位置。
左罩44在车辆侧视下具有后缘44b。左罩44的后缘44b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的后方。左罩44的后缘44b在车辆侧视下通过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的后方,并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下方的位置。
如上所述,以使得左罩44在车辆侧视下与露出部分25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左罩44的前缘44a向前方突出。以使得左罩44在车辆侧视下与露出部分25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左罩44在车辆侧视下突出至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的前方的位置。以使得左罩44在车辆侧视下与露出部分25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左罩44在车辆侧视下突出至露出部分25的左缘25c的前方的位置。
参照图10、13。图13是从比骑乘型车辆1靠前方、左方且靠下方的位置观察到的骑乘型车辆1的立体图。右罩43具有前缘43a。右罩43的前缘43a与左罩44的前缘44a对应。车辆侧视下的右罩43的前缘43a与露出部分25的位置关系和车辆侧视下的左罩44的前缘44a与露出部分25的位置关系相同。
右罩43具有未图示的后缘。右罩43的后缘与左罩44的后缘44b对应。车辆侧视下的右罩43的后缘与露出部分25的位置关系和车辆侧视下的左罩44的后缘44b与露出部分25的位置关系相同。
右罩43具有外表面43d和内表面43e。右罩43的外表面43d是右罩43的右表面。右罩43的内表面43e是右罩43的左表面。右罩43的外表面43d与右罩43的前缘43a相接。右罩43的内表面43e与右罩43的前缘43a相接。
参照图13。右罩43的内表面43e与露出部分25的右缘25b相接。右罩43的前缘43a的一部分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右缘25b靠前方的位置。更详细而言,右罩43的前缘43a通过露出部分25的右缘25b的前方,并从比露出部分25的右缘25b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露出部分25的右缘25b靠下方的位置。
右罩43的内表面43e从露出部分25的右缘25b延伸至比露出部分25的下缘25d靠下方的位置。右罩43的内表面43e延伸至比下罩45靠下方的位置。右罩43的内表面43e与下罩45相接。
参照图10。右罩43的内表面43e延伸至比前挡泥板13的上端13c靠下方的位置。
左罩44具有外表面44d和内表面44e。左罩44的外表面44d是左罩44的左表面。左罩44的内表面44e是左罩44的右表面。左罩44的外表面44d与左罩44的前缘44a相接。左罩44的内表面44e与左罩44的前缘44a相接。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左罩44的内表面44e与露出部分25的左缘25c相接。左罩44的外表面44d与右罩43的外表面43d对应。左罩44的内表面44e与右罩43的内表面43e对应。
参照图10、13。左罩44的内表面44e从露出部分25的左缘25c延伸至比露出部分25的下缘25d靠下方的位置。左罩44的内表面44e延伸至比下罩45靠下方的位置。左罩44的内表面44e与下罩45相接。左罩44的内表面44e延伸至比前挡泥板13的上端13c靠下方的位置。
图14是沿着图2中的XIV-XIV线的剖视图。图2中的XIV-XIV线表示包括左罩44的前缘44a的前端Q1的水平面。
在包括前端Q1的水平截面中,露出部25向前方凸地弯曲。在包括前端Q1的水平截面中,露出部25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向右方且向后方延伸,并且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向左方且向后方延伸。
在包括前端Q1的水平截面中,右罩43的前缘43a和左罩44的前缘44a向前方突出。在包括前端Q1的水平截面中,右罩43的前缘43a和左罩44的前缘44a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靠后方的位置。
在包括前端Q1的水平截面中,右罩43的外表面43d从右罩43的前缘43a向右方且向后方延伸。在包括前端Q1的水平截面中,右罩43的内表面43e从右罩43的前缘43a向左方且向后方延伸。在包括前端Q1的水平截面中,左罩44的外表面44d从左罩44的前缘44a向左方且向后方延伸。在包括前端Q1的水平截面中,左罩44的内表面44e从左罩44的前缘44a向右方且向后方延伸。
图15是沿着图2中的XV-XV线的剖视图。图2中的XV-XV线表示处于比头灯单元21和下罩45低且比前挡泥板13高的位置的水平面。以下,适当地将比头灯单元21和下罩45低且比前挡泥板13高的水平截面称为“第1水平截面”。
在第1水平截面中,右罩43的外表面43d从右罩43的前缘43a向右方且向后方延伸。在第1水平截面中,右罩43的内表面43e从右罩43的前缘43a向左方且向后方延伸。在第1水平截面中,左罩44的外表面44d从左罩44的前缘44a向左方且向后方延伸。在第1水平截面中,左罩44的内表面44e从左罩44的前缘44a向右方且向后方延伸。
7.露出部分25和下罩45
参照图12。下罩45在车辆侧视下与右罩43和左罩44重叠。下罩45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左罩44的前缘44a的后方且配置于左罩44的后缘44b的前方。下罩45在车辆侧视下不能看到。下罩45在车辆侧视下隐藏于右罩43和左罩44。
参照图13。下罩45配置于比右罩43的前缘43a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下罩45与右罩43的内表面43e相接。同样地,下罩45配置于比左罩44的前缘44a的前端Q1靠后方的位置。下罩45与左罩44的内表面44e相接。
图16是沿着图2中的XVI-XVI线的剖视图。图2所示的XVI-XVI线表示包括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垂直面。包括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垂直面与宽度方向Y正交。
在包括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垂直截面中,下罩45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靠后方的位置。在包括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垂直截面中,下罩45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后方的位置。在包括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垂直截面中,下罩45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靠后方的位置。在包括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垂直截面中,下罩45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在包括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垂直截面中,头灯单元21延伸至比下罩45靠后方的位置。在包括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垂直截面中,前挡泥板13延伸至比下罩45靠后方的位置。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下罩45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靠后方的位置。下罩45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后方的位置。下罩45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靠后方的位置。下罩45在车辆侧视下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头灯单元21在车辆侧视下延伸至比下罩45靠后方的位置。前挡泥板13在车辆侧视下延伸至比下罩45靠后方的位置。
当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处于中立位置时,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前轮11的中心C靠前方的位置。当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处于中立位置时,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前车轴5靠前方的位置。
参照图10、13。下罩45具有上部46、右壁部47以及左壁部48。下罩45的上部46是在车辆主视下位于前轮11的上方的下罩45的部分。下罩45的右壁部47是在车辆主视下位于下罩45的上部46的右方的下罩45的部分。下罩45的右壁部47与下罩45的上部46相接。下罩45的右壁部47与右罩43相接。具体而言,下罩45的右壁部47与右罩43的内表面43e相接。下罩45的左壁部48是在车辆主视下位于下罩45的上部46的左方的下罩45的部分。下罩45的左壁部48与下罩45的上部46相接。下罩45的左壁部48与左罩44相接。具体而言,下罩45的左壁部48与左罩44的内表面44e相接。
上部46、右壁部47以及左壁部48分别与露出部分25相接。上部46、右壁部47以及左壁部48分别与露出部分25的下缘25d相接。上部46、右壁部47以及左壁部48在车辆主视下分别从露出部分25向下方延伸。
右壁部47从上部46向下方延伸。右壁部47延伸至比上部46靠下方的位置。同样地,左壁部48从上部46向下方延伸。左壁部48延伸至比上部46靠下方的位置。
参照图10。上部46在车辆主视下具有下缘46a。下缘46a在车辆主视下大致水平地延伸。严密地说,下缘46a在车辆主视下稍微向下凸地弯曲。
右壁部47在车辆主视下具有左缘47a。右壁部47的左缘47a配置于右罩43的右方。右壁部47的左缘47a与上部46的下缘46a相接。右壁部47的左缘47a从上部46的下缘46a向下方延伸。严密地说,右壁部47的左缘47a在车辆主视下向下方且向右方延伸。
左壁部48在车辆主视下具有右缘48a。左壁部48的右缘48a配置于左罩44的左方。左壁部48的右缘48a与上部46的下缘46a相接。左壁部48的右缘48a从上部46的下缘46a向下方延伸。严密地说,左壁部48的右缘48a在车辆主视下向下方且向左方延伸。
8.第1空间S
参照图1、2、12、13。骑乘型车辆1具备第1空间S。第1空间S在露出部分25的下方、右罩43的左方、左罩44的右方且前挡泥板13的上方形成。露出部分25、右罩43、左罩44以及前挡泥板13分别与第1空间S相接。露出部分25区划第1空间S的上面。右罩43区划第1空间S的右面。左罩44区划第1空间S的左面。前挡泥板13区划第1空间S的下面。
参照图16。露出部分25与前挡泥板13隔着第1空间S相对。
参照图15。右罩43与左罩44隔着第1空间S相对。
换一种视角,可以说露出部分25、右罩43、左罩44以及前挡泥板13构成一个通道(英文:duct)。通道在大致前后方向X上延伸。第1空间S相当于通道的内部空间。
第1空间S在前方开放。在第1空间S的前部形成有较大的开口。换一种视角,可以说前挡泥板13与露出部分25的上缘25a、右罩43的前缘43a以及左罩44的前缘44a区划有形成于第1空间S的前部的开口。
参照图12、15、16。第1空间S朝向前方而扩大。第1空间S的垂直截面积朝向前方扩大。在此,第1空间S的垂直截面积是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垂直截面中的第1空间S的面积。
参照图16。第1空间S的高度朝向前方而变大。在此,第1空间S的高度是上下方向Z上的第1空间S的长度。图16示出第1空间S的高度D1、D2。第1空间S的高度D1、D2分别是从露出部分25起到前挡泥板13为止的上下方向Z上的长度。第1空间S的高度D1是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处的第1空间S的高度。第1空间S的高度D2是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处的第1空间S的高度。
第1空间S的高度D1比第1空间S的高度D2长。
参照图15。第1空间S的宽度朝向前方而变大。在此,第1空间S的宽度是宽度方向Y上的第1空间S的长度。图15示出第1空间S的宽度E1、E2。第1空间S的宽度E1、E2分别是从右罩43起到左罩44为止的宽度方向Y上的长度。换言之,第1空间S的宽度E1、E2分别是宽度方向Y上的右罩43与左罩44的间隔距离。第1空间S的宽度E1是右罩43的前缘43a处的第1空间S的宽度。第1空间S的宽度E2是比右罩43的前缘43a靠后方的位置处的第1空间S的宽度。更详细而言,第1空间S的宽度E2是右罩43的内表面43e的后端处的第1空间S的宽度。第1空间S的宽度E1比第1空间S的宽度E2长。
参照图2、13、16。第1空间S还形成于下罩45的下方。即,除了露出部分25之外,下罩45也区划第1空间S的上面。
下罩45将第1空间S缩小。具体而言,下罩45减小第1空间S的宽度。
为了方便,参照图10。宽度方向Y上的下罩45的右壁部47与左壁部48的间隔距离比宽度方向Y上的右罩43与左罩44的间隔距离小。因此,第1空间S的宽度因下罩45而变小。
9.喇叭61
参照图14。喇叭61位于比露出部分25靠后方的位置。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喇叭61配置于露出部分25的后方。
参照图16。喇叭61配置于比下罩45靠后方的位置。喇叭61配置于比下罩45靠上方的位置。喇叭61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靠下方的位置。
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喇叭61配置于下罩45的后方。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喇叭61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靠下方的位置。
喇叭61具有上端61a和下端61b。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喇叭61的上端61a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上方的位置。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喇叭61的下端61b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下方的位置。
10.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1本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1具备第1空间S。第1空间S形成于露出部分25的下方。换言之,露出部分25区划第1空间S的上面。因此,能够将头灯单元21配置于低的位置。
第1空间S在右罩43的左方、左罩44的右方且前挡泥板13的上方形成。换言之,右罩43区划第1空间S的右面。左罩44区划第1空间S的左面。前挡泥板13区划第1空间S的下面。第1空间S在前方开放。因此,空气(例如,行驶风)在第1空间S从前方向后方流动。
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因此,露出部分25将第1空间S的前方的空气顺畅地向第1空间S引导。由此,能够顺畅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例如,行驶风)。而且,能够在第1空间S适当地形成从前方朝向后方流动的气流。
被前轮11甩起的异物的一部分从比前挡泥板13靠后方的位置进入第1空间S。在此,异物例如是石头、沙粒、泥或水。异物在第1空间S欲从后方朝向前方前进。但是,空气在第1空间S从前方朝向后方流动。第1空间S处的空气的流动缓和第1空间S处的异物的移动。例如,异物难以在第1空间S向前方前进。因此,能够抑制露出部分25暴露于异物。其结果,能够减少露出部分25被异物弄脏的情况。
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起到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为止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换言之,露出部分25的整个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因此,能够抑制露出部分25暴露于从比露出部分25靠上方或前方的位置降下的雨水。例如,雨水从比露出部分25靠上方的位置、比露出部分25靠前方的位置、或者比露出部分25靠上方且靠前方的位置趋向露出部分25。露出部分25难以碰到这样的雨水。因此,能够减少露出部分25被雨水弄脏的情况。
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上罩42的前端41a靠下方的位置。因此,上罩42遮挡雨水,上罩42能够抑制露出部分25暴露于雨水。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露出部分25被雨水弄脏的情况。而且,能够将头灯单元21配置于低的位置。
在车辆主视下,宽度方向Y上的露出部分25的长度比上下方向Z上的露出部分25的长度大。即,露出部分25的宽度W在车辆主视下比露出部分25的高度H长。因此,露出部分25能够向第1空间S引导更多量的空气。
在车辆主视下,上下方向Z上的露出部分25的长度比宽度方向Y上的露出部分25的长度小。即,露出部分25的高度H比露出部分25的宽度W短。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露出部分25被雨水弄脏的情况。
右罩43延伸至比露出部分25靠下方的位置。由此,第1空间S的右面延伸至比露出部分25靠下方的位置。这样,右罩43能够适当地区划第1空间S的右面。同样地,左罩44延伸至比露出部分25靠下方的位置。由此,第1空间S的左面延伸至比露出部分25靠下方的位置。这样,左罩44能够适当地区划第1空间S的左面。
右罩43具有前缘43a和后缘。右罩43的前缘43a在车辆侧视下通过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的前方,并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下方的位置。右罩43的后缘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的后方。右罩43在车辆侧视下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重叠部分27a重叠。在此,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重叠部分27a包括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由此,能够有效地减小第1空间S的上面与第1空间S的右面的间隙。由此,能够高效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同样地,左罩44具有前缘44a和后缘44b。左罩44的前缘44a在车辆侧视下通过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的前方的位置,并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下方的位置。左罩44的后缘44b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的后方。左罩44在车辆侧视下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重叠部分27a重叠。由此,能够有效地减小第1空间S的上面与第1空间S的左面的间隙。由此,能够高效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
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具有重叠部分27a。右罩43和左罩44在车辆侧视下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重叠部分27a重叠。因此,能够抑制露出部分25暴露于从比露出部分25靠右方或左方的位置降下的雨水。例如,雨水从比露出部分25靠右方的位置、比露出部分25靠左方的位置、比露出部分25靠右方且靠上方的位置、或者比露出部分25靠左方且靠上方的位置趋向露出部分25。这样的雨水容易在碰到露出部分25之前碰到右罩43和左罩44。由此,露出部分25难以碰到这样的雨水。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露出部分25被雨水弄脏的情况。
如上所述,露出部分25构成第1空间S的上面,所以能够将头灯单元21配置于低的位置。由此,能够降低骑乘型车辆1的重心的位置。而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由此顺畅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利用导入到第1空间S的空气可实现头灯单元21的污损的减少。这样,根据骑乘型车辆1,能够将头灯单元21配置于低的位置,并且能够减少头灯单元21的污损。
右罩43的前缘43a在车辆侧视下,从右罩43的前缘43a的前端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即,右罩43的前缘43a在车辆侧视下,从右罩43的前缘43a的前端向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够更顺畅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同样地,左罩44的前缘44a在车辆侧视下,从左罩44的前缘44a的前端Q1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即,左罩44的前缘44a在车辆侧视下,从左罩44的前缘44a的前端Q1向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够更顺畅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
右罩43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不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重叠的位置。左罩44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不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重叠的位置。由此,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在车辆侧视下是可见的。因此,能够适当地提高头灯单元21的被见性。
右罩43的前缘43a在车辆侧视下位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靠后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将右罩43适当地配置于在车辆侧视下不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重叠的位置。同样地,左罩44的前缘44a在车辆侧视下位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靠后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将左罩44适当地配置于在车辆侧视下不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重叠的位置。
右罩43延伸至比前挡泥板13靠下方的位置。右罩43在车辆侧视下与前挡泥板13重叠。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右罩43与前挡泥板13的间隙。即,能够有效地减小第1空间S的右面与第1空间S的下面的间隙。由此,能够高效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同样地,左罩44延伸至比前挡泥板13靠下方的位置。左罩44在车辆侧视下与前挡泥板13重叠。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左罩44与前挡泥板13的间隙。即,能够有效地减小第1空间S的左面与第1空间S的下面的间隙。由此,能够更高效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
当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处于中立位置时,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前轮11的中心C靠前方的位置。由此,异物难以到达露出部分25。换言之,在异物难以到达的位置配置于露出部分25。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露出部分25被异物弄脏的情况。
露出部分25从露出部分25的右端26R延伸至露出部分25的左端26L。
当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处于中立位置时,露出部分25的右端26R位于比前轮11靠右方的位置。当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处于中立位置时,露出部分25的左端26L位于比前轮11靠左方的位置。由此,露出部分25能够适当地向第1空间S中的至少前轮11的上方的范围引导空气。异物在第1空间S中的前轮11的上方的范围特别容易飞散。因此,露出部分25能够适当地向第1空间S中的异物特别容易飞散的范围引导空气。其结果,能够在异物特别容易飞散的范围形成朝向后方的气流。由此,能够有效地减少露出部分25被异物弄脏的情况。
当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处于中立位置时,露出部分25的右端26R位于比前挡泥板13靠右方的位置。当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处于中立位置时,露出部分25的左端26L位于比前挡泥板13靠左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减少露出部分25被异物弄脏的情况。此外,当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处于中立位置时,前挡泥板13在车辆主视具有比前轮11的宽度大的宽度。
上罩42覆盖露出部分25的上部,以使得露出部分25在车辆俯视下无法看到。因此,上罩42能够适当地遮挡雨水。由此,上罩42能够可靠地抑制露出部分25暴露于雨水。因此,能够可靠地减少露出部分25被雨水弄脏的情况。
下罩45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靠后方的位置。因此,下罩45难以妨碍空气进入第1空间S。由此,能够适当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
下罩45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靠后方的位置。因此,下罩45不会妨碍空气进入第1空间S。由此,能够更适当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
下罩45在车辆侧视下从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因此,下罩45将第1空间S内的气体向后方引导。由此,能够更适当地形成第1空间S处的气流。
下罩45的上部46在车辆主视下位于前轮11的上方。下罩45的右壁部47位于下罩45的上部46的右方。下罩45的右壁部47从下罩45的上部46向下方延伸。下罩45的左壁部48位于下罩45的上部46的左方。下罩45的左壁部48从下罩45的上部46向下方延伸。因此,下罩45向下罩45的上部46的下方、下罩45的右壁部47的左方且下罩45的左壁部48的右方的区域引导空气。在此,下罩45的上部46的下方、下罩45的右壁部47的左方且下罩45的左壁部48的右方的区域是第1空间S的一部分。更详细而言,下罩45的上部46的下方、下罩45的右壁部47的左方且下罩45的左壁部48的右方的区域是位于前轮11的上方的第1空间S的部分。由此,下罩45能够适当地在车辆主视下位于前轮11的上方的区域形成气流。由此,能够有效地减少露出部分25被异物弄脏的情况。
闪烁灯用透明罩34与头灯用透明罩24相接。闪烁灯用透明罩34与头灯用透明罩24一体地成形。因此,能够减少骑乘型车辆1的部件数量。
喇叭61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靠后方的位置。喇叭61配置于比前挡泥板13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喇叭61暴露于异物和/或雨水。由此能够减少喇叭61被弄脏的情况。
喇叭61配置于比头管56靠前方的位置。喇叭61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适当地将喇叭61的声音经由第1空间S向第1空间S的前方传递。即,能够适当地将喇叭61的声音经由第1空间S向骑乘型车辆1的前方传送。
露出部分25配置于比上罩42的前端41a靠后方的位置。因此,上罩42能够可靠地抑制露出部分25暴露于雨水。因此,能够减少露出部分25被雨水弄脏的情况。
露出部分25从露出部分25的上缘25a起到露出部分25的下缘25d为止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因此,露出部分25能够顺畅地向第1空间S引导空气。而且,露出部分25难以暴露于雨水。由此,能够减少露出部分25被雨水弄脏的情况。
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具有不与右罩43以及左罩44重叠的非重叠部分27b。因此,能够适当地提高头灯单元21的被见性。
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非重叠部分27b包括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上端P1。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头灯单元21的被见性。
右罩43和左罩44在车辆侧视下与露出部分25的一部分重叠。因此,能够抑制露出部分25暴露于从比露出部分25靠右方或左方的位置降下的雨水。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露出部分25被雨水弄脏的情况。
右罩43和左罩44在车辆侧视下没有与整个露出部分25重叠。即,露出部分25在车辆侧视下具有可见的部分。因此,能够适当地提高头灯单元21的被见性。
头灯单元21的一部分在车辆侧视下是可见的。因此,能够适当地提高头灯单元21的被见性。
头灯单元21配置于比上罩42的前端41a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少头灯单元21被雨水弄脏的情况。
头灯单元21的一部分配置于比上罩42的前端41a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少头灯单元21被雨水弄脏的情况。而且,能够将头灯单元21配置于低的位置。
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前挡泥板13的后端13b位于比头灯单元21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少头灯单元21被异物弄脏的情况。
第1空间S朝向前方而扩大。由此,能够顺畅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
第1空间S的高度朝向前方而变大。由此,能够顺畅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
第1空间S的宽度朝向前方而变大。由此,能够顺畅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
喇叭61配置于比下罩45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喇叭61被弄脏的情况。
喇叭61配置于比下罩45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喇叭61被弄脏的情况。
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喇叭61的上端61a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少喇叭61被弄脏的情况。
当转向装置3处于中立位置时,喇叭61的下端61b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的下端P2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经由第1空间S适当地将喇叭61的声音向骑乘型车辆1的前方传送。
前轮11和前挡泥板13由转向装置3支承。前轮11和前挡泥板13能够相对于头管56与转向装置3一体地旋转。因此,右罩43配置于从前轮11、前挡泥板13以及前悬架4向右方充分地离开的位置。左罩44配置于从前轮11、前挡泥板13以及前悬架4向左方充分地离开的位置。其结果,宽度方向Y上的右罩43与左罩44的间隔距离比较大。即,第1空间S的宽度比较大。因此,右罩43和左罩44能够向第1空间S引导更多量的空气。
右罩43与露出部分25相接。具体而言,右罩43的内表面43e与露出部分25的右缘25b相接。因此,第1空间S的右面与第1空间S的上面相接。换言之,能够消除第1空间S的右面与第1空间S的上面的间隙。由此,能够高效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同样地,左罩44与露出部分25相接。具体而言,左罩44的内表面44e与露出部分25的左缘25c。因此,第1空间S的左面与第1空间S的上面相接。换言之,能够消除第1空间S的左面与第1空间S的上面的间隙。由此,能够高效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
右罩43与下罩45相接。具体而言,右罩43的内表面43e与下罩45的右壁部47相接。因此,第1空间S的右面与第1空间S的上面相接。即,能够消除第1空间S的右面与第1空间S的上面的间隙。由此,能够高效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同样地,左罩44与下罩45相接。具体而言,左罩44的内表面44e与下罩45的左壁部48相接。因此,第1空间S的左面与第1空间S的上面相接。即,能够消除第1空间S的左面与第1空间S的上面的间隙。由此,能够高效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
右罩43的内表面43e延伸至比前挡泥板13的上端13c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右罩43与前挡泥板13的间隙。即,能够有效地减小第1空间S的右面与第1空间S的下面的间隙。由此,能够高效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同样地,左罩44的内表面44e延伸至比前挡泥板13的上端13c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左罩44与前挡泥板13的间隙。即,能够减小第1空间S的左面与第1空间S的下面的间隙。由此,能够高效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
右罩43的内表面43e从右罩43的前缘43a向左方且向后方延伸。左罩44的内表面44e从左罩44的前缘44a向右方且向后方延伸。因此,能够使第1空间S的宽度朝向前方而适当地增大。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2在闪烁灯31的配置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1不同。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不同的第2实施方式的构成进行说明。
1.头灯单元21和闪烁灯
图17是第2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的左侧视图。图18是第2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的主视图。图19是第2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的俯视图。骑乘型车辆2具备未图示的闪烁灯。闪烁灯不与头灯单元21相接。闪烁灯配置于从头灯单元21离开的位置。头灯用透明罩24不与未图示的闪烁灯用透明罩一体地成形。
在第1实施方式中配置闪烁灯31的位置配置上罩42。
上罩42在车辆俯视下与露出部分25重叠。上罩42在车辆俯视下覆盖露出部分25的上部。露出部分25在车辆俯视下不能看到。露出部分25在车辆俯视下隐藏于上罩42。
上罩42在车辆俯视下与头灯单元21重叠。上罩42在车辆俯视下覆盖头灯单元21的上部。头灯单元21在车辆俯视下不能看到。头灯单元21在车辆俯视下隐藏于上罩42。
2.效果
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2,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例如,露出部分25构成第1空间S的上面,所以能够将头灯单元21配置于低的位置。由此,能够降低骑乘型车辆2的重心的位置。而且,露出部分25的前缘27在车辆侧视下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由此顺畅地向第1空间S导入空气,利用导入到第1空间S的空气可实现头灯单元21的污损的减少。这样,根据骑乘型车辆2,也能够将头灯单元21配置于低的位置,并且能够减少头灯单元21的污损。
本发明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能够像下述那样变形实施。
(1)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露出部分25是头灯用透明罩24的一部分。但不限于此。露出部分25也可以是头灯用透明罩24的全部。
(2)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右罩43和左罩44在车辆侧视下与露出部分25的一部分重叠。但不限于此。右罩43和左罩44也可以在车辆侧视下与整个露出部分25重叠。
(3)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头灯单元21的一部分在车辆侧视下是可见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整个头灯单元21在车辆侧视下不能看到。
(4)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露出部分25的一部分配置于比上罩42的前端41a靠下方的位置。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整个露出部分25配置于比上罩42的前端41a靠下方的位置。
(5)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头灯单元21的一部分配置于比前罩41的前端41a靠下方的位置。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整个头灯单元21配置于比前罩41的前端41a靠下方的位置。
(6)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骑乘型车辆1具备下罩45。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省略下罩45。
(7)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头灯用光源22是LED。但不限于此。头灯用光源22也可以包括LED、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激光二极管、电灯泡以及灯泡中的至少任意一者。
(8)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头灯用光源22的数量为五个(参照图4)。但不限于此。头灯用光源22的数量也可以是1-4个或6个以上。
(9)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闪烁灯用光源32是电灯泡。但不限于此。闪烁灯用光源32也包括LED、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激光二极管、电灯泡以及灯泡中的至少任意一者。
(10)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前罩41可以由不能分离的一个罩部件构成。或者,前罩41也可以由能够分离的多个罩部件构成。
参照图10。在前罩41具备能够互相分离的多个罩部件的情况下,罩部件彼此的边界可以与边界K1、K2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相同。或者,在前罩41具备能够互相分离的多个罩部件的情况下,罩部件彼此的边界也可以不同于边界K1、K2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在前罩41具备能够互相分离的多个罩部件的情况下,罩部件彼此的边界可以和右罩43与下罩45的边界以及左罩44与下罩45的边界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相同。或者,在前罩41具备能够互相分离的多个罩部件的情况下,罩部件彼此的边界也可以不同于右罩43与下罩45的边界以及左罩44与下罩45的边界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11)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喇叭61由转向装置3支承。但不限于此。喇叭61也可以由头管56支承。
(12)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踏板型车辆作为骑乘型车辆1,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骑乘型车辆1变更为机动脚踏型、街头(street)型、运动型、不平路行驶用车辆(ALL-TERRAIN VEHICLE:全地形车辆)等其他种类的车辆。
(13)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前轮11的数量为一个,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前轮11的数量变更为两个。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后轮53的数量为一个,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后轮53的数量变更为两个。
(14)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发动机(内燃机)作为动力源,但不限于此。例如,骑乘型车辆1也可以具备发动机以及电动马达中的至少任意一者作为动力源。
(15)关于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以及上述(1)~(14)中说明的各变形实施方式,还可以进一步将各构成与其他变形实施方式的构成替换或组合等,适当地进行变更。

Claims (15)

1.一种骑乘型车辆,具备:
头管;
转向装置,其由所述头管支承,能够相对于所述头管旋转;
前轮,其由所述转向装置支承;
前挡泥板,其配置于所述前轮的上方,并由所述转向装置支承,并且能够与所述转向装置一体地相对于所述头管旋转;
头灯单元,其配置于所述头管的前方且配置于所述前挡泥板的上方,并由所述头管支承,以及
前罩,其由所述头管支承,
所述头灯单元具备使头灯光源的光透射的头灯用透明罩,
所述头灯用透明罩具有在车辆主视下可见的露出部分,
所述前罩具备:
在车辆主视下位于所述露出部分的上方的上罩;
在车辆主视下位于所述露出部分的右方的右罩;以及
在车辆主视下位于所述露出部分的左方的左罩,
在车辆主视下,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露出部分的长度比车辆上下方向上的所述露出部分的长度大,
所述露出部分在车辆侧视下具有前缘,
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所述上罩的前端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具有上端和下端,
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从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上端起到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为止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
所述右罩延伸至比所述露出部分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右罩在车辆侧视下具有前缘和后缘,
所述右罩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通过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的前方,并从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右罩的所述后缘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的后方,
所述左罩延伸至比所述露出部分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左罩在车辆侧视下具有前缘和后缘,
所述左罩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通过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的前方的位置,并从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延伸至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左罩的所述后缘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的后方,
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具有在车辆侧视下与所述右罩以及所述左罩重叠的重叠部分,
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重叠部分包括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下端,
所述骑乘型车辆具备在所述露出部分的下方、所述右罩的左方、所述左罩的右方且所述前挡泥板的上方形成的第1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右罩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从所述右罩的所述前缘的前端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
所述左罩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从所述左罩的所述前缘的前端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右罩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不与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上端重叠的位置,
所述左罩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不与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上端重叠的位置,
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上端在车辆侧视下是可见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右罩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位于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上端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左罩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位于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上端靠后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右罩延伸至比所述前挡泥板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右罩在车辆侧视下与所述前挡泥板重叠,
所述左罩延伸至比所述前挡泥板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左罩在车辆侧视下与所述前挡泥板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当所述转向装置相对于所述头管处于中立位置时,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所述前轮的中心靠前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露出部分具有右端和左端,
所述露出部分从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右端延伸至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左端,
当所述转向装置相对于所述头管处于中立位置时,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右端位于比所述前轮靠右方的位置,并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左端位于比所述前轮靠左方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当所述转向装置相对于所述头管处于中立位置时,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右端位于比所述前挡泥板靠右方的位置,并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左端位于比所述前挡泥板靠左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上罩覆盖所述露出部分的上部,以使得所述露出部分在车辆俯视下不能看到。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前罩具备在车辆主视下配置于所述露出部分的下方且配置于所述前挡泥板的上方的下罩,
所述下罩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上端靠后方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下罩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靠后方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下罩在车辆侧视下从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下罩具有:
上部,其在车辆主视下配置于所述前轮的上方;
右壁部,其位于所述下罩的所述上部的右方,并从所述下罩的所述上部向下方延伸,以及
左壁部,其位于所述下罩的所述上部的左方,并从所述下罩的所述上部向下方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骑乘型车辆具备闪烁灯,
所述闪烁灯具备使闪烁灯光源的光透射的闪烁灯用透明罩,
所述闪烁灯用透明罩与所述头灯用透明罩相接,
所述闪烁灯用透明罩与所述头灯用透明罩一体地成形。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骑乘型车辆具备喇叭,
所述喇叭配置于比所述露出部分靠后方且比所述前挡泥板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喇叭配置于比所述头管靠前方的位置,
所述喇叭在车辆侧视下配置于比所述露出部分的所述前缘的所述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CN201811010217.5A 2018-08-31 2018-08-31 骑乘型车辆 Active CN1108718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10217.5A CN110871864B (zh) 2018-08-31 2018-08-31 骑乘型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10217.5A CN110871864B (zh) 2018-08-31 2018-08-31 骑乘型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71864A CN110871864A (zh) 2020-03-10
CN110871864B true CN110871864B (zh) 2020-12-08

Family

ID=69715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10217.5A Active CN110871864B (zh) 2018-08-31 2018-08-31 骑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7186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49602A1 (de) * 1995-12-01 1997-06-05 Honda Motor Co Ltd Scheinwerfer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rad
JP2003165475A (ja) * 2001-12-03 2003-06-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CN1424223A (zh) * 2001-12-03 2003-06-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前部构造
CN103171661A (zh) * 2011-12-21 2013-06-26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CN106364603A (zh) * 2015-07-24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08372896A (zh) * 2016-10-19 2018-08-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灯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49602A1 (de) * 1995-12-01 1997-06-05 Honda Motor Co Ltd Scheinwerfer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rad
JP2003165475A (ja) * 2001-12-03 2003-06-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CN1424223A (zh) * 2001-12-03 2003-06-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前部构造
CN103171661A (zh) * 2011-12-21 2013-06-26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CN106364603A (zh) * 2015-07-24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08372896A (zh) * 2016-10-19 2018-08-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灯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71864A (zh) 2020-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54075B2 (en)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2583884B1 (en) Front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3359226B (zh) 跨乘式车辆
EP2644483B1 (en)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2010030470A (ja) 自動二輪車
EP2949556B1 (en) Vehicle
CN103448844A (zh) 骑乘型车辆
CN107444536B (zh) 跨坐型车辆
CN110871864B (zh) 骑乘型车辆
CN110450892B (zh) 自动二轮车
EP3012176B1 (en) Scooter-type vehicle
EP2860088B1 (en)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546852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09305261B (zh) 骑乘型车辆
TWI570009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685874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CN111038633B (zh) 跨坐型车辆
JP2020100286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9173220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灯火器配置構造
JP6248021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テールライト装置
TWI702160B (zh) 跨坐型車輛
CN107878619B (zh) 跨坐型车辆
TWI615309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23049473A (ja) 鞍乗型車両及び探知構造
CN115675697A (zh) 鞍乘型车辆的前照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