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71747A - 车辆上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上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71747A
CN110871747A CN201910753579.1A CN201910753579A CN110871747A CN 110871747 A CN110871747 A CN 110871747A CN 201910753579 A CN201910753579 A CN 201910753579A CN 110871747 A CN110871747 A CN 1108717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roof
roof panel
roof trim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535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71747B (zh
Inventor
万条宏行
玉谷友晴
臼井幸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8717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17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717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17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4External Ornamental or guard strips; Ornamental inscriptive devices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上部构造,在车辆的车顶板(16)与右侧板(24)的结合部形成的车顶上表面的槽(26)中设置使用弹性构件来形成的车顶装饰条(20)。车顶装饰条(20)具有将槽(26)的开口部的上面覆盖的盖部(30)。在车顶板(16)中,在一般面(16a)与槽(26)之间形成有朝向槽(26)一侧下降的倾斜面(16c)。车顶装饰条(20)的盖部(30)的端部(30b)延伸至倾斜面(16c)并与倾斜面(16c)抵接。

Description

车辆上部构造
相关领域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要求2018年8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160201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全部的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在车顶板与侧板的连接部的槽中设置车顶装饰条的车辆上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有时在通过车顶板以及侧板而形成的槽中设置车顶装饰条。
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向在比占车顶板的大半部分的一般面靠下一段的面内形成的朝上的槽中插入车顶装饰条的结构。车顶装饰条具备将槽的开口部的上侧覆盖的盖部,盖部形成为与开口部相比向车顶板侧以及侧板侧稍微扩展的形状。在盖部的下表面安装有朝下延伸的柱状的柱部,在柱部的下部设有沿槽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腿部。车顶装饰条通过将腿部插入槽中而固定于槽。
下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将车顶装饰条埋入比槽的开口部靠内侧处的结构。该车顶装饰条的盖部形成为比开口部向下侧凸的形状,在盖部的下表面设有沿水平方向突出并始终强力地按压于槽的宽度方向上的侧壁的固定用突出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845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497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一般面与车顶装饰条之间空有比较大的间隔。因此,通过一般面的端和车顶装饰条的端而形成两条划分线,认为可能带来设计上不精致的印象。
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虽然车顶装饰条紧凑地收纳于槽内,但是并未改善与槽附近的划分线有关的设计性。
本公开的目的是在用车顶装饰条覆盖在车顶板与侧板的连接部形成的槽的开口部上面的情况下实现设计性的提高。
本公开的车辆上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车顶上表面的槽,形成于车辆的车顶板与侧板的连接部;以及车顶装饰条,使用弹性构件来形成,设置于所述槽,具有将所述槽的开口部的上面覆盖的盖部,在所述车顶板中,在该车顶板的一般面与所述槽之间形成有从所述一般面的端朝向所述槽一侧下降的倾斜面,所述车顶板一侧的所述盖部的端部与所述倾斜面抵接。
在此,对用语进行说明。车顶板是指构成车顶的外表面的主要的面板。侧板是指与车顶板相比处于侧面侧且构成车顶的一部分的外表面的面板。车顶板或侧板还可以是构成车辆的侧面、后面等除车顶以外的面的面板。车顶板的一般面是指车顶板构成的车顶外表面中的占大半部分的平滑地扩展的区域。倾斜面是指设于车顶板的一般面与槽之间并从一般面开始下降的面。倾斜面是积极性地设置的,区别于只是在一般面的旁边设置槽的情况下在车顶板的折弯部分发现的倾斜区域。倾斜面既可以是平坦面,也可以是曲面。
在本公开的车辆上部构造的一方案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顶板中的所述倾斜面与所述槽之间还形成有下段面,该下段面从所述倾斜面的端朝向所述槽的开口端并在比所述一般面低的位置大致水平地扩展,承受所述车顶装饰条的所述盖部。通过设置下段面,车顶装饰条稳定地设置。另外,通过将车顶装饰条设置于低的位置,可期待由车顶装饰条产生的空气阻力的降低或者由减少车顶装饰条的存在感所产生的设计性的提高等。
在本公开的车辆上部构造的一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装饰条还具备:腿部,沿着所述槽的宽度方向延伸,该腿部的两端部插入所述槽;柱部,将所述盖部与所述腿部相连;以及突起部,在所述盖部的下表面上与所述车顶板相对地设置并向下方延伸。
在本公开的车辆上部构造的一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装饰条还具备:腿部,沿着所述槽的宽度方向延伸,该腿部的两端部按压所述槽的侧壁面;柱部,将所述盖部与所述腿部相连;以及突起部,包括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该第一壁部在所述盖部的下表面上设于比所述柱部靠所述车顶板一侧处并向下方延伸,该第二壁部从该第一壁部向所述车顶板一侧延伸,在所述车顶装饰条设置于所述槽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壁部与所述槽的侧壁面相对。
在本公开的车辆上部构造的一方案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部中,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柱部之间设有脆弱部,在所述盖部中的所述车顶板一侧被向上方提起的情况下,所述盖部在所述脆弱部处相对较大地变形。
发明效果
在本公开的车辆上部构造中,车顶装饰条遮盖到车顶板的倾斜面的部分,因此与车顶装饰条仅覆盖槽附近的情况相比,视觉上带来简单且精致的印象,能够提高设计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上部的整体构造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AA剖面中的槽附近的构造的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AA剖面中的车顶装饰条的构造的图。
图4是表示将图3的车顶装饰条设置于图2的槽中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将参考方式的车顶装饰条设置于槽中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将具有脱落抑制构造的车顶装饰条设置于槽中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具有脱落抑制构造的车顶装饰条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标号说明
10车辆上部构造,14左侧板,16车顶板,16a一般面,16b、16d、16f、16h弯曲部,16c倾斜面,16e下段面,16g侧壁面,16i底面,18窗框,20、22、40、50、60车顶装饰条,24右侧板,24a上表面,24b、24d、24f、24h弯曲部,24c倾斜面,24e平坦面,24g侧壁面,24i底面,26槽,26a开口部,28连接部,30盖部,30a上表面,30b、30f端部,30c倾斜面,30d、30e下表面,32柱部,34腿部,34a左腿部,34b、34e弯曲部,34c左脚部,34d右腿部,34f右脚部,36芯材,42盖部,42a端部,52盖部,52a下表面,52b突起部,52c脆弱部,52d旋转中心,62盖部,62a下表面,62b突起部,62b1第一壁部,62b2第二壁部,62c脆弱部,64柱部,66腿部,66b左腿部,66c、66g弯曲部,66d左脚部,66e右腿部,66g右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说明实施方式。在说明中,为了易于理解而示出了具体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是对实施方式进行例示,也能够采取其他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上部构造10的概略的俯视图。在图中的坐标系中,F轴表示车辆前方,R轴表示从车辆的搭乘者观察的右方向,U轴表示车辆上方向(铅垂上方向)。车辆上部构造10具备形成车辆的右表面的右侧板24、形成左表面的左侧板14以及设于该右侧板24与该左侧板14之间的车顶板16。车顶板16是形成车辆的车顶(篷顶)的板状的构件。在车顶板的中央附近设有用于安装被称为天窗、玻璃车顶等窗户的窗框18。当然,在车顶板16中也可以不设置窗框18。在车顶板16与右侧板24之间以及车顶板16与左侧板14之间分别设置有沿着两者的连接线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装饰条20、22。
图2、图3、图4是图1所示的AA面(包括R轴和U轴的平面)中的端面图。图2表示车顶装饰条20的安装前的端面,图3表示安装前的车顶装饰条20的剖面。并且,图4表示安装了车顶装饰条20的状态。
在图2中示出了通过车顶板16和右侧板24的立体的形状而形成了槽26的情况。车顶板16在构成车顶的大半部分的一般面16a的右端的弯曲部16b处向下方折弯,在弯曲部16b的右侧形成有向右下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6c。倾斜面16c是承受后述的车顶装饰条20的端部30b的面。并且,在倾斜面16c的右端的弯曲部16d处向水平方向折弯,在弯曲部16d的右侧设有大致水平且平坦的下段面16e。下段面16e设定于比一般面16a低一段的高度上。下段面16e是承受后述的车顶装饰条20的盖部30的下表面30d的面。在下段面16e的右端的弯曲部16f处,车顶板16朝下弯曲,在弯曲部16f的下侧形成有槽26的侧壁面16g。在侧壁面16g的下端的弯曲部16h处,车顶板16以锐角向水平方向弯曲,在弯曲部16h的右侧形成有槽26的底面16i。
右侧板24通过对板状的构件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在从车辆的右表面的上部到车顶的右部附近为止的部分中构成车辆的外表面。右侧板24有时也被称为右侧构件外板(right side member outer panel)等。
右侧板24中的上表面24a是构成车顶的右端附近的面。在上表面24a的未图示的右侧,右侧板24向下方弯曲而形成车辆的右表面。在上表面24a的左端具有弯曲部24b,该弯曲部24b的左侧成为向左下方向倾斜的倾斜面24c。并且,在倾斜面24c的左端具有弯曲部24d,在弯曲部24d的左侧形成有平坦的平坦面24e。在平坦面24e的左端具有向下方向弯曲的弯曲部24f,在弯曲部24f的下侧形成有槽26的侧壁面24g。在侧壁面24g的下端设有弯曲部24h,在比弯曲部24h靠左侧处,右侧板24成为平坦的底面24i。
车顶板16的底面16i的下表面和右侧板24的底面24i的上表面成为连接的连接部28。车顶板16和右侧板24例如通过对钢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在该情况下,连接部28例如通过点焊等焊接而连接。另外,车顶板16和右侧板24例如也可以通过铝合金来形成。在该情况下,连接部28可考虑例如并用粘接剂和螺栓紧固来连接。
通过将车顶板16和右侧板24这样折弯并连接,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槽26。槽26的开口部26a(指将车顶板16的弯曲部16f与右侧板24的弯曲部24f连结的区域)处于比车顶板16的一般面16a靠下一段处,处于与车顶板16的下段面16e以及右侧板24的平坦面24e相同的高度水平。另外,槽26的开口部26a与底部相比宽度较窄地形成。这是因为车顶板16的侧壁面16g和右侧板24的侧壁面24g形成为越向下侧则越向槽26的宽度方向扩展的形状。
接着,参照图3并说明车顶装饰条20。车顶装饰条20通过盖部30、柱部32和腿部34而使得UR面的端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工”字。盖部30是将开口部26a的上侧覆盖的部位。盖部30的上表面30a形成为大致平坦但稍微向上凸的形状。盖部30的车顶板16侧的端部30b形成为越向前端侧则上下方向上越薄地形成的尖锐的形状。该薄度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端部30b附近,盖部30的上表面30a的形状依旧大致平坦,而另一方面,在盖部30的下表面设置倾斜面30c。在比倾斜面30c靠内侧处,盖部30的下表面30d、30e大致平坦,但形成为稍微向上凸的形状。这是为了在向槽26的插入时利用平坦化时的弹性变形来使端部30b与倾斜面16c紧贴并且使下表面30d与下段面16e紧贴。在盖部30的侧板侧的端部30f,下表面30e依旧大致平坦,而另一方面,上表面30a向下方折弯,从而形成为前端侧稍微变薄的形状。
柱部32是在盖部30的中央附近以向下表面30d、30e的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柱状的部位。在柱部32的内部埋入由金属或者硬的树脂形成的芯材36。不过,也可以不设置芯材36。
腿部34是处于柱部32的下方并沿槽26的宽度方向大致左右对称地延伸的部位。从柱部32开始在左侧,腿部34通过与柱部32相连的左腿部34a、在该左腿部34a的前端弯曲的弯曲部34b和与弯曲部34b相比处于前端并朝上延伸的左脚部34c来形成。同样,腿部34的右侧通过右腿部34d、弯曲部34e和右脚部34f来形成。
车顶装饰条20与芯材36一起通过对树脂进行挤压成形来制造。树脂使用具有能够一定程度追随槽26的形状的可挠性,并且如以下叙述的那样能够利用弹性变形来固定于槽26并具有能够使盖部30与槽26的周围紧贴的程度的弹力的材料。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将氯乙烯树脂、ABS树脂、氟树脂、烯烃系弹性体或苯乙烯系弹性体以单体或组合的方式来形成。
在车顶装饰条20的盖部30的上表面30a上可以(通过一体成型或者通过另外粘接)安装表皮构件来提高设计性。另外,也能够通过对上表面30a进行涂装来提高设计性。
图4是表示在槽26中安装了车顶装饰条20的状态的端面图。车顶装饰条20被从上方压入并固定于槽26中,作为该结果,从图3所示的形状稍微发生变形。因此,在图4中,用点划线记载插入前的形状,用实线表示插入后的形状。另外,对于在车顶装饰条20插入后发生变形的部位标注符号“’”。
车顶装饰条20被从上方压入并安装于槽26。处于腿部34的两端的左脚部34c和右脚部34f形成为宽度比槽26的开口部26a以及侧壁面16g、24g宽,因此在压入的过程中,通过弹性变形而向上侧较大地弯曲。并且,插入后的左脚部34c’受侧壁面16g按压而向上侧弯曲,右脚部34f’受侧壁面24g按压而向上侧弯曲。车顶装饰条20用具有弹力的树脂制作,因此在左脚部34c’以及右脚部34f’的外侧面,为了抵抗该弯曲,通过弹性变形的恢复力分别对侧壁面16g、24g进行按压。由此,车顶装饰条20固定于槽26。
在插入的状态下,车顶装饰条20的盖部30也发生变形。具体而言,盖部30的车顶板16侧的下表面30d被推压到下段面16e上,端部30b被推压到倾斜面16c上并抵接,由此盖部30发生稍微向上侧翘起的弹性变形。并且,变形后的下表面30d’通过盖部30’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而按压并紧贴于下段面16e,变形后的端部30b’通过盖部30’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而按压并紧贴于倾斜面16c。另外,在右侧板24一侧,盖部30的下表面30e通过被推压到平坦面24e上而发生弹性变形。在变形后的盖部30’中,下表面30e’通过弹性变形的恢复力而按压并紧贴于平坦面24e。并且,端部30f’伴随于该变形而稍微向上侧位移。
在插入后的车顶装饰条20中,盖部30’的车顶板16侧的端部30b’设置于车顶板16的倾斜面16c内。因此,盖部30’的上表面30a’设置于比车顶板16的一般面16a稍微低的位置。由此,相对地减少车辆的车顶中的车顶装饰条20的存在感,提高设计性。另外,车顶装饰条20使高速行驶时受到的风压减小,防止或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的增大,并且防止或降低由风压引起的端部30b’的卷起。而且,还防止或降低雨、沙等异物通过端部30b’向槽26的内部侵入。
金属制的车顶板16以及右侧板24显示与高温化相伴的热膨胀以及与低温化相伴的热收缩。因此,在槽26中,高温时开口部26a变窄,低温时开口部26a扩展。另一方面,在用树脂制作的车顶装饰条20中,与车顶板16以及右侧板24相比,由热引起的伸缩较小,因此槽26中的车顶装饰条20的位置稍微变化。因此,车顶装饰条20中的盖部30的端部30b的长度以即使在发生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也位于倾斜面16c内的方式设定。另外,在端部30b的下侧设置的倾斜面30c和车顶装饰条20的倾斜面16c设定为能够在两者之间出现间隙的角度以及形状。因此,即使在伴随于由热引起的伸缩而端部30b在倾斜面16c内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倾斜面16c与倾斜面30c发生干涉而端部30b与倾斜面16c无法紧贴的状况。
在此,对于图4所示的车顶装饰条20的设计性,与图5的参考图进行对比来说明。图5表示在图4中取代车顶装饰条20而插入车顶装饰条40的情况,对于与图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插入后的状态下的标号的“’”省略。
图5所示的车顶装饰条40与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采用的构造近似。车顶装饰条40与车顶装饰条20不同的部分是盖部42的车顶板16侧的端部42a的形状。在车顶装饰条40中,端部42a只延伸至车顶板16的下段面16e的中途为止。因此,车顶板16中的下段面16e的一部分未被盖部42覆盖,而且弯曲部16d以及倾斜面16c的整个区域都未被盖部42覆盖。在从周围远看该车辆上部构造的情况下,虽然也依赖周围的亮度、光源的位置,但是典型的是,首先会在车顶板16的弯曲部16b的附近识别到明显的对比。这是因为车顶板16的一般面16a的曲率较小,颜色/光泽/反射状态等在面整体上大致相同,而另一方面,角度不同的倾斜面16c显示另外的颜色/光泽/反射状态等。
另外,在车顶板16与车顶装饰条40的边界处也会识别到明显的对比。这是因为车顶板16和车顶装饰条40的材质不同,颜色/光泽/反射状态等具有差别。其结果是,在图5所示的车辆上部构造中,在其附近会感觉到两根边界线。而且在详细观察的情况下,也会识别到由弯曲部16d引起的变化等,也会带来杂乱的印象。
另一方面,在图4所示的车辆上部构造中,车顶装饰条20的端部30b与车顶板16的一般面16a的端处于较近的距离。因此,在从周围远看该车辆上部构造的情况下,在其附近只会识别为存在一根边界线(根据情况为稍微粗的线)。因此,图4的车辆上部构造与图5的车辆上部构造相比,可期待识别为简单或精致的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所示的车辆上部构造中,关于右侧板24一侧,形成为与图5所示的车辆上部构造相同的形状。这是因为对于右侧板24一侧,由右侧板24的上表面24a较高地隆起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大,认为与车顶板一侧相比难以产生由车顶装饰条20的形状变更所引起的设计性的差异。
接着,参照图6并说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图6所示的车辆上部构造中,取代图4所示的车辆上部构造中的车顶装饰条20而使用车顶装饰条50。在图6中,对于与图4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不过,在图6中,与图4不同的是未图示插入前的车顶装饰条50的形状。并且,在图6中,对于插入后的车顶装饰条50发生变形的形态,用点划线表示,并且在标号中附上“’”。
在图6的车顶装饰条50中,腿部34的构造与图4的车顶装饰条20的腿部34相同。因此,在车顶装饰条50固定于槽26内的状态下,左脚部34c的外侧面和车顶板16的侧壁面16g相互按压。另外,车顶装饰条50的盖部52中的车顶板16侧的端部30b也形成为与图4的车顶装饰条20的端部30b相同的形状。
车顶装饰条50中特征性的点是在盖部52的下表面52a设有朝下突起的突起部52b的点和在比该突起部52b靠柱部32侧处设有使下表面52a减薄的脆弱部52c的点。突起部52b在将车顶装饰条50插入于槽26的状态下与左脚部34c的内侧面(柱部32一侧)接触,处于将左脚部34c向外侧按压的状态。因此,左脚部34c的外侧面除了受到通过腿部34整体进行作用的弹性力以外,还受到来自突起部52b的力,处于按压于侧壁面16g的状态。因此,车顶装饰条50通过整体上比较强的力而固定于槽26。
在此,考虑车顶装饰条50的端部30b受到朝上的外力的状况。作为外力的主要原因,列举例如风压、异物的侵入等。在端部30b’被朝上抬起的状况下,盖部52在脆弱部52c处比较容易发生变形。即,盖部52在比脆弱部52c靠车顶板16侧处以位于脆弱部52c的上侧的旋转中心52d’为中心沿顺时针稍微旋转。因此,旋转的突起部52b’会较强地朝外按压左脚部34c的内侧面。作为其反作用,突起部52b’受到沿逆时针旋转的方向的力(力矩),将该力矩向端部30b’侧传递,因此端部30b’的移动被限制。另外,左脚部34c的外侧面对侧壁面16g进行按压的力增强,在两者之间进行作用的摩擦力增大,因此抑制左脚部34c从槽26脱落。
车顶装饰条50与图4所示的车顶装饰条40相比,端部30b向车顶板16侧较长地延伸。因此,在向端部30b施加了朝上的外力的情况下,认为车顶装饰条50比较容易从槽26脱落。另外,例如,在使槽26的宽度变宽的情况下,也会较长地形成车顶装饰条50的端部30b,因此产生同样的课题。但是,在车顶装饰条50中,能够通过突起部52b来抵抗外力,通过脆弱部52c来控制变形,从而能够提高突起部52b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突起部52b的位置和形状、脆弱部52c的位置和形状、甚至突起部52b按压的左脚部34c的位置和形状可以适当变更。在变形时,使得突起部52b能够不打滑地按压左脚部34c且被按压的左脚部34c能够不打滑地按压侧壁面16g,从而认为脱落抑制效果提高。需要说明的是,该脱落抑制构造在右侧板24一侧可以也设置。
在以上的说明中,在图6的车顶装饰条50中,突起部52b在将车顶装饰条50插入于槽26的状态下,与左脚部34c的内侧面(柱部32一侧)接触,处于将左脚部34c向外侧按压的状态。但是,突起部52b也可以通常为不对左脚部34c进行按压而仅接触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在车顶装饰条50的端部30b受到朝上的外力而稍微变形的情况下,突起部52b会立即按压左脚部34c。并且,突起部52b也可以通常处于不与左脚部34c接触而分离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在车顶装饰条50的端部30b受到朝上的力而发生一定程度变形的阶段下,突起部52b会按压左脚部34c。在通常状态下,突起部52b与34c的距离过度分离时,不再获得脱落抑制效果,因此突起部52b与34c的距离会设定在获得脱落抑制效果的范围内。
接着,参照图7并说明与脱落抑制构造有关的另一实施方式。在图7所示的车辆上部构造中,取代图4所示的车辆上部构造中的车顶装饰条20而使用车顶装饰条60。在图6中,对于与图4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不过,在图6中,与图4不同的是未图示插入前的车顶装饰条50的形状。并且,在图6中,对于插入后的车顶装饰条60发生变形的形态,用点划线表示,并且在标号中附上“’”。
在图7的车顶装饰条60中,首先柱部64以及腿部66的形状与图4所示的车顶装饰条20不同。具体而言,柱部64以及腿部66为左右不对称。这是为了避免后述的突起部62b与腿部66接触。另外,在车顶装饰条60中,在腿部66的胯股间部分设有调整腿部66的弹性力的凹部。在腿部66的左侧设有左腿部66b、弯曲部66c、左脚部66d并在右侧设有右腿部66e、弯曲部66f、右脚部66g的形状与图4的车顶装饰条20大致相同。并且,在车顶装饰条50中,通过左脚部66d和右脚部66g分别对侧壁面16g、24g进行按压而固定于槽26。
车顶装饰条60的盖部62中的车顶板16侧的端部30b的形状与图4所示的车顶装饰条20相同。但是,在车顶装饰条60中,在盖部62的下表面62a设有突起部62b和脆弱部62c。突起部62b由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壁部62b1和从第一壁部的下部向侧壁面16g侧延伸的第二壁部62b2构成。在将车顶装饰条60插入于槽26的状态下,突起部62b不与左脚部66d接触,且以在变形时也不接触的距离分开。并且,突起部62b的第二壁部62b2的前端以与侧壁面16g接触并稍微按压侧壁面16g的方式设定。脆弱部62c是将盖部62的下表面62a中的突起部62b的柱部侧的根部形成为减薄形状的结构。
在此,考虑向盖部62的端部30b施加朝上的外力的状态。如图7所示,在端部30b’向上侧脱离的情况下,盖部62’以处于脆弱部62c的上侧的旋转中心62d’为中心沿顺时针稍微旋转。此时,突起部62b’的第二壁部62b2的前端较强地按压侧壁面16g。其结果是,第二壁部62b2的前端从侧壁面16g受到抵抗力,因此突起部62b’和端部30b’受到逆时针的力矩而移动被限制。而且,在第二壁部62b2与侧壁面16g之间较大的摩擦力进行作用,因此限制第二壁部62b2在侧壁面16g滑动。如此,端部30b’无法再朝上移动,抑制车顶装饰条60从槽26脱落。
该脱落抑制构造同样在右侧板24侧也能够设置。并且,突起部62b的位置和形状、脆弱部62c的位置和形状可以适当变更。通过设定成在变形时伴随于端部30b的朝上的位移而突起部62b能够不打滑地较强地按压侧壁面16g,从而能够提高脱落抑制效果。
在以上的说明中,在图7的车顶装饰条60中,在插入于槽26的状态下,突起部62b的第二壁部62b2的前端设定成与侧壁面16g接触并稍微按压侧壁面16g。但是,在插入于槽26的状态下,突起部62b的第二壁部62b2的前端也能够与侧壁面16g仅接触,不按压侧壁面16g。在该情况下,在向盖部62的端部30b施加朝上的外力时,第二壁部62b2的前端会立即按压侧壁面16g,抑制车顶装饰条60的脱落。另外,在插入于槽26的状态下,突起部62b的第二壁部62b2的前端也可以从侧壁面16g分离。在该情况下,在向盖部62的端部30b施加朝上的外力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大小的变形的阶段下,第二壁部62b2的前端会按压侧壁面16g,抑制车顶装饰条60的脱落。突起部62b的第二壁部62b2的前端与侧壁面16g的距离设定在获得车顶装饰条60的脱落抑制效果的范围内。
在以上的说明中,参照图2~图7的端面图并进行了说明。槽26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并且车顶装饰条20、50、60通过挤压成形而在长度方向上形成为一样的形状,因此在其他的端面中也具有同样的构造。不过,例如,在通过模具成型来制作车顶装饰条20、50、60的那种情况下也可以根据长度方向来使端面的形状不同,也可以在槽26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另外设置固定机构等。

Claims (6)

1.一种车辆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车顶上表面的槽,形成于车辆的车顶板与侧板的连接部;以及
车顶装饰条,使用弹性构件来形成,设置于所述槽,具有将所述槽的开口部的上面覆盖的盖部,
在所述车顶板中,在该车顶板的一般面与所述槽之间形成有从所述一般面的端朝向所述槽一侧下降的倾斜面,
所述车顶板一侧的所述盖部的端部与所述倾斜面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顶板中的所述倾斜面与所述槽之间还形成有下段面,该下段面从所述倾斜面的端朝向所述槽的开口端并在比所述一般面低的位置大致水平地扩展,承受所述车顶装饰条的所述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顶装饰条还具备:
腿部,沿着所述槽的宽度方向延伸,该腿部的两端部插入所述槽;
柱部,将所述盖部与所述腿部相连;以及
突起部,在所述盖部的下表面上与所述车顶板相对地设置并向下方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顶装饰条还具备:
腿部,沿着所述槽的宽度方向延伸,该腿部的两端部按压所述槽的侧壁面;
柱部,将所述盖部与所述腿部相连;以及
突起部,包括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该第一壁部在所述盖部的下表面上设于比所述柱部靠所述车顶板一侧处并向下方延伸,该第二壁部从该第一壁部向所述车顶板一侧延伸,
在所述车顶装饰条设置于所述槽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壁部与所述槽的所述车顶板一侧的所述侧壁面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部中,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柱部之间设有脆弱部,
在所述盖部中的所述车顶板一侧被向上方提起的情况下,所述盖部在所述脆弱部处变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部中,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柱部之间设有脆弱部,
在所述盖部中的所述车顶板一侧被向上方提起的情况下,所述盖部在所述脆弱部处变形。
CN201910753579.1A 2018-08-29 2019-08-15 车辆上部构造 Active CN1108717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0201A JP7056471B2 (ja) 2018-08-29 2018-08-29 車両上部構造
JP2018-160201 2018-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71747A true CN110871747A (zh) 2020-03-10
CN110871747B CN110871747B (zh) 2023-02-17

Family

ID=69527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53579.1A Active CN110871747B (zh) 2018-08-29 2019-08-15 车辆上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94673B2 (zh)
JP (1) JP7056471B2 (zh)
CN (1) CN110871747B (zh)
DE (1) DE1020192128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03488B1 (ko) * 2017-08-10 2019-07-24 한국광기술원 워터젯 특성 측정장치 및 측정방법
JP7321020B2 (ja) * 2019-07-25 2023-08-04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ルーフモールの取付構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7294A (en) * 1975-12-10 1978-11-28 Charles Cooper Protective bumper for vehicle body
JP2002029327A (ja) * 2000-07-14 2002-01-29 Tokai Kogyo Co Ltd ルーフモール、及びその取付構造
CN1651299A (zh) * 2004-02-03 2005-08-10 东海兴业株式会社 嵌条固定结构,车顶嵌条以及固定夹
CN101049798A (zh) * 2006-04-06 2007-10-10 阿文美驰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车辆滑动顶篷系统的导风器机构
JP2008149976A (ja) * 2006-12-20 2008-07-03 Inoac Corp ルーフモー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1314348A (zh) * 2007-05-29 2008-12-0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旋转安装的保险杠及车辆机盖和格栅之间缓冲接触的方法
CN102700386A (zh) * 2012-05-04 2012-10-03 宁波东海敏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装饰密封条及其制造方法
US9365097B1 (en) * 2015-02-19 2016-06-14 Nicholas J. Singer Pickup cab mount pack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75271A (ja) * 1974-12-25 1976-06-29 Nippon Musical Instruments Mfg Seizaiyodorotsupusootaa
JPH06183370A (ja) 1992-12-21 1994-07-05 Toyota Motor Corp ルーフモールレスボデー構造
JP3354552B2 (ja) * 2000-07-19 2002-1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ルーフモールディングの取付構造
JP2002154386A (ja) * 2000-11-24 2002-05-28 Shiroki Corp ルーフモール
JP2004249762A (ja) * 2003-02-18 2004-09-09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ルーフモールの取付構造
US7045189B2 (en) * 2003-08-22 2006-05-16 General Motors Of Canada Limited Molding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
JP2005104300A (ja) * 2003-09-30 2005-04-21 Inoac Corp ルーフモール及びルーフモール本体部の成形方法
JP4730783B2 (ja) 2006-06-30 2011-07-20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ルーフモール
JP2008087613A (ja) * 2006-10-02 2008-04-17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ルーフモール取付け構造
US7604287B2 (en) * 2007-05-07 2009-10-2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End formed roof ditch molding
JP5406143B2 (ja) * 2010-08-24 2014-02-05 東海興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ルーフモール及びその装着構造
JP6081066B2 (ja) * 2012-03-06 2017-02-15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ルーフモール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7294A (en) * 1975-12-10 1978-11-28 Charles Cooper Protective bumper for vehicle body
JP2002029327A (ja) * 2000-07-14 2002-01-29 Tokai Kogyo Co Ltd ルーフモール、及びその取付構造
CN1651299A (zh) * 2004-02-03 2005-08-10 东海兴业株式会社 嵌条固定结构,车顶嵌条以及固定夹
CN101049798A (zh) * 2006-04-06 2007-10-10 阿文美驰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车辆滑动顶篷系统的导风器机构
JP2008149976A (ja) * 2006-12-20 2008-07-03 Inoac Corp ルーフモー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1314348A (zh) * 2007-05-29 2008-12-0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旋转安装的保险杠及车辆机盖和格栅之间缓冲接触的方法
CN102700386A (zh) * 2012-05-04 2012-10-03 宁波东海敏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装饰密封条及其制造方法
US9365097B1 (en) * 2015-02-19 2016-06-14 Nicholas J. Singer Pickup cab mount pac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9212847A1 (de) 2020-03-05
JP2020032835A (ja) 2020-03-05
US20200070741A1 (en) 2020-03-05
US10994673B2 (en) 2021-05-04
JP7056471B2 (ja) 2022-04-19
CN110871747B (zh) 2023-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71747B (zh) 车辆上部构造
US10583726B2 (en) Glass run for automobile door
CN105564205A (zh) 机动车玻璃滑槽
JP2009107485A (ja) ガラスラン
CN106314103A (zh) 汽车用密封条
JP7166286B2 (ja) 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及びその組付け構造
CN108725158A (zh) 汽车用车门的密封结构
JP5500099B2 (ja) 自動車用ウエストモールディング
CN102371877A (zh) 挡风条及其组装结构
JP7359717B2 (ja) 自動車用デビジョンバ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87876B2 (ja) サッシュモール取付構造
JP2006193053A (ja) ドアグラスランの取付構造
JPH11254960A (ja) 車両用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モールディング
WO2021084967A1 (ja) 車両用モールディング
JP2010006214A (ja) カウルルーバー
US9944157B2 (en) Window molding for vehicle
JP4026776B2 (ja) 車両用の飾り縁部材
JP5140514B2 (ja) グラスラン
JP6352582B2 (ja) ドアサッシュ
US8783750B2 (en) Cover member for automobiles
JP2006290199A (ja) ベルトモール
JP6405557B2 (ja) デッキガーニッシュ
JP2002274188A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WO2021200224A1 (ja) 車両用モールディング
JP5002200B2 (ja) グラスランのコーナー型成形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